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年终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01:36:09

竞价年终总结

竞价年终总结篇1

关键词:服务业;RCA;全球价值链;竞争力

一、前言

关于竞争力,有很多成熟的理论模型。关于国际竞争力,先前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作了研究与分析。常用的指标有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即IMS指数)等。但是,这些指数分析很多都是建立在使用传统海关统计的出口额数据基础上的,这些传统数据的固有缺陷使得其竞争力衡量结果有所偏颇。

当今,有关贸易,很多理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世界各国生产者在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各自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各国参与世界生产的新常态。因此,国际竞争力应当与全球价值链相联系。学者koopman等曾经分别用RCA指数、考虑全球价值链收入的RCA指数计算了印度金属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计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按照RCA指数分析,所选取的26个样本中排名第4位的印度金属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然而,考虑全球价值链收入的基础上,印度金属产品位列第15名,具有较弱的竞争优势。这种差异直观地揭示出基于全球价值链基础考查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应当采用新的衡量指标――全球价值链竞争力指标。

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结合了竞争力与价值链的含义,由学者Timmer于2013年最先提出衡量指标――全球价值链显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RCA in GVC)。本文拟采用RCA in GVC指数分析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状况。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产业,但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较慢,准确评价其竞争力便于找出我国服务业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促进我国服务业更多、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全球价值链收入的推导过程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更大程度地体现了生产分割的效应。全球价值链收入可以反映世界各国各部门对世界最终产品的生产所做的贡献。按照学者Timmer的解释,全球价值链收入为各国各部门在各种最终产品的完成上所获取的增加值收入。假定有Q个生产部门,使用S种生产要素,世界共有N个国家,而且每个国家每个部门仅生产一种产品,则世界市场共有NQ种产品。令y为产出向量,f为最终需求向量,按照投入产出表的等量关系,有yi(q)= ∑jfij(q)+ ∑j∑tmij(q,t)。此处,yi(q)为i国q部门的总产出值,fij(q)为总产出在j国作为最终需求的部分,mij(q,t)为总产出在j国t部门作为中间需求的部分。最终产品的增加值为参与生产的所有国家所有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因此,定义Pi(q)为i国q部门的单位产出增加值,向量P为直接增加值系数矩阵,增加值向量为V,则:V = P^(1-A) -1f。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V反映f需求向量所引致的增加值收入,即某国某部门的全球价值链收入(GVC_income)。按照国家及部门加总后可得世界全球全球价值链收入(GVC_income)。

2、RCA in GVC指数的含义

RCA本意为显性比较优势,衡量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或产业在国家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表达式为:RCAqi = Xqi/XiXqw/Xw

此处,X表示出口,i表示出口国,w表示世界,q表示行业。

将上述公式中的出口额替换为GVC_income,则在第h年,RCA in GVC指数表示为:

RCA in GVCihq =GVC\_incomeihq /GVC\_incomeih ∑i GVC\_incomeihq /∑i GVC\_incomeih

其中,GVC_incomeihq表示i国h年q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收入,GVC_incomeih表示i国h年全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收入,相应地,分母表示h年q产品及全部产品的世界所有国家的全球价值链收入总和。

3、资料来源

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数据,依据上述计算过程得出我国服务业的RCA in GVC指数值。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经过计算,1995-2011年间,我国服务业12个细分行业的具体RCA in GVC 指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按照上文中提到的RCA指数与行业优势表现之间的关系,对照表1,可得我国服务业12个行业各年的具体显性优势表现状况。

据上表显示结果,12个行业中,我国竞争力最强的是运输存储行业。此行业历年表现均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2000年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除此以外的11个行业均为没有显性比较优势,而且基本上都处于极强的比较劣势状态。这说明这些行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很弱。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依然十分薄弱。

相对来看,我国服务业中运输存储行业表现最好,但也仅仅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优势表现并不突出,仍旧不能与其他国家的运输存储行业相提并论,而且根据表2结果显示,运输存储业显性优势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RCA in GVC 指数已经由2000年的1.36下降至2011年的1.01,这也意味着运输存储业显性优势处于消失的边缘状态,其竞争力越来越弱。餐饮住宿行业虽然整体表现为较强的比较劣势,但表现比较平稳。邮政通信与金融中介这两个行业都从极强的比较劣势等级转变为较强的比较劣势。这说明这两个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竞争力逐步增强。批发零售修理业表现为缓慢增长,已经接近较强比较劣势的临界值。其余行业虽然总体上都表现为极强的比较劣势,但也都有所发展。房地产、租赁与商业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四个行业竞争力处于直线上升状态,且发展速度较快,这与时代背景及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相适应,表明我国的新兴服务业正在崛起。医疗卫生与健康福利、其他团体和个人服务、家政服务则无明显发展。

总之,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但是都有逐步提高竞争力的发展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明确服务业的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服务业本身的优点都决定了应当把服务业放到首要发展地位。我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占到我国所有产品全球价值链收入的比重远低于世界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收入占到世界所有产品全球价值链收入的比重。这说明我国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国家应当结合一些财政、税收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倾向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二,改善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格局,逐步步入附加值高、价值链收入大的服务环节。当前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主要以制造业为依托,而制造业服务外包中包含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应当大力培养高知识、高技能的服务型人才,利用时差、市场等优势逐步承接医疗、软件等服务业的服务环节外包,通过提高全球价值链收入的途径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作者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Marcel P.Timmer,Bart Los.Fragmentation,Incomes and Jobs: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Policy.2013,28(76)

[2] 郑莹.我国的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

竞价年终总结篇2

张经理今年刚从业务代表被提升为区域经理,为了回报公司赏识提拔,老张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市场开发上,半年下来收成不错,回款任务完成130%.

在半年度销售会议期间,公司领导让张经理进行上半年 2,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再细化一下,把市场费用使用占比分析一下,总结各项费用使用占比是否合理,哪一项超出预算等,为来年营销方案提供依据.

3,要对于往年同期的销售增长情况,分析并总结同比增长或负增长的原因.

4,要对区域市场内各产品品类销售情况进行分析.最好是把所有单品的销售数据及占总销售比计算出来,然后用波士顿矩阵分析一下哪些是金牛产品,哪些是瘦狗产品,哪些是明星产品,哪些是问题产品,并根据产品销售结构制定明年的产品推广计划.

5,尤其是要关注销售品项的结构性变化,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销售结构变化:比如策划方案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影响,媒体媒介炒作的影响,促销员提成方案的影响,基层业务人员主观推广意愿的影响,城市消费结构变化等等,并判定这种变化是良性的还是非良性的,应如何调整

要素二:渠道管理方案

渠道管理是区域经理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做年终总结时,这块的内容非常重要.

1,对经销商团队,新开市场,空白市场资料整理.(见图一)

首先,分析各经销商所在市场的市场规模,经销商现的其它品牌,其公司管理,资金周转,物流仓储,业务团队等资源配置,及如何能最大化调动利用经销商资源.

其次,要作表列出各经销商回款贡献及区域销量占比;与各经销商的客情,管理激励,配合执行进行分析;对客户对品牌的信心及重视度进行评估;要对区域内样板市场或重点市场经验总结.

由于经销商大多同时多个品牌,对所的各个品牌投入的资源是不会一碗水端平的,经销商的执行力及配合度很多时候决定了市场成败.

2,对直营ka及重点零售客户进行分析:

做此项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终端10要素:合同费用,促销员,陈列,促销活动,分销(条码,配送,库存等),价格,利润,零售额,终端形象建设,赠品物料及助销道具等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对所在区域的各ka系统及重点零售网点进行梳理,理整历年来的供销合同及当年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财务分析.许多区域经理往往会因为ka费用投入不合理而销量不理想,因费用超标而拿不到奖金,所以费用管控是操作ka的重中之重,年底对终端费用进行细致的财务分析很关键.

3,对分销网络布局及有效网点统计分析.

这本是一种日常工作,但在做年终工作总结时再把各类渠道网点资料分种类,分区域,分级别从新梳理一遍就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和新思路.

4,对今年全年促销方案进行总结评估.

评估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总结今年的促销情况,包括特价,套装,赠品,路演,订货会,铺货行动等方面;其次,根据明年的渠道拓展目标,设计出明年的渠道网络架构图,制定相应的渠道推广方案;第三,根据各ka全年促销档期表制定出明年的促销计划.

要素三:团队管理措施

团队管理措施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现有业务团队组织架,分工协作及岗位职责.

第二,属下员工当年的突出成绩及工作表现点评,人员晋升或调整计划.

第三,团队日常行政管理,表单跟进,培训提升等方面进行总结.

要素四:竞品表现及应对措施

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作为区域经理必须时常关注竞品动态,在做工作总结时附加上竞品动态分析及区域市场战术调整建议会使工作总结显得更专业.

例:区域经理小王在做年终工作总结时顺带附上了一张"市场竞品信息调研表".(见图二)

图二:市场竞争品牌信息调研表

针对该表,小王指出:今年10月竞品x公司推出

新品z品牌针对我司y产品,出厂价格要比我司y产品低20%,但市场费用投入有限,靠高利润来吸引经销商和零售客户.因此建议公司:

1,加大终端费用投入,抢占终端陈列及促销资源,利用现有较高市场份额和费用预算打造终端壁垒.

2,开发优惠套装进行促销阻击竞品低价策略.

3,釜底抽薪,将客户订货会提前一个月举行,并加大订货奖励,将渠道商的钱全圈回来,不给竞品可乘之机.

这一举措受到公司领导的好评,因表现突出,小王很快被直接提升为市场部经理.

要素五:对公司发展的建议

对公司直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是区域经理应尽的义务,但一定要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案,不要直接把问题扔给老板,同时要着眼全局,绝对不能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及发牢骚.

例:区域经理小赵对公司提出关于经销商管理的建议.

议题:为何经销商库存很小却不回款

原因分析:

1,不是经销商没有钱,而是资金被其它品牌套住.

2,为了保持最小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运营成本,确保流动资金.

3,挟回款以令业务员,跟公司要政策.

4,销售利润足够丰厚,但缺少胡萝卜加大棒的回款政策,即完成回款没有奖励,完不成回款没有处罚,经销商欺软怕硬.

竞品启示:

竞品l的销售毛利只有我们的一半,但完成回款任务月返2.5%,季返模糊奖,年返4%,一年之中有两个月完不成任务取消经销资格,所以l的经销商使着劲的打款.譬如:泰安l的经销商月出货30万,其库存有80多万,仍给l回款40万;而我司终端产品月出货20万,其库存却只有11万,还没钱回款.这充分说明了经销商对于我司的回款既无动力又无压力.

解决方案:

1,跟经销商说明市场投入政策是根据回款来决定,没有回款就没费用,今后各市场部申请费用必须附加说明本月最低回款及计算费率.

2,给出经销商一个合理库存标准,即满足2个月出货的库存,低于两个月出货周转库存就必须进货.

3,杜绝个别业务员为了拿到奖金,一个月不回款,一个月

猛回款.

4,给经销商施加压力,季度回款完成率低于80%给予处罚,低于50%取消资格或缩小经销区域.学习蒙牛的三级火箭理论,经销商就是用来回款和做客情的,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就要丢弃.回款差的市场部业务员要有意向客户储备名单.

竞价年终总结篇3

更遥远的未来,国美与苏宁继续双雄争霸,保持竞争均势?还是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均势竞争是最佳竞争格局

其实,在苏宁和国美先后收购大中的时候,早前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去年的夏天,国美在广州宣布与格力签定2亿元销售大单,持续三年之久的“格国之争”终告一段落。双方握手言和。

也许,有人问,国美与格力和好,与苏宁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苏宁的存在,才有国美和格力的和好,至少可以说是提前和好。

从本质上说,国美与格力和好,是厂商双方利益博奕的必然结果,家电连锁与制造商的共生是一种必然,其争斗无非是利益分配格局没有找到均衡点,在经过双方较量和权衡之后,最终还是会获得双方可以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在三年前格力和国美决裂时,就已经预示了它们总有一天会握手言和。

而苏宁的存在,给了博奕双方更多的选择,2006年,苏宁的一次空调采购招标大会上,对于苏宁电器提出的种种要求,格力总经理董明珠公开发难:“如果苏宁非要以这么低的价格进货,格力就退出本次的采购。”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只能苦笑,“如果中国家电业界还有第二个董明珠,我只能用奥运冠军刘翔的速度开店了。”而格力之所以如此强硬,一半是由于拥有自建渠道,一半也是由于拥有“第二个苏宁”,那就是国美。

如果对于很多制造商来说,只有一个国美,或者说是只有一个苏宁,都将使利益的天平倾斜,无法达成利益平衡,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国美与苏宁的竞争均势,使厂商博奕有了更多选择,变数也更多。不仅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厂商关系,更由于竞争的存在,促使双方不断进步。

历史终结者:个人的胜利与时代的失败

当终结者出现的时候,也许正是一个万古如长夜的漫长黑暗时代的开始。正如历史上,独裁者的出现,个人的权威和荣耀往往带来的是整个时代的暗淡无光。而群雄并起的时代,才是灿烂千古的黄金时代。先秦时代如此,罗马帝国之前的希腊也是如此。

进入2007年,国美电器对外宣称本年度内门店数量将扩张至1000家,实现销售额i000亿元;紧随其后的苏宁不甘示弱,宣布其目标是2010年家电连锁门店总数能够达到1500家,在并购大中后,国美与苏宁相加,总体市场份额会更为恐怖。

试想一下国美吃掉苏宁,或者是苏宁在哪一天并购国美,那就产生一个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无敌霸主。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将拥有家电连锁行业的几乎整个版图,所有的家电厂商,在面对这样的一个连锁终结者时,都将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不对等的博奕,将无法保证双方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严重倾斜。那时候,整个家电行业将被连锁渠道绑架在自己的裤腰上。

竞价年终总结篇4

2020年即将过去,我对2020年的工作做了以下总结。

1.我部门2020年围绕“低库存,大经营”的经营理念,发展以宁钢和本钢为重点的热轧卷板业务,采用自营+托盘代订货模式,完成宁钢和本钢的全年协议量订货工作。全年保持较低的自营库存量,把更大比例的库存放在托盘业务上,在上半年价格大幅下跌的行情中,公司避免了较大的损失,同时获得了托盘业务的收益。

2.为把握灵活销售客户,专门开通了本钢竞价系统的竞拍权限,积极参与本钢竞拍类产品的竞拍销售工作,发展“竞拍+托盘”相结合的新业务。竞拍品种包括本钢冷热轧、本浦冷轧现货和期货等,竞拍时间由本钢不定期公布。我们充分利用本钢竞价平台的优势资源,在提前收取保证金的前提下,为客户进行竞拍业务。本钢竞拍业务为部门带来了传统协议量订货之外的收益,同时也提高了我部门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3.积极开辟新市场,开展与新钢厂的合作,努力开发新钢厂新品种业务。2020年我部门除原有的在浙江省内开展业务之外,积极与省外钢厂如日照、首钢、鞍钢等进行合作,发展了日照、首钢的冷热轧以及鞍钢的品种线材开拓及普通线材托盘销售业务。

4.把握价格趋势,深入了解终端需求用量,在合适价位与上游钢厂采取锁价模式订货,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例如与盛达铁塔,宏源铁塔等厂区物供部进行沟通,了解后续几个月的采购规格及数量,结合期货、现货价格走向,在价格上行趋势中与中杭集团签订锁价合同,在后续询价中以市场价格报价销售给终端客户,创新了销售模式,增加了利润,降低了风险。吸引角钢贸易商,降低我部门直接销售给终端厂的应收款压力。利用锁价合同的价格优势吸引其他角钢贸易商到我部门采购货物销售给终端客户,在实现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降低应收账款的压力。销售了一部分库存现货角钢,获得了现货销售收益。2019年底采购了一批现货角钢,我部门在今年联系室内仓库存储,并以零散灵活的现货形式进行销售。为明年的角钢销售积累经验,争取打开国标角钢市场,改变了原本的按需定采的格局。

5. 大力拓展资源渠道,发展新品种。今年每个月给宁钢供应石灰石约3万吨,在资源紧张的前提下,做好保供服务,获得了宁钢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存在的问题

①存在的问题:自营量较少,现货销售市场上的占有率不足,对市场行情的把握力度不够强,流失了一部分客户,错失了部分商机。期现货结合的操作力度较弱。

②国家电网有部分应收款回款时间部分较长,要予以关注。

③给国家电网供应材料品种较单一,争取2021年丰富销售品种。

3、明年的工作思路

①继续做好以宁钢、本钢为主的热轧卷板类常态贸易,服务好现有协议量客户的基础上,争取多开发新的协议订货客户。

②积极开展本钢冷热轧的订货销售工作,提高我部门在市场占有率上的份额,公司将在宁波钢铁智慧港设点,多了解市场客户的需求,开展针对市场客户的销售,以此为突破口,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实现我部门和客户的双赢。

③提高期现货结合操作的力度。

④积极拓展好鞍钢冷墩线材的市场。

⑤继续供应国家电网的电力角钢以及热轧卷板。

⑥针对国家电网铁塔厂地区不同,需求不同的特点,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积极挖掘本地及附近钢管厂和现货贸易商等优质货源,建立销售渠道,对无缝管、高频焊管等领域进行拓展,实现产品多样化。

⑦打开国标角钢市场,争取占有一部分市场角钢销售份额。

⑧力拓展石灰石客户,以利用现有石灰石资源渠道,扩大石灰石市场份额。争取明年石灰石量达到100万吨。

竞价年终总结篇5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与提升研究”(12YJA790122)

作者简介:唐铁球(1971-),男,湖南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tqtang196@sina。com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生产环节; 净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3-06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深化,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因嵌入全球价值链而获得了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制成品出口量快速增长,至2009年,生产规模和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相关研究发现,由于传统贸易统计法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等方面只侧重于出口,并且主要是基于产业或产品层面,未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内部,导致制造业出口与实际国际分工地位相背离的“统计假象”,掩盖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生产等低端环节的事实。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竞争力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段,对于合理确定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正确的赶超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某个国家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口贸易数据统计法。如胡昭玲和宋佳通过分析产品出口价格变化来研究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邱斌等通过出口复杂度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中国2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二是垂直专业化法。如Hummels等首次提出并采用垂直专业化法计算了10个OECD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刘志彪和吴福象以及黄先海和韦畅也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三是附加值贸易法。如Koopman等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核算全球价值链中各国附加值贸易水平的相互依赖程度。

上述研究结果大都上还是停留在对产业或产品层面的分析,尚未深入细致地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各个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竞争力。21世纪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量快速增长,2007年国际市场份额就已跃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实际上承担的主要是这些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此,基于出口总量和产品层面的传统贸易竞争力计算将会高估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分工地位。

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净贸易指数(NET)计算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主要环节上的竞争力,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给予更为深入细致的准确评价。

二、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衡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无论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指数,还是出口价格指数和出口复杂度指数均只侧重于出口方面。但Amighini指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下,产品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相互依赖度大为提升,如中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因此,仅仅考虑出口而忽视进口可能会导致对产品或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与分工地位产生误导性的评判。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NET比贸易竞争指数、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等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各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分工地位。因此,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NET作为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据此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在细分行业与细分生产阶段两个层面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X和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i和j分别代表贸易品和国家。NET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值越小,表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NET值为1时,说明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国际竞争力最强;NET值为-1时,说明该国产品全部依靠进口,国际竞争力最弱。

OECD按照R&D 强度(R&D在产值或增加值中的占比),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将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归类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个技术层级。本文制造业也按此标准分类,为得到22个细分行业总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及其在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最终消费品和最终资本品等生产环节上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本文将UN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按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第3版)统计的中国3位数商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整理为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的相关行业,然后再按照OECD产业技术层次的划分方法将各行业整理为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四个层次。并借鉴 Lemoine 和 Kesenci的方法,利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分别与ISIC第3版和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BEC的对照表,重新整理得到中国制造业在在初级产品、中间品(半成品和零部件)和最终产品(资本品和消费品)等不同生产阶段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据此计算制造业细分行业在产品生产主要环节上的 NET数据。进出口的美元值均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中的年均汇率,调整为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值。

三、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一)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及 NET值

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贸易构成发生变化。2013年,出口排名前三位的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以及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机电产品(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的出口量在制造业总出口量的占比分别为13.68%、13.33%和19.54%,而且这三个行业也是出口占比提高幅度最大的部门,与2000年相比分别上升了8.94、6.43和10.75个百分点。而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家俱制品及其他中低技术制造业是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其中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降幅高达11. 51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29.71%下降到2013年的18.20%,出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表明,中国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制造业结构所做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贸易构成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进口排名前三位的制造业分别是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机电产品,其进口在制造业总进口中占比分别为7.90%、 24.89%和10.72%。与2000 年相比,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进口占比分别上升3.97和12.74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占比却降低了6.53个百分点。进口占比的上述变化表明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扩张是建立在进口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除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也是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生产能力欠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所需的中间品投入,尤其是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而作为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机电产品,其出口大幅提升的同时进口明显下降,表明中国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扶持了电气机械和设备等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得该产业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逐渐得到培育和提升。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NET值变化如表1所示,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2、-0.30,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26、0.02.这反映出这些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由于较高的进口依存度和较弱的产业自生能力使其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难以提升。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其他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和设备,低技术制造业中的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6、0.32、0.72,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81、0.32、0.36.这说明,中国的机电产品制造业,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且优势还在进一步强化。

2.技术大类行业层面

各技术大类行业出口和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9.83%、11.32%和29.50%,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的特征。而与其他技术大类行业相比,高技术制造业与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占制造业总进口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42.35%和32.35%。以上技术大类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上,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具有比较劣势,但较以前已大为扭转。而在低技术制造业中,比较优势较明显,中高技术与中低技术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正逐渐优化升级。出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15.50和12.28个百分点,而低技术制造业则大幅下降了29.00个百分点,出口占比的变化反映了出口工业制成品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进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进口占比提高了21.51个百分点。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进口比重则分别降低了4.71、0.43和15.50个百分点。上述进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反映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中等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但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还在不断加深。

各技术大类行业NET值发生变化。2013年,中国的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分别比2000年上升0.34、0.10和0.11 。其中,中高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升幅最大,先前的比较劣势已有所扭转,并呈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出中国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逐渐积累技术与资本,已使其竞争优势向中高技术制造业延伸。而高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却较2000年只提高了0.02.这一计算结果可能是由于NET值本身的构造特征造成的。在21世纪初期,由于中国的国民知识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所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不高,进出口贸易额都较小,从而得到的NET值会高估当时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而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推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不断加深,进出口贸易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且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进口的增长速度,由此带来NET值变化不明显。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也将会如同机电制造业一样经历一个先弱后强的发展过程,通过把进口的高端零部件内化为本土知识和技术存量等方式,逐步形成并提升根植于本国产业的自生发展能力,使得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逐渐下降,进而将使其NET值经历先降低后提高的转变历程。

(二)制造业细分生产环节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的背景下,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被拆解到世界各地开展。因此,要更加准确地评判一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尚需进一步考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生产阶段的NET值,以更为客观地反映其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最终消费品环节的NET均值最高,达到0.84,表明该环节的比较优势是最强的。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除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业,制药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是小于0外,其余行业均大于0,特别是木材及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等制造业的NET值接近1,表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资本品环节的NET均值居第二位,达到0.58,比较优势仅次于最终消费品环节。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在各行业间分布差异较大,家俱制品及其他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的 NET值都大于 0.6,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的NET值只达到0.27,航空航天器制造,其他机械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等制造业的NET值都小于零,这反映出这些行业需要从国外进口较多的资本品,呈现出较高的外部依赖度。

与最终产品生产环节相比,零部件生产环节的NET均值只有-0.11,比较劣势非常明显。在该生产环节,除了家俱制品及其他、橡胶和塑料制品、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多数行业则表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对进口零部件有较高的依赖度,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的NET值分别只有-0.34和-0.37,说明这些行业在生产中使用了较多的进口中间产品。

2.技术大类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56、0.73、0.77和0.87.这表明,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各技术大类制造业都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其中又以低技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最为显著。在最终资本品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是0.49、0.19、0.88和0.91 ,仍然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零部件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09、-0.25、-0.01和0.07,均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较劣势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中国更多地专注于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进而只能处于这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以高技术行业中的计算机为例,近几年来,在制造业总出口中计算机出口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中国主要是进行整机组装和生产低技术的键盘等配件,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均从国外进口,如从美国进口其生产的中央处理器,从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进口其生产的硬盘,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其生产的内存设备。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过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进出口贸易大幅增加,产业层次和出口结构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中国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依然集中于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等低技术制造业。进一步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各个生产阶段的国际地位,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的零部件生产环节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而只有在低端的最终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组装环节上呈现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比较优势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中获利微薄,无法在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环节上投入更多的资本,从而也进一步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表面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如近些年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持续位列全球首位,然而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依然被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所掌控,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多地是承担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任务。而只有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以及附加值较高的关键零部件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具备竞争实力,才是一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真正决定力量。因此,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实质性提升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业“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带来的表面庞大的贸易规模掩盖了真实的弱国际竞争力。尽管短期内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会继续维持,但这种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将这种静态比较优势转变为由以知识、创新和品牌等决定的新型比较优势,从而使中国制造业不再受限于资源禀赋,而能够攀升到全球价值链上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国际地位的新环节。

顺应国际市场对出口商品需求的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与产业的嫁接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加快要素密集性产业转化,推进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突破低端锁定。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新的产业和市场领域,着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加快形成国内高度专业化的合作配套分工体系,提高国内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渐降低对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依赖度。通过培育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零售商来打造全球贸易与营销网络,以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跨国零售集团的依赖。

进一步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R&D投入,加快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持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推动企业国际化步伐,通过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开展技术学习型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科技研发资源的整合,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加快自主品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积极并购海外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渠道商,与外资企业合作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mighini,A。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ICT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 2(2):203-219.

[2]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Wei,S。T。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lnomic Research No。16426, 2010.

[3]Koopman,R。, Wang, Z。, Wei,S。J。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2,99(1):178-189.

[4]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3):80-92.

[5]刘志彪,吴福象。 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06,(7):15-22.

竞价年终总结篇6

一、主要流派的观点分析

各国立法宗旨的规定不尽相同,关于宗旨的理论研究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总体可以分成三类。即一元论、多元论和终极目标论。

1 一元论

支持一元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其核心观点是反垄断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除此以外不存在诸如公平、民主之类的目的。该学派产生于芝加哥大学,是由Aaron Director教授及其追随者于19世纪50年代创立的。在反垄断政策方面,芝加哥学派强调:效率是反托拉斯政策唯一的目标,竞争只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手段而不是反托拉斯政策的最终目的。它彻底抛弃了结构主义时代带有浓厚色彩的政策目标,提倡通过价格理论客观的对企业行为进行效率权衡,从而建立一条“超越政治的”连续一致且简单明确的反托拉斯政策。

他们反对为了追求理想的市场结构而对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大企业进行分割,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进行干预。认为分拆大企业不能达到保护竞争的预期效果或者即使不是毫无效果,也会因为很高的直接成本而导致不恰当的高昂代价: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内部增长实现规模扩大,无非表明这些企业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如果对这样一种通过内部增长形成的大企业进行分割,就等于破坏效率增长的源泉。企业的合并不仅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通过将社会资源从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企业向具有生存能力、效率高的企业转移,实现生产的合理化。总而言之,政府反垄断政策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卓越的经济效率”。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反垄断执法,曾任反托拉斯局局长的巴克斯特(WiUiam Baxster)明确指出:“经济效率提供了惟一可行的标准,由此可以发展出可操作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的有效性也能由此得到评判。兼并产生的效率和损失至少从理论上说是可以计算的,经济理论提供了一个事先决定哪些情况下兼并可能会减损效率的基础。而那些社会的和政治的标准就不是这样,没有客观的方式可以评价社会或政治的成本与价值。”他的继任者鲁尔(Charles Rule)宣称:“反垄断法的语言中没有要保护小商业或原子式分散工业的要求,没有要求对特定的公民群体进行财富再分配,没有要求实现其他确定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在模糊的平民主义观念基础上倡导一种减损消费者福利的执行方案,从根本上是违背分权原则的。”1984年,反托拉斯法主要行政执法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主席詹姆士・米勒承认,联邦贸委会执行反垄断的效率目标源自芝加哥学派,并认为芝加哥学派才是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他还承认联邦贸易委员会强调的是效率和消费者(整体)福利,而不是公正和保护小企业。

2 多元论

支持多元论的主要是美国的杰斐逊主义学派和德国的弗莱堡学派。其核心观点是反垄断法的价值是要达到和保护一组社会和政治价值,这些价值既不能简单量化又不能归结为单一的经济目标,而是要达到一种综合的社会目标。

(1)美国杰斐逊主义学派

杰斐逊主义学派是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反对者,旨在寻求维持一种由大量的小的单元组成的竞争型经济社会,防止因为经济力量过度集中而导致民主制度被破坏。杰斐逊主义学派在内部又可以划分为激进派与温和派。问

激进派的主要代表是Sullivan,他们在研究谢尔曼法立法前的经济情况后得出结论,认为在当时由洛克菲勒带头进行的托拉斯风潮之下。工人、小企业家都深受其害。托拉斯受到了社会的敌视。和共和党都提议制定反托拉斯法。因此,谢尔曼法以及后来通过的反垄断法在传统上有两个重心:一是政治的,即对大企业和少数竞争者的不信任,重视市场力量的分散和对弱者的保护;二是社会经济的,即从小商人和消费者的角度着眼的竞争规则,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能否有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作为一个消费者能否有机会获取一项公平的交易,资源配置效率从来不是反托拉斯法的规范目的,也不是执法的先决条件,只要证明竞争过程受到损害即可。温和派以Hovenkamp为代表,他们承认经济效率是反托拉斯法的目标之一,但经济效率并非唯一目的。温和派认为,谢尔曼法的立法过程虽然勉强可以套上经济效率的目的,但后来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都是保护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不公竞争的,而且鲁滨逊帕特曼法和塞勒帕克费沃法的制定也是为了保护中小企业的。因此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目的并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经济效率范畴,还包括很多非经济效率的政策目标,这些非经济效率的目标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还会优先于经济效率目标,温和派的观点在美国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很多法院的判决明显采用该学派的观点。例如法官Learn Hand在著名的美国铝公司案件判决中指出,“除了上述经济理由使我们应该禁止独占外。还有其他理由。我们相信庞大的产业联合本质上是不宜追求的,不管其经济后果究竟如何。……这些立法一贯的理念是为了其本身的目的。不管其可能的成本如何,我们必须维持保存一个小厂商相互竞争的产业结构。”

(2)德国的弗莱堡学派

德国的弗莱堡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并成为前西德的主流经济学派,它是一个由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高校教师组成的团体。其活动中心在前西德的弗莱堡大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路茨、艾哈德等。其核心的经济理论是经济自由主义和传统的国家主义、历史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它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的理论基础。弗莱堡学派的核心主张是保护竞争和反对限制竞争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而且还可以保障政治自由。纳粹时代的反面教训表明。经济自由的终结意味着政治自由的终结。如果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互为条件,如果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维护一个竞争型的经济秩序就能够显著地影响政治领域的结构。

艾哈德是德国弗莱堡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反对垄断是其经济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战后西德政府的总理,他在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的制定与颁布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1950年10月22日于戈斯拉尔举行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会议上,艾哈德把将来德国的反垄断法描述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石。他认为,这些法案的目的在于“防止集团利用组织上和法律上的保护从事营私牟利,这是不利于自由竞争的”,它是授予联邦政府处理公开或者秘密的限价协议的一个有效文件,这项反垄断法案是“利用和实施了我们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最好原则”,它是“德国复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艾哈德的

影响下,德国现行《反限制竞争法》在实质目标上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特征。

3 终极目标论

终极目标论的核心观点是:反垄断法目标是多元化的,但是这些多元化的目标之间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存在终极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之分,阶段性目标只是终极目标的工具或者实现路径而已。持该观点的学者又可以分为两派,即消费者保护论与经济效率论。

(1)消费者保护论

支持反垄断法宗旨消费者保护终极目标论观点的学者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人们通过消费满足了需要,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不断发展。只有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才能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保护消费者权益离不开法制,而且保护消费者权益不仅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事,还必须依赖于其他法的有机配合。反垄断法就是这样的法律之一。

(2)经济效率论

支持反垄断法宗旨经济效率终极目标论的学者认为:由于竞争理论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而反垄断法所调整的范围显然要大于竞争理论所涵盖的范围(既包括对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发生行为的调整,也包括对内部组织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发生行为的调整)。以竞争理论中所阐述的竞争概念作为反垄断法的特有价值追求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了,因为竞争之所以成为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在于其本身所体现的价值性――竞争传递了效率目标。由于组织行为并不反映市场机制的功能。通过组织实现的交易费用的节约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程度的提高也就反映不到市场机制的评价中来(是否促进竞争),如果仅以促进竞争与否作为评价合并和纵向限制协议是否会促进效率提高的标准势必会割裂效率价值,造成反垄断法立法、执法的错位。如果以竞争作为评价标准会背离效率价值,就必须回归到效率价值上来。

二、各流派的利弊分析

根据以上对各流派关于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的不同学说,笔者认为,一元论的观点过于偏执,不能有效的发挥反垄断法的整体功能,而多元论的观点又缺乏可操作性,只有终极目标论观点既能够兼顾到反垄断法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又能突出一个中心,能够有效的协调各目标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各流派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有的还表现得非常对立,但总的来看,都基本上承认效率、消费者福利和有效竞争这三个目标,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事实上。综观当今各国的反垄断立法,也都没有超出这三个基本目标,所谓的不同也只不过是针对其本国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我国的反垄断法宗旨究竟应该侧重于哪一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司法实践。传统观点认为,反垄断法的目的只在于维护有效的公平竞争秩序,但相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终极目的而言,这种目的只是工具性的。这在立法上有明显的体现。在学理上有充分的理由,并在司法上有广泛的实践。我国未来的反垄断立法、执法与司法应当将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其终极目的。否则,如果反垄断法的目的设置不当或者混乱,将增大反垄断法实施的难度,削弱反垄断法的主题,最终可能会导致反垄断功能的丧失。

三、对我国反垄断法宗旨的探讨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其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该法的宗旨:“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从该条款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立法者将竞争、效率、消费者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市场秩序统统糅合到反垄断法的宗旨里面,事实上采取了多元论的观点,多元论的观点自有其优点所在,但却不一定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本文认为应该以终极目标论中的消费者保护论作为我国反垄断法宗旨的理论基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效率、竞争和消费者福利这三个目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效率和竞争只是实现消费者福利的一种手段而已。竞争法就是要保护竞争,但竞争不是我们的目的。效率也是一样,如果只把竞争和效率作为目的,而不管消费者有没有得到应有的福利,这样的效率只能是少数人的效率,而不是整个社会的效率。美国波斯纳也认为:“效率是反托拉斯的终极目标,竞争只是一个中间目标。只不过这个目标常常离终极目标足够的近,使得法院不必看得更远。”只有当社会中的最大多数人都能够分享市场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时,才能认为是真正的发展,才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竞争和效率只是我们的手段性目的,他们只是在通往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无数条路径中最被看好的两条路而已。

竞价年终总结篇7

K品牌牛奶自98年开始建厂投产,经历7年及16任营销总监的艰苦市场操作,企业仍然在痛苦的生存边缘挣扎,面对奶源的大量过剩和销售举步维艰的双重压力,企业不得不采取大量的免费赠送、产品一赠一低价促销来消化奶源压力。在长时间的免费品尝及大量的免费赠送背景下,一赠一的低价促销手段都很难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加上营销人员的频繁流动,K品牌牛奶陷入了迷茫的困局。2007年4月我进入该企业,临危受命于K品牌牛奶的市场重新启动工作。

二、市场启动准备:

自2007年4月5日开始,围绕以生产基地为中心,展开了为期6天市场调查,调查目的:

1.了解所在区域主要竞品及价格体系

2.了解主要竞品的渠道结构及乡镇网络情况

3.主要竞品的产品线渗透情况

4.K品牌牛奶目前的市场情况

5.寻找K品牌牛奶的市场突破点

三、市场调查总结:

1.K品牌牛奶的主要竞争对手及竞争格局分布如下:

1)袋 奶:花花牛、三鹿;

2)百利包:伊利、 夏进、蒙牛、三鹿;

3)利乐枕:蒙牛、伊利;

4)利乐砖:蒙牛、伊利、三鹿、光明;

5)杯 奶:蒙牛、伊利、三鹿、花花牛;

2.主要竞品的市场价格表现:

1)AB类商超的零售价格普遍较高,主要依靠促销员或促销活动来支撑;

2)CD类超市零售价格一般比AB类超市每包要低0.1-0.2元(袋奶除外);

3)在批零商店及绝大部分零售商店,基本均以整箱购买为主,拆零销售部分非常有限;

4)批零商店及部分较大的零售商店,每箱利润一般均在1-2元;少量商店会看到3-4元;

5)乡镇的价格体系普遍比市区或县城价格要高1元左右;

6)与主要竞争产品相比较,K品牌牛奶的供货价格及零售价格均为市场最低价;

3.主要竞品的渠道结构及乡镇网络结构分布情况:

1)主要竞品一般均采用地区经销模式来开拓市场,也有部分县城采用县级总经销制;

2)地级经销商针对地级市一般采用直营,所管辖的县级市场采用县级总经销制或分产品线经销制;

3)乡镇终端一般由地/县级经销商每3-7天配送一次;

4)主要竞品均采用高密度分销模式操作;

4.未来3-5年乳品竞争发展趋势:

1)市/县级市场仍是未来2-3年的核心销售场所;

2)乡镇、大型自然村是未来3-5年乳品业绩提升及争夺的蓝海市场。

四、K品牌牛奶主要面临市场问题及解决途径:

1.前期市场操作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及影响,K品牌牛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信心严重不足;

2.消费者对K品牌牛奶的指名购买率极低;

3.渠道商对向消费者推荐K品牌牛奶的信心和激情不高:

1)K品牌牛奶市场影响力较低,渠道商信心不足;

2)K品牌牛奶与强势竞品的渠道利润基本持平或略低;

3)需要稳定和恢复产品价格体系。

4.营销过程管理薄弱:

1)终端管理薄弱

2)人员培训不足,服务意识不强

3)各项资源的整合力不足

5.解决途径:

1)改变K品牌牛奶的“低档、低价位、低品质”印象;

2)迅速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和对“K品牌牛奶”品牌的信心;

3)迅速提升通路商对“K品牌牛奶”品牌的信心;

4)迅速整合“K品牌牛奶”在周边市场中的各项资源;

5)稳定通路价格体系,保障通路利润;

6)推出系统的终端行销战术。

五、市场启动策略:

1.调整现有产品属性

通过对产品的外观设计、卖点诉求、容量、规格等进行新的规划和调整,K品牌牛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重新面对消费者。

2.合理配置渠道利润及价格体系

通过针对产品容量、规格的调整,为产品预留出更大的行销空间,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及渠道的利润。

3.采用逆向渠道推进措施

通过逆向渠道推进措施,将前期部分渠道利润转化为消费者激励,逐步由农村及乡镇级网络向城区网络推进。充分利用城市可以影响农村、农村可以包围城市的消费特性,快速完成新的渠道布局。

4.树立新品牌形象

通过对K品牌牛奶自身优势的介绍,以及纪念国家领导人视察K品牌牛奶的宣传,同时对K品牌牛奶的“强势”优点进行重奖竞猜,加速、加深消费者对K品牌牛奶的“强势”记忆,将K品牌牛奶全新的“强势”品牌概念植入消费者心中。

针对对K品牌牛奶的“强势”,配合阶段性针对消费者的促销活动宣传,以理说服、以利诱导,让消费者对K品牌牛奶保持持续性关注和尝试性购买。展开以“绿色快车在行动”为主题的路演活动,博得消费者的赞赏和认同,同时配合现场促销推动,将K品牌牛奶在消费者及渠道商的品牌信心及信赖全面激发起来,K品牌牛奶在区域市场中迅速形成良性流转。

竞价年终总结篇8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选择互联互通对于通信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文章提出,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一、引言

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以来,伴随着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进程,中国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通信运营商们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夺消费者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运营商纷纷降价,由此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而在互联互通方面,各通信运营商有意无意地给其他运营商设置障碍。这使互联互通受到阻碍,而互联互通的障碍会影响到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wWw.133229.cOm论证各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问题上有选择合作的必要性,也有选择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通信运营商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我国电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背景

1.我国通信市场的整体环境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独家垄断时代的结束,从此我国通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信市场由垄断逐步走向竞争1999年2月,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寻呼业务并入中国联通。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铁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颁发了运营牌照。2001年底,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北方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至此。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长途、本地、移动等在内的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通信市场的竞争态势初步形成。

2.主要通信运营商的基本情况

中国电信2004年经营收入1612.12亿元人民币,实现纯利润280.2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截至2004年底。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用户为1.86亿户,宽带用户为1384万户。中国移动2004年营业收入为1923.81亿元。纯利润达420亿元,市场占有率为64.3%:从业务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移动2004年用户总数达2.04亿户。中国联通公司2004年营业收入达到793.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2004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208.1万户,累计用户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5.6%。中国网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649亿元,纯利润92.48亿元。

从业务收入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名列前茅,中国电信紧随其后,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收入水平相当,实力较弱。

3.细分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

(1)固定电话领域。随着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先后获得固定电话经营牌照及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原来独家垄断的固定电话领域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目前,就通信网络资源而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南北各自拥有自己的接入网资源,并且拥有全国范围的长途骨干网资源:铁通公司也拥有全国范围的通信网,主营固定电话业务,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中国联通目前只在几个城市开展了固定电话的运营,规模有限。可以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从用户规模的角度可以开展平等的竞争,虽然两家运营商现有接入网络的覆盖重点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在地域上不重叠,但两公司在业务层面已经开始相互渗透并展开竞争,如网通的无线桌面移动电话对电信的固定电话发起了有力挑战。

(2)移动通信领域。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后,与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形成了双寡头的移动市场竞争结构。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至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分别新增4197万户、5955万户、6139万户和6269万户。特别是2004年,我国新增移动用户达到6400万户,成为近年来新增移动用户数量最多的一年,用户总数达到3.34亿户,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随后,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和中国网通“大灵通”加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特定的区域中,“小灵通”和“大灵通’,对移动手机在功能上(如移动通话、发短信、彩铃等)有较强的替代性,而资费水平相对比较低廉,所以,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已由双寡头变成多寡头竞争结构。

4,小结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通信市场结构已经由原来的独家垄断逐步向竞争性结构演进。在通信服务领域,包括同定、移动、增值业务等各类主要通信服务都已经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已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可以看出,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通信市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各通信运营商已经陷入了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使得运营商们把降价作为其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降价扩大了通信行业的整体市场,但由于arpu的降低,运营商的总收入并没有上升,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在互联互通方面,运营商为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以遏制对方。这种做法,在限制对方的同时,对自己也造成了损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第一,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并非一定会以非合作而告终,在一定的条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结果显然优于不合作的结果,运营商之间应该合作。第二,各运营商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合作会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增进,那么他们在互联互通的博弈上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均衡,从而在互联互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三、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1.通信运营商价格竞争问题的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例子,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下面我们将以“囚徒困境’,型分析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价格竞争。我们取移动通信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博弈的局中人,给出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见图1)。

图1支付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两公司的实际市场占有比例虚拟的。在这里,我们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出,(降价,降价)是一个占优均衡,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降价始终都是其最优选择。这样,双方将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但是从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能够很好地合作,采用(不降价.不降价)策略,两个运营商的收益都比恶性的价格战为优。其中,移动得到7000,联通得到3000,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运营商更好的选择。合作的结果明显要优于不合作的结果,理性的企业应当选择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不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应当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实现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们将讨论通信运营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囚徒困境”的博弈便可能出现合作解:第一,博弈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穷多次博弈中,选择背叛者即使从第一次的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利益,它将会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来自对方的报复,最终得不偿失。第二,参与博弈的人数少而稳定,各博弈参与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会减少,并在以后不断的合作中趋于稳定。第三,有严格的外部约束机制,惩罚博弈中的背叛者,如在“囚徒博弈”中,两个犯罪嫌疑人均受到威胁,如果选择了坦白,他们将会性命不保,而其家人也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两个囚徒就有可能达成合作协议。我们用一个假想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说明局中人合作的条件。

假设a与b是通信运营商中的实力相当的两家,社会的贴现系数为6=1,(1+),是某一时期的市场利率,它们所面临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支付矩阵表明,如果a、b都选择合作,将各得5个单位的收益,都选择不合作各得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不合作者可得6个单位收益,而合作者则只能得到1个单位收益。由划线法可得,(不合作,不合作)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如果将这一博弈演变成无限重复博弈,结果会有所不同。

我们假设企业a首先选择合作,一旦发现企业b在此次选择了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同样会选择不合作,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因此,博弈方可供选择的总策略有两个:一是合作;二是报复。下面分析两个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

(1)合作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rb.,由于双方均选择合作,各得5单位收益,因此长期合作下去,各自的收益现值为:

(2)报复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2,rb2,企业a先试图选择合作策略,当发现对方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选择不合作进行报复,并将永远报复下去。此时,企业a、b各自的收益总现值为:

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任何,都有ra->r啦,因此,对于企业a来说合作策略收益最高。

第二,若可推出,也就是说,当时,合作是企业b的最优策略。这样,当b>i/3时,两企业从一开始就会选择(合作,合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贴现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参与博弈的各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并且由于背叛将会招致报复,它们谁也没有积极性脱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意义就是,两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预见的时期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关系,要一直持续下去,对双方来讲,这种竞争可以等同于一种无限次重复博弈。既然是无限次重复博弈,从理论上讲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它们更愿意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第二,从前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通信服务市场上的运营商少而稳定,相互之间容易达成合作协议。第三,政府可以限制和干预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竞争分析中所得的结论,可以适用于在固话、数据、增值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其他通信运营商。

2.通信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

互联互通是通信业这种具有网络型特征的产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或是网络内部的不同节点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网络的价值就要打折扣。互联互通是通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竞争性通信运营商开展业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原来在电信垄断经营时代,互联互通不存在问题。但是,电信拆分后,不同的运营商控制着不同饷网络资源,互联互通出现了较多问题。目前,互联互通问题表现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或者是对网间通信采用与网内通信差别定价的价格歧视措施。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多重利益,通信运营商常把互联互通作为竞争的武器。

从理论上讲,对于拥有独立通信网的通信运营商来讲,只要有自己的主体利益,实现互联互通应该是理性的选择。下面用一个假想的博弈模型说明这一思想(见图3)。

假设通信市场中有两家企业,其中企业a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大体是企业b的两倍。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不能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只是来自网内的客户(2,1);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互联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不仅来自网内用户,还会因网络效应产生整体的提升(6,4);如果企业a选“通”,即为企业b提供接入便利,但企业b选“不通”,不给企业a提供接入便利,则两运营商收入为(5,2);相反,企业a选“不通”,企业b选“通”,两者收入为(4,2)。

根据划线法,可以得到均衡解为(通,通),两个通信运营商的收入为(6,4)。毫无疑问,运营商的理性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联通便利,因为这样,两者的收入都会有所提升。

3.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信市场中的运营商,对待价格问题,既有实现合作的必要性,又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对待互联互通问题,运营商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互联互通的便利,因此,从理论上讲,合作应该是竞争各方的理性选择实际上,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时有发生,运营商之间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为什么实际情况会与理论相背离?对此,我们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得到通信运营商可以实现合作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中国通信运营商虽然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而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中国联通参股的主体最多),但是,其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其经营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市场中的行为就会表现出与私营企业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暗含的建议是,要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问题和互联互通的障碍问题,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看来不可避免。

四、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企业持续性存在,每个参与方可以用隐含的报复来威胁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看重未来利益的企业,便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2.通过对互联互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互联互通对于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在竞争性市场中,互联互通应该表现为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3.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4.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l]刘红梅.以博弈论看待电信企业问竞争.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l0-l3.

[2]曾剑秋,赵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通信世界,2002,(14):4-4l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l996.15一l7.

竞价年终总结篇9

备忘篇:

降价竞销风乍起

中国摩托车行业在经历了近5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后,1995年下半年以来,风云突变,产销两旺的局面开始出现微微的倾斜。进入1996年,这种倾斜继续加剧,一方面各主要生产厂家继续加大产量,另一方面销售势头减弱。产销率下降,销售环节积压加重。

一直相对比较平稳的中国摩托车市场开始躁动不安了:厂家、销售商开始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不得不纷纷降低销售价格,以期稳住已有的市场份额,适应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形势。有的企业宁愿少赚点,甚至暂时不赚钱,也要把价格压下来,以促进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最终压垮竞争对手的目的。从而形成了中国摩托车发展史上罕见的以“让利不让市场”为显著特征的价格大战——市场竞争的局面。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开始纷纷下调自己的产品和商品的市场价格:

——华北市场今年一季度以来,国产车的市场价格全面下调,平均降幅为10%左右。其中金城100由9200元降至8340元;建设80由6350元降至6050元;新大洲50由4450元降至4250元。

一一西南市场的摩托车价格也纷纷掉头向下。望江铃木250由2.72万元降为2.6万元;嘉陵70由6600元降为6100元 s浙江钱江摩托车公司125排量的金孙猫和钱江王的市场价格分别下降了500元。

——华东市场的进口车和国产车的价格都普遍下滑。原装本团艇王250由48000降至33000元;本团大白鲨CH125由29000元降为24800元,金城100由6550元降为6250元;建设80由6020元调为5650元。

——华南市场的摩托车的市场价格平均降幅也超过了10%。

价格,这个与市场秩序、公平交易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的因素,一时成为全行业瞩目的焦点。

因果篇:

谁在推动价格魔方?

降价竟销局面的形成,价格大战的掀起,绝非一时一事促成的,而是有着宏观与微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市场机制日益发挥出基础性调节作用的今天,一种商品价格的普遍下调,应该说首先直接反映出来的便是这种商品的社会总量已经相对过剩,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国摩托车产业是一门超常规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产品总量急剧扩张,1995年比上年猛增200余万辆,达到了空前的783万辆。而同年的销售总量仅为610万辆,过剩170万额,占总产量的22%,显然,供求关系已经失衡,市场容量相对饱和。

导致价格普遍下调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一些企业规模扩大,成本降低,挖潜增效的结果。中国摩托车产业在“八五”期间的一个显著发展特征,便是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年产10万辆以上的15家企业的产量之和,己占全行业总产量的85%。其中,嘉陵、轻骑和建设3家的年产量,分别突破了百万大关,3家产量之和竟占去了全行业总产量的49%以上。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加上深入内部挖潜,必然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为降价提供了条件与基础。

再就是受关税下调的影响。从今年4月1日起,中国对进口产品的关税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下调。其中摩托车产品进口关税由120%降为70%,下调幅度达50个百分点。关税的下调,尽管一时还不会对中国摩托车产业和市场产生过大的冲击,但那些主要靠进口散件组装的企业的产品价格肯定会有所下降,从而对整个摩托车的市场价格产生牵制作用。此外,逐步取消过多的贸易保护,与国际规模接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趋势,摩托车行业产品价格下降也是必然。

有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也是促使这场价格大战形成的重要原因。近两年来,因受国家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社会总需求相对受到抑制,加之国际贸易仍有较多的困难与阻力,总的来看,市场需求显得松弛与清淡。这种状况迫使一些企业采取降价竞销这种权宜之计,以求获得转机。

反思篇:

一个不成熟的市场

应该说,由于我国摩托车产业在“八五”期间获得了飞速发展,5年累计生产了近2000万辆,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2%,从1994年起,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产量的猛增,社会总供给的膨胀,摩托车市场价格的逐步下降有其必然性。但透过这场让人有些始料不及的价格大战可以看出,供求关系失衡、规模经济形成和关税下调等,都还仅仅是引发这场大战的导火索,更深层的原因应归咎于宏观调控不力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深层矛盾。

宏观调控不力,首先反映在生产企业一哄而起,重复引进、重复建线现象的屡禁不绝,导致社会资源缺乏优化配置,行业自我发展相对滞后,产量盲目攀升,市场迅速相对过剩。其次,是对摩托车市场的竞争,过分强调和依赖市场调节作用,而缺乏有力的、针对性强的政策干预和引导,导致我国摩托车产业及其市场走向的是一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据弃的,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那种弱肉强食、“血与火”式的自由竞争之路。结果造成我国摩托车的市场竞争在经营思想、战略、方式和手段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表现出不健全、不规范和不成熟。在新产品战略、质量战略、人才战略、优质服务战略和社会战略等诸多现代市场竞争策略中,偏偏青睬于最原始的竞争手段——价格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服务水平低下、不正当竞争现象层出不穷,则反映出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不规范。

实事求是地说,低价竟销对解决当前供求相对失衡的市场矛盾,刺激消费,促进企业进入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相对于这些积极作用,低价竞销所带来的则更多的是负效应。

从民族工业长期发展战略角度来看,生产企业利润下滑,自我积累能力减弱,将导致行业自我发展和企业发展后劲受制。据经济日报报道,目前整个摩托车行业产量仍呈增长趋势,但企业利润却一路下滑。利润指标没有与产量、销售收入、上缴税金指标同步增长,摩托车单车利润已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大部分摩托车只有30—4O元。今年一季度,轻骑平均单车利润由去年的196.2元降至29.02元,建设厂则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利润负增长,净亏463万元。众所周知,摩托车工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和效果,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这场价格大战中,摩托车价格的普遍下降,尽管有规模效应、节约挖潜、降低成本等因素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众多企业在“让利不让市场”思想支配下,以牺牲利润来保市场份额,这对全行业本已存在的资金普遍不足,无异于雪上加霜,对企业的自我发展及发展后劲,无异于釜底抽薪。显然,这些都不利于中国摩托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从市场培育、运行角度来看,竞相压价甚至不借血本低价倾销,使已经混乱不堪的市场秩序几近失控,并且有向按照西方经济学所说“滥用市场地位”的方向发展。即一是“阻碍性滥用”,典型表现为用压价方式排挤其它企业的竞争;二是“剥削性滥用”,典型表现为随着产品市场垄断地位的确立与提高,随意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其结果,只能导致市场秩序更加混乱,短期行为增多,受到侵害的除了消费者以外,最终还将涉及到产业、国家和民族。

启示篇:

价格大战说明了什么?

一种典型的、普遍的行为,必将带来一种新的行为趋势。透过这场波及全行业的价格大战,可以看出产业及其市场发展的若干趋势,并从中给人以诸多启示:

——市场杠杆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市场主体日趋成熟。价格是市场景气度最灵敏、最直观的反映。市场价格随着社会总供需变化而变化,反映出我国市场杠杆作用正在发挥,并且逐渐增强。这也是企业和商家越来越重视价格因素的根本所在。企业界、经济界、舆论界普遍认为,企业对价格这个市场“晴雨表”能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这是个大进步,说明我国的市场主体开始趋向成熟。这种强烈反应体现在生产经营中,一是为适应销售势头减弱,实施以销定产,同时结合以产促销合理安排产量规划;二是为适应市场价格下降,在尽可能让利促销的同时,积极深入内部节约挖潜,不断降低成本。去年底以来,主要摩托车生产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今年的中心工炸来抓。三是各企业都加大了市场研究与开拓力度。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价格始终是影响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降价竟销只所以能蔓延成势并取得一定效果,根本就在其顺应了国人“求廉”的消费心理和国人并不十分富有的消费水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价格始终是影响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而也必将成为厂家和商家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去年由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和普瑞治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的“万名用户评价摩托车”的调查显示出,消费者购买摩托车时,在价格、知名度、外观、耐用度等8项指标中,消费者最看重的是价格因素,有42.44%的消费者把价格列为第一选择指标。

——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价格因素与其它竞争因素的有机结合。对于这场“硝烟”漫天的价格大战,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弱肉强食。也有人认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走过的成功之路表明,发展市场经济座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初期自由竞争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加强政策干预等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少走弯路。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价格大战带来的市场重组,必然引发一场摩托车新一轮的全面竞争,这场竞争将带有强烈的淘汰性意义。新一轮的竞争和单纯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标志的低层次竞争是不可同日面语的,必然促使竞争内涵产生深刻的变化,导致营销理论、战略、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完善。依靠产量、价格一二个竞争要打天下的方法,必然被人才、技术、开发、质量、价格和服务等综合要素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方式所取代。

——价格混战无赢家,竞争法则要规范,联合竞争是趋势。价格混战、无序竞争无赢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忠告之一。企业利税下滑、利润增长滞后,自我积累能力减弱,库存积压加重,竞争秩序恶化等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这种观点注上了很好的脚码。显然,这对相对来说仍处于幼稚工业的我国摩托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竞价年终总结篇10

自国有股减持方案在国内证券市场上推出以来,国有股减持遭到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也导致了股市的长期低迷。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做出了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方式变为向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协议转让。面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减持时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值的国有股,面对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们的时候,似乎不必强调国有股最大限度地增值了,也不用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了。于是,我们便不仅看到成商集团的大股东以每股2.31元的价格将1.328亿股的国有股全部协议转让出去了。而实际上,成商集团的每股净资产就达2.174元;还看到深赛格的国有股按每股1.155元的价格拍卖出去了,而这一价格甚至比深赛格公司的每股净资产1.561元还低了0.406元。面对如此低廉的国有股价格,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无法不眼馋得很!

当国务院出台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时,有不少市场人士称,这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举措。但值得深思的是,面对二级市场之外的国有股廉价转让与拍卖,国有股停止向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减持,它到底是保护了还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又放在何处?有人说,关键不在于其价格的高低,而是在于其定价方式是否符合“市场定价”原则。笔者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是,分析上述两公司的交易过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低廉价格正是由于其定价机制的不科学,违背了“市场定价”原则所致。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设立了“国资委”,国有股协议转让的难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仍然存在,这才是国有股协议转让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二、构建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

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不允许我们的经济学家或政府官员主观地事先决定这一价格是每股净资产值,还是仅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值,或是处于每股净资产与流通股市价之间,也不允许主观地去搞什么平衡,而必须是把国有股的所有者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作为一个卖方,去与买方共同决定国有股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

(一)累计投标加权区间法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数百倍乃至更大时,应用此法更能够确定充分体现“市场定价”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合理的协议转让价格和理性的投资者。

应用前提:(1)向全国所有的潜在购买者公布准备协议转让的某国有股的所有有关信息,包括反映该公司经济状况的所有财务指标,转让国有股的净资产值、数量、时间、程序、今后若干年内分批逐渐上市流通的规则等,尽一切可能吸引所有的购买者参与竞争。(2)在转让前设计好需要协议转让的国有股进入二级市场的流通办法,允许持有一定时期(如3年)后每年以一定比例(如20%)进入二级市场流通。(3)规定每一申购者的每次申购量为50力股或50万股的倍数。排除一切附加因素,如重组后的职工安置、税收问题。这些问题一概在转让协议中的非价格因素中解决。

第一步,投标竞价。借用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让所有竞争者以申报的方式参与投标竞价,申报前不设申购价格区间,不确定指导价格,允许同一账户的投资者以不同的价格多次申购,但不得重复使用资金。

与通过国内证券市场转让不同的是,参与申购者不是证券市场流通股股东,而是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外商等,申购资金也非证券市场资金。所以这种方式只是借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它不会直接影响证券市场。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转让费用,又可使全国的所有投资者就近最方便地参与竞争。

第二步,确定基准价和配号区间。在申报结束后,计算出所有申购的加权平均价格。以这个加权平均价格为基准价B,确定配号区间,可每50万股得到一个配号。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一是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其配号区间为:[B-Bf,B+BJ],其中,B为加权平均价格,f为浮动强度因子,取值建议为5%~25%。

二是不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其配号区间为:[B-Bf[,1],B+Bf[,2]],其中,f[,1]为向下浮动强度因子,f[,2]为向上浮动强度因子,f[,1]可以大于或小于但不等于f[,2]。不论是实行哪一种方式,申购价格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都为有效申购,高于和低于皆为无效申购。浮动强度因子的取值宜事前统一规定,避免事后人为操作选择、人为调节造成不公。

第三步,确定最后的购买者。若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量等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则该区间的申购者即为最后的购买者;若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量大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则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最后的购买者。若处于配号区间的申购量小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则以加权平均价格B的1%为最低增加量,逐步增大配号区间,直到配号区间的申购量等于该国有股的转让量。

第四步,确定协议转让价格为加权平均价格B。这个价格可能高于该国有股的净资产,也可能等于或低于其净资产。

第五步,原国有股的所有者分别与众多购买者签订转让协议。

如:中国证监会借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协议转让某上市公司国有股5000万股,在所有购买者申报前不设申购价格区间,但规定实行第一种方式——等范围的浮动,其浮动强度因子f为10%。假设在申报结束后,计算出所有申购的加权平均价格B为每股5.00元,那么其配号区间为〔4.50元,5.50元〕,处于该区间的申购量为9000万股,这时组织该区间的所有申购者参加配号抽签。中签者获得购买权。而申购价格高于5.50元和低于4.50元的都是无效的,都不能参与配号抽签。最后中签者以加权平均价格5.00元获得购买权。

这种报价方式的配号区间,实行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则没有将国有股的最终协议转让价格推高或低的动力。但是,若实行不等范围的上浮和下浮,如果上浮范围大于下浮范围,则具有将最终价格推高的内在动力;反之,如果上浮范围小于下浮范围,则具有将最终价格推低的动力。不过,担心超出配号区间这种心理决定了这种动力是很有限的。如某国有股协议转让,申购前确定上浮范围大于下浮范围,即下浮因子f[,1]为5%、上浮因子f[,2]为10%,申购后确定的配号区间将是[B-5%B,B+10%B],这时人们会为了获得购买权,申报较高价格,但又担心超出配号区间,因此不会申报得太高,一般会根据该只国有股的净资产收益率,再结合竞争状况确定一个自认为合适的申购价格,最后在此基础上增加10%以下,作为最后的申报价格,这样据此确定的加权平均申购价格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偏高,当然最终的协议转让价格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高;反之,若f[,1]为10%,f[,2]为5%,即申购后确定的配号区间是[B-10%B,B+5%],这时人们申报的价格就可能是在自认为合适的申购价格的基础上减少10%以下,这样最终的协议转让价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偏低。

对于配号区间的两种方式,我们可根据国有股转让市场行情和不同时期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当我们认为根据市场情况和国家的需要,应该将国有股的价格确定得高一些,但又不希望太高,则可实行上浮因子大于下浮因子的不等范围浮动;反之,实行上浮因子小于下浮因子的不等范围浮动。而当我们要求国有股的协议转让价格不要过多地偏离其内在价值,则实行等范围的浮动。

乍看起来,如此设计似乎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其实不然,按照通常的理解,商品应该首先售卖给出价最高的人,但由于我们所设计的定价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市场需求者共同确定公允价格,如果我们规定,超过某一价格以上的申购才能得到购买权,就会有许多人为了达到目的,尽可能填报一个较高的价格,这通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报价,因为对这些填高报价者而言,如果最终定价果真如其所报的价格,他们事实上是不愿意购买的,而当这种高报价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时,其定价就产生了被大大推高的趋势。这种高价格的协议转让不仅会由于社会投资人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的打击而影响以后国有股的协议转让,还会给将来此次协议转让的国有股上市流通时的二级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增大股市泡沫。可见,若想使最终确定的协议转让价格真正体现市场定价原则,就必须剔除这种非理性的报价行为。因此,对超过整个加权平均报价某一范围的报价予以剔除,是实现报价理性回归的重要手段。

显然,这种“市场定价”方式,既可以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实现引进多元产权主体、消除“一股独大”的目的,又解决了协议转让价格的一致性问题,也排除了将来上市流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投标式竞价拍卖法

投标式竞价拍卖法是指将投标方式与拍卖方式相结合,利用市场机制确定协议转让国有股价格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最适用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差不很大的国有股转让。

1、应用前提

(1)同“累计投标加权区间法”的第一和第二应用前提。

(2)组织报名投标单位的人员对拟进行协议转让国有股的公司进行考察。

2、投标竞拍的具体程序

(1)公布起拍价格。如以每股净资产的某一百分比作为起拍价格,将欲拍卖的国有股按占总股本的比例划分为若干等分,如每2%为一个出售单位,由欲参加投标的公司提交标书,列出其每股投标价格、每一价格下投标购买的份数(为避免新的一股独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限制同一股东及其关联股东购买的份数),并按欲购买的总有效份数的某一比例缴纳竞拍保证金,然后按事先规定的竞价日进行集中投标竞价。没有递交标书的单位不可以参与竞价日的竞标。

(2)竞价前一天,公布本次有效竞价的购买单位数量、其投标购买份数及其价格。

(3)开始竞价之日,各竞标单位根据公布的竞价情况调整自己的报价、数量单位后,开始进行不可变更竞价投标,这里所说的不可变更是指在随后的若干轮竞标中数量不可变更,申报价格能涨不能降,但可以一直保持不变。投标人中途可以不参加新的竞价,原投标结果直接进入新一轮竞价,为避免投标人在中间轮次的竞价中隐藏真正目的,到最后一轮才猛然杀出,造成竞价的中间轮次形同虚设等状况出现,可规定每轮竞价在原竞标书报价的基础上一次最高加价不得超过某一幅度,这样真正想赢得竞标的人在中间阶段的竞标中就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报价,如此经过数轮竞标(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建立一般采用三轮竞价投标),某一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协议转让价格便可以确定下来,按出价从高到低的顺序(在同一价格下则按竞标购买的数量实行优先)依次确定购买权,该国有股协议转让的最终成交价格统一为最后一份获得转让的国有股的竞标价格,当最后同一价位的竞买数量超过所余数量时,可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可获得最后的购买权。

如:某国有股需协议转让2000万股,起拍价为每股5元,在三轮投标竞拍中,其报价分别为5.50元、6.00元、6.30元,数量分别为1200万股、1000万股、700万股。首先确定出价6.30元的1200万股获得购买权,其次是出价6.00元的1000万股,而最终的转让价格既不是6.30元,也不是5.50元,而是获得购买权的较低报价6.00元。如此确定了该国有股的协议转让价格为每股6.00元。另外,报价6.00元的有1000万股(每个申报者的申报数量相同)超过了所余量200万股,这时要求所有报价6.00的申报者现场抽签(每份一个抽签号码,申报的份数越多获得的抽签号码越多)确定其购买权,而报价只有5.50就没有购买权。

(4)每一轮竞标过程中,由竞标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标书,现场投交到标箱中,并采取当场验标、唱标的方式进行统计和排序,为节省开支,可在全国设立几个分站点进行同时投标,并将各站点的统计结果报投标总站的方式进行。

当预定的国有股协议转让数量因购买不足或定价起点偏高不能实现全部转让时,可采取如下办法:将没有售卖的部分予以公告,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如三个月)按已经成交的协议转让价格进行购买,若到期仍没有售出,证明这一价格已不被市场所接受,必须加以调整,降价出售。降价出售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降价幅度在10%以内,降价后,原投标竞价购买的股东按其原购买比例拥有优先购买权,当拥有购买权的股东所登记购买的股份超过剩余股份时,按比例进行分配。若当时经过降价出售后仍有剩余,则进行新一次的竞价投标拍卖,直至全部售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价格决定机制不仅适用于国有股协议转让,也同样适用于新股的发行、大宗同质物品的分拆拍卖等,因此,这种价格决定机制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巴能强.国有股协议转让的战略构想与具体路径[J].新视野.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