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意识培养路径

时间:2022-10-14 09:21:31

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意识培养路径

[摘要]在“双创”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时展的不竭动力,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存在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不强、创新实践流于形式、缺乏配套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探索在双创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和方法,以期为加快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意识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时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下表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二)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更是创新竞争。因此,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提升科教兴国战略,关注对未来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进而推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计划。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上的培养还很薄弱,造成许多学生养成了安于现状,懒于创新和挑战的习惯。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意识不强,在面临就业时,弱势比较明显。高职院校需全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形成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系,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四)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动力支撑

2015年国务院3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无论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抑或毕业之后走上创业之路,都需要在校学习期间开启创新创业的意识,学习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力度,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相对不足

浓厚的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并不是很高,对待创新活动兴趣不足,而创新过程的实现都是依赖于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上凸显出劣势,从而影响对其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笔者在常年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能进行独立思考,大多会采取借鉴他人意见或是“拿来主义”。归根结底是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过分依赖教师讲授,不具备主动探究的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采用大班授课形式,灌输式教学为主,无法有效地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高职院校创新实践流于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

除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外,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具备名牌高校开办创业园、创业联盟的条件,没有好的平台和基本设施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创业实践活动上形式单一,次数少,效果差,往往效果事倍功半。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创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与行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低。虽然组织、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但是形式仍然较为呆板,无法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达不到良好的实操效果。

(三)高职院校在创新政策上缺乏配套资金支持

2015年32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及地方均出台了大量与鼓励创新行为相关的政策,有效地调动了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国家“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在实际运行中,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组织开展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各高等职业院校也鼓励学生在专利设计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类赛项,但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给予的创新创业配套资金与政策等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基地、创业产业园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但各种形式之间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缺少统一筹划和协作。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可是学校及学生对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粗浅而又流于表面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操作教学更是少之又少。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一学科,需要具备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这就对进行授课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性,更应该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够将创新创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触类旁通。由于目前国内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教育专业,也就缺少相应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专业师资力量的数量。就现状而言,国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育人合力尚未形成,运行机制尚不成熟,学科体系亟待建立。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以“面向全体”为主流趋势

“面向全体”的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知识和能力为目标,重点在于创业意识启蒙和创业知识普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持续推进“面向全体”的创业教育理念;二是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教育项目;三是要形成一体化的支持系统。(二)以形成凸显特色的教育模式为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模式主要依托于学校、所在地域和所属行业,长久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实效性强、涵盖面广、影响力大作为教育模式评判标准,形成“多位一体、凸显特色”的模式,最终达到创新创业效果最优化。

(三)以完善教育体系为纵深发展的关键

未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是通过大量增加创业课程实践,将创业实践融入日常课程的方式,到达行知合一的效果。首先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挖掘新形式、注入新内容、扩展新技能、提升新功能,进一步完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以实现整体规范化发展。

(四)以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为有力保障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有力支撑。一是建设大学生“专创机构”,完善机制体制;二是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水平,优化教师结构;三是积极开展“产学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四、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意识的路径探析

(一)广泛挖掘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实践学习力度,真正做到从做中学,在学中创。

(二)搭建实践平台,扩大创新创业影响

除了校内教学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拓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范畴,搭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的实践平台,积极与行业、产业对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首先,实践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创、以赛促健,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个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实践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再培训,在行业企业的实践中积累一手材料,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内教学;再次,还可以不定期邀请创新创业专家、行业精英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三)着力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应该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全员创新、全方位创新、全时段创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去。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再次,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将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

(四)完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向,因此师资队伍体系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当鼓励教师在行业中加大实践力度,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更好地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其次,多效并举,切实形成以实效性、创新性为导向的教师考核及评价标准;再次,高职院校要努力打造学校与行业企业交流的平台,结合自身特色,聘请各行各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作为社会创业导师,实现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五)明确理念方向,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每个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依托不同专业特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和规范保障体系,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地位,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创新型人才培养,将创新意识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

五、结语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应主动顺应国家发展趋势,大力弘扬双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向更高层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宦璐.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之窗,2019(11).

[2]周晓娟.“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问题研究[J].营销界,2020(9).

[3]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

[4]陈冠州.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5).

[5]郭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叠与同构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4).

作者:黄河 栾晨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