高校内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1:58:40

高校内部

高校内部范文篇1

一、高校内部审计以组织价值增值为目的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实施了《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指南》,其中规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指南是在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肯定的基础上提出的今后工作的依据。201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从中可看出高校内部审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错查弊,而是通过审计,完善学校管理方法和程序,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搞好服务,作好参谋和助手,促进教学效益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保证学校组织价值的增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如何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

高校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组织价值增值:一是减少组织损失,二是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在减少组织损失上,主要是对组织的控制进行评价与监督,以确保组织的控制可以防止组织价值遭受损失。在提供增值服务上,主要是通过咨询与服务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以增加组织价值。

(一)评价与监督

评价与监督是高校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以现代大学制度的财经法规为依据,对高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风险管理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和监督,帮助高校识别和规避运营风险,从而间接为组织增加价值。高校内部审计的这一作用,可通过共同参与高校治理,评定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贯彻执行教育部门和学校内部方针政策,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实、可靠的反映与高校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来实现。并根据评价监督的结果,提出改善内部治理和管理的建议,以保证其在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下的有效运转,从而减少组织的损失,为组织增加价值。

(二)咨询与服务

咨询职能是一种服务职能,旨在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以实现组织价值增值。其活动范围包括顾问、建议、流程设计协调和内部控制培训等。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应以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前提,把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本学校工作的重心、领导关心的热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以实现为管理者完善高校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层解决问题提供专业性的意见,为领导层完善组织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内部控制不完善的部门提供内部控制培训。服务大局,改善和加强学校的治理和管理,从而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三、基于组织价值增值的高校内部审计完善路径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一般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大,权威性越高,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越充分。我所在学校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大的背景下,审计机构独立设置,形式上采取直接向学校主要领导报告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主管审计,亲自审定审计工作计划,提出工作重点和要求,批阅审计报告,过问审计意见整改。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度召开审计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情况。通过与学校主要领导的直接接触,使重要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从而使审计工作职责得到顺利履行,强化了审计效果,树立了审计权威。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

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才能有效的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才能切实为组织增加价值。近年来,我校审计工作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以流程标准、制度健全、业务规范为目标,逐步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审计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实施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具体审计制度和规定,同时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设计了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标准审计文书表格,不断推进审计工作规范化,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审计程序方面,我校重视审计环节的规范操作,各审计项目由2人以上组成审计组,进行细致的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制定审计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发送审计通知书,召开教职工代表座谈会,采取抽取样本进行符合性测试等审计技术方法以及现场观察、询问、突击性盘点等方式,审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会计资料、财产物质、会议记录等内容,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和关键环节,逐一核实审计发现的问题,搜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进行三级复核,经过综合、分析与判断,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报主管校领导批阅后送达被审计单位。由于注重在每一审计项目、审计阶段、审计环节遵循规范的审计程序,规避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认可,从而大大的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最终实现为学校增值。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再造

内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审计能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根本保证。我认为,注重审计队伍建设,一要不断优化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高校作为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在不断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形势下,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扩展,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也随之改变,由原来单一的人才结构向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结构转变。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中,不仅要有熟悉会计、审计的专业人才,还要配备精通基建、法律、风险管理等人才。二要强化专业培训,提升队伍素质。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高校审计部门认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和有关培训。近年来,我校每年都组织审计人员轮流参加辽宁省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同时还在单位内部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与工作交流,通过学习与交流,使审计人员的知识得以补充和更新,经验和失误得以总结和提高,从而增强了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为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提供了高水平的技能支持。

(四)内部审计技术的革新

内部审计要实现为组织增值服务,实现功能拓展,就必须转变传统思想,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能较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可以全面记录审计工作内容,根据设定要求自动反映审计质量评价结果,实现审计质量过程化控制。近年来我校利用工程造价审计软件、财务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审计数据库,并恰当运用数据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手段开展审计工作,有效的降低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从而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

(五)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

为了更好的做到为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应当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势,拓展审计领域,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之前瞻性,从事后的审计为主转化为以事中和事前审计为主,并且应该融入管理和治理层面。近年来,我校审计工作紧紧围绕资金运行这条主线,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局限,涉足的领域涵盖包括基建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物资采购审计、资产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多个方面。并且我校强化内部审计对高校治理的服务职能,提供多项审计咨询服务,为学校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专业性的意见,从而实现完善高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增加高校价值的目的。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内部控制和增加高校组织价值的关键因素,应重视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功能,以促进内部审计与治理文化的良性互动,内部审计与高校组织价值的同步成长。

作者:李倩 王立新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孙双全.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效应[J].财会研究,2012(22)

[2]张晓瑜.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访东北财经大学李维安校长[J].中国内部审计,2012(9)

高校内部范文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综述

1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方法

1.1国外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内部审计首先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缘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内部审计的发展总是与经济水平保持一致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成立和发展为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1996年,IIA协会公布的一份对未来内部审计发展进行阐述的报告,是国外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件重要事项,首次提出了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概念。在英国,很早就根据《慈善法》建立起了完备的慈善组织审计制度。这是英国最早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制度。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在上个世纪就已迅速发展起来,由新公共管理理论衍生出对政府的财务和合规性监督的重视,使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包括美国审计署颁布的《立法机关重组与法案》与《国会预算控制法案》,由此美国政府审计职能由传统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从现代的国外内部审计发展来看,在以往已建立较为丰富的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继续深化内部审计作用,拓宽内部审计职能。Williamson(2011)提出内部审计的机构和人员都应保持其独立性,在从事审计工作中独立性可以保持客观审慎,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公正有效率地开展。Yahel和Abraham(2016)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利用数据说明了如果企业高层管理者越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并支持他们的工作和发展,内部审计越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外的发达国家,内部审计起步较早,形成了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说明了应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应结合国情大力发展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2国内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起步较晚,较多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1988年,杨树滋、鲍国明教授所著的《内部审计概论》出版,这是一部当时在内部审计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书中重点研究了内部审计如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开展,对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秦荣生(2010)提出,公司内部审计应扩大其审计范围,保障公司各部门的顺利运行,是高层管理层掌握公司动态的重要途径。冯均科(2010)研究了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强调了其在公司治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公司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建设,建立系统的内部审计结构。我国内部审计理论经过了从最初的萌芽期,到账项基础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展到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风险导向审计相关文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王奇杰(2008)和林炳发(2009)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内部审计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作用。王延汝(2003)在《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的作用》一书中提到,内部审计对企业各部门以及内部人员工作合理有序开展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涵盖了企业的各个角落,它能解决企业高层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对各部门间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避免了各部门间冲突的产生,也避免了企业利润的流失,有利于加强企业各部门见得合作,团结企业员工,共同为企业谋利润。高幼怀(2015)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时指出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对接,三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四是内部审计的薪酬和业绩评价政策。1.3国内内部审计实证研究。耿建新和续芹(2006)通过对近五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公司内部设立内部审计独立部门有利于公司治理效应,但目前公司设立内部审计独立部门通常处于管理基本层面的考虑,而非公司治理角度。陈丹萍(2007)在收集、分析了大量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着审计计划制定机制不够严密、审计主体管理不佳、审计成本管理欠缺等问题,提出应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实现价值增值;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风险管理意识。田国全,高德翠(2008)分析论证了中央银行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我国风向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审计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熊运莲,石恒贵(2010)根据审计收费的经验数据,分析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模式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发现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比隶属于总经理更能发挥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秦毅(2011)的研究通过建立一个用于内部审计计划阶段的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探讨审计项目立项的风险因素。由于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一直是一个难以计量的难题,此项研究为风险导向审计中对风险的评估和计量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庄莹(2013)对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对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有一定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层级越高,越能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这项创新研究站在一个新的角度上丰富了内部审计理念。牙臻怡(2019)通过对近8年来沪深两市有过境外投资经历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增值型审计模式能显著减少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水平,并且文化差距又进一步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2高校内部审计相关研究

2.1高校内部审计政策制度方面。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是跟随着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步调以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应运而生的。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法案的规定表明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的正式确立。2004年,教育部再次对该法案进行了修正,对内部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更细致的规范,明确了内部审计包含了对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监管。2010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发了关于高校内部审计改革的相关指南,将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旨在对高校活动践行监管控制,预测风险,防范未然,保证高校业务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实现高效管理高效化。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协会还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履行咨询职能,完善管理体系,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加效益。这一要求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符合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2016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提高高校领导的能力水平,加强对学校预算的管理,节约资金使用,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取得更大的发展。2.2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言文(2003)在探讨高校内部审计核心职能选择问题时,认为我国内部审计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核心的审计职能,过去往往以监督职能进行审计,这样不利于高校的审计效率和长期发展,应以服务职能为核心,监督职能要服从于服务职能。王刚(2003)提出要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需改进审计方法,注重审计服务理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执法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赵乃璞(2013)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的行为策略存在着利益博弈行为,应采取”加大审计检查和执法力度;规范审计操作,提高审计质量;强化管理层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强化外部监管”等措施来促使这种博弈向“管理层内控得力,审计部门审计”这个理想的均衡结果转换。刘珂(2019)在思考高校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时,认为审计全覆盖并不是审计数量的全覆盖,其更大程度上强调的是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应运用大数据审计方式,重视内部审计控制与评价方式,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等来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

3结语

国外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发展较早,形成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开创了先河。美国IIA协会等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并相继提出完善内部审计框架,以及各发达国家在内部审计发展过程中对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完善为全球内部审计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府明文规定要大力发展内部审计,促进内部审计的改革,体现了国家对内部审计的高度重视。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经历了最初比较落后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等阶段后,随着新常态下高校体制的改革对内部审计提出新的要求,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起步较晚,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受到高校机构设置和领导政策的局限,宣传不到位,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审计理念和方法落后,还停留在事后审计,深度不够,没有从监督审计转化为服务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内部审计职能有缺陷,体现在职能过于单一传统,审计范围太窄,这些都制约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应扩大审计职能,开展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内向型服务职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信息化管理的培训,这些都不失为良好的改革措施。而根据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提出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为当下先进的审计模式,符合高校的发展特点和目标,是将来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IIA.theProfessionalPracticeFramework[M].AltamonteSpringsFL:TheIIAResearchFoundation,2001:24.

[2]DavidMcnamee,Ceorgesselim.Risk-baskedAuditing[J].广东审计,2000,36(1):25-27

[3](美)《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发展项目》[Z].2010.

[4]秦荣生.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监督[J].中国内部审计,2010(11).

[5]冯均科.公司内部审计:治理与被治理[J].中国内部审计,2010(12):30-33.

[6]王良玉,黄济民,等.浅议内部审计关口的前移[J].中国内部审计,2010(12):44.

[7]蒋俊鹏.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探讨[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4).

[8]刘博,安广实.“免疫系统”下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

[9]袁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5(7).

[10]董丽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4(12).

[11]郑梅娟.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定位与职责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3).

高校内部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多渠道筹资办学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校面临的经济业务活动日趋复杂,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免疫系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从行政负责人重视、审计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顺畅、审计实务拓展、审计信息化和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分析目前制约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完善策略,促进高校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高校行政负责人重视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

当前高校中部分行政负责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比较落后,认为内部审计在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高校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提升教学质量、抓好科研工作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对于高校各种资金如何使用、如何分配、使用效益如何重视不够,更有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审计工作的积极开展会导致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矛盾,经常性的监督会影响学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部分学校主要领导甚至从未询问过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尽管在审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下,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审计部门无论是在人员设置和质量配置都与其他部门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很难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实践证明,高校行政负责人重视是提升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只有高校行政负责人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才会设置合理的审计机构,配置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形成良好的审计环境,更好地支持并解决审计实务中的困难和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贯彻执行的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除此之外,在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重点专项经费的申报等事项中将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以及审计结果的应用情况作为硬性条件才能更好地保证高校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配置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

二、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

现实中,高校的专职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即使配备了足够数量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高校开展的审计工作有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举借债务审计、基建和修缮工程结算审计以及各种诸如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各种专项审计,如此繁重的审计工作要求不相匹配的审计资源去高质量的完成,难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内部审计机构还要配合相关部门参与各种诸如教育收费检查、固定资产处置、二级单位小金库治理等工作,繁重的审计工作与审计力量的严重不匹配导致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审计检查浮于形式。随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大,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的资金规模和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日益增大,高校只有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配备充足的审计人员,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专业审计队伍,才能够充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体制机制顺畅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该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章的规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向学校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审计工作。现实中部分高校未独立设置审计机构,审计部门仍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甚至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挂靠财务部门,纪委是党的监督,监察是行政监督,审计部门主要侧重经济业务活动监督,各自的工作范围、手段、目的、方法各不相同,将其合署办公势必造成审计工作专职不专;高校内部审计的外部法律规范主要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及各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并的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关的制度多而且法律层级较低说明了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处在探索时期,同时各行业、地方和协会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高校内审实务中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普遍存在缺失的现象。促进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充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和地位是当务之急,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职能上独立于纪检监察部门,接受高校行政负责人的领导,独立向其报告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除此之外,国家相关的审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内加强对已颁布的内部审计规章方面的检查落实力度,形成统一的内部审计规范,为基层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具体的操作规范,理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体制机制。

四、积极拓展高校内部审计实务的外延

现实中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仍然关注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将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作为审计的主要方向,缺乏对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的探索的动力,对于高校内部控制层面的审计更是很少涉及,提出的问题也多是就事论事,缺乏识别违反财经法律法规活动根源性原因能力,财务收支审计、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大多以事后审计为主,侧重于审查中层单位的经费支出的合规性,普遍缺乏对学校和中层单位完成任期目标的审计,造成审计报告深度不够、质量不高。转变审计工作的思路,拓展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从合规性审计向绩效性审计转变,探索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涉及的内容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关注完成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目标上转变,重点关注被审计对象完成任期目标的情况;在审计方式上,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有条件的情况下对重点经济业务活动事项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五、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各个高校应用的审计软件的版本不统一,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现实中绝大多数高校未能获取财务部门账务处理系统的接口,未能做到内部审计的实时监控,更有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指导力度,探索教育系统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审计软件;另外,高校行政负责人应支持审计部门获取财务部门的账务处理系统的接口,实现与财务部门账务处理系统的联网,对学校的经济业务活动的实时监控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路径。

六、充分落实审计整改决定,保证内部审计权威性

审计整改落实方面国家审计有完善、规范的处理程序,而高校缺乏关于内部审计工作整改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操作规范,缺乏对发现审计问题后续整改的落实和跟踪机制,再加上高校审计力量不足,未能把后续审计工作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常规性业务。审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制度,高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先建立起内部的审计结果运用、整改以及经济责任追究方面的规定,将审计整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提升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权威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指出加强审计资源统筹和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对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高校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作者:周山 单位:滨州学院审计处

参考文献:

高校内部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性;思考

内部审计可以对高校的资产进行合理统计,核算财务账表,促进管理更加有效实施,同时还能推动高校的发展,体现高校的师资价值。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是根据高校的管理需求,提供相关的资产评估与控制,使高校的领导机构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决策,使学校能够稳定发展。内部审计可以规范教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目标,履行高校教书育人的责任。

一、高校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发展始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它的主要审计内容是审查会议报表、凭证、账簿等会计方面的资料,防止出现错误和作弊的现象,主要工作范围基本都在账务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传统的内部审计范畴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属于职能部门,但是在学校管理中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所以不会产生强制性的审计结果,如果审计部门过于片面地强调查错防弊审计监督,没有体现出审计工作的服务性,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内部审计工作不只是针对财务方面的工作,否则会使审计机构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给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准确定位,作为一个提供审计职能服务的部门,以服务为主导,不断开拓审计的范围,加强审计管理、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重视内部审计的服务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内部审计能够良好发展[1]。

二、高校内部审计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内部审计的本质工作内容是进行监督,也是审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性,同时,内部审计还仍然具备监督职能。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对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公认会计准则的执行与遵守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同时也对单位内部的管理体系进行监督,比如监督单位的领导机构和成员是否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对单位的决策、方针是否能够认真贯彻执行等。我国现在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还没有完全具备独立性,因此不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责,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完善审计管理体系,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能淡化其监督职能。在提出重视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性,不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产生影响,只是在原有的审计监督方式上和出发点上有所改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性,使审计监督更能有效的落实,不但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还能体现出内部审计完整的职能作用[2]。

三、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服务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明确审计内容。内部审计不只是对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学校的经济效益也要同样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为学校提供决策与管理方面更好的服务,审计人员要把自己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成员,充分认识到所处工作位置的重要性,主动加入到学校的经营管理中来,更好的控制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的领导层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可以看出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观念也需要改变。高校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内部管理是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学校的领导也需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不只是执行国家的要求和例行公事的审计,而是学校增强内部管理的需要。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认为是来查找问题的,不能积极主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对审计部门提出的建议也没有引起重视,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只有提高高校所有成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性,充分发挥审计的服务职能。

(二)合理定位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合理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学校提供参考性决策、辅助经营管理作用、对财务工作进一步规范,保障学校经济效益。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作为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不能只看审查出的违规问题和违规金额,还要看在定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处理审查出来的问题,向学校管理层提供相参考性建议与审计依据,辅助学校领导管理,服务与监督并存。合理定位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使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之间的关系,二者有机结合,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完善。

(三)规范审计行为完善服务职能

强化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性,就必须要规范内部审计行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管理,加强学校廉政建设,使审计信息更加详细、真实,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准则进行审计,还要加强内部审计建设,规范审计行为,根据高校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内部审计规范,使审计工作能够审之有据顺利进行。改变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认真对待内部审计工作,严格规范审计行为,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规范审计行为要明确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得到认可与尊重,增强权威性,合理规避审计风险,进一步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在内部审计工作当中,要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与审计处理,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落实审计规范的自觉性[3]。

(四)提高单位效益服务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校的经营管理,在进行审计时可以选择领导重视、员工关心的单位效益作为热点与难点,扩大审计工作的影响面,增强审计效用,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现在的审计服务内容除了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又开展了很多审计项目,其中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决策评价审计与经济合同审计,这四类审计项目落实到学校建设系统当中,可以围绕基建工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建设规划提供可行性建议,其涉及到经济合同审计与决策评价审计,安排年度预算、筹措资金、采购学校日常用品与设备等,为学校降低投资成本,增强学校决策的合理性。同时,在绩效审计方面要深入调查和了解学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合理规避风险,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服务。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高的审计队伍。加强组织学习与培训,研讨审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学校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结构要多元化,除了财务会计之外,还要增加计算机、工程、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设立专家库。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模式要不断创新,成为风险管理专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调查与测试的方法,掌握学校经营活动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帮助学校预测各类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具备较强的交流技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避免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受到抵触情绪的影响,在发现问题时认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实质,切实的提出解决办法,为被审计对象提供优质的审计服务,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促使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四、结语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经济业务也随之复杂化,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强化内部审计服务性,不断完善审计内容,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由监督型逐渐向服务性转变。

作者:郑开玲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孙雁霓,欧阳卓平.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9).

高校内部范文篇5

内部审计外部化最早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在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外部化比较普及,应用的也比较广,最开始应用于企业中,随着近几年高校越来越规模化,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渐应用于高校,当然也跟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分不开,但是高校毕竟是学校,跟企业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经费的来源就是一个例子,什么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其实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通俗一点讲就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外包给其他的机构,然后通过外包的企业完成内部的审计工作,关于这种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总结出的有四种,依次是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以及合作内审,自从这种形式引进到国内后,它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成为企业实现内部审计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我国对应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跟国外相比还是有所不同的。

二、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起因

1.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由来。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中应用还是比较晚的,是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因为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以往的高校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生源了,因此开始大规模建造高校,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建立起了大学城,国家对于这种工程建造是比较重视的,在工程进行时,国家对其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目的就是为了能将此基建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但是因为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对这一大型工程项目的审计拿捏不过来,综合各种考虑,只好把这项大型的审计工作外包给外面的相关企业,这就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开端。2.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客观必然性。现今,高校的客观需求是快速发展的事业,客观事实是内部审计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事业,导致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结果。而按照相关法律条文,如《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规定》等条文,高校的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五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建设这些等。这些内部审计所涵盖的内容把高校的大部分资金流动都包括了进去,其中内部控制审计是首次提出的概念。现今的大环境下,许多院校都在进行合并行为,尤其现今高校对于机构的精简,在高校中,拥有内部审计的已经不多了,对于那些审计任务多,但是人员少规模小的多为联合办公。由于这些因素的普遍存在,探索更加高校的内部审计新方法,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在现今高校审计需求已经完全跟不上了,审计的缓慢程度使得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出一个新的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3.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取得的效果。现阶段。在我国高等学校应用内部审计外部化最广的应该就是建筑项目了,在建筑项目这里,是最能体现内部审计外部化价值所在的,最关键的是能得到管理层的认可,最能让他们满意,内部审计外部化拥有很多优点,它是依靠“外部资金”对内部审核职能服务,从成本角度考虑,降低了相关成本,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工作能力,从成效角度上考虑,增强了审计的效果,拓展了审计的领域,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因为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给予了很多便利,因此高校内部的其他审计工作陆续开展了内部审计外部化,包括下属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等,由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不断扩展,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像审计力量薄弱导致审计工作效果不佳,审计任务繁多处理不过来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这种形式的审计工作并不是适合每个高校的,也要依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会比较适合规模较小的院校,像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程度会相对于比较低。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选择形式的分析

结合以上的分析,国内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这两种形式的外包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当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高校的性质和企业自然是不同的,所以高校不能直接复制企业的做法,就好比全部外包,这个就无法再高校中实现,因为我国有明文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看出,像这种内部审计全部外包的形式是不能用于高等学校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企业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企业应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最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减低企业在审计方面的成本,而高校高校采取内部企业外部化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为了降低成本,因为高校的审计费用是有保障的,之所以还是会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原因其实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业务工作的需求逐渐加大,内部审计已经满足不了这些需求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因此,高校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提高审计的质量,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时要注意结合自身情况,以达最佳的审计效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高校现采取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选择哪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这时就需要找的信任的外部审计机构,并协商好合作的范围,并不是采取全部外包的形式,可以是补充和部分委托,明确其范围。找到适合高校审计工作的一种形式。总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选择时要明白这不是单单为了节省成本,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慧.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演进与发展[J].财政监督,2018(3):70-73.

高校内部范文篇6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不足

(一)高校内审业务范围较窄,审计方法落后

高校内审业务范围主要偏重收支合法性审计等常规审计,较少涉及建设项目预决算等专项审计。由于高校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常规审计和传统的事后审计监督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审计需求,单靠常规审计已经难以使教育审计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目前高校内审仍主要以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审计为基础,但基本上都没能实现采用专用的审计软件辅助审计,大多数高校采用的都还是传统的手工查账法。这种审计方法既耗时费力,审计效率又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联网账套审计的高校十分有限。

(二)高校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自主性较差

目前教育部所属高校审计部门的组织模式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仅设有内审人员等几种模式并存,不同的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障程度不同。通过对比,这三种组织模式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障程度依次递减。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途径分析

(一)完善审计制度建设,提高监督职能

在原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建立原来欠缺的模块制度,比如基建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高校内审制度,并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可行性高的实施细则。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配置

加强学习,提高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审计实务技能。高校应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有关法规、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制度的有关规定;不断更新审计专业知识,认真学习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抓好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培训,积极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不断提高审计处中级以上技术资格人员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

(三)拓展专项审计范围,深化审计内容

高校应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探索其他专项审计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要以财务预决算审计为主线,分清层次,突出重点,逐步探索固定资产经济责任、基本建设、修缮工程、科研经费、“三公”经费等专项审计的开展,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补偿独立性缺失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指的是高校从外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专业审计人员完成内审工作。针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情况,通过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可得到弥补。高校的内审部门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审计中可能会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和影响,难以开展独立的监督活动,从而使审计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而从外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专业人员完成内审工作,由于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审计结果和报告会更为客观,而且其可以利用事务所的各种审计资源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相应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内审人员不足的情况。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及方式选择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审计成本,减少内审人员招聘及培训等各项成本;另一方面借助外部审计的专业力量,可以更有效地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也有益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还最大限度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有效地弥补了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匮乏的状况。外部审计的专业力量,拥有比较系统及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日常的工作,接触了大量的具体业务,实践经验更为丰富。无论是从水平及能力,还是实践经验上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都更具有优势。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方式选择

1.外聘审计人员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很难和内部审计人员一样熟悉高校的具体情况,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最实用的审计策略,从而无法更好地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适用的咨询服务。通过依靠内审人员的协调和辅助,能够使与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同时利用其部分工作成果,也有益于审计工作效率及审计质量的提高。

2.内部审计是强化高校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高校的一员,真正站在高校本身的立场上,内审人员才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为高校的长远发展着想。

3.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有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审计、设备采购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业务,内容多,人力和物力的耗费都比较大,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方式,利用事务所的各种审计资源和先进的审计方法,相应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内审工作的效率。

作者:刘欣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一)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基本职能,同时也是高校财务政策以及财务制度制定的重要参照标准。经济监督职能可以概括成以下几项内容:高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检查。

(二)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监督高校经济活动方面,但只做好经济监督职能是不够的,也要做好经济评价。经济评价就是根据审计结论对被审核的单位预算、决策以及各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和建议,在制定好决策目标下开展,评价经济活动效益的高低、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

(三)风险管理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对影响学校各项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事件进行预估,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的主要宗旨在于为高校运营目标的实现提供稳固的保障,是高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构成部分,内审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都是内控审计的核心内容。

(四)咨询与服务职能

高校中的审计人员熟悉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性强,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中一般充当“咨询师”的角色;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要从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向领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学校各项建设投资更加具有经济性和效益性。比如,高校在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从项目立项阶段开始参与调查和审核,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把握每个环节的结算和验收,使建设项目所花费的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为了规范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使得教育体系趋于健全和健康发展,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就要进行重新定位,以求发挥其最大的控制和防范作用,促进学校体制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校的内部审计应该首先定位于它的基本职能,那就是检查与监督。检查与监督是我国高校设立以来的最基础审计职能。它主要定位于检查被审查对象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违纪违法现象、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的行为等等。它的定位还在于督促被审人员与被审单位要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其次,鉴证和评价的职能定位。鉴证和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及成果进行鉴定和证明,是对被审计对象是否完成既定目标进行审核,是对制度制订的健全性和控制性进行评估,高校内部审计的鉴证与评价职能是从检查和监督这两项职能衍生出来的,所以说它们是具有派生性的,要准确把握派生体与被派生体的功能及作用。第三,高校内部审计也应该定位于风险管理这项延伸职能。风险管理的宗旨就是提供合理的保证,是组织内部控制审计内容的重要保障。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他们着眼的角度是未来,因为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随着我国在高校建设与改革力度上的不断加深,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定位也将会越来越明确。最后,咨询与服务也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部分,确切说,这两个职能是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高校内部的审计机构有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咨询服务。所以审计人员自身也要将自己的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于咨询师的位置,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提高办学效益。

三、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一)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深化,经济活动中不规范现象频有发生,为此,借助内部审计环节,监督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规范内部管理,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公正、严格的特点,通过对违纪违规的深入审查,揭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性质和根源,向管理者提出防范和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学校各项业务正常发展。

(二)实行实时审计,发挥后续审计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内审部门为了对被审计对象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审议所采用的纠正审计,发展后续审计也是为让内审工作能够严格对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进行落实及渗透的措施,是强化各级别部门的执行力,创建审计新方向的先进理念。后续审计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可以扩大审计效果,使审计工作更为有效。

(三)积极发展预审计

现今社会对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所以必然要尽快扭转原本的审计观念,建立起防患为主的危机意识,在学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计划和预算制定、工程立项和招标、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等方面参与和指导,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提高内审环节的预见性,让内审工作的效用不仅仅在于问题出现之后的弥补,而是进一步延伸到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及问题发生当时的控制,进而由被动的弥补措施转化为主动的预防措施,由问题发生后的责任追讨转向问题发生前的教育与约束及问题发生当时的解决与控制,将防护作用向前移动。问题发生前审计的本质,就是要求内审工作要从基本层面着手,促进高等院校对内部管控工作进行强化。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内的审计相关部门,可以说既是下属部门经济活动的监管者,也是下属各部门管理环节的指导者、服务者及参与者。为了提高其审计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对审计工作的准确定位,高校需要对自身的审计环节加强审视,并从中寻找更加有效的改善措施,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环节的规范性与精准性,确保高校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整体工作质量,利用审计,进一步推动校内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蔡华珍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第三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缺乏独立性

审计工作的灵魂是独立性。审计理论认为,独立性不仅要求做到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做到形式上的独立,要相应统一,二者缺一不可。高校内部审计组织或部门,如果不能保证其机构设置和相关人员方面的独立,就谈不上实质上的独立,而形式上再独立也毫无意义。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如果难以实现其实质上和形式的双重独立,那么它的权威性和可信赖程度将大打折扣,或者直接影响其职业效能。最近,我国在加强教育审计方面所做出的新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再一次提出“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意见。在西方国家,绝大多数高校的组织机构中,内审部门直接归校董事会领导,只对学校法人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内审机构和工作人员都实现了独立性,能够充分发挥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监督和纠偏作用,更好履行其经济评价职能。我国高校的内审机构设置有所不同。笔者对国家公布的直属教育部75所高校逐一做了查询和统计,内部审计部门与校内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有33所高校,占44%;与校内财务处合署办公的有3所高校,占4%;两者合计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有将近一半的内部审计部门未完全独立设置。我国各个省份的其他高校,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更有甚者,内部根本未设置审计部门。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要求,“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整体发展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资金不再是单一财政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这一新形式,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和挑战。资金数额巨大、交易数据繁琐、往来账项复杂这些业务特征,促使我国高校对内部审计的定位应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风险导向型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管理审计。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审计职能仍处于查错纠弊阶段,大都以事后审计评价为主,事前和事中监督应用不足。审计工作大多集中于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科研项目审计等,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少之又少,内部控制审计及绩效管理审计并没有广泛开展,传统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主流。

(三)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

刘家义审计长曾经指出:“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由于内审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技能锻炼并非一朝一夕练就之事,所以由专业技术人员如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工程造价师担任内审工作人员是最佳选择。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高校内部,由财务部门调入的居多,其审计专业技能良莠不齐,运用最新的经济政策、财经法规的能力有待加强。部分高校存在不懂审计、会计的人员担任审计处处长或主审这种现象。甚至有的内审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为被审计部门充当保护伞,充当披着“经济警察”外衣的“说客”,隐瞒真相,瞒天过海。

(四)高校内审部门内控设计不够合理,审计质量管理难以真正落实

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的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指导工作,特别是对重大或敏感的审计问题进行直接的指导,是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内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内控的有效性较弱,控制环境以及对控制的监督相对来讲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督导这一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无法真正实施。多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由一人完成一个类别的审计工作,例如基建工程审计,这种情况根本不符合内控要求,无法保证审计质量。有的高校存在内控设计较好,但未能实施和执行,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仅停留在形式上。有的高校内审部门的管理过于松懈,审计工作结束以后,不公示、不报告,自行消化,或者只公示好的事项,有问题的进行隐蔽处理,工作过程不考虑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评价等方式和效果。

二、诱发的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中存在的此类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会造成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或舞弊,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情况,进而引起较高审计风险。这一较高审计风险可能超出内审部门的承受范围,因此应及时、合理、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而重大错报风险又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高校内部的固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所以内部审计工作应合理控制或降低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长期处于这种审计风险较高水平状态下,内审无力发现错弊,不仅形同虚设,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充当对方保护伞的角色;较高审计风险状态下,内部审计的评价结果可能出现失真情况,对被审部门而言,不恰当的评价会挫伤工作积极性,也会影响对方工作创新能力;较高审计风险状态下,内审提供的意见或建议可能会误导领导层,导致政策制定走偏,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和过高机会成本的付出;较高审计风险状态下,内控缺失,质量管理低下,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威信和权威。

三、针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要有效防范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确保独立性,有效降低检查风险

高校内部应设置独立性较强的审计机构,确保内审职能的有效履行。独立的内审机构应直接归属法人领导,工作结果直接向校党委会(董事会)报告。造成内审机构不合理的多数原因是制度规范问题,建议进一步修订相关法规制度。从制度层面确立机构设置的定位,摆脱长期束缚于本单位多个领导控制的局面,保证客观公正的开展工作,有效规避损害独立性事项影响到的检查风险。

(二)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素质、专业胜任能力,确保检查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基于审计人员角度着手降低检查风险是最直接的措施之一。对审计人员进行实时培训,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持续培养其职业谨慎态度和高度责任意识。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熟练把控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执业过程中,科学风险评估,合理分析设定重要性水平,确保检查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三)建立导师制和审计程序表体系

倡导导师制,新入行的审计人员应该由一位富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作为导师。导师不仅要在业务上对新进人员进行指导和提带,而且要在作风上起到表率作用,要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另外,集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程序、方法与手段,建立一套高校内部审计的分解程序表,将每一类型审计项目所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一一列示,包括应审查的项目内容,应取得的审计证据、可能涉及的法规等。

(四)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内审有效监督实施,较大程度降低控制风险

一方面内审部门要参与校内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之中,指导各控制环节制度设计;另一方面,内审部门事中参与重要项目,严格监督内控有效执行;再者,通过事后审计评价,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此举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而且可以较大程序降低控制风险,确保总体审计风险在可接受水平之内。

作者:贾卓杰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二)审核机制有待完善

从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针对的是高校各个组成部门的财务收支是否平衡、财务管理是否合法、经济活动是否真实等结果方面展开的,然而对于经济事项决策的研究过程及效果的预测等方面缺乏关注。因此,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核机制有待完善。

(三)自身审计特色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内涵和目的,实际采用的是财务收支审计方式。另外,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书写方面,也是以财务收支审计的文书格式为范本进行的简单套用,自身审计特色不足,弱化了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起到的监督作用。所以根据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在其报告的书写方面有必要建立特有的书写格式。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认识

由于宣传工作做的不到位,导致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被认识不到位。“审计即有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然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却是一部分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只要有人被审计那么就一定要查出问题的错误认知,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困难。

(二)审计方法缺乏技术落后

目前部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在沿用传统的以账查账,以手工查账为主,没有很好的贯彻审计调查工作,无法全面掌握财产的具体使用情况,使财务状况停留于表面化,达不到经济审计工作本身要求的高度和深度。加之我们惯用的审计方式是离任审计,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容易形成审归审、用归用的现象,也就是审计变成了走过场,而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作用,既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也起不到考核领导干部的作用。

(三)审计监督落实不到位结果缺乏透明度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常常是以轰轰烈烈开始,以悄无声息结束。在审计之初轰动一时,被人们所知道,然而随着审查工作的进行,民众所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少,直至审查结束。一般审查的结果只有学校高级领导、参与审计的主要人员和被审计对象有所了解,其他人员无从得知有关审计结果。由于审计结果缺乏透明度,所以无法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同时也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在群众的监督下做出公正的审计判断。

(四)审计成果作用发挥受限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逐步落实,对于强化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实际运用方面,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培养与任用方面没有发挥其作用。正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的启用先于内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导致我们形成了习惯于使用离任审计的审计方式,造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的脱节,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化。审计工作对于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守法、严于律己、清明廉洁建设也失去了意义。

三、应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之策略

(一)改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的大气候

1.加强领导的重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工作责任重、工作量大的工作,需要学校领导给予相当的重视,参与其中,约束自我并监督他人。领导干部对审计工作的重视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更好的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促进领导干部队伍的自我提升。

2.加强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审计队伍整体实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执行,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每一位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那么整个审计队伍的实力才会更加强大。

(二)创新审计方法拓展审计手段

鉴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责任越来越大,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审计方法缺乏且技术落后,所以我们要致力于审计方法的创新,拓展审计手段。

1.审计理念要创新,作为审计人员及组织管理者要做好思想观念的领头人,及时更新和转变自己的观念。(1)树立服务意识,审计工作的开展致力于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而非制约高校发展,要摆正自身位置,虚心接受监督,在监督中提高自己的素质;(2)树立风险意识,审计工作不单单是审查违法行为,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借鉴意义防患于未然,为高校经济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3)树立着眼全局意识,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用其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

2.审计资源要整合,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财务审计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种一家独大的状况是不利于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的。要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等各类审计的特色,找到各类审计方法之间的异同点,取长补短使其相互融合,将审计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更加有利于发挥审计资源库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

3.加强审计研究成果的建设。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从高校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题研究,这样才能形成有建树的研究成果,才能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

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各行各业逐步进入信息化,高校的经济事务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很多相关信息已经转变为电子信息,传统的账薄式记账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通过电子信息来取得资料,因此,计算机审计需要顺应社会需要得到广泛应用。

(三)公开审计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为了更好的发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有必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开机制,当然如果审计结果中涉及到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法律不允许公开的内容则不需要进行公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查结果既可以在高校内部进行公布,当然也可以通过新闻、报刊等社会舆论方式进行公布。审计结果的公布有利于群众了解审计情况,同时对审计情况进行监督。有了群众的监督,可以加快领导干部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处理速度。不仅是审计结果要公开化,审计计划、审计过程及审计整改等流程同样要逐步透明化,充分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发挥其作用

审计结果的运用是做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因此,审计结果的运用需要被重视起来,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1.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可千篇一律,要讲究方法,择适合的方式来使用;

2.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任职公示制度相结合,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让群众对领导干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让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的监督;

3.干部考核与审计结果相关联,将审计的结果转化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约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四、结束语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肃清校园贪污腐败之风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于领导干部在管理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做出公正地评价,是加强校园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可以看出实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条致力于打造廉洁校园、培养有责任感的领导干部之路需要继续探索下去。本文是个人的浅谈,希望能够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化改革进到绵薄之力。

作者:覃宏倩 单位:河池学院审计处

第五篇

一、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风险管理视角下分析当前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缺少独立性与科学性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强调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及其内包含关系,理论和方法论上对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层面依存性进行了认定,给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的整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虽是同一共生体,但是内部审计需要一定的独立性,应该尤其独立的科学的机制,但是,在我国为数不多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大多企业的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这主要是由于公司治理的系统体系下没有对内部审计进行战略布置,使其与公司治理相分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待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功能认识的匮乏,没有对内部审计进行科学、客观的审视,致使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与科学性。

2.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少内部审计高素质人才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在进行公司战略及风险管理相关概念谈论时,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及风险管理意识的能动效应,然而,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治理过缺少风险管理意识,导致内部审计的失效或空置。而且,风险管理意识缺失,使内部审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在为数不多的内部审计系统内,也同样缺少专门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只是趋于形势所迫临时纳用财务人员进行形式上的工作考察,没有实效性的作用,导致内部审计力度疲软,导致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低下,往往对公司治理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不利于风险的管理、防范与企业的长效发展。

3.信息技术管理落后

现代公司治理与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先进技术的引进,将会极大地对现代企业的运营带来推动性作用,能够对风险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估,有助于风险管理的最大化。但是,在当前的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整合过程中很多企业缺少相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使两者无法进行真正地耦合。信息技术管理落后,导致现代公司风险管理的失灵,使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在整合上缺少一定的桥梁基础,不利于公司的远期发展和可持续利益的实现。

4.缺少良性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互动机制

我国企业内部缺少良性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互动机制,这主要是企业尚未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忽视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往往将其形式化,或者成为一种其他的管理因素加以考量。很多时候,内部审计偏离公司治理轨道,或者是在公司治理战略决策中没有对内部审计进行系统的规划,导致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相脱离,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风险管理视角下整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对策

1.以地方高效经济管理类课程相关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的独立性与科学性

地方高效经济管理类课程在理论上强调从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实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认为只有对风险的精准预警与评价,才能为公司治理提供有效的战略性建议,使公司治理日益完善,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独立性与科学性是内部审计的核心所在,只有在独立的环境下,进行科学的内部审计,才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地发挥公司治理赋予其的功能作用。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制,可在组织董事会或其他一级领导机制下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并使其独立于其他行政领导之外,是公司治理中的独立部门,只对公司负责,保证内部审计的公平性与透明性。

2.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入,优化风险管理

现代公司治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地方高效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如《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从企业的信息需求出发,探讨了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控制及其管理问题,给企业的实践管理提供了借鉴。因此,在进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整合过程中,应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引入,夯实风险管理,以此形成强大的管理防控体系,促进企业内部的健康可持续运转。

3.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良性互动机制

地方高效经济管理类课程在理论上指出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公司治理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公司治理体系结构应在制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内部审计进行系统的阐释,对其作用进行全面地诠释与支持。于此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公司治理的优化因子。所以,从地方高效经济管理类课程风险管理的角度,首先要加强相关领导该方面的认识,从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借鉴相关国外经验建立相关组织机制,促进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有机整合,推动两者的良性互动,形成巨大的合力,促动企业的快速升级。

三、结语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内容对完善公司战略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企业在战略布局上应将两者紧密的整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管理合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提升企业发展的长效竞争力,促进企业内部系统的健康运转,激活企业的内部机理互动因子。当然,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工作时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务,需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同样需要地方高效与企业建立合作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性及方法论意义。

作者:宋继华 杨健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六篇

一、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高校内部审计为规范尽责

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系统,高校内部审计本身也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可对高校内部控制起到指导作用,健全高校内部自身制度的建设,才能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高校需建立高校重点经济领域、重点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涉及办学资金筹集、合同签订、专项资金使用及管理、物资采购、基建修缮工程、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等方面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提出建设和完善的要求,将审计关口前移,高校的内部审计要坚持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全面提升了审计的作用。

2、高校内部审计为管理助力

现代高校内部管理需要改善高校治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增强高校竞争力。高校内部审计要直接服务于现代高校内部管理,承担起高校“免疫系统”的角色,发挥其建设性作用,结合对业务的审查,及时对学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结构的健全性、执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测,找出高校治理的关键点,提出有建设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使学校潜在的病毒得以控制和整治,改善学校管理。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学校管理体制体系的有机组成,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主动发现各种风险,分析风险成因,及时发出预警,适时协助高校领导层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3、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发展服务

目前高校资金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构成复杂,这些情况不仅加大了高校管理的难度,而且加大了发生损失浪费、挤占挪用,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风险,严重影响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从以往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这不仅能实事求是地揭示和纠正影响办学效益的问题,推动审计成果应用,而且能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及时发现学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使学校一些经济业务、管理活动在初始阶段就进入正轨,降低和减少损失浪费,在卓有成效的管理中实现高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1、高校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效力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向性,审计主客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致使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高校内部自身的影响。并且,内部审计的出发点是监查和评价高校的经济管理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很难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

2、内部审计的功能滞后,仍以事后审计为主

当前,高校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尤其是办学经费渠道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内部审计大多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介入,缺乏控制力度,易产生经济违法或隐匿资金的问题,削弱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所以应注重全方位各阶段即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3、内部审计理念陈旧,缺乏现代化审计技术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行为,在审计理念及手段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审计中相关人员及单位的调查问询,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全面开展。所以,高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在审计技术及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到内部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

4、审计人员数量及质量方面,难以很好地满足内部审计工作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办学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所以,高校内部审计职权逐渐扩大,人员分工细化,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强调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方可更好地胜任审计工作。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难以满足高校管理的需求,影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且,内审人员偏少,在全面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加强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作用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作为高校管理层应从管理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现代大学管理中的重要性,为内部审计配置适宜的人力、技术、经济资源,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力争将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限和职责以书面形式形成章程得到学校认可,及时将审计中发现的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普遍问题向直接领导汇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赢得管理当局的重视和信赖,以保障审计权利和职责的有效执行。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为内审工作提供保障

现代内部审计一项重要的职能是“评价并改善组织的运行”。履行该项职能的前提是审计人员熟悉高校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内部结构,了解高校管理政策,内部审计是否介入管理活动,了解高校运行结构,是否参政议政是评价学校领导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指标。相关数据表明,目前高校制定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与开展的业务正相当,但在理念、前瞻性等方面与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为现代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如将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内容补充到原有制度中,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教学科研经费审计办法;制定内部控制评审、风险导向审计、跟踪审计、审计结果公告办法等现代审计的工作制度,明确操作程序和审计要求。

3、调整内部审计目标,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实现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高校内部审计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财务账簿、报表审计,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侧重于加强高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涉及学校所有管理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干部任免、招生、教学、科研等环节。高校内部审计应对高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评估,对学校及所属单位管理活动及其效率与效果进行的审查,及时发现和规避各种风险,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保证高等院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作者:杨玉春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第七篇

一、完善高校内部审计体系

高校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署与上级审计部门的共同指导下来进行的,随着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持续拓展,越来越多的审计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针对高校内部审计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保障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序的开展。这就需要各个高校针对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审计体系与审计制度,通过不断建立健全适合自身得到内部审计规定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细则,从而有效避免内部审计工作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保障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规范校办企业内部管理

构建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制度是保障企业财务工作平稳开展的先决条件。社会中各种违纪、违法的案例都具有一个共同点,财务制度存在漏洞或者执行不够严格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以此来对决策层与财务人员进行约束,才可以保障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校办企业通常都是利用高校某个专有技术或者专利所成立的,这就导致校办企业决策层过于偏重技术方面的优势,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制度则被忽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失去有效控制,这也是校办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因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处于高校内部,其对于校办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环境都非常熟悉,这就需要高校将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了解校办企业财务收支、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全面掌握校办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现状实施全面有效的评价,参与到校办企业的管理优化、决策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优化等工作中来,切实做好助手与参谋工作。

三、提升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综合素养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属于一项具有极强专业性与政策性的工作,其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其必须要是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综合性人才,并且还必须要具有信息技术、法律、工程、管理、财务以及审计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切实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政治素养,要求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工作中实事求是,切实提升自身的质量意识、大局意识以及效率意识,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国家以及集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守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保密、诚信以及敬业等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通过构建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从审,公正无私。另一方面,切实提升广大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加强后续的专业知识教育,开展定期培训,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得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并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要求。

四、主动开展多形式的内部审计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校办企业因为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法人代表离任或者企业废业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让校办企业的主管机构或者下任领导有效掌握企业遗留的债务、债权等相关问题,并且能够详细了解当中的各个事项,可以有效划清时间界限,使得经济责任更为明确,从而有效降低坏账、呆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其能够有效明确废业企业的遗留问题,从而有效避免高校资产的无故流失,为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有效的保证。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决定着其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生存与发展,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校办企业连年亏损或者资不抵债的状况,同时能够帮助高校针对校办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发展前景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于及时调整校办企业的经营方式,从而有效保障高校的经济利益。

(三)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高校内部范文篇7

关键词:会计控制;财务管理;有效监督;高校

一、如何理解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管理高校资产的安全与正确运行,我们应该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我们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要有个正确的理解。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高校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准确、合法、完整,避免和控制各种风险,运用财务会计的手段以及其他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方法,为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是高校为完成事业规划而形成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组织机构控制、人员素质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法规制度控制、业务流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1.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是适应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的发展,必然引发财务制度的变革。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已经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模式向由政府宏观调控、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模式过渡。这种改革使高校理财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务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越来越大。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对校内财务管理模式、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是适应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

由于高校财务收入的多元化,高校财务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也成为迫切需要。1997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发展,一是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经费筹集渠道多元化,包括学校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经营收入、社会捐赠和贷款等;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各高校合并、联合办学等使得规模增大,资源共享;三是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兴办校办产业等。高校的资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为了理顺内部经济秩序,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健康有序地进行,必须加强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我国高等院校资产主要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学校的所有资产均为国有资产,国家必然要求对其资产不能流失,并采取措施防范国有资产被侵蚀。而国家这一要求与学校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密切相关。

4.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是防止经济犯罪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在很多地方,权利未受到约束,内控制度缺乏和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混乱等是违法犯罪能够得逞的根本原因。因此,这也说明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分析

1.防范意识淡薄,制度缺乏透明,过程缺乏监督

经济腐败在各部门都存在,高校并非避风港。根据一份调查显示,某些高校的财务问题还相当严重。高校由于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和以往资金管理模式惯性的影响,经济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制度明显滞后。高等院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没有完全认识到高校是独立法人的真正含义,“高校经营”对许多人而言还是陌生概念。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计划而轻执行和考核,并衍生重财轻物的观念。由于有些高校领导层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模糊,导致内部会计控制有据难依,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上脱节,执行中存在漏洞。作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职能部门财务处,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克服重重困难。

2.体系不健全,对主要领导缺乏约束力

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各部门的财务大权基本由个别主要领导控制,“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因为体系的不够健全,对领导的约束力也基本散失,所谓的监督机制也如同虚设。内部机制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方法,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一套严密的控制措施。但目前这一机制在一些高校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还不够严,还存在控制的弱点、盲点。二是对主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认识不足,内控的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三是现行制度中对业务规程的控制制度多,对人员的责任控制少,尤其是对管理层的控制更少。如有的高校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只规定了工作范围、职责权限,但没有制定违反责任制的奖惩内容,这就起不到约束作用。四是现行内控制度存在不系统、不合理的问题,各自为政,很不协调。没有建立一整套内控控制体系,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职能部门间出现管理模糊,职责不清,相互牵制乏力,衔接性差。

3.监督力度不够

有效监督,才能有效防范腐败现象的产生与蔓延,但是,现在有些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些单位未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己进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导致监督力度的欠缺,影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高校经济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4.权利和责任不对等

由于体制的问题,高校的经济大权主要掌握在主要领导的手里。因此,内部会计的运作也基本由领导的安排来进行。有的学校制定的财务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只赋予了“一支笔”个人审批和支配经费的权利,而没有落实“一支笔”经费开支应承担的一定责任。这种不对等的缺陷所导致的现象是“一支笔”的权利不受约束,行为不担责任。显然这种制度是不健全的。权利和责任要同时赋予,并要有监督的机制。

四、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内部会计控制

1.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会计控制必须有健全的体系建设,只有健全的体系、完备的制度,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的合理、有效、透明、公正地运作。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主要涵盖六个方面:(1)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体制和程序、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主要会计处理方法和执行的会计政策、费用开支标准、财务开支审批制度、特殊事项审批制度等。(2)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办法、预决算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收费管理制度、违章处理制度、经济责任制度等。(3)货币资金及实物资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制度、货币资金收付管理制度、银行存款核对制度、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印鉴使用保管制度、资产购买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实物清查盘点制度、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对账制度、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4)重大事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大型基建及维修项目管理制度、其他重大事项管理制度。(5)票据及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收费票据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的保存、移交、销毁管理办法。(6)机构及人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机构、岗位、财务人员、会计委派制度、工作成效奖惩等管理办法。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的素质决定着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也决定着会计控制是否顺利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是由人履行的,并受人的制约,拥有一批有水准、讲诚信、讲道德、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础,也是实施内控制度的关键。一是要求会计人员知识素质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会计知识,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国家有关的政策、法令、法规,并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求会计人员道德素质高,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和执行的好坏,与会计行为人的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此,要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治观念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会计控制

高等学校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使会计工作的一些程序变得简易化,整个会计核算完全依赖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来支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许多高校使用网上银行处理银行结算业务,资金的划拨在瞬间即可完成。由此资金的安全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凸显。同时,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方式也与手工模式不同,过去针对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电算化的要求,而应从系统控制和人工控制两方面做好内部管理,通过严格会计控制程序来保障。首先,要保证软件系统的合法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电算化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加强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设计合理的操作程序,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注重电算化过程的相互牵制、权限设置制衡,加强各项安全保密措施。

4.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没有监督的制度是不完善的制度,没有监督的存在,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会计行为。监督不是摆设,它必须要有可行高效的机制。高校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诸多经济内容的系统工程,有了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可以较好地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行。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指导和检查。财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法律、法规对高校有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同时,财政部门的检查又能从外部有效地促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实施。

参考资料:

[1]徐生产.浅谈内部会计控制论[J].财政与财务,2003,(12).

[2]邢建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浅探[J].中国市场,2008,(14).

高校内部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建议

教育事业单位在我国国民教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但是,其当前的内部管理水平却仍然远远落后于国民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教育事业单位目前及将来经营管理中的首要工作。财政部为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科研、教育、服务能力,降低单位内部腐败现象的发生,在2012年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且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文件正式实施至今已有数年,虽然高等院校为了适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同程度地在工作中开展了内部控制,其内部控制问题较以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之高校的科研、基建等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通过内部控制来完善、规范其行为更加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地发现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失效或失控问题。

一、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首先,我国多数公立高校都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在高校内部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障高校的相关活动符合规定、财务信息真实有效等,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其次,在监督管理方面多数高校也根据相关的岗位设置要求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也安排了一定的监督岗位对高校相应的财产进行定期的检查盘点与核实。同时,在高校外部还有纪检部门定期对公立高校进行监督检查,这些监管方面的工作为保证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序建设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相关工作的落实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多数公立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综合性的办公平台,该平台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大大降低了公立高校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公立高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二)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公立高校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首先,公立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公立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这一项工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质量、开展效率的高低。但是目前来说,多数公立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主要是由高校的管理理念所引发的,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传统的高校管理者认为高校只要提高其教学质量、服务水平即可,并没有过多关注维持运行的营运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而公立高校的经营收入多数依靠财政拨款,从而忽略了内部控制对其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公立高校内部控制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认识不足。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认识的不全面会使得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各自的职责认识不清,使得相关的工作落实不到位。2.公立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流程不科学。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风险、制度、流程、监督这几方面,但是公立高校目前在这几方面的建设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风险管理方面,公立高校对风险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对其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从而使得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缺乏方向性、目的性。如对于基建工程、学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对于申请与准备方面投入精力较大,但对于后续执行与验收又不够谨慎。在制度管理方面,虽然公立高校内部都建立了足量的规章制度,但总的来说制度管理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制度管理责任人、责任部门。在流程管理方面,其主要问题体现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公立高校一般都包括行政处、科研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高校部门众多并且各部门的工作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进行统一的内部控制会使该项工作没有效率。但目前,国内多数的公立高校都是进行的统一管理,这样的内控模式不利于提高其内控效率。在权限管理方面,由于高校体量太大,机构及下属单位众多,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也非常困难,明确各环节的相关审批权限、金额等也难以统一标准,导致在流程控制方面,很难一次性地解决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风险控制等问题。3.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得力。监管机制是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我国公立高校监管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基建、采购、科研、招生等方面,这基本上都是由高校这些关键职能缺乏完善的评价监管机制所造成的。

二、强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于高校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要素主要包括: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高校的风险评估、高校的控制活动、高校的内部信息与沟通、高校的内部监管这五要素。在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高校的控制环境排在首位,也就是说,在内部控制中最基本的是要有一个有利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内部控制环境。而在内部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对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为了完善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提高高校管理层、高校内控工作人员对体系建设的认识。高校管理层要正视内部控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高高校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认识。此外,还要加强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的宣传,把内部控制这一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的文化中,可以在高校的公示栏、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相应的介绍。(二)重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与执行关系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等主要方面。1.高等院校应该对各个部门根据其工作的内容、性质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要求各部门严格执行。在制度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制度管理的责任人,定期对其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考查,并及时按高校的发展要求对相应的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提高高校制度管理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2.高校管理层管理方法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层没有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无法及时转变其长期的管理理念。因此,高等院校的管理层应该定期地学习先进的高校管理方法,平时注重与其他高校的管理层对高校的管理办法的交流沟通,并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校管理方法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3.考虑设计合理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在现有的教学系统、OA系统上嵌入相关的审批流程。同时,在各关键点,如科研经费、重大决策等引入集体决策与多次反馈机制,使各项风险点严密可控。4.高等院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高校对风险的认识,有利于明确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的责任界定与风险应对。高等院校应该根据风险的类别制定统一的风险识别办法,并针对每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高高等院校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基建投资、重大项目等方面,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严格按国家项目申报的方式进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规范现象。(三)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涉及风险、制度、流程、监督管理多个方面,如果缺乏一个系统的体系建设工作流程,会使得其建设工作无章可循并且缺乏规范性、专业性,大大降低了高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效率。1.合理设置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因为我国高等院校各个机构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都不相同,如果对每个部门都施行统一的管理,不仅会使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不全面而违背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还会导致内部控制效率低下,使得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不精确,缺少实际操作的参考价值。因此,高等院校内部可以考虑针对每个大部门或工作板块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组织,依据该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汇总分析。同时,高等院校在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与修订上,要注意突出体系的完整性,并落实各部门的责任人。2.完善高等院校的监管机制。高等院校内部有效的监管机制有助于提高高校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整个高校的绩效水平,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首先,加强过程监管。对于采购、科研项目等要进行定期跟踪,进行相关检查。符合招投标流程的要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并进行集体决策。其次,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除常规内部审计外,将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使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并加以改进。再次,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注意在党纪工作中收到的线索以及群众的反馈,结合部分案件,找出本单位可能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加以管理方面的强化。

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其管理方法与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确保高等院校的资产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具有重要意义。而做好内部控制的前提,就是做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内部控制诸要素着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加以落实,是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可资参考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汤月婷.关于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7).

[2]陈洁.内部控制制度下高校票据管理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2017,(22).

[3]孙磊.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模式发展分析及研究[J].财会学习,2017,(13).

高校内部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目标;原则;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普遍化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各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资金来源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各类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在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及目标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益,为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是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它是通过高校内部部门和人员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联系、相互协助、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行为规范,是单位内部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对国家制定实施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细化与补充,是国家法律规范与单位内部科学管理需求的有机结合。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高校内部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高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它是新《会计法》的灵魂和核心,而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则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基础。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国有资产被侵占或重大损失的案件屡有发生,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挪用单位资金和挥霍公款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除了要加强廉政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彻底消除隐患,从源头上堵塞漏洞。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使职工遵纪守法,努力工作,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开展。4、保证高校能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高校应在筹资和投资等各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风险,以增强高校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内部控制制度中,不能与有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借助内部控制来从事非法活动,或通过内部控制来逃避国家法规的监督。这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基本前提。

2、平等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约束高校内部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我国一些单位的现状分析,这些单位不是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单位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高校内部控制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3、系统性原则在进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要统筹分析,兼顾高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情况,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涵盖单位内部所有的经济业务及相关部门和岗位,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监督和控制,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以求所设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尽量做到全面而且具有针对性。

4、牵制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它根据各岗位和部门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手续,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无全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从横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属的部门或岗位,借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达到纠错防弊的目的,保证各部门、各岗位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5、合理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工作效率,并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但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不断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实行有选择的控制,太多不经济,太少则会失去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一些理想的财务内部控制往往因成本过高而不为管理当局所采用。因此,应针对高校规模和管理水平的差异,设计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控制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控制制度。

6、谨慎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以风险防范为出发点。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中必须将风险评估纳入其中,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预防和监控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把高校的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7、适应性原则环境的变化是不以高校的意志为转移的,高校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高校内部控制应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三、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分工、共同负责。如果集中由一个人办理时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这是高等学校最难完善的制度,也是最容易出纰漏的地方。高校内部应加以分离的不相容职务有:(l)某项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的职务和该项经济业务执行的职务应分工,如有权决定或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同时兼任采购员职务;(2)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和审查稽核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应分工,如填写收据的人员不能兼任审核人员;(3)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收款的人员不能同时兼任会计记账工作;(4)保管某些财产物资的职务和核对该项财产物资的职务要分离;(5)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该项财产物资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如会计部门的出纳员与记账员要分离,不能兼任;(6)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登记日记账和登记总账的职务要分离。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近来出现重大经济舞弊案件的高校,大多数都是授权不当引起的,高校要根据工作、管理、控制需要进行授权,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l)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高校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应纳人其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要求各审批人应本着“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以加强工作的责任心,确保国家和学校利益。不受损失,确保增值增效;(4)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授权程序,明确学校审批责任人及各院、处、系、部、所、室、中心部门审批人的程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各审批责任人本着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原则,对所审批的经济活动收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保证授权后处理经济事项的工作质量。

3、会计系统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其包括: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财务报告控制。

(1)会计凭证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专人审核,只有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方能作为会计记录的原始依据;②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与原始凭证的内容保持一致,所有的记账凭证应附有原始凭证;③凭证必须连续编号,凭证的使用必须按编号次序使用,领用空白凭证必须经过登记;④凭证正、副联必须一次复写填制,各联必须注明用途,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各联,报废凭证各联必须注明报废字样,合并一处按规定妥善保管;⑤建立定期的复核制度,定期对凭证的填写、记账、过账进行复核;⑥建立完善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装订、保管手续。⑦业务经办人员在处理有关业务时,必须签名、盖章,以备以后追溯责任。

(2)会计账簿控制的主要内容:会计账簿体系的建立要适应单位的规模和特点,满足单位管理的需要;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全面、连续地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和日记账核对制度;

(3)会计报表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内容应当符合国家会计法、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以核实后的账簿记录为依据,并做到数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根据自身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编制预算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人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保证刚性支出,勤俭节约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预算必须体现本单位的业务活动目标,并明确职责,各项收人应全部纳人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第二,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预算执行中,因客观原因需要调整已定预算的,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经过授权批准后对预算进行调整,并逐级审批;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第四,预算执行完毕,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将实际执行数据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预算执行偏离存的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第五,明确规定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5、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全控制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规定其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维修、盘点等职责、权限、程序和手续。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l)建立限制接近制度。未经授权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接近实物。(2)建立财产记录监控制度,及时全面的记录资产的增减变动。加强资产所有权证的管理,建立资产个体档案,所有资产价值全部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保证账实的一致性。(3))建立资产记录资料保护制度。对资产的各种文件记录资料要妥善保管,避免记录丢失、毁损或被篡改的可能。对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条件下重要资料留有后备记录。(4)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清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5)建立财产保险制度。对财产物资或风险重大项目投保自然灾害险、盗窃险、责任险等来减少或部分地弥补财产物资的损失。

6、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范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高校处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客观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高校应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规避。现阶段高校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筹资风险是由于举债而带来的;在扩大招生规模而教育经费又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向银行借入资金用于基本建设,一旦无力偿还,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为此高校要建立筹资风险评估制度。高校应对筹资方向、筹资渠道、筹资规模、偿还来源、资金用途及效益、存在的风险等诸方面实施全面控制。规避投资风险重点是抓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并根据项目和金额的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应制定应对预案,建立完善的投资分析控制制度。为防范合同风险,高校应建立合同风险控制制度,内容包括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控制程序,也可以聘请律师参与,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风险控制的全过程。

7、内部报告控制。建立内容报告控制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了满足单位管理人员日常控制的需要,应建立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及时提供经济业务方面的重要信息.如货币资金报告、资产负债状况报告、对外投资报告,工程进度报告等内部管理报告,加强内部监督。

8、内部审计控制。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可以由学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客观地公正地进行审核和稽查。内部审计是监督、检查和评价内控制度的质量和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此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除了严格的内部审计外,还可以借助必要的外部社会性质的审计控制,外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以改善会计控制环境,不断改进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9、电子信息技术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利用计算机从事财务管理越来越普遍,尤其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此,加强电算化的控制势在必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过程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业务操作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核人员对系统每笔业务进行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审核,从源头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的核对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一致性.通过对凭证、账簿、报表数据的查询、打印,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未损坏、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加强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的预防。

四、结束语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是规定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进行控制的问题.以上的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可独立使用,也可综合使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及实施,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深远意义。是个系统工程,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它是高校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我们要将控制触角伸向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使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能真正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根据高校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01)41号2001年6月21日

[2]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1卷第3期83-84

[3]黑瑞卿论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280-281

高校内部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会计监督、内部、思考

通过我们对会计理论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学习,发现会计监督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我们高校中。根据《会计法》规定,高校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会计法》的规定,是高校的法定义务,是为了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高校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防止欺诈和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高校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这是高校内部为维护会计秩序、防止有关部门人员故意违法、预防高校内部管理失控的重要会计监督制度。恰好我们这次毕业设计是非常不错的一次机会,我想借次机会把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和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阐述一下。我在运用各种调查方法、通过网络、参考各种文献和指导老师的细心帮助下,对周边几个熟悉的高校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和原则、基本内容

(一)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

保证高校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高校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保证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符合效益原则;保证高校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内进行。

(二)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即高校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适应性原则。即高校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体现本校的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3.规范化原则。即高校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全面规范本校的各项会计工作,规范会计事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要符合并体现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4.科学性原则。即制定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科学合理,以便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便于操作和执行;必须利于控制和检查,有了解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必须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

(三)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

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本校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1.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这是因为,办理经济业务事项,并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涉及许多人员,包括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以及负责办理会计事项的记账人员等。

2.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会计法》明确规定,“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既是高校重大的经济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若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不仅影响国家、高校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削弱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并影响会计秩序和会计资料质量。因此,应当明确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并体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要求。

3.进行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制度是根据账簿记录,对各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进行核对,保证财产物资、货币资金以及债权、债务实存数额和账面数额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财产清查,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

4.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在高校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高校的目标是否达到。

二、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特点

高校会计监督与高校会计核算同时进行,因此具有基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会计监督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全过程,不但反映高校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还审查它们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和计划,从而全面完整地监督每一项经济活动,它是外部监督的基础,其它监督形式都是在会计监督之后借助会计已监督过的资料进行再监督。

高校会计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会计主要使用货币度量,并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可以利用这些指标总体监督经济活动。

以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法规为约束,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是借助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所赋予的权力,因此,这种监督具有强制性。《会计法》不仅赋予会计人员实行监督的权力,而且规定了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其它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如有拒绝、隐匿、谎报等情况,则属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三、高校相关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权限

(一)高校负责人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