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8:27:49

财税经济

财税经济范文篇1

近年来很多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事件的出现,暴露了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暴露了财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财税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多的不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力度不够。也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因此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经济工作人员的信心,以及经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财税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能够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又需要财税政策进行合理调整。财税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经济杠杆。一般说来,在任何经济体制中,只要存在价格机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调节等职能便要同时执行。财税政策能够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从而促进或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财税政策能够通过它的调控政策,调节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由于财税政策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动,制约或刺激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进而会促使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衰退,因此财税政策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的跟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合理的财税政策使得经济保持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有序的运行。

2、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如果一个国家有合理的财税政策,那么会减少政府部门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可以保证和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合理运转,从而施加正向的影响。从财税政策的价格机制来说,一方面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价格波动来调节供求态势;另一方面财税政策所采取合理的价格又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杠杆。同时,财税政策联系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财税政策导致某一经济因素的调整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财税政策联系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经济信息的传递者。在生产领域,财税政策变化提供了生产成本、盈利、劳动耗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变化的信息。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由于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受影响对象,所以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社会群体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以保障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1、完善财税政策的相关管理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证。良好的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经济系统如此,对于任何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财税政策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也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财税政策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为中心,在财税政策的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财税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制定人员还是财税政策的实施人员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财税政策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绩效。

2、夯实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对于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对于财税政策的制定来讲,包括财务的理论基础,法律和政治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侧重财税政策制定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国家政策必须做到客观,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运行。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就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发展结果。要完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加强政策制定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总结

财税经济范文篇2

本文作者:王日新工作单位:龙口市财政局

近年来很多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事件的出现,暴露了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暴露了财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财税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多的不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力度不够。也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因此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1、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经济工作人员的信心,以及经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财税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能够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又需要财税政策进行合理调整。财税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经济杠杆。一般说来,在任何经济体制中,只要存在价格机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调节等职能便要同时执行。财税政策能够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从而促进或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财税政策能够通过它的调控政策,调节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由于财税政策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动,制约或刺激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进而会促使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衰退,因此财税政策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的跟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合理的财税政策使得经济保持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经济系统的运行速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有序的运行。2、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如果一个国家有合理的财税政策,那么会减少政府部门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可以保证和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合理运转,从而施加正向的影响。从财税政策的价格机制来说,一方面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价格波动来调节供求态势;另一方面财税政策所采取合理的价格又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杠杆。同时,财税政策联系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财税政策导致某一经济因素的调整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财税政策联系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经济信息的传递者。在生产领域,财税政策变化提供了生产成本、盈利、劳动耗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变化的信息。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由于财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受影响对象,所以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社会群体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1、完善财税政策的相关管理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证。良好的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经济系统如此,对于任何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财税政策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也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财税政策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为中心,在财税政策的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财税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制定人员还是财税政策的实施人员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财税政策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绩效。2、夯实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对于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对于财税政策的制定来讲,包括财务的理论基础,法律和政治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侧重财税政策制定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国家政策必须做到客观,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运行。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就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发展结果。要完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加强政策制定人员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财税政策的详细描述,发现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经济运营的效果,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加强财税政策制定的制度完善,以促进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财税政策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得到长久发展、科学发展。

财税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经济;环境保护;财税政策

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因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政府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企业等主体的行为。财税政策作为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可有力地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当前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可通过完善各项财税政策来推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1河南省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河南省生态环境概况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总面积达16.7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全省总人口10,952万,其中常住人口9640万。河南省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虽然四季分明,但也非常容易遭受旱、涝、大风以及冻等多种自然灾害。河南省地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水系,地表形态复杂,具有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等地貌,其中平原和盆地占总面积的55.7%,总体呈西高东低态势。河南省生态资源情况如下:耕地总面积为687.1万公顷,居全国第2位;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但人均占有量约383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造林面积196.6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9%;矿藏资源有144种,其中110种已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动植物资源种类众多,已知高等植物4000余种,动物3500多种,大部分动植物资源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总体来看,河南省生态资源种类较多,总储藏量丰富,但按人均占有量计算,则比较贫乏。

1.2河南省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承载力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其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1]。1.2.1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2019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54,259.20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635.40亿元、23,605.79亿元、26,018.0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3%、7.5%、7.4%,整体增速较快。如图1所示,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渐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但同时应该看到,河南省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体地位,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3%,目前的工业结构依然属于层次较低的资源开发型[2]。而随着河南省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能源需求及污染物的排放量会继续增加,环境承载力依然面临严峻挑战。1.2.2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河南省坚持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核心,强化责任担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重大进展,全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据《2019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河南省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两项指标均为近年来的最好水平;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三项指标的年平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国家94个水污染防治考核断面中,按考核指标平均浓度计,I-Ⅲ类水质断面64个,占68.1%,无劣V类水质断面,总体达到国家要求。另外,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也比较稳定。目前河南省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需多措并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河南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利用率为例,如表1所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2014—2016年呈逐步下降趋势,但在2017年快速增加;依据经济发展态势估计,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维持稳定或上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效果一般。据《2019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年报》显示,河南省整体生态评级为一般。综合来看,虽然河南省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生态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2河南省支持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现状及问题

2.1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仍显不足

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金需求量较大,通过对比河南省与全国地方节能环保财政资金预算支出(下文简称节能环保预算支出)可以发现,自2014年以来,河南省以及全国节能环保预算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递增。河南省从2014年的119.95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358.7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39.81%;占比从2014年的1.99%增加至2018年的3.89%。与全国同期相比,河南省2014—2017年的占比略低,但2018年反超。预计河南省节能环保财政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但与其他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教育等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数据如表2、表3所示。河南省节能环保预算支出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河南省应持续地增加节能环保预算支出[3]。

2.2环保税等现行税制不完善

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税种(下文简称“生态税”)包括环保税、消费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和车船税,其中环保税是从2018年1月1日起开征的税种。根据《2019年中国税务年鉴》显示,2018年全国的税收总收入中,“生态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13.37%。具体数据见表4。根据《2020年河南工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河南省已逐步形成现代化工业体系,新兴产业不断孕育发展,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重工业重新崛起。伴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也会增加。开征环保税的目的之一是引导企业等主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具体的征收标准却没有根据行业细化。而且除排污外,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没有纳入环保税的征收范围。资源税的征收对象仅限于矿产和盐两大类资源,草原、森林、土地等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长的资源被排除在外,税收优惠政策指引作用较弱,无法有效引导企业等主体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4]。消费税体现了国家的消费政策,现行征收范围包括鞭炮、木质一次性筷子等易污染环境的消费品,但普通电池、煤炭等其他易污染环境的消费品还未纳入征收范围,与此同时,针对氢电池等新能源消费品的税收优惠也不明显,因此在惩戒与鼓励两方面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5]。

2.3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共同发挥作用。第一,为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河南省和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能效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6]。第二,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但由于各项法律的修订不够及时,治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三,金融支持生态经济发展方面,河南省的支持力度仍比较弱。第四,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关的配套措施涉及很多方面,最终都需要由企业等主体来落实,但目前企业等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淡薄。

3促进河南省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3.1建立财政支出长效增长机制

2014—2018年,河南省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一般支出比重的平均值为2.81%,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0.51%。而按照国际经验,要维持生态环境不恶化,节能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应在1%以上,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则节能环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达到2%-3%[3]。为了稳步推进生态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支出的长效增长机制,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还应该看到,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支出还不够,需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同时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形成多元化的良性投资模式[8]。

3.2优化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的总体思想是通过征税改变阻碍生态经济发展的行为,通过税收鼓励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行为,实施的具体方式是将开征新税和改革旧税结合起来[9]。在现有的“生态税”中,环保税属于新开征税种,还需要不断完善。目前,河南省已被划入水资源税试点省份,之后应将土地资源等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长的资源逐步纳入征收范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应根据社会消费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其税率也可以适当扩大级距。对于其他的相关税种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税收政策予以引导。

3.3完善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生态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靠财税政策的支持难以有效促进,还可从建立生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及居民等主体的环保意识等方面着手。第一,构建有效的生态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二,循序渐进地更新完善各项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执行力,切实保障实施效果[10]。第三,制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激发企业积极性。最后,增强企业及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加大政府宣传力度对其进行引导。

4结语

完善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不仅是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资源紧张等生态问题的有效举措,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完善财税政策,引导并规范企业等主体的行为,推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宝娜.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1):48-50.

[2]武靖州,苏明.河南省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63-65.

[3]程建平.完善广西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路径的研究[J].经济师,2019(10):13-15.

[4]宗雪.支持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9.

[5]青海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贺满国,陈波.促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5):59-66.

[6]寇铁军,范丛昕.中国节能环保财政支出效率提升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9(6):121-122.

[7]董洪光,高乐红,耿家营,等.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评价及财税促进政策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4):21-26.

[8]涂咏梅,孙如毓.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财税政策的文献述评[J].财政监督,2019(14):81-85.

[9]赵世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财税政策的建议[J].时代金融,2017(36):179-180.

财税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法;财税权体系;重构

目前,从经济法的内容来看,其中关于财权与事权匹配财税关系的规定严重缺失,导致财税权的指标不能科学运用,从而影响着权责的合理划分,这种情况制约了我国财税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而一旦出现问题,调解也缺少科学的依据。因此,探究经济视角下财税权体系的重构意在合理的界定财权、税权、事权、财权,以便科学揭示财政关系,指导法律科学实践。

一、财税权、财权、事权的界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部门仍然承担着繁重的事务,但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财税经济活动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内容与核心内容,关系到征税、财税管理、公共产品等多方面资金的供应,对于社会的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而财税经济活动主要受财税法的制约,从而也衍生主动财税法律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清晰地法律技术工具之间的影响与相互作用,从而构建了财税法律体系,以便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其中财税权因税收的关系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其与财税权倡导的柔性行政理念并不相符,因税收是一项强制性工作。而如果将财政法作为法律体系的核心,则可以从财政权角度对财税权关系进行解析,从而既能兼顾纳税人以及政府部门两个层级权力的实践,这种解释可以重新围绕公共产品的重点权益与统一权益进行财税权界定。在这种状态下,权责则可以直接定性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权义则应定性为纳税人的权利,可以直接依照法律按照财税资金、公共产品、赋税等之间的关系展开活动;同时,也可以对法律中的实际性关系进行具体的分解,保障财权、事权、财税权之间的连贯性,从而使税权、财权、事权包含在财税权范围内,这种方式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法律的实践,以便不断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质量。

二、经济法视角下财税全体系的重构

(一)平衡财税权地位。国家发展中、国民财税权中财税权的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财税权征收赋税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以便保障社会正常发展、公共物品正常提供,但赋税是从公民以及企业获取资源的一种方式,其限制了我国民众的基本权益,但是脱离赋税,国家的正常发展则直接受到影响。因此,我国财税权落实过程中对于税权关系的解析为征收,区别于向国家支付,其并不针对某一类特定对象。因此,当前我国财政权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特征,既可以体现出独立公共财政的特征,也具有国有资本形成有机体的特征,政府部门扮演着权力实施者与生产资料掌管者双重角色,其身份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处于市场地域的边缘,面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发展局面,政府通过财政权发挥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源;同时,为了保障发展与经济的相互适应,创造稳定的环境,政府决定着公共产品的供应,但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出现,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凸出。但也要认识到当前财政权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位、越位导致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使社会对政府的质疑声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况,应从国家的长远目标对征税以及公共产品提供展开更具体的分析,从而发挥出法律维护人权以及正常生活的价值。(二)完善内在道德建设。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存在通过法学伦理取代传统法系形式逻辑的趋势,但是很多法学家对这一情况报以质疑的态度,这严重影响着法学系观念形式的构建。从人类客观认知角度来讲,人类生活以及生命延续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成果都源自于认识,法学需要基于这些认识成果对自身的范畴进行重铸,并在重铸过程中体现出其独立性、完善性。但是很多法学家关注的重点在于简单概念的主张,法学家将简单概念作为法律体系的外在概念,但这种方式更为复杂,可以直接通过规范的基本概念或功能原则进行阐释,从而提升分析法律价值,以便利用法律价值构建内部体系。从这个视角分析财税权,可以通过构建其内部道路体系,以便协调财税权的安全与正当;但道德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在法律上注入新的力量,其本身就是法律的基本条件,通过道德体系可以平衡与制财权、事权、税权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税法关系的特点与风格,保障财税权的规范实践,这样能够清晰的捋顺财权与事权的关系,在保障法律权威性基础上,也体现出了法律的道德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财税权体系使事权、财权之间的匹配存在严重的问题,对于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而通过合理的引导,权衡财权与事权之间的关系,兼顾财权与事权两者的价值,实现其平衡与公正的发展,能够保障公共产品充足,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保障财权安全机制目标与事权效益价值目标的共同实现。因此,重新进行权责与权义的配置,深入到资源内容,不单纯的局限于资源额度的对比上,可以在保障资源安全配置基础上行,保障公共物品效益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薛克鹏.法典化背景下的经济法体系构造——兼论经济法的法典化[J].北方法学,2016(5).

[2]郝一丁.论经济法视角下财税权体系的重构[J].法制博览,2017(9).

[3]夏冬泓,盛先科,蒋辉宇.经济法视角下财税权体系的重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财税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税;金融;经济政策

绿色经济模式表现出的低污染、低能耗、环境友好性等特征,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极为契合,同时也符合当代世界多国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共识。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高污染问题以及严重环境破坏问题是其极为突出显眼的弊病。这不仅与传统经济模式自身低效率、低技术、高浪费等固有特征紧密联系,而且规范制度、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后者在绿色经济发展的推进中也成为了一项亟待政府做出有效应对的问题。就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事业一方面确实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成绩,而另一方面资金紧张匮乏、企业参与热情有限、政策导向模糊等情况也成为了急需突破的掣肘因素。对此,财税金融相关的资源支持和政策支持,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绿色经济概念最初由环境经济学家提出,其时代背景为粗放式、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无序、低效利用方式甚至牺牲,已经愈发显著地威胁到了一国甚至全球整体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因此,不论是从地区国家还是人类整体命运的利益立场来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都是良好且必须的选择。实质上,这是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持续性之间的价值判断以及权重分配进行的一次反思和重新调整。这种思想初生于学界,后被政界理解、认可,再其后通过环境规章制度和行政政策将影响力传递到市场和企业。而就当代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大国现状来看,如何将作为顶层设计的绿色经济发展思路转化为市场企业的自觉选择,是一项关键问题,考验着决策层在政策制定、立法规范等方面的觉悟和技术水平。中国的人口、自然资源条件的客观状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念。要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当代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科学认识现有的技术水平情况、经济增长需求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合理适度地规划经济发展节奏、强度,重视各产业尤其是农业、工业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情况,及时拟定和坚决执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面政策。现阶段处于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我国,在近年来的经济建设实践中已经能够越来越成熟地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合理协调增长速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未来,发展绿色经济也仍然继续需要成为政府工作的关注点之一,需要更多、更优、更实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以及引导市场力量更深入参与,有效让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各界的自觉选择。

二、我国财政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支持现状

科学有效的财政金融支持对于绿色经济发展而言大有裨益。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虽然探索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方式,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些缺点和障碍仍然是存在的。(一)法律制度引导有待进一步完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在我国并非近几年才有的新生事物,事实上这一思路早在20世纪末就有被提出,并且随着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后,绿色经济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探索和尝试。而在具体落实执行过程中,一个较为明显的困境就是,绿色经济发展其本身虽然得到了环境资源保护法等法律制度的底线性保障,但其金融、财税方面的法律制度需求却长期难以得到满足。换言之,发展绿色经济更多倚仗的是决策层的意见判断和行政命令,“便乘”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进过程之中,而更具针对性的制度化尤其是法治化支持则显著欠缺。(二)资金来源结构有待丰富。回顾21世纪以来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历史进程、重要决策和执行情况来看,这项事业的资金来源颇显单一,即以财政的直接支持尤其是转移支付为主。因此,我国直至目前都未能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体系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持。这种政府财政“包揽”的模式,不仅本身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机制存在不符,且在具体的地方执行过程中预算混乱、预期不稳定、融资效率低下、利用效率不高、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也形成了严重限制。因此在未来时期,为绿色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更好利用金融市场资源的路子,提高非政府力量的参与程度等都是制定财税金融支持策略过程中应当着重考虑的方面。(三)支持体系发挥作用的效率有待提高。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事项上起步较晚,直至目前也尚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上基于全局考虑而对经济增速提出的高度需求,也与我国整体国民经济、金融体系、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和结构格局有关。例如直至最近几年,我国都较为缺乏针对绿色经济的相应金融信贷业务,为此专门制定的优惠政策也略显不足;又如在企业市场方面,聚焦绿色经济的产业不仅市场规模有限,且相关主体自身定位也十分模糊,导致市场化的金融资源很难有足够的意愿向其提供金融支持。整体来看,绿色经济发展得到的各方面不仅相较于其发展需求而言显得不足,并且多数呈现出短期化甚至投机跟风性的特征。这种低效率、欠稳定的支持作用,对于长期可持续地发展绿色经济来说是远远不够,急需优化方式、提高力量。

三、优化财税金融支持效果的路径

(一)有针对性地完善法律制度。不同于政策或政令,法律制度的支持通常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和更强的引导力量。结合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所急需的发展条件、环境来看,法律制度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并非在于直接插手财税金融这方面,而是在于企业一侧。绿色经济的发展不论在怎样的政策支持下进行,最终还是取决于相关企业的行为。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是巩固绿色经济发展现有成果和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实力量。通过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使企业产生与绿色经济相符的决策倾向,不仅将有助于企业改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的最终落实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向金融市场释放积极信号,使其更有意愿为绿色产业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支持。(二)充分发挥信贷体系的作用。信贷体系的行为倾向及其力量对参与绿色经济产业的企业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度。其中,商业银行作为掌握巨量金融资源,且作为与市场和企业接触最密切的主体,其地位和行为十分关键。因此政府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财税金融支持,既要聚焦企业,也应重视商业银行。可通过政策优惠、引导,科学合理制定信贷政策,让商业银行主动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业务倾向。同时,也可适当安排一些政策兜底,通过财政为商业银行分担一些关于绿色产业信贷的金融风险,以此为相关企业吸引更多、更稳定的信贷支持。总之,只有信贷体系的作用被进一步挖掘出来并引流到绿色经济发展之中,过去那种“财政包揽”的资金资源格局才能得到本质改善,绿色经济才能在更稳定的预期和更良好的支持条件下发展。(三)推进财税金融支持策略创新。第一,设置专项基金。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项收益回报周期较长的模式,其需求的资金支持非常重视长期性和稳定性。基于这一判断,产业投资基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财税支持方面,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为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建立专项支持基金,为其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持。第二,税收优惠支持。财税体系对于绿色产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支持,不仅应在“入”的方面给予转移支付,更应重视“出”这一方面的税收政策。在税额减免的总体思路下,不仅要关注绿色产业本身,也应适度将政策效应扩散到其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消除绿色产业对成本转嫁的顾虑。第三,基建保障。财税金融政策对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支持除了资金方面,其作用也能在外部保障条件方面体现。政府为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大力开展专项的基建保障建设工作,不仅对绿色产业的当下发展有利,长期和更广地来看,对提升市场、社会的预期信心,降低相关投资风险而言,也是颇有作用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下,其环境友好性、资源节约性的生产方式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有必要对其加深重视程度。从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预期来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尚处初建探索时期,且相关的收益回报周期也较长。这就需要财税金融给予的支持必须具备长期性、稳定性的特征。而从支持效率来看,当前的支持模式显得单调,集中于财政直补和税收优惠等少数手段,金融市场、信贷体系应有的力量尚未充分调动发挥。因此,未来的金融政策支持在规划制定时,也有必要更多考虑如何让金融市场的资源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相关事项之中,将发展绿色经济逐渐由一个政府主导的事项转化为各方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

[参考文献]

[1]汤新星,陆飞.绿色经济发展下的财税金融支持浅析[J].财会学习,2020(17):200-201.

[2]张彬彬.财税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影响探究[J].纳税,2020(1):15.

财税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税政策;措施

1碳排放过量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及现状

至今为止,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给人类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碳排放过量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经过近十几年来科学家对全球海平面高度和全球平均温度等数据的监测发现,两极地区冰雪大范围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十分明显。很多数据表明,全球生态系统已经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目前看来有好有坏,但从长远来看,整体是弊大于利。

1.2碳排放过量主要由全球工业化导致

自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而全球气温升高又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如大旱、大涝、气温差异大等极端天气,给人来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1.3全球碳排放过量还将持续很久

科学家根据现有数据做出预测,如果世界各国仍沿用如今的做法,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仍将持续下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并将进一步诱发全球气候的很多变化,甚至比如今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2实行低碳经济对我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碳排放过量问题,给人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全球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国家。

2.1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很少,因此实现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基础,而这些能源的使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也是我国如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想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我国能源使用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风能、潮汐能等,从而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另外,还应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依靠技术进步带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2.2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环境的好坏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我国很多城市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空气中充满大量的有害颗粒,人类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后,很容易导致呼吸器官疾病。另外,很多地区的酸雨天气造成建筑等腐蚀,庄稼颗粒无收,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党和国家为了改善民生,保证我国人民的健康安全,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每一步上,从各个方面解决气候变化和高碳经济带来的民生问题。

2.3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气候变化如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需要我国的努力,更需要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气候变化不仅仅关乎一国,它关系到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如今,世界各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签订了许多公约,使世界各国得以公平合作。在这种环境下,为了满足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碳排放量减少迅速的国家也将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有助于树立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3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从财税政策方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措施:

3.1完善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与碳排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社会中追求低碳经济的目标,因此,党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2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在政策上给予低碳企业一定的优惠措施,具体到财税政策上就是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从而鼓励企业实行低碳经济,体现国家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同时,国家应该在总体上制定相关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并鼓励全社会企业来积极完成。在宏观上,国家应积极主导经济的发展方向,给我国工业化企业指明道路,帮助其改变自身高碳排放的发展方式,使其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4总结因此,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应在法律制度方面给予支撑,并在国家政策上给环境友好型企业适当的支持,其次国家应对其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牢牢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给全社会制定出相应的目标,给我国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我国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58):2-8,40.

[2]王顺敖.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思考[J].前沿,2010(16):67-70.

财税经济范文篇7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我国能源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虽地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明显偏低,其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5。而伴随着我国当前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也在快速增加。2001-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由15亿吨标准煤增长到37.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到7.3%。长期以来,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为代价,加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因此,转变过去“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紧开发清洁能源应用,优化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环境恶化、完成减排目标的现实选择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的过度开采、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气候变化明显。近几年来,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大,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更是时有发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国家,中国政府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公开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及经济技术水平测算,到2020年我国需要约151亿吨CO2排放空间,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我国将会面临47亿吨的CO2排放缺口。因此,为保护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按期完成CO2减排目标,必然需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

二、我国当前财税政策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一)现行财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财政制度存在“收入相对集权,支出分灶吃饭”的特征,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作为首要职责,进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忽视了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在税制方面,大多数划归地方政府所属的小税种由于税源不稳定、征收难度高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收入不足,进而出现了大量“土地财政“现象。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严重扭曲矿产、土地等资源价格,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换取地方经济增长的方式,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离不开调整财税管理制度。

(二)财政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且效率低下

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在节能减排的财政支出方面已经加大了力度,2011-2013年,各年全国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投资的支出分别为2641亿元、2963亿元和338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4%。2011年,全社会环保投入602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2012年为825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9%。根据国际经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而达到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美国在1977年的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已达到1.5%,2000年增长至2.6%,相比而言,我国在2012年以前该比例从未超过1.5%,“十五”之前更未达到过1%,这样的投资比重明显偏小,而目前的财政投入增长比例相对于我国大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而言,依旧相距甚远。此外,当前的财政环保投入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我国的环保投资长期以来一直以工业企业的污染源治理作为投资重点,但对于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投资却严重不足。而对于已经得到环保投资的项目,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却不理想。以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及运营管理为例,2010年,环保部对我国5556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其中因停运、闲置、报废而未运行的设施占总数的32%,运行良好的设施仅占总数的35.7%,总体有效投资率仅为31.3%。

(三)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存在问题

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提倡实施节能环保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我国自2002年颁布《政府采购法》以来,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优先采购环保产品,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4年,我国已公布了十四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但我国现行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行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规范政府绿色采购行为的法律手段明显缺位。二是绿色清单的列举方式不科学,目前“采购清单”中的列举方式为指定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企业名称,而不是以指定产品的性能、特征和各项指标的方式进行列示。这样既不利于对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正面激励,也容易造成腐败行为的发生。三是政府采购规模不足、绿色产品比重较低,2010年,我国政府采购金额达到8422.2亿元,占GDP比重为2.1%,远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比重。四是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使得采购成本过高进而浪费严重。上述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四)尚未设立专门的环境税种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针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主体税种。现行税制中主要是依靠一些分散在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与环保有关的税种中的相关政策来进行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税种分散、各税种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规划,难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专门且稳定的税收政策体系。专门环境税种的缺位,导致绿色税收政策的系统性不足,难以发挥税收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行为所应起到的调节作用,也无法通过专门的环境税收收入来源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现行税收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不足

1.课税范围狭窄,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不合理。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征税范围过于狭窄,尚未将森林、土地、海洋等稀缺资源纳入征税范围,极易造成稀缺资源的过度使用;而以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作为计税依据,忽视了对企业已开采但未销售或未使用资源的监控,相当于变相鼓励企业对资源的无序开采和浪费滥用;此外,现行资源税从量计征的方式,难以体现资源税的级差调节功能,导致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化丧失“弹性”,而单位税额过低,不仅难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还扭曲了市场价格,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效率低下,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现行消费税征税对象中与环境有关的涉及到烟、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八种应税消费品,但仍存在征收范围过窄的问题,对于一些高能耗产品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电池、白色垃圾、煤炭、化肥、含磷类洗涤用品等尚未列入征收范围,未能充分发挥通过税收限制污染行为的约束作用。

2.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完善。我国现行税制中虽然包含着一些与环保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税收上的直接减免,形式较为单一,对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税收间接优惠方式利用不够;从税收优惠覆盖范围看,主要关注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的应用等经济行为的优惠不足;此外,现行税收优惠涉及税种较少,优惠项目数量不足且分布零散,难以形成体系进而发挥协调配合的作用。

三、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国情出发,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利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广泛采用直接鼓励、间接引导、限制惩罚等多种手段与方法,来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增加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加大财政政策补贴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措施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二是在税收政策方面,通过完善已有税种改革、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探索税收约束政策、加快开征独立低碳税种等措施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三是通过该财税政策框架体系的协调配合,实现我国走“低碳能源广泛使用、低碳产业健康发展、低碳消费自觉践行”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增加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政府预算资金的支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保障,我国政府应合理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与GDP之间恰当的比例关系,在国家预算和地方预算中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专门科目进行列示,并将低碳经济发展预算项目进一步细分为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具体项目。一方面通过立法规定财政预算支出的额度和增长幅度,以确保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低碳经济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等方式来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同时,加大对环保投入资金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2.加大财政政策补贴力度。政府应通过灵活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发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加快研发低碳技术、推广低碳生产与消费。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补贴力度,如通过加大贷款额度、给予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低碳技术投资企业给予优惠和补贴,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管理人员给予补贴,对创新成果给予奖励等,以促进低碳经济技术的提高和进步。二是对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如对消费者购买太阳能、节能空调等节能环保产品给予补贴或补助,引导普通居民进行低碳消费,采用财政贴息、以旧换新等方式帮助新投入市场的低碳产品进行推广,对节能环保的公共建设工程、低排放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等给予大力的财政补贴支持,鼓励低碳行为的发展。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旨在解决国家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财政收支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化解当前各地方政府财力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引导地方政府和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要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范围,为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二是要建立起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以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财力不足,在发挥中央财政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兼顾激发财力转出和转入地区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各地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三是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提高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引导地方政府加快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主动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4.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实施绿色采购制度,在采购过程中优先选购绿色低碳产品,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通过政府的表率行为来引导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取向,提升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促使生产和销售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和推广绿色产品,以赢得政府这个国内市场最大的客户,这种影响既有利于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低碳技术的进步。针对当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绿色采购的主体、采购机构的职权与责任,供应商的资格审查与权力义务,完善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与,规范政府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二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制度,将绿色清单的列举方式调整为指定产品的性能、特征和相关项目指标,同时扩大采购清单范围,并更加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将政府采购对最终产品的绿色要求扩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三是建立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将监督管理贯穿于绿色采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通过绩效考评机制对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进行跟踪反馈和绩效评价,并逐步建立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化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绿色采购的执行情况,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

(三)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

1.完善现有相关税种。

(1)资源税。资源税改革应以保持自然资源存量的可持续性作为基本原则,逐步完善现有资源税在征收范围、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建立真正能够节约能源、体现资源实际价值的资源税,具体改革措施如下: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森林、海洋、土地、草场、滩涂、地热等资源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二是调整计税依据和计征方法,将计税依据由现在的按资源的销售量或使用量征收调整为按实际开采量或使用量征收,以防止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回采率,将计征方法由单纯的从量计征调整为根据不同应税品特点分别采用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的办法。三是提高征收标准,针对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稀缺性强和污染严重的资源要课以重税,以此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限制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2)消费税。我国消费税经过多轮调整,已逐步加强了环境保护的税收理念,但仍有一定完善空间:一是要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品征收消费税,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例如应将煤炭、化肥、农药、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电池、含磷类洗涤用品以及氟利昂产品等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二是调整消费税税率,在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税率的同时,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消费品降低税率。三是调整征税环节,例如考虑在成品油的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进一步提高大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2.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都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税收优惠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低碳行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例如在执行现有所得税优惠的基础上,对从事环保设备制造、环保工程设计、环保新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企业用于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的投资,允许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优惠;对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采用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对低碳产业进行投资;对低碳清洁产品免征消费税;对购置和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耗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

3.探索有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约束措施。在积极发挥税收优惠政策正面激励作用的同时,还应深入探索有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约束措施,通过提高污染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大经济主体使用资源的成本来限制能源消耗,进而反向激励高耗能企业的转型发展。例如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对超标排放的处罚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优惠;对原材料、初级产品等大量消耗我国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应提高其出口税率;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应征收进口附加税。

财税经济范文篇8

全市财税工作之所以呈现出这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根本原因在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于全市财政、国税、地税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财税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思考。一是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回落。今年一季度,虽然财政收入增幅达到了20%以上,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回落了38个百分点。二是非税收入入库进度不够理想。尤其是基金收入严重欠进度,一季度非税收入仅完成了预算的23.55%,没有达到进度要求。其中基金收入只完成了预算的10.5%,差时间进度15个百分点。三是县区财政收入进度不平衡。一季度,南江县完成预算的32.28%,增长24.3%;巴州区完成预算的29.1%,增长19.22%;通江县完成预算的28.97%,增长5.26%;平昌县仅完成预算的18.49%。从政府目督办提供的数据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8个主要指标,有10个没有完成预期进度。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当前财政税收工作面临的压力,特别是财政收支的压力仍然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一,金融危机带来了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产业和就业的影响很大。恢复信心、恢复产业、恢复增长和恢复居民消费心理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绝不能一蹴而就。第二,国家出台了增值税转型政策。为了扶持产业发展,支持民生领域和民营经济发展,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仅国税今年就将减收3000多万。第三,国家出台了一些改革政策。特别是教师绩效工资的改革、公务员津补贴的规范、社会保障、民生领域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对财政的支出需求和期望值愈来愈高。“小财政”与“大民生”的矛盾相当突出。第四,一些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产业还有赖于财政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前期工作费用和重点工程资本金的筹措,压力还非常大,尤其是“六路”(在建的广巴高速、乐巴铁路,即将开工的南巴高速、巴达铁路,开展前期工作的南汉高速、巴达高速)、“六库”(红鱼洞、天星桥、双桥、湾潭河、二郎庙、牛角坑水库)、“三大”产业(化工、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都需要财政支持,增大了财政的压力。

与此同时,大家一定要通过正确的分析判断,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各项收支目标任务的完成,特别是财政、税务部门的同志一定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要根据市委的要求,切实做到“三个贯穿”:一是要把全面落实“两个加快”和“两个强力推进”贯穿于财税工作的始终;二是要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贯穿于财税工作的始终;三是要把节俭贯穿于财税工作的始终。财税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对照“四个特别”,认真开展好“三项活动”,即:认真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认真开展好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认真开展好争做“朴实、吃苦、感恩”*人的活动。我的理解,坚持“四个特别”,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促进“两个加快”、实现“三个全面推动”;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的精力集中到抓发展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促进民生的改善;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的作风转变到抓落实上来,努力做到求实、务实、落实。所以,大家一定要对照“四个特别”,认真开展好“三项活动”,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强化财政服务保障能力上下功夫。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扩大政府性投资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实行结构性减税,支持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所以今年的财政收支矛盾将更突出,压力将更大。为此,要切实搞好四个方面的重点服务:一是要服务于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要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要求,千方百计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二是要服务于民生工程的实施,努力促进民生的改善。三是要服务于国家一些改革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对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的新政策,要逐项算账,早做研究。四是要服务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产业,尤其是要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和资本金筹措给予必要的保障,最终要促发展、促增长、促就业。

第二,要在强化税收征管上下功夫。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只有稳定的税收收入,才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因此,税务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在税收征管上充分挖掘潜力。一是要增强税收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增强公民和法人的纳税自觉性。二是要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的政策,促发展、促就业。三是要促进税收征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特别是要在规范化、常态化上狠下功夫,挖掘潜力,严管收支。四是要加大清理偷、漏、欠税的力度,国税、地税部门要联合行动,协调有关方面,加大清理偷、漏、欠税的力度,形成依法治税的良好环境。

财税经济范文篇9

对财税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大家首先要做到“两个认清”:一是必须认清*经济发展的现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基础差、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基础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还是一个“四无”市:无机场、无铁路、无港口、无高速公路,并且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总量小,特别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总量很小,20*年全市GDP总量为17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还不到2%。结构不合理,2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为41.7:22.8:35.5,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效益低,主要表现在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4.58%,宏观税负不到3%。二是必须认清今年经济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相当艰巨,总理在3月18日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今年是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主要原因是整个世界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政治方面,“藏独”势力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煽动下,愈演愈烈,影响很大;在自然方面,去年年底的雪灾和今年入春以来的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贫困地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从总体上讲,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农业基础较好,大春备耕扎实,特别是旱作农业发展势头很好,小春丰收在望;工业实现了提速增效,一季度工业经济的增幅排在全省第7位;消费市场也日趋活跃,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3亿元,同比增长20.2%;项目推进扎实有效,在建项目增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一季度在建项目181个,同比增加29个,今年全市70个重点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基本实现了“开门红”。一季度,GDP增长达到1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54.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5%,城填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4.2%。二是财政税收快速增长。一季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2%,地税收入增长68.9%,国税收入增长39%。三是金融总体运行平稳。3月末,全市存款余额达到195.64亿元,贷款余额为91.83亿元,特别是存款余额增长比较快,增长24%,贷款增长2.1%。总体来讲,金融运行平稳,但存贷差继续拉大,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四是公共需求有增无减。*的财力有限,需求过旺,特别是公共需求有增无减。去年我市财政支出达到43.8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增支出因素已达到7.3亿,随着一些惠民政策的出后,预计今年新增支出因素可能突破10亿元,这对我们的财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国内的形势看,国家宏观调控任务比较艰巨,特别是解决“三过”(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导致内需不足;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资金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过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难度较大。从国内政治因素看,“藏独”势力引起的暴乱已经发展成为分裂与反分裂的政治事件,对经济影响很大。从国际上不确定因素看,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对我国影响非常大;同时世界上有37个国家正面临粮食危机。面对上述因素,我们必须认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第一,必须看到*财政税收的主要特点。*的财税经济工作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两个依靠”,即:依靠投资促进增收,自我投入增长乏力;依靠转移支付来保障支出。当前,财政部门的同志要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情况:一是要注意研究扩大转移支付的外延问题,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扶持。第一轮国家转移支付制度主要侧重于保工资、保吃饭、保运转,而下一轮转移支付制度侧重于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新一轮转移支付的任务更艰巨、压力更大。二是要充分认识缓解财政困难县的任务是长期的,过去五年主要是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过去是按照财政供养人口来衡量人均财力,而下一步应当按照基本群众人口数为准来衡量人均财力,这就充分说明缓解财政困难县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三是要注意研究用制度和机制来解决资金分配问题,特别是要遵循公共因素法的“分类指导、差别管理”原则来研究。四是要注意研究财政如何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县乡财政的保障能力,特别是要关注基层、关注民生,重视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保障。第二,财政减收因素较为突出。一是政策调整带来的减收因素增多;二是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非税收入和基金性收入将持续下降;三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税收将呈现下滑趋势;四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可能导致财税减收。第三,金融机构存贷差继续拉大。3月末,存款余额达到195.64亿元,比年初净增加22.1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9.39亿元,比年初净增加20.13亿元;贷款余额为91.83亿元,金融存货差扩大到103.81亿元,一季度工业、乡镇企业贷款还分别减少了2.2%和11.2%。存贷差继续拉大,这既有政策体制的弊端,也有经济发展不够、发展不好的原因,还有我们认识上、思维上、工作上的差异。第四,市场物价持续攀升。一季度,物价累计同比涨幅达到了9.4%,其中:食品价格累计同比上涨22.8%。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比较快,一季度农业生产费用支出增长34.5%。第五,就业、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外出务工人员100多万人,城镇缺乏产业支撑,失业率高,就业压力大。

为了进一步搞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税经济工作,下面我主要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加快发展

*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滞后,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民生改善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重点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准确地把握。一是深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任务是统筹兼顾,这四个重要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原理。通过发展带来的高速增长、快速发展,就可以解决就业、环境、贫富悬殊、稳定等问题。所以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来指导实践。奇葆书记指出:“要用那些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同志最近指出:“在用人的问题上要让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目的就是让我们做到科学发展、理性发展,避免盲目发展、冲动发展。特别财政、税务、金融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必须牢牢把握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和“一主、三化、三加强”、“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是:建设交通枢纽,以成都为中心,打通出川通道和路网建设;推出了3*个重大项目,其中带动项目有50个;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建立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建立激励机制重点考核;开展职教攻坚,提高劳动者素质;抓行政效能建设,为支持发展、推进发展、保障发展提供条件。三是增强“打好老区发展翻身仗”的信心和决心。*目前经济、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发展,没有出路;不加快发展,也没有出路。所以一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爬坡意识和开放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的战略重点,千方百计实现量的扩张,今年要实现投资突破100亿元、GDP突破200亿元的目标,确保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财政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加。

二、坚持重点突破

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工作。抓项目是为了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解决投融资困难的问题,一定要立足大抓项目、抓好项目、抓大项目,特别是要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来推进项目工作。推进项目工作,必须要形成抓项目的共识,形成抓项目的氛围,形成抓项目的激励机制。二是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能源电力供应不足、流动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有一个好的产业选择,要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塑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三是着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应当突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电子效能监察三大重点。开展行政效能建设主要目的是为支持发展、推进发展、保障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我市今年行政效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开展“三项清理”(清理部门职能、清理行政审批、清理机构编制),建立“三大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一定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来抓行政效能建设,围绕改革行政审批来抓行政效能建设,围绕促进工作来抓行政效能建设。

财税经济范文篇10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作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1].上述三个原则在控制自然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多次和反复使用,只有在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无法实行时,才允许将废物进行最终的环境无害化处理。

可见,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活动规范及行为准则。它通过从“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运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态势。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由于生产中能源等资源利用率低,造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2、循环经济是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

我国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程的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来带动经济高增长。目前我国既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废物产量的最小化甚至零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稀缺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3、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的进一步拓展

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施以及各企业间工业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不仅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生产中的废弃物,而且使这种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的理念扩大到消费领域。于是清洁生产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群之间再走向社会,形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发展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

4、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因此,要增强我国的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5、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财税政策是比较理想的政策手段,它可以很好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包括利用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效能。通过财税政策来鼓励对环境有建设意义的活动,阻止对环境有破坏性的活动,就能把经济引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可以从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来分析。

1、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我国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由于以上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所以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政府也应加大投入力度。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如1993年克林顿政府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政府机构采购的所有纸张到1995年必须含有20%或更多用过的废纸,2000年时又增加到25%.这一做法给再生纸提供了日益兴旺的市场,将再生纸由经济上的一种债务变成了一种资产。而在我国除纸张外,家用电器、建筑材料中的钢铁,铝制饮料罐等的再循环利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可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转移性支出方面,主要涉及到财政补贴。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都通过财政补贴对于相关企业予以支持。如美国国家环保局从1978年开始对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根据不同的情况,补贴量为10%-90%;德国对于兴建环保设施也给予财政补贴,其补贴数额相当于投资费用的一个百分点,对建造节能设施所耗费用,按其费用的25%给予补贴;日本政府在《废弃物处理与清洁法》中规定,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要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等[4].而目前我国对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的企业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这对相关企业的鼓励与支持效果甚微。而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因此,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照顾,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此外,我国还应借鉴国际经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从而大幅度地调动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2、税收政策

(1)调整现行税制。首先,要改革现行的资源税。一是扩大征税范围。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税,这无论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只对部分矿产品和盐进行征收,征税范围狭窄,这不利于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以及防止生态破坏行为,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也应尽快被纳入到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二是实行累进课征制。相对于其他税种而言,资源税还具有特殊性,即为了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滥用资源的企业进行的惩罚性税收,因此对资源税的征收应采取累进制方式。也就是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不同的档次使用不同的税率,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这样,对于需要大量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较高的资源税率将成为企业的负担,从而迫使企业上马环保工程,转产停产,提高产品价格,加大环保型产品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