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的负面思想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14 10:24:00

科技期刊编辑的负面思想探究论文

摘要:编辑的思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人格修养、职业道德、价值定位和行为取向,从而影响期刊的办刊方式、格调和水平。目前在科技期刊策划、组稿、编校等一系列编辑活动中存在若干影响编辑行为取向的负面思想,这些负面思想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水平的提高,乃至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繁荣发展。对这些负面思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其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道德;价值定位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编辑在其生产中处于中介地位,从事策划、组稿、编校、发行等一系列编辑活动,是产品的加工者和传播者,更是产品质量的“把关人”。编辑的思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人格修养、职业道德、价值定位和行为取向,从而对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式、格调乃至办刊水平产生影响。现阶段,一名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在政治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外,还必须具有积极的办刊理念、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社会转型以及客观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科技期刊编辑仍或多或少存有一些不符合积极办刊理念的负面思想。这些负面思想,既有过去旧的思想残余,也有随社会发展而新出现的。

这些负面思想阻碍了编辑境界的提升、素养的提高,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稿件处理失范的情况,既挫伤了一部分作者的积极性、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期刊办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乃至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据此,笔者对科技期刊编辑一些负面思想及其影响、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改进之陋见,和广大编辑同仁商榷。

一、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种种及其影响

1.存有“等米下锅、得过且过”的被动办刊思想。在计划经济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属于封闭性办刊,主要职能为各主办单位或学会自身服务。

在这种缺少竞争的办刊方式影响下,不少科技期刊编辑养成了“等米下锅、得过且过”的办刊思想,并产生了一种定势思维和依赖性习惯,来什么稿,发什么稿,缺少主动性,何谈创造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技期刊的办刊逐步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化。近年来,由于履行入世的需要,出版市场又相继面向国际开放,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下,尚有不少编辑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却习惯于旧有办刊方式,不积极策划、组稿,不主动处理来稿,不及时跟踪稿件送审情况。在这种被动办刊思想下,编辑活动中常出现稿件处理不力等现象,使得不少稿件失却了时效性,客观上造成了作者一稿多投。

2.怀有“为他人忙碌”的心态失衡思想。同所有期刊编辑一样,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修养。

经他们修改的稿件,从学术观点的确立、文章标题的推敲、篇章结构的布局、遣词造句的表达、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不渗透了他们的心血,也正是如此,编辑才被人赋予“蜡烛”、“为人作嫁衣裳”的美誉。但是,许多稿件在发表之前,编辑所做的“隐性”工作除作者之外很少有人知晓,甚至部分作者对编辑的修改工作也不以为然,加上目前社会评价体系和社会分工中编辑多处于边缘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使得部分编辑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整天埋头坐“冷板凳”为别人忙着“做嫁衣”,寂寞,辛苦,不值得,不再以“为他人作嫁衣”为荣,而是产生一种“为他人忙碌”的心态失衡思想,在编辑活动中经常表现为不能尽心尽力,处理稿件不到位,漠视作者的请求。

3.抱有“编辑不是事业”的思想。目前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中将编辑作为事业终身追求者不多,这可能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编辑“无学”有关。

而对于科技期刊中庞大数量的高校学报编辑来说,虽然他们本人基本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但许多高校并不认可他们是教学科研岗,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往往低于教学科研岗位,从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这种“编辑只能当成工作,不能作为事业”的思想,造成许多编辑缺乏敬业爱业精神。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审改文稿往往从纯编辑技巧角度出发,对论文进行勾勾划划,重视论文“编务加工”外在形式质量,而忽视编辑全方面“把关”及“编辑加工”等职责,造成论文内在质量差,甚至滥用“文责自负”之名要求作者承担起编辑自身该承担的任务等。

4.偶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工作由于具有重复性、繁杂性、利他性等特点,易引起职业倦怠。马斯洛等曾指出职业倦怠具有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降低———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根据该理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多年的老编辑,由于评审制度的不健全,自我价值或个人成就感一旦未曾实现,多易产生以上职业倦怠的特征。反映在编辑活动中,一些编辑有时因情绪的波动,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当他们面对作者的稿件时,缺乏热情,特别是对于论题创新、具有新意的文章缺少“眼睛一亮”的感觉,认为作者稿件的好坏、发表与否与己无关,选择审稿专家偏差大,片面采用审稿专家意见,处理稿件缺少精心细致,何言编辑的“再创造”。

5.孳生“店大欺客”或“高高在上”的思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实行控制,所刊发论文总版面有限,而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庞大,近年来更由于博士、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每年均产出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

面对出版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科技期刊尤其是名期刊不再是一种大众资源,加之我国现有的考核、职称评审制度以及相当一部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重视所谓SCI、权威或核心期刊等因素,包括近年来对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越来越高等原因,客观上造成了一批期刊“稀有资源”的地位。许多作者因多种需要而不得不有求于期刊社和编辑,致使部分编辑产生错觉,“店大欺客”或“高高在上”的思想相当凸现。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多表现为审稿以貌取文、以人取文,更有甚者,以“利”取文,掺杂了个人好恶和偏见,偏离了选稿原则,失却了编辑道德。

二、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产生的根源

1.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一起所带来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的特殊时期。由于两种体制并存的原因,出版领域未能及时跳出旧有思维、框架,办刊思想、观点滞后,部分编辑仍习惯于旧有办刊思维和办刊模式,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思想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使得物欲膨胀、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不健康思想滋长,造成一部分人是非观念混淆、道德标准模糊,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错误思想导致错误行为的产生,人情稿、关系稿、有偿稿接踵而来,许多编辑也因此过不了人情关、关系关和金钱关,在个人利益和刊物质量面前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2.编辑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编辑已从过去单一学科的编辑发展成为多门类的编辑,编辑也从“无学”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编辑学学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科技期刊编辑也许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但他们仅仅是单一的编辑角色,很少有人成为独立的编辑学学者。这就是说,不少人缺少层次的提升和新的领域的进入。在编辑过程中,毫无疑问,编辑职业为作者稿件编辑加工的重复性、繁杂性、利他性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编辑自身价值认知的不断降低,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故而部分编辑负面思想的出现在所难免。

3.编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所带来的影响。编辑活动中,编辑应当和作者一样,具备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再创造”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作者共同将一篇论文打造得尽善尽美。然而过去多年来全社会普遍缺少版权意识,编辑也缺少修改、署名权意识,许多文章发表后没有负责地在文后署上编辑的姓名,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编辑的工作被忽视或漠视,编辑缺少进步的动力和激情,自身主体意识不强,总认为自己只是编发文章而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把关人”角色。

4.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所带来的影响。编辑劳动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综合付出,每一篇稿件、每一期期刊的问世,都浸透着编辑的心血。然而,由于编辑劳动的潜隐性,编辑的甘苦与贡献不易被人们所认识,甚至也不被自身单位所认识。对此,社会评价体系对编辑的道德规范、素质修养和劳动成果必须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褒其规范和创新,贬其偏离和守旧。然而现实是,在许多评价体系中,编辑沦为下层角色,不被人们所重视,时间一长,编辑人员难免心理失衡,产生负面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5.相关政策上的偏见所带来的影响。科技期刊编辑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编校等多种服务,使得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报奖评优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获益匪浅。从这一点来讲,社会在制定政策时应当提供一个相对公正的平台,以使编辑人员的艰辛劳动得到应有的认可。然而现实中许多单位在制定政策时,重视了科研人员却忽视了编辑。此外,我国编辑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无学”状态,目前虽说确立了编辑“有学”,然而却很少有配套的编辑学研究课题。

相比之下,其他专业学科省、部到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均提供了大大小小课题供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数量、资助经费和力度远非编辑学所能比及。在目前体制下,由于很难同科研人员进行竞争,加上职业的特殊性,不少编辑在取得副高以上职称后,工作中就渐失动力和激情,甚至心态失衡。此情况亦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三、消除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的举措

科技期刊编辑之所以产生这些负面思想,从内因上讲是因为编辑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中放松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一定程度上职业道德水准下降所致。

另外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的编辑主体意识未得到唤醒或强化,忽视了自身期刊“把关人”角色和责任所致。从外因上讲则是社会不公正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的缺陷所致。消除科技期刊编辑负面思想之举措,笔者以为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1.加强编辑职业道德水准建设,不断内化职业道德。

编辑职业道德是指编辑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编辑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所谓编辑职业道德内化就是指每位编辑工作者在头脑中必须形成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并把这种道德素质融入到工作中,使这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编辑工作的一种自觉行动。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编辑,才会是一个人格修养良好的编辑,才会是一个合格的精神产品的“把关”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编辑,才能在编辑活动中真正尊重作者、真心帮助作者、与作者同成长,与刊物共发展。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编辑,才能在编辑活动中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现人文情怀。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内化职业道德水准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追求“真、善、美”,并努力实现三者在编辑活动中的统一,不断提高编辑的科学精神。

真———强调编辑认真、真诚对待作者稿件;善———强调编辑品(心)善、善待作者稿件;美———强调编辑美德、良好职业道德。真善美的追求是编辑人性提升、人格完善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旨归性诉求。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进步标尺,在编辑活动中则是体现编辑崇尚科学、追求臻善和达美的科学精神。科学大师竺可桢曾经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种求真务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应该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主流精神气质。有了这种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作为编辑的工作理念,并努力实现“真、善、美”三者在编辑活动中的统一,这必将对提高编辑的道德水准、克服和防范编辑产生负面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2.强化编辑主体意识,增强“把关人”责任感。编辑是促进我国学术交流、文化传播乃至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者。

在传统的封闭办刊模式下,编辑长期从事一种服务性的工作且这种工作具有潜隐性特点。编辑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成果无法用一种独特的物质形态体现出来,而是与作者的劳动融为一体,隐没于作品之中,成为作者的劳动的继续和延伸。尽管一篇文章从策划、组稿、选稿、审稿、改稿、编务、校对到出版,期刊的整个制作流程凝聚着编辑的大量心血,但编辑始终只是在幕后。这种办刊模式导致编辑工作激情渐减,主体意识渐淡,“把关人”责任感渐弱。应该说,在过去出版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全社会普遍版权意识不强的条件下,编辑的这种主体意识不强的现象相当普遍。

新时期形势下,出版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社会版权意识增强,国内外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应当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充分认识编辑主体在产出精品成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编辑活动中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对文稿的具体修改意见,并以超前、市场、质量以及唯美等多种意识指导工作实践,尽力把每一篇稿件都变成优质的精神产品,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合格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精神产品“把关人”。

增强编辑主体意识,除了要有高度的价值认知、科学的精神追求外,还要有事业上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要具有把编辑当作事业来追求的编辑家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克服编辑工作中负面思想的干扰和影响,耐得住“寂寞”,钟情于编辑事业,才能在对事业的追求与对社会的贡献中求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公务员之家

3.消除相关政策偏见,健全社会评价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编辑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编辑活动的地位、作用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和更加积极的追求。目前社会为编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编辑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不能仅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应当积极参与文化设计和文化创造,强调编辑的策划功能和以编辑为主导的文化工程。在这种新的认识下,相关单位应当重新审视以前所制定的政策,认定编辑的角色和地位,应当改变过去将他们从属或附属于科研的看法,真正视他们为科研主力军的一部分。社会在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编辑的同时,应当抛弃过去陈旧的观点,应当认识到新时期编辑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他们是文化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肩负着启迪民智、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切,除了编辑自身需要良好的素质和强烈的主体意识外,还需要各级政策制定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菊梅.浅议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0):168-170.

[2]王子斌,张立元,刘明寿.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欠妥行为探析[J].编辑学报,2009,21(1):81-83.

[3]何海涛.编辑的认知偏差与矫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124-126.

[4]赵连稳.学报编辑和学术腐败的防范[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3):125-128.

[5]刘恺汐.试论编辑的职业道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0(2):172-173.

[6]王前.论高校学报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3):140-141.

[7]竺可桢.竺可桢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34.

[8]王焱.论学报编辑的自我修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