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十篇

时间:2023-03-15 04:14:55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篇1

关键词: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属性

中图分类号:D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94-0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HEUCF20121307)。

作者简介:孙春伟(1963-),男,哈尔滨人,法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一、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意识形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具有政治性或者价值性的有影响力的思想或者观念。意识形态主要存在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领域,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等内容。在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問题上,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形态包含在意识形态中。法律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完整内容。

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形式。从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上看,一般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是意识形态的形式或者载体。“意识形态又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这里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其实是指意识形态的构成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形式。法律意识形态,是体现意识形态内容的形式。

法律意识形态是具有价值判断性或者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性或者政治性,是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的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法律意识形态是关于法律問题的系统思想,并且这样的法律思想又必须是具有价值判断性或者政治倾向性。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属性,是指法律意识形态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反映人们对法律問题所作的肯定或者否定的价值判断。价值属性,突出反映人们的主观态度,也体现人们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正义观念等基本的主观立场与态度。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政治倾向性,是指法律意识形态能够反映特定阶级、基层或者群体的具有政治属性的共同法律思想。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在阶级斗争的时代,法律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性突出地表现为阶级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法律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性则不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而是表现为具有明显的阶层性、政党性。在内容上,法律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也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内容,例如,民主思想与思想,既可以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可以是法律意识形态的内容。

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法律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在法律领域的体现,应当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或者特征。虽然国内外对意识形态的涵义存在着众多的定义与分歧,我们可以接受的基本认识是,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群体共同价值观或者具有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思想或者理论。我们对法律意识形态的认识就是以此为基础。从涵义上看,法律意识形态就是反映特定群体共同法律价值观或者具有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法律思想或理论。换句话说就是,法律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群体中流行的关于法律問题的具有价值属性或者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思想或者理论。这样,法律意识形态首先具有意识形态基本特征:具有价值属性或者政治倾向性,是特定群体的具有影响力的系统思想,是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导向性作用,具有科学性与虚假性。

在意识形态的整体构成中,不能没有法律意识形态。如果说,在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初期,意识形态是虚假的,那么,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同时,早期的意识形态又确实是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代表,政治意识形态垄断性的存在,掩盖了法律意识形态的存在。在当代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观念,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民主法制建设发展方向的法律意识形态,就成为意识形态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法律意识形态,必然造成国家法制建设的倒退,造成意识形态整体的混乱。

法律意识形态虽然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意识形态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系统思想或者理论。法律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法律問题具有普遍影响及政治倾向性或者价值性的系统法律思想或者理论。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主要不同,在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领域不同以及内容的不同。法律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思想内容的不同、领域的不同。法律意识形态是一种法律思想,但不等于法律意识形态只存在于思想领域、只存在于法学研究中。在法律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国家的立法活动、执法活动和人民群众的守法活动中,都广泛地存在着法律意识形态,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就是说,法律意识形态是关于法律問题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意识形态中的法律思想。在法律意识形态中,可以有一定的其他意识形态的内容,其他意识形态也会对法律問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法律意识形态要以一定法律思想为主要内容,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法律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图示:

二、法律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一)法律思想性

法律意识形态表现为理性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进一步讲,法律意识形态属于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部分。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法律现象,是人们对法律問题的心理感受与主观反映,表现为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结果。法律意识的心理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知觉等直观的感性的心理反映。人们在法律感知的基础上经过简单思考后形成法律评价、意见和态度,以及对法律现象经过深刻思考后形成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或者法律理论等理性的心理反映。这些心理形式,可以分为感性的法律意识与理性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形态属于理性的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法律观点、法律思想以及法律理论,他们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严格地讲是有区别的。这里的法律观点、法律思想与法律理论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的,法律观点是法律思想的体现,法律理论也是法律思想的体现。这样,法律意识形态在法律意识的构成内容中,属于法律思想,也可以说属于法律观点或者法律理论。但无论如何,法律意识形态都不属于法律意识中的感性部分。

法律意识形态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形态属于法律意识中的法律思想。但不是所有的法律思想都属于法律意识形态。能够成为法律意识形态的,只是法律思想中的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只是全部法律思想中的极少部分。法律思想是大量存在的,相当多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法律思想或者接受外界的法律思想。法学研究人员、法官等法律专家,一般都会对具体法律問题形成自己的法律思想,人民大众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法律思想。但是,人们各自的法律思想,在理论性、系统性,特别是在影响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实际作用与意义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极少数法律专家的法律思想才能够成为具有相当影响的法律学说,才可能成为法律意识形态。例如,现代美国的庞德,是当代法律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法学家的法律思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成为法律意识形态的。只有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的法律思想,才能够成为法律意识形态。例如,天赋人权思想,是思想家提出来的,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称为法律意识形态,当然更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相反,成为法律意识形态的法律思想不一定是法学家提出来的。有时,作为法律意识形态的法律思想是由重要政治家提出来的。例如,邓小平先生无论如何不能属于法学家,但是他强调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却成为当代中国的法律意识形态。这无疑是政治意识形态在法律领域的体现。

(二)方向决定性

法律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是决定着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法律意识形态作为法律意识殊的法律思想,具有不同于法律意识其他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关于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的問题。有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有人认为,法律意识形态的功能,在我国现阶段为主体构建作用,即我国的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也有人认为,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法律观念的凝聚功能、法律意识的法制运行促进功能和法律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法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与作用,同时也具有其特殊的功能与作用。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与作用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服务功能,维护功能,教化功能。法律意识形态在全部法律意识中的数量虽然最少,但其作用却最大。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方向性的作用,法律意识形态决定着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国家的立法活动,还是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法律遵守活动。都存在发展方向的問题,都需要方向上的引导,以保证一切法律活动符合国家的要求,为实现国家的法制建设目标服务。这就是法律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在法律意识的全部构成内容中,也只有法律意识形态能够具有这样的功能,能够起到引导法律活动发展方向的作用。

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决定全社会法律活动的发展方向。具体的法律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因其在整个法律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不同而不同。以法律意识形态对社会作用程度大小不同为依据,可以把法律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中,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往往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其他阶层的法律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意识形态中可以存在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但却处于次要地位。非主流法律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随着其所属的阶级的地位的提高而提高。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在内容上也是比较丰富的。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法律思想都属于法律意识形态。只有统治阶级中的主要法律思想才属于法律意识形态。通过国家立法活动所确定下来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法律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国家法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具体的法律思想又是十分丰富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不一定都属于法律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统治阶级的重要法律思想才属于法律意识形态。

(三)相对的科学性

法律意识形态相对具有科学性。我们不能否认法律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判断法律意识形态科学性的依据,只能是法律实践,我们只能根据法律意识形态对法律实践的实际作用情况来判断。法律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是因为法律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法律意识形态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积极的,能够促进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法律意识形态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因而是科学的。虽然,特定的国家或者特定的历史时期,法律意识形态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益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法律意识形态不是十分科学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的成分。法律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科学性是一致的。

法律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即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法律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根源于人们的主观性。法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与认识。当人们的主观反映符合客观情况时,所形成的认识就是科学的。当人们的主观反映不符合客观时,所形成的认识就是非科学的。非科学成分特别存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中。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主观期望与追求,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当人们的主观期望与追求。超越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或者客观规律时,就成为了非科学的东西。法律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其价值判断性。意识形态中的价值性是人们主观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非科学性的主要体现。“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相差无几,都是解释社会的系统方法,并提出思想以便使人了解社会的运转。它们之间的两点区别是:一方面,科学理论不包含价值判断,而意识形态则包括一个价值观体系;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基本上是依靠已被科学检验和证实过的事实,意识形态则不仅原则上归纳了这些事实。而且大大超过这些事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印象、表面观察和具有倾向性的解释。”

法律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虚假性?这个問题来源于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认识。在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认识中,存在着一种相当有影响的认识,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指出:青年黑格尔哲学就是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作为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行动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意识形态的这种虚假性。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视觉对事物的颠倒反映一样。人们从这样的经典论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的。由此,很多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否定的概念,并且虚假性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简单的讲就是意识形态的观念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缺乏科学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称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是针对当时德国青年黑格尔哲学,是针对特定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特定意识形态的特征分析,扩大到一切意识形态中,不能认为“虚假性”是一切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马克思与恩格斯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后来也成为非常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我们又如何认识其基本属性,又如何把“虚假性”也作为其基本属性之一?无论在什么立场上,我们客观地看。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发展。但在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大于非科学性的。如果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大于非科学性,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该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是科学性。相反,如果一种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大于科学性,就可以认为该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是非科学的,即虚假性。

参考文献:

[1]朱育和,张勇,高敦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吕明,论法律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黄辉,法律意识形态论[D],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9.

[4]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5]孙春伟,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5).

[6]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意识形态篇2

红色英雄偶像意识形态多元化

一、新红色英雄偶像-李云龙

《亮剑》成功将一个有血性的红色英雄偶像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他有胆识、刚勇不屈,在伏击了日军派遣到山西的一百多名鬼子精英组成的华北军事观摩团后,敢和旅团长一对一拼刺刀。他单枪匹马赴晋绥军三五八团团长楚云飞设下的“鸿门宴”。他桀骜不驯、敢作敢为,“反扫荡”突围中遇到与其力量对比悬殊的坂田联队,李云龙没有退缩,相反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正面迎击敌人,图出重围。他刚强、扬厉、坚定、大胆、耿直却不失柔情的一面,新婚之夜自己的老婆被鬼子的山本特工队抓走,毅然决定集结部队,攻打县城,后来秀芹牺牲了,李云龙却一下瘫在地上。他们攻打县城无意中使得晋西北的各方抗战力量连成一片,为我军诚实攻坚方面提供了经验。当时的386旅团长陈赓是这么“批评”他的:作为男人,你有胆识,是条汉子;但是你作为军人,违抗军令这就是严重的错误。为了救出自己的老婆,不计后果,带着自己的不对攻打县城,他是一个铮铮铁骨且侠骨柔情的汉子。

同时,他油嘴滑舌,歪理连篇,用“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的轮调劝政委赵刚喝酒;他整天喝酒、满嘴脏话,说话的时候“老子、他娘的”等言辞不绝于耳;他经常违抗上级的命令,正如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对他的评价:“他立的战功和犯的错误几乎一样多”;他幽默而不顾粗俗、机智而又狡黠、仗义背后又具有“黑心商人的精明”,在帮助晋绥军三五八团评定叛乱后,将一个加强营叛军的武器收到自己囊中,对前来阻止的赵刚进行劝导:“想当年,收麦时节我们到地主家打短工,工钱是一天已结算,概不拖欠,今天我就是给楚云飞打短工了,他给我点跑腿钱理所当然”。正是这样一个有人格缺陷的另类英雄征服了包括独立团士兵在内的无数人,连与李云龙生活环境和文化教养天差地别的独立团政委赵刚身上也平添了几分草莽的味道。

英雄一直都是我国影视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中一个不能缺少的形象,“在英雄身上集中了人类的勇气、无私、智慧、博爱和力量等等优秀的品质,体现了人类的进步精神和本质力量。这些人的思想境界和辉煌业绩令人高山仰止”。

二、新、旧红色英雄形象的异同点

然而在不同的阶段,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却不尽相同。红色英雄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所倡导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反映出不同阶段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人们渴望具有超越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渴望英雄来对抗黑暗邪恶、保卫和平安宁,他是我们钦慕的对象和理想的寄托,给予我们心灵的一种抚慰和支撑。红色英雄偶像作为特定的时代阶段,他们身上都能看出以下特点:

他们身上具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李大钊指出:“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英雄正是这样的红色英雄,他们在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面前毫无惧色,奋勇杀敌。他们身上有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革命烈士秋瑾曾赋诗:“爆裂同行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英雄正是这种“男儿爱国已忘身”的战斗英雄,“壮士一去不复返,鲜血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正是怀着对祖国山河的热恋、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英雄们才不惜自己生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殊死较量。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独立,他们不惜马革裹尸,有一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勇气概。他们身上具有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赋诗:“壮士千里志,征夫万里程”。这句诗是说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征战千里。中国革命英雄驰骋疆场,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的信心绝对不会赢得场场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英雄进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为了建立一个自由、民族、富强的新中国,毅然奔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场。正是有了一个坚定的革命信念,这支部队才有了不竭的动力,最终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

建国初期,大批的红色英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红旗谱》中的朱老忠……这类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起初确实给人们精神上的动力,鼓舞和激励着那个特定年代的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多元化思想慢慢渗入人们的思想,人们对英雄的认识有了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些“红色另类英雄偶像”与先前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有着不一样的特点。

首先,从“脸谱英雄”到“诙谐英雄”的转变,建国初期的红色英雄形象身上多多少少带了“脸谱”的味道。他们不苟言笑,一脸英气,言语往往带着激励和鼓动的语气,并且有一种说教的意味。这些英雄像工厂流水作业线的产品一样顺其而然出现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人民群众的视野中。而《亮剑》中的李云龙却摆脱了老一辈革命前辈的“君子”形象,他整天歪戴军帽,嘻嘻哈哈,喜欢饮酒,满口脏话。其次,英雄性格从单一化走向性格多样化。建国以来,军事影视作品中的红色英雄一直肩负着繁重的对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红色英雄形象往往程序化、单一化。然而,《亮剑》中草莽英雄李云龙,性格粗鲁、固执,有时候有点刚愎自用。他不仅身为独立团团长,是战场上的英雄,生活中的硬汉,还是情场上的勇士。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却一意孤行不按常理出牌,常常逆向思维行事。最后,从“神授英雄”到“民间英雄”的转变。建国初期,为了突出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净化人们心灵,作者创作的红色英雄形象往往被力图拔高,他们身上的特点渗透了革命阶级的本位意识,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精神面貌。这种被放大后、拔高后的英雄形象往往脱离了生活本身。英雄是人,他们有生、老、病、死,他们有喜、怒、哀、乐,他们有爱、恨、情、愁。《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很多次战役中都表现出英雄应有的勇气和正气,同时在他身上也能看到平民化的个人特征:匪气、霸气、奸商气,有仇必报。《亮剑》中很多情节都这样一个英雄塑造的和我们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亲人类似。比如,舍命救过自己的警卫员魏大勇在一次执行送信命令的时候中了土匪的埋伏牺牲。而这支土匪已经被八路军新二团收编,但是李云龙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结合部队攻打黑云寨,甚至把前来劝阻的新二团团长孔捷缴械并关了禁闭。最终他血洗黑云寨,亲手剁下二当家的脑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英雄如常人一样拥有义气和冲动,如常人一样的复仇心理。 三、社会意识形态转型的原因及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

“意识形态”一词的涵义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自己的逻辑和严格性的表象(意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既定的社会历史中历史地存在并起作用。”马克思主义在阐述意识形态中提到: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并成为一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列宁、毛泽东等人主要讨论革命政党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这种先辈们认可的意识形态指导我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形形色色对“意识形态”一词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涵义:意识形态就是一系列相对来说稳定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与理解,这种观念从理论和实践中影响或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然而,意识形态和单一化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一系列的价值判断,但是单一的价值判断的组合又不能完全构成意识形态。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但是随着历史延伸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意识形态又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从建国以来人们对红色英雄形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体现出来。

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第一,从一定程度上使当政者统治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合法化,它做为当政者统治民众的一种理论依据和心理支撑。第二,具有围护当政者政治统治和社会持续的特殊功能。第三,具有政治说教和凝结民众的作用。它是的当政者所鼓吹的共同目标更加具有诱惑作用,使得民众更愿意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来实现这个共同目标。第四,具有批判和自我批判功能。社会意识具有稳定性,但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而新的社会意识的出现往往是对旧社会意识的批判中出现的。新的红色英雄形象走进民众视野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更加鲜活,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反衬出建国初期那些旧红色英雄形象呆板而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对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从逻辑上说,先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有政党”。任何一个政党从成立之初就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稳定的思想体系。通过这套思想体系,政党发动民众进行社会实践以达到自己主张的政治期望。红色影视作品以其特定的背景题材就注定成为我党推行其政治主张,表达其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而红色英雄更是我党说教民众和凝结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一种精神力量。

为什么红色英雄形象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嬗变?找寻这个原因就要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所主导的不同政治主张及任务出发。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执政党,而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对新中国不利,冷战思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进行了政治围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政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作为政党政治思想反映的红色影视作品中的红色英雄起到了凝结民众的作用,为了保卫革命胜利的果实,民众必须团结起来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的体验慢慢地已被纳入到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之下。红色英雄形象被逐渐拔高,他们在敌人面前凛然不屈,视死如归;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绝不低头认输。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不到那段历史的真实性,仅仅是透过历史对共产党内的红色英雄圣人般的歌颂。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左倾教条主义犹如一条绳索牢靠的禁锢着民众的思想,多年来紧张的政治空气压抑着民众的头脑和阻碍着民众寻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国家变革迫在眉睫。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了“左倾教条主义”长期以来对民众思想的束缚。随着思想上的解放,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社会意识形态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阶段同时展开了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讨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沿海城市成为了中国和世界接轨的窗口,一切以意识形态为判断标准的国际冷战思维模式被打破,一个在开放、包容、吸纳、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是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交融在一起传播开来,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民众对事物的看法多样化,对事物的理解丰富化,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对影视作品特别是红色英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弱化,红色英雄形象标准逐渐走向宽松,他们身上原本的“政治说教”任务慢慢得到消解。红色英雄逐渐由“神授”形象拉回了现实生活中,使得他们首先成为了真正的普通人。民众不必再用仰视的目光崇拜他们,“他们用泛化了的‘英雄’意识去对抗政治英雄意识,用英雄的质朴人性去消解英雄的传奇神性。在他们那里,‘英雄’已不再是一种绝对政治化了的民族集体记忆,而是完全个性化了的个人主观理解。”新时代处处透射着大众化社会意识对红色英雄重新理解,秉承着“英雄也是人”的写作宗旨,从个体民众的视角出发塑造红色“民间化英雄”。他们有生、老、病、死,他们有喜、怒、哀、乐,他们有爱、恨、情、愁。这种“民间化英雄”身上的人格魅力也激励着民众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新形势下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意识形态

新形势下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不同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

传统道德宗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进行主流社会意识的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媒体舆论导向工作。现在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舆论作用很大,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民众情绪、社会的思潮以及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展。所以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媒体舆论引导民众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一点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至关重要。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的目的作用就是在于统治者过着这种手段对民众进行的一种说教,让其接收统治者主导的意识形态,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发挥其实现社会政治整合、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意识形态篇3

今年上半年,根据**党组的指示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办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把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开展相关工作,现把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是做好征收拆迁等工作的重要政治保证。**办认真履行支部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班子集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一把手带头,切实当好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始终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文化动态,分析突出问题,分清主流支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中,纳入工作目标管理,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

二、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意识形态的新形势

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及时传达学习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四中全会精神;及时传达党中央、省、市、区、**党组重要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将意识形态理论学习作为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落实。结合**办实际,制定党支部学习计划,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法规、学业务,倡导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写心得、谈体会,提高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整体认知水平,让意识形态工作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有力作用。

三、加强舆论引导,确保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舆论导向

向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宣传强调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强调和引导党员干部不在QQ、微信、微博、政务微信、短信等网络平台、转发政治敏感信息或其他负面信息,坚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妄议。

四、加强分析研判,及时识别意识形态问题和风险点

定期召开支委会,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讨论思想意识文化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在民意中的苗头倾向性问题,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全体党员常反省自己的工作生活,对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解决问题,排除风险点。

意识形态篇4

关键词 儒学 意识形态化 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总是存在着多种政治思想,必然有一种政治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并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从历史来看,一种就是掌握着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另一种是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某个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儒学属于前一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脉络之中。自汉朝正式确立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尽管出现了时兴时废的现象,但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来看,它始终扮演着官方意识形态的角色,一直到近代。这个过程离不开儒家学者们的努力,离不开统治当权者对儒学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极力推崇以及积极建设。

一、儒学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演进过程

孔子较早触及到了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提出应以发展经济为先,发扬德治礼教优势。在孔子看来,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发展经济,“使民以时,轻征薄敛”;其次要加强德治礼教,“不学礼,无以立”。在他看来,德治礼教优于政令、刑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做到“有耻且格”。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有密切的联系,应把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灌输给人民,可以起到施加政治影响的作用;最后,他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以“礼”和“仁”为核心内容,教育人们学“礼”。这一系列的灌输礼乐的思想,其中有不乏积极的方面,但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想,如教育分等级等。由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包含了礼乐、名分、宗法、井田、孝悌仁义等思想,经孟子的阐扬、理论化,再经荀子对儒、道、法各派思想的整合与超越,奠定了儒学意识形态化的基础。

孟子提出“制产”、“恒产”、“保民”、“教民”、“与民同乐”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之三宝,关键还在于能否得民。他认为,应“省刑罚”,为民“制产”,使民有“恒产”。正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说明人民有“恒产”的重要性。他还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因而要尽力“保民”、“教民”。

荀子提出“教诲”以“调一”以及尊师重“礼”思想。他发展了孔子的“礼”,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具有统一思想行为的作用,使兵强城固,国富民强。《荀子.强国》载:“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犯)也”,可见,教育对个人而言“至乎礼而止”,“化性起伪”。荀子认为师是礼法的化身,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哀,必贱师而轻傅”,他时常君师并提,足见其非常尊师。

董仲舒的“变民风,化民俗”思想。他从抬高君权的角度,认为教育是王者必不可少的权力,他说:“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正如他所说:“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可见,董仲舒认为学校是王者实施“德教”的主要阵地,目的在于育才、“变民风”、“化民俗”,甚至认为教化比刑罚来得有效。

韩愈强调教师应有“师道”,信守“道”,传其“道”。他认为,“学所以为道”,即“古道”,儒家仁义之道,也就是“先王之教”。朱熹承袭儒家思想观点,主张封建伦理之教。他认为“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他还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作用等同起来,用理学对儒家传统教育观点作了新的解释。他影响最大的《四书集注》,在元、明、清各代均被列为官学的必读教科书。

思想统一是皇帝中央集权的必要条件之一。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提出:“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末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庸之者也”,这句话表明,教育是为了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是为了“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他认为办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还认为,整个社会应以伦纪纲常为教,在上者身体力行,民自可化于上而不自知,即教之之源。

二、儒学意识形态化的发展历程

西周“以乡三物教万民”。从夏朝开始发展到极盛的西周,在大约一千三百年的时间里,奴隶主统治阶级始终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文化教育以尊礼为特点,实行“诗书礼乐以造士”;内容上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周礼》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形式上以学校教育、祭祀、军事、乐舞为载体,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材。西周统治者相当重视“礼”教,出现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现象。实质上,这是一种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意识形态教育。

汉朝推崇“独尊儒术”以育才化民。汉初统治者基本上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到汉武帝当政期间,他根据自身统治的需要重新肯定了教育在育才和化民方面的作用,以儒家经典理论为主要内容对人民进行教化,并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他还“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整理古籍,厘订文字”等。实际上,他把教育作为“大一统”的工具。

唐朝以崇儒为主,以佛教和道教为辅。到唐朝初期,封建统治者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笼络人心、缓和矛盾的改良政策,如废除一些隋代的苛禁,减轻一些赋税徭役等。唐高祖初定天下,即“颁好儒臣”,设立儒学,诏立周公孔子庙。唐太宗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体会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更是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常与他们讲论经义,商讨政事。还曾经命人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他给太子作的《帝范》十二篇,基本上是儒家的帝王术。可见,唐太宗非常重视儒学,统治实践也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其后诸帝大体上也祟尚儒术。唐朝意识形态建设还有一个突出特征是表“礼”内“法”,具体体现在“唐律”和“唐礼”之中,“唐律”将“唐礼”法典化,“唐礼”体现儒学“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教思想。纵观唐朝在教学、科举考试方面均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贯彻“三纲五常”,培养和选拔儒术人才。

宋朝尊孔崇儒。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并规定“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宋真宗以后,儒术更是得到了大力提倡。他曾加溢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亲自撰写《文宣王赞》称颂孔子是“人伦之表”,孔学是“帝道之纲”;又著《祟儒术论》,还命人校订《周礼》,编注九经“义疏”,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儒学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巨大作用。到武宗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宋朝积极倡导儒学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为“理学”――宋明“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明、清时期依然是坚持尊孔崇儒。理学亦称道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而推衍发展于元明,终结于清代。理学在元代成为了统治者“治国安民”之道,当时在学校增读朱熹的“四书”,使之与“五经”平列。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在以后的明清依然照搬历史传统教育。明朝建国后,吸收前朝经验,把儒学意识形态建设更向前推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战略上祟儒纳士,创行八股取士,施行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在思想领域极力推祟程朱理学,奉为官方统治思想,并对思想领域的不同学派加以排斥和压制。明成祖曾敕命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将其颂行于天下,作为铁定的教本。在文教方面实行过许多强烈控制思想的措施,学校和科举制度发展得更加缜密。可见,明朝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各项政策均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清朝建立后,实行儒术统制思想的政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治理国家的作用,立国之初制定了“兴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尊崇孔子,倡导儒学。

三、对当代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均深深烙上了儒学的印记,一方面形成了优良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又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这种意识形态建设脱离了实际,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就其取得的成就来说,对当代意识形态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其一,应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为民创造财富,使民安居乐业;其二,尊师重教,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意识形态信仰;其三,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四,主动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实施意识形态教育;其五,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毫不动摇;其六,不断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使之生活化、具体化;其七,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注释:

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0

转引自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3,78,77,80,113,142-175,348

转引自罗传奇.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66,67,68

转引自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

意识形态篇5

关键词:卡尔・曼海姆;特殊的意识形态;总体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它是一个难以界定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是对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划时代意义的,任何对意识形态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探讨都不应离开他的思想,但是对思想的理解并不仅仅将其放在产生它的具体的历史现实中来看,还要根据其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整体的把握,“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因而对曼海姆思想的准确论述必须基于意识形态发展的流变之上。

一、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现象从根本上而言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现代的学术界一般认为,培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但他的“假象说”已经较为明显地涉及到了意识形态方面的相关性内容。紧随着培根之后的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他在明确的意义上第一次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一名词,是指揭示观念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他的目的是反对当时的形而上学和宗教偏见,认为只要通过对观念和感觉的仔细分析,就能排除错误思想和偏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建立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从现实政治状况出发,认为德国哲学家的问题和法国意识形态理论者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脱离了十九世纪的社会和政治状况。他们的批判是立足于宗教根基的,但却“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正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尖锐地对德国当时政治和宗教进行了批判,超越了自启蒙运动以降唯心主义哲学对认知偏见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这一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认知差异的根源在于具体的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从而开辟了一条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新道路。从上述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流变进行梳理后,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来说演变进程是从特殊到总体、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从分化到综合的过程,在这种趋势的导向之下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二、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

作为马克思曾经的追随者,卡尔・曼海姆对马克思关于具体生存状况对人的认知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进行了吸收,他认为“我们认为主体所表达的思想是他的存在的产物。这意味着思想的观点、表述、命题和体系不是按照它们的表面价值来理解的,它们是按照表述者的生存状况来诠释的。这进一步意味着主体的具体特点和生存状态影响着他的观点、理解和诠释。”但卡尔・曼海姆又在吸收马克思观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将意识形态分为特定的意识形态与总体的意识形态两大类,而马克思立足于阶级分析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影响在卡尔・曼海姆的理论中被淡化,削弱了马克思阶级批判的锋芒。

(一)总体意识形态与特定意识形态之界定

卡尔・曼海姆首先提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指出意识形态分为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总体的意识形态两类。“当意识形态表达的是我们对对手提出的思想和描述表示怀疑时,这个术语的特定概念也就被表明了。这时,我们认为这些思想和描述是对状态的真实本质的或多或少的故意伪装,其实是承认了一种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东西。”这表明特定的意识形态的主体是个人,出现特定意识形态对现实进行扭曲描述的原因是情境真相不符合其自身之利益,这种特定意识形态的形式宽广得从有意的谎言一直延伸至半故意和非故意的伪装,从精心策划一直到自欺欺人。总体意识形态“是指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集团(比如阶级)的意识形态,我们关心的是这个时代或这个集团的思维的总体结构的特征和构成。”

(二)总体意识形态与特定意识形态共同之处

它们的共同要素是基于以下事实表现的,它们虽然都依赖但却不完全取决于对手事实上所说的东西,卡尔・曼海姆在这一方面深受马克思的影响,认为无论是总体的还是特定的意识形态都依赖于主体,对总体的和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把握必须立足于他们的生存状况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抓住意识形态的本质。因而,意识形态的这两种区别都使意识形态随其持有者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而变化。

意识形态篇6

从网上意识形态的现状不难看出,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多重隐忧。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这种现象呢?从客观因素来说:第一,国际上的大环境和大气候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随着上个世纪末社会主义国家多米诺骨牌式的解体,本来处于弱势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是一落千丈,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独霸意识形态领域。一时间,各种宣扬资本主义“优越论”和社会主义“崩溃论”的思潮和舆论甚嚣尘上。

第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中某些负面的东西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毋庸讳言,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等价交换”和“追求利益最大化”规则与理念引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确造成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严重扭曲,也极大地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网上不受约束的所谓“言论自由”助长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长。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较容易规范管理相比,新兴的意识形态媒体不仅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传播速度很快,还可隐秘自己的身份,从而导致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地规范管理网上言论。

从主观上来说:第一,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生产适应不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形势。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相关理论也要跟上。尽管执政党历来十分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和生产,也为此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如前些年中央大力推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但实事求是说,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其研究成果很少为国内外同行所认可,连传统意识形态阵地内的高校都很少主动使用它做教材,更遑论其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影响力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研究和产出的成果不能回应社会实践中的挑战,不能说服网民接受和认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和传播满足不了受众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活跃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上都是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前者处在成长期,他们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尚未确立稳定牢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后者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二者普遍存在求新求变的心理预期,容易接受与传统意识形态不同的西方思潮和理论。而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的理论、方法及手段,因为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忽视受众个体成长的特点,满足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学生和社会精英们转而进入网络寻求各种新奇的思潮和理论。各种错误思潮和理论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乘虚而入,很容易获得求新求变网民的认同和接纳,并轻而易举占领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和管理跟不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传播软件层出不穷,各种境外信息“翻墙”技术不断出新,防不胜防。而我们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过滤”、“删帖”、“关网”或雇佣“水军”发帖等低级封堵层面上。这种低级封堵不仅未能有效遏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生蔓延,反而引发了网民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受围攻的态势。

意识形态篇7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落实关于意识形态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现就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我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根据文件的精神,成立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XX同志亲自担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党组书记、局长多次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分管领导亲自指导、亲自调研,共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制定并印发了《XX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及工作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列入党建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提出要加强对敏感问题、重大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分析研判本系统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动态,掌握了解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并作出工作安排,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形势安全。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及时整改,抓好落实,做好令行禁止。

(二)加强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

一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组(党委)班子学习重要内容之一,认真组织党组班子成员学习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分别在9月3日、10月9日的党组会议上传达了意识形态相关制度文件,10月18日召开会议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教育。8月31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党员干部作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题辅导报告,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及全体职工891人参与警示教育活动。9月6日,组织党员干部共37人到红色文化讲习所开展党日主题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强化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教育,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并积极参加区委、区政府、区委宣传部等组织的关于意识形态培训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三是组织党员学深学透党章党规,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作为学习首要内容并列入党组会、党委会、支部会的“第一议题”。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树立崇高道德追求,守住为人处事的基准和底线,切实提升党员党性修养。

(三)加强阵地管理,积极传播正能量

一是加强互联网阵地管理,维护网络安全。定期开展排查,及时堵住网络安全漏洞,营造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微信公众号“健康鼎湖”、微信群和在区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管理,新闻信息的严格把关,确保信息、公开工作既顺利进行、健康发展,又无失密、泄密事故发生。二是不断拓展宣传载体。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婚育学校、开展宣传活动等载体外,我局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宣传载体;与今日头条、南方+等新媒体建立联系,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政策、动态等;并积极与区电视台沟通,加强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形象。三是加强对下属人员的教育管理以及对各类活动的监管,组织学习意识形态相关内容,提高本系统所有干部职工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强化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四是加强宣传队伍建设管理。8月16日,我局举办全区卫生计生系统宣传干部培训班,强化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和舆情应对工作水平。

(四)抓好监管,管理用好新媒体。

一是抓好舆情应对工作。8月3日调整了局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局分管医改工作的领导兼任新闻发言人,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舆情和处理舆情工作,并积极参加区委宣传部组织的专题培训,掌握新闻发言工作和舆情监督管理的方法,加强对宣传部干部舆情应对的教育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二是加强常态化监控处理。我局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进一步完善舆情应对工作制度和舆情监测员队伍,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信息互通、上下联动”的卫生计生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机制。加强对本系统各单位微信公众号的监管和建设,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对异常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和有害信息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迅速处置,确保我区卫生计生工作健康发展,力求将重大社会不良影响杜绝在苗头中,2018年无发生卫生计生网络舆情事件。三是开展舆情防控自查自纠工作。我局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本系统舆情防控自查自纠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网信管理,落实工作到人,责任到人,暂未发现党员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暂未发现党员领导干部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四是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评议;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责任,对出现意识形态责任制明确需要追责问责的“十种情形”执纪问责,对未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导致本部门出现严重意识形态事件和重大舆情事情,造成极恶劣社会影响的,实行追责。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党组(党委)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组织领导还需加强。一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个别班子和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不够深、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事务之中,不重视、不主动对意识形态理论学习,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件务虚的事,没有上升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的高度加以认识。二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带头作用还不够深刻。个别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学习中针对性不强,缺乏自己的思考,与工作联系不强,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中不体现或较少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三是对意识形态专题调研不够重视。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督查还没有真正到位,警示督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对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还需加强。针对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多元化、复杂化等特点,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引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部分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有偏差,局党组班子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改进。党组(党委)只是在党组会或党委会上组织学习了意识形态相关文件,没有组织党组(党委)成员深入基层单位开展专题党课教育活动,导致基层单位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不高,没有及时掌握系统内干部职工对意识形态的动态认识。没有开展专一的针对性培训。局组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次数虽然形式多样,次数多,但针对舆情应对的专项教育培训较少,党员干部应对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弱。

(三)意识形态工作督导还需加强。没有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卫生计生舆情监督与应对工作机制还不够成熟,对异常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和有害信息应急机制尚不成熟,舆情引导和舆情应对知识培训力度不强,适应新形势的潜力偏弱,信息报送还不够及时、全面,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请教、请示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贯穿卫生计生各项工作,提升意识形态的认识。

(二)加强意识形态的学习和培训。建立健全党组(党委)中心理论学习制度,党组(党委)成员要持续深化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抓好党员干部舆情应对专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意识形态篇8

二、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童先生的各种文论教材和相关论文,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0页。)。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书》,武汉大学出版,1995年版11页。)。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

其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其三,“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

由上述可知,童先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中:一是不同版本的论著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不同版本的解释,各种解说之间不仅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二是不同解说自身也有诸多不尽合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先说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上面三种解释都把文学的属概念规定为一种“意识形态”,但对意识形态的界定却并不一致。解说一、三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在外延上包括全部社会意识内容。解说二认为它是一种“话语活动”,这一说法实际上已经把社会意识中的某些因素排斥在外了。一般认为,所谓“话语活动”不过是说话主体与接受者之间在一定话语情境中通过文本进行的一种信息沟通过程。而话语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话语双主体(说话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沟通的媒介——“文本”的存在。文本大体有两个存在形式,即所说的话与所写的文字。我们知道,如社会习俗、幻想、集体无意识等社会心理因素并不常常构成“文本”和“话语系统”。因此,从意识活动的角度说,社会心理因素不能构成话语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样,一边认为意识形态包括全部社会意识内容,一边又认为它排除了社会意识的某些内容,两个意识形态概念在外延上发生了矛盾。在内涵上两者也相互抵牾。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把它视为静态的、凝固化的事物;后者又认为它是“话语活动”,即是包括说话主体、接受者、文本、沟通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动态过程。其实话语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识活动,如果意识形态是话语活动,在更大范围上等于说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活动,那么,一面说,意识形态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一面又认为它是“意识活动”本身,孰对孰错?令人匪夷所思。

由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充满矛盾,已经提前决定了对“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不可能再有科学合理的说明了。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对“审美”的解释之中。解说二,把审美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解说三又把它变成了人类对“美物”的“观照、感悟、判断”的精神活动。应该说,单就“审美”一词而言,它确实拥有包括上面两种含义的多重内涵。然而,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判断中,“审美”充当的是被判断事物“文学”的“种差”,即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严格说来,这个种差——“审美”必须是确定而统一的,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认识上的歧义和模糊。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每种解说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解说一把文学规定为“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在方法论上混淆了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分属领域。一般而言,事物的形态是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把握的事物外貌状态。例如,人们能够直接把握H[,2]O的“形态”只能是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水,亦即我们说H[,2]O只能形态化为汽、水、冰三种形态,而不能说它“形态化”为了黄河、太平洋和喜玛拉雅雪峰。同样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也只能是为人所直接感知和把握的语言、文字、文本、话语及人的自觉不自觉的动作行为等,而不能形态化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就像河流、雪山不过是H[,2]O的形态——水、冰的存在领域一样,哲学、文学也只是人类社会意识的某种外化形态——哲学性文本和话语、文学性文本和话语的存在领域。

以撷取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特质”,理由并不充分。童先生的说法是:“当我们说文学艺术的独特对象是客观现实的审美价值的时候,不要把现实的审美价值当成是独立的存在。现实的审美价值具有一种溶解和综合的特性,它就像有熔解力的水一样,可以把认识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等溶解于其中。”(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然而世界上任何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一般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不仅事物的审美价值不是独立的,其实用价值、认识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等也是如此;不仅实用价值、政治价值等可以渗透溶解于审美价值之中,反过来审美价值也完全可以渗透溶解于实用价值和其它价值之中,那么既然文学可以撷取溶解其他价值因素的审美价值,也完全可以撷取融合审美价值的实用价值或其它价值。为什么“必须而且只能”撷取审美价值呢?为什么“必须而且只能”要用审美价值去溶解其它价值呢?童先生并没有准确把握到文学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关键之点。

解说二在属概念上把文学视为一种话语活动,把“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种差——“审美”解释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和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紧接着又说:“它(审美)可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然而,我们知道“方式”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与“目的”、“态度”等一起构成实践活动的下位概念,我们只能说人类在掌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抱有何种目的,采取何种方式,表现何种态度,而不能说“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解说二中审美内涵之一)的目的如何,方式如何,态度如何。“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至少在双方之间方可发生,审美关系必然发生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审美关系(解说二中审美内涵之二)的特征也必然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特殊状态的特征。如所周知,在审美发生过程中,就主体的心理状况而言,最终并不报有任何目的,主要采取形象方式,并表现出某种情感态度。这只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而并不是主体与对象间形成的审美关系的特点。

如此的“意识形态”与如此的“审美”,两者“复杂组合”而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应是什么呢?我们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解说三与前两种解释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的观点,而问题也恰在于此。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审美活动包括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两种含义,狭义的审美活动单指审美欣赏。显然,上述对审美(活动)的理解指的就是狭义上的。让人不解的是,童庆炳先生一向坚持文学活动论,即认为文学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而审美欣赏不过存在于读者——作品的环节之中,说文学是一种狭义的审美活动,实质上等于说文学仅是一种读者对作品的鉴赏活动了。我们宁愿认为这是童先生的疏忽。问题是我们把这种疏忽的因素考虑进来,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审美活动,即把“审美创造”也看做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可否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呢?我认为,广义的审美活动仍涵盖不了文学活动。首先。“审美创造”不等于“艺术创作”。为了表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杜桑为微笑的蒙娜丽莎画上两撇胡子,又把夜壶摆上大雅之堂供人观赏,名之曰《泉》,我们说不清是在创造美还是在破坏美。但由于这些作品确实蕴含着某种艺术意义,我们还把这些艺术家的行为称为艺术创作。其次,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欣赏也不等于文学活动中的读者接受。我们认为,审美欣赏是审美主体在非功利状态下对事物形式进行的非功利情感的知觉过程。但在文学艺术的接受活动中,往往要经历阅读——鉴赏——评价(不只是审美评价)的过程。其中,只有在鉴赏的某个瞬间读者是完全排除功利性考虑的。另外,文学活动中“世界——作家”的加工过程,“读者——作家”的反馈过程,“读者——世界”的体认过程等环节也很少与审美结缘。由此可见,文学活动不等于审美活动。

三、我的几点看法

如所周知,文学现象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为阐释文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空间。在多元化的阐释背景下,从人类社会意识的角度解说文学,不过是多音合唱中的一种声音。至于是否可以担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要从人类社会意识的视角审视文学,就应挖掘出它本来已拥有的深厚的理论内涵,进而明晰地、系统地、合乎逻辑地将其阐发出来。由于篇幅所限,现将几点看法粗列如下,详细论述笔者另有专文。

现代人类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说来,文明意识可以分为实用意识、审美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大类。实用意识遵循的是现实实用性原则。它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性和功利性,即满足人类的物质性存在的需要。实用意识又可分成两小类,用来专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相关技术发明以及指导思维活动和语言交际的意识类型,可称之为工具意识;专门对组织、团体、国家、社会及其活动进行规范、制约和管理的意识类型,可称之为规范意识。审美意识是在实用意识中分化产生的一种超功利性意识类型。首先,只有当人类形成了完全的抽象能力,具有了把事物的形成与属性相区分的能力,人才有条件和可能以非功利的态度和非功利的情感专注于欣赏事物的形式,于是审美欣赏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其次,如黑格尔所言:“人有一种冲动,要在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自己。”(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页。)而当实践水平发展到人们的精力可以不必全部投放于事物内容和属性,而有能力集中于对承载事物内容和属性的形式的创造上时,我们说审美创造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的共同推动下,人类的审美感觉、欲望、兴趣、情感以及审美观念、理想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形成了由这些因素统一而成的完整的人类审美意识。与实用意识相比,审美意识的特征表现在三大方面:非功利性、超越性、自由性。

文学可以成为各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由于各类意识内部结构不同,承担职能不一样,它们分属领域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实用意识内部,观念、认识等理性化因素与欲望、情感等感性化因素相比处于主导地位。按其特点与职能,工具意识分属于了自然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等领域;规范意识分属于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领域。欲望、情感等感性因素在意识内部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主要分属于了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某一意识归属于某一领域,以某一形式表现,并不具有天然合法性。在人类所有意识类型中,情感、想象、理想等作为不稳定的因素,在特定情况下都可能突现成为主导因素。此时,该种意识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文学艺术。换言之,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主要是审美意识的存在领域和表现形式,也可以成为实用意识诸种类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成为实用意识之下的个人潜意识和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泄导渠道和形式。

意识形态指的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由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因素构成的、表现在各种意识领域中的社会意识的整体面貌和样态。按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必然决定着该社会形态中存在于各种具体社会意识形式中社会意识的性质。因此,具体的社会意识无论归属于什么领域和分工形式,其社会性质都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支配,从而产生社会意识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和划分,各自形成特定的样态、面貌。另一方面,不管何种意识形式、何种意识因素只要产生并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之中,就有可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显露或隐曲地体现出该种社会形态的社会性质。同时,它们会以体现社会同一性质为磁石,聚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意识样态。我们把这个体现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统一的、意识样态叫做“意识形态”。

文学不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表示的不是意识的实体自身,而是意识的性质、样态,它不是由各种具体意识自身组成的,而是由各种具体意识的社会性质组成的。它要以具体的意识、观念为存在载体,却不以具体的意识、观念为自身实体的构成要素。具体说来,从社会结构划分看,每一具体的意识即可以从水平层次上归属于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形式;也可以从分工形式上归属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从社会性质上划分,每一意识都只能现实地、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社会中,该社会的特定经济形态决定着该意识同该社会全部其它意识因素一起,构成了具有特定性质的意识形态(注:参见李志宏《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讨论综述》,见吴光正《文学基本理论问题论稿》,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第31页。)。

意识形态篇9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落实关于意识形态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现就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我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根据文件的精神,成立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XX同志亲自担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党组书记、局长多次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分管领导亲自指导、亲自调研,共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制定并印发了《XX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及工作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列入党建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提出要加强对敏感问题、重大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分析研判本系统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动态,掌握了解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并作出工作安排,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形势安全。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及时整改,抓好落实,做好令行禁止。

(二)加强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

一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组(党委)班子学习重要内容之一,认真组织党组班子成员学习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分别在9月3日、10月9日的党组会议上传达了意识形态相关制度文件,10月18日召开会议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教育。8月31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党员干部作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题辅导报告,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及全体职工891人参与警示教育活动。9月6日,组织党员干部共37人到红色文化讲习所开展党日主题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强化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教育,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并积极参加区委、区政府、区委宣传部等组织的关于意识形态培训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三是组织党员学深学透党章党规,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作为学习首要内容并列入党组会、党委会、支部会的“第一议题”。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树立崇高道德追求,守住为人处事的基准和底线,切实提升党员党性修养。

(三)加强阵地管理,积极传播正能量

一是加强互联网阵地管理,维护网络安全。定期开展排查,及时堵住网络安全漏洞,营造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微信公众号“健康鼎湖”、微信群和在区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管理,新闻信息的严格把关,确保信息、公开工作既顺利进行、健康发展,又无失密、泄密事故发生。二是不断拓展宣传载体。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婚育学校、开展宣传活动等载体外,我局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宣传载体;与今日头条、南方+等新媒体建立联系,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政策、动态等;并积极与区电视台沟通,加强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形象。三是加强对下属人员的教育管理以及对各类活动的监管,组织学习意识形态相关内容,提高本系统所有干部职工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强化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四是加强宣传队伍建设管理。8月16日,我局举办全区卫生计生系统宣传干部培训班,强化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和舆情应对工作水平。

(四)抓好监管,管理用好新媒体。

一是抓好舆情应对工作。8月3日调整了局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局分管医改工作的领导兼任新闻发言人,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舆情和处理舆情工作,并积极参加区委宣传部组织的专题培训,掌握新闻发言工作和舆情监督管理的方法,加强对宣传部干部舆情应对的教育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二是加强常态化监控处理。我局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进一步完善舆情应对工作制度和舆情监测员队伍,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信息互通、上下联动”的卫生计生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机制。加强对本系统各单位微信公众号的监管和建设,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对异常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和有害信息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迅速处置,确保我区卫生计生工作健康发展,力求将重大社会不良影响杜绝在苗头中,2018年无发生卫生计生网络舆情事件。三是开展舆情防控自查自纠工作。我局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本系统舆情防控自查自纠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网信管理,落实工作到人,责任到人,暂未发现党员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暂未发现党员领导干部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四是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评议;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责任,对出现意识形态责任制明确需要追责问责的“十种情形”执纪问责,对未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导致本部门出现严重意识形态事件和重大舆情事情,造成极恶劣社会影响的,实行追责。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党组(党委)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组织领导还需加强。一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个别班子和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不够深、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事务之中,不重视、不主动对意识形态理论学习,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件务虚的事,没有上升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的高度加以认识。二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带头作用还不够深刻。个别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学习中针对性不强,缺乏自己的思考,与工作联系不强,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中不体现或较少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三是对意识形态专题调研不够重视。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督查还没有真正到位,警示督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对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还需加强。针对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多元化、复杂化等特点,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引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部分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有偏差,局党组班子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改进。党组(党委)只是在党组会或党委会上组织学习了意识形态相关文件,没有组织党组(党委)成员深入基层单位开展专题党课教育活动,导致基层单位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不高,没有及时掌握系统内干部职工对意识形态的动态认识。没有开展专一的针对性培训。局组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次数虽然形式多样,次数多,但针对舆情应对的专项教育培训较少,党员干部应对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弱。

(三)意识形态工作督导还需加强。没有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卫生计生舆情监督与应对工作机制还不够成熟,对异常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和有害信息应急机制尚不成熟,舆情引导和舆情应对知识培训力度不强,适应新形势的潜力偏弱,信息报送还不够及时、全面,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请教、请示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贯穿卫生计生各项工作,提升意识形态的认识。

(二)加强意识形态的学习和培训。建立健全党组(党委)中心理论学习制度,党组(党委)成员要持续深化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抓好党员干部舆情应对专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意识形态篇10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放在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刻论述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明确了方向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依然艰巨。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理论创新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活力,理论武装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加强理论武装,就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更好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就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讲清楚辉煌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原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和底气;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就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就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着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就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坚持立破并举、敢于亮剑,让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正本清源。

鹿心社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做好网上正能量传播、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统战和社会工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快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提升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夯实网络安全工作基础,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网络安全“生命线”。加快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广西”建设,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便民惠民,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各级党委(党组)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加强责任落实,压实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网信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能打硬仗的网信队伍,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意识形态工作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要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个极端重要工作,围绕“两个巩固”任务,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弘扬主旋律,讲好百色故事,用理想信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再上新台阶。一要抓好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学习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培训班、学习班,引导党员干部更加全面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发挥好“新时代讲习所”平台作用,进一步推进理论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要开展理论研究,加快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二要加强阵地建设。要强化阵地意识,聚焦互联网、高校、宗教、哲学社会科学等重点领域,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抓好统筹协调,打好综合战、协同战。三要强化正面宣传。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注意力聚焦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焦到决战贫困决胜小康上来。四要管好网络舆论。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掌握和规范管理新媒体运行,打造好“两微一端”新媒体宣传平台。五要引领价值取向。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六要发展文化文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

彭晓春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在互联网,重点在互联网,难点也在互联网。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开创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加强网络统战和社会工作。要加快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夯实网络安全工作基础,提升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快提升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

彭晓春强调,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克难攻坚,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负有协助落实责任,要敢于担当负责,切实将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在实处。要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分析研判制度、督查通报制度、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队伍建设,选好配强领导干部,提高业务素质能力,强化政治过硬,打造一支对党忠诚、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