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56

教育评价论文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1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2

在历史上,对评价的理解有几次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内涵的深入和外延的扩大的过程,但直到近段时期,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人们才认识到评价是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它与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由此可见,随着对“评价”认识的逐步深入,评价的作用更为明晰,指导性也更为科学。

由人们对于“评价”概念的认识,可知“评价”除对绩效的认定外,还包括其他三个目标——判断质量、诊断问题和引导学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普遍意义上评价的四项目标。将普遍意义上的评价目标应用于教育领域,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教育评价主要有:鉴定和记录、激励和改进、可持续导向、管理和研究四项功能。完善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提供并掌握信息、做出决定并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的最主要目的是提供教育培养状况的准确信息,促进教与学的改进。从根本上讲,评价就是帮助、激励和关心:帮助学生,让他们看清自己的方向;激励学生,让他们的潜力被最大化的开发和挖掘;关心学生,让他们更好的成长。教育评价的四项目标带来教育的“规模效应”——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成长。

二、传统评价方法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多采用量化检测性评价方式,根据培养对象的学业成绩、获奖等级来进行加权计分,优点是内容细致,整个评价过程简明易行,但人才培养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要对这一复杂社会过程和生命成长历程进行价值判断,量化评价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因而传统的评价难免存在许多弊端,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陈旧的量化评价方法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对结果的评价上,鼓吹“结果决定论”,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个性化发展,甚至使学生产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切行为以拿证为目的”的错误想法,将培养和评价工作本末倒置,将教育评价的导向性功能引入歧途。

第二,目前的教育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防卫心理,其表层原因是因为教育评价总是与评优联系紧密。深究这一现象的实质,乃是传统的结果式教育评价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忽视学生主体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测评人的评价和填表,根本不清楚评价的深层功能,更看不到对自身发展的好处;测评人只重结果,学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过程中的努力也无法体现。三、何谓过程评价

以总结性为中心、注重结果式的教育评价,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克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以此强调评价的改进功能,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他在和欣克费尔德合著的《系统的评价》中,进一步指出:“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正如斯塔费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过程评价应运而生。而关于过程评价的论述也层出不穷。究其实质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学者李建平和王秋红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即时、即地”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积极意义在于: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而如何确定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将过程从整个发展中剥离出来则亟待解决,并且存在将“学习过程”形式化和规范化的威胁。第二,质性评价的过程。过程性评价是基于“过程性的观察为主”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和质性评价方法,但实际操作中非智力因素如何表现是存在的问题,并且可能将学习效果的评价排斥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忽视了二者的整体性。第三,教学诊断、调节的过程。这种看法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重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监测发展,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却容易混同于形成性评价,容易在教与学的主次中迷失方向,并由于忽视了对学生通过何种方法成功的评价,而导致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评价的缺失。

总之,过程评价强调“即时、即地”监测学习过程,引导师生关注、认识和把握如何改进学习的实际微观过程;关注非智力因素,监测情商发育,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重视阶段性成果,监测发展,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内核是实现从检测到监测的转变。

四、过程评价的优势

过程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交叉、融合,使评价主体与客体互动、整合,全面评价学习的过程、效果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实现价值判断、过程反思与促进发展三方面的目标。

在实际的班主任教学管理中,通过一段时间小范围的选用过程评价的标准,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指标,制定不同的评价层次,让学生定期提交过程记录,根据质量进行评价,我们发现,过程评价可以很好地引导初中生关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测评和培养的双重功能。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志向和喜好,自由参加各类活动;对班主任而言,了解学生个性与发展轨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并且可以积极地开展思想道德自评,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道德水平。

过程性评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全面与深入:全面理解教育目标和评价本身,全面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采用包括质性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层次更高也更深入。第二,灵活与及时: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方法的规范化、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以及评价环境和程序的正规性和严肃性,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与教学同步进行,评价和教学相互交融,可及时发现问题,改错纠偏,有良好的导向功能。第三,连续与互动:变传统的间歇式评价为连续的、与学习过程相互交融的评价,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利于学生的发展。第四,发展性与可持续:把学会评价纳入课程的目标,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的评价观念。

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过程评价的作用,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以过程导向型评价为主,结果导向性评价为辅,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期优势互补,构建出货真价实而又具有实际意义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初级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4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教育测量(学):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问题的一门教育学科。它运用各种测量

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等数学工具,根据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如何测量和评价教育效果,如何编制测量计划,各种类型试题的优缺点,衡量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好坏的数量指标,如何进行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验分数的解释和评价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原理、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标准化测验、测验的设计和编制、测验的常模、测验的实施和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等。[3]

教育评估: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的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

行的过程.在我国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不作严格区别,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时,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用教育评价不过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评估有估价的含义,较为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而言是较为精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也有对个人的判断.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教育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的决策。教育评估的结果对国家、对学校都是一份咨询材料,而不是行动纲领.[4]

教育评价(学):以教育为对象,研究各类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

为:宏观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思想评价和教育制度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的模式,教育质的规定性评价,教育量的规定性的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教育评价的类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其种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条件评价、贡献评价等.[5]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的历史、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

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即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馐缎翁冻耄杉逃缆奂沂粲谘芯恳馐缎翁徒沂窘逃缆刍疃谋局使媛桑⑼暾慕逃缆垩аЭ铺逑怠K裕逃缆垩б彩粲诨±砺垩Э啤T俅危逃缆垩У难芯慷韵缶龆私逃缆垩婕罢鼋逃煊颍诤址岣弧R部纱硬煌咏牵攵圆煌冻虢⒍嗖棵拧⒍嗖愦蔚姆种аЭ疲ㄈ纾航逃砺燮缆垩А⒔逃菲缆垩А⒔逃姓缆垩А⒔逃移缆垩У龋越逃缆垩в质且幻抛酆闲缘难Э芠6]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验的关系:教育测验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检测,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确切地说它是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的关系: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切地掌握教育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教育测量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变化、体质的状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测

定,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是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提供的资料,教育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作价值判断的依据,其科学性、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另外,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成为改进教育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7]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关系: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许多场合是通用的。评价是精确的价值判断;而评估是估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的关系: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对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的,以真善美作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影响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价值论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和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反映的对象、意义和参加的心理成份都有着质的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社会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5

一、遵循评价原则,给初中生提供持续不断的英语学习动力

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可分解为初一、初二、初三不同的年级段,在不同的年级段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要注重整体性。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考查,要从“英语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地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功运用英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初中生建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自强的心态。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结果既存在着必然性,也存在着偶然性。传统英语教育活动中,学生主要是以测验为本位的学习,以英语学习情况来预测学生未来能否成功。这种狭隘的教育观直接导致了悲观的学生观,即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成功的,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要失败的。实践证明,采用描述性评价话语来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程度、交际运用的主动性、交流方式的创新性等,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我们目前的初中英语教育现状。英语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一门语言,其结果是静态的,而教学语言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只有对初中英语教育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素质。要十分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加强形成性评价,把平时的测验、作业哪怕仅仅只是一次口语操练都作为评价的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要把评价自始至终贯穿于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地评价学生英语智能的发展。同时,初中英语教育评价不是单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而应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互相沟通和彼此协商。这样评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教育部门管理者、家长或社会其他人士共同积极参与的互动性活动。

二、完善评价方式,为初中生营造更加人文的英语学习环境

如何使目标评价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呢?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如对话课上引导学生从感知对话到熟悉对话,从练习对话到尝试对话,从表演对话到自由对话,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目标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弱化了对目标的整体性评价,而强化了对目标的过程性评价。这是目前初中英语教育中最传统、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对这一评价方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摈弃以往那种以“RightorWrong”衡量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做法,代之以激情、激趣。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实施学习效果的比较,让基本功扎实的与扎实的比,让基础薄弱的与薄弱的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竞争欲。引导学生评价自身的优势,或口语流利、或语音纯正、或交际大方、或词汇量大;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劣势并发现自己进步的迹象或趋势。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即时评价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往在一堂课结束后,也有一定的评价方式,或找学生座谈,或写篇教后记,仅仅流于形式或是粗线条的评课,并未真正切中肯綮。而寄语评价主要是围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评价。学生通过这张表评价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了他人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了教师对自己课堂表现的评价,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有了选择教师教学内容、评判教师教学得失的权利。而教师在以寄语式评价表为载体的交流过程中,很好地营造出平等、民主的评价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更容易接受各方面的评价,更容易积极主动地扬长避短、健康发展。

作者:曹刚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三中学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比较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关注和重视护理高等教育评价已势在必行。美国自1983年展开护理高等教育评价以来,至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而我国由于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其评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比较滞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护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以完善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护理高等教育发展。

一、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收集方法

检索系统:英文检索系统采用PubMed,中文检索系统采用CNKI(中国知网)。其中CNKI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国外标准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主题词:英文主题词为“nursingeducation”,“evaluation”,“accredit”,“AmericaorChina”;中文主题词为“护理教育”,“评价”,“评估”。检索时间段:1997年1月1日~2008年6月28日。

1.2资料整理

共检出英文文献2939篇,中文文献1161篇。逐一浏览检出的文献摘要。本研究的对象为护理专业的国民高等在校教育,因此剔除助产士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远程教育相关文章。对于筛选出的文献,仔细阅读摘要或全文,并将文献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手工分类归档。

1.3资料分析方法

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Y2检验。

二、结果

2.1文献数量比较

2.1.1文献总数量

中美两国近10年来发表的关于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的文献总量相当,美国略多于中国(美国=90,中国=86)。

2.1.2研究类文献的数量

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对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方法包含有量性、质性以及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含有以上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的文章归于研究类文章。两国的研究类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构成比之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总的研究类文献中国(62.8%)多于美国(41.7%)。

2.2研究内容的比较

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内容涉及护理高等教育的评价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程序(或模式)、评价手段以及针对教育过程或其中某一个要素展开的具体评价。两国的研究按研究内容分类后,经x2检验,其构成比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两国对评价程序(或模式)的研究比例经X2检验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0.01)。而其余方面的研究内容的数量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

2.2.1评价机构

2.2.1.1美国

高等教育评价工作是由高等教育机构授权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forHigherEducationAccreditation,CHEA)或美国国会授权美国教育部(U.S.DepartmentofEducation,USDE)对院校或专业评价机构进行认可,再由经认可的院校或专业评价机构对各级各类的院校或专业进行评价[2]。其中,院校评价主要是针对整个学校的评价,是对学校的整体评估;而专业评价是针对某一专业展开的评价,是由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专业代表、社会代表等一起进行,为学生进入专门职业界工作之前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是民间的非政府机构。目前,针对美国护理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美国护理联盟护理教育评估委员会(NationalLeagueforNursingAc—creditationCommission,NI.NAC)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ofCollegiateNursingEducation,CCNE)。两者均获得CHEA和USDE双重认证[3],两者的委员会成员都主要是护理教育专家、临床护理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和公众代表等。在关于美国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研究的3篇文献中,有2篇是关于NLNAC和CCNE的;另一篇则是关于麻醉护理教育评价委员会(AmericanAssociationofNurseAnesthesia-CouncilonAccreditationofnurseanesthesiaeducationalprograms,AA—NA—COA)。

2.2.1.2中国

高等教育评价工作是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并确定有关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是政府控制下的行政行为。医药卫生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为各级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护理高等教育尚无独立于医学专业的评价机构。在查阅的3篇关于国内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研究的文献中,2篇是关于社会评价,1篇关于院校的自我评价。

2.2.2评价指标体系

2.2.2.1美国

对于护理高等教育评价,NI。NAC和CCNE有各自的指标体系。以NLNAC2008年最新的评价指标[41为例,其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是进行数量、广度、价值及质量测量的规程;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评价时需要测量的变量的阐述,是对一级指标定性的描述和要求;三级指标则是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对其更为深层的、具体的定性的描述。不同护理教育层次的一级指标都是相同的,而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就有不同。

其本科护理教育评价的一级指标6条,二级指标47条,三级指标9条。以其对本科护理专业的一级指标一V资源的要求为例,其二级指标仅有4条定性指标,并未做任何量化的要求。在15篇有关美国护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章中,有9篇是关于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麻醉护理、社区护理、护理博士等。

2.2.2.2中国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评价没有独立的指标体系,沿用的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其中,一级指标7条,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另还设有一个特色项目;二级指标19条,其中重要指标7项;主要观测点44个,且每个主要观测点都赋有相应的参考权重以及等级标准。以对教学条件和利用的二级指标——教学经费的要求为例,主要参考观测点对其做了具体的量化的要求。

2.2.3评价程序或模式

2.2.3.1美国

不同的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有不同的评价程序,但总的来说,其评价程序都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自评、同行专家评价和实地考察、评价决议以及定期外部考察[z]。如果对评价决议有异议,NLNAC和CCNE都赋予参评院校上诉的机会。另外,由于美国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可选择性,部分院校会选择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评价机构,这就要求他们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同时满足几个评价机构的要求。因此,多种形式的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如:背景一输入一过程一成果模式(content,input,processandproduct,CIPP),多质多法模式(muhitrait,multi—method,MTMM),学习质量改进项目模式(TheAcademic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AQIP)以及绩效改进模式(performanceimprovementmodel)等?]。

2.2.3.2中国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统一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工作规范(试行)》,目前我国的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程序为:自评自建、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和学校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目前尚未检索到对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程序(或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

2.2.4评价手段

在两国关于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手段的研究中,其研究对象涉及护理教育的各个要素,如:对护生临床能力的评价方法等。中英文文献都未检索到对整个护理高等教育的评价手段进行研究的文献。研究还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评价手段为客观结构临床检查(OSCE)、档案袋评价(portfolio)以及模拟病人法(SP)。不同的是,美国在该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是研究类文献(6篇英文文献中4篇为研究类文献),而中国主要是综述类文献(6篇中文文献中只有1篇研究类文献)。

三、讨论

3.1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自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起,至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评价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尽管如此,与美国相比,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评价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评价机构以及评价的指标体系方面,我们要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

3.2启示与建议

3.2.1成立独立于政府的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我国教育历来都是中央集权性的统一教育,政府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同时还是高等院校的评估者,难免会带来某种利益导向,不利于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而独立于政府的专业评价机构较少受到政府和办学方的影响,因此对高等院校的质量评估就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出真实的情况;而护理领域专家对护理专业的历史背景、现状及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深刻了解,专业评估的权威性高。因此,我们可以吸纳中华护理学会成员或一些权威的护理教育管理人士等组成专业的护理高等教育评价机构。

3.2.2构建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国所有高等院校所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一个,护理教育和医学教育评价亦无区别。而高等护理教育由于起步晚以及专业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使得医学教育的标准并不能适用于护理教育的评价。其不但不能充分反映护理教育的特点和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且造成护理专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依附于医学教育,沿用医学教育的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最终限制了护理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专业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是量化的指标体系。这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教育评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提高了评定结果的科学可比性。但在指标量化后,更无法兼顾专业的特殊性和一部分质性教学成果如专业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评估。而美国NLNAC护理高等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只做出一般的、原则性的规定,特别是一二级指标只有一些框架性、定性的指标,这就给各州、各学校以很大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特色的空间。

因此,我们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中考虑给各院校留有发展自己办学特色的空间。另外,随着护理分科越来越细,成立各护理专科的教育评价机构、建立各护理专科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我国护理专业学者还需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以寻求适合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最优评价机构和评价的指标体系。

3.2.3加强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程序(或模式)的研究在护理高等教育评价程序研究方面,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单一性和主导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程序的单一性,同时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程序(或模式)的研究,而评价模式对保证教育评价的综合性和条理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护理专业学者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寻找适合院校自身情况的评价模式。研究发现美国护理教育评价程序有两个特点:其一,其评价程序包含定期外部检查,以此保证护理教育院校教育质量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护理高等教育院校在评价决议中有提出异议的权利,充分反映了护理高等教育院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非只是被动的接受评价者,从而调动了院校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性。公务员之家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崛起。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系统各方面日趋成熟。然而,作为衡量这种新型教学系统服务质量核心的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有不足之处。文章以网络的自身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可以应用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一些评价策略。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合作、会话)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合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广泛的传播、快捷的数据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以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起了技术框架。那么,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呢?以下从几方面谈谈开展远程教育的评价策略。

1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总结性评价用于指导、采纳和沿用方案方面的决策,它更多地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家庭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此外,为了使远程教育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置前评价,被安排在教学设计前,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的依据。依据置前评价的结果,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溃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远程教育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问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3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远程教育的出现顺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远程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丰富了远程教育的评价手段,具有多项测评功能的评价系统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4根据评价目的和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8

能,在系统的发展变化中,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学校内部教育评价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以下几个要素(即子系统):

1.评价目标。又称为理想目标,是教育评价系统的导向系统。学校内部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教育者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因而

应把提高工作和学习的过程质量放在首位。

2.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它应充分地反映评价指标的要求。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的重点也应放在过程质量上,以便让

评价对象随时获得工作与学习的有关信息,及时调整、及时改进、逐步提高。

3.评价主体与客体。学校内部教育系统的三大组成成分校长、教师、学生均应是评价主体,同时也均应是评价客体,这样才能保证反馈信

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4.评价方法。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评价者一般不属于专业评价人员,因而评价方法应兼顾科学性、可行性和教育性。

5.评价结构的处理方式。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着评价目标的实现,在学校内部,评价结果应主要作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了解工

作、学习情况以及改进工作的依据,而不应作为经济奖罚、提职晋级的直接条件。

(二)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所谓功能,就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因而教育评价功能总

是随着教育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教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的教育强调了一种选拔功能,教师和行

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各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教育评价的目的是"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这时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鉴定功能,即对教育成就、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把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对象评定等级、区分优劣的依据。本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再主要是鉴定和选拔,而?quot;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教育评价的功能也相应地转变为以导向、激励和调控等教育功能为主。所谓导向功能,主要指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方向性。我国的教育评价是以国家教育方针所确定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为依据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教与学的奋斗目标。激励功能,即教育评价具有激发行为动机,调动积极性的功能。评价可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不足,激发起改进和提高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增强信心,努力改进工作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所谓调控功能,又称改进功能,指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反馈的原理,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达到及时强化正确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矫正不当的教育行为的目的,从而使教育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

建立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调整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过程;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鉴定学习成

绩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学习潜力,为学生接受终生教育、实现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的功能应以导向、激励调控等教育功能为主,以鉴定功能为辅。

上述各个要素(即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就构成了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这些要素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就构成了学

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组成要素的及组成要素联系形式的变化势必引起系统结构的改变,而系统结构的改变又必然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二、目前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

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1997年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目前仍有13.4%的教师和31.3%的校长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因而没有把

搞好教育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还有部分校长、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搞评价,把日常工作与评价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认为评价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

(二)评价系统结构不合理。

校内评价系统包括对校长、教师、学生的素质的评价及他们的工作、学习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的评价两部分。目前,从结构来看,还主

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或者是校长(评价)→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系统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由于目前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教育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教育评价的整体功能未

能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而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的改进措施

改进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应在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功能的基础上,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

(一)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

即变原来的"上级"对"下级"的鉴定式单向评价为"上下级"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式评价。

首先,这种交互式评价应表现在系统内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上,即校长(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这样,两个相

邻成分之间(校长、组长之间;组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回路,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他就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对象,即他既是评价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客体。校长也不例外。而原来始终是被评价对象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实际是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了。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应是校内交互式评价的主体,因为他们之间平时的联系最多,相互最了解。

其次,这种交互式评价也可表现在非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上,即校长与教师之间、组长与学生之间、校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上。从

理论上讲,成分间间隔的距离越远,评价的难度越大。如校长评价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比较容易,要准确地评价全校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教师就比较困难,而要准确地评价全校几百、上千甚至几千名学生就更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只是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如校长通过听课,评价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质量;通过座谈等形式评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质量。而教师可通过面谈,学生可通过信箱等多种形式把自己对校长的评价反馈给校长,以利于校长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评价方式尽管形式各异,有时却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校内部评价应以自我评价为主

在自我评价中,"我"是评价者,同时又是被评价对象;"我"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自我评价可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他人评价做准备的自我评价,即在他人评价前(特别是在领导评价前)严格按照与他人评价相同的标准所进行的评价;另一种是评价者依据评价原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可以自己确定)和评价目的主动评价自己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或结果。我们更提倡后者,因为①它更能充分地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②标准和目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不受外界的控制和约束,同时又有较强的针对性。③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简便易行。④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机动灵活。⑤信息反馈迅速,便于及时调整、及时控制和及时改进。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认为:教师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要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通过评价变管理中的"他控"为"自

控"。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开展了"四自"活动,这"四自"是①自选内容,即自己选择教学内容;②自请听课,即自己请学生家长到校听放心课,自己任意请其他教师和领导听课;③自看录相,即电教组把每一位教师的课录制下来,课后自己安排一节课时间看录相;④自己评课,自己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写出评课报告。这种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校一位教师看完自己的授课录相后说:"自己上课时胸有成竹,课后感觉良好,认为是一节较成功的课,但看完录相后,从教育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发现许多不足的地方。自己很不满意,应当改进?quot;这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既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比教师互评和领导评更能使教师心悦诚服,促使教师在完全自愿中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校内部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形成性评价又叫过程评价或进行型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即时掌握工

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类型以及学习困难的原因,便于及时改进,所以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必须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才可能经常进行,反馈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形成性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应认识到: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9

专业不同于学科。现实中,很多人把学科与专业混为一谈,或把二者划等号,把专业教育质量混同于学科教育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代大学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而学科就是大学有效完成三大职能的载体。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指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专门培养某领域人才的活动。它是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分工的需要为导向,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传授相关学科知识。专业虽以学科为依托,但它并不是学科或者学科的一个分支。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可能包含很多专业,一个专业也可以涉及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知识,二者不能划等号。何谓教育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很多,莫衷一是。《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尽管关于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标准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专业教育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即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并满足社会某一专门领域或岗位工作的需要。据此理解,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符合、满足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多数学生不能对口就业,不能被社会所认同、接受,与预设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那么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就是很低的。至于一个学科的教育质量或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由于其本身担负的职能较多,其内涵和外延也因此远多于专业,不是一个专业所能承载、代表的。因此,不能把专业教育质量等同于学科教育质量或学校教育质量。

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分析,专业源于社会分工,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以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一个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应该围绕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分工———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人才的需要,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教育部与各省市教育厅对各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评估,更多的是从专业设计与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包括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状况、课堂教学质量、实验与实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学业成绩与实践创新成绩、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等指标。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体系有失偏颇,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准确地评价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之间教育质量的实质性差异,因为很多学校在申报、评估时可以按照这一评价体系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整理材料”,且多数指标体系难以科学量化、准确评估,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专业人才,类似工厂生产的某一款产品,其质量特性如何,是否深受用户欢迎,是否具有竞争力,一定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这种有说服力的评价实际上重在结果评价,而不是过程评价,重在产品的效用价值评价,而不是对生产产品所用的“材料”、“设备”、“技术”等进行评价,虽然材料、设备、技术是影响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为产品效用价值的高低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真正的话语权应掌握在使用者手中,而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及政府监管部门。当然,不可否认,没有高质量的生产全过程控制管理,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追求“大而全”,要考虑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具体说,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对口就业率

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通才,当然也不可能是通才。这种专业性,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分类教育的需要,是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专业申报、设置之初就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其做出相应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专业的差异性特点还是非常显著的。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首先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在某一或某两三个专业领域实际就业的数量比例(分子、分母都不包含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因为考研不能被视为就业,考研也不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很多专业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太大才不得不考研),不能笼统地仅看这个专业的一次性或年终就业率高低。因为很多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者个人专业素质不突出、专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被迫转向一些非本专业领域就业。这样的就业比例越大,越是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低下,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或者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整体办学规模已超出市场需求。目前,从对外宣传或官方的统计数字来看,高校几乎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但实际上有接近40%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60%,有一大批人文社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甚至低于30%,专业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对那些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以考虑停办或整改,否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建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专业增设、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二)就业岗位质量

同样是就业,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进而导致学生就业岗位质量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工作薪酬、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专业教育质量越高,那么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就越好,就业岗位质量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

1.工作薪酬。工作薪酬包括毕业生所有的工作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各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如同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一样,工作薪酬也是调节和反映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各岗位差异(包括岗位分工、岗位职级/职务、贡献度和重要性大小等)的主要指标。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工作薪酬是反映一个人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薪酬越高,说明这个人的就业质量相对越好。具体评价时,可选用的观测点包括就业后6-12个月的平均月薪,就业1年、3年、5年、10年后的年薪。

2.工作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所在地区、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环境、工作时间等四个方面的情况。

(1)工作地区情况主要是指工作单位在哪一类城市或地区,该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如何,所提供的工作机会与发展空间大小等。总体来说,经济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比较优越,我国一、二、三、四类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机会是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显著的不同。所以,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果能有很大一部分在经济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找到一份薪酬待遇比较好的单位,说明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较高。

(2)工作单位情况主要是指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性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发展水平与发展前景及其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层级、地位等。一般来说,不同工作单位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薪酬、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比较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的差异性,可以看出专业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层级、档次或在同行业的地位相对较高,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较好,如在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或者一些行业的领袖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及高层次、高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个专业在“好单位”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那么就可以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3)工作岗位环境主要指工作岗位所提供的工作硬环境与软环境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等。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每个优秀学生都会追求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工作环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说明这个专业的学生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4)工作时间主要指每天、每月工作的时间长短,是否能正常休息,是否经常加班及加班时间长短等。一般来说,如果毕业生在一个能正常、按时上下班的单位工作,不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应该说就业质量相对较高。反之,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3.工作稳定性。工作稳定性是反映就业质量高低的又一个参考性指标,指学生毕业后能否在一个工作单位稳定而长久地工作,会不会因为单位发展不好而被迫改换工作,或者说因为个人原因而被单位“炒鱿鱼”。一般来说,如果能在一个比较好的单位稳定地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当然,对于一些工作流动性较大或者比较容易流动的工作岗位,如销售岗位,工作稳定性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地放映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高低。

(三)个人发展空间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篇10

在中国教育史上,历代儒家都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地评价儒家“德育首位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德育排在首位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传统

儒家办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儒家教学活动中占有首要位置。儒家所以重视道德教育,是与他们对道德教育的作用的认识分不开的。

第一,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本。因此,道德教育对巩固国家政权具有特殊的绩效。《左传》说:“德,国家之基也。”《尚书》言:“德惟治,否德乱。”认为以德治国,天下就会太平;否则,社会就会大乱。儒家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孔子还认为,统治者道德修养的高低是国家治乱的决定因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统治者有道德,老百姓就会如众星一样拥戴他。思孟学派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无疑是一种约束,影响所至十分深远。我国历史上开明的君主一般都讲求个人修德,良臣义士则视规劝国君修德行善为应尽的职责。

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加强儒家道德观念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就是说,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使人们心悦诚服,以改革其心;而良好的政治手段虽可以防乱于外,但达不到征服人心、使百姓衷心拥戴的效果,所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依仗实力使人服从是压服,只有道德感化说服,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如同七十多位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这里,孟子与孔子的认识是一致的。

第二,道德是人区别于禽兽的主要标志。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仅要子女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同时在精神生活特别是态度上,对父母要尊敬和仰慕,恭而有礼。单纯的物质供养如同饲养狗马之属,不可谓孝。今天看来,孔子的敬养,为孝很有道理。孟子也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即,人与禽兽的区别就是那么一点点,这点区别就在于人有“不忍人之心”的仁义道德。正如《礼记》所说:“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列宁指出:“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儒家以道德为标准,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这种区分虽不尽科学,但毕竟反映了人的自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认识是有价值的。而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习染的不同,而相距甚远。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指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道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影响,它比一般自发的环境的力量更大,是形成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此,孔子明确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即,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其蔽病是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害,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闹出乱子;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狂妄不羁。这里,孔子认为,人们如果不学习,不接受道德教育,就不能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良好的品质,但如果不学习,不接受道德教育,这些好的品质也会分别产生愚、荡、贼、绞、狂等各种不道德的后果。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善端”)是先天的,“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由于受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固有的道德观念逐渐丧失。而道德教育能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或将其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排斥环境中的污染和损害。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也就是孔子的所谓“习。”在荀子看来,道德教育使人“博学,积善而化性”,能改变人的恶性之质而迁于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但他们由此认识到了教育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认识是有价值的。

正是基于以上道德及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儒家在办学执教过程中,既重视才能的培养,又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教化,主张“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循循诱导弟子门徒“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使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实践中处于“为先”的地位,起着统帅的作用。诚如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所言:“德行之于人大矣,然其实则皆人性所固有,人道所当为,以其得之于心,故谓之德,以其行之于身,故谓之行。……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聪明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司马光看来,思想品德是统帅,而学问智慧和才干等等只是思想品德借以发挥作用的工具,并且学问才干等所起作用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人的思想品德的性质。这段话可谓集中表达了儒家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儒家追效的理想人才是“才德全尽”的圣人,鄙视那些“才德兼亡”的愚人,疾恶“才胜德”的“小人”,立足于现实,致力于培养“德胜才”的君子。

孔子的教学实践很能说明问题。正是这位儒学大师开创了儒家德育首位的优良传统。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他说:“君子怀德”,君子所经常想的就是道德。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此可见他对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他把道德教育列在第一要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畴。由此可以证明,道德教育是孔子教学的重心。他在谈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更足以表明他是把道德教育和实践放在第一位,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的。可以说,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肯定并系统阐述道德作用与地位的教育家。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德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是我国传统教育有别于西方各国教育的重要特点。后代儒家无不遵循孔子的这种办学方向,逐此形成了儒家德育首位的育人传统。唐代韩愈认为,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加明确地指出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即传授儒道,培养人才;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授业解惑的目的是传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韩愈在一千多年前提出这个思想道德教育的命题,是很有见地的。韩愈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教师的三项基本任务,文字表述明确,有主有从,一经提出,就广为流传,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在后代为数众多的儒学“教规”、“教约”、“学规”中也都毫无例外地把德行条目列居其首,并提出具体要求。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封建伦理关系列为“五教之目。”王守仁的《教约》明确规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颜元在《习斋教条》中把“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勤赴学、慎威仪、肃衣冠……”等等列居条目之首。

二、现实的思考

儒家置德育于首位的传统,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之所以会渊远流长,几千年一直未曾断裂,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功于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以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也有其功不可没之处。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直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曾感召和哺育了无数志士仁人。他们舍身求法的英雄气概与品格是永远令人敬仰的。中华民族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这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确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这些虽已因时代的发展而“俱往矣”,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其中仍然不乏熠熠闪光之处,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第一,儒家对道德文化及道德教育的作用的认识是深刻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的弘扬对于整个社会同衷共济、安定团结是关系重大的;而道德沦丧,则天下必然大乱,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与此相应地,儒家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政治工作,是政治得力的臂膀。这种观念也是很有价值的。事实也正是如此。道德教育不仅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统治手段,而且还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里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且也包含着人类对道德教育与社会稳定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