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6:14:51

编辑思想

编辑思想范文篇1

关键词:;编辑思想;发展;内容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宣传家、编辑家,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亲手创办报刊,经常为报刊、通讯社、电台撰写新闻、评论,并在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作过许多精辟的研究。目前,我们对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尚缺乏认真的研究。我认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的编辑思想,对于研究我们党和新中国的编辑出版史,研究和发展我国编辑出版理论以及繁荣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编辑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

从事报刊编辑的活动,是在“‘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成为时代主题的中开始的。时代社会条件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条件要正确地反映到人们的主观认识上来,才能为人们所把握。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这是我们研究编辑思想形成和发展时应该抓住的一个主要线索。世界革命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解放运动的深入展开。世界革命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类解放,而人类解放思想,又必须通过灌输,才能进入人们的头脑。灌输的重要渠道之一,便是通过刊物广为宣传,这就是立志要自办刊物的重要原因。世界革命和人类解放两大问题,其实在当时仅是个开头,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解决,但的确成了当时世界人民努力奋斗以祈求解决的时代主题。所以说世界革命运动的兴起,人类解放思想的传播,是形成编辑思想最早的契机。

编辑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办报实践及其思想的影响。

一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编辑报刊的主张和实践,对青年时期的有着深刻的影响。早在家乡读书时,就已经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书报。他曾在深夜挑灯阅读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其中的《日报编》提出“广设报纸”,以求“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对报刊编辑思想的形成起了启蒙的作用。到东山高等小学读书时,他又着迷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对其“笔端常带感情”的政论文崇仰备至。

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主张和实践,给思想上以极大的振动。当在长沙第一次读到同盟会会员主办的《民立报》,就立即被报上激烈锋利的反清宣传和“激动人心的材料”所吸引。从这类宣传报道中,看到了报刊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并满怀激情地投入辛亥革命爆发后组建的湖南革命新军。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报刊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始了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研究和介绍。1918年10月,参加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发起的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研究会。在新闻学研究会里,对报纸的作用、任务和办报的原则,以及报纸的编辑业务等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对日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产生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报刊活动,为编辑思想的形成,起了指点迷津、拨正航向的作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该刊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这些文章热烈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有志的青年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陈独秀、等人的报刊活动,对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伟大的“五四”运动感召下,已经作好思想和业务准备的迅即投入了创办、编辑报刊的实践中去。

早期编辑活动,主要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与其革命活动密切相关。从事编辑工作不仅是出于爱好,更不是以此为赖以生存的职业,而是把报刊当作宣传新思想、唤起民众觉悟的工具。二是编、著、校、印、发合一。在创办的几种报纸中,他自己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写稿、审稿、校对、印刷、发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的心血,表现了职业革命家对革命报刊的极端重视和对工作的极端负责精神。

二、编辑思想发展的三个阶级

1在世界革命大潮冲击和国内政治形势急剧变革中开始产生,形成观点。这一阶段以主编的《湘江评论》、《新湖南》和协编的《湖南通俗报》为标志,是编辑思想形成的初期。这一阶段,编辑思想所明显表现的观点包括:第一,要明确编辑报刊的宗旨;第二,编辑报刊要紧密联系现实政治;第三,编辑报刊要立足于“唤起民众之觉醒”;第四,要注意编辑形式的多样化。

2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展开,形成体系。这一阶段大体从建党初期到抗日战争结束。前期以创办《新时代》月刊和主编《政治周报》为标志,后期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这一阶段是编辑思想的一大飞跃。这一阶段,编辑思想突出表现在:第一,要求编辑人员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第二,报刊编辑应坚持“群众办报”的路线;第三,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第四,报刊编辑要着意倡导“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风;第五,报刊编辑人员要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编报办刊。

3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标志走向成熟,形成高峰。1948年4月2日,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其近三十年来的编辑思想和实践作了较系统、全面的总结。这一阶段,就编辑方针、编辑内容、编辑方法、编辑职责、编辑风格和编辑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精辟的见解,从而形成了他的更为完整的编辑思想和编辑理论。

三、编辑思想的主要内容

编辑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编辑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编辑思想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1编辑出发点:党性原则

第一,编辑报刊应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为主要任务。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报刊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报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喉舌,也是人民大众的喉舌,所以,报刊编辑工作者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列宁在办报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明确指出:体现无产阶级的党性,是布尔什维克报刊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的新闻理论、报刊编辑理论中,第一个原则也是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党性原则。

认为,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报刊编辑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必须贯彻到报刊编辑过程的始终和方方面面。1942年,亲自领导和具体指导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就是他坚持报刊编辑党性原则的一次生动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对于这样的大事,作为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编辑部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只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上作了报道,却以主要版面和篇幅来刊登外国通讯社的消息。这种状况引起了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党报离开了党的中,bE作,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反映党的行为,这样的党报不能说是完全的党报,这样的党报编辑部就是缺乏坚强的党性。于是,亲自领导并参与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使党报编辑部增强党性,使党报由不完全的党报成为完全的党报。

认为,报刊编辑工作的党性原则,从立场上来说,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站在党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选用和编辑一切稿件。他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来说,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从思想上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的求实的态度,既反对假、大、空的主观主义,又反对有闻必录的客观主义,自觉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新闻观、编辑观的侵蚀。从政治上来说,就是要无条件地毫不含糊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反映党的工作,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他指出:“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从组织上来说,就是要服从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

第二,编辑工作要坚持依靠群众办报办刊的方针。1948年,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办报和办别的事情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是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它是群众路线在报刊编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认为,按照列宁关于报刊是集体的宣传者、集体的鼓动者和集体的组织者的思想,党经过报刊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经过报刊来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我们的报刊既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是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集体的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全党关心、人民群众关心,发动全党的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把报刊办好。

认为,要依靠群众办报,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扎根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把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交给群众,并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还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我们的报刊等出版物,因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他还要求编辑人员一方面向群众学习,接触他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研究他们的材料和文章;用以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群众的创作热情,特别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工农群众的作品,要造成一个作者乐意写工农群众的作品,编者愿意编工农群众的作品,刊物经常刊载工农群众的作品这样一个大气候环境。

不仅极力倡导报刊工作要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且身体力行。不论是主编报纸,还是写文章、做报告,都努力运用工农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让群众看得懂,理解得透。“要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农村中去”,群众观点是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编辑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原则。

2编辑基本要求: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

政治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各类信息的合理配置是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政治家办报是的一贯主张。1959年6月,针对新闻工作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明确指示:“要政治家办报,不要书生办报”,“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所谓政治家办报,主要是就新闻工作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实质上就是要求搞新闻工作要有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敏锐的政治头脑,这样记者、编辑才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批评书生办报,其“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所以不能“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如果不是政治家办报,而是“书生”办报,那就难免“多谋寡断”,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辨别是非,因而也就难以坚持报刊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自己主办报纸、撰写发刊词、编者按等等,都是严谨地遵循这一主张,紧密联系现实政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第二,报刊要重视理论工作,不能只搞政治。1964年3月22日,在接见《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时指出:“《人民日报》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学术文章”,“《人民日报》要搞理论工作,不能只搞政治”。1964年6月,又指出:“《人民日报》长期以来不抓理论工作,从《人民日报》开始办起,我就批判了这个缺点,但是一直没有改进,直到最近才开始重视这个工作。过去《人民日报》不搞理论工作,据说是怕犯错误……《人民日报》不要怕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就改,这就好了。”充分认识到,报纸不能没有理论宣传,如果光靠喊政治口号,不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维,是难以达到宣传目的的。只有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列主义的思想体系,深入研究其中的精髓,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不偏离正确的航向。

第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编辑工作的方针。一再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矛盾这一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两个前提条件是: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斗争。如果人民不当家作主,就不可能具备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条件,共产党靠“武器的批判”推翻了三座大山,显然不能再用“武器的批判”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的观点大家可以摆出来进行争鸣,正如所说,“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作为“双百”方针的倡导者,要求在报刊编辑工作中也必须贯彻这一方针。他指出,“关于百家争鸣问题,完全是学术性的,在报上争来争去不会有影响的,至于政策性的,恐怕就要分别一下情况。但是划范围也有困难,因为政策那么多”。报刊有正、负两种舆论导向,如果将一些政策性问题在报刊上纠缠不清地争来争去,势必混淆视听,使人民群众莫衷一是。因此,我们在贯彻“双百”方针时,要正确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双百”方针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各种争鸣只能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展开。二是正确理解舆论的一律与不一律。所谓舆论一律,实质上是个新闻自由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家剥削的人,只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我们的新闻自由、出版自由,是建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的自由。舆论一律与不一律,其实就是指的公民言论、出版有自由,但要受到限制,盲目地追逐新闻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三是正确理解“以写光明面为主”和报刊上的批评的关系。从整个社会现实来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光明是主流,黑暗是支流,一切真诚希望“写真实”的文学艺术家,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是光明,因而也不能不将描写光明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歌颂光明是主流;同时意味着还有支流,即暴露敌人的黑暗和批评人民内部阴暗面的作品。因此,不能用“以写光明面为主”要求一切作品,对那些不利于革命的黑暗面必须进行讽刺、揭露。“关于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就是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管,就是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因此,在贯彻执行“双百”方针时,应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颂光明,鞭挞落后。

3编辑风格:通俗、生动、简明、有力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

第一,行文力求通俗易懂。一贯重视新闻语言,主张报纸上要“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对于那些不生动、不形象,半文半白,语言干瘪、废话连篇,使人看了头痛的八股文章,他是深恶痛绝的。撰写的新闻稿,都几乎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而只用一些通俗的文字,却显得很幽默,很有分量。

第二,文字要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经常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撰文和演说,从不陈词滥调,喜怒哀乐形于字里行间,行文波澜起伏令人叫绝。所写的新闻,很少超过千字,其他理论文章也尽量避免言之无物。在《反对党八股》中对怎样写文章,怎样做学问,如何做编辑,论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我们研究编辑理论的经典之作。“深入群众,力戒空谈”,高度地概括了的编辑风格。

4编辑重要一环:培养一支出色的编辑队伍

编辑思想范文篇2

关键词:;编辑思想;发展;内容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宣传家、编辑家,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亲手创办报刊,经常为报刊、通讯社、电台撰写新闻、评论,并在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作过许多精辟的研究。目前,我们对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尚缺乏认真的研究。我认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的编辑思想,对于研究我们党和新中国的编辑出版史,研究和发展我国编辑出版理论以及繁荣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编辑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

从事报刊编辑的活动,是在“‘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成为时代主题的中开始的。时代社会条件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条件要正确地反映到人们的主观认识上来,才能为人们所把握。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这是我们研究编辑思想形成和发展时应该抓住的一个主要线索。世界革命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解放运动的深入展开。世界革命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类解放,而人类解放思想,又必须通过灌输,才能进入人们的头脑。灌输的重要渠道之一,便是通过刊物广为宣传,这就是立志要自办刊物的重要原因。世界革命和人类解放两大问题,其实在当时仅是个开头,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解决,但的确成了当时世界人民努力奋斗以祈求解决的时代主题。所以说世界革命运动的兴起,人类解放思想的传播,是形成编辑思想最早的契机。

编辑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办报实践及其思想的影响。

一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编辑报刊的主张和实践,对青年时期的有着深刻的影响。早在家乡读书时,就已经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书报。他曾在深夜挑灯阅读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其中的《日报编》提出“广设报纸”,以求“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对报刊编辑思想的形成起了启蒙的作用。到东山高等小学读书时,他又着迷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对其“笔端常带感情”的政论文崇仰备至。

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主张和实践,给思想上以极大的振动。当在长沙第一次读到同盟会会员主办的《民立报》,就立即被报上激烈锋利的反清宣传和“激动人心的材料”所吸引。从这类宣传报道中,看到了报刊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并满怀激情地投入辛亥革命爆发后组建的湖南革命新军。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报刊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始了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研究和介绍。1918年10月,参加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发起的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研究会。在新闻学研究会里,对报纸的作用、任务和办报的原则,以及报纸的编辑业务等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对日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产生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报刊活动,为编辑思想的形成,起了指点迷津、拨正航向的作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该刊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这些文章热烈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有志的青年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陈独秀、等人的报刊活动,对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伟大的“五四”运动感召下,已经作好思想和业务准备的迅即投入了创办、编辑报刊的实践中去。

早期编辑活动,主要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与其革命活动密切相关。从事编辑工作不仅是出于爱好,更不是以此为赖以生存的职业,而是把报刊当作宣传新思想、唤起民众觉悟的工具。二是编、著、校、印、发合一。在创办的几种报纸中,他自己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写稿、审稿、校对、印刷、发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的心血,表现了职业革命家对革命报刊的极端重视和对工作的极端负责精神。

二、编辑思想发展的三个阶级

1在世界革命大潮冲击和国内政治形势急剧变革中开始产生,形成观点。这一阶段以主编的《湘江评论》、《新湖南》和协编的《湖南通俗报》为标志,是编辑思想形成的初期。这一阶段,编辑思想所明显表现的观点包括:第一,要明确编辑报刊的宗旨;第二,编辑报刊要紧密联系现实政治;第三,编辑报刊要立足于“唤起民众之觉醒”;第四,要注意编辑形式的多样化。

2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展开,形成体系。这一阶段大体从建党初期到抗日战争结束。前期以创办《新时代》月刊和主编《政治周报》为标志,后期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这一阶段是编辑思想的一大飞跃。这一阶段,编辑思想突出表现在:第一,要求编辑人员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第二,报刊编辑应坚持“群众办报”的路线;第三,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第四,报刊编辑要着意倡导“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风;第五,报刊编辑人员要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编报办刊。

3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标志走向成熟,形成高峰。1948年4月2日,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其近三十年来的编辑思想和实践作了较系统、全面的总结。这一阶段,就编辑方针、编辑内容、编辑方法、编辑职责、编辑风格和编辑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精辟的见解,从而形成了他的更为完整的编辑思想和编辑理论。

三、编辑思想的主要内容

编辑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编辑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编辑思想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1编辑出发点:党性原则

第一,编辑报刊应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为主要任务。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报刊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报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喉舌,也是人民大众的喉舌,所以,报刊编辑工作者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列宁在办报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明确指出:体现无产阶级的党性,是布尔什维克报刊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的新闻理论、报刊编辑理论中,第一个原则也是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党性原则。

认为,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报刊编辑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必须贯彻到报刊编辑过程的始终和方方面面。1942年,亲自领导和具体指导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就是他坚持报刊编辑党性原则的一次生动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对于这样的大事,作为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编辑部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只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上作了报道,却以主要版面和篇幅来刊登外国通讯社的消息。这种状况引起了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党报离开了党的中,bE作,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反映党的行为,这样的党报不能说是完全的党报,这样的党报编辑部就是缺乏坚强的党性。于是,亲自领导并参与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使党报编辑部增强党性,使党报由不完全的党报成为完全的党报。

认为,报刊编辑工作的党性原则,从立场上来说,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站在党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选用和编辑一切稿件。他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来说,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从思想上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的求实的态度,既反对假、大、空的主观主义,又反对有闻必录的客观主义,自觉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新闻观、编辑观的侵蚀。从政治上来说,就是要无条件地毫不含糊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反映党的工作,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他指出:“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从组织上来说,就是要服从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

第二,编辑工作要坚持依靠群众办报办刊的方针。1948年,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办报和办别的事情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是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它是群众路线在报刊编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认为,按照列宁关于报刊是集体的宣传者、集体的鼓动者和集体的组织者的思想,党经过报刊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经过报刊来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我们的报刊既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是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集体的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全党关心、人民群众关心,发动全党的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把报刊办好。

认为,要依靠群众办报,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扎根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把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交给群众,并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还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我们的报刊等出版物,因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他还要求编辑人员一方面向群众学习,接触他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研究他们的材料和文章;用以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群众的创作热情,特别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工农群众的作品,要造成一个作者乐意写工农群众的作品,编者愿意编工农群众的作品,刊物经常刊载工农群众的作品这样一个大气候环境。

不仅极力倡导报刊工作要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且身体力行。不论是主编报纸,还是写文章、做报告,都努力运用工农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让群众看得懂,理解得透。“要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农村中去”,群众观点是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编辑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原则。

2编辑基本要求: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

政治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各类信息的合理配置是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政治家办报是的一贯主张。1959年6月,针对新闻工作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明确指示:“要政治家办报,不要书生办报”,“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所谓政治家办报,主要是就新闻工作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实质上就是要求搞新闻工作要有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敏锐的政治头脑,这样记者、编辑才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批评书生办报,其“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所以不能“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如果不是政治家办报,而是“书生”办报,那就难免“多谋寡断”,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辨别是非,因而也就难以坚持报刊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自己主办报纸、撰写发刊词、编者按等等,都是严谨地遵循这一主张,紧密联系现实政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第二,报刊要重视理论工作,不能只搞政治。1964年3月22日,在接见《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时指出:“《人民日报》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学术文章”,“《人民日报》要搞理论工作,不能只搞政治”。1964年6月,又指出:“《人民日报》长期以来不抓理论工作,从《人民日报》开始办起,我就批判了这个缺点,但是一直没有改进,直到最近才开始重视这个工作。过去《人民日报》不搞理论工作,据说是怕犯错误……《人民日报》不要怕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就改,这就好了。”充分认识到,报纸不能没有理论宣传,如果光靠喊政治口号,不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维,是难以达到宣传目的的。只有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列主义的思想体系,深入研究其中的精髓,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不偏离正确的航向。

第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编辑工作的方针。一再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矛盾这一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两个前提条件是: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斗争。如果人民不当家作主,就不可能具备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条件,共产党靠“武器的批判”推翻了三座大山,显然不能再用“武器的批判”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的观点大家可以摆出来进行争鸣,正如所说,“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作为“双百”方针的倡导者,要求在报刊编辑工作中也必须贯彻这一方针。他指出,“关于百家争鸣问题,完全是学术性的,在报上争来争去不会有影响的,至于政策性的,恐怕就要分别一下情况。但是划范围也有困难,因为政策那么多”。报刊有正、负两种舆论导向,如果将一些政策性问题在报刊上纠缠不清地争来争去,势必混淆视听,使人民群众莫衷一是。因此,我们在贯彻“双百”方针时,要正确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双百”方针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各种争鸣只能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展开。二是正确理解舆论的一律与不一律。所谓舆论一律,实质上是个新闻自由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家剥削的人,只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我们的新闻自由、出版自由,是建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的自由。舆论一律与不一律,其实就是指的公民言论、出版有自由,但要受到限制,盲目地追逐新闻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三是正确理解“以写光明面为主”和报刊上的批评的关系。从整个社会现实来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光明是主流,黑暗是支流,一切真诚希望“写真实”的文学艺术家,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是光明,因而也不能不将描写光明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歌颂光明是主流;同时意味着还有支流,即暴露敌人的黑暗和批评人民内部阴暗面的作品。因此,不能用“以写光明面为主”要求一切作品,对那些不利于革命的黑暗面必须进行讽刺、揭露。“关于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就是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管,就是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因此,在贯彻执行“双百”方针时,应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颂光明,鞭挞落后。

3编辑风格:通俗、生动、简明、有力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

第一,行文力求通俗易懂。一贯重视新闻语言,主张报纸上要“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对于那些不生动、不形象,半文半白,语言干瘪、废话连篇,使人看了头痛的八股文章,他是深恶痛绝的。撰写的新闻稿,都几乎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而只用一些通俗的文字,却显得很幽默,很有分量。

第二,文字要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经常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撰文和演说,从不陈词滥调,喜怒哀乐形于字里行间,行文波澜起伏令人叫绝。所写的新闻,很少超过千字,其他理论文章也尽量避免言之无物。在《反对党八股》中对怎样写文章,怎样做学问,如何做编辑,论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我们研究编辑理论的经典之作。“深入群众,力戒空谈”,高度地概括了的编辑风格。

4编辑重要一环:培养一支出色的编辑队伍

编辑思想范文篇3

从广义上讲,指从策划、指定选题、脚本的写作、实地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电视编辑是后期制作,或者称为剪辑工作。电视编辑的主要内容包括:画面编辑、声音编辑、配音配乐以及特技处理和多种声音元素的制作。

2电视编辑思维的含义

电视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电视编辑的技术水平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电视节目的最终效果。而电视编辑思维成为电视节目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是电视编辑中“人性”化的特殊性所在,取决于电视编辑人员的知识、审美、艺术、道德等各种素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包括策划、素材选择、后期制作等一系列过程。策划即是先确定本期节目的主题,或者是给个整个节目定下一个基调:是宣传一种观点,陈述一个事实,讲述一个道理等等,都需要电视编辑人员与策划人员事先做好充分的沟通,然后才能在素材选择和节目编辑时选择最需要和最准确的素材,保证诉求点的实现和最终目标的达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电视编辑,或者称之为节目制作者的思维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理解和技能是实现策划者的理念和与电视受众理解这个理念的沟通的桥梁。编辑记者在选择素材的过程就是理解策划理念,并思考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这一理念的过程。选择好的素材是单一和无关联的,电视编辑思维的重要功能之一,即在于将这些直观上无关联的画面组织起来。通过“剪辑”“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通过适当的组接并列方法,可以赋予镜头过去从未具有的意义”。综上所诉,电视编辑思维即是电视编辑记者们对电视素材的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

3电视编辑思维的意义

可以确定的是,电视节目通过剪辑和特效编辑,配以声音,最终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与观众沟通的目的。任何电视作品都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融合了电视编辑人员个性思维过程的加工品。这种作品是一种主动选择、先入为主的有意识的思维过程。通过电视信号的传播被广大电视受众接收到。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可以分成(表1)几类:通过(表1),我们可以了解到,电视节目编辑中必须考虑到电视作为传播媒体的这一特性。它的使命必须完成“传播”这一过程。仅仅制作出来而不能达到传播效果是无意义的,在上述四个方格里,只有左上角是做到了传播的最终目的。而其他几种都是无意义的。左下角可以理解为不通过电视传播,不以视听信号为渠道,以其他传媒如广播、网络、电子产品、人群等传播方式达成目的。而右上角是现在各种媒体传播中大多数无意义信息的存在现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纷繁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在这些杂乱的信息中过滤有用信息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更别提辨别信息的真伪了。因此,对于受众来说,要通过简单、直白的方式打动他们,让他们赞同你的价值观念,遵循你的生活理念,甚至选择你所宣传的消费方式,购买你极力推销的有价商品。成为电视编辑记者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电视编辑,不是一种信息的简单累积和叠加,而是要研究受众心理、分析价值观念,再通过编辑人员自身的艺术和文化素质的表达的有意识的选择的思维过程。这种以个人的修养来满足大众的需求的艺术是对电视编辑的最高要求,也正是其成为艺术品的魅力所在。

4电视编辑思维的特点

电视编辑的产品直接作用于广大植根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观众,这些观众的接受需求、认知规律等直接制约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认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电视编辑作为节目的最终完成环节的媒体至关重要的“把关”环节,一定意义上承担了媒体形象塑造者的角色,同时又必须接受观众的客观检验和评定,电视观众接受与否,接受偏向如何,接受程度如何,都将直接影响电视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单一被动型的灌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信息的主动建构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因此,电视编辑的一个重要特点,除了需要电视编辑记者的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思维能力外,还需要考虑到电视受众的思维接受能力。通俗地说,传播者说的话,要针对接受者的水准,采用适合的方式,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不然,就像“对牛弹琴”,达不到传播的目的。

编辑思想范文篇4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道德;价值定位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编辑在其生产中处于中介地位,从事策划、组稿、编校、发行等一系列编辑活动,是产品的加工者和传播者,更是产品质量的“把关人”。编辑的思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人格修养、职业道德、价值定位和行为取向,从而对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式、格调乃至办刊水平产生影响。现阶段,一名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在政治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外,还必须具有积极的办刊理念、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社会转型以及客观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科技期刊编辑仍或多或少存有一些不符合积极办刊理念的负面思想。这些负面思想,既有过去旧的思想残余,也有随社会发展而新出现的。

这些负面思想阻碍了编辑境界的提升、素养的提高,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稿件处理失范的情况,既挫伤了一部分作者的积极性、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期刊办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乃至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据此,笔者对科技期刊编辑一些负面思想及其影响、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改进之陋见,和广大编辑同仁商榷。

一、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种种及其影响

1.存有“等米下锅、得过且过”的被动办刊思想。在计划经济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属于封闭性办刊,主要职能为各主办单位或学会自身服务。

在这种缺少竞争的办刊方式影响下,不少科技期刊编辑养成了“等米下锅、得过且过”的办刊思想,并产生了一种定势思维和依赖性习惯,来什么稿,发什么稿,缺少主动性,何谈创造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技期刊的办刊逐步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化。近年来,由于履行入世的需要,出版市场又相继面向国际开放,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下,尚有不少编辑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却习惯于旧有办刊方式,不积极策划、组稿,不主动处理来稿,不及时跟踪稿件送审情况。在这种被动办刊思想下,编辑活动中常出现稿件处理不力等现象,使得不少稿件失却了时效性,客观上造成了作者一稿多投。

2.怀有“为他人忙碌”的心态失衡思想。同所有期刊编辑一样,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修养。

经他们修改的稿件,从学术观点的确立、文章标题的推敲、篇章结构的布局、遣词造句的表达、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不渗透了他们的心血,也正是如此,编辑才被人赋予“蜡烛”、“为人作嫁衣裳”的美誉。但是,许多稿件在发表之前,编辑所做的“隐性”工作除作者之外很少有人知晓,甚至部分作者对编辑的修改工作也不以为然,加上目前社会评价体系和社会分工中编辑多处于边缘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使得部分编辑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整天埋头坐“冷板凳”为别人忙着“做嫁衣”,寂寞,辛苦,不值得,不再以“为他人作嫁衣”为荣,而是产生一种“为他人忙碌”的心态失衡思想,在编辑活动中经常表现为不能尽心尽力,处理稿件不到位,漠视作者的请求。

3.抱有“编辑不是事业”的思想。目前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中将编辑作为事业终身追求者不多,这可能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编辑“无学”有关。

而对于科技期刊中庞大数量的高校学报编辑来说,虽然他们本人基本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但许多高校并不认可他们是教学科研岗,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往往低于教学科研岗位,从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这种“编辑只能当成工作,不能作为事业”的思想,造成许多编辑缺乏敬业爱业精神。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审改文稿往往从纯编辑技巧角度出发,对论文进行勾勾划划,重视论文“编务加工”外在形式质量,而忽视编辑全方面“把关”及“编辑加工”等职责,造成论文内在质量差,甚至滥用“文责自负”之名要求作者承担起编辑自身该承担的任务等。

4.偶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工作由于具有重复性、繁杂性、利他性等特点,易引起职业倦怠。马斯洛等曾指出职业倦怠具有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降低———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根据该理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多年的老编辑,由于评审制度的不健全,自我价值或个人成就感一旦未曾实现,多易产生以上职业倦怠的特征。反映在编辑活动中,一些编辑有时因情绪的波动,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当他们面对作者的稿件时,缺乏热情,特别是对于论题创新、具有新意的文章缺少“眼睛一亮”的感觉,认为作者稿件的好坏、发表与否与己无关,选择审稿专家偏差大,片面采用审稿专家意见,处理稿件缺少精心细致,何言编辑的“再创造”。

5.孳生“店大欺客”或“高高在上”的思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实行控制,所刊发论文总版面有限,而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庞大,近年来更由于博士、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每年均产出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

面对出版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科技期刊尤其是名期刊不再是一种大众资源,加之我国现有的考核、职称评审制度以及相当一部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重视所谓SCI、权威或核心期刊等因素,包括近年来对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越来越高等原因,客观上造成了一批期刊“稀有资源”的地位。许多作者因多种需要而不得不有求于期刊社和编辑,致使部分编辑产生错觉,“店大欺客”或“高高在上”的思想相当凸现。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多表现为审稿以貌取文、以人取文,更有甚者,以“利”取文,掺杂了个人好恶和偏见,偏离了选稿原则,失却了编辑道德。

二、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产生的根源

1.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一起所带来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的特殊时期。由于两种体制并存的原因,出版领域未能及时跳出旧有思维、框架,办刊思想、观点滞后,部分编辑仍习惯于旧有办刊思维和办刊模式,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思想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使得物欲膨胀、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不健康思想滋长,造成一部分人是非观念混淆、道德标准模糊,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错误思想导致错误行为的产生,人情稿、关系稿、有偿稿接踵而来,许多编辑也因此过不了人情关、关系关和金钱关,在个人利益和刊物质量面前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2.编辑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编辑已从过去单一学科的编辑发展成为多门类的编辑,编辑也从“无学”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编辑学学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科技期刊编辑也许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但他们仅仅是单一的编辑角色,很少有人成为独立的编辑学学者。这就是说,不少人缺少层次的提升和新的领域的进入。在编辑过程中,毫无疑问,编辑职业为作者稿件编辑加工的重复性、繁杂性、利他性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编辑自身价值认知的不断降低,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故而部分编辑负面思想的出现在所难免。

3.编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所带来的影响。编辑活动中,编辑应当和作者一样,具备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再创造”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作者共同将一篇论文打造得尽善尽美。然而过去多年来全社会普遍缺少版权意识,编辑也缺少修改、署名权意识,许多文章发表后没有负责地在文后署上编辑的姓名,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编辑的工作被忽视或漠视,编辑缺少进步的动力和激情,自身主体意识不强,总认为自己只是编发文章而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把关人”角色。

4.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所带来的影响。编辑劳动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综合付出,每一篇稿件、每一期期刊的问世,都浸透着编辑的心血。然而,由于编辑劳动的潜隐性,编辑的甘苦与贡献不易被人们所认识,甚至也不被自身单位所认识。对此,社会评价体系对编辑的道德规范、素质修养和劳动成果必须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褒其规范和创新,贬其偏离和守旧。然而现实是,在许多评价体系中,编辑沦为下层角色,不被人们所重视,时间一长,编辑人员难免心理失衡,产生负面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5.相关政策上的偏见所带来的影响。科技期刊编辑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编校等多种服务,使得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报奖评优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获益匪浅。从这一点来讲,社会在制定政策时应当提供一个相对公正的平台,以使编辑人员的艰辛劳动得到应有的认可。然而现实中许多单位在制定政策时,重视了科研人员却忽视了编辑。此外,我国编辑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无学”状态,目前虽说确立了编辑“有学”,然而却很少有配套的编辑学研究课题。

相比之下,其他专业学科省、部到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均提供了大大小小课题供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数量、资助经费和力度远非编辑学所能比及。在目前体制下,由于很难同科研人员进行竞争,加上职业的特殊性,不少编辑在取得副高以上职称后,工作中就渐失动力和激情,甚至心态失衡。此情况亦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三、消除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的举措

科技期刊编辑之所以产生这些负面思想,从内因上讲是因为编辑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中放松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一定程度上职业道德水准下降所致。

另外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的编辑主体意识未得到唤醒或强化,忽视了自身期刊“把关人”角色和责任所致。从外因上讲则是社会不公正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的缺陷所致。消除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之举措,笔者以为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1.加强编辑职业道德水准建设,不断内化职业道德。

编辑职业道德是指编辑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编辑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所谓编辑职业道德内化就是指每位编辑工作者在头脑中必须形成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并把这种道德素质融入到工作中,使这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编辑工作的一种自觉行动。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编辑,才会是一个人格修养良好的编辑,才会是一个合格的精神产品的“把关”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编辑,才能在编辑活动中真正尊重作者、真心帮助作者、与作者同成长,与刊物共发展。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编辑,才能在编辑活动中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现人文情怀。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内化职业道德水准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追求“真、善、美”,并努力实现三者在编辑活动中的统一,不断提高编辑的科学精神。

真———强调编辑认真、真诚对待作者稿件;善———强调编辑品(心)善、善待作者稿件;美———强调编辑美德、良好职业道德。真善美的追求是编辑人性提升、人格完善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旨归性诉求。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进步标尺,在编辑活动中则是体现编辑崇尚科学、追求臻善和达美的科学精神。科学大师竺可桢曾经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种求真务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应该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主流精神气质。有了这种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作为编辑的工作理念,并努力实现“真、善、美”三者在编辑活动中的统一,这必将对提高编辑的道德水准、克服和防范编辑产生负面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2.强化编辑主体意识,增强“把关人”责任感。编辑是促进我国学术交流、文化传播乃至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者。

在传统的封闭办刊模式下,编辑长期从事一种服务性的工作且这种工作具有潜隐性特点。编辑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成果无法用一种独特的物质形态体现出来,而是与作者的劳动融为一体,隐没于作品之中,成为作者的劳动的继续和延伸。尽管一篇文章从策划、组稿、选稿、审稿、改稿、编务、校对到出版,期刊的整个制作流程凝聚着编辑的大量心血,但编辑始终只是在幕后。这种办刊模式导致编辑工作激情渐减,主体意识渐淡,“把关人”责任感渐弱。应该说,在过去出版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全社会普遍版权意识不强的条件下,编辑的这种主体意识不强的现象相当普遍。

新时期形势下,出版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社会版权意识增强,国内外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应当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充分认识编辑主体在产出精品成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编辑活动中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对文稿的具体修改意见,并以超前、市场、质量以及唯美等多种意识指导工作实践,尽力把每一篇稿件都变成优质的精神产品,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合格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精神产品“把关人”。

增强编辑主体意识,除了要有高度的价值认知、科学的精神追求外,还要有事业上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要具有把编辑当作事业来追求的编辑家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克服编辑工作中负面思想的干扰和影响,耐得住“寂寞”,钟情于编辑事业,才能在对事业的追求与对社会的贡献中求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公务员之家

3.消除相关政策偏见,健全社会评价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编辑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编辑活动的地位、作用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和更加积极的追求。目前社会为编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编辑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不能仅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应当积极参与文化设计和文化创造,强调编辑的策划功能和以编辑为主导的文化工程。在这种新的认识下,相关单位应当重新审视以前所制定的政策,认定编辑的角色和地位,应当改变过去将他们从属或附属于科研的看法,真正视他们为科研主力军的一部分。社会在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编辑的同时,应当抛弃过去陈旧的观点,应当认识到新时期编辑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他们是文化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肩负着启迪民智、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切,除了编辑自身需要良好的素质和强烈的主体意识外,还需要各级政策制定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菊梅.浅议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0):168-170.

[2]王子斌,张立元,刘明寿.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欠妥行为探析[J].编辑学报,2009,21(1):81-83.

[3]何海涛.编辑的认知偏差与矫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124-126.

[4]赵连稳.学报编辑和学术腐败的防范[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3):125-128.

[5]刘恺汐.试论编辑的职业道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0(2):172-173.

[6]王前.论高校学报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3):140-141.

编辑思想范文篇5

一年来,在报社全体成员全力支持下,坚持正确办报方向和党性原则,不断加强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狠抓报纸质量,顺利地完成党委委交办的宣传报道工作任务和企业对外宣传工作任务。下面,我把本人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首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感。

报纸是喉舌,担负着重要责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队伍素质。提高觉悟、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把学习做为报社群体的首要任务来抓,建立了学习制度,并制定了学习计划,我个人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并按要求,基本上完成了应学篇目。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文件、新时期领导干部楷模郑培民先进事迹、新党章、“两个务必”、干部廉政准则、等等。为巩固学习成果,每个篇目学习后,自己都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共写学习笔记近10万字。同时,主动学习新闻业务知识,潜心研究新闻工作的理论、。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增强了自身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使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决策力有所提高,从而带动报社职工队伍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近一步提高,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明显增强,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完成宣传任务奠定了基础。

其次、坚持加强管理,建章建制,确保报社工作有序进行。

一是规范了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制定了和完善了报社工作制度,对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纪律、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组织纪律等明确界定,有章可循。二是制定了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报纸按期按时完成出版发行任务。三是制定了全岗位责任制,奖优罚劣,规范编采人员日常工作行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带头遵守。进一步明确了办报方向,明晰了各部门的职责,使全体人员工作起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各司其职,推动了报社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再次、精雕细琢,提高质量,正确创办一流企业报刊。

在集思广益、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相应措施,使办报质量有大幅提高。一是对全体人员实行量化管理,对每位同志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进行细化,每月进行一次检查、验收,视工作完成情况给予经济上奖励或惩罚,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干多者奖,干少者罚,干好者奖,干坏者罚。例如,每人都有写稿任务数,超额者奖,未完成者罚。写好稿件、好标题者奖,稿件出现错情者罚;编辑部每个人都要编好稿、精稿,稿件见报后出现错情者罚,杜绝稿件见报后主标题出现错误,出现重大错情除经济处罚外,追究相应责任。岗位责任制的细化管理,做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激发了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抓学习、抓培训,提高全体人员业务能力。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针对一段时间内报纸上出现的错情进行通报、纠正;派骨干人员到中央新闻单位去学习、培训,回来后向大家讲解学到的知识和新的办报理念,定期进行评报,对每期报纸上的好稿件、好标题、好版面面进行评点,对质量差的稿件指出毛病所在。从而使每个编采人员能扬长避短,提高编采质量。目前,报纸上好稿件、好标题层出不穷,差错率低于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标准。三是加强编采作风建设,增强报纸可读性。组织编采人员深入一线基层的生产一线,实行三贴近,采编鲜活生动的读者喜闻乐见的稿件。

第四,围绕中心,面向基层,全方位完成宣传报道任务。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围绕中心工作,每一年都起草了年度新闻报道要点,以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宣传为着眼点,确定个宣传报道要点,确定了主要栏目,使全体编采人员有章可循,围绕报道要点和栏目去采编文章,保证了宣传报道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在此基础上,我针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节日宣传报道做了周密部署。在党代会宣传报道方面,我们开辟专刊,突出要点及时的把企业党代会精神传达到员工中。在为重点项目建设宣传报道方面,我们克服困难,重点策划,以通讯员深入报道为重点,把项目进展情况通报给广大员工,鼓舞了员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编辑思想范文篇6

二、前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文摘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inthelastdecadeof20thCentury,INTERNETisregardedastheFourthMediaafterPress,RadioandTVandnowleadingawide-rangerevolutioninmasscommunication.Moreandmorestudiesandresearchworksconcentrateonthenewformofmediaandthenewsector.InternetNewsEdit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practicalaspectsofthestudies.Staringfrom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isarticledealswiththeInternetNewsEditing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audience.

Thearticletakesthreepointsofviewstocarryoutitsclassifiedstudies:a)amacrostudywhichfocusonPrinciplesofInternetNewsEdit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b)anintermediate-view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plann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andc)amicro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editingpractice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eprinciplesofhistoricalfull-coverage,whole-societycoverage,entire-audiencecoverageandall-timecoverageshouldbeappliedtotheInternetNewsEditingsince boundlessnessisthebasiclawineditingnewsaccessinginternet.Furthermore,studiesaregiventothefunctioningcontrolofeconomicroleinInternetNewsEditinginrespectsofthecontents,functionsandcharacteristicsrelatingtointernetnewsplanning.Thestandardsofwell-designedandwell-writtennewsareproposedinthisarticlethroughmicro-studiesgiventocontentsstructuringandpagelayout.

KeyWords:BasicLawofInternetNewsEditing,EditingPrinciples,EditingPlanning,EditingPractice,Boundlessness,DemandsofAudience

前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page_break]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编辑思想范文篇7

一、敏锐进取的思想力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期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因此,编辑对作者的文稿进行加工具有文化导向作用,经过编辑加工修改的文稿融入了编辑的精神文化劳动。期刊是党和国家宣传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贯策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编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编辑应具有政治敏感性,对涉及宗教、民族、外交、政党等主题的文章应遵守相关的报道制度,高校期刊编辑应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政治素养是高校期刊编辑的基本必备素养,离开政治素养谈其他素质都不切实际。期刊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增强出版物的思想性,把好政治审稿关,使编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编辑工作既是社会化的精神文化生产,又是编辑个人的文化劳动行为。期刊编辑工作汇聚了编辑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重复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校等工作,要不厌其烦地接收作者的邮件、接听作者的电话询问,这些工作都要循环往复地进行,如果没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急躁情绪,进而出现抵触态度,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这里提到的热爱很重要,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期刊编辑就会在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失去工作兴趣。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70%的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在这70%的人中,编辑和记者的职业倦怠率占38.3%,所占比例较高,可见编辑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坚守、有担当,每名高校期刊编辑都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编辑职业精神。(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论面对的是社科类期刊还是科技期刊,期刊编辑都需要具有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高校期刊编辑所处的环境不同于一般期刊社的编辑,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集中地,高校期刊编辑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编辑对待来稿稿件要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依据事实进行处理,对待稿件的内容要遵循客观事实,对于社科类稿件要把握住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内容健康,学术性稿件要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二是对待作者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要敢于同作者进行探讨,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学术权威的某些观点,敢于提出意见、进行争鸣;三是高校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对“伪科学”的观点和思想要学会鉴别,并进行坚决抵制,学会运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真实性。

二、功底扎实的编辑力

(一)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作者投来的稿件我们称之为“原稿”,印刷出版前的稿件称为“样稿”,从原稿到样稿能够体现出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这也是编辑加工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些作者的文字能力比较差,在投稿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病句、标点乱用、语词不规范等现象,对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现在的编辑很少有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毕业,许多编辑的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期刊的编校质量主要体现在文字水平上,所以,期刊编辑应该加强对语言学、词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汉语词汇和句法认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汉语中常用词汇的结构和意义、病句的主要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也是提高期刊编校水平的关键。(二)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高校期刊编辑,应具有丰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在自己从事的期刊领域还应该达到“精”和“专”。无论在大学学习何种专业,只要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就应该认真学习出版理论知识,作为期刊编辑应掌握编辑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基本内容,了解当前的学科热点及发展方向。对编辑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是指出版专业编辑实务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期刊编校规范的学习,对文稿体例格式的规范处理能力、对出版流程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这些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编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后,必须结合工作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胜任编辑工作。高校期刊编辑应至少具有一门专业学科的特长,熟悉学科专业知识的科学内涵,及时掌握、了解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成果,力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广博的综合学科知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作为一名期刊编辑除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通晓自然科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以及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有人称编辑为“杂家”“功夫匠”。目前高校期刊多为学术型期刊,投稿作者大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作者的层次水平较高,这就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在知识层面上广博宽厚,做好知识储备,一名高素质的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这样无论涉及到任何领域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地加工处理,达到驾轻就熟。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一)编辑管理能力创新。根据目前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编辑要从日常的工作管理上进行创新,对于传统的约稿、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的流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的时展需要。由于期刊出版不同于图书出版,期刊传播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因此,期刊编辑不能坐等来稿,必须思想敏锐、观点新颖,主动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在对作者投稿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作者的来稿登记建立作者信息库,掌握作者信息,便于对以后的重点作者进行约稿;二是实施情感沟通,加强同作者的感情联络,培养年轻的高水平作者队伍;三是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投稿作者,适当开展指导和培训,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使其为期刊写出更优秀的稿件。通过以上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二)编辑技术发展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要,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界发生了大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大部分期刊编辑部使用采编平台系统处理稿件,因此,编辑要熟练掌握操作平台系统的技术,紧跟时展。目前的稿件处理流程已经从人工登记发展到平台系统直接统计记录,编辑可在网上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送审稿、为作者发送退修意见、发送录用通知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期刊实现了由“印刷版”到“电子版”的过渡。编辑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对高校期刊编辑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期刊编辑要在编校技能上下功夫,适应技术发展,为期刊的发展做贡献。

四、不断学习的竞争力

编辑思想范文篇8

关键词:编辑;职业素养;电视台;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到了21世纪我国已经步入到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并且拥有了由卫星、有线、无线等多种技术组成的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台综合覆盖网,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媒体运作组织,必须提高电视台内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制作出高品质的视频和音频资源,以此满足社会的需要[1]。其中电视台编辑这一职位更是至关重要,电视台编辑的任职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编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如何有效的提升编辑的职业素质?编辑的职业素质对电视台发展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现在我们就对这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说明。

1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政治素质

电视台对编辑的第一条任职要求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热爱电视事业,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电视行业是我国传统的四大传媒之首,是连接党与政府及人民之间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因此,编辑一定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全力支持党的政策和方针,拉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2]。所以,政治素质是编辑的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1.2专业素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行业的编播理念以及编播技术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电视台编辑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电视台还是遵循传统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手段,是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也会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跌到最底层。因此,电视台的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与思想,帮助电视台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同时,这也是电视台发展的需要。

1.3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电视台编辑的内在基础,也是电视台编辑最基本的内在素养。因此,提升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十分重要,当编辑人员拥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就能够深刻地理解党和政府的发展方针,并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作用,向社会传播政治思想,另一方面,编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就能制作出更加优秀的电视节目,供给观众观赏。由此可见,当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时,往往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会很高。因此提高电视台编辑的文化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任务。

1.4身体素质

电视媒体行业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经常容易发生变动,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他们的工作,例如,由于电视台节目编排顺序的调整,会要求编辑人员到现场加班,有的时候甚至会在深夜接到通知。所以,编辑人员无法过上稳定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另一方面,政府对电视台播放的内容有较高的要求,编辑工作人员为了避免引起重大失误,因此会长期处于高度的压力状态中。这样的工作环境及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都需要编辑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此更好地完成编辑的本职工作。不仅仅是电视台的编辑人员,电视台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充沛的精力,做到能够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

2编辑人员职业素养对电视台发展的作用

2.1电视台节目信息的获取渠道需要通过编辑人员

编辑人员需要为电视台提供相应的节目信息,随后电视台再针对编辑人员提供的信息进行策划,最后制作成电视节目播放给观众。拿一些新闻节目来说,新闻节目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传达党和政府政策与法规的新闻,关注群众民生的新闻,国家经济发展与趋势的相关新闻,具有娱乐性质的新闻,科普知识的专题新闻等,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新闻都需要编辑人员提供信息,通过对题材的构思,进行与题材内容相关的拍摄。因此,可以说编辑人员是电视台节目信息的重要获取渠道。

2.2电视台编辑是节目把关的参与人员

观看电视节目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电视节目要尽量向人们传输正确并且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以此提高国人素质,创造出团结、乐观、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电视台编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带给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节目信息,对电视节目的质量及合理性进行严格监督和审核,并在制作节目过程中能够充分将自身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体现出来。

3提升编辑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

电视台编辑必须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并具有健康的人文思想,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完善,向社会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与性质的电视节目,让电视台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3.1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编辑作为电视节目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并提高思想境界,这样才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结构,设计出更多的节目题材,使电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3.2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电视台编辑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并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在工作中能有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并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的电视节目供观众欣赏。

3.3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苦练十年功。”任何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因此,电视台编辑应该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培养出勤奋刻苦、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能够不畏艰辛、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4创新思想,与时俱进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时代也在不断的进步,因此电视台呈现给观众的信息一定要符合当代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情况。这就需要编辑工作者不断的创新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并在积极的探索中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电视节目。

4结束语

电视台编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这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呈现给观众时,必然会受到观众的认可,进而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使电视台即使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也能脱颖而出,进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作者:陈立 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编辑思想范文篇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和务实作风,而且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1.政治思想素质。编辑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编辑工作者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编辑作品的质量和品格。编辑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深入研究和掌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将政治意识贯穿于出版物的选题、创意和编审过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树立为社会进步、为人民服务的编辑理念,建立对读者负责的职业道德,及时发现和防止政治倾向错误的内容出现在出版物中。努力使自己编辑的出版物紧跟现代主旋律,有益于人们思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专业素质。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是在编辑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其突出表现是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浮躁和粗枝大叶。首先,编辑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编辑理论、选题策划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和想当然,无论是选题审稿、加工整理还是读校样,都要在严格执行编辑工作纪律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二,要关注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对自己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文化事件保持灵敏的嗅觉,在海量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发掘符合潮流、紧跟时代、适合大众阅读品味的选题。第三,要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热爱编辑工作,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编辑实践,以诚恳平等的态度为读者服务,保证出版物在思想、文字、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标准和规范。3.文化素质。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是胜任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常常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者,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加强学习,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习惯,有效拓展知识范围,做到既博又专、博中求专、以专促博,实现博与专的辩证统一。不仅表现较高的理论修养、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应寻觅新的文化讯息、了解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成为文化知识丰富的“博学家”,才能增强自己的文化适应性,慎思社会文化结构与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才能赢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成为文化创造与文化接受的核心枢纽。4.创新素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在总理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践行的方向与趋势。编辑工作充满挑战性,是一种在创造性思维支配下的脑力劳动。创新素质是新时期对编辑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确定选题、内容策划还是组织稿件、稿件加工、装帧设计,都需要编辑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当前行业内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捕捉新变化、新趋势、新动向,找准切入点和市场定位。编辑工作者更要增强对新事物的鉴别力,积极利用新理论和新技术,从多维面、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解决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中表现出版物别出心裁的独特风格。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编辑工作者从事具体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于其职业能力的高低。职业能力既是编辑人员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又是个体业务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由于编辑业务是多方面的,因此编辑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也应是多方面的。1.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是编辑业务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社会正确使用祖国文字做出榜样。”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从政治高度认识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注意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把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追求,以贴切通俗的文字、规范严谨的表达保证出版物的语言文字应用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的语言文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语言文字的规范能力。编辑必须比一般作者掌握更多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更熟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更正文稿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差错。②语言文字的加工能力。面对作者的文稿,编辑应该在体会作者表达意图、尊重作者创作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审读和修缮,在语言文字方面锦上添花。③写作能力。尽管编辑的主业不是写作,但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难以使编辑后的文稿文辞新锐、言简意赅,当然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文稿的审读加工工作。2.选题策划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编辑出版工作新动态,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成为编辑工作者表现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内在动力。编辑工作者只有潜心选题策划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成长为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精神产品设计师,才能奉献出让受众耳目一新的精美“嫁衣”。要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社会和生活,从中激发选题策划灵感,寻找选题策划的线索,在预测和把握选题出版趋势和方向的基础上,策划、确立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好选题。第二,籍助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传播的即时性、立体性和交互性,分析选题的可行性与发展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使选题作品成为精品和名品,从而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第三,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机智灵活、不卑不亢、良好娴熟的社会交际中捕捉选题信息、设计选题角度、掌握读者阅读欣赏品位、发现优秀的作者和稿件、推动出版物的营销发行。3.多媒介编辑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应地带来了编辑理念和编辑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编辑工作者应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及网络技术,迅速适应时代和技术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多媒介编辑能力。①编辑工作者应掌握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内容存储传输等新媒体技术技能,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编辑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交流。②在选题策划阶段,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交流信息、开拓视野,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提炼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总结选题。充分考虑出版物的形式多元化问题,特别要考虑所选主题是否适合多媒体数字出版。③在编辑实践中以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利用网络组稿扩大稿源,利用电子邮件缩短稿件流程,通过网络交流抓住核心作者资源、聚集重点作者,通过网络文献检索核对参考文献,在加快稿件处理的同时保证书刊质量。④关注BBS论坛、SNS社交媒体、博客、微信、飞信、播客等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强化多种媒介传播的融合,努力使纸质出版物转化为互动图书、3D图书、有声图书等数字形式,适合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终端的阅读。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途径

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一对共生共存的“孪生兄弟”,职业素质是内在的品格,职业能力是外在的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效提升编辑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首先,新闻出版机构要建立规范的学习与研讨制度,通过有计划的业务培训,引导编辑工作者学习新的编辑理论和知识,特别要学习网络技术条件下的编辑工作技能、技巧,定期就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研讨,加强现代编辑工作的实践操作训练。第二,结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组织编辑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在完成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目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提高学习者的编辑业务水平。第三,为编辑工作者创造进修和深造的机会,选派有意向、有潜质的编辑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学习、实践,促进先进编辑理念和编辑技能的普及。第四,鼓励编辑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为编辑工作者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经济与政策支持。

作者:王越西 单位: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参考文献:

[1]王慧江.论新媒体竞争环境下对新闻编辑的素质要求[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05).

[2]王凤林,张健.论新形势下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3]赵燕杰.论新时期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采写编,2013,(04).

[4]田树君.信息时代对编辑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

编辑思想范文篇10

一、学术期刊编辑面临困境的体制因素

学术期刊编辑边缘化是伴随体制内学术评价体系而出现的现实问题。新时期以来,期刊编辑在体制内逐渐被定位为独立于学术研究系列之外的一个群体。其在职称晋升时被列为单独系列,也就是所谓的编辑系列进行评比,这一评比的好处是编辑之间的对比显得更加明晰,缺憾是编辑与学者之间被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长此以往,编辑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大都是指那些文章文字的加工者,人们甚至把编辑的工作美其名曰“为他人作嫁衣”。在这里,“他人”这一限定词,一方面说明了编辑的工作是富有奉献、创新精神的,另一方面说明了编辑是依附于作者以及作者文章而获得自我存在价值的“他者”。其实,如果追溯现代编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现代编辑从作为一种职业开始便获得独立存在的价值。如陈独秀在担任《新青年》主编时,一方面从事编辑工作,另一方面从事写作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成就了一代难以复制的神话。再如钱玄同作为北京大学的学者,在兼任《新青年》编辑时积极约稿,最终促成了鲁迅向文学创作实践的回归,创作出《狂人日记》这样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4]。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许多编辑还是多面手:一方面,他们从事期刊编辑工作,负责约稿编稿和发排等一系列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他们还是作者,或从事文学创作,或从事学术研究,成为著名的作家、批评家或理论家。如叶圣陶、茅盾、巴金等人便是一边担任期刊编辑,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成为“左右开弓”的典范。特别是他们在担任编辑时不仅发现和培养了大批的青年作者或学者,而且还在文学创作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赫的成就,茅盾和叶圣陶就是典型代表。1920年,茅盾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后便着手对《小说月报》进行全面改版,由此不仅促成了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社团领域的发展,而且还成就了《小说月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小说月报》之于茅盾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毕竟,茅盾在入主《小说月报》之前便已是在文学批评界享有盛誉的批评家。但是,茅盾担任《小说月报》主编进一步促进了其文学的跨界写作,应该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如果说茅盾在做期刊编辑之余坚持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写作有其独特性的话,那么,叶圣陶作为文学编辑对当下的期刊编辑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叶圣陶任《小说月报》主编时,沈雁冰(茅盾)把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幻灭》交给叶圣陶。叶圣陶阅读后立即对茅盾说:“写得好,今天就发稿。”这种速度令茅盾“吃惊”[5]。叶圣陶还在一大堆自然来稿中发现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然后在头条位置予以发表,接着《莎菲女士日记》等3篇小说都在头条连续发表。后来,叶圣陶给丁玲写信,告诉她4篇小说可以出一本集子,还为她联系了开明书店。小说集出版后,引起文坛强烈反响。当丁玲从外地来到上海上门感谢时,不善言辞的叶圣陶谆谆叮咛:“继续写吧,认真地写。”[6]事隔半个世纪后,丁玲仍怀着无限感恩的心情对叶圣陶说:“当年要不是您发表我的小说,我也许就不会走这条路。”[7]巴金在留学法国时把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投给《小说月报》,同样受到了叶圣陶的赏识。为此,叶圣陶在发稿预告上写道:“《灭亡》,巴金著,这是一位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写一个蕴蓄着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与灭亡。”对此,巴金后来回忆道:“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在贫困中死亡。”[8]作为编辑的叶圣陶,慧眼识珠已经非常不易,更为难得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编辑工作,而在编辑之余还从事文学创作,写出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成就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著名作家的伟业[9]。至于现代出版大家赵家璧,尽管与茅盾、叶圣陶等文学巨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凭借其策划并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十卷本而成就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然而,在体制化日益凸显的当下,编辑自身的黄金时代似已逐渐远去。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党政部门、派、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主管主办的报刊编辑部,并入本部门本单位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本部门本单位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的,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近几年,随着这一办法出台,不少高校已将期刊编辑部纳入企业运营的轨道,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面对从事业到企业的体制转变,期刊界呈现出无所适从、焦虑恐慌。编辑们既要有编辑专业知识,又要懂经营、会管理,这种复合型编辑的职业要求,给传统期刊编辑的素养带来极大挑战。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高等院校以抓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师和编辑相比较而言,编辑往往处于边缘化位置,无论职称评定、课题申报,还是学历进修、信息技术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都难以与教师相提并论。因此,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不仅严重打击了期刊编辑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到期刊编辑学术素养的提高。一方面,编辑无暇像茅盾、叶圣陶那样可以如此自由地穿梭于不同职业之间从事着跨界的写作;另一方面,也无法像赵家璧那样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出版工作。尤其令人深感无奈的是,编辑已经被设定为一个单纯的“门类”,已经成为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所谓“学科”,而诸如文学创作早已不在考核的范围之内,即便专业的学术研究似乎也被逐出编辑行当的“伊甸园”,以至于考核所需求的仅仅是“编辑学”方面的相关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至于编辑在“编辑学”实践方面的表现如何,似乎早已被摒弃在考核之外。如此一来,编辑在体制内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日渐边缘化的情形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从体制来看,编辑边缘化并不是由编辑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而是体制评判的自然结果;从职业来看,编辑边缘化也具有其无法取代的必然性,是职业规训的必然结果。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般说来,期刊编辑在开始从事编辑工作之前,大都接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甚至接受过博士阶段的学术训练。而接受过学术训练者进入不同的行业领域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有些影响甚至截然相反。一个学者进入学术研究机构或者大专院校从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自然与其进入期刊从事编辑工作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从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的评价尺度来看,一个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是其所在的体制对其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这样,他自然就要向着评判标准规范的方向努力,并由此进入论文写作的实践,逐渐培育自我在学术论文撰写方面的能力。长此以往,其论文的写作功力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历练和提升。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在职称评审或任职考核时,许多机构在评价期刊编辑时注重的往往并不是其所编辑的文章产生怎样的学术影响力,而是该编辑撰写了多少篇学术论文、发表了哪些层级的论文。有学者曾经针对这一现象指出:现行的评价体制导致了人们“将注意力停留在与出版著作的数量和级别等表面层次”上[10]。然而,缘于职业使然,期刊编辑的自我价值重心已经不在于其撰写了多少篇论文,而在于其编辑了多少篇优秀论文。这种评价机制的错位不仅使编辑自我的人生价值无法真正得到体现,而且最终导致期刊编辑在体制内的逐渐边缘化,由此陷入无可挣脱的尴尬境地。多年来,尽管期刊界也呼唤期刊编辑学者化,但真正地践行这一倡导并取得成功的编辑毕竟为数不多。大多数期刊编辑未能走上编辑学者化的道路,反而走上了一条背离学者化的道路。这说明,所谓的要做到编辑学者化,其实隐含着某种期刊编辑在学者化道路上的艰辛和艰难。可以说,编辑这一职业体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学者化存在着对抗乃至消解,由此使得许多期刊编辑无法成为学者化的编辑。因此,我们要破解期刊编辑自身发展的难题,不能不追溯这一现象产生的本原。

二、学术期刊编辑面临困境的身份因素

学术期刊编辑为什么会陷入令人如此尴尬的困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就其根本来说,与其所从事的期刊编辑的身份固化及其由此而来的自我认同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确认。其一,编辑身份决定了期刊编辑具有一双辨识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慧眼,而这一身份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则没有必然要求,这就使得期刊编辑的慧眼在愈发明亮的同时,其灵手则在闲置和荒芜中逐渐失却了写作的能力。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期刊的第一道守门人,其职责所系在于从浩如烟海的来稿中遴选出优秀的稿件,然后让这些优秀稿件进入审稿程序。一般说来,来稿能够被编辑的法眼看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目前,期刊编辑部或采用网上投稿系统,或采用电子邮箱,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这些稿件都将直接接受网络背后的编辑的审视。这自然就需要编辑首先调动自己的那双“慧眼”来甄别稿件的质量高低,确认稿件的学术价值大小,然后作出用稿与否的判断。实际上,编辑在浏览这些稿件时要做到逐字逐句地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主要是根据标题、引论部分判断作者要谈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进行分析的,在最后的结论部分是否有新的学术见解或突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海选稿件正是需要编辑练就这样一双能够石中识玉、沙里淘金的慧眼。正是缘于编辑这一身份对学者的规训,相当一部分学者在进入编辑队伍之后,自认为所谓“编辑”就是修改、剪贴,有术而无学;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匠人,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在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之下,编辑在练就较高的“眼上功夫”的同时逐渐地丧失了“手上功夫”,其结果是编辑成为学术论文的加工者,而编辑自身的价值也大都依赖其所编辑的论文而获得。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从体制内的评价标准来看,作为责任编辑编发的学术论文所带来的荣耀并不属于编辑,而是属于作者,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编辑连分享这一荣耀的机缘都没有。如此一来,期刊编辑便在体制内陷入了边缘化的现实困境。如果抛开体制对编辑本体加以追问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常人的眼里,期刊编辑似乎就是学术论文的加工者,是文字的修饰者。也很少有人会认为编辑通过其加工的学术论文就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事实证明,一篇论文产生较大的学术反响,人们首先关注的是作者,而没有人会首先关注编辑。当然,人们首先关注作者也的确在情理之中,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几个人在首先关注作者之后也会想起那位做嫁衣的期刊编辑,这就使得期刊编辑被作者的高大身影所遮蔽,期刊编辑成了真正的看不见的幕后英雄。因此,期刊编辑即便通过其编辑的学术论文来有意识地寻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最终效果也多半会大打折扣。其二,编辑身份本身促使期刊编辑逐渐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甚至养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推敲”情结,这就使得期刊编辑在对学术坚守的同时,其写作能力逐渐离开实践层面而在“细枝末节”的“推敲”过程中逐渐退化。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期刊编辑作为名副其实的为他人做嫁衣者始终默默无闻,而在于期刊编辑在为他人做嫁衣时逐渐失去了为自我做嫁衣的能力。期刊编辑在为他人加工论文的同时,其职业责任使然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更为关注如何加工他人的论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论文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二是对论文的语言进行精细加工;三是对论文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等进行修正;四是对论文的引文进行核对和订正。这四个方面的编辑工作,便耗去期刊编辑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期刊编辑在对论文进行整体把握时,大都能够洞察作者提交论文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匡正乃至建设性的建议,甚至有些编辑提出的建议还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深化提升作者提交论文的论点,直接参与论文的生产过程。至于论文的句子或错别字等问题,许多作者则没有切身的体会。实际上,经过编辑加工的诸多论文,其句法和文字的修改幅度是非常大的,但很少有作者能够真正体会并感知到编辑到底是怎么修改的。一般说来,作者关注的是本身这一结果,而很少关注论文在发表之前要经历不知多少次翻来覆去的编校修改加工,因而对期刊编辑在论文编校加工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缺乏起码的了解,至于对隐藏其背后的编辑修改加工更是知之甚少。实际上,很多作者由于在遣词造句方面已经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甚至有些习惯背离汉语语法规范,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期刊编辑进行必要的更正。至于有些学术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时的错误,更可谓比比皆是,这些错误的更正任务自然也落到了期刊编辑的身上。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有些学者的引文极不严谨,还有些学者随意更改引文,以至于出现“有引必错”[11]的尴尬局面。所有这些编辑常规性工作,耗去期刊编辑的许多宝贵时间,自然也就挤压了其撰写论文的时间。因此,就其自身要求而言,期刊编辑便被置于一个永无止境的文字“推敲”和繁琐的编校过程,而论文写作所需要一气呵成的心境则很容易被琐碎的编辑工作所消解。其三,编辑身份本身还决定了期刊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总是如履薄冰,对论文写作心存敬畏,唯恐自己写出不成熟的论文被同行与方家耻笑,亦08不敢轻易动笔写作,由此往往错失在实践中提升论文写作能力的良机。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在规律来看,作者之所以能够进入写作的自由境界,首先需要挣脱的便是那种羁绊自我情思表达的语言。换言之,作者在进入写作时是绝少认真打磨文字本身的。这一过程恰如行云流水,尽管会存在某些瑕疵,但文思泉涌之后的恣肆的态势只能使其一泻千里,泥沙俱下在所难免。在此过程中,如果作者停顿下思绪,认真雕琢文字本身,甚至像贾岛那样纠结于“推敲”之中,那洋洋洒洒数千上万言的论文便绝难横空出世。然而,期刊编辑这一职业所带来的文字推敲积习却恰好窒息了作者所需要的论文写作的“气势”,这便从客观上限制了编辑进入自由写作场域的可能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期刊编辑将其时间大都用在编校加工论文稿件上面,而在于编辑工作本身使他长期陷入这种无限循环往复的工作中,并由此阻碍了期刊编辑迈进写作自由境地的路径。严格说来,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期刊编辑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但这两种劳动指向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论文写作来看,写作这种创造性劳动注重的是把闪耀在头脑中的思想用文字的形式外化出来,这就需要作者更为注重“手上功夫”,而“手上功夫”则更多地依赖不间断的实践而习得的。所谓的“曲不离口”,便是对这个习得能力培养的真实写照。从期刊编辑来看,编辑这种创造性劳动注重的是在作者既有论文的基础上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细加工能力,这就需要编辑更为注重“眼上功夫”,而“眼上功夫”则更多地依赖阅读优秀论文培养出的基本“范式”获得。所谓的“火眼金睛”,便是对这个能力的形象描述。由此看来,编辑这一身份本身便逐渐让编辑远离“手上功夫”而切近“眼上功夫”,其最终结果自然就是编辑评述起论文来“头头是道”,但根据其“头头是道”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则显得勉为其难。长此以往,编辑在疏远论文写作的同时,其写作能力的提升便成为空头支票。这样自然便导致期刊编辑循着职业分工逐渐成长为专事论文编校的“加工者”,而不再是论文写作的“生产者”。严格说来,其实编辑的身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编辑实践中不断建构起来的。编辑身份的建构过程既是一个外在的社会诸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内在的编辑自我认同和皈依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皈依对其影响更大,自然也更加深远,这也是外在的社会诸多因素最终起作用的根本所在。

三、学术期刊编辑面临困境的突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