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8:05:34

教育学类论文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1

1.儿童为本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作为未来的教师要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儿童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儿童为本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尊重儿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儿童的基本人权,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按照“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教育的科学规律去实施教育。这是重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2.实践取向

旧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存在着专业意识淡薄、忽视儿童价值、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工作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教师在复杂多变的实践情境中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形成自身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学风格的过程。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

3.终身学习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活的水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学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是“学习的专业”,是“终身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当今的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1.确立“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20世纪初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始确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一直是按照“老三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来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没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教师的培养逐渐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也正处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时期。要真正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最终举措必将落实于教师教育的内核——课程的改革上。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教育,始终存在学科学术本位与专业职业本位的争论。百年来,学科学术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优势状态,专业职业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学院派教育学者的构思之中,未能得到实施。大庆师范学院以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学类课程的重构为切入点,从“教、学、做、评”几个方面全方位地重新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学类课程体系,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探索培养具较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懂得教育规律的、会讲课的中学教师,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做、评”四者之间的关系看,“做”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源头。学生因为“做”而产生了“学”,由“做”演化出了教师的“教”。“教”和“学”是形式,“教”和“学”的效果如何,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呈现。“评”是结果。通过教学反思,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做”中验证“教”和“学”的有效性,“教-学-做-评”在整个教学中成为一个交互作用的整体,形成了“教-学-做-评”内在统一。

2.整合教育资源,重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内容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学前、小学、中学三级教师教育的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中学教师教育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整个教师教育课程本科最低必修课学分为10学分,教育实践不得少于一学期,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为新时期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指明了方向。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校领导、专家和老师们的多次研讨,达成共识,彻底改变了教师教育课程按照以往“老三门”课程开设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紧扣《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统筹安排,采取专题式课程模式,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重新构建适应基础教育应用型师资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类课程安排如下:儿童发展与学习2.5学分;中学生心理辅导1学分;教育学原理2.5学分;中学课程与教学1.5学分;班级管理1学分;教育研究方法1学分。在重组的这一系列教育学类课程中,注重实践取向,用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育学类课程,精讲的时候将课程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便于学生化整为零地理解和消化讲授内容,所讲授的内容紧扣《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实践教学的内容则是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3.实践取向,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实践体系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进步,反思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研究教法学法[3]。所以“好的教师不是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在教学中不是实践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实践中获得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是“学、思、行”的有机融合。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在教育学类课程的不同学科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实践教学活动。或用案例教学,或引领学生亲身实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后用所学理论反思实践,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将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渗透于教育学类课程之中。为了实践能更有效,精讲的时候可以实行大班集中讲授,实践的时候实行分班的小班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最有收获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体系中包含着教师的“做”、学生的“做”,教师基于学生的需求指导学生进行教师和学生合作的综合的“做”。教和学源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因此,实践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4.以评带教,以评促学,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评价体系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2

文学教育作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分开,特别强调加强前者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小学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小学教育的关键性。相对于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小学阶段一共有6年,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12岁毕业升初中,他们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儿童逐步成长成为一个青涩的少年,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对外在世界的逐步认识与评判,这些都会在这关键性的六年时光内得到发展,除了家庭、社会之外,学校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人生经历的增多而增多,他们对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会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认知事物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均需要小学教师具备有强大的知识容量和浓厚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热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从一个共同的层面强调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等美好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而言,他更是应该具备以上种种优良品格。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开阔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在当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孩子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梦想被无情粉碎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可以说,当今的小学教师乃至于大学教师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学和大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2.现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2]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开阔人的视野与增长人的见识、拓展人的思想与精神边界等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文学类课程,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两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现和重视为后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不仅要从孔子的教育观上吸取经验,更是要在具体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只可惜,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根本不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笔者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居然发现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任何文学类课程。而在另外九所学校当中,我们发现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却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这九所学校中,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比较集中于儿童文学、古典诗文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七门主干课程,其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较为普遍,而后几门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基本上开设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文学类课程,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课程的安排、课程的性质、课时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们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相通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它们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宁波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其课程学分均为6分,湖北理工学院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分三阶段进行教学,共6学分。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各个学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另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现有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不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实用型教育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样还应该有着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各类文学、艺术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当中,大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均为理论教学,它们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文学品读、欣赏,既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还可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几所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古典诗词鉴赏”、“文学鉴赏”类课程,可它们对学生文学品读与鉴赏的实际训练并未做硬性规定。从这些现状均可看出相关学校对该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和重视力度的不够。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科学设置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上存在着的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要求相关的教学部门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强大功能,要求他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做出变革,在相关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做出具体、详细的安排。总而言之,相关教学部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变革,进而使现有的这种不良教学现状得到改善。

1.重新审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拓展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文学是一门软学科,它不像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学生可在较短的学习时间提升其某一方面的技能。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先生认为:“文学教育始终都是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的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3]因而,对学生特别是这些将来要从事于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的文学教育必须是持续的、有效的。利用文学作品的品读教学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健全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爱心与浩然之气,以便于他们将来能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教育祖国的下一代,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有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的课程教学基本上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儿童文学”这几门课程。除去“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的三门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很多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如冰心女士创作的小诗与中国古典诗词、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之间联系紧密,她的“爱的哲学”三个组成部分“爱自然、爱母亲、爱儿童”都可在泰戈尔先生的诗文寻找到相关的足迹。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具体文学创作中,后世作家对前世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或对同时期作家创作的学习,这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当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关键是要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持续的、有效的阅读与赏析。我们可在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加大力度,来强化对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力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儿童文学经典赏析”以及某些学校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都应该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首先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对其进行重视。将它们视为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必须接受较为全面和较长时间的文学品读训练。除此之外,对于以上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我们也应该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较长,经典文学作品较多,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因而我们可适当加大“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此类推,我们可适当减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32学时为标准,我们可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48或56学时,将“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时间设置为12学时。也许有人认为,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开设“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那么,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时安排或课程教学内容上做出灵活处理。我们可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读放入到“中外文学经典赏析”这门课程以内,根据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适当地给予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教学学时;或者干脆将其作为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将这部分的阅读纳入到最终的课程考核范围之内,也可将这门课程设置为课外必须选修课程。在文学已经走向全球化、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适当地理解外国文学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一、选题缘由及样本选取

自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起,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正式建立了学位点[1]。从厦门大学1984年正式开始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5年,其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活跃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产出,其中一些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显现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繁荣。对近三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反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也能把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选题概述及分析

(一)选题概况。以CNKI“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主要来源,设置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6年~2018年,选定“硕士学位论文”选项。经仔细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后,检索出全国在该时间段内共有32所上传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高等学校,共计1181篇硕士学位论文,由于数据库的原因,输出结果不齐全,有效样本为1178篇,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二)研究领域。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而言,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仍缺乏一套公认可信的范式。文中所用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是基于别敦荣教授[2]、李均教授[3]等多位学者的分类方法,综合分类后作出的界定,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治理、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等18个领域,据此得出表2。从表2看,可将18类选题分为四个方阵。第一方阵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都在100篇以上,比例均超过10%;第二方阵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都超过60篇,比例在5%至9%之间;第三方阵为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篇数均超过20篇,比例在2%至4%之间;第四方阵为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其他选题等6类,比例均低于2%。(三)分析与讨论。从论文研究主题类别分布来看,2016~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分布在第一方阵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3个主题类别中。这3个主题的学位论文量在整个学位论文总量中占比接近50,说明这3个主题是近3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的主流;而第二方阵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等几大主题研究成果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在第三方阵和第四方阵中,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民办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此外,从选题的另一种层面上说,其中不少篇幅对各科类高等教育(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医学教育等)也给予了一定关注。1.第一方阵分析。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的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大(为17.23%),说明这一重要领域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重视。在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与改革中,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教学理论、学科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与评价、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各学科教学也受到不少硕士研究生的重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这三个选题领域中,共有7篇论文是研究课程与教学方向的。据此可知,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点中,以“教学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已是不争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89篇,在近三年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布中排名第二。经分析,其中教师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高等学校管理理论、科研与学术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一主题进行总结,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选题集中在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与学术自由、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高等教育的改革离不开地区间、国际间的比较。从这三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研究的选题看,有关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学位论文占到了10.35%,表明介绍国外高等教育的文章近三年在逐渐增加。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始终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注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2.第二方阵分析。自1999年我国研究生迈开扩招的步伐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便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篇幅虽然不占主流,但也逐渐引起了关注,其选题主要涉及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招生,还有关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诚信、就业问题等。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体制与结构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在所分析的学位论文选题中,研究的问题有:关于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的研究;关于招生制度、教育政策法规(例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国家化的研究;关于教育评估、高校目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关于后勤管理、学院制管理的研究等。高等教育德育论文,近三年选题篇数近90篇,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占比7.39%。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德育这一主题的研究热点相对其他领域较分散,其中有17篇为德育理论研究选题,除此之外,其他集中在当前的高校德育实践问题研究、德育队伍建设两个领域。另由于“互联网+”浪潮的影响,相关网络德育问题研究也相对较热门。近三年间,关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主题的学位论文比例是6.28%。从其研究主题上看,有关教师的专业化、教师聘任、教师流动、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评价、教师培养、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职称评聘、教师教学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一定程度上的重视。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越来越为学者们所认识。从上述表格中统计的数据上看,理论方面的研究基本围绕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德育过程问题研究、通才教育、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理念、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仍要进行艰苦地探索和不懈地钻研。3.第三方阵分析。第三方阵的选题中,相对而言,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等三个领域所占总数比例不大,但随着当前“双一流”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浪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此方阵中相关选题的数量与关注热点的范围持续扩宽。高等教育史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家的思想和高等教育制度史料的研究,共42篇,占的比例不多,“论从史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应注重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并从中获得启示和论据。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占比不多,仅30余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其中是研究的重点。此外,高职发展政策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硕士研究生们的一定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经济学引入我国以来,高等教育经济研究发展最为迅速,进而有了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这门分支学科,主要是对高等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研究。虽然近三年这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并不太多,但涉及面广,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化、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效率研究、高等教育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高等教育个人需求、高校负债经营等问题,都是从高等教育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4.第四方阵分析。第四方阵共包括6类选题。高等教育学既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只是指高等教育学一门学科,也包括各个分支学科群的建设问题。而近三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未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重要问题给予关注。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对高等教育学性质、对象、体系、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显得力不从心。综上可知,2016~2018三年间,高等教育硕士论文的选题多数集中于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研究领域。从第四方阵中的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等选题备受冷落的情况来看,这些重要领域选题仍未引起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足够重视。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在1178篇样本学位论文中,存在12篇非高等教育选题的学位论文(占比1.02%)。这表明近三年来,部分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注领域在逐渐扩大,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范围还包括基础教育、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除此之外,还有19篇为研究教育领域之外的其他选题(占比为1.61%),如《穿越“次元壁”———大学动漫文化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理性引导研究》等。

三、小结与发展建议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4

一、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研究的内在本质和多元特征

音乐教育研究是该书的中心议题。该书开篇便系统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本质和特征。首先,该书站位于继承与创新的交接点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范围。该书引用权威名家和经典著述的论述,廓清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清楚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突出此门学科的历史传承性和学术创新性,不仅明晰了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而且强调音乐教育学的全新眼界和姿态。其次,该书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音乐教育科学规范化的建设意义;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机制和形式,从音乐教师的积累与拓展和音乐教材的完善两个方面,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完善学科建设的推动性意义;结合音乐教育的多元性特征,从构建音乐教师的双重身份的必要性出发,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对培育音乐教师队伍的长远性意义。最后,该书从多维的视角点明音乐教育学研究重点的多元性特征。该书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音乐教育学研究的研究重点予以清晰标示。就研究领域的性质而言,该书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研究在重难点把控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就研究范围的广义方面和狭义方面,阐述音乐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不仅如此,该书还从哲学与科学的不同视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出发,廓清音乐教育研究重点的多元性和变化性。

二、全面展现多样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要点

该书深入探索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指出音乐教育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双重性特征;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展现音乐教育研究的多样化特征。该书根据事物的质量特征,以认清事物的固有属性为目的,主张将基于自然主义和阐释主义的方法论引入音乐教育研究,通过强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双向交互作用,达到对音乐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整体性理解。同时,该书强调在对事物进行定性研究时,应避免研究人员现有的文化价值偏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或歪曲对象的真理。该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音乐教育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全面论述定量研究的含义、用途和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音乐教育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对定量分析的综合方法做了一定介绍,进一步刷新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认识。此外,该书从微观层面,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具体讲解了音乐教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首先,就定性研究而言,该书介绍了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在内的九大方法。每种方法的讲解做到了言简意赅、准确具体,既澄清了方法的机理和原则,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每一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步骤和流程,可谓系统而全备。其次,就定量研究而言,该书着重介绍了问卷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教育统计和混合研究四大方法。围绕每一方法,不仅从总体层面指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领,而且从具体层面剖析它们的优势和局限,详细介绍其设计原则、应用原则、使用目的和使用步骤等。

三、系统剖析音乐教育学专业论文撰写要领

该书进一步将着力点瞄准音乐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的撰写,围绕论文选题、开题、写作规范等问题展开专业性论述,提供科学性建议。该书从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阐述音乐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与其他专业硕士论文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从选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性,在选题范围和选题内容上的创造性,以及论文撰写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可行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体现了该书宽阔的视野和实际的指导意义。该书广泛搜索梳理了音乐教育学硕士论文的普遍易犯错误,有针对性地就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共性问题予以各个击破。作者着重就开题报告的题目拟定、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重点难点等一系列重要论题展开分析,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方案,将经常出现的格式错误予以科学纠正。该书最后围绕论文正文的撰写,强调文献分析应注意紧扣主题论证的需要予以取舍,阐述论点和论据协调一致的原则。作者还将论文的整体构成部分予以各个分析,指出论文的导论、正文和结语三者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对于整篇论文的重要意义。最后,该书还就论文的格式和书写规范,如标题的设定、摘要的撰写、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的选择、引文注释的规范等问题展开详尽探讨,既注重论文内容的充实,也强调论文形式的美感。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5

这些研究大都关注标题的语言特征,未涉及标题的信息结构。有关教育学期刊论文标题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语言使用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影响了标题的写作和传播。本文拟以4本权威教育学期刊论文标题为研究对象,探讨最近5年来教育学期刊论文标题的特征和变化,具体研究问题为:①论文标题长度是多少;②论文标题信息单元及结构是什么。

2.研究方法

2.1语料来源。本文所选的语料均来自2010—2014年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标题,《学习与指导》(Learm_r^awdin灯,简称LJ)228篇,《美国教育研究》(AwericawJowrwaZ,简称A£i?L)186篇,《教育研究者》(EdMcaticmd,简称£J?)126篇,《科学教学研究》(/owrmiZo/J?以earc/iinScienceTVacAiTzg,简称JJ?ST)235篇,共计775篇。这4本期刊都是SSCI检索,影响因子在2.5以上,属于教育学旗舰性期刊。其中,2010年论文161篇,2011年153篇,2012年147篇,2013年165篇,2014年149篇。2.2分析框架。论文标题的长度用单词数表示。本文采用GeSUato(2008)的方法计算单词数。缩略词(如NCLB、VASI、L2等)和不加连字符的合成词(如Lifecourse、CareerStart等)算作一个单词。对于加了连字符的合成词,根据句法-词法的标准,如果其中的一个成分只是黏着词素,则只算一个单词(如Inter-Letter、Micro-Evolution、Dis-Identification等);如果两个都是独立的意义单位,则算两个单词(如Domain-Specific、Discrete*Time、Peer-Led等)。标题的信息单元指标题的组成部分。单信息单元标题即一段式标题,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下称作“单标题”)。双信息单元标题即两段式标题,中间用冒号、破折号或问号等标点符号隔开两个短语或句子(以下称作“复合标题”)。三信息单元即三段式标题(本语料仅有2例,归入复合标题)。例子如下:例l:SocialEffectsofCollaborativeLearninginPrimarySchools(LJ,单标题)例2:TheEconomicEffectofEducationinanInformationTechnology-PenetratingEconomy:EvidenceFromHongKong(Ei?,复合标题)例3:Big-Fish-Little-PondEffectiGeneralizabilityandModeration—TwoSidesoftheSameCoin(AElU,三段式标题)关于信息结构,即信息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案。HamP_Lyons(1987)认为标题由主题、核心、评论、观点组成^Swales、Feak(l994)将复合标题分为4类:“问题-解决方案”“一般-具体”“主题-方法”及“主要-次要”,但是“主要?次要”型标题与“一般-具体”型标题不容易区分,而且有重合。Anthony(2001)根据对计算机科学研究论文标题的研究,将正副标题的关系分为5类:“命名-描述”“描述_命名”“主题-描述”“主题-范围”及“主题-方法”。本研究中未发现“命名-描述”“描述_命名”这两类,研究论文的标题与学科有一定的关系(S〇ler,2007)。GeSuat〇(2008)区分了5种最主要的语义关系:“一般-具体”“主题-方法”“主题-方法+背景,,“主题-背景”与“具体一般”。但是,Gesuat〇(2008)对“一般-具体”型标题定义太笼统(占到期刊论文复合标题的57.3%),另外,“背景”部分只是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细化,而且这两种类型有重合,不易区分。综合前人的研究,并结合本语料的特点,本文将标题的信息结构分为5类:第一类为“一般-具体”型,前半部分为主题,后半部分对主题进行详细说明或扩展,冒号或分号比较靠前;第二类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型,前半部分已是比较完整的标题,为了突出重点,后半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聚焦,强调学生层次、具体能力、学习科目、研究场景、研究时期等,冒号或分号比较靠后;第三类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型,前半部分为比较完整的标题,后半部分强调所运用的研究理论或方法;第四类为“主题-观点”型,前半部分为研究主题,后半部分提出观点或看法,有时观点也以疑问形式提出,也可能是“观点-主题”型;第五类为“引言-研究内容”型,前半部分引用研究对象或其他著作的话语,对主题进行提示,后半部分是完整的标题。

3.研究结果和讨论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6

新时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包括视障学生在内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改革不断深入。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视障学校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盲校生源发生巨大变化。一直以来,盲校主要招收有视力障碍的学生,其中既包括有一定参与视力的学生也有全盲的学生。因此,各地盲校针对生源现状开发了一些卓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视障教育型态。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包括视力障碍儿童在内的出生率得到了显著控制。据教育部近5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在校视力残疾学生人数总体上呈显著的递减趋势,分别为2012年的4.09万人、2013年的4.01万人、2014年的3.41万人、2015年的3.67万人、2016年的3.61万人。[1]纯粹的低视力残余视力较好的学生更多地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而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视障学生往往是基本没有残余视力的低视生,或者更多的是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全盲学生;同时,视障之外兼有智力障碍、听力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多重障碍学生成为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生源。生源的变化给视障教育带来的问题是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倒逼视障教育学校和视障教育研究者必须尽快研究、落实更适合当前生源现状的教育教学结构体系,完善视障教育保障机制,提升视障教育质量。盲校课程教学亟须顺应时展趋势尽快实现变革。目前,很多一线盲校仍在沿用旧版的盲校教材,很多教学内容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例如,教材中还有“煤油灯”这样的内容,很多盲生对此一无所知,教学很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最新、最流行的生活化的内容,如,微信朋友圈、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却只是在很少的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进行个别性的尝试,在教材开发、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却难有系统性全局性的变革。即使部分地区盲校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校本教材,但其适应性和科学性如何,仍未得到全面的研究和验证。2016年底国家颁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下一阶段我国盲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配套的盲校教材还在研制之中,盲校课程的改革与优化仍是当前视障教育发展最迫切的问题。盲校教师的专业性仍亟待提高。视障教育的专业性非常强,对视障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从业教师不光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盲文知识和应用能力,对现行盲文和双拼盲文的优劣要有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能从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出发适当选择,更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规律,掌握学生残疾类型、原因、程度、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2]对学生的视障程度、致盲原因等要充分了解,还要懂得并能够开展障碍评估、了解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合理利用资源制作教辅具、根据每一名视障学生的不同实际能力制订个别化学习计划等多类型、高要求、专业性强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盲校中,教师多由普校转岗而来,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的学生,特别是视障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视障教育的占所有视障教育教师的比例仍偏低。对于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多为理论性、短期性的片段式培训,而专题性、系统性的常态化培训目前非常少见。面对视障教育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视障教育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在不断凸显。鉴于此,笔者尝试对现阶段我国视障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一梳理和分析,以期能为提升我国视障教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构建。本文选择2011年至2016年正式发行的期刊中有关视障教育的论文进行量化分析,以“视障教育”“盲教育”“盲童”“盲校”“低视力”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依据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等5项基本信息剔除重复项,共检索得到论文529篇,涉及87种期刊。对所得数据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对样本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两个维度的分析。研究方法维度包括分析法、实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和其他方法等9大类。其中,将以量化分析为主的调查法、统计法和实验法确定为实证研究法,其他方法则为以思辨为主的定性研究法。通过对近5年视障教育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这一维度的分析,全面了解当前视障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现状。同时,对近5年视障教育研究论文进行研究领域维度的分析,深度了解当前视障教育研究内涵范畴。研究领域界定为:宏观策略类、基础理论类和微观应用类等三类。宏观策略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宏观层面的发展策略,如,国家关于视障教育的方针政策、有视障教育有关的特殊教育、普通教育重要政策等。基础理论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的研究,如,关于盲校课程的理论研究、对相关教育理论与视障教育的相关性研究等。微观应用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发展中微观层面的应用问题,如,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学校特色发展经验等。(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研究方法使用频数的降序排列,近5年视障教育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依次为分析法、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历史法、统计法、比较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其中,分析法最为常见,达432次,占81.66%;其次是调查法,占7.56%。按照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方法分类,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为91.68%,采用量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为8.32%。[3]根据研究领域的数量降序排列,2011年至2016年视障教育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频数最高的是微观应用类(72.98%),其次是基础理论类(21.36%),宏观策略类研究所占比例最小(5.66%)。(三)研究特点分析。1.实证研究不足,科研形式单一。采取量性研究的方法体系,开展实证研究,这是一种符合科学研究标准体系的系统化工程。这种方法下,通过翔实的数据和足够的实例,能够充分地发掘浅层表象下隐藏的问题,提供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结论。统计显示,采用量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仅为8.32%,尚不足1/10。也就是说,目前针对视障教育开展的研究论文中,极少有取严格的量性研究的方法体系,而更多的论文主要是经验性的质性研究,多从印象、感受出发,缺乏科学性。在这些量性研究中,主要研究者均集中于各高校,一线特校教师开展量性研究的屈指可数。2.研究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整合。视障教育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宏观策略、基础理论和微观应用3大类,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均主要集中于视障教育内部,对与视障教育关联度紧密的视力科学、视障医学矫治、心理学、社会性等,缺乏深度整合。对于在盲校教育教学中如何跳出视障教育的狭小范围,融入普通教育乃至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内容,目前只是偶有涉及,还没有成为主流。基于盲校生源的变化,这边问题更加凸显:传统的视障教育对象,其智商、心理、行为方面均与普通人群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随着障碍程度的加深、多重重度障碍学生的入学,跨学科研究变成必不可少的一环。3.研究多为单兵作战,跨区域、跨校合作不足。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情况来看,视障教育的体量最小,基本模式为“区县办培智教育、市办聋教育、省办盲教育”。截至201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盲校仅26所,另有一些大市级综合性特校开设了视障教育班。[4]这是当前医学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盲校数量并不多的情况下(很多地区没有单独设置的盲校,而是将盲教育作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部分),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更加重要。分散在各地的盲校,在历经多年植根当地、深挖资源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如,南京盲校与南京市中医药大学多年合作,在盲人推拿按摩职业教育方面卓有成效;[5]青岛盲校抓住国家首批设立盲人高中的契机,不断深挖高中课程建设,在盲人大学入学方面成绩卓著。[6]因此,跨区域、跨学校的合作研究,能够充分发挥各地特色优势,提升我国视障教育整体水平。但就现有视障教育研究看,当前国内跨区域、跨学校开展的研讨活动较多,但就如何跨校、跨区域开展专业合作,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创新管理等方面协作开展研究,则鲜见成果,研究视角聚焦不足。4.研究多为立足本土本地,对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潮流关注不够。国际上特殊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在视障教育领域,美国、英国等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对于国际视障教育的经验介绍和问题探讨,有助于我国内地盲校汲取经验,规避很多发展中的问题。然而在笔者的统计中发现,在近几年的视障教育研究论文中,涉及国际比较研究的论文只有不到10篇,所占比例不足1%。如此低的比例,既反映了我国视障教育与国际视障教育研究潮流的脱节,体现了我国视障教育研究和发展的区域局限性,同时也为我们今后提升视障教育研究、发展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三、未来展望

(一)重视师资培养,提高从业教师专业水准。对于特殊教育发展来说,师资问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主题。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水平整体不高,既有师范院校培养体系的问题,也有在职教师流通的问题,也有职后培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相对于国外特殊教育从业教师,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而如前所述,特殊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中视障教育的要求更是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努力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从业教师专业水准。作为政府而言,应着力构建更加合理的支持保障体系,从视障教育发展实际和要求出发,提供更加合理的资源和资金保障,鼓励、维持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视障教育领域。作为师范院校,应重视视障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着力开发适合视障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一线视障教育学校培养更多适用、好用人才。作为一线特校,要重视视障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既要注重理论培训,更要从视障教育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指导,提升实操水平。作为一线教师,更要紧抓时展机遇,加强自我学习修养,提高从事视障教育的专业水平。(二)加强垂直指导,构建高校+学校的联动发展模式。从目前论文统计情况看,高校与一线学校合作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但是仍很不够。作为高校,有着很多一线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如,专家资源、科研储备、国家项目支持等等。而一线学校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学生、课堂都是鲜活的,每天、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鲜的教育教学现象发生。因此,高校和一线学校联姻,是今后视障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此外,目前一些高校还承担了国培、省培任务,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承担了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职前师资培训以及职后专业素养培养,2001年学院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培和省培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数量客观的特殊教育教师。南京市依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学术委员会,由特教学院专家担任委员会专家成员及办公室主任等,在专业上、业务上开展垂直指导协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有效落实。这一模式,可以为高校+视障教育学校联动协作提供成熟的框架体系和未来发展的有益思考。(三)打通区域藩篱,创建特校跨区域合作科研平台。由于当前一些机制体制上的问题,目前视障教育跨校跨区域的合作研究仍存在多要依靠国家某个项目来落实推进的问题。特校跨区域合作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因此,如何打通区域藩篱,创建特校跨区域合作科研平台,是今后需要研究者着力解决的问题。要突破这一难题,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引领,通过建立全国视障教育专门研究机构、组建全国视障教育学校共同体等,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人员流动,在保留各地各校特色的同时,将全国视障学校变成一个教学、教研发展共同体,同时设立更多专项项目,以项目引领推动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协作;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挥全国性专业学术媒体的功能。如,《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通过构建“现代特殊教育理事会”,着力打造专业发展与交流平台,开展专题研讨、邀请专家专题讲课、深入一线学校观摩交流等,为广大一线学校教师提供了“走出去”参加多形式、高频次、高质量的跨区域学术交流的更多机会,这为打造跨区域、跨学校视障教育合作教科研平台提供了现实模板。(四)紧跟世界潮流,加强特殊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本土观照。我国视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不能自我放逐于世界视障教育发展的潮流。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在视力残疾人法律、视力残疾人融合教育、盲文音乐转换软件、自闭症教育、视力残疾人就业、视力残疾人康复服务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地方。因此,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参与到这些国际视障教育发展重要事件当中,如四年一届的国际视障教育大会,是对当下视障教育研究和发展现状的“年度总结”,我国盲校和视障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将国际视障教育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发展理论、最新的应用技术与我国现有发展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将其中适合我国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本土化观照和转型,借活水养活鱼,保持我国视障教育发展的蓬勃活力。发展不能“等靠要”。面对问题,积极行动,从多方面着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视障教育才能更快更好发展,视障儿童少年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我国教育体系才会真正实现高位均衡,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发展统计公报[EB/OL].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10-28.

[2]丁勇.以专业标准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9):6.

[3]李玉静.质性研究方法:内涵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8):1.

[4]中国残疾人网.全国盲校一览[EB/OL].www.chinadp.net.cn/channel_/barrier-free/mangxiao/284_1.html,2017-10-12.

[5]华建英.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职业幸福奠基———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职业教育30年纪实[J].现代特殊教育,2014(4):4-6.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7

1972年,依据普赖斯的峰值理论,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首次提出了影响因子的概念[1]。自此,针对“影响因子”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不同统计源产生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不同统计时间窗口产生的累积影响因子、历史影响因子、生命周期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影响因子;以及衍生细化的特征因子、加权影响因子、论文计数影响因子等[2]。影响因子自进入我国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3-11]。如刘雪立[3]、韩维栋[4]、戴丽琼[5]等认为,“高被引文章贡献了主要的期刊影响因子”;张垒[6]提出“高被引论文一般引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李佳悦、邵桂芳[7]针对“高被引论文一般引用高影响因子”问题,研究了“单篇高被引文献与期刊影响因子波动内在关系”。而对传统期刊影响因子在不同学科间不具备可比性问题,吴亚蓓、李小红、李运景[8]、刘雪立[9]等提出了“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的标准化方法”。张新玲[10]对传统影响因子只考虑被引用篇数问题,提出综合运用影响因子及被引次数来评价被引期刊的影响力;郑美莺[11]对传统影响因子未考虑被引用期刊质量的缺陷,构造了以期刊质量为权重的新的影响因子计算式;林晓[12]在郑美莺研究的基础上,分年度细化了期刊质量为权重的影响因子计算式。可以说,迄今为止,传统的影响因子或与传统影响因子相关的概念指标在对期刊的评价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当前出版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迅猛发展,期刊被引高峰期也相应发生变化。郑美莺[11]和林晓[12]给出的计算方法均无法对不同时限要求、不同科研发展速率的期刊质量情况做出准确评价。本研究在郑美莺[11]和林晓[12]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期刊质量权重的m年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并以7种教育类刊物为例,实证了“若A刊被几本高影响因子的顶级刊物引用,而B刊被众多低影响因子的一般刊物引用,则A刊质量可能比B刊质量更高”这一猜想在m=5时的正确性,且当m年取其他值时可同理例证。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文章以教育类7种期刊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每种期刊2016-2020年的影响因子、发文总量和7种期刊相互引用情况,进行5年影响因子和m年影响因子修正的研究。这里,期刊的影响因子选择统计源为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发文总量选择该刊所有可被引文献量(不包括新闻、咨询、广告等非研究类文章)。本文通过福州大学图书馆CNKI镜像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对7种刊物的2016-2020年每年的综合影响因子、发文总量、相互引用篇数进行查询统计,具体如表1、表2。

(二)研究方法与计算

首先,给出基于期刊质量权重的5年影响因子修正公式,具体如下:表示期刊Xk在第t-i,i=1,2,3,4,5年的发表文章的总数。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期刊权重的5年影响因子修正公式对期刊Xk进行评价,期刊Xk出版历史要求5年及以上的时间,即t⩾5。下面以2021作为统计年t,则2020,2019,2018,2017,2016年分别为统计年的第t-1,t-2,t-3,t-4,t-5年。再令n=7,即以7种教育期刊为例,将表1,表2的数据相应代入公式(1)中,可得每种期刊基于期刊质量权重的5年影响因子修正值,具体见表3。

三、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看出,除《教育学报》与《外国教育研究》的传统影响因子出现与基于期刊质量权重的5年影响因子修正值情况相反外,其余保持方向一致。这印证了“大多数情况下经典影响因子越高,则期刊质量越高”的结论。但在表3中,《教育学报》相比《外国教育研究》而言,在两种刊物发文总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然《教育学报》传统影响因子更高,但从被上述7种高影响因子教育类刊物引用情况来看,明显《外国教育研究》被引用更多,且最终计算得到的《外国教育研究》5年影响因子修正值也更大。这一更细致的判别结果,有效解答了“若A刊被几本高影响因子的顶级刊物引用,而B刊被众多低影响因子的一般刊物引用,则A刊质量可能比B刊质量更高”这一疑问,也正好可弥补传统影响因子的评价缺陷。进一步观察表,比较《教育学报》和《现代教育管理》这两本刊物,虽然现代教育管理的载文量是教育学报载文量的两倍多,但其被上述7种高影响因子的教育类刊物引用的比例明显高于《教育学报》。经过计算,《现代教育管理》的5年影响因子修正值也明显高于《教育学报》的5年影响因子修正值,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设想的正确性,也进一步说明了基于期刊质量权重修正的5年影响因子修正算法的必要性(文中只验证m=5时的情况,m取其他值时可类似例证,这里不再赘述)。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8

大家好!我述职的主题是——做一个有良心的教育人。

2009年,南京教育论坛上,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杨启亮说:“教育工作就是良心工程”,我也深有同感。因为,在这个看似浑浑噩噩的嘈杂世界,良心应该就是最后的底线了。最近看于漪的介绍,深受感动,这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她说:“教师应当时刻保持内心的深度觉醒,不断地提升自我、挑战自我正是保持清醒的途径。”今天在这里述职,汇报一下自己一学期来所做的几件事,希望以大家的公平测评来鞭策自己进一步做好工作,从而使自己保持内心的觉醒!

从2010年暑假一直到9、10月份,马不停蹄!暑期,作为南京四十几家课题实验学校的小学教科室代表,在《主体育德》课题结题会上作了《“三原色”志愿者在行动》交流发言产生一定的反响。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的有序组织;市第五期个人课题的申报工作、第四期个人课题结题工作准备充分;“经验分享,共同成长”个人课题结题培训等活动效果明显。期间,配合学校召开《口语交际》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校对六本校本教材,并对教材封面进行设计,与印刷厂交流、沟通、修改。

11月份,接到全国个人课题事项,就日思夜想!虽说雨小课题的数量、质量在全区不是排在首位的,但雨小的发展迅速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这一点,市教科所才敢将如此重大的活动放心地交给雨小。全国个人课题主会场的发言稿一共修改了19次,课件材料修改了8次。全国个人课题分会场的一份主持词、四份发言材料都经过反复斟酌,或反复建议与修改。三份新闻材料(分会场、主会场以及中国教育报)经过反复思量,同时,还接待了雨花有线电视台的采访。

12月份,三原色志愿者课题个案研究事项,力求细致准确!其他事项主要有:第四期个人课题结题材料申请市教科所再审联络工作,教师获奖论文信息收集及分析工作,教科研基地申请工作等。

2011年1月,学校校史《岁月有痕》重大事件综述两篇文稿的撰写,其他重大事件的修改建议事项。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每每收到教师的各类获奖、发表的信息是我最开心的事,我想,这也是校长室的最开心事。2010年5月,市教育案例评比,我们尝试了修改建议法,我校31篇参评,25篇获奖,获奖率达81%,其中一等奖三篇,这是雨小历史的新纪录。2010年12月,市教育论文评比,学校获奖10篇,一等奖一篇。另外,中国教育学会、省师陶杯获奖论文5篇。第五期市级个人课题申报,我校递交24份方案,18份在市级立项,区级立项6份,市级立项率为75%,是历年来我校在市级立项的最高纪录。第四期个人课题结题,我校27项课题,10项市级结题(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16项区级结题(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2个)。2010年,学校被评为“市个人课题实验学校”。

伴随工作的开展,我个人也获得一些新的思考。本学期,我撰写的文章中,有两篇发表,两篇获得市级一等奖,两篇获中国教育学会三等奖;一篇获得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个人课题:第四期二等奖结题,第五期顺利立项;代表学校在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的主会场发言受到《中国教育报》的关注;撰写的三原色志愿者结题报告被收录于市教科所的《主体育德》一书。

我想,我所做的这些符合教科室岗位工作的师德、能力、绩效等要求,对得起良心,也是真正的内心的富有!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9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独立调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解决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撰写毕业论文程序

撰写毕业论文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题(选题可按照附件一中所列的题目选定)

毕业论文作为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题上应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以反映出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达到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⒈选题的范围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尽可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难易适当,避免过于宏观的论题。

⒉要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选题应尽可能与实践有机结合。

⒊要有丰富的参考资料来源。

⒋自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查、确认。

(二)撰写开题报告

选题结束后,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写作格式见附件二。

(三)撰写提纲、收集资料阶段

在做好毕业论文准备的基础上,拟定论文大纲,即论文写作提纲。其实质是安排全文的结构,明确论文中心论点,对所论述问题大体安排顺序,形成论文轮廓,注意结构的完整性。论文大纲经论文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再撰写初稿。根据论文大纲收集必要的论文素材,为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收集的素材可以是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表、报表、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写作阶段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是论文的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调整结构,推敲论点,润饰语言和论文援引材料。最后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打印、装订,提交论文。

三、撰写论文要求(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

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即是本教学环节应达到的规格,也是考核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基本依据。

(一)论文质量

1、科学性——指论文内容应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2、创造性——指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

3、现实性——指论文选题和提出的理论观点,应反映企业现实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二)论文结构

1、引言——提出论文主题,阐述论文写作意义。

2、正文——提出论点、论据,阐述原理、概念,计算绘图,论证分析,以揭示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某一课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正文可分段论述。

3、结论——全文总结。根据对主题的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论文表达

1、观点正确,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2、层次清晰,文字通顺,计算准确,打印规范。

(四)论文字数:8000字左右。

(五)论文格式:

第一页:封面

第二页:扉页

第三页:论文提纲

第四页:正文

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

班级学号姓名(五号字)

内容摘要:*************(五号字)

关键字:***************(五号字)

一、题目(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4号字)

(一)子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小4)

*****************************************************************。

1.小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小4)

*************************************************************************。

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编号列后。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四、论文成绩评定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由论文指导组的指导老师、评审老师及论文答辩组的老师就写作过程、写作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给出毕业论文成绩。

五、毕业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㈠、学生选题应慎重,充分考虑自身的驾驭能力。论文方向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随

意更改者,取消答辩资格。

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毕业实习的总结,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有抄

袭者一经发现,取消答辩资格。

㈢、论文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符合专业规范。

㈣、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如未按时间及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取消答辩资格。

六、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安排

㈠、毕业论文动员及布置

时间:2006年9月17日上午9:00,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在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布置相关内容。

㈡、毕业论文的选题

自2006年9月18日开始进行选题,2006年10月15日前将选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及时交给班长,未按时上交“开题报告”的视为自动放弃论文答辩资格。

班长将学生填写好的“开题报告”于2006年10月22前务必交给至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224或222房间,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按照选题指定论文指导老师。

㈢、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2006年11月4日上午9:00整,各毕业生准时到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与指导老师见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提纲。

㈣、论文初稿的写作

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紧密与指导老师联系,并结合所选题目及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写作。论文初稿必须于2006年11月15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㈤、论文修改

论文最后的修改应在11月26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修改至少要有三稿。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自行确定修改次数,学生应按照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㈥、论文定稿及上交

论文定稿并完成装订时间为2006年12月1日前。在进行论文装订之前,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才能定稿及装订。装订完毕的毕业论文必须于2006年12月3日前交到指导教师处。

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6年12月16日、1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地点: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

七、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论文封面、评阅书、答辩委员会记录可以从成人教育学院的网上下载

网址:

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

2006年9月2日

附件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附件二: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附件录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为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也可超出选题范围自定论文题目,但须事先与指导老师联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后才能予以确认。)

一:会计类

1.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

3.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5.会计调整问题探讨

6.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7.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8.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9.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0.外币会计问题探讨

11.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

12.环境会计探讨

13.期货会计探讨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15.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6.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7.企业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8.企业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关系

19.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

20.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

21.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

22.质量成本会计探讨

23.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24.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25.现金流量会计探讨

26.资本成本会计探讨

27.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28.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

29.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30.建筑合同会计问题探讨

31.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

32.非货币性交易会计问题探讨

33.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34.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35.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36.管理会计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探讨

37.管理会计核算系统探讨

38.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

39.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探讨

40.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

4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4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4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44.金融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4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6.税务调整后的会计处理问题

47.现金流量表的理论与实务

48.会计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49.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

50.信息资源会计问题探讨

51.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52.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

53.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研究

54.《会计法》责任主体问题研究

55.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56.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

57.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

58.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

59.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60.会计模式问题研究

61.中国的会计环境分析

62.中美投资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63.非货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64.稳健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65.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66.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67.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68.收入确认问题探讨

69.论每股收益会计

70.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

7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72.会计造假与会计政策

73.如何加强政府对会计政策的监督

74.会计政策的国际国内比较

75.会计政策内涵的研究

76.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7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

7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79.我国《财务报告条例》和《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80.责任会计问题探讨

8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异同研究

82.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

8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84.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85.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86.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87.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二、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

1.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2.股份公司理财问题研究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4.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5.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

6.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7.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

8.公司筹资策略

9.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0.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

11.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12.我国公司筹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研究

13.公司投资策略

14.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

15.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

16.我国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

17.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18.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

19.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20.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21.企业失败预测问题探讨

22.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23.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24.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25.我国控股公司的实践及问题

26.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间关系问题研究

27.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28.财务总监制度问题研究

29.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30.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

31.企业分立的财务问题研究

32.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33.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实证分析

34.资本运营与公司重组问题探讨

35.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36.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

37.财务预算的新方法与理论

38.财务预算的激励原理研究

39.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

40.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

41.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42.我国公司分立中存在的问题

4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

44.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45.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实证研究

46.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审计类

1.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

2.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3.论审计监督的地位及对策

4.或有负债及其审计

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6.论审计职业风险

7.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8.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

9.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0.关于企业注册资本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会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

12.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3.论审计职业道德

14.论审计会计信息联网共享

15.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

16.中西独立审计准则之比较

17.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

18.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19.国有企业年度审计问题

20.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

21.资产评估的合法性及应用

22.论审计重要性水平

23.论审计期后事项的处理及审计人员相应的责任

24.论审计信息内涵

25.持续经营能力及其审计

26.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7.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问题探讨

28.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实证分析

29.会计估计审计

30.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

3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2.或有事项及其审计

3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4.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

35.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36.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探讨

37.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38.离任审计问题探讨

四、税务筹划类

1.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2.营业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3.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4.消费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5.税务筹划理论问题的研究

附件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届专科毕业生论文题目审批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

开题报告情况及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篇10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大连市日新学校,大连市盲聋学校,大连市沙河口区启智学校,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甘井子特殊教育中心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根据研究需要,抽样调查学生均为具有一定思想和行为能力的残疾学生,共计300人,其中男生162名,女生138名。教师18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特殊教育理论、残疾人体育的论文、报刊、书籍,下载与学校体育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及与特殊教育体育有关的专著,收集国家有关残疾人的法规、文件,并及时了解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以大连市内5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关的问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5%。教师问卷18份,回收问卷18份,回收率100%。通过调查得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开展因素的材料,为大连市进一步推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可实施的方案依据。

3.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调查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开展的因素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4.逻辑分析方法

以逻辑规律为指导,根据事实材料,下定义,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构成理论体系的方法体系。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法,对研究内容进行鉴别和分析,对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如何顺利开展提供可施实性的方案对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开展现状

1.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课情况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的各年级学时数分别为:包括0.5学时健康理论课在内,1~2年级相当于每周4学时,3~6年级和7~9年级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1~3年级相当于每周2学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大部分的课时安排都是一个星期3个学时,还有两所学校只开设了2个学时,3个学时以上的比例基本没有。其中健康课为0.5个学时,在所调查的5所学校中,每个学校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健康理论方面的教学。说明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课时数基本可以达到国家的标准,开课情况良好。但如果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相应的增加1-2课时的体育课对残疾学生的身体恢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是有必要的。2.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材使用情况目前大连市特殊学校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执行要求和实施标准,这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特殊体育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更是降低了特殊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3.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情况体育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篮球、田径等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上(见图1)。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对提高残疾学生的身体康复、增强适应性用处不大。4.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在对教师进行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调查发现(见表2):采用最多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占50%,这主要是也因为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是最简单、方便、省事,容易实现的一种规模。采用以障碍类型分类教学的占28%,基本实现了以不同障碍类型来组织教学。其次是能力强弱分组组织教学占17%,采用最少的是以兴趣分组组织教学,仅占5%。《特殊学校教育暂行规程》第十九条规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制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2]作为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注意学生的意向和兴趣,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课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组织上更要体现创新性,新颖性。5.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情况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体育教学原则指导下,师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并合理组合和运用场地、器材、手段的活动方式。由于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只能采用视觉手语式教法和听觉触摸式教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残疾学生的特殊性,但没有深入研究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二)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

1.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学历、职称比例情况

调查发现(见表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6位,占33%;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7位,占39%;所学专业即不是体育教育也不是特殊教育的有2位教师,占11%,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历主要是以本科为主,但中专和大专学历仍占一部分比例,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只有1人。从中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都略低于普通学校。另外,在对18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6人,可以看出大连市教师职称结构总体状况良好。

2.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性别、年龄比例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相差明显,女教师比例只占全部体育教师人数的17%,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有的学校甚至都没有配备女体育教师。分析其中缘由,可能是受特殊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年龄构成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30岁以下的教师有7人,占39%;中年教师占61%。由此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以中年教师为主体。从教师年龄和教龄来看,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年龄是合理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为大连市特殊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认识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以上几条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见表5)。社会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者认为的影响特殊体育教育的主要因素。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认识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消除所有不利因素,提高教师对体育活动的开展的积极性是开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与经费基本现状

体育教学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3]。有健身房的学校占40%,有单双杠的学校占60%,有乒乓球台的学校占100%,大部分学校体育器材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品种单一数量偏少,特别是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动训练的器材更少,有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不能满足所有需求。这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起着限制作用,所以场地器材仍然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得知5所学校中有2所学校体育经费是基本满足的,有2所学校体育经费充足,只有一所学校的体育经费稍有不足。可见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特殊人群和体育事业的关注日益增加,大连市政府以及社会各团体对于特殊教育的关心和爱护是显而易见的,但仍然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对特殊学校从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三、结论

(一)大连市5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运行状况良好,基本可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课时数。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等竞技项目,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材使用上,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过于老化,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

班级为单位和以障碍类型为单位为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教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

(四)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结构

不尽合理。男体育教师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教师的数量,专业对口体育教师太少,学历情况不均衡,教师积极性有待提高。但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是较符合教学需要的。

(五)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经费情况良好,但体育活动面积远远低于特殊学校建设标准要求,无法达到满足教师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一场多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六)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应该进一步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案;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建立科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设能够增强残疾学生身体恢复的专门器材,在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四、建议

(一)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新体系

首先要更新课程理念,打破以竞技项目为中心、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根据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确定体育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开发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尽快制定编写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不同残疾类型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及体育教材,确保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全省的特教师资培训基地,由点及面在全省形成特教培训的平台和网络,形成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考级认证制度。另外,要树立特教教师先进典型,弘扬先进教师敬业精神,提升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宣传特殊教育教师先进典型,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树立坚定的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信念,吸引并稳定一批有志青年教师扎根特殊体育教育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特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建设

经济支持是特殊教育最根本的支持措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高额的教育投入。合理有效的利用政府拨款,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特教学校的实际情况,争取国家对特殊教育投资的增加。另外,还要广开渠道筹集经费,多元投入,吸引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赞助。鼓励社会力对特教学校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学校要配置一定的必配类和选配类器材,还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研制和开发残疾人体育器材。

(四)正确引导残疾学生养成并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残疾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使残疾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所以我们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正确引导残疾学生从事体育锻炼。(2)培养残疾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力。(3)提高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对体育的认识。顺应时代要求,大众性健身项目不断涌入校园生活,在科学应用的前提下,对健身、健美、健心等方面做工作,有利于残疾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

(五)加强宣传的力度,让整个社会一起关心和爱护残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