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03:20:49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学术期刊;培训;编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编辑培训缺少层次,尚处于待分化的全员培训阶段

虽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过去实施跨世纪出版人才培养工程时扎扎实实搞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一些社团组织和大学也时常搞研修班,效果还都不错,然而就目前的编辑培训来看,尚属粗放培训阶段,大多是针对当前编辑所需而搞的应急统一培训,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究其原因,在于编辑培训事业发展的过程性。虽然我国编辑活动历史较长,但是把编辑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作为编辑培训,原始的学徒式帮教早已存在,但教与学一直不是学徒生活的主题;高校中编辑学专业设立时间并不长,研究生课程班也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开设。应该说,编辑提高培训事业还很年轻,经验不足。

(二)培训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内容时有重复

培训内容重复是参训编辑学习兴趣不浓、培训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一些编辑培训部门在集中统一培训前,忽视对学员需要的切实了解,对专家提供的培训内容不能审慎把关,致使培训内容时有重复。于是学员听完第一位导师的课后,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听课时而溜号的选择性听课现象,造成课堂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课堂效益的低下。

(三)培训资源有限,培训形式单调

目前,由于培训资源所限,集中统一培训大多租用场地上课,培训形式主要是请业界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课。这样有利于师资、场所的有效利用,但是却忽视了编辑需求的差异性,不能满足全员提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在分班时如有学员意志的参与,在培训中他们往往更积极、更主动,培训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个学习化社会,编辑培训作为一项事业,其发展和成熟固然有一个过程,伴随内容设置的科学化,其形式也会多样化,像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立项科研、顶岗实践等在其他行业非常凑效的培训模式正在被创造性地借鉴和引用到编辑培训中。

(四)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培训无法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学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写作也好,编辑实践也好,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也好,都须与不同的培训层次相结合采用才能对编辑人员投身于自我提高和培训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二、提出解决的方法及策略

(一)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

课程进修可为编辑人员提供较为系统的编、校、排、印、装及市场营销等编校策划理论知识。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编辑专业本科班,还有多所高校招收编辑学方面研究生或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班。这些课程班的开设,为编辑高层次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学习期间,附以必要的课题研究,将有利于编辑人员科研能力的发展、成熟,也有利于编辑业务创新能力的增强。而编辑人员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则会使编辑理论与研究找到生发的土壤,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程进修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增长才干,进而将所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是编辑阶段性、科学性成长的一个周期,其中P键是加强课程进修、课题研究和编辑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巧用案例

加强对编辑家和名编辑的编辑思想、思维特点、心理素质、有代表性的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可以发现编辑成长过程和编辑活动各环节中依稀的共同点,随着个案的增多,认识逐步清晰,便会发现优秀编辑成长规律和编辑规律。因此,编辑案例的挖掘不仅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要求,还是编辑培训的需要。而其中对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则既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过程,又是编辑培训的有效形式。在分层集中培训中,团体成员将自己编辑实践中的各个过程性情景进行完整的描述、理解、解释、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各类编辑情境下有独特存在价值的编辑个案,通过这些个案的信息提供与启发,帮助编辑在具体编辑情境中根据个案的类通性作出创造性的编辑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得到多种体验的情境、允许质疑和验证假说,是使个体形成较强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加强创造性编辑成长中,大量的编辑案例是必需的,这也是优秀编辑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实践过程的缘故。

(三)现场观摩、考察

人总是在现有认知结构下认识外界事物,自我感知的经验最实用,即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对优秀或特色出版企业进行观摩、考察是编辑有效的学习形式。为了保证观摩、考察的效果,组织者一定要使每个编辑事先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和特点有所了解,帮助其确定考察方向和内容,列好提纲,以逐项进行。必要时还可对考察内容进行分工。考察时要明确考察对象历史与现状的继承关系,找出其优点和不足。考察之后集体讨论、分析这些优点和不足的成因和该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将其成功经验借鉴应用到各自单位;对其不足之处参训编辑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进行适当反馈。这样既有利于观摩、考察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又有利于被考察单位改善工作,应属中高层次编辑培训模式。

(四)岗位实践

岗位实践包括本单位岗位实践和异地顶岗实践。本单位岗位实践,是编辑在工作中践行所学理论和所悟得的经验,进而活化理论、提升经验,增强工作能力的一种培训模式。既可应用于新编辑岗位培训的考核和岗位适用阶段,又可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和编辑家的研修成果的践行和培训效益的检测。异地顶岗实践就是参训编辑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岗位上甚至其他单位中工作,目的在于拓宽参训编辑的业务能力范围或锻炼其独当一面的能力。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编辑骨干的培训中,可使参训编辑在实践中规范操作、提高认识、锻炼成材,有力支持接收岗位或单位建设,有利于单位间的人员合作和经验交流;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编辑家的高级培训,则可以扩大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力度,起到辐射性作用,并促进接收岗位或单位的编辑出版特色的形成。

(五)充分应用电子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网络配合讲课或辅导所使用的视频传输,在编辑培训中学员间的经验交流、信息、档案管理、培训效果检测、培训师资人才库建设等方面,可发挥出强大效能。眼下全国各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很不平衡,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采取对西部的开发性扶贫,推进西部信息化建设,将是对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以东部地区为基础,兼顾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编辑培训,也应成为编辑培训中的重要模式。

(六)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效果评价和反馈是编辑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培训过程中培训主管部门有义务将编辑的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他们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培训结束后,需要形成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以学习结业率、考试通过率、平均考试成绩为评价基准对各事业部的编辑培训情况加以评价,也可以考试成绩和考试时间为基准对编辑培训进行评价。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等应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编辑了解自己的参与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出版社的培训目标和所期望的绩效水平。

(七)培训激励制度

为了使培训工作具有活力,能健康、持久地发展,起到充分调动编辑积极性的作用,必须建立培训激励制度,把培训、考核与就业、待遇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于编辑个人可以在其通过努力结束培训r为其颁发结业证书,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或者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岗位责任制,与编辑的奖金挂钩;或者实行岗位津贴制度,鼓励广大编辑钻研业务和技术,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风气;或者对参加培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等。可以将E-learning学习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对结业率和平均成绩较高的部门和编辑实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提高编辑学习的积极性,保障编辑培训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编辑人员的素质关系着期刊质量,只有坚持搞好编辑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总体素质,才能保证期刊的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期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芳.浅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1).

[2]郑梅.高校校报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0).

编辑培训总结篇2

近5年医学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变化不大,仍以采编人员为主,说明期刊仍以学术内容建设为主;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员比例有增加趋势,编辑人员逐步学科专业化,与国际期刊接轨;年龄结构上,办刊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人员比例最高。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2008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著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8][9]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2011年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08年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平台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业务宣传和学习加强对医学编辑中的“大家”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和学习。有的老编辑经验丰富,知识雄厚,青年编辑思维灵活,掌握新技术较多,但各自“藏在深闺无人知”,要加强对榜样的宣传(每年的韬奋奖,出版新人奖,这些获奖者都是优秀的编辑,可以请其以作文或演讲的方式介绍经验)。

编辑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11-02

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1]。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0个新职业网络编辑作为新职业之一正式加入三百六十行之列。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2]。网络编辑承担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任务,成为当代最有前途和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网络编辑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网站内容的缔造者和网络文化的开风气者;不仅具备网络技术优势,更是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力行者;不仅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网络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兼长者。2005年11月8日第六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网络编辑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兴职业,其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3]。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在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一: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2年开办的信息传播与策划(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从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来看,该专业学生毕业时以在各类公司和网站担任网络编辑工作为主,但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类岗位,其所属部门有运营部、市场部、产品部。很多人并没有沿着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的纵向生涯方向发展,更多人是横向发展成为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这正契合了镇江高专培养人才“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策略。在培养网编人才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里,既要集中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如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活动与策划等,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实际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课程,按照学校提出的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网编人才教学计划。当前,网络编辑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进行变革,专业定位不再是培养 Web1.0时代狭义的网络编辑,而是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紧缺的“大网编”――互联网产品运营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容采编制作能力,更要加强移动媒体信息采编和网络传播推广、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综合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据此,网络编辑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紧密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采编、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懂运营、懂制作,掌握各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内容采编制作和运营的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口企业外聘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验教学是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重要思路。该专业建设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精神,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进一步聘请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更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更多联合实训基地,校企有效对接,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镇江高专培养网编人才专业合作的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名城镇江网和七百度网络传媒公司。金山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镇江市第一综合性门户网。数名金山网资深的网编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的“网络活动策划”、采编部主任陈洁“网络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部主任高新的“新媒体的制作与运用”等。网站资深编辑走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网站具体编辑实务(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专题策划和网站编辑案例)的介绍,用具体生动的实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了解实际操作,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这些网站资深专家还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的若干问题。学生们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在网站实习实践,参加新闻采编和各类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领域,保证了学习效果。校企联手、产学研结合,对于更好地推进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校企合作保证实践环节效果

由于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一定困难。镇江高专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合作,灵活排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了一个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完师生共同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金山网的参观,并且第一时间注册论坛成员参与论坛实践。进入第三学期后,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参加历时数周的网编实训,如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运营实践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实行指导老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网编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三年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专业到各地网站和传媒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网编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建立三级专业技能实习体系,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

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网络编辑专业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讲课内实践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校外产学研体系结合构建协同的系统专业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实践育人的特色,分层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三、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三: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

由于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因此以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网编实训体系就成了有效的实训体系组成。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理论和模拟,而是真刀实枪真功夫。学院和网站新闻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和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实现网络新闻稿件采编和的完整流程。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就由传播班的学生担纲,主要从事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内容策划、文字采集和编辑以及图片摄影后期技术处理等环节。微信内容紧密联系学院师生实际生活,不仅有校园新闻,还有饮食养生、娱乐、星座、职场等内容。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微信工作室,配备了学识和技能过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专业老师和传播班学生共同策划了一些有创意和校园生活气息的活动,如杯子舞、设计校徽活动选拔、《超能战队》的大白带你参加艺术学院等活动。在微信专题策划上,传播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策划了环绕音乐会学院老师专题、优秀学生专题和校友专题。这些策划的活动和专题对宣传学院、宣传学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期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最初的10+到现在的2000+。传播班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信运营、策划、图文编辑和以及部分编辑素材整合排版工作,极好地宣传了学院和学校,为学院招生工作和反应艺术学院师生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四、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师资力量

由于网络编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兴职业,因此,高校开办这些专业通常会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从高校原有的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对应度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许多高校都亟需建立一支具有新闻采编、网站网页设计、数字技术、媒体经营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队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事先由高校培养出来。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网站的实践经验。因此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定期对网站的网络公司的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用制度要求他们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学习网站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培训、业务进修和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有效加强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师静.“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5 (12):91.

编辑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图书编校;质量下降;原因分析;措施研究

对于出版社来说,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图书的质量。现如今,在图书编校的过程中,对图书质量不断深化,提升图书编撰的指标一直以来都是图书编校工作的重点。在图书种类不断增多的基础上,提升图书编校工作的质量,印刷精美的图书是图书出版机构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虽然图书出版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图书编校质量必然会有所提升,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会得到高效地发展。

一、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上一些重点战略决策的制定,图书出版行业的制度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改革改制成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出版业的高效发展。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高效提升。从图书编校工作上可以看出,传统的出版模式对现如今的图书出版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一些出版社的运营受到严重地影响。不仅如此,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的读者数量逐渐减少,图书市场逐渐呈现出萎缩的现象。从根本上看,提升图书编校工作质量的主要方式还应该以图书编校创新为主。可见,创新意识的确实严重地影响到个图书编校的整体质量。

具体来说,我国的某些大型的图书出版社就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图书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编辑在处理书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够或者是精力不足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负担相对比较沉重,而且自身的精力明显不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更没有时间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编校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严重地影响到图书的编校质量。可见,在出版社出版图书的过程中,打造精品图书受到严重地限制。

二、图书质量下降的辅因分析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图书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点,如果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者是实际的编辑校对能力较低,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的整体质量。在实际的编辑校对工作中,编辑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治素质,第二,职业道德,第三专业素质。编辑工作从根本上看属于手工活,而且编辑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可见其特殊性之所在。在工作中,编辑人员的个体差异对编辑工作存在严重地影响。和其他的领域的工作相比,编辑工作更多是依靠编辑人员本身的创造性和基本功,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不是很高。虽然图书编辑可以借助计算机等设备来完成编校工作,但是从选题到编撰再到最后的市场销售都是编辑人员手工完成。因此,编辑人员的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工作能力和经验水平等就成为编撰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编辑人员还应该对出现问题的图书进行能改进和完善,打造出一定的精品。

另外,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图书编校工作的重要因素。编辑人员需要对某一领域的内容非常了解,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博学性。在对待图书编校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活跃的思想和科学的编辑思维。

三、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几点举措

第一,强化编辑人员在职培训。组织、安排员工在职培训,是出版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之一,也是各出版社年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年来,集中培训与派编辑外出培训一直没有中断。由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组织实施的新闻出版知识在线培训,是一种应用数字科技手段进行远程业务培训的好形式。在线培训内容十分丰富,课程安排合理,授课老师的讲授也相当精彩。另外,编辑队伍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关系到一个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应当重视出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学习。出版法律、法规很多,图书编辑都应当有重点地学习与掌握。每一位编辑都必须熟悉编辑合格图书的技术标准等等。如果掌握了这些方面的具体规定,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就能够保证生产出合格产品。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这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任一学科的知识都如同大海,只有不断地学,时时“充电”,才能胜任编辑工作,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在处理稿件时,编辑要细心再加上耐心,要有“敌情”观念,要像一个站岗的战士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般盯着面前的每一个文字,发现疑点立即查询工具书或向别的同志请教,千万不要怕麻烦,不存侥幸心理。多半错讹就是由粗心、疏忽酿成的。通过网络查找虽然方便,但互联网上的资料准确性较差,所以仍应以使用正规工具书为主。

四、总结

图书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对读者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塑造灵魂的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图书里的思想文化信息需要通过正确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即使出现一字一词甚至一个符号的差错,都可能影响图书传播和传承思想文化功能的发挥。因此,做好图书编校工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河南省首届期刊编校质量大赛结果揭

编辑培训总结篇5

一、培训的主题和内容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抓住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和数字化发展的契机,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和办刊水平。具体内容包括行业管理部门领导、著名学科专家、编辑人的专题讲座和学报主编、编辑交流研讨活动。培训结束,颁发新闻出版总署培训证书。

二、讲座和研讨题目

1.期刊管理的相关规定及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情况介绍(新闻出版总署领导);

2.中国期刊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姚申);

3.当前主要社会问题及其解决与社会学前沿(祝福恩);

4.学术编辑能力与学术刊物的编辑含量(潘);

5.编辑工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解析(厉兵);

6.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发展之路(与会主编、编辑等)。

三、时间

2012年8月13日-8月16日(12日报到,13-14日开会,15-16日考察,17日离会)。

四、地点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理工大厦——翰林凯悦大酒店。

五、参加者

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负责人、编辑、编务及其他管理人员。

六、收费标准

会务费1600元/人,往返交通费及食宿费用自理。

七、报名办法

即日起至2012年7月31日接受报名,报名者请填写后附《参会须知》上的回执,并按以下联系方式发回。

八、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庞达 张博

咨询电话:0451-86390039 15104695156(庞) 13766820340(张)

传真电话:0451-86390039

E-mail:haerbinhuiyi2012@163.com

通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哈理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50080

编辑培训总结篇6

一、顺应形势,准确定位

《计算机教与学》原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上个世纪80年代主办的一本杂志,其定位于研究计算机学科知识的教和学。应该说,这份杂志在信息技术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不仅中小学师生,而且普通大众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计算机教与学》当初的目标读者群很大,杂志发行达到两万余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期刊市场的细分化,以普及计算机知识为办刊目标的杂志越来越多,致使《计算机教与学》的目标读者大为减少,以至难以为继。

2003年,该刊划归上海教育杂志社管理后,我们对其困难处境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目前的教育杂志呈现“三多”现象:一是集理论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类教育杂志最多,占总数的47%;二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杂志居多,占总数的38%;三是面向教师的文摘类杂志相对较多,占10%。

我们对全国部分教育期刊(共231种,以华东地区为主)进行了从读者定位、媒体定位、栏目设置到稿件组织的比较研究,特别对上海地区大部分教育杂志共15本作为独立样本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类杂志的不同特点是:第一类是集理论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类教育杂志。内容涵盖了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改革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等。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追求较高的品位。第二类是学科教学研究类杂志,它以发表教师的经验总结性文章和为学科教师的备课、上课提供必要的资源为主。如《小学语文教师》―――“反映国内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崭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进修和备课资料。”第三类是文摘类杂志,以“教师情感加教师教学智慧”为定位,这类杂志主要供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陶冶情操之用。

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无论是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杂志,还是学科教学类的杂志都已经呈现比较饱和的状态,但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性杂志,无论是上海还是全国都尚处于空白。而实际状况是,各地的普教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新鲜经验层出不穷。放眼全国,教育期刊数量虽然不少,但却鲜有面向中小学教师,反映教学新理论、新经验的综合性期刊。各地的中小学课改已开始进入关键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改革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期刊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市场上一般的教学专业类期刊由于学科指向过强过专,尚不足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而教学专业类的综合性期刊,由于强调的是大学科的教学一般方法论,对各学科教师的引领就显得有优势了。也正因为市场的需要,近几年来不少“地下刊物”纷纷出笼,仅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曝光了53家非法教育期刊。

根据杂志社本身的属性和资源,我们果断地决策,拓展《计算机教与学》的市场容量,将杂志的目标读者定位为教师,内容为教学和培训,并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要求杂志更名为《现代教学》。

二、认真策划,内容为先

《现代教学》所隶属的上海教育杂志社有着较好的资源背景,《上海教育》杂志于1957年创刊,原来是一本综合性期刊,本世纪初,上海市教委要求该杂志转变定位,以宣传宏观层面的上海教育改革为主要内容,原先面向基层一线教师的一些内容失去了平台。而以教改新鲜经验作为借鉴却是中小学的客观需求,编辑部则也有一些善于挖掘上海教学经验的资深编辑。因此,《现代教学》有它存在的理由。当然,在教育期刊众多的市场上要分得一杯羹,得到读者的认可是相当困难的。“内容为王”要真正落实很不容易。因此我们不求一蹴而就,只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期期认真的策划编辑,以内容和质量去赢得读者。

三年多来,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抓常规栏目,要求内容必须贴近教改,贴近一线教师。从理论上说,大凡编杂志的人都认同这个浅显的道理,但要落实却不容易,因为编辑部采编人员中多数无教学经历,从学校毕业应聘到编辑岗位,在短期内既要熟悉编辑业务,又要熟悉教学,难度不小。我们采取了岗位成才的办法,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比如,由老编辑给他们分析各类文章,指出采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如,安排青年编辑轮流到学校跟班上课,逐渐对学校教学环节、教学要求有所了解。这些方法,对队伍的成长极有好处,也使我们在做好内容方面比同类杂志更有了一些底气。

同时,我们认真分析了各地杂志的特点,并结合上海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情况,设置了重点栏目,其中有“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域外教学”等具有上海特点的栏目。在编发稿件方面,我们注意把关,虽然不可能做到篇篇文章出彩,但力求每期有那么几篇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文章,引起他们的思考,并能够在教改实践中加以借鉴或运用。

另外,做好寒暑假“专辑”。常规栏目和具体的内容是基础,工作做好了,读者认为对他们教学工作有用,就会在业余时间阅读。而要进一步扩大杂志影响力,还需要选好“主题”,做好“专辑”。鉴于中小学教师有寒暑假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假期既是教师工作的调整期,也是教师的“加油”期,于是如何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养料成为我们关注的要点。我们的思路是:踏准市教委工作的步点,在寒暑假前及时推出优质材料供教师学习。

于是我们出小会议,深入到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广泛接触,了解信息,并采取集中后筛选、广泛征求意见、选题、邀集某一领域的作者撰写的办法,出版专辑。可以说,几年来我们的“德育专辑”、“826专辑”、“校本研修专辑”、“教师培训专辑”等几个专辑收获不菲,既扩大了影响,扩大了销售,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中,2006年的“教师培训专辑”出版后受到了学校、教师的广泛好评,很多区县教师都争相订阅。据统计,这本杂志的发行量达到了9.8万册之多,也创下了上海地区教育杂志期发行数和覆盖率的最高纪录。

这份期刊的发展引起了市教委的重视,被指定为教师培训的刊物。同时,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也常常在学校听到这样的声音:杂志内容和名称不符,应该改名。鉴于改版的成绩,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也大力支持我们,多次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协调、沟通,终获批准。

三、搞好活动,扩大影响

从《上海教育》杂志的成长经历看,其知名度和名牌的确立,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和几代编辑的努力。况且过去教育类期刊远不如现在那么多,所以带有相当程度的指令性和计划性。而今教育期刊林立,后来者欲要追赶决非易事。在期刊的内容方面,我们以自己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要让各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知晓新生的《现代教学》,还必须广而告之。但限于财务状况,只能与其他期刊进行广告的交换,无力在主流媒体上以登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于是我们决定以举办活动的形式提升知名度。其实,举办活动并不是什么新发明,过去也搞了许多活动,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服务”,并未考虑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观念开始转换,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考虑期刊的经济效益,达到服务读者与自身成长两不误。

在举办活动方面,我们的立足点是利用期刊的资源优势,进行期刊的延伸活动。上海教育杂志社有数十年的办刊经历,人脉资源相对丰富,广大读者对杂志社也有相当的认同度,这些都是可以依托的。

其中,有一块是举办外省校长到上海进行短期培训活动。上海的基础教育比较发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比较合理的学校管理都使得外省同行希望能到上海来亲身体验、见识一番。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于是我们根据这个情况,进行“度身定制”校长短期培训,比较受欢迎。以《现代教学》举办的一期河南省郑州地区的校长短训班为例,30多位校长到上海和本地校长进行一对一的跟班培训。3个星期的培训使河南的校长收获较大,编辑部还将他们的培训体会文章进行面批,促使他们从更深层次上考虑如何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去办学。这一探索既是一种期刊的增值服务,又使外省的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学》留下深刻印象,使杂志逐渐为外省知晓,随之而上的是发行的跟进,逐步打开各地的市场。

开展活动的另一块是本市教师的业务培训。《现代教学》作为上海市教委的教师培训指定刊物,如何发挥它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市教委每年都有系统的教师培训,这方面,杂志要做好报道工作,同时也在培训之外“拾遗补缺”,开拓一些新领域,推进培训的深入开展。上海有20多个名师基地,发挥名师基地的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是题中应有之义。仅2007年,我们就和6个名师基地合作,开展了有关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既推动了名师基地的建设,又使教学成果得到了推广。

我们认识到,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除了把上海的经验推而广之外,还应本着海纳百川的精神,积极吸纳国外教育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编辑部的第一次探索是联手国际知名的英国英孚教育集团,举办了英语学科的“同课异构”教学培训活动。即同一内容的课,分别由中英两国教师授课,让听课教师感受不同教育制度、文化背景下,教学上的异同之处。课毕,再进行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对两位教师的课展开评论。2007年9月,编辑部又将英国剑桥教育集团请进来,由英国教育督学为上海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演讲并听课、评课,影响较大,上海各媒体纷纷加以报道。与会者称它为“不出国胜似出国”的业务培训。

通过这样的活动,《现代教学》的知名度开始上升,成为上海一份活跃的教育期刊,使发行工作上了轨道。而另一个收获则是锻炼了年轻人,他们的业务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探索期刊的活动使我们越发感到:要使期刊的形象丰满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自我是必须的,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弥补纸质媒体的单一、呆板的形象,而且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现代教学》杂志,增强吸引力和信任度,更快地使一些潜在消费者成为了目标消费者,从而为《现代教学》的品牌生成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编辑培训总结篇7

多年前,在媒体界,当有人说自己是报刊编辑时,周围的人都会很仰慕,不仅仅因为与记者比,编辑有发稿权,更重要的是经编辑修编过的稿件,让记者看到“权威”二字,看到把关者应有的担当,看到一道闸门对底线的牢牢坚守。

然而,看看现在一些经过编辑之手的新闻报道,有的是“标题党”,有的有错别字、硬伤,有的文字平淡无味,有的不知所云,从中看不到清晰的“骨架”、难见“灵魂”,看不出在此当中编辑的劲儿到底使在哪里,找不到那道死死坚守的“闸门”。因此,笔者想结合自己从事采编工作近十年的经历,谈谈编辑把关权缺失的问题。

一、把关权缺失的原因

(一)看不到“两把刷子”

最能直接体现一个编辑有没有“两把刷子”的是,对于重大新闻报道的把关、处理能力。但是,从以往出过问题的报道看,或是编辑对于基本的导向性东西没有拿捏住,或是对于敏感问题的处理不敏感,或是对于新闻报道标题的处理畏手畏脚,或是习惯性地忙于细枝末节而轻视了“主心骨”以至本末倒置。这样一来,不管是采写报道的记者还是受众都难以从中直观地感受到编辑应有的“两把刷子”。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功不扎实。身边的编辑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越来越有朝气、有活力,但是客观地说,少了积累、阅历和沉稳,也少了硬实力。在眼下,新闻报道节奏越来越快,对于编辑的成长,媒体已经没有更多的耐心以至“等不及”,只是给予更多的期待,期待其快速成长,早点有“两把刷子”,最好能及时发现一个个“坑”,且见“坑”就填好和埋掉。

(二)过分依赖“权威”让自身权威性缺失

在编辑过程中除了依靠自身能力把关外,编辑还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有的是可行且应该采取的,有的则是一面之词,如何准确辨识、去伪存真,这考验着编辑的能力。编辑可能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处理稿件时,记者一句“稿件很重要、主题重大,应该放在重要位置”“这里不应该改,我写的是对的”,听还是不听是个问题。要采纳记者的意见,这需要编辑透彻地知道稿件的背景甚至各种细节,再做出客观判断。但是编辑往往对稿件中涉及事件的重要性等了解不深入,该求证的没有求证,该核实的没有核实,从而依赖“权威”,久而久之,在基本判断上过度依赖记者,编辑应有的判断缺失,该守住的底线没有守住,又何谈把关呢?再比如,承担二审或三审责任的多是部门负责人或媒体领导,也会对一审的编辑提出意见,经常有编辑认为“二审、三审的话得听”。实际上,对不对、该不该采纳同样要打个问号。但在实际业务中,不少编辑把“该听对的”往往理解成“该听领导的”。

(三)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让编辑尝到了不少甜头。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编辑扫除了不少“雷区”。遇到拿捏不准的说法、碰上不当的搭配、看到一些新的说法,在互联网上搜一搜便迎刃而解。殊不知,将一次次重要的把关,都放手给互联网,编辑便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中,有两个现象相继出现:一个是互联网中内容有对的也有错的,过分信赖互联网,有时根本把不住关;另外一个是原本需要靠编辑通过自身能力去把关的内容,却一味地靠互联网解决,编辑的把关能力越来越弱,作为“文字匠”的编辑真正的价值体现不出来。曾有人说,“好的编辑就是・本好的工具书”。但是,如今已经找不到多少能像“工具书”―样的编辑了。

(四)责任心和成就感缺失。客观地说,大多数编辑很负责任。但是,有时读者从一些经过编辑用心处理过的新闻报道中还是能够看出明显的错误或不严谨、不恰当之处。尽管“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是事实,但经过编辑之手、经过多个流程的稿件仍“带病”,让人总想说“这编辑是怎么当的”。除了能力问题,更多让人看到编辑在处理稿件时是“身在、心不在”。此外,由于长期在幕后工作,不少编辑成就感缺失,特别是编辑这个岗位不像记者经常能够“冲锋陷阵”,常年干“缝缝补补”的事,容易找不到价值所在。

二、找回把关权的几点建议

(一)重新认识编辑的价值和把关权的重要性

当下,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中要找到一席之地,编辑质量的高低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面对多个舆论场、面对人人都是“传声筒”的现实,一个个“地雷”“炸弹”随时可能炸响,要把握好“风向标”,牢牢守住底线,编辑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编辑工作必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不管最终的新闻报道是以何种形式出现,要想成为传统媒体的“镇版之作”和新兴媒体的“流量载体”,必须高度重视编辑在其中的组织、审核、加工和整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新闻最后关口的“把关人”的作用。无论是媒体还是媒体人,都要结合当下的新闻传播形势,重新认识编辑的重要性,认识编辑的价值所在,认识编辑所肩负的责任之重,方能更加珍惜、尊重、重视编辑把关权。

具体到编辑自身,首先自己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从事的编辑岗位,重视把关权,这是找回把关权的基础。特别是媒体要重视优秀编辑、老编辑在编辑业务中的传帮带作用,把多年积淀的丰富经验传承下去,把敢担当和强烈的责任感贯穿始终,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编辑稳住心神、耐住寂寞,不忘初心。不管是对舆论导向的把握,还是逐字逐句的推敲,抑或是对一个小小标点的斟酌,只要是用审慎态度致力于有理有据消灭“隐患”,都是编辑价值的体现,是对编辑把关权的尊重。

实际上,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对于编辑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且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编辑把关技能。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近通知,2016年底将举行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和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平面设计大赛,前者主要面向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的报纸、期刊单位及所属子报子刊、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编校人员,后者主要是激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平面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及在校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平面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行业平面设计技能上水平、上层次。

(二)练就平日能“打仗”和关键时刻能“打胜仗”的本领

编辑能不能把得住关,取决于平日能不能“打仗”、关键时刻能不能“打胜仗”。这就要求编辑要在平日里注重学习和积累,在重大新闻报道的编辑中经受考验后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修正和规范自己。现在,在快阅读时代,新闻采编流程执行进度不断加快,编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在一次次编辑中“留给编辑的时间不多了”。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编辑精准、精彩,对编辑素养和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倒逼编辑必须注重“厚积薄发”,强化日常一点一滴学习,把日常一个个小小的战役役打精彩、打出质量,从而通过一场场硬仗去锤炼、提高。

要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关键是要把握好“时度效”。要把握好时机,就需要编辑审时度势,在确保落点准、及时发声的同时,精心选择恰当、适宜的报道时机。要把握好力度,就需要编辑拿捏好分寸,该有的重点要突出,该有的特色要鲜明,该蜻蜒点水的要轻描淡写,该有的科学性、权威性不折不扣,不该说的话不讲,确保“刚刚好”。要把握好效果,就需要编辑要认真考虑呈现形式、受众诉求、接受习惯、可能产生的舆情等。

而在此当中,必须有的一个过程是编辑和记者之间的反复沟通,通过沟通把该补充的内容补充完整,把带病的表达变得健康起来,把需要核实的细节核实清楚。只要是求真求实,哪怕最终形成的其识是编辑和记者通过“红红脸”“拌拌嘴”而来的,都是尽职尽责的表现。就怕有些编辑和记者不沟通、自以为是,或者是怕给记者添麻烦,结果可能犯下大锴。

(三)敢于向权威“叫板”、不轻信权威

积极主动听取权威意见,是准确编辑的重要条件。但是听取的意见,并不意味着完全采纳,而是应该辩证地接受。“权威专家说的话得听”,但是不能全听,有时权威专家说的也有不权威的时候;“领导说的话不能动”,但是领导有时说的话也未必完全正确,或逻辑不通,或词不达意,或不准确、不客观;“记者认为不该改的还是少动为好”,但若是记者认为有些不能修改的地方恰恰有问题,编辑应该有理有据地沟通,该大动的还得大动。

比如,在时政报道中,编辑和记者都很注意领导人的头衔是否有误。通过各地的官方网站都能查得到,通过当地媒体的最新报道也能查得到,通过联系当地的宣传部门也能核实,按说这些渠道给出的信息都很有权威。但是领导干部的头衔有时变化很快,也可能官方网站对于领导的基本信息更新不及时,或从最新的报道中查到的不是最新的头衔,又或当地宣传部门掌握的信息也很有限,这些所谓的“权威”到底哪个是准确的,需要多渠道核实。

(四)编辑要适当地从“幕后”向“台前”走走

编辑培训总结篇8

综观一些地市报社这几年的发展,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和发展环境的宽松外,更重要的是与大力培养人才、强化队伍整体素质不无关系,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编辑记者的素质水平,而且为报社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同时,也为地市报培养人才、强化素质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选派青年记者下基层挂职锻炼。比如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集团党委着眼长远,着力培养青年干部,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14名青年记者(编辑),从2009年6月1日起选派到12个县(市区)和宜化、安琪两个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到县市区的挂职人员,原则上县市区驻地记者站站长挂职为当地宣传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外宣办主任或县市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挂职时间为两年;到大型企业挂职的人员,原则上挂职为董事长(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挂职时间为1年。挂职期间,能够锻炼青年记者的能力,使之成为沟通报社与挂职单位的桥梁。挂职锻炼结束后,他们将成为报社联系该挂职地区或单位的首席代表,能够独立完成相应关系的处理和沟通协调。

二是努力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人大有作为。这是河北廊坊日报社人才培养的准则。为此,他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先后到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沧州等省内报社学习,赴北京、江苏、浙江等外省市全国一流报社取经,并邀请全国知名报界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报社党委还聘请沧州日报社原总编辑刘桂茂为报社顾问,定期为报社编采人员授课。此外,他们还充分发挥本社人才优势,报社领导和社内资深编辑记者利用每周五上午时间轮流讲课,雷打不动,形成了长效的学习机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报社内部实行导师制。河北邯郸日报社从2009年3月起在所属《邯郸日报》《邯郸晚报》和《中原商报》全面实施导师制。这一做法借鉴了高校培养研究生的办法,充分利用报社的人才优势,对年轻编辑、记者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培养。这项活动为期一年,拟定了导师制实施办法、考核目标、管理方式,首次被聘任的17位导师均拥有高级职称,既有各报总编辑、副总编辑,也有多年基层采编经历和较高理论水平、在新闻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编辑记者。为加强管理,报社还专门成立了以社长、党组书记李文海为主任的“导师工作管理委员会”,并出台了《邯郸日报社导师制实施办法》,对导师及学员所要完成的年度任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

四是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和不定期培训。这是地市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好方法。据悉,一些地市报已尝试与高校联手培养人才。《盐阜大众报》《苏州日报》《连云港日报》《嘉兴日报》等,分别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携手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盐阜大众报》《苏州日报》利用高校资源,对采编人员进行定向培养,组织部分采编人员到大学课堂学习新闻理论、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连云港日报》《嘉兴日报》则邀请专家教授到报社为采编人员开展新闻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还把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放到《连云港日报》。《嘉兴日报》还每月安排一个周日全天,对报社人员进行“竞争力提升实战培训”授课,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获取高层次的业务知识。

五是以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为确保团队精干高效,留住人才,湖北随州日报社党委一方面坚持用人标准,择优聘用,另一方面在工作和生活上处处关爱,使员工感受到了报社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了新员工爱岗敬业、扎根报社、奉献随州的工作热情。政治上关心,事业留人;工作上关心,待遇留人;生活上关心,情感留人。首先鼓励新员工多干事,干好事。其次,给予采访补贴。报社规定只要分配在记者岗位的,不分新老员工,每月补贴城区交通费200元。下乡镇采访,交通费实报实销。再次是配齐采编设备,凡进报社的新员工,每人都可配备一台电脑,从事摄影的还另配备一台高档数码相机。

编辑培训总结篇9

一连数日在外学习,正是公司月末业务汇总的日子,老板突然发来了紧急任务,让我把上个月整理的有关品牌手机销售月报的Excel数据表马上重新整理,需要添加本月的销售数据,重新汇总,重新排序,重新绘制图表。但是,身边没带笔记本电脑,周边也无电脑可用,怎么办?只能用手机办公软件来试着处理了。我的Android智能手机上装有WPS Office办公套件,它可以胜任这些往常一直在PC上进行的细活吗?

添加数据能胜任

在手机上用WPS Office办公套件打开所需电子表格,数据列宽不合适,触摸两列之间通过来回滑动调整列宽。由于需要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一列数据,需要利用“工具”按钮调出“插入”选项卡来完成,点击它下面的“单元格”按钮,在新出现的窗口中选择“整列”,这样就在所选列的左边添加了新的数据列。然后,在表格中录入数据,操作就比较简单了(图1)。

统计数据可实现

还需要进行数据统计,这不禁让人想到电脑上顺手的Excel。手机上办公,能用函数吗?其实在手机上也能利用函数、公式轻松完成简单的数据统计。

由于发来的数据表格总计中已有公式,当选中某个总计时就会显示出相应公式,只需要把它的单元格计算范围进行更改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没有现成函数或公式的话,只需单击“工具”按钮,在调出的“插入”选项卡点击“函数”按钮,选择适合的函数就可以进行统计了。这些操作和电脑中的Excel操作是一样的(图2)。

第一条记录的总计统计完成后,需要对其他记录的总计进行填充,这个操作和电脑中的Excel操作是不太一样的。在手机上填充需要通过“工具”按钮调出“单元格”选项卡,利用“填充”按钮来调出填充方式,选择“拖动填充”按钮就可在手机屏上通过触摸箭头进行拖动填充(图3)。

分析数据也在行

在老板交给的任务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排序、制作图表等。

对于数据的排序,与PC中的操作相仿,只需选定数据后在“数据”选项卡中选择升序或降序排序就可以了。

创建图表时,选择好数据源,在“插入”选项卡中单击“图表”后选定所需图表类型即可(图4)。

为了让老板更满意,让数据表现得更美观,需要对数据表格进行美化修饰。选定所要修饰的单元格,利用“格式”选项卡中的各个效果设置字号、字体颜色、单元格颜色、数字格式等。当然,还可以利用“单元格”选项卡中的“表格样式”对表格进行各种样式的填充(图5)。

经过如上操作后,完成表格的内容添加和数据汇总,将处理好的电子表格通过QQ及时地传给了老板,老板对此表的处理也比较满意。如果你遇到类似的紧急办公情况,不妨也利用手机试试吧!如果带的是Android平板,感觉会更好。

2 演示制作它也能行

本次培训老板特意叮嘱要好好听讲,回去后还要给单位的员工进行培训。于是,培训期间利用手机中的WPS Office和Office Suite这两款办公软件把培训的重点、难点做成了幻灯片,准备回单位时培训员工时使用。你可能要问,为什么用两款办公软件?一个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实,这两款办公软件在制作幻灯片时各有优缺点,WPS Office对文字效果、幻灯片的版式等处理比较到位,而对于幻灯片切换效果的处理却显得力不从心了,而Office Suite正好相反,所以它们可以很好地互补,出色地完成幻灯片的制作。

幻灯片布局自己定

在用WPS Office建立新幻灯片时,版式默认的是标题幻灯片,可以在下面的幻灯片缩略图上单击选择“布局”后更改自己所需要的幻灯片版式(图6)。

素材添加与控制

幻灯片版式设置完成后,通过“工具”按钮调出“插入”选项卡,利用它下面的各种按钮向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图片等。通过其他的一些选项卡快速设置文字、文本框等格式(图7)。

过渡动画巧设置

每张幻灯片编辑完成后保存这个演示文稿,退出WPS Office。利用Office Suite再把这个演示文稿打开。单击手机的左侧触摸键后选择“编辑”菜单,单击“更改过渡效果”后选择需要的切换效果(图8)。

3 手机制作微型电影

这次出来培训,其实还带了另一位“领导”交给的任务――妻子让俺将此次培训地的一些好景色、好玩儿的地方拍下来与她分享。呵呵,这是不是她对我的“监视”呀?你别笑,老婆大人的任务咱还得好好完成呢!

光拍照片缺乏动感,全程视频又无太多存储空间,于是想到用手机制作微电影的方式,将拍摄的视频、照片进行编辑,弄了一个“手机上的中国”,也让她好好分享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手机中安装的微电影制作软件“小影”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备好各类制作素材

为了使视频更加美观、炫丽,需要在手机上下载这个软件的主题、滤镜、字幕、转场、特效等素材。这些模板的下载会在视频编辑时有更多的选择,将为视频增光添彩(图9)。

善用视频镜头花样

在拍摄视频时让视频多一些花样、多一些乐趣,让视频更能吸引眼球,笔者在拍摄镜头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景色使用什么样的镜头,这些都需要在拍摄前进行设置。

点击“拍摄视频”按钮,在进入的界面中点击左边按钮选择各种拍摄镜头,并且在拍摄过程中选择各种效果,如搞怪镜头中的鱼眼、镜像、国字脸等(图10)。

活用特剪辑

培训期间拍摄了不少视频,但也不是每个视频都拍摄得那么完美,所以还需要对每个视频进行剪辑,把最美的东西展现给“领导”。

点击“视频剪辑”选取要剪取的视频文件,点击“开始剪取”后视频就开始进行播放,播放到需要结束截取之处,点击“结束剪取”完成视频剪取(图11)。

对于剪取好的视频,可根据需要给它设置主题,更改主题文字。比如将开始的视频主题选择为“夜生活”,并点击主题文字将之更改成了“我的培训旅程”(图12)。

当然,视频中的背景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为这段视频设置了“唯美”的音乐背景。每段视频编辑好后,就将它们保存在相册里(图13)。

会用画中画表情感

培训的这段时间也挺想老婆和孩子,于是拍摄了一段自己的内心表白,并结合以前录制的视频做了一个画中画效果,想以此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

点击“画中画”按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视频文件,在新窗口中选择所需要的画中画模板即可(图14)。

巧用高级剪辑添魅力

视频拍摄了不少,也编辑了不少,一个一个地发出挺麻烦也不像样,于是决定把这些视频合成为一个,让她一次看个够。

首先选择“高级剪辑”中的“添加镜头”按钮,通过确认、返回等操作添加多个视频文件(图15)。

编辑培训总结篇10

【关键词】网络素养 学术期刊 编辑

【作者信息】谢文亮,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张宜军,沈阳农业大学出版部。

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GL86001)

美国著名的社交网络思考者霍华德・莱茵戈德,在2012年4月出版的新书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中提出了“网络素养”一词,呼吁互联网时代要重视5种素养的培育:注意力(attention),参与力(participation),协作力(collaboration),信息识别力(critical consumption of information,or “crap detection”)以及联网的智慧(network smarts)。[1]随着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渗透到出版过程的方方面面,对学术期刊编辑来说,除上述所描述的一般特征外,5种网络素养在编辑这个职业上还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延伸。编辑如何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要求已有许多文献,笔者也曾撰文探索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如何运用网络技巧,但这些文献还没有上升到提高编辑网络素养的高度。

一、网络素养对学术期刊编辑的意义

当前,学术期刊出版已从印刷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形成多种出版介质共存的局面。无论纸介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现代的出版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从出版流程看,在线投稿、远程稿件处理、录用稿件数据库等,都离不开网络;从编辑的稿件处理流程来看,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等,都逐渐实现稿件处理网络化。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对学术期刊来说,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网络素养是现代出版对编辑的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一门必修课。

1. 网络素养是编辑人员适应出版网络化的需要

与传统的出版方式不同,整个网络化出版过程中,编辑人员从一开始就要运用网络检索技术分析栏目设置,挖掘研究热点,并从热点中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等;在线投稿的运作,编辑须学会在线稿件处理;传统的与作者的沟通交流、读者关系的维护等方式,已由书信方式转变为网络社交方式,如QQ群、微信、博客、微博等。编辑人员须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提高编辑网络素养是出版网络化的需要。

2. 网络素养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转型的需要

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是出版的趋势,不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转型的期刊将淹没在新科技的潮流中。期刊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须有一批掌握网络技术的编辑出版人员才能成功地完成转型,因此,编辑的网络素养是实现期刊转型的关键,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需要。

3. 网络素养是促进学术期刊传播的需要

学术期刊目前的传播状况堪忧。期刊传播的理念和手段严重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单一传播媒介发展到多种媒介共存的网络传播阶段,博客、播客、手机报、网络期刊等新媒介正在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学术期刊没有适应网络传播阶段的多媒介传播的需要,导致其发行量、读者数量下降。要扭转这种局面,学术期刊须提高编辑人员的网络素养,在出版过程中注重网络传播的观念、技术和手段的应用。

4. 网络素养是提高办刊质量和办刊效率的需要

网络素养的培育,能使编辑运用网络手段挖掘选题、网络信息中识别真伪、遴选审稿专家等,积极参与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利用网络扩大期刊影响力,比起其他期刊更能提高办刊效率,进而更有力地掌握刊物的命运。

霍华德・莱茵戈德提出的5种普遍适应的网络素养包括注意力、参与力、协作力、信息识别力以及联网的智慧。对编辑来说,其网络素养要紧密结合出版的需要,因此,其5种能力的要求有其特殊的内涵和延伸。另外,除霍华德・莱茵戈德提出的5种能力外,编辑还须有安全意识力(security)。

1. 注意力

霍华德・莱茵戈德所提到的注意力指社会化媒体导致人分心,分散人脑的注意力。[2]在编辑的网络素养中,注意力指对期刊信息的注意力,包括对选题的敏感性、期刊政策的关注、网上关于期刊评价的留意、读者的诉求等。这些都是关系到期刊质量的提高、期刊发展方向,以及期刊对外的影响和形象的大事,编辑须培养对网络上这些信息的高度注意力,不能视而不见,被网络上的其他超链接分散注意力。

2. 参与力

互联网的开放机制给每个人的参与创造了机会,只有懂得参与,才能从参与中获得知识、利益、权威、荣誉等。参与过程中,自己获利的同时,也为别人创造了价值。目前的学术期刊中,一些编辑除在审稿和编辑加工环节的参与力度较大,在出版中的其他环节几乎处于“绝缘”状态,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参与方式,难以创造其他价值。在互联网上,编辑参与的方式有很多,如对选题、栏目、内容进行网上策划,公开征求意见;对所责任编辑的文章进行网上评论;开微博,最新消息;开博客,写博客,与微博互动,解答读者问题,营造读者圈等。总之,期刊网络营销是目前学术编辑所欠缺的,而在数字化出版中,编辑只管出版、不管营销的现象将会导致期刊走向被淘汰的命运,有意识的网络参与力是编辑必须具备的网络素养之一。

3. 协作力

协作即众包(crowsourcing),即把问题和任务分成若干小块,由不同的人参与的现象。[3]协作能发挥集体智慧。编辑的合作模式有多种,如编辑间的协作、编辑―读者间的协作、编辑―专家间的协作等,各种协作通过网络媒介,实现资源共享、沟通交流、构筑信任,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出版模式,协作的工具和方法有限,但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中,多种社会化媒体为出版过程提供了协作平台和工具,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办刊效率。出版过程中,编辑可通过在线稿件处理系统互不干扰地处理自己的稿件,最后提交在线系统汇总,统一生成整期的出版目录并全文,这种方式便是利用网络实行出版上的协作;在中国知网的优先出版上,编辑可将各自编辑加工的文章第一时间到数据库中,通过网络的分工协作,提高发行效率,使读者能提前阅读到文章,也增加了期刊文章转引、转载和阅读的数量;事实上,无论是国外的Springer Link Journals & Books、Web of Science、ESI数据库,还是国内的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都是基于各期刊的协作而建立起来的。数字出版比传统出版需更多的在线协作,这对期刊编辑在线协作的网络素养提出了更多要求。

4. 信息识别力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无所不有,编辑需有信息识别能力,将与所需的信息无关的噪声过滤掉,去伪存真。在选题策略上,要学会引擎搜索、信息检索等技术,汇集研究热点,慧眼识选题;利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发现等,对学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预测;定期搜集网络上有关本刊的各种数据信息,分析期刊和各项评刊指标的变化趋势,为期刊的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政策、战略制定提供参考;另外,对于文章所提供的数据是否正确、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等问题,在进行网络搜索时,由于网络上存在多种垃圾信息,干扰编辑的判断力,以致会有信息误判发生,如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检测结果上存在着误判,这要求编辑须培养信息识别力掌握去噪声的技术,才能减少或避免误判的发生。[4]

5. 联网的智慧

当媒介传播进入第三媒介时代,即泛众时代时,信息的传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5]网络上,各信息源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的互联网络。编辑应利用网络媒介,建立起编辑网络。传统的以电话、纸媒介为主的社交手段已由网络社交替代,似电子邮件、社交工具为主的网络社交已在沟通交流、信息获取、资源共享、信任度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编辑如果能在各网络群体中搭桥,那么处于网络结构的核心―纽带中的编辑,将获得多方的资源。其个人和所在的群体的社会资本也将急剧增加,并基于各方对编辑的信任,连接到更大的网络。小世界网络的现象说明,地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多不会超过6个人,[6]在网络社交传播上,如QQ、Twitter、微博、博客等,小世界网络现象普遍存在。小世界网络对编辑人员的启示很大,无论是读者库的扩充、专家的遴选、稿源的发现,还是期刊发行量的扩大、期刊的宣传等,只要能运用联网的智慧,在期刊品牌的宣传、形象的建立以及影响力的扩大等都能起重要方面作用。以联网建立读者圈为例,利用微博或博客为媒介,建立起期刊的读者圈,为扩大读者圈的影响力,可将一些学科名人引进读者圈,带来名人效应,发挥名人的凝聚力,并利用名人已形成的圈子,快速扩展读者圈。圈里人可以看到各个人的朋友圈,可互相添加朋友,有相同研究领域的人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形成一个圈,个人之间又形成各自的圈,如果期刊能引入“名人”关注、转载和共享,则名人所在的圈里粉丝基数较大,这些粉丝有可能对名人关注的期刊产生兴趣,那么期刊所获得的则是由名人所带来的读者圈、作者圈以及专家圈等。在这个读者圈的小世界里,不难找到所需之人。发挥联网的智慧,是第三媒介时代编辑网络素养的要求。

6. 安全意识力

互联网在给人方便的同时,也同时存在多种安全隐患,网络上的信息一传播出去,便不可回收,一秒钟便可传遍世界各地。编辑在运用社交工具上,特别是群发工具、即时交互工具上,须有安全意识,每发一字一句,须检查是否有错误,以免因个人失误对期刊造成声誉受损的恶劣影响;编辑在利用网络进行文章的和传播上,要注意电子版文档的网络信息传播权,要留意是否会损害作者的著作权,引来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在与作者交流时,不能泄露有关外审专家的信息,在与外审专家沟通时,不能泄露作者的相关信息等。一旦编辑缺乏安全意识力,容易在网络交互中泄露期刊的相关信息,对期刊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总之,安全意识是每个编辑的网络素养之一。

为增强国内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出版管理部门要重视以政策为导向,引导期刊重视编辑网络素养的培育;期刊界、期刊协会(或学会)要重视编辑网络素养的讨论;期刊内部更要重视编辑的网络素养培训教育以及在实践中落实。

1. 政策上重视与支持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重视编辑网络素养的培训教育。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针对24学时必修课和48学时选修课建议增加编辑网络素养课程,并组织专人编写《编辑网络素养》培训教材,且在舆论上宣传网络素养培育。

2. 网络素养研究与讨论

期刊界、期刊协会(或学会)要组织专题研究;在学会委员会或学会年会上组织专家进行网络素养专题报告,并安排网络素养分组讨论;将编辑网络素养主题列为学会征文或课题申报的重点支助课题,以激起编辑人员和期刊管理人员的重视以及参与的热情;出版有关网络素养专著,刊发相关的论文。通过种种方式的宣传,引起期刊重视网络素养的培育。

3. 期刊的日常培训与实践

期刊是编辑网络素养培育的主体,关系到期刊与同行的竞争力、营销能力、影响力以及期刊内部信息的安全等,因此,期刊更应对编辑实施日常培训,在编辑工作中注重实践,以提高编辑的网络素养。

(1)参加培训。在对编辑网络培训中,核心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对编辑网络技能的培训,在出版过程中能运用网络;二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分析和获取的能力,以提高出版的质量;三是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与安全意识,在宣传期刊的同时保护期刊的声誉;四是利用网络进行推广期刊的能(下转第084页)(上接第079页)力,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2)参加会议与专题讲座。积极创造机会让编辑参加网络素养专题会议或专题讲座,掌握网络技术应用动态,开阔视野,提高网络素养。

(3)期刊内部学习讨论。定期在编辑部内部举行学习讨论,分块学习和讨论网络素养的理论和应用,并汇报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通过学习讨论,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的编辑工作当中去。

(4)在实践探索中提高编辑素养。期刊要鼓励编辑在出版过程中探索新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出版中投入人力、物力创建平台,让编辑能在实践探索中提高网络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才能激起我国学术期刊界对编辑网络素养的关注;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才能提高我国编辑的网络素养。

参考文献:

[1] [2] [美] 霍华德・莱茵戈德. 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 张子凌,老卡,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 Jeff Howe. The rise of crowsourcing. Wire, June 2006.

[4] 谢文亮,李俊吉,张宜军. 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误检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2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