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6:32:32

教育学术论文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1

美国比较教育系统性研究的确立和开展与其建立的研究组织“比较教育协会”密不可分。美国比较教育协会(ComparativeEducationSociety,CES)成立于1956年,于1968年更名为“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CIES)。它是世界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比较教育协会。[2]它的成立源自1954年在纽约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比较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的会议,虽然这次会议只有35个学者参加,但会议的组织者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W.Brick-man)编辑了他们的论文,并将其作为“比较教育年会第一次会议记录”,[3]此举措也预示着该学术团体将在美国比较教育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迫切需求成立正式的组织,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在1956年纽约大学年会上宣告成立,来自纽约大学的布里克曼和肯特州立大学的杰拉尔德(GeraldH.Read)分别就任协会第一任主席和秘书兼财务官。随后,美国比较教育协会于1957年在芝加哥召开第一次年度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杰拉尔德指出,“协会为比较教育和其他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授、学生开放,也为那些致力于比较教育领域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组织的人员以及在专业教育和其他学科中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开放”。[4]与协会一同诞生的还有《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季刊),它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卓著的声誉,旨在推动比较教育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学。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乔治•贝雷迪(GeorgeBereday)任第一任主编。比较教育协会于1980年在肯特州立大学档案馆建立“CIES档案”(CIESCollection)以保存记载其发展历史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协会因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比较教育协会也对内部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历史工作室,并下放委员会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权利以增建新委员会。[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比较教育协会由一些杰出教育家成立发起,这些教育家组成最早的领导团体,定期召开世界性学术会议,这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比较教育的交流。同时,由于教育质量受到全球的重视以及教育改革浪潮再次兴起,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始成为比较教育年度会议的关注点,如2011年大会主题为“教育就是重获自由”(EducationisthatwhichLiberates),2012年主题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TheWorldwideEducationRevolution),而2013年主题则为“教育质量:全球最紧迫且争议性愿景”(EducationalQuality:GlobalImperativesandContestedVisions)。这些会议从大教育问题出发,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比较教育学科在新时期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积极准备。比较教育协会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学术成就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的研究,使协会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协会已拥有包括学者、从业者、学生在内的会员2000多人,其中1/3的会员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发表的文章中,美国以外的作者占近一半。[6]此外,协会还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UniversityChicago)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的国际比较教育中心分别建立两个教学增进项目(TeachingEnhancementProjects),一是比较与国际教育课程档案项目(The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CourseArchiveProject,CIECAP),即一个包括世界各大学所教授的比较教育特色入门课程的在线的数据库;二是比较教育教学档案项目(ComparativeEducationInstructionalMaterialsArchive,CEIMA),即一个收集和分享世界各大学比较教育工作者教学资源的电子公开网站,以加强教学实践,促进大学间的对话和记录比较教育领域发展动态和变化。作为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重要组成成员,美国比较教育协会正不断努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举办比较教育大会以推进当代全球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而推动世界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现实进展的最好反映。从比较教育学者对美国权威性杂志《比较教育评论》在近些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美国比较教育研究在主题、方法、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朝着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且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和深入。

(一)研究主题多元化

“研究主题是论文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者在文章中关注的核心话题,折射着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7]通过学者对近年美国比较教育杂志中出现的众多研究主题的归纳和分析,可发现已有研究:既强调宏观教育制度的深入化研究,又提倡微观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分析;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斯坦福大学学者乔尔•萨莫夫(JoelSamoff)等人对2004~2008年间《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所涉及的381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有关“教育行政与管理”的课题占总课题的32%,主要涉及教育机会、教育评估、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理论、教育财政等话题,说明教育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校外因素的关系是当今比较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题。其中“教育政策”研究是最热的主题,达到课题总数的12%;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主题的文章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兴趣点,占总课题的18%,主要涉及课堂教学、考试测验、读写能力、教育质量、学科和外语学习,且以“课堂教学”(8%)与“教育质量”(6%)为主要关注对象。[8]此外,“社会因素”研究这个主题在近年吸引了《比较教育评论》的很多注意,占课题总数的50%。[9]像意识形态、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教育援助、人权教育、健康教育、跨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话题经常被讨论,尤其对“全球化与国际化”、“公民教育”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给予极大地重视。而对教育分散、农村教育、教育冲突、性别教育、宗教教育等主题也有具体探讨,这表明比较教育研究更重视微观教育领域。同时,《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关注的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研究,这说明国家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值得关注的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纯理论性探讨在近年来有明显下降趋势,《比较教育评论》上反映这一主题的文章2007年只有3篇,而2010年和2011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10]

(二)研究地域广泛化

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从《比较教育评估》的历年年度报告以及中外学者对《比较教育评论》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地域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首先,比较教育研究兼顾全球。在2004年到2011年间,《比较教育评论》对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关注日益广泛。亚洲国家、非洲国家、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一直是比较教育研究关注的主体,尤其是亚洲国家一直独占鳌头(34篇),非洲国家紧随其后(25篇),欧洲和拉美国家趋衡,分别为17篇和15篇。[11]与此同时,中东和北美国家只偶有涉及,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比较特殊的是大洋洲,在近几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仅2008年有1篇。[12]其次,在以单一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的同时,跨文化、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也不断受到重视。比较教育历来就有开展跨文化、跨区域研究的传统,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比较教育研究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在认识论问题上既需有本土视角又需兼顾全球视角;在分析路径上既要坚持从本土出发也要从全球出发。[13]此外,美国作为全球化推动者,频繁的文化融合和合作交流也影响到美国比较教育的现实境遇,促使学者用全球视野去看待和研究教育问题。因此,反映跨文化和跨区域角度的学术论文在《比较教育评论》中引人注目,并占有相当的比重。在2004年至2011年间共有相关论文35篇,说明《比较教育评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比较重视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趋势和跨区域教育研究。[14]

(三)研究方法多样化

比较教育以前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现在由于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因而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国内外学者对《比较教育评论》近年所之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显示,综合使用不同方法已经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一大特征。有学者指出,在2004年至2008年的《比较教育评论》的93篇学术论文中,涉及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和历史分析、实验研究、田野研究、访谈法、调查法、定量或定性研究等方法,其中绝大多数文章综合应用了多种方法。[15]这体现了美国当今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性和多视角性。同时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大量综合运用也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另一趋势。如我国学者徐辉教授对《比较教育评论》十年间(1998~2007)178篇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显示:有60篇主要基于文献研究,占总数的33.7%;而侧重定性研究的文章有92篇,占总数的51.7%,侧重定量的文章有86篇,占总数的48.3%;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文章有126篇。[16]可见,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学者对研究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代表了比较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人才培养

深入研究美国比较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但对比较教育自身的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美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队伍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也是教育目的在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全美有11所院校提供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位教育。[17]其培养目标大同小异,都体现出比较教育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特点。例如,在国际比较教育学专业中最具影响力的斯坦福大学,其培养目标侧重点是“多学科、国际化、跨文化”,强调学生要在国际与比较的视野中解决教育问题,并为师生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使他们能在迅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中学习教育,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实践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当今国际教育舞台上的领导者。[18]

(二)招生录取

在美国,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对象一般是世界各国或地区有志于在比较教育领域做出贡献并推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教育人才。但录取标准却没有统一的要求,各大学或学院可以根据专业要求,提出不同的招录条件,因此其招生录取较为灵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Colleges)的国际与比较教育专业(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Education)为确保所招学生的素质,其入学条件明确指出:除需提交GRE考试合格成绩单、本科学业成绩单、个人评述以及导师推荐信外,申请者还需具有相关的社会科学教育背景,以便更快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同时,博士学位申请者还需提交本人的一份学术论文或硕士论文,以便能更好地展示自身杰出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才能。[19]而斯坦福大学的国际与比较教育专业出于对学科性质的考虑,还特别看中申请人的跨文化背景,以期更好体现比较教育的学术价值。

(三)课程设置

美国各院校比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既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科研能力。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inLosAngeles,UCLA)社会科学与比较教育专业(So-cialScienceandComparativeEducation,SSCE)博士学位课程为例:[20]首先,课程结构合理化。为奠定学生学术发展的坚实基础,其课程结构包括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方法论课程、同源课程、选修课程和实习课程。其中,学科专业课程(Sub-DivisionSpecialization)是在专业课程之下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入、更具体地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源课程(CognateRequire-ment)是指与学位论文和专业志向相关的课程,以便使学生在同源领域具有更好的学术背景。而实习课程则指研究实践系列课程,旨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其次,课程内容综合化。就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有4门课组成:教育哲学研究、文化研究简介、跨文化事业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比较教育简介。课程内容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扩大了学科范围。就内容构成看,强调学科的应用性和方法论,既有学科研究方法课程又有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外,更多是实验、讨论和探究。教师授课往往提纲挈领,学生则是课程的主角,需在课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四、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走向

美国比较教育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在应对全球化时代国际学术环境的迅速变化和挑战的同时,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继续扩大比较教育学科的影响力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教育也成为沟通国际理解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以洞察现代教育发展趋向、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全球教育发展战略为己任的比较教育则更是其重要的沟通纽带。美国比较教育协会前主席马丁•卡诺依(MartinCarnoy)指出“,国际比较教育研究能为广义的教育研究提供一个新维度,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日益重要,比较教育未来的影响力也势必要比过去大得多”。[21]因此,继续扩大比较教育学科在世界的影响力应是美国比较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需继续加强比较教育协会在世界的影响力。“协会正在改变之前只是白人学者俱乐部的状态,正朝着融合多背景、多民族学者的方向发展”。[22]并将“继续增强协会管理的透明度,积极与国际其他比较教育组织进行合作以推动协会的发展,实现其价值”。[23]另一方面,扩大《比较教育评论》在国际教育类杂志中的影响力。除要继续反映比较教育研究的先进知识与教学,还要紧密追踪世界教育发展动向,进一步建议《比较教育评论》的外部评审者不但要向编辑提供他们的评价意见,还要向论文作者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因为外部评审是高品质期刊和其领域保持生命力的基本源泉。[24]

(二)不断加强比较教育学科的自身建设

“全球化的到来使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不断增加,因而比较教育这一领域将充满活力并与其周围环境保持新鲜的相关性”。[25]美国比较教育学者爱泼斯坦(EriwinH.Ep-stein)认为,“比较教育应着力把自身建设成一门合法的学科并开发一种主体思想,塑造正确的方法手段去检验教育理论,采用分析方法使这些手段能正确使用,以及建立学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和专业协会)使比较教育学者能共同分享他们的知识和设立中心机构去培养未来学者”。[26]具体来说,美国比较教育学者应在更广泛的分析框架内定位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并逐渐转化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语言的学术作品,都将继续扩大比较教育现有的理论和概念框架,最终实现该领域研究的边界转化;同时,比较教育还将继续有助于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改革,尤其在世界各国和人民“普遍交往”和“互相依赖”的今天,更需比较教育在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和扩大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理解。此外,比较教育学者还应本着慷慨的精神和深刻的自我认识,在更广大的公共教育领域,传播全球视野并理解影响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国际力量。[27]

(三)持续改善比较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2

一、认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养教育和考核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是医院水平的体现,医务部、护理部及各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抓好日常技能培养,并且于每年6月和12月底分别组织开展全院性技能考核评比,医院对优秀个人和科室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将考核成绩纳入科室年终优秀评比条件之一。

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根据《四川省继续教育条例》和《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等规定,继续医学教育是所有医、技、护理人员学校毕业后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必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是所有医、技、护理人员职称考试、聘任,执业资格考试、注册,年度考核等的必备条件。

1、医院定期不定期组织本院专家或外出进修学习、短期培训回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主要介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新检查、新诊断、新治疗以及疑难危重病案讨论等,原则上每月组织一次。

2、临床医技科室应定期不定期组织本科人员进行学术小讲课,新技术、新方法讨论以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等,每月不得少于一次。

3、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邀请外地专家、教授来院讲学。

4、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总结临床经验、推广使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并撰写论文,但所有对外交流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经医务部、护理部审核签字并交科教科登记、盖章后方能交流发表,交流发表后持刊物原件再次到科教科登记。否则不报销发表费用,不评选优秀论文以及计算继续教育学分。

5、所有医、技、护理人员每年必须要有继续医学教育学分25分,且初级职称每年必须至少要有I类学分5分;中级职称每年必须至少要有I类学分10分;高级职称每年必须至少要有I类学分15分。

6、无论是全院性或是科室学术讲座、讨论医技小讲课等均应有记录、参加人员签字、教案等备查。

三、严格外出培训进修学习监督管理

1、医务部、护理部及科教科应严格审核监督管理外出进修学习、培训及学术论文交流、发表。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培训及学术技术交流等,努力培养医疗护理高新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外出参加学术论文交流、专委会会议、短期培训,原则上一年内不得重复参加,外出进修学习原则上三年内不得重复参加,若因病、因事临时不能参加者,未经院领导同意不得随意转让参会资格。

3、凡外出参加学术论文交流、专委会会议、参观学习短期培训学习结束后,由参加者持院领导审批同意书、到财务科填报差旅费审批单,经院领导审批报销差旅费。

凡外出进修学习、短期培训超过一月,脱产、半脱产“专业证书”学习以及读研者学习期间生活费领发、路途车费报销按财政部门及医院有关规定进行。

财务科在审核填报差旅费前务必认真审核是否有领导审批及医务部、护理部及科教科审核签字。凡不按规定程序外出者,医院不报销任何费用,并按旷工等有关规定追究不假外出责任。

4、凡外出进修学习、短期培训、专业证书学习及读研者不遵守进修学习医院或主办单位规章制度,无故终止学习或被退回单位者,其进修学习费用概由本人负责。情节严重者医院将追究其责任,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教研究;意识;能力;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1]教育学者赵志群指出:“除了政策和经费等宏观因素以外,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方法论和技术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处于‘学术无知’状况下进行的朴素的实践探索已经走到了尽头。”[2]石伟平、徐国庆指出:“高职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或是经验总结,或是工作报告,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高职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高职研究队伍还非常薄弱,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团队也似显不足。”[3]可见,职业教育研究力量普遍薄弱、研究水平较低,是高职办学进程中明显的短板。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离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加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力量,尤其是发动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反哺教学是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现实之需。然而,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活动,从事科学活动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对于职业教育初级研究者的广大高职教师而言,一些“术”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快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

二、意识: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准备

职业教育研究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的活动。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就是研究者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活动须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复杂性”[4],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者从事这样复杂的研究活动须具备相应的研究意识。从初级研究者“术”的视角看,这些意识包括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1.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广大高职教师首先须具备的意识,这是对自身工作的自觉。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初级研究者投入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具有责任意识的体现。徐国庆指出:“职业教育至今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领域。”[5]“经验层面的研究远远超过理论层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不高,理论色彩不浓,还停留于就事论事层面,满足于对职业教育现状的简单描述”[6]。众所周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在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受制于我国古代以来重视道德教育,轻视生产生活经验习得,重“做人”、轻“做事”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职业教育在我国一度缺乏深入的研究,直接移植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不高。然而,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质量出自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之手,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中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有了这种提升“质量”的责任意识,职业院校教师才更加清楚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追求的事业。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高计划”出台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新时代。广大高职教师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努力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恰当的方法(论)意识”[7],立足工作岗位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用“智慧”去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2.问题意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8]有无问题意识是划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重要标尺,培养问题意识是初级研究者的基本功。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从哪儿来?从已有的职业教育期刊文献中“发掘”而来,从其它学科理论中“类比”而来,从各级课题单位的课题指南中“借用”而来,“从历史发展、教育实践、现有理论、多种矛盾”[9]中挖掘而来。然而,对于初级研究者而言,尽量从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体验“察觉”而来,这种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或优势的经验找到的问题可以做得更加深入透彻。如教师课后小结和一学期工作总结便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有心的教师把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汇总后便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借助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就能成为有创新点、可复制推广的教学经验,也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于想在职业教育研究有所建树的初级研究者来说,还应主动了解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知名职业院校的实践经验,“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10],找准职业教育的“真问题”,不做“假问题”研究。3.批判意识。学术研究在批判中得以发展。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和批评的精神,保持“客观中立”的观点。对于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应对国内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借鉴,对自己形成的职业教育理念批判性扬弃。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水平一直比较低,研究力量一直薄弱,真正成熟的职业教育理论还比较少。一度直接移植国外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况。这就要求初级研究者要扎根中国大地研究职业教育,要有意识地立足本校进行院校研究,要具备“了解、熟悉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具有对教育现实反思、判断的能力”[10]。初级研究者要立足实践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文件,尊重客观事实,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同时,初级研究者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文献材料中要读出空白与不足的地方,读出自己的“观点”。4.创新意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创新性活动,最终要形成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形成一定的学术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初级研究者要尽可能培养包括迁移意识、跨学科意识、创造性意识等创新意识。第一,培养迁移意识。迁移意识是指研究者在观察事物、阅读资料时,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迁移到研究、思考的职业教育问题上去。初级研究者要努力建立阅读材料与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即使这些内容与研究思考的领域毫不相干,尽可能找到事物、材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所掌握的材料转换成研究领域的材料,把别人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新观点。第二,培养跨学科意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结构上看不完全相同,除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之外,职业教育研究对象还包括‘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11],具有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对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而言,还要有跨学科的意识,即既要学习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要用多元视角、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跳出职业教育自身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第三,培养创造性意识。“任何教育研究,都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包括在教育知识方面有所贡献、对教育实践能够提供新的启发等等。”[12]。初级研究者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时一定要有意识在研究的对象、视角、方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尝试,力争得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实践: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行动

有了职业教育研究的意识,却不一定能养成职业教育研究的能力。从职业教育初级研究者“术”的视角看,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可通过积淀、对标、“做中学”等手段进行不断积累养成。1.积淀:研读经典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有效手段。研读经典著作是研究者提升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经典著作经过岁月的洗礼,愈发显现其真理的持久性。由于经典著作提出的观点独到,论证视角独特,通过研读不仅可以让初级研究者在思想和知识上获得收获,而且可以在论证方法上受到启迪。基于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特点,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可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理想国》(柏拉图)、《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凯瑟琳•西伦)、《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爱弥儿》(让-雅克•卢梭)等经典著作,这样有助于研究者站在更宽广的视域来研究职业教育的问题。基于研究的范式习得经验,建议初级研究者可研读《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刘献君等)、《教育研究方法》(全,李珊泽)、《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菲利克斯•劳耐尔,鲁珀特•麦克林)、《教育研究方法》(梅瑞迪斯•高尔,乔伊斯•高尔,沃尔特•博格)等有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书籍。研读经典必须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广泛关注国内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近二十年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着智慧。黄达人、姜大源、石伟平、徐国庆、赵志群、邢晖、夏建国、和震、全、潘海生、马树超、周明星、李玉静、庄西真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一直深耕职业教育领域,其有关职业教育的著作值得研读。丁金昌、周建松、俞仲文、单强、董刚、贾文胜、孙善学、赵居礼、王振洪、张慧波、任君庆、郭福春、张健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们探索出了宝贵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经验”,有的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指导着职业教育实践,其著作对当下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此外,教育部职成司及职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如葛道凯、余祖光、王扬南、谢俐、任占营等人的著作具有政策导向性,值得职业院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反复研学。2.对标:模仿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必经之路。“对标”就是给自己建立“标准”,“模仿”就是通过自觉的行动去接近或达到“标准”,这是一个连贯行为的两个环节。第一,对标期刊。主要是对标拟投稿的期刊或者比其水平更高的期刊所载文章质量与档次,通过大量阅读增加研究方向感、写作意识。初级研究者可以订阅《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教育研究》《职教通讯》《当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探索》等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并长期研习。《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中的学术论文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几乎都是高水平之作,需要反复研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每期几乎都有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论文,质量都很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所列举的八种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均刊登职业教育类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职业教育各个领域,质量相对较高,不少学术论文作者就是身边的“榜样”人物。初级研究者如果坚持阅读上述所列期刊或自己拟投稿期刊2-3年后,自己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就不愁找不到写作角度和好的引证材料。由于深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自己在进行创作时将会出现“文思泉涌”的快感,所作论文投学术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命中率将得到提高。实际上,阅读如此之多期刊很难办到,初级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及需要择其2-3种期刊阅读即可。更为直接简单的方法直接选择订阅《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还有精力者还可参阅《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复印报刊资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当前浩瀚的文献中精选优质的学术论文集成而成,每月一期,时间上经费上都比较经济,初级研究者阅读《复印报刊资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对标标杆人物。建议初级研究者主动对标业内标杆人物或身边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自身发展。如重点关注近年来论文引用率比较高或者被《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文章的作者,尤其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职业教育研究青年学者。如陕西师范大学祁占勇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刘晓教授、西南大学林克松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匡瑛教授、郝天聪博士、河北大学张栋科博士等,这些学者的“产量”高,质量高,其学术论文紧跟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作用。初级研究者同时应学习这些“榜样”的研究精神,论文写作的思路,主动“对标”找差距。此外,初级研究者应留心校内在职业教育研究“先进”人员的所思所行,主动加强交流合作,争取加入其所在学术研究团队,通过身边的“榜样”带动自己学术进步。3.实践:“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方式。“做中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对于处于职业教育研究初级阶段的初级研究者而言,“做中学”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方式。第一,在做学术论文中学。经过辛苦的研究劳动,将研究成果进行表达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然而,撰写学术论文是于不少高职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如难以找到论文的写作角度,学术观点模糊,论证不聚焦;文章架构松散,逻辑混乱;学术语言表达欠缺,口语化严重,等等。造成这样的问题,是初级研究者缺乏基本的学术论文撰写规范的训练,不知道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这就需要初级研究者通过研读专业期刊,尤其是不断地模仿权威期刊论文提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初级研究者要准确使用学术语言,保持语言的专业性科学性严谨性;在表述上力求客观性,不带主观感情色彩;在概念界定力求准确,不能有模糊和模棱两可的表达;在语言尽量做到简洁、直接。尤其要掌握研究的框架和文章结构范式,做到有层次感、逻辑感。具体地说,“论文的主题及有主题所导出的各论点在文中能够得到分层次、有步骤地论证和阐述,主次关系清楚明了。”[13]“论文各部分、各段落之间起承转合自热、有规律,符合论文主题要求。”[14]实事求是地说,所有好的学术论文都是通过反复“改”出来,即便是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亦是如此。因此,初级研究者应在成果变成学术论文之后下足“改”的功夫,从内容的增删、结构的平衡、语法、用词、标点符号、引用等方面逐一矫正,必要时多请几位读者提出修改意见。写好的论文也不急于投稿,放上一段时间再去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对所写文章会有新的认识,然后再修改。在实际投稿中一定要研究拟投稿的期刊,注意其选题偏好、行文风格、格式规范、字数要求,在投稿论文中尽可能地有拟投期刊文章的适当引用。第二,在科研项目中学。学术论文的写作可能是偶发性的、个人的行为,其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训练不会很全面、集中;而科研项目的进行是计划的、集体的,其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训练是较为全面、集中,尤其是以项目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老带新、强带弱,对于初级研究者是很好的学习提升方式。如,在项目选题阶段考察了项目组成员分析问题的视角与学术视野,对职业教育一般规律的把握情况;在撰写申报书时结合项目组成员文献积累量、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项目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否有创新点,是否有学术价值;在申报答辩或开题阶段考察了项目组成员学术研究方法,对问题的架构及表达能力;在学术成果表达阶段考察了项目组成员总结归纳能力、反思批判能力、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将锻炼团队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尤其能较好地进行了思维训练。一般地讲,初级研究者经历2-3个规范的较高级别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训练,基本上能够掌握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今后可以独立主持职业教育项目研究工作。第三,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的研究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源泉,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的“土壤”。职业教育研究虽然是“跨界”的研究,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类型,“育人”仍然是最核心的研究点。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每天都从事着“育人”的工作,有大量的第一手的研究素材可以获得,因此只需要稍加留意、用心总结,便可以在做日常工作时同步开展研究工作,长期积累第一手研究资料有可能出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在行政职能及教辅部门的教师也肩负着一定的教育管理职责,承担着“三全育人”的工作,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研究素材,因此亦可留心关注,通过总结提炼出有质量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第四,在对外交流协作中学。初级研究者要提升职业教育研究水平,绝不能“坐井观天”,而要主动在对外交流协作中学习提升。如主动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各类交流会议,接受各种“天线”信息;敢于与专家学者交流,主动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主动承担专家接待任务,争取专家的指导;主动参加校际协作和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明确发展目标;主动承接院系、职能部门安排的工作,通过工作“磨砺”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积极加入各类学术组织,争取在其中起到实质作用,通过“学术共同体”抬高自己的研究水准;积极参与横向科研课题,通过承担研究任务来倒逼自己补齐短板。4.进阶:反思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创新性活动,长久坚持会磨砺人的性格和增长自我效能感;学术研究是一项有生命力的价值性活动,长久坚持会让个人和单位实现双赢。学术研究终究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训练,初级研究者要必须“反思”方面下足功夫。第一,建立“标准”约束自己。职业教育研究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一手研究资料准备,没有标准的“约束”,初级研究者很难取得持续的研究成果,不可能成就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势。因此,初级研究者应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如五年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达到哪种水平,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应达到何种水平;一年计划,年内应该阅读哪些书籍,做哪些课题,写几篇学术论文。在一个时间段,如一周、一月、一季度、半学期、年终时反思自己是否执行了计划,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要求。反思与自己设定的“标杆”“榜样”有着怎样的差距,哪些方面亟待改进。第二,根据“标准”否定自己。对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而言,应经常性对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不足,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对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反思是否有足够的学术创新点,是否有学术价值;反思论文的框架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反思论文的语言是否规范,引用是否合规,等等。对于已做过的科研项目,主要在选题视角上是否独到,文献综述是否充分客观,问题提出是否准确清晰,研究方法与路径是否恰当,最后做出的成果是否经得起检验。经过这样的反思,让初级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基础更加牢固,研究底蕴更加深厚,提升职业教育研究能力更有方向、更加自觉,最终达到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进阶提升。四、结束语“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15]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要求。广大高职教师要通过提升自己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多种手段增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科学理论的鉴别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及自觉性,主动将职业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进行结合,为职业教育科学理论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1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0-24].

[2][12]赵志群.西方职业教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劳耐尔《职业教育研究手册》读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2):176—178.

[3]菲利克斯•劳耐尔,鲁珀特•麦克林.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M].赵志群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60-261.

[4][9][10][13][14]刘献君等.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7,262.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6]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7:12-14.

[7]梁卿.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危机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5):10.

[8]爱因斯坦,英菲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4

语文教育论文归于科学研讨论文的领域。可是教育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所以纯理论、纯学术的研讨;而教育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杰出的实践性。那么语文教育论文的根本特色是什么呢?

语文教育论文与教育总结归于两个不同的文体规模。前者属科学研讨论文领域,后者属工作报告领域。因而,二者具有不同的特色。

教育总结是对某个教育阶段、某个教育规模中教育工作情况的总结,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阐明。教育论文则是一种理论联络实践的文体,它除了具有实践的阐明之外,还应该有理论的剖析和一些学术性的讨论.当然,教育论文是在总结教育实践的根底上产生出来的,因而,它与教育总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距离。好的教育总结经过加工和提炼就能够成为一篇教育论文。但从文体上说,二者究竟有差异。教育总结中当然也能够有一些理性的剖析和理论的讨论,但这不是必需的;教育论文则有必要具有理论的讨论,有必要在实践的根底上升华为理论,有必要以规则的总结和提炼为意图,而不能只是逗留在对教育实践作法的表述上。

经过以上阐明,咱们以为写语文教育论文首先要把握住这种文体的根本特色:既注重实践性,又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既要以教育实践为根底,总结实践经验(包含自己的,或他人的;正面的,或不和的),又要在此根底上运用有关的理论(如教育学理论、心思学理论、言语学理论等等)加以剖析提炼,沙里淘金,去伪存真,概括出带规则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则又要能对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写好语文教育论文,要么只论述某种观念,不提出有实际针对性的实践根据,泛泛而论,不处理实际问题;要么只说自己怎样做怎样教,不剖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认真研讨的地方,这就和一般的教育工作总结没有什么不同。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教研究;意识;能力;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1]教育学者赵志群指出:“除了政策和经费等宏观因素以外,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方法论和技术层面的深层次问题,处于‘学术无知’状况下进行的朴素的实践探索已经走到了尽头。”[2]石伟平、徐国庆指出:“高职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或是经验总结,或是工作报告,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高职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高职研究队伍还非常薄弱,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团队也似显不足。”[3]可见,职业教育研究力量普遍薄弱、研究水平较低,是高职办学进程中明显的短板。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离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加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力量,尤其是发动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反哺教学是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现实之需。然而,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活动,从事科学活动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对于职业教育初级研究者的广大高职教师而言,一些“术”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快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

二、意识: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准备

职业教育研究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的活动。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就是研究者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活动须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复杂性”[4],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者从事这样复杂的研究活动须具备相应的研究意识。从初级研究者“术”的视角看,这些意识包括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1.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广大高职教师首先须具备的意识,这是对自身工作的自觉。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初级研究者投入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具有责任意识的体现。徐国庆指出:“职业教育至今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领域。”[5]“经验层面的研究远远超过理论层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不高,理论色彩不浓,还停留于就事论事层面,满足于对职业教育现状的简单描述”[6]。众所周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在清末“严重的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时代背景下孕育产生,受制于我国古代以来重视道德教育,轻视生产生活经验习得,重“做人”、轻“做事”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职业教育在我国一度缺乏深入的研究,直接移植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不高。然而,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质量出自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之手,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中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有了这种提升“质量”的责任意识,职业院校教师才更加清楚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追求的事业。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高计划”出台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新时代。广大高职教师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努力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恰当的方法(论)意识”[7],立足工作岗位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理解职业教育现实,发现职业教育规律,用“智慧”去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2.问题意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8]有无问题意识是划分研究者与非研究者的重要标尺,培养问题意识是初级研究者的基本功。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从哪儿来?从已有的职业教育期刊文献中“发掘”而来,从其它学科理论中“类比”而来,从各级课题单位的课题指南中“借用”而来,“从历史发展、教育实践、现有理论、多种矛盾”[9]中挖掘而来。然而,对于初级研究者而言,尽量从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体验“察觉”而来,这种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或优势的经验找到的问题可以做得更加深入透彻。如教师课后小结和一学期工作总结便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有心的教师把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汇总后便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借助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就能成为有创新点、可复制推广的教学经验,也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于想在职业教育研究有所建树的初级研究者来说,还应主动了解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知名职业院校的实践经验,“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10],找准职业教育的“真问题”,不做“假问题”研究。3.批判意识。学术研究在批判中得以发展。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和批评的精神,保持“客观中立”的观点。对于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应对国内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借鉴,对自己形成的职业教育理念批判性扬弃。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水平一直比较低,研究力量一直薄弱,真正成熟的职业教育理论还比较少。一度直接移植国外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出现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况。这就要求初级研究者要扎根中国大地研究职业教育,要有意识地立足本校进行院校研究,要具备“了解、熟悉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具有对教育现实反思、判断的能力”[10]。初级研究者要立足实践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文件,尊重客观事实,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同时,初级研究者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文献材料中要读出空白与不足的地方,读出自己的“观点”。4.创新意识。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创新性活动,最终要形成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形成一定的学术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初级研究者要尽可能培养包括迁移意识、跨学科意识、创造性意识等创新意识。第一,培养迁移意识。迁移意识是指研究者在观察事物、阅读资料时,要把所获得的信息迁移到研究、思考的职业教育问题上去。初级研究者要努力建立阅读材料与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即使这些内容与研究思考的领域毫不相干,尽可能找到事物、材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所掌握的材料转换成研究领域的材料,把别人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新观点。第二,培养跨学科意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结构上看不完全相同,除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之外,职业教育研究对象还包括‘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11],具有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对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而言,还要有跨学科的意识,即既要学习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要用多元视角、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跳出职业教育自身来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第三,培养创造性意识。“任何教育研究,都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包括在教育知识方面有所贡献、对教育实践能够提供新的启发等等。”[12]。初级研究者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时一定要有意识在研究的对象、视角、方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尝试,力争得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实践: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行动

有了职业教育研究的意识,却不一定能养成职业教育研究的能力。从职业教育初级研究者“术”的视角看,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可通过积淀、对标、“做中学”等手段进行不断积累养成。1.积淀:研读经典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有效手段。研读经典著作是研究者提升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经典著作经过岁月的洗礼,愈发显现其真理的持久性。由于经典著作提出的观点独到,论证视角独特,通过研读不仅可以让初级研究者在思想和知识上获得收获,而且可以在论证方法上受到启迪。基于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特点,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可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理想国》(柏拉图)、《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凯瑟琳•西伦)、《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爱弥儿》(让-雅克•卢梭)等经典著作,这样有助于研究者站在更宽广的视域来研究职业教育的问题。基于研究的范式习得经验,建议初级研究者可研读《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刘献君等)、《教育研究方法》(全,李珊泽)、《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菲利克斯•劳耐尔,鲁珀特•麦克林)、《教育研究方法》(梅瑞迪斯•高尔,乔伊斯•高尔,沃尔特•博格)等有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书籍。研读经典必须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广泛关注国内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近二十年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着智慧。黄达人、姜大源、石伟平、徐国庆、赵志群、邢晖、夏建国、和震、全、潘海生、马树超、周明星、李玉静、庄西真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一直深耕职业教育领域,其有关职业教育的著作值得研读。丁金昌、周建松、俞仲文、单强、董刚、贾文胜、孙善学、赵居礼、王振洪、张慧波、任君庆、郭福春、张健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们探索出了宝贵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经验”,有的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指导着职业教育实践,其著作对当下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此外,教育部职成司及职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如葛道凯、余祖光、王扬南、谢俐、任占营等人的著作具有政策导向性,值得职业院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反复研学。2.对标:模仿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必经之路。“对标”就是给自己建立“标准”,“模仿”就是通过自觉的行动去接近或达到“标准”,这是一个连贯行为的两个环节。第一,对标期刊。主要是对标拟投稿的期刊或者比其水平更高的期刊所载文章质量与档次,通过大量阅读增加研究方向感、写作意识。初级研究者可以订阅《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教育研究》《职教通讯》《当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探索》等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并长期研习。《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中的学术论文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几乎都是高水平之作,需要反复研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每期几乎都有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论文,质量都很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所列举的八种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均刊登职业教育类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职业教育各个领域,质量相对较高,不少学术论文作者就是身边的“榜样”人物。初级研究者如果坚持阅读上述所列期刊或自己拟投稿期刊2-3年后,自己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就不愁找不到写作角度和好的引证材料。由于深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自己在进行创作时将会出现“文思泉涌”的快感,所作论文投学术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命中率将得到提高。实际上,阅读如此之多期刊很难办到,初级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及需要择其2-3种期刊阅读即可。更为直接简单的方法直接选择订阅《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还有精力者还可参阅《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复印报刊资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当前浩瀚的文献中精选优质的学术论文集成而成,每月一期,时间上经费上都比较经济,初级研究者阅读《复印报刊资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对标标杆人物。建议初级研究者主动对标业内标杆人物或身边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自身发展。如重点关注近年来论文引用率比较高如陕西师范大学祁占勇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刘晓教授、西南大学林克松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匡瑛教授、郝天聪博士、河北大学张栋科博士等,这些学者的“产量”高,质量高,其学术论文紧跟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作用。初级研究者同时应学习这些“榜样”的研究精神,论文写作的思路,主动“对标”找差距。此外,初级研究者应留心校内在职业教育研究“先进”人员的所思所行,主动加强交流合作,争取加入其所在学术研究团队,通过身边的“榜样”带动自己学术进步。3.实践:“做中学”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方式。“做中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对于处于职业教育研究初级阶段的初级研究者而言,“做中学”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方式。第一,在做学术论文中学。经过辛苦的研究劳动,将研究成果进行表达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然而,撰写学术论文是于不少高职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如难以找到论文的写作角度,学术观点模糊,论证不聚焦;文章架构松散,逻辑混乱;学术语言表达欠缺,口语化严重,等等。造成这样的问题,是初级研究者缺乏基本的学术论文撰写规范的训练,不知道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这就需要初级研究者通过研读专业期刊,尤其是不断地模仿权威期刊论文提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初级研究者要准确使用学术语言,保持语言的专业性科学性严谨性;在表述上力求客观性,不带主观感情色彩;在概念界定力求准确,不能有模糊和模棱两可的表达;在语言尽量做到简洁、直接。尤其要掌握研究的框架和文章结构范式,做到有层次感、逻辑感。具体地说,“论文的主题及有主题所导出的各论点在文中能够得到分层次、有步骤地论证和阐述,主次关系清楚明了。”[13]“论文各部分、各段落之间起承转合自热、有规律,符合论文主题要求。”[14]实事求是地说,所有好的学术论文都是通过反复“改”出来,即便是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亦是如此。因此,初级研究者应在成果变成学术论文之后下足“改”的功夫,从内容的增删、结构的平衡、语法、用词、标点符号、引用等方面逐一矫正,必要时多请几位读者提出修改意见。写好的论文也不急于投稿,放上一段时间再去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对所写文章会有新的认识,然后再修改。在实际投稿中一定要研究拟投稿的期刊,注意其选题偏好、行文风格、格式规范、字数要求,在投稿论文中尽可能地有拟投期刊文章的适当引用。第二,在科研项目中学。学术论文的写作可能是偶发性的、个人的行为,其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训练不会很全面、集中;而科研项目的进行是计划的、集体的,其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训练是较为全面、集中,尤其是以项目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老带新、强带弱,对于初级研究者是很好的学习提升方式。如,在项目选题阶段考察了项目组成员分析问题的视角与学术视野,对职业教育一般规律的把握情况;在撰写申报书时结合项目组成员文献积累量、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项目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否有创新点,是否有学术价值;在申报答辩或开题阶段考察了项目组成员学术研究方法,对问题的架构及表达能力;在学术成果表达阶段考察了项目组成员总结归纳能力、反思批判能力、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将锻炼团队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尤其能较好地进行了思维训练。一般地讲,初级研究者经历2-3个规范的较高级别的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训练,基本上能够掌握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今后可以独立主持职业教育项目研究工作。第三,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的研究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源泉,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养成的“土壤”。职业教育研究虽然是“跨界”的研究,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类型,“育人”仍然是最核心的研究点。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每天都从事着“育人”的工作,有大量的第一手的研究素材可以获得,因此只需要稍加留意、用心总结,便可以在做日常工作时同步开展研究工作,长期积累第一手研究资料有可能出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在行政职能及教辅部门的教师也肩负着一定的教育管理职责,承担着“三全育人”的工作,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研究素材,因此亦可留心关注,通过总结提炼出有质量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第四,在对外交流协作中学。初级研究者要提升职业教育研究水平,绝不能“坐井观天”,而要主动在对外交流协作中学习提升。如主动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各类交流会议,接受各种“天线”信息;敢于与专家学者交流,主动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主动承担专家接待任务,争取专家的指导;主动参加校际协作和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明确发展目标;主动承接院系、职能部门安排的工作,通过工作“磨砺”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积极加入各类学术组织,争取在其中起到实质作用,通过“学术共同体”抬高自己的研究水准;积极参与横向科研课题,通过承担研究任务来倒逼自己补齐短板。4.进阶:反思是职业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创新性活动,长久坚持会磨砺人的性格和增长自我效能感;学术研究是一项有生命力的价值性活动,长久坚持会让个人和单位实现双赢。学术研究终究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训练,初级研究者要必须“反思”方面下足功夫。第一,建立“标准”约束自己。职业教育研究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一手研究资料准备,没有标准的“约束”,初级研究者很难取得持续的研究成果,不可能成就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势。因此,初级研究者应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如五年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达到哪种水平,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应达到何种水平;一年计划,年内应该阅读哪些书籍,做哪些课题,写几篇学术论文。在一个时间段,如一周、一月、一季度、半学期、年终时反思自己是否执行了计划,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要求。反思与自己设定的“标杆”“榜样”有着怎样的差距,哪些方面亟待改进。第二,根据“标准”否定自己。对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级研究者而言,应经常性对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不足,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对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反思是否有足够的学术创新点,是否有学术价值;反思论文的框架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反思论文的语言是否规范,引用是否合规,等等。对于已做过的科研项目,主要在选题视角上是否独到,文献综述是否充分客观,问题提出是否准确清晰,研究方法与路径是否恰当,最后做出的成果是否经得起检验。经过这样的反思,让初级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基础更加牢固,研究底蕴更加深厚,提升职业教育研究能力更有方向、更加自觉,最终达到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进阶提升。

四、结束语

“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15]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要求。广大高职教师要通过提升自己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多种手段增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科学理论的鉴别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及自觉性,主动将职业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进行结合,为职业教育科学理论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1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0-24].

[2][12]赵志群.西方职业教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劳耐尔《职业教育研究手册》读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2):176—178.

[3]菲利克斯•劳耐尔,鲁珀特•麦克林.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M].赵志群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60-261.

[4][9][10][13][14]刘献君等.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7,262.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6]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7:12-14.

[7]梁卿.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危机与职业教育研究者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5):10.

[8]爱因斯坦,英菲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6

一、文稿价值的形式表征

1.语言的深度加工编辑对学术期刊文稿的判断就是从文稿的词汇语法解读到语篇的语义,与具体的科研活动的情景相联系,放置在整个学科发展态势和研究现状这个文化语境中发现研究的价值。编辑通过语言对文稿价值的判断可分为两层加工:低层浅度加工,就是对文稿逻辑是否清晰、衔接是否流畅、措辞是否得当、行文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判断,这个层面的判断比较容易;高层深度加工,是将文稿的研究范畴、所用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整体的逻辑、话语体系等方面与文稿创作的科研活动相联系,根据文稿表达的研究目的、主题、过程、方法、结论等,解读出学科的规范、学科系统、学科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话语形式等,判断文稿的学术性、创新性、思想性、规范性。编辑对文稿价值的判断要避免浅度加工,采用深度加工,以确保文稿的质量。文稿的语言要准确、简明、严谨、恰当,又能文笔生动,令人喜闻乐见。2.撰写的规范性学术期刊界一般都比较重视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形式,例如:《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出版手册》《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是闻名于世界的三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手册,都特别强调参考文献与引文的规范性和必要性。我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等,都对学术论文的规范作出具体的要求。再如我国《教育科学》期刊就在“投稿须知”中对标题序号、参考文献标注规则等规范作出要求和示例。文稿撰写规范会使文稿内容呈现得更加完美。3.选题的目的性及其命名的纲目性选题具有明确目的性是文稿有意义、有价值的基本前提。对目的性深度的把握可围绕以下相关问题:撰写本学术论文的动机是什么,本学术论文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本学术论文与已有相关学术论文比较创新在哪里,本学术论文能引起相关读者的阅读兴趣吗,本学术论文能否给其他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启发和参考等等[1]基于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规避文稿成为学术泡沫和垃圾。选题最终由题目进行标志。成功的命题能够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引人注目。有经验的编辑能够从命题快速、准确地判断文章的意图、内容以及结论观点,从而进一步作出是否详细阅读或者研读的准确选择。有价值的文稿题目的每一字、词汇、句都必须考虑到文稿的“关键词”“摘要”等学术信息。

二、文稿价值的内容表征

1.问题意识清晰学术期刊有价值的文稿必须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文稿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类:一是探讨问题应侧重学科重点、难点问题,聚焦学科问题的实践性和前瞻性。例如,本学术期刊所属研究范围内悬而未决的问题,当前本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前沿问题、研究重点和热点。二是随着学科分类的精细化,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分支,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问题。例如:进入《重庆大学学报》“名栏”的“区域开发”的文章、刊登在《嘉兴学院学报》“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中的文章等,都是跨学科专题栏目的文章,研究问题多是相重合的两个或多个学科中存在共同的研究目的和规范、具有严密组织性的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问题”,应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目的,或来源于问题丛生的生活世界,或那些源远流长、意涵丰富、地域与民族差异显著的社会文化命题及其急剧变迁过程中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理性解释的现实问题。[2]2.“三要素”创新期刊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进一门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发展,那么创新就是期刊学术文稿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正如周淑敏先生所说:学术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通过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是一种独特的说理性文体。[3]学术文稿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记录,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彰显出逻辑推理和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学术文稿在总体和宏观布局以及中观布局、微观结构上都应当或明或暗贯彻论点、论据和论证三方面或者具备其中之一的创新原理。(1)新论点。指对已有学术观点的超越或者纠正与补充。超越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现象及其背后规律的认识,并将新认识和新理论实现新的概括与总结。纠正与补充是指通过实践与理论验证,对结论偏颇、论证不全或错误的论断进行修正。新论点的产生来源于新的资料,或者是对已有观点用新的资料佐证,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去论证。新的论点并不意味着就是真实的、正确的,对论点正误的判断要回复到对研究方法、目标、对象的特殊性和适切性的判断上。(2)新方法。指研究方法的改进或者研究方向的调整。这对学术问题的突破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质学科的方法不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就存在差异。如果说自然科学是能在“纯粹”的状态下借助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进行的研究,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因为受人的情感影响,必须借助“抽象能力”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研究。以教育领域的研究为例。一般来讲,我国当下的教育研究正在发生实证转向。实证不是忽略理论前提的实证主义。从广义来看,实证研究一般分为两种:将假设作为理论与经验桥梁的量化研究;从故事到理论的质化研究。根据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苏智欣教授对当代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约翰•古德莱得博士领导的全美教师教育研究(SEE)运用探索研究的混合方法进行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一些传统和保守的学者不认同这种方法,但越来越多的重大教育研究项目相继采用这种方法。根据Creswell的定义,这种探究方法是在特定的哲理基础或价值观的指导下,结合使用质性和量性的多种研究方法。[4]用不同方法收集的数据有时会呈现出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收集的数据缺乏真实性,而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这种研究方法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是一种新的方法,但它是在原有方法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和调整,仍被认为是新方法。(3)新资料。新资料可以形成全新的观点,用新资料佐证新观点可以形成完整的学术文稿。新资料的获取可通过传统和现代数字化等路径。传统的获取途径就是泡图书馆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收集好的资料。现代信息化手段与博览群书相结合,能发挥助推的作用。人们利用网络获取新资料的主要渠道有:收录中国几乎所有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国内比较知名的学术网站;国外一些主要学术网站。值得注意的是,文稿撰写者一般是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和问题意识去引领资料的搜集和加工工作,不是漫无目的式的大海捞针。3.知识性信息鲜明文稿彰显求知本性需要提供较大比例的知识性信息。编辑对知识性信息的真实性和深广度两大特征进行判断,是文稿宏阔与厚重、充实与连续的气象,是文稿价值产生的重要保证。知识性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指文稿的知识信息要么来源于经验的可能,要么来源于世界的真实,要么符合理性的逻辑;文稿知识性信息的深度,是指文稿研究贴近基础性研究领域内的核心问题,越是基础的基础研究越能迁移到其他专业领域,越能反映出文稿的高深程度;文稿知识性信息的广度,是指文稿呈现出新知识信息和旧知识信息的联系,同时又能反映出研究主体宽广的学术视野。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7

1.1“创新”概念界定“创”,始造的意思.“新”,初次出现的意思.“创新”是指始造新的.“创新”是对传统的创新,但创新又离不开传统,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说它们“相对”,是因为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突破性的追新、变革、求优”的行为.“创新”既包括新事物微元的创立又包括新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结果,包括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新的学说、新的技术、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行为等.“创新”强调新颖性成分,而“新”又总是相对个体、群体和整体而言的.“创新”可分为3种类型:(1)相对于个体来说是前所未有、首次出现的事物;(2)相对于所属群体来说是他人未涉足、提出或实施的事物;(3)相对于全社会来说是独创的、具有社会积极意义的新事物或新活动.

1.2“创新教育”概念界定创新教育早在20世纪5O年代美国就开始实行教育改革,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2O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开展了创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近年来才逐渐由创新教育理念转化为创新教育行为.对“创新教育”的界定既要考虑创新教育已经形成的内涵要素,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在我国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试探性地从纵观层面上来界定“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育改革目的和改革行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定位基点.

1.3“高等物理”概念界定课题中的“高等物理”主要是指当前全国高等学校各理工科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近代物理”、“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和“固体物理”等高等物理课程群.

1.4“实践性研究”概念界定课题中的“实践性研究”是指把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深入到高等物理创新教育实践层面内进行专题研究,以现实可行性和具体可操作性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具体实践过程为研究主体,课题研究的重心定位在实实在在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层面上.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在我国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论性研究”上,理论性研究是重要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过于笼统、有些虚大,显得浮空,理论脱离实践,理论性研究多,而实践性研究太少,更缺乏实实在在的深入到具体操作和具体实践层面内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专题研究.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具有实效性强和示范辐射性广的特点,因此,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将成为我国高等物理创新教育研究的突破点.

2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现状与价值

2.1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现状1)“创新教育”研究的现状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高教信息数据库》中搜索2005年1月~2009年6月期间发表的有关“创新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3598条信息.经过抽样查阅了“创新教育”研究学术论文题目200篇,并取样详细阅读了“创新教育”研究学术论文6O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许晓呜的论文“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O07年第24期).查阅“创新教育”研究学术论文发现已发表的有关“创新教育”研究的论文基本上都停留在空泛的理论性研究上,很少见到实实在在的深入到实践层面内的创新教育改革专题研究成果.2)“高等物理创新教育”研究的现状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高教信息数据库》中搜索2005年1月~2009年6月期间发表的有关“物理创新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5o条,搜索“高等物理创新教育”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只有4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红梅的论文“突出创新教育,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2期).高等物理创新教育研究成果少得令我们担忧.3)“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研究的现状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高教信息数据库》中搜索2005年1月~2009年6月期间发表的有关“高等物理创新教育实践性研究”学术论文信息为零,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都搜索不到.实地调研情况:我们选取了6所江苏省省内高校和3所省外高校,对高等物理创新教育实践性研究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的结果是这9所高校没有一所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为研究实体,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改革导向,以“实践性研究”为课题定位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综合调研结果归纳:(1)“创新教育”研究的论文很多(共有3598条),“高校创新教育”研究相关的论文少(共有987条),“物理创新教育”研究的论文就更少(共5O条);(2)从纯理论层面上空泛地对“创新教育”研究的论文相对多,但从具体务实的实践层面上对“创新教育”进行研究的论文却很少;(3)“高等物理创新教育”研究论文很少(共有4条),而“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类似课题、资讯和论文至今都搜索不到,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还几乎是一块空白.

2.2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价值物理学,特别是高等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排头兵,全国高校的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了高等物理教育课程,高等物理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都急需的基础性科技人才.但是当前在我国,缺乏实实在在的深入到具体专业、具体学科、具体操作和具体实践层面上的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高等物理创新教育实践性研究具有战略性地位.

3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策略框架

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以切实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育改革目标,以“创新教育改革行为”为突破口和落脚点,以实实在在的实践层面为研究重心定位,以“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六条主线”和“一个综合体系”为研究策略,在实践层面上提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理论的实践性,突显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的实践行为,遵循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规律,优化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的实践性研究策略,切实有效地培养高等物理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高等物理教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3.1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一级目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一级目标设定为3个:探究和归纳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目标要素;设计和优化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方案;总结和提炼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行为策略.

3.2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二级目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二级目标设定为6个:探究和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意识激发策略;探究和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获得知识策略;探究和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探究和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策略;探究和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发现问题策略;探究和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实验实策略.

3.3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的策略模块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策略由3个子模块和一个母模式构建而成.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策略子模块之一:创新提问能力培养“四环节”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提问技能讲座环节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提问激发和示范环节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提问点拨环节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提问评价与考核环节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策略子模块之二:创新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六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物理平衡原理创新实验、实践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物理转换原理创新实验、实践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物理比较原理创新实验、实践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物理放大原理创新实验、实践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物理模拟原理创新实验、实践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物理变换原理创新实验、实践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策略子模块之三:创新意识培养六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专业创新素质之一—_一物理理论创新意识培养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专业创新素质之二—~物理技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专业创新素质之三——物理实践创新意识培养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人文创新素质之一——敬业创新意识培养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人文创新素质之二——专业创新意识培养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人文创新素质之三——精业创新意识培养策略.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实践性研究策略综合母模式构建:六目标和八因子模式策略构建.六目标为: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意识激发的实践目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获得知识的实践目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实践目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实践目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发现问题的实践目标;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学生创新实验实践的实践目标.八因子为: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课程因子,加大课程创新教育的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因子,加大力度培训创新型教师的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学生因子,逐步养成创新学习习惯的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教法因子,探究式、发现式、互动式的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因子,提升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管理因子,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氛围的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因子,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实践;高等物理创新教育改革创新评价因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发现与创新三维综合评价的实践因子.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8

要实行法学的素质化教育,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训练是检验这种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好的标志。以下笔者从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法学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法学论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学学位论文制度等方面入手探讨法学学位论文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常规发展到跨越式大发展的道路。在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法学本科教育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法律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传统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口径过窄,培养目标趋向“专才”,而且在人才服务方面仅仅定位于法律实务部门。当然,单一的专业性法律人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很难适应法律全球化、技术化、信息化和法律服务市场的要求。因此,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更新已迫在眉睫,单一专业性人才向通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转变已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许多法学界学者和教育家的共同呼声。[3]

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是进行法学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开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的前提。众所周知,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法学本科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青年学生,这些学生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教育来到大学校园,初次接触专门化的法律知识的教育,面对这样的青年学生群体,我们该如何树立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呢?进一步说,我们该如何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呢?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学研究生教育和法学职业继续教育的基础,法学本科毕业生也是组成未来我国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法律服务等各个法律职业部门的基本力量。因此,对于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关系到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受到四年的法学本科教育以后对实际法律问题的处理能力,而且也关系到改革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完善法学本科教育制度的成败。从法学教育的整体方面来看,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既定方针政策的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的法学教育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双重历史使命,这就对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条明确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是“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学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落实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大背景以及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都要求我们的法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全面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法律人素质等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据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专门法律人才上。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本世纪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的整体目标仍然是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依然是我们整个工作的重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那么,法学教育就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服务。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法学专业人数也不断增加。面对目前的发展形势,在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法学教育的实际状况,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外国的模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掌握全面的法律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的综合性法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要使法学专业的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了解中外法律思想家的各种法律理论,还要熟悉中外法律制度的概况,精通各种法律实用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忠于法律、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因此,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法学本科学位论文写作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法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意义

法学论文写作在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撰写法学论文对于检验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和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两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法学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从法律人的角度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并用课堂中学到的法律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的法律问题。通过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学论文写作的训练,能很客观地反映教学在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这也是改进和完善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写作是文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法学作为一门典型的文科专业,法学论文写作对于培养法科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尽管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包括写作在内的大学语文课程或相似的公共必修课,但法学论文作为论说文,其写作同一般的论说文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法学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言法语”,这就决定了法学论文的写作是比较独特的。大学生要在以往论说文的基础上实现向法学论文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否完成,就需要一个考核指标。法学论文的写作是很好且非常有效的考核方法。[4]

另外,法学论文始终是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着的,不能空对空的脱离实际。无论是理论法学方面的论文还是部门法学方面的论文,其实都应当是为实践服务的,至多在服务实践上的程度有所区别而已。作为法学本科学生,他们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其实都是比较基础的,在这个阶段,学生所学到的主要是“法律是什么”,而不是一些高深层次的研究性知识。但在法学论文特别是法学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就要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寻找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论题,做更深层次的理论性探讨,从“法律是为什么”的角度对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法学论文写作目的。

三、法学学位论文的性质

本科学位论文是对大学本科生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查,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检验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学位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必须重视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学本科学位论文是本科学位论文的一种类型,本质上看既是学术论文,又是学位论文,所以它既具有一般学术论文的共性,又具有与一般学术论文不同的学位论文的特性。

1.法学学位论文首先是学位论文

一般说来,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是学生为获得学位而撰写和提交的总结性论文。学位论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可以衡量出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性素质。与一般的学术论文相比,学位论文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学位论文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密切结合现实,注意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收集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往往代表了本学科当前发展方向。选题的新颖性是学位论文选题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因此其研究成果也显示了相应的新颖内容和独创的观点。比如那些补白性的选题、开拓性的选题往往会成为学位论文选题的热点,即使是提出问题性的选题,也是这一课题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5]

第二,学位论文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学生在确定选题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广泛搜索和查阅大量的材料,开展调查研究,这对于当前选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而且学位论文所附的参考文献也是对本选题研究资料的总结,对本选题后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学位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相比,思想更成熟,论证更严密,研究成果更具有普遍性。学位论文的写作周期较长,一般的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往往需要半年的时间,更不用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相比,质量更高,学术价值更大,因为它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获得学位,经过写作前的开题论证,写作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以及答辩前的论文评审和答辩中有关专家学者的层层审查把关最后而形成的论文。这些环节保证了学位论文比一般的学术论文在撰写和评审程序上更为严格,其研究成果更具有价值。第四,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表或出版。学位论文往往只收藏在学位授予单位,一般不公开发表或出版,仅供内部查阅,所以学位论文不易获取。这是因为学位论文的目的是学生为了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作为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学位论文,它本身应当能够表明申请者已经达到学位授予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这样的要求和标准一般是由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规定。学生只有撰写了学位论文,并且通过了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才被授予相应的学位。

2.法学学位论文其次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的重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一是为了科学积累;二是为了学术交流,特别是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交流是迅速和广泛的;三是为了明确考核的标准。[6]

一定的学术研究除了最终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决定影响作用之外,还要受到上层建筑各部门的影响,而其自身又有内部发展规律。学术研究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根据经济基础的需要,在继承前代学术研究的遗产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学术研究就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文字表述形式,是通过对某一课题进行专深而系统的研究,从而发表足以独立支撑有存在价值的观点的系统论述。学术论文必须具有学术性,具体表现为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规范性”。[7]

由此可见,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学术研究是学术论文的来源和方式,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总结和完成,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学术论文。

具体到法学本科学位论文来说,它是法学本科学生为申请法学学位而撰写和提交的学术论文,是法学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总结,也为以后从事法学学术研究或司法实践工作准备了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是对整个四年的法学本科学习的总结。法学本科的大学生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法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中以自己的法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为突破口继续加深和拓宽对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本科学位论文的双重性特点使法学本科学位论文具有学术论文内在的规律,而这样的一篇学位论文也是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前辈学人在法学学术研究上的思想、经验、方法,培养自己在面对法学理论问题上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法律实践问题上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四、完善现有法学学位论文制度

本科学位论文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次综合性检验,也是对学生是否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了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性评估。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位论文制度,发挥学位论文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学本科学位论文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为:

第一,学位论文的学术创新性不够。如上所述,学位论文需要有一定的新颖性,按照教育法的要求,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在一些法学本科学位论文中,体现出本科学生在法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法上都有欠缺的地方,学位论文仅仅停留在对大量资料的堆积上。对文章中相关的论点、引用的数据都缺乏深入系统的总结、分析和研究,缺乏本科学生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创新性。还有些学位论文甚至在资料的收集上都很欠缺,只是单纯对相关法条进行罗列,根本不能体现出对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掌握。

第二,学位论文选题不当。本科学位论文选题最易犯的一个错误是选题过大,而且还常常出现雷同的现象。一些法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范围过于宽泛,往往选择对某一法律制度或者某一法学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这不是一篇本科法学学位论文所能完成的选题。以这种选题为论文题目,显然不切实际。学生只能泛泛而谈,不得要领。

第三,整篇论文结构框架或层次之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不强,研究结论缺乏具体的论证过程,或者相关的数据支持。法学论文对论文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要求比其他一般的论文要高,并且十分注重论证过程,只有建立在严密的论文基础上才能得出牢固的研究结论,这是法学论文的一个特点。如果在系统性和逻辑性方面不能连贯一致,就暴露了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上不够扎实。第四,法学学位论文在形式上的一些问题,比如文字表达不够流畅,没有用“法言法语”阐明问题,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欠妥当,英文摘要写作能力欠佳,外文文献的翻译存在很大的问题,注释、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等。

针对以上在法学本科学位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现有的法学学位论文制度,笔者认为应着重从完善现有的学位论文制度入手,在对现有的学位论文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显示法学学位论文的特殊性。

(一)结合法学学位论文的特点,切实加强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

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是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从选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写作一直到完成学位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针对目前法学本科论文指导上的现状,本科学位论文的指导应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第一,写作态度上的指导。要教育学生端正写作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位论文的写作,杜绝抄袭现象,培养良好的学风。

第二,选题上的指导。对法学本科学生学位论文选题上的指导,关键看所选的课题是否合适本科生的能力,不能以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的要求来要求本科生。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有一定的新颖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法学学位论文的选题还要求政治方向正确,论文的选题要突出论文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密切结合我国法制建设中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案例入手选取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题目,通过写作学位论文,培养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当前的法制建设服务。

第三,写作中的指导。指导教师在学生写作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写作从宏观上给予指导,特别是方法论上的指导,但不是越俎代庖,事事干预。由于法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个特点要求对学生在法律思维能力的运用上加强培养和辅导,指导学生理清法学论文的逻辑关系,结构层次,教会学生用法律人的观点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二)发挥师生互动性,提高本科学位论文质量

我国古代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意即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写作完成过程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相互作用的状态。在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写作完成过程中,学生是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写作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实质是一个矛盾统一与协调的过程。如果教师具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具有民主的观念,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具有平等地位的人,以学生指导者、顾问和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之做出正确的判断,把教师的目的转化为了学生自己的需要,即把施加的影响根植于师生情感交流之中,将会产生积极、主动、有效的互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8]

师生互动也是法学学位论文写作的要求,一方面不能“放羊式”地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放任自流,不加管束,另一方面也不能在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处处干预,用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强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写作,只有在法学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发扬民主的作风,才能把现代的民主、法治的理念贯彻到法学学位论文中。

(三)改进传统的论文指导方法,开设法学学位论文写作课程,系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面对近几年来法学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方案却相对陈旧,缺少相关论文写作课程指导法学本科毕业生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可把学位论文写作纳入到学科教学的相关课程中进行。专门开设学位论文写作课程,重点讲授论文的写作程序、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指导学生获取和掌握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选题立意是一篇论文成功的关键,尤其要加强对学位论文在选题立意上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开题论证的重要性,因此学位论文写作的课程要针对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程序安排教学大纲,目标十分明确。在这方面,宁波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实践很有成效。法学院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了法学论文写作的专业选修课,从论文的选题立意到形成一篇法学论文的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讲授,并且结合法学院毕业论文的工作流程,重点讲授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为以后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做好铺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科学合理地安排毕业实习,把毕业实习与学位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在现有本科教育体制下,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目前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发展趋势来看,实习方式日益多样化。总体来说,毕业实习主要有与科研项目结合的实习、集中实习、学生自主选择三种实习方式。[9]

进行毕业实习也是法学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法学本科学生进行的毕业实习主要是涉及法律事务方面的实习。除了法科学生进入到司法部门实习以外,还包括进入到其他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另外还包括校内准司法模拟环境,因此学生不论是接触的环境,还是接触的人、事、物都比较全面系统,另外学生作为准司法工作人员、律师、文职人员等身份就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分析看待相关的人和事物,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技巧。[10]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学报;题目;摘要;编写;翻译

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信息承载着对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重任,它们将决定论文传播和被引用的范围。国际上许多大型的检索机构一般只收录论文的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而且很多数据库也只是免费提供论文的英文题目及摘要部分。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术论文不应以发表为最终目的,传播与交流才是其生命之源。

一、高校学报论文英译信息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报大多数论文作者都没有直接用英文写作,而是先写好汉语题目和摘要,然后逐词逐句地翻译成英语,其中充满了汉语式思维和表达,这给英文信息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难达到更广范围内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因此,论文题目、摘要的编写和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就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英译信息得不到普遍重视:有的学报要求提供英文信息(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有的学报不做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很多作者也没有足够重视学术论文英文信息:有的作者根本就没有提供英文信息以扩大论文传播交流范围的意识;有的作者英语能力有限,出现汉语式的逐字逐句翻译;还有一些作者纯粹把机器翻译复制粘贴,出现词汇、句式、语法等一系列错误。所以,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要求提供的英文信息翻译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学术论文需要提供的英文信息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这五部分构成。作者姓名和单位介绍的翻译遵循惯例即可。而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在编写和翻译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本文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典型案例,从学术论文的角度,结合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探讨高校学报论文题目、摘要编写和英译的规范和技巧。

二、学术论文英译信息的翻译标准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根•奈达(EugeneNida)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这样的定义有三个优点:第一,它明确说明了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即信息、重在内容、然后才是形式;第二,它表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着源语文本与译入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即“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奈达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即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据此理论,在论文汉语信息英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根本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抓住核心信息;然后思索在译入语的解释表达;最后要以译入语从词汇、句式和篇章方面重构表述。

三、题目的编写与翻译

论文作者首先要编写出一个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又醒目的汉语题目。好的题目,不仅点出文章的主题,而且能引起阅读兴趣。论文的题目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性,一般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如果太长,可借助于副标题。汉语题目的表述一般是“……的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研究”或者是“……的模式探究与思考”等形式。按照汉语陈述方式修饰语靠前,而英文表述时注重核心词优先的原则,汉语题目翻译成英文一般按照“倒叙”的方式从后往前翻译。例如“老年护理方向校企合作-3354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核心词是“研究”,次核心词是“-3354人才培养模式”,导向和范围是“老年护理方向”,最后研究基础是“校企合作”,所以该题目翻译成“Re-searchon3354talentstrainingmodeoftheelderlycaredirectionbased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在实际翻译时,首先要找核心词:“研究”,“思考”,“实践”,“设计”,“方法”,“探索”,“应用”和“探讨”等一般要首先翻译。其次把题目断开成各个意义完整的词组。如“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积分制考核管理模型构建研究”。首先核心词是“研究”,其次是“积分制考核模型构建”,这是个主谓结构,但是英文标题很少出现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要把它翻译成所属关系的名词短语,再其次是研究范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最后是研究根据或者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最后把这些短语连接起来时,核心词与紧跟它的短语之间用“on”比用“of”更能表明研究的客观性。“on”是“关于”,“of”表示所属关系,关于某个方面可以是不完整的,所属关系则意味着包括全部,所以该题目翻译成“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theintegratingsystemassessingandmanagementmodelfortheteachingstaff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basedon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在这个题目中,按照纯粹的题目翻译要求:题目中所有的实词首字母都要大写,但是该期刊借鉴某大学学报标题翻译惯例并传承至今,除了题目首单词和核心关键词首字母大写外,其余的一律小写。汉语论文题目还有“初探……,浅析……”等动宾结构式,因为英语标题不会是完整的句子,所以不可能出现谓语动词,这时就要把相应的动词意思用动名词来表达。在翻译题目时,一定要把关键词翻译准确,而且保持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中的表述要一致,否则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虽然,英文中,有一词多义,且有同一个汉语词汇在英文当中有多个翻译,这时译者一定要审慎选择用词,根据语境和使用范围,词汇使用的频率及相似例句的参照等办法对词语有所甄别和选择。

四、摘要的编写和翻译

(一)摘要的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GB6447-1986》中定义: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有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编写时,要以第三人称,客观、如实地反映新内容和作者强调的观点,书写要合乎语法、保持上下文逻辑关系、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意确切。摘要的编写非常重要。摘要不仅要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能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摘要必须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首先表述此研究的来源(包括背景和意义),然后陈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后强调该研究的目的或者价值。摘要来源于论文本身,应该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多数是“针对……介绍和分析了……提出了……”等写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摘要在200字左右,所以在编写过程中一定要高度浓缩和概括、简明扼要。摘要编写的越好,翻译出来的价值越大。(二)摘要翻译的语态和时态。不管是摘要编写还是翻译,一定要注意学术论文的客观性,所以尽可能避免第一、二人称的表述。在翻译过程中,虽然被动语态的使用能够使句子显得简洁紧凑、客观性强,但是有时被动语态的使用会使英文句子显得头重脚轻,不符合英语表达的逻辑习惯。根据腾真如,谭万成(2004)对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的抽样调查和统计:目前我国期刊中英文摘要被动语态所占比例为58.36%,主动语态占41.64%;国外期刊摘要被动语态占38.53%,主动语态占61.47%。国际标准ISO241-1976(E)规定:要尽可能使用动词的主动语态,这样有助于写作,内容清楚、简洁、有力。但是,需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可以使用被动语态;主语一般使用第三人称,除非使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笨重的句子结构而且表达更加清楚”。由于学术论文强调客观性,所以在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时要用一般现在时。如叙述过去某一时间的发现或者某个研究过程时,用一般过去时。摘要中很少用完成时态和其他时态。(三)摘要翻译的具体实践。本文作者从事学报英文信息编辑已有三年多时间,每期二十余篇稿件,每年四期,也积累了一些学报摘要翻译、校对的经验心得,现从日常实践中挑选一些典型案例和大家分享提高。1.细读整篇分解要点。在实际翻译、校对学报学术论文英文信息时,时常会遇到诸如下面这样一口气写成的摘要。例如,“以1+X证书制度为出发点,以建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托,结合煤矿企业资源勘查人员的岗位需求,将地质、物探和钻探技术三个专业整合为同一X技能“煤矿资源勘查地质技术员”,分析了X技能系统平台的搭建过程,通过“企校联合,专专配合”的方法将题库考核系统和专业培训APP同步优化,先局部试点再辐射推广,优化系统平台内容,提高X证书的含金量和权威性,带动产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细读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正文内容,对该摘要内容进行梳理。从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以……,以……,结合……”是研究条件;“将……,分析了……”是研究内容;“通过……,先……”是研究方法;“优化……,提高……,带动……,促进……”是期望达到的研究结果。这是个指示性摘要,研究来源或者背景可以省略。但是,要把这样的文字直接逐字逐句转换成英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缺乏组织和连贯。按照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需要进行调整。通过与作者的多次沟通,该摘要修改成“以……,以……,结合……将……。”作为研究条件;“(本文)分析了……,通过……将……优化。”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提高……,带动……,满足……。”作为研究结果或者期望。这样调整,不仅考虑到汉语信息阅读者的感受,在忠实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增强文本的连贯性,而且这段文字条理清晰,意义明确,能够概括正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进行相应的翻译、校对工作。2.整体把握,兼顾局部逐层表达。在实际翻译和校对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貌似很复杂的句子。如:“高职院校通过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协助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开发、进行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形式服务于城市发展。”这样的句子在学术论文中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等形式做(达成)……”。要把这个句子翻译成英语,先提取并翻译核心要意,然后通过by这个词把几个表方式、手段和过程的短语并列在其后,体现了整体把握,兼顾局部的逐层表达的思想。这个句子翻译成英文是,“Collegesservethecities’developmentbycultivatingtalentsforthecities’devel-opment,assistingenterprisestocarryouton-the-jobtrainingandtechnologydevelopment,trainingmigrantworkersandnew-typeprofessionalfarmersandotherforms.”3.适当合并分类集中。汉语表述中为了强调,常常出现气势磅礴的排比式表达。如“并对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出了:加强党建立师德、弘扬传统修师德、开展活动养师德、完善机制强师德、营造氛围传师德等建议。”这个句子在翻译时,分析主干要意是:“对……梳理,提出……建议”,可以把前一句看成是后一句的条件,突出后一句表达的意思。再者这个句子从五个方面气势磅礴的排比式提出建议,可以把五方面的主题词“师德”合并成一个,同时集中五个动词“立、修、养、强和传”,最后把方式状语“加强党建、弘扬传统、开展活动、完善机制和营造氛围”进行集中。

根据以上思路,这个例句可翻译成:Accordingtothethoroughconsiderationoftheexistingproblemsofyoung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constructioninhighvocationalcolleges,itputsforwardsuchsuggestionsas:establish,cultivate,nourish,stressandspread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bystrengtheningpartyconstruction,promotingtradition,launchingactivities,improvingmechanismandcreatingatmosphererespec-tively.以方便区别、检索为目的,关键词的选择不宜太多或者太少,根据CY/T173—2019以及《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根据学术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关键词以3~8个为宜。关键词的翻译必须和题目及摘要保持一致,第一次提到的专有名词和关键词要出现全称,并在紧跟其后的括号里写上简称(一般用各单词首字母的大写)。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的相关规范,相同术语、专业名词、翻译的人名、地名、章节体例、基金项目著录等在表示习惯上要前后没有矛盾,要保持整期一致、全刊一致。五、结语本文在阐明高校学报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编写翻译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编写、翻译的理念和依据,并以具体案例说明该理念和依据在实践中的应用,希望为从事此方面工作的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张东秋.学术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的理念与技巧———以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91-94,146.

[3]冼春梅,梁晓道.科技期刊整期编辑及编校加工中几类常见问题[J].学报编辑论丛,2018(0):163-167.

[4]腾真如,谭万成.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文体[J].中国科技翻译,2004(1):21-23.

教育学术论文范文篇10

特别是自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讨以后,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投入了美术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何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成果进行总结与发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广?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围绕如何撰写美术教育论文(或调查报告等),总结美术教学改革成果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与意义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研究成果的内容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类型,一般来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包括观察报告。测试(测验)报告。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

2、侧重于用哲理和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以及学位论文等。

3、第1、2类的综合。在综合之中根据不同的成果类型又各有所侧重。例如,在学术论文中,插入调查研究报告或试验报告等;

4、侧重于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问题。这与第一种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的表述方法是相同的,只是运用的手段更丰富,更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利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宫功能来传达研究成果。这种类型的表述比仅仅运用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精炼及形象。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表述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取得社会效益。通过展示美术教育研究结果,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在成果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提高研究水平。在成果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口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成果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和原则①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标准:

1、有完备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2、切合实际,对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

3、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4、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5、表述方法恰当,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合理;

6、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或附有图像、音响等,具有可读性。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

与上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相对应,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注重创新与科学性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应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研究的独创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情况得以反映:

(1)填补研究上的空白。阐述的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即“前人所未知的”领域。例如,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右脑功能的研究,如果确实能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就开辟了前人所未知的新领域。

(2)补充前说。即研究的深化。对某一特定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各个时代、各国的学者已经对美术(艺术)教育目的进行了理论论述。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中国社会。教育。美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提出自己对新世纪美术教育目的的独特见解。

(3)纠正通说或开展争鸣。例如,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所发表的围绕着儿童美术考级问题展开论述的论文都属于争鸣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应以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或精确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未证明研究成果,不能凭个想象,任意杜撰新名词。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精选材料。选材应符合以下要求:(1)所选材料应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幻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2)选取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的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特点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者对材料正确。深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提取出论点,选择论据,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最终概括出的结论就能正确反映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

3、善于惜鉴与独立思考

与任何研究相同,美术教育研究也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的。因此,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每一位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视他人研究成果,以及为介绍而介绍,只述不评,或任意引中发挥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前,应广泛阅读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富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要简单列举或大量堆砌。与此同时,对要引用的观点和文献,必须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文献内容的价值,对实质性的问题应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

4、语言精练与表达准确

语言精练是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表达准确是指应清楚、明了和客观地反映美术教育的事实。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在此基础上,追求语言生动,讲求文采,做到深入浅出。那种浮华夸张。强词夺理或言不达意、人云亦云的文风是不足取的。

三、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是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题目与体例

“题好一半文”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富有时代精神;(2)有新意、有价值、有见解;(3)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例如,《“开放式多无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②(戴立德)的论文的选题就比较符合以上要求。“开放式多元角色活动”教学模式是在1999年提出的,表达了作者当时对美术教学的见解,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又具有新意与价值,能激发其他美术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欲望。又如,论文《弱智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朱珏明),由于国内对弱智儿童美术教学领域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选题不仅具有新意和价值,还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

在确定体例时,应根据实施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发表研究成果的场所来确定是采用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的形式,或是两者综合以及多媒体形式等。

(二)拟定写作提纲

提纲是思维的外化。通过拟定写作提纲,把确立论点的思路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原先在头脑中的一切变得可视而清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中包含着内部结构形式和外部结构形式。在拟定写作提纲时,首先按照内部结构形式理顺思路,然后再与外部结构形式相匹配。当然,不同类型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一般的内外结构形式如下:

内部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外部结构形式为:前言——→本文——→结论。

各种表述类型所共有的要素:主题、目的、段落、层次、关键词(大小标题)。

前言提出问题一、21世纪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a、社会的变化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b、美术(艺术)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知识爆炸”;

c、教育思想的变化。

本文分析问题二、三大美术教育思潮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a、中国古代绘画教育思潮的影响;

b、诸外国的创造主义思潮的影响;

c、美国DBAE运动思潮的影响。

结论解决问题三、中国美术教育改革途径

a、从终生教育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标;

b、对应“知识爆炸”,精选美术教学内容;

c、与学习方法多样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d、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校外教育的途径。

表1、《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内外部结构的匹配③

(三)进行写作

在拟定了提纲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了。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整体的谋篇布局,力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做到完整、连贯、严密和灵活。尽量做到相并列的章节的字数应基本相等。

2、熟练驾御语言,要简洁不要冗繁;要质朴不要浮华;要生动不要死板。

3、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根据论述需要采用立论或驳论等表达方法。对议论的要求是: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具有逻辑性。

(四)修改初稿内容。结构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