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林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7:49:44

高等林业教育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1

论文摘要:“生态立省”是辽宁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辽宁高等林业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存在着生源市场进一步缩小、人才市场不稳定、办学市场空缺等问题,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林业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调整林业教育的重心,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积极探索与发展网络教学等。

一、“生态立省”战略背景下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03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坚持生态立省,把林业放在我省生态建设的首位,充分发挥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前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了辽宁省党政各级领导已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地域、社会(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不断完善的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林业推向了“生态立省”的前沿。

辽宁省确定“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绝非一时应急之策,而是确保辽宁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及民生质量渐进趋高的永恒性目标。这一决策显然对辽宁林业的发展提出了从高从严要求,这是由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林业要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必然把林业高级科技人才队伍的相应发展与壮大推至前沿。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应成为第一潜在生产力,因为一切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林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林业教育,是现阶段辽宁省“生态立省”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要求。

就教育本身而言,无论是基础理论教育还是专业学科教育,都具有初、中、高三个层次,而教育整体水准高低的关键在于高层次的教育。只有高层次知识领域的纵深拓展,才能正确引导中等、初等知识结构的改进和提高。林业教育也离不开这个基本规律。

高等林业教育是林业产业链条中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投人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生产林业知识、培养林业及社会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己任。辽宁省“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以及辽宁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无疑对全省高等林业专业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由于多年来大量消耗资源,目前辽宁林业在承担环境建设主体功能中的问题仍很突出,形势十分严峻。表现为:一是辽宁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目前,全省森林面积为464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0.95%,人均森林面积仅0.llhmz,居全国第十五位。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功能较低,有效辐射较差。现有林地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仅38时,不足全国平均的一半;80%的森林资源集中在丹东、抚顺、本溪、铁岭等东部山区,而中、西部及辽南部分地区生态却非常薄弱。三是森林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新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此看来,辽宁林业要从根本上缓解与改善以上三方面严峻状态,必须尽快构建一支能承担起“生态立省”历史重任、把握林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林业科技队伍。辽宁要在不断加强对林业的经济支持,创造林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基础上,紧紧抓住“林业科技是林业第一生产力”这一主题,加快林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必须全面、科学地分析辽宁高等林业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及自身实际,及时制定正确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人才优势。这既是“生态立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需求,也是有力促进辽宁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在东北地区,辽宁曾是唯一没有设立高等林业院校的一个省。长期以来,辽宁林业所需的高级人才主要是依靠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输送。直到2003年,辽宁省林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辽宁林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才进一步提升。目前,上述两所高等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林业毕业生达900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业人才供需矛盾。尽管如此,辽宁高等林业教育还是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1.高等林业教育生源市场进一步缩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历越高、能力越强的人才待遇越丰厚。而且,中国传统家庭也最愿意倾其所有支持子女到热门高等院校及热门专业深造,以期有较大的发展和较理想的城市空间。但是,高等林业教育所涵盖的林科类专业,大多是艰苦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保证能够得到良好的工作环境及较高的工资收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多数人在选择对高等林业教育投资时想的是以后生活憧憬,都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在面临诸多非林院校、非林专业可供选择时,家长和学生自然会论文关键词:生态立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对策放弃对高等林业院校的选择。笔者曾经对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2000级至2005级的472名同学的报考志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志愿选择林学专业的仅占45%,选择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还不足10%。其中,问起为何要选报林学类相关专业的原因时,60%的学生回答是“学费低”。所以,高等林业教育生源市场渐见萎缩的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担忧。

2.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市场不稳定

高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加速流动,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这对于原本师资力量就短缺、财力就十分有限的高等林业教育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近年来的教师资源因为出国、升学、考取国家公务员等原因而流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弥补收人低下间题,还有一些教师甚至还会通过到私办公司或企业兼职等途径谋求第二职业,这无疑直接影响了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高等林业教育办学市场空缺

高等教育成为很多投资者的新兴投资热点。然而,无论是在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中,还是在独立设置的民办学院中,几乎没有设置林业专业的(至少现实未见),这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下,林业高等教育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4高等林业职业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辽宁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虽已经历了近五年的发展,然而若仔细研究其发展历程却能够明显看出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近两年来由于普通高等教育门槛的相对降低,林业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生源不足、招生困难等问题;二是受就业比较困难、学生全学程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影响,中低收人家庭学生人学的积极性和经费支付能力明显下降;三是办学成本越来越高,而政府对林业职业学校的经费投人并不相适应,使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性改善,欲实现教学设施和手段的现代化存在着较大困难;四是林业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大量开办一些非林专业的社会热门专业,使林业专业不断萎缩,有的学校只剩下少数几个与林业相关的专业,与林业事业发展急需要大量林业专门人才形成巨大反差。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辽宁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辽宁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事实证明,作为辽宁林业人力资源培养的主力军与主要载体,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与辽宁省林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勇担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辽宁可持续发展的宏伟战略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调整高等林业教育的重心,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

创造是发展的前提,学会创造是21世纪人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林业本科人才应具有提出新理论、新设想和新方法的创造思维以及发明林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造性技能。这种技能的培养要求改革现存的高等林业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彻底改变现行应试教育中“高分低能”的现象,积极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并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实践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实践力是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具体动手能力和计划、执行、评估、调整等自我管理能力的总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力、持久力、研究力需要明确的目标引导,除人生观、职业理想教育外,还需对具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具体项目的参与活动的刺激,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创新的行为。除继续加强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与辽宁省高等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省清原林业高等职业学院教学实验林场的教学实践活动外,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或学生拓宽视野,联系纯生产经营型林业场(站)开展教学、生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尽量缩短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发展高等林业教育之本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育产业的产品质量。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与时代需要的人才,教师素质的提高乃当务之需。

做为一名符合时代特色的林业专业教师,要具备如下基本素质:(1)要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认识,包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勇于自我剖析,与学生平等研讨学术问题,不耻下问,活跃学术空气。(2)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创新理论方法,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引进移植到教学过程中去,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3)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型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等。(4)要有灵活的教学艺术。林业专业教师的教学应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应该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5)扎实的基层生产实践经验。鉴于林业行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寒暑假去林业企业挂职锻炼,熟悉林业企业生产,积累实践经验,注意引进吸收实用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

目前,辽宁高等林业教育的改革应以师资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一是要改革现存的人才选留机制,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多引进一些外校的优秀毕业生,博采众长,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组合。二是加快林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改善师资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真正调动起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林业师资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林业是艰苦的行业,从事林业的人决不能贪图安逸,应该热爱大自然,认识到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国家社会的前途密切相关,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身先士卒,才能将这种思想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思想素质。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2

一、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因国家发展战略正处于结构调整期,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政策导向、行业需求、技术变革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对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具体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习在“”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林业承担着建设保护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为重点,加快构建“一圈三区五带”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一切以生态发展为优先的法则给林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森林、草原、湿地监督管理,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由自然资源部管理,现已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大格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设立,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以及国家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归于一家,形成系统治理大格局。超140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24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地质公园以及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为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二)教育发展政策的调整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挑战。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着力加强继续教育质量建设”等举措给现有继续教育办学结构和办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6〕7号),该办法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明确了范围和界限,要求学校只能开设与本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相一致的专业,使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从原有的规模化阶段进入到规范化、质量化、精细化的阶段。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规模受教育政策的影响较大,其生源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见图1。图12009—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情况(三)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机遇。继续教育相对于高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来说,社会化参与度高。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迅速崛起,使网络教育逐渐进入到舞台中央,给高校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先后颁发的《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教电〔1998〕1号)、《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等文件支持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年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8万人发展到2016年的248万人,超过当年夜大和函授招生人数的总和,但林业高等院校无一进入教育部68所网络教育试点院校。网络教育由于门槛低、学习方式便捷、自主性高等优点,迅速占领了继续教育的生源市场,致使林业院校传统的业余、函授教育办学资源受到严重挤压,生源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见图1。2012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MOOCs)在国际上迅速兴起,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打破了教育部网络教育试点院校独享在线教育模式的“先天优势”,将在线学习切切实实地带到了每一位学习者的面前。2013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标志着中国慕课时代的到来。随后,果壳网旗下的MOOCs学院、中国大学MOOCs、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网易云课堂等慕课平台相继涌现,使在线学习成为新时期教育产业化的“弄潮儿”[1],也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四)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指明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学历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做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工作,使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因此,发展非学历教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拥有着丰富的教师队伍和科技储备,在服务社会和服务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各级各类非学历进修及培训年结业人数已由2004年的200多万人发展到2017年近1000万人次,见图2。据统计,北京大学从2010年以来,全校有近40个办学单位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每年申报立项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都在1200个左右,年均培训学员在60000余人,辐射全国所有省区,并已经逐步形成了10多个具有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项目[2],这给林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基层林业人才的紧缺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基层单位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致使基层林业单位饱受专业技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之苦。据统计,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林科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林业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数不足该校林科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3]。另据了解,基层林业单位的管理干部相当一部分是非林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解决此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加大林业继续教育的投入,通过在职培训的形式获得专业知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林业相关单位在岗职工有150余万人需进行在职培训,给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带来新的任务。(六)保障性制度的缺失对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产生制约。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在6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硕果累累,但在新形势下,也因保障性制度的缺失面临以下问题。1.缺少顶层设计截至目前,林业主流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均未出台保障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2.网络化程度不高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化程度都远远落后于时代主流,在线学习平台大多处于正在搭建或运营测试阶段。3.教师参与度不够优秀教师的参与是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但高校对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政策不到位。4.市场化手段不够灵活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进修培训等非学历项目的运作,多为“守株待兔”式的等待,未有专职人员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宣传策划推广等工作,因此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的长久发展。

二、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林业继续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需求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技术更迭缓慢以及教育资源、教育水平地域性差异显著等方面的矛盾。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只有转变发展思路、优化内部结构、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拥抱市场竞争,才能永葆活力、再创佳绩。(一)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激发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源动力。1.转变发展思路,体现责任担当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3大职能之一,而继续教育则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途径。在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新形势下,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应在理清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紧扣时代主题,充分体现责任和担当,紧紧把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服务林草行业发展、服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站位,使发展规模由偏重学历教育增长向非学历培训增长转变、发展思路由单一办学向众校协同办学方向转变、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教学模式转变。2.完善管理机制,提供坚实保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均有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对继续教育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高校目前在继续教育发展领域均未出台专门的制度,需出台关于继续教育发展指导性意见,以夯实林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石。笔者建议各高等林业院校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成立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将继续教育发展纳入学校发展的统一布局中,在继续教育的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支持服务、质量监督、管理运行等方面出台相应的制度,形成继续教育学院为主体、各院系发挥优势的继续教育共赢格局。(二)顺应时代潮流,探索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新途径。1.有序推进林业继续教育集团化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近年来,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教育格局,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各类行业性、区域性继续教育集团和联盟相继成立。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推动建立了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重点组织推动了服务于一带一路、依法治国、新农村建设、全民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等10类国家战略的36个E行动计划。同时,教育部还鼓励教育联盟制定各联盟内、联盟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这给非网络教育试点院校开展在线学习扫除了政策阻碍。在此背景下,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实施了“生态学人E行动计划”。其中,作为该计划任务之一的“全国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于2016年正式启动,该联盟就是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该联盟将建立由课程学习、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用户自助服务与相互协作、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模块组成的综合学习服务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教育的同校同质。2.提升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明确提出“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有质量发展,将一流教师的授课带到每一位学习者的面前,使偏远林区林业从业人员共享一流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要打破现有的业余、函授与自学考试等传统的教育模式,加速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实现校内的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着力提升继续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使继续教育学生在线完成注册、报名、交学费、考试等服务。3.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打造继续教育新“引擎”非学历培训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以中短期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林业行业,如营林造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岗位,对专业技能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岗前培训和业务技能提升培训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笔者建议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要立足校内优势教育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开发和推广特色培训项目,建立“在线学习+面授学习+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努力打造培训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另外,高等林业院校继续教育还要尽快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非学历培训课程通过学分转换成为学历教育承认的学分,打破非学历培训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为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3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文章论述了初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笔者从生态文明初级形态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并从高等林业教育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大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高等林业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中央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形态及特征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可分为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我国现阶段努力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所谓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这个进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一,绝对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功利主义时期。认为万物为人类而存在,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任意地改造自然,只有人类的存在价值而不存在自然自身的价值,文明仅限于社会文明,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明。其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时期。反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持续的健康和富裕。在不触动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技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其三,自然价值的生态文明时期。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线是文化的,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远远不能奏效,必须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应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从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并强调,“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首要地位”。2007年12月17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森林文书》中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要履行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制定和实施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将林业发展纳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是对林业重要性的准确判断,预示着林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林学、森林与林业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深化,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认识单株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森林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占有30%左右的面积,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以其在陆地上分布的广泛,森林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60%以上,森林的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全球50%以上生物种生活在森林之中,森林既是人类产生和生活的摇篮,又是繁衍的家园,既是人类不可缺乏的资源,又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环境,同时森林在改善地球环境,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有着特殊重要作用。由于上述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已逐渐转变为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教授认为:林业以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使命,是生态建设的排头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具体而言:林业通过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林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林业通过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唤起人们的绿色意识,促使人们形成尊重白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

三、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现代林业发展大力培养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切实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

(一)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

“生态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真正感悟自然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基础,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内在的精神信念。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的创造要本着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应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高等林业院校“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环境生态教育模块,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

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农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防止整个生态恶化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冈,也是高等林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注重与“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相结合。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是紧密相连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了当地发展和老百姓致富,不考虑经济,侈谈生态,无法鼓励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建设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只考虑经济发展,不考虑生态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发展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迟早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要更新观念,向生态要经济效益,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民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基础雄厚的物质保证,依赖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因此,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只有把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基础”密切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使农民在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中陶冶情操,从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的快乐中分享实惠,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民在学习掌握这些“绿色科技”成果的同时,能真正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纠正那种把生态与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

(三)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

我国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维护国土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才能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关键是尽快健全、完善生态制度建设。林业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师资、科研、学科优势,把加强生态建设制度的研究和创新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结合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发展人工林等领域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很多生态建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李文华院士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人们还是过分注重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了其生态价值,尤其是忽略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无价、资源无偿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体制和政策中。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严重短缺,无法解决诸如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的生态保护问题。这种生态保护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生态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但是,这一点至今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有些人认为林业生态建设是赔钱的,国家每年都在投人,收益却不多,其实林业创造的效益在别的行业得到了具体体现,比如,林业的碳汇功能、旅游业的收人、粮食的增产、人们的健康,等等,但大家没有意识到这是林业的功劳,没有计人林业的收益,这对林业生态建设是不公平的。我国的森林大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其他地区的人享受着森林提供的多项服务,却不尽任何责任,这样的“免费午餐”、“不劳而获”是以牺牲保护者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这类生态保护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文明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核算体系和制度,让保护者得到补偿,让破坏者得到惩罚,让占有者付出代价,让受益者分担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循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4

1林业教育创新是我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林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偏低,人均产值低。与浙江省146.51万元/人林业产值相比甘肃省林业人均产值只有11.1万元/人,这说明甘肃林业欠发达,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林业处在低效益阶段。大量资料分析表明,我省林业人才数量少,素质低,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因而林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加大林业教育投资历力度,林业院校要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保证后备人才有稳定而可靠的来源和渠道。

2观念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先导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从事林业工作是造福全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理想选择,林业工作者是绿色使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忠诚卫士,林业职业是光荣的职业,必将得到全社会地承认和尊重,全社会应提高对林业工作者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林业教育是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的教育行为,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催化剂,必将为我省林业事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因此应在全省形成学林爱林的良好风气,通过改善林业职工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林业行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从而吸引大批有志于林业建设事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来,为保证林业教育人才出口畅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3制度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关键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必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林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沟通,建立林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我省要继续增加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林业院校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扩大林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甘肃省庆阳林校)进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使其成为“三职生”的主要生源。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唯一一所林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林业高等职业院校要用足用活这一政策,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广泛宣传,精心筹划,严密有序地搞好生源组织和招考工作,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抢占先机,争得优先权和制高点,变被动为主动,使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尽快摆脱“招生难”的尴尬境地。各级各类林业学校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政策,对学习者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培训合格证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林业职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依托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全省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应加强对相应岗位人员的职业培训,使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吻合,做到持证上岗。要通过制度创新,使林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林业、林区和林农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4制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保证

必须克服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弊端,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林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方面的职能,克服办学体制中存在的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改革和完善林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政府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落实行业相关实体承担教育与培训经费的责任,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提供资肋和捐赠,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5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任务。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根据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这门课程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与相关林业科学交叉的产物,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林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因而,林业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是以经济学和现代林业为其理论基础,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及其规律性问题。其任务就是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森林利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正确评价各项政策的得失和提供新政策的依据,对林产品贸易的趋势和利弊进行分析,充分重视森林的环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工林,以期改变森林的经济结构和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把林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的“大纲”。对于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林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大纲》进行过研讨和审定;对于中等林业职业学校,20的年在“国家林业局中等林业职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作者本人也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于200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而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处于“真空”,无“纲”可循,一方面为该课程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没有统编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己有成熟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有谢家佑、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年1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和邱俊齐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林业经济学》(1998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两部教材;中等林业学校林业经济管理教材已于2O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林业高职教育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而这一领域的教材建设尚属空白。

3、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近年来林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计划不够严密,一般都属学校组织制定和实施,随意性大。截止目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有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没有组织过集中、统一的研究和讨论。如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的学校纳人到政治课教学计划,忽视基础理论教学;林业政策学、环境(生态)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滞后,甚至没有纳人教学i}•划等问题。

4、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课程内容增减随意性大。由于该课程缺少大纲和教材,加之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致使林业高职院校在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不够完整,随意性很大,既不能保证学生对该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全面掌握,又不利于高职教育对应用型高等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现代林业的发展及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林业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林业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改革应从课程休系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加以调整、规范和完善。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6

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的困难和不足

湖北是教育大省、强省,高校数目达60所之多,但培养林业人才的高校或专业屈指可数。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计算部属院校华中农业大学,目前湖北独立承担林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只有一所,即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办了相同和类似专业,一些学校开办了园林类、生物类专业,但从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来看,都不是以林业类专业为主体,不能成为承担湖北林业教育发展任务的主力军。林业高等教育在整个湖北高等教育中出现逐步萎缩的趋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林业技术、林业信息工程、园林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园艺技术等涉林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15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林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只有30%左右能够从事林业或与林业相关的工作,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林业类毕业生未能进入林业系统就业。在这些涉林专业中,各专业发展很不平衡。近几年来,园林技术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发展很快,目前在校生人数接近4000人,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如林业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专业却陷人了尴尬的境地,在校生人数不足200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但考生的专业选择自主度扩大,考生普遍不愿进人林业院校尤其是林业类专业学习。高等林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工作艰苦、条件差、待遇低、择偶难和子女就业难等状况,使“招生难与就业难”一直成为困扰高等林业院校的突出问题。从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传统林业类专业(林业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招生与就业来看,都不尽人意。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从2002-2008年基本停招,从全省的范围看也是如此。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升格为高职高专后,连续3a招收了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但由于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从2005年起停招3a,直到2008年又恢复招生,并且实行自主招生,但招生情况更加糟糕,每年招生人数不足40人。2012年,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享受每月200元生活补贴的优惠政策,本年招生数首次突破100人,但入学后仍有部分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招生与就业办法,高等林业院校“招生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解决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困境的措施

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瞄准市场,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的基本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实践比例各为50%,以湖北省林业厅在全省推广油茶产业为契机,增加一些实训项目,把林业专业的学生推到第一线实习,让该专业学生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及时调整修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把油茶等内容纳入教学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林业行业对林业信息人才将有大量需求,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及时开设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2]。针对我省林业人才学历偏低的实际,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和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设教学点。办学层次高端化,有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函授形式和自考等形式。通过和重点高校的联合办学,全省林业系统有100多人获得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有1000多人获得了这些重点高校的本专科文凭,大大提高了全省林业系统职工素质。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为了夯实林业基础,改变基层林业干部职工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林业系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建设,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林业厅和各地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对各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培训。培训以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林业的实际需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林业基础知识类、林业生产技术类、林业实用技术类、林业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类、森林资源管护类、林业重点工程类等6大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师配备上,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既挑选本院专家为学员讲授林业专业理论,又聘请具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为学员传授林业技能,还邀请湖北省林业厅管理专家就湖北省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和提升行政管理能力等内容为学员开办讲座,切实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管理能力。举办培训班以来,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阳新、钟祥等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毛义成工作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7

林业科教振兴行动自200*年开始实施,至200*年结束。主要针对当前林业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采取集中组织、统一实施、严格验收等措施,力争在3年内使行动的各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林业科教振兴行动包括科技下乡行动、科技示范行动、科技普及行动、知识产权行动、科技管理行动、行业培训行动、学科建设行动、职业教育行动等8个行动。

一、科技下乡行动

基层林业生产部门和广大林农是林业生产建设的组织者和主力军,其对林业生产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成效。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下乡行动,是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和帮助林农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200*-200*年,国家林业局将组织林业科研、教学、推广等各个领域的林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开办实用技术服务热线和信息网站、领办科技型企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乡镇村寨、山头地块,送到基层林业生产者手中。具体部署为“十、百、千”科技下乡活动。“十”即每年筛选十项实用技术,编写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印发到技术适用区;“百”即组织百名科技专家到重点省区开展技术下乡;“千”即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培训千名技术骨干。

各级(省、地、县、乡)林业管理部门要根据“十、百、千”科技下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当地林业科技需求,通过科技讲座、印发科技资料、发放声像资料、科技赶集、现场科技咨询、科技结对帮扶等形式,分级组织、上下联动,形成声势、产生影响、见到效果。

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应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探索科技创新的结合点,树立服务生产、服务林农的新风尚,带技术、带项目,进林区、入企业、下基层,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农民朋友和林区群众,力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3年内,该行动通过上下联动共组织10万人次以上科技骨干科技下乡,编印各类技术资料100万份,培训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100万人次以上,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林业生产人员和广大林农学习科学、依靠科学的意识以及运用科学的自觉性,实现“送一批实用技术,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使林业生产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科技示范行动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全面推进”是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和标准实施的基本经验,也是提高科技显示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区(县)、科技示范点、标准化示范县(区、项目)等构建林业科技示范网络,开展科技示范行动,是加速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林业工程建设和林产品生产采标率的最便捷办法。

200*-200*年,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产业的总体布局,按照建设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要求,以科技计划为导向,以技术推广和标准实施为手段,整合科技资源,结合跨省区大型科技项目的实施,建立*个跨省区科技示范带。同时,在全国不同省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创建10个科技示范园,*0个科技示范县,200个科技示范点,300个标准化示范项目,构建起部级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

各级林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积极引导科研、教学单位与生产单位结合,组织科技人员“带着林农干,做给林农看”,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技示范企业、科技示范点、科技示范林、科技示范户,使之成为部级科技示范体系的外延和深化,形成覆盖全国的林业科技示范网络。

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提高全行业林业品牌意识,研究制定林业品牌产品战略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培育“标准化林产品”品牌的途径,选择10个左右具有一定区域产业优势和较高知名度的林业拳头产品精心培育、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全国驰名乃至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

通过科技示范和品牌战略的实施,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带动区域内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树立一批按标准设计、施工、验收的工程建设的典范,建立一批依靠科技进步绿山富民的样板,产生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林业品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水平。

三、科技普及行动

广泛开展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公众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党和国家关于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展示林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全社会弘扬林业科技创新精神,传播林业科技知识和方法,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公众林业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重要保证。

200*-200*年,组织广大科普工作者、乡镇林业站人员、离退休林业专业人员和其他社会力量,以植树节、湿地日、山地日、防治荒漠化日、环境保护日、地球日、爱鸟周、森防宣传月、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纪念性节日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科普图书发放、科普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林业重大政策法规,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和生态安全知识。

积极联合其他部门,分层次开展科普宣传。面向社会公众,针对林业“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每年开展1-2次主题性科普宣传、咨询和展示活动;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每年举办10场林业发展形势和林业科技知识报告会;面向青少年,每年举办1-2次林业科普夏令营或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依照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标准,组织、引导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科研院所、现代化苗圃等社会科普资源通过加强自身科普设施建设,强化科普功能,交流科普经验等措施,开展林业科普基地创建活动。3年内,共建立针对社会公众的各级林业科普宣传教育示范基地300个,其中部级基地100个,地方各级基地200个;建立针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态文明示范学校30个。

各级林业学会、林业协会、林业标准委员会和各级林业部门也应组织相应的科普宣传、科普基地创建活动。3年内,初步在全国建立起面向公众普及林业生态思想、林业科技知识的科普基地网络体系,以重大科普节日和科技展览为主的科普宣传和科普展示模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关心自然、保护环境的学校生态教育模式。

四、知识产权行动

知识产权保护是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是提高全行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增加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专利权数量、鼓励和加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

200*-200*年,通过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同时,促使林业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和林业科技管理部门保护和管理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意识显著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结合“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对应当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在合同中要明确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

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林业植物新品种网络、测试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人总数从目前的300人增加到*00人;机构从目前的21家增加到*0家;在现有1个测试中心、*个测试分中心的基础上再建立10个测试站,初步形成由测试中心、分中心和测试站组成的植物新品种测试网络。要以社会反响强烈的植物新品种侵权和纠纷案件为突破口,及时查处一些典型案件,以点带面,全面整治,切实保护权益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上述行动,3年内新增林业专利100项,林业植物新品种权总量达到*00项,为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和林业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科技管理行动

林业科技管理是林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林业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化的大局。科技管理行动就是要以规范管理制度和互相监督约束为手段,选择科学技术评价、科技数据共享和局重点实验室管理3个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逐步渗透到科技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氛围,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满足科技人员持续科技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要坚持把推动林业科技自主创新摆在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深化林业科技管理改革,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大力增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六项林业科技工程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200*-200*年,组织制定《林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和实施细则,逐步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机制,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信用制度,遵循随机、回避和更换原则的专家遴选制度,评价意见反馈机制和评价申诉制度等,使目前存在的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使科学技术评价等科技管理活动逐步得到规范,科技评估机构得到健康发展,政府对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创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积极深化实验室管理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加快建立理事会制度、开放流动竞争机制、主要学术带头人公开招聘制度等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不断拓宽实验室的研究和服务领域,从而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200*年之前实现林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通过制定《林业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管理办法》等规章,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资源为主,全面整合林业科技信息资源,依托具有共享和服务优势的数据机构,构建林业科技信息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完成林业科技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四级的林业科技信息网络、数据、文献资料等科技资源共享。

六、行业培训行动

建设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是事关林业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林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之中,对林业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实施行业培训行动,是提高林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林业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200*年,将继续加强党政干部培训,全面开展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配套技术培训及后续产业发展培训,普遍推行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公务员培训,3年共培训6000人次,其中司局(厅)级干部1*0人次,地县林业局长*00人次,地方政府主管林业的县级领导4*0人次。

根据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对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建设以及种苗生产、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骨干及乡镇林业站人员培训;抓好林业企业、特别是国有森工企业领导干部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强化林业执法人员培训、普及林业法律法规。3年培训林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干部6000人次。

以经济有效的方式,面向乡村集体(个体)林场场长、技术员,乡村护林员、林木种苗专业户、林区集体企业厂长(经理)和林农大力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进行林业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普及林业科学知识,传授植树造林(种草)技术和林农实用致富技术,每年培训200万人次,3年共培训600万人次。

切实加强行业培训能力建设。建立比较健全和完善的行业培训网络体系,形成以国家林业局直属培训基地为龙头,以省、地、县林业培训基地为基础,以高等林业院校为依托的行业培训格局。加大对干部培训基地的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培训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对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师资的培训,3年内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培训工作负责人、省级林业培训中心主任、大型林业企事业单位培训负责人、省级林业培训中心直接从事林业培训管理工作干部共180人次,各省级林业培训中心主干课程教师4*0人次。制定和颁布干部培训基地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评估和质量监督。加强培训教材建设,根据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面向林业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编写出版一批管理类、技术类教材。积极发展林业远程教育,建设以中国林业培训网为平台,覆盖各省级培训基地的林业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林业培训比较研究、林业人才预测与规划、现代林业培训方法和林业行业培训能力建设等课题研究,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汲取经验,探讨规律,总结理论,摸索方法,指导实践,推动我国林业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

七、学科建设行动

林业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加强林业学科建设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学科建设行动,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林业重点学科,稳步推进高等林科教育的发展,是培养和储备高层次人才,增强行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保证,是确保我国林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200*-200*年,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巩固传统学科、加强新兴学科、拓展交叉学科”的原则,支持林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林业学科建设。加强高等学校共建工作,定期与有关部门沟通,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林业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行业支持的重点和支持方式,通报行业人才队伍有关信息,为教育部门确定林科高等教育培养规模和合理的专业结构提供参考,引导高等林科教育适度发展。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长远和近期需要,确立一批新的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对国家和局级重点学科,在科研项目上给予适当倾斜。对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行业决策咨询、参与科技攻关、参与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支持有条件的林业科研院所发挥自身的优势,独立举办或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为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林业科研院所积极吸收在读研究生参与承担科研项目,在完成好科研任务的同时,培养更多的人才。鼓励和引导林业高校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对林科学生比例高和在林业行业就业比重大的林业院校,在科研项目立项、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引进、人员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鼓励林科毕业生到林区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扶持政策,提高高等院校为林业行业输送专门人才的能力。

八、职业教育行动

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林业建设对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为林业基层一线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8

林业科教振兴行动自*年开始实施,至2007年结束。主要针对当前林业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采取集中组织、统一实施、严格验收等措施,力争在3年内使行动的各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林业科教振兴行动包括科技下乡行动、科技示范行动、科技普及行动、知识产权行动、科技管理行动、行业培训行动、学科建设行动、职业教育行动等8个行动。

一、科技下乡行动

基层林业生产部门和广大林农是林业生产建设的组织者和主力军,其对林业生产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成效。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下乡行动,是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和帮助林农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2007年,国家林业局将组织林业科研、教学、推广等各个领域的林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开办实用技术服务热线和信息网站、领办科技型企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乡镇村寨、山头地块,送到基层林业生产者手中。具体部署为“十、百、千”科技下乡活动。“十”即每年筛选十项实用技术,编写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印发到技术适用区;“百”即组织百名科技专家到重点省区开展技术下乡;“千”即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培训千名技术骨干。

各级(省、地、县、乡)林业管理部门要根据“十、百、千”科技下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当地林业科技需求,通过科技讲座、印发科技资料、发放声像资料、科技赶集、现场科技咨询、科技结对帮扶等形式,分级组织、上下联动,形成声势、产生影响、见到效果。

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应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探索科技创新的结合点,树立服务生产、服务林农的新风尚,带技术、带项目,进林区、入企业、下基层,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农民朋友和林区群众,力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3年内,该行动通过上下联动共组织10万人次以上科技骨干科技下乡,编印各类技术资料100万份,培训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100万人次以上,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林业生产人员和广大林农学习科学、依靠科学的意识以及运用科学的自觉性,实现“送一批实用技术,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使林业生产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科技示范行动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全面推进”是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和标准实施的基本经验,也是提高科技显示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区(县)、科技示范点、标准化示范县(区、项目)等构建林业科技示范网络,开展科技示范行动,是加速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林业工程建设和林产品生产采标率的最便捷办法。

*-2007年,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产业的总体布局,按照建设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要求,以科技计划为导向,以技术推广和标准实施为手段,整合科技资源,结合跨省区大型科技项目的实施,建立5个跨省区科技示范带。同时,在全国不同省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创建10个科技示范园,50个科技示范县,200个科技示范点,300个标准化示范项目,构建起部级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

各级林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积极引导科研、教学单位与生产单位结合,组织科技人员“带着林农干,做给林农看”,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技示范企业、科技示范点、科技示范林、科技示范户,使之成为部级科技示范体系的外延和深化,形成覆盖全国的林业科技示范网络。

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提高全行业林业品牌意识,研究制定林业品牌产品战略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培育“标准化林产品”品牌的途径,选择10个左右具有一定区域产业优势和较高知名度的林业拳头产品精心培育、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全国驰名乃至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

通过科技示范和品牌战略的实施,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带动区域内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树立一批按标准设计、施工、验收的工程建设的典范,建立一批依靠科技进步绿山富民的样板,产生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林业品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水平。

三、科技普及行动

广泛开展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公众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党和国家关于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展示林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全社会弘扬林业科技创新精神,传播林业科技知识和方法,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公众林业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重要保证。

*-2007年,组织广大科普工作者、乡镇林业站人员、离退休林业专业人员和其他社会力量,以植树节、湿地日、山地日、防治荒漠化日、环境保护日、地球日、爱鸟周、森防宣传月、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纪念性节日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科普图书发放、科普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林业重大政策法规,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和生态安全知识。

积极联合其他部门,分层次开展科普宣传。面向社会公众,针对林业“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每年开展1-2次主题性科普宣传、咨询和展示活动;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每年举办10场林业发展形势和林业科技知识报告会;面向青少年,每年举办1-2次林业科普夏令营或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依照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标准,组织、引导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科研院所、现代化苗圃等社会科普资源通过加强自身科普设施建设,强化科普功能,交流科普经验等措施,开展林业科普基地创建活动。3年内,共建立针对社会公众的各级林业科普宣传教育示范基地300个,其中部级基地100个,地方各级基地200个;建立针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态文明示范学校30个。

各级林业学会、林业协会、林业标准委员会和各级林业部门也应组织相应的科普宣传、科普基地创建活动。3年内,初步在全国建立起面向公众普及林业生态思想、林业科技知识的科普基地网络体系,以重大科普节日和科技展览为主的科普宣传和科普展示模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关心自然、保护环境的学校生态教育模式。

四、知识产权行动

知识产权保护是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是提高全行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增加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专利权数量、鼓励和加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

*-2007年,通过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林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同时,促使林业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和林业科技管理部门保护和管理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意识显著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结合“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对应当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在合同中要明确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

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林业植物新品种网络、测试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人总数从目前的300人增加到500人;机构从目前的21家增加到50家;在现有1个测试中心、5个测试分中心的基础上再建立10个测试站,初步形成由测试中心、分中心和测试站组成的植物新品种测试网络。要以社会反响强烈的植物新品种侵权和纠纷案件为突破口,及时查处一些典型案件,以点带面,全面整治,切实保护权益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上述行动,3年内新增林业专利100项,林业植物新品种权总量达到500项,为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和林业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科技管理行动

林业科技管理是林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林业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化的大局。科技管理行动就是要以规范管理制度和互相监督约束为手段,选择科学技术评价、科技数据共享和局重点实验室管理3个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逐步渗透到科技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氛围,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满足科技人员持续科技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要坚持把推动林业科技自主创新摆在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深化林业科技管理改革,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大力增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六项林业科技工程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2007年,组织制定《林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和实施细则,逐步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机制,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信用制度,遵循随机、回避和更换原则的专家遴选制度,评价意见反馈机制和评价申诉制度等。使目前存在的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使科学技术评价等科技管理活动逐步得到规范,科技评估机构得到健康发展,政府对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创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积极深化实验室管理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加快建立理事会制度、开放流动竞争机制、主要学术带头人公开招聘制度等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不断拓宽实验室的研究和服务领域,从而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2007年之前实现林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通过制定《林业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管理办法》等规章,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资源为主,全面整合林业科技信息资源,依托具有共享和服务优势的数据机构,构建林业科技信息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完成林业科技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四级的林业科技信息网络、数据、文献资料等科技资源共享。

六、行业培训行动

建设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是事关林业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林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之中,对林业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实施行业培训行动,是提高林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林业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将继续加强党政干部培训,全面开展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配套技术培训及后续产业发展培训,普遍推行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公务员培训,3年共培训6000人次,其中司局(厅)级干部150人次,地县林业局长500人次,地方政府主管林业的县级领导450人次。

根据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对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建设以及种苗生产、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骨干及乡镇林业站人员培训;抓好林业企业、特别是国有森工企业领导干部的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强化林业执法人员培训、普及林业法律法规。3年培训林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干部6000人次。

以经济有效的方式,面向乡村集体(个体)林场场长、技术员,乡村护林员、林木种苗专业户、林区集体企业厂长(经理)和林农大力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进行林业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普及林业科学知识,传授植树造林(种草)技术和林农实用致富技术,每年培训200万人次,3年共培训600万人次。

切实加强行业培训能力建设。建立比较健全和完善的行业培训网络体系,形成以国家林业局直属培训基地为龙头,以省、地、县林业培训基地为基础,以高等林业院校为依托的行业培训格局。加大对干部培训基地的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培训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对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师资的培训,3年内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培训工作负责人、省级林业培训中心主任、大型林业企事业单位培训负责人、省级林业培训中心直接从事林业培训管理工作干部共180人次,各省级林业培训中心主干课程教师450人次。制定和颁布干部培训基地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评估和质量监督。加强培训教材建设,根据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面向林业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编写出版一批管理类、技术类教材。积极发展林业远程教育,建设以中国林业培训网为平台,覆盖各省级培训基地的林业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林业培训比较研究、林业人才预测与规划、现代林业培训方法和林业行业培训能力建设等课题研究,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汲取经验,探讨规律,总结理论,摸索方法,指导实践,推动我国林业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

七、学科建设行动

林业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加强林业学科建设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学科建设行动,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林业重点学科,稳步推进高等林科教育的发展,是培养和储备高层次人才,增强行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保证,是确保我国林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2007年,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巩固传统学科、加强新兴学科、拓展交叉学科”的原则,支持林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林业学科建设。加强高等学校共建工作,定期与有关部门沟通,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林业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行业支持的重点和支持方式,通报行业人才队伍有关信息,为教育部门确定林科高等教育培养规模和合理的专业结构提供参考,引导高等林科教育适度发展。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长远和近期需要,确立一批新的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对国家和局级重点学科,在科研项目上给予适当倾斜。对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行业决策咨询、参与科技攻关、参与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支持有条件的林业科研院所发挥自身的优势,独立举办或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为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林业科研院所积极吸收在读研究生参与承担科研项目,在完成好科研任务的同时,培养更多的人才。鼓励和引导林业高校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对林科学生比例高和在林业行业就业比重大的林业院校,在科研项目立项、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引进、人员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鼓励林科毕业生到林区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扶持政策,提高高等院校为林业行业输送专门人才的能力。

八、职业教育行动

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林业建设对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为林业基层一线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公务员之家

高等林业教育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公务员之家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