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51:01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范文篇1

牡丹江地区开设药学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牡丹江大学、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2015~2017年就业情况见表一。从表中可知,每年约有15%左右的毕业生留在牡丹江地区工作,其中大部分从事药品相关行业的工作。

2牡丹江地区药品相关行业现状

牡丹江地区制药企业主要有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仁和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3牡丹江地区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存在的问题

3.1牡丹江受地域和经济影响,企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不够,严重影响学生在本地就业的积极性。牡丹江地处东北地区,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与北上广深、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相比,存在工资待遇较低、发展机会较少等问题,学生多数不愿意长期留在牡丹江工作。同时,牡丹江地区医药企业社会影响力不高,其中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其控股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另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为上市公司,同时拥有专利技术,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员工待遇较高。其他企业多为“代加工”企业,根据订单进行生产,生产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较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3.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无法实现“双主体”育人。由于三所学校均是全国招生,省外生源占1/3,省内生源中牡丹江地区考生比重较小,企业用人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矛盾”,校企合作过程就呈现了“企业热情不高,学校疲于寻找”的局面,更谈不上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建立“双育人”体系。3.3政府参与程度不高。当前国家层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校企合作,各地的职业院校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现实情况却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没有形成双方共赢并且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二是缺乏稳定的专项扶持资金和专业服务机构;三是企业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可以胜任的指导人员。

4我校药学相关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

学校与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珍宝岛药业为上市公司,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仁和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现拥有一批以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为代表具有独特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品种。近五年先后有近300名学生到珍宝岛药业进行顶岗实习,其中有近50人留厂工作,稳定性较好。主要源于企业为留厂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经济保障,多数学生现在已走上了质检员、工艺员、车间副主任、检验室副主任等管理岗位。同时,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学生很快融入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同时,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热情和稳定性加速了企业的成长,这样使得校企合作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使我校与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保持着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5加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5.1加大宣传力度,让在校学生更多了解牡丹江及相关企业。利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学生爱上牡丹江,并充分了解牡丹江的发展前景。地方企业也要积极走进校园进行宣传,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魅力和个人发展的优势,使学生对企业充满期待和向往。5.2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拉开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序幕,我们要抓住“现代学徒制”这一契机,改变校企合作理念,合理安排在校学生的实习实训,用“平稳的流动性”解决企业发展中“人员稳定性”的问题,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熟悉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留存率。2017年,牡丹江大学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与黑龙江中桂药业进行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5.3高校、企业争取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高校不仅仅要走出去争取到更多的合作企业,还要多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以更好地设置课程和相关的实训,使其更有利于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5.4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家、地方对企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行业发展,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行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6结语

虽然现在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通过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必将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瀚丹.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与企业长效深度合作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4):385.

[2]李若水,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1-2.

[3]喻念念.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5):212.

[4]高兰.高职高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历史沿袭与未来发展趋势[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2):278.

地方经济范文篇2

一、我区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现状

1、总体支持力度较大,但仍有挖潜空间

区内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图一所示,年以来,区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维持在250亿元左右的较高水平,比年初增加值也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同时,图一也表明了,年宏观调控后金融信贷有收紧趋势,特别是5月开始,比年初增加值的增速放慢了,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明显。

与年全年我区金融信贷逐月递增相比,年的回落效应十分明显。年1、2月和年的月末贷款新增比例比较如图二。

从存贷款比例上来看,我区金融机构基本上保持60%到63%之间的存贷比,如图三。而年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比例为69%;我国《商业银行法》也规定,各商业银行以法人主体计算的人民币存贷比为不大于75%;加之考虑到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目前我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仍有上升的空间,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可加大。

2、较多依赖地方政策取向,偏重“锦上添花”类贷款

我区金融机构目前大多紧跟政府政策走向,对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公司和政府强力支持建设的贷款主体,积极提供贷款支持。如针对我区年下半年建立起来的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主要对三大政府性投融资公司:城投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建投公司开展放贷业务,提供其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等融资支持。对我区各类工业园区,着重考虑各级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园区发展的成熟度、园区内企业的集聚度与规模档次等因素,如康桥市级工业园区由于其是市属工业区,发展较早、较成熟,园区内企业经营和资产状况也较好,赢得金融企业的普遍青睐。针对今年全区“决战临港”的政府工作目标,金融机构适当加大了对临港新城有关贷款主体(海港新城投融资公司、临港新城土地储备中心等、临港新城经济集团公司)的资金支持力度。

相比以上“锦上添花”类贷款,金融机构对“雪中送炭”类贷款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我区其余投融资公司大多采取的是贷款持平或逐渐收缩的信贷政策;对除康桥工业园区以外的工业区,由于园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的规模、档次普遍不高,因此对这些工业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仅限于少部分优良企业。对大部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的问题仍严重存在。

3、对调控涉及类行业支持力度有所减小

年中央对金融机构采取了系列调控政策,包括: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做严格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贷款;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以及利率方面的调整措施来全面收紧银根等。

由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及房地产行业贷款控制政策的施行,区内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采取较为保守的信贷态度,个别金融机构的上级行曾一度停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的审批。目前,仅对“四证”齐全、自有资本比例在35%及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但由于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中满足此条件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区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原因分析

1、我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趋于严格

出于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考虑,大多金融机构对基层机构的贷款权限作了严格限制,贷款更多地向大区域、大企业、大项目倾斜。我区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即对公业务的信贷权限一般较小,大多数银行只在一定额度的范围内拥有贷款审批权,个别银行对公业务只有调查权,无决定权。此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审批程序比较严格,手续比较繁琐,与中小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存在着矛盾。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加大以及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审批将愈加严格。

2、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我区中小企业较多采取间接融资方式来筹措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的难度较大,且即使是在间接融资渠道中,融资供应范围也相对有限,仅限于中资金融机构。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发展规模有限,资产总量不大,较难提供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物,较难满足融资的条件。我区虽然有为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而成立的统一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但由于运作处于起始阶段,许多功能有待完善,运作制度也有待规范,故目前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贷款帮手。

3、我区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我区为后发展地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尚未进入正常轨道,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处在攻坚阶段,由于多方面因素,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无力偿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支持的信心。另外,部分企业信用观念缺失,还款意识淡薄,借助各种理由逃废银行债务,挫伤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

1、利用“决战临港”和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的契机,争取金融机构对我区经济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两港一城”尤其是临港新城的系列建设作为我区的“特大型项目”,一直受到区内金融机构的关注。我们要充分把握好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机会,利用为临港服务的各个重大项目引进,提高以临港建设为主的区域经济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同时,结合我区新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将未来我区着重建设的“一核六区”作为融资主体的龙头,突出建设较早、发展较好的园区,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强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水平和档次,争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配合区建设财力统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大对建设财力项目的甄别和监督力度,努力优化三家政府性投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改善和提高经营质量,增强金融机构对政府性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

2、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努力拓宽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完善金融工作例会制度,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注重对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各项措施的宣传力度,选择恰当时机把全区的优质信贷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争取信贷资金。大力引进民营、外资金融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外资银行融资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瓶颈。不断研究、完善我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的制度建设和运作程序,切实发挥担保中心帮助中小企业贷款的助手功能。积极借鉴先行地区成功经验,探索其他解决全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各种模式,考虑引进保险公司,通过“银保”合作,构建企业、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四方合作的担保方式。

地方经济范文篇3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地方经济范文篇4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地方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为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特色办学的历史要求和现实需要,充分结合当今人力资源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认真考量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依托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圆通科学工作院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经验,以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为平台,全面落地实施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培养计划,促进校企合作,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梳理国内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研究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主要从校企合作、技能培养、实习毕业生教育等方面进行,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实施。梳理国外研究文献发现,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研究以美国、德国为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方向侧重高校重视与政府、企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并结合成“高校社区型”模式;另一个方向侧重深度校企合作,注重自我品牌的树立与营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输出效果,扎实开展一系列校企互动,深化教学改革,以“双元制”培养体系著称。国外研究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圆通科学工作院开展“校企合作”是通过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进行的。该基地是在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由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组成的政、企、研三方协同育人的平台。实训基地充分运用圆通研究院岗位经验及数据库资源,面向在校大学生及地方开展人事、财经、行政等岗位的工作标准训练与工作能力提升。文章以人事岗位精英班开设为抓手,通过践行“专创融合、校企融合、校地融合”三步走战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人事经理等人才的需要,通过构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对应标准解读+工作标准训练”相结合的系统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体系,可形成一套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运行新制度、新标准,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一、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研究

(一)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现状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目标是契合河南省“三区一群”建设,融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等优势特色,构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打造教学、培训、竞赛和实践为一体的全链条式就业创业孵化体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专门设立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该基地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工作能力,实现短期内学生工作经验的快速提升。目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岗位实训,全力打造文科教学改革示范基地。下一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将高效利用科学工作能力训练中心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二)圆通科学工作院“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经验研究

为配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工作条件,学校综合投入软硬件设施3528万元,创建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创建大学生众创空间和1万多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专设服务与管理机构———圆通科学工作院。此外,学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支持,全力支持配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圆通科学工作院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始终坚持“三元一心”的运行机制。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地合作处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纽带,集合校内各类资源,对接校外各种需求,充分协调学校、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多部门协同培养学生。推动“产教研学”融合为特色的项目导向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针对社会各类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提供社会服务、科研服务和育人服务等各类服务。完成校内外资源的对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二、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问题研究

(一)“校企合作”过程缺乏监督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在双方意愿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协议(合同)而确立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缺乏独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缺乏对合作过程的监督。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凭借的是双方自觉自愿,其中也存在较大风险。第一,一方合作者素质不高,会造成素质高的合作者承担恶劣的合作结果;第二,缺乏过程性监督的校企合作,其合作效果无法得到保障;第三,缺乏独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二)“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僵化

“校企合作”模式包括“引企入校”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岗位承包”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培训移植”模式、“实训承包”模式等。但是,鉴于各高校“校企合作”制度的管理约束和区域政策的限制,“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较为僵化。目前常见的“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以订单式培养、师带徒模式为主。

(三)教学资源重组频繁

“校企合作”无论是对学生的培养,还是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资源重组频繁。这里的“教学资源重组频繁”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育人或者合作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所用的教学资料、教师团队、教学方案等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断重组。重组频繁能够达到教学资源不断优化的效果;然而,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往往带来的却是教学成本增加、教学效果下降的后果。

(四)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强

应用型高校着力培养学生的高素质、高品质、高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应用能力、岗位实践能力。但是,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中,对1000名本科高校在校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92.67%的学生职业意识不强。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一词对自身来说较为遥远,高中阶段学校提过“职业”这个概念,但其自身对于本科阶段是否需要选择职业、毕业后是否直接就业、职业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职业如何划分、本人适合从事哪些职业等问题都是模糊的。这不利于学生个人前途发展,也制约了“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监督体系

为保障“校企合作”的质量,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监督体系尤为重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应把握“以学生需求为服务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服务对象”,层次分明、动态改进的原则。“校企合作”中,建立独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建立科学严谨的绩效考评制度,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构建监督机构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层次分明的监督保障体系;构建责权分明、结构清晰的监督执行体系,明确监督过程的权责;优化人员编制,完善“校企合作”监督协调管理的组织机构;构建以校为主、校企配合的监督检查方案,突出监督检查中第三方评价组织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机制,树立合作质量至上的意识,在监督中谋求“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在发展中谋求“校企合作”的高质量。

(二)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

圆通科学工作院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拓宽思路。首先,以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为载体,面向政府单位、事业单位、社会企业承接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根据相关主体的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升级,同时可以由基地自主研发课程,根据培训主体的需求进行课程定制。其次,圆通科学工作院与人力资源公司和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以工作岗位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人才定制培养,在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都充分认可并同意的情况下,签订人才培养三方协议,培养合格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最后,圆通科学工作院以“坚持本科层次、突出应用特征,强化职业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导,贯彻执行教育部发展规划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五大专业集群建设,注重应用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教学资源重组

圆通科学工作院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竞争中,明晰“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重组尤为重要。首先,单凭学校自身有限的内部资源参与社会竞争,难以取得竞争优势。学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培育竞争意识,提升综合实力。重组优化资源,要转变观念,以社会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效率为突破口,从学校教学资源的竞争优势角度进行分析,优化配置有限的内部资源,合理、高效、充分地利用无限的外部资源。其次,分析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将自身优势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方面,对于不具竞争优势的合作业务应进行拆分或外包,提高学校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考虑企业在合作中所处的位置与地位,结合协同供应链各结点企业的情况,综合分析“校企合作”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优化教学资源,增加双方的互信度,达到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

(四)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必要内容,人才实力强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强大。人才的价值是通过职业这一舞台体现的。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和职业氛围中,在培训和任职实践中形成的,与从事职业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观念通常被称为“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学生的职业意识强,未来的工作能力大概不弱。由此看来,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圆通科学工作院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着力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语

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新政策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升达圆通科学工作院为例,结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和创新经验,提出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促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强调“特色办学、因需施教”,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强旧思路的转换,建设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生态环境策略,高效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薇.浅谈政校企协同推动丽江本区域经济发展问题[J].中国产经,2021(11):148-149.

[2]龚建荣,阙善材.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T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4.

地方经济范文篇6

一、把组织收入做为第一要务,确保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地税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收好税,带好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好务是根本职责所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不仅是一项经济指标,而且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在组织税收收入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的意识、树立强市富民意识,采取一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确保连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全体干部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组织税收收入工作,不仅是增强洮南的财政实力,也是地税干部的天职。要克服税收收入基数连年高速增长、税源短缺等不利因素,艰苦奋斗,坚定信心,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组织税收收入这个中心来抓,全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二是强化落实意识。“工作千万件,落实是关键”。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重点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三是强化责任意识。我们要本着早动手、早安排、早落实的原则,把组织收入任务作为硬性指标进行分解落实,树立"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组织收入思想,层层签订税收包保责任书,把收入任务完成情况与个人奖金、工资、以及选拔任用挂钩。充分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强化挖潜意识。针对今年税收任务重、减收因素多这一实际,我们要下大力气在挖潜增收上做文章,向管理要税收。五是强化征管意识。地税部门要结合税收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二、以税收服务为立足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地税机关要正确处理管理、执法和服务的关系,在严格执法中体现服务,在强化管理中体现服务,地税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方式,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一是完善办税程序,高效率服务纳税人。要以办税服务中心为依托,不断加强硬件建设,改善环境条件,制定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项规章制度,规范办税程序,提高纳税效率,实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与纳税人相关的税务登记、办税时限、服务承诺等事项都要全部公开,最大限度的的为纳税人实行高效率的服务。

二是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作为一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构,要及时了解、掌握经济发展状态,积极开展税收调研,帮助大中型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在加强税收征管、优化发展环境、涵养培植地方税源等方面为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发挥地方经济建设的参谋助手作用。

三是在政策上追求没路障,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只设路标、不设路障,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既要让纳税人满意,又要帮助纳税人落实好下岗再就业、未达起征点等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办理各项税收减免,要在执行中不偏离,不走样,最大限度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就是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四是要以依法治税为落脚点,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立足点。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既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所以,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更好的服务洮南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只有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着力抓好执政能力建设。要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终极目标,高标准,严要求,身体力行,努力做好“三个表率”。一是要做执行制度的表率。勤政廉洁,公道正派,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带动群众。二是要做务实工作的表率。身教胜于言教,在实际工作中扮演好双重角色,既要当好指挥员,又要做好战斗员。三是要做团结奋进的表率。团结就是力量。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班子内部团结,形成班子的内部合力;同时,团结广大干部职工,与大家一道努力构建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

着力抓好政治业务水平的提高。适应形式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是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工作的不竭动力。政治业务水平的提高是衡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准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做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技能教育。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切实提高全员思想理论水平;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工作。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出了切合实际、易于干部接受的教育培训方案。在培训的基础上,每年还要重点开展“以赛促训”活动,“征管档案评比”、“执法文书评比”、“五个一”税收业务学习、“系列读书”、“专业知识竞赛”等达标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从而推进地税干部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地方经济范文篇7

一、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高校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20世纪初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西方教育观念中创建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社会服务是不可分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1]由此看来,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越来越重要。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当前,为使区域经济资源最大效益的开发利用,区域社会智力的开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为优化经济结构,培养社会优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直接动力。由此可见,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力量,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提供技术支持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所体现出的另一重要作用。高校拥有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已成为各地区科研队伍的主体。利用高校的创意设计、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平台,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科研技术保障。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高校作为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中心,在培育地方文化“软实力”,引领良好的社会文化风气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富有正能量的道德观念对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建设发挥着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这一独有的文化引领作用,培育地方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1、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目前,全国2286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95%,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而众多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及水平并不均衡的情况下,面临着核心竞争力差,缺乏指导性的新学风、新创新、新特色等困境。具体表现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甚少,地方高校面临教育资源匮乏、技能专项人才缺失、实践创新环境狭隘、招生就业困难等等。2、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1)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衔接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热衷于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关注较少。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培养方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促进人力、智力资源最大效益的开发。(2)高校和地方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差异性。过去在区域经济社会和高校之间,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高校和地方只有转变观念和认识,才能致力于合作发展。这些问题中,政府对高校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创新为主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成为趋势,政府应当明确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校的支持。而如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经费更是严重短缺,阻碍了高校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步伐。(3)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是个关键问题。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处于单打独斗的分离状态。一方面是观念的转变问题,另一方面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行动措施。许多高校抱着固有的观念,认为只要教好课,育好人,搞好科研就万事大吉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科研转化为社会效益问题无关紧要。这种错误的认识,使许多高校人为的封闭,导致了社会实践课形同虚设,做起临时性应付和表面文章。而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政府认为搞好社会经济发展是自己的责任,企业认为自身的发展和别人无关,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等待的思维方式,拉大了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的距离。当下,只有双方主动协作,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才能消除之间存在的壁垒。(4)职能的转化是许多大学当务之急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把自己定位于教学型大学,普遍认为只要教好和培养好学生就行了。这是一种极其偏颇的认识,教好学没有错,但是其没有深层的认识到教好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社会。由于这种思想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许多地方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有分数没有能力。许多高校的学科和课程设置严重与社会脱节,这也是大学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高校中所谓的科研成果,多是些为评职称、晋级所拼凑出来的“成果”,基本上无法转化为社会效能。地方高校只有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贴近社会,才能真正走出现实的困境。

三、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的途径和措施

济南大学是以省会城市“济南”命名的地方高校,始终把融入济南、服务济南的办学理念放在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寻找发展空间。自2009年以来,学校为进一步搭建“政府领导、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共同发展”的平台,更好地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明确办学方向,构建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新体。系,制订济南大学服务济南发展行动计划,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地方高校要能长期良性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地方,协作发展。“地方性”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导向和特色之处,也是地方院校创新应用实践之本。学校在教学任务革新中,面对教学理念,坚持凸显服务地方的主体思路,依托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了解地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基于此,在精心规划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后,济南大学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创新进步、优劣带动、高效推进、资源适配、协同发展”的思路,确定好学校的办学目标及发展方向,积极与济南市政府及重点服务区域的部门交流,宣传学校的科教兴济思路和做法,制订学校服务济南发展的行动计划,与济南市政府相关部门分别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2、成立服务地方(济南)工作专门机构,完善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为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学校成立服务济南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以及对济南市相关部门与学校之间协调互动的指导;整体规划部署,逐步分项实施。一是引导机制。济南大学参照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性、需求性,对科研主攻方向进行调整,并主动引导育人教学者针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应用研究与教学,使高校的科研创新、专业导向、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求相一致。二是激励机制。结合学校现实财政状况,学校适当向开展社会服务的教学科研人员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在时间安排、经费使用、实验设施配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三是分配机制。将专利技术作为资源,让教科研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使教科研人员获取一定比例的专利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另外教科研人员可以在校、企合作、创办科技实体中获取一定的收益。3、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与教育优势,为高层次人才塑形、高尖端培训与人才咨询决策服务。大学服务社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威斯康星大学以“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两种方式为威斯康星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展服务,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本州经济文化发展的“服务站”。[2]从美国的经验中可以学习到,济南大学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要结合创新教学,完善学校的教学特色,丰富教学经验。在“十二五”期间,本校重点为济南市做好“三库”工作:一是人才库,为济南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科技库,济南大学在推进济南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建设数字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文化产业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思想库,将专家理念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有益契合,为济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性意见。学校每年招收济南市全日制走读本科生1000名;积极彰显专业特色,多层级发展,为济南市培训2000名基层党政管理干部;与济南市齐鲁软件园合作,建好济南市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发挥济南大学智力聚集优势,为济南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建立科技人员挂职服务制度,通过组织、人事程序,选派30名博士到相关区、县担任科技顾问或科技副区(县)长;学校与济南市各部门建立定期会晤制度;组建10个战略决策研究中心(智库),提供科技、经济、文化、管理、社会发展战略咨询服务。济南大学为“济南市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成功申报“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培训机构”,获得济南市商务局外包人才培训支持资金20.6万元。济南大学信息学院与浪潮集团合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外包方向),2010年已招入新生177人,2011年招生200人;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加强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济南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正式挂牌,顺利完成2010年招生任务。推进“5150引才计划”,鼓励济南大学优秀高层次人才到济南创业;推荐济南市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到济南大学任职;依托济南大学,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济南创新发展。结合济南大学专业优势,扩充济南市专家库,现在已与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系的专家建立联系。学校有步骤、分批次地与济南市国际友好城市所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每年建立两所以上友好学校;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等多所友城大学建立友好校际关系;济南大学设立“国际友城奖学金项目”,扩大了留学生培养规模;推动济南大学与友城开展孔子学院(学堂)合作。设立济南市国际友好城市来华学习汉语奖学金,同时通过孔子学院建设、师资派遣等方式积极推动济南市国际友好城市的汉语国际化发展;围绕济南市建设与发展,组织或承办济南市相关国际论坛或国际学术会议。4、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创新优势,为济南市提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转化服务为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作用,遵循培育产业集中化、核心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产业关联性加强、重大项目不断建设的目标,学校同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签订了校区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依托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及创新资源和高新区的产业及政策优势,校市共同搭建济南大学和高新区企业间技术交流、成果共享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平台,重点针对高新区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制约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全面科技合作。学校和济南市合作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区,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的基地、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基地、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建筑材料方面的科技优势,积极致力于国内建筑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为使济南成为建筑材料研究、开发、服务为一体的科技经济中心而努力。积极参与山东省超级计算中心、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CIIIC)、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研发与建设。加强与济南市信息产业类企业的合作,全面促进济南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一些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共同建立技术研究院(所),以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5、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服务济南文化。强市建设,为济南市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济南大学围绕济南都市圈建设进行文化研究与开发,大力建设“济南都市圈论坛”;与济南儒商文化研究会合作,创办儒商文化期刊,积极参与济南市企业文化研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济南市府学文庙的历史资源优势,促成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府学文庙管理处签署了《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协议》;济南大学艺术学院从民俗、艺术等角度论证开展了“邻里节”活动;研讨论证“五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等。做好济南市文化旅游业以及泉水资源开发的研究,以济南大学济南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做好济南文化研究、弘扬、开发工作。与济南市社科院对接,确定了任务和方向,一是围绕济南历史文化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努力挖掘济南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探寻历史文化与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的新研究热点。二是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济南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每年结集出版一部高质量的《济南历史文化论丛》。

四、在贡献中发展,济南大学办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

斯坦福大学校长曾经说过,“人们都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但我还要说另外一句话,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3]这句话阐明了贡献和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济南大学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自身强势学科进一步加强,以重点项目立项管理为抓手,做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改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2010年获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7项、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4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稳步增长。科研立项和奖励取得新突破,全年共获各级各类纵向科研立项368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2项,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山东高校第二位,省属高校第一位。济南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新型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项目获得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立项支持,总经费1140万元,实现了学校主持部级重点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今时展的必然选择。济南大学科教兴济行动既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济南市发展的需要,它转变观念,调整办学方向,打破自我封闭,使知识和科研真正的服务于地方社会,发挥出了知识和科研的最大社会效益。济南大学在服务于济南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又赢得了自身发展的巨大空间,不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而且也成为推动济南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作者:王群 单位:济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应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襄樊报,2009.6.5-6.

地方经济范文篇8

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大、普通高校转型进程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日益彰显出来。目前“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尤其是我省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我省高校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地适用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共存的局面。所以,吉林省应该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高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及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有效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研究。

2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分析

吉林省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与本省的经济发展需求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从而实现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和最优匹配。因此,吉林高校在转型中还必须进一步调整学科和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实干型人才。实际上,各高校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出现增设大量新的专业,甚至是不顾学校自身条件盲目设置新专业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市场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紧密对应的关系,说明面向市场的高校调节机制开始运作。伯顿•克拉克认为,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就是政府、市场和学术权威这三种努力的整合过程。高校的确应该根据社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反馈,做出反应变化,从而使高校的专业类型、学科内容和各科学生人数的分配,能够适应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

3吉林省高校经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策略

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结构应该是吉林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对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吉林普通高校应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各类学科的整合,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和优化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文科类、管理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对自然科学类学科应突出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和专业化水平,并注意提升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一,使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了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最直接反映就是专业人才结构的调整,随之要求作为实施人力投资的社会工具的大学做出回应,尤其是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客观的连锁过程。第二,将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结构及人才类型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专业结构失衡问题;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经济管理人才类型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吉林高校整体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有力的规划和协调。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更好满足我省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吉林省目前高校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问题。第三,强化和发挥普通高校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吉林省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层次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将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对紧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普通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受到经济结构、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的同时,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成功与否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制产生作用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高校、市场、政府、体制的系统作用和相互完善,实现我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结构对接的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

在加强吉林省高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把凸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专业特色、专业水平、专业内涵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把建设一批具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心有所爱、智有所养、能有所专、才有所长、创有所为’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本学科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把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或国际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全省专业结构调整和完善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北京: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地方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部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仅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成为部分地区、高校以及社会的突出问题。以前被用人单位争抢的研究生,今日为何遭到如此冷遇?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扩招导致的结果,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还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因而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研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要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部分高校有一些实习基地或教学基地,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如何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载体,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

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供研究生教育载体,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多动手、多思考,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学生有较多机会在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与学的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加大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方面:公务员之家

1.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设置要具有一定弹性。以往的研究生理论教学往往集中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或第一学期,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考试成为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唯一工具,这种体制下,研究生往往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一知半解地完成了理论学习,然后投入到闭门造车的“科学研究”中,完成论文毕业。简单的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使得理论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将部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

2.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聘任企业中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分别指定导师,按校方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由合作单位的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论文应该联系实际。要使论文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成果,成为检验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有2种方式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一是企业拟定课题,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标书形式进行投标,中标者去该企业服务实习,完成课题的同时即完成学位论文;一是由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向或内容,由企业进行科学的评估后选择相应学生去企业完成课题。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双方的共赢,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将研究生教育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重点,努力探索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努力打造教育实践平台,实现高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蔡克勇.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高等教育研究,1986,(4).

[3]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地方经济范文篇10

太湖县行政区划面积2040平方公里,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年末总户数172141户,总人口579396人,其中在校学生10万人。全县现有普通高中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分别是:太湖职业技术学校、太湖县恺风职校、太湖县当代职校和太湖县技工学校。4所职业学校在籍在校学生2846人,今年毕业710人,其中参加对口高考继续学习的490人,参军的6人,县域外就业的162人,在县内就业的5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3%。此外,有家政、服装加工、电工等短期职业培训学校12所,年培训约12000人次,其中驾驶员培训9000万人(6000人家庭用车驾驶,3000人以汽车驾驶为职业,留在太湖本地就业约130人),其他工种培训3000人(2100人为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900人为求职者的技能培训,留在太湖本地就业的87人),由此可知,12000位参训学员,只有3900人为求职者技能培训,留在本地就业的才217人,占求职者技能培训的5.6%。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落实有关促进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教育费附加按比例用于职业教育,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经费与GDP同步增长;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技术学校争取基金项目3900万元,建设职教产业园;三是实行优惠政策。对民办职业学校,在建设用地、项目安排、评先奖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四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中职学生免学费、中职学生助学金实行全覆盖。职业教育存在主要问题一是专业师资紧缺。民办职校教师流动性大,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达标难,尤其是民办职校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县域经济有待提高。县内企业与职校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就业环境、待遇与家长、学生的期望值有差距,再加上分类考试、对口高考、普通高考,剩下不多的毕业生择业大都在经济发达地区。

企业、首位产业和用工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太湖县在业企业8500家,从业人员4.25万人,个体店24000个,从业人员3.6万人,其他社团登记从业人员0.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27万,县域用工缺口0.86万人。其中太湖县经济开发区企业170家,从业人员8000人,用工缺口4600人(其中紧缺技术岗位用工缺口1600人,特别是太湖县首位产业功能膜高分子材料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趋势强劲,但是专业人才奇缺)。功能膜产业发展概况太湖县功能膜产业涵盖光学膜材料、绝缘膜材料、环保膜材料等多个领域。功能膜及其上下游生产企业45家,已投产19家。投资4.5亿元的集友产业园建成投产,投资10亿元的金张科技功能膜产业园开工建设,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投资3亿元、年产值10亿元的富印产业园一期建成。川马新能源、深联通讯、翰视激光、深蓝时代、科诚新材料、荣达革基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与韩国的产业对接、日本的技术合作深入推进,依托复旦大学、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成功组建功能膜材料专家顾问团队,“中国膜都”成为太湖县产业发展新名片。旅游业发展概况太湖县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禅源太湖旅游区5A级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明显成效,接待游客556万人次。五千年文博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风禅寺(花亭湖)禅修中心、明镜湾项目基本建成,赵朴初文化公园碑廊项目启动实施。全域旅游持续升温,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罗河谷3A级景区成功创建,寺前镇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避暑旅游目的地。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地方传统产业,还是蓬勃兴起的功能膜新材料相关等产业,都急需大量人才,而目前留下来的人才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8%。人才培养综合成本最优的需要本土人才不但熟悉本地情况,而且培养成本低、进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进人才存在的周期长、不稳定等弊端,因此,本土不但是职业院校的生源地,也应当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服务地”和“就业地”。加快发展面向地方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本土人才,形成本土就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院校教育培训层次广泛开展与高校合作。逐步形成以首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互联网+”为鲜明专业特色、有3—5个骨干专业为支撑、与国外多个优质高校(专业)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办学格局。政策刺激,激活职业教育发展内生动力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及时调整职业技术学校收费标准;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惠及到民办职校,加强培训,增加培训计划,给职校教师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投入,营造浓厚氛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全县职业教育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开展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奖励制度,引导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太湖县是旅游大县,功能性膜等新材料、智能装配等产业集中地,开设旅游、民宿、功能膜新材料、智能装配等相关专业教育。人社教育部门联动,建立区域公共实训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区域公共实训设备等教育资源数据库,将各培训中心、学校、企业的先进设备、高技能人才、特长教师等资源录入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对职业学校给予奖励性补助是有效开展校企对接,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措施太湖县职业院校每年都组织几百名学生到开发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持。职业院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智能家居等实训设备,能免费提供给开发区机械、电子类(如众瑞铸造、光华铝业、众焱锅炉、沃福机械等)企业使用,进行零部件加工及测试。同时到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