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22

教育性论文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学科教学;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对学科教师,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师只对学科教学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师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对学科教学负责。在教育实践中,从完成教学任务与履行学校规章制度来讲,教师更乐意于选择前者;从更好地搞好教学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讲,教师更乐意于选择后者。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表现,自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但并不见得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学生德育”在“学科分化”中滑落

笔者读了六年小学,却只有一位教师,他一个人承包了我们小学所有年级的全部课程。在学校中,他就是教育的全部,不但要管我们的学科学习,还要管我们的日常生活。回首小学,他印在我们心灵中的,与其说是那些学科知识,还不如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片断。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只是跟着感觉走,而影响我们学习感觉的,并不是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而是教师对我们的关心程度。教师一人教着所有学科,反到让我们觉得他并不特别重视你的学科成绩,对于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倒是特别关注。记得他常讲的一句话是:“你学得好不好并不是你的责任,但是否认真地学就是你的选择了。”

后来上了初中,碰到好多学科教师,每位教师都努力于自己的学科教学,虽然他们也会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毕竟对学科成绩的关注占了首要位置。每个学科都有一位教师,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上去了,他们对学科的理解与学科教学中的技能技巧比小学教师强许多。但与之相应的是,教师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关心却是大打折扣了,而且他们对学生的态度会随着学科考试成绩的变化而变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教师对我们的真情实感。在这个方面,小学教师就强多了,他对我们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我们一两次考试成绩优秀而笑逐颜开;也不会因为我们一两次考试成绩糟糕而怒气冲天。不知道是因为学科教师更关心我们的学科成绩,但我们的学科成绩并不总是让他们满意,从而疏远了师生关系;还是因为关心我们的学科教师多了,我们有了对不同学科教师的比较,从而去喜欢一些学科教师,不喜欢另一些学科教师。喜欢的学科教师总是少数,不喜欢的学科教师总是多数,师生关系从而产生疏远。不管原因如何,客观地说,有了分科教学之后,教师学科教学水平高了,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反倒是觉得在学校中少了昔日的天真与乐趣,多了学习的压力与功利。

学科教师对学科成绩的关心胜过学习态度与兴趣,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中所含有的“功利”。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对自己的喜爱,不得不专心致志地追求学科成绩;可一旦以远离日常生活为代价来强化学科学习,学科学习本身也就失去了在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内在乐趣,学科学习成为赢得教师与家长表扬的一个砝码。于是,与其说学生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不如说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为了赢得学科教师对自己的喜欢。毕竟未来是虚无飘渺的,而当下的学科成绩与教师的喜欢对学生却具有现实的生活意义。二、学科教学在“压力与功利”中前行

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授,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在班级只有一位教师的时候,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位教师对学生必然同时承担着这三种功能,学生不但向教师学习学科知识,而且往往以教师的言行与生活状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与全面发展的方向。但当班级有多位学科教师时,情况就完全不同。由于学生的学习被分化为不同学科,此时学科教师要么通过教育功能的落实来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知识的传授,要么直接实施学科知识的传授。很显然,前者的效果肯定比后者更持久,也更富有教育意义。但是,前者要求教师付出的成本更高昂;后者虽然效果并不持久,却更为直接,让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地看到效果。这也就难怪在学生的学习被分化为不同学科的情况下,学科教师情愿放弃自身的教育功能,甚至放弃教学功能,而直接实施学科知识的传授。

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认可“学科教师只对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负责”的事实。学校考核学科教师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至于教师在提高学生学科考试成绩的过程中是否落实教育功能与展开教学活动,似乎并不重要。这种考核制度等同于默认了教师只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授负责,并不对学生的学科兴趣与全面发展负责。谁来对学生学科兴趣与全面发展负责呢?学校为让学科教师专心致志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就在学科教师中任命一些班主任,让他们承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班主任的存在使学科教师不但在制度上,而且在教育职责上安心地放弃对学生学科兴趣与全面发展的责任,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两者正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当学科教师上完课,怒气冲冲地对班主任教师说:“你这个班怎么没有几个学生爱学习呀!”班主任老师只好向学科教师表示谦意,然后再去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幕呢?很大程度上是大家默认了学科教师并不对学生的学科兴趣负责的事实。可是,如果学科教师不对学生的学科兴趣负责,我们又靠什么来保障学生持续不断地开展学科学习活动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好告诉学生,自己所教的知识都是要考试的,如果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开展学科学习活动,就可能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而得不到理想分数的后果很严重,比如不能上大学,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等,从而将学生持续开展学科学习的动力寄托在这种外在压力之上。还有一种让学生在没有学科兴趣的情况下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就是用学科学习的结果去诱惑学生,这也就难怪大家通常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肤浅地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与娶美女”了。殊不知在古人的眼中,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读书的感觉就像住在黄金造的屋子里一样的舒服,读书的感觉就像娶了美女一样的开心”。古今中外的优秀读书人,发大财与娶美女的人不多,一生清贫甚至终身未婚的人却是不少,这恰恰应验了对这句话的后一种解释。

当学科教师只对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负责时,教师的工作越勤奋,越对学生的学科成绩负责任,在课堂教学上越是强调学科知识对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学生就越能感受到教师的功利与肤浅,也就越不愿意主动地接受教师直接塞给他们的学科知识。正是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教师们责备“今天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们责备“现在的教师教学水平越来越低”,于是师生间越走越远。在没有学科兴趣做支撑,没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更美好追求的情况下,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哪怕学科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学生在这个被动的位置上也不会感受到接受学科知识的幸福。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乐趣太远,传授学科知识的目的离学生的幸福生活太远。

三、让“学科教学”从“学生德育”起步

要恢复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就必须让学科教学从“学生德育”起步。虽然学科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学科学习,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虽然学生要一门一门地学习学科知识,但他的目的是要借助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塑造全面发展的自我。学科教师只有真实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科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这不仅是靠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演绎就可以实现的。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物体,教师不能功利地要求他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而不顾及他对学习与生活的整体感受。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成人文学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成人文学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公务员之家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英语词汇释例;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社会教育性

在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史上,英语词汇释义(EnglishVocabularyParaphrase)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曾采用过“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来释义。该释义方法充分利用和依赖母语,主要目的是将英语翻译成母语。这一学习过程是机械的,单向的,排外的,忽视了用英语思维的重要性[1]335-337。最近几十年,随着国际上交流的增多,学习英语的目的远不止限于理解。语言的交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促使教师致力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互动的气氛,并强调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20世纪60年代,英国数学家和心理学家C.Gattegno倡导“沉默法(TheSilentWay)”。他指出,教师的释义可以通过多彩的展示板,词汇图表等。就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也在美国兴起。它最基础的教学活动和释义方法是,教师给出指令,学生做出反应。另外一个趋势称为“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这一方法认为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交流,因而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用英语讲授,通过互动交流来释义[2]129-220。

综观英语词汇释义的所有阶段,举例说明(释例法exemplification)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几乎是所有教师最为常用的词汇释义方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然而,仅仅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还是不够的,这只是满足了学生学习该词汇本身的需要。释例应该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即,不仅要说明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还要具备传播文化信息、丰富学生头脑、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兼顾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兼顾教书与育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英语词汇释例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和社会教育性。

一、正确合理性(CorrectnessandRationality)

英语词汇释例所要遵循的正确合理性原则是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来讲的。具体而言,这里的“正确性”是一个语义概念,主要是指句子的意义表达准确,同时句法和语法结构正确。按照这一原则,下面这个用于解释《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SectionA中“overlook”一词[3]63的例句就是一个不符合正确性原则的释例,因为overlook一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该句的歧义。

(1)Beforeturninginmygraduationthesis,Ioverlookedtheprinter’serrors[4].

Overlook有“check,examine,supervise(检查,监督)”的意思,还具有“failtonoticeorconsider(忽视,忽略)”的义项。因此,例句(1)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IcheckedtheprintingerrorsbeforeIturnedinmythesis(我检查过论文的打印错误之后将它交上去了)”;二是“IdidnotnoticetheprintingerrorsandIturnedinthethesisstillwithprintingerrorsinit(我没有注意到论文里面出现的打印错误就把论文交上去了)”。除非作为特定的歧义辨析例句,否则,这种意义模棱两可的句子不利于培养学习者准确的英语表达能力。

Grice在论述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时,提出了四大准则,即量的准则(maximofquantity),质的准则(maximofquality),关系准则(maximofrelation)和方式准则(maximofmanner)。其中,质的准则表述为“尽量表达真实的会话信息(trytomakeyourconversationalcontributiononethatistrue)”[5]37。这里提到的词汇释例的“合理性”主要是指用作释例的句子所含的信息必须真实合理,因此这是词汇释例在语用层面所要遵循的原则。比方说,用于解释《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SectionA中“insight”[3]5一词所采用的释例:

(2)Americansareverycreativeandkeenontryingnewthings,soallofthemusuallygetinsightintoeverythingbymeansofpersonalpractice[4].

这个释例就不符合质的准则,也没有遵循合理性原则。美国人固然富于创造力且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但并不能由此就推断出所有的美国人都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一切事物的认知。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来看,这个释例的确没有毛病,而且向学生传达“美国人喜欢创造和尝试新鲜事物”这一文化信息,由于语用层面上的不合理、不真实,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美国人的学习和科研态度及方式的误解,因此不可取。

二、交际实用性(SocialPracticality)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外语教学上,就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其在实际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过程中省去大量的时间;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6]。语言教学就意味着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一些社会任务。教育的第三个功能就是培养学生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体现在语言教学上,就是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尽量提供适当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能力在自然过程中形成。而讲求课堂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不失为实现上述三大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英语像其他任何语言一样,是一种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工具,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服务于交流(communication)。一般情况下,人们进行交流,都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真正达到传递并交换信息的目的。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接收到的例句,同样应该适用于交流。只有如此,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所给的例句脱离实际生活,那学生也就只能将其记于笔记上,尘封于脑中,而不能服务于生产生活,这势必会造成学生“脑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学生会快速遗忘所学知识,因为体现知识点的载体(carriers)———释例不能被运用,那么该知识点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条件。其中,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词汇,正是实现运用该语言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体现在课堂词汇讲解上,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考虑到语言的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function),用作释例的句子要力求贴近生活,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即具备交际实用性。

三、时代文化性(EpochalCharacterandCulturality)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很多落伍的事物都会被淘汰,那些过时的语言文字当然也不能幸免。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言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丰富头脑,更新知识。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创造了许多的新鲜事物。然而,如何及时地将这些耳熟能详的新事物、新名词融入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英语语言当中,是各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把英语作为重要的第二语言的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首先会责无旁贷地落到英语教师的肩上,自然、熟练掌握英语这一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是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将会日益频繁地接触英语以及与该语言休戚相关的文化知识。目前,无论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中,还是政府官员或平民百姓里,学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人无处不在。带有英文文字的产品广告、对外宣传品以及其他书面材料的数量都很大。

然而,了解并熟悉英美文化的人数与学习、使用英语的人数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我国对外宣传材料中把“白象牌运动鞋”译成“WhiteElephantSportsShoes”(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或把英文材料中的短语“yellowpublications(低级趣味出版物)”译为“黄色出版物”等现象,就足以说明一些译者对英美文化缺乏了解。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而具体到英语教学的词汇释例上来讲,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讲解某一词汇时,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能够体现时代气息的词句。比如,在讲到《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SectionA第3段中出现的“getbackto”[3]2这个短语时,笔者采用了既具有现代环保意识又符合中国目前环保政策的例句:

(1)Themovetoreturngrainforgreenhasgotthisareabacktoitsformerbeauty.

退耕还林使这个地区又恢复了昔日的秀美[4]。

再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SectionA中出现了“dependon”[3]93这个短语,在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说明时,我选用了以下这个贴近青年学生生活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句:

(2)TheInternetisjustlikeadouble-edgedsword.Whetheritdoesgoodorharmtousdepends,toagreatextent,onhowweexploitanduseit.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开发利用它[4]。

除此之外,还要对相关的文化习俗(socialcustoms)与背景知识(backgroundinformation)给予一定程度的介绍。毕竟,语言的底座是文化,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搭配无不打上该语言社团文化的烙印。英语中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与母语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上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awareness)。比如,英语中的policeaction是指“未经正式宣战而对破坏国际和平与秩序的叛乱者采取的镇压行动”,在汉语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表达;freelove绝非中国人所说的自由恋爱,而是指“与异性的公开同居”;housewarming也不是房屋供暖,而是“乔迁之喜”。

富于时代气息而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释例无疑会增强英语课程的趣味性和英语教师的亲和力(appetency),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英语教师是一个具有时代活力的人,从而更乐意于与其交流,这会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课堂用于释例的书面语、口头语还要具备时代文化性。

四、社会教育性(SocialEducationality)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这不仅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一般来讲,不同的社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服务于不同的国家主体和社会群体,他们所受的思想教育当然要与将来的工作环境相契合。

英语教师是一名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socialfunction)和认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使其工作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又必须具备更多的与外语教学特点有关的知识和品格准备。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师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课堂组织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质量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正因为教师语言有如此大的作用,语言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其他方面知识的修养,以促进语言实践能力,尤其是课堂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就英语课堂教学来讲,尽管目前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言论也更加自由,但作为教育者的英语教师,应尽量避免给出一些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例句,更不能借机倾泻自己的满腹怨言,这会让学生觉得你思想消极,至少对目前的岗位不够满意。换句话说,也就是作为教师的你对英语教学都没有信心和兴趣,又怎么期望自己的学生满腔热情呢?

其实,在适当的时候,英语教师不妨在举例的过程中“宣传”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traditionalvirtues)。譬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SectionB中出现了“concern”[3]40一词,在解释该词作为动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就采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古今传诵的汉语名句的英语译文作为释例,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该词的意义和搭配,而且让他们领略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汉语表达用英语讲出来是何种味道。诚然,这还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Bethefirsttobecomeconcernedwiththeworld’stroublesandthelasttorejoiceinitshappiness[7]995.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出文化的内涵。通过选用符合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和社会教育性四个原则的释例来解析词汇,不仅能够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能将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以及该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了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更快更好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Howatt,A.P.R.AHistory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空军工程大学.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电子课件[M].空军工程大学,2004.

[5]Yule,George.Pragmatics[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

[6]Littlewood,William.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4

初等数学,作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部分,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其基本理论己经成熟,世界各国的中学数学内容及其理论大致一样,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但就其教育理论,几以及其包含的思想方法、解题技巧还在继续深化、发展,初等数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广阔,呈现十分活跃的状态。外国的情况姑且不说,就我国而言,每年二十八家而向中学数学教育的期一刊的出版,几千篇文章的问世。

初等数学研究蓬勃崛起、方兴未艾可见一斑。研究初等数学问题,除了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外,从事初等数学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师也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处在教学第一线,对初等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理解得很沉具有科研人员所不具备的教育实验环境,更易遇到具有教学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因而中学教师无疑是研究初等数学问题的丫支主力军。

然而,中学数学教师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长期以来,数学界形成了研究高等数学才是搞学问,研究初等数学就不是搞学问的偏见,使得每年进人中学当老师的大学毕业生,面对严谨而成熟的初等数学,往往误认为初等数学的问题已经研究完了,没什么研究头了,从而创造研究意识淡化,探索动力萎缩,迟迟进人不了科研之门。在中学,几十年的数学教师没写过一篇论文的现象并不鲜见。教学与科研的分离,_导致教学上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模仿,教学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知识再现的僵化过程,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教学难有大的飞跃和突破。从另一方面看,教师本人不从事研究和创造,体会不到教育创造带来的激情和乐趣,得不到成就感的抚慰,也会丧失进取的精神和远大志向,导致工作效绩滑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们想使教育劳动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日常讲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把每一位教师引上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而最先成为教育劳动能手的人,就是感到自己是位研究者的人。”由此可见,强调中学数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不仅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教师发挥自身潜能、展现人生价值、提高职业自豪感有重要意义。

搞科研,就要产生论文,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文字表述。而论文对疥个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每个数学系的学员一般都要作毕业论文,然而,毕业论文还只是科研活动的模仿和尝试,还难以称的上是真正的科研活动。因为一般大学生没有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活动,又寸中学教材不熟悉,初等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的并不深,难以遇到真正有价值的“困惑”,因此所选的论文题目或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不紧,尸或者高大空洞,或者论述不深人,价值一般不大。

这是普通大专院校不易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平是继续教育同仁而临的任务和应解决的问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全有较长的教学实践,对中学教材熟悉,思维素质、创造能力普遍较好,所以在继续教育中给他们传授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知识,和他们一起剖析初等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曾、结中学数学研究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索、研究意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他们感性趣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资和票赋,关键在于自身的执着追求和外界的激发与诱导。初等数学论文写作课就是遵循这条创造学的规律,从外界给学员以诱导和激发,使他们尽快上问题之路,人研究之门,将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互相长进,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以促进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数学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学论文写作课,它异于其它数学课的主要特征是:它并不是以完成数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的终止线,而是传授初等教学论文的基本知识,剖析总结初等数学研究的基木方法,展现初等数学主要研究方向及动态个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员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较强的研究、探索能力,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到研究成果,写出论文,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这门课象继续教育一样,还是新生事物,其涉及的多方面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提出一些构想,就教于对此研究的同行。

我认为,这门课的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初等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文导读,论文写作训练。下面就这四大部分的内容、层次简述如下:

一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在这部分主要论述五个方而的问题。

(一)、中学数学教师写论文的意义。前述从略。

(二)、什么是初等数学论文。广义讲,是指对初等数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把这些成果系统地整理出来所写成的文章。它包括纯初等数学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类或某一数学问题所采用的教学的手段、力一法和技巧有新的创新和发展,对教材内容提出新的处理意见,对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所得成果写出来的文章。

(三)、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三个

要求。

<l>内容的真实性。所论的问题确实存在,所得的结论经得起检验,符合客观现实,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虚构”。

<2>论题的科学性。论题要反映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科学、教学价值,不能研究那种无科学意义的题日,比如某山村一老师常年研究园规、三角板三等分角问题,这种论文无科学意义,因此问题早已证明其不可能。厂<3>论证的严谨性。在论证论题时,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逻辑性强。

〔四)、写作的一般步骤为:选题、准备、撰写;修改。

<l>选题:〕选题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a>选择题月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开始不宜做过大的题日,可以小中见大。

<b>题目宜新不宜旧。论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别人做过的题目,自己无创新之意,可不写。当然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唱一点“反调”,尤其是教育性论文。

<c>内容应熟悉。对白己陌生的题日是不应该硬着头皮去论述的。

<2>准一备:将前人论述本题目以及相关的材料收集齐全,、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拾级而上。

<3>撰写:(论证阶段)主要有三种方式:(a)立论:直接从正而阐述自己的观点。(b)驳论:举反例的论述,一般带有一沦辨性质。(c)分论:先分别论述与总题目相关的小题口,然后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结沦。

<4>修改:仔细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中心。

(五)、论文的题目。

论文的题目决定着论文的价值和方I沁论文的题自来源于向题。数学大师希尔伯特以其亲身休会强调指出…‘正如人类的每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初等数学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8个方而:

<1>对著名古典数学问题的研究。比如裴波那契数列,连分数,七桥问题,组合数学等。

<2>开拓新领域、对新课题的研究。比如自生数,超越数,特殊方程,特殊不等式等。

<3>初等数学方法研究。

<4>初等数学命题研究。

<5>初等数学解题研究。

<6>初等数学应用研究。

<7>初等数学教育研究。

曹才翰先生在87年昆明数学教育年会上提出的二十个问题集中了这方面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课题。

<8>对初等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出的边缘领域的研究。比如数学史,数学发明心理,数学美,数学语言,数学,期刊,数学人才,数学竞赛题,数学课题等。

宏观上看,初等数学研究大致分为这八个方面,具体到每一个人,如何寻找论文课题,大致有如下几种渠道:

<l>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期刊报章中来。资料是发现论文题目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可以了解别人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动态,找到还末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课题。

<2>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来。

<3>从与别的学科的交又碰掩中来。多学科的交叉,可以对问题产生多角度的理解,产生出新的课题。

<4>从与别人交流的话题中来。

二、初等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无研究当然无论文,要想写论文、必须对初等数学进行研究。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概括数学研究一般模式为:发现,猜想,论征。赵振威教授将初等数学研究分为三类:探索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总结性研究。这三类研究活动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侧重,又互相渗透。下面介绍这三类研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探索性研究主要目标是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新方法。

探索新知识主要途径是对命题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

(a)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b)保留条件,深化结论。

(c)保留结论,减弱条件。

(d)推广命题。

创造新方法的主要研究途径是:

(a)从解题的实践出发,有目的地发掘解决一类或几类问题的共同模式,从中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共同方法和基本原理。

(b)对获得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阐明其基本原理。

(c)研究新、旧方一法的联系和区别,寻求新方法的完善、成熟。

<2>应用性研究的主要径有:

(a)研究定理、公式的应用规律和技巧。

(b)研究数学方法的应用规律和特‘支叹。

<3>总结性研究就是对过去的知识加以归类、整理,建立新的联系,以求得到新的方法、思想和知识体系。

“在科学中,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发展和进步,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而且是深化知识、追求智慧的必由之路。”在数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欧儿里的《几何原本》以及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的一系列著作,都是总结性研究成果。总结性研究大致的研究方法有:

(a)用新现点对已有知识加以对比、分类、综合,以求得新的方法、思想的产生。

(b)对已有的经验、理论、方法重新组合,录求突破,以求得最简洁、最佳的方法与途径。

三,论文导读

写论文之前,应该广泛阅读论文。通过对别人论文的阅读,可以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开阔自己的视野,从中体察写论文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学员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对论文的阅读是初等数学论文写作课的重要一环,首先,教师精选几十篇特色显著、论证严谨、观点鲜明、具有理论和教学价值的初等数学论文,分析其行文特色,和学员共同鉴赏,以提高学员自身对论文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了相当的鉴赏能力,写论文就有例可仿,有章可循,模仿是创作的开始。一般优秀的初等数学论文总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新,也就是文章的独到之处,新构成论文的主要价值。新包含理论上的新发展、方法上的新突破、观J点上的新开拓,结构、论证方式和例子上的新颖、独到。

<2>论证严谨、逻辑性强,结构合理,行文简洁、流畅,视野开阔,论证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

<3>用例恰当。理论与例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互添其色。

这部分的教学方式以讨论式为宜。学员拿到论文,和教师共同探讨其特色、分析其得失,比教师唱独角戏效果会更好。

四、论文写作训练

只知道写论文的一般规律和阅读别人的论文,自己不亲手实践,是无法得其要领,写出沦文的。在本课程的最后,进行论文写作训练,提供学员实践的机会是必要的。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员的兴趣和研究写作能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体验写论文的甘苦,学习选材、行文、论述等技巧,会起到积极作用。写作训练可采取两种方式:

<1>命题论文写作。选取教学中常见并带有一定教学价值的问题形成题目,全班学员搞命题论文写作。这种题日最好是教育性题目,几以使使大家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论证特色。

比如“课堂教学中反例的运用技巧及作用,‘概念课讲述方式设计”等。命题论文写作可以提高学员的专题研究能力,体验写论文的一般程序和写作过涅,对于训练选材、组材、表述、论证都有一定的好处。每人写出的论文在全班宣读,通过横向比较,使学员们对论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可互相取长补短,启发思路。

<2>自选题目写作训练。论文从选题的规律上看,应该是自选题目。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特点、长处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做那类题目。当题目与自身特长、凝思点相一致时,自己的主体意识、思维优势就会发挥出来,论文的质量就会上升。二在自选题目写作训练期问,要求每一位学员至少完成一篇论文,: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一个总结和提高。写出的论文可在全班宣读,交流,以促进学员开展研究活动,活跃学术气氛。

论文写作训练期一间,需院、系给予支持、配合,这是论文写作训练的重要条件,这些配合、支持主要有:

(功给学员提供尽可能的资料、信息服务·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知识视野知识目标

1历史知识概念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石,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基础也就是说,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不过,出于表述或操作方面的考虑,我们习惯上把知识和能力分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关系是对应或对称的,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它们是二元关系。从过去的“三项任务”到现在的“三维目标”,这一点变化不大。于是,在理论上,我们或把历史知识分为事实性的知识、概念性的知识和框架性的知识(理论性的知识)等类型,相应的掌握要求包括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或混合历史知识的表象和特性,以对应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和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等;或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方面解说,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关系。在操作或教学意识上,知识和能力依然是两条平行线。

究其原因:第一种看法,对知识的区分采用的是“普遍的原理”,而对应的“特殊的事实”则过于狭窄。第二种看法,把“普遍的原理”和“特殊的事实”都打乱了,所以连盖房子的概念也乱了。本来是想从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方面来确定知识的概念,但是因为把历史知识等同于教科书内容,所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历史知识,历史图表、历史结论、历史观点是历史知识,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历史知识。当然,记忆、分析综合、评价是能力,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也是能力。在这种琐碎的分法背后,不仅没有梳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就连对知识和能力基本概念的界定也成了问题。第三种看法,借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样做”,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做了必要的说明。

2历史知识视野

理由一,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一切知识皆源于事实、方法和理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一切知识皆源于实验、观察和理论;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一切知识皆源于经验、习惯和认识。所以,书本知识只是狭义的,仅了解书本知识的人,或许有做学问的可能,但不可能学做生活。历史这门人文学科,自然不看重这样的知识。理由二,历史知识是为提升生存与生活能力乃至体认人生意义的学问,即便有充裕的闲暇时间,也无须只有过去的故事可做消遣,更何况基础教育关乎国民的生计和国民的生活的能力发展、关乎国民的精神健康。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因为它有谋取、发展这些功能的知性、技艺、智慧和价值观。理由三,广义的历史知识理应包括史实(事实)、史法(技能)和史论(认识)。否则,就真的应了那句话:历史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其故事是假的;小说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是假的,其故事则是真的。简单地说,叙述性亦即陈述性知识,反映历史事实本身或等于事实本体,它由多种实在的现象展开事实的情节,其中既存在客观的事实,也体现主观对客观事实的复制。所谓历史,无外“事实上的历史”和“写出来的历史”。而具有故事性的历史,更不是只“知道是什么”就可以总结的。即叙述或陈述本身,不仅包含了“是什么”,也包含了“为什么。公务员之家

3历史知识的目标

规范性亦即规则性知识是非常有用的知识,它不仅由个体的经验积累获得,而且必须符合群体约定俗成的标准。通俗地解释这类知识,有同干我们对习惯的理解。习惯有两方面:行为与思想。其主要成分有四:重复、照旧、符号和类型。在我们处理历史观点、历史阶段特征时,常常运用这部分知识。即使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也会用专业的眼光使用规范性知识的重复和照旧成分。比如,这位教师为“秦王扫六合”一课拟定的教学目标:了解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建立的过程,记住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的名称、主要职能;从秦朝的政治和经济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方面认识到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符号和类型是更为高级的成分,它们多运用于对学习内容的处理,比如英国“新历史”教学改革中有关“学习类型”的研究。其实,无论是作为学问中的规范性知识,如自然科学中的公式,还是作为生活中的规范性知识,如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公共规则,所谓“了解”和“知道”的意义,就是对法则的认知,或可认为是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合理约束。历史知识的专业性乃至教育性,自然包含这部分知识。诸如我们强调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所表述的内容就是学习者理应懂得的行为标准和学业发展轨迹。但是,考虑到历史学科具有社会人文科学两方面的属性,这类知识不可能套用自然科学的规矩。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偶然性、随机性以及难以模拟、难以控制、难以量化等特性,特别不能过于纯化或理想化。至于方法和价值观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不过,我们把它们分述在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中。“方法”近乎“学习能力”,“价值观”无疑等于“思想教育”。于是就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特别强调历史知识的基础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又排斥知识与生俱来的方法性和价值性。如此这样,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发展性就难以支撑,因为抽去方法性和价值性的知识,其衍生能力就会天生不足。还有,我们比较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在历史教学界又把这个观点微缩在了教科书上,历史知识即教科书知识。如今尽管我们同意建构主义的主张,可是要么把知识看作是“客体的副本”,如同事实的翻版;要么把知识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经验,如同字典里的词条。“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能力改变知识。”这话没错,不过我们要问:知识的力量又蕴藏在哪里呢?“知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发展人文精神。”这话也没错,我们一样要问:人文精神是什么,不是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体现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实体不是知识吗?事实上,我们所强调的“解构知识”,无论言及智能还是方法,都是在重组和解析知识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穿透知识背后的价值,才能使知识显现它的有用性。当然,理解这样的知识需要有整体认识的观点和方法。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师讲授功底的高低,如教师基本功占30%,教学过程占60%,教学效果只占10%,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提供的条件或创设的特定情境下,每个学生自我发现了多少新东,在这一过程中又发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

一、一堂好课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整体效应”,重多元,重综合,重在“立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语文应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学生在学校要生存,今后在社会上要生存,就要考高分,读好学校,找“好”工作,这一切都必须通过考试这一关,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持续生存发展下去,并且“持续”得很好,就不应仅靠考高分,还应拥有较强的能力,在语文上表现为读写听说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一点生活的情趣,建构一个精神家园,培养一种高尚的人品,形成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便构成了现代人发展的许多内涵。

二、一堂好课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要姓“语”姓“文”,体现它本身的个性,就必须体现出师生是在进行语言学习,应有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思维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现实,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语文教学就要围绕着语言去做文章,大力提倡范读、诵读、赛读、析读、理读、比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来。有人说“教育是人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学方法又要体现人文性,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更要突出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我们要贯彻“及时、客观、丰富、有情”八字原则。

1.及时——“趁热打铁”,知晓“学情”。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习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持续学习。

2.客观——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正误要分明,不能误导学生,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丰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情不同,个性也有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用不同的策略。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又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宜“激将”就多“激将”,宜表扬就多表扬。评价时的方式也应丰富多彩,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本领,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朗读方面可侧重于语速,可侧重于重音,可侧重于变调;写作方面可侧重于开头,可侧重于结尾,可侧重于表达方式,可侧重于语言表述……

4.有情——热情鼓励,增加动力。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是为“学”而来的。对正确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要肯定表扬,对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的评价要讲究策略,可变直为曲,变灌为导,变批评为启发,变严肃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一堂好课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学手段就要改革,这是必然的。手段要为教学服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不能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打天下”。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因素为教学服务。所以,语文课从其学科本身角度来看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四、一堂好课是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活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所谓活动的多样性是指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学内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学习的真谛,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充分性是指我们开展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表面上的“哗众取宠”,而是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师讲授功底的高低,如教师基本功占30%,教学过程占60%,教学效果只占10%,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提供的条件或创设的特定情境下,每个学生自我发现了多少新东,在这一过程中又发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

一、一堂好课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整体效应”,重多元,重综合,重在“立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语文应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学生在学校要生存,今后在社会上要生存,就要考高分,读好学校,找“好”工作,这一切都必须通过考试这一关,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持续生存发展下去,并且“持续”得很好,就不应仅靠考高分,还应拥有较强的能力,在语文上表现为读写听说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一点生活的情趣,建构一个精神家园,培养一种高尚的人品,形成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便构成了现代人发展的许多内涵。

二、一堂好课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要姓“语”姓“文”,体现它本身的个性,就必须体现出师生是在进行语言学习,应有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思维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现实,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语文教学就要围绕着语言去做文章,大力提倡范读、诵读、赛读、析读、理读、比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来。有人说“教育是人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学方法又要体现人文性,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更要突出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我们要贯彻“及时、客观、丰富、有情”八字原则。

1.及时——“趁热打铁”,知晓“学情”。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习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持续学习。

2.客观——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正误要分明,不能误导学生,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丰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情不同,个性也有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用不同的策略。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又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宜“激将”就多“激将”,宜表扬就多表扬。评价时的方式也应丰富多彩,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本领,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朗读方面可侧重于语速,可侧重于重音,可侧重于变调;写作方面可侧重于开头,可侧重于结尾,可侧重于表达方式,可侧重于语言表述……转4.有情——热情鼓励,增加动力。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是为“学”而来的。对正确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要肯定表扬,对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的评价要讲究策略,可变直为曲,变灌为导,变批评为启发,变严肃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一堂好课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学手段就要改革,这是必然的。手段要为教学服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不能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打天下”。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因素为教学服务。所以,语文课从其学科本身角度来看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四、一堂好课是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活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所谓活动的多样性是指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学内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学习的真谛,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充分性是指我们开展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表面上的“哗众取宠”,而是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教育能力

近年来,我们利用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的机会,深入全省多家幼儿教育机构展开调研。在随堂听艺术教育活动并同时对教师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更着重对幼儿艺术技能的培养,较忽略教育性。即,更偏重艺术技能的艺术活动,较忽略教育性的艺术活动。其结果是幼儿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但审美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何把幼儿表面的艺术技能转化为幼儿内在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呢?我们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艺术教育能力。那么,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具体是怎样的呢?2013年以来,我们在江苏省先后对60所幼儿园200余名教师展开了艺术教育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偏重技能的传授

很多老师认为自身的艺术技能越高越好,大多数教师把艺术知识技能放在了教育能力的首位,而且普遍认为艺术学科间较少横向联系,或难以横向联系。在教师的艺术教学论文中,教师对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研究的论文占了所有论文内容的七成以上。论文内容显粗略,极少提及教育学知识,所有艺术教育论文中,提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目标要求的仅不足三成。论文中着重研讨艺术技能的讲解与传授,详尽剖析“怎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却鲜有提及。在教学评价中,也更侧重于“唱的好听”、“画的好看”等纯技能方面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造成评价效度的缺失。

二、教师艺术技能中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

在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领域中,教师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如,有的老师歌唱能力强就偏爱歌唱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律动能力强就偏爱律动游戏等教学研究;有的老师绘画能力强就偏爱绘画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手工能力强就偏爱手工的教学研究;等等。如此一来,被偏爱的方面由于加大了教学研究的力度,艺术技能越来越强;而本身存在的技能弱项被不断忽视,艺术技能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偏科现象。另外,幼儿园学科组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虽然学科组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活动的发展,但很多参与的教师却借此发展自己的单项艺术特长,片面追求某一技能的突出发展,从而淡化了其他艺术技能的整体提升,这本身也违背了学科组活动的初衷。针对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力的问题,研究认为,要提高教师教育能力,除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外,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促进自身艺术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由“唯技能”向重教育理念倾斜

艺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一种是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另一种是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适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如,培养歌唱家、演奏家、画家等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教育观不适合幼儿,因为幼儿作为人生的起始阶段,重在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全面教育与启蒙教育,其中艺术教育领域也明确了幼儿感受、欣赏、理解、创造的审美价值观,立足感受与欣赏,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这也是所有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价值取向不同,也决定着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与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中的教育建议为指导,把教育理念和艺术技能有机融合,形成教育的集合体,合力解决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多项艺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需要多项艺术的熏陶,作为幼儿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除了自学或参加网络学习以外,还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如声乐、器乐、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戏剧表演等相关的教学与学术团体。每周定时学习和参加活动,积极参加技能展示和作品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力所能及的多选多报此类教学与学术团体,避免偏科现象的发生,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努力学习各项艺术技能的同时,亦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如,记录学习过程,分析学习问题,提炼学习心得等。同时,要积极参加艺术技能的学术交流,吸收好学习经验,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改进与完善。

五、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高中学校体育场馆与器材影响与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访问调查法,对高中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以期为高中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也为高中学校场馆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响水县第二中学的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

学校场地器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容校貌,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学校其他物资的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管理原则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2.1.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则,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也有自己的原则.

2.1.1.1教育性原则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也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各种设施的设立都要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育性原则应贯彻在管理工作的始终。

2.1.1.2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场地器材从耗资巨大的场馆到低值易耗得物品有几百种之多,如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必将给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体育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2.1.1.3勤俭节约原则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逐年提高,但作为学校教育来讲,尤其是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经济上过度紧张的问题.勤俭节约是场地器材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2.1.2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措施

学校场地器材从固定资产到低值易耗物品,种类繁多.需要按照类别,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有序化和规律化.场地器材必须定期检查,护理,维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轻则损坏器材影响体育教学重则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生命.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做到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专门管理人才.

2.1.2.1建立领导管理体制

建立学校主管校长,体育部门负责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应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由主管校长分工主管,对有关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问题应提交校党委讨论决定.体育部门负责人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场地器材的全面工作.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场地器材使用和管理工作.

2.1.2.2引进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场地器材管理人员且年龄偏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弊端.引进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管理的效率.

2.1.2.3实行场地器材开放的有偿服务

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基本功能外,实行有偿开放可以达到以下功效:首先,可以提高公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其次,可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第三,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第四,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场馆收费制度的实施,可有效地增加体育场馆与器材的维护,保养,更新的费用.第五,有利于学校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2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

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渠道增加场地器材显得尤为重要.

2.2.1场地器材开发的规律和原则

学校场地器材的开发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2.1.1场地器材配备的规范化原则

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与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目录依据城市,农村,在校生数量等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必需配备要求,以保证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据地域不同以及办学特色不同的差异,提出了两类选配类器材设施配备要求,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另一类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体育场地器材的规范化配备奠定了政策基础.

2.2.1.2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优化组合原则

体育基础设施与运动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应趋于多功能和优化组合,既与规范的体育场馆接轨,又考虑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做到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的优化组合,更好的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3.2.1.3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开发体育场地,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设开发体育器材,切忌跟大流,人云亦云.一味的比照其他学校.

2.2.1.4安全性原则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无小事.各场地的开发都应按照其标准手册进行,如《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等.体育器材的设计于安装都应考虑安全因素.

2.2.2体育场地器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学校应该广开门路,大力开发学校场地器材.首先,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器材的购买,以解决场地器材的紧缺问题.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制体育器材.第三,通过举办赛事等争取赞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资金.第四,利用废旧器材,开发新教材.增强器材的利用率.

教育性论文范文篇10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结果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9、寓教于乐原则

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学习。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难点

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

八、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

关心、指导。

2、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3、上好学习心理课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导课余生活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九、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十、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确立研究方案;

2、开题论证;

3、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阶段成果:创造性学习个案及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得失,继续深入研究。

2、收集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展示课题成果。论文、案例、随笔等。

4、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

最终成果形式: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和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开放性学习案例。

十一、参考文献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