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装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16:24:54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媒体应用于教学,它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育技术装备相对而言,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以前也称作‘电化教学’。也就是说它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是实现现代教育媒体的物质基础。其设备构成主要是:计算机(是指广泛意义上的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课件、电视、广播、投影、录音、幻灯、等。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等。

1、计算机技术既是其他应用技术的基础,也是我们探讨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就无从谈起。计算机技术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大类。硬件技术主要是指硬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技术(包括硬件的基本原理、构成、组装、以及各部件的性能、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软件技术主要是指软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技术。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对硬件一般只需掌握基本原理、构造和各部件的性能、作用即可。对软件则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对软件的设计原理、结构、功能及作用有所了解,还要熟悉软件的类型,掌握软件的制作方法和应用技巧等。也就是说,一名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不仅会使用软件,而且还会制作软件,分析和评价软件。

2、媒体技术媒体技术的概念更宽泛些,计算机技术只是媒体技术的一种(当然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种)。媒体技术也可分为“媒体硬件技术”和“媒体软件技术”两类,它和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类似。所谓“媒体硬件技术”是指,对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录象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以及各种胶片、光盘、磁带、磁盘等光电、磁电存储转换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构造和使用特点的技术性了解。“媒体软件技术”是指那些能用来设计、制作、生成和演示教学信息的技术。如视音频编辑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平面造型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等。

3、网络技术主要是指网络应用技术,包括对网络的一般性了解,如:网络的基本构成、主要特点、常用功能及网络的使用技巧等。作为教师,起码应该知道怎样上网、使用浏览器、检索资料、上传下载信息、发E-mail等。对个别能力较强的教师而言,可以学习使用网络软件制作工具制作网络版的多媒体课件或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则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现成软件或工具来达到教学目的。

4、信息技术即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较少限制、人际合作容易实现;智能化使计算机能够做到自动识别和传递教学信息、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发展;多媒体化则使人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来接收处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广大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了解信息是如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而是信息的利用。不但要掌握检索、识别、选取信息的要领,还要学会分析、评价、重组信息的方法。

5、整合技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之间固有的那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自在关系,而是指技术之间、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之间的优势互补的人为关系。整合技术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技术之间的整合。即,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因教学上的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二,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的整合。技术整合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技术组合来发挥技术本身最大的优势。这种整合的意义更大,它可以创造出优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媒体教育技术装备,都是代表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并且在教育领域发挥其历史作用。以辨证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在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与其他有关方面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计算机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媒体,它在教学上的广泛使用,使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教学中,计算机已经表现出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但在使用中不要过分强调计算机媒体的作用,计算机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不等于传统的教学媒体的在教学中就不再有它的使用价值和存在的必要。计算机应用于教学领域也应该是目前教学媒体的一个补充和发展。

2、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理科实验教学仪器之间的关系:利用计算机极强的虚拟技术,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在理科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验,尤其是微观实验和理想化实验是无法实现的或较难实现的。不做实验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机械抽象为生动具体,使本来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变为具体、形象。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深刻理解抽象和复杂的内容。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实验都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应该充分利用那些科学实用、现象直观、性能稳定可靠、能正确反映科学规律和自然现象、体现教学思想的实验仪器,决不可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替代实验仪器。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2

就我们观察的情况来看,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无法否认,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教育技术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常态,存在就总有合理的成分。目前的教育技术主要以多媒体课堂教学技术的形式存在,对这一技术的使用是有问题的,如有的年轻教师拷贝别人现成的电子教案,自己不做;有的教师不备课,课堂上讲课的进程由电子教案自动往下提醒;特别是有的电子教案本身设计得不科学、不精细,没有利用信息呈现动态控制的策略,将屏幕上展示的内容与教师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破坏了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节奏。上述现象有的是管理问题,有些是技术运用问题。但从技术上讲,完全可以把电子教案的呈现方式分解到与黑板板书相同的程度,只是教师是否愿意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开发。总之,目前教学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使用技术的人的问题,当然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是永无止境的。

如果作者单纯是想纠正教学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或者反对“过度”使用,无可厚非;如果因为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而把技术一并,那就值得讨论了。就像汽车会造成伤害,主要责任在驾驶汽车的人,如果因此把汽车都摧毁掉,那就值得商榷了。

全文使用的是“教育装备”这个称谓,而没有使用教育技术,这就使得文章的立意产生了些许移位,虽然这样减少了风险,但明显使得文章的论述出现了一个悖论:教学工作如果不应该依赖教学装备,那是否应该依赖教学技术呢?显然文章不想做明确的否定答复。但如果做肯定的答复,那么由于教学技术依附于教学装备,又如何让教学工作不依赖于教学装备呢?

在教学装备配置和使用方面确实也存在问题,例如在学校机房、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的建设方面盲目追求高品质、高规格,很多设备还未物尽其用,就被升级换代掉了。但作者好像不是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作者在文中论证“教育装备依赖”的论点时,似乎没有提供太多的证据,作者主要引用了两个国外的研究报告。但从年份上判断,这两部分研究工作不太可能研究“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装备”。

关于学生成绩与学校水平无关的结论,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支持,否则社会上疯狂的“择校热”怎么解释,难道这么多人的判断都错了吗。当然这个问题与本文的主题无关。

结合自己的研究,我们的判断是,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必将再次引起教学工作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再度提升会显现出对教育装备和教学技术的高度依赖,教育装备和教学技术将成为学校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刚需”,进而引起学校(中小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重新洗牌。只是这种技术的能量和爆发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当然也还没有被大家所认识。例如最近两年各地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由于大家对这项技术存在很多误判,导致这项技术的教学应用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价值和意义没能充分展示出来,这也不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就一般意义而言,高科技可以让其它行业发生巨变,那么对教育行业也不应该例外。

另外,作者认为不可能通过教育装备的均衡配置来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个结论下得也为时过早。就目前而言,两者的促进作用的确还没有显现出来,原因有三:其一,目前教育装备还没有均衡配置,其二,教育装备的教学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

三,管理力度的不足,很多掌握优质资源的学校和教师在共享优质资源的问题上表现出了迟疑的心态。装备本身是死的,关键是基于装备和技术平台上的资源和应用,优质资源不共享,教学应用无法开展,那么通过教育装备的均衡配置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3

关键词 教育装备学;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03-02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i Lun1, Xing Qiao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sciplines of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of 3 specific analysis in science of education equipment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on some concepts are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history as a research subject, this concept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uthor’s address

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48

2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Beijing, China 100081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的英文名称“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清楚地阐明该杂志涉及的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教育技术,另一个教育装备。而作为学科领域,就是教育技术学和教育装备学。人们习惯于使用教育技术装备这个名词,是因为教育装备学是伴随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从学科层次的关系看,开始时在一些高校教育装备学还只是作为一个方向(三级学科),并且放在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二级学科)下面。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将教育装备学列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教育装备学就应该是从属于教育技术学的。本文将要阐述的是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一样,它们应该是从属于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专业。

1 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划分

一个学科的建立要解决3个基本问题,即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学科的层次一般分为4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常简称为学科)、二级学科(常称为专业)、三级学科(常称为方向)。认真分析学科层次及分类情况,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同一个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之间,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学科门类下的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的情况就是如此,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同一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它们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但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10个二级学科,它们的研究目的可以认为都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益,是相同的;而二级学科中的高等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在研究对象上和研究方法上显然是不能够一样的。

3)同一个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之间,它们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但是研究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教育技术学这个二级学科下的5个三级学科,它们的研究目的都是优化教育过程,是相同的;而它们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也都是相同的;三级学科中的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的研究方法是智能算法问题,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方法是教学设计问题,它们是不相同的。

2 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界定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的定义:“教育(education)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而对教学的定义为:“教学(teaching)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显然,教育含概了教学,即教育是个大概念,教学则是属于教育概念中的一个小概念。教育大辞典中还定义了“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而“教学资源(instructional resources)是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仔细分析可知,人类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非人类资源就是物力资源。从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的角度看,财力资源并不是笔者所关注的内容,在研究时可将其忽略或归入人力资源,同时将物力资源细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其中,人工资源是人类为了教育教学的目的而生产、加工或改造的物力资源(教室、教具、实验仪器设备等),自然资源是未经加工的物力资源。祖国的山河是自然资源,当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或进行地理研究时就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图1反映了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部分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专家等)、部分人工资源(设备、仪器、软件等)以及一些自然资源,由它们构建起教学环境。

3 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定义

人们所熟知的教育技术定义是1994年AECT(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定义中同时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在教育装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对教育装备进行过多次定义,但是最为确切的定义应该为:教育装备是整个教育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资源部分。这正是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

4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对照

毋庸置疑,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益。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在研究对象上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而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教育装备以及教育装备与人和环境的关系。从教育资源的角度看,教育装备学和教育技术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即教学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见图1)。在对研究对象的处理上,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也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对教学资源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合理使用,让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教育装备学对教育装备的研究重点是教育装备的系统设计、合理配备、科学管理和综合评价。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除了在研究对象上不同以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的操作性理论是教学设计理论,而教育装备学的操作性理论是教育装备系统设计和教育装备管理理论。其他方面的对照详见表1。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装备学和教育技术学本应同属于教育学下的两个不同专业(二级学科),但由于教育装备学的发展刚刚起步,理论还不够成熟,还暂时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下作为一个方向(三级学科)存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教育装备学必定有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与教育技术学共同发展。

5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1)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有很深远的渊源,教育装备学正是从教育技术学中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也开始开设教育装备方向(名称不同,研究生层次多些)。这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好有关,但是也与人们对教育装备学的认识开始重视有关。

2)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教学资源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正是被称为“教育技术装备”的教学设备或电教设备。

3)两个专业对教学资源(教育装备的一部分)研究的思路不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教师和学生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以适应教育装备的特点;而教育装备学主要研究教育装备如何设计和构成,才能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所以,从教育装备研究者的角度看,他们更容易发现一些教育装备(如电子白板)存在对教学不适应性问题是必然的。

4)电化教育的研究正是从教育装备的研究开始的。当初的“三机一幕”,后来的多媒体计算机,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教学设备以及电子白板等,都是电化教育一直重点关注的内容,而人们又都承认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的前身。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4

关键词:教育装备 转化 生产力

教育装备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教育教学信息得以沟通、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装备也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地被应用,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在教育装备领域,从规划、装备、管理、应用等方面对其转化为教育现实生产力进行了实践与研究。2008年11月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设绩效考核评估组对全区教育装备进行了评估,本区教育装备发展战略得到评估组充分肯定。

一、科学规划: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1.认清形势,理清工作思路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是全国重工业区,区内驻有南化、南钢、扬子等国家大型、特大型企业,是知识分子密集地区,历来有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企业办学与政府办学并存,条块分割,相互竞争,教育装备也是处于“自为”状态,缺乏统一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又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至2004年10月底,南钢、南化、扬子所属共16所中小学全部移交地方,结束了教育长期条块分割的历史。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布局调整、资源整合问题,按照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改变落后的教育装备和教学方式,从而使本区学校的资源配置相对均衡。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确立了教育装备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均衡配置,整体优化。这一思路的确立,标志着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结束了“自为”时期,开始了“科学”发展新阶段。

2.充分论证,科学进行规划

南京沿江开发区社会事业处将教育装备作为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培养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研究制定全区教育装备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明确了建设、装备、管理和使用同步进行的要求。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为例。扬子中学为国家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4年10月从扬子公司移交到地方。由于该校原来面向扬子公司职工子女招生,办学规模较小,不能适应移交到地方后日益增长的升学需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调研、科学论证,对区内普通高中进行整合,将南钢中学高中部、大厂中学高中部与南化一中合并,建立一所三星级高中,扬子中学按五星级标准24轨规模易地新建,从而形成区内普通高中梯度化结构,满足了不同层次初中毕业生的学习要求。

3.严格要求,合理实施装备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适度超前的理念,根据学校实际和长远发展要求,明确建设的目的和规模,对照《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五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装备的目标和任务,出台了《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十一五”教育装备发展规划》,同时提出了“小学达市级实验小学标准,初中达省级示范初中标准,高中达四星级高中标准”的办学条件建设与教育装备要求。在装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统筹安排,均衡配置,使装备结构更为合理,能充分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需求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装备的功能。

二、科学管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及时调配教育资源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将全区所有学校的教育装备进行造册登记,校对核查。在此基础上,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了学校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调配各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可以了解各校教育装备的使用状况。例如,实验管理平台,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先制定教学实验计划,上传管理中心。每个任课教师先要进行预约,才可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以及课外拓展实验等。该平台能够明确把握各学校实验教学状况,主管部门能通过该平台实现远程管理,使教育装备的使用更为科学化。

2.定期进行维护更新,保证正常投入使用

科学管理要求,教育装备要经常进行维护与更新。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各中小学都有专人负责教育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装备管理、使用、处置制度。通过及时的维护与更新,保证教育装备能正常投入使用,不被闲置。在维护与更新过程中,坚持能修的修,能用的用,克服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追求高尖的错误思想,做到经济适用,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3.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物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遵循“全员培训、分层推进、注重实效、整体提高”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区、校两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近年来,区教师进修学校分三轮在全体教师中组织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并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网页设计、魔灯、几何画板、3DS MAX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题培训,为各校培训了一批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全体教师中基本普及了现代教育技术。如今,全区各校中青年教师人人都通过了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学校中100%的青年教师会制作课件。教师能够自学运用教育理论,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

三、科学应用:发挥先进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1.建立公共资源平台,促进教育信息交流

教育装备转化为教育现实生产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建立公共的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此,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区教育信息网的作用,使该网站成为连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家庭、社会,实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电子政务的网络大平台。通过网络,教师可以网上教研、远程学习、教学观摩、可以与学生和家长进行虚拟交流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优化教育决策。学生与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愿望。

2.组织教学技能竞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全面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更加注重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区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每年举办教学年会,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教师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有效教学。通过教学竞赛,全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考、高考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其中,2007年高考升学率达到88.19%,本科率达到44.3%,600分以上的考生达78人,占考生人数7%;2008年高考成绩再创佳绩,升学率达到88.5%,本科率达到54.2%,扬子中学有3人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区内两所高中连续3年获全市高中绩效评估综合奖和质量推进奖。

3.加快装备功能研发,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在管好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十分重视现有教育装备功能的研发,为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保驾护航。例如:扬子中学认真开展并完成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省级课题研究,将课题成果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学校对原有的技术应用实验室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该项技术实践场所。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开展课外地理兴趣活动,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体验了探索我们地球的科学过程。现在,扬子中学教师不仅是使用多媒体上课,更重要的是开发出相应的教师“私本”教材与教学案。这些“私本”教材与教学案更适应该校教师授课班级学生特点与学习需要,使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目前,全区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装备与教育资源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的“分层推进”教学,大厂高级中学“收视课程”与美术、音乐特长教学,扬子一中按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开设的艺术、体育、文化和技能类几十门选修课程,旭东中学美术、音乐特长教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澄心”教育,扬子四小“儒香文化”特色,南化四小的“个性化教育”,扬子三小的“四园”文化,南化实小的“名人教育”,南化三小的“写字文化”,扬子二小的“绿色生命”,葛塘中心小学和九龙小学的课外阅读等。与此同时,九龙中学、扬子二小、葛塘中心小学先后开展了“小班化”教学实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九龙中学在市教育局组织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得到好评。扬子二小小班化教育网站被市教育局确立为南京市小班化教育门户网站。校本课程的全面建构,加剧了学校特色化进程,也为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开拓了渠道。在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中,广大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展示了丰富的素质教育成果。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的实践与研究,为本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实现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变革,也为全市教育装备工作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基本经验。今后,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发展战略思路是:巩固基础,优化配置,突出效益,加快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文飞.教育技术装备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9

[2]周碧松.教育技术装置的发展必须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3

[3]李建新.努力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跨越式发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2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5

关键词:军校教育;士官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39―02

我军士官制度改革后,中、高级士官的服役期,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部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必将发生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士官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以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打得赢”的要求。但目前,我军士官的继续教育工作尚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理论上不够成熟,认识上不尽一致,法规政策尚不完善。如何以法定形式,将士官的继续教育纳入士官培训体制,使培训与晋升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士官队伍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建设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士官骨干队伍的重要工作。

一、士官实施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士官的继续教育,是指士官自选改任职后直至退出现役这一期间,为适应装备发展和任职需要而进行的知识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追加性教育。服役在部队的各基层单位的广大士官,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将智力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为军队建设和未来军事斗争的胜利奠定扎实的基础。

1 现代教育规律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及时了解和跟踪世界科技前沿,适时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新方法。士官的继续教育,根植于科技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已不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历史的必然。士官的继续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部队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通过继续教育,使广大士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使其既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又为将来的发展和再就业奠定基础。

2 武器装备发展更新的要求。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将会向更高层次升级和发展,并由此推动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涌现。作为武器装备的直接操作者和使用者的士官,能否有效地发挥手中武器装备应有的作用,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随着武器装备高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更新速度加快和服役年限增加、级别提高,岗位能力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在校学过的知识已难以适应岗位任职需要。据某部对某舰队问卷调查发现,所有院校毕业的士官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报考了地方文科专业自学考试(自费)的,约占问卷调查总人数四分之一还多。因此,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无法满足士官长期的任职需要,必须依靠继续教育加以支撑,坚持士官人才培养与武器装备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做到“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

3 薪的士官制度的要求。士官制度改革后,士官军衔分为三等六级,形成了初、中、高三级培训机制,并与士官技术职称相对应,将取得初、中、高级技术职称作为晋升上一级士官军衔的重要条件。士官体制经过这样的改革和调整后,由原来的“上下一般粗”变成了合理的“金字塔”结构,不同等级的士官有了自己不同的岗位。由于初、中、高级士官的任职要求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有所区别,如果都用“一刀切”的办法进行中等专业教育,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业务技能,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士官培训也应由原来的单一培训模式,转变为适应初、中、高级士官岗位需要的多次培训模式。也就是通过士官继续教育,来弥补一次性教育中专业口径窄、专业理论不扎实、知识超前性差等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士官任职的需要。

二、实施继续教育的教育类型

对士官实施继续教育的教育类型大体分为学历教育、晋级培训、专项培训等三大类。

1 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函授学历教育和脱产人校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函授学历教育――面向全体士官,教育规格分别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脱产入校学历教育――其对象既包括专业技术类士官,又包括非专业技术类士官。专业技术类士官主要是那些工作在武器装备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岗位上的士官,其岗位有中、高级士官编制,本人表现较好,经基层推荐、统一考核合格后方可入校;非专业技术类士官主要是指挥、训练、管理岗位的士官。脱产人校学历教育应放在初级士官任期内完成。

2 晋级培训。主要是指为适应士官不断成长与进步、由初级到高级等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对其进行的晋级前的系统化培训。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展士官的知识面,增加岗位装备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岗位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以胜任新一任期的工作需要。晋级培训可分为技术、指挥管理两种类别。每种类别的培训一般又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大致应与岗位任职等级要求相吻合。

3 专项培训。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教育为重点,为改善现职士官的知识结构,提高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满足部队的建设需求为目标而适时开展的各种各类的短期培训。主要有换装培训、持证培训、应急培训等各种形式。适应部队装备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专项培训的方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内容将越来越丰富,是今后士官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发展方向之一。

三、当前制约士官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 对士官继续教育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开展士官继续教育必须首先树立继续教育观念。但目前部分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仍然滞后,总认为士官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只要能熟练操作使用武器装备就够了,不需要考虑其发展后劲,搞什么继续教育。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军队开展继续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干部队伍上,忽视了对士官人才的再培训。

2 开展士官继续教育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士官作为基层的中坚力量,处在部队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重要武器装备的操作、管理,工作多,任务重。而目前士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工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士官继续教育很难落实。

3 士官继续教育缺乏专项经费保障。继续教育是突出“新”的教育,对教员队伍、教材、教学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扩大教员队伍、不断更新、拓宽教员的知识结构,组织编写专门教材,有时还要聘请高层次的专家、学者讲学,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难以进行。从目前士官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计划内培训任务所需经费有总部按任务拨款,而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却没有列入计划之内,致使继续教育保障遇到很多困难。

参考文献:

[1]于正泉.士官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备,鲁卫东.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作出版社,2007.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6

一、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尴尬现状

教育装备队伍由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组成。本文所述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指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不被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重视,形成当前的被动局面:

1.被边缘化的人群,缺乏归属感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属于哪支队伍?归谁管理?全国、各省及各市、州情况各不相同。教育部没有条件装备司,由基础教育二司管理,也没有教育装备所(仅有教学仪器研究所),从1999年至今,国家也没有出台一个教育装备工作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接收不到来自国家高层管理机关指挥的文件和声音。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各省及直辖市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设立教育装备处,有的设立教育装备中心,有的与后勤产业处合并,有的与电教馆合并,其名称有的带有“装备”二字,有的不带“装备”二字。在四川省,虽然省内设有教育装备处指导装备业务工作,但各市、州大多与电教馆合并,只有少数几个市的教育装备机构没有与电教馆合并。在同一个地市内,同样的装备机构,其职能职责也不相同。在学校,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后勤部门管理。正是由于管理的混乱,造成装备队伍和管理职责的混乱,从客观上造成了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找不到自己组织的问题,从而缺乏归属感。

2.来去自由的人群,缺乏专业感

由于现在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大多是由过去的教学仪器设备供应机构翻牌而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其职能是教学仪器设备的收发运转,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工作责任也相对较小,工作任务也较轻松,并且由于掌握着物资大权,因此其便成了解决领导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就业和安置照顾对象的场所,没有从业资格要求,所进人员大多没有正规院校的学历文凭,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行上岗资格考核。相反,一些个人素质较好的人员,则常常被调出或安排去从事其他工作。因此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极不稳定,且整体素质较差,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3.没有任职条件的人群,缺乏职业责任感

在四川省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文件中,没有教育装备管理序列,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只能评聘实验师系列职称(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并没有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但即使是参加评聘实验师职称,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师的任职条件。在评聘实验师职称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对实验人员的要求极低,从而造成职称评聘也不能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进修提高起任何促进作用,给人们的感觉是评实验师系列职称任职条件低,评不上教师职称的人员才评实验师职称,进而给人以实验师系列人员低人一等的感觉。

4.待遇低下的人群,缺乏荣誉感

在《教师法》第九章四十条中明确指出“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教研、电教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而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则没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在其他文件中,也都找不到教育装备机构属教育机构的文字。在重庆等个别省市有关于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但在四川等省市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中,只有青少年宫、勤工俭学机构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从而造成装备管理机构人员虽然评的是实验师职称,但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装备管理人员不能享受教师的待遇。在大多数学校,装备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装备管理人员地位低下,在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等方面往往被遗忘,不能被同等对待或享受同等待遇,从而造成许多人不愿评实验师职称,不愿从事装备管理工作。

二、建设高素质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几点建议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严入口关和把紧出口关,让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进入到装备队伍来,使进入到装备队伍的人爱岗敬业。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切实发挥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和监督”的职能

教育部应设立中央教育装备管理所或装备管理司,省教育装备处要突出管理职能,市、县都应设立独立的装备管理所或站,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装备管理处。通过理顺管理机构,明确装备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装备队伍的建设。

2.明确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逐步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首先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在认定的基础上给予任职资格证书,同时对从事某项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全省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不具备上岗证的人员不得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不得评聘实验师等专业技术职称。对评聘装备管理的专业技术职称,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任职标准或条件,坚决制止把体弱多病或并无专业技术的人员照顾进装备队伍。也可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实行计划单列,人事部门按专业技术岗位编制单独调配。对不适合从事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人员要调离装备工作岗位;学校要把懂技术、精应用的年轻人充实到装备队伍中来,促进教育装备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3.建立职称评聘立交桥,享受平等的教师待遇

由于教育装备管理的复杂性,应允许装备管理人员评聘多种技术职称。如物理实验管理员可评实验师序列的职称,也可评物理教师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图书管理人员可评图书馆序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也可评有关的教师职称,关键是把他们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对待。在管理人员评了实验师等职称后,还可允许其在达到条件的基础上评聘相应的教师职称,消除一些条件较好人员担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后在评职上的顾虑,让其安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保持队伍的稳定。

4.建立平等的管理机制,将教育装备研究成果纳入相应的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四川省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成果)认定范围的试行意见》的通知(川教〔2007〕81号) ,列出了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成果评审参考范围的主要类型,其中在“省教科所、市(州)教科所、省电教馆、市(州)电教馆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和在县(区)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均列其中,但却没有包括教育装备部门组织的自制教具、装备论文等评选的成果,从而影响了教育装备部门的形象,打击了广大教师和装备管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研究和自制教具等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装备工作的开展。建议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将教育装备部门开展的有关活动成果列入教师及相关人员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5.享受同等的教师待遇

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相比,其地位和待遇偏低,职称评定到中级后大多不能再评高级职称,其评先评优、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机会也较少,导致装备管理人员不稳定,甚至产生埋怨情绪,一有机会便想方设法跳出装备管理岗位,难以提高一些能力较强且愿长期从事装备工作的同志的素质。要建设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必须将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进和留在装备管理队伍,且让其享受与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所谓享受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就是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及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要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机会均等。首先,要确定其教师名誉。只有承认其是教师,才能名正言顺享受教师待遇。其次,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工作的评价体系,定期对装备队伍的工作成绩、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检查和认定,对成绩突出者及时给予表彰宣传,晋升提级,促进装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第三,学校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等方面要兼顾甚至照顾装备管理人员,使其机会均等。第四,要根据学校规模、当地教育规模和装备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减轻其过重的工作量。第五,切实关心和改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除了落实兑现现行的劳保待遇外,还应修订或制定更加科学和适应现时环境条件的劳保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6.提供培训机会

国家和省市教育装备机构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要制定好培训规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培训,可以采取在岗轮训、短期集训和脱产进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参观学习,或请专家开设讲座,还可以培训重点骨干,然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体,从而形成一种层层抓培训,一级抓一级的培训网络;同时要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经常组织专题经验介绍和工作研讨会,以提高装备队伍整体水平;省级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培训政策,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这是提高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物质保证。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7

1 教育装备研究取向

教育装备研究必须把学校的实验教学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1)教育装备研究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这是教育装备领域发展的终极目标。把创新型人才当做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而实验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平台。

2)教育装备研究应进入学校的教学一线,否则将没有生命力。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3个平台中,实验教学是教育装备研究最应该和最能够深入的一个。

3)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已经达成一个共识:用计算机的多媒体、3D仿真、VR等技术实现的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实验是不能够取代学生真实的动手实验的。而真实实验的条件与环境需要科学配备,需要充分考虑其教学适应性,“见人见物”的教育装备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

4)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验教学目前还处于未被充分认识和重视的状态,与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显得可有可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实验教学条件的问题,有高考指挥棒作用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是人们的认识问题。所以,教育装备研究就应该在这个被人们疏忽的领域发挥其作用,彰显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实验教学概念界定

《教育大辞典》中对“实验教学”的解释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通过观察、测定和分析,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但是,从“组织形式”上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的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程之外,各自排课,并配备专门的实验课教师;中小学的实验则包含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由同一个授课教师组织,在实验室或教室中临时进行实验教学。本文则从教育装备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中小学的实验教学问题。

从《教育大辞典》对实验教学的描述(“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此处定义的实验教学是针对理科和技术类课程的,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而在2009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则明确指出:“本规程所指实验室包括:中学理科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小学科学(自然)实验室、艺术专用教室、历史地理专用教室、实践活动室和开设其他课程需要的专用教室等。”于是,实验教学所含盖的范围就远大于过去人们对它的认识了,它不仅限定在理科与技术课程中,还包含在人文学科和艺术、体育类课程中。

有时实验教学这个用语容易与“教学实验”和“教学试验”等混淆。后两者所定义的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使用与理科实验室中相似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多用统计学方法),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教学实验”强调了研究的实践性,而“教学试验”则强调研究的试探性或探索性,它们与本文讨论的实验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3 实验教学功能定位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具有3大功能。

1)巩固课堂知识。“听一遍不如做一遍”,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够更加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

2)验证科学理论。“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际操作,根据实验结果证实理论的正确性。

3)探究自然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但是,《教育大辞典》在相关的解释中还特别强调了,实验教学“其目的不仅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能力”。其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教学的定位上,除了上述3个功能外,人们已经开始将注意力逐渐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八章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提出“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要求。在仍然保留高考制度的现实情况下,除了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外,“能力为重”其实是为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以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的,目前这些活动中最能体现能力培养的应首推实验教学。所以,基础教育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就必须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才对。而从中国的学生现状和人才需求来看,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应该是创新能力。

4 学生相关能力分类

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1年第8期的《新课标中的三项教学目标》一文中,笔者论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三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认为三项目标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而进行属性分析和目标分解后,提出来的3个具体化分项目标。与此类似,对于“创新能力”这一总体能力目标也必须进行分解,使得各个分项能力既能完全描述总体能力,同时又具有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能力分解涉及能力分类。对于能力分类,不同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存在诸多完全不同的描述方法。一般在教育心理学范围内,将学生能力分为两个能力大类,即能力倾向和技能;并且认为能力倾向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技能则是后天养成的。在韩永昌主编的《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将能力分为3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5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儿童教育,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将儿童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8

本刊:请您分别介绍一下中小学后勤研究会、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中学实验研究会的情况。

杨金录:说起成立这三个协会的初衷,是与我们教育技术装备(设备)部门的管理范畴和职能定位息息相关的。我们石景山区教育技术装备站成立于1995年,根据北京市和我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精神赋予装备站的职能,主要负责石景山教育系统(以中小学为主)常规设备仪器的配置、实验室建设以及图书馆(室)的建设,同时承担教育装备仪器标准掌握、检查督导以及相关人员教师的培训工作任务。1999年,国家教育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管理职能给予了明确的强调和概括,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以及装备工作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环境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在北京市尤其是我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我们抓住机遇,更加完善和丰富了石景山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和管理范畴。北京市和我区教委以及有关职能部门明确了装备部门要加强对三支队伍的管理和引领,即学校总务后勤、实验室教师以及图书馆(室)教师的业务培训等活动的开展。

进入新世纪,我们越来越感到教育装备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队伍素质的提高,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还只是一个事业单位,在教育系统内部还被不同程度上当作后勤部门,它的管理职能和权限的局限性相当突出。因此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和机制加以突破,而作为学术性和群众性较强的社团组织恰恰可以完成。这样,石景山区中小学后勤研究会、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中小学实验管理专业研究会就先后应运而生了。

1.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我们以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为依托,其目的是发挥中小学图书馆教师的群体优势,建立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强化图书馆教师工作的能动性及主人翁意识,引领图书馆教师向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学校图书馆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图书馆教师的专业进修、学生的读书活动等提供有利保障。充分体现石景山区“教育无小事”的总体宗旨。主要会员由各中小学主管图书工作领导或教师组成。

2.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初。该会在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的支持和帮助下,由石景山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房管中心等联合发起成立。石景山后勤管理研究分会是一个在北京石景山区教育学会领导下,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支持下,由石景山区中小学从事并热爱后勤工作的同志共同组织的研究总务工作理论的学术团体。有会员80多人,理事30人。学校总务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是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做好总务工作对于深化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作用。

学校后勤工作具有以服务为形式,以育人为目的的特性,涉及面广且自成体系。后勤管理,其基本任务是对后勤涉及的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评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科研和学校师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必要和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进入21世纪,面临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后勤工作,成为摆在我们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3.2006年6月在教委装备中心及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中小学实验教师、科学教师这支专业队伍,经过多年的培训、考核、评估已初具规模。为了更好的调动我区中小学实验教师这支专业队伍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成立了石景山教育学会中小学实验管理专业研究分会。接受石景山教育学会、石景山教育委员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石景山区中小学实验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实验室工作2年以上,对实验教学有一定研究能力者;学校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干部等;同时聘请教委行政部门,相关的直属单位等对学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有研究的领导、专家、学者成为学会会员。

本刊:石景山教育技术装备站是如何整合三个协会资源,紧密配合技术装备工作的?

杨金录: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和理论经验。2007年的下半年,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工作实际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三个研究会(协会)组织结构和机构、章程以及工作目标和方向,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和改良。将三个研究会都从属于石景山区教育学会,石景山教育学会是国家正式登记注册的法人社团,咱们的研究会作为石景山教育协会的分会相对独立开展工作。调整后的组织结构合法合理,人员组成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后勤研究会依据章程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有关后勤工作的政策法规。围绕教育行政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后勤管理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探索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逐步发现和总结中小学后勤管理与改革的实验校的经验,宣传和推广中小学后勤管理与改革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促进中小学后勤管理与改革发展,对单位会员的校长、主任和骨干工作人员组织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各项会务工作,为广大会员服务。

2.装备站以及研究会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教师,经过培训颁发了上岗合格证。要求会员单位一般是负责图书馆教师工作的老师,每一学期末交新学期图书馆培训计划,每一学年末交学习工作总结,这一项要求已经持续7年之久。每一学年对中小学图书馆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严格的考核,配有专职教师对每一次专业学习及交流都有考勤记录,并全程跟踪,对每一次大型活动必有宣传报道。图书馆教师的专业进修的时间固定,每月2次,采取隔周进修,学校领导给予有利保障。遇到大型读书活动全体中小学文献信息研究会会员全体到现场参加活动。

3.2008年,在石景山区教委的支持下,装备站以及实验研究会协调各方,在教研、人事、师训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我区中学实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所有培训工作全部承揽了下来,并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本刊:装备站以三个协会为抓手,研究和践行着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做出了哪些成绩?您有哪些心得?

杨金录:最大的收获就是几年来工作的成绩和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1.后勤研究会的活动始终围绕中小学总务后勤中心工作来开展,从2004年以来多次组织分会理事对“中小学固定资产检查”工作进行探讨,目前已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检查模式。

自主发展,带动每一所中小学创出自己的管理特色,使全区中小学的总务后勤管理工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组织了全区总务主任理论专题培训班。根据我区中小学总务管理干部工作实际,联合区教委党校干训室组织了全区总务主任理论专题培训班。从实际出发,开展提高中小学总务后勤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课题研究。承担了北京市市级科研课题《关于中小学总务后勤人员持证上岗的研究》。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论文”评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促进中小学总务管理的专业性发展。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广大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受北京市教科所“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研究”项目组委托,组织我区初中、小学学校共同参与石景山区“学校发展变化”专题研究。每年组织会员参加北京市后勤学会的征文比赛,在写作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总务后勤工作者既学到了资产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实际工作水平。

2.几年下来,研究会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和有效培训,我区图书馆教师进修、参观学习已经形成规律,会员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有所创新的开展工作。工作能力、专业水平、工作的主导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区学会各项活动,学术氛围浓,积极参与论文评选,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奖率达75%,我分会连续获优秀分会奖。图书馆教师通过学习能够积极尝试以多种多样形式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把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我区的中小学图书队伍和研究会的工作就北京市来讲,应该说是走在前列的。

3.实验研究会的成立,为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广泛进行、为教师使用现代化的实验器材和技术手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研究会的成员一般由过去的实验员组成,我们在称谓上加以规范,一律称实验教师,因为他们现在不光准备、组织实验,而且还要具有授课、培训老师和教研的任务。会员们在我区已成为实验课堂研究、教具制作与使用等方面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今年夏天在上海举办的全国自制教具大赛上,我区代表北京市选送的四名选手都是研究会的骨干,并且获得了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本刊:装备部门利用协会组织,拓展自己的工作内涵与工作思路,开创了主动作为的新局面。请您再谈一谈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杨金录:1.邓小平同志指出:“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这段论断,不仅仅是对后勤工作在管理地位上的肯定,也对后勤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把后勤工作作为一门学问,认真实践,认真研究,不断深化。通过后勤研究会进一步努力工作,提高素质,后勤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全心致力于后勤管理、发展,不断进取的素质,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内心得到满足,个人得到提高,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教育工作的前面,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9

遵照局领导要求,笔者查看了各校的校内外环境、总课表、教师任课表及校本教研和培训计划、开学初学校自查情况记录等,并将调研重点放在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上,通过与校领导、教师交谈和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些总体印象。

1.领导重视,投入到位

三所学校均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成效显著,基本达到省级二类标准,部分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见表1)。

2.思路明确,管理规范

三所学校都充分认识到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作用,再先进、再完备的装备,没有良好的管理和规范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摆设。三所小学均为小班化学校,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具有小班化特色的管理规范。他们引导教师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器材的登记入库、使用借用、损坏赔偿等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从近年来部分专用室获得的省、市级专项认证情况,可以看出各校在技术装备管理上下足了工夫(见表2)。

3.聚焦课堂,重点突出

三所学校都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是关键,是技术装备建、配、管、用服务的主阵地,主阵地上师生的发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意义所在。为此,虽然是刚刚开学,各校均立足课堂教学,把校本教研、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等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多研究学生,从而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

4.努力创新,成果显现

三所学校依托技术装备工作,在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回龙桥小学结合晨诵、午读等群体性活动,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借助学校周边教育资源,成立了“回龙桥小学少儿信息科学研究所”。青云巷小学建设了“古生物陈列室”,对学生进行拓展科学教育。马台街小学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模”“科技发明”等活动先后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为技术装备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当然,在充分肯定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高标准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既有的“标准”,学校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和落实。

第二,学校在器材装备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彰显体育场地功能,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利用技能创造室等主题专用教室,这些都亟须研究和解决。

第三,在教师的专项培训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人员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开发,都需要不断加强。

上述问题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不能仅仅在技术装备的配置上下工夫,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好,还要想办法用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要创造性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做出成效,做出特色。

二、管理建议: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

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行动。能不能做到,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我们在具体工作展开之前有什么样的决策。教育技术装备调研的初衷,就是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为学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着重从如何凸显“软实力”方面提几点建议。

1.立足校情,优化管理

配备与管理,始终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要牢牢站在学校情境之中。这里的学校情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主张,以及学校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诉求。这些,都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应该怎样做、怎样管的大方略。衡量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仅要依据专项配备标准,更要看其工作思路与绩效是否服务于学校的办学需求,有没有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所调整。

2.立足教学,细化服务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使命。我们的工作思路应该是,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要能够服务到每一门课程,服务到每一节课,服务到每一名学生。不是说美术专用教室只能上美术课,科学专用教室只能科学教师来用。要进一步细化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教育功能,要制订整合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立足发展,强化创新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终极目标。可喜的是,在这方面,三所学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循着这样的思路往下想,我们可以围绕专用教室的设置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尝试“大单元整合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区教育资源,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等校内信息源,构建更大范围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形成特色学习平台;我们可以针对校内小小博物馆,深度开发各种主题学习单元、活动单元,真正把这些校园场馆办成富有特色的“主题学习馆”;等等。创新发展,来源于创新思维,学校层面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三、 同步思考:统一观念,统整思路

通过这次调研,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笔者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要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即管理、服务和创新。管理是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即配齐、用足、用好,要科学规范;服务是为了让技术装备能够切实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的;创新则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要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这是基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三个维度。

从工作领域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三个方面;从工作水平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则是教育技 术装备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三者的关系上,管理是服务和创新的基础,只有管理到位了,技术装备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才谈得上服务和创新;服务是管理的内在指向性目标,即怎样服务就应该怎样加强和提升管理,服务同时是创新的生长点,服务水平发挥得越好,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创新是基于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水平上的飞跃,是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换来的“可能局面”。

从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来看三所小学的技术装备工作,可以认为:三所学校均十分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的做法扎实到位,富有成效,这是我区在这方面工作中一直提倡的,其他学校也做得不错;在服务水平上,三所学校也有明确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一线教学工作的水平;在创新这一层次上,三校虽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品牌特色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而我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研,笔者看到了各校在技术装备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说硬件建设上的投入需要“硬实力”,学校需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完成,那么在日常管理上所花的工夫则完全展现了各校的“软实力”。技术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配置可见的技术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和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些不可见的、隐性的成分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更加重要的。因此,从强化管理,到提升服务,再到大力创新,全部的用意都是在促进一所学校“软实力”的凸显。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思路。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总体设计,就应该向凸显“软实力”方向倾斜,为各校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撑。从学校办学层面上看,要将凸显“软实力”作为学校下一阶段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统整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水平。

因此,各学校在以后的技术装备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在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再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不会只拥有“亮色”,而是绘成丰富的“底色”,形成鲜明的“特色”,甚至是叫得响的品牌。通过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四、主要措施:注重需求,协调助力

作为技术装备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科学合理分配利用资金,为学校装备最好的硬件,还要通过整合,使教育技术装备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使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素通过装备过程实现和谐的融合,形成一个学科的高质量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水平建设。由学科到全面,使得技术装备的最大化运用成为学校提升“软实力”的有力增长点。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技术装备工作者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努力成为“软件开发者”“资源设计者”,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水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首先,不仅注重符合“标准”,更要注重实际“需求”。

过去,我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标准”来配备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装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标准,就容易脱离实际,忽略校本需求。这里所说的学校实际,既包括学校所在区域的群众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引,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现状、愿景的特点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方向,当然也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技术装备的“需求”。然而,办学需求对技术装备工作的这样一种“重要影响”往往是被忽视的。面对看似统一的“标准”,我们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应该立足具体情境,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们要配备“技术装备”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需求”与配备的“针对性”,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发展,配备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实验室,如汉江路小学配备了再生纸创造室,丁家桥小学配备了机器人工作室,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将来这些工作会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装备“示范学校”。

在技术装备工作领域里有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装备,人们立刻想到各种专用教室,好像是配备得越多,就越能反映一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诚然,专用教室的配备是现代教育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为学校配备更多有特色、有意思的专用教室。可是,如果仅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不去考虑使用上的“优”,不仅会让学校财务不堪重负,也会造成新的闲置和浪费。例如,前面提到的技能创造室,其功能和定位究竟是怎样的?不仅要用于科学课,能不能更好地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课程相整合?再如,很多学校花大力气做了微型专题馆,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地,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教育功能,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我们不仅要配备“项目”,更要注重“整合”。

其次,不仅注重技术装备,更要加强协调助力。

在实践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技术装备等同于“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却有可能被忽略。例如,三所学校共同反映出来的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专业教师培训的不足,就是“软件”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般任课教师的“技术装备应用”专项培训也不到位。随着我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不断推进,校园内每间教室都变成了多媒体教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我们的培训远远没有跟上,甚至连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培训都不尽如人意,更别说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设备开发课程与设计教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学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为了提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督促学校自行组织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装备管理、实验操作技能、自制教具、多媒体应用、装备新技术应用等,让装备工作在管理上上台阶,在服务上上水平,在创新上再突破。

在“协调助力”这方面,我们不仅提供培训机会,还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强化:加大使用“南京教育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力度,使每所学校全面符合要求并在工作上有所创新;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和“自制教具比赛”,并先进行区级选拔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利用“鼓楼实验中心组QQ群”及时传递信息、交流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组织装备工作经验总结和研讨活动,鼓励更多的同志发表优质论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科研工作,争取专题立项;等等。

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篇10

成都是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2008年灾后重建,成都市抓住时机,大幅度改善灾区和落后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均衡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当前,成都市正加快基础教育先进教育设备的装备进程,促进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与融合,提升办学品质、突出办学特色,并提出“2015年率先在我国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伴随着成都市教育均衡化、教育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日益成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教育事业前行的速度、方向、水平,于是近年来对教育教学起保障支撑作用的教育装备工作越来越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届的关注。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科学规划项目,强化宏观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将部门职责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对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的采访,我们对该所为顺应区域教育发展趋势、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目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思路愈加清晰,对教育装备事业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受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长期影响,成都市城乡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最突出和直观的表现就是教育装备水平方面的差异。面对教育设备与资源两极化布局的现状,成都市以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满覆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覆盖”工程。如今,“满覆盖”工程实施已过四年,能否请您概述下“满覆盖”工程具体实施的项目及所取得的成果?目前成都市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和技术整体水平是怎样的?

张庆所长:成都市现有1 100多万人口,全市共有中小学1 082所,在校中小学生150多万人,中小学教职工约9万人。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十分突出,也造成了成都市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近几年来,成都教育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全域成都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008年,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成都市各区(市)县部分学校校舍、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党中央、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开始了教育灾后重建工作。历时两年时间,投资48亿,完成了259所学校的校舍建设及维修加固工程。灾后教育重建,使我市中小学校点布局更加科学,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均衡配置和优化提升,在灾后重建的同时,我市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满覆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覆盖”工程。两项工程包括了实验、图书、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现代教育技术、学生课桌椅及生活设施设备等项目。

2008年,市教育局下发《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必备标准》,2009年,市教育局又下发了《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9-2011年)(试行)》,提出了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基本标准。各区(市)县按照标准,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为推动项目的开展,市政府教育督导将“满覆盖”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近四年的时间,全市共投入装备资金约10亿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现了技术装备“满覆盖”,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设备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区域间和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整体得到了提升,管理应用逐步进入深化阶段,为我市下一步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推动成都市中小学校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为避免学校装备均衡化导致学校内涵的同质化,贵所是如何坚持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协助各区域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装备,真正使教育技术装备成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保障的?

张庆所长:成都市的教育均衡化,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扬峰填谷”。“扬”的是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因此,我市的教育装备一直坚持全域标准化与区域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一个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基本要求,也可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水平的基础性标准。近年来,我市一直围绕成都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以规划为引领,突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提升成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为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基础保障。我市陆续出台的教育技术装备规划、标准和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提供了有效指导,也有效助推了城乡办学条件的均衡化。

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和倡导各区(市)县根据区域实际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装备,与学校文化相融合,真正使教育技术装备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保障。如以“雅”文化为特色的成都市实验小学,配备的课桌椅是浅黄色的实木网板课桌椅;以“诗歌文化”为特色的成都市草堂小学,通过“诗路花语”“好雨轩”“桃李书斋”“碧草书屋”等特色设施建设,将诗意教育理念进行外化和物化,使学校成为独具特色、极富知识、集成智慧的育人场所。根据学校个性化的需求而装备的功能室,更是比比皆是,文翁实验学校的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堂、金沙小学的开放式图书馆、草堂小学翠微分校的航空舱实验室、七中育才学校的数字化心理辅导室、都江堰李冰中学的泥画教室等,都各具特色。这些装备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环境,让学校成为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乐园。文化因装备的融进而显得真实,装备因为学校文化的浸润而充满灵性。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行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成都市教育均衡化工作的大力推进,各中小学校装备水平快速升级。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教育装备的集中管理,还是先进技术的科学运用,都是今后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在这方面,贵所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服务学校教育,帮助学校尽快让技术装备的“利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张庆所长:随着装备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装备的集中配置,使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在短时间内无论是在质还是量上都得到了迅速提升。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我市也着手在管理和应用上加大工作力度。2008年下发了《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2008—2010年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设施设备建设、管理、应用工作意见》,同时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汇编并下发了《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校园管理手册》,手册分为中小学校舍建设、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三大板块,每个板块由建设配备标准、管理办法、评估细则3个部分组成。该手册的制定为各区(市)县、学校科学规划、分层推进、加强管理、发挥效益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工作指南,也促进了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资源配置均衡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效益发挥最大化。成都市委、市政府也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对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强化了此项工作的政府行为。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区域实际,也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装备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形成了各自的管理特色。

学校装备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多样化和数字化、探究性和复杂性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的教师队伍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我市在设备配置的同时,加强各类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培训。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工作,特别是让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掌握常规教学设备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不仅在于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设备的水平,更注重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发展观。通过教育装备把学科建设与教师的职业成长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同时,我市也通过网络研修、网校学习、远程合作学习、城乡教学互动等创新应用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了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最终体现在学生层面。构建与成都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相适应的数字学习环境、多元校园文化环境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环境,是我市教育技术装备的美好愿景。因此,我们不断挖掘和拓展装备功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为取向,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实践环境,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和条件保障,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应用效益的发挥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原则。几年来,我市通过行政推动、目标驱动、活动带动,以评促用、以赛促用、以研促用,不断挖掘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过程,拓宽了应用领域,提升了应用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设备设施效益发挥也日益凸现:

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各类实验,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学生动手能力,同时鼓励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

图书(馆)室充分挖掘功能,通过多种开放和借阅方式,为师生借阅提供便利,及时做好新进图书的宣传推荐等服务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读好书,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赛课、竞赛、评比活动,如自制教具评选、教育装备论文评选、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赛课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活动、网上读书征文活动、教育专题网站评比等活动。

大力开展课题研究,科研引领、全面带动。通过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创建,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装备精良、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学校,在全市或当地中小学中起到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紧紧围绕这一规划的前提下,贵所今后几年的教育装备工作有怎样的规划?

张庆所长:面对新的时期,新的挑战,成都市明确提出“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久前,成都提出了“学有良教”和“建设宜人成都,让城乡群众享受有相对便利的优质教育服务”的更高要求。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制订了成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未来五年发展思路: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为契机,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为重点,以深化管理创新应用为目标,努力打造中西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高地,为“学有良教”的成都教育营造现代优质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国际化。

具体做法是:

实现一个目标—“成都智慧教育技术装备”:构建教育设施设备、教学活动、办公管理、教育资源、教育服务的现代、智能、高效、共享的智慧体系。

建立三个机制—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机制和工作管理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以应用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效益最优化。

着力四个强化—强化优质装备、强化现代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应用。

打造五个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