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01

教育学生论文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实践智慧

如何有效的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审视与反思,并帮助幼儿教师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将自身的知识运用到职业实践中的重要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在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教师作为引导幼儿对外界事物形成初步认知的重要导师,肩负对幼儿的身心、能力、思维培养的重任,在顶岗实习中促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形成实践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反思性、注重个体经验的生成性,如何有效的关爱幼儿,进而帮助幼儿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重要性与特征

1.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重要性。第一,实践智慧有助于学前教育学生关注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完成基础技术理论课程以及教学实习之后,由学校安排在校生到对口专业单位实习的一种方式。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顶岗实习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实践中,更好的建设一直有智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借助顶岗实习的契机,有助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热爱幼儿、关注学前教育。第二,实践智慧有助于全面评价顶岗实习教师的能力。实践智慧最初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概念,指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美国学者格林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基础上,将实践智慧与教育相结合,用实践智慧评价与分析教师的道德感知、道德选择。学前教育实践智慧是指在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恰当处理学前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影响力不仅是知识资本的影响力,更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实践智慧,把握幼儿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借助实践智慧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组织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习惯,学习良好的品质。2.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特征。第一,实践性。实践是主体付诸于对象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实践智慧的形成是在具体的学前教育活动中,离开了学前教育的顶岗实习的实践活动,其实践智慧是脱离于实践的“纸上谈兵”,是一种“空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实践智慧形成无法脱离学前教育的实践,顶岗实习时学生需要全面的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的在园表现行为,从整个学前教育的事件、场景对幼儿的行为语言等表现以及归纳幼儿的规律,都需要以实践智慧作为支撑。第二,个体性。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每个顶岗实习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成长、个人的知识与经验都存在差异性,实践智慧的生成也受到个体的影响,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难以被复制,顶岗实习中每个学生对于学前教育的职业态度、对幼儿的关爱行为都不同,无形中会影响其实践智慧的形成。第三,生成性。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具有生成性,其主要是与书本知识、教学实习经验的预设性对应的,在实习中,做什么、幼儿学什么,怎么去安排课程等都可以通过计划安排的方式推进,但是实践智慧是在综合的教育实践中生成的,是受到幼儿的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的环境情况、顶岗实习中学生的专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顶岗实习时学生不断的与周围的环境、教育对象进行沟通而生成的,是学前教育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积累。

二、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形成的阻碍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形成具有复杂性,而且影响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形成的因素是多层次的,从影响因素上看,主要从学生个体、幼儿园以及高职院校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顶岗实习中学生的教育信念与实践能力限制实践智慧的形成。学前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其作为幼儿启蒙的重要阶段,对于幼儿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种具有崇高信仰的文化活动,顶岗实习中学生的不同教育信念对其实践智慧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对于教育的平等与尊重的观念无法有效落实,对教师的职业角色认知不全,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不仅影响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也对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产生影响。2.幼儿园的环境与文化影响顶岗实习中学生实践智慧的生成。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实践安排,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智慧受到幼儿园的环境因素的影响,顶岗实习学生与幼儿园教师的关系,其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沟通与讨论、帮助与支持,顶岗实习学生与其他教师的不同教育观点都会对实践智慧形成产生影响。开放、和谐、自然的幼儿园文化环境影响顶岗实习生实践智慧生成。合理、科学、安全的幼儿园文化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实践智慧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而幼儿园中强制性的文化氛围容易导致顶岗实习学生对幼师职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制度影响顶岗实习学生实践智慧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是其教学实践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制度的设置现状上看,其存在模式化、功利化的倾向,一些高职院校在与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合作时,存在忽视对学生的持续监督管理的现象,导致幼儿园为顶岗实习生提供的环境、保障条件不健全,过度要求实习生照搬所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影响顶岗实习生在学前教育中的独立性思考等能力,导致顶岗实习生容易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不均衡发展,以及追逐功利等心理诉求,制约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水平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实现路径

1.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提升教研实践能力。迈耶认为,信念是教师面对环境挑战时拥有的武器。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上看,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智慧形成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信念,在正确的教育信念的支持下开展顶岗实习工作,才能促使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对学前教育的保教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内容、方法、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反思,不断的提升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教研实践的能力,借助反思去解决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增进顶岗实习中学生的实践智慧。2.幼儿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促进实践智慧生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幼儿园中开展,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实践智慧的生成场域,幼儿园的环境与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实践智慧生成。幼儿园需要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与氛围,减少功利性的任务与压力,让顶岗实习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让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安静的环境中发挥与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3.良好的高职院校制度支持环境,减少实践智慧生成的制度影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制度是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实践智慧生成,但是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顶岗实习中出现的模式化、效率化的改革,导致幼儿园成为无明显成果、无特色成果的实验场所,顶岗实习生成为幼儿教师的助手,做的是辅助性的工作,不利于顶岗实习生实践智慧的生成。因此,需要转变模式化的顶岗实习制度环境,给予顶岗实习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注重顶岗实习生的个体经验以及独特教学风格的培养与形成,帮助顶岗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中形成具有自身教育教学风格的智慧,鼓励顶岗实习生进行独立性的教育教学思考,防止实践智慧发展固定化。

参考文献:

[1]何叶.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杨彩霞.幼儿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过程与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2

目前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几个部分,除了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之外,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息息相关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或教师教育课程中,大多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大部分高校目前只开设了一门必修的音乐教育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将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增加音乐教育课程必将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趋势。然而怎样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适用的音乐教育课程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思索的:一是音乐教育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各类课程中是否真正占有核心地位,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贯穿于本专业大学四年的始终,该类课程是否真正受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一致重视;二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如果开设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仅仅是数的增加,那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笔者建议可开设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演奏、中小学音乐课课例鉴赏等实用性课程;三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能够立足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目前许多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借鉴了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等),然而基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法却几乎没有,学生只能运用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有时候未免牵强附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开设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课程。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融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课程各自为政、互不融合,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些课程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音乐技能课程来说,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音乐技能课程的目的,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还是以当教师为目的,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其次应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能技巧,还会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教学规律,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将学习所得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另外应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紧密的技能性课程,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小型课堂乐器演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化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对于音乐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学生都不够重视,认为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然而不仅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有赖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而且从音乐教师需要的综合素养来看,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是对音乐相关文化的掌握,无不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根底,因此,首先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笔者建议可改变仅由教师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程学习中一些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讲解,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类课程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绝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和音乐技能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协同作战,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课程应改变教师单一说教的模式,开发各种实践形式,如课例鉴赏、教案写作、中小学音乐课情境模拟、微格教学、说课实践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增加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艺术实践主要是对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实习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学实习与实作,一般安排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第四学年,无论从实践的形式还是渠道来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的实践能力来说都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要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这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中进行模仿式教学。以笔者长期执教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为例,笔者不仅讲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开拓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从教材分析到教案写作再到课堂实践,学生从模拟的环境中会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每门课程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截取其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行预习→上网收集资料→PPT课件展示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大家,教师进行引导与补充,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音乐技能类课程,如果适当开设一些技能类的大课,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实践的机会,让高年级同学在初始入学的大课中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二是提供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是单一的音乐技能的展示,如钢琴、声乐或其他器乐音乐会,笔者认为可以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合唱指挥等,这些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将有利于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是建设教学实习基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进行,当前的情况是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实习时间短,不便于教师指导。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一至四年级的实习目的与任务分阶段细化,学生可以分不同的阶段在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实现双方互赢。

四、结语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3

一、对聋哑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从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特属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来看,对聋哑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聋哑儿童的生存发展能力问题的关注,也是由这些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缺乏专门化的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可能难以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对此,在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对聋哑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强化。第二,在聋哑学生的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聋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时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为了提升聋哑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效强化。

二、对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一)引导聋哑儿童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缺陷。对聋哑儿童的生活信心进行强化,是教师在构建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在对残疾、障碍形成原因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以后,通过将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对自身的缺陷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让聋哑学生对身体残障问题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进行了解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聋哑儿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长处进行了解,以便让聋哑学生在对自己身体状况这一事实进行客观了解以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帮助聋哑儿童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达成目标以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学生在对自身的成就感进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充分了解。(二)对聋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对于聋哑学生而言,特殊教育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聋哑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对聋哑儿童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这一群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这一工作也是聋哑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在对聋哑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哑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进行充分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对人性的善良进行感悟。也可以以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等残疾人士的事迹为案例,对聋哑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强化。

三、对聋哑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一)尊重聋哑儿童的独特性。对特殊儿童的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新时期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最新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聋哑学生自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充分尊重,对聋哑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充分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都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成长发展机会,可以让聋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利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聋哑儿童的发展。针对聋哑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也需要对个别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运用。对此,特教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的障碍的形成原因(先天性因素或者是与事故、疾病等因素有关的后天性因素)、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生命的尊重是特殊教育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从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在尊重聋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对聋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者:文婕 单位: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0-12.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4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流失解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认识,依法治教。1、提高全体农村公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由于义务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义务性和强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2、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强迫教育。事实说明,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因此,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并且各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应该说,从立法角度看,我们的义务教育立法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执法,严格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公务员之家: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5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活动使主客体发生联系。在学校,活动是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

我们过去对于校园中德育活动范畴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它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比如升国旗、听报告、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我们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德育活动不和学生的主要实践活——课堂学习相结合,就难以实实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恐怕也是我们过去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症结之一。

一、教学活动就是德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课堂教学应定位在育人高度

1.从育人高度看课堂教学的德育过程

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创造性。文同志在《素质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文中谈道:“促进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工具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独立人格意识与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他们首先都是人,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动的任由教师去捏塑的泥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主动发展,才算是抓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求足。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2.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是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6

(一)总体状况

我们让学生做了一个“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根据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标准,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学生为有心理卫生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者;B类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但仍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C类学生没有特别的问题。其中问卷发放736份,收回731份,A类学生共47人,B类学生共161人,二者加起来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8.5%。从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1.入学的动机和现状

从调查看,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想掌握一门专业的知识技能,后来却发现学校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正的本领;有的为了今后的就职方便,随便拿个学历,家里给安排工作,学习没有动力;有的甚至是不想上学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求学等。

2.家庭环境影响

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尤其是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父母试图让孩子通过上学来实现自己命运的改变。所以,父母的期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学习兴趣又成了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际交往能力

人的天性是软弱无能的,是自卑的,每个人都需要从人际交往中获得鼓励、赞赏,从而建立自信。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年轻人个性张扬,有的厌恶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过于猜疑别人,经常不相信别人说的话,缺乏自信心,办事时畏首畏尾,感到自卑,容易动怒等,人际交往的匮乏使他们很难走出自我,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症、自闭症等。

4.就业压力

职业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但是学校的学习与社会相对脱节使学生找工作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重复性较高,如会计、计算机应用等。再加上金融危机,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纷纷回乡,学生的就业更是迷雾重重。

5.网络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网民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98亿网民,其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3。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网络上利用青少年的善良和义气进行犯罪活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6.恋爱问题

正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与异性交往的渴求越来越明显。一些内心自卑的学生便会因为不正确的恋爱观导致最终内心的畸形,严重的甚至有可能造成犯罪或者自残自杀等。

7.校园环境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理论的要求不是那么高,所以,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学风较差,学生空闲时间较多,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遇到问题容易产生依赖。

二、对策分析

1.了解自己、了解学生

想要感化学生,首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自己、了解他们。从学生入学之时,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比如家庭环境情况,生日,对他们的初步印象和感受等,时间长了,慢慢再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加入他们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等,利用他们的兴趣来感化他们。

2.学会感恩

在生活中,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做不了大事情的。比如,你要感谢每一天的阳光,感谢花儿开了,枝条绿了,感谢身边有朋友,有亲人,有老师……甚至是由竞争者,因为是他们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让你学会竞争,学会更多生存的技能!所以让学生学会感恩,做任何事情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学生参加野外生存培训,培养他们团结、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协调和感恩等等,通过拓展训练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会倾听

倾听的意义不言而喻。记得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年轻的丈夫在过圣诞节的时候坐飞机回家,但是在归途中飞机却意外出现了故障,服务员让每位顾客写好遗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面,后来通过各方的努力飞机意外的平安降落了,这个丈夫在死与生面前的巨大反差使之兴奋,回到家里的丈夫急于给妻子讲解,但是妻子和孩子却在忙着准备圣诞节的食物,无暇顾及丈夫的倾诉,最终这个失落的丈夫终于在悄无声息中结束掉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者,在适当的时候倾听学生的倾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要自己一直说,让学生多说多倾诉,学生会觉得辅导员重视他们的感受,所以以后会更多的根辅导员沟通,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惑。

4.挖掘优点,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功,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从学生的立足点出发,发现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鼓励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不断争取成功,发挥自己的潜能。

5.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针对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院级设立专业的人员,然后对系里的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系里成立咨询小组,让部分问题学生通过系里的小组就可以得到排解,然后以各班为单位成立班级小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状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开导并上报等。

6.做好职业规划

增加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对未来的职业能够做出简单的规划,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不同的性格及适应能力订立一个短期的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尽量减少他们对社会的无知和对自己前途的悲观、茫然。让他们了解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比如未来的人脉关系、自己的全面素质的完善等。让他们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走出自我,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形成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7

1994年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规章制度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作为独立的一个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

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呢?本文借助于心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和操作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潘寂.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8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角度来看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作为实践主体的学校集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实践主体的组织性,是指学校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去开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实践主体的传递性;是指要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传递下去,营造相应的政治思想氛围;其三,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是指学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其四,实践主体的常规性,指的是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是长期需要进行的工作;其五,实践主体的前瞻性,简单来讲,就是需要以当前学校学生情况为基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预见性的角度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六,实践主体的选择性和引导性,是指学校为了达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多样化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各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人力资源,是代表着国家去行使其实践主体权利和义务。从这个角度来讲,上述行为主体的地位有着其主动性的一面,也有着其被动的一面,是社会分工背景下赋予其对应的职权,是构架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上述行为主体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组织行为,其有着比较强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主导性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对于教育实践起着主导和支配性的作用;创造性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新的方式去开展,以保证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发挥。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其能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去实现对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其不断进取,并且去接触正确思想政治理念,并且在长时间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实现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具体来讲,这种主体性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动作执行是由教育对象自己发起的,以各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去进行;其二,“前理解”性,是指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品德成型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以主体身份出现的,有着先验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环境是在个人生活经历,意识形态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我们将这样的状态界定为“前理解”状态;其三,建构性,是指在教育对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到践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在慢慢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慢慢开始以此为引导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由此就实现了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其实践生活中的融合,由此就进入到了本体认知的阶段,并且慢慢的融入到意识领域中去,成为行为主体思想意识固有的内容,由此就标志着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过程的完成。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这是因为成人学生是教育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为了保证实际思想引导工作的质量,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于成人思想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找到其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针对性;其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集合成人群体学生的特点,从其工作和生活实际入手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其三,尊重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能,引导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

(二)强化组织建设,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在国家教育部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断降低,成人教育学生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刚分析,以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然成为当前是很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不断做好管理体制的建设,改变以往传统的组织建设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开展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注重主体意识,展现人文关怀

从理论上来讲,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展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管理效能的提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引导工作的开展,以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本着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本理念,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二,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课程方案制定,都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使得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去实现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其三,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展现出人文关怀,由此营造良好的师生教学环境,保证将各项工作做好。

三、结语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9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教育学生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一、选题缘由及样本选取

自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起,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正式建立了学位点[1]。从厦门大学1984年正式开始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5年,其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活跃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产出,其中一些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显现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繁荣。对近三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反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也能把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选题概述及分析

(一)选题概况。以CNKI“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主要来源,设置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6年~2018年,选定“硕士学位论文”选项。经仔细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后,检索出全国在该时间段内共有32所上传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高等学校,共计1181篇硕士学位论文,由于数据库的原因,输出结果不齐全,有效样本为1178篇,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二)研究领域。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而言,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仍缺乏一套公认可信的范式。文中所用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是基于别敦荣教授[2]、李均教授[3]等多位学者的分类方法,综合分类后作出的界定,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治理、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等18个领域,据此得出表2。从表2看,可将18类选题分为四个方阵。第一方阵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都在100篇以上,比例均超过10%;第二方阵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都超过60篇,比例在5%至9%之间;第三方阵为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篇数均超过20篇,比例在2%至4%之间;第四方阵为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其他选题等6类,比例均低于2%。(三)分析与讨论。从论文研究主题类别分布来看,2016~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分布在第一方阵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3个主题类别中。这3个主题的学位论文量在整个学位论文总量中占比接近50,说明这3个主题是近3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的主流;而第二方阵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等几大主题研究成果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在第三方阵和第四方阵中,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民办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此外,从选题的另一种层面上说,其中不少篇幅对各科类高等教育(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医学教育等)也给予了一定关注。1.第一方阵分析。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的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大(为17.23%),说明这一重要领域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重视。在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与改革中,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教学理论、学科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与评价、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各学科教学也受到不少硕士研究生的重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这三个选题领域中,共有7篇论文是研究课程与教学方向的。据此可知,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点中,以“教学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已是不争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89篇,在近三年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布中排名第二。经分析,其中教师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高等学校管理理论、科研与学术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一主题进行总结,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选题集中在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与学术自由、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高等教育的改革离不开地区间、国际间的比较。从这三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研究的选题看,有关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学位论文占到了10.35%,表明介绍国外高等教育的文章近三年在逐渐增加。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始终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注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2.第二方阵分析。自1999年我国研究生迈开扩招的步伐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便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篇幅虽然不占主流,但也逐渐引起了关注,其选题主要涉及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招生,还有关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诚信、就业问题等。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体制与结构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在所分析的学位论文选题中,研究的问题有:关于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的研究;关于招生制度、教育政策法规(例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国家化的研究;关于教育评估、高校目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关于后勤管理、学院制管理的研究等。高等教育德育论文,近三年选题篇数近90篇,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占比7.39%。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德育这一主题的研究热点相对其他领域较分散,其中有17篇为德育理论研究选题,除此之外,其他集中在当前的高校德育实践问题研究、德育队伍建设两个领域。另由于“互联网+”浪潮的影响,相关网络德育问题研究也相对较热门。近三年间,关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主题的学位论文比例是6.28%。从其研究主题上看,有关教师的专业化、教师聘任、教师流动、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评价、教师培养、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职称评聘、教师教学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一定程度上的重视。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越来越为学者们所认识。从上述表格中统计的数据上看,理论方面的研究基本围绕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德育过程问题研究、通才教育、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理念、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仍要进行艰苦地探索和不懈地钻研。3.第三方阵分析。第三方阵的选题中,相对而言,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等三个领域所占总数比例不大,但随着当前“双一流”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浪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此方阵中相关选题的数量与关注热点的范围持续扩宽。高等教育史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家的思想和高等教育制度史料的研究,共42篇,占的比例不多,“论从史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应注重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并从中获得启示和论据。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占比不多,仅30余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其中是研究的重点。此外,高职发展政策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硕士研究生们的一定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经济学引入我国以来,高等教育经济研究发展最为迅速,进而有了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这门分支学科,主要是对高等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研究。虽然近三年这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并不太多,但涉及面广,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化、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效率研究、高等教育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高等教育个人需求、高校负债经营等问题,都是从高等教育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4.第四方阵分析。第四方阵共包括6类选题。高等教育学既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只是指高等教育学一门学科,也包括各个分支学科群的建设问题。而近三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未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重要问题给予关注。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对高等教育学性质、对象、体系、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显得力不从心。综上可知,2016~2018三年间,高等教育硕士论文的选题多数集中于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研究领域。从第四方阵中的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等选题备受冷落的情况来看,这些重要领域选题仍未引起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足够重视。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在1178篇样本学位论文中,存在12篇非高等教育选题的学位论文(占比1.02%)。这表明近三年来,部分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注领域在逐渐扩大,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范围还包括基础教育、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除此之外,还有19篇为研究教育领域之外的其他选题(占比为1.61%),如《穿越“次元壁”———大学动漫文化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理性引导研究》等。

三、小结与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