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0:26:17

反腐败范文篇1

什么是腐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1]国际透明组织将腐败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无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非法地富裕起来”。[1]因此,我们可以一般地认为,腐败是指公共权力人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滥用自己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但有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能够将腐败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和程度内,而有些国家,特别是体制转轨国家,腐败日盛,以致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般而言,腐败不仅亵渎了公众的信任,损害了社会公平,而且侵蚀了社会资本,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因而其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就体制转轨国家而言,日益滋生蔓延的腐败对转轨进程、现代化进程及经济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各种研究表明,在市场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与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负相关关系,因为腐败降低了投资并进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减少了对教育和健康领域的支出,降低了公共投资、税收收入和直接投资。进一步讲,腐败还会扭曲市场和政府的功能,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比如,腐败使政府难以有效地实施必要的管制和监察,降低了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能力;围绕腐败展开的竞赛扭曲了激励机制;腐败大大降低了政府在契约履行和产权保护方面的基本功能;腐败还会降低市场经济制度或民主制度的合法性;腐败也会加剧穷人的贫困。

然而,也有相当一批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腐败是经济车轮的“润滑油”,如果没有腐败,也就没有交易和增长。[2]这种观点似乎在腐败程度和经济业绩一同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得到印证。经济学家试图用腐败的可预见性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可以预见的腐败不一定导致效率的损失。腐败的可预见性是指对必须支付的金钱数额与获得的好处的预测,在腐败程度既定的条件下,对腐败更容易作出预测的国家,其投资率也高,经济业绩也优于其它国家。但是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不论一个国家对腐败的可预见性有多大,如果能够有效地减少腐败,其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会更高。腐败的可预见性即使存在,也是相对而言的,完全的可预见性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围绕腐败并不存在完全竞争。退一步讲,即使存在腐败的可预见性,日趋严重的腐败也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在腐败严重的情况下取得高经济增长率的国家,会在不远的将来发观自己正在为此支付更为昂贵的代价。腐败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就会不断地蔓延和增长。如果对侵吞的贿赂平均而言达到10%的腐败行为听之任之,就会使人们产生出一种将受贿额提高到15%或20%的冲动。腐败能自我助长,使非法所得呈螺旋形上升,最终使发展受到损害,多年的进步被逆转。围绕腐败与贿赂而展开的活动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因此日趋严重的腐败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日趋严重的腐败还会使社会的合法性遭到破坏,如果人们(包括所有的官员和民众)都认为贿赂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必要条件,而没有必要遵循法律所设定的运行规则的话,“腐败”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并在相当程度上替代正规的“法律”或“规则”。其后果是规范的市场秩序难以建立,使体制转轨受阻。

许多经济学家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腐败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我国经济学家胡鞍钢通过对税收流失、国有经济投资和财政支出流失、非法经济“黑色收入”、垄断行业租金四个方面的初步合计,认为从1995年到1998/1999年,仅上述四个方面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12570亿之间,占全国GDP总量的13.2%-16.8%之间。[3]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

在当今社会,腐败的存在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把腐败归结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观点已经过时了。实际上,只要存在下列条件,腐败就会产生,这些条件是:1.一些人掌握着能够自由支配好处和惩罚他人的权力(或者称为可以任意处置的决策权);2.掌握权力的人具有强烈的以权谋私的欲望;3.权力失去有效的约束而被滥用。我们知道,公众不可能去直接行使权力,只能将公共权力委托给一些人来行使;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自利的“经济人”,再加上公众对权力人的约束并不总是有效,所以腐败就成了全球的普遍问题。

下面以转轨国家为重点,从上述三个方面进一步展开讨论。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滋生腐败的土壤——存在过多的任意处置权。腐败的普遍存在说明腐败的滋生有着广泛的适宜其生长的基础,这就是一切可以“金钱化”的权力。比如公共部门的官员所拥有的许多权力都可以金钱化,他们可以通过给予办事人以方便从中获得好处,也可以通过自由地掌握惩罚他人的程度而受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完全的转轨国家中,更容易滋生腐败,比如有些政府官员在签订重要合同、私有化、颁发许可证、分配进出口配额、对自然垄断实施管制、给予补贴或软贷款、税收减免、控制外汇、为某些企业提供垄断权、制定并影响价格等方面,拥有很大的权力,这是大量产生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寻租”的现实基础。因此,一个市场机制扭曲严重的国家,腐败的猖獗是不言而喻的,原因是这种滋生腐败的土壤,不仅范围广阔,而且“肥力”很高。所以,转轨国家腐败的泛滥与转轨本身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长期缺乏有效制约的权力在市场化改革中得以金钱化,因而腐败就被凸现出来。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具有明显的渐进式特征。渐进式的改革经历较长的双轨体制共存,双轨体制本身就是“寻租”的沃土,这个时期的政府官员或改革的设计者既要制定“游戏规则”,又要参加“游戏”,而且他们制定的规则往往是不稳定的、不公正的和不透明的,所以改革资源极易被规则的制定者们垄断地加以利用;另外,分权化和改革的不断“试错”带来地方和部门权力的扩张及过多的任意决策权,甚至围绕腐败形成了利益集团。

其次,掌握过多任意处置权的人往往具有自利动机,存在强烈的腐败的冲动或欲望。在政府行为理论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公共选择论认为,传统理论在研究政府行为时通常隐含着一个“道德人”假设,把政府官员当着慈善的道德高尚的而又完全理性的执政者,他们无私地追求社会公众利益,把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看成是自身的目标,而且他们是明智的,能够自觉地从整个社会的福利出发,科学决策,对社会的运行实施有效的调节。然而,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道德人”假设并不具有普遍性,它是难以成立的。团为在现实中,政治家和公务员的行为同经济学家研究的其他人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经济人”,即都以个人利益为动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表现为权力以及由权力带来的收入、地位、荣誉等)为行为准则。具有自利动机并掌握着某些权力的政府官员们客观上存在着以权谋私的冲动,这是不言而喻的。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统计性质,是可以普遍成立的,因此,使用“经济人”假设并不意味着我们是用有色眼镜来看待政府官员。

最后,如果公众把治理国家的种种权力交给一些人来行使,而又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权力就会被滥用,腐败就必然会生长出来。因此约束软化是腐败产生的总根源或症结所在。

行贿者和受贿官员的腐败行为能否被揭露和惩罚,是影响腐败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官员们在决定是否进行腐败活动时,要权衡腐败的预期收益和腐败被揭露及惩治的可能性与代价(我们可以称之为腐败的现实成本)。腐败的现实成本越高,说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约束越是有效,腐败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

腐败的机会成本的高低也是影响腐败程度的重要因素。所谓腐败的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描述为政府官员因其腐败行为可能被处理而放弃的合法收入。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官员的合法收入越高,其腐败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因腐败而可能带来的损失也就越大,此时的动机就不那么强烈;反之,如果政府官员的合法收入较低,其腐败的机会成本不高,因腐败可能带来的损失不大,就容易诱发腐败。政府官员合法收入的高低,实际上是一个激励的问题。权力的委托人对权力的人激励不足,是产生腐败甚至使腐败普遍化的重要诱因。1997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该报告指出,如果公务员的工资不能反映出可比的私营部门工资,他们就更容易从事腐败。由于公务员工资低,官员试图用非法的收入来增加其工资,以达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如果私营部门有许多高薪而合法的工作,那么,因从事腐败而被开除低工资公职的风险并不是一个有力的威胁。因此,腐败常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工资的差距(或曰“诱惑率”)成正比例关系。但是,仅仅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并不能减少腐败行为。基于个人才干的聘任和晋升的机制能限制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并创造出一个更为公正无私的公共服务体系,这种机制也能减少腐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官员相对收入(合法)下降与政府官员日趋普遍的腐败并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酷现实。我认为,低工资与腐败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首先,在对付腐败问题上,假定或执意认为政府官员的思想境界高于其他人的想法是不能成立的或不明智的。政府官员也是人,同样追求名利,要求取得与自己的政治地位或社会地位以及付出的辛劳相称的经济收入,这个收入应当大致相当于他们在非政府部门工作的工资收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与自身地位相称的生活,才能体面地做人,才有可能守得住“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逻辑上讲,给予政府官员与非政府部门相当的可比收入,是保持政府官员廉洁的必要条件。这样一种收入不一定必然导致廉洁,但得不到这样的收入,腐败的滋生就是难以避免的。政府官员的低工资是产生灰色收入的重要诱因,也是以权谋私日益普遍化的重要基础。在低工资条件下,政府官员捞取额外收入就显得心安理得。

对于政府官员的激励,从静态看是一个工资级别和工资高低的问题,从动态看是一个如何不断晋级的过程,因此,激励问题还包括晋升机制是基于能力和业绩,还是基于血缘关系、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甚至基于是否提供贿赂及多大数额的贿赂。

三、反腐败举措的思考

世界银行(1996)曾提出治理转轨期腐败行为的措施,具体包括:迅速而透明的私有化、经济自由化和反对经济垄断,以缩小腐败范围和重建激励机制;增加政府官员工资,降低受贿的诱惑力,加大革职的代价;简化税收及其法规,明晰产权,减少行贿必要,使企业不必求助于行贿而生存;在仍需要规章制度的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监督和完善上诉机制,并提供透明的方式,以削弱官员在授予许可方面的垄断权;对高层官员的腐败予以曝光和严惩。[4]近年来,我国在反腐败方面也形成一些类似的公识,比如:反腐败的根本点在于制度建设,铲除腐败的制度环境;综合治理与重点部门、关键领域的重点打击相结合;向政府官员支付养廉工资;公众参与和严肃执法相结合;尽快市场化改革,以期从体制上铲除各类经济租金等等。

上述措施基本反映了转轨国家反腐败的要求,但仍然显得不够清晰。许多措施拼凑在一起,缺乏层次感或次序。下面我们利用经济学的成本分析,来探讨反腐败的有效性及各项措施的逻辑次序。

从成本分析的角度看,防治腐败要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将反腐败的成本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以保证反腐败工作的有效性;二是通过一些措施使腐败的成本变得非常高,使腐败行为变得“不经济”,有效地减少腐败的发生。

反腐败是有成本的,反腐败的成本至少包括立法费用、执法费用、监督费用、调查费用、公众揭发举报的赞用、相关机构的设备和人员的工资等。反腐败成本的高低与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成正比,如果一个国家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太多,其反腐败的成本就会很高。不幸的是,这正是像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目前面临的现实。政府的规模太大,政府官员的数目太大,政府管的事太多,政府官员掌握着太多的任意决策权,对如此众多的政府官员进行监督和执法所需的成本很高,以至于我们只能将有限的力量去查办“大案要案”,别的就无力顾及了。支付反腐败成本的能力相对有限,结果只能是“法不责众”。一个国家不可能将其有限的资源无限制地用在反腐败上面,因此,要想保证反腐败的有效性,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为此,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幅度削减政府的规模和政府官员的数量,将政府的规模和政府官员的数量控制在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所必须的最低限度内。

对于中国这样的体制转轨国家来说,必须把大幅度削减政府规模作为反腐败的首要任务,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效地缩小政府的规模构成了反腐败的逻辑起点。尽管缩小政府规模不是反腐败有效性的充要条件,但毫无疑问它是反腐败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为了大规模削减政府规模,我们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国内有一种看法,认为腐败是市场化的产物。这种观点概括了市场化和腐败加剧的并存特征,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准确地讲,半生不熟、设计粗略、实行不完全的市场改革可能的确会促进腐败。腐败加剧不是市场化改革本身的必然产物,恰恰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今后这方面的改革包括:迅速而透明的“非国有化”;反对经济垄断,推进经济自由化;简化税收及其法规,取消任意裁决权和免税权,保持税率的适度和统一;取消对经济的行政管制;增强各级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高度透明的会计标准和准备金制度;政府要公开出售特许权,政府采购要市场化、透明化,利用私营市场价格作为衡量政府采购的标准等等。

在有效地减少有可能、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增加政府官员腐败的成本,以便减少腐败。如前所述,政府官员腐败的成本由腐败的机会成本和腐败的现实成本两部分构成。增大腐败的机会成本,就是使政府官员的合法收入足以维持体面的和相称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加大被革职的代价;增大腐败的现实成本,就是使腐败容易被揭露,腐败官员受到严惩。相应地,在反腐败举措上,一方面要给予政府官员以充分的激励,要向政府官员支付“养廉工资”,谓之“胡萝卜”政策;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政府官员的约束,严办腐败官员,谓之“大棒子”政策。

[1]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反腐败范文篇2

分析我国当前反腐败对策,重在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反腐败的整体战略,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被动防御向主动进攻转变;二是由权力反腐向制度反腐转变;三是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

第一节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的第三部分,专门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做了精辟的阐述。2005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特别是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建立健全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教育是基础

立足教育防范,加强事前监督,做到“以德治权”。注重道德教化,是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反腐防腐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如管仲倡导“修以成廉”,孔子把“欲而不贪”作为从政的美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健康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时效性

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对党员干部,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应该注意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意识形态主导社会思想阵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国家公职人员的头脑,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保持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其坚持政治原则的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其次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思想教育的延伸,当前对公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应突出对依法办事、文明执法、清正廉明、服务人民、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等行为要求和精神的强调,有重点地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责任心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纪律教育。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克服失职渎职现象的发生,而职业道德加强有助于逐渐减少公职人员腐败犯罪的现象。

再次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有利于反腐败,不仅应组织公职人员学习与本部门行业单位工作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更应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务员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同时还应进行党纪、政纪、行规、工作制度、工作纪律、职业纪律等教育。

(二)找准教育对象,突出针对性

要督促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记“两个务必”,自觉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领导干部的廉政状况及其模范作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风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服务意识、表率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公正意识和廉政意识。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搞好了,既有利于遏制领导干部自身的腐败行为,也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主动地遏制和查处其下属腐败行为,而不是充当其下属腐败行为的保护伞。

(三)创新教育方式,体现多样性

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对共性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对各个时期易发问题开展疏导教育,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警戒教育,在教育时机上要突出超前性。注重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在教育形式上要突出形象性和层次性。要将宣传月教育与经常结合起来,将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书本教育与示范性教育结合起来,将理性教育与警示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效果上要突出目的性,对公职人员进行教育目的明确,要讲究实效,而不是走过场,在教育频率上要突出反复性和连续性。

二、制度是保证

推进制度创新,强化事中监督,做到“以法制权”。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保证。因为,制度周全严密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反之,制度存在漏洞可以使坏人有机可乘。要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一批必要的法制法规和一批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形成一个制度网络。在这个网络下,各个领域都有制度在发挥作用,使领导干部做任何事都必须执行制度规范的程序,使其权力的运行控制在法定范围之内,无任意的自由裁量权(目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自由裁量权过大),这样才能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创新现有的体制制度,规范权力运作,应重点做到“四个管好”:一要“管好人”,通过对“人权”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有效遏制“吏治腐败”;二是“管好权”,通过对“职权”的科学设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清除“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因素;三是“管好事”,当前的重点是抓好对政府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工作事项的“随机监察、同步审计、重点参与、全程监督”[1]和对土地使用出让、产权交易、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进行管理方式市场化的改革;四是“管好钱”,进而有效切断腐败“寻租”的“财源”。

(二)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是改革创新干部人事制度。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继续推选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责令辞职、引咎辞职、任职试用期等制度。

二是改革创新行政审批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建立行政许可过错追究制,严肃追究过错责任人和主管人员的责任。

三是改革创新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要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快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形成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机制。加快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改革并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

四是改革创新司法机制。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诉讼程序,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严格执行审判公开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健全司法工作规范和违法司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三)改革创新惩处制度,增大腐败风险

目前,我国社会腐败行为成本低,风险系数小,且常常出现反腐败的“呆账”,腐败分子大多有侥幸心理,因此,要彻底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增大腐败分子搞腐败的成本和风险。

一是增加腐败被发现的概率。首先,真正严格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其次,借鉴国外政策设计,奖励那些掌握腐败证据者能站出来的人,提高对腐败的举报率和侦破率。腐败最终能否被揭露和侦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人”是否愿意举报、指证或作证,这就需要非常巧妙的政策设计,如重奖公共机构内部的“吹哨者”等。

二是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罚力度。我国目前查处官员腐败案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章中关于贪污贿赂罪的规定,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这给腐败行为的界定、分类、量刑都带来一定困难,况且《刑法》对贪污罪的处罚具有很大的弹性,这就给犯罪分子留下潜在的空间,使其有可能通过各种关系而逃避法律的惩罚。因此,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罚力度,其内容至少应包括:经济上实行重罚,法律上严厉惩处。实行重罚(经济处罚)重处(法律、党纪、政纪处罚)同时并用,使犯罪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得不到任何好处。当前应尽快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制度。加快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修订和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制度。抓紧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和党纪政纪处分的相关制度,制定和完善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探索和完善辞职、辞退、免职、降职、降薪、任职等有关规定,完善违纪违法财物没收追缴责令退赔的规定等。

三、监督是关键

构建制约机制,强化内外监督,做到“以权制权”。腐败是一种权力失控症,它的实质内容就是公共权力私用,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行使会造福于民,滥用权力就会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以经常性的、强制性的“他律”手段去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以促进其“自律”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要坚持以管钱、制权、用人为主线,把监督渗透于人、财、物管理、使用、调配的全过程,坚持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为重点,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发挥综合威力,将监督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始终。

(一)明确监督对象,突出监督重点

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加强监督既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增强虚心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情况、重大决策通过情况、重要干部任免情况、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民主生活会的开展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回复组织函询等制度的执行情况等都应当处于经常性监督之下。尤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国有资产和金融的监管三个重点环节必须加强监督。

(二)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改革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规定,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发挥监督作用,以及党的委员会发挥监督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保障党员有效行使监督权。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党内批评、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使每一个党员都有充分的权利和保证,可以及时地、毫无顾忌地批评上级机关和领导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其次要建立健全党内举报制度,为党员行使揭发检举权提供顺畅的渠道和严密的保护措施;第三要建立健全党内弹劾罢免制度,使党员的要求罢免权得到落实;第四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纪律检查机关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

二是改革创新人大监督机制,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要通过审议重大决策事项、执法监督和选举、弹劾、罢免等手段,有效地对同级“一府两院”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制约。“二十年磨一剑”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此举有力地推动了人大监督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级人大应早日建立监督常设机构,专司监督职能,使立法监督制度化、经常化。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三是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和司法监督。强化行政监察职能,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逐步推行效益审计,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依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支持和保证监察、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对拒不执行监督决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机关和责任人员的责任。审判机关要依法审理行政案件,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检察机关要依法加强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活动、法院审判活动和判决生效后执行活动的监督。健全公安、审判、检察机关相互配合的制约的工作机制,加大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

四是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反腐败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生命力所在。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对施政行为的监督渠道,建立健全受理群众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的工作机制,建立利于群众监督的利益机制。很多腐败分子“不怕向上报,就怕见登报”,这足以显示出新闻监督的力量。因此,要尽快出台《新闻监督法》,用法律制度保证舆论监督的真正实现。

四、三位一体,惩防结合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由教育、制度、监督及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的子系统构成,包括惩治和预防两方面功能,是治标和治本的辩证统一。

(一)三位一体,并重并进

教育、制度、监督三者之间虽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但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三位一体,三者并重,三管齐下,统分结合,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

首先,教育具有引导性,侧重于教化,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思想问题,但如果没有制度和监督,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人的思想是外界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制度的不健全、监督的不到位,都是诱发掌权人滋生腐败的外界条件。教育要用制度加以规范和巩固,并善于运用监督的成果开展教育,深化教育的效果。其次,制度是保证,制度具有规范性,侧重于强制,但许多事实表明,离开教育和监督,其保证作用难以实现,腐败分子会想方设法寻找制度上的漏洞,钻制度的空子;离开了监督,制度就形同虚设,这已经被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制度制订后要加强宣传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监督制度的执行,同时要及时根据监督的情况修改和完善制度,保证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强制力。再次,监督是关键,监督具有威慑性,侧重于约束,但监督的前提是必须有制度,没有制度,监督就没有依据,失去了监督的标准,监督就成为走形式,党员干部就会缺乏监督意识。监督要在广泛深入的教育基础上开展监督,不搞不教而诛,还要善于将监督的成果制度化,促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好监督的标本兼治功能。因此,特别要注重三者“并重并进”,哪一环节都不能少,哪一手也不能软。

(二)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惩治和预防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有机统一并贯穿于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惩治是手段,预防是目的。前者是治标之策,后者是治本之策。它们是惩中有防、防中有惩。只有严惩腐败,民众气顺,社会和谐,反腐败才有号召力,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为积极预防腐败奠定良好基础。也只有积极预防腐败,关口前移,重在治本,重在建设,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减少腐败的发生率,惩治腐败的成果才能得以巩固。

对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惩处,是完全必要的,非如此不足以威慑腐败分子。但是,惩处不是目的,开展反腐败斗争最终是为了消除已经产生的腐败和避免产生新的腐败,以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在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惩防并举,绝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方面,但是“并举”并不意味着事事处处在惩治和预防腐败问题上平均使力,应根据各自实际、面临形势、任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要防范在先,打主动战,打进攻战,注重抓腐败的苗头、源头,尤其是对新出现、反复出现、集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一定要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准症结,及时提出预防腐败的战略措施,不断完善预防腐败的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必须注重预防,注重治本,把腐败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才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节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治理腐败

我国之所以有今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无疑得益于发展和改革。解决腐败问题也不例外,要把发展和改革体现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用发展的思想和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改革统揽反腐败各项工作,把防治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在发展中解决滋生腐败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一、用发展的办法防治和克服腐败

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任务艰巨和重要目标,就是紧贴中心,围绕中心,为中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坚强的政治保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就是要从腐败现象与经济社会的普遍联系和矛盾发展中寻找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大幅度跃升,可为反腐败工作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越充分,解决问题的条件越成熟。所谓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死路一条。因此,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包括腐败问题的关键,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建立廉洁高效政府是执政党的追求,更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历史和实践证明,离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去谈反腐败是一种说教,而用发展的办法才是防治和克服腐败的有效途径。

(二)把反腐倡廉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对党的建设根本经验的运用和发展,从而开辟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

今后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就廉政建设抓廉政建设,而是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置身于国家发展的大局中通盘谋划,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廉政建设,又以党风廉政建设来促进经济建设。用发展的办法防治和克服腐败将极大地丰富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从而使我们党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要把发展的成果作为检验反腐倡廉工作的标准,实现反腐倡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检验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既要看这个地方部门的党风、政风是好是坏,更要看这个地方部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发展了。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端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反腐倡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通过发展完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具体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依靠制度管人,依靠制度管事,依靠制度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使对公共资源、公共资金、管理岗位、公共投资项目的调配,不因领导人的关注而倾向某人或某一群体,创造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发展环境,解决因国家工作人员心理失衡、社会矛盾加剧产生的腐败问题,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社会条件。

二、用改革的办法防治和克服腐败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2]反腐败问题必须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改革和创新。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反腐倡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用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要求我们对中国经济的转轨特点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改革选择的是一条被世人称之为渐进式、双轨制为主要特征的道路。渐进式改革使得新旧体制长期并存,在有些方面旧的体制尚未受到触动,而在另一些方面新体制已经深入人心,体制改革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政府改革的滞后,以及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制度建设落后于宏观水平上的体制改革等,凡此种种,都为腐败行为创造出一种有利可图的机会结构。

要以改革统揽防治腐败的各项工作,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改革措施之中。改革是破除一切陈旧观念,消除体制机制弊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办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大力推进有利于防治腐败的各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二)用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预示着在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际,必须预见到可能出现的腐败形式并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任何一项重大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有可能产生新的腐败机会和腐败形式,为此,要求即将出台的改革措施尽可能地缜密完善,以减少诱发腐败的机会,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形式采取应对措施。这就需要加强决策程序的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做到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的“三结合”。

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大量的从事腐败活动的机会,旧的腐败形式消失了,新的腐败形式又会出现,因此,反腐败还必须伴随于整个改革过程之中,需要用不断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我们一方面必须对腐败现象的顽固性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必须坚定对改革的信念。改革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为反腐败斗争提供物质基础;改革堵塞体制机制上的漏洞,为反腐败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改革通过观念和体制的创新,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制度的完善,规范权力运行程序,使权力得到制约、分散、淡化,减少腐败的机会和收益,不断铲除腐败的土壤。用改革防止腐败,可以起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预防和惩治作用。

第三节寻求国际反腐合作,严厉打击腐败分子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证明,国门彻底打开之初,正是腐败现象高发之时。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反腐败斗争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既有机遇,也遇到新的挑战。特别是反腐败的外向型特征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东西方文化冲击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对此必须有清醒地认识。

从国际反腐败发展趋势看,腐败现象已成为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一种国际公害,腐败犯罪越来越呈现复杂化、有组织化、国际化的趋势。由于腐败犯罪的跨国、跨地区特点,加之各国法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管辖权、引渡、司法协助、腐败资产的追回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难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犯罪的滋生和蔓延。鉴于腐败犯罪这一国际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世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很多国家都强烈要求国与国之间的反腐败的合作,要求将它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要求国与国之间建立腐败犯罪数据和情报交换机制及互信合作机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反腐败国际合作途径,提升打击和预防跨国腐败犯罪国际合作水平,将腐败发展的国际化势头打下去。

一、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引渡法的双边和多边条约

当前,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协作配合,建立健全执法合作,司法协助、人员遣返、涉案资金返还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大缉捕境外经济犯罪逃犯的工作力度,要注意立足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国情,注意借鉴国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腐败的有益做法。“追逃难”是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碰到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据公安部统计显示,到2004年底中国外逃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尚有500多人(其中多为贪官),涉案金额达700亿元。除了开展专项行动,我国检察机关正在研究建立追逃长效机制。入世后,出国的手续越来越简化和方便,一些巨贪和其他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可能事先就将赃款转移出境,一旦风吹草动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由于我国与一些国家没有签订引渡罪犯的条约,无法使一些巨贪和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将这些国家当作“防空洞”和“避风港”,得以逍遥法外。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侦查机关立案的案件无法结案、涉案的赃款无法追回,更使国内的腐败分子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侥幸心理,严重影响到打击腐败犯罪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为此,司法机关和外交部门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完善有关引渡的条约,使犯罪分子不论逃跑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他抓回来绳之以法,真正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58届联合国大会于2003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国正式成为该公约缔约国,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坚定反腐败的鲜明立场和中国对国际反腐败事业的有力支持,显示出敢于并善于承担国际义务的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为我国遣返外逃腐败犯罪人员,追缴被非法转移国外的资产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在中国反腐败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通过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我们成功地将一些外逃的重大案犯缉拿归案,追回了部分赃款,震慑了犯罪分子。原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余振东案发后携巨款外逃美国,经中美司法双方合作,目前已将余振东遣返回国审审判,并追回部分赃款。因此,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法原则的引渡依法贿赂等腐败犯罪分子的双边和多边条约,使腐败分子在国外也难逃法网,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相邻国家的区域性合作,共同开展打击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反腐败范文篇3

一、继续加强对中央、省市和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建设、“三农”工作、节能减排、“民生八大工程”等工作的监督检查。

(一)强化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各项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三农工作”、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资金配套情况、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使用情况、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资金配套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十件大事”、住房公积金、救灾扶贫、社保基金等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本系统各单位推进财政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

(二)强化对执行政治纪律的监督检查。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执行情况检查,把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市纪委七次全会、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来,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全局各项工作任务上来。

(三)强化专项检查和治理。继续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治理“小金库”工作。认真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活动,严格执行公务车辆编制管理、政府采购和处置等制度,坚决纠正超编超标配备公务用车和违规换车、借车、摊派款项购车、豪华装饰及公车私用等问题。

二、持续推进政风行风建设

要以巩固“四风”整治成果和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成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和作风建设,树立财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开展两项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人民群众满意的窗口单位”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两项创建活动。

(五)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践行“为公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严格执行中省有关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和财经纪律,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

(六)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主要对本部门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局务会安排工作的落实情况,上级部门、领导重要批示、交办事项的落实情况,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情况,机关法律法规、机关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岗位工作职责以及工作纪律的执行情况,依法理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落实情况等进行效能监察。

三、扎实开展廉政宣传教育

以反腐倡廉建设执行落实年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上创先争优。

(七)报送工作信息。积极收集、整理本单位、本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的信息,及时上报市局纪检组、监察室。

(八)加强廉政教育。将《廉政准则》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科务会或干部大会等形式强化对《廉政准则》的学习,重点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对《廉政准则》的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各级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风廉政学习日制度,建立健全分管领导定期讲廉政党课制度,充分利用廉政示范教育基地――扶眉战役纪念馆开展示范教育,利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宝鸡监狱来开展警示教育,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和形式创新,继续以“六进”为载体,通过廉政短信、专题讲座、廉政展览、歌曲比赛等形式,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积极参与全市财政系统廉政书画摄影展。

四、不断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以开展规范权力运行工作为要入点,不断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强化监督制约。以党性分析为主要内容开好民主生活会,以开展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党内重要情况通报,领导干部问责、廉政承诺等做好党内监督。继续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和资金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抓紧整改落实

(十一)深化“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继续把权力事项的审核甄别工作做实做细,形成财政部门的权力运行工作规程,并抓好成果运用。

(十二)实施“两项制度”。积极制定《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两项制度实施方案,督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要求主动、据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五、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的落实和创新,巩固成果、完善机制、规范提升,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效果,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实效性。

(十三)抓好三项常规性工作落实。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把报告与问责有机结合,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的约束性。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办法,明确对象、细化内容、规范程序,适当增加廉政质询、现场评议、廉情公示等环节,提高述廉述效

制度的监督制约效果。坚持“凡提必考”,对拟提拔的中层领导干部开展任前廉政法规考试。

(十四)深化三项制度创新工作。适时增补和界定重大事项范围,科学设定程序,确保重大事项“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规范运行,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和决策结果及时公开,接受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的监督。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在开展新一轮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查实找准廉政风险,逐项目逐岗位制定综合防范措施,提高超前预防水平。积极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好市县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建设工作,力争早日建成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实现采购审批和采购执行网上操作。

六、严肃查处的违纪违法行为

着力转变纪检监察工作方式方法,在办理信访举报和查办案件上有新思路,形成管用有效的查办案件制度体系。

反腐败范文篇4

警惕“腐败文化”蔓延

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

集团性腐败。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使权力逐步私有化、商品化。在集团性腐败行为中,客观上由于责任主体分散,形成了利益风险共同体,因而相对于个体腐败行为,它的压力和风险是有限的。在一些人看来,法不责众,大家都腐败,也就无所谓腐败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集团内部轻则形成各行其是、心照不宣、互不拆台的松散关系,重则形成互相关照、互相利用、互相掩护、分享腐败所得的生存机制。集团性腐败比个体腐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腐蚀性,因为它具有示范效应,使得上行下效,好比森林火灾,成片成片蔓延。

体制内腐败。体制内腐败就是在文件等官方形式下公开从事的腐败行为。体制内腐败比体制外的腐败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和破坏性。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本身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性和公开性特征,往往不被视为腐败行为,其危险性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警醒。

羡腐心态。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人讥讽为“太呆板”、“假正经”、“不合群”;而不法商人通过找关系行贿赂去包工程揽项目,则又会被人羡称为“有能力”、“有门路”、“有眼光”。那些贪官和不法商人一旦马失前蹄,落入法网,一些人背后的议论无非是“后台不硬”、“赶上他倒霉”之类。总之,“笑贫不笑贪”。

现实中,为什么不贪不占、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干部时常会被孤立?为什么一些“反腐斗士”会被周围人所不容?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人触犯了某些“权势阶层”的利益,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已经形成的“腐败氛围”格格不入,这些人的自律行为破坏了某种“游戏规则”,触犯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于是,腐败者就会“集体无意识”地联合起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压力,给这些人小鞋穿。更为可怕的是,在这种腐败氛围中,原本清正廉洁者不仅受到孤立、排斥和打击,而且有可能被毒化,想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都很难。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为腐败鸣锣开道或喊冤叫屈的“理论氛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小节无害”、“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腐败难免”等等。是什么在容忍腐败、同情腐败乃至羡慕腐败、攀比腐败?归根结底,是“腐败文化”。

正视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文化挑战

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制”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中以封建家长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曾经并且仍然对我们的政治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现实中,这一文化取向,给官僚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提供了观念支持。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权力不受限制,思想一贯“正确”;而下属只能对他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官本位”的影响。“官本位”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腐的社会意识,其价值追求和判断标准就在于做官和官之大小,至今它还根深蒂固并且顽强地表现着,使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它的俘虏。三是“人治”的影响。我国传统人治文化的主要危害,就是按个人意志去行使权力、解决问题。因此,领导者的私情、私欲、爱憎以及亲疏关系,就成了其思想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于是,就有人变“任人唯贤”为“任人唯亲”,致使昏庸无耻、贪赃枉法之徒混迹官场,横行一时。

来自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摆脱了极“左”思潮忽视人文关怀、忽视个人利益的阴影,注意引导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对个性价值的保护,这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也伴随着开放的步伐进入我国而备受欢迎。于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褊狭自私意识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疯狂追求个人享乐的文化价值理念相混合,变异出当代版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其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放弃、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走上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歧途。

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阴影的挑战。市场经济以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的特点,实现由市场完成资源有效配置,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的目标。这些特点在经济领域是积极的、理性的。但如果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则难免发生变异而给社会良性发展带来挑战。在现实中,随着市场经济这种文化理念向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诉求不断被强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

加强反腐败的文化建构

“先进文化可以养廉”。反腐败不仅要将一些腐败分子挖出来示众,而且要纠正那种“笑贫不笑贪”的扭曲现象,在全体公民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廉政文化氛围。因此,反腐败不单单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斗争。努力建构与培育廉政文化和政治文明,是新世纪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重视文化意识。目前,我国生产方式的多样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层次性,文化观念的多元性,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为警惕西方颓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腐蚀与影响,为防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反映到党内来,在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视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重视文化建设,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培养高尚情趣,形成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具有秉公执纪的党性原则、严于律己的慎独精神;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构造起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体系。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增加文化含量。毋庸置疑,没有科学的文化观念作指导,反腐败斗争是难以形成先进而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因此,必须重视增加文化含量,树立反腐败斗争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互相促进的观念。增加反腐败斗争的文化含量,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文化教育培养,防止在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面前失去自主性。

反腐败范文篇5

一、坚定两种信念,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规律

当前,反腐倡廉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对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外开放之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不断渗透进来,各个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思想上坚定“持久战”和“必胜战”信念,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规律。

(一)坚定“持久战”信念。腐败是一个社会“毒瘤”,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终究起来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本质上讲,腐败现象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履行公共义务与谋求私利的矛盾冲突。当私欲膨胀时,牺牲或出卖公共义务的行为就会出现,腐败现象亦随之产生。从社会历史的发生角度看,腐败现象是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一些掌握着社会权力的人,出于对利益的追求欲望,运用手中的权力,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为自己谋取私利,腐败现象便滋生蔓延。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有所滋长,而一些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跌入了腐败的泥坑。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不健全,特别是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滋生腐败蔓延的土壤还没有彻底铲除,反腐倡廉的工作就不可能终止。

(二)坚定“必胜战”信念。近些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相继被查出,反腐败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是,不管腐败现象如何普遍,腐败问题多么严重,我们相信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是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这是因为:第一,从对反腐败斗争的决策层面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出台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路子。第二,从反腐败斗争的发展态势看,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年度工作报告所统计和公布的数据清楚表明,近几年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正在逐步得到遏制,一些诱发腐败现象的深层次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反腐败斗争保持着平衡健康、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三,从反腐败斗争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看,反腐败斗争为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二、突出三个注重,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反腐倡廉三个“更加注重”的论述,既充满了创新的精神,又为今后拓宽反腐倡廉工作的思路指明了方向。

1、加强教育,强化监督,突出“更加注重预防”。加强教育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环节。思想道德防线,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要积极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发展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弘扬正气。既要善于依靠各级党组织进行灌输教育,又要善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既要善于运用“”等传统教育手段,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廉政警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同时,要通过剖析党员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以算经济帐、前途帐、家庭帐、人身自由帐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得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贪污腐败的严重后果。

强化监督是防止腐败最为有效的方式。要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切实保障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权利,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健全举报制度。认真办理举报事项,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舆论监督,确保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管之下。

2、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突出“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与发展党内民主紧密结合起来。要以保证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修改和完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

3、把握重点,抓好查办,突出“更加注重治本”。坚决惩处腐败分子,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体现,是惩治腐败和端正党风政风的有效手段,是人民群众评价反腐败斗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当前,对于违纪案件的查处,应加强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明确违纪案件的查办重点。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动态趋势来看,现在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要继续重点查办要害部门的领导、人财物和资源管理重要环节中的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案件;着重查办建设工程、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融、物资采购领域的案件;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资源开采审批部门谋取私利的案件;领导干部伙同或支持其亲友非法敛财的案件和严重腐化堕落的案件;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案件、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和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办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二是要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要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审计机关查办案件的协调机制和违纪违法线索移交、案件移交等方面的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要按照规定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可以先在党内或一定范围内通报;对涉嫌犯罪、具备移交司法机关条件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对办案不力的地区和部门,要加强督促指导并限期纠正;对瞒案不报、压案不办甚至干扰办案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级党委和纪委要加强对垂直管理部门或系统办案工作的协调、指导,通过剖析案件、总结教训、改进管理、完善制度,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切实加强信访举报工作。加强协调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整合信访资源。建立初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建立有效的信访处理机制,妥善解决群体访、重复访等问题。提倡和鼓励实名举报,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对诬告陷害的要追究责任。重视基层信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强化四种意识,不断创新创优纪检监察事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份更加多元化,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更加复杂化,这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这种复杂多变、错综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和时代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使命,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观念,不乱方寸,不丢阵地,进而有作有为,战而胜之。

第一,要强化服务中心的大局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要用思发展、求发展的理念引领反腐倡廉建设,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破除只计较个人得失、小集团利益的狭隘观念,做到胸怀全局。要紧紧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中心工作,在中心工作的大棋盘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遇到的正面阻力,要发挥“车”的作用直接“铲”掉它;对于侧面阻力,要发挥“马”的作用,采取迂回方式“踩”掉它;对可能严重破坏纪检监察事业发展的问题,要发挥“炮”的作用,坚决“打”掉它。

第二,要强化执纪为民的人本意识。以人为本、执纪为民是纪检监察部门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纪检监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要立足“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真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整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真心诚意地为群众服务。做到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维护民权、执纪为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要仔细分析,及时梳理,认真查处。在执纪工作中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处理有据,让受处分人员心服口服,体现执法的严肃性。同时,要大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规范机关工作人员行为,加强对国家公务员履行行政职能、行政执法程序、工作效能、服务态度等的方面监督力度,强化责任追究,使机关作风更加亲民,工作人员行为更加规范,经济社会环境更加优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要强化勇于开拓的进取意识。当前,纪检监察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源头治腐、制度创新方面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要以创新思路寻求治本办法,做到敢于突破雷区、敢趟“深水区”,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方法推动反腐倡廉建设。要破除固步自封、僵化守旧的思想作风,打破那些陈旧的、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框框,做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难题,解决新矛盾。要敢于克服陈旧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制度,敢于打破因循守旧的做法,勇当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先锋。

反腐败范文篇6

一、纠正“监督难到位”的认识,树立反腐必将胜利的信心

目前,少数纪检监察干部认为,反腐败工作历经这么多年,但各类贪官却不断浮出水面,贪污腐化的形式呈现多样化,作案手段趋于复杂化和智能化,认为纪检监察是一纸空文,形成不了大气候。这种认识表现在工作中则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对一些重要领域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动应付;不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墨守成规地“守株待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

实际上,这是反腐败工作中的一种悲观情绪。为什么有那么多贪官落马?为什么如此隐蔽的作案手段还是被我们查出了?这恰恰有力地证实了我们党反腐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证实了我们的纪检监察队伍是一支能征善战、敢打敢拼的队伍,证实了在我们的人民群众之间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腐合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立身之本,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精神动力,只要我们忠于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反腐必胜的信心,我们就不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就会打破陈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不断增强反腐败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

二、纠正“工作无意义”的认识,增强反腐工作的自豪感

在实际工作中,总有少数纪检监察干部认为自身工作是专门给别人“找茬子”、“捅漏子”,甚至认为自己走到哪里都招人嫌、惹人烦,表现在工作中则是打不开局面,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总是不闻不问,甚至是一团和气、息事宁人了事。还有的认为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吃喝嫖赌和假公济事的现象纯属个人小节和生活作风问题,不值得“小题大作”,于是对身边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熟视无睹,甚至放任自流,其直接危害是默许和纵容了一些党员干部以身试法。

应该说,“工作无意义”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上的松懈。纪检监察工作是党的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可亲、可敬、可信良好形象的纪检监察干部,应当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倍加光荣和自豪。在工作中要敢于打破情面、打破僵局;要善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满腔热情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勇于反对讲排场、比奢侈的行为,坚决打击社会上各种腐化行为和丑恶现象。纪检监察干部只有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工作意义,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真正地“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

三、纠正“业绩不明显”的认识,坚定反腐意义深远的意识

由于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一些纪检监察干部认为,纪检监察工作不象“三农”工作那样倍受重视,不象经济工作那样有声有色,不象城建工作那样令人瞩目,除了大案要案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外,其他大部分工作都在悄然无声中进行的,体现不出工作业绩。表现在工作中则是灰心丧气、顾此失彼、本末倒置,一些纪检监察监察派驻机构甚至把单位业务工作作为主要工作,而把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种“副业”搁置一边。

纪检监察工作神圣而伟大,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国计民生。如果把经济工作比作前线,那么纪检监察工作就是坚强的后方,为经济建设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行业出现了腐败行为,那么这个行业又如何能做出令组织满意、令社会信服的成绩呢?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需要,努力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把中央关于加强反腐倡廉的各项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四、纠正“待遇太低下”的认识,坚定反腐长期奋战的决心

反腐败范文篇7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我市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

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是省委、省政府和太原市委、市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改善和优化煤焦领域的发展环境、推进煤焦产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省和太原市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最近,省和太原市连续开会,安排部署这项工作,而且由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这次专项行动领导组组长,进一步显示出省和太原市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抓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就我们*市来讲,作为一座以煤焦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工矿城市,煤焦领域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隐藏在煤焦领域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也显而易见,很长时间以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各界人士议论的焦点;而且可以直白地讲,抓好这场专项斗争,也就切中了我市反腐败工作的要害。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太原市委、市政府及我市的决策部署上来。

同时,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认识搞好这次专项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9?8临汾市襄汾县塔山矿区垮坝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事故相关的腐败问题正在调查之中,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煤焦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致使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尤其随着市场形势的好转,由于体制机制上的缺失,私挖滥采、越层越界、行贿受贿、权钱交易、设租寻租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但使煤焦领域本身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生产受到干扰,也对党风政风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与和谐社会建设格格不入。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负责任的政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是绝对不允许的。必须把煤焦领域反腐败斗争和安全生产结合起来,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建立起良好的体制机制。所以,这次专项斗争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几个阶段的工作,最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优化和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煤焦领域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有这样一个认识的高度,这是抓好专项斗争的思想基础。希望大家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定决心,攻坚克难,坚决打胜这场硬仗。

二、切实加强对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组织领导

这次“专项斗争”,相关活动多,工作周期长,涉及部门多,情况复杂,任务繁重。我市的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能不能达到省和太原市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严密组织是关键。因此,各级各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领导要带头抓、亲自抓。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的“一把手”是搞好这次专项斗争的第一责任人,在具体工作中,要靠前指挥,靠前调查研究,靠前掌握情况,靠前组织实施。当前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按照省、太原市和我们*市的安排,立即行动起来,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推进自查自纠阶段的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已经组建起来的工作机构,人员要切实到位,经费要切实保障,发挥好各个环节的作用。这里我还要再次强调,各单位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领导组,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办公室要组织严密、协调有力、熟悉业务,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有专人具体负责,要保证上下联得上,叫得通,每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各乡镇、街道要对本地区的“专项斗争”统一指挥,协同行动。各有关涉煤焦部门既要抓好部门内部的工作,又要抓好系统的工作。与此同时,要建立一支坚持原则、作风过硬、秉公执法、敢于碰硬的工作队伍,为开展“专项斗争”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一盘棋”的思想,搞好协调配合,确保工作有声有色,取得实效。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切实把当前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比较多。就我们*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乡镇、街道都涉及到煤焦企业,而且我们好多部门履行着对煤焦的监管和初审、再审的职能。因此,各乡镇、街道以及涉及煤焦的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扎扎实实落实好各项工作。市纪委、市监察局依据省和太原市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领导组的精神,根据我市涉及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已经进行了具体的任务分解,就是会上给大家下发的《关于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工作任务分解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仔细消化,进一步的具体和细化,并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抓好落实。就目前来讲,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要切实搞好宣传教育,让这次行动家喻户晓,让有关政策家喻户晓。煤焦领域反腐败斗争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社会敏感度很高的工作,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既要看到煤焦领域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市煤焦领域的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辛勤劳动,为*乃至太原市和全省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是努力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少数人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审批、销售、监管、运输等环节上还有不少漏洞,造成了国有资产和资源的流失,带来了不少安全生产上的问题和矛盾,暴露了一些腐败问题。许多事实表明,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少见,也并不孤立。因此,要切实组织开展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确实明白开展这次斗争的意义,明白开展这次斗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确保这项斗争不走过场。

二是要明确自查自纠的各项任务,做到有的放矢。要按照省、太原市和我们*市的安排,下大力气抓好检查违规、违纪、违法的各类问题,尤其是要以“六项清理整治”为重点,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些线索,以事示人,促使自查自纠工作的开展。同时,要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在自查自纠阶段,就要根据已经查摆出来的问题,认真整改。整改工作要贯穿全部活动的全过程。

三是要创新工作方法,严密规范程序。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安排,着重抓几件突出的问题。具体工作中,要认真组织好申报,虽然我们不搞人人过关,但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要从严掌握。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干部,要采用告诫、督办、催办的方法,促使其查究问题。要紧紧抓住突出的问题,通过专项检查、专项审计,集中自查自纠。要充分发动群众,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表,公布举报电话,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各级领导班子要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带头查摆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通过这些办法,把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四是要把此项行动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十关闭十整顿”有机结合起来。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十关闭十整顿”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建设绿色山西的重大举措。省里的要求是,在这次大的行动中,要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所谓“三管齐下”就是兼并重组、专项斗争和“十关闭十整顿”。凡是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十关闭十整顿”中表现积极的,专项斗争中的政策上要有所体现;凡表现消极、顶着不办的,必须严处。对此,太原市也明确要求,要严格按照省里提出的“三管齐下”的工作要求抓好落实。因此,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安监、国土等涉煤部门要对照“三管齐下”的工作要求,统筹安排,协同考虑,做到“三管齐下”,三战皆赢。

四、开展“专项斗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各单位要十分注意把阶段性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必须贯穿始终,要把学习宣传教育贯穿始终;要把制度建设工作贯穿始终,特别是在自查自纠阶段,要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其他阶段也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抓好制度建设;案件查处要贯穿始终,整个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能否取得成效,案件查处是关键,要通过案件查处的威慑力,推动每个阶段的工作扎实开展;另外,整治监督,改革创新,也要贯穿始终。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体现工作成果,促进工作开展。

二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宣传舆论导向。这次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煤焦领域的发展环境,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斗争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内部教育通报为主,对外则要适度。要通过宣传,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更加充满信心,看到党委、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而不能一味地讲问题,讲不足。如果是那样的话,与专项行动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就会形成负面的影响。各新闻媒体要从大局上、政策上很好的把握导向,发挥正面宣传的积极作用。

三是要严肃处理边整边犯的问题。在这次活动全过程中,要教育煤焦领域和涉煤领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这场斗争中做积极工作的模范,不做边整边犯的典型。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管理,保证活动的健康开展。

反腐败范文篇8

1.把住用人关口。反腐的关键在“用人”上,以“任人唯亲,任人唯近,任人唯明、任人唯庸”为用人原则,非但腐败不能除,还有丧民心、殃政权的可能。中纪委委员、江西省纪委书记马世昌在总结反腐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要知道,提拔一个好干部,能激励一批干部,树立正气;反之,提拔一个坏干部,便打击一批干部,带坏风气。”可见,从严治党首先还是要搞好干部选调。在干部的推荐选拔任用过程中真正贯彻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以及四化”的方针,干部队伍纯洁了,腐败之风也就会渐小渐消。

2.划定权力界限。腐败与权力是休戚相关的,腐败多表现在滥用职权、权钱交易,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一定的规范限制是很有必要的。中纪委书记尉建行同志尖锐地分析道:从陈希同,王宝森问题来看,一是对领导班子成员授权不能太大,更不能形成一个人大权独揽,……二是个人行使权力,要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不得越权,不得擅权,更不能侵权。”在日常政务活动中,要十分注意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权力界限划分清楚,才能保证干部执行职权时的合法合理。

3.发挥合力作用。许多学者在提出反腐败对策上都强调监督机制及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亦即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监督与自我监督是监督机制中两个重要方面。监督主要指民主监督,主指人民群众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志在同黄炎培先生谈话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可见,民主监督意义深远。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呢?第一,要建立健全监督体制,要赋予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动员群众勇敢检举揭发腐败分子,要同腐败分子作坚决斗争。这同时也要健全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极大地发挥。第二,领导干部也要为民主监督开道,要真诚主动地接受群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要建立健全以公开化”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权力运行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过程,公开办事结果,以此来更好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谈及自我监督,当然是指领导干部依靠其内在的、主观自身的力量对其道德品质和行为的监督。自我监督的标准只能有一条,即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持以此标准作为自我监督的衡量尺度,才能使自我监督实现其真正意义。对于广大干部来说,坚持自我监督,不断地自省自律,是能够起到拒腐防变的作用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教育和自我教育,我认为自我教育作用尤为重要,这正如同外因和内因这两个要素,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是自省自律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断地进行对比检查,与先进找差距,深入持久地学习马列理论,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在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力争自己成为先进、典型。由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才算真正地发挥出来。因此也可以看出,中纪委所提出的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我们的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要求,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4.适度提高收入。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对于领导干部尚无法做到高薪养廉。但在我国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另外,对于国家公务员,应大力增强其收入的透明度,将他们享受的待遇公之于众,使其隐性收入明朗化,而一旦他们牟取暴利或其他非法收入,就应将其免职。因此,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也是反腐败的一计良策。

5.加大处罚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政策、法令来约束惩治腐败分子,但腐败现象似乎仍在蔓延,可以看出,惩治腐败的力度仍要加大,强度更要增强。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的事件时有发生,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失去威慑的本色,应有的强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于腐败分子,绝不能姑息迁就,而应毫不留情,从严惩处。诚然,反腐败是一幅短期内难以勾勒完成的图画,它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一定会铸就一座反腐倡廉的丰碑。

反腐败范文篇9

理性的思考: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关乎着能否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政府是腐败的高发阶段。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

历史反复昭示着这样一个规律,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之初,腐败往往会迅速蔓延,但随着转型的结束而逐渐好转。研究表明,当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从低收入达到较高收入(例如1000美元)的时候,是腐败滋生和蔓延较为严重的时期。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转型的发展中大国,转型中的中国政府正经历经济市场化、分权化、全球化和利益多元化,其转型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市场化打破了政府原有体制的垄断性、封闭性,导致新的经济成分产生,为寻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分权化造成公共产品提供严重缺位;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使得资金外逃、贪官外逃成为可能,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利益多元化导致不同利益群体的产生,使得寻租行为盛行。

因此,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和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也要客观地对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不能因为无法迅速战胜腐败而丧失信心。事实表明,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内是健康力量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能够抑制、控制,并最终战胜腐败的根本保证。

明智的选择:当前中国反腐败的对策建议

(一)反腐败的源头: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从长远来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反腐倡廉的强大精神支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的精神俘虏。因此,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铲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思想根源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就是要解决好思想入党的问题,而要真正做到思想入党,就必须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

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包含着具体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记使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百姓的贴心人。

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对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党和国家政权永不变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首先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正是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因此,必须不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其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干部队伍能否形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风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十分关键。新的历史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二)反腐败的基础: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必须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

完善和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党内纪律监督是在党的上下级之间、党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纪律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进一步加强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纪律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

(三)反腐败的突破口: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腐败的程度多么严重,建立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医治腐败仍具有普遍性意义。这既是人类反腐败智慧的结晶,又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当前,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的内部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滋生腐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根治腐败,使腐败由“低风险、高回报”转变为“高风险、低回报”。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其次,从党的内部建设来看,党需要“自我改革、自我创新、自我转型、自我建设”;从党面对的外部挑战来看,党需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主动转型、从严建设”。党内民主制度的建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出台与实施,就是党为遏制腐败而构建的一种预防机制。因此,我们要完善党内外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党的举报和申诉制度等。最后,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制度与机制。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完善与创新制度,逐步实现政府由“越位”、“缺位”、“错位”到“定位”、“到位”、“正位”的转变,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调节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四)反腐败的保障:完备的法制

反腐败范文篇10

一、基层审计机关能在发现腐败中有所作为及时发现和揭露腐败,是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和职能优势之所在。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是当前腐败现象的主体,而且大案要案居多,违法犯罪手法呈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案件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但是,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资金往来和账目反映出来,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查出贪污、行贿、偷税漏税、造假账、私设“小金库”,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同时基层审计机关身处基层,机关工作人员熟悉社情民意,更轻易及时发现腐败案件的线索和信息。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发现了大量腐败问题。仅近两年,我局在工程决算审计、有关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大量线索,向纪检机关移送案件10多起,有18人已于20**年受到党纪、政纪和刑事处分,为经济领域的反腐败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基层审计机关能在查处腐败中有所作为

基层审计机关第一位的责任是发现和揭露问题,尔后还要依法查处。对发现的腐败嫌疑,基层审计机关都应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则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并视情继续参与查证。实践证实,“审计机关先行突破,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协同作战”的办案思路是卓有成效的,符合目前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局先后参与了真龙公司、艾森公司等企业原法定代表人的经济案件的查证工作,通过深入的审计调查,查清了嫌疑人的违法犯罪事实,对案件的突破、定性及扩大战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层审计机关能在预防腐败中有所作为

近几年来,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针对轻易产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决策、部署。为了保证和促进这些决策和部署的实施,基层审计机关应从反腐败斗争的大局着眼,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的方面转变,坚持“审、帮、促”相结合,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通过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途径,非凡是通过对经济领域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或者某些制度、政策方面带有缺陷性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分析,努力找出产生腐败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根源、制度根源,在及时反馈各类审计信息的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在体制改革、制度完善、加强治理、健全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起到了极好的参谋助手作用。

四、基层审计机关能在权力监管中有所作为

从根本上说,腐败是一种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其本质特征是拿权力或原则作交易,侵吞国家和集体财富,为个人捞取好处,其结果必然构成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破坏和对社会生产力的阻碍。从最近几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出,多数大案要案都是掌管经济实权的行业、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单位和个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政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肩负的发展经济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从当前财经秩序方面存在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腐败行为都与少数领导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和认真履行职责有关。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屡屡得逞并且无所顾忌,在很大程度上又反映出对领导干部治理松懈,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腐败的高度,赋予了审计机关更重要的职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参与反腐败的工作领域必须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建立良性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在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要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关注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要重视信息分析,及时提出促进治理和改善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第二,要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对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工作平台,完善责任评价体系,努力将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对领导干部实施权力监督的有效机制;第三,要从反腐败的角度积极推动法制政府的建设。要推行审务公开制度,对一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典型案件适时适度进行揭露,不断增强审计过程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通过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中来。

五、基层审计机关在反腐败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突出重点。无论是审计机关制定审计工作计划,还是审计组的工作及审计过程都应突出重点。只有突出重点,才能的所突破、有所作为。

二是要有强烈的办案意识。审计过程也是反腐败的办案过程,要跳出就账查账的框框,从社情民意中把握信息,从非会计资料中寻找线索,从多角度研究分析问题,查证事实,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