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转正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05:12:57

竞价转正总结

竞价转正总结篇1

关键词:竞争力;上市公司;影响因素;西北五省

一、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给属于经济带范围内的西北五省的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上市公司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其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对于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研究逐渐从外部环境因素向企业自身内部条件转变,上市公司的内部可控因素对其竞争力的影响日益突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五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内部的财务视角出发,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市场扩张力,提高其经营绩效以及促进西北五省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本文以西北五省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经检索该地区的上市公司共有134家,剔除ST股等存在异常值的公司,最终确定西北五省的12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年份为2014年,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二)指标的选取。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持久地创造价值等方面,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和销售净利率等,其中总资产净利率反映了企业总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经营效益越高。基于此,本文采用总资产净利率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指标,即被解释变量。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将公司竞争力分为投资收益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四个方面,并分别选取指标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投资收益能力以投入资本回报率作为衡量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偿债能力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指标,它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成长能力以营业利润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它是评价公司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运营能力以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它是评价公司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三)研究假设。投资收益能力是企业通过长期或短期投资获取利润的能力。投入资本回报率是息前税后经营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说明投出资金的使用效果越好,企业的获利能力越高,从而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大。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投入资本回报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偿债能力是公司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和短期债务的能力。资产负债率是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该比值越低,说明企业的对外债务越小,财政状况越稳定,对外信誉越好。但是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高,其盈利能力反而越小。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负相关关系。成长能力是企业扩大规模和壮大实力的能力。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强,越有可能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从而企业的竞争能力也越强。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营业利润增长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运营能力是企业运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值,该比值越低表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越差,企业的运营能力越弱,从而会降低企业的获利水平。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取。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利率(ROA)作为因变量,以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资产负债率(RDA)、营业利润增长率(SPG)和总资产周转率(TAT)作为自变量,并建立如下模型:

ROA=β0+β1ROIC+β2RDA+β3SPG+β4TAT+μ

其中β0是常数项,βn(n=1,2,3,4)是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μ代表随机误差项。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Eviews7.0软件对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资产负债率(RDA)、营业利润增长率(SPG)和总资产周转率(TA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表1可知,四个自变量间的相关性系数均不高,最高者仅为0.115,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经过分析,该模型均通过了R2检验,F检验和t检验,由表2可得,该模型为:

ROA=3.908233+0.148506ROIC-0.067839RDA+0.001421SPG+2.866966TAT

ROIC的回归系数0.148506>0,说明投入资本回报率对总资产净利率是正向的促进作用,该结果支持假设H1;RDA的回归系数-0.0678390,说明营业利润增长率对总资产净利率是正向的作用,该结果支持假设H3;TAT的回归系数2.866966>0,说明总资产周转率对总资产净利率是正向的促进作用,该结果支持假设H4。

四、结论

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投入资本回报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且其对于公司竞争力的影响要大于资产负债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说明公司的投资收益能力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较为显著。(2)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负相关关系,且其对于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大于营业利润增长率,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次要显著。(3)营业利润增长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且其对于公司竞争力的影响最小,说明公司的成长能力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最不显著。(4)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且其对于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均大于其他三者,说明公司的运营能力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应皋,黄璐璐.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11):94-98.

[2]朱承亮,岳宏志.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6):1095-1101.

[3]曾繁荣,潘灵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02):127-128.

[4]王健,王丽芳,周箭.基于财务视角的上市百货公司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40-46.

竞价转正总结篇2

【关键词】 纺织服装;财务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以各种方式融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还处在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并且目前纺织服装业普遍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缩小。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国际原料市场依存度较大,化纤和棉花需大量进口,而国际市场的原料价格总体呈现上升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价格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并将长期存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在增大。这几个因素共同增加了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竞争力是企业在实现其经营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企业的战略、资源、能力、执行、创新等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综合实力。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在相当程度上与财务指标有密切关系,竞争力在财务方面的体现也就是财务竞争力。财务竞争力不仅关注成本的降低,而且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财务竞争力,因此研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财务竞争力研究的指标体系设计

财务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主要从4个角度来分析财务竞争力,分别是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本文选择了13个财务指标,其中评价偿债能力的指标有5项,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有3项,评价成长能力的指标2项,评价运营能力的指标有3项,该指标体系涵盖了上市公司比较重要的财务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且由于这些指标在上市公司年报中都有披露,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比性和可靠性(表1)。

三、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一)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笔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主营业务纺织服装生产和销售的上市公司。排除连年亏损的ST股上市公司,选取样本数据共54家公司。本文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建立了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示:

X=AF+ε

其中,X=(X1,X2,…Xp)T为P个原有变量,F为m个公共因子变量,m≤p,A为p×m的因子载荷矩阵,aij称为因子载荷,表示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变量不能被公共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部分。

(二)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过程

运用SPSS16.0软件对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进行因子分析。在变量提取公因子之前,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适用性检验。本次检验使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表2)。样本的KMO统计值为0.741,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由方差分析表(表3),确定提取的因子个数为4个。

对上述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根据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依据变量对主因子的影响系数,分别定义各因子的经济意义。

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债务比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五个指标从资产的流动性上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收入毛利率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而这些指标反映公司的盈利状况,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在第3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两个指标与公司的资产增长状况有关,因此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在第4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三个指标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状况有关,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运营能力因子。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标准化值计算因子得分并进行主因子得分排名;然后根据各因子得分,求出各样本公司的财务竞争力综合得分。综合得分仅从单纯的数量上考虑,以每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公式为:

F=0.31413F1+0.20730F2+0.17780F3+0.15300F4 (1)

其中,F代表综合得分,F1代表偿债能力因子得分,F2代表盈利能力因子得分,F3代表成长能力因子得分,F4代表运营能力因子得分。

由综合得分函数各因子前的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在对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偿债能力在综合得分函数中占了主要地位,对综合得分的影响最大,盈利能力所占份额在其次,而成长能力对综合得分的影响排名第三,运营能力在综合得分函数中所占份额最小。由各因子的得分及综合因子得分函数,可以对54家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进行综合排名,以比较各公司2009年度财务竞争力状况,具体结果见表5。

(三)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

1.从财务竞争力综合排名来看

从表5可以看出,财务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均在均值以上,结合公式1推演出的偿债能力因子贡献率的权数是0.31413。可以说,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在财务竞争力指标中影响力最大,也就是现金流构成中国服装上市公司的主要竞争力。但从企业竞争力而言,反映在财务竞争力上更应该是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与运营类指标。表5中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均值以下的公司有3家。另外,如果一家公司是以规模生产为主,那么应该具有良好的运营能力,而在表5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中有4家的运营能力指标在均值以下。成长类指标虽然只能反映财务竞争力,不能反映出公司的创新与研发,但至少可以反映出公司的规模成长,表5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中,竟有5家在均值以下。因此,可以说,综合排名靠前的公司,并不是因为盈利能力、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而具有更强的财务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其现金流的充足。

2.从单个因子来看

偿债能力是中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竞争力构成,对财务竞争力影响最大,54家公司偿债能力各项指标中流动比率平均为1.94,速动比率平均为1.34,现金比率平均为82.99%,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流动比率略低于均值,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全部高于平均值;资产负债率平均为43.89%,这是逆向指标,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全部低于均值;经营现金流量债务比为23.86%,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低于均值。从以上分析看,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偿债能力比较突出,反映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各项指标对财务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是有些公司构成偿债能力的现金流主要来源于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或转让股权收回投资等特殊事项,而不是来源于正常生产经营。例如,金飞达偿债能力排名第一,2009年现金比率为559.658%,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两倍,主要原因是回收前期应收账款、转让美国LANCO有限公司51%股权收回投资对其偿债能力有较大的贡献。再例如,表5中综合排名第一的罗莱家纺,偿债能力较强是由于公开发行股票募集大量资金,使现金流表现为良好,2009年经营现金流量债务比62.342%,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9.58%,所以该类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有瑕疵的,其财务竞争力也要打折扣。

从盈利能力来看,54家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平均为4.56%,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0.14%;主营收入毛利率平均为20.06%,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的主营收入毛利率平均为30.7%;成本费用利润率平均为9.07%,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平均为17.2%。从以上分析看,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盈利能力相对而言,具有一定优势,这说明盈利能力影响了综合排名,并且排名靠前的公司从总体上也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从运营能力来看,54家公司存货周转率平均为4.52,综合排名前10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平均为6.06,而综合排名前8的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平均为2.22;固定资产周转率平均为3.74,综合排名前10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平均为8.34;总资产周转率平均为0.79,综合排名前10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平均为0.985。从以上分析看,综合排名靠前公司运营能力不是很突出,甚至排名前8的平均存货周转率只有均值的一半,这可以说明,在中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运营能力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公司的规模虽然有大小,但生产流程的管理水平比较接近,各种运营流程的管理水平也很接近。

从成长能力来看,54家公司总资产增长率平均为19.35%,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总资产增长率平均为68.1%,但其中综合排名第1、第3、第8的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分别为228.7%、182.8%和154.5,综合排名前10的公司低于均值的有6家;净资产增长率平均也是类似情况,个别公司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畸高,拉高了平均值。从以上分析看,由于个别公司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畸高,这方面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还必须分别看待。例如总资产增长率排名第一的罗莱家纺主要是因为公开发行股票募集大量资金使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畸高,并不是真正的成长能力较强。

3.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展望

从综合排名以及单个因子分析来看,财务竞争力指标体现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略有加强,但实力并未增强。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但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依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要素成本的上升。随着棉纱、棉布市场行情转好,国内棉花需求出现回升,价格持续上涨。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原料价格加速上涨和终端市场降价形成强烈反差,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逼迫着企业增加农民工工资,政府强制企业给农民工增加保险,这些都将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压缩公司的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资金的压力也日渐明显,对偿债能力有影响。二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提高。随着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的恶化,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的能源成本有可能上升,环保政策的加强,将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环保设施的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较以往显著增加;购入环保设施也需支出大量资金,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而环保设施投入不能直接带来产品的产量、销量的增加,不能立即带来营业收入的增加,如果销售收入没有充分增长,会使资产的周转速度降低,影响企业的运营能力;治理成本的增加,企业需大量资金支出,也将减少企业的利润,这都使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的净资产、总资产的增长也会放缓,从而影响企业的成长能力。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竞争力,如果在竞争中把握不好,原先财务竞争力较强的上市公司会因为上述原因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降低,运营能力降低,成长能力不强而在竞争中失去财务竞争力。

四、结束语

本文选取中国A股市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以生产、销售为主的54家上市公司的13项财务指标数据对公司的财务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多种因素制约着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发展,因此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在以后的发展战略中应密切关注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时从变动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运用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为决策者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是财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从企业竞争力而言,反映在财务竞争力上更应该是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与运营类指标方面。公司盈利能力与运营能力加强了,就会在成长能力上反映出来,应主要从加强盈利能力与运营能力两个方面,增强财务竞争力。加强盈利能力与运营能力需要提升主营业务毛利率、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加速资产的周转。提升主营业务毛利率就必须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就必须做好要素管理,加速资产的周转就必须加强市场管理与物料管理。因此,从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加强与提高,来增强财务竞争力,仍然是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当前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冯巧根.竞争财务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 朱开悉.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J].财经论丛,2001(5).

[4] 朱晓.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07(7).

竞价转正总结篇3

关键词: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对资源的吸引能力,成为各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在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研究省、市层次的区域竞争力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甚至存在逐渐拉大的趋势。因此,对山东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各地级市区域竞争力的合理定位,了解各地级市发展的优劣势,为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及算法步骤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思路是:先求出原始p个指标的q个主成分,然后选取少数几个主成分代替原始指标,再将所选取的主成分进行综合,就得到综合评价指标,然后依据综合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比较。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步骤为:

(一)构建指标体系矩阵。设n为样本,m为指标数,有:

X=x11x12x13…x1mx12x22x23…x2m………………………xn1xn2xn3…xnm

其中,xij为第j个变量在第i个样本的观察值,(i=1,2,…n;j=1,2,…m)。

(二)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统一,为消除变量之间量纲上的不同,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若指标体系中有逆指标要转化为正指标,本文采用Xik**=的方法将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采用的标准化公式:Xik**=(Xik-)/SK,其中Xik**为Xik的倒数,Xik*为Xk中第i个观察值Xik的标准值;为变量Xk中观察值的平均值;SK为变量Xk的标准差;i为第i时期;k为第k个变量。

(三)计算各变量数值之间的相关矩阵R。

R=(rjk)m×m

式中,xij与Xik*分别为变量j、k的观察值;rjk为变量j、k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矩阵反映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四)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 R-?姿I、特征向量矩阵U=(uij)m×m,计算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完成原指标到各成分的转换,把原指标合成为各成分,再合成为总评价的权数。

(五)构造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将q个主成分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数Zt,反映该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Zt=w1F1+w2F2+…+wqFq

Fi(i=1,2,…q)代表了该区域在某方面的竞争力水平,wi(i=1,2,…q)是这q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即某个主成分构成该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Zt的权重。

二、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区域竞争力。数据来源于2006~2009年山东统计信息网、山东统计年鉴等,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具体分析过程为:

(一)分析出主成分。对变量为44,样本容量为17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选取6个主要成分,它们解释了总方差的91.888%(累积方差贡献率)。在旋转前因子载荷矩阵中,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产值利税率等因子含义不明确。从原始变量载荷矩阵中不能很好的用6个主成分代表44个变量,因此需要利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进行处理,消除因子含义不明确的现象。

(二)各主因子的含义。因子分析是为了了解每个主因子所代表的含义,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对于公因子F1反映2009年各个地级市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的个指标具有较大载荷,包括地区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对于公因子F2人均GDP、人均地区财政收入等变量有较大的载荷。在公因子F3上,变量近3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率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具有较大载荷。对于公因子F4变量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税率等具有较大载荷,反映了各地级市的企业效益状况。在公因子F5上变量产品销售率和经济外贸依存度具有较大的载荷。在公因子F6上反映山东省各地级市近三年存贷款余额的平均增长率的变量具有较大载荷。 转贴于

三、实证结果

(一)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因子得分。计算出山东省17个地市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表1)

(二)山东各地级市综合竞争力得分Zj,可计算得山东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见表1。由表1得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的竞争力指数有部分值为负值,如枣庄(-0.39484)、泰安(-0.23489)、威海(-0.15899)等,负值只说明该地级市在山东省17个地市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平均水平之下;得分为正值,说明在17个地级市中,被评估地市的综合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得,各地级市6个主成分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排名。(表2)从表2可知:在山东省各地级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莱芜、滨州、菏泽。青岛市和莱芜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差距为2.159。可见,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差异较大。

(一)区域综合竞争力第一的青岛市在反映各地级市经济总量的主成分F1和反映居民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的F6上具有较大优势。但青岛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相对较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

(二)区域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的济南市的经济总量竞争力在17个地市中居第三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方面在17个地市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表明济南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旺盛,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但在区域综合竞争力中,济南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增长率也比较低。

(三)区域竞争力综合排名处于第三位的烟台市,其经济总量竞争力仅次于青岛市,在17个地市中处于第二位,但烟台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等在17个地市中处于比较弱的位置。

(四)排名处于区域综合竞争力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莱芜、滨州和菏泽。莱芜市仅仅在人均平均量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滨州市居民近三年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相对较高;对于菏泽市而言,企业效益状况相对于其他主成分而言要好。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修卫.区域竞争力基础的多元化及其思考.中国软科学,2003.12.

[2]黄善明.论区域核心竞争力演变的生产力基础.云南社会科学,2004.4.

[3]严于龙.我国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1998.4.

[4]潘丽柳.我国区域竞争力评价.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2.

竞价转正总结篇4

【关键词】公共外交;竞技体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D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063-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基于此,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起着重要作用,并与外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故而,对公共外交中竞技体育具备的作用进行分析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我国竞技体育软资源概述

一直以来,竞技体育是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能够有效的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它是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竞技体育存在较为丰富的软资源,其主要包括名人、体育精神、体育政策、体育法规、举国体制等。这对于软实力的提升而言,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竞技体育软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为教练员或运动员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责任心、亲和力、爱国心、个人魅力以及技艺等。要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中国文化精神介绍出去,首先要增强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沟通能力。体育对外交流正是增强中国公共外交能力的重要方式。我国政府在建国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体育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中国的体育外交一直与外交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新中国所处的政治环境,使得我国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指以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而不断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制度及运行机制的体系。在奥运会等竞技体育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发展成体育强国的有力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到2008年的“奥运外交”,再到2015年北京-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我国具有公共外交性质的体育外交从未间断。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举办奥运会也成为了推动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重要部分。

二、竞技体育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在软实力建设中,竞技体育是其重要的资源。同时,它与公共外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公共外交深受国家实力的影响。加之,软实力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部分。基于此,竞技体育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公共外交中竞技体育具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公共外交提供平台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背景下,外交已成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同时当前,竞技体育外交在对外交往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国家既定外交总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因具有政治色彩隐形化的优点而已成为一门机动且灵活的外交语言。同时,作为一种另类的外交手段,竞技体育已成为能够缓解外交摩擦和攻破外交壁垒的有力武器。此外,国家外交空间还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所创造的外交语境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国际奥委会拥有成员国的数量要多于联合国。通过利用奥运契机,各国政要得以对外交事宜进行商讨,且运动员之间的交往可以被看作是国家之间往来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可知,竞技体育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有利平台。

(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界限起到模糊的作用

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它直接决定了一国对外交往的方法和对象。同时,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不同也是国际社会不断发生对立和纷争的重要因素。但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仅有阶级性差异,而且也有国界的区别,这都给各国之间的公共外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竞技体育却模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界限,它通过和平的手段来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就体现了竞技体育能够求同存异,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团结。此外,竞技体育可以以“全人类意识”的形态来出现。这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国际凝聚力,而且还促使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求同存异。同时,这还能进一步推动世界向共荣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政治文化的沟通和趋同

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以及政治情感,也是政治关系在精神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政治文化均有一种“是己非人”的政治倾向。因此,各民族在进行政治文化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排外以及偏见的现象。在本质上,世界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不断沟通与交融的过程,且基本上所有的国家与民族均在不断寻求拓展政治文化交流的空间。而竞技体育既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场所,又对不同的政治文化起到粘合的作用。同时,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之间的较量与对抗在本质上也是沟通、合作的有效形式之一。例如,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将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就体现了其为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供了舞台。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来对同质文化进行构建,并为不同政治文化体提供一种和平且软性的外向表达方式。基于此,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政治文化的沟通和趋同,减少不同政治文明之间的摩擦与争议。

(四)有利于促进人类价值观的融合和重铸

目前,世界处在一个价值交杂融合与多元分立的状态。而价值观的分离与对立是导致人类沟通出现障碍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共同建立并分享一个普世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的共识。而体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为人类提供交流的“通用语言”,它对人类整体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合成剂的作用。同时,它不仅增强人们对人类的认同感,而且还能增强人们对“民主”“正义”“公平”的认同感。此外,竞技体育在世界价值多元化的情景下,还为人类精神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价值取向。基于此,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人类价值观的融合和重铸。

(五)为政治正义的争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对于人类而言,正义是其一种接近于本能的价值追求,且政治正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政治正义的核心原则主要是“平等”与“自由”。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可知,政治正义主要包括为平等提供机会、为过程的公正提供保证以及实现公平的结果这三个方面。而一直以来,竞技体育都是“自由”与“平等”的象征,这暗暗契合着政治主义的要领。同时,从种族主义伊始,竞技体育便成为打破种族陈规与谋求政治正义的一种武器。例如,1904年的奥运会第一名黑人运动员踏上奥运会的赛场就体现了这一点。基于此,竞技体育为政治正义的争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竞技体育软资源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现状及其向软实力转变的策略

(一)我国竞技体育软资源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现状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外交能力虽然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因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的差异而使得其效果并不显著。同时,我国虽然具有非常丰富的竞技体育软资源,但是其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主要表现为竞技体育中举国体制的价值没有通过公共外交完美地体现出来。当前,在总体上国际涉华舆论对我国并不有利,多少国外民众对我国仍存在扭曲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软实力的提升。故而,我国必须充分利用竞技体育软资源来大力发展公共外交,以此来增强我国正面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二)我国竞技体育软资源向软实力转变的路径

由上文可知,竞技体育对于公共外交而言,至关重要。而我国竞技体育软资源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将软资源转变为软实力的步伐,以此来为我国公共外交建设提供必要的软实力。笔者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并结合多年的经验,共总结出以下几点转变路径:

1.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软资源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竞技体育软资源也非常丰富。而只有通过充分的发掘和利用,竞技体育软资源才能够将其软实力价值真正地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我国大量的软资源仍存在待开发的状态。因此,我国必须充分重视竞技体育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断将新的竞技体育软资源发掘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来实现其真正价值。

2.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竞技体育发展中,我国采取的是举国体制,这使得政府在竞技体育的管理和发展中均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国外政府与民众的接受度不高的问题出现。而在发挥竞技体育软资源作用方面,民间主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其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而使得其在施加过程中更易被接受和认可。基于此,我国在对竞技体育软资源进行利用时,必然重视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

3.实践手段是转变的保证

要将竞技体育软资源转变为软实力,则必须采用有效的实践手段。其具体的实践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提高竞技体育软资源价值的消费度,并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对竞技体育软资源进行利用;同时,还应对竞技体育软资源相关的上游与下游资源进行挖掘,并不断创新实践的形式;二是,不断转变传播意识和手段,以此来增强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力提升软实力已成为当前各国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是采取有效途径将软资源向软实力转变。而伴随着公共外交的兴起、发展,这种途径有了新的视角,即竞技体育软资源向软实力转变。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国内软实力的建设,而且还能将竞技体育软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国家软实力不断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对竞技体育在公共外交中所具备的作用进行分析。又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公共外交中竞技体育具备的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玉亮,张勤.我国竞技体育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

[2]马冠楠,刘桂海.竞技体育政治功能新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7).

[3]陈文波.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探讨体育国际话语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卓建南.竞技体育社会价值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

[5]邵凯,董传升.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竞技体育社会价值新论――试论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1).

竞价转正总结篇5

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从国际国内的文献成果来看,低碳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各有差异又彼此联系。E3G[1]将低碳竞争力指数变量分为三大维度:区域结构、早期准备、未来繁荣。“气候竞争力指数”[2]包括气候当责指数和气候行动指数。潘家华[3]提出了低碳产出、低碳资源、低碳消费、低碳政策、人类发展水平五大维度。徐建中[4]认为低碳竞争力系统包括低碳创新系统、低碳生产系统、低碳管理系统、低碳支撑系统和低碳文化系统等。陈思果[5]提出能源结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竞争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以及参与机会六大维度。总结以上文献及专家调查结果,本研究将低碳竞争力分为四大因素:低碳生产竞争力、低碳科技竞争力、低碳生活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

1低碳生产竞争力

低碳生产竞争力是对区域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性的评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研究表明碳生产力提高是2050年CO2浓度控制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6],《布莱尔报告》也把碳生产提高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碳生产力是低碳经济表现的核心。低碳经济表现为以碳生产力或者碳产出为核心的宏观要素组合。低碳生产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碳强度、工业碳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低碳科技竞争力

低碳科技是低碳基础准备的主要方向,它也反映了一个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它决定着该地区转向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与速度。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都需要新的低碳技术与人力资本支持,甚至朝向低碳经济的硬性转型反而会伤害当前经济的发展,不但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反而会降低已有的区域竞争力。基于此,低碳科技竞争力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科技人员、数科研经费、申请专利数、高新产业出口额。

3低碳生活竞争力

低碳竞争力是以区域民众财富增长与生活品质上升为前提及终极目标的,这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源动力,它这一终极目标可以为区域竞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与竞争欲望,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低碳竞争力必须满足两大要素的同时实现,一是经济财富的增长,二是生活环境与品质的提升。低碳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基于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一理念尤其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低碳生活水平作为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必须加以考量。低碳生活竞争力主要通过居民收支、居民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来加以体现。低碳生活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城市恩格尔系数。

4政府作用竞争力

政府在促进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政府参与及影响力量。政府可以制定前瞻性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初始条件,也能保障、规范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良性竞争与稳定发展。另外,政府可以为低碳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与基础,包括人力资本培养、低碳技术推动,也为地区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持。中国尚没有关于地方政府经济影响力的权威报告。为这一解决这一困难,研究选取了政府的公共事业投入作为影响力的替代指标,这一代替实现了指标选取的客观性与量化,但也存在着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有待以后改进。其主要包括:教育经费额度、社保经费额度、环保经费额度。

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分析

1数据的预处理

能源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及中国科技年鉴(2009)。计算能源碳排放量时采用能源消费总量(非终端能源消费量)(主要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其他石油制品、其他焦化产品,热力与电力)的计算方法,主要基于四个原则:(1)能源消费量采用标准量,非标准量的数据转换为标准量;(2)本地热力与电力的能源消耗已经涵盖于能源消耗总量中,对于外来电部分采用中国电网因子加以测算(表2);(3)基于“哪里使用哪里计算”的原则;(4)碳排放量的计算包括能源运输的损失量。其中E为能源碳排放量,KG;Qi为能源i的消费量,KG;NCVi为能源i的净发热量,GJ;EF为碳排放系数,kg/GJ。统计年鉴的单位为万吨,将之按照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将之折算为标准煤,然后以1×104吨标准煤等于2.93×109GJ的换算标准,将各省能源消耗量转换为热量,碳排放系数采用IPCC默认值(2006)[9]。碳强度为衡量碳生产率的指标,指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吨/万元)。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与一致化处理。指标一致化处理是将初始逆指标的原始数据化为正指标,本处采用取倒数的方法。无量纲化则采用标准化的处理方法。

2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将低碳竞争力4因素的量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表3),发现Kaiser-Meyer-Olkin度量为0.701,满足因子分析的数据要求。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转换,结果显示:成份1的初始特征根为6.383,旋转后解释了29.462%的总变异;成份2的初始特征根为2.758,旋转后解释了总变异的23.129%;成份3的初始特征根为2.412,旋转后解释了总变异的16.702%;成份4的初始特征根为1.23,旋转后解释了总变异的15.921%,4成份总共可解释累积85.214%的总方差(表4),因子提取较为成功,原始提取与旋转提取均提取了4个公共因子。通过对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的分析(表5),可以得出4因子的具体成分,发现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模型一致,4因子的统计意义与现实意义均有合理的解释,进而确立低碳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表1)。

竞价转正总结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出发,通过引入货币和竞争等因素说明劳动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本文既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突出理论的继承性,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做出现时代的阐释,突出了理论的发展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正是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创立,克服古典经济学家的局限,把劳动价值论上升为科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但这种“进”绝不是对马克思劳动动价值论的泛化、歪曲,相反应是对其继承和发展。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的前提下对劳动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做出新的阐释。

一、“泛劳动价值论”的表现及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前提

1.在“价值”范畴上的泛化,脱离商品来讨论劳动价值论。根据辞海和哲学词典的解释,“价值”有三层含义:①日常含义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如研究价值。②专指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价值就是劳动”,就是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即支付的劳动成本。劳动成本越低即价值量越小,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③哲学含义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当客体对主体有积极意义时就有正价值,反之则为负价值。效用价值论者实际上是在日常含义的层面上使用“价值”一词的含义,因而价值在他那里就是使用价值。同时,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因此不能脱离商品来谈论价值,现在的研究有泛化“价值”的倾向,仿佛什么东西只要对人类有用就有价值。

从“价值”的概念演进看,西方最早使用“价值”一词的是古希腊奴隶主阶级杰出思想家色诺芬,但色诺芬使用“价值”一词的含义,实际上是价格。其后是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一书中论述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时写道:“起初这些金属就凭大小轻重来计值,最后,为免除大家分别称量的烦劳,每块经称量的金属就打上烙印,由这种烙印表明其‘价值”,。价值术语在中世纪被广泛使用,但通常将“价值”与“公平价格”或“公正价格”联系在一起。重商主义学派将“价值”看做是商品流通的既定前提。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第一次明确地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价值理论,他指出价值与使用价值共处于同一商品体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它由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是“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他说“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他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即商品的价值”。因此劳动价值论所讨论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是作为人类劳动结果的物的价值,而不是一切物都具有的那种效用。

2.在“商品”范畴上的泛化,脱离劳动和交换两个属性来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要说明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什么,马克思说是劳动,是人的抽象劳动的耗费,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具备三个要件:劳动、交换和在流通中实现其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要实现“惊险的一跃”。在商品问题上,我们往往忽略第三个要件,而在劳动价值论问题上往往泛化到超越商品的范畴,在产品(商品与非商品的一切劳动成果)的层面,甚至在更广泛的物的层次上讨论价值问题。在这样一个泛化的范围内讨论劳动价值论问题,既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意,也不符合真理的条件性原则。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而这种耗费既有可能是以前的,又有可能是当期的,也就是说,“为了生产一件商品,创造一定量价值,不仅要耗费各种生产资料即物化劳动,而且要耗费工人的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的生产成本应当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两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全部劳动时间的耗费。”用公式来表示:W=f (L) = f (Lt)=f ( Pc, Lc )=f(c+v+m)。其中W表示商品的价值,L是劳动labour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W=f (L)说明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函数,而劳动量的大小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因此再等于f (Lt), t表示时间;这种劳动时间的耗费既可能是过去劳动的结果,又可能是当期劳动的结果,因此Lt由过去劳动的结果—要素成本(part cost,简写为pc)和当期劳动成本(labour cost,简写为k)组成;从分配角度看,要素成本就是商品价值组成中的不变资本C,当期劳动成本被分割为两块,一块归劳动者所有,就是工人的工资,也就是商品价值组成中的可变资本V,剩下的一块被资本家所占有,成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从这个公式可看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的耗费,因此说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根源于人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这才是劳动价值论的真义所在。

那么,劳动又怎样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勾勒出了劳动决,商品价值的具体过程,他说:“工人把一定量的劳动—撇开他的劳动所具有的特定的内容、目的和技术性质—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被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又成了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例如,棉花和纱锭的价值包含在棉纱的价值中。可见,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转移到产品上而被保存下来。这种转移是在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时发生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它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然而是怎样实现的呢?……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那么“怎样加进劳动时间,从而加进价值呢?始终只能通过他特有的生产劳动方式。纺纱工人只有通过纺纱,织布工人只有通过织布,铁匠只有通过打铁,才能加进劳动时间。而通过他们借以加进一般劳动,从而加进新价值的有目的的形式。简单地说,是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劳动这种特有的二重性的结果。

二、在引入货币因素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决定

生产相同商品,由于生产效率的差异而导致在商品生产上的耗费劳动大小不同,那么,究竟哪一种劳动耗费才能成为商品价值的衡量者和决定者呢?这主要把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区别开来。因为个别劳动耗费无法成为商品价值量决定的依据,因而需要把个别劳动耗费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使个别劳动时间上升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劳动耗费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平均劳动耗费,即每个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的劳动量总和与商品数量总和的商,这是商品价值决定的基本公式;(2)作为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必须保证这种耗费量是社会所必需的,如果社会不需要这个劳动耗费量,那它就是多余的,即不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社会总供给或社会供给价值总量等于社会总需求;(3)人们的需求可通过价格水平进行调节,可通过需求函数Qd=f (p)=a-by来说明(a, b均是常数),它是商品价格P的减函数,总需求也是价格的减函数,但此处的价格不是商品的价格而是一般物价水平,即AD=f (p)。价格不同于价值,从根本上说,价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而交换价值又是价值的表现,因此,价格由价值决定,马克思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商品价格除受其内在的价值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货币价值,在加人货币因素后的商品价格就与商品的价值之间有了一定误差,我们用X来表示,则得到如下公式: ,其中,Y表示单位货币的价值,它说明商品价格P与其价值成正比,与单位货币价值成反比。可见,在引人货币因素条件下,商品的价值进而价格还是由劳动耗费决定。

三、在引入竞争因素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决定

竞争无疑是影响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体现在价值决定上,又体现在价值分配上。

1.自由竞争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既然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所有个别劳动时间总和的平均数决定的,那么,个别劳动时间就必然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于个别劳动时间时,就会使个别劳动耗费者获得一个差额,这个差额是由较高劳动生产率条件下生产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部分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于是形成了一个带负号的差额,说明该生产者不能完全弥补其生产成本而遭受亏损。按照平均数规律,这里的盈余额与其亏损额一致,可以相互抵消,这说明每个商品的价值量都是由平均劳动耗费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那么,竞争的意义在哪里呢?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这种逐利本性使他们谁也不愿意去获得一个负差额,这就迫使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引发了一个双重结果;一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了;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得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强化管理,特别是采用新技术,这又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个人的逐利行为成了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为复杂劳动的结果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2.垄断竞争对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影响。垄断作为与竞争相对应的一种力量和范畴,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分配都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市场份额的瓜分和价值转移实现的。根据垄断的程度不同,可把垄断分为三种情况(即三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1)垄断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决定。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在这类市场结构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①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依附于垄断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更多地带有自由竞争的性质,因此其价值决定也与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决定相一致;②垄断的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垄断的大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激烈程度远远超过非垄断企业之间和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规模庞大的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会使他们陷人两败俱伤的境地,为此,他们往往联合起来,相互勾结而瓜分市场范围或数量,或协议价格,由于数量的有限性,也使这种勾结成为一种可能;③垄断大企业与非垄断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巨大的垄断利润,追求垄断利润是推动垄断企业和垄断组织联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类商品的所有劳动耗费的平均数,那就意味着垄断者的高额垄断利润不是来自于其自身的价值创造,而是来自于其他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种转移,体现的是价值在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这种转移是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方式实现的,即一方面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原材料,把其他劳动者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甚至必要价值转移给垄断企业;另一方面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商品,使非垄断企业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购进原材料,或以较高的价格买进垄断企业的供给商品,从而把非垄断企业和消费者的一部分利润或价值转移给垄断企业。

竞价转正总结篇7

【关键词】投标决策;报价技巧;公路工程

一、引言

投标单位能否中标,不仅取决于投标单位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而且还决定于正确的投标策略和恰当的报价技巧。一般情况下,报价的高低对中标的影响几率很大,报价越高,中标的几率越小,但是有些单位在投标的时候报价特别低,却没有中标,其原因在于投标单位不会运用投标报价的技巧和策略,提不出有利于招标单位的合理建议,因此,研究投标报价决策和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投标报价目标的选择

投标报价的目的是投标单位利用自身的条件,通过竞争的手段来获得该项目,目标的选择是投标报价策略的关键要素和选择竞争对策、报价技巧的重要依据。由于投标单位的经营能力和条件不同,出于不同目的需要,对同一招标项目,可以有不同投标报价目标的选择:生成型、补偿型、开发型、竞争型以及盈利型,其中竞争性投标报价目标是投标单位追求的普遍形式。投标单位从自身的技术、经济、管理诸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出发,然后将自身条件同投标项目要求逐一进行对照,确定自身在投标报价中的竞争位置,制定有利的投标报价目标。

三、投标报价形式的选择

项目投标报价的形式取决于其承包的方式,即取决于投标与招标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形式,承包方式的不同报价的形式也不同,工程项目承包的方式主要有联合承包、转包、总包、分包四种不同的形式。联合承包是指招标单位把一个整体的分项工程给若干个承包人,由承包人联合起来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转包是指承包人将某个单项工程转让给其他承包人,在原合同项目的相应价格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管理费的价格就是转包价格。总包合同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部一揽子承包。分包的单项工程价格是由总包人统一向招标单位结算与报价,它是相对总包而言。

四、投标报价技巧的选择

投标报价的技巧很重要,让实力只是一般的投标单位取得投标报价的主动地位和让实力相对较强的投标单位取得满意的投标成果这就是投标报价技巧巧用的体现;如果报价出现某些失误时,就可以弥补一些。能否科学合理的运用投标报价技巧,使其在投标报价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中标的结果影响很大,是整个投标报价工作的重点所在。

1、开标前投标技巧

在开标前,投标单位比较常用的具体投标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不平衡报价法

不平衡报价法是相对通常的平衡报价(正常报价)而言的投标报价。工程项目的总价确定后,通过合理地调整投标文件中子项目的报价,希望总价不提高的情况下,不影响中标,实施项目时能够尽早、更多地结算工程款的前提下,能够在结算时获得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对于工程项目,一般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和施工条件等来考虑采用不平衡报价法。

②计日工的报价

如果是单纯报计日工的报价,可以报高一些,但是如果招标文件中假定了一个计日工的“名义工程量”时,则需要考虑是否提高报价。所以可以在业主开工后可能使用的计日工数量之后再来确定报价方针。

③突然袭击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报价是一项极为保密的工作。投标单位为迷惑竞争对手,在整个报价过程中故意向外泄露一些虚假信息,比如说向外宣传自己对此工程不感兴趣等,但是到了投标的时候,又突然压低价格或者抬高价格,让对方没有措手不及,从而赢得投标。

④固定价与浮动价相结合报价法

根据物价、汇率波动情况及通货膨胀情况确定采用固定价、浮动价或固定价和浮动价相结合的方式。

⑤低价投标法

有的承包商,为了打进某一地区,而采取一种不惜代价,只求中标的低价报价方案,即宁可目前少盈利或不盈利,或采用先亏后赢法,将价格报的很低,然后通过索赔的方式来扭亏为盈。应用这种手法的承包商必须有十分雄厚的实力,并且对于提出的施工方案也是可行,采用这种方法应首先了解或揣摩业主是否以最低价来确定中标单位,同时要求承包商拥有很强的索赔管理能力。

⑥增加议案法

如果投标文件中有相关规定,可以对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将投标者的方案提出来,这时投标者可以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仔细研究施工方案和设计方案,提出更加合理能让业主满意的方案,从而提高中标的概率。新的建议方案不仅可以缩短工期、使工程更合理运用还可以降低总造价。但是原招标方案标价还是必须进行的,这样可以供业主比较。

2、开标后投标技巧

开标后的竞争是投标单位在投标报价后争取中标的活动的继续。投标单位能否取得竞争的有利地位,固然决定于在报价时是否了解标书中对开标、评标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并以此做为投标报价时的重要参考。然而投标单位只重视招标单位的规定和要求,忽视对开标、评标条件的分析,甚至认为开标、评标是招标单位的事,同投标单位关系不大,把投标同开标、评标分割开来,在开标、评标方面无所作为,往往会给开标后的竞争带来不利影响。

①降低投标价格。投标价格较低中标的几率也越大,但是并非是唯一确定的因素,但却是中标的关键因素。在议标中投标者适时提出降价要求是议标的主要手段。降低投标价格一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降低预备系数、降低工程利润、降低经营管理费等。

②增加投标优惠条件。投标单位可以通过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付款的要求,提出新的施工方案,新工艺和新设备等方法,争取获得招标单位的青睐,提高中标的机率,

③恰当宣传投标单位的自身形象。一个好的形象对投标单位来讲无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正确宣传自身形象是取得中标目的的一个技巧。邀请其考察本公司,以证实本公司的实力和潜质,并考察与招标项目类似的业绩,在建或已完成的工程,用企业的实力和信誉来获得招标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宣传自我形象,必须实事求是,恰到好处,既要让招标单位了解,又不是引起招标单位的反感。

竞价转正总结篇8

关键词:第三产业 因子分析法 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任何经济主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各区域也不例外。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体现于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后者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近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出。在实现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评价各地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准确把握区域第三产业在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的地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方针和政策,是各区域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各地区的竞争力的研究成为迫切的课题。

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最早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科学的研究,并总结出一套评价体系。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WEF则从经济增长的前提研究竞争力,其定义竞争力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它们共同协作的评价各国竞争力的体系包括了8大要素: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由290个指标来反映。

随着对国际竞争力分析研究的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把视角转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如竞争力在产品、产业、区域这些层面所发挥的重要性。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学者,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他提出钻石模型来判断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该模型包括六个因素:生产要素的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需求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政府行为及机遇。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已日渐成熟,而在产业区域竞争力和第三产业竞争力方面还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国外研究的重点是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在WEF和IMD每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体现。此报告对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侧重项目和资产过程,评价的指标中软指标较多,所以获得的数据不太客观。国内也大多侧重于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国家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的成果——《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1997)-产业结构主题研究》。也有少数学者如吴士元对省级服务业竞争力做了分析,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我国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服务业的区域竞争力是特定区域第三产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环境和条件下,相对于其它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

第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涵盖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状况,还包括经济基础条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持、技术发展水平对未来第三产业的促进和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因素,因此对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按照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选取指标的真实性和可获性,笔者利用2006、2005、2004、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构造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反映我国31个地区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态势。为消除各项指标之间可能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反映各地第三产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和在全国的位次。

(一)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

指标:本文设计六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反映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经济基础;第三产业总量水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状况;第三产业产出效率;技术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每个方面又由一些具体的指标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构建评价模型。以上选取14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数量较多,并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用其进行第三产业竞争力的判断。因子分析法是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多因子变量的科学的经济计量方法。该方法从大量的可观测因子变量中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把众多因子变量概括、析取和综合为少数重要因子(这些因子对综合变量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承载荷力),并通过对各因子变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次序排位,还可进一步研究影响综合得分次序的因素。

(二)因子分析过程

借助spss11.0进行因子分析,过程如下:

1.求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由表2的相关系数矩阵知,原始变量数据中,很多指标的相关度都非常高。如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支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之间具有极其强的相关关系。

经kmo和bartlett检验表明:近似卡方值为476.381,自由度为66,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故可以进行因子分析。kmo(kaiser-meyer of 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越接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kmo值为0.733,结果比较理想,因此因子分析的结果应可以接受。

2.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选取公共因子(也称为主因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本文选取两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677%。用两个公因子代替12个原始变量,可以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信息的76.677%。两个公因子代表了1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31个地区第三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信息。各主因子的对应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3。

竞价转正总结篇9

关键词:SCP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 市场绩效

一、引言

汽车零部件是整车的基础,整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零部件产业做后盾。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整轻零”的思想,各方面对汽车产业比较重视,而对汽车零部件产业不够重视。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的汽车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陈光祖(2009)认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加大,要把汽车零部件产业放到重要战略地位考虑。

近年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校的一些学者对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基本是围绕汽车产业的研究。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少,而且大多是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几乎寥寥无几。

一些学者用SCP分析框架对中国汽车整车产业进行了研究。罗元清(2006)用实证方法研究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选择了前三位企业绝对集中度,企业数目,企业平均规模和轿车产品比重作为影响因子,用1991年到2004年的年度数据做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利润与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正相关,与企业数目和轿车产品比重负相关。陈军,成金华,付宏(2004)用SCP范式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优化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等建议。

对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多是针对中国零部件产业现状的定性分析。比如赵斌(2003),马静静(2008)等以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为基础,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较少。简怡(2004)用1992年到2002年的年度数据回归分析了四厂商集中度对利润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经济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于焱(2008)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建立了一套衡量指标,并据此提出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二、理论背景

以爱得华·梅森和乔·贝恩为代表哈佛学派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SCP)产业组织分析框架。虽然和很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一样,不可避免地不完美,但是由于它以新古典经济学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从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的,被公认为是一个即能深如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分析框架。SCP理论认为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影响,所以它研究的是市场结构中的多种要素和绩效之间的关联。

为了研究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通常用回归分析。传统上对市场绩效的测定通常有以下四个几个指标:销售的超额利润,即经济利润和收益的比值(TR-TC)/TR,第二个指标是利润率,第三个指标是价格成本加成,即(总收益-可变成本)/总收益,第四个指标是托宾q,即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它的资产重置价值的比值。对市场结构的测定指标通常有市场集中度(一般用CRn衡量),进入阻碍以及其他变量,比如研究者在SCP研究中曾经使用过新近的销售增长作为市场结构测量变量。市场行为的测量工具比较多,也更容易因产业不同产生差异。比如价格行为,资本运作,广告行为等。

以前经济学家做过的基于SCP研究框架的实证研究有这么一些:柯林斯和普林斯顿(1969)采用制造业的截面数据做回归分析,他们的基本假设和贝恩一样:其他情况相同时,集中度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他们回归了价格—成本加成和四企业集中率的比值、资本与销售的比值及区域分布。结果验证了预期。在柯林斯和普林斯顿的研究发表后,经济学家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方法,只是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些能够影响收益率的其他的自变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维斯,他在模型中加入了广告费用所占比例,总部雇佣量和总雇佣量的比值,存货和销售的比值,过去的产量的增长等自变量做回归。Ravenscraft回归了价格—成本加成和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等变量。

三、基于SCP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

(一)测定指标的选取和基本假设

1.市场绩效:市场绩效的测量指标一般有销售的超额利润,利润率,价格成本加成和托宾q这四个指标。本文选择了成本费用利润率,即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以获得多少利润。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利润总额是指赢利企业的赢利额减去亏损企业的亏损额。

2.市场结构:一般地,用产业集中度来衡量市场结构,用最大的四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4)来衡量产业集中度。简怡(2004)的研究中,用CR4了来衡量市场结构,用年度数据回归分析表明产业集中度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绩效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传统基本假设不符。因为完全竞争和垄断理论暗示了这样一个假设:随着市场越来越集中,经济利润不断增加。所以集中度越高,平均利润就越高,即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绩效应该是正相关关系。

本文放弃了用CR4来衡量市场结构,而采用企业数量来衡量。这是由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特殊性决定的。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个数多,规模普遍较小,从整体上看集中度很低。如果用CR4来衡量会得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竞争市场,甚至是过度竞争的市场的结论。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CRn这个指标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它只反映了n个最大企业的情况,而忽视了产业中n个企业以外的企业数量及其规模分布情况。事实上,中国零部件企业基本生产自己特定的几个车型的几个型号的产品,产品差异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所以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寡头结构特征的市场。因此采用企业数量来衡量市场结构更为科学。企业个数越来越多表示寡头市场结构向竞争市场结构过渡。本文基本假设是企业数量和利润成负相关。

3.市场行为:SCP理论中市场行为可以分为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包括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和兼并行为三种具体行为。市场协调行为是指同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可以分为价格协调行为和非价格协调行为。市场行为测量指标的选择范围比较大,比如资本和销售的比值,广告费用所占比例,存货和销售比例,过去产量的增长等等。

本文选择了出口值占销售值的比例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两个指标。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三驾马车”是出口市场,配套市场和售后市场。其中出口市场面对的是国外相对高端客户,企业在价格制定相对比较高。基本假设是出口比值与利润是正相关。在中国存在一种明显的情况,做配套市场的企业通常都会被主机厂占用资金。主机厂从零部件企业把货物拉走,货款却迟迟不付。所以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应该对行业利润有影响。基本假设是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利润是正相关。

(二)实证分析过程

文章选取了2001年到2010年的季度数据,以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因变量,以企业个数,出口货值占总销售的比值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数据库。

首先检查多重共线性,输出结果为:

结果表明企业个数(NUMBER)序列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FASSET)序列有很强的相关性,需要去掉一个。

如果去掉企业个数(NUMBER),用最小二乘法做回归,输出结果为:

结果表明FAEETS通不过显著性检验。

如果去掉流动资产周转次数(FASSET),用最小二乘法做回归,输出结果为:

结果表明FAEETS通不过显著性检验。

如果去掉流动资产周转次数(FASSET),用最小二乘法做回归,输出结果为:

所以选择去掉FASSET,保留NUMBER。经检验存在异方差,采用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存在异方差。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权重为上述检验结果的残差序列的绝对值的倒数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利润率和企业个数(NUMBER)是负相关的,企业个数每增加1%,利润率会下降0.000184。这与基本假设相符。说明了企业个数增加意味这垄断市场结构向竞争市场结构转变,这使利润率下降。利润率和出口值占总销售值比例(EXPORTR)是正相关的,出口值占总销售值比例每增加1%,利润率将增加1.665058%。说明出口商品价格利润率相对较高。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当市场结构和行为发生改变时,对市场绩效有显著的影响。结果也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行业利润与企业数量负相关,因为企业数量增多说明市场结构向竞争性结构过渡,行业利润率越低,意味着市场绩效越好。因为行业利润率低说明竞争充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行业利润与出口率正相关,因为出口的产品利润率比国内利润率高。但相关系数比较小,可能是因为从06年起调整出口退税率和人民币升值拉低了出口利润率。

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尽管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数量多,有人对比欧美国家情况觉得要减少企业数量。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结构属于垄断性质的,在政策制定上不应该想着减少数量,而是要减少政策壁垒,让更多企业诞生和发展,培育竞争的市场局面,然后通过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减少数量。其次,提高出口比率有利于提高利润率,利润率高利于企业资本积累,在后期加速发展。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属于幼稚产业,政府应该保持原有鼓励出口的政策,并适当实施新的鼓励出口政策。第三,应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大企业做配套,而中小企业面对出口市场比较多,而且中小企业更容易形成竞争局面,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美)Don E.Waldman, Elizabeth J.Jesnsen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4月.

[2]盖世汽车网,汽车行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汽车与配件 2008-22.

[3]赵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研究》 博士论文 2002年.

[4]刘恩华,于洪涛,金正青《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的差异华研究》汽车工业研究2010-11.

竞价转正总结篇10

关键词:新三板市场;做市商;交易制度;估值;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5-0046-08

一、引言

新三板①的全称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它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老三板”。新三板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90年12月份STAQ(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的诞生。STAQ系统是一个中小企业股份和法人股流通转让的场外交易市场,它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运行,在交易机制上采用了做市商制度。1993年4月28日,由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开发设计了NET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为证券市场提供证券的集中交易及报价、清算、交割、登记、托管等服务。NET系统在交易机制上同样采用了做市商制度。

1998年,由于地区柜台交易泛滥,场外交易市场无序发展,加之为避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政府决定全面清理整顿场外非法交易市场。1999年9月,STAQ系统和NET系统停止交易。2001年5月25日,根据证监会意见,为解决主板市场退市公司与停止交易的STAQ系统和NET系统的公司股份转让问题,中国证券业协会协调部分试点证券公司成立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老三板”,三板由此面世。

但三板市场多年来成交清淡,备受冷落。为改变这种局面,为更多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为其股份流通提供便利,2006年,证监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了“中关村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俗称“新三板”。股份转让主要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并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技术平台进行交易。

2013年12月14日,新三板正式扩容至全国。股份转让主要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协议转让是由买卖双方在场外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后,通过股转系统进行报价成交。这种交易制度的弊端是:首先,投融资双方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投资方由于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是对所投资的企业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从而造成投资失误。其次,在协议转让交易制度下,由于不能及时找到交易对手方,而无法形成连续交易,造成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严重不足。

我国2014年8月25日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为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做市商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短暂,且不够完善,国内学术界对做市商制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关于场外市场做市商交易制度的理论研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铺垫。

(一)国外学者对做市商制度的理论研究

根据做市商数量划分,做市商制度可分为垄断性做市商制度和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垄断性做市商制度中,每只股票只有一个做市商,典型代表是美国纽交所的专家制度。竞争性做市商制度中,每只股票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做市商,典型代表为美国的NASDAQ市场。

首先,国外学者对做市商交易制度与竞价交易制度在证券交易中所带来的收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维斯瓦纳坦和王(Viswanathan.S和Wang.J,2002)研究发现,做市商交易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的优势分别体现于不同的交易规模中。当交易规模较小时,投资者选择竞价交易制度会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在大宗交易中,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选择做市商制度带来的收益会大于竞价交易。巴杰特(Bagehot,1971)把交易者分为两种: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前者具有信息优势和交易选择权。即依靠信息优势与做市商进行交易,从而获得利润,而做市商又必须执行买入报价和卖出报价的确定性义务。所以,做市商只能通过设计固定的价差来弥补相应的损失。科普兰和加莱(Copeland和Galai,1983)运用单期博弈模型验证了巴杰特的结论,指出当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就会存在买卖价差。而垄断性做市商设定的有效价差会大于竞争性做市商。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竞争性做市商制度下,证券市场会比在垄断性做市商制度下具有更优的流动性和有效性。首先,在市场流动性方面,买卖价差越小,意味着执行交易指令的成本越低,成交速度越快,市场流动性越好。戈德斯坦和内尔林(Michael A.Goldstein和Edward F.Nelling,1999)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做市商数量和交易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而做市商之间的竞争则降低了有效买卖价差。拉菲(Eldor Rafi,2006)研究发现,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期权市场,流动性显著提高,交易量增加60%,买卖价差减少35%。同时,在市场的有效性方面,交易成本越高,越容易获取超额利润,损害市场公平,降低市场的有效性。垄断性做市商市场中,垄断者利用信息优势获取垄断利润。而竞争性做市商市场中,由于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交易成本降低,增强了市场的有效性。贝克尔(Becker,2004)对比了纽交所前三大专家公司和NASDAQ一家做市商的交易数据,结果发现纽交所专家公司获取的收益远高于NASDAQ做市商,纽交所专家获取了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从而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

综合以上研究得出,做市商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分别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交易,二者结合形成混合易制度则可以发挥更大的比较优势。而竞争性做市商制度比垄断性做市商制度具有更好的市场流动性和有效性。

(二)国内学者对做市商制度的理论研究

多数国内学者指出我国应当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冯巍(2005)通过对海外做市商制度的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做市商交易制度在大宗交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进而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应坚持以竞价交易制度为主导,同时,可优先选择对以大宗交易为主的品种引入做市商制度作为辅助交易制度。吴林祥(2005)研究认为,应借鉴海外市场的经验,当市场流动性充裕时,采用竞价交易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当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以致竞价交易不成功时,应考虑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李学峰、常培武(2009)研究认为,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充分发挥是保证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进而指出我国场外市场可借鉴国外成熟场外市场以竞价交易为主、做市商交易为辅的复合型交易制度。白冰、逯云娇(2012)对比研究了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OTC交易制度和市场运行模式,从提高市场流动性、发挥估值功能和限制做市商垄断地位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应积极引入做市商制度,采用混合交易制度。胡鹏飞(2012)通过对最大的场外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价格发现能力进行分析,发现放宽做市商准入制度,加大做市商之间的竞争,能够有效促进价格发现的作用。刘纪鹏、韩卓然(2013)指出做市商制度是新三板市场运行的核心,做市商制度的引入,能够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价难题。因为做市商制度能够使新三板挂牌企业通过交易价格决定融资价格,有效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

二、国外做市商制度的实践

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在场外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市场规模较小,交易机制不完善,流动性较差,难以吸引投资者。如果采用竞价交易制度,会出现交易指令无法完成匹配的现象,进而发生交易中断与流动性枯竭。因此,世界各国在场外市场建设初期,都普遍引入了做市商交易制度, 以美国的NASDAQ市场、OTCBB市场,英国的AIM市场,日本的JASDAQ市场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兴柜市场较为典型。

(一)国外主要场外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实践

美国NASDAQ市场曾经是世界最大的OTC交易市场。20世纪70年代,NASDAQ建设初期,采取的是传统竞争性的做市商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在提供流动性、活跃市场交易、促进价格发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NASDAQ建立了分层系,为不同类型的公司设立了不同的挂牌标准,实行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及资本市场三个层级。在做市商交易制度实施方面也做出了不同规定。美国OTCBB市场也属于公众公司股票转让市场,对企业挂牌准入门槛较低,该市场的股份转让也采取了传统竞争性做市商制度。

英国伦敦交易所于1995年6月成立了第一个场外交易市场AIM市场,在欧洲占据重要地位。AIM市场采用了做市商交易与竞价交易相结合的混合易制度。日本的JASDAQ市场在1991年成立初期,采用了竞价交易制度,由于当时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市场低迷,交易十分清淡,上市企业的数量不断下降,部分企业转到东京交易所上市,导致JASDAQ市场面临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JASDAQ市场于1998年12月引入了做市商交易制度,最初对部分股票进行试点,而后逐渐扩大做市交易股票的范围。我国台湾地区的兴柜市场定位于上市或上柜的预备交易场所。采用了传统的做市商制度,且每只股票至少有两家做市商。国外主要场外市场交易制度概况如表1所示。

(二)国外场外市场做市商交易制度的演变

由以上对国外主要场外市场交易制度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成熟场外市场,多采用竞价交易制度;在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低层次的场外市场,多采用传统的做市商制度。同时,竞价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易制度成为场外市场交易制度演变的一个趋势。从表1中看到,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场外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竞价交易和做市商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易制度。

做市商交易制度向混合易制度演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点:

1. 市场规模扩大催生新的交易制度出现。从经济学供求均衡的角度理解,这是由市场机制引发的需求决定的。通过对国外成熟场外市场交易制度的比较可以看到,伴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者数量及交易量不断增加,投资者结构不断分化;市场流动性要求逐步提高。一方面,做市商制度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市场流动性需求,要求出现更加有效率、交易成本更低的竞价交易制度,从而达到市场交易的均衡状态。另一方面,做市商制度更适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大宗交易;而伴随着个人投资者规模的扩大,竞价交易制度更能发挥其高效、低成本的优势。

2. 做市商制度固有的缺陷要求交易制度不断发展。由于做市商往往是挂牌企业的主办券商,其掌握的信息远胜于普通投资者,拥有极大的信息优势,因此,做市商有可能利用自身优势,出现“串谋报价”,从而操纵股价的情形。在美国NASDAQ市场曾经发生过做市商操纵股价的经典案例。克里斯蒂、威廉和舒尔茨(Christie、William G.和Paul H. Schultz,1994)通过选取在NASDAQ市场交易的100只大盘股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半数以上的股票没有按照1/8的奇数倍进行报价。这种报价使得最小价差比采用奇数倍报价的最小价差扩大一半左右。通过扩大有效价差,做市商获取了超额利润,同时提高了其他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削弱了市场的有效性。从客观上看,做市商制度的内在缺陷,对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提出了要求。

3. 混合易制度在世界范围不断发展。以日本JASDAQ市场建立的严格内部分层管理制度最为典型,即对部分流动性好的股票采用竞价交易制度;对部分流动性差的股票则采用做市商交易制度。美国的NASDAQ市场于1997年引入竞价交易制度以后,采取做市商为辅助交易制度;英国伦敦交易所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取竞价交易制度为主,同时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为辅,并推出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EAQ),对股票进行自动报价,以提高市场流动性。对流动性较好的多数股票采用竞价交易的SETS系统,对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股票则采用做市商自动报价的SEAQ系统。目前,混合易制度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场外市场交易中,得到普遍应用。

三、做市商制度在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实践

我国自2014年8月25日起正式推出做市商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的核心就在于提供流动性和估值。做市商制度推出以后,新三板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得到较大提高,市场整体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的融资功能也得到了真正体现(见图1)。

注:根据全国股转系统提供数据绘制得到。

图 1:2015年新三板市场总体规模一览图

(一)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市场的影响分析

1. 做市交易对股票流动性改善效应凸显。选取2012―2015年新三板挂牌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两类股票为参照样本,其中,做市转让的股票以2014年8月25日―2015年9月30日一年时间为研究周期。以成交数量、成交金额、做市成交金额占比以及换手率指标来衡量市场整体流动性的变化,如表2所示。

表2:2012―2015年新三板挂牌股票交易情况一览

[年份\&转让方式\&成交金额

(亿元)\&成交数量

(亿股)\&换手率\&2012\&协议\&5.84\&1.15\&4.47\&2013\&协议\&8.14\&2.02\&4.47\&2014\&协议&做市\&130.36\&22.82\&19.67\&2014.1.1―2014.8.24\&协议\&6.22\&1.09\&5.7\&2014.8.25―2015.9.30\&做市\&770.26\&64.87\&27.63\&协议\&259.43\&50.07\&28.17\&]

数据来源:全国股转系统。

根据表2得到:在2014年8月份引入做市商制度之前,我国新三板市场股票成交金额长期徘徊在亿元级别的水平。换手率也很低,长期维持在个位数区间。以上数据说明,在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之前,新三板市场整体流动性较差。做市商制度正式推出以后,2014年全年新三板总成交金额为130.36亿元,做市成交金额占比为95.2%。2014年8月25日至2015年9月30日,做市商制度实施一年多的时间,新三板市场总成交金额为1029.69亿元。其中,做市转让成交金额为770.26亿元,做市成交金额占比74.8%。新三板市场的整体换手率也显著提高。2014年的换手率为19.67。做市商制度实施一年多以来,换手率区间在27.63―28.17,大约是2012年和2013年换手率的6.26倍。

综合以上分析,做市商制度实施以来,市场整体交易的换手率显著提高,数据表明:目前新三板市场整体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且做市转让成交金额占比远高于协议转让成交占比,由于做市商运用自身专业能力对做市股票进行细致严格的甄选和价值判断,挑选出优质股票参与做市,从而也提高了市场各类投资者对做市股票的青睐。因而,做市股票比协议转让的股票具有更高的流动性。

2. 做市商交易对新三板股票的估值作用。选取做市、协议两类股票作为参照样本,为剔除2015年6、7月份A股股灾带来的扰动,研究采用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共378个市盈率TTM②数据,时间以周为单位,每股收益采取2015年半年报公布数据,采用市盈率TTM整体估值法(剔除负值收益),估算做市转让和协议转让两类股票市盈率变化水平。由于市盈率TTM是一个滚动概念,且根据季度变化计算,本研究基于新三板股票连续四个季度每股收益滚动变化水平,采用周为时间单位,得到的是周度市盈率,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新三板股票估值水平的真实变化情况。根据万得资讯提供的数据,经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估算,得出在样本区间内,股转系统挂牌股票的市盈率TTM总体变化区间在(27.65,35.19),做市转让股票市盈率TTM波动区间为(30.73,37.66);协议转让股票市盈率TTM波动区间为(21.87,31.4)。如图2所示,做市股票市盈率TTM曲线明显高于协议转让股票市盈率曲线。同时,研究采用市净率整体法(剔除负值)对做市和协议两类股票进行估值。样本区间仍为8月份至12月份期间共312个市净率数据,每股净资产匹配2015年半年报数据。如图3所示,做市股票的市净率曲线同样显著高于协议转让股票的市净率曲线。

此外,根据上述两种估值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统计得出,做市转让股票的市盈率TTM和市净率的均值及中位数均高于协议转让股票,而方差均低于协议转让股票(见表3)。

表3:做市和协议转让股票估值统计比较

[\&市盈率TTM整体估值法

(剔除负值收益)\&市净率PB整体估值法

(剔除负值收益)\&做市转让\&协议转让\&做市转让\&协议转让\&样本均值\&33.54\&27.48\&4.07\&3.41\&方差\&4,14\&5.39\&0.03\&0.13\&中位数\&33.93\&27.66\&4.01\&3.36\&]

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做市股票的整体估值水平显著优于协议转让股票。即与协议转让股票相比,做市转让股票具有更高的估值,说明做市商交易明显提升了新三板股票的估值,具有价格发现的作用。做市股票的方差低于协议转让股票,说明做市转让股票的估值整体较为稳定。而协议转让股票的估值水平、交投活跃度等具有更大的分化性。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做市商掌握的信息远远胜于普通投资者,加上自身的专业性,对企业发展和内在价值有更好的判断,能够更好地甄选出优质股票,挖掘其内在价值。其次, 多家做市商通过提供连续报价,降低了单一做市商垄断性做市对价格形成的干扰,提高了市场的有效性,有利于促使其价格向内在价值靠拢。再次,做市商在向市场提供双向连续报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上各类投资者的实时报价信息,从而有利于发现真实价格。

3. 做市商交易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股转系统数据,新三板市场在2014年8月份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以后,2014年股票发行融资金额为132.09亿元,是2013年融资金额的13.18倍。发行股份数是2013年的9.08倍。2015年前11个月股票发行募集金额累计为1107.89亿元,是2014年融资金额的8.39倍。以上数据表明,新三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企业通过新三板市场进行融资的规模得到大幅提高。由于做市商自身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对企业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做市进一步发现价格,从而帮助企业在发行股票时进行合理定价,即通过交易价格决定融资价格,使企业能够在新三板市场上顺利实现融资,避免了企业因为定价过高而无法获得融资,或通过社会其他渠道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做市商交易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真正体现,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当前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交易制度存在漏洞,估值失真――齐鲁银行的案例分析。2015年7月20日,在新三板挂牌的齐鲁银行,当日盘中发生多笔0.01元交易,且成交股份数量巨大,导致股价大幅波动。类似于这样的“0.01元交易”现象频频发生,且均发生于协议转让交易。通过以最低申报价格0.01元成交,符合当前交易规则,且新三板协议转让所涉及的印花税、转让经手费及过户费均是以成交金额为基础进行征收。超低价交易使得个别投资者利用交易规则漏洞,达到规避缴纳印花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目的,也有可能存在利益输送、虚假交易、逃避债务等企图。由点及面,类似案例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新三板市场目前不设涨跌幅限制,且无熔断机制,导致股价剧烈波动,异常交易频繁。结果是股票的真实价值被低估或高估,也为市场上的投机者提供了可寻的漏洞。根据万得资讯统计数据,2015年前7个月,共出现3858次异常交易,0.01元成交出现206次(见图4)。齐鲁银行的案例表明,当前新三板市场交易制度存在漏洞,导致估值失真,亟须进一步优化交易制度,改革协议转让制度,发挥做市商交易和竞价交易制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数据来源:Choice。

图4:2015年前7个月新三板市场异常交易次数

2. 流动性差异化明显,“有价无市”――明药堂的案例分析。2015年8月7日,山东青岛明药堂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在新三板市场由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中泰、华安和民生证券三家做市商为其做市。截至2015年12月15日,4个多月时间仅仅发生5笔交易,且交易当日仅有一个价格,其余交易日则均为“有价无市”,做市商缺少对手方,库存股无法出清。类似这样的挂牌企业大量存在。据万得资讯统计,截至2015年11月18日,仍有2203只股票自挂牌首日起尚未成交一笔,“有价无市”的僵尸股比例达53%。流动性差异化特征非常明显。明药堂的案例说明,新三板做市普遍存在流动性匮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做市商制度不够健全,市场参与主体投资教育不到位,缺乏归位尽责约束机制,做市商往往没有建立起正常且严格制度化的盈利机制,即通过在市场中向投资者提供双向报价,赚取做市价差收益和交易佣金;而是运用PE/VC化的投资思维,通过低价参与定增,出现持股惜售的现象。另一方面,市场整体流动性差异化,导致市场投资者给予这部分“有价无市”的股票更低的流动性溢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做市商库存股无法出清的困局。

3. 做市商处于垄断地位,亟待引入混合交易制度。目前,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总数79家,而新三板做市企业1061家,随着做市企业爆发式增长,做市商数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据万得资讯统计,平均每只股票有3.96家做市商,明利仓储和联讯证券的做市商家数最多,分别为26家和34家。远远落后于美国NASDAQ市场600家做市商的总数和每只挂牌股票20家做市商的平均数量。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导致一方面,少数几家做市商联合形成对某只股票交易定价权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真正发挥;另一方面,做市企业的不断增加,对市场流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数量过少的做市商难以有效发挥提高新三板市场整体估值的作用,导致新三板企业的业绩与估值出现较大偏差。

国外实践经验表明,做市商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易制度是场外市场交易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学者吴林祥(2005)也提出,借鉴海外市场经验,在场外市场竞价交易制度下,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可采取“混合模式”与“平行模式”③。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NASDAQ市场和英国AIM市场采取了做市商制度和竞价交易结合的“混合模式”;而日本JASDAQ和英国伦交所则采取了做市商制度和竞价交易并行的“平行模式”。从国外经验看,采用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市场,往往采取引入竞价交易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新三板市场做市股票整体流动性差异明显,交易结构分化,做市商垄断的特征决定了亟待引入竞价交易的混合易制度。

四、政策建议与展望

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重政策利好的推动下,运行整体平稳,功能逐步改善。但从市场发展阶段来看,新三板市场仍处于初创期,与国外成熟场外市场相比,市场的功能与运行质量都有待提高。

(一)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认为,现阶段,新三板市场在做市商制度下,存在交易制度不健全、规则不完善、流动性差异化明显、市场结构失衡等问题,本文围绕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四点政策建议:

1. 改革交易制度, 堵住规则漏洞,完善市场参与者归位尽责机制。当前新三板市场制度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交易规则存在漏洞,需改革协议转让制度,建议渐进式向做市商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易制度转变,并建议将协议转让交易中的定向交易调整为交易日的收盘之后进行,避免盘中股价异常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针对通过协议转让规避个人税费以及虚假交易等扰乱市场的行为,监管部门可设置专门的稽核专员,对类似情形的交易记录,与税务部门联合进行定期排查,堵住规则漏洞,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做市交易制度下做市商等主要市场参与主体的教育和管理,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使各参与者做到归位尽责。

2. 扩充做市商队伍,增加做市商竞争,提升市场整体估值。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建议放宽做市商准入制度,扩充做市商队伍,增加做市商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提升做市商的做市能力与水平,增加市场流动性。一方面,让更多的做市商参与进来,能够有效提升新三板市场整体的合理估值,避免新三板企业的估值与业绩出现较大偏差。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解决股权集中度的问题,也为管理层引入竞价交易制度打下较好的市场基础。

3. 丰富投资者主体,推动公募基金入市,优化市场产品结构。新三板市场缺乏包括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者在内的长期资金的市场供给,不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一方面,推动公募基金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进行长期投资,能够增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也有利于股权分散。另一方面,增加新三板市场的产品供给。在推出优先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出企业债券和衍生金融产品设计等,丰富新三板市场的产品供给,从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

4. 完善分层管理制度,差异化监管安排,逐步平衡市场结构。新三板市场结构的严重失衡对分层管理制度提出了现实的需求。2015年11月20日,证监会出台了新三板分层制度,现阶段先分为基础层和创新层,逐步完善市场层次结构。本文分析认为,新三板先分为两层,符合市场实际情况,但仍有发展空间。针对新三板流动性差异化明显的特征,本文建议:待时机成熟,可在优选层中加入竞价交易,实行混合易制度。以改善市场流动性为目的,适应市场内生发展的需要,形成差异化的配套服务和监管安排。在继续坚持新三板市场包容性的同时,兼顾市场发展的效率和市场有效性原则。

(二)未来展望

做市商交易制度在新三板市场的实施将是一项较长期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研究认为,针对目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较差、类注册制的挂牌方式、市场层次较低等特征,应加快做市商扩围和股东数量扩围;同时,推动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入市,不断增强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为将来引入竞价交易制度提供现实条件。展望未来,从国外成熟场外市场的历史经验和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实施竞价交易制度的条件尚不具备,短期内难以推出。因此,做市商制度在新三板市场的实施并不是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需要长期贯彻实施下去。做市商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易制度将是新三板市场交易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注:

①“新三板市场”特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的市场。因在其中的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故称该市场为“新三板市场”。

②TTM为Trailing Twelve Months的简写,含义指最近12个月。TTM数据是一个滚动概念,包括4个连续的季度,其数值每个季度都会不同。TTM市盈率是指最近12个月滚动盈利对应市盈率。

③混合模式指在做市交易中引入竞价交易制度,或在竞价交易中引入做市交易制度,形成混合易制度。平行模式指在一个市场中,对部分股票采取做市商交易,对部分股票采取竞价交易,形成平行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1]Viswanathan.S and Wang. J. 2002. Market Architecture:Limit Order Books Versus Dearlership Marke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2).

[2]Bagehot W. 1971. The only game in town[J].Finance Analysis Journal,3―4.

[3]Copelang T E,Dan Galai. 1983. Information effects on the bid-ask spread[J].Journal of Finance,38(5).

[4]Michael A.Goldstein and Edward F.Nelling. 1999. Market Making and Trading in Nasdaq Stocks[J].Financial Review Volume 34,Issue 1,February.

[5]Eldor Rafi,Hauser Shmuel, Pilo Batia,Shurki Itzik. 2006. The contribution of market makers to liquidity and efficiency of options trading in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Jul,Vol. 30.

[6]NYSE. 2004.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Market Quality[J]. August.

[7]Becker,Brain C. 2004. Profitability Analysis of NYSE Trading Specialists[J].Precision Economics, LLC, February.

[8]Christie,William G. and Paul H. Schultz, 1994. Why do Nasdaq market makers avoid odd-eighth quotes[J]. Journal of Finance,(49).

[9]冯巍.海外做市商制度的实践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综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5,(1).

[10]吴林祥.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思考[J].证券市场导报,2005,(1).

[11]李学峰,常培武.基于ANP方法的场外交易市场运行绩效综合评价――以美国、印度、英国和台湾地区为例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12).

[12]白冰,逯云娇.中国场外市场发展研究――基于国内外场外交易市场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4).

[13]胡鹏飞.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价格发现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4]刘纪鹏,韩卓然.新三板的制度创新 [J].中国金融,2013,(7).

[15]陈杰.美国场外市场的制度变迁及对我国的借鉴[J].武汉金融,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