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价年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03:28:31

竞价年度总结

竞价年度总结篇1

贸易竞争力分析

贸易规模竞争力分析1.从出口市场占有份额来看:无论绝对市场占有份额(MS)还是在相对占有份额(RCA)方面,与美国和印度两个棉花主产国相比,中国棉花市场占有份额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如MS值从最高值6.9%(1991年)下降到2009年的0.27%,RCA值从1990年的2.85下降到2009年的0.03。期间虽在1999年和2000年有所提高,但并未改变这一总体趋势,而美国和印度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却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印度棉花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增速远超过美国,2002—2009年美国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3.11%和6.23%,印度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86.07%和70.01%。根据三国的MS和RCA数据值来看,目前中国棉花出口竞争力水平极弱,或根本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与印度具有极强的竞争力。2.在考虑到进口规模及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从TC值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除1993年、1999年和2000年表现为正值外,其他年份中国的TC值均为负值,即不具有竞争力,而从RCA值的表现来看,1990—1994年间中国棉花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说明了在此期间中国棉花属于“大进大出”形态,而且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方式。从G-L指数数值上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在此期间G-L指数也处于较高水平。另外,在入世以来,尤其是2003—2009年期间,我国的棉花的TC数值不断向-1靠近,几乎接近于-1,说明近年来中国棉花贸易几乎是处于完全进口地位,进而导致中国棉花在MS、RCA和G-L方向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从贸易规模上来看,几乎已完全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棉花的TC值却表明1990—2009年期间基本上是处于完全出口地位,其市场份额(MS和RCA)相对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同时G-L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美国棉花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印度棉花的TC值变化波动较大,贸易形态不稳定,但近几年以出口为主,从而表现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表1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外贸规模竞争力指标数值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价格竞争力指标分析1.棉花价格总体竞争力分析。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平均出口价格相比,中国棉花出口价格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1990—2009年期间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基本上都大于1,美国的APC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与世界棉花平均出口价格相等,略低于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即在平均出口价格方面美国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印度棉花APC指数虽然从总体走势上和中国趋近,但均略大于中国的APC指数。因此,从出口价格竞争力状况来看,印度竞争力较强,其次为中国,美国最弱,2000年以来三国棉花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总体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1990—199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51、0.050和0.220,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15、0.417和0.383。2007年以来三国价格竞争优势减弱,其中中国和印度完全处于下降趋势,且中国最弱,其主要是由于国际棉花投机商的炒作行为造成的棉花价格的不稳定以及金融危机对纺织业的负面影响。

上述价格竞争力只是体现棉花总体价格优势方面,且极易由于棉花产品出口结构的差异影响到实际竞争力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又进一步分析棉花出口产品结构及中国与印度、美国在各类棉花产品上的相对价格优势。(1)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棉花的出口结构以原棉出口为主。如表2所示,除个别年份,1990—2009期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国、印度原棉出口金额占棉花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90%左右。美国原棉出口比重高于中国和印度,除1999年外,其他年份原棉比重均在95%以上。而三国的短绒棉、废棉和梳理棉出口比重较小。表2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出口结构单位:%(2)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如表3所示。1992—2000年中国对美国棉花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的竞争力,在此期间中国对印度棉花也有一定的竞争力,1992—2000年中国与美国棉花出口比价均大于1,与印度棉花出口比价在1左右。主要是由于此阶段中国棉花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并有指定单位经营,进口则由中纺总公司独家经营,仍属于完全计划经济的范畴。入世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中国棉花对印度和美国价格竞争力较弱,且近年来逐渐减弱,对印度的出口比价由2006年的0.905降到2009年的0.664,对美国的比价由2005年的1.031降到0.660。从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来看,在原棉和短绒棉产品上中国与印度相比,已完全不具有价格竞争力,与美国相比虽然在部分年份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另外,在这两类产品上,近年来中国的价格竞争力还正趋于进一步下滑的明显趋势,中国原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7年的0.858和0.907下降到2009年的0.624和0.604,中国短绒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5年的0.750和1.037下降到2009年的0.479和0.737。在废棉和梳理棉产品上,中国曾保持较长时期的价格竞争力,但2007年以来,这一价格竞争优势也逐步转向竞争劣势,到2008年中国梳理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降到0.343和0.404。

结论与建议

竞价年度总结篇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特点越来越显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来。因而,研究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分析第二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从而制订提升产业竞争力措施,已经成为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江苏省沿江八市第二产业竞争力基本情况分析

产业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由许多因素决定,如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等,这些最终都将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体现出来。从产业竞争力的结果来看,一个地区某种产业竞争力高低可表现为国内市场竞争力、国际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考察出口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等方面。表1、2、3分别反映了江苏省沿江八市的第二产业的对比情况。

某产业国内市场竞争力可以用市场占有率来反映,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从总量指标上分析,2000年沿江八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中,苏州最高达870.10亿元,其次是无锡达683.16亿元,最低为泰州市191.19亿元,高低级差约为680亿元,而苏中三市分别排在第4位(南通)、第7位(扬州)和第8位(泰州),且苏中三市的第二产业平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苏南低268亿元。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这两个总量指标看,2000年,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最高的为苏州,分别为2396.50亿元和588.97亿元,最低的为泰州市,分别为443.80亿元和115.38亿元,工业总产值的高低级差为1952.70亿元,工业增加值的高低级差为473.59亿元,苏中三市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排在第5位(南通)、第6位(扬州)和第8位(泰州)。

从相对指标来看,尽管八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在各市GDP中的比重大致一样,约为50%,但每个城市第二产业占沿江八市总GDP的比重是不同的,苏州最高占25.51%,无锡占20.04%,苏中三市合计占22.76%(低于苏州一个市的比重)。在工业产值占八市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八市总增加值的比重指标中,苏中三市总计分别占19.40%、20.91%。在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这两个指标中,苏中三市都位居后三位。

从第二产业人才竞争力来看(见表3),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最多的是苏州,为156.26万人,其次是南通,为138.39万人,扬州为75.74万人,位居第6位,镇江为59.96万人,居第8位。就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指标而言,泰州最低为28.20%,南通为31.39%,扬州为34.12%,在八市中处于最后三位。而最高苏州市为49.78%,表明泰州、南通、扬州第二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数比苏州分别少21.58、18.39、15.66个百分点。在科技人员占工业职工总人数指标中,南京最高达37.53%。苏中三市中最高的为扬州,比重为20.57%,仅排在第四位,泰州居第五位,南通居末。

国际市场竞争力主要考察出口竞争力。出口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城市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以用该城市工业品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来反映。沿江八市1998-2000年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见表3。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第二产业出口总额最高的是苏州,为104.81亿美元,最低的泰州市为3.29亿美元,约为苏州的1/32,而其第二产业出口总额占八市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1.52%。

由表3可以分析,2000年与1998年相比,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呈上升态势的有苏州(上升近1个百分点)、南京(上升0.25个百分点);基本处于持平的有常州、泰州和扬州;其余各市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是系统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若干数列的曲线与标准数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紧密程度,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其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关联序则反映了评价对象与标准对象的接近次序,即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灰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因此,利用灰色关联度可以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评价对象(比较数列)和标准对象(参考数列)

设评价对象为m个,有n个评价指标,同时设比较数列为:

Xi={Xi(k)|k=1,2,Λ,n} (i=1,2,Λ,m)

参考数列为:

X0={X0(k)|k=1,2,Λ,n}

确定各指标对应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评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W={Wk|k=1,2,Λ,n}

其中Wk为第K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r(x0(k),xi(k))

式中,r(x0(k),xi(k))表示比较数列Xi与参考数列第k个评价指标上的相对差值,称为Xi对X0在k点的关联系数。ξ称为分辨系数,且0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r(X0,Xi)

评价

根据灰色加权关联度r(X0,Xi)的大小,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建立评价对象的关联序,关联度越大其评价结果越好。

沿江八市第二产业竞争力灰色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本文选取反映第二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指标名称及其释义见表4。

采集2000年八市的指标值数列并确定参考评价数列

由于篇幅关系,文章省略了原始数据值。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以消除量纲不一致而引起的误差。参考数列选取每一个指标中的最大值。处理结果见表5。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根据专家评分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r(x0(k),xi(k))

取各个城市的数据数列作为评价数列,用Xi表示,i=1,2,…,8。选取每一个指标的最大数值作为参考数列,用X0表示。取ξ=5,计算得:

r01(1)=0.5323,r01(2)=0.6823,

r11(3)=0.5855,r01(4)=0.5643,

r01(5)=0.4962,r01(6)=0.4727,

r01(7)=0.5217,r01(8)=0.3333

同理得r0i(k),i=2,Λ,8;k=1,2,Λ,8。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r(X0,Xi),建立关联序

r(X0,X1)=0.5200,r(X0,X2)=0.6545,

r(X0,X3)=0.5600,r(X0,X4)=0.6932,

r(X0,X5)=0.5171,r(X0,X6)=0.6668,

r(X0,X7)=0.7212,r(X0,X8)=0.7836

关联序:

r(X0,X8)φr(X0,X7)φr(X0,X4)φr(X0,X6)φr(X0,X2)φr(X0,X3)φr(X0,X1)φr(X0,X5)

竞争力评价分析

从关联序可以得出,苏州市由于其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万元工业产值能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这四个指标都处于沿江八市的第一位,而其其余四个指标也都排在前几位,因而,苏州市第二产业竞争力处于沿江八市的第一位,其二产业竞争力最强。镇江市在沿江八市中,第二产业竞争力最弱,原因在于镇江市有四个指标排在最后一位,分别是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指标、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指标、新产品率指标和科技人员占工业企业职工总数比重指标。扬州市第二产业竞争力在沿江八市中排在第六位,其竞争力最强的指标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排在第二位,其余指标都排得较后。灰色关联分析的结论与沿江八市第二产业竞争力基本情况分析是一致的。

提高苏中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在继续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近几年来,苏中地区工业竞争力大多体现在制造业和轻纺工业,这一趋势表明苏中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为主,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区域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变化、相对优势状况的变化(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苏南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导致轻纺工业丧失竞争力),发挥苏中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加工工业。

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及苏南地区的辐射作用,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呈现出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而苏中地区的整体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因此,要赶超发达地区,尽快摆脱落后状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及苏南地区的辐射作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既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兼并、合资等方式进行,也要在政府层面上,通过省政府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规划指导,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来展开。要逐步把在发达地区已丧失竞争力的下游产业,转移到苏中地区,与苏中地区的上游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地区工业产业的附加值。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

以开发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型企业为载体,以引进跨国公司(集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效。切实办好现有外资企业,鼓励增资扩股和外商独资,发挥以外养外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地方劳动力和特色产品优势,吸引国际企业投资开发,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同时探索境外上市、发行境外债券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

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来稳步规范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地方企业资产重组,实施挂靠联合,发挥专业化协作,做大做强地方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本运营效益。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小巨人”。要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地区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积极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独资建立研发机构,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积极稳妥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与工作机制,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入导向与杠杆作用,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

竞价年度总结篇3

[关键词]橡胶产业;产业竞争力;水平测度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55-03

产业竞争力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橡胶是我国稀缺型战略物资,与石油、钢铁、煤炭列居四大工业原料,橡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橡胶工业发展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及转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即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和资本投入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

综合学者、专家的观点,考虑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且根据可以获取的实际数据,权衡橡胶行业的特点,本文选取了表1中的指标作为评价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2][3]。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见表1)。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出口密集度主要反映所评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产品销售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研发人员强度,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研发经费投入程度,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是指调查单位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新产品产值,指报告期企业生产的新产品的产值。固定资产原值指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它一般包括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费等。固定资产净值指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历年已提折旧额后的净额。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注:本文表中“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中的“工业”指的是“橡胶工业”。

(二)数据基础

1.数据的来源

数据基本上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橡胶工业年鉴》。有些数据来自前人的统计结果,为了不影响数据分析,我们从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及通过其他渠道查找了一部分数据,有极少数的数值采用近似的数据代替。数据的来源渠道可能会对竞争力的最终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结果可能与一些实际统计情况有所出入。

2.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注:加下划线的数据中,2009年橡胶行业工业增加值来源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8年的工业增加值来源于《中国橡胶工业年鉴2009-2010》,其余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涉及两个基本变量:一是各指标的实际值,另一个是各指标的评价值。由于各指标所代表的物理含义不同,因此存在着量纲上的差异。这种异量纲性是影响对事物整体评价的主要因素。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无量纲化,也称作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是一种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

本文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比重法来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比重法是将实际值转化为在指标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主要公式为:

(三)综合评价分析

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反复比较,导出一个合理的排序。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得各指标的权重及指标打分。

2.综合评价值计算

多目标决策线性加权和法的主要原理是将无量纲化的数据与指标权重进行矩阵相乘,得到综合评价值。在指标无量纲化基础上,由各类指标按隶属关系综合得到目标层的综合分值。

式(2)中,为第 个指标实际值经换算后的定值系数。

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综合评价,其中为评价对象的总评分,为第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且有公式:

运用多目标决策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出我国橡胶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见表5)。

由表5和图1可见,2005-2009年我国橡胶产业综合竞争力有上升的趋势,2008年略有下降,其中2007年的增幅最大。我国橡胶产业2005-2009年5年的年均竞争力提升幅度得分是0.2。

二、提升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思考[4]

(一)提高生产竞争力

生产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要提高生产竞争力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下手。从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橡胶产业的产量并不大,因此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不高,提高我国橡胶产业的产量势在必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相应地提高了产量;成本费用利润率常年较低表明我国的利润增长小于成本增长,因此,提高利润、减少成本也是我国橡胶产业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提高市场竞争力

出口密集度反映了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橡胶产业的出口密集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只在0.2左右,说明了橡胶制品的出口不够,相应的国际市场占有力度不够,提高橡胶制品业的出口对提高我国橡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产品销售率反映了该产业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我国橡胶产业产品销售率很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橡胶制品业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很低。提高产品销售率也可以扩大市场,更大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加大技术投入

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是技术投入的两大主要方面,我国橡胶产业这两面的投入远远不够,要想在国际橡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这两方面的投入力度。新产品产值反映了橡胶制品业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是我国橡胶制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技术在国际竞争力上体现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加大技术投入是我国橡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竞价年度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关联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维护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需要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基于兵团的特殊地理、社会等因素的考虑,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合作就成了加快兵团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于是对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仅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思路而且显得很有必要。诚然,本文也是希望研究结论对于制定相关的政策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兵团出口贸易从缓慢发展到快速提升,年均以128.353%的速度快速扩张,对兵团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08年兵团GDP总量为5232964万元,和1999年的GDP总量1574749万元相比扩张了232.3%,年均增长12.632%。兵团出口贸易额从1999年的10246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42376万美元,增长了81.215倍,年均增长64.685%。在兵团出口规模较快扩张的同时,兵团出口贸易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使出口贸易结构在波动中不断优化,兵团出口贸易竞争力逐年增强。量化的兵团出口贸易结构年平均值为0.69867,而兵团出口竞争力在10年间经历了较弱和快速提升两个阶段,2008年兵团出口竞争力经测算为0.91026,说明出口竞争力较强。兵团近10年来新增人口增长呈现出倒U性特征,最高时为2002年的19.41‰。虽然2008年的增长率为-4.51‰,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兵团近10年来人口仍然年均增长6.71‰。

一、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特定的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杨红益(2008)构建了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回归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周茂荣,周念利(2005)从出口贸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角度创建测度出口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时序评价模型,最后基于中国1985~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二是选取关键的影响出口贸易发展的指标结合某种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且这种方法相对简洁。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研究的较多。罗永乐(2008)主要选取经济发展的开放度、贸易商品结构的合理度、商品流向的分散度、贸易主导力水平、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水平、外贸发展效益水平等几个层面和角度对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展开综合评价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马淑琴,周乐秀(2007)进行的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从对外贸易的理性开放度、贸易商品结构的合理度、出口商品市场的分散度、贸易主导力水平和对外贸易条件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实现浙江贸易水平升级,由贸易大省迈向贸易强省的对策建议。资树荣(2006)选取世界食物需求、国内GDP、城市化水平、食物生产的资源禀赋等关键指标研究了我国食物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关于兵团或新疆的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还不是太多。申凯(2008)主要研究了从优化外贸结构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新疆外贸发展水平。麦迪娜﹒依布拉音(2008)根据新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了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党玮(2007)对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快推动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国内关于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体现出来的总体特征是一般以单一的省市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的研究方法各异。即便类似的研究方法,其核心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这当然与学者的个人研究偏好有关,但也不能排除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而使评价方法中的某些变量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同。

二、指标选取、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

为了分析兵团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需要考虑与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可能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关税水平、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扩张速度、国外市场的需求水平、商品运输成本、贸易竞争力水平和贸易效益等等。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本文构建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选取五个最核心的指标:出口贸易规模指标、出口贸易速度指标、出口贸易结构指标、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标和出口贸易效益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选取的指标均是复合指标,均是多个单指标的简单数学运算的结果。

1.出口贸易规模指标。出口贸易规模指标由出口贸易规模指数来衡量。出口贸易规模指数包括出口贸易贡献率和人均出口份额占有率两个方面,用二者的和来测算。出口贸易贡献率反映兵团出口贸易在GDP中的地位,为出口贸易额与GDP的比值。人均出口份额占有率反映兵团出口贸易的平均发展程度,用出口贸易额与就业人员数的比值来衡量。

2.出口贸易速度指标。出口贸易速度指标由出口贸易速度指数来衡量。出口贸易速度指数包括出口增长率和人均出口增长率,用二者的和来测算。出口贸易速度指数反映了兵团出口贸易的发展速度,其值越大,出口贸易扩张越快。

3.出口贸易结构指标。出口贸易结构指标由出口贸易结构指数来衡量。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包括商品贸易参与率和商品结构高级化程度,用二者之积来测算。商品参与贸易程度反映兵团出口贸易全面发展的程度。表示兵团出口贸易的商品种类的数目,表示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类数目。由于兵团统计年鉴中把出口贸易的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类,所以和均取值为2。商品结构高级化程度反映兵团出口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的程度。用(j=1,2)表示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和表示第j类商品被分配的权重。实际测算时,权重为出口总额对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的弹性系数。显然,出口贸易结构指数越大,说明出口贸易结构越倾向于优化。

4.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标。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标由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能反映出既定贸易政策约束下的兵团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为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当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越接近1时说明兵团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越明显或出口贸易竞争力越强。

5.出口贸易效益指标。出口贸易效益指标由出口贸易效益指数来衡量。出口贸易效益指数用来衡量兵团的出口贸易带来的社会效益变化,用人均出口贸易收入来近似代替,即:人均出口贸易收入=出口贸易总额/总人口。利用高等数学相关的知识将此等式两边区自然对数后再对时间(t)取导数可以知道,出口贸易效益指数等于出口贸易收入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出口贸易效益指数越大,说明兵团出口贸易带来的总体社会效益水平就越好,或者说出口贸易越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

(二)模型设计

模型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个指数的测算方法的确定;二是基于关联分析的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研究模型构建,并且从两个方面进行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研究。一方面是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五个指标的关联度分析和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量化测算。另一方面使用五个评价指标的指数值和关联度分析法对兵团的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1.指数测算方法。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数的测算涉及到的变量有: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进口额()、GDP()、年末人口数(),且出口额()为初级产品出口额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之和。这些变量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单位为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年末人口数的单位为万元和人。

设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为、出口贸易规模指数为、出口贸易速度指数为、出口贸易结构指数为和出口贸易效益指数为,则各指数的测算公式为:

出口贸易规模指数:;

出口贸易速度指数:

出口贸易结构指数:;

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

出口贸易效益指数:。

2.基于关联分析的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包括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五个指标的关联度分析和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量化测算。在测算出上述五个评价指标结果的基础上,可以用关联度分析法对兵团的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首先,利用关联度分析法测算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五个指标的关联度时,设定参考数列为:

被比较数列为,,u=1,2,…,5;

利用关联度分析法对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进行量化测算时,设定参考数列为:

被比较数列为,,v=1999,2000,…,2008。

然后,计算参考序列与被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m,n)为(1,u);(2,v)。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两极最小差,为两极最大差,为分辨系数。

最后,测算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和各年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各指标关联度的测算公式为,各年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测算公式为。

(三)数据来源

查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0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08》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04》可得到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进口额()、GDP()和年末人口数()的历年统计数据。各个指数数值的测算是通过Excel2003软件来完成的,得到的结果在小数点右侧均保留5个有效数字。后文中的、、和四个变量的数据是在已测算的各个指数历年数值的基础上,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测算得到的,并在小数点右侧均保留5个有效数字。

三、实证研究

(一)指数测算

利用各指数的测算公式和相关统计数据,可以测算出各指标的指数值见表1。对于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应该首先测算出和的值。将1999年至2008年出口额、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统计数据自然对数化后,使用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初级产品出口额对出口总额的弹性系数为0.157957,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对出口总额的弹性系数为0.832042。换句话说,=0.157957,=0.832042,初级产品出口额变动1%将使出口总额变动15.7957%,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变动1%将使出口总额变动83.2042%,并且工业制成品对总出口的弹性大于初级产品对总出口的弹性,工业制成品出口对总出口变动起主要作用。显然,+=0.157957+0.832042=0.989999,近似等于1,说明兵团出口贸易近似维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水平上。

表1各指数测算结果

年份

1999

0.02542

2.72030

0.55778

0.18561

1.36116

2000

0.04403

1.70500

0.65156

0.19527

0.85228

2001

0.02805

-0.67272

0.64119

-0.08186

-0.34344

2002

0.04793

1.64987

0.58205

-0.11449

0.82307

2003

0.06763

1.10522

0.68433

0.06967

0.54884

2004

0.06150

-0.07826

0.73483

-0.15306

-0.04358

2005

0.13080

2.52644

0.78604

0.21866

1.26352

2006

0.19327

1.11909

0.77137

0.68715

0.55871

2007

0.31858

1.50848

0.80621

0.86769

0.75399

2008

0.48836

1.25190

0.77138

0.91026

0.62678

由表1可知,1999年至2004年兵团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较慢,增长最快的2003年也仅为6.763%,6年时间年均增长4.576%;2005年至2008年兵团出口贸易规模飞速发展,2008年增长了48.836%,4年时间年均增长28.275%。其原因可能是,2004年以前兵团出口主要面向中亚国家,由于中亚国家的市场化水品相对较低、2002年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一系列“颜色革命”导致中亚国家政治动荡影响了兵团的出口贸易;2004年后中亚地区总体上稳定下来,国内建设有较大需求而兵团也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从兵团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1999年至2004年相对较低,甚至2001、2002和2004年的兵团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数,而2005年至2008年兵团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迅速提升,从0.21866增加到0.91026。这与兵团出口贸易规模指数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吻合的。

从兵团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和出口贸易速度指数来看,两者均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出口贸易速度指数基本在1.28353上下波动,与兵团出口贸易近似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水平相一致。兵团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则表现出“一张一缩”式的波动性增长,基本反映出了兵团对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从兵团出口贸易效益指数来看,这一指数的数值表现出了逐渐变小的特征,说明虽然兵团贸易规模不断扩张、贸易结构不断改善及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兵团出口贸易带来的总体社会效益水平却在下降,也说明兵团的出口贸易没能给所有兵团人都带来好处或没有参与兵团出口贸易的兵团人很难从出口贸易中得到实惠。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是兵团收入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兵团不断新增的人口抵消了出口贸易收入带来的福利增长。

为了更明显的分析测算得到的各指标的数值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本文绘出各个指标的综合图,如图1所示。

图1、、、和各指数数值变动

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出口贸易结构指标()的变动最为平稳,出口贸易规模指标()的变动有一定的平稳增长的趋势,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标()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出口贸易效益指标()表现出的波动性就较为明显了,出口贸易速度指标()表现出的波动性最为明显最为剧烈。这也反映出了出口贸易结构是最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而出口贸易速度是最表层的影响因素。各指标在图1中表现出来的平稳性和波动性表明了各指标影响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地位。

(二)基于关联分析的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评价实证研究

本文中的分辨系数取值为0.5。测算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各指标的关联度时,两极最小差为0,与两极最大差的积为1.69651,测算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时,两极最小差为0,与两极最大差的积为1.34744。利用表1中的数据测算得到的参考数列和被参考数列的关联系数见表2和表3。根据表2和表3可以测算出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和各年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结果见表4和表5。

表2关联系数测算结果

年份

1999

0.78562

1.00000

0.87227

0.70070

1.00000

2000

0.79245

0.62560

0.91646

0.70351

0.76926

2001

0.78658

0.33333

0.91135

0.63099

0.49881

2002

0.79390

0.61314

0.88329

0.62343

0.75920

2003

0.80128

0.51229

0.93297

0.66868

0.67622

2004

0.79897

0.37742

0.95962

0.61472

0.54704

2005

0.82593

0.89745

0.98825

0.71040

0.94558

2006

0.85183

0.51445

0.97988

0.88377

0.67889

2007

0.90903

0.58333

1.00000

0.97552

0.73643

2008

1.00000

0.53604

0.97988

1.00000

0.69790

表3关联系数测算结果

指数

0.33333

0.44789

0.68727

0.45686

0.56496

1.00000

1.00000

0.50630

1.00000

1.00000

0.38389

0.56123

1.00000

0.55789

0.76198

0.34709

0.47160

0.65078

0.43301

0.56544

0.49784

0.61243

0.57779

0.61973

0.70776

指数

0.66680

0.35998

0.59273

0.53104

0.63830

0.62366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0.43637

0.79487

0.65738

0.73713

0.60279

0.36863

0.75725

0.67771

0.79774

0.63384

0.51619

0.70627

0.64105

0.68309

表4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与各指标关联度测算结果

名称

关联度

0.83456

0.59931

0.94240

0.75117

0.73093

表5各年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测算结果

名称

发展水平

0.51243

0.61863

0.68443

0.6135

0.72003

名称

发展水平

0.70542

0.53623

0.77022

0.70144

0.77125

由表4可知,与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大的是出口贸易结构,系数为0.9424,说明影响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最核心的因素是贸易结构。兵团出口贸易速度与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关联系数最小,为0.59931,其原因在于贸易速度影响的是出口贸易增长。兵团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竞争力和出口贸易效益与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关联系数依次为0.83456,0.75117和0.73093。这说明评价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时,出口贸易规模是比出口贸易竞争力更基础的衡量因素,而实际上出口贸易也是要先有一定的出口规模作基础后才考虑提升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出口贸易竞争力是比出口贸易效益更内层的衡量因素,出口贸易社会效益与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关联系数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出口贸易效益指数逐年下降的特征相吻合。

另外,各指标与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关联度的大小排序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与图1中各指标表现出来的平稳性和波动性也是相符合的:各指标与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关联度越大,则各指标在图1中表现出越明显的平稳性;各指标与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关联度越小,则各指标在图1中表现出越明显的波动性。

由表5可知,1999年至2008年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从0.51243增加到0.77125,虽然有些年份出口贸易发展水平是下降的,但总体上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当然,这一规律性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近十年来,兵团出口贸易结构逐渐改善、出口贸易规模以相对平稳的速度扩张及出口贸易竞争力不断变强,但兵团出口贸易社会效益在不断下降,兵团的出口贸易没能使所有兵团人都得到实惠。各指标对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兵团的出口贸易结构、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竞争力、出口贸易效益和出口贸易速度。从总体上看,兵团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

(二)对策建议

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兵团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1.调整兵团出口贸易产业结构。抓住国家开始实施的援助新疆发展的机遇,与参与对口支援新疆的各省市在产业转移和分工等方面紧密合作,做好承接沿海产业向兵团转移的准备,促进兵团出口贸易产业不断优化调整与成群集聚,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2.提高兵团出口贸易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培育兵团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和人才核心竞争力。虽然兵团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但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要一方面控制兵团人口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加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和积极推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兵团出口贸易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要使兵团不仅拥有大批懂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高素质人才,也要拥有大批能不断创新开发出高附加值新产品的高端人才。

3.关注民生,完善兵团出口贸易收入分配制度。预防出口贸易造成兵团贫富差距过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警惕兵团的出口贸易出现“贫困性”增长。由于初级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贡献较小但是参与的人员较多,这就使得初级产品出口的规模总量即使逐年扩张,却也难免使参与初级产品出口贸易的兵团人收入增长较慢。要完善兵团出口贸易收入的分配制度,延长兵团出口贸易商品价值链,使更多的兵团人从出口贸易中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1 杨红益.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12):65-69.

2 周茂荣,周念利.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实证研究——基于1985~2003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14-26.

3 罗永乐.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市场论坛,2008,(10):17-23.

4 马淑琴,周乐秀.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浙江经济,2007,(17):34-36.

5 资树荣.我国食物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1):49-53.

6 申凯.从外贸结构角度看如何提升新疆外贸发展水平[J].新疆金融,2008,(3):27-29.

7 麦迪娜﹒依布拉音.新疆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物价,2008,(5):62-65.

竞价年度总结篇5

关键词:蔬菜产业 国际竞争力 政策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扩张,已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并由于该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在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再一次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评价,试图为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价值占该国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价值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RCA测算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RCA大于2.5,则国际竞争力极强;若RCA指标在1.25~2.5之间,则国际竞争力较强;若RCA指标在0.8~1.25之间,国际竞争力中等;若RCA指标小于0.8,则国际竞争力很弱。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姜、鲜大蒜、干制和罐装蘑菇的国际竞争力极强,鲜干菜豆、鲜干蚕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鲜干洋葱和鲜萝卜与胡萝卜的国际竞争力中等,而其余的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尤其以新鲜的莴苣、番茄、长豆角等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极弱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标还反映出既有新鲜又有加工制品的品种国际竞争力普遍较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加工制品强化了该品种的竞争力。在国际蔬菜市场上,各蔬菜出口大国也是各有优劣。

(二)TSC测算

TSC值处于-1和1之间;TSC值趋近于-1,表示该产品竞争力很弱;TSC=-1表明该产业为完全进口产业化;而接近于0时,表示该品种的进出口趋于平衡,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异化而各具竞争优势;TSC越接近于1该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我们分别计算了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2003-2004年间与中国的TSC系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可以看出,我国鲜大蒜、腌黄瓜、鲜洋蓟、萝卜与胡萝卜、姜、鲜菠菜、干与罐装蘑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鲜干菜豆和蚕豆的竞争力较强,鲜冷番茄和鲜干洋葱一般,鲜鹰嘴豆等其余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对于意大利等蔬菜出口大国,各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的优势品种较少,有胡萝卜、菠菜、甘蓝,而茄子、蘑菇、扁豆、鹰嘴豆的竞争力极弱。西班牙在所讨论的25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比我国拥有同等竞争力的产品数目要多。美国很多品种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极强竞争力的品种数目不如西班牙和中国的多。墨西哥的姜、蘑菇、小扁豆、马铃薯、长豆角的市场占有率都相当小,不到1%。剔除这些品种之后,黄瓜、洋蓟、茄子、鹰嘴豆、甘蓝、辣椒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EAV测算

确定一个时期内,该国哪一种产品或哪一类产品具有更强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以0为界,EAV0则出口竞争力较强,且EAV越大,竞争力越强。

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产业在2001年才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990~1995年期间,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是较弱的,但随后几年出口竞争力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5~1999年出口竞争力提升得很快,到2001年,EAV转成正值,表现出一定国际竞争力。

(四)CA测算

根据FAO数据库统计,我国蔬菜出口种类主要包括:新鲜蔬菜;干制蔬菜;罐装蔬菜;蔬菜汁;脱水蔬菜;醋泡蔬菜;其他加工蔬菜;冷冻蔬菜;短期保鲜蔬菜;均质保鲜蔬菜等十大类。因为干制蔬菜、罐装蔬菜和蔬菜汁数据不全,故本文只分别计算了我国其他七类蔬菜1999-2003年间的CA指数,并进行动态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同样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转贴于

新鲜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2,3.6]区间内,与1990年相比,除1991年和1996年有所增长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且1999年后,下降速度剧增,2000年仅为1.28,比1990年减少60.74%,在随后的几年中,该指数有所回升,2003年为2.10;脱水蔬菜:徘徊在[4.4,6.4]区间内,1990年达到最大值6.34,此后呈下滑趋势,1997年后波动较小,保持着约22%~25%的下降率;醋泡蔬菜:徘徊在[0.3,0.6]区间内,且呈现“增——减——有增有减”的三阶段;其他加工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8,4.1]区间内,1990年达最大值4.09,此后总体呈大幅下跌趋势,尤其在1997年以后,降低速度加快;冷冻蔬菜:取值落在[2.6,4.3]区间内,1990年为4.25,是11年中的最大值,此后除1991年下降速度稍慢外,其余年份以约30%~38%的速度下降;短期保鲜蔬菜:CA指数在[7.2,12.1]区间内递减,其下降的速度由慢到快,表现为三阶段;均质保鲜蔬菜:徘徊于区间[-0.00097,1.3],除1992年大于1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总体呈大幅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其降速已超过85%。

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蔬菜产业总体上具国际竞争力,但并不明显。我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蔬菜具有较强的价格和成本竞争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蔬菜产业重数量轻质量,加工程度低,安全卫生隐患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使产业竞争力大打折扣。从长期来看,虽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但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其次,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从各相关评价指标来看,我国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尽相同。对此,本文应扬长避短,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有选择地实现我国蔬菜产业“走出去”战略的跨越式发展。第三,从国家间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蔬菜出口的潜在市场应定位于世界主要蔬菜进口国。这主要是指集中在欧洲、美洲的发达国家及亚洲一些国家。具体包括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及中国香港。

基于上文实证分析,对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大力发挥本地综合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产品。其次,要大力提高整个蔬菜产业链的科技水平,着力增强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撑。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到蔬菜产业发展首位,走科技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蔬菜发展之路。再者,加大脱水蔬菜的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国际市场流行的需求品种,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第四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产品市场缺位,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最后,应组织建立蔬菜行业协会,我国蔬菜出口经常出现国内出口商相互压价造成恶性竞争,因此早日建立蔬菜行业协会,规范竞争秩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竞价年度总结篇6

关键词:蔬菜产业 国际竞争力 政策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扩张,已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并由于该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在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再一次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评价,试图为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价值占该国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价值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rca测算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rca大于2.5,则国际竞争力极强;若rca指标在1.25~2.5之间,则国际竞争力较强;若rca指标在0.8~1.25之间,国际竞争力中等;若rca指标小于0.8,则国际竞争力很弱。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姜、鲜大蒜、干制和罐装蘑菇的国际竞争力极强,鲜干菜豆、鲜干蚕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鲜干洋葱和鲜萝卜与胡萝卜的国际竞争力中等,而其余的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尤其以新鲜的莴苣、番茄、长豆角等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极弱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标还反映出既有新鲜又有加工制品的品种国际竞争力普遍较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加工制品强化了该品种的竞争力。在国际蔬菜市场上,各蔬菜出口大国也是各有优劣。

(二)tsc测算

tsc值处于-1和1之间;tsc值趋近于-1,表示该产品竞争力很弱;tsc=-1表明该产业为完全进口产业化;而接近于0时,表示该品种的进出口趋于平衡,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异化而各具竞争优势;tsc越接近于1该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我们分别计算了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2003-2004年间与中国的tsc系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可以看出,我国鲜大蒜、腌黄瓜、鲜洋蓟、萝卜与胡萝卜、姜、鲜菠菜、干与罐装蘑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鲜干菜豆和蚕豆的竞争力较强,鲜冷番茄和鲜干洋葱一般,鲜鹰嘴豆等其余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对于意大利等蔬菜出口大国,各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的优势品种较少,有胡萝卜、菠菜、甘蓝,而茄子、蘑菇、扁豆、鹰嘴豆的竞争力极弱。西班牙在所讨论的25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比我国拥有同等竞争力的产品数目要多。美国很多品种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极强竞争力的品种数目不如西班牙和中国的多。墨西哥的姜、蘑菇、小扁豆、马铃薯、长豆角的市场占有率都相当小,不到1%。剔除这些品种之后,黄瓜、洋蓟、茄子、鹰嘴豆、甘蓝、辣椒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eav测算

确定一个时期内,该国哪一种产品或哪一类产品具有更强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以0为界,eav<0,则出口竞争力弱,且eav越小,竞争力越弱,eav>0则出口竞争力较强,且eav越大,竞争力越强。

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产业在2001年才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990~1995年期间,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是较弱的,但随后几年出口竞争力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5~1999年出口竞争力提升得很快,到2001年,eav转成正值,表现出一定国际竞争力。

(四)ca测算

根据fao数据库统计,我国蔬菜出口种类主要包括:新鲜蔬菜;干制蔬菜;罐装蔬菜;蔬菜汁;脱水蔬菜;醋泡蔬菜;其他加工蔬菜;冷冻蔬菜;短期保鲜蔬菜;均质保鲜蔬菜等十大类。因为干制蔬菜、罐装蔬菜和蔬菜汁数据不全,故本文只分别计算了我国其他七类蔬菜1999-2003年间的ca指数,并进行动态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同样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新鲜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2,3.6]区间内,与1990年相比,除1991年和1996年有所增长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且1999年后,下降速度剧增,2000年仅为1.28,比1990年减少60.74%,在随后的几年中,该指数有所回升,2003年为2.10;脱水蔬菜:徘徊在[4.4,6.4]区间内,1990年达到最大值6.34,此后呈下滑趋势,1997年后波动较小,保持着约22%~25%的下降率;醋泡蔬菜:徘徊在[0.3,0.6]区间内,且呈现“增——减——有增有减”的三阶段;其他加工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8,4.1]区间内,1990年达最大值4.09,此后总体呈大幅下跌趋势,尤其在1997年以后,降低速度加快;冷冻蔬菜:取值落在[2.6,4.3]区间内,1990年为4.25,是11年中的最大值,此后除1991年下降速度稍慢外,其余年份以约30%~38%的速度下降;短期保鲜蔬菜:ca指数在[7.2,12.1]区间内递减,其下降的速度由慢到快,表现为三阶段;均质保鲜蔬菜:徘徊于区间[-0.00097,1.3],除1992年大于1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总体呈大幅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其降速已超过85%。

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蔬菜产业总体上具国际竞争力,但并不明显。我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蔬菜具有较强的价格和成本竞争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蔬菜产业重数量轻质量,加工程度低,安全卫生隐患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使产业竞争力大打折扣。从长期来看,虽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但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其次,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从各相关评价指标来看,我国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尽相同。对此,本文应扬长避短,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有选择地实现我国蔬菜产业“走出去”战略的跨越式发展。第三,从国家间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蔬菜出口的潜在市场应定位于世界主要蔬菜进口国。这主要是指集中在欧洲、美洲的发达国家及亚洲一些国家。具体包括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及中国香港。

基于上文实证分析,对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大力发挥本地综合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产品。其次,要大力提高整个蔬菜产业链的科技水平,着力增强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撑。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到蔬菜产业发展首位,走科技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蔬菜发展之路。再者,加大脱水蔬菜的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国际市场流行的需求品种,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第四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产品市场缺位,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最后,应组织建立蔬菜行业协会,我国蔬菜出口经常出现国内出口商相互压价造成恶性竞争,因此早日建立蔬菜行业协会,规范竞争秩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竞价年度总结篇7

[关键词]新闻出版业 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测评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化步伐的日渐迈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年出版图书和日报发行量排名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位列第二,印刷业总产值排名第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影响日益显著。然而从总体来讲,我国仍不是出版强国,在世界新闻出版格局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有限。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我国各项指标的数据变化,对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展开纵向测量与比较,以期找到提升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对策。

一、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测定

本课题组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大方面设计构建了包括17个硬指标和11个软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因软指标属于定性指标,在短期内性质变化并不明显,所以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纵向测定拟忽略软指标近年来的非显著变化,仅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硬指标体系进行定量测评,尽可能用客观数据分析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演变趋势。

(一)构建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模型

鉴于影响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因素相当复杂,展开评价时无法借助评价指标将其穷尽,加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有限,本课题组主要采用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近六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动态变化展开量化评价。

第一步,确定参考数列。选取Z0为参考数列,Zi为比较数列,则有:

式中,i=1,2,3,…,m;j=1,2,3,…,p;z0j为第j个指标的最佳值,zij为第i个评价单元(年份)的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第二步,数据的无量纲化。不同评价指标通常有不同的量纲。展开评价时不能直接比较原始数据,应先对它们进行规范处理,即无量纲化。计算公式为:

(公式1)

式中,xij∈[0,1]。参考数列 Z0经无量纲化处理后为X0;比较数列 Zi经无量纲化处理后为Xi。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将X0作为参考数列,Xi作为比较数列,计算Xi对X0在第j个指标的关联系数εij,得到关联系数矩阵E。εij值越大,关联度越大,与最佳值指标越接近。计算公式为:

(公式2)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值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取值为(0,1)。当ρ≤0.5463时,分辨力最好,通常取ρ=0.5。

第四步,计算指标变异系数。为使评价结果更趋准确、合理,本课题组直接利用各指标所包含信息对之进行客观赋权,即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在此之前,需先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设第n项指标为Xn(其中,j=1,2,3,…,n),取其无量纲化结果值X1,X2,X3,…,Xm(其中,i=1,2,3,…,m),计算xn的变异系数Vn,得到各指标变异系数向量V。计算公式为:

(公式3)

式中,σX为第n个指标的标准差;X 为第n个指标的平均数。

第五步,开展权重赋值。利用公式3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即得各指标权重向量W。设第n个指标的权重为Wn,计算公式为:

(公式4)

式中,n=1,2,3,…,k。

第六步,计算关联度。利用加权平均合成法计算各个评价单位(年份)的最终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5)

式中,W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E为关联系数矩阵;T为矩阵空间中行向量的维度,由当前评价层指标的个数决定。

计算多层评价系统的最终关联度时,应进行不同层级评价指标关联度的合成。设当前评价层为第r层,若要将第r层的关联度合成到它所属上一层即第(r-1)层,需对第r层的权重进行重新分配,计算公式为:

(公式6)

式中,t为第(r-1)层中指标的个数,进行权重的再次赋值后利用公式5即合成第(r-1)层的关联度,以此类推可将关联度合成到指标体系最高层。

第七步,竞争力排序。按照各个评价单位(年份)的关联度得分情况进行排名,结果即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近年来的排序。

(二)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历时性测定

鉴于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周期,尤其是短周期波动的考察能够较为真实地了解产业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情况”[1],本课题组将考察范围定为2007—2012年,按照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相应数据,具体指标值如表2所示。

将各指标6年内的最佳值单独列出,即得参考数列为表2所示的最佳值列。

利用公式1对表2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得如表3所示的指标无量纲化结果值。

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将表3中最佳值列的结果值数列作为参考数列,将其中各年结果值数列作为比较数列,利用公式2计算各指标值与最佳值之间的关联系数,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表4的主体数据部分即为关联系数矩阵E。

利用公式3计算硬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得各指标变异系数向量V=(0.791,0.897,0.832,1.035,0.839,0.868,0.590,0.752,0.747,0.506,0.686,0.786,0.576,0.749,1.445,0.775,0.814)。

利用公式4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得当前评价层中各指标权重向量W=(0.058,0.066,0.061,0.076,0.061,0.063,0.043,0.055,0.055,0.037,0.050,0.057,0.042,0.055,0.106,0.057,0.059)。

取T=17,利用公式5即可算出历年的最终关联度,即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结果和排名如下:

R2007(0.482)>R2008(0.461)

二、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总体演变

尽管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出版强国,且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迈进,我国面临的世界出版格局日益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但就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状况看,它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正在逐年攀升,增幅明显。总体来讲,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演变轨迹主要呈现两大特点。

(一)发展快速,呈日益增强态势

2007—2012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增长态势稳定且强劲,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从图1可以看出,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自2008年呈微幅负增长之后逐年提升,已增至2012年的最高值0.823,较2007年增长70.75%,年均增长率[2]11.29%。这种强势增长除了受到宏观层面我国经济发展对新闻出版市场需求的强力助推之外,主要得益于两大方面:一是政府为推动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出版企业自身为实现产业发展和转型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和尝试,如积极开拓市场,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创新,通过企业间的重组、兼并、上市以及出版集团的组建等推动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稳中有变,局部范围增幅不一

近年来,虽然我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逐年增长,但就历年的增幅看,呈现较强的波动性,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不难发现,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的增长稳中有变,历年增长率存在较大起伏,分别在2008年、2012年达到波谷和波峰,增幅分别为-4.36%、33.39%,2010年出现回落,增幅降为0.90%,直到2011年才重新回到两位数的增长,逐渐走向加速发展的可喜态势。2008年的指数出现微幅下降,这与当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以及新闻出版业经济的冲击不无关系。自2009年起,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较快缓解,特别是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直线攀升,增幅高达19.96%。此后,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经济水平开始逐渐复苏,国际出版竞争之势也日渐回升,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出现回落,增幅下降19.06个百分点。

三、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要素的纵向比较

本课题组利用各硬指标关联系数、变异系数、权重等测量结果分别计算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状况、相关产业状况、需求状况四大要素的最终关联度,对四者历年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结果性指标系统要素比较

结果性指标反映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结果,是新闻出版业现实竞争力与影响力强弱的直接体现。

1. 盈利状况要素

盈利状况要素主要借助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占本国当年GDP比重两大硬指标进行衡量。从表2中销售收入的增长看,由2007年的170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20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4.12%。从销售收入占本国当年GDP比重看,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49%下降到2012年的0.25%,降幅高达48.98%,年均增长率-12.59%。这是由产业销售收入的增速远不及历年GDP的增速所致,两者历年涨幅情况如图2所示。

盈利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的增长情况如图3所示。它由2007年的最高值0.687下降为2008年的0.467,降幅高达32.02%。在2009年以0.21%的增速微幅提升后又开始呈负增长,于2010年降到低谷。此后渐趋稳定,开始呈逐年上升之势,并于2012年达到33.75%的可喜增速。不过总体而言,2012年的指数还是较2007年下降了0.041,年均增长率为-1.22%,可见,六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盈利状况欠佳,盈利水平亟待提升。

2. 市场占有状况要素

市场占有状况要素各指标的增长情况如表5所示,详细指标值参见表1。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年均增长率13.23%,这说明我国出版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是日渐提高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发展均有一定起伏,前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较2007年下降0.03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1.20%;后者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4.07%。版税与许可证服务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24.93%,但历年波动性强,两次出现两位数降幅,波谷、波峰之间更是相差110.49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提升,但总体水平仍不够稳定,与海外出版强国抗衡的整体实力有待加强。

市场占有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由2007年的0.378提高到2012年的0.807,年均增长率16.38%。然而,它的增长并非稳态发展,起伏波动较大。如2008年增幅高达56.61%,却又在2009年、2011年分别出现18.75%、12.92%的降幅,至2012年又直线回升,达81.35%的最高值。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二)直接原因指标系统要素比较

直接原因指影响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强弱的直接因素,是从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因——产业自身的角度展开竞争力影响要素的探讨。

1. 生产要素

在新闻出版市场开放程度方面,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进一步扩大外商在印刷业等出版相关行业的投资范围,并逐渐对外开放图书、报纸、期刊的零售和批发市场,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等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资本结构得到改善,中外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活动日益频繁。然而,总体水平仍然有限,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人员表示,“新闻出版行业的开放仍然比较谨慎,迈的步子需要更大一些”[3]。在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素质方面,随着从业资格培训和管理工作的广泛展开和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等的大力实施,近年来总体素质已日渐提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上升显著,但人才队伍的储备和结构还有待优化。在编辑手段或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生产(印刷、复制或刻录)技术水平方面,已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绿色出版、网络出版、云出版等的出现得到提升,朝着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2. 企业要素

在新闻出版物内容质量方面,随着出版物质量管理与规范力度的加强以及编辑人员技能培训和质量优先意识的普及等,近年来精品力作频出,也越来越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版权引进输出比逐年下降。在新闻出版企业管理水平方面,随着转企改制的全面完成,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和高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少企业在管理机制、制度、模式等方面做了努力,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从全国范围看,企业经营管理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在数字化程度方面,据《2012年新闻新闻出版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达1 935.5亿元,比2007年增长446.88%,增幅大大超过其他行业,数字化程度呈快速增强之势。在产业集中度(CR4)方面,由2007年的21.32%增长为2012年的25.13%,年均增长率3.34%,这主要得益于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属于企业规模小且多、分散度高的原子型结构(CR4

3. 相关产业状况要素

2007—2012年,相关产业状况要素各指标的增长情况如表6所示。其中,除了互联网普及率呈稳定、强势的发展势头之外,其他三项指标的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如教育公共开支占GDP比重在连续两年微幅下降后于2011年达16.67%的增速;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2011年出现超过两位数的负增长,至2012年又以12.34%的增幅快速回升。

相关产业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呈平稳增长之势,由2007年的0.449提高到2012年的0.939,年均增长率15.90%,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普及率的强势增长。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增长迟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使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微幅下降,直至2009年大幅抬升后才走向稳态发展,并于2012年实现31.70%的两位数增幅,具体如图5所示。

(三)间接原因指标系统要素比较

间接原因指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是从产业环境方面对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强弱的作用力进行剖析。

1. 需求状况要素

2007—2012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增幅明显,年均增长率18.03%;人文发展指数逐年提高,发展稳健,年均增长率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在2009年有微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年均增长率3.28%;个人教育、休闲、文化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六年来呈下降趋势,有四年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2.48%。各指标历年数据及增长率情况分别如表1、表7所示。

从需求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历年得分看,因环球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和个人消费结构的冲击,2008年降至0.405,较2007年的0.604下降32.95%,成为六年来的最低值。此后四年竞争力逐年增强,涨幅分别为7.65%、9.17%、18.28%、29.48%,于2012年达最高值0.729。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具体增长情况如图6所示。

2. 政府行为与产业政策要素

在新闻出版业政策科学性方面,近年来,随着各项相关政策的制定,政府对产业的规划引导作用也日益凸显。如《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产业政策体系逐渐完备,走出去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效明显。在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度方面,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使我国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是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据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WEF)所做调查,中国的著作权保护水平仅3.4点,离最高值差2.6点[4]。在新闻出版业法律、法规完善程度方面,随着2011年3月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等的公布以及对《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修订工作的完成,我国已基本建立“以宪法为指导、以3部行政法规为核心、以5部部门规章为支撑、以251件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5]

3. 文化软实力状况要素

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之一,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强弱必然受到国家宏观层面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同时将反作用于文化软实力,对它的提升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在母语使用人数方面,全球使用汉语的母语人口数量排名第一,这无疑为立足于一定语言基础的文化产业以及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大优势。随着孔子学院的逐年增多和“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这对实现出版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为36项,较2007年增加32项,在全球排名首位。在文化影响力方面,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大环境下,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已随之上升,影响力水平呈增长态势。

注释:

[1] 徐小傑.图书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61.

[2] 按可变价格计算(当年价格),全文同。计算公式为:z=t-1In(Pt-Po)-1。其中,z为年均增长率,t为时间差值,Pt为报告期值,即第t年的数据,Po为基期值,即2007年的数据。

[3] 张弘.总署加大出版开放度民间资本有望获专项出版权.新京报,2012-07-11.

[4] Klaus Schwab.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WEF,2008:377.

竞价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评价数据 青年教师 教学竞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11-02

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各高校较为常见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和举措,旨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培养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楷模,促进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教书育人理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2013年连续两次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选手由各学院选拔,分文科、理工、综合三类,由教务处、督导室、人事处负责组成三个专家组评审。两届的评审方式不同,第一届52名参赛选手以集中教学演示20分钟的方式决出名次;第二届52名参赛选手以评委随堂听课评审方式决出名次。最终两届均有24名青年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

笔者对两届参赛选手的历年教学评价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对竞赛方式、竞赛效果,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否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做出确定性结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有一定效果

我们对第一届参赛选手近5年的教师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见表1)

由表1 可见,在竞赛当学年,无论获奖选手还是未获奖选手,获评年度教学优秀数明显高于参赛前和参赛后。表明,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有应激效果。但后续效果却表现不一致,获奖选手赛后2年获得的教学优秀数多于赛前2年,平均高20%。未获奖选手赛后2年获得的教学优秀平均数与赛前2年平均数相同。

这一结论也可由学生评教结果印证(见表2)。由表2可见,无论学生评A 数还是综合评价数,参赛学期明显高于参赛前和参赛后各学期的平均数。显示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教学成长确有应激效果,后续效果并不明显。这提示我们,如果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采取后续培养措施,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

二、竞赛评审方式对竞赛结果影响较小

我们对两届获奖选手的历年学生评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我们将两届获奖选手2010年以来的每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分析,无论获奖选手的评A数还是综合平均数比较,两届的趋势都一样,以参赛学期数值最大。参赛前或参赛后各学期平均数变小。表明竞赛评审方式对竞赛结果影响很小。

三、第一届选手的总体质量明显优于第二届选手

由表2还可看到,第一届选手的评A 数和综合平均数明显优于第二届选手。这意味着第一届选手的总体质量明显优于第二届选手。这一结果也可由表3显示。

由表3可见,按可比的4年度教学优秀获得数据,第一届参赛选手相比第二届参赛选手,获得每年度教学优秀数都多且获得比例平均高38%。换句话说,第二届教学竞赛的获奖选手获奖等级的含金量低。

两届获奖选手的平均年龄基本一样,分别为34.7岁和34.8岁。职称情况差异也不大,第一届获奖选手13位具有副高职称,11位具有中级职称;第二届获奖选手11位具有副高职称,13位具有中级职称。为什么竞赛结果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深入研究发现,第一届52名比赛选手的选拔是各学院优中选优,目的即为“拼”比赛。第二届选手的选拔则是将前一年选手屏蔽(只有一位选手再次参加),另选优中之优来参赛。部分院系的调研表明,组织第二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时,第一届参赛选手不愿意再次参赛。这一结果给我们3方面的启示:一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宜连年举办;二是参赛选手的选拔办法需要优化,起码上一届获得二等奖及以下选手应继续参加下一届的教学竞赛,提升竞赛的激烈程度,以决出真正意义的一等奖选手,发挥教学竞赛的作用;三是教学竞赛要有优惠的激励机制,足以吸引青年教师积极投入比赛。

四、两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均无学生参与评价是严重缺陷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位任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师资源。然而,前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选手选拔过程和竞赛评价过程均无学生参与,不能不令人遗憾。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对含金量较高的第一届教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赛前赛中及赛后学生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表4)。

由表4可见,总体而言,获奖选手的赛后学生评价好于赛前学生评价,表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培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促进作用。但从获奖类别看,综合类获奖选手的获奖等级与学生评价落差较大,显示单靠几个专家评审,存在失真现象,没有把真正优秀的教师选。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仅选拔环节应该把学生历年评价作为考虑因素,在竞赛环节也应纳入学生评价,学生的评分结果与专家评分结果各占一定比例,从而使获奖选手的含金量更高。

五、有关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相关建议

1.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应连年举办,应隔年或隔2年举办1次。

2.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应采取集中教学演示方式

随堂评审方式并未提高评审效果,也未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但组织难度和评审人员投入太大。教师反映也不好,竞赛时,5~7名评委进入课堂,对老师有压力,对听课的学生也有影响,故不宜再使用。

3.竞赛选手应有资格审查

除年龄标准外,参赛前2~4个学期的学生评价不低于B+应作为入门条件。数据表明,前两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均有两成学生评价为B-及以下选手参赛, 他们的竞赛效果并不好,浪费学校的竞赛资源。

4.竞赛评分应纳入学生的全员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在举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时,应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同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测评,测评结果评分与集中演示的专家评分各占50%,以促使⑷教师不能为赛而赛,而应为提高教学效果参赛。

5.明确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激励机制

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给予连续3年获得教学优秀待遇,以后各学年只要学生评价达到B+及以上,认定为校教学优秀。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金。二、三等奖获奖选手只给予一定的奖励金,但可参与下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6.建立竞赛及获奖选手的后续培养机制

竞价年度总结篇9

1中国民航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航成本构成主要有(1)航空燃油的成本(2)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3)人员成本(4)机场、营业部基础建设投资的成本(5)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

1.1航油的成本

航油成本是民航企业的单项最大成本项目。以2003年深航的数据为例,(见表1)航油成本占到该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22%左右,而同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这一数据仅为15.12%。造成这一重大差距的原因包括:一是由于国内航油供应体制具有高度垄断性的特点,航油的出厂价由国家计委规定,销售价由民航总局规定,即在出厂价基础上加价480元。国家计委规定的出厂价,是参照国际市场的油价,加上港口费、运输费、9%关税、17%增殖税,另外还有一些零碎,形成所谓的到岸价,就成为国内的出厂价。在生产成本定价和销售定价上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这种行政指令方式,导致国内航油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二是由于运营管理水平不够,各航空公司缺乏控制航油成本的有效机制,导致成本一路攀升,仅2002年1月份至2002年2月,平均燃油价格由每吨2657元上升至3553元,上升幅度达到33.72%。2005年7月23日,航油价格再次上调,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上调幅度达28%,给各民航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

[1]

(表一)深航和美西南航2003年成本费用对比表

名称项目深航(万元人民币)美西南航(万元美元)

发生额比重%发生额比重%

成本费用216867548800

飞机拥有成本4635621.385670010.33

旅客服务费52472.42//

飞机维修成本2669712.31430007.84

航油成本4771122.008300015.12

起降服务费2963513.67372006.78

工资性费用176428.1322240040.52

业务费71653.3048000.87

其他营运成本2956813.639830017.91

利息支出68453.1634000.62

1.2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

拥有飞机成本包括对飞机所有权及使用权的成本,具体包括飞机折旧、租赁费用及飞机和发动机配件费用等在内的综合成本。2001年国内航空公司的这项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3.1%,对比深航和西南航空2003年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2003年深航该项费用占总成本的21.38%,而同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仅为10.33%,差距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由于购买飞机的数量少,飞机购买价格高,二是飞机的折旧时间短为10-15年(美国为20年),三是国内运输企业资金实力不强,导致较高的财务费用支出,增加了运输企业拥有飞机的成本负担。飞机维修成本也是影响中国民航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民航公司飞机维修费用占总成本的16%,这与飞机维修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和有经验维修人员的缺乏有很大的关联,这无形中缩短了飞机的使用寿命,导致航空公司拥有飞机使用权的成本的增加。

1.3人员成本

根据2003年民航总局的统计年鉴,全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中人员相关成本只占总成本的3%左右。2005年南航的工资水平占总成本的7%,而同期美国航空公司这一指标占成本比重为40%。与国外航空公司相比,中国航空公司的人员成本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航公司工资水平较低,但同时我们看到,正是因为薪金水平低,导致近年来航空公司关键岗位上人才流失严重和员工的低水平工作绩效,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加重了人力成本的负担,削弱了民航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

1.4机场、营业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成本

目前,各航空公司在开办营业部的问题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看到各个航空公司或大或小的营业部,而营业部的开设会带来一连串成本的支出,除租赁费、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等基本费用外,还要发生折旧、维修费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占销售费用的10%~15%。更为严重的是不同营业部因考核利益等原因,恶性竞争、压低价格,使航空公司的成本迅速上升;另外机场设施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利用也是这几年影响航空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2005年9月1日民航总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通知,起降费、停场费、安全检查费和地面服务费收费标准提高,综合所有上调收费,每架飞机总成本支出多出了30%左右。机场的改革滞后,规模超前,机构臃肿,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使民航成本大幅度增加。

1.5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

航线、飞机是航空公司进行运输生产的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机队规划和航线规划是航空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目前,有的航空公司大中型飞机过多,而中长航程的航线较少,造成大型飞机飞中短程航线,导致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通过对比中美机队结构我们发现,中国大部分航空公司机型繁多,既有波音,又有空客,这使得资金和技术分散,维修费用也大幅度增加,同时因为进口零部件的双重收费,也使得中国民航公司成本增加。

综上述,中国民航在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着航油成本高、飞机的折旧和租赁费高和机场重复建设等问题。从根本上来看,这与民航目前施行的成本管理系统不完善有必然的联系。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过分强调内部生产经营价值耗费,仅重视实时实地成本控制,远不能满足目前战略管理环境对成本信息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战略的强调,必然导致建立一套支持战略的成本管理体系,这就是以战略为导向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2民航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引入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及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并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五部分。鉴于国内许多学者在成本预测、控制和评价方面已有成熟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这里着重研究成本分析和成本决策两部分。

2.1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基本分析工具有: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

2.1.1价值链分析

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由于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够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之中。价值链分析的核心就是分析企业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而与竞争对手的各项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看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进而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具体来讲,航空公司价值链分析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价值链的分析,航空公司可以确认自己公司的各项活动处于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在整个行业价值链的位置,并将价值活动的所耗成本与其价值及与竞争对手相关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确定是其处于竞争优势或劣势,进而决定对其是消除还是改进,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如下图表2所示,A航空公司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在总成本与竞争对手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航油成本所占比重过大,与B公司相比处于劣势,A公司即需对公司内部航油购买使用的各个流程进行分析,确定是哪个环节影响了航油成本的增加进而采取措施,如果是因为航油进价导致成本劣势,该航空公司就需要同供应商进行协商谈价、改选其他供应商或者采取后向整合策略自己组织生产。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价值链改造方面为我们做了典范。该公司通过管理入口周转率(公司的入口周转率仅为15分钟,而竞争对手为45分钟);由于入口的周转时间较短,可以使飞机每天的飞行次数增加,以相对较少的飞机完成了相对较多的飞行次数;因为砍掉了高成本的座位安排、旅途餐饮及行李转运等活动,使得公司的成本远远低于竞争对手,同时顾客也得到了更为低廉的机票价格实惠。

公司

活动A航空公司B航空公司

费用(元)比重费用(元)比重

航油消耗250000025%14400016%

高价件航材消耗500005%360004%

工资奖金福利等500005%450005%

机场建设15000015%15300017%

飞机发动机维修10000010%13500015%

营业部运营900009%9000010%

飞机发动机折旧210000021%19800022%

机票销售500005%540006%

其他500005%450005%

合计1000000100%900000100%

表二

2.1.2战略定位分析

民航业的竞争环境是决定其战略的重要因素,如机票价格、服务质量、安全飞行保障等。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战略定位分析就是要求通过战略环境分析,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实际上也就是确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民航外部环境变化日新月异,航空公司要想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生存和发展下来就必须对自己的战略进行恰当的定位。常见的战略定位分析有SWTO分析、五竞争力分析和PEST分析。无论采用那种分析方法,其实质都是要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特定环境中,在保证不显著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确保航空公司成本优势。

2.1.3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分析就是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企业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以更好地为战略成本管理服务,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部分。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包括选择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和厂址等,它针对的是如何通过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形成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联系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民航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在成本的源流上寻找出路,设法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不同行业或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在成本的影响因素上也都不同。在民航新的体制之下,对影响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挖掘,并通过杠杆学习进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当前许多航空公司一味地扩大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机队规模,造成大飞机严重过剩,运力闲置,生产成本、机场成本一度攀升和资金的无端浪费。

2.2战略成本决策

与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不同的是,战略成本管理在成本决策上强调分析公司战略运行成本与对手的竞争优势比较。无论是低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都十分强调相对成本优势,对那些运营成本高的战略进行大力的完善和改进。常用的成本决策方法有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法和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法将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分别施以权重,然后进行加权综合,比较两种或多种战略的成本总和,进行取舍和选择。这种方法因为能结合多种因素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法按资源在生产前后投入将企业资源分为约束性资源和弹性资源,由此产生约束性成本和弹性成本,通过比较各战略的弹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之和进行选择。以某公司为例,我们对其成本结构进行简要的分析,见表四所示表四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

成本类型成本项目金额(元)

公司相关成本管理成本100000/月

机场相关成本折旧150000/月

其他20000/月

飞机相关成本航油2500/公里

维修1200/公里

折旧500/公里

其他400/公里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中成本项目的比重,其中约束性成本为27万元,弹性成本为(2500+1200+500+400)*总飞行公里数,假设每月飞行公里数为30000则总成本为270000+(2500+1200+500+400)*30000=138270000元。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即与竞争对手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分析战略的可行性及可接受性。

3战略成本管理在民航企业中的具体实施及建议[2]

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90年代全国掀起的邯钢经验浪潮还是海南航空公司战略成本管理能力大显神效,都说明了这种管理方法的价值所在。然而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个细化管理问题,只有对所有环节的成本控制到位,才能相应降低成本,提高赢利能力。中国民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起点上,对成本进行战略导向性质的管理,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循序渐进地实施改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成功跨越。

3.1增强成本节约意识,塑造成本管理文化

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每个环节、每一业务流程都可能对成本管理产生影响。良好的成本管理文化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成本文化的内容主要有: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与成本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健全程度及其有效性等方面。如果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有比较好的成本管理文化作为实施的基础,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使每个员工都有有家可当,有财可理,有责可负的感觉,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成本意识,形成节约成本的良好习惯,成本就一定可以降下来,反之则必然增加。

3.2成本预算和成本否决相结合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做好市场调查,并根据价格走势进行市场预测,清楚地计算出每个经营项目的收益和成本至关重要。对成本大于收入,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能盈利的项目,除必须保留的主业项目外,要坚决从预算中砍掉,决不经营。预算也应根据价格等变化作适当的调整。要建立企业集体采购制度,严防大宗物品采购的“跑、冒、滴、漏”;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高价值原材料要经由负责人签字方可购买,把降低成本落实到具体组织、岗位和人头上;要落实严格的考评机制和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把成本经营落到实处。

3.3统筹部署,统一规划

民航机场、营业部重复建设及机队建设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造成。我国90年代初的民航分权一方面使航空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扩大市场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各航空公司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和机票价格战,结果造成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因此,中国民航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质的飞跃,有效的政府监管还是必需的。民航总局在分权的同时应建立最高管理层信息反馈的机制,加强对各航空公司的管制监督,在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做到事前有切实可行的成本支出计划,事中执行有限度,事后成本支出有效果,使成本处于有效控制之中,这样就可以为企业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决策,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3.4严把价值链管理,实现行业有效整合

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管理好自己的价值链和管理的相对优秀程度。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成本动因分析,这是消除成本竞争劣势并创造成本优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或后向整合,寻找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的机会,实现有效的低价采购;通过与销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形成更好的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通过现有消费者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航油航材成本在其成本结构中比重很大,通过与供应方及销售商、消费者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航空公司可通过油料、航材和飞行娱乐设备等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和销售市场分额的增加,提高自身成本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低成本战略。另外,各大航空公司应当抓住当前改革重组的机会,加快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在调整内部管理体系的同时,尽快完成“成本控制体系”。航空公司可采用兼并、转产甚至破产的方式对一些扭亏无望的投资企业进行及时清理,以避免成本的大幅增加。

3.5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扩大资源共享

信息时代,现代化民航企业要想降低成本,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体系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基础。在民航公司中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市场交易,收集和信息,实现电子商务自动订票、电子收款等措施都可以使成本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和易于操作。国外许多航空公司通过管理信息系统,集合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连锁供应系统,大幅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航材管理中,使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计划、决策,有效控制航材的送修、采购,寻找最佳的购货渠道和送修厂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最经济的采购和维修,大幅度减少了该公司的费用支出,而这些在我国航空公司却还是一片空白,亟待改进。

4结束语

战略成本管理为民航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但须全面有效地实施还有多方面的限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进一步开放,按照双边通航协议,中国会有更多的外国航空公司加入到目前已经竞争激烈的国际航线中,中国的航空企业如何利用入世的大好时机,尽早提高自身实力,真正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公司、大集团,成本的管理是根本所在。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航市场的逐渐规范,我们相信战略成本管理运作必将日趋规范,中国的民航业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曹建海:《中国产业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M]2005(1)

[2]刘少成:中国民航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民用航空》,[J]2005(8)

[3]汤姆森,段盛华译《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05(4)

[4]陈轲:《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04(12)

[5]刘文君:民航企业尽快实现由成本控制向成本经营转变,《中国民用航空》[J]2004(11)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厦出版社,[M]1997(9)

[7]张安民:《中国航空货运》,航天工业出版社[M]2005(4)

[8]petitiveStrategy[M].NewYork:FreePress,1980.34246.民航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竞价年度总结篇10

1 中国民航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

民航成本构成主要有(1)航空燃油的成本(2)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3)人员成本(4)机场、营业部基础建设投资的成本(5)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

1.1 航油的成本

航油成本是民航企业的单项最大成本项目。以2003年深航的数据为例,(见表1)航油成本占到该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22%左右,而同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这一数据仅为15.12%。造成这一重大差距的原因包括:一是由于国内航油供应体制具有高度垄断性的特点,航油的出厂价由国家计委规定,销售价由民航总局规定,即在出厂价基础上加价480元。国家计委规定的出厂价,是参照国际市场的油价,加上港口费、运输费、9%关税、17%增殖税,另外还有一些零碎,形成所谓的到岸价,就成为国内的出厂价。在生产成本定价和销售定价上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这种行政指令方式,导致国内航油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二是由于运营管理水平不够,各航空公司缺乏控制航油成本的有效机制,导致成本一路攀升,仅2002年1月份至2002年2月,平均燃油价格由每吨2657元上升至3553元,上升幅度达到33.72%。2005年7月23日,航油价格再次上调,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上调幅度达28%,给各民航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

[1]

(表一)深航和美西南航2003年成本费用对比表

名称项目 深航(万元人民币) 美西南航(万元美元)

发生额 比重% 发生额 比重%

成本费用 216867 548800

飞机拥有成本 46356 21.38 56700 10.33

旅客服务费 5247 2.42 / /

飞机维修成本 26697 12.31 43000 7.84

航油成本 47711 22.00 83000 15.12

起降服务费 29635 13.67 37200 6.78

工资性费用 17642 8.13 222400 40.52

业务费 7165 3.30 4800 0.87

其他营运成本 29568 13.63 98300 17.91

利息支出 6845 3.16 3400 0.62

1.2 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

拥有飞机成本包括对飞机所有权及使用权的成本,具体包括飞机折旧、租赁费用及飞机和发动机配件费用等在内的综合成本。2001年国内航空公司的这项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3.1%,对比深航和西南航空2003年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2003年深航该项费用占总成本的21.38%,而同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仅为10.33%,差距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由于购买飞机的数量少,飞机购买价格高,二是飞机的折旧时间短为10-15年(美国为20年),三是国内运输企业资金实力不强,导致较高的财务费用支出,增加了运输企业拥有飞机的成本负担。飞机维修成本也是中国民航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民航公司飞机维修费用占总成本的16%,这与飞机维修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和有经验维修人员的缺乏有很大的关联,这无形中缩短了飞机的使用寿命,导致航空公司拥有飞机使用权的成本的增加。

1.3 人员成本

根据2003年民航总局的统计年鉴,全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中人员相关成本只占总成本的3%左右。2005年南航的工资水平占总成本的7%,而同期美国航空公司这一指标占成本比重为40%。与国外航空公司相比,中国航空公司的人员成本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航公司工资水平较低,但同时我们看到,正是因为薪金水平低,导致近年来航空公司关键岗位上人才流失严重和员工的低水平工作绩效,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加重了人力成本的负担,削弱了民航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

1.4 机场、营业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成本

目前,各航空公司在开办营业部的问题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看到各个航空公司或大或小的营业部,而营业部的开设会带来一连串成本的支出,除租赁费、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等基本费用外,还要发生折旧、维修费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占销售费用的10%~15%。更为严重的是不同营业部因考核利益等原因,恶性竞争、压低价格,使航空公司的成本迅速上升;另外机场设施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利用也是这几年影响航空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2005年9月1日民航总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通知,起降费、停场费、安全检查费和地面服务费收费标准提高,综合所有上调收费,每架飞机总成本支出多出了30%左右。机场的改革滞后,规模超前,机构臃肿,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使民航成本大幅度增加。

1.5 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

航线、飞机是航空公司进行运输生产的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机队规划和航线规划是航空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目前,有的航空公司大中型飞机过多,而中长航程的航线较少,造成大型飞机飞中短程航线,导致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通过对比中美机队结构我们发现,中国大部分航空公司机型繁多,既有波音,又有空客,这使得资金和技术分散,维修费用也大幅度增加,同时因为进口零部件的双重收费,也使得中国民航公司成本增加。

综上述,中国民航在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着航油成本高、飞机的折旧和租赁费高和机场重复建设等问题。从根本上来看,这与民航目前施行的成本管理系统不完善有必然的联系。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过分强调内部生产经营价值耗费,仅重视实时实地成本控制,远不能满足目前战略管理环境对成本信息的要求。企业对战略的强调,必然导致建立一套支持战略的成本管理体系,这就是以战略为导向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2 民航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引入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及成本结构进行,并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五部分。鉴于国内许多学者在成本预测、控制和评价方面已有成熟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这里着重研究成本分析和成本决策两部分。

2.1 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工具有: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

2.1.1 价值链分析

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由于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够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之中。价值链分析的核心就是分析企业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而与竞争对手的各项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看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进而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具体来讲,航空公司价值链分析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的。通过价值链的分析,航空公司可以确认自己公司的各项活动处于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在整个行业价值链的位置,并将价值活动的所耗成本与其价值及与竞争对手相关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确定是其处于竞争优势或劣势,进而决定对其是消除还是改进,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如下图表2所示,A航空公司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在总成本与竞争对手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航油成本所占比重过大,与B公司相比处于劣势,A公司即需对公司内部航油购买使用的各个流程进行分析,确定是哪个环节影响了航油成本的增加进而采取措施,如果是因为航油进价导致成本劣势,该航空公司就需要同供应商进行协商谈价、改选其他供应商或者采取后向整合策略自己组织生产。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价值链改造方面为我们做了典范。该公司通过管理入口周转率(公司的入口周转率仅为15分钟,而竞争对手为45分钟);由于入口的周转时间较短,可以使飞机每天的飞行次数增加,以相对较少的飞机完成了相对较多的飞行次数;因为砍掉了高成本的座位安排、旅途餐饮及行李转运等活动,使得公司的成本远远低于竞争对手,同时顾客也得到了更为低廉的机票价格实惠。

公司

活动 A航空公司 B航空公司

费用(元) 比重 费用(元) 比重

航油消耗 2500000 25% 144000 16%

高价件航材消耗 50000 5% 36000 4%

工资奖金福利等 50000 5% 45000 5%

机场建设 150000 15% 153000 17%

飞机发动机维修 100000 10% 135000 15%

营业部运营 90000 9% 90000 10%

飞机发动机折旧 2100000 21% 198000 22%

机票销售 50000 5% 54000 6%

其他 50000 5% 45000 5%

合计 1000000 100% 900000 100%

表二

2.1.2 战略定位

民航业的竞争环境是决定其战略的重要因素,如机票价格、服务质量、安全飞行保障等。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战略定位分析就是要求通过战略环境分析,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实际上也就是确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民航外部环境变化日新月异,航空公司要想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生存和下来就必须对自己的战略进行恰当的定位。常见的战略定位分析有SWTO分析、五竞争力分析和PEST分析。无论采用那种分析,其实质都是要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特定环境中,在保证不显著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确保航空公司成本优势。

2.1.3 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分析就是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以更好地为战略成本管理服务,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部分。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包括选择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和厂址等,它针对的是如何通过基础结构的合理安排,形成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联系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民航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在成本的源流上寻找出路,设法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不同行业或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在成本的影响因素上也都不同。在民航新的体制之下,对影响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挖掘,并通过杠杆进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当前许多航空公司一味地扩大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机队规模,造成大飞机严重过剩,运力闲置,生产成本、机场成本一度攀升和资金的无端浪费。

2.2 战略成本决策

与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不同的是,战略成本管理在成本决策上强调分析公司战略运行成本与对手的竞争优势比较。无论是低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都十分强调相对成本优势,对那些运营成本高的战略进行大力的完善和改进。常用的成本决策方法有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法和竞争性成本结构分析法。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法将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分别施以权重,然后进行加权综合,比较两种或多种战略的成本总和,进行取舍和选择。这种方法因为能结合多种因素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因而得到广泛的。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法按资源在生产前后投入将企业资源分为约束性资源和弹性资源,由此产生约束性成本和弹性成本,通过比较各战略的弹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之和进行选择。以某公司为例,我们对其成本结构进行简要的分析,见表四所示 表四 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

成本类型 成本项目 金 额(元)

公司相关成本 管理成本 100000/月

机场相关成本 折 旧 150000/月

其 他 20000/月

飞机相关成本 航 油 2500/公里

维 修 1200/公里

折 旧 500/公里

其 他 400/公里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中成本项目的比重,其中约束性成本为27万元,弹性成本为(2500+1200+500+400)*总飞行公里数,假设每月飞行公里数为30000则总成本为270000+(2500+1200+500+400)*30000=138270000元。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即与竞争对手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分析战略的可行性及可接受性。

3 战略成本管理在民航企业中的具体实施及建议[2]

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90年代全国掀起的邯钢经验浪潮还是海南航空公司战略成本管理能力大显神效,都说明了这种管理方法的价值所在。然而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个细化管理,只有对所有环节的成本控制到位,才能相应降低成本,提高赢利能力。民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起点上,对成本进行战略导向性质的管理,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循序渐进地实施改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成功跨越。

3.1 增强成本节约意识,塑造成本管理文化

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每个环节、每一业务流程都可能对成本管理产生影响。良好的成本管理文化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成本文化的主要有: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与成本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健全程度及其有效性等方面。如果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有比较好的成本管理文化作为实施的基础,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使每个员工都有有家可当,有财可理,有责可负的感觉,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成本意识,形成节约成本的良好习惯,成本就一定可以降下来,反之则必然增加。

3.2 成本预算和成本否决相结合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做好市场调查,并根据价格走势进行市场预测,清楚地出每个经营项目的收益和成本至关重要。对成本大于收入,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能盈利的项目,除必须保留的主业项目外,要坚决从预算中砍掉,决不经营。预算也应根据价格等变化作适当的调整。要建立企业集体采购制度,严防大宗物品采购的“跑、冒、滴、漏”;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高价值原材料要经由负责人签字方可购买,把降低成本落实到具体组织、岗位和人头上;要落实严格的考评机制和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把成本经营落到实处。

3.3 统筹部署,统一规划

民航机场、营业部重复建设及机队建设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造成。我国90年代初的民航分权一方面使航空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扩大市场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各航空公司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和机票价格战,结果造成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因此,中国民航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质的飞跃,有效的政府监管还是必需的。民航总局在分权的同时应建立最高管理层信息反馈的机制,加强对各航空公司的管制监督,在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各项法规同时,做到事前有切实可行的成本支出计划,事中执行有限度,事后成本支出有效果,使成本处于有效控制之中,这样就可以为企业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决策,使其更加规范、。

3.4 严把价值链管理,实现行业有效整合

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管理好自己的价值链和管理的相对优秀程度。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成本动因分析,这是消除成本竞争劣势并创造成本优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或后向整合,寻找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的机会,实现有效的低价采购;通过与销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形成更好的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通过现有消费者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航油航材成本在其成本结构中比重很大,通过与供应方及销售商、消费者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航空公司可通过油料、航材和飞行娱乐设备等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和销售市场分额的增加,提高自身成本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低成本战略。另外,各大航空公司应当抓住当前改革重组的机会,加快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在调整内部管理体系的同时,尽快完成“成本控制体系”。航空公司可采用兼并、转产甚至破产的方式对一些扭亏无望的投资企业进行及时清理,以避免成本的大幅增加。

3.5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扩大资源共享

信息,化民航企业要想降低成本,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体系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基础。在民航公司中利用数据交换系统进行市场交易,收集和信息,实现电子商务自动订票、电子收款等措施都可以使成本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和易于操作。国外许多航空公司通过管理信息系统,集合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连锁供应系统,大幅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航材管理中,使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计划、决策,有效控制航材的送修、采购,寻找最佳的购货渠道和送修厂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最经济的采购和维修,大幅度减少了该公司的费用支出,而这些在我国航空公司却还是一片空白,亟待改进。

4 结束语

战略成本管理为民航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但须全面有效地实施还有多方面的限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进一步开放,按照双边通航协议,中国会有更多的外国航空公司加入到已经竞争激烈的国际航线中,中国的航空企业如何利用入世的大好时机,尽早提高自身实力,真正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公司、大集团,成本的管理是根本所在。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航市场的逐渐规范,我们相信战略成本管理运作必将日趋规范,中国的民航业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

[1] 曹建海:《中国产业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M]2005(1)

[2] 刘少成:中国民航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民用航空》,[J]2005(8)

[3] 汤姆森,段盛华译《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 2005(4)

[4] 陈轲: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04(12)

[5]刘文君:民航企业尽快实现由成本控制向成本经营转变,《中国民用航空》[J]2004(11)

[6]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厦出版社,[M]1997(9)

[7] 张安民:《中国航空货运》,航天出版社[M]2005(4)

[8] Michael E P. Competitive Strategy[M ].New York:Free Press,1980.34246.民航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