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0:50:27

负债范文篇1

一、乡镇负债的现状及其危害

近年来,随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债务也渐渐“显山露水”,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乡镇政府负债总量巨大,覆盖面广,增长速度快

我国乡镇的债务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负债数额大,负债面广,负债差距明显以及增长速度快。《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乡镇负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截止到2005年,全国县乡政府的显性负债就已经高达4000多亿元,个别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全国乡镇平均债务在400万元左右,而这些数据中还不包含村级债务。据专家估计,全国的乡村债务总额估计不会低于6000亿元,甚至可能已经突破了上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左右,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30%-50%,大大超过了长期建设国债的总负担。

(二)乡镇负债的危害

严重的债务问题既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又削弱了乡镇财政履行职能的能力,使部分乡镇财政处在“破产”边缘,财政的发展功能异常脆弱。这导致基层政府无法担负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应有职能,使低下的服务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服务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基层政权不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利益,其存在价值受到农民质疑,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政治风险。

二、乡镇负债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根源: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

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是造成乡镇负债问题的经济根源。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另外,我国相当一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差,多为地处偏远的农业区,乡镇经济结构属于农业主导型或农业依托型,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突出,财政收入蕴含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从非农业产业的发展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乡镇企业因结构不合理,运行机智不灵活以及债务沉重,以致发展后劲不足,对乡镇财政的贡献不大。

目前,在我国乡镇中,经济普遍发展较慢,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些乡镇的主业。三是二、三产业规模小。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经济落后,财源不旺,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乡镇只能依靠借款、贷款、举债支付经常性开支。

(二)制度性根源:社会结构原因和财政体制原因

1.社会结构原因

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农业落后,农民地位下降及基层政府财政困难,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制度性根源。20世纪下半叶,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的割裂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内在联系,用政策和体制的力量把城乡置于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和贸易条件下,确立并强化了城市相对农村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把农村和农民仅仅作为和补给线,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工业化的成果很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经济剩余,而工业化的财富积累则主要留在城市,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停滞不前。

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使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对乡镇财政建设的直接影响是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

2.财政体制原因

(1)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滞后。一是公共财政收入不完整。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预算外收入,破坏了总预算的约束性和预算的完整性,肢解了本属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下,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固定收入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而留给地方的几乎都是收入不稳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的中小税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乡镇财政收入更是无法保障,乡镇财力无力支撑本级政府职能的履行,从而形成愈来愈多的债务。二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不规范。首先,财政支出的“越位”与“缺位”同时并存,一方面表现在财政支出上的大包大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其次,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过多的向发达地区和城市倾斜,这种支出政策既加大了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又固化了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

(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目前我国分税制采取不尽合理的基数法,固定的基数与不稳定的财源之间矛盾较大,使得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向上逐级集中,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导致乡镇财政责任权利不对称。另外,由于分税制改革只是初步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并且没有界定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省级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导致乡镇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更为突出,形成了“财权在上,事权下放”的基本态势,使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增大。

(3)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现行的分税制下,县对乡实行规范分税制体制的很少,在制定体制时也很少考虑到乡镇利益,征管体制缺陷也较为突出,乡镇没有健全的财税功能,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另外,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使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对税目和税率进行调整,更无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征新的税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税收随经济增长的弹性。

(三)历史根源:历史遗留性负债

历史遗留问题是乡镇负债的源泉。许多乡镇政府债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财政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头,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普九”达标要求下,各乡镇中小学大都修建了超过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校舍,导致教育负债累累,乡镇财政不堪重负。二是乡镇政府超过财政实力修建基础设施,如修路,修桥,农电改造等。三是撤区并乡以及合并乡镇中形成的负债,由于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造成了部分债权无法明确或回收,成为乡镇负债。四是许多乡镇政府盲目决策投资兴办企业,由于投资失误,项目档次低,重复建设,导致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最终造成乡镇企业亏损和破产而遗留下负债“包袱。”

(四)自身管理原因:乡镇机构臃肿;财务管理混乱;“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

1.乡镇机构臃肿。目前各乡镇机构中,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人员编制规模大,超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负担重。

2.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监督机制失效,财政收支缺乏约束。很多乡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多头审批,随意性很大,不合理的支出名目繁多,乱收滥支现象严重。

3.“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有些乡镇政府为了谋求团体自身特别是干部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顾乡镇债务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拼命举债“上项目、树形象,换政绩”,结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大,劳民伤财。同时,由于腐败原因,一些乡镇干部挥霍起来有恃无恐,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都人为加重了乡镇债务负担。

三、化解乡镇负债的对策探析

(一)高度认识乡镇负债问题的严重性

日益严重的乡镇负债,越来越成为一个令决策层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县乡村的债务还在高速增长,同时县乡村级财政困难最终还会通过各种收费落到农民头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地方经济越卡越死,财源日益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乡镇财政困难日益加剧,成为企业和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若不及时有效的化解,乡镇地区的困境只会越来越严重,国家投入再多,乡镇地区也将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乡镇政府领导要对乡镇的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清查摸底工作,积极研究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要根本解决乡镇负债问题,必须在观念上和思想上予以充分重视。

(二)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增长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经济,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增加乡镇财政收入是化解乡镇负债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乡镇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收抵债。首先,发展地区经济是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乡镇财政也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许多乡镇、乃至县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业搞好了,农民负担就会相应减轻,乡镇经济才能有所发展。其次,只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增加乡镇财政收入。要因地制宜,化资源优势为财源优势,把对财政回报高、能够增加财力的项目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全方位抓好财源建设。

(三)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财政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加大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税收收入征收部门征管质量的监督检查,促进征收部门严格执行税法和税收管理权限;加大预算收入缴纳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保障乡镇财政收入。

2.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规范支出管理。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解决乡镇预算约束软化、支出随意问题;强化公共支出监督,促进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行,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大力节约乡镇财政开支。

3.加强预算外收支的监督检查,推行综合预算。把乡镇的各项预算内收入以及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等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范围,采取统一支出标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安排资金的方法,管好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

4.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与队伍建设,为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才能有效的实行财政解困,切实化解乡镇财政负债问题。

(四)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的层次,撤消乡级财政

逐步撤消乡级财政,将乡级政府转化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有效化解乡级政府负债的新思路。这是有效杜绝人员膨胀、消赤减债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办法,从而为根本解决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难题创造条件。

1.取消地(市)级政府编制,在撤乡并镇的基础上,大幅度的精简乡镇机构,在此基础上取消乡镇财政。

负债范文篇2

一、乡镇负债的现状及其危害

近年来,随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债务也渐渐“显山露水”,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乡镇政府负债总量巨大,覆盖面广,增长速度快

我国乡镇的债务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负债数额大,负债面广,负债差距明显以及增长速度快。《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乡镇负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截止到2005年,全国县乡政府的显性负债就已经高达4000多亿元,个别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全国乡镇平均债务在400万元左右,而这些数据中还不包含村级债务。据专家估计,全国的乡村债务总额估计不会低于6000亿元,甚至可能已经突破了上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左右,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30%-50%,大大超过了长期建设国债的总负担。

(二)乡镇负债的危害

严重的债务问题既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又削弱了乡镇财政履行职能的能力,使部分乡镇财政处在“破产”边缘,财政的发展功能异常脆弱。这导致基层政府无法担负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应有职能,使低下的服务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服务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基层政权不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利益,其存在价值受到农民质疑,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政治风险。

二、乡镇负债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根源: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

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是造成乡镇负债问题的经济根源。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另外,我国相当一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差,多为地处偏远的农业区,乡镇经济结构属于农业主导型或农业依托型,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突出,财政收入蕴含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从非农业产业的发展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乡镇企业因结构不合理,运行机智不灵活以及债务沉重,以致发展后劲不足,对乡镇财政的贡献不大。

目前,在我国乡镇中,经济普遍发展较慢,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些乡镇的主业。三是二、三产业规模小。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经济落后,财源不旺,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乡镇只能依靠借款、贷款、举债支付经常性开支。

(二)制度性根源:社会结构原因和财政体制原因

1.社会结构原因

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农业落后,农民地位下降及基层政府财政困难,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制度性根源。20世纪下半叶,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的割裂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内在联系,用政策和体制的力量把城乡置于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和贸易条件下,确立并强化了城市相对农村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把农村和农民仅仅作为和补给线,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工业化的成果很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经济剩余,而工业化的财富积累则主要留在城市,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停滞不前。

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使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对乡镇财政建设的直接影响是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

2.财政体制原因

(1)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滞后。一是公共财政收入不完整。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预算外收入,破坏了总预算的约束性和预算的完整性,肢解了本属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下,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固定收入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而留给地方的几乎都是收入不稳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的中小税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乡镇财政收入更是无法保障,乡镇财力无力支撑本级政府职能的履行,从而形成愈来愈多的债务。二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不规范。首先,财政支出的“越位”与“缺位”同时并存,一方面表现在财政支出上的大包大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其次,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过多的向发达地区和城市倾斜,这种支出政策既加大了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又固化了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

(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目前我国分税制采取不尽合理的基数法,固定的基数与不稳定的财源之间矛盾较大,使得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向上逐级集中,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导致乡镇财政责任权利不对称。另外,由于分税制改革只是初步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并且没有界定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省级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导致乡镇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更为突出,形成了“财权在上,事权下放”的基本态势,使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增大。

(3)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现行的分税制下,县对乡实行规范分税制体制的很少,在制定体制时也很少考虑到乡镇利益,征管体制缺陷也较为突出,乡镇没有健全的财税功能,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另外,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使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对税目和税率进行调整,更无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征新的税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税收随经济增长的弹性。

(三)历史根源:历史遗留性负债

历史遗留问题是乡镇负债的源泉。许多乡镇政府债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财政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头,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普九”达标要求下,各乡镇中小学大都修建了超过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校舍,导致教育负债累累,乡镇财政不堪重负。二是乡镇政府超过财政实力修建基础设施,如修路,修桥,农电改造等。三是撤区并乡以及合并乡镇中形成的负债,由于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造成了部分债权无法明确或回收,成为乡镇负债。四是许多乡镇政府盲目决策投资兴办企业,由于投资失误,项目档次低,重复建设,导致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最终造成乡镇企业亏损和破产而遗留下负债“包袱。”

(四)自身管理原因:乡镇机构臃肿;财务管理混乱;“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

1.乡镇机构臃肿。目前各乡镇机构中,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人员编制规模大,超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负担重。

2.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监督机制失效,财政收支缺乏约束。很多乡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多头审批,随意性很大,不合理的支出名目繁多,乱收滥支现象严重。

3.“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有些乡镇政府为了谋求团体自身特别是干部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顾乡镇债务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拼命举债“上项目、树形象,换政绩”,结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大,劳民伤财。同时,由于腐败原因,一些乡镇干部挥霍起来有恃无恐,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都人为加重了乡镇债务负担。

三、化解乡镇负债的对策探析

(一)高度认识乡镇负债问题的严重性

日益严重的乡镇负债,越来越成为一个令决策层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县乡村的债务还在高速增长,同时县乡村级财政困难最终还会通过各种收费落到农民头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地方经济越卡越死,财源日益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乡镇财政困难日益加剧,成为企业和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若不及时有效的化解,乡镇地区的困境只会越来越严重,国家投入再多,乡镇地区也将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乡镇政府领导要对乡镇的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清查摸底工作,积极研究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要根本解决乡镇负债问题,必须在观念上和思想上予以充分重视。

(二)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增长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经济,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增加乡镇财政收入是化解乡镇负债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乡镇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收抵债。首先,发展地区经济是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乡镇财政也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许多乡镇、乃至县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业搞好了,农民负担就会相应减轻,乡镇经济才能有所发展。其次,只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增加乡镇财政收入。要因地制宜,化资源优势为财源优势,把对财政回报高、能够增加财力的项目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全方位抓好财源建设。

(三)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财政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加大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税收收入征收部门征管质量的监督检查,促进征收部门严格执行税法和税收管理权限;加大预算收入缴纳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保障乡镇财政收入。

2.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规范支出管理。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解决乡镇预算约束软化、支出随意问题;强化公共支出监督,促进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行,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大力节约乡镇财政开支。

3.加强预算外收支的监督检查,推行综合预算。把乡镇的各项预算内收入以及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等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范围,采取统一支出标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安排资金的方法,管好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

4.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与队伍建设,为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才能有效的实行财政解困,切实化解乡镇财政负债问题。

(四)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的层次,撤消乡级财政

逐步撤消乡级财政,将乡级政府转化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有效化解乡级政府负债的新思路。这是有效杜绝人员膨胀、消赤减债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办法,从而为根本解决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难题创造条件。

1.取消地(市)级政府编制,在撤乡并镇的基础上,大幅度的精简乡镇机构,在此基础上取消乡镇财政。

负债范文篇3

一、乡镇负债的成因

乡镇负债种类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欠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各种贷款、施工单位或个人的工程款、各项达标检查投入的资金及上级来人招待费、应付干部的工资款、财政周转金等,究其原因有乡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收入分配体制尚不完善、分配秩序混乱的体制上的矛盾,还有机构膨胀、冗员过多以及预算执行与监督乏力等管理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政企不分,盲目上项目,导致乡镇负债累累。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仍然过多地插手微观经济活动,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极个别的地方,打着壮大集体经济的幌子,盲目上项目、贷资金、办企业、搞开发,“户户冒烟、村村开花”,违背了市场运行法则,没有科学规划,加之管理不善、责任不明、监督不力,最终亏损倒闭,致使乡镇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2、乡镇干部政绩考核不全面,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导致乡镇负债日增。乡村工作的不稳定性及复杂性决定了干部考核的艰巨性。当前由于对乡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乡干部政绩考核往往只靠年初签定的目标责任书,考核方法单一,内容简单,难以操作,对一些隐绩及长远利益难以兼顾,加之基层干部“走读”现象日趋严重,变动频繁,造成工作中的不稳定性加大,加剧了乡级干部决策行为的短期化。部分基层干部为了出政绩,不惜大量举债,大搞形象工程,标新立异、以求突出政绩,取悦上级,结果是个人发迹,集体亏损,集体资产大量流失,甚至是一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导致乡镇债务日益加重。

3、达标评比项目繁多,相互攀比,进一步加重了乡财政负担。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成灾成害,有些部门把各种达标评比当作推动完成基层各项工作任务的唯一手段,在乡镇大搞各种评比达标活动,这虽可对一些工作起到暂时促进作用,但各项达标评比工作如果多滥,加之不切合实际地强调高标准,规范化,既要干事,又无必要的配套资金,其结果不仅牵制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使之疲于应付,同时也诱导基层干部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博得领导的印象分、重视分,各乡镇不得不倾其所有,相互攀比,不惜靠举债去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不切合实际的评比,甚至负债招待。

4、乡镇自身发展能力差,为了维持工作正常进行,不得不借债运行。由于自身环境、资源、信息等原因限制,加之当前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导致农村乡镇企业盈利减少,亏损增加,乡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前基层乡村各项公益事业均需大量投入,乡镇自身财务收入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支出不相适应,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为了确保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领导只能靠拿政府的信誉来四处借债,乡债务日益增加也就不可避免。同时乡镇费九牛二虎之力争取来项目时,许多部门要求下面必须配套资金,为了上项目乡镇领导四处筹款,最后只能负债运行,历任累计,就成了巨大的包袱。

5、乡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财务混乱加重财务负担。在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下,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农村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统一经营、核算、分配的旧模式,农牧民生产、收入不过多地依赖于集体经济,人们逐渐淡化了集体财务的管理职能。正因为如此,导致部分乡既未延用过去老一套的财务管理办法,也未建立健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了财务管理死角,造成了部分地区乡财政职能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极度混乱。由于管理手段弱化,难以对不交“三提五统”的“钉子户”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致使农村群众“三提五统”尾欠逐年增大,造成恶性循环,同时有些乡干部争相做人情批条子,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各种债务无人承担,债权无人追缴,届届累积,负债急增。

6、“三乱”导致乡镇债务加大。乡级以上的各级、个部门都可强制向乡级推销各种报刊、杂志、宣传品等,向乡级摊派各种费用,甚至连发的奖牌都需自己掏钱,每项看似不多,各单位都伸手,就加重了乡级的负担。

7、吃喝玩乐,负债拉关系。吃喝风和拉关系请送也是乡级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要在乡镇大吃海喝,招待各路神仙,而且为了能从上面争取到资金,还要在县城等地请吃、请喝,请送,有些不仅要自己吃,而且有些被逼无奈还要陪着手中有权、有钱的人吃,为此,有些乡镇把周围的饭店吃垮了,把党委政府的形象吃没了,把党风吃坏了,把信誉吃光了。

8、部分领导贪污腐化,加重乡镇的债务负担。为了保“官”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利卖官、买官,乡干部贪污腐败,玩忽职守,损公肥私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影响极为恶劣,也是导致乡镇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采取的措施

乡镇负债导致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严重弱化,无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约了农村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的发展,影响到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巩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须做好一下几项工作:

第一,清理债权债务,严肃工作纪律。把完善约束机制,化解乡镇不良债务作为一项硬任务,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中,采取先清查后处理的办法,全面清查、清欠乡级债权债务。注重研究化解债务矛盾的有效措施,抓两头,带中间,实行党员干部带头还款的办法,带动群众,教育群众。对于乡干部中出现的贪污、挪用公款、负债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应及时报请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够不成犯罪的、工作渎职失职的,应给予必要的党、政纪律处分;对于乡帐目屡清屡乱的,对负有责任的乡领导及财务人员应及时给予应有的处罚,就地免职或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坚持财务制度的单位及领导,应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具体工作中要尽快建立干部待岗培训机制,就是对于犯错误的干部或是不适合财务工作的干部采取待岗培训的办法,统一由上级部门进行培训教育,合格后再予以安排,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则应及时清理出干部队伍,以达到纯洁肌体、教育干部的目的。

第二,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乡镇负债问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乡集体自身的造血机能。壮大集体经济绝非是简单的乡村集体贷款办企业,而是要稳妥地将集体财产以公开招租的办法,稳定地获取收入,这需要基层干部及群众长期的共同努力,需要几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奋斗,只有乡镇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集体收入稳定增长,才能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村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乡负债问题。

第三、精简机构,理顺站所关系,规范乡镇工作职责。乡村工作纷繁复杂,各级驻乡镇单位强调条条管理,互不隶属,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及工作运行过程中的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乡镇工作效率,应尽快打破门户之见,切实理顺乡镇各站所关系,建立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管理机制,实行工作考核以块块为主,监督检查以条条为主的管理办法,以实现最优配置,减少行政运行成本,同时要规范乡级工作职责,不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做到市场能办的决不插手,需要政府服务的也绝不退缩,尽量不干预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增强政府角色意识,规范行政行为,加大宏观管理力度,实施全方位服务,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最佳服务,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四,加大民主化管理力度,规范乡镇财务支出。

一是要做到公开的程序规范、内容规范、时间规范、形式规范、管理规范,保证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经常性,将乡村财务、政务公开切实落实到实处,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严格依法处理“公开”出来的各种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切实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公开来化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达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目的。

二是要规范乡镇接待标准,关键在于管住领导者自己的嘴。“其身正,不令而行”,目前基层具体工作中,对大吃大喝放任不管与“一毛不拔”都是不正确的,都会给基层具体工作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招待办法,进村吃派饭或吃工作餐,在乡镇一级采取饭菜“一碗端”的办法,既可以为乡镇节约有限的资金,又可以避免乡镇相互攀比,利用吃喝搞不正之风,同时还可以缓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增进干群感情。

三是要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基层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于乡村管理的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职能,严格进行内部控制,明确干部在财务上的职责,淘汰不合格人员,采取会计委派制,采取“村帐乡管、县站审计、互不挪用、互相监督”办法,以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限制非生产性支出。具体要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即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投资使用制度,做到科学使用,做到不盲目决策投资办企业,不盲目学习外地经验,不脱离本地实际情况高达标升级活动;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制度,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纳入帐内管理;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制度,确保集体资产稳值增值减少流失;建立健全拍卖、租赁公开招标制度;建立健全回收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站、所定期审计制度,确保集体资产出售后,资金合理使用,确保乡村资产保值增殖。

五是规范农村税费收缴工作,及早实施费改税和农税送交制。在“三提五统”等各项税费收缴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严禁不合理收费,同时对于极个别只要权利,不履行义务,有偿还能力而不还款的人,通过法律途径限期依法清欠,形成“热炉效应”,以弘扬农村正气。

负债范文篇4

关键词:保险业;资产负债;对策建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资产负债在总额和时间结构上存在缺口,导致保险业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针对保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结合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及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整个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进行综合分析,并达到预测和控制企业整体风险的目的,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3)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缺乏应用的数据基础。由于我国对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技术也还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常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有免疫技术,投资组合技术,风险价值技术,情景分析等技术。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给国外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国,它们却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书面上的摆设。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数据收集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

2.从内部机制来分析

(1)公司目前的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还是保险公司的内设部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还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实质上还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测算标准,使得保险业务的市场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精算部门以及投资部门缺乏共同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风险研究部门,最高决策层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的组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匮乏。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直是以公司的内设部门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以前的其他部门抽调过去的,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国内缺乏对精算,财务和投资都很精通的保险人才,从而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很难兼顾资金运用,进行资金运用时也很难周密地考虑到产品既资金来源的特色。加上我国保险业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途径

1.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利率风险作为一种系统风险,不仅直接影响着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价值的变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以及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最初就是从规避和解决险开始的。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是对其进行规避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常见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点价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为持期理论。该理论从直观上描述,可以理解为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寿命,从技术上看,持期为到期期限的加权平均时间,权重为现金流的相对现值。在利率风险的规避上,免疫技术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2)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它主要通过对投资组合的收益曲线与风险曲线的综合分析,找寻出最佳的投资组合点,使得投资组合达到整体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保险公司既定的经营目标下,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思想,确定负债方保险产品和投资方投资产品的优化组合结构,实现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总体组合的最优。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只对资产方进行单方面考虑不同,在保险业的投资组合理论中,是将资产与负债同时作为模型中的元素加以研究,以获得保险产品以及资产投资的优化结构。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中要引入更多的参数,计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3)风险价值技术。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始终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两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看,持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是十分必要的,自有资本是企业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确定保险企业至少应保留的自有资本,即测算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要求,对保证企业的偿付能力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采用的风险价值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规定的置信度和时间范围内企业所持有的资产数量大于负债市值,以保证资产盈余大于零。

2.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1)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目前,我国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保险资金远未达到保监会许可的限额。导致保险资金对于直接投资A股市场较为保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的不规范问题严重,只有真正改善国内股市,才能刺激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优化资产的结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种类、期限结构都不尽人意。短期和超长期的债券发行都非常有限,整个市场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尤其是长期债券缺乏,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应当积极改进债券发行,开发出更多的长期债券。

(2)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随着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积累的外汇资金已初具规模,利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优化资产的期限结构成为必然的要求。2005年,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提供了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以平安为代表的少数保险公司已积极展开外汇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期限长,资金规模大,收益稳定的特点,对保险公司改善资产结构非常有利。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不动产领域十分普遍。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于2003年3月21日颁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保险业投资实业领域进入操作阶段。因此国内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参考文献:

刘彪:资产负债管理与我国银行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3,(11).

负债范文篇5

一、乡镇负债的现状及其危害

近年来,随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债务也渐渐“显山露水”,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乡镇政府负债总量巨大,覆盖面广,增长速度快

我国乡镇的债务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负债数额大,负债面广,负债差距明显以及增长速度快。《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乡镇负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截止到2005年,全国县乡政府的显性负债就已经高达4000多亿元,个别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全国乡镇平均债务在400万元左右,而这些数据中还不包含村级债务。据专家估计,全国的乡村债务总额估计不会低于6000亿元,甚至可能已经突破了上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左右,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30%-50%,大大超过了长期建设国债的总负担。

(二)乡镇负债的危害

严重的债务问题既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又削弱了乡镇财政履行职能的能力,使部分乡镇财政处在“破产”边缘,财政的发展功能异常脆弱。这导致基层政府无法担负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应有职能,使低下的服务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服务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基层政权不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利益,其存在价值受到农民质疑,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政治风险。

二、乡镇负债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根源: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

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是造成乡镇负债问题的经济根源。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另外,我国相当一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差,多为地处偏远的农业区,乡镇经济结构属于农业主导型或农业依托型,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突出,财政收入蕴含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从非农业产业的发展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乡镇企业因结构不合理,运行机智不灵活以及债务沉重,以致发展后劲不足,对乡镇财政的贡献不大。

目前,在我国乡镇中,经济普遍发展较慢,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些乡镇的主业。三是二、三产业规模小。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经济落后,财源不旺,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乡镇只能依靠借款、贷款、举债支付经常性开支。

(二)制度性根源:社会结构原因和财政体制原因

1.社会结构原因

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农业落后,农民地位下降及基层政府财政困难,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制度性根源。20世纪下半叶,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的割裂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内在联系,用政策和体制的力量把城乡置于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和贸易条件下,确立并强化了城市相对农村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把农村和农民仅仅作为和补给线,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工业化的成果很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经济剩余,而工业化的财富积累则主要留在城市,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停滞不前。

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使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对乡镇财政建设的直接影响是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

2.财政体制原因

(1)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滞后。一是公共财政收入不完整。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预算外收入,破坏了总预算的约束性和预算的完整性,肢解了本属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下,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固定收入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而留给地方的几乎都是收入不稳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的中小税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乡镇财政收入更是无法保障,乡镇财力无力支撑本级政府职能的履行,从而形成愈来愈多的债务。二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不规范。首先,财政支出的“越位”与“缺位”同时并存,一方面表现在财政支出上的大包大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其次,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过多的向发达地区和城市倾斜,这种支出政策既加大了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又固化了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

(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目前我国分税制采取不尽合理的基数法,固定的基数与不稳定的财源之间矛盾较大,使得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向上逐级集中,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导致乡镇财政责任权利不对称。另外,由于分税制改革只是初步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并且没有界定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省级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导致乡镇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更为突出,形成了“财权在上,事权下放”的基本态势,使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增大。

(3)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现行的分税制下,县对乡实行规范分税制体制的很少,在制定体制时也很少考虑到乡镇利益,征管体制缺陷也较为突出,乡镇没有健全的财税功能,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另外,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使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对税目和税率进行调整,更无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征新的税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税收随经济增长的弹性。

(三)历史根源:历史遗留性负债

历史遗留问题是乡镇负债的源泉。许多乡镇政府债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财政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头,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普九”达标要求下,各乡镇中小学大都修建了超过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校舍,导致教育负债累累,乡镇财政不堪重负。二是乡镇政府超过财政实力修建基础设施,如修路,修桥,农电改造等。三是撤区并乡以及合并乡镇中形成的负债,由于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造成了部分债权无法明确或回收,成为乡镇负债。四是许多乡镇政府盲目决策投资兴办企业,由于投资失误,项目档次低,重复建设,导致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最终造成乡镇企业亏损和破产而遗留下负债“包袱。”

(四)自身管理原因:乡镇机构臃肿;财务管理混乱;“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

1.乡镇机构臃肿。目前各乡镇机构中,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人员编制规模大,超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负担重。

2.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监督机制失效,财政收支缺乏约束。很多乡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多头审批,随意性很大,不合理的支出名目繁多,乱收滥支现象严重。

3.“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有些乡镇政府为了谋求团体自身特别是干部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顾乡镇债务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拼命举债“上项目、树形象,换政绩”,结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大,劳民伤财。同时,由于腐败原因,一些乡镇干部挥霍起来有恃无恐,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都人为加重了乡镇债务负担。

三、化解乡镇负债的对策探析

(一)高度认识乡镇负债问题的严重性

日益严重的乡镇负债,越来越成为一个令决策层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县乡村的债务还在高速增长,同时县乡村级财政困难最终还会通过各种收费落到农民头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地方经济越卡越死,财源日益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乡镇财政困难日益加剧,成为企业和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若不及时有效的化解,乡镇地区的困境只会越来越严重,国家投入再多,乡镇地区也将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乡镇政府领导要对乡镇的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清查摸底工作,积极研究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要根本解决乡镇负债问题,必须在观念上和思想上予以充分重视。

(二)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增长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经济,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增加乡镇财政收入是化解乡镇负债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乡镇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收抵债。首先,发展地区经济是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乡镇财政也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许多乡镇、乃至县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业搞好了,农民负担就会相应减轻,乡镇经济才能有所发展。其次,只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增加乡镇财政收入。要因地制宜,化资源优势为财源优势,把对财政回报高、能够增加财力的项目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全方位抓好财源建设。

(三)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财政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加大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税收收入征收部门征管质量的监督检查,促进征收部门严格执行税法和税收管理权限;加大预算收入缴纳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保障乡镇财政收入。

2.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规范支出管理。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解决乡镇预算约束软化、支出随意问题;强化公共支出监督,促进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行,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大力节约乡镇财政开支。

3.加强预算外收支的监督检查,推行综合预算。把乡镇的各项预算内收入以及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等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范围,采取统一支出标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安排资金的方法,管好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

4.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与队伍建设,为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才能有效的实行财政解困,切实化解乡镇财政负债问题。

(四)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的层次,撤消乡级财政

逐步撤消乡级财政,将乡级政府转化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有效化解乡级政府负债的新思路。这是有效杜绝人员膨胀、消赤减债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办法,从而为根本解决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难题创造条件。

1.取消地(市)级政府编制,在撤乡并镇的基础上,大幅度的精简乡镇机构,在此基础上取消乡镇财政。

负债范文篇6

保险资金运用的本质在于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匹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对委托人委托资金运用时,必须在同时考虑资产和负债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对资产与负债进行整体协调与动态匹配,为资产委托人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收益,满足委托人的负债需求。所以,为了更加合理运用委托人的委托资金,作为专业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的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如何通过对委托人的负债需求分析,结合委托人负债的各项要求和变动信息,做好委托人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久期管理以及收益管理,提出资产配置方案。

二、委托人的负债需求分析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工作的前提在于对资产委托人各项需求进行持续跟踪了解。所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定期与委托人的资金运用部或投资部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委托人委托资产的收益率要求、负债现金流、负债久期、经营环境变化等信息,在资产配置管理中充分考虑委托人的负债需求,做好委托人账户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一)收益率分析

由于不同委托人以及同一委托人不同账户的预定利率或保底收益率要求不同,在实际的资产配置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分析委托人资产的业务性质和负债成本需要,特别是委托人为其保险客户提供最低保障收益的总体情况和分账户情况。在制订投资计划时,要确保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能够满足委托人的预定利率要求。

(二)久期/凸性匹配分析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委托人提交的负债期限、久期等测算指标,灵活利用久期免疫策略,在资产配置策略中为委托人制定投资资产的期限结构、久期目标,使得资产和负债的久期尽量符合负债方要求,并对久期缺口进行持续追踪,减少利率波动对公司资产净值的影响。

(三)现金流分析

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是突发偿付危机,现金流匹配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资产未来的现金流(综合考虑续期保费收入),确保中长期内不会出现流动性危机。所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委托人提交的负债现金流、退保率、保费收入等指标,结合未来现金流需求,制定资产方流动性管理原则,包括流动性匹配方案和非流动性资产控制等。

(四)财务风险分析

在对委托人资产的投资管理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常面临委托人因为受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约束,被动地做出一些投资决策,而这些决策往往是不利于资产受托方。分析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其关键之处在于对资产和负债合理评估,进而确定保险公司实际资本额度。所以,笔者认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将委托人的偿付能力约束、风险资本约束等纳入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中统一考虑,分析资产配置策略对委托人偿付能力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大类资产配置与偿付能力充足率之间的动态关系,为资产配置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对委托人账户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核心是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久期管理以及收益管理这三方面,所以,以下笔者将重点探讨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匹配管理。

(一)流动性管理

1.评估现金流匹配情况,提出资产配置建议现金流匹配是分析流动性最重要的方面。首先,根据委托人未来5年或10年内净负债现金流分布情况,确定委托人资金对投资资产期限匹配要求的负债属性。其次,依据目前委托人的固定收益存量资产和权益资产(权益资产可做某些形式的现金流假设)等数据,计算出未来每年由到期本金(权益资产的到期市值)和票面利息(权益资产的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现金流。最后,将委托人每年的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进行对比,即可评估资产负债现金流匹配状况,适当时机做出对委托人存量资产及新增资金的配置建议。

2.评估融资杠杆,设定比例上限约束融资杠杆对公司流动性及公司财务的整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常通过设定资产的融资杠杆比例上限,控制融资规模。比例上限设置的原则是,必须满足账户保险资金的负债特征要求,即充分考虑保费资金的满期给付、保险责任支出及退保支出等短期流动性需求,能够在负债方遇到集中给付等突发事件时提供足够的资金流动性,保证账户投资与承保正常运转。一般账户的债券回购融资杠杆比例,必须符合保监会规定的不得超过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20%的比例上限。分账户的比例上限由资产公司结合各账户的不同特性分别设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每天监控分账户和总账户的融资杠杆,定期对杠杆的使用提出建议。

3.评估非流动性资产,设定比例上限约束非流动性资产有两个跟踪统计口径:狭义非流动性资产(低流动性债券和其他类别非流动性资产)和广义非流动性资产(中低流动性债券和其他类别非流动性资产)。其中,其他类别非流动性资产包括凭证式国债、固定到期日的存款(不含7天通知存款和活期存款)、锁定期的限售股票、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另类资产(包括不动产投资、基础设施股权、PE投资)等。评估和控制非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对于保持委托人账户的整体流动性至关重要。对非流动性资产的管理,从委托方角度主要考虑账户现金流预期及流动性要求,如未来退保率大幅上升可能产生账户临时资金头寸需求,以致需通过大幅减持投资资产满足短期流动性;同时从受托方角度主要考虑资产的收益性以及策略执行可行性,要评估非流动性资产的收益是否得到流动性溢价以及各类资产对流动性的需求。在综合评估资产负债对非流动性资产的需求和影响后,对委托人账户设定非流动性资产的最高比例,以确保委托人账户整体流动性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久期管理

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久期、凸性来测量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用缺口管理来调整资产负债的匹配度,以保证资产和负债久期基本匹配。在操作上,这主要表现在可以利用久期缺口对委托人的资产和负债组合进行所谓的久期免疫管理,使委托人的资产和负债分别受到的利率变动影响能相互抵消,资产组合的久期与负债组合的久期差额为零。久期免疫管理策略只适用于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完全确定或有极高的确定性的情形,而保险资金因为可投资品种的限制以及负债久期的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资产和负债的久期难以保证绝对的匹配,久期免疫管理在实际操作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部分,所以,追求久期匹配并非最佳策略。在实际的投资操作中,笔者认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委托人账户的特点,对负债变动进行前瞻性的深入分析,获取账户负债久期变动的方向;其次,结合资本市场可投资资产久期情况,确定账户的久期管理目标和范围;最后,在利率预期存在的情况下,利用久期缺口在不同的利率环境中对保险公司的经济价值带来的影响不同,可以实施主动的缺口管理,即主动承担缺口风险而获得收益。

负债范文篇7

一、乡镇负债的现状及其危害

近年来,随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债务也渐渐“显山露水”,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乡镇政府负债总量巨大,覆盖面广,增长速度快

我国乡镇的债务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负债数额大,负债面广,负债差距明显以及增长速度快。《2005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乡镇负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截止到2005年,全国县乡政府的显性负债就已经高达4000多亿元,个别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全国乡镇平均债务在400万元左右,而这些数据中还不包含村级债务。据专家估计,全国的乡村债务总额估计不会低于6000亿元,甚至可能已经突破了上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左右,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30%-50%,大大超过了长期建设国债的总负担。

(二)乡镇负债的危害

严重的债务问题既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又削弱了乡镇财政履行职能的能力,使部分乡镇财政处在“破产”边缘,财政的发展功能异常脆弱。这导致基层政府无法担负提供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应有职能,使低下的服务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服务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基层政权不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利益,其存在价值受到农民质疑,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政治风险。

二、乡镇负债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根源: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

经济的不发达和财源不足是造成乡镇负债问题的经济根源。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另外,我国相当一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差,多为地处偏远的农业区,乡镇经济结构属于农业主导型或农业依托型,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突出,财政收入蕴含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从非农业产业的发展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乡镇企业因结构不合理,运行机智不灵活以及债务沉重,以致发展后劲不足,对乡镇财政的贡献不大。

目前,在我国乡镇中,经济普遍发展较慢,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些乡镇的主业。三是二、三产业规模小。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经济落后,财源不旺,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乡镇只能依靠借款、贷款、举债支付经常性开支。

(二)制度性根源:社会结构原因和财政体制原因

1.社会结构原因

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农业落后,农民地位下降及基层政府财政困难,负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制度性根源。20世纪下半叶,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的割裂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内在联系,用政策和体制的力量把城乡置于不平等的劳动分工和贸易条件下,确立并强化了城市相对农村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配置与发展的特征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把农村和农民仅仅作为和补给线,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其结果是工业化的成果很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经济剩余,而工业化的财富积累则主要留在城市,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停滞不前。

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使农民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所以,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对乡镇财政建设的直接影响是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

2.财政体制原因

(1)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滞后。一是公共财政收入不完整。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预算外收入,破坏了总预算的约束性和预算的完整性,肢解了本属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下,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固定收入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而留给地方的几乎都是收入不稳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的中小税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乡镇财政收入更是无法保障,乡镇财力无力支撑本级政府职能的履行,从而形成愈来愈多的债务。二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不规范。首先,财政支出的“越位”与“缺位”同时并存,一方面表现在财政支出上的大包大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其次,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过多的向发达地区和城市倾斜,这种支出政策既加大了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又固化了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

(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目前我国分税制采取不尽合理的基数法,固定的基数与不稳定的财源之间矛盾较大,使得乡镇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向上逐级集中,职能和责任不断下放,导致乡镇财政责任权利不对称。另外,由于分税制改革只是初步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并且没有界定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省级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导致乡镇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更为突出,形成了“财权在上,事权下放”的基本态势,使乡镇财政的支出压力增大。

(3)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现行的分税制下,县对乡实行规范分税制体制的很少,在制定体制时也很少考虑到乡镇利益,征管体制缺陷也较为突出,乡镇没有健全的财税功能,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另外,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使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对税目和税率进行调整,更无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征新的税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税收随经济增长的弹性。

(三)历史根源:历史遗留性负债

历史遗留问题是乡镇负债的源泉。许多乡镇政府债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财政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头,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普九”达标要求下,各乡镇中小学大都修建了超过当地财政支付能力的校舍,导致教育负债累累,乡镇财政不堪重负。二是乡镇政府超过财政实力修建基础设施,如修路,修桥,农电改造等。三是撤区并乡以及合并乡镇中形成的负债,由于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造成了部分债权无法明确或回收,成为乡镇负债。四是许多乡镇政府盲目决策投资兴办企业,由于投资失误,项目档次低,重复建设,导致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最终造成乡镇企业亏损和破产而遗留下负债“包袱。”

(四)自身管理原因:乡镇机构臃肿;财务管理混乱;“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

1.乡镇机构臃肿。目前各乡镇机构中,既有行政编制的国家干部,也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乡镇招聘的工作人员,人员编制规模大,超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负担重。

2.乡镇财务管理混乱,监督机制失效,财政收支缺乏约束。很多乡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多头审批,随意性很大,不合理的支出名目繁多,乱收滥支现象严重。

3.“政绩工程”和腐败问题。有些乡镇政府为了谋求团体自身特别是干部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顾乡镇债务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拼命举债“上项目、树形象,换政绩”,结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大,劳民伤财。同时,由于腐败原因,一些乡镇干部挥霍起来有恃无恐,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都人为加重了乡镇债务负担。

三、化解乡镇负债的对策探析

(一)高度认识乡镇负债问题的严重性

日益严重的乡镇负债,越来越成为一个令决策层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县乡村的债务还在高速增长,同时县乡村级财政困难最终还会通过各种收费落到农民头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地方经济越卡越死,财源日益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乡镇财政困难日益加剧,成为企业和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若不及时有效的化解,乡镇地区的困境只会越来越严重,国家投入再多,乡镇地区也将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乡镇政府领导要对乡镇的财政赤字与负债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清查摸底工作,积极研究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要根本解决乡镇负债问题,必须在观念上和思想上予以充分重视。

(二)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增长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经济,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增加乡镇财政收入是化解乡镇负债的根本性措施。因此,乡镇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收抵债。首先,发展地区经济是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乡镇财政也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许多乡镇、乃至县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业搞好了,农民负担就会相应减轻,乡镇经济才能有所发展。其次,只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增加乡镇财政收入。要因地制宜,化资源优势为财源优势,把对财政回报高、能够增加财力的项目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全方位抓好财源建设。

(三)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财政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加大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税收收入征收部门征管质量的监督检查,促进征收部门严格执行税法和税收管理权限;加大预算收入缴纳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保障乡镇财政收入。

2.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规范支出管理。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解决乡镇预算约束软化、支出随意问题;强化公共支出监督,促进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行,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大力节约乡镇财政开支。

3.加强预算外收支的监督检查,推行综合预算。把乡镇的各项预算内收入以及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等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范围,采取统一支出标准、统一核算口径、统一安排资金的方法,管好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

4.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与队伍建设,为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才能有效的实行财政解困,切实化解乡镇财政负债问题。

(四)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的层次,撤消乡级财政

逐步撤消乡级财政,将乡级政府转化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有效化解乡级政府负债的新思路。这是有效杜绝人员膨胀、消赤减债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性办法,从而为根本解决乡镇财政赤字与负债难题创造条件。

1.取消地(市)级政府编制,在撤乡并镇的基础上,大幅度的精简乡镇机构,在此基础上取消乡镇财政。

负债范文篇8

1、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导致留下高额债务。前几年,在中央未出台禁止兴建政府办公大楼政策之前,许多乡镇都兴建了占地面积不小的政府办公楼院,工程款少则一二千万,多则四五千万,这对任何乡镇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更有许多是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兴建的,因此产生了高额债务。

2、乡镇财政困难,上级财政补助有限,人员、办公等正常经费支出需靠借债来维持。财政年年赤字,经费年年不足,支出年年降不下来,年年都要举债度日,如此恶性循环,负债只能有增无减。

3、挤占、挪用应拨专项资金。这可能是许多财政困难乡镇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虽为下策,却也有不得已为之的苦衷。张口要饭吃的人那么多,眼前件件亟待解决的要事,资金无处周转,只好打那些专项资金的主意。因此年年审计的时候,暂存暂付款余额居高不下。群众意见很大,显性负债危机不可小觑。

归根究底,乡镇财政困难,支出居高不下,是形成负债的最主要原因。只有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形成收支平衡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效化解负债困境。目前可行的对策,愚以为有以下几个:

1、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财源建设渠道,培植本镇工业支柱产业,形成乡镇本级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组织财力逐步兑付债务,压缩负债规模,减少乡镇负担。近几年来,我镇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工业区规模不断壮大,镇级财力年年增长,基本偿清所有负债,年终决算也已由原来的赤字乡镇变为现在的略有结余,终于可以轻装上阵。

负债范文篇9

[摘要]负债作为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相比,高校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负债观念,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量化角度综合评价高校的负债状况。在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下,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建筑、学生宿舍、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增长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制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传统观念与僵化思维模式妨碍高校筹资,进而制约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借鉴企业的成熟经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高校负债状况,通过合理负债方式为高校筹集资金。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2002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项目金额项目金额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现金3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19,768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应付及暂存款904

应收及暂付款1,419应缴财政专户735

借出款251应缴税金26

材料362代管款项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389负债合计3,376

其它对外投资968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56,817事业基金8,438

无形资产固定基金56,817

资产合计79,977专用基金5,184

未完项目差额6,162

净资产合计76,601

总计79,977总计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高校在筹资过程中,筹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负债筹资与其他形式筹资作筹资成本比较。

例:某高校欲建学生公寓一栋,造价1000万元,建成可供2500名学生住宿,生均住宿费预计800元/年。现有两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从银行贷款,利率为5%;B方案,与甲公司合作,交由该公司建设,并以10年住宿费偿付工程款。试问选用哪个方案比较经济?

从表面上看,B方案很优惠,学校不需付一分钱,就可以解决25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10年后可以收回楼房,等于“白拣”了一栋楼。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

①用净现值法分析:

A方案:净现值=1000万

B方案:由于付给甲公司的费用每年相等(2500×800=200万),可以通过求年金现值的方法来求净现值。查表得,10年期5%的年金现值系数为7.721,所以可得:

净现值=200万×7.721=1544.2万

通过分析可知,A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000万元,B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544.2万元,要多付544.2万元,A方案从银行贷款要优于B方案。

②用内含报酬率法分析: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各年现金净流量=1000/200=5

查表得,10年期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216,10年期16%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833,这就是说年金现值系数为5的内含报酬率应在14%到16%之间,采用插值法得内含报酬率R:

R=14%+(5.216-5)/(5.216-4.833)×(16%-14%)

=14%+1.1%=15.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方案实际支出利率为5%,而B方案实际支出利率高达15.1%,因而A方案要优于B方案。如果采用B方案的话,高校是大大地吃亏了而不是白拣了一栋楼。

由于资金持有者总是追求回报的,根据企业经验,资金的回报率一般要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负债筹资,其筹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适合高校目前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负债筹资评价对高校筹资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负债评价指标和负债筹资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高校目前负债水平普遍较低,说明高校没有或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有较大负债筹资空间。

②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6%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的负债形式筹资成本较低,对高校发展非常有利。

③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通过合理负债为高校筹集资金。

负债范文篇10

一筹资风险的来源

筹资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一般是指由于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企业筹集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负债筹资导致企业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负债筹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性。当企业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一部分借入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入资金将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2.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这样就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地再去筹集资金,导致企业陷入财务风险。

3.负债结构。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的确定是否适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反之,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同时,负债规模一定时,债务期限的安排是否合理,也会给企业带来筹资风险。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4.利率变动。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5.汇率变动。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借入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入时的价值。当汇率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即借入的外币变软(贬值)时,可以使借款企业得到“持有收益”,即由于借入外币的贬值,到期仍按借入额归还本金,按原利率支付利息,从而使实际归还本息的价值减少。

6.决策失误。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二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负

债筹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又能引起筹资风险。用负债筹集来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的活动,即负债经营。在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多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地降低,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就会增加,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同理,由于负债经营的作用,当税前利润下降时,税后利润下降得更快,从而导致企业所有者收益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对企业来说,采用负债经营必须衡量由其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损失。因此,研究负债经营对企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经营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1.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成败除了与竞争方式等有关外,还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实力,即企业的资金规模。企业通过举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足够的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参与市场竞争。

2.负债经营可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在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情况下,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3.负债可以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企业负债应按期支付利息,根据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负债利息应在税前支付。在同样经营利润的条件下,负债经营与无债经营企业相比,由于上缴的所得税减少,企业可获得潜在的利益。

4.负债经营可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用举债扩大再生产比自我积累资本更有利,因为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借款与还款时的利率差,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没发生通货膨胀时的价值要小,实际上债务人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稼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5.可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企业借入资金,不论盈亏均应按期偿还本息,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较小。同时,企业除还本付息外,不再承担其他经济责任,不象发行股票那样,在税后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股利,而且企业支付的利息是在成本中列支的,不需要负担所得税。因此,比较而言,债务的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二)负债经营对企业的消极作用

1.负债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或发生亏损,降低了偿债能力。在负债数额不变的情况下,亏损越多,以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低,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过度的高额负债,使筹资风险增大,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将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终极的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破产清理后的剩余财产不足以支付债务。

2.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债务负担过大。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若是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它企业就不愿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3.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就股份制企业而言,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

4.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的周转。企业负债经营必须按期支付本息,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巨额资金还债,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三筹资风险的防范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利杠杆。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第一,应树立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且有效应付风险。

第二,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红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负债普遍过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我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

第四,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帐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低于1∶1,流动比率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并要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

第五,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