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移民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12:29:26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1

一、民生工程完成情况

(一)落实省政府民生实施情况

1、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目标任务:实施移民搬迁2568人完成情况:已完成2168人

2、深入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工作

目标任务:省级安排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0万元

完成情况:项目已全部开工,并已完成工作量的71.2%。

(二)落实XX市民生实事情况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目标任务:实施移民搬迁2568人完成情况:已完成2168人

(三)市本级民生实事进展情况

1、精准扶贫工作

目标任务:统筹安排资金2469万元,加快全市4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新建乡镇安置点2个,完成2568人搬迁扶贫计划。

完成情况:市里统筹安排的2469万元精准扶贫资金,现已全部拨付给市城市投资集团公司,由该公司运作,资金收益分年用于贫困村精准扶贫;已在壬田镇下街村圩镇和谢坊镇新民村黄珠湖新建2个乡镇安置点,并已完成2168人,实施完成占任务的84%。

2、“雨露计划”工作

目标任务:落实“雨露计划”贫困户子女直补对象1000人以上

完成情况:2015年我市“雨露计划”培训补助贫困户子女直补对象1000人以上,截止10月底,现已完成培训补助对象960人,其中职业教育260人,转移技能培训700人,已送财政局审核拨款。

3、做好扶贫移民安置房建设工作

目标任务:统筹安排资金4000万元,建设328套经开区移民搬迁安置房。

完成情况:已统筹安排资金1465.8万元,新建422套经开区移民搬迁安置房。

二、主要做法

1、“雨露计划”方面:一是召开全市各乡镇扶贫分管领导、专干和49个扶贫重点村会议,将任务进行分解。二是广泛深入宣传,落实惠民政策。

2、整村推进方面:上半年主要做好了项目实施前期工作,为项目计划执行奠定基础。主要是抓住“重视、踏看、调查、精挑”四个环节。一是重视。项目申报前,市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局、乡村领导非常重视,分组到49个扶贫重点村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踏看。对49个重点村的扶贫项目的确定,市扶贫和移民办、市财政局组织人员兵分三组到项目实地踏看,以考评其可行性。三是调查。

实地踏看人员深入乡、村、组实地调查。调查群众所想、所需。尤其是调查乡俗民情。群众参与积极性,项目效益大小等问题;四是精挑。在踏看和调查的基础上和任务规划、尊重民意、注重效益的前提下,从规划中挑选好的项目,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通过、然后进行公示七天后,再向XX市上报备案。现在项目已全部开工,并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6%。

3、产业扶贫方面:上级下达省级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0万元,项目73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并已完成工作量的71.2%。

4、移民扶贫方面:(1)宣传发动,让移民政策深入人心。年初,市、乡分别召开移民扶贫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上级移民扶贫政策精神。同时,印制宣传手册和宣传单,发至全市有关村、组,让广大群众熟悉了解进城进园移民政策的有关规定。成立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2)成立了由市政府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扶贫和移民办、林业局、民政局、新村办、公安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局、城乡建设规划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进城进园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市扶贫办成立了以单位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进城进园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移民工作办事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明确责任,责任到人;(3)落实了移民搬迁计划,制订了移民扶贫工作方案。省、XX市下达我市移民搬迁任务后,我们严格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公示、确认移民对象。同时,结合XX实际,制订并印发《XX市2015年度移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了移民扶贫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地开展;(4)执行移民政策、严格把好五道关。在工作中我们主要围绕把好五道关而开展。一是严把调查摸底关。在调查中工作组深入迁出点广泛进行,把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自然村组及愿意搬迁的群众进行造册登记。二是严把搬迁对象核查关。对符合移民搬迁的农户,实地核查搬迁条件及搬迁人口,对照实施方案中的搬迁对象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给予核减。三是严把审批程序关。对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农户,经群众民主评议、村乡(镇)审查,两次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经县(市)移民扶贫领导小组集体审批。四是严把资金发放关。对移民资金的发放,实行“阳光操作”“封闭管理”,根据移民建房进度,资金分批次直接拨付到移民户的“一卡通”。五是严把建房质量关。要求建房必须选址在远离灾害点的地方。并在分户建房中,加强了质量监督,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建房质量。

三、存在问题

1、项目批复较晚,加上近期下雨较多,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

2、移民搬迁已下达的计划正在进行核实,因各乡村扶贫对象还在进一步核实中,故影响了一定的进度。

四、下步打算

1、狠抓扶贫产业和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实施工作,做好项目实施合同的签订,严管工程质量,争取11月底前全面完成项目验收。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今年省市下达我县移民搬迁任务1319人。

1、召开动员大会。传达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移民搬迁的有关工作。

2、制定实施方案。

3、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工程建设,并进村入户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搬迁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打消群众的思想凝虑,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展。

4、确定避灾移民搬迁对象。镇人43户234人、镇33户161人、镇9户45人、镇11户48人、镇80户396人、乡37户196人、乡7户31人、乡73户208人。总计293户1319人。

二、主要做法

(一)迅速传达,扎实部署。县政府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移民搬迁工作。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作了专题讲话进行全面部署。会议要求,各相关单位,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宣传,要制定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并把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要成立机构、落实人员、制定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把这项造福百姓,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办实。通过传达学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思路和工作方向。

(二)认真摸底,搞好规划。县移民搬迁工作会议结束后,各乡镇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确定专人办公,采取各种形式,分层次召开会议,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宣传力度,实行领导干部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乡镇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政策、调查摸底,根据群众意愿、制定规划、选定搬迁地点,确定搬迁年度,并登记造册。县扶贫和移民办还组织对乡镇的扶贫专干进行了专题培训,并要求各乡镇在摸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与群众签订书面协议书,同时要严格把握政策,摸出的对象进行公示,确保底子清、对象准。。

(三)强化措施,细化方案。为了确保全县移民搬迁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了落实措施。一是成立机构,县政府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扶贫、矿管、国土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扶贫和移民办、地矿、财政等2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切实加强了全县避灾移民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明确了责任,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的建设主体的责任和各部门的协作配合责任。形成了分工有序、协作推进的良好工作机制。三是实行包抓、抓点示范责任。四是编印宣传单上户宣传。同时还由扶贫和移民办牵头,深入走访乡村干部和地灾户,在省市总体政策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补助标准、优惠政策等具体要求。

(四)抓点带面,推动工作

在前期摸底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干部深入到搬迁要点、现场调研、现场决策、现场指导、推动工作,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抓点示范,把群众搬迁热情高、急需搬迁的组户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全县共确定了乡街上,,镇的、乡的、乡的幸福、、、镇的前、镇的共大、镇的、镇的10移民个集中安置点,土地平整工作全面结束,目前正在安排房屋主体建设。通过抓点示范,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工作的开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搬迁户经济相对困难,部分农户建设资金难以筹集,对搬迁失去信心,加上近期农业生产较忙,劳动力相对短缺,工程的推进面临的阻力较大。

2、由于搬迁涉及的面较广,遇到的问题矛盾较多,协调难度较大,占用时间较多,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进度。

3、一是部分移民点运作速度偏慢,工作进展不平衡,二是移民补助标准偏低,搬迁户经济负担重。三是解决集中安置区建房用地困难较大。

四、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进度,确保今年移民工作目标的实现,确保该项工作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1、加强协作,确保形成工作合力。移民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光靠扶贫部门一家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强有力的综合协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移民扶贫工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在加强部门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合力攻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3

(一)积极对上争取,全面强化项目检查力度。一是全面完成了2014年度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市级定点扶贫资金项目的建设工作。二是2014年度市级整村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市级危房改造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50%,预计将在2015年5月全面完成。三是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由县扶贫移民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等县级部门组成县级扶贫开发项目竣工检查验收组,对2012—2013年度扶贫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对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并报送整改报告,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完善的单位,不予拨付项目余款。

(二)全面推进定点扶贫,充分凝聚社会力量。坚持县为主体,做好市、县级部门定点扶贫的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县属企业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监管。2014年县级对口联系乡镇的单位183个,其中:县级部门(单位)105个,乡镇政府机关18个,重点企业60个。定点扶贫挂职干部725人,帮扶贫困户972户2818人,落实帮扶资金717万元(含物资折款)、帮扶项目39个。市级定点帮扶单位7个,帮扶贫困户95户196人,落实帮扶资金50.7万元(含物资折款)。深化民间扶贫,充分发挥种子基金、扶贫开发协会作用。拓展公益扶贫,抓好“栋梁工程”、“爱心包裹”等学生扶贫助学,2014年全县共捐赠爱心助学包裹资金6.72万元,资助学生87人。

(三)抓好民生工程,强力推进“扶贫解困”。2014年市上下达我县“扶贫解困”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为7070人。现已完成扶贫解困7070人,占下达任务的100%。

(四)稳步开展贫困村村级互助社资金退出工作。我县2007年试点实施社会扶贫贫困村村级互助社,现存8个村。针对当前部分互助社管理松散,农户入社率低,农户对这种小额资金需求不大,互助社作用不明显,互助资金难以发挥效益问题,根据省扶贫移民局、省财政局《关于印发〈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退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贫困村互助社资金予以全部退出,将互助资金用于该村发展其它扶贫项目,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运作效益。

(五)全面夯实扶贫基础,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在认真分析县情,搞好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细则》,印发了《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指标体系》、《县扶贫开发建档立信息采集系统培训手册》等相关培训资料。经乡镇申报,省、市、县审核,最终确定镇村、乡村、乡村等21个贫困村,9330户贫困户,25298个贫困人口,贫困户、贫困村识别录入系统管理工作已全面完成。

(六)扎实推进水库征地移民安置和移民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国务院471号令和国家发改委“先移民、后建设”要求,水库坚持移民政策,配套实施地方政策,移民安置工作顺利推进。2014年,共完成水库淹没区、枢纽区和渠系区工程征地1920亩;完成移民安置协议签订114户,其中规划内103户;完成移民集中安置点场平、地下管网铺设,正在修建移民集中安置房,预计春节期间完成;完成库区文物古迹、燃气、电力、通讯等专业项目清理;完成库底清理消毒;“两桥一路”其中东风桥预计本月底完成,力争明年初启动两岔河桥建设,库周公路控制性工程已完成,即将全面铺开建设。

(七)顺利完成水库移民集中安置点变更和移民阶段性验收。受城乡建设发展变化、移民搬迁安置意愿变化的影响,本着“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和“以民为本、尊重民意、统一规划”的原则,将原规划的移民相对分散安置在水库上游,调整为现在集中安置在水库下游紧靠“温州商城”处,距离县城城区约500m。此项工作于今年4月12日获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以《水库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变更报告(审定本)〉的批复》批准。今年全面加大对围堰线下移民实物补偿、补助和建设征地工作,完成了库底清理和防疫卫生标准检测工作。围堰截流阶段的移民安置得到省、市移民部门和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于8月21日获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代“水库截流阶段移民安置验收委员会”行文通过验收。

(八)有效落实移民和移民各项工作。积极为移民争取后扶资金,确保了移民的稳定。足额按期兑现了移民后扶直补资金,积极协调支持移民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积极对上争取后扶项目资金,帮助移民改善基础设施和支持发展致富。目前,我县移民无一例上访事件。电站移民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在老翁镇和镇大力发展和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砂仁产业总面积达4000多亩,促进了我县农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力度不够,扶贫体系发展不平衡。

(二)项目实施乡镇在扶贫资金报帐方面进度较缓,造成了部分扶贫资金滞留。

(三)由于县级财政吃紧,造成移民资金划拨较缓,未按时完成移民投资计划,制约了水库工作的推进速度。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乡(镇)、部门、县属企业扶贫开发工作长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

(三)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会同县财政部门,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确保按时完成扶贫资金报账进度。

(四)协调落实好移民政策。

(五)做好水库有关移民规划变更。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全面检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抓住“教育、自纠、查处、规范”四个关键环节,切实解决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规范和完善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稳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二、检查的范围和内容

2010年至2012年共三个年度,中央、省、市、县投入的整村推进扶贫资金、移民搬迁资金、“雨露”计划培训资金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及扶持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群众反映强烈、案件线索清楚的可追溯至2010年以前。

三、工作步骤和方法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25日前)

1.成立机构。县扶贫和移民办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为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为副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计财股。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要相应成立机构。其职能是主要负责本级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指导、自查自纠、整改落实等工作。

2.制定方案。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要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3.动员部署。县扶贫和移民办确定5月30日前召开全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工作动员会,传达贯彻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研究布置工作,开展业务培训,以确保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二)自查自纠阶段(6月20日前)

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要针对本方案确定的扶贫和移民监督检查的范围和内容,深入剖析、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问题找准、议透。

1.自查自纠范围。2010年至2012年共三个年度,中央、省和市投入的整村推进扶贫资金、移民搬迁资金、“雨露”计划培训资金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及扶持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群众反映强烈、案件线索清楚的可追溯至2010年以前。对今年发生的,尤其是监督检查工作期间发生的问题,更应主动查找,积极纠正,否则将视为顶风违纪,从严查处。

2.自查自纠重点。自查自纠重点围绕民生政策落实、履行监管职责、扶贫和移民资金运行、资金审批拨付和资金专账管理等方面进行。主要查:(1)扶贫和移民项目是否按批准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竣工是否按要求组织验收;(2)在扶贫和移民资金使用中,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资金问题;(3)在扶贫和移民资金审核拨付中,程序是否严格,到户资金是否及时拨付,是否有滞留的现象。有无失职渎职、利用职权谋取好处,甚至收受贿赂,内外勾结,套取骗取扶贫和移民资金行为。

3.自查自纠方法。紧紧围绕这次监督检查的范围和重点,主动对照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查,根据资金的审批拨付流程查,追踪资金的流量流向查,及时查清和核准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是摸清家底。扶贫和移民部门要会同本级财政部门,全面梳理2010-2012三年扶贫和移民资金来源、流向、流量,形成台账。二是比对数据。深入村和农户,比对核实每一笔资金的真假,并签字确认。三是依法处置。对于套取骗取的扶贫和移民资金一律追缴;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所得的一律上缴本地廉政账户;主管部门违规收取的费用一律退回;滞留账户的项目资金,尽快按规定用途拨付使用;发现的涉嫌犯罪线索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总的要求是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对自查出来的问题,单位和个人都要建立台账,坚持边查边纠,“销号制”整改。

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自查自纠情况,于6月10日前报县扶贫和移民办。

(三)督促整改阶段(8月10日前)

针对自查自纠和群众举报发现的各种问题,要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及时进行纠正。

1.整改重点内容。重点查处截留、挪用、挤占扶贫和移民资金行为;借管理扶贫和移民资金之机违规收费,加重群众负担行为;内外勾结,套取骗取扶贫和移民资金行为;收受贿赂,谋取利益行为。

2.抓好分类整改。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分类处理。一般性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限期整改到位;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要组织力量迅速查清,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加大对骗取扶贫和移民资金的追缴力度,明确上缴期限,逾期不交的,由公安部门依法查处。对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中的、权钱交易等腐败案件,要坚决查办。

3.强化督促检查。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适时组织对全县自查自纠、问题整改等工作进展情况的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并纠正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整改落实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监督检查整改情况于7月30日前报县扶贫和移民办。

(四)总结提高阶段(10月10日前)

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要对本地监督检查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深入总结,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寻找治本之策,建立健全覆盖扶贫和移民资金运行全过程中的监管机制和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工作,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是今年纠风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乡(镇)扶贫和移民办要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2.提高检查实效。认真组织交叉检查和专项督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梳理,按照“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通过”的要求切实抓好整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整改股室责任制,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5

12月20日上午,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南昌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新世纪以来十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动员部署全省上下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江西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正式向全省发出了扶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学习贯彻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办党组扩大会议精神,最根本的是要把它们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把国家划定的实施罗霄山特困片区连片开发的莲花县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市贫困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着重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抓好中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办党组扩大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二是认真抓好今年中央10号文件的宣传贯彻。去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迅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纲要》精神,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强化政策措施,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三是认真抓好123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认真抓好移民扶贫搬迁,着力改善贫困户生存环境。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安置有关政策,完善搬迁移民后续发展扶持措施,探索特困农户搬迁补助倾斜扶持办法。在搞好深山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做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确保完成省办下达的任务。五是认真抓好“雨露计划”培训,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培训一次、终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输出一批、致富一方”的扶贫培训效果。六是认真抓好产业化扶贫,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的增收能力。同时,继续搞好互助资金试点,充分发挥互助资金扶持产业的作用,促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民投身市场经济的能力;协助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好莲花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综合治理扶贫开发工作。七是认真抓好社会扶贫,着力营造“大扶贫”的格局。拟在适时召开全市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加强省直单位在萍乡定点扶贫协调服务;加大行业扶贫协调推进力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帮扶;广泛动员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热忱吸引和争取各类社会组织、成功人士支持我市扶贫开发,树立一批各类社会扶贫先进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

总之,我们将紧紧围绕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加投入,整合资源,强化措施,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坚决打好我市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6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半年工作经济会议,以及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推进会等相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等工作。这三方面工作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都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刚才,区发改局、农牧科技局、蔬菜中心、灯塔办事处、__乡分别就相关工作作了发言,__同志传达了全市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并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我完全赞同,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认清形势,找准问题。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1—7月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亿元,同比增长了8.9%,完成肉类总产量9300吨,水产品产量1220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24元。今年夏粮产量为7510吨,增长4.9%。油菜籽产量为4390吨,增长4.1%。在农业主导产业方面,全区油茶、蔬菜、花生、人工种植中药材总面积达12.88万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全区经济作物面积首次超过粮食作物,结构比为25:17 ,达到了市政府要求的6:4的目标。具体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截至8月底,全区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组织145个。二是农业企业产值与效益上升。龙头企业产值预计达到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9万户。

2.农业项目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加大农业项目“跑上跑外”力度,全区先后组团参加了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博览会,有效地推介了我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资源。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个,到位资金4450万元;三是今年拟向农业部申报项目19个,涉及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产品加工、生态畜牧业、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

从发展情况看,我区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投入资金多,涉及面广,群众的思想转变还需要一定过程。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壮大速度较慢,带动农户致富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较突出。

(二)高度重视,明确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抓好今年秋冬农业工作。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围绕我区《扶贫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__—2015年)》,重点抓好“五线一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两区一中心建设;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着力推进寨桂、坝黄、和平等蔬菜基地建设。同时,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油茶、竹子、核桃等产业,在缺水地区大力发展以耐旱的农作物、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蔬菜生产目标任务,我区__年要实现新增商品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今年,和平、坝黄、灯塔3个乡要切实完成新增5000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其中在和平乡新建4000亩蔬菜基地,坝黄镇新建500亩蔬菜基地,灯塔办事处新建500亩蔬菜基地。

第二,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今年的秋冬季农业生产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要扩大秋冬作物种植,确保完成今年秋冬种30万亩的任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优势作物、扩大特色作物,发展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把中药材、竹子、油茶、核桃种植同时列入秋冬季农业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第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我们要按照“三化”同步战略来抓好农业的发展,我区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的产业化,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工业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区关于招商引资的工作部署,扶持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业工业化,继续将符合我区优势产业导向、带动明显的龙头企业纳入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积极探索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的滚动发展方式,吸引一批优强企业落户__,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办法,使龙头企业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政策上有保证的经济环境中顺利发展。重点抓好铁骑力士二元母猪扩繁场建设,加快推进华力农化和福润肉类加工生产,积极争取温氏集团落户我区,促进我区生猪养殖、加工、销售等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抓好责任落实和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亲自部署、亲自督战、靠前指挥、临场调度、推进工作开展。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举全区之力,全力实施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一)认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特殊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下半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上,赵克志书记明确指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并力争用9年对全省200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这部分人的生存发展条件,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坚定决心。市委、市政府于6月30日召开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市政府又分别于*月21日、8月12日召开了项目促进会和工作推进会,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认清形势,加快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进度。自全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召开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严格按照《__市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实施方案》要求,迅速启动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一是工程进展总体进度良好。__年我区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征地、搬迁户确定等工作已完成,现正在进行场平、道路建设等工作,3个安置点近期准备开工住房建设。二是项目建设资金将逐步到位。__年省、市发改部门已下达我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任务是398户1755人,工程总投资3552.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053万元,省财政配套175.5万元,市配套资金225.28万元,区配套资金901.12万元,目前,全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已完成投资550万元。三是工程完工时间紧迫。项目启动两个月来,我区已完成了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虽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现在已经是8月下旬,离年底只有4个多月时间,并且一旦进入冬季,工程施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今年真正适合施工的时间也就3个月左右,如果我们再不快马加鞭,加快工程进度,年底要实现398户1755人搬迁将是一句空话。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严格按照《__市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举全区之力打好扶贫生态移民攻坚战,确保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推动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尽快启动。一是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目标要求,以保工期、抢进度为核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人力物力,加班加点,交叉作业,千方百计争时间、抢进度,加快推进搬迁安置工程建设,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必须在11月底前完工,12月底前附属工程全部完工,春节前确保移民搬进新居。二是加大项目资金对接力度,尽快落实到位。在上级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多动脑筋,创新思路,采取企业垫资等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区财政局在会后要搞好资金调度,落实配套资金,确保8月底前全部足额落实到位。三是认真抓好__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同时,要按照市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的安排,提前谋划好我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报。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配套园区、提升中心集镇”的总体要求,我区__—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工程以灯塔循环工业园区、川硐教育园区、大兴工业园区,坝黄、和平、漾头、瓦屋、九龙洞等中心集镇为重点,以桐木坪、滑石、云场坪、六龙山、河西、环北等乡镇、办事处为补充,做到“两个结合”(与园区产业配套建设相结合,与加快小城镇建设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相结合) 。要依托现有工业园区、扶贫产业园区,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__、__年已进行移民安置的产业园区、中心集镇,可以在这些重要移民安置点上进行重合安排,增加安置容量,扩大安置规模。四是提前启动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我区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涉及的川硐、桐木坪、瓦屋三个乡镇要克服一切困难,提前启动,全力推进,必须在__年10月底之前完成__年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的选址、规划、征地及场平工程,__年11月底全面启动__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主体工程建设。五是整合资源,推动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资金由国家补助、地方政府配套、部门资金整合和群众自筹等部分组成。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改、工程移民、库区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环境整治、土地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小流域治理、城镇防洪、通乡油路、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地质灾害搬迁、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和资金,用于生态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全面推动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六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乡镇要深入到居住环境条件差的村组,采取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将生态移民搬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办法、搬迁条件、补贴资金和工作原则等宣传到户,做到移民政策家喻户晓。同时,全面了解群众的搬迁意愿,确保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七是加强项目建设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资金监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区生态移民办公室派出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扶贫生态移民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款。

三、找准突破口,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是我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抑制城区蔬菜价格偏高,保障城区蔬菜供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城区“买菜贵”、农民“卖菜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在我区调研蔬菜产业发展。如何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城市需求,大力发展专业蔬菜基地,努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

(一)加强蔬菜基地建设。通过整合水利、发改、国土等部门项目资金,重点以灯塔办事处寨桂、柑子冲,坝黄镇的坪茶、龙井、长坪,和平乡的和平、龙鱼、陈家寨等村为主,加强蔬菜基地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和平专业蔬菜之乡,新增水泥骨架、钢架大棚500个,建设2个占地50亩以上的工厂化育苗中心。

(二)加强蔬菜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在滨江大道沿线规划选址150亩,采取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措施,建设1个日吞吐量500吨蔬菜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使之成为__市八县两区的蔬菜产品存储、营销和蔬菜种子、农药、肥料、农膜、育苗设施、灌溉设施、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专 业集散地。二是在城北方向和城南方向各规划选址10亩,建设2个农民蔬菜直销市场,缓解农民进城卖菜难问题。三是建设社区蔬菜直销点4个。四是在市中、河西、环北三个办事处辖区各选点4个建设蔬菜平价直销商店,由较大型的蔬菜生产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或蔬菜经营大户进行直销。五是积极推进“农超对接”, 采取一定政策优惠措施,在天天见、喜多多、佳惠、华联等城区大型超市设立蔬菜平价销售区。六是新发展蔬菜营销大户和物流企业20个;新发展专业合作社4个。七是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着力培育2户冷藏保鲜设施条件好、技术过硬、管理规范的企业,确保重要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重点做好在雨雪天气、春冬季节蔬菜价格监测、货源组织和市场供应,有效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7

一、总结成绩,进一步坚定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信心和决心

扶贫开发,对推进科学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国家部委、福建省和自治区各厅局、兄弟县市区及社会各界的对口协作和大力帮扶下,县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生态移民为主战场,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整合各类帮扶资源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创新扶贫理念,探索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科技扶贫和教育扶贫,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工作阶段性目标任务。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1.517亿元、28.163亿元和1.223亿元,分别是的6.1倍、25.1倍和8.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37:21:42调整为26:39:35。

二是贫困状况有效缓解。按照自治区1350元的扶贫标准,,我县贫困人口由13.7万减少到6.8万,贫困发生率由34.3%下降到17.1%,贫困面由85.2%下降到37.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4元增加到3941元,增长2.3倍,增幅超过川区,高于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平均水平,提前3年实现10年扶贫开发目标。

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入资金80亿元,实施了县城新区开发、老城区拓改提升、小城镇和以生态移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建成生态移民村18个,安置移民18695户79294人;实施整村推进93个;新修硬化乡村道路1061公里;建成用水工程21处、应急水源工程5处;改造危窑危房7889间,实施退耕还林127万亩、荒山造林81万亩、禁牧封育4万亩,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发展煤炭、新能源、羊绒、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四大重点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圆枣、草畜、马铃薯、枸杞、劳务等产业,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日趋活跃。

五是致富能力逐步提高。举办各类扶贫实用技术培训532期,培训群众7.45万人次,贫困户户均有1人掌握了生产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覆盖面扩大到10个乡镇74个村36856户173594人,资金总额达到3548万元。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97.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1.6亿元,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目标。

六是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全面落实中央和区、市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两基”工作通过国检,教育强县创建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少生快富”深入实施,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已建成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弱有所济”的目标,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七是社会扶贫成效显著。以来,先后有39家区直单位、64家市直单位、25家企业、80家县直(驻同)单位对口帮扶108个村,全县共接收社会捐赠8200万元(其中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惠安县、南安市帮扶5800万元,各级单位定点帮扶2400万元),共有10批次福建客商来同考察项目,帮扶单位先后派出18名干部来我县挂职,我县选派28名干部到帮扶单位挂职锻炼,加强了合作交流,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

八是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先后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亲身经历中更加坚定了听党的话、跟党走、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新世纪以来的10年,是我县扶贫开发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群众受益最多的10年。回顾总结新世纪10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和体会是:一是政策到位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10年来,国家和区、市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投资力度前所未有。自治区党委、政府四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对策,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及配套措施。这些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二是加快发展是做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坚持开发式扶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员组织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形成了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支柱产业,提高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生态移民是做好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对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异地安置,使山区劳动力资源和扬黄灌区水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效地改善了迁出区生态环境,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四是整村推进是做好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坚持“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以贫困村为重点,捆绑使用专项扶贫、社会帮扶、小额信贷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扶贫资源利用率。五是自力更生是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在国家和区、市政策带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全县各级组织和干部合力攻坚,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甘落后、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扶贫对象的主体作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县委、政府向长期奋战在扶贫开发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希望大家倍加珍惜既有成绩,进一步坚定信心,为我县扶贫攻坚工作再立新功。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紧迫感

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下,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其间,根据形势发展,做了两次重大政策调整。第一次,制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划定了273个部级贫困县重点加以扶持。通过这一轮扶贫(即:“三西”建设),全国贫困人口由的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第二次,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7年左右的时间,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这一轮扶贫中,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从273个增加到592个,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近30年的努力,到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11月29日中央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动员令,将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连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3地州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10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县被列为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首位的六盘山片区(共61个县)。新阶段、新形势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国家和区、市对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认真分析和研判我县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这是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必须看到,扶贫开发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在指导思想上,将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作为首要任务,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片区为重点,锁定扶贫对象,着力提高帮扶的准确性、针对性,扶贫开发工作更加细致入微。在主要任务上,从解决温饱为主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不仅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冬季取暖,还要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不仅收入增幅要上去,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指标也要上去。政策措施上,针对致贫的关键因素,采取社会保障、发展产业、移民搬迁、教育资助、科技培训、帮助就业和解决住房困难等不同措施,统筹解决贫困问题,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在组织保障上,提出建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新的要求必然带来新的工作认识、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的变化,大家一定要吃透精神,调整思路、观念和方式。

第二,必须看到,扶贫开发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扶贫开发承担着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任,超过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不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贫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人类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只有彻底消除贫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趋于稳定、和谐。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只有广大贫困群众富裕起来,才能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必须看到,扶贫开发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县属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多年的扶贫开发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但县穷民贫的基本县情没有变,扶贫开发仍是我县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贫困人口基数大。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当前我县仍有15.2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50.4%,占农村常住人口的61.3%;全县共有贫困行政村119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0%;共有贫困自然村432个,占全县自然村的63.7%;在贫困自然村中,不具备生产条件、需要整村搬迁的自然村128个,“十一五”以来,通过生态移民已经整村搬迁52个,尚有76个贫困自然村需要搬迁。贫困人口增收难。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发展产业难度大,增收渠道单一,交通、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问题依然是困扰群众生活的主要因素,扶贫工作重心仍然停留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返贫几率高。我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十年九灾,因灾、因病、因教致贫的比例还很高,稳定脱贫难度大。劳动力素质较低。贫困村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多,留守人员多为老幼病残,文化程度普遍低,生存技能差,难以增收致富。内生动力不足。我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全县人均GDP仅为7909元,为全区平均水平32698元的2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79元不到全区平均水平3491元的10.8%,全县经济总量小、本级财政收入低,有限的财力无法满足扶贫开发需求;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空壳,贫困农户收入低、家底瘠薄,自身脱贫能力低,没有过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

第四,必须看到,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我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扶贫开发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二是自治区实施的“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役”和35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彻底改善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三是近几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全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四是长期的扶贫工作实践,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也培养了一批扶贫干部队伍。五是贫困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迫切,信心和决心十分坚定。

面对这些机遇,全县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扶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思路、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奋力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抓住重点,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今后10年,是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自治区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发展战略,以尽快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工作重点,以集中连片贫困村为主攻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相结合,整体推进、分类扶持和统筹发展相协调,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商贸活县、城镇化带县五大富民强县工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强化生态保护,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为建设和谐幸福新奠定坚实基础。

力争到2015年,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速17%,人均GDP达到1.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2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200亿元,年均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00元和6500元,年均增长15%和13%。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0万人以内,贫困人口较减少7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0%。到2020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三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冬季取暖,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全县上下必须通力协作,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农民素质提升三个重点,全力实施“六个一”,即:编制“一个规划”,突出“一个核心”、实施“一个工程”、改善“一个条件”、提升“一个能力”、抓好“一个保障”,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集中力量打好1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

(一)编制“一个规划”,全力以赴争取重大项目。加快完善《县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县情实际,抓紧制实施规划和各专业扶贫规划,编制大项目、争取大项目。创新和完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等各项政策措施,把各种力量、各类资源汇聚到扶贫开发中来。要依据中央和区、市政策导向和群众的急迫所需,编制一些事关长远、推动发展、惠及民生、能够拿得出手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争取项目的底气和砝码。要积极与国家和区、市确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对标”,以为民谋利不气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奋力争取部委、厅局的支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自治区规划盘子,为贫困群众加快发展增强后劲。

(二)突出“一个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方式落后是我县贫困的重要原因。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开发式扶贫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和已有产业潜力,因地制宜,加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切实增强内生动力。要做好公司、农户、基地、市场“四篇文章”,引导群众继续发展圆枣、枸杞、玉米、马铃薯、西(甜)瓜、清真牛羊肉、劳务等产业。要高水平建设好同德慈善(扶贫)工业园,积极发展煤炭、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把现代加工制造业打造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升级的先导产业,把穆斯林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导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使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要注重培育服务业增长点,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和“回乡风情”做文章,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辟以清真大寺、红军西征纪念园、预旺古城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线,以洪岗子拱北、清真大寺、回乡人家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线,以惠安新村、下马关生态移民新村、古长城、康济寺塔等为重点的生态•人文历史旅游线,努力将打造成“中国西部地区回族绿色(生态)产业县”。

(三)实施“一个工程”,全力以赴抓好生态移民工程。抢抓自治区实施中南部地区35万人生态移民的有利时机,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4.4万人移民搬迁定居任务。对4.4万生态移民,要严格执行自治区关于支持生态移民的23条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好移民群众急需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多做“雪中送炭”,少做、不做“锦上添花”的事,确保生态移民工程健康发展。千方百计抓好已搬迁的8万县内生态移民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形成以特色种养为基础、以劳务为主体的移民收入结构,切实避免生态移民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要不断完善移民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扶持发展产业示范基地主科技示范点,示范带动移民项目区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四)改善“一个条件”,多措并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县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差,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举措,进一步完善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各类项目和资金,集中向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投入,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展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饮水、用电等方面的困难,彻底改变贫困村贫穷落后现状。要实施好“家园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整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危房改造和改厕、改圈等工程,落实绿色村庄和农村沼气建设任务,彻底改变贫困乡村脏、乱、差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民风建设,努力构建设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十二五”期间要突出抓好6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未来10年,全县争取实施187个项目,概算总投资628亿元,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98个以上,实现“六到农家”(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到农家)、贫困村“五通”(通班车、通邮、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网络宽带)“六有”(有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商业服务网点、垃圾收集站)目标,把贫困村建成功能齐全、产业发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让贫困群众享受到跟城市居民一样的文化待遇,更好地保障广大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要加快“一核两翼”的大县城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同德慈善工业园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实施600户以上劳务移民,全部向县城周边、同德慈善工业园有序转移。

(五)提升“一个能力”,群策群力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劳动力就业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措施来抓,充分依托县内外培训平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大力实施“雨露行动”、“春风行动”和劳动力中长期转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到2020年,确保实现每个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2项以上实用技术,为每户贫困农民免费培训2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脱贫。要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加转移贫困农民收入;要强化教育管理和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年均输出劳动力8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要着力抓好阿语翻译、清真餐饮等优势品牌,争取让更多的阿语翻译和商贸人才走出家门,面向全球闯市场。要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下岗职工和农村能人在本土创业,让更多人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要加快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落实就业扶持政策。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引导扶贫对象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育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参与,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依靠双手改变自身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要加快推进教育扶贫进程,按照“中学教育城市化、小学教育城镇化”的思路,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园区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培训农村师资队伍,切实让孩子上得了学、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巩固、完善和提高“两基”攻坚成果。要把救助贫困学生作为扶贫开发的前瞻性工作来抓,保证贫困家庭子女义务的完学率,为扶贫开发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要进一步扩大“少生快富”工程整村推进覆盖面,切实用利益导向型政策引导群众放弃3胎的生育指标,少生优生。

(六)抓好“一个保障”,多方联动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确保贫困人口温饱的基本手段,也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扶贫开发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为核心的社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把保障措施落实到扶贫对象,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要继续推进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全科村医,方便群众就医。要提高人均筹资水平,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完善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实施妇幼卫生“六免一救助”,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让城乡群众享受公平、普惠的医疗服务。对已经纳入农村低保的3.6万贫困人口,要继续加大提标幅度,并保持逐年递增。要继续实施好孤儿和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生活补助及五保户集中供养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向城镇和城郊调整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项目,多渠道实现转移进城贫困家庭住有所居。要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继续按照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的办法,认真做好部门定点帮扶和机关联村包户扶贫、结对扶贫。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各类民间组织、志愿者通过多种形式支持贫困村发展,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用5~10年时间,形成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管理精细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让每个家庭都得到可靠的保障。

四、加强领导,确保新阶段扶贫开发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惠泽民生、造福社会的民心工程。现在距离2020年只有8年多时间,新时期的扶贫攻坚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领导,关键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区、市党委、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务实苦干,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扶贫责任到位、规划安排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扶贫成效到位。县扶贫办要牵头抓总,做好指导、统筹、协调,当好参谋和推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扶贫开发任务的落实。

二要强化基层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好班子。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切实选派一批有能力、有才干、有抱负的年轻优秀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技术人员到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努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贡献。

三要发动社会参与。要继续推进闽宁协作,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切实提高帮扶成效;要积极与央企的对接,争取更多支持;要强化对口支援、村企共建、结对帮扶工作,广泛发动社会团体、慈善组织、民营企业、能人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扶贫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良好氛围,形成推进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四要强化资金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排做到“四个倾斜”:向“整村推进贫困村”倾斜;向主导产业倾斜;向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倾斜;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倾斜。项目资金管理做到“四个严格”:严格实行项目公开、公示制;严格监督检查,加强资金运行环节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支付、专户核算”;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滞留扶贫资金现象。

五要强化督促检查。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是抓落实的有效手段。要建立科学规范、全面系统的扶贫工作考核制度和办法,把扶贫任务转化成指标,用指标评价,拿实绩衡量,靠事实说话。在考核中,不仅要考核乡镇,也要考核县级部门,不仅要考核扶贫开发指标,也要考核致富效果,形成全县奋发进取、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确保10年扶贫开发宏伟蓝图如期实现。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和深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脱贫步伐。

二、工作目标

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通过五年的时间将我县十七个乡镇场属于边远山区、库区约1.5万余人,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实施移民搬迁,通过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安置后,逐步使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三、工作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协调发挥有关单位的作用,调动移民户搬迁的积极性。

四、搬迁范围及原则

搬迁范围,全县十七个乡镇场范围内的库区、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少数民族特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其具体搬迁条件是:

1、生存条件恶劣,经常性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水旱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

2、至今未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地区;

3、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较低、行政管理成本较高的地方;

4、信息闭塞,土地资源有限、贫瘠,缺乏脱贫致富基本条件的;

5、扶贫开发的投入成本高,致富潜力难以发挥的;

对符合上述移民搬迁条件的地方,以居住点或自然村为单位,按照先易后难,先远后近的要求,实行整体搬迁。

五、安置方式

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群众自愿选择,实行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鼓励移民投亲靠友、自谋出路安置,自谋出路安置的享受同等的资金补助。有土安置要保证移民人均0.5亩以上的耕地;对无土安置的农户,要加强培训,帮助其广开就业门路。

六、机构与部门职责

县里成立“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监察局、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局、审计局、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扶贫办、林业局、水利局、地税局、国税局、建设局、农发办、农业局、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供电局、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负责全县移民扶贫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应根据省、市出台的移民扶贫政策提出相应的措施,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凡有移民扶贫任务的乡镇场均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配备专人抓好移民扶贫工作的落实。同时,县、乡领导小组要成立若干个工作小组,对迁出、安置等各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县区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对移民扶贫的领导、组织、协调、服务工作负全责,县、乡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迁出组:主要负责迁移对象的调查、确定、验收等工作,确保移民能整体迁得出;安置组:主要对各乡(镇、场)、村申报接收移民的点进行调查、核实和验收(包括划分山地水田、宅基地、生存环境等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确保移民安得下,长期稳得住;综合组:主要负责资金管理、接待、规划方案制订、材料整理、上报、归档等,做好各项协调工作;配套组:主要负责政策配套(迁入地的土地资源调整、发证),基础设施配套(迁入地的交通、就学、就医、饮水、通电),主要解决移民富得快和长治久安的问题。迁出乡镇负责宣传动员,制定移民搬迁方案,提交移民搬迁名单,落实搬迁户,与移民户签订《移民搬迁协议》,组织移民搬迁,督促移民拆除原居住地旧房,办理户口和山权转移等手续。安置乡(镇、场)负责落实移民安置点,编制本乡(镇、场)的移民安置规划,征划山、林、水、田和宅基地,协助国土部门办理宅基地和山地权属的发证,检查验收移民建房情况,按建房情况发放移民建房款。组织实施安置点移民通路、通电、通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修建。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负责向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政策和其它服务,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各有关单位具体职责是: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政策到位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发展计划委员会: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协调移民安置总体规划与我市其它规划的关系,负责做好同扶贫办所实施的村级规划项目的置换工作,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对移民开发的支持。

审计局:负责对移民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

财政局:负责移民资金的检查、监督,确保配套资金的落实到位;

公安局:负责移民搬迁人员的户籍转迁,做好移民过程中涉及的民事纠纷的调解处理;

民政局:负责移民人员中各种救济对象政策的落实,协调好五保户、孤寡老人的安置工作;

教育局:负责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学校布局、选址、新校建设、旧校扩建,确保移民户子女就近就学;

卫生局:负责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卫生医疗点的资源整合和合理布局、选址、新建工作,确保移民人员就近就医;

供电公司:负责移民安置点所涉的生产、生活用电线路的架设,所需用电的供应,确保新村建设过程中及移民点生产、生活用电的需要;

农业银行:负责对困难移民户必要的生产、生活贴息贷款支持;

农业信用社:负责对符合贷款条件且需要贷款的移民户给予信贷支持。

七、安置点和安置规划

1、移民安置点必须具备移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并要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2、各安置乡(镇、场)应按以下要求落实移民安置点:

(1)每个新建移民安置点集中安置移民不少于5户;

(2)每户批准建房用地不得超过120平方米;

(3)耕地面积人均不低于当地标准,所征划的耕地与建房点就近连片,耕地的复种指数不低于200%;

(4)交通便利,如确属条件所限,移民建房点与公路(简易公路)间的距离不超过0.5公里;

(5)输电线路(低压线)的连接点与建房点较近,如条件所限,低压线连接点与建房点距离不超过0.5公里;

(6)人均划征山地1亩,水面0.1亩;

(7)不得将地界不清,权属不清,与其它村组有纠纷争执的耕地、山场、宅基地征划给移民;

(8)有条件的乡镇可实行本乡镇安置,即由边远山区库区迁往本乡(镇)圩镇或相邻的村、组。

3、各乡(镇、场)在落实安置后,分安置点填报《移民安置点申报表》,提交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验收合格后,正式确定为移民安置点。

4、移民安置总体规划,由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编制。有关乡镇场的移民安置规划,由该乡(镇、场)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编制,并由安置乡(镇、场)党委、政府提出安置移民申请,交县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八、资金来源和使用管理

1、区移民搬迁是扶贫式移民搬迁,政府只给予自愿搬迁的移民政策性补助,移民在安置点兴建住房的缺口资金由移民自筹解决。省、市筹措资金按每人元,主要用于补助给移民个人搬迁和兴建住房,县财政按每人配套元,主要用于移民迁建点的基础设施修建费不足部分。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努力向省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专项资金解决移民扶贫资金缺口资金。

2、区搬迁移民的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以下对象、标准发放使用:

(1)凡已经县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搬迁的移民,按人均补助元的标准,发放移民个人迁建费;

(2)根据各安置乡(镇、场)安置移民的人数,按人均元的标准用于安置乡(镇、场)帮助移民安置点修建饮水、输电、便道、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足部分由有关单位筹集;

3、移民经费实行专项管理。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移民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管,负责审批发放移民扶贫个人补助款及基础设施补助款。

4、县区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区移民搬迁经费专户,实行专项管理。

5、移民扶贫的资金运行实行报帐制,凭正式票据到县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帐。

6、移民个人补助款,按其搬迁进度分三次发放,即:在移民签订《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后发放30%;在安置点打好住房基脚(每栋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经验收合格后发放60%;拆除原居住地房屋后,发放剩余款。基础设施补助款分两期拨付,根据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资金,按工程总造价的50%预付工程款,剩余款项在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付清。

7、严格履行移民扶贫经费的审批手续。移民领取个人补助款,凭《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以及户主身份证,经安置乡(镇、场)移民领导小组,与县移民扶贫办共同审核后才能发放。

8、凡在计划安置乡(镇、场)落户的移民户、非有土安置的移民户以及投亲靠友等形式安置的移民户,一律在县移民扶贫办领取移民个人补助款。

九、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1、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定区移民搬迁宣传提纲,迁出乡(镇)应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按宣传提纲的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搬迁对象的思想工作动员移民搬迁。

2、凡自愿搬迁的移民群众,向所在乡(镇)政府自愿提出搬迁申请,并填写《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和《移民搬迁户承诺书》。

3、迁出乡(镇)根据移民户的申报,对要求搬迁的移民进行调查核实,详细了解搬迁理由是否成立,搬迁人口及其成份(即是否农村人口、无国家保障的非农业人口或国家有保障的离退休人口),一并造册登记。

4、迁出乡(镇)将移民自愿且符合搬迁条件的名单报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以户为单位,下发《移民搬迁通知书》,迁出乡(镇)政府与核准搬迁的移民户签订《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

5、迁出乡(镇)组织移民搬迁,办理移民退耕和山权、户口转移等手续。移民在迁出地的耕地由原所在村组接收,报上级有关单位减免农业税。

6、安置乡(镇)根据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安置计划,按照本意见第七部分“安置点和安置规划”第2条要求,落实移民安置点,仔细确定宅基地的方位、面积,耕地的座落地、丘数、面积及复种指数,山场的座落地、界址,并造册登记。

7、安置乡(镇)提交以新建点为单位的《移民安置选择表》,以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地验收合格后,正式确定为移民安置点。

8、以迁出乡(镇)为主,安置乡(镇)协助,组织移民到安置乡(镇)的移民安置点看点。

9、安置乡(镇)编制安置规划,向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乡(镇)的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10、安置乡(镇)组织修建移民点的基础设施,在移民搬迁前,保证搬迁公路畅通,生活用电线路到点。

11、移民在安置点兴建住房,安置乡(镇)应帮助解决建房时的困难和问题。

12、迁出乡(镇)督促移民户按时拆除原居住地的所有房屋。

13、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全县移民安置建房、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修建情况和旧房拆迁情况,退耕、山权、户口转移情况进行检查和核定。具体工作时间见工作安排时间表。

十、移民搬迁与安置计划

县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向迁出和安置乡(镇)分别下达年度搬迁人数和安置任务计划,各迁出、安置乡(镇)按计划落实移民人数以及落实安置点。

十一、本《实施方案》各条款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由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1、年移民扶贫任务分配表

2、移民扶贫搬迁申请书

3、区移民扶贫分户审批表

4、移民搬迁通知书

5、移民扶贫安置协议书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经验;问题

生态移民可分为自主移民和政府主导式移民两大类别。在此,本课题①将调查研究云南省保山市政府主导式移民问题。

一、保山市基本情况

(一)集边疆、民族、山区和贫困于一身的市情。

保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它处于中国大陆与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交接点上,其地缘战略因素较为特殊或重要。

保山市辖隆阳区和施甸、腾冲、龙陵、昌宁4县,辖区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2011年全市总人口为25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7万人。市内有少数民族36个,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2个,少数民族26.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0.5%,按人口数依次为彝、泰、白、傈僳、回、苗、布朗、佤、阿昌、景颇、满、德昂等。

保山农村贫困面大,其中少数民族贫困问题尤其突出。经济欠发达是保山当前突出的基本市情。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中,把保山市所辖隆阳、施甸、龙陵、昌宁四县(区)列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扶贫县。

保山市位于云贵高原西南横断山脉南段,高黎贡山和怒山南延于境内。全市山间盆地(云南人俗称“坝子”)占土地面积的7.3%,九成以上国地为山区。保山市4~5成的人口聚居于狭小的“坝子”内,其余人口散布于山区,“坝子”人口过密和山区人口较疏是保山市人口分布的一个突出特征。由于山区生、生活条件较差,本地山区人口贫困面约占六成。本市世居少数民族多生活于崇山峻林中,贫困度尤甚。

(二)以往保山市扶贫情况

由于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突出,保山市一直是国家和云南省的重点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本地已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百亿元,仅“十一五”期间投入的各类扶贫资金就高达18.09亿。

易地扶贫搬迁是当地扶贫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以往,保山市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工程移民,多是因进行水利水电建设,兴修水利水电设施而产生的移民;二是扶贫搬迁移民,是为了帮助遭受地质灾害、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民众脱贫致富而进行的移民。这些移民项目总体上属于政府主导式,它们又多具有生态移民之属性。

二、“十一五”期间保山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成效

为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保山市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在科学发展观和开发式扶贫方针指引下,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扶贫投入,全面实施“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同时抓好易地搬迁、连片开发扶贫、信贷扶贫、外资扶贫、安居工程、社会扶贫、老区扶贫等各项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为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里,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09亿元,解决和巩固了27.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7个,涉及保山一区四县,搬迁1465户共13323人,采取以村为单元部分迁出及其他搬迁形式进行搬迁,新建安置点集中安置38个,插花分散安置9个。投入移民搬迁资金954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245万元,部门资金138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917.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用于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后续产业发展及其他方面。其中,生产生活设施主要包括搬迁移民的住房道路、耕地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社会事业;后续产业发展是指移民迁入新居后的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包括种植、养殖业、特色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运用等方面。保山市在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中,扶持种植经济作物67.1万亩,经济林果43.8万亩,养殖猪牛羊等牲畜46.4万头,家禽25.5万只。详细情况见下表一:

年末全区总人口90.53万人年末全区总人口90.53万人年末全区总人口90.53万人

三、保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经验

在保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山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地质灾害”易地搬迁、插花搬迁安置、项目资金五级公示公告制度等成功经验得到了省级的认可和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一)加强领导,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进入新世纪以来,保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行分类指导加快“十一五”时期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决定》、《关于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决定》等一系列加快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定期督查检查。市、县区成立了“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乡镇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抽调得力的工作人员,进驻村组,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落实到户,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分类指导,始终坚持扶贫项目资金进村入户

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坚持先难后易的原则,从不同类型贫困移民村的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财政扶贫搬迁资金重点用于改善易地搬迁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素质,巩固提升整村推进的质量和效果。

(三)精心组织,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

各类扶贫搬迁项目从规划开始,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通过召开户长会、村民代表会、入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地宣传发动,把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投向要求同项目村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优先解决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在项目实施中,普遍采用成立项目实施“理事会”、项目实施管理小组等有效措施,通过“一事一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项目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体。

(四)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检查验收、专项审计、“五级”公告公示、廉政承诺、民主评议等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扶贫搬迁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市扶贫办商请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力地推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全市扶贫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

市县区扶贫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少项目点多、经费不足、办公设备难以适应工作等困难,面对我市广大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市情,为了争取项目,并把项目实施好,市县区扶贫部门的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经常奔波在一线,与项目乡村干部群众一道,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四、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行之有效、利国利民、可持续的扶贫方式,在解决那些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生态脆弱区、遭受地质灾害地区贫困人群的脱贫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易地搬迁工作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难度大

保山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按照人均1976元扶贫标准,全市还有近84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7.01%,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42%。因保山特殊的地质构造,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返贫率高,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压力依然很大。

(二)扶贫搬迁投入与需求的差距较大。

目前全市有近84万贫困人口,其中有19万人属深度贫困人口,有3.5万多户农户还住在危户、茅草房中,还有8万多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需要搬迁,4700多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需要改善,但上级每年只安排1000多人的搬迁指标、200多个整村推进建设任务,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按上级核给的搬迁指标,把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8万多人搬迁完毕要80多年,可见扶贫投入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十分巨大。

(三)国家核拨的扶贫搬迁资金标准太低,加重了搬迁农户的负担

需要易地搬迁的农户有一个共同特征:穷。但国家对搬迁户的补助标准非常低,人均5000元左右,而保山是个集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沿边经济落后区,财政收入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也比较低,这就使得搬迁户在搬迁过程中大量借债,负担比搬迁前更加严重。

(四)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社会帮扶力量弱

保山属农业市,工业欠发达,民营等经济发展滞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还未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能力弱。

(五)扶贫机构能力建设缓慢

近年来保山市争取到的扶贫资金逐年增加,项目管理越来越规范,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各级扶贫办的人员编制、办公车辆、办公经费明显不足,适应不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五、进一步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思考

为进一步深化保山及其他地区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让更多贫困的、遭受地质灾害地区的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投入力度

保山市近84万贫困人口中,目前急需搬迁的有11.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艰巨。但保山地方财政收入少,财力薄弱,面对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在增加自身配套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尽量争取国家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三管齐下,扩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覆盖面,让易地搬迁户真正感受到扶贫的温暖,易地搬迁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二)结合地区实际,采取多元化的搬迁安置模式

保山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采取了以村为单元部分迁出和其他方式迁出等搬迁形式,新建安置点集中安置和插花分散安置等安置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搬迁形式,如增加以村为单元整体迁出形式,让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和遭受地质灾害严重的村庄全村搬迁,全部摆脱原来的恶劣环境,不留下贫穷隐患。

(三)对扶贫搬迁对象实施系统动态管理

对需扶贫搬迁的贫困村、贫困户由专人到现场逐一进行摸底核实,把该贫困村、贫困农户的真实情况逐乡(镇)、逐村、逐户造册登记,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并将这些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建立动态档案,进行动态管理,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

(四)扶贫搬迁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按照“省负总责、州市统筹、县抓落实、乡抓规划、村抓组织、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搬迁开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区)党政一把手亲自研究谋划、动员部署、督促检查,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完善措施,统筹推进工作。继续推行扶贫搬迁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度向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题汇报的制度,把扶贫搬迁开发工作作为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年度述职的内容。

(五)切实加强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监管。

严格按照省、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规定,继续坚持和推行扶贫搬迁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和回补报账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扶贫搬迁资金使用的管理,保证扶贫搬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和安全运行;坚持扶贫搬迁开发项目资金“五级公告公示制”、廉政承诺制、贫困群众评议制、检查验收、绩效考核、专项审计等制度,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确保扶贫搬迁开发项目按计划如期实施,并发挥预期效益。

(六)加强扶贫系统机构能力建设

增加市、县(区)扶贫办的人员编制、车辆编制和工作经费,增设乡(镇)扶贫专干岗位,使扶贫部门的机构能力建设能够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我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道路上的一项新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作者简介: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扶贫攻坚 职业培训 精准扶贫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与职教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X064)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的71个县(区、市)范围中,湖南省被纳入规划就有37个县(区、市),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新的起点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并于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笔者学校利用其拥有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基地”教育平台,结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湘组发[2007]12号)文件、州劳动局的"阳光工程"精神、州移民局“移民培训计划”和州民政局“退伍军人培训计划”等渠道,为我州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二、职业培训

学院培训工作在国务院、省、州扶贫办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湘西州扶贫攻坚战略,把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大学生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高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员关怀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培训等,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培训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更具特色,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和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工作,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该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目前共有“一村一大”学员1280名,其中在籍942名,已毕业338名,学员中有党员618名,各大村主要干部540名,先后有12名学员考上国家公务员,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为了农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基层管理骨干,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增强了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学院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真正发挥了其职能示范作用,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三、工作总结

回顾过来的培训工作,学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模式走新路

在多年的培训中,不断摸索培训方法,使学院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格局的培训模式:

(1)开展中长期的技能培训,采取2~3年制的学历教育扶贫长训,如“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农村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校企联合定向委培(如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合作的幼师培训)等。这类培训对象主要为“9+2”模式的学员和一部分五年制大专的学员。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为了保证他们多学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保证就业,学院采取经费筹措“四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家长负担一点,学生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其中农村孤儿办,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全免学费、生活费),毕业生颁发中专或大专文凭。这样,学员既有了学习的压力,也有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保证,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稳定实现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的目的。这类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2)开展短期的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等等,譬如:我们联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为扶贫示范点200多名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返乡后,他们在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中,社会反响非常好。

2.示范带动促发展

学院一直以“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轴心,在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形成了培训工作大格局。学院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库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院校、省总工会重点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湘西州农村系统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湘西州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培训基地挂牌八个,培训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了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切切实实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把握政策抓落实

培训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之一,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关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工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尤为关注。只有很好地落实党的各项惠民培训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训者的命运。湘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扶贫培训的投入,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学院党委更是高度重视,把扶贫培训工作作为学院的一项大事来抓,紧贴国家政策,狠抓各项培训的落实。抓培训,出效果,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获得一技之长,不断增强就业与再就业能力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下岗职工顺利转岗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有效转移、在职农民素质得到提高、退役士兵得以很好安置,真正做到了“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