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想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02

教学思想论文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1

本文拟着重就吕叔湘先生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思想,谈一点儿粗浅的认识。

十年动乱,教育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遭受了严重而巨大的破坏,语文教学也是备受摧残。因此,“”结束以后,语文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语文教学界就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首先尖锐的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于1978年3月1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中说:“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67页—68页。本文引注的页码,系《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一书的页码,下同)

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切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要害——“少、慢、差、费”,提出了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它既是对“四人邦”破坏语文教学的鞭挞,也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期待与呼唤!这篇文章的发表,曾被当时的语文教学界称誉为震人心魄的“一声惊雷”,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发表此文后不久,1978年4月22日吕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讲《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时说:“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时间较多,效果并不很理想。这个当中是存在着问题的。究竟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问题。”(70页)认真研读吕叔湘先生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论著,我们体会到,在吕先生看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文字”轻“语言”

吕叔湘先生始终强调,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明确“他教的是什么”,也就是必须首先认清“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先生的许多著作,对什么是语文,对语文教学的性质都给予了明确的阐释。他说: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先生的这一认识,本来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认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文字”轻“语言”,即重视“书面语”教学而轻视“口语”教学的现象。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早在60年代的最初几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他的不少文章中做过反复的论述。他说:“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主呢,还是以文字为主?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白话的教学可以也应该口语和书面双管齐下。”“如果只依靠‘读书’而不直接给以口头训练,要认真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是做不到的。”“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撇开语言教文字,教学的效率也一定很低。”(46—48页)与此同时,吕先生还尖锐地指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处理“语”和“文”的关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他说:“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61页)还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仿佛有点半身不遂似的。”(59页)又说:“学校语文教学由于重视书面语(这是完全应该的),几乎完全忽视口语的教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学生只说几分钟话,就杂乱无章。”(40页)

至1978年,吕先生认为这一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他说:“语文课现在没有把它当作语文课来教”,仍有不少语文教师“不那么关心他们的口头表达”,“没有尽到语文课的全部责任。只顾文,不顾语,是半拉子事情,不好”。(82页、83页)

面对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重书面轻口语”的现实,吕先生曾痛陈疾呼:“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如果能在学校的语文课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一般人的说话效率都能大大提高,岂不是更好吗?”(61页)今天重温先生的这些教诲,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无疑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这一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重知识轻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论著中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做过十分精当的论述。他反复指出:“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36页)“学习语言不应当满足于学会了一般的语音语法词汇,而应当进一步提高修养,特别是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39页)“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88页、89页)“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102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59页)“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104页)“如果只是记住而不能运用,仍然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55页)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吕叔湘先生的一贯思想。

时至今日,在言论上已经没有人说培养语文能力不重要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仍未认识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吕叔湘先生精辟地指出:“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36页)他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59页)又说:“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53页)还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55页、56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注意模仿的重要性。”(36页)“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么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59页)

学习吕叔湘先生的这些论述,认识了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认识到模仿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革除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才能使语文课不再是“教师讲课能讲得眉飞色舞,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过后仔细想一想,“只是看了一场表演”,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再是“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式的老师了(89页)。

三、重讲解轻练习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一些切合实际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但教学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只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不重视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有讲有练,做到讲与练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确有不少人不能把握讲与练的正确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重讲解轻练习的错误倾向,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批评的那样:“为什么中小学都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呢?原因很多,教学的方法不对是其中一个原因。”(72页)“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到尾非要按分析的公式一条一条都做到不可。”(75页)“上阅读课,基本上是‘先生讲,学生听’,又叫‘满堂灌’。”(100页)“逐字逐句地讲,旁征博引,讲得不厌其详。这就是‘过犹不及’了。”“如果不管学生自己看得懂看不懂都逐字逐句地讲,那就成了例行公事,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鼓励学生的思想开小差。”(63页)“讲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们无不要求自己把讲解工作做好,”“然而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分寸问题,要讲得不多不少,要讲得切合实际。”“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53页、54页)讲风太盛,挤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54页)这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吕叔湘先生对讲解与练习的关系作了精辟恰切的论述。他说:“讲解和练习都是为了教好学好语文,很难分主次。但是如果要追问两者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练习不应“着重试验学生是否把念过讲过的东西记住了”,而应该“注意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运用。”这才是“讲为练服务”。(55页)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重讲解轻练习的倾向,吕先生说:“‘语文课当作语文课来教,又怎么个教法呢?’我想这也很简单,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76页)“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63页)

值得一提的是,吕叔湘先生有感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练的现实,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做法,而有些人却借口“多练”,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搞大作业量训练,提出作业试卷化的口号;有的教师搞大阅读量、大写作量教学,阅读,一日一文,写作,一日一篇;有的教师搞频繁的过关考试:阶段考、单元考、章节考、随堂考,连续不断,使学生应接不暇;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各类习题,不加选择,东拼西凑,重复冗赘,使学生穷于应付。其实,先生所谈“精讲多练”中的“精”与“多”,主要对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分配而言,绝非指课下练习的多多益善。超负荷的盲目的作业练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精神负担,而且绝无助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吕叔湘先生对此也做过精要的论述:“现在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这就很值得研究。多练,练什么?”“这个‘多’多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人主张‘一日一文’,就是每天写一篇,这值得考虑。”(89页、90页)针对一些人以考代练,搞题海战术的错误做法,先生气愤地说:有些人“课本不读了,专门做习题,四面八方去搜罗习题,搞‘题海战术’!”有些人频繁考试,“从小学到中学,‘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考,考,考,考得学生头昏脑胀。”“大考,小考,把学生考苦了,健康很受影响。”“他要九十五分才算及格。真是岂有此理!”(95页、96页)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2

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它要求我们必须把以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正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点,它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能力”这一原则。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预习训练,提高预习效果吐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就是说,“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学生“劳力与心力并进,手与脑并用”(徐特立语),以求了解课文,养成读书习惯,训练读书能力的好方法。朱熹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这个道理。我在讲课前总是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并注意思考。当出现疑难时,就要他们动脑筋、查字典或请教于人。所有这些,都要靠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才能做到的。唯如此,方能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废除逐句讲解法,采用讨论教学法叶老在谈及关于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时,曾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产。”即,教材是例子,通过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养成独立阅读、写作的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用。叶老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逐句讲解”的危害性:首先,这千篇一律的方法很难突出重点,很难有针对性;这是一种刻板、教条而又无的放矢的方法。其次,这种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而养成填鸭吃食、照本宣科的陋习。再次,它造成了学生对课文的厌倦,形同嚼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而学生对“逐句讲解”的厌倦,是产生不了这种心理倾向的,当然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与效果。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更重要地是教给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方法。这种探求知识的方法一旦掌握在学生手中,便如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将使学生“终生受用”。

十多年来,我曾尝试叶老“在学生是报告讨论”,在“教师是指导订正”的课堂讨论方式,其效果如下:

1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我在给学生讲授《理想的阶梯》时,根据其难点与重点,设计出有指导性的思考题。(1)课文的中心论点;(2)课文在论证中列举了哪些论据?(3)你能再举几个课文以外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吗?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好准备以待课堂讨论。对于议论文,一些学生兴趣不太大,但这样的设计却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去认真阅读、积极思维,整理课文中的论据,翻阅有关资料。在课堂讨论中,他们不仅准确地分析出课文的论点论据,而且还列举了课文以外的大量事实进行论证。诸如:珍惜时间研究物候的竺可桢、刻苦勤奋终于摘取数学王冠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知难而上、多次试验发现了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有的学生在复述时,还穿插了许多动人情节,使讨论生动活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学生的口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班有个学生,很用功,成绩也不错。可他很少主动发言。当老师叫到他时,只见他汗流满面,说话结巴,紧张极了。这样缺少魄力、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在中学生中为数不少。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像这样在广众面前不敢或不会说话的学生,怎能去迎接选择、开拓自己的未来呢?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终生受用”,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为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我先让学生在小范内进行说话训练,使其思维得到广泛活动,说话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以发挥学生的最大能量。对于不惯发言或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意识地推他们为代表发言,给他们以锻炼、提高的机会。至于诗歌、散文、童话等课文,我则将它们放在一起讲授,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指导学生阅读,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其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主题。这样要比老师自我陶醉地“讲书”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实际上,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人这一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审问之”而“明辨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把方位说明与记叙见闻结合起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如运用比较阅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我的做法是,先讲析《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说明顺序与结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故宫博物院》,让他们自己“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通过对比,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讨论,总结出了课文的空间顺序与结构特点,较好地完成了思考题。整节课大都是学生的活动,老师只是做些指点。结果,不仅每个学生的见解都得以阐发,而且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预期目的。

三、写作训练叶老认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中学国文学习法》)他又说:“语文知识的传授,就有一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即,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1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预选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关于〈国文百八课〉》)每一单元以文话统领文癣文法、修辞以及习问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以便学生掌握一项文章知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归纳出不同的文章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学习了《记一辆纺车》,就要求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特点,仿写一篇类似作文。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指出:“重复是学习之母”。这种仿写训练的结果,使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课文知识,而且对他们也进行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给其观察法。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理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适应这项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在提高认识、转换角色,学习原著、提高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按教育部关于“两课”教改的精神,我校于1999年秋季开设思想概论课程。为使其很好地与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衔接,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师角色转换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刻认识教改的必要性,自觉、主动地适应角色转换

课程由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既有教材、教学体系的不适应,又有教师角色转换上的不适应。为克服这些不适应,只有对教育部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不适应到适应。

(一)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当代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历史课程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有了大体的了解。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与中学教学侧重点不同、层次不同,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重复,且理论系统性不强,给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在1994年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专题化教学方案”的专题化教学新体系,增加了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说服力和战斗力。此项教改曾获得原冶金部教改三等奖,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框架的限制,一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与中学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二则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理论功能。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思想理论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不甚了解,更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限制了“两课”教育的政治功效。思想概论课从目标、内容及结构上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区分开来,系统地讲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思想的精髓,能培养学生应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做到“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史实,大学讲理论”的思想教育模式。

(二)开设思想概论课是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是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自邓小平理论课程开设以来,高校理论课的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如不开设思想概论课,从理论体系上看,缺乏理论的延续性、系统性,也无法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的协调统一及渊源衔接关系,使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处于断线状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坚持邓小平理论,便是坚持了马列主义、思想。”什么是思想,如何理解十五大的报告,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当代大学生对思想知之甚少,甚至由于阅读书籍的偏颇性,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对以及思想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才能很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三)开设忍想概论课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教育,一个是科学文化教育。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去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加经济实力,国际实力需要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需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缺乏这些内容的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滞后等原因,学生在通过小学、中学的教育之后,普遍存在着对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状况,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概论课代替中国革命史课正是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思想的产生是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这本身就体现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学生在沿着思想理论形成的学习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同时思想的精髓便是贯穿思想主要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无疑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武器,加上有关方法论等方面通俗易懂的阐述,必将对学生掌握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高辨别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握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思想概论和中国革命史相比,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很难在教学中“深人浅出”。在我校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中,有来自历史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科的限制,很难脱离历史思维的模式;在加上中国革命史教学为了避免与中学教学的重复,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重历史知识的阐述,忽略理论分析。此外,由于青年教师本身缺乏理论功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缺乏学习理论的动力,不乐于理论钻研,存在理论修养不足的状况。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通读体现思想主要内容的代表作

要求教师认真阅读《选集》、《邓小平文集》,以及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原著。讲述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涉及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毕竟不系统,理解也比较肤浅,通过对思想代表作的阅读、钻研,熟练地掌握思想主要内容,从而把握思想理论发展的逻辑性,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公务员之家

(二)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上好思想概论课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不仅需要透彻地理解思想的主要内容,更需要从一脉相承的角度去把握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思想的新发展。只有在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的承前启后性,才能在教学中讲透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认真研究党的有关历史文件

包括自党建立以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

(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

思想概论课教研室青年教师较多,由于青年教师理论水平的薄弱以及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不足,需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历经“”、改革开放时期,由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经历丰富,理论功底较深,科研教学能力较强。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认识,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优化教学思路,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渴望理论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喜欢思考的大学生充满疑惑,渴望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却苦于不得方法。因而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思想中的难点、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困扰他们的思想问题,必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理论的动力,有动力才能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深人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谈到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在这里提出要用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其中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政治理论课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说服教育,更需要有的放矢,合情合理。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归纳出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由于课堂内容的讲授能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理论逻辑结构为经,史实为纬,精心组织教学

理论来自于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思想得以中国化的土壤。这决定了思想概论课与中国革命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思想概论偏重理论,中国革命史偏重史实,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为了真实反映思想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应以理论内容本身的要求为主,史实为辅。如讲授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的基本原理、活的灵魂,都要以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构为经,以若干史实为纬,既突出理论结构的逻辑性,又突出思想理论的实践性,但要注意史实材料的引用是为了服从理论的讲述而不能冲淡理论的主题。

(三)突出理论的一脉相承性,注重与邓小平理论课的街接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发展,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源于马列主义。这是“两课”体系设置的一条主线,也是思想概论课应该突出的内容口.如何突出,必须在有关章节中阐明它的一脉相承,如讲统一战线,既要讲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又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为此,我们在备课中特别注意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以及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不同点,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对思想的新发展。这样做一则体现两个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二则为邓小平理论课的开设打好基础。

(四)认真组织学生学原著,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思想课程教学改革

按教育部关于“两课”教改的精神,我校于1999年秋季开设思想概论课程。为使其很好地与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衔接,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师角色转换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刻认识教改的必要性,自觉、主动地适应角色转换

课程由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既有教材、教学体系的不适应,又有教师角色转换上的不适应。为克服这些不适应,只有对教育部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不适应到适应。

(一)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当代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历史课程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有了大体的了解。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与中学教学侧重点不同、层次不同,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重复,且理论系统性不强,给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在1994年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专题化教学方案”的专题化教学新体系,增加了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说服力和战斗力。此项教改曾获得原冶金部教改三等奖,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框架的限制,一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与中学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二则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理论功能。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思想理论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不甚了解,更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限制了“两课”教育的政治功效。思想概论课从目标、内容及结构上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区分开来,系统地讲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思想的精髓,能培养学生应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做到“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史实,大学讲理论”的思想教育模式。

(二)开设思想概论课是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是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自邓小平理论课程开设以来,高校理论课的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如不开设思想概论课,从理论体系上看,缺乏理论的延续性、系统性,也无法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的协调统一及渊源衔接关系,使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处于断线状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坚持邓小平理论,便是坚持了马列主义、思想。”什么是思想,如何理解十五大的报告,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当代大学生对思想知之甚少,甚至由于阅读书籍的偏颇性,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对以及思想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才能很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三)开设忍想概论课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教育,一个是科学文化教育。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去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加经济实力,国际实力需要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需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缺乏这些内容的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滞后等原因,学生在通过小学、中学的教育之后,普遍存在着对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状况,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概论课代替中国革命史课正是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思想的产生是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这本身就体现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学生在沿着思想理论形成的学习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同时思想的精髓便是贯穿思想主要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无疑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武器,加上有关方法论等方面通俗易懂的阐述,必将对学生掌握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高辨别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握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思想概论和中国革命史相比,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很难在教学中“深人浅出”。在我校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中,有来自历史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科的限制,很难脱离历史思维的模式;在加上中国革命史教学为了避免与中学教学的重复,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重历史知识的阐述,忽略理论分析。此外,由于青年教师本身缺乏理论功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缺乏学习理论的动力,不乐于理论钻研,存在理论修养不足的状况。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通读体现思想主要内容的代表作

要求教师认真阅读《选集》、《邓小平文集》,以及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原著。讲述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涉及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毕竟不系统,理解也比较肤浅,通过对思想代表作的阅读、钻研,熟练地掌握思想主要内容,从而把握思想理论发展的逻辑性,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

(二)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上好思想概论课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不仅需要透彻地理解思想的主要内容,更需要从一脉相承的角度去把握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思想的新发展。只有在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的承前启后性,才能在教学中讲透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认真研究党的有关历史文件

包括自党建立以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

(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

思想概论课教研室青年教师较多,由于青年教师理论水平的薄弱以及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不足,需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历经“”、改革开放时期,由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经历丰富,理论功底较深,科研教学能力较强。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认识,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优化教学思路,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渴望理论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喜欢思考的大学生充满疑惑,渴望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却苦于不得方法。因而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思想中的难点、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困扰他们的思想问题,必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理论的动力,有动力才能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深人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谈到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在这里提出要用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其中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政治理论课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说服教育,更需要有的放矢,合情合理。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归纳出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由于课堂内容的讲授能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务员之家:

(二)以理论逻辑结构为经,史实为纬,精心组织教学

理论来自于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思想得以中国化的土壤。这决定了思想概论课与中国革命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思想概论偏重理论,中国革命史偏重史实,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为了真实反映思想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应以理论内容本身的要求为主,史实为辅。如讲授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的基本原理、活的灵魂,都要以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构为经,以若干史实为纬,既突出理论结构的逻辑性,又突出思想理论的实践性,但要注意史实材料的引用是为了服从理论的讲述而不能冲淡理论的主题。

(三)突出理论的一脉相承性,注重与邓小平理论课的街接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发展,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源于马列主义。这是“两课”体系设置的一条主线,也是思想概论课应该突出的内容口.如何突出,必须在有关章节中阐明它的一脉相承,如讲统一战线,既要讲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又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为此,我们在备课中特别注意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以及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不同点,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对思想的新发展。这样做一则体现两个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二则为邓小平理论课的开设打好基础。

(四)认真组织学生学原著,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理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适应这项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在提高认识、转换角色,学习原著、提高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按教育部关于“两课”教改的精神,我校于1999年秋季开设思想概论课程。为使其很好地与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衔接,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师角色转换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刻认识教改的必要性,自觉、主动地适应角色转换

课程由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既有教材、教学体系的不适应,又有教师角色转换上的不适应。为克服这些不适应,只有对教育部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不适应到适应。

(一)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当代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历史课程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有了大体的了解。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与中学教学侧重点不同、层次不同,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重复,且理论系统性不强,给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在1994年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专题化教学方案”的专题化教学新体系,增加了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说服力和战斗力。此项教改曾获得原冶金部教改三等奖,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框架的限制,一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与中学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二则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理论功能。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思想理论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不甚了解,更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限制了“两课”教育的政治功效。思想概论课从目标、内容及结构上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区分开来,系统地讲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思想的精髓,能培养学生应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做到“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史实,大学讲理论”的思想教育模式。

(二)开设思想概论课是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是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自邓小平理论课程开设以来,高校理论课的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如不开设思想概论课,从理论体系上看,缺乏理论的延续性、系统性,也无法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的协调统一及渊源衔接关系,使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处于断线状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坚持邓小平理论,便是坚持了马列主义、思想。”什么是思想,如何理解十五大的报告,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当代大学生对思想知之甚少,甚至由于阅读书籍的偏颇性,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对以及思想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才能很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三)开设忍想概论课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教育,一个是科学文化教育。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去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加经济实力,国际实力需要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需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缺乏这些内容的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滞后等原因,学生在通过小学、中学的教育之后,普遍存在着对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状况,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概论课代替中国革命史课正是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思想的产生是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这本身就体现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学生在沿着思想理论形成的学习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同时思想的精髓便是贯穿思想主要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无疑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武器,加上有关方法论等方面通俗易懂的阐述,必将对学生掌握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高辨别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握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思想概论和中国革命史相比,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很难在教学中“深人浅出”。在我校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中,有来自历史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科的限制,很难脱离历史思维的模式;在加上中国革命史教学为了避免与中学教学的重复,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重历史知识的阐述,忽略理论分析。此外,由于青年教师本身缺乏理论功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缺乏学习理论的动力,不乐于理论钻研,存在理论修养不足的状况。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通读体现思想主要内容的代表作

要求教师认真阅读《选集》、《邓小平文集》,以及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原著。讲述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涉及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毕竟不系统,理解也比较肤浅,通过对思想代表作的阅读、钻研,熟练地掌握思想主要内容,从而把握思想理论发展的逻辑性,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

(二)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上好思想概论课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不仅需要透彻地理解思想的主要内容,更需要从一脉相承的角度去把握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思想的新发展。只有在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的承前启后性,才能在教学中讲透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认真研究党的有关历史文件

包括自党建立以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

(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

思想概论课教研室青年教师较多,由于青年教师理论水平的薄弱以及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不足,需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历经“”、改革开放时期,由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经历丰富,理论功底较深,科研教学能力较强。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认识,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优化教学思路,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渴望理论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喜欢思考的大学生充满疑惑,渴望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却苦于不得方法。因而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思想中的难点、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困扰他们的思想问题,必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理论的动力,有动力才能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深人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谈到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在这里提出要用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其中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政治理论课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说服教育,更需要有的放矢,合情合理。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归纳出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由于课堂内容的讲授能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理论逻辑结构为经,史实为纬,精心组织教学

理论来自于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思想得以中国化的土壤。这决定了思想概论课与中国革命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思想概论偏重理论,中国革命史偏重史实,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为了真实反映思想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应以理论内容本身的要求为主,史实为辅。如讲授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的基本原理、活的灵魂,都要以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构为经,以若干史实为纬,既突出理论结构的逻辑性,又突出思想理论的实践性,但要注意史实材料的引用是为了服从理论的讲述而不能冲淡理论的主题。

(三)突出理论的一脉相承性,注重与邓小平理论课的街接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发展,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源于马列主义。这是“两课”体系设置的一条主线,也是思想概论课应该突出的内容口.如何突出,必须在有关章节中阐明它的一脉相承,如讲统一战线,既要讲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又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为此,我们在备课中特别注意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以及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不同点,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对思想的新发展。这样做一则体现两个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二则为邓小平理论课的开设打好基础。

(四)认真组织学生学原著,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理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适应这项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在提高认识、转换角色,学习原著、提高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按教育部关于“两课”教改的精神,我校于1999年秋季开设思想概论课程。为使其很好地与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衔接,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师角色转换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刻认识教改的必要性,自觉、主动地适应角色转换

课程由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既有教材、教学体系的不适应,又有教师角色转换上的不适应。为克服这些不适应,只有对教育部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不适应到适应。

(一)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当代大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历史课程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有了大体的了解。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与中学教学侧重点不同、层次不同,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重复,且理论系统性不强,给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在1994年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专题化教学方案”的专题化教学新体系,增加了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说服力和战斗力。此项教改曾获得原冶金部教改三等奖,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框架的限制,一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与中学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二则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理论功能。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思想理论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不甚了解,更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限制了“两课”教育的政治功效。思想概论课从目标、内容及结构上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区分开来,系统地讲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思想的精髓,能培养学生应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做到“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史实,大学讲理论”的思想教育模式。

(二)开设思想概论课是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是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自邓小平理论课程开设以来,高校理论课的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如不开设思想概论课,从理论体系上看,缺乏理论的延续性、系统性,也无法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的协调统一及渊源衔接关系,使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处于断线状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坚持邓小平理论,便是坚持了马列主义、思想。”什么是思想,如何理解十五大的报告,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当代大学生对思想知之甚少,甚至由于阅读书籍的偏颇性,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对以及思想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才能很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坚持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三)开设忍想概论课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教育,一个是科学文化教育。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去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加经济实力,国际实力需要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需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缺乏这些内容的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滞后等原因,学生在通过小学、中学的教育之后,普遍存在着对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状况,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概论课代替中国革命史课正是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思想的产生是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这本身就体现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学生在沿着思想理论形成的学习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同时思想的精髓便是贯穿思想主要内容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无疑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武器,加上有关方法论等方面通俗易懂的阐述,必将对学生掌握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高辨别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握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思想概论和中国革命史相比,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很难在教学中“深人浅出”。在我校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教师中,有来自历史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科的限制,很难脱离历史思维的模式;在加上中国革命史教学为了避免与中学教学的重复,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重历史知识的阐述,忽略理论分析。此外,由于青年教师本身缺乏理论功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缺乏学习理论的动力,不乐于理论钻研,存在理论修养不足的状况。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通读体现思想主要内容的代表作

要求教师认真阅读《选集》、《邓小平文集》,以及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原著。讲述中国革命史课程虽然涉及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毕竟不系统,理解也比较肤浅,通过对思想代表作的阅读、钻研,熟练地掌握思想主要内容,从而把握思想理论发展的逻辑性,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

(二)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上好思想概论课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不仅需要透彻地理解思想的主要内容,更需要从一脉相承的角度去把握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思想的新发展。只有在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的承前启后性,才能在教学中讲透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认真研究党的有关历史文件

包括自党建立以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

(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

思想概论课教研室青年教师较多,由于青年教师理论水平的薄弱以及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不足,需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历经“”、改革开放时期,由时代到邓小平时代,经历丰富,理论功底较深,科研教学能力较强。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认识,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优化教学思路,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渴望理论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喜欢思考的大学生充满疑惑,渴望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却苦于不得方法。因而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思想中的难点、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困扰他们的思想问题,必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理论的动力,有动力才能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深人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谈到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在这里提出要用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其中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政治理论课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说服教育,更需要有的放矢,合情合理。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归纳出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由于课堂内容的讲授能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理论逻辑结构为经,史实为纬,精心组织教学

理论来自于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思想得以中国化的土壤。这决定了思想概论课与中国革命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思想概论偏重理论,中国革命史偏重史实,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为了真实反映思想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应以理论内容本身的要求为主,史实为辅。如讲授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的基本原理、活的灵魂,都要以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构为经,以若干史实为纬,既突出理论结构的逻辑性,又突出思想理论的实践性,但要注意史实材料的引用是为了服从理论的讲述而不能冲淡理论的主题。

(三)突出理论的一脉相承性,注重与邓小平理论课的街接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发展,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源于马列主义。这是“两课”体系设置的一条主线,也是思想概论课应该突出的内容口.如何突出,必须在有关章节中阐明它的一脉相承,如讲统一战线,既要讲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又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为此,我们在备课中特别注意马列主义的有关论述以及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不同点,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对思想的新发展。这样做一则体现两个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二则为邓小平理论课的开设打好基础。

(四)认真组织学生学原著,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7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有名与无名的数学家;而认识的客体,则包括数学科学的对象及其特性,研究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研究成就的精神文化价值及对物质世界的实际作用,内部各种成果或结论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等。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只要是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关于这个概念的外延,从量的方面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属于宏观的,有数学观(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的本能和特征、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在科学中的文化地位,数学方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等;属于中观的,有关于数学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流的原因与结果,各个分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内容上的对立与统一的相克相生的关系等;属于微观结构的,则包含着对各个分支及各种体系结构中特定内容和方法的认识,包括对所创立的新概念、新模型、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认识。

从质的方面说,还可分成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片面认识与完全认识、局部认识与全面认识、孤立认识与整体认识、静态认识与动态认识、唯心认识与唯物认识、谬误认识和正确认识等。

二、数学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的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对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之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中。它具有如下的突出特性和作用。

(一)数学思想凝聚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二)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有哲理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性,其概括程度相对较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等“事实”,都可作为数学思想进行哲学概括的材料,这样的概括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数学思想富有创造性

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获得相对直观的形象的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将一种关系结构变成或映射成另一种关系结构,又可反演回来,于是复杂问题被简单化了,不能解的问题的解找到了。如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转化成一笔画问题,便是典型的一例。当时,数学家们在作这些探讨时是很难的,是零零碎碎的,有时为了一个模型的建立,一种思想的概括,要付出毕生精力才能得到,这使后人能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体会到创造的艰辛,发展顽强奋战的个性,培养创造的精神。

三、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大力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

(一)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

从教材的构成体系来看,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汇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河流”。一条是由具体的知识点构成的易于被发现的“明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另一条是由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暗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血脉”灵魂。有了这样的数学思想作灵魂,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才不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因为数学思想能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块)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有了它,数学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做到相互紧扣,相互支持,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和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数学思想这一主线,便能高屋建瓴,提挈教材进行再创造,才能使教学见效快,收益大。

(二)数学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分三个层次进行,这便是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和情境设计。无论哪个层次上的设计,其目的都在于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获得和发展真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去。这种设计不能只是数学认识过程中的“还原”,一定要有数学思想的飞跃和创造。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历史上数学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和简缩。例如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是概括了变量之间关系的简缩,也应当是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使用现代手段实现的新的认识过程。又如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渗透了集合关系的思想,还可以是在现实数学基础上的概括和延伸,这就需要搞清楚应概括怎样的共性,如何准确地提出新问题,需要怎样的新工具和新方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预测和创造,而要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依靠数学思想作为指导。有了深刻的数学思想作指导,才能做出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来,才能引发起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的要求。靠一贯如此设计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数学思想的问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三)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数学思想性高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这几十个智慧的头脑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新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难以解答的。面对这些活泼肯钻研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保证准确辨别各种各样问题的症结,给出中肯的分析;才能恰当适时地运用类比联想,给出生动的陈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找到闪光点并及时加以提炼升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把众多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才能使有一定思想的教学设计,真正变成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

有人把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理解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质和量,就是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形成的清晰程度和他们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从“新、高、深”三个方面来衡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新”指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新意,“高”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形成一定高度的数学思想,“深”则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程度。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8

所谓“生活作文”就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文章表达活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

从上述定义上看,“生活作文”的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为语言活动的主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主体。

本文阐述“生活作文”的各个时期的创导者的主要思想、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作文教学改造的问题作一思考。

一、芦田惠之助的“随意选题”说

处于大正自由教育时期的芦田惠之助对明治维新以来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十分不满,他认为明治维新以来一味模仿,而无内省之余。初等教育亦是如此,全无深思教育之结果之暇。教育之目的、方针只重舶来之论说,而不考虑眼前的儿童如何。芦田是以回归东洋的传统思想(佛教)来寻求克服这种自我丧失之危机的方法的。以传统的思想方法,从内部精神来寻求人的形成的逻辑。芦田从坐禅中悟得自身以往只读他人之书、听他人之言,而未及从自身体验中把握确实之物的境界,悟得人之个性的发挥是人之生命的根本。芦田的此种以传统的方法获得近代的意识(自我确立)的形态是日本特有的东洋化的方式。

芦田将上述的人的形成,自我确立的思想贯彻于教育,他认为教学“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阅读之方法即是读自己,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听话之方法即是听自己,讲话之方法即是讲自己。”教师指导之第一意义是培养要写之愿望,其它的指导皆是此后之事。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在短期内就遗忘、“磨灭”之议论,芦田认为这是一种“剥落”,而并非“磨灭”,即学习者以往就没有用心学习,他所得到的只是表面之物。将所见、所闻、所行之事,真实地写下来,自然而然会产生某种思想,这样的写就不会是件苦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芦田针对课题方式,提出了“随意选题”的作文教学思想。“随意选题”之目的是要将作文从形式训练中解放出来,作文的过程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芦田认为作文的题材应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寻找,应是确有实际感受之体验。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万物春发秋实、人的起卧衣食,皆为文章。而其评价标准是以自我满足为唯一标准。

对“随意选题”的一些论说,人们很自然地批判芦田之说是否定教学的系统性,是自然主义。但芦田则明言“没有指导的作文如放置不管的植物,会生长,但不会结硕果。”并未与自然主义同调。

芦田分两个观点具体化了作文指导过程。第一,即前述的培养要写之愿望。芦田在这里提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之课题,并加以充分的强调。第二,“给予儿童的生活作文以意义”。这其中包含着阅读作为范文的文章,概括写作之法,给学生淡写文章之体验、推敲文章之经验,回顾写文章以来的变化,批改、评价作文等。但芦田认为这只是些细节。

芦田以“随意选题写作课上我之方法”为题,将其方法整理为(1)让学生说10个自己的题目、(2)记述、(3)处理的三段法。

(1)是让10名学生说一下想写的题目,芦田特别指出不要在教学上有任何预备、提示、反应。如果需要什么,就是老师的微笑。芦田在此排斥了以往的出题。课桌间巡视指导、以及所谓“为表达的生活指导”、“写之前之生活指导”等种种方法。

在(3)的“处理”中,教师指导(前述的第2点)将走上前台。这里芦田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点。

①总评。教师在通读完学生作文后谈感想。包括作文的优劣、成绩情况、特别优秀的地方,既有表扬、又有告诫。

②朗读。朗读数篇优秀的、有新意的、有个别特点的作文。提示其它学生修改的方向。

③抄写。

④细评。指出文章的优缺点,订正、欣赏,以此提高学生欣赏、评价、推敲文章之能力。

⑤订正。

芦田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几个发展阶段。在小学1~3年级阶段只是将所见所闻所行记下来,而无任何修饰手法;到小学4年级,在记述见闻、行为中开始带上自己的感想,开始有把握事物中心点的意识。同时开始运用超越具体事物的概念。至小学5、6年级,开始将自己的信念、看法记于事实之中,在记述时,开始选择符合自己理想的事、物、行为来写了。有了这样的理想的天地,就会对社会的事物进行批评、议论。在小学教育结束时,对各种类型的文章都有了一定认识。在这里2、3年级同5、6年级同是写见闻事物,粗看十分相似,但前者是以事为主,而后者是以人为主的。

在处理题材上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开始只是平铺直述地记述事实,逐渐地在记述中发现中心点,感想也鲜明起来。为了使叙述完整,开始思考文章的结构。最后形成了定题、构思、适当地进行材料的取舍选择而记述的一般作文方法。在这当中,教师应发现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理内容上的进步,给学生作提示,以使学生能体会到自身的变化,内省今后作文的方法。

在表达方法上会有各种变化。同样的题材或是用单纯的叙述方式、或是对话的形式、或是在叙述中插入对话、或是用拟人化的方式。这种表达上的变化多半是受到课文以及杂志文章的暗示而产生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作文,提示他们自身的变化,以使他们开始在描写、修饰上下功夫。

芦田的这些关于指导方法、发展阶段的论说基本上接受了以往国语教学中的方法论,但他的出发点始终是学生的自身变化,而不是通过外加的传授使学生接受。即这里贯穿着芦田的“随意选题”的基本思想。

二、小砂丘忠义的“生活作文”思想

作为本世纪30年代出版发行的杂志《作文生活》的主要编者的小砂丘忠义在“生活作文”的理论化上作出了贡献。

小砂丘把“生活作文”的思想推广至各个学科,以生活作文的思想来构筑他的有关人的形成的整个教育的思想。

小砂丘在他的《我之作文生活》中说:“作文之法不应仅是在学校里,仅是在作文课上进行。我认为作文之法首先是作为生活的个人对个体的自觉,这样修身、地理、历史、理科等所有学科都是通往作文之法之路程。”

“将人生看作为作文之法是我作为教师的出发点。各人的作文之法就是他的修身、他的历史。换言之就是自己的‘个’之发现。”

小砂丘将“写”看作为自我发现之手段、自我存在之确认、自我教育之方法。小砂丘通过自己整个生涯来实践他的以写的方法来贯穿的整个教育思想。

小砂丘将“生活作文”同人性的基本特征联系起来,思考“生活作文”的意义。这样的特征是通过教育而发展起来的普遍的人的性格:真实性、积极性。

生活作文的指导中的提示有:“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等。这里的真实一方面是写作者内在的真实,即其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一方面是外在的真实,即自然、人、社会、文化中所含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生活作文要求这两个侧面的真实的统一。

小砂丘说道:“城市有城市的真实、女人有女人的真实、孩子有孩子的真实、小偷也有三分真实。我期望的就是这种真实的表达,而表达的形式则是第二位的。”“讨厌就写讨厌、愤怒就写愤怒、喜欢就写喜欢,把所想的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这样作者对所写的就抱有充分的理由和责任。”“写的题材、表达应是完全自由的。不是要等到要你写才写,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才写。学生不是被逼着写,而是(自由地)自己想写,就能写出很好的作文来。”

小砂丘通过真实性的思想,将生活作文不仅仅停留在修辞学、文学情操这些具体教育领域,而推广至人的形成的整个教育。通过自己的眼、耳、手、心来反映的客观事物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小砂丘的两种真实的统一过程的思想将人的形成中的辩证法带到了作文教学中。

所谓“积极性”就是人对对象物的作用,并且执着地追求一贯性。“既使跌到了也不停止的积极性是我们唯一的生活武器。这种积极性同执着相结合才能产生威力。”(小砂丘语)

小砂丘认为评价作文的标准有各种各样。“纯情与否、有无科学性、有无社会性、有无诗意;或是现实的文章、浪漫的文章、都市的文章、农村的文章;或是有内容而缺乏表达,有表达而缺乏内容等等。”但其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无积极性。这一看法是针对明治以来实行的学校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小砂丘认定生活作文的基本标准是积极、能动地写,还是被动地写。要在儿童身上培养这种积极性,执着,培养不屈不挠的坚强的儿童。积极性和执着是人的生活的原动力。而这种培养的起点就是有意识的语言活动——生活作文。

小砂丘本人是在严峻的自然和社会现实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教师生涯也是在偏离城市的,被资本主义发展冷落的农、山村地区度过的,这使得他的思想充满着克服困难、追求生活的内在动力感。在这种切实的生活感受中,他把握了儿童成长的真谛、教育的真谛——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培养。

站在民间,在野的立场上,小砂丘以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明治以来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他看到明治以来的学校教育中,越到高年级、越是优秀学生就越是模仿成人。成绩好就是模仿得好,就是记忆得好。这是因为成人的“感化”太多了。他指出这是“邪道”。他认为应建立这样评价:喜欢自己的人就是优等生。

他的这些批判对于现代学校教育来说也是切中时弊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在每一个学科中具体地落实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的教育。这其中“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是一笔很好的遗产。

三、生活调查作文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

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秘书学的宗旨就是通过揭示规律达到应用的目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日益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些变化不仅给我国的秘书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从事秘书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着过硬实务能力的秘书人才是目前困惑许多老师的一个难题。很明显,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己不再适应当今秘书学的教学,更满足不了教学目标的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若想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秘书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很多优势,具体表现在:

一、强调情境的创设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于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直接利用教材向学生灌输新知识,没有情境创设这一环节,不能为学习者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当然就激发不了学习者的联想,也很难获得长时间记忆的效果。

二、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协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学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协商和辩论,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每位同学都可以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及修正,大家共同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能让每位同学的智慧被群体所共享,这种教学方式比起忽略讨论、交流、协商、辩论等环节,直接由教师给出结果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三、重视学习者的会话和商讨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会话。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才能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建构主义主张,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们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只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老师通过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大家有效地利用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同学们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相互启发、畅所欲言。

四、明确学习目标的意义建构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有一个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习者自己形成对事物的看法,通过意义建构,同学们不仅能掌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且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会有更多的了解。意义建构与“以教师为中心,以逻辑讲解传授方式为主,让同学们记住更多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质的区别。

以《办公室管理》中的一堂课为例,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要求同学们掌握收进邮件的一般程序并学会发现和处理可疑包裹。

(二)教学重点:掌握收进邮件处理的一般程序。

(三)教学难点:

(1)怎样发现和处理可疑包裹?

(2)几种特殊邮件的处理方法。

(3)文件在传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教学方式: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有关“收进邮件”的问题;各位同学,非常抱歉,我今天上课迟到了2分钟,原因是我刚才在办公室里找一封信耽搁了时间。这封信对我来说很重要,为此,今天课前,我特地留出一些时间去办公室拿信。办公室王秘书告诉我,前两天的确有我一封信,可他当时没看见我就顺手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了。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他的办公桌,随后又到办公室的其它角落细心查找,都没找到。王秘书见状也跑过来帮忙,我俩累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我又气又慈,责备了他几句,他却很不服气地说:“我每天要处理大童的办公室事务,你的信我总不能天天装在身上吧?”同学们,你们说说,这件事王秘书到底有没有责任?

(2)提出开放型问题:你们认为这件事责任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请同学们自由思考和讨论)

(3)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大家积极思考;选举代表发言;老师在黑板上罗列出他们的主要观点:

①这是个小事情,在生活当中很常见,不必太认真;②事情虽小但能看出王秘书的工作责任心不强;③秘书每天的工作繁忙且琐碎,不就是弄丢一封信吗?不应该责备他;④不论大事还是小事,秘书都应认真时待。今天能把信弄丢,以后就有可能会弄丢其它重要的东西;⑤王秘书应该采取其它的办法,比如电话通知本人或找别人代领子,尽快地让信到达收件人手中;⑥王秘书错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妥的记录;⑦王秘书不会分拣邮件,更谈不上会处理邮件,缺乏相关培训……

(4)归纳同学们的观点:

大致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①应该由王秘书负责,理由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条理;不具备秘书的基本素质。

②不应该由王秘书负责,理由是: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差;王秘书的工作量大且琐碎;信件是小事不必小题大做。

(5)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你认为作为一名办公室的初级秘书,应不应该熟悉和掌握收进邮件的一般程序?

大家经过思考都认为应该具备,这样观点就统一了:这件事应由王秘书负责。紧接着请大家再思考:你们能告诉老师,王秘书错在哪儿?如果你是一名秘书,你又该如何处理收进的邮件?

(6)创设案例、组织分析:假如你是某大型企业的秘书,每天下午三时,市邮政公司会准时地把你单位当日所有的邮件都放在公司的前台,你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邮件?

①角色扮演。假如,教室的讲台就是你公司的前台,老师在上课前准备一些信件、帐单、传单、报纸、杂志等作为道具,分别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分成两组在下面认真观察、讨论并选定代表将台上两位同学的工作过程详细地表述出来。

②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在黑板上罗列他们的观点。第一组认为,首先要对信件进行分拣,其次进行登记,再次分发,最后传阅。第二组认为,首先进行分捡,其次是邮件的拆封,再次注明日期,最后分发、传阅。

(7)提出思考型问题请大家考虑:

①邮件的种类有哪些?

②办公室里需不需要有邮件分类工具?

③在取邮件时要不要先确定包裹是否安全?

④邮件上需不需要注明日期?

(8)同学们思考后都一致认为在收进邮件时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9)请同学们把收进邮件的程序写成一份清单。

(10)重点讲解:

①怎样发现可疑包裹?应特别引起注意的几种情况:邮件的形状不规则或大小异常;能看出金属线的形状;在封口处有油渍;有一种苦杏仁的味道;在包装纸上有小孔。公务员之家:

②怎样处理可疑包裹?a.不打开它,更不要让其他的人去处理。b.对可疑物要轻拿轻放,并且要把它放在一个与地面平行且远离办公室的一角。c.尽可能快地离开办公室,并且要把门锁上,随身带好钥匙,这把钥匙只能在警察或者负责安全事务的官员到来的时候才能使用。d.通知你公司的负责安全的官员,如果有必要,还需通知警方。e.疏散办公室周围的人,保证通道畅通。

③一份文件多人传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a.使用标准传阅顺序提示条或者设计一个传阅提示条。如果你使用的提示条上面已经有名字,在这些名字前按每个人必须收到的顺序加数字“1,2,3"等。每个人都必须在看完邮件之后,签上自己姓名的缩写字母或者划掉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转交给下一个人,并且注意不要拿掉邮件上面的提示条。b.如果公司使用的是部门之间通用的邮件登记表,可以按每个人的收看顺序把名字写在登记表上,每个收阅人在看完邮件后都要划掉自已的名字,然后把邮件放回原处,并派专人把邮件送给邮件登记表上写的下一个人。

④邮件在拆封时应注意哪些事项?a.不能拆开标有“亲启”、“保密”等记号的邮件,除非上司授予秘书这样的权利;b.如果无意拆开了不应该拆的邮件,应立即在邮件上注明“误拆”字样,并封上邮件;c.如果接收到的邮件是报刊、小册子等印刷材料,拆封时要注意整洁,一般应把邮件上的所有包装纸除去,并要把来件理齐摊平;d.拆邮件时,要在邮件底部轻轻敲击几下,使邮件内的物件落到下面,以防让信等物留在信封口的边缘。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支票和重要物件可能会被剪坏,给工作带来不便;e.应该使用开封刀或者用自动拆封机开启邮件,小心取出邮件,并仔细检查邮件内物件是否全部取出,f.邮件上注明的附件,必须核对清楚。如果缺少附件,应该在邮件上注明,最好将附件用环行针或订书钉固定在邮件上。

⑤上司不在时如何处理邮件?a.如果上司习惯于每天给办公室打电话,就应该把内部信件和外来的信件分开,同时把每封邮件的内容大致记录,这样就可以随时向上司汇报,b.如果上司没有每天给办公室打电话的习惯,应该主动打电话把需要上司亲自处理的邮件告诉他,或者传真一份给他;c.如果上司离开时间较长,应把所有邮件—无论是私人邮件还是商业邮件都通知他;d.尽可能多处理一些邮件,在通知上司时应清楚地说出邮件的主题,或者把邮件交给公司其他人处理;e.把需寄给上司的邮包连续编号(如3-1,3-2,3-3),这样就会知道所寄的邮件上司是否全部收到了;f.如果上司正在度假,并且不让秘书转交邮件时,可以把需要上司亲自处理的邮件先保存下来,并在对发件人回复的信中告诉对方何时可以得到回复;g.把积压的邮件分别装入纸袋,标上“需要签字的邮件”、“需要某某处理的邮件”、“需要阅读的邮件”、“报告”和“一般阅读材料”等。

(11)请同学们再次总结正确收进邮件的程序。参考答案:邮件的种类和初步分拣、邮件的拆封、注明邮件的日期、进一步分拣、邮件登记、邮件的分发和传阅等。

教学思想论文范文篇10

这一类“辨析型”课文,虽然数量很少,但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德育的针对性方面有十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辨析型”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教学起来颇难把握,因此有必要对“辨析型”课文教学结构作一些探讨。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三步教学结构,即将“辨析型”课文的课堂教学分解为“感知课文----辨析明理----巩固认识”三个步骤来进行,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目的和方法,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感知课文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明确课文所提出的问题,即解决一节课的材料和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的辨析明理打好基矗常用的感知课文的方法有:

1、指导阅读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直接感知课文材料,教师只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中比较浅显的课文。如教第9册第9课《真正的好朋友》,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只提示学生注意:(1)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宇和丁杰是好朋友?(2)丁杰为什么为王宇的事发愁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2、创设情景法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会课文内容,充分感知课文。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课文,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如教第5册第7课《要勇敢,不蛮于》,&127;教师可利用幻灯、挂图、录音等手段创设情景:&127;小松逞能捅掉了马蜂窝,引得马蜂到处乱飞,小松急忙捂着脑袋跑,没有被马蜂蜇着;而小勇跑开后又跑回去,一边用身体护着小刚,一边脱下上衣,拼命抽打追来的马蜂,结果,小勇的身上、脸上还是被蜇了好几下,疼得他直掉眼泪。

使学生通过视(小松等的行为)、听(小松等的对话以及马蜂乱飞的“嗡嗡”的声音),切身体验课文所讲的故事,充分感知课文。

3、讲授法

指教师对课文作必要的讲解。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带抽象性的课文,如教第11册第9课《<盲人摸象>&127;的启示》,教师可简要讲述《盲人摸象》的寓言,然后由此引发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127;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二、辨析明理

这一步是在上一步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追根究底,目的是对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要通过讨论、辨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127;逐步解决学生头脑中“为什么”的疑问,使学生明白道理。常用的辨析明理的方法有:

1、集中讨论

就课文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发言的比较、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让学生明理的目的。如教第8册第7课《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在学生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讨论: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再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教育学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分组讨论

一般按4至6人力一组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对课文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各组意见,再在全班交流,逐步归结为统一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事理。如教第9册第7课《有事大家商量》,在学生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读了这封小队长的来信,&127;你能看出他们的小队在这件事上有什么问题吗?假如你是知心姐姐,要对小队长和队员们说些什么呢?在各组统一认识后再在全班交流,逐步形成全班的统一认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的教育,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使学生懂得集体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学会商量事情。

3、同座议论

指同座的两位同学互相交流意见,以便于每位同学检查和修正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比较浅显的问题。如教第10册第2课《宽厚待人》,在学生感知课文后,可就课文末尾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让学生同座议论,互相检查和修正自己的看法,达到自己教育自己、主动地明白道理的目的。

三、巩固认识

这一步是在学生辨析明理的基础上,及时巩固学生的正确认识,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指导和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常用的巩固认识的方法有:

1、演绎法

将学生明白的道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理。如教第8地第7课《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在让学生辨析明理后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什么好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有什么害处,进一步深化学生“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的认识。

2、设置疑难法

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根据自己所明白的道理来解决疑难,以巩固学生的正确认识。如教第9册第9课《真正的好朋友》,在学生辨析明理后,教师可给学生设置疑难;你和好朋友是怎样互相帮助的?发现好朋友做了错事,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被励学生运用所明白的道理来克服疑难,从而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识。

3、指导实践法

在学生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也是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巩固。如教第9册第7课《有事大家商量》,在学生辨析明理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最近学校号召各班都要建立图书角,我们班的图书角应该怎样建?这件事情由谁来决定?怎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