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20

教学技巧论文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生;说明文写作;教学;技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又以理服人,那说明文则是以知明人。以情感人往往有情节,以理服人往往有事实,这都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素材。而以知明人则相对较难,因此,最好不采用集中教授的方式,而采用感受、实践、归纳的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知识就是言语信息,它的本性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写作内容知识主要有主题知识和读者知识构成,而写作主题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作者是否“有米下锅”、“有物可言”。作者知道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东西越好。写作内容当然来自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欲“炊”必先有“米”,然后才能表现出“巧妇”之“巧”。这几句俗语道出了内容与技巧的关系。可以设想,教师要求学生写说明文而学生对说明对象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没办法写。

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说明文写作也需要先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至于写作技巧,当有了内容后才能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上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得说明文的写作内容。

首先,写作内容可以从“制造事件”入手,使说明文的写作具有“情节性”,以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只是说明文写作内容的获得,要比其他文体更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说明文写作指导上应尝试“先动手做,后动手写”的技巧。动手做,是获得说明文写作内容的有效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亲手制作某种模型(如桥梁、车、房屋等),然后将设计原理、所用材料、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结合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有关知识,制作教具或动植物标本,然后将制作过程写出来;还可以写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系统的认识。第二类,结合劳动技术可制作手工艺品,如制作布贴画、烹饪菜肴、使用缝纫机、维修家电等,将有关步骤如实地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然后加工润色。第三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印刷厂,了解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印刷过程;如对某种建筑物或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按顺序记录下建筑物的结构形态特点或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征。严格地说,动手做不属于语文课的任务。但是,当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时候,不是也要求学生对景物进行观察吗?写调查报告不是也要求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先调查研究后形成文字吗?先动手制作,然后再写制作的过程,恰恰是激发学生说明文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这也是“语文综合活动”的一种形式。写作要调动多种器官综合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动手制作是亲身实践活动,是获得“真知”的前提。这一点布鲁纳的发现也可以给我们启迪,“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发现与自行组织知识的方法,有助于学习后的长时记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之后,有助于将来独立的求知与研究,所以,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他们学习的结果,这也是“动手做”的道理所在。

其次,成文的演练需要先说话后作文。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就是一种“有声语言”的文本。它与教师的询问、评价语言形式对话;其他学生即使没有参与对话,但思维在“对话”。先说话后作文,就是强调把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结合起来。把一件事说明白了,才可能写明白;人对事物的感知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说话比较简单,写成文章就比较复杂;说总比写快,先动口说,说的内容有偏差,“改口”比改文章容易;说得好现场就能获得好评,感受成就感的周期短,反馈及时;先说就能把作文思路先演练一通,写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作文则是书面语言的文本、有声语言文本在先,书面语言文本在后,有利于“我手写我口”,形成语言生活化、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也是一种“语文综合活动”。

再次,从“动手做”获得写作内容,从“动口说”获得写作演练,接下来自然要涉及到写作技巧。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获得写作内容之前就一股脑地把写作技巧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能得到这些知识,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没有发现,没有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很难转化为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这种先个别后一般的程序认知能力进行迁移。当说明对象不需要亲手制作,而是一个具体事物,则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把从前的自我设计与选材、制作转换为别人的设计、选材、制作。虽然不是自己的操作,可是自己操作过,明白其中缘故,自然说的清楚明白。甚至可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不是具体事物,而是抽象事理的说明对象上来。有了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又要进一步让别人明白,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写作技巧的策略性知识。从逻辑上讲,这是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许多程序性的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只是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许多教师通过先讲解写作知识,再根据这些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导致学生无法写出好文章。其实,如此教学,教师自己也不能根据自己的讲解的写作只是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又何必强求学生。但是,写作技巧知识如果是在亲身实践中悟出的,这种知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积淀,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自动支配自己的相关写作活动。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英语数学兴趣效率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认为教师只有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感染和吸引学生,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记单词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恰恰就是单词词汇了。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记英语单词感兴趣。

记单词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几十个单词抛给学生,规定用多少时间给我记下来。学生一定会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酝造一个非常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记的话,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把记音标和单词的任务完成了。

1.1指物记单词这种记忆方法就是利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则,一切皆为我所用,不必为教具发愁。方便实用,学生颇感兴趣,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我就顺手拿起学生的书包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吗?李明的这个书包里面的东西,看一看谁能把他们认出来”接着我就依次取出了文具盒、铅笔、钢笔、书、橡皮、直尺、卷笔刀、字典笔记本……我取一样学生就说出一个单词。

1.2比赛记单词有时我就以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来记单词。采取写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以及学号等的比赛形式让学生记住了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字。

1.3单词接龙在电视节目上我们经常看到成语接龙比赛,每一位参赛选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想出更多的词语供选择,这时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同时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如果遇到单词多而且难的单元,我就采用单词接龙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有时候复习时也偶尔采用,效果特别好,而且学生很感兴趣。

二、培养习惯,强化能力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学好英语的五大技能。学生学英语习惯归纳起来就是听说读写译习惯的培养。

2.1听的习惯一位语言专家说过“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可见“听”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学习英语使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也说明听力差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比如聋和哑往往就是相连的。光靠初三这两个月是不行的,所以我从初一的时候起每节课都要进行听力训练,听力训练的单词记得多,听力也就不怕了。另外就是听写课文,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练习听力的一个好方法。

2.2说和朗读的习惯我们最怕的就是“哑巴英语”,因为中国学生大部分性格内向、腼腆有一种不愿积极参与的心理障碍,而且害怕出错,这是学习语言最大的障碍,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只有认真训练学生的说和朗读的习惯。语言这东西,读比写还重要,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他虽然写不出几个字,但他能基本掌握语言的表达功能,比较自由的交流。这就是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拳师每天要练拳,歌手每天要练嗓子。我们学习英语也要坚持朗读英语,只要每天坚持朗读英语,只要每天坚持朗读三四十分钟,持之以恒,就能使舌头听从大脑的指挥,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另外,大量的、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而广泛的朗读更能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这也是我上高中时的亲身经历。之所以我现在吃英语这门饭,就是因为我上高中时每天早上坚持读半个小时的英语,英语才成了我最强项。

2.3培养写作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学习必须以听和读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语,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仅靠听和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形成。

在我国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可谓人所共知的现象,比如许多毕业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拿到了英语6级甚至是8级,但到了工作当中无法和外国人正常交流。而这些年来随着听,说不断受到重视,笔头工夫,尤其是写作成了学生的难题。所以从初一第一个学期起就特别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每天都要学生写几句话,到初三写整篇的文章。原来学生写一次作文,老师都需要一词一句的改上几天,但最终效果不是太好,还是要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鼓励赏识的力量无穷尽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谁都爱听好话,表扬的话。有利与学生成长的好听的话,老师一点也不要吝啬。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和鼓励,一句真心的关怀,一个真诚的眼神,一句善意的面带微笑的责备,也许能给学生彻夜难眠的欣喜,也许能成为学生化悲痛为力量的催化剂,也许是学生一生的转折点。我们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英语每天早上都要默写。不管默写多还是少,满分都是100。为了严格要求学生,都是95分过关,也就是说错三个以下过关,否则就不过关。但是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比较薄弱,别说95分过关,就是65分他们几个也过不了关。公务员之家:

于是我就给他们降低标准,比如今天默写对一个,就批一个“好”字,明天能默写对两个,我就给他们批一个“进步很大,加油!”好学生一样也需要表扬。如果是经常默写满分的同学,我就会这样批“你的水平就是一流的,你太棒了!”尤其是初三学生的心里压力已经够大的了,老师不应该再有恨铁不成钢的言语和做法,给学生沉重的思想包袱,这时最好的老师是能给学生减压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英语数学兴趣效率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认为教师只有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感染和吸引学生,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记单词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恰恰就是单词词汇了。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记英语单词感兴趣。

记单词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几十个单词抛给学生,规定用多少时间给我记下来。学生一定会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酝造一个非常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记的话,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把记音标和单词的任务完成了。

1.1指物记单词这种记忆方法就是利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则,一切皆为我所用,不必为教具发愁。方便实用,学生颇感兴趣,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我就顺手拿起学生的书包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吗?李明的这个书包里面的东西,看一看谁能把他们认出来”接着我就依次取出了文具盒、铅笔、钢笔、书、橡皮、直尺、卷笔刀、字典笔记本……我取一样学生就说出一个单词。

1.2比赛记单词有时我就以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来记单词。采取写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以及学号等的比赛形式让学生记住了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字。

1.3单词接龙在电视节目上我们经常看到成语接龙比赛,每一位参赛选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想出更多的词语供选择,这时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同时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如果遇到单词多而且难的单元,我就采用单词接龙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有时候复习时也偶尔采用,效果特别好,而且学生很感兴趣。

二、培养习惯,强化能力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学好英语的五大技能。学生学英语习惯归纳起来就是听说读写译习惯的培养。

2.1听的习惯一位语言专家说过“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可见“听”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学习英语使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也说明听力差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比如聋和哑往往就是相连的。光靠初三这两个月是不行的,所以我从初一的时候起每节课都要进行听力训练,听力训练的单词记得多,听力也就不怕了。另外就是听写课文,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练习听力的一个好方法。

2.2说和朗读的习惯我们最怕的就是“哑巴英语”,因为中国学生大部分性格内向、腼腆有一种不愿积极参与的心理障碍,而且害怕出错,这是学习语言最大的障碍,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只有认真训练学生的说和朗读的习惯。语言这东西,读比写还重要,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他虽然写不出几个字,但他能基本掌握语言的表达功能,比较自由的交流。这就是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拳师每天要练拳,歌手每天要练嗓子。我们学习英语也要坚持朗读英语,只要每天坚持朗读英语,只要每天坚持朗读三四十分钟,持之以恒,就能使舌头听从大脑的指挥,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另外,大量的、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而广泛的朗读更能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这也是我上高中时的亲身经历。之所以我现在吃英语这门饭,就是因为我上高中时每天早上坚持读半个小时的英语,英语才成了我最强项。

2.3培养写作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学习必须以听和读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语,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仅靠听和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形成。

在我国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可谓人所共知的现象,比如许多毕业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拿到了英语6级甚至是8级,但到了工作当中无法和外国人正常交流。而这些年来随着听,说不断受到重视,笔头工夫,尤其是写作成了学生的难题。所以从初一第一个学期起就特别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每天都要学生写几句话,到初三写整篇的文章。原来学生写一次作文,老师都需要一词一句的改上几天,但最终效果不是太好,还是要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鼓励赏识的力量无穷尽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谁都爱听好话,表扬的话。有利与学生成长的好听的话,老师一点也不要吝啬。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和鼓励,一句真心的关怀,一个真诚的眼神,一句善意的面带微笑的责备,也许能给学生彻夜难眠的欣喜,也许能成为学生化悲痛为力量的催化剂,也许是学生一生的转折点。我们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英语每天早上都要默写。不管默写多还是少,满分都是100。为了严格要求学生,都是95分过关,也就是说错三个以下过关,否则就不过关。但是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比较薄弱,别说95分过关,就是65分他们几个也过不了关。公务员之家:

于是我就给他们降低标准,比如今天默写对一个,就批一个“好”字,明天能默写对两个,我就给他们批一个“进步很大,加油!”好学生一样也需要表扬。如果是经常默写满分的同学,我就会这样批“你的水平就是一流的,你太棒了!”尤其是初三学生的心里压力已经够大的了,老师不应该再有恨铁不成钢的言语和做法,给学生沉重的思想包袱,这时最好的老师是能给学生减压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4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公务员之家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提问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倒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是发散性的提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n,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化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m公式

3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实施策略

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亢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公务员之家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课堂提到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提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科学课堂中的提问。218.75.83.251/Article/{$UploadDir}200622714251667.doc.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6

在当前形势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写出来的文章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语言苍白而贫乏,真实性不强,也没有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很难打动人。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这些现状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的作为更加生动,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问题

1.1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会实行模板式的训练方法,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考试前才开展针对写作技巧的突击训练,或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几篇范文和写作格式。处于这样的教学范围下,学生很难真正学到写作方法,写出的文章也必然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并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感。

1.2不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心智还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让学生加强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与道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而从目前语文写作教学来看,学生不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学生难以积累到足够的课外阅读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了抑制作用。

1.3缺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为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只有保持对作文的兴趣,才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学习也才更加认真。但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造成学生不能深刻的认识作文。此外,教师也没有做好对学生兴趣的引导,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2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2.1结合教材内容,学习作文写作技巧

为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首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学习里面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因此,教材知识是学生写作的基石,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送别的深情所打动。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作文教学中。笔者所教班级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思念父母的情感极易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所以笔者利用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位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年前和父母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父母外出打工的前一天夜晚,我跟着妈妈的身边,紧紧的捏着她的手,害怕她即将离去。学生这样描写十分真实、感人,是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2.2渗透情感教育,让作文可读性更强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写作素材不够,很难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为解决小学生作文不真实、空洞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层次、全方位的实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走出校园,感悟自然,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素材。例如:教师让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这篇作文时,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同时要将“难忘”凸显出来,作文中要体现出“难忘”的原因。学生既可以采取记叙的写作手法,同时还可以议论,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共鸣。议论部分应表达个人的情感,透彻地领悟教师传授的情感渗透方法。学生要敢于讲自己独特的观点表达出来,让作文的层次与结构更加合理,确保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的作文才具备真情实感,可读性也才更强。

2.3写好日记、周记,积累丰富生活素材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周记的习惯,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学生在写日记和周记的过程中,要将日常所思和经历的真实事情记录下来,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春游,或清明节到烈士陵墓扫墓,或看电影、参与文艺演出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学生应该将自身的感受与印象记录下来。在作文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将日记、周记中的内容融入到作文中,提高作文的阅读价值。此外,为让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宽阔,减少写作时的束缚,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半命题的作文题目。例如:在写作《某某某,我想对你说》时,由于诉讼对象不确定,教师要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对方,不能作假或无病呻吟,要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日记、周记中经常写道的人,稍作整理添加到作文中。

2.4关注日常生活,让作文更显真实

小学语文新课改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为真正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要将生活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让文章有更多的真情实感。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学生置身于春天里,感受着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刚抽出嫩芽的柳条、绿油油的麦苗、温柔的春风等,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魅力。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学生都能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每位学生的笔下都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春天。

3结语

总之,作文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尤为重要,这对于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作文教学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其中的不足,灵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文。

作者:黄南江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情感不真实。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最好能够真实表达自身想法,然而,现阶段的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字词堆砌现象明显,而且实际的表达方式也比较单一。

(2)作文模式化严重。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最初阶段都是模仿,而后才逐渐进入到自由写作阶段。如果教师在此阶段无法运用合理方法来引导学生写作,那么学生的写作将出现严重的模式化。现阶段,社会信息的交流相对频繁,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找出较多的作文模板。互联网中的作文素材能够使学生积累词句,但同样也会使学生养成抄袭习惯,进而导致学生写作模式化,缺乏创新。

(3)教师示范能力薄弱。小学生在童年阶段比较热衷于模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喜欢模仿教师。如果教师在此阶段未作出正确的示范,那么学生就会效仿,最终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掌握写作的技巧。

(4)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写作,其本质就是将已经积累的素材重新加工与组织,并通过相应的语文技巧来整理成完整并且通顺的句子。然而,作文的素材一般都源自生活,若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就会使作文丧失生机和活力。目前,小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的过程被限制在课堂中,无法走出教室去观察生活,导致其作文内容堆砌严重,缺乏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实际严重脱节。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

(1)与自然结合并联系生活。为了能够满足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但是,不管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不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写作类型大部分是记叙文,而该类型作文的明显特点就是具备真情实感。所以,学生的写作一定要有逻辑,并且融入真实的情感,不应与现实生活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教学,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通过亲身的体验与经历,学生才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而更好地释放思维,拓展思维,更热爱作文写作。在作文《愉快的一天》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中,与自然中的生物接触,亲近花花草草。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实地感受一天当中的快乐,感受与老师在一起的愉悦、与小伙伴在一起的幸福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能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写作内容中,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与生活相贴近,提高作文写作的质量。

(2)学会举一反三,更好地释放自身情感。教师要想创新作文教学的方法,就应该从情感方面入手。可以通过朗读比赛或者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写作热情得到激发,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了解情感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此方面对学生进行帮助与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体验情感,不断地激发其想象的能力。在《我的家乡》这一作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会举一反三,首先布置学生写《我的校园》,因为学生对校园环境较为熟悉,所以,写作的内容会比较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地感受与思考,并将对学校印象较深的内容当作重点段落,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文更加具有感染力。而后,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大声朗读,并由投票结果决定获得奖励的人员,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写作的能力,并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3)注重积累,积极记录生活点滴。在小学,写日记也是写作教学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对生活中的点滴进行详细的记录,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写日记,并定期评阅。学生可以通过日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增强自身写作的自信心,还能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积累词汇量,有效地提升写作能力。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站在实际教学的角度思考,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卢国平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寓教于趣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打开思维的窗口,自觉地、刻苦地练习,从而铺就出一条开阔的作文之路。多年来,我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在作文教学中,尽量做到以趣引思、寓教于趣。

一、话语引导,诱发兴趣

一个蕴含激趣的话题,会触及学生的灵感,从而打开话匣子。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揭示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时,话语应具有诱导性、趣味性,以此诱发学生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作文《我会……》时,我采用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能干,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据了解,大家都能做上一道自己拿手的菜,老师打算到你家做客,想请你自己做一碟小菜,以饱老师的口福,那么谁愿意老师去你家做客?你将打算做什么菜来招待我呢?”此刻,学生自我表现欲十分强烈,争着请、跳着邀“:老师到我家去。”“、老师,我会做西红柿炒鸡蛋!”“、老师,我还会……”紧接着,我掉转话题:“同学们,大家都真心诚意,我不知去谁家做客是好,现在老师想请你把自己做拿手好菜的经过写下来,看谁介绍得最清楚,文中的菜做得味道最可口,我就到未来的厨师家做客。”这样一来,学生写作兴趣盎然之极,于是我便抓住这一良机进行必要的写作指点。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一篇篇作文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诱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的话语除了要有诱导性、趣味性外,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亲切、柔和、形象生动,以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

二、科学命题,焕发兴趣

在指导学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时,我将过去的文题《我爱我的家乡》、《可爱的家乡》进行具体化。启发学生说出家乡有哪些可爱之处,这时学生中有的说:“家乡的红椒”,有的说“家乡的西红柿”,还有的说“家乡的路”等。然后要求学生选择题材,以点带面。拟出的作文题目有《我爱家乡的红椒》《我爱家乡的路》《我爱家乡的×××》,这样,作文题目虽然小,但是写作要求并没有降低,表达的中心没有变,而且唤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丰富、生动。有的学生通过写家乡的红椒,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反映了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通过家乡的桥梁路道建设的描写,反映家乡的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家乡“路”的建设歌颂了党的改革开放之“路”前景光明、辉煌。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兴趣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学生作文只有入境入情,才能情动而词发。只有有了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激情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文章。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我常采取创设情境练习作文。如“吹泡泡”比赛,做“贴鼻子”游戏,组织学生“洗手帕”等。尤其是做些科学小实验,更能唤起小学生好奇的心理,产生浓厚的情趣。例如做“滴水不漏”小实验,(教师课前准备一杯水,一张白纸)上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表演个“魔术”,请大家注意观察。我将口杯倒过来这张白纸能把杯里的水托住。”起先学生个个不信。当我把手中口杯倒过来,纸紧紧贴在杯口上水却一滴不漏时,学生感到好奇、有趣,纷纷要求自己也来试一次。学生置身其境后,我要他们说说刚才做这个“小魔术”的过程和观察时的心理等,再要他们议论纸为什么能把一杯水给托住的科学道理。在以上的活动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着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思维能力,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捕捉素材,培养兴趣

(一)入境取材。大自然是学生生活的广阔天地,其乐无穷。因此,我充分利用周边生活环境,丰富学生生活,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陶冶情操、搜集素材。如春暖花开时,组织学生春游,观赏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秋天到来时,组织学生走向田野,观赏繁忙丰收的景象。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清明时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传统教育月可以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接受的教育等,均有助于学生入境取材。

(二)即兴捕材。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往往在遇到什么好奇、新鲜事物时,玩赏兴趣十分浓厚。因此,我们应当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有意识地让他们玩个够、玩个会。如在校园生活中,曾有一次元旦前夕,不问年级高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新年贺年片送给同学,送给老师,我把握这个时机,要他们做出最精美的贺年片,送给老师或同学。于是他们兴趣盎然,做出的礼品无奇不有,各不相同;写出的文章真情实感,有血有肉。

(三)储忆积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由此可知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经历过的人、事、景、物丰富多彩,而在此间,他们往往不注意留心观察、用心记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储忆积材的良好习惯。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常利用列表式帮助学生储忆积材。总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人、事、景、物,学会储存记忆、积累材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是解决“无米之炊”的关键所在。

作者:盛庆乐 单位:磐石市官马中心学校小学部

第四篇:小学作文教学难点问诊

说起作文,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周末爸爸叫小明起床说去公园玩,小明“蹭”地一下爬起来,高兴地搂着爸爸的脖子说:“爸爸英明。”一切准备就绪后,爸爸和小明说有个条件。小明眨着眼睛说:“保证不吃零食,不乱花钱。”爸爸一本正经地说:“不是这样,是你回来后必须写一篇作文。”小明一听,脑袋耷拉下来了,撅起小嘴把东西一摔不去了。周末的兴奋一扫而空。

一、说写作文——难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教师普遍反映作文环节不能按照课标的要求正常完成。笔者从事多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经历过多种文体的书写;探究过诸多名家的相关说法;研读过专门讲写作的指导文本。可在教学中总是难以与实际操作形成一体,见到效果。根据课堂实践和孩子们反复交流,在认真思考之后,要想在作文方面突破,就要问诊其难点所在。

二、难点一:好词好句的追求

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写好日记后,拿给当教师的妈妈看,妈妈不假思索地一顿指责,没一个好词好句。孩子委屈得流下了眼泪。不仅是这个教师妈妈这样要求,作为语文老师有几个不是这样要求的?孩子们费尽脑汁写下一篇作文后,教师们在评语中往往写道:语言平淡、词汇匮乏、不生动、不具体、流水账……一颗幼小的纯真的心灵就这样被摧残了。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能掌握多少词汇,如何才能生动?本校有个书法班,有个学生很热情地帮助别人,把纸和墨很大方地让给别人用。书法老师说:“这孩子将来有出息,人品好。”学生回头问:“老师啥叫人品?”老师说:“就是你乐意帮助别人。”学生骄傲地仰起头说:“小意思。”这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好词好句不是与生俱来的,那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进步,慢慢地积累掌握。真正的好作文,并不是好词好句的堆砌,是生活中的感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自然体现,这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孩子们能够写出来就该肯定,鼓励。只要把话说清楚,把事情叙述明白就是好作文。

三、难点二:开头、结尾的误导

凡教作文的教师大多讲究“凤头、豹尾、猪肚子”。这是多年来作文考试时阅卷教师评判作文约定俗成的一个标准。通常是看看开头,扫扫中间,瞅瞅结尾,就给作文打出了分数。所以,作文开头成了教师们辅导作文的首选标准,而学生们在写作时,往往却因为开头耗时、耗力、耗脑筋。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丰富多彩,没有统一,没有固定。用模式对孩子们要求,只能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封固孩子们的写作欲望。

四、难点三:背诵范文的质疑

在书店里,针对学生所列书目中,最畅销的书不是名家名著,也不是各学科工具书,而是名目繁多的作文选读。一部分教师既不指导作文,也不按照课标要求训练作文,而是要求学生们背诵作文文选里的范文。其结果是好心办坏事,学生们不仅没学会作文,而是学会了剽窃抄袭。其结果是孩子们的作文雷同,经历相似。会套用的并不多,能写出自己经历的也不多,大致的内容一是“我生病了,半夜爸爸把自己送到医院;天下雨了,妈妈撑着雨伞在校门口接自己。”再来说说这些范文,其本身并不是名篇名著,学生们大好记忆被白白地浪费了,如果说背,还不如让学生们背一些名篇、名句,对提升整体文学素养有好处,也对今后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背诵范文对学生们来说只能是贻害无穷啊!作文要给予引导,让学生们写自己的感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如:30年前笔者的一个学生作文中写到母亲的时候说:“寒冷的冬天,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起床生着炉子后把我的内衣一件一件的在炉边烘热,之后叫我起床。穿上母亲烘热的衣服,母爱的暖流传遍全身……”这就是生活,在讲评时充分给予了这个学生肯定和鼓励,也引导其他学生们从生活的细节处寻找素材。再如:某单位组织了一次中小学生作文征文活动,让笔者当评审。其中一篇文章富有感情而又真实,一个学生写吃鱼的一个过程:“爷爷总是将鱼刺一根一根的剔掉,确定没有毛刺的时候将鱼肉放在我的碗里,因为我爱吃鱼。”这样的作文,不就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么?不就是小学生记录家庭生活的真情实感么?最终,这篇文章一等奖。这就是生活,好多人都经历过,但跃然纸上写在作文里的不多。作为教师就得鼓励学生们从生活的点滴写起,而不是从网上抄袭、照搬范文。

五、难点四:作文辅导的空洞

语文课标要求,一学期最少有八篇作文,基本上是两周完成一篇作文。第一周是辅导与写作,第二周是讲评和修改。在作文的教学中,这两周的课都非常重要。然而,仍然有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基本上是打无准备之仗,好一点的教师还列个提纲,提一点要求,差一点的教师出了题目就结束了。余下的时间是教师坐在讲台上两眼呆滞,学生是笔杆杵在嘴唇上,抓耳挠腮,写什么,怎样写,没有下文。究其原因,一是一个不会写作文的教师辅导学生们写作文。二是判作文难,费时费力,干脆将作文课“改头换面”成了普通语文课,教师则省了判作文、讲评作文的程序。辅导作文很重要,学生素材贫乏,没内容写就已很困惑了,倘若教师再不辅导,又不给学生写的机会,作文难就成了常态化了。为了改变作文辅导空洞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作文书写三环节:一是抓住信息拓展。这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抓住一个事物的特征,通过推理,把与这件事物的相关信息都展示出来,把与事物有关内容组织在一起,形成写作的第一手资料,也就是成为作文教学的素材。学生由此知道了写什么。二是抓住细节描写。这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文章生动与否,情感细腻与否,观察细致与否,都体现在细节的描写中,学会了细节描写,可以说不仅学会写作的要领,重要的是学会了生活。三是特征感悟。这是文章的哲学思维过程。凡有生命力的文章,被人们广泛传诵的东西,大都体现了对生活感悟的思想。感悟是情感的一种自然升华,是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是提升素质,升华境界必须的思考。实际上,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先要入门,学习写作文也要先入门,当教师的不要人为地去设置一个门槛,让学生迈不过去,只在门外徘徊,认为作文很难,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对作文失去兴趣。教师应该是低标准,让学生先入门,敢想、敢写、敢说心里话。入了门才能看到路边的风景。至于要求写的东西,实践得多了,自然就会掌握;经历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

作者:任素芳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平泉第一小学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受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学生因素,作为写作主体,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庭,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外,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造成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本身跟大城市的学生相比,就显得有一些缺憾,大城市里的孩子首先在旅游这方面就比农村孩子有优势,有些农村的孩子上到六年级了,最远只在灵台县城里转了一圈,更不用说其他方面了,那么怎样让农村的学生不再感到作文吃力,让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不再头疼,下面我谈谈在这二十多年来奋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几点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老师作文教学的理念存在很大问题

就我们学校而言,每周星期三午饭后前两节课是作文课,农村语文老师的理念就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老师把写作提纲给学生说一下,便让学生自己写,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游什么的有感”,农村学生哪里也没有去过,你让他写些什么,学生只能瞎编,编出来的肯定牛头不对马嘴。曾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是这样教学生写作的,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游记,可以进行套改,把学习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套改成记灵台县的荆山公园,现在想起来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去,让学生实地观察,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我不再相信学生无话可写,即使没有名胜古迹,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我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许多话说。

二、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缺乏开阔的视野

尤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这方面,显得很死板,不会创新,更有甚者,别人说怎么教他就模仿,结果导致作文教学没有搞好,学生叫苦连天,我就说说农村语文老师是怎样教学生作文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三个作文本,正式的作文本,供学校检查用的,私下里还有两个作文本,一个是学生中午回家后必须在上面抄一篇作文,一个是学生下午放学后在上面抄一篇作文,早自习学生还要背一篇作文,要求每一位学生就不同的写作类型背诵一篇范文,以便在考场上进行套改。这些老师从来不想着怎样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而想着让学生死记硬背,无限制地抄写作文,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检查,总是心不在焉地抄写一遍,最终效果什么都没有,只是造成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作文课,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对老师的作文教学培训一片空白

老师既然在作文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学生既然对写作明显感到厌恶,我们学校更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明知道学生的写作历年来在六年级考试中都是最低分,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就是无动于衷,每年都进行大量培训,为什么就不进行作文教学培训呢?因此,我建议学校抱着对老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每学期都进行作文教学培训,久而久之,会有很大收获。

四、增强作文教学的有趣性,增强学生写作的趣味性

要达到这一点,老师必须认真备好作文课教案,而不是简单地找一篇习作贴在教案上,就叫范文,课堂上给学生把范文一念,让学生自己写,更有甚者,把作文布置在课后完成,作文课上用来上语文课,作文教案应该注重怎样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才能让学生乐意写,自己想写,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进而让学生千方百计地写好作文,我建议语文老师中午和晚上根本不用布置这么多的作文抄写,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省下来,写日记,这样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久而久之,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另外,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应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是增强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清楚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五、教给学生恰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当然这个技巧和方法,不是像前面说的让学生欺骗阅卷老师,投机取巧,而是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写作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而写出具有自己风范的作文,而不是千篇一律,让人看了感觉没任何创意。我记得一位老师这样说过,曾经有一篇作文题目是这样的,让学生写一篇令我怎样的一件事,我们都写成了令我伤心的一件事,结果都得了低分,唯独有一位学生写成了令我高兴的一件事,结果得了高分,因为我们当时死记硬背的一篇作文就是令我伤心的一件事,老师当时说我们伤心的他都伤心了。当然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写作不能一个思维。

六、作文教学一定要学会创新

针对本班学生及本校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作文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不要拘泥于别人的教学经验等,只要学生能写好作文,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学生爱好写作,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正确的,就是一种成功的作文教学方法,就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学校和老师努力,多动头脑,多学习,多创新,灵活处理,而不是纸上谈兵,死搬硬套,这样既会剥夺学生写作的天赋,又会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没有造诣。

作者:任海霞 单位:灵台县东关小学

第六篇: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写作意识培养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背景

作文教学至关重要。不论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容忽视。然而教学现状多以考试的功力为目的,很多老师信奉“授之于鱼”,将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作为作为教学内容,甚至让学生通过模仿范文、“缩构”文章,轻而易举将备考作文改头换面成考场作文;或者将写作教学的流程呈现为“教师命题———简单指导改如何写———学生练笔”的单一模式,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写给谁看以及怎么写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这些问题几乎是盲区。作文教学依然没有得到清晰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二、写作意识培养的实践

(一)以“习作漂流”为形式展开。网络世界里有“漂流瓶”。你打开瓶盖,可以读到另一个人的心情或者故事。你可以只在内心分享它,也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的一段心情装进瓶子让它继续漂流。“习作漂流”亦如此。每一个习作的流动从自己的小组开始,然后归入班级这个大集体,直到集体里的每一个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就完成使命。每一个习作本都将因为流动,记载过身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或者精彩瞬间,尤其珍贵。那习作如何“流动”呢?以“本”定流。习作本是漂流的主体,就如同网络世界里那个漂流的瓶子。习作本的数量根据班级人数而定,一般每6-8人为一组,每个组准备一个习作本。习作本先在主人所在的组内流动,流动的顺序可以事先抽签决定,也可以由组长决定,一旦定下来就不再更改。以“组”分流。习作本的漂流以“组”为单位。开始前,每一个小组首先要确定组长一名,担任管理的职责。组长要负责征求组员意见给习作本拟名,以形成自己的小组文化,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合力,要开展评比哪个习作本名字最受欢迎,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602班的“四叶草”和603班的“金色童年”尤其受学生喜爱;组长要选择组内最擅长封面设计或绘画的同学为本子设计一个封面,也开展评比,以彰显各组的实力,增强各组的荣誉感、责任心;组长要负责为每一位组员排定流动的顺序,还要讲确定的顺序记录在习作本的扉页,一旦确定不再更改。以“生”助流。习作本的漂流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首先,语文课代表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课代表需要将每一天的评价和日冠军公布在教室墙面的表格里。其次,小组长需要督促同学及时阅读习作上的教师评语,需要鼓励每一位组员认真写作,为自己也为小组赢得荣誉。

(二)以“师生合作”“读写结合”为原则拟题。学生习作,或叙述故事,或倾述内心的感受,或发表观点,都应该伴随丰富的情感活动,使他们体验表达时的快感,不知不觉中提高习作的水平。因此,设计习作任务时,最好提供一些真实生活的情景,让学生的写作更容易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如“五年级开学第一周作文”:周一:关于新老师、新同学的那些事(因为中途接班,有几个插班生);周二随笔;周三,半命题作文《窃记》或《走遍天下为侶(结合《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周四,随笔。写一件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事;周五命题作文《我的读书故事》(结合单元作文)。

(三)以“及时评价”“多元评价”为契机推进。习作的批阅要及时反馈,每日表彰“日冠军”,并配合班级管理以加分形式计入当天小组考核,或发短信给家长,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其他的学生或家长以“跟帖”方式进行点评或提出修改建议,让习作的作者收获很多的反馈信息,从而感受到写作是一件被尊重和重视的活动,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刘云生先生说过: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

三、写作意识培养的成效

自从以“习作漂流”为形式开展作文,学生的写作意识增强了,他们从害怕写作文成为自觉写作,一些学生开始爱上写作;他们从等待任务成为主动询问任务。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的问题

以“习作漂流”为形式的写作意识培养,笔者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实践中也遭遇尴尬与困惑。如:1、学生之间的差异。九年义务教育,到了高段,学生的习作水平以及形成了差异,班里有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叙事有条理,会表达真情实感,而有的同学无法流畅表达,几乎没有写作能力。这样的差异在“漂流”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的不顺利。2、教学时间的分配。“习作漂流”让语文老师每天都能读到学生的作文,有时惊喜有时叹息,时常会有及时反馈的冲动并很多次付诸行动,结果耽误了原计划的阅读教学任务;反之,若完成自己的阅读教学任务,那作文的反馈就会滞后,失去了最佳的时机与效应,笔者时时顾此失彼。

五、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项不断创新的艺术,有创新就会与挑战。只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那么问题会一一得到改善。相信我的“习作漂流”会成为我语文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促成我语文教学的提高。

作者:沃美珍 单位:杭州二中树兰实验学校

第七篇:小学语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探讨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素质教育在我国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当前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起步比较晚,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少,所以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小学语文课程的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很难将自己的思想和主观精神色彩融入其中,并真实的用自己的语言状况表达出来,大多数地学生在写作时是“照葫芦画瓢”。有很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以考试要求作为标准,总体表现为应试教育作风。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把应该展示学生思想的作文写作变成了学生应付考试的无意义的文字堆积,学生很难产生写作兴趣。此外,一些教师的统一要求或拔高要求,很难提高小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会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阻碍。

2小学语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自我国实行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不断地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教育目标。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个性化作文教学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上。学生的作文写作从本质上来看是在精神上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其应具备创新性。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并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小学语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探讨

3.1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某学者在对中外学生的差异进行比较时发现:中国的学生虽然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非常好,但是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创新在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学生却明显比较缺乏创新能力,追究其根源,这是因为我国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导致的。仅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面,教师采用同向思维,使小学生的思想逐渐僵化,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敢进行创新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时,要着重强调让学生用独特的、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思考问题,这种独特、不同的视角就是当现如今我国的小学生比较缺乏的求异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逆向思维,还应该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向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扩散,从而得到不同的收获,从而有效地落实语文作文的个性化教学。

3.2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专利”,教师按照自己的要求与标准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衡量,希望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更加顺畅。但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辛辛苦苦的改,学生对此却不屑一顾,学生的写作能力进步不大,甚至有些学生还会丧失写作信心和写作兴趣。修改作文是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的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质量与能力的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爱模仿、好表现的心理特点,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当然,教师也要在旁边做好协助工作,指导学生进行修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原作,理解学生的语言,体会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可以选择几篇“病文”,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指出需要修改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师生合作修改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作文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从而学会应该怎样写作。

3.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7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容忽视,化学实验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公务员之家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8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

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四、难其所难,以求化难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9

在小学作文目标全程序列训练整体设计时,我们依纲扣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对作文教学全面地、系统地设计,按照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写活动、写游记、看图作文、转述作文、应用文、扩写(缩写)、改写、缩写等12个系列,进行38种作文方法之训练,渗透8项观察训练和8项联想训练,确定了以人、事、物、景为主之训练内容180个,共240课时之训练方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作文训练体系。

一、先说后写,连句成段

“儿童心理发展之研究表明,一般三岁至八岁期间是儿童之智力和语言发展之最佳期”(吕敬先)。小学一、二年级正是最佳期之最后两个年龄段。在这个时期,小学生之智慧潜力和语言潜力很大。“他们经常表现出多嘴多舌,问长问短,爱看爱听。我们根据儿童这种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说话写话课,把发展儿童之形象思维和口头语言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儿童之形象思维,并促使其尽快地过渡到书面表达。”(吕敬先)一、二年级之学生之说话由不能说完整之句子到连句成段,需要说话教学训练。说话课就是要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观察为基础,着重训练智力技能,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说话训练最主要之是抓两条:一条是言之有物,一条是言之有序。说话要有具体内容,说话要有次序”(袁微子)。在一、二年级之96个训练方案之设计中,我们紧扣教材中之说话训练内容,运用教材中现成之图画扩展训练范围。例如,把第一册28页之下图以《课外活动》为题目说一段话。同时,把以看图说话为主要内容之说话训练扩展到实景实物之观察训练上来,使说话教学既有物又有序。让小学生从模仿说话、听话说话、看图说话到学会说话,从用词造句到连句成段,发展学生之口头语言,为过渡到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物之观察和说话训练遵循“从感知到认识、到表达”这样一个认知规律。

二、仿导结合,循序渐进

学龄儿童具有较强之模仿能力,学生之说话和作文模仿能力需要教师之正确引导。从模仿开始到独立说话和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之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之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引起一种内在之动因,使儿童在原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逐级而上”之新之需要,促进儿童作文之心理发展。在这个整体设计中,从说到写,始终贯穿了“仿导结合、循序渐进”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根据每个训练方案之教学目标提供例文外,还对每年级提出一个具体之教学分类目标,例如:三年级之作文教学分类目标是这样之:(一)写作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二)词汇之应用会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词、象声词、成语.(三)修辞之运用会用比喻、排比.(四)结构手法有顺叙、会描写、有开头和结尾(五)标点符号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

号,学习使用冒号、引号、顿号。

三、从段到篇,整体设计

连句成段是对低年级说话教学之训练要求,这是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之基础。连段成篇则是作文教学之目之,也是高年级作文之主要任务。随着学生识字量之增多,语言表达能力之提高,作文知识之丰富和视野不断扩大,认知领域不断拓宽,学生从简单之连句成段到连段成篇之心理能力逐渐成熟,从低年级对事物简单认识之口述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之作文能力也逐渐成熟。在心理能力和作文能力趋向成熟之作文训练期中仍然像低年级说话训练一样,需要有一个系统之、科学之整体设计,使学生顺应自己之心理定势,在整个训练过程之变化中像“滚雪球”那样由小(连句成段)变大(连段成篇)。因此,这套设计之整体性在每个系列中体现出来,如记事方面:先同学之间之事、父母之间之事、师生之间之事,然后是学校里之事、家庭里之事、社会上之事,最后是难忘之事、有意义之事等。这样,使学生随着自己认知范围之扩大和视野和拓展不断地满足心理欲望,学生不仅作文兴趣盎然,而且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公务员之家

四、从易到难,全程训练

从说话、写话到写完整之作文是一个从易到难之全程训练。如果从全程来分析难易,应该是“说”之容易“作”之难。具体到说话教学,用词造句容易,连句成段难;作文教学,连句成段容易,连段成篇难。为了“由易到难”之“难度”适中、适度,我们将教学中之难点分布在全程训练中。(一)按句、段、篇,从易到难。万丈高楼是由一个块块砖垒起来之,一篇文章是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之。“一句话”就是作文之基本单位。从一年级进行说一句完整之话起步,发展到用一句完整之话说一件事,继而发展到用几句话、一段话说一件事或一个人,然后要求学生写某一事物片断或一个人之某种品质,最后使学生写成篇之文章。(二)按作文内容,从易到难。无论是说话、写话,还是作文,学生写亲人容易写别人难,写熟人容易写“可爱之人”、“敬佩之人”难;因为写“可爱之人”和“敬佩之人”在选取材料上受限制,而且要有鲜明之主题。在写景状物方面,学生写静物容易写动物难,写身临其“景”容易写联想景物难,写小之场景容易写大之场景难。在按照这个难易程度设计训练方案之同时,给学生观察之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使学生有“物”可写。(三)按作文技巧,从易到难。作文技巧包括描写、抒情、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还包括结构形式,表达方法。在用词造句说话教学中,以按观察顺序口述为主进行训练,连句成段之教学开始学习作文简单技巧之运用,连段成篇之教学学会部分技巧,完整之作文教学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常见之技巧,使作文技巧教学从易到难,渗透作文教学之全过程。(四)按方案顺序,从易到难。在整体设计之240课时训练方案中,说话教学96课时,其中重点训练64课时,强化训练32课时,从简单之一事一物到复杂之两件以上之事物。作文教学144课时,其中重点训练96课时,强化训练48课时,从一个片断到结构完整之作文。这样,使作文教学从易到难在全程训练中呈现出科学之、有序之、合理之梯度,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做起来也不难。

教学技巧论文范文篇10

一、重视基础,突出重点

大型的数学考试,80%以上的题目是基础题,抓住了基础题,数学成绩就不会低。基础知识不熟练势必会影响解题思路的畅通,甚至无从下手。

因此,我们要夯实基础,复习时要将每一章的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等梳理清晰,牢固记忆。同时,将每一章的重点内容画一下知识结构图,这样能有效的加深记忆。

二、正确答题,纠正不良习惯

审题不清、书写潦草、格式不条理、步骤不全等都是同学们在考试中常犯的毛病,这是由平时学习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因此,复习中我们要注意该画图的就得画图,该演算的就得演算,该写公式的就写公式等。答题要严谨细致,落实到位,做到不失分。

三、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一学期下来,由于涉及到的章节较多,某些知识往往掌握不牢,甚至遗忘,或对某些概念似懂非懂,而这些知识还要经常考到,所以在期末复习中,我们应该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做一个总体的整理,把一些遗忘的概念和知识重新进行梳理,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同时注意每做一道题目,要有一个短时间的回顾思考,解答这道题用到了哪些知识,其中哪些知识是熟悉的,哪些知识是陌生的等。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