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保险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06:37:48

少儿保险论文

少儿保险论文篇1

一、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研究和实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家庭迁移成为人口流动新的趋势,大批适龄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成为“流动儿童”。流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问题。学术界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详实地描述流动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外,还深入地探讨了流动儿童在教育、社会融合、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这些数量庞大的研究,主要都是“问题取向”的(deficit-orientation),也即是将流动儿童本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而提出,无论是研究者、实践者还是社会政策制定者将注意力大多放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上。“问题取向”视角影响下的流动儿童研究大都聚焦于儿童及其家庭的劣势,与此相对应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焦点也在于如何帮助流动儿童解决他们的问题,缓解其不足。无论采取何种模式(社会捐助或者政府帮扶),“问题取向”下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做法都是期望透过他者的救助,来实现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这种实践和政策干预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补缺型和补救型的1994年和1995年,《天津教育》和《中国教育报》率先刊发了两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这激发了教育部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状况的调研,也为1998年联合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供了现实依据。其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条例,以及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组织投入到流动儿童社会服务,均是在将流动儿童视为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政府或社会作为流动儿童条件改善的关键性力量而不断地得到强化。

(二)是分散化和孤立化的补缺型和补救型的特点,注定“问题取向”的干预和实践的分散化和孤立化。笔者以“社会工作”和“流动儿童”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的5篇论文,主题分别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流动儿童问题与社会工作回应、流动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对社会工作的启示。这些干预实践明显呈现分散化和孤立化倾向,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这导致仅仅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方法,单纯强调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在流动儿童服务中的应用,从而陷入了“方法为本”和“工作者为本”的陷阱中。①

(三)儿童主体性缺乏如前文所述,问题取向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特别强调外界的介入,如: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学校等,往往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导致干预动力不足,造成很多干预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这使得我们一方面质疑政府政策和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流动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没有缓解。所以,本文认为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干预实践和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流动儿童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这对于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是不可持续性的。儿童抗逆力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新的实践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取向下的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

二、儿童抗逆力与社会工作实践

(一)儿童抗逆力:儿童研究从问题取向到优势视角的转型抗逆力(resilience,又翻译为弹性、复原力、心理韧性)研究的兴起与学者对风险(risk)的关注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研究中,风险用以形容表现不符合主流价值规范的学生,如:失学、犯罪、疾病等。早期的研究者主要采用“问题取向”的分析范式,关注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认为部分儿童在风险中所展示出的良好适应模式是非典型的,因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取向研究范式受到了学者的批判,认为由于聚焦到儿童及其环境的消极因素,容易造成问题化倾向,对儿童或者青少年的发展反而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有学者指出将儿童标签化为“精神分裂症儿童”比其行为偏差本身还要严重。①正是因为问题取向研究范式的不足,抗逆力理论由于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引导研究者关注风险中个体的资源或优势,从而实现了范式的转换,激发了预防和干预的全新理念。对有抗逆力的儿童的研究也随后展开,如:加梅齐和鲁特(Garmezy&Rutter)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儿童,尽管生活在高危的环境中,仍然发展为健康的,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的年轻人②;韦尔内和史密斯(Werner&Smith)认为大多数儿童具有自我矫正的倾向(self-rightingtendency),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发展出能力、自信和照顾等技能。③儿童抗逆力成为困境儿童研究和干预的新范式。儿童抗逆力概念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也发生了演变。儿童抗逆力最初被视为个体抵抗逆境的固定品质,主要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提升其适应高危环境的成功的适应力。④但有学者认为抗逆力并不是一种要么有,要么没有的固定品质,儿童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抗逆力。⑤鉴于此,有学者将儿童抗逆力视为儿童成功适应的结果⑥或者是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相互博弈的过程。⑦虽然抗逆力的概念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其核心始终包括三个部分:暴露在困境中;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的出现;展示积极适应结果。⑧所以,本文认为儿童抗逆力是指儿童在逆境中依靠自身和环境系统的资源或优势,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个体和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并且在儿童生命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一样的形式。

(二)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20世纪80年代,儿童抗逆力研究者开始尝试将研究成果用于推动高危儿童或青少年的干预和预防计划,如:抗逆力在学校教育和精神健康服务传递中的应用等。有学者就提出抗逆力研究是对教育、青少年服务和以优势为本的社会工作的真正回馈,它给那些为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服务的工作者提供了以研究为本的答案:找出能够促使青少年的保护性因素,即可以促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不利和创伤之时健康和成功发展的发展性支持和机会。⑨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具有不同以往的干预理念、干预系统和干预原则。首先,在实践理念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聚焦于寻找困境儿童内在能力和系统优势。有学者认为青少年抗逆力的核心理念是:高危青少年可以做得到、所有的个人都有内在的抗逆力、人和地方可以创造差异、言传身教胜于一切、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我们对内在能力的信念开始的。①这种对儿童自身能力、资产的关注,直接回应了儿童时期的发展性任务,这同减少儿童暴露在逆境中的危险一样,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发展中的挑战。其次,在干预系统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系统为儿童生活的所有系统。早期的儿童抗逆力提升实务计划,很多干预计划都在学校推行。因为儿童在学校呆的时间很长,所以学校是实施支持儿童和协助儿童克服环境压力的干预计划的极佳场所。在学校推行抗逆力干预计划,能够有效地推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并取得明显的效果。②随着抗逆力研究从个体取向逐步向系统取向转变,有学者就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单个的系统或者实践能够推动儿童抗逆力的成长,成功的实践的关键因素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实践地点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整合传递系统。③这种整合性的服务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儿童所处的系统出发,从多个层面———学校、家庭、社区———实施干预;二是儿童抗逆力提升实践应该与现有的儿童服务相整合(如: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再次,在干预原则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遵循综合的行动原则。儿童抗逆力理论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遵守以下原则:在干预基础方面,关注与儿童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证据,强调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结合;在干预方法方面,认为儿童发展面临的消极因素的减少和积极因素的提升同样重要;在干预目标设定方面,关注干预儿童所处环境的影响,将干预目标和儿童的背景有效地整合;在干预手段方面,提供整合的而不是碎片似的服务,提升干预的可持续性。④#p#分页标题#e#

三、“抗逆小童星”:一项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项目简介

“抗逆小童星”是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与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共同合作的“增强儿童抗逆力实务项目”,服务时间为2010年10月—2011年10月。1.项目实施社区基本情况南京市建邺区HY社区,现有居民4015户,10562人,该社区主要是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整体收入水平偏低。HY社区内有一所外来工子弟小学,兴办于1999年,校舍在HY社区居委会楼上,共两层楼,整个学校没有操场、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只有一间活动室,供学生课间休息使用。该校共有学生600名,教师11人。由于南京市建邺区2005年逐步实施“将流动儿童纳入公办教育”的规定,该校规模不断缩小,且将于2012年上半年停办。所以,对于在这一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而言,他们面临的困境更突出,选取该校作为抗逆力提升实务项目的实施地,比较合适。2.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抗逆小童星”项目组通过前期评估,选取其中100名流动儿童参加“抗逆小童星”抗逆力提升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占64.0%,女生占36.0%;平均年龄为12岁;农村户口占84.2%,非农户口为15.8%;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在高中及以上的分别为19.1%,8.5%;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比较好或者好的仅占16.1%;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等级相对较低,大多数都是非正式就业,职业类型主要是卖菜、清洁工、卸货工等。

(二)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社会工作实践:理念、评估和干预策略

1.理念:生态系统理论与优势视角结合下的整合型社会工作20世纪70年代,社会工作领域中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得到广泛应用,其对个体和环境系统双重聚焦的整合视角,挑战了传统社会工作实践中个体心理聚焦的视角。生态系统理论是强调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一种思考和组织的知识系统,其认为人类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而是个体与社会、物理环境、阶层和文化环境连续交换的产物,并且依赖于服务使用者的参与和分享。①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共分为四个部分: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系统(macro-system)。②生态系统理论对系统之间互动的强调,使得“人在环境中”的核心概念得以复苏,为整合型的、通用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领域中优势视角成为新的范式,其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福利、家庭和老年人服务中。优势视角聚焦于服务对象的资产(asset)或优势,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互协作,而不是社会工作者作为专家的角色来主导干预活动,同时干预任务也转变为协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增强他们潜在的能力,从而在逆境中成功地获得发展。③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之一,自然也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将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整合在一起,越来越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主流模式④,此时期兴起的抗逆力提升实践,就是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结合的产物。受这一社会工作实践理念的启发,本文将流动儿童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予以审视,将流动儿童抗逆力视为特定环境中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图1反映的是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生态系统:一方面流动儿童抗逆力直接受到微观系统中家庭、学校和邻里的影响,宏系统中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外系统中社会服务组织、基层政府、社工高校也会间接地影响流动儿童;另一方面流动儿童抗逆力还是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如:系统之间的互动,或者是系统内部的互动。无论是系统本身还是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的互动,均包含影响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优势/劣势)。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结合下的整合型社会工作包括两方面的整合:一是系统整合,充分考虑宏系统、外系统、中系统和微观系统对流动儿童的影响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优势/劣势,发掘流动儿童及其环境系统的主体性;二是方法整合,从流动儿童及其系统的优势/劣势出发,综合应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而不是专注于外部干预,割裂地考虑哪些适合个案工作,哪些适合小组工作,哪些适合社区工作。

2.评估: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其危险/保护因素的评估在抗逆力研究和干预过程中,对服务对象及其环境系统危险/保护因素的界定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流动儿童宏系统作为其成长和发展的背景,基于个体维度的抗逆力—易感性(vulnerability),系统维度的危险—保护因素两个维度,评估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外系统、中系统、微观系统的优势和劣势。①具体结论如下:

(1)个体抗逆力—易感性方面。流动儿童在面对风险时具备一定程度的抗逆力,但是54.3%的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较低,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流动儿童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易感性。具体而言,流动儿童的乐观感明显好于归属感和效能感,低水平乐观感的流动儿童占9.1%,而归属感的低水平率为26.8%,效能感为34.8%。这说明流动儿童对自我和周围现状积极的认知能力,明显高于其对环境的归属感,而流动儿童对自我生活的管理能力是最差的。

(2)系统危险—保护因素方面。流动儿童生活系统中保护因素较少,危险因素较多。流动儿童生活系统中无论是危险因素还是保护因素主要集中于微观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的作用不够明显,系统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也较少,这更恶化了流动儿童的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可知,直接的保护因素包括:连续的家庭照顾、父母稳定的婚姻关系、较好的父母关系、较高的学业期待、较高的班干部担任率、良好的同辈关系;直接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校合作较少、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居住方式、粗暴的教育方式、较少鼓励子女能力发展、较少参与子女生活、家庭文化氛围不足等;潜在的保护因素有:社会服务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高校;潜在的危险因素有:社会支持因素缺乏等。

3.策略:危险聚焦/资产聚焦/过程聚焦流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面临的危险因素较大,保护因素不能很好地调节危险因素的影响,则儿童有可能出现情绪失调、行为失范、行为等问题;相反,如果儿童具有的保护因素能够有效地调节危险因素,则儿童即使是在逆境下,同样能够获得良好的适应结果。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儿童个体和系统的保护因素、减轻儿童个体和系统的危险因素。抗逆力为本的儿童干预实践,提供了一个干预的替代性框架,聚焦到儿童生活系统中的资源或者优势,通过建立儿童的保护网络和提升儿童能力,最大化儿童良性发展的可能。抗逆力提升综合起来有三种干预策略:危险聚焦策略(risk-focusedstrategies)、资产聚焦策略(Asset-focusedstrategies)、过程聚焦策略(process-focusedstrategies)。①本项目综合应用了这三种策略,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如图2所示。#p#分页标题#e#

(1)危险聚焦策略,聚焦到减少或预防危险因素及其影响,主要涉及微观系统的干预。这是指减少儿童暴露在危险中的经验,针对流动儿童而言,主要是减少流动儿童家庭危险因素(亲子关系链接不够、父母投入子女生活较少等)、流动儿童学校和社区危险因素(较低的学业成就、单一的成就来源、社会支持缺乏等)。本项目采取的干预方法有:针对家庭危险因素,实施的方法有推动儿童亲密关系的建立、增加父母投入子女生活的机会,比如: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子女和父母共同完成;在结束和开始时举办庆典,邀请家长参加,共同见证子女的成长;针对学校和社区危险因素,则是增加儿童的学业成就,扩大其成就来源,比如:让儿童加入英语课外学习班、增加儿童上台表演的机会、扩大其资源网络。

少儿保险论文篇2

调查显示,在中国城市居民对各项险种的需要程度中,少儿险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健康险和养老险。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少儿商业保险市场持续走热。很多保险企业纷纷踏足这一领域,推出自己的少儿险产品。在这样一个市场背景下,信泰保险也于2013年8月推出了倾力打造的“百万系列”少儿险——百万前程少儿保险计划。

目前的少儿险市场,形势如何?信泰保险司推出的少儿险产品又有什么特色和创新?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与信泰保险分管精算与产品部的助理总裁李俊进行了深度对话。

市场蛋糕持续做大

如今中国0~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数高达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61%,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每个父母对于孩子均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恨不得“捧在手里,护在心里”,对于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均特别重视。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大众保险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储蓄、人身保障产品关注度持续上升,市场前景大好。

也正因如此,各家保险企业纷纷涉足这一市场,推出各式各样的少儿险产品。然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不足、市场定位不清晰、产品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制约市场蛋糕持续做大的重要因素。李俊表示,国内少儿险要想健康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创新。

保险思维决定产品形态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下少儿险市场持续走热,但相较于国外少儿险市场来说,目前中国的少儿险市场,无论是市场需求抑或是产品设计等方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对此,李俊持有不同看法。“不能说我们国内保险市场上的少儿险产品与国外相比有多少的差距,国外成熟市场上的少儿险无非也就是教育储蓄、意外、重疾、医疗保障诸如此类。我认为我们最大的差距存在于保险思维上。”李俊说,“国外的孩子家长在保险消费中,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不受到风险因素的干扰,因此通常会先保父母,而后再考虑孩子的保障;而国内的孩子家长,通常是把保障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且希望保障越高越好。”

以日本的家庭为例,基本每个家庭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投保,但他们在选择保险产品之前一定会先看这款少儿险是否有保费豁免功能,以保证父母突然身故或者罹患重疾时,保险公司会继续履行保险合约,守护他们的孩子。其次,他们会关注产品的保障能否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需求,而非盲目追求高保障。这种思维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少儿险产品设计理念及产品形态上的不同。很多险企打着高保障、高回报的名头,把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产品提供给了孩子,其实这些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少儿险产品。

以孩子的保险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产品创新,并引导孩子家长树立正确的保险理念,这是保险企业的责任,同时也少儿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百万前程,试水少儿险市场

李俊说,信泰保险作为一家起步不久的保险公司,时时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公众,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少儿教育方面更是花大力气和精力去推动国学文化的普及,年年举办少儿国学文化节,广受好评。今年的少儿国学文化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也借着这个机会,在全力打造信泰“百万系列”产品线的整体思路下,推出了“百万前程”保险计划。

百万前程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特别为考入大学的孩子提供本科学习期间的高额人身保障;跟随市场热点需求,为孩子设计了深造留学补助、婚嫁创业补助等,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环节都为其提供支持;公司还将积极寻求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的合作,为客户提供少儿教育服务,使他们能够花更少的钱,让孩子享受高品质教育。

“公司推出这款产品主要以教育金为主约,搭配意外、重疾、津贴等附加选择,外加父母保费豁免这一创新点。”李俊说,“我们对于这款产品的把握在于以少儿教育金为突破口,以其他保障为辅助,将选择权交给客户,由其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力求带给客户良好的产品体验。这也是基于目前中国少儿险市场的整体调查和发展趋势来开发的产品,我们注重产品的创新,同样也注重推出新产品时对客户心理的引导,希望普及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

关注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升级

“百万前程是我司投入市场的首款百万系列少儿险产品,因此它的设计理念及市场反应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李俊说,“目前,基于百万前程产品形态的考虑,暂时只是在个险渠道推广;未来,我们将会对其进行改造和简化,像百万身驾一样将其推广到其他销售渠道,保证其在公司其他销售渠道也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李俊还表示,百万前程保险计划的设计开发,包含了很多创新理念,但限于目前的市场环境,部分创新设计尚未在目前推出的保险计划中完全呈现出来。公司还将考虑对该保险计划进行持续的二次开发和升级,逐步完善少儿险在医疗、意外等保障责任的覆盖,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市场感兴趣的第三方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产品体验。

以产品创新引领市场发展

保险,对于中国人来说,从一开始的抵触到逐步接受,有一个过程。对于所有从事保险行业的人来说,就是要推动这个过程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不仅要努力普及保险意识,更要设计贴近市场的产品供客户选择。

少儿保险论文篇3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当前国家“新农合”提出的两类6种儿童大病重病[1]的经济负担和在上海“少儿住院基金”(简称少儿基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简称居保)两大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中的实际报销水平,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善上海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上海三家儿童专科医院2008—2010年两类6种儿童大病重病患者的均次就诊费用资料。6项病种分别为4种先天性心脏病和2种白血病。4种先天性心脏病分别为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症、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2种白血病分别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病例的入选以出院诊断为准。共收集1917例患者的病案资料,从少儿基金获得报销的共1896例,从居保获得报销的共1826例。具体回顾资料包括就医年份、就医医院、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总费用、少儿基金报销的费用以及居保报销的费用。1.2分析方法针对6种疾病的医疗费用和报销费用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这6种疾病的报销比例间有无统计学关系。由于患儿产生的医疗费用和报销费用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均使用非参数检验。其中,对于两配对样本资料,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于两独立样本资料,使用Mann-WhitneyU检验;对于多个独立样本资料,使用Kruskal-WallisH检验。均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病重病患儿疾病经济负担分析从四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均次医疗费用实际发生情况来看,患者需自己负担相当一部分费用。由于费用数据均呈偏态分布,四种疾病的自付医疗费用中位数能较好地代表人群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动脉导管未闭15818.65元,法乐氏四联症6123.68元,房间隔缺损17901.47元,室间隔缺损10236.56元;2种白血病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自付医疗费用为1979.46元,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为2781.08元(表略)2.2少儿基金和居保报销比例比较分析少儿基金和居保的理论报销比例分别为50%,但上述疾病的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总体上少儿基金报销比例为32.74%,明显低于居保的报销比例(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各种疾病的少儿基金报销比例均显著低于居保报销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略)。从先天性心脏病的费用数据来看,两种保险类型共同报销的比例总和也有很大区别。合计报销比例最高的是法乐氏四联症,为80.85%。

少儿保险论文篇4

【关键词】 风险预防理论; 儿科;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82-02

风险预防是指在潜在的医疗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力求将风险事件对医院和患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1]。目前已经有部分科室开始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到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之中,尤其是在儿科,患者一般具有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特征,一般对事物的辨别性较差,无法正确、清晰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加上有些家长照顾不周,使得儿科的护理安全工作更加重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儿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这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特别是患儿父母,他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目前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有限的矛盾日益加深,已经成为困扰儿科医护人员的一个棘手问题[2-3]。为了降低儿科安全隐患的发生和潜在危险对患儿危害,尝试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到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日常护理之中,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进行住院就诊的儿童患者250例,男性患儿124例,女性患儿126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4岁,平均(3.35±1.79)岁,另选2013年1-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250例,作为试验组,男性患儿123例,女性患儿127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5岁,平均(3.81±1.22)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2年7-12月,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患儿25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而在2013年1-6月按照病情对照选取250例患儿作为试验组,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护理常规护理工作之中,具体工作如下。

1.2.1 风险的识别与确定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的处理。住院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对周围环境缺乏基本的认识,对医护人员存在恐惧心理,自控力较差,自主意识不是很强,因此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概率较高;其次,患儿用药剂量一般较小,常以患儿体重计算,体重测量稍有疏忽,剂量就有可能大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加上患儿年龄小,种类过多,患儿不能确认,也存在用药错误的潜在危险;最后,患儿在生病期间病情变化极快,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就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患儿带来较大的风险。归类起来护理风险大致分为三类:意外事件、护理失误、病情监控[4]。

1.2.2 风险的预防 首先,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科室每日对出院病人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了解出院患者的意见,掌握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效[5]。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督导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针对容易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护理风险事项关键环节的管理规定,如制定各项操作过程中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规范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护理质量,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基础。

其次,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风险预防纳入护理人员的日常教育和新入职护士的培训课程之中,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继续教育学习班进行护理风险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并将以往发生案例呈现给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感和诚信度,提高儿科护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同时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再次,住院患儿病情变化快,所以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处于应急备用状态。用后要及时补充,有专人负责管理,每班交班,不能忽略每个小环节,如电动吸引器胶管是否老化,电器通电情况是否完好等。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操作规范规,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事故处理机制,从风险的发生、上报直至最后的处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当风险一旦发生时,护理人员可以有条理可循,力求将风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6];

最后,在预防方面,采用护理长-护理人员的二级预防机制,护士长定期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检查,如发现操作隐患情况进行及时纠正,规范操作,并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此外定期召开总结例会,对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并集中进行改进,以保证护理人员对风险全程全面监控。

1.3 观察指标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对风险事件的归纳,即意外事件、护理失误、病情监控,对两组护理人员在观察期内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统计,比较两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其次,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测评患者家属对两种护理模式的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维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护理模式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尝试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儿科护理之中,在观察期内只有13例患儿出现了风险事件,而在对照组65例出现风险事件,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程度调查

观察期结束后,笔者所在医院对参与研究的两组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方式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对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患儿的日常护理中持肯定态度,满意程度也更高,详见表2。

3 讨论

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儿科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达到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消除风险隐患的目的,有效的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降到最低[7]。如表1所示,在同样的观察期内,经过尝试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常规护理过程中,试验组只出现13例风险事件,而在应用风险预防理论之前的对照组,却发生65例风险事件,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常规的护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时刻提醒护理人员,而且可以对日常的护理操作做到精益求精,总之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识别护理风险。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防范护理风险。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护理人员提高护理的质量和能力,保障患儿的安全有重要意义[8]。

参考文献

[1]蔡学联,陈爱初.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社,2005:2-3.

[2]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36-837.

[3]梅琳.婴幼儿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103-104.

[4]任志萍,李兰凤,张瑜联.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15):2387-2388.

[5]权春艳.小儿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267-268.

[6]孙晓平.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29):5206-5207.

[7]田玉凤,李茶香.警示录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0):2607-2608.

少儿保险论文篇5

【关键词】跌倒风险评估;小儿康复;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42-01

跌倒是指平地行走或从稍高处摔倒在地,一旦跌倒极易发生骨折或形成血肿。患者跌倒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迭加的累积效应,跌倒的可能性随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1】,跌倒/坠床会造成脑部损伤、骨折、软组织挫伤和脱臼等伤害。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和负担,而且还给医院带来负面的影响。在护理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安全是维护就医者利益的主要内容【2】。由于小儿康复患者的特殊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我科在2012年开始将跌倒风险评估应用于住院的康复患者,在科室跌倒/坠床预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 一般资料

统计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4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40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落实防范跌倒/坠床的护理安全措施

2 方法

患儿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应用跌倒风险评估表(上海儿医中心的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单)对患者进行评估,年龄1岁须进行逐项评估,总分为五项分数之和;高风险人群包括1岁以下者、1岁以上评分≥3分者。对高风险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单和跌倒风险管理记录单,并在其床头悬挂“防跌倒”的安全标识。病室粘贴“防跌倒”的宣传图片,时刻提醒患者家属在患者活动及床上时给予警示,以防跌倒/坠床,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跌倒评估每周评估1次,对于特殊用药者、转科患者均要重新给予评估。若发生跌倒/坠件30分钟报告护士长,护士长2小时上报护理部,并填写不良事件报关单,科室及时进行讨论、整改。

3 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①引导患儿及家长熟悉病区环境;②教会家长使用床栏③检查环境和设施是否完好;④夜班时开启夜灯;⑤孩子坐婴儿车或轮椅时使用安全带;⑥告诫孩子不要在不安全的地方玩耍,如窗台、椅子;⑦加强对患儿的评估及观察。⑧告知穿防滑鞋等。

5 讨论

护理安全是医院质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重视患者安全,要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住院期间的安全事项,加强安全教育,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自实施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以来,护理人员提高了预警意识,及时告知做好宣教,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从而减少了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安全,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少儿保险论文篇6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就开始进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成为焦点论题,被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颇丰,所涉领域涵盖教育管理、心理行为、人格发展、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综观文献,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因留守经历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层面。事实上,留守儿童并非是一个分化的群体,其中既有因留守而产生适应不良的个体,但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为什么同样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有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发展,而有的不能?“在面对不利或者危险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弹性这种心理机制就会起保护作用,使个体能较好地适应环境,避免适应不良。”那么,心理弹性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保护性作用?其作用如何?本研究通过考察留守儿童及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从心理弹性理论角度理性看待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心理弹性及其相关理论

心理弹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我国的研究也在积极跟进之中,并在研究对象、研究侧重点方面有所创新。在心理弹性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前者是指那些能减轻处境不利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弹性发展的因素,后者则是指能够降低或减少心理或行为等不良适应出现的积极因素。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的保护性因素。外部保护性因素是指周围环境变量,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监护类型等;内部保护性因素则是指个体变量,主要包括个人气质、能力、技能及自我效能等。研究发现,不利环境并不必然导致个体发展不良,在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下,个体仍有机会正常发展。

二、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范方(2005)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冲动任性,自制力差;紧张焦虑,心神不定。蒋怀滨(2008)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乐群性低、淡漠孤僻、自卑拘谨、紧张焦虑,但独立自立性较强。曾红(2010)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大都表现为抑郁、自卑、内向、不信任他人、人际关系较差的人格特征。可见,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不容乐观。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徐建财(2008)的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拘谨,与人交往缺乏主动性,不愿冒险,缺乏进取心,做事着重现实、理智,缺乏自信,凡是力求妥善处理,较为镇静,不鲁莽,独立性较强,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高。然而谭杰华(2008)的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大都较为内向、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易波动、易生烦恼,喜欢冲动任性,但独立自强,遇事能当机立断。温义媛(2009)的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更为孤独、内向、情感冷漠。不难看出,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特征大都较为消极,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人格特征。

三、从心理弹性视域理性看待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

通过对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发现,这两者人格特征似乎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大都表现为不健康的人格特征。那么,留守儿童消极的人格特征是否由留守经历而起?留守经历是否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是否具有延续性?本文将从心理弹性的视角进行探讨。

(一)留守经历不必然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留守至进入大学这一时期,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较为积极的人格特征。留守儿童在经历情感缺失、亲子关系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仍可以同普通大学生一样步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巨大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在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身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留守经历也并不一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等各方面的缺陷。从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现状可以看出,似乎留守儿童与留守经历大学生大都表现出不健康的人格特征,但是从留守经历大学生看,其积极的人格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是不是留守经历在其儿童阶段所起的负面影响更明显,而在大学时期所起的负面影响更小?诚然,这与个体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密不可分,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可以断定,留守经历不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人格问题。

少儿保险论文篇7

【关键词】 影响 早产 因素 调查

早产是引起新生儿和婴儿死亡、弱智儿、体弱儿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早产占分娩数的5~15%,早产儿中约有15%在新生儿期死亡,另有8%的早产儿在后天留有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异常[1]。近年来早产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受到产科医生的关注,如何减少早产儿发生率关键在于探索早产因素,制订预防措施,降低死亡率。因此对早产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自本辖区2007~2008年已分娩的围产期保健手册1269例,从中选出妊娠28~37周前分娩的单胎106例作为研究对象。一份研究对象配2个足月产作对照,以同行政区、同保健单位、同年同月出生、同性别、单胎婴儿。将手册按出生年月、性别、保健单位依次分层,每层按随机抽样原则,共抽出212本为对照,与相应研究对象配对。

1.2调查方法:根据手册中所记载的孕产史、本次妊娠经过、既往史、月经史、一般检查、产前检查、分娩记录等。对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经X2检验再筛选出关联因素,然后计算出主要危险因素。

2 结 果

2.1 早产儿发生率和死亡率:早产儿106例发生率为8.3%,低于文献报道的5-1.5%。早产儿死亡21例,死亡率为1.98%,较同期足月产儿死亡2例死亡率为0.9%高4.54倍。

2.2 孕母异常情况:影响早产主要因素按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胎膜早破、阴道出血、妊高征、孕期合并症(包括妊娠合并贫血66例、肝炎8例、肾脏疾病7例、心脏病2例、糖尿病12例、甲亢2例、子宫肌瘤6例、阑尾炎3例等)、偏食/剧吐、孕晚期外伤史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3 母亲身高、体重及孕期增重,产前检查次数与早产的关系:早产儿组母亲孕前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母亲平均身高,早产儿组显著矮于对照组;孕期增重及产前检查次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有非常显著意义(P

2.4 胎儿畸形与早产的关系:畸形儿3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例 (P

2.5 母亲月经初潮年龄及孕产史:早产儿组母亲月经初潮年龄

2.6 原因不明:在106例早产儿中原因不明10例,占0.9%。可能与宫内感染有关,但仅有1例经胎盘胎膜病检有炎性改变,新生儿肺炎与产后l天死亡。

3 讨 论

3.1 孕期疾病:妊高征66例,其中,中重度妊高征23例,31例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为医源性终止妊娠占。而对照组7例全部为轻度妊高征,两组相比P

3.2 孕期增重少、胎膜早破、孕晚期外伤史母亲不孕史和偏食/剧吐是早产较明显的危险因素。孕前体重可反应孕妇在平素营养状况,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孕期增重和平均每周增重,早产儿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畸形儿孕期体重增加显著低于正常产儿组,早产发生率也显著高于足月产儿。说明胎儿的营养及发育与早产有密切关系。孕期增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孕妇的营养状况,孕期增重少,在早产妇女中比较多见。早产妇女其胎膜早破发生率是足月产妇的2.69倍。由此可见,要减少早产的发生率,必须加强对上述情况的产前保健服务。每周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诊断处理。

3.3 产前检查次数越少、身材越矮小、人流次数越多,增加早产危险性越大。本资料表明早产儿组孕期平均检查次数为5.5±2.3,明显低于对照组7.8±3.1(P

3.4 不明原因的早产5例,因种种原因不能病检,严重影响诊断,其中仅1例产后作胎盘胎膜病检发现有炎性改变,新生儿肺炎于生后1天死亡。说明在很大程度上与宫内感染有关,应引起重视。

参 考 文 献

少儿保险论文篇8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1-01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新生儿科工作的20名护士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其中年龄最小的护士20岁,年龄最大的护士35岁,平均年龄为27±5.5岁。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短的1个月,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长的17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0±6.5年。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为要求护士写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求条理清晰,目前明确。由专人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汇总、统计、分析,将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

1.3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对20名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见,通过对20名护士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医院存在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发生损伤的风险、发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医疗设备的管理不当的风险、护理病历书写的风险。而这五项的提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和实行保护性的隔离,即搞好新生儿室内的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室内物表和空气的消毒和监测。对室内物品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新生儿的衣服和奶瓶等用物,管理要求一人使用一次后即进行一次消毒,特别是对蓝光箱和新生儿暖箱及辐射台以及复苏气囊等严重进行消毒。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严格执行,对探视制度严格执行,临床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应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注重每个环节的重要性,预防出现交叉感染;对新生儿意外损伤加强防范,即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避免出现漏针,患儿如出现漏针,应使用硫酸给予湿热敷。给予患儿带上防抓伤手套,检查眼罩是否牢固,不能堵住口鼻呼吸后,进行蓝光照射[1]。对患儿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并勤换佩戴的纸尿裤,防止发生红臀,如果患儿已经发生红臀,应给予涂抹蹂酸软膏。注意新生儿程度辐射台的探头发生滑脱,和烫伤,并经常的对血氧探头的部位进行更换,避免发生局部受压。在对新生儿进行喂奶时,要特别注意喂奶的姿势和喂奶的方法,防止发生呛奶而导致窒息发生。对患儿的手圈要注意保护,在脱落后在给予及时的补戴;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并转变服务的理念,由于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均无生活自理的能力,均为特殊患儿,均无家属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一颗极强的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服务理念及意识,同时应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医德医风建设,使服务的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和规范化,做到专心工作、专心做事、专心巡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落实责任制度、在正常情况下患儿均无家长的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监督,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对服务的理念进行深化,加强医德建设和医风建设;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进行规范。护理病历记录属于临床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观察和护理实施的原始记录,起到法律文书的作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依据存在[2]。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均为从出生至足28天大的婴儿,婴儿的新生儿期是一个由母体环境向外界环境过度的重要阶段,既是胎儿期的一个延续,又是人类正常发育的一个开始。新生儿期是小儿进行生理功能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的一个阶段。因新生儿期婴儿的生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还不成熟,且其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所以极易发生疾病,且病情的变化较快。所以,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已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的水平,避免护理意外的发生。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高,责任大、难度高、繁琐等特点,而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预见性的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水平,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3]。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制度和实施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能够通过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婷旋.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4(2):8102.

少儿保险论文篇9

关键词:学前儿童;兴趣班热;盛行原因;思考

一、兴趣班盛行的原因

(一)从经济视角来看来看兴趣班盛行的表层原因

1、家长自身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说,这一想法对中国群众的影响是深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往往不能在短期全部实现,且难以考量。但课外教育有其特殊性,一般都有短期教学目标,如游泳班要求孩子课程结束后学会游泳,钢琴班要求孩子会弹几首曲子。这些目标都在开班前告知家长。技能能否达标,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是否提高,整体素质是否提高,家长都有主观判断。人民论坛杂志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人的跟风现状调查,调查显示选择跟风现象非常严重的占了75.3%,选择比较严重的占了22.0%,而在哪类跟风现象严重的问题上,选择娱乐节目类比如选秀、相亲的占15.2%,选择兴趣班的占12.3%,选择养生班的占11.9%,兴趣班排在第二位充分说明了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家长的这种从众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一般而言家长眼中的落后是就经济地位来说,因此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的利益而提前消费。

2、社会原因

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变化,随着时代变迁,以前的那种注重“知识积累型”的人才标准在现代改变了,转而以“能力本位型”来对人才进行要求,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把该学的知识学到而且要有一定的能力,多才多艺,才能在庞大的人才市场立足,这就使得家长为将来找工作考虑而替孩子报兴趣班。这也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不断提高对人才的标准,只有人才标准提高,他才会做更多的工作,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学校原因

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对幼儿园的发展也有同样适用,幼儿园若想在众多园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就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得特色办学。比如上海市有的幼儿园有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有以音乐为特色的幼儿园,在特色幼儿园中会以兴趣班方式来进行课外延伸,办兴趣班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创收。另外在家长眼中,越有特色的幼儿园的竞争力就会越强,因此家长往往选择有特色办学的幼儿园就读,从而使那些有兴趣班的学校的竞争力增强,生源增多,进而带来经济创收。校外的兴趣班同样是以经济创收为目的来开办兴趣班。因此学校所办的兴趣班其基本目的也是出于经济的原因。

(二)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班兴盛的深层原因

1945年7月,英国工党政府在大选中获胜后,立即在次年颁行《国民保险法》,其保险范围包括生育、养老、失业、孤寡、丧葬等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1948年英国率先宣布建成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有保障的“福利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内容名目繁多,包括为失业工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病人提供的社会保险,例如失业保险、老年退休保险、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以低收入者为对象的补助,在一定时期内给低收入者一定的津贴或者贫困者一定的救济;以全民为对象的公共福利补助,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获得,例如产妇补贴、住房补贴、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供应中小学生午餐、幼儿免费入托、带薪休假等。西方的这种福利政策使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能够专心地享受生活,他们上兴趣班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必掺杂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但是中国在本世纪初才进行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改革,公民的社会福利保障远远不够,面对高昂的房价和教育、医疗压力,面对下岗、失业等风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人群陷入了生活困境。因此,人们出于生存的考虑而不得不使上兴趣班也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三)从本体论角度来分析兴趣班兴盛的更深层次原因

本体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和人的世界的生存根据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人如何为人、人的世界如何为人的世界的问题。那么,人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人是实现自己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人当做工具来使用,如果人是目的,那我们就要充分体现对人的那种人文关怀。

西方从文艺复兴之后慢慢形成了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崇尚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实现。在西方文化中,人是最重要的价值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之初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到了20世纪中后期以后甚至还包括满足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享受需要,这体现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人文关怀的本质。

但是在中国,个人的需求保障得不到满足,人们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是实现自己的手段,把自己当做工具来使用,而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形成社会对报兴趣班的那种功利心理。在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引导下,教育就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从而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二、正确对待兴趣班

(一)以成功的标准问题引导家长

家长应思考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自己希望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孩子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对待兴趣班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是应该多玩玩,在玩的过程中来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技能这种机械式的训练上反而不利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在学前期孩子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学习了某种品质,比如专注、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应该更注重的是他们的个性发展、情绪情感、能力的培养。或许有人会说,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要尽早开发,但是孩子的潜力确实像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拼命向里面填东西,那么填到最后,井里叶没有水了,孩子的心灵也没有创造力了。我们经常说人要有创造力,要有创新能力,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他们的创造力泯灭了,那他将来还哪来的创造力。家长应该考虑的是孩子自身的幸福的成长,不应该过度关注一些外在的东西。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兴趣班的引导作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可分为八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因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专长,有人在这方面专长,有人在那方面专长。但是家长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面面俱到,习惯性的以自己家孩子的弱项对比别人家孩子的强项,那结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家长要理性对待自己家孩子的“落后”,或许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不如别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是其他孩子所远远不及的。而且孩子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远远比他学了多少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皮亚杰认为: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其自然水平就如同训练动物在马戏团表演杂技,这种做法对儿童正常成长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致其发展的阻滞。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兴趣班,不要盲目跟风,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才会促进其发展。

教育家卢梭也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因为大自然赋予了人维持他生存所必须的欲望和满足这种欲望的足够的能力,它把其余的能力统统都储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加以发挥。”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如果把儿童看成生而强大,他就失去了可塑性,就没有发展的余地了。

而幼儿园指导纲要更明确指出“要尊重孩子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如果我们每个教师和家长都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孩子肯定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三)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规范兴趣班发展方向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生命的早期具有其自身的发展大纲,有其内在的成长驱动力,这就要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以儿童现有的生命能量为基础。兴趣是儿童生命生长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内在冲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是培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很多兴趣班那种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果,而采取那种机械的训练方式,而完全不顾及孩子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是应该摒弃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做到,只要兴趣班少一些功利化的思想,多考虑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就会有更好的、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出现。

(四)从社会角度分析兴趣班的走向

从以上对比西方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可以看到,积极有效的社会福利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社会追求公平的产物,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需求。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中减少或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和遭遇不幸者给予救助,对一切工薪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后给予救助,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社会公平。只有社会实现了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健全,我们在对待兴趣班的态度上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虽然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福利改革和转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这些改革和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目标体系而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兴趣班的那种重功利的色彩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根本的转变,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尽快地建立健全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 黄秋雯.城市家庭小学生课外教育消费行为及演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5.

[2] 人民论坛网、新浪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如何看待社会跟风现象[J].人民论坛,2010,(8):14-17.

[3] 巫春英、申武丹.对当前我国城市小学生校外报班盛行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46-48.

[4] 杨蕾.竞争优势理论与幼儿园发展策略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2005,(11):100-103.

[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EB/OL].http:///20011126/3011708.shtml,2012-12-23.

[6] 余仕麟.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伦理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7] 卢厚明、王志春.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几点认识[J].经济纵横,1989,(4):55-59.

[8] 成海军.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任重而道远[N].中国社会报,2010-1102(3).

[9] 王峰明.“本体论”释义:人的生存根据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1,(3):23-30.

[10] 2010,那些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1-0107(4).

少儿保险论文篇10

【关键词】妇产科;儿童护理风险;预防;对策

前言

妇产科已然属于医疗高风险专业尤其是产科,它联系的是两条生命。而产科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护理人员对胎儿宫内情况判断的不确定性很高。在儿童的早期,小儿神经行为发育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在量上呈现着高速发展状态,而且出现巨大而深刻质的变化。

一、风险分析

1、护理人员因素

注意力不集中,护理环节质量无法保证:工作应急性很强,并且繁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很大,倒夜班频繁过于疲劳。人力资源配备的不足。护患沟通不够,未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儿童的免疫力下降,

2、患者、家属风险因素

病人心理危机问题:孕产妇及其家属没有充分意识到分娩的危险性,认为分娩是人生必经阶段,很多孕妇及其家属在待产期间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甚至私自外出,一旦孕妇发生了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或摔伤,对母婴都有较大的危险,更可能对儿童以后的发育成长埋下隐患。

3、室内感染的发生

孕妇产后在母婴室时,家属及探视人员若不遵守探视制度,就极有可能影响到产妇休养,甚至造成交叉感染,导致产褥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更有可能诱发儿童多种疾病。

二、预防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督促护士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变化以及部门规章,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风险防范措施,了解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及时通报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安全的信息,这样能够增强护士对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树立有所帮助,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1]

2、建立并严格执行临床实践标准体系

产科 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对所有工作人员要求都很严格,必须进行规范性严格培训后,能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方可上岗。在工作中要做到一丝不苟严密观察产程进程,及时处理产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还要注意学习各种人文和社会知识,提高整体的素质,遇到疑难问题时大家讨论,集思广益。要定期进行业务学习考核,促进医疗护理水平提高,避免因医护水平缺陷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纠纷。

3、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

产科积极推广以产妇为中心的的人性化服务,转变护理观念和服务模式,建立孕前、孕期、产时、产后无缝隙全程服务体系。医院各科室应充分利用院内现有的通讯设备,事先打电话与相关科联系好,不让病人和家属在科与科之间奔波,尽量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不满情绪,避免投诉与纠纷。医护人员应加强思想品德和专业素质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掌握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技巧,并注重提高与儿童的交流的水平,主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三、儿童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风险警示标志

危险地段、时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如小心路滑等行为指导;走廊两侧安装扶手,厕所地面放置防滑垫。

2、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

在做任何一项操作时必须解释目的和注意事项,同时告知风险因素。牢记“风险源自细节”,注重护理风险的前瞻控制,加强细节教育,是防范差错事故和进行安全护理的有效方法。儿童具有爱玩爱闹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加强看管。

3、护理人员应紧抓几大关键点

节假日、双休班、交接班是护理人员容易麻痹大意的时候,护士长应实行三查房和节假日值班制,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于那些新上岗、责任心不强、技术差、生活中干扰因素大的护士,应重点监控,合理搭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对急救物品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定点定量放置,定期检修急救仪器性能,力求急救物品完好、处于应急状态。

4、严格对查制度

加强住院患者、新生儿腕带的管理,新生儿采取三核对原则,确保患者身份正确。加强病房巡视,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医生做到危重病人重点床头交班,了解病房所有病人病情动态,发现病情变化立即处理,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5、积极引导家长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进行评估和识别儿童早期常见心理行为的异常

心理行为发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发育理论,使用一定的操纵程序,对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和行为能力等属性加以确定的过程。它的特点分为动态性、相对性、间接性。[2]

1、简易评估与专业智力测评

家长或儿童保健人员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发育的进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心理发育水平,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评估。而专业智力测评则需要护理人员使用特定的标准化的测定量表对被试对象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确定其智力水平的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的早期推进

家长应积极参与和实施早期干预工作模式,尽量开发现有的家庭的自然条件,而不是限制破坏自然环境。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别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家长应积极配合妇产科医院改善家庭养育方式和环境,做好情绪辅导和行为管理,采取合理的、科学的养育方式,为儿童智力发展、情绪发展和人格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

3、预防意外伤害

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之一,儿童的判断你能力差,缺乏识别危险的能力。在对儿童大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的促进训练的时候,家长和医院要增强安全意识,做好环境安全设施的建设,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四、总结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母婴健康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幸福的大事,保证母婴安全,是每个产科医护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加强责任心,防患于未然,是从根本上解决医疗纠纷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吴文平. 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对策的探讨[J]. 当代医学. 2012(24)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