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个人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6 06:51:54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1

可以说选择网络编辑这一职业是误打误撞的,在没进入这一行时我对网络编辑没有一个很全的概念,以为网络编辑就是做的就是复制粘贴。当我加入房乐网这个大家庭后,随着对自己工作的加深,我觉的网络编辑与自己想的相隔万里,它不是局限于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具备各方面丰富海量的知识,超强的信息资源整合、写稿评论、组织策划能力……等。

通过在房乐网这半年的工作,让我对网络编辑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下面我概述一下自己在这半年中对网络编辑这一职位的认识,只有对这一职位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才会有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

1、做网络编辑这一行我们大部分做的是文字内容的工作,首先细心是很必要的,细到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注意。在心理上也要战胜自己,不要小瞧他们。

2、其次是要对信息的扑捉能力,把自己所发的新闻与热点新闻、热点词结合起来。

3、新闻标题要新颖有特色,能够吸引眼球。

4、做网络编辑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敲打出来,更多的时候是去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具有综合能力,有自己的想法。

5、做网络编辑这一行或多或少要接触一些图片,有时甚至要学会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图片,所以在图片设计处理这一方面必须加强,多学习一些设计软件,最常用的就是ps。

6、要想把网站做的更出色提高网站的权重,专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作为网络编辑的我们必须懂得了一些简单代码。

7、网络编辑真的是一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时我们还会接触一些视频,这就需要我们懂的一些基本的视频剪切技能。

8、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团队精神,与推广及微博等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加强与个部分及部门的每个人沟通。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2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认识论;方法论;素质;选题策划;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24-02

策划是与计划、策略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概念,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之前拟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它是策略的延伸,是连接策划思想和具体实施策划方案的桥梁,它的全部价值就在于通过周密详细的部署,为使策划思想有效而具体地落实铺平道路。策略,即计策、谋略,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所采取的特别行动,它具有功利性、对抗性、针对性等特点。策略是策划的中心要素,是使策划得以实现的具体行动方针和指导性手段,是策划的“灵魂”。因此,计划是策划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而策略是策划具体的、内在的实际内容,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用程序论的观点看,策划还是一种程序,指的是依据有关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以此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进而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方案,并努力保障目标实现的过程。

综合起来,编辑策划的基本含义是:编辑主体是为构建宏伟坚实的人类文化大厦,向广大群众传播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而进行的一种有依据、有目标、有策略、有预谋、有评估和反馈的思维过程和行动方式,是为实现编辑出版目的,而对整个编辑活动或其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个方面进行设计、谋略、预想的过程,它是编辑具体行动之前的蓝图或设想,是编辑活动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对整个编辑活动发挥较大的统摄作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编辑策划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产生,并最终回到编辑实践中去,一方面指导编辑实践活动,为编辑实践活动服务,另一方面又要经受编辑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深入和发展。

编辑策划是在编辑实践中主体对其客体的能动反映:首先,编辑策划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客观性,是对编辑出版工作及其规律的客观反映;其次,编辑策划又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能动地反映编辑出版工作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根据编辑出版工作的目的,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这种反映,形成自己的认识,塑造出符合编辑主体需要的客体。由此可见,优秀的编辑策划应该是客体事实判断和主体价值判断的完美结合,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编辑策划是基于对编辑出版工作本质和规律的能动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是源于编辑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编辑出版工作规律的概括和对编辑实践经验的提炼。更具体地讲,就是编辑主体在遵循编辑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为实现编辑出版目的而采取的一种优化编辑出版工作的手段,是编辑宗旨、编辑思想的具体表现,即对整个编辑出版活动或其中某些环节的工作目标、工作蓝图及其具体工作项目所进行的主动谋划和设计。

1.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古人云:“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经国也好,不朽也好,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责任感。许许多多先贤明哲,正因为怀着一腔对国家对民族对后人的责任感,他们所创造的典籍、诗文,才流传千古而不朽。

对编辑道德素质的要求,诸如理想、信念、敬业、奋进、务实、清廉等等,无疑是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的。但是,从笔者和同人的一些经验教训来看,从增强社会责任感摆在突出位置,是很必要的。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会把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当成一项“伟业”,一件“盛事”,尽职尽责,一心一意地做好,就会把自己变成读者,设身处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2.善于学习的培养。学习对于编辑非常重要,无论是获得新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博采广纳,还是提高道德素质,加强自身修养,都离不开学习。书是记录各类知识,传递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工具。编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工作再忙,也挤出时间读书。文、史、经、哲、政治、军事、法律、历史、宗教、理、工、农、医等等,都可以有选择地读一点。有些知识可能一时用不上,但日积月累,总会有用得上的时候。

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留心处处皆学问,编辑应成为有心人,随时随地注意学习。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知识、有学问。店铺的牌匾,餐馆的菜单,商品的说明,电视的字母,路边的广告,朋友间闲聊,甚至与孩子们交谈,都会有知识、学问可学。

3.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人曾说过:“编辑应成为专家,这是编辑队伍建设的一个目标。”专业型编辑有自己的优势,第一,编辑是学术方面的内行,组稿时便能得到作者更多的信任,愿意把稿件交到你的手中。第二,编辑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作者投稿时便能想到你,稿源就比较充足。第三,编辑精通本专业,会加强审稿把关能力,也容易与作者沟通,能深入到稿件的内容当中去,与作者有共同语言,容易交流,也容易得到作者的充分信任。

4.求精求博的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是无止境的,不会老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新知识、新科技与日俱增、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为我们接受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各类信息打开了门户,那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则像潮水般地涌进国门,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凡此种种,都“逼迫”我们去适应、去学习、去掌握。编辑尤其如此,应当走在最前面。

图书是文化、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各个产业中,又处在“前沿阵地”。这一特性,要求它必须最迅速、最及时、最精确的将新的知识、新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反映出来,提供给社会和广大读者。作为图书编辑,不能满足于以前学过的专业,不能满足于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局限于业务分工,而应当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力求做到“专”而“杂”,“精”而“博”,成为“通才”。

5.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编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编辑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从构思选题、 组织稿件、修改稿件以及内容的组织、装帧设计等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编辑的创新意识。创新是编辑思想永恒的主题,创新是编辑工作跃上新台阶的动力,而这些创新,都以知识创新为前提。因此,编辑要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只要不断地探求未知、寻求新知识、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敢于质疑,在工作中开拓思路、活跃思维,注意发现和捕捉新亮点、新情况、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整合、博采众长。

编辑的创新理念,还表现在要有创造性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构思出一种新的设想。编辑对稿件的加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是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推理,从多维面、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稿件的内容和水平,提出有建树的设想和方案。可见,编辑过程蕴涵着编辑求新、求知、求真的创造性劳动。

6.工作作风的培养。做一个政治强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深刻认识到,出版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党的重要宣传思想阵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事关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必须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一个业务精的编辑。业务精是编辑生存之本,也是出版社发展之源。编辑岗位是最便于学习的岗位,因为书未出版就先到编辑手中,编辑可接触到很多很不熟悉的书稿,读进去,便会有所得,可并通过编辑加工,一方面查找原稿疏漏,一方面学习新的知识,并作两方面的记载,既可提高查错技艺,又可拓展知识面,使自己适应越来越广的图书的责编工作。另外,编辑应努力在本专业上有所进取,多听权威报告,达到一专多能。

做一个纪律严的编辑。国有国法,社有社规,编辑因为是出版社的龙头岗位,在某种程度上代行出版权,因此出版纪律的贯彻必须严格,不打折扣,对国家禁止出版的、重大选题备案的一些规定一定牢记在心,按章办事,模范执行,不能做危害国家和损害人民利益的事。

做一个作风正的编辑。出版人要严格遵守出版业的道德规范,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力求坚持两个人效益的最佳结合;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编辑要将这八条规范刻到自己的形象上,就是要一身正气。

参考文献:

[1]倪娟.论编辑的市场意识[J].出版科学,2002,(2):32-33.

[2]文援朝.论科技出版社总编辑的角色素质[J].科技与出版,2003,(1):12-13.

[3]卞葆.论责任编辑的形象塑造[J].出版发行研究,2000,(10):22-23.

[4]荷莉,顾兆平.选新世纪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J].编辑之友,2002,(6):36-37.

[5]薛孔文.谈谈现代期刊的策略问题[J].编辑学刊,2000,(5):19-20

[6]丁芳芳.我看编辑角色的转换[J].大学出版,1999,(4):34-35.

[7]王玉成.选题策划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编辑之友,2000,(6):22-234.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期刊编辑 编辑流程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编辑-出版业变革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技术手段、编辑出版主体、管理模式以及出版物的现代化四个方面,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前提和支撑。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期刊编辑出版领域。网上投稿、征文、远程审稿、校样网上传送、在线编辑及期刊网站的建立使作者、编辑、校对者、印刷者、发行者、读者与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方式,使出版周期缩短、编辑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新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寻找应对这些新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不断优化编辑工作,实现期刊质量和编辑能力的共同提高,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传统期刊编辑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三级审稿制度)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从编辑实践来看,一个相对完整的编辑流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前编辑阶段、编辑阶段、后编辑阶段。前编辑阶段主要是编辑部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并由此组稿审稿的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期刊栏目策划的针对性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它是期刊文稿编辑加工之前必须要准备好的工作。编辑加工阶段是编辑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对文稿的评审、加工整理、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等一系列工作。首先是评审阶段,通过责任编辑的初审、编辑室主任二审、主编终审三个层次来决定文稿的取舍与修改。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稿的编修阶段,即对文稿的加工整理和编排阶段。后编辑阶段是编辑过程的尾声。主要包括校对、清样及对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目前,各期刊出版单位一般都强化了对出版物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此类信息收集工作,编辑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得失,从而及时调整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刊物和编辑的质量同时得到提高,刊物也就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反馈工作是编辑流程的有机一环,既是对前一次编辑过程的评价与总结,又对下一次编辑过程起着微调的作用。

网络办公的无纸化,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期刊编辑工作流程演变出新的面貌。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各工艺之间的界限,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一体化,原来多人合作、多次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借助网络可把几道工序连续完成。编辑流程各环节一体化展示出新的工作流程(如图1与图2)。

期刊编辑可利用网络进行广泛宣传,将设计好的关于本刊物的问题调查表贴在网络期刊主页上,或有目标地发送电子邮件给热心读者、专业人士,征求他们对本刊物的总体评价、栏目设置、报道特色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以及收集了解市场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网上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信息获取的快捷性改变了期刊选题策划的传统方式和手段。编辑可打破本单位、本系统的界限。根据期刊定位和专业特点,主动出击捕捉选题,精心策划、组织,真正成为选题的开发者、策划者、设计者和实践者,不断提升选题的质量和水平。

2. 网络约稿、组稿

根据对读者的调查和市场需求的分析,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针之后,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可将组稿计划的相关信息公布在本刊物的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和某方面有所长的人士约稿或组稿。较传统手工操作,这样做既可快速约稿或组稿,又可优化对作者的选择,还可充实扩大作者队伍并储存备用。

3. 网络审稿

网络环境下,编辑可非常方便地检索网上各种数据库,利用其提供的全面的检索功能,从作者、关键词、刊名等检索人口进行查询,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初步的审查。这样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可大大提高初审质量和时效。后续复审,可网上优选审稿人,建立审稿专家库,提高审稿质量,利用电子邮件提交审稿意见。缩短审稿周期。

4. 网上编排校一体化

网络环境下,因来稿投递过程中没有经过录人的中间环节,文章的整错率相对可以降低很多。对于录用稿件,编辑人员可直接在机编辑,利用编辑器相应地保留编辑加工修改痕迹。技术编辑在计算机上采用排版系统进行编排处理的同时,可随时根据编辑人员对版式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通过网络还可以采取分散式工作的方式,对复杂的科技图、表、公式的编辑加工,由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粘贴、绘制,最后传送给技术编辑插入到文字中完成排版。校对时,可以直接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电脑校对,可联网进行交叉校对,或给作者发校样校对,都可大大提高校对效率。计算机编制完成的期刊电子版本最后可直接通过网上发到印刷厂印刷。

5. 网络出版

一些规模较大、较有实力的期刊社或编辑部,可自主建立网站实现网络出版。一般编辑部则可人编专业网站的大型网络化期刊数据库,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基本保留原刊版式全文上网出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网,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读者面,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期刊的互动服务,有利于提高刊物的利用率,扩大刊物影响力。

网络环境下,编辑策划更加重视创新度,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编辑过程从纸质等传统媒体延伸到网络平台。表现出多媒体特色,编辑过程增加了原来只有专业人员承担的组织、广告、营销等程序。

二、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给编辑工作带来的新要求

编辑是设计、组织、审读和加工作品,为复制和发行做准备的工作。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处于出版过程的开端和核心地位。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是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复制或发行效果的因素。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专业性的特点;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的专业性则体现为选择性、加工性和中介性等。期刊编辑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一种,其对象是稿件、文稿,其中包括作者工作、读者工作和信息工作。期刊编辑不仅要像图书编辑那样审读、修改、加工,而耳要对不同作者撰写的不同内容的文章进行选择、配伍、分栏,使期刊结构合理、有序。信息时代对每一位期刊编辑的冲击都是巨大的,要求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知识、编辑技能和手段跟上

时代的步伐,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使出版物能够迅速反映和传播人类的现代文明。

首先,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应实现网络化。编辑接受作者网上投稿,寻找审稿人进行网上审读,综合评估网上的意见决定是否录用,并对可录用的作品进行网上编辑加工。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出版监控、成本预算、发行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编辑从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对编辑流程的各项工序实行网络化管理。通过网络形式反映和表达编辑出版计划的安排,通过网络加以分析、计算和优化,寻找可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最优管理方案,并在网络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达到预定计划目标。

其次,传统的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急需变革。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出版理念,培养和加强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版权意识。既要解放思想,不固守原有的出版模式,不害怕和回避数字化潮流,又应该让目光超越传统的视野与炒作的迷雾,看清时代与行业发展方向,从容应变;还应该不受不良思潮影响,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审读每篇来稿,处理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以求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应按质取稿,严格把关,把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的论文奉献给广大读者。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在线编辑转变,是期刊编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要求编辑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编辑人员应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人、图形绘制,学会应用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以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投入到编辑工作中。

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期刊出版业日益严重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建立期刊独立网站扩大宣传力度,运用稿件管理系统,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繁琐、缓慢和低效率,使编辑部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实现高效、减少差错,实现出版内容的电子化,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网络化,对广大期刊编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理念是在编辑工作中升华的用以指导编辑工作的理性意旨,有了先进的编辑理念的指导,才会有出色的编辑实践。由于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背景、内容、方式、手段、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编辑要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分析出版业、编辑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导出符合编辑出版业发展的先进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2. 有效信息识别意识

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态势,编辑必须具有更强的信息意识,具有随时收集处理各类相关信息的高度自觉性,努力认识信息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善于开发和利用信息。具体包括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编写信息的能力,很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以及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能力。

(紧转第58页)

3. 强烈的创新观念 网络环境下,编辑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能够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在新环境、新事物、新问题面前,善于捕获信息,加工出新观念、新设想,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

4. 网络高新技术手段

高新技术是网络时代编辑生存的必备本领,也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编辑工作涉及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很多。信息时代的编辑应该能娴熟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软件,并利用它们建立出版业资料数据库;还应该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此技术手段获得科学文化、社会热点、网上期刊、出版动态等信息,进而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

5. 真诚的服务意识

作为传承文化、交流研究成果的职业,编辑同时也是一’种服务型工作。编辑工作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事前服务、事中服务、事后服务三个阶段。服务工作虽是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却对期刊的形象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树立期刊形象的重要窗口。这不仅能培养作者队伍,还会吸引优秀的稿件,提高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增强期刊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端正服务态度、完善服务环节、提高服务质量是强化期刊编辑服务意识的首要工作。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一定要有真诚的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作者的辛苦付出,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珍惜作者对期刊编辑的信赖。

6. 终身学习的理念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方法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报纸新闻编辑应该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树立策划的意识,从新闻的栏目、选题以及版面的策划等方面都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洞察读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新闻市场的动态,利用个性化的表达赢得新闻市场。

一、根据市场需要更新编辑理念

新闻编辑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让更多的读者尽快了解相关新闻事件。作为新时期的报纸新闻编辑,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下,报纸要想获得较快的发展就需要报纸新闻编辑不断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写作意识,精心编写各类新闻事件。首先,作为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要严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地了解我国政治方面的发展动态,利用各种正面新闻事件的传播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对报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良好的策划能力,要明确各类新闻事件的编排方法以及采编任务的安排;其次新闻编辑要具有良好的编辑能力,要掌握各类新闻事件的处理方法,要保证编辑的新闻事件符合读者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新闻报纸编辑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善于创新自身的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完善报纸新闻策划工作

通常情况下,报纸新闻的策划主要包括三方面:栏目策划、选题策划以及编版策划,要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应该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栏目策划是报纸给予读者的一个重要印象,针对报纸各栏目的分类需要对稿件的类别进行分类,将同属一个类型的文章归为一个栏目中,这样便于读者的阅览。并且编辑要对每一份新闻稿件的质量严加审核,稿件质量是报纸的生存之本,如果稿件质量不过关将会严重影响报纸的发展。第二,新闻事件的选题策划,对选题的策划要根据读者的要求,要选择一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稿件,同时报纸新闻编辑还应该对大众化的新闻热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点评,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路中。此外每一个报纸新闻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报纸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社会热点的点评激发读者的共鸣。第三,新闻的排版要尽量地采取一些创新思维,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排版风格,排版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变的形式或者是读者比较心仪的表达形式进行阐述;并且排版过程中要尽量的突出栏目的风格和版面特色,保持各版面的协调统一。

三、采用个性化的报纸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个性化的标题是新闻事件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是报纸标题的个性化仍然要切合实际,不能过于浮夸。做到个性化报纸标题的要求需要实现题目和文章内容的一致性;标题必须要保证简洁明了,能够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文章的整体思路;标题的选择还应该突出亮点,应该是对整篇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同时,标题的设定还应该生动活泼,要尽量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只有这样的新闻事件才能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在制定标题时应该注意各新闻事件的种类,如果是一些政治性比较强的新闻,标题的制定就不能生动活泼,而应该具备一定的严肃性,只有真正的掌握好报纸新闻编辑的基本思路,才能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四、美化报纸的版面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策划编辑 编辑加工 选题策划 出版营销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67-02

国家对新闻出版业将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要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给各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出版社的发展,是基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策划编辑在出版社的人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出版社图书出版的核心。出版社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出版物策划创意的竞争,策划编辑的水平基本决定了出版社的出版物水平。出版业的发展与普及,对策划编辑的需求也逐年上升。而我国大学的专业培养中,并无策划编辑专业,各出版社从事策划编辑的人员,多是技术专业人员出身,要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策划编辑,需通过编辑加工、选题策划和出版营销等方面的重重考验。

编辑加工是策划编辑的经常性的工作和基本功之一,加工能力对策划编辑的成长有重要作用,通过几年的工作,总结自己在加工方面的提高,主要从以下面3个方面加以注意,从而提高加工质量。

(1)善学习。在编辑加工中,要善于学习,编辑加工一部书稿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增加自己知识,扩大视野的一个机会。但学习不能仅仅始于加工之时,在平日的工作中也要善于积累,一份杂志、一张报纸,都有我们学习的东西。只有博览群书,拓宽自己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编辑科学等的知识面,才能更加容易地发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编辑加工水平。这正如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2)勤查问。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工作中要做到勤思、勤查、勤问,避免凭印象或经验来判断、解决书稿的问题。对书稿中不懂或不确定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要善于请教身边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手边的字典;一位是身边的同事。对于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去查词典,对于不确定的用法,一定要多请教身边的同事。对于一位新编辑,一些字词是很难区分正确用法,如“震”和“振”“即”和“既”“做”和“作”等,而这只有通过多查、多问,才能真正掌握,也才能对书稿质量起到真正的把关作用。

(3)正态度。在加工过程中,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书稿,并且要特别的虚心和细心,避免主观武断,粗枝大叶。在加工时,要做到专心致志,一字不苟,加工的态度决定了书稿的质量。

从工作中总结的加工基本方法是: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整体。宏观是指通读全稿,顺层次、理图表号等,以便对稿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使前后体例、格式等统一;微观是指逐字、逐句的加工,解决书稿中存在的错别字、计量单位以及逻辑性问题,这些问题要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在微观加工阶段,争取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再到整体是指书稿加工完毕后,要从整体上检查一遍,对目录,主要是检查书稿的“齐、清、定”,为后面的流程打下好的基础。书稿加工质量水平也是一个策划编辑多方面素质的体现,因此,每位策划编辑都要过好加工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选题策划关

选题策划是策划编辑工作中高智能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有利于选题的创新和优化,是策划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工作中要避免消极地等待来稿。有人对策划编辑工作总结了一个经验公式:好选题+好作家+好框架=书稿成功的一半。要做到这一点,编辑要进行整体构思,对信息进行选择、提炼、整理、决策,按既定的方向策划选题。编辑要顺利通过选题策划关,主要从信息搜集能力、科学预测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

(1)信息搜集能力。编辑策划的工作对象就是信息,信息的搜集对编辑策划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策划编辑在工作中应重视搜集、捕捉和组织各种信息,培养自己搜集信息、捕捉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在工作中逐步培养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及相关专家和作者的信息,为自己的选题策划储存有用的信息。对搜集信息的态度要做到:理性的分析、归纳、提炼,编辑要在大量的信息资料中发现和提取有用信息,并且通过对搜集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炼出从本社的优势和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与国家政策、行业的结合点,然后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来策划选题,做出策划编辑自己的品牌。

(2)分析预测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包括图书的需求分析、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等。只有在充分搜集的信息基础上,对图书的市场需求、潜在读者以及图书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图书的销售数额,并对图书的成本进行合理预算,然后才能根据分析的销售额和成本,预测其可能的利润,为是否进行下一步工作做出判断,分析预测对图书出版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活动组织能力。策划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策划编辑为了落实选题要时刻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策划编辑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作者和读者,因此,策划编辑要具有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策划编辑要深入各行业内,广泛结交朋友,结识专家,并积极参加社会上各种有关的业务活动和学术会议,从而扩大视野,掌握各种信息,为选题策划打好基础。

在出版界越来越重视策划,图书市场越来越青睐策划的今天,策划编辑只有掌握信息搜集的方法和渠道,并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走向、社会生活、政治事件、社会潮流、专家学者等保持高度的、持之以恒的关注,搜集足够多的信息,通过分析和提炼来为选题策划提供方向性指导,并且加强自己的分析预测能力,落实选题的执行力和活动力,从而提高策划图书的成功率,为策划既有社会效益又有市场效益的图书提供保证,为成为一名品牌策划编辑打下基础。

3 出版营销关

好的选题要变成好的图书,离不开内容包装、印制出版和营销推广。

(1)选题执行到最后,都要进入正式出版流程。对于策划编辑,要熟悉出版流程,参与并掌控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工作,设计规划好图书的出版时间,并对图书的最终质量负责。在出版流程中,编辑要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准确的书名,好的书名能吸引读者注意力,便于读者了解图书,从而促进销售;良好的设计,包括版式设计、封面设计,以便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合适的开本和纸张,根据图书的内容和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开本、纸张,以便确定合适的图书成本;合理的印数与定价,印数与定价是与内容、性质(专著、教材等)及目标读者等紧密相连,要使图书定价易于被读者接受,印数不能超出市场需求;工作要与流程人员及时沟通和交流,处理流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图书能按计划顺利出版。

(2)现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且科技图书的针对性强,读者面相对窄,销售的周期长,经常存在出版社书卖不出去,而读者买不到书的现象,所以,针对科技图书要采取一定的营销方式,使目标读者群了解图书的信息,以促进图书的销售,主要的途径如下:①媒体的宣传:最好能做到与专业的期刊或笾胶献鳎实现双赢。②专业会议的宣传和销售,要充分利用作者对行业的熟悉和在行业内的名望来推广图书。③网络方式:网上书店、网上论坛的营销合作及利用网络直接给终端读者发图书目录和内容简介。④图书封底宣传相关图书,带动同一类图书的销售,形成品牌效应。

总之,策划编辑的成长,离不开对编辑加工、信息搜集等工作的学习和思考,只有在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在策划、营销方式上不断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精神,才是策划编辑的成长之路,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策划编辑;素质近年来,随着图书及其他新闻传播类产品市场化运作程度的提高,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选题策划的竞争和较量。选题策划已成为决定编辑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各类新闻传播类产品营销工作的核心。作为选题策划工作中“人”的因素,策划编辑及其素质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明确策划编辑素质的重要性,研究策划编辑素质的主要内容及提高的途径,对选题策划乃至整个编辑出版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传统的新闻学编辑观点,对从事新闻编辑人员的各方面修养都有相当全面的论述,如各种高校教材中一般会对编辑人员素质做如下总结:基础知识、百科知识、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能力:信息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等,这是所有新闻编辑人员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除了以上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外,一名优秀的现代策划编辑除还要重点培养和提高以下三种素质:信息素质、市场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信息素质

编辑的信息素质,主要是指编辑对新闻信息的收集、加工、利用以及开发的能力。对一个策划编辑而言,其内容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技能以及信息的利用与开发等。

策划编辑首先要对信息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即具有信息意识。选题策划是一种思想再创造的过程,其在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市场信息、作者信息、读者需求信息等众多信息的基础上,对其多方位整合,经过获取、科学分析、评价、利用后,实现新的跨越和成就。策划编辑往往在策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要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要形成多变的信息意识,用信息的眼光去感受、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生活方式、市场变化等各个方面的现象,而且还要有周密的方案和措施去实施策划的目的,否则策划将是被破坏的、被摧毁的。社会的认可、市场的回报,使得策划成为发展的一种趋势。

策划不但需要决策而且需要设计,是一项长期与时俱进的工作,而获取信息则是编辑决策的前提。外部与内部的各方面信息不同程度的都会对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编辑方案的拟定、新闻选题和报道方式的确定造成影响。因此,策划编辑必须时时刻刻收集最新的信息。这些最新信息主要有:社会信息(包括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信息等),行业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受众的需求和愿望),媒介的内部信息(主要是媒介的人力、财力、物力、人际关系、管理水平等)。策划编辑获取信息需要有很多的信息渠道,这就需要编辑多关注本行业的市场动态,参加专业研讨会,同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保持密切的联系。策划编辑采集信息的能力高低与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自身的新闻敏感性有关,这也一定程度上要求策划编辑要具备良好的性格,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广泛结交朋友。另外,策划编辑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放过有价值的任何一条新闻线索。

信息的利用和开发素养是策划编辑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的,也是策划编辑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策划编辑要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判断其价值及真伪,同时还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树立市场意识

策划编辑必须树立较强的市场意识,并把此贯穿与编辑出版乃至新闻传播类产品营销的各个环节,从而作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编辑在策划选题时,编辑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出版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进行销售才能体现出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出版产品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使用价值是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知识承载功能与审美情趣的统一。这是选题策划的要义,是出版产品生命力之所在。

为此,策划编辑要对自己的产品以及与自己产品竞争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大致分布趋向和情况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市场调查摸清它们的优势和不足所在,然后根据自我的各方面能力,比如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市场的需求空缺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定出自己的选题的将要开发的出版产品。正如有位经验者的说法,在出版市场上,只有足够的知己知彼,才能百“出”百胜,从而赢得更大的利润,掌握更多的市场先机。

同时,策划编辑还应通过调查的经验掌握市场的需求趋向,只有依据读者和者受众的需求来策划选题、设计产品才能使得自己的产品赢得市场。如北京的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它瞅准了外语在国人心中地位随着各阶段教育中英语考试的强化而不断强化,就紧跟时代潮流,抓住市场机遇,依托有名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罗一批国内最著名的专家学者,出版了一系列字典如《汉英大字典》、以听力口语和语法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教程等,最终在国内北方外语出版市场上,独占鳌头,堪称一霸。

团队协作精神

策划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一个组织内部的多人合作,而不可能仅靠某个人的出色发挥来完成。正如一位长期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学者所言:“领导团队配置得好,每个成员能独当一面,又能互补,形成领导团队的整体优势。相反,若都是出主意、瞎指挥,没有人去做具体工作,如何实现系统目标?”很明显,这就需要策划编辑之间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管理学的经典研究早就揭示,尽管集体决策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要,因为与单个人的决策相比而言,它具有信息全面、完整的特征,多重选择,能够提高决策的共识,增假决策的正确性等优点。但它同时也无可避免第带来了另外一些问题。比如,集体决策需要进行充分的内部交流、搜集和处理海量信息等,要耗费大量时间;同时,团体的某些成员会迫于社会压力而屈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反而不利于做出正确决策;团体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少数人可能操纵决策,如果这些人素质一般,团体决策的优势也就无从谈起……总之,以上研究结论告诉我们,要设计更好的策略避免团队决策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对于编辑策划来说,它离不开组织的多人思想和行动合作,而作为决策中人的因素,如果团体中的各个编辑能相互体谅,注重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充分尊重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为重,大家心往一处用,共同讨论商量最优的策划选题,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科学决策,节省时间,提高策划水平,更好的搜集信息,把握市场,最终实现决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市场上的认可,创造可观的收益。(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82

编辑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传承者和弄潮儿,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编辑不仅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也承载着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梦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当今出版界对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出版社从事业向企业转制后,出版人们意识到“策划”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策划编辑”也成为各大出版社的新宠。“策划”意味着编辑要变被动为主动,更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对策划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对策划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加以论述。

一、策划编辑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与前瞻性

一个策划编辑如果不了解市场,是策划不出来优秀的选题的。要想了解市场就要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当前市场图书的动态与广大读者的真正需求,有意识地去挖掘选题。策划编辑不仅要关注图书市场的动态,还要了解国内外文化教育发展动态、经济发展动态、人们关注的热点信息等,才能真正策划出有市场价值的好书。除此之外,还要有前瞻性,能够预测市场。例如,当大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大家都关心健康时,养生类选题就应运而生。

传统观念中,编辑应该是专业人才,并且一定要在某一个方面有较高建树,才能做好相关选题。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我认为编辑应该博学多才,并且善于把跨专业跨领域的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吸收各家之所长,能够把富有特色的信息用鲜活的思维方式重新构架,做到高屋建瓴。编辑不是专家,只对一个知识和细节透彻研究;编辑应是杂家,广泛储备知识,然后善于调动各种资源,集各家精华。

三、策划编辑要有政治敏感性并熟悉出版政策与法规

图书承载着宣传党和国家环境保护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各种科学技术的重要职能。编辑人员必须要具备清醒的政治头脑,每个出版人都有责任把好政治这道关,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遵纪守法。与此同时,策划编辑还要熟悉国家的相关出版管理条例,此外,还要熟悉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法律知识。

四、策划编辑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公关能力

很多人眼中的编辑只是做案头工作,改改文字而已。但是新时代对策划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策划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要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在选题策划阶段开始,就要与作者进行沟通组稿,进行市场调研,与领导共同协商进行选题论证。在编辑加工与图书整体设计环节,编辑要把握编校质量,要与装帧设计、印制等部门进行沟通,并参与图书的板式、封面设计,在图书出版面世后,还要与市场人员及发行人员沟通,一起制定图书的宣传文案;在最后把图书卖到读者手中后,还要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以便于再版。在这些不断地沟通交流中,策划编辑也可以捕捉到很多来自市场的最新动态,来自于读者的需求,来自于作者的潜在资源……沟通交流中,新的选题创意也就形成了。

除此之外,编辑还应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和公共意识。组稿、约稿、联系作者不能碰硬就回避,而是应该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想尽各种方法不断尝试,最后才有成功的机会。

策划编辑在策划选题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新的创意出现,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将这些想法落实到纸面,形不成有冲击力的文案策划,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能产生说服力,这样的选题策划不但不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也不能赢得作者和发行商的认可,就永远得不到出版的机会了。还有宣传文案、封面语言、标题等文字内容的策划,也是对策划编辑的一项考核内容。如书名、内容简介、封面封底上的宣传标语、腰封文字、宣传页的文字内容等,都需要策划编辑精心设计,字斟句酌。扎实深厚的文字基本功,成为优秀策划编辑成功的利器。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书刊;编辑出版;时间控制;选题质量

有关书刊出版过程时间,业内比较通俗的说法为从编辑接稿之日起至第一批次书刊印刷完成日止。这是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所以,书刊出版过程要经历多个环节:稿件审核校对、文字编辑加工、图片绘制、美编处理、排版设计、装帧设计以及最后的印刷处理等。

一、影响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书刊出版行业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个人认为,影响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刊出版社的规模和专业程度

书刊编辑周期与出版社规模和专业程度有关。目前,我国出版社良莠不齐,要保证书刊编辑出版如期完成,首先要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流程中的稿件审核校对、文字编辑加工、图片绘制、美编处理、排版设计、装帧设计以及最后的印刷处理等各个环节涉及多方人员合作,有经验的大型出版社可以在时间上很好地对上述环节进行宏观规划。若是在出版社书刊集中时期,一旦出版书刊过于集中,没有经验的出版社很有可能会出现由于工作人员不到位导致书刊编辑出版时间滞后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在这个时代也变成了时效性很强的知识传播媒介,一旦出版时间滞后于他人,作者和出版方都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的出版编辑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各个环节的工作缺乏合理的安排,甚至有些待面市的书稿因为编辑的延误而导致终身被埋没。

二、控制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有效途径

书刊编辑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策划能力、较强的职业敏感度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学会合理考虑整个出版流程,统筹工作安排,学会科学的工作形式。编辑人员要提前预想到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时间安排,防止措手不及导致项目瘫痪。

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书刊方面,微信、微博、电子书等都是很好的获取方式。现阶段书刊出版的压力与日俱增,所以,书刊选题要格外慎重,编辑人员要有十足的信息确保书刊落地后可以成功地吸引读者眼球。

2.合理规划书刊出版的各个环节

书刊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没有主次之分,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都要根据书刊具体时间情况而确定。所以,书刊编辑工作开始之前,要为本册书量身订制专属的出版流程以及应急预案,防止最后出版倒计时出现意外情况。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升级转型,图书编辑工作应该拓展新的业务操作平台,各个环节工作人员要尽早适应操作流程,提高专业能力,深刻认识数据的重要性,学习和利用前沿数据工具,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缩短书刊编辑出版时间。

4.加强出版社与印刷企业的相互协作

印制环节对出版时间控制非常重要,有时甚至能左右选题策划。出版社与印刷公司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图书出版的最后一个流程――图书印刷。所以,加强出版社与印刷企业的相互协作,也是缩短书刊编辑出版时间的有效手段。

缩短书刊编辑出版过程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在书刊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中编辑人员细化工作,每项步骤均要达到同期化要求。书刊编辑工作要以提高文章质量为工作前提,切实保障图书的出版质量为目标。编辑人员要敢于创新编辑模式,打破传统的工作规划,针对书刊分类和现代社会读者的喜好确定选题,并处理好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分析影响书刊质量和出版时间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书刊编辑工作要不断完善选文评文的质量制度体系,把握图书主旋律,夯实基础,抑制风险,为再造辉煌的图书时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光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展览:介绍善本书暨地方文献展览[J].新世纪图书馆,1980(02).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篇10

 

编辑工作者应从编辑出版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积极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及其提升途径。以期高效地完成日益复杂与广泛的编辑工作,更好地发挥出版物在科技文化创造、传播和积累过程中的信息载体作用。

 

编辑工作是一项既具文化属性、又有专业特性的精神产品生产活动,是社会科技文化创造、传播和积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开放、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业务技能,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学习和研究,深化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本文着力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探讨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途径。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和务实作风,而且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

 

1.政治思想素质。编辑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编辑工作者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编辑作品的质量和品格。编辑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深入研究和掌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将政治意识贯穿于出版物的选题、创意和编审过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树立为社会进步、为人民服务的编辑理念,建立对读者负责的职业道德,及时发现和防止政治倾向错误的内容出现在出版物中。努力使自己编辑的出版物紧跟现代主旋律,有益于人们思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专业素质。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是在编辑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其突出表现是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浮躁和粗枝大叶。首先,编辑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编辑理论、选题策划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和想当然,无论是选题审稿、加工整理还是读校样,都要在严格执行编辑工作纪律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二,要关注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对自己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文化事件保持灵敏的嗅觉,在海量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发掘符合潮流、紧跟时代、适合大众阅读品味的选题。第三,要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热爱编辑工作,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编辑实践,以诚恳平等的态度为读者服务,保证出版物在思想、文字、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标准和规范。

 

3.文化素质。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是胜任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常常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者,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加强学习,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习惯,有效拓展知识范围,做到既博又专、博中求专、以专促博,实现博与专的辩证统一。不仅表现较高的理论修养、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应寻觅新的文化讯息、了解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成为文化知识丰富的“博学家”,才能增强自己的文化适应性,慎思社会文化结构与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才能赢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成为文化创造与文化接受的核心枢纽。

 

4.创新素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在李克强总理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践行的方向与趋势。编辑工作充满挑战性,是一种在创造性思维支配下的脑力劳动。创新素质是新时期对编辑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确定选题、内容策划还是组织稿件、稿件加工、装帧设计,都需要编辑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当前行业内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捕捉新变化、新趋势、新动向,找准切入点和市场定位。编辑工作者更要增强对新事物的鉴别力,积极利用新理论和新技术,从多维面、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解决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中表现出版物别出心裁的独特风格。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编辑工作者从事具体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于其职业能力的高低。职业能力既是编辑人员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又是个体业务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由于编辑业务是多方面的,因此编辑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也应是多方面的。

 

1.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是编辑业务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社会正确使用祖国文字做出榜样。”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从政治高度认识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注意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把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追求,以贴切通俗的文字、规范严谨的表达保证出版物的语言文字应用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的语言文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语言文字的规范能力。编辑必须比一般作者掌握更多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更熟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更正文稿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差错。②语言文字的加工能力。面对作者的文稿,编辑应该在体会作者表达意图、尊重作者创作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审读和修缮,在语言文字方面锦上添花。③写作能力。尽管编辑的主业不是写作,但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难以使编辑后的文稿文辞新锐、言简意赅,当然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文稿的审读加工工作。

 

2.选题策划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编辑出版工作新动态,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成为编辑工作者表现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内在动力。编辑工作者只有潜心选题策划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成长为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精神产品设计师,才能奉献出让受众耳目一新的精美“嫁衣”。要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社会和生活,从中激发选题策划灵感,寻找选题策划的线索,在预测和把握选题出版趋势和方向的基础上,策划、确立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好选题。第二,籍助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传播的即时性、立体性和交互性,分析选题的可行性与发展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使选题作品成为精品和名品,从而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第三,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机智灵活、不卑不亢、良好娴熟的社会交际中捕捉选题信息、设计选题角度、掌握读者阅读欣赏品位、发现优秀的作者和稿件、推动出版物的营销发行。

 

3.多媒介编辑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应地带来了编辑理念和编辑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编辑工作者应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及网络技术,迅速适应时代和技术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多媒介编辑能力。①编辑工作者应掌握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内容存储传输等新媒体技术技能,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编辑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交流。

 

②在选题策划阶段,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交流信息、开拓视野,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提炼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总结选题。充分考虑出版物的形式多元化问题,特别要考虑所选主题是否适合多媒体数字出版。③在编辑实践中以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利用网络组稿扩大稿源,利用电子邮件缩短稿件流程,通过网络交流抓住核心作者资源、聚集重点作者,通过网络文献检索核对参考文献,在加快稿件处理的同时保证书刊质量。

 

④关注BBS论坛、SNS社交媒体、博客、微信、飞信、播客等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强化多种媒介传播的融合,努力使纸质出版物转化为互动图书、3D图书、有声图书等数字形式,适合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终端的阅读。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途径

 

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一对共生共存的“孪生兄弟”,职业素质是内在的品格,职业能力是外在的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效提升编辑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首先,新闻出版机构要建立规范的学习与研讨制度,通过有计划的业务培训,引导编辑工作者学习新的编辑理论和知识,特别要学习网络技术条件下的编辑工作技能、技巧,定期就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研讨,加强现代编辑工作的实践操作训练。

 

第二,结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组织编辑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在完成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目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提高学习者的编辑业务水平。第三,为编辑工作者创造进修和深造的机会,选派有意向、有潜质的编辑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学习、实践,促进先进编辑理念和编辑技能的普及。第四,鼓励编辑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为编辑工作者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经济与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