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3:21:23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1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3月~2014年8月社区92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医院检查确诊,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7.2±6.2)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2±2.8)年,观察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6.8±6.0)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6.3±3.0)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社区护理管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回答患者咨询和用药指导等,未进行社区一体化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社区-医院-家庭”三位一体化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社区个人健康档案,由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整理COPD资料,评估患者的家庭、经济、病情和文化等。②系统化健康教育,由医院、社区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加COPD相关知识讲座,解疑答惑,发放知识手册,提高患者依从性。③康复指导,指导正确咳嗽、排痰和氧疗方法,指导合理饮食、康复锻炼方法等。④心理护理管理,多与患者沟通,给予鼓励性语言,减轻其精神压力,保证有效睡眠,提高其治疗康复信心。⑤社区建立COPD预防护理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配合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定期体检、咨询了解患者病情。

1.3观察指标

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护理管理期间患者的再次住院数和天数,自行设计问卷调查COPD知识知晓率,包括用药、饮食、功能锻炼和家庭氧疗四项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经3年社区护理管理后的肺活量、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管理后对COPD知识知晓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的再次住院次数(0.6±0.5)次,再次住院时间(8.6±5.4)d,对照组再次住院次数(01.0±0.6)次,再次住院时间(14.2±8.3)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我国社区居民由于“三不到位”(即家庭料理、社区护理服务、家庭经济不到位)。现实中存在“三不定”(不定期注重诱因的防护、不定期服药治疗、不定期注重并发症预防)现象。COPD“二咳一喘”症状反复出现,病情不稳定,并发症不断增多。本研究实施“社区-医院-家庭”一体化现代护理管理模式,符合社区新形势下医疗护理管理的新理念。社区护理管理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再次住院天数和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社区护理管理使“二咳一喘”症状得到控制,减少了发病率和复发率,缓解了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住院难等不良问题,减轻社会、家庭、医院负担。阶段性评估提示观察组对COPD知识的知晓率好于对照组,说明社区护理管理利于社区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提高其治疗康复依从性,是该病重要的社区防护手段。

4结语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社区护理;绩效评价;城市社区

【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在社区卫生事业上投放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社区护理事业在此契机下迅速发展,如何对社区护理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监督,如何科学合理地评定社区护理成为新的挑战。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对社区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深入指导。2002年卫生部下发《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对我国社区护理的工作任务、社区护士资格和社区护理的考核与监督等方面做出明确阐述,是首个针对社区护理的规范性文件。2006年卫生部下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社区卫生机构要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2009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提出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2011年卫生部和财政部《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对考核的原则、依据、对象、内容、方法和周期、管理等做出具体要求。针对国家的政策指导,本研究旨在建立适用于社区护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探寻适合我国的社区护理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效率,更有效地为居民服务。

1、研究方法

1.1 专家的选取 从不同角度选取专家,依据专业特点选择公共卫生的专家、社区护理教育专家和社区护理管理者。专家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者应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

1.2 构建社区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联系。通过两轮函询专家对问卷的意见,经过归纳和完善,最后汇总成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2.1 确立评价维度及指标 本研究拟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去评价社区护理的绩效,采用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绩效衡量。生产率又称生产力,是指产出与所投入的比值。单投入、单产出的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很多研究涉及的生产率是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fivity),是总的生产产出与总的生产投入的比率。因此,本研究首先将社区护理评价指标分为投入部分和产出部分。

1.2.1.1 投入指标 从国民经济管理学角度,投入是指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资源的消耗和使用。本研究中的投入是指社区护理服务过程中对各种卫生资源的消耗和使用,包括社区护理劳动力的消耗和使用、卫生材料消耗及其他卫生资源的消耗和使用等。主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维度进行构建。指标的选取依据目前社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1.2.1.2 产出指标 产出指社会生产的成果(包括物质产品和各种服务)被分配的去向,即物质产品的实物运动的方向或接受服务的对象。本研究的产出是指为居民提供的护理服务,参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产出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满意度3个维度,并选取适当指标。

1.2.2 筛选评价指标 采用界值法筛选评价指标,即以每项指标的满分率、算术均数、变异系数3项为依据筛选指标。以所有满分率的均数与标准差的差值,作为满分率的判断界值,大于界值的指标入选;以所有算术均数的均数与标准差的差值为算数均数的判断界值,大于界值的指标入选;以变异系数的均值与标准差的和作为判断界值,小于界值的指标入选。对于有2~3项不符合的指标直接删除;对于仅有1项不符合的指标则根据政策导向性、研究的系统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经专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检。

2、结果

2.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选择专家共计14人,其中13人积极参与此项研究。专家来自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4省(直辖市);平均年龄46岁;学历:5位(占5/13)具有博士学位,4位(占4/13)具有硕士学位,4位(占4/13)具有本科学历;职称:12位(占12/13)具有高级职称,1位(占1/13)具有中级职称;平均具有24.6年工作经验,平均从事卫生事业管理或社区护理专业15.5年;11位(占11/13)对本研究较熟悉或非常熟悉,2位(占2/13)一般熟悉;6位(占6/13)来自社区护理教育领域,4位(占4/13)来自社区护理管理领域,3位(占3/13)来自卫生事业管理领域。

2.1.1 函询专家积极性 本研究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回收率为92.9%(13/14),第二轮回收率100.0%(13/13)。专家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此外,专家在指标的综合性、全面性等方面也给予了建议,从侧面反映出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

2.1.2 函询专家专业背景 在教育程度方面,研究生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咨询专家所占的比例为9/13;在技术职称方面,高级PlJ:职称的咨询专家为12/13;在研究领域方面,专家来自社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管理和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较为全面;在工作经历方面,平均具有24.6年工作经验,平均从事卫生事业管理或社区护理专业15.5年,专家的权威程度的平均值为0.818。

2.1.3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本研究采用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指标表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包括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变异系数主要反映专家对条目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说明离散程度越小。协调系数反映全部专家对全部条目评价的分歧一致程度,其值在0至1之间,协调系数越大说明协调程度越好。两轮专家咨询,各条目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3。使用Kendallw检验进行协调度的检测,第一轮的协调系数是0.113,P=0.052,第二轮的协调系数是0.268,P=0.000,第二轮各维度及总体的协调系数均较第一轮有所提高,见表1。

2.1.4 专家权威程度(cr) 专家权威程度通过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来反映,即cr=(Ca+Cs)/2。分别对专家做出判断的依据(非常熟悉=1,较熟悉=0.8,一般=0.6,不熟悉=0.4,很不熟悉=0.2)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理论分析=0.3,实践经验=0.2,对国内、外同行的了解=0.3,直观感觉=0.2,按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进行赋值,其中前三项系数按程度大小分别赋值为1、0.5、0.1,直观感觉系数按程度大小分别赋值为0.1、0.5、1),ca均数为0.877,Cs均数为0.758,得出本研究cr为0.818,具有较好的权威程度。

2.2 第一轮函询结果 对第一轮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采用赋值为1~5分的李克特评分法(Likert scale)对专家的评分进行统计(见表2)。各项得分均值都大于4.5分,平均满分率为82.48%。

2.2.1 投入指标 依据本研究的指标筛检方法,指标社区护士结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条件满分率和均值2项不符合要求,直接删除。条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产的满分率不符合要求,由于物力维度中的另一条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条件已经被删除,经讨论决定保留条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产。在增补方面,有专家提出增加文化建设、监督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在人力维度中,有专家指出对社区护士的培训还应涵盖信息技术。在财力维度中,有专家认为在社区护士工资基础上还应加入绩效补助及培训的支出。因此,拟增加管理维度,下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配套社区卫生政策落实和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4个条目。

2.2.2 产出指标 根据界值法,条目康复服务和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不符合要求,直接删除。条目家庭护理服务、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的变异系数项属于删除范围,经讨论决定尊重专家意见,予以删除。在增补方面,在公共卫生服务维度中,有专家提出卫生监管协管和流动人口管理的条目;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专家提出增加中医护理和住院护理,均予以采纳。

经过对专家意见的归纳,本轮征询后初步构建评价体系。包括投入方面4个维度,8个条目,及依据条目初步建立的12个指标;产出方面3个维度,14个条目,及依据条目初步建立的18个指标。

2.3 第二轮调查结果 同样采用李克特评分法对专家的评分进行统计(见表3)。平均满分率为66.66%,各项得分为(4.57±0.32)分。因为指标比较多,而且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满分率和得分与第一轮相比,有所下降。同时专家也提出了部分指标需要进一步细化等建议。

2.3.1 投入指标 根据界值法,指标其他福利支出、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不符合要求,直接删除。

2.3.2 产出指标 根据界值法,指标住院留观人数、社区护士参与协管次数和中医护理服务次数不符合要求,直接删除;流动人口服务人次数的均值不符合要求,经过专家小组讨论,尊重专家意见将其删除。

经过此轮函询,正式建立以投入和产出为衡量社区护理绩效的指标体系。投入包括4个维度,7个条目,9个指标;产出包括3个维度,10个条目,14个指标。

3、讨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目前对社区护理的研究,多停留在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社区护理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已经得出生产率的研究在社区护理绩效评价领域具备可行性,本研究旨在以生产效率的视角建立指标体系,重在评价社区护理的产出效率,此指标体系不同于对社区护理质量的一般评价。从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角度进行测评,属于部门绩效的评价,有着较强的实用性。量化指标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体现,更有利于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社区护理领域。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新颖性 本研究是从生产率的角度去评价社区护理,提出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社区护理绩效。依据经济学劳动生产率所建立的体系,涵盖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投入指标中既包括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对社区卫生的资金投入、场所建设等,也包括微观上社区护士平均工资及绩效补助。产出指标中则体现了国家大力倡导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满意度等,适合我国国情。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全新的视角且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城市社区护理绩效,是对社区护理绩效研究的新探索。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 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73-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深圳医改的实施,“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康”观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发展的同时社区护理护患矛盾和纠纷也呈上升趋势。社区护理风险是指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我社康中心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本社康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从中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本社康的自愿患者进行调查,共1 130例,其中,男511例,女619例,年龄21~78岁,平均(45.5±4.5)岁。

1.2 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1年6月本社康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共565例。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半年后,对2011年6~12月本社康的患者再次进行满意度调查,共565例。对比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后的满意度结果。

1.3 调查表内容

总分是100分。除了第2与第3项15分外,其他项都为10分。具体内容包括:(1)患者知情权有关的风险,包括皮试及外带药物的注射同意书等;(2)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低的风险,包括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输液时要注射多次等;(3)知识缺乏造成的风险,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造成的风险;(4)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的风险,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特别是对小孩失去耐心,还有医疗费用的增加更易引发医患关系的冲突;(5)社康中心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包括输液区小,破旧,地面湿滑,门窗残旧,卫生状况不佳;(6)护理人员少造成的风险,患者多时未得到及时的护理;(7)保安安全管理造成的风险,钱包的丢失及财物的失窃等;(8)医疗费用的风险,无发票,对于收费项目的不理解,对于医保卡的使用情况不明等;(9)护理记录的风险,未做好各种护理记录,护理记录与病情不相符,记录缺乏衔接性,随意涂改或代签名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2010年12月~2011年6月)的满意度为(82.0±4.6)分,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后(2011年6~12月)的满意度为(96.0±5.6)分,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随着我国人口以及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的出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念的普及,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社区护理起点低、发展快、进修学习机会少,护患矛盾和纠纷呈上升趋势,社区护理安全是困扰社区护理发展的瓶颈,加强主动服务意识,防范与化解医疗护理纠纷是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2010年12月~2011年6月)的满意度仅为82分,说明我们社康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还是多方面的,从中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保证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于需要皮试的患者或者外带药注射的患者一定要患者签皮试及外带药物的注射同意书,同时要对患者详细解释。(2)各社康中心的护士到上一级医院的各个科室进修学习,特别是急诊科,熟悉掌握各种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要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3)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培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流程。鼓励各社康中心的护士进行自身的学习,通过护理的自学考试提高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新知识的学习可以及时了解临床上的新动态,新的护理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4)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所想的,做患者想做的,以诚恳的姿态去对待工作。(5)社康管理中心环境的改善,自社康中心搬了新地址之后,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种生活设备都配备齐全。环境的改善使患者的心情也有较大的改善。(6)对于每个患者的每个收费项目都必须打印出发票,坚持按物价标准收费,对于患者不理解的收费项目要加以解释,对于哪些药物是自费或者医保报销比例小的必须给予告知。(7)向医院申请增加护理人员,尽量保证所有社康中心的患者都能得到全面的照顾。(8)增加社康中心的保安安全,加强巡查制度,晚上必须留有保安员值班。(9)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建立和执行双向转诊标准制度。为了防范医疗纠纷,维护医护人员、患者的合法权益,应加强护理记录的书写管理。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后社康中心的满意度达到了96分,说明风险管理对策的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区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是管理体系的精髓,运用风险管理能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活动,最大程度地杜绝了社区医疗护理纠纷,确保了医疗安全。重视对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4-6]。

[参考文献]

[1] 邹晓清.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

[2] 许莲. 浅谈社区护理中的安全管理[J]. 健康天地,2010,10(4):145.

[3] 永利容. 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实践研究[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3):346-348.

[4] 李雪晖. 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与安全防范[J]. 中外健康文摘,2009,8(5):224.

[5] 黄江宜. 护理风险分析与护理风险管理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53-154.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 社区护士;养老院;角色功能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对老人来说,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是农村的“五保户”,养老院或老年公寓是他们首选的养老模式。因此,养老院在满足老人的生活照顾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如何提高养老机构的综合实力,是摆在各级政府以及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杨宋镇敬老院是一所公办民营的营利性养老机构。从2010年开始,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敬老院内老人的健康管理作为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本地区率先开展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探索,坚持2次/月、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形式对老人进行健康管理,并在2014年初,根据北京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相关制度要求,将杨宋镇敬老院作为中心的功能社区进行管理。

资料与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在2010-2013年对敬老院养老的老人所做的健康管理工作。

方法:调取2010-2013年中心信息化系统中敬老院512例老人的健康档案的服务记录;查阅2010-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工作记录。

结果

敬老院老人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512例老人中,高血压患者161例,2型糖尿病8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55例,脑卒中95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84例,智力发育迟缓6例,聋哑4例,骨关节病10例,白内障4例,其余较为健康。

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的敬老院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康档案、慢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整理房间、生活护理、整理小药箱以及用药指导、培训护理员和家属护理技术操作、测量血压、检查心电图、饮食指导、与老人聊天、康复指导、教八段锦操、与敬老院领导的协调与沟通、编写工作信息等。

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的敬老院所承担的角色: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内涵的客观要求,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由于敬老院所接纳的老人年龄大,家属又不能长期守在身边,所以老人除去患有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外,老年人患轻中度抑郁较常见,使得社区护士在敬老院进行健康管理过程中更是增加了难度。因此,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内承担了护理者、教育者、心理疏导者、管理者、安全教育者、饮食指导者、慢病管理者、健康教育者、观察和研究者等诸多角色。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5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护理管理优化的新途径。方法依据社区护理管理改革实践与效果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社区护理工作的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社区护士综合能力长足进步。结论要着力塑造社区护理团队的良好形象,打造高素质社区护理队伍,服务社区居民。

【关键词】新形势 社区护理管理 思考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深化,如何应对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的新需求,深入拓展社区护理服务范畴,已成为现阶段社区护理管理亟需解决的崭新课题。近年来,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背景下,我院社区护理工作逐步退出诸多形式的护理服务项目,包括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等,对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强化疾控预防工作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仅针对我院社会护理管理中取得的成效作一些简单思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下属社区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点拥有医护人员20名,年龄20~40(25.00±7.5)岁;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15名;除5名社区护理人员由医院临床转岗外,其他均为历年招聘的护校毕业生。

1.2 方法:为保证社区护理工作能适应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质量的新要求,我院对社区护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改革创新工作,具体如下:

(1)完善社区护理管理体制。社区护理管理机制分层,由护士长小组长分别领导社区中心与社区站点的护理工作。为保证社区护理工作质量,社区中心护士长由护理部选拔任用,社区站点选择工作成绩突出的护士担任护理小组长。中心护士长须按时参加院护士长例会,并将护理部布置的阶段性工作与工作质量反馈经站点护理组长社区护士逐级传达下去,确保上情下达,信息畅通。

(2)重视物质、精神激励,提高社区护士薪资待遇。社区护士岗位与院临床病房护士岗位平齐,均享受医院护理补贴;优秀护士评选、年终评选及参观培训等活动在政策上对社区护士予以适当倾斜;树立优秀社区护士典型,激发社区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3)明确社区护理岗位人员职责及工作要求。划定中心护士长、护理小组长的管理权限,要求各级管理者对所辖部门管理、培训及质量监督等工作严格把关,以《社区护理工作手册》为标准,要求护理人员切实做到服务规范、文明用语。

(4)重视社区护士培训。争取医院外在职培训条件,尤其是要争取卫生行政机构所分配的全科护士培训名额,要求年轻护士尽快完成大专以上的继续学历教育;制定医院内轮转进修计划,按3~6月的周期分批次地安排社区护士到院业务部门进修学习,加强急诊及内外科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建立“医院总带教” 技术指导机制与业务考核档案,以业务能力和考核成绩综合评定作为社区护士转正或晋升的重要标准。

(5)提高社区护士服务能力,落实护理质量控制规范。保持院护理部与社区中心、站点间的信息畅通,要求社区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主管部门组织的健康宣讲、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症筛查、健康档案等内容的业务培训[1]。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方面,依据社区护理工作实际,从门诊、出诊、感染管理等多方面制订综合评价标准;由院护理部感染管理科与社区中心护士长共同组成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站点护理工作,强化督导,并提出整改意见,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按月安全专项培训,在家庭病床项目的诊疗操作推行协议书、知情同意书等制度,将护患纠纷杜绝在萌芽状态。

2 结果

通过社区护理服务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措施的改进,两年来社区服务中心未发生涉及护理的投诉和护患纠纷,社区护士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10名护士取得全科护士证书,在院优秀护士评选中有2名社区护士当选。见表1、2。

3 关于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

3.1 塑造社区护理团队的良好形象:尽管社会护理管理改革以来,社区护士精神面貌出现更多改善,尤其是护士长护理组长的扁平化管理结构,使得护士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便利,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护士对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但如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工作,使居民满意度达到100%[2],应当对护理质量控制更为严格地把关,依据标准规范来完善细节质量与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社区护士确立“安全第一”的社区服务理念,通过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来增进社区居民对服务中心医护质量的信心,塑造社区护理团队的良好形象。

3.2 建设高素质社区护理队伍:从一系列培训后社区护士理论、操作成绩的增长来看,强化社区护士在职培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公立医院应对口支援社区护理工作,利用医院科室的临床实践条件,建立医院可持续支持社区护理管理、服务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医护人员轮班进修、学习,保证护士在专业素质与综合实践技能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其次,考虑到社区护理工作所需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特殊性[3],要着力加强社区护士的人文素质教育,鼓励参与全科护士评定,使社区护士适应社区护理工作性质,早日成长为合格的社区护理人员。

3.3 健全与发展社区护理管理模式:社区护理工作管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主要由公立医院、地方卫生机构承担,要继续推进社会护理管理的改革工作,如增加社区护士编制、优化专业结构等,仍需在管理机制上继续探讨。另外针对社区护理工作中居民健康预防的问题,笔者以为要重新确定社区护理理念,将社区群体健康预防、保健、康复等作为居民医疗的重要辅助,多元化发展,将居民的疾病预防工作切实地延伸向源头。

参考文献

[1] 金星,李春玉.社区护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护理管理,2003,3(5):29-30.

[2] 李春玉,李善子.延边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家庭护理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8-629.

[3] 侯淑肖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26-30.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社区总护长;社区护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实现由医疗型为主向保健型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护理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能也在不断地拓展和转变,社区护理也从单纯医院搬家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化”的服务,我院1997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后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护士长开展社区护理,覆盖6.4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区中心配合市、区开展10多项科研调研工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8年的社区管理护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护士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

1.1根据《北京市城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各社区站设立护理组长建立了各岗位人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SARS期间完善了社区站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1.2依法执业在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管理办法、传染病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

2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社区站根据环境、服务功能、管辖人口来定编人员每个站7~9个人,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站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管理知识组织护士每季度学习一个单元内容,出台重点复习提纲,并进行理论考核一次。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讲座,并有重点考核。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北京市社区护士培养大纲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北京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证书》考试带动全体护士参考,参考率100%,持证率3年内达90%以上。尽早实现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3社区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社区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站内患者输液须知》、《家庭护理、输液协议书》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制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如观察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等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杂、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的,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站上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站进行现场访谈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社区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是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治疗,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护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完善,社区医疗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受到当前医疗水平的限制,一旦发病无法完全的治愈,只能在发病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在发病之后做好指导和护理工作,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贴近人们的生活,非常利于糖尿病等工作的开展。因此近些年我国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已经慢慢的从医院专心社区医疗,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医疗的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较短,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对于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1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在社区接受糖尿病健康指导并建档的患者212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01例,女性为111例,年龄42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病程时间为1年到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4年,其中女性患者无妊娠性糖尿病,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其他重大疾病和并发症。

1.2方法

首先组建社区管理中心,由2名专业的内分泌医师和10名全科医师及10名护理人员,按照医院社康科的模式,对212例患者进行建档和规范化的管理,将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患病史、用药和生活习惯等情况,记录到相应的档案中,利用应用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动态的管理。在日常的护理管理中,社区护士应该开展健康知识的教育,利用健康讲座、健康手册和随访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用药、饮食和锻炼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护理人员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

本次建档的212名患者,在为期两年的社区护理中,每个月进行一次评估,对患者的用药、饮食和锻炼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等症状,而且病情比较严重,每周进行两次指导,所有的患者要定期的进行血脂和血糖指标的检测,通常时间设定为3个月一次,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进一步调整护理的方式。为了研究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的效果,每隔6个月进行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并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相应的数据,以便对比检测结果。

1.3评价指标

通常情况下,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在3.9mmol/L到6.1mmol/L之间,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正常值为地域7.8mmol/L,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委会出版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在7.1mmol/L以上、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在10.0mmol/L以上的,或者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那么就说明患有糖尿病。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的数据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卡方值检验,其中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选取的212名患者在建档时,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分别为22%、17%、18%,只有20%左右,但是经过社区护理管理六个月后,三项指标的达标率都得到了提高,经过两年的社区护理管理,三项指标分别达到了55%、55%和59%,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值皆小于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不同时间检查结果的达标率比较(%)

3讨论

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近些年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中每天增加的糖尿病患者超过3000例,不但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此对控制血糖的护理方式进行研究,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必须了解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影响因素,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本文的统计数据表明,有效的社区糖尿病护理管理,可以对糖尿病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212例患者建档时测量指标合格率只有20%左右,经过六个月的用药、饮食和锻炼的指导,测量的三项指标合格率已经接近30%,经过两年的社区护理管理后,测量指标的达标率均超过了55%,而且达标率还在不断的提高中,由此可以推断出,只要患者一直接受社区护理管理,这些指标必然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管理进行研究,并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多个指标,对社区护理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与本文同样的结论,有效的社区护理管理,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发展的时间较短,实际的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庭的搬迁、患者由于自身原因,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讲座,没有按照护理人员的指导,严格的控制用药、饮食和锻炼,使得个别患者的糖尿病,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本文的研究数据也表明,经过两年的社区护理管理后,依然还有40%多的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医院相比较,社区医疗的优势就是贴近生活,因此可以起到很多的预防效果,对于糖尿病这样无法治愈的疾病,有效的预防是最好的控制方式。目前我国社区医疗主要起着稳定和恢复的作用,而且随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将来只有重大疾病和记性疾病,才会到医院中就诊,这样不但能够患者医院的压力,也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医疗的优势。在糖尿病的护理工作中,患者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在医院比较压抑的环境中,很多患者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康复,而社区比较宽松的环境,患者的身心比较放松,在护理人员积极沟通的基础上,医患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可以很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指导,严格的执行用药、饮食和锻炼的标准,对糖尿病进行更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敏,任万年. 社区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 中外医疗. 2010(14):147

[2] 林萍.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10):170

[3] 樊英伟. 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34):62-63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社区门诊;护理管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化,医院、门诊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护理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问题,原有的护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护理管理的需要。面对当前护理管理新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门诊护理如果能够适应这些变化,满足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也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针对社区门诊护理工作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社区门诊护理管理的现状,查找存在的不足,并对提升社区门诊护理管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护理管理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所以说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护理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指挥、协调和控制被管理者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在护理管理中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的的工作过程。[1]

2.社区门诊护理的特点

社区医疗保健逐渐成为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中基层的医疗单位,其覆盖面广,接诊人群多,人员流动量大,各项护理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在社区门诊护理中存在以下特点:

2.1门诊患者健康知识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目前,社区门诊收治的病人多数是高龄患者、儿童、残疾人等,就诊人群中相当部分人健康知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等,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社区门诊离医院较远,日常监督不及时,健康知识宣教不到位,工作人员较为松散,与病人沟通不及时,故而较易发生意外。

2.2门诊医生流动性大:由于各科室派出的门诊医生流动性较快,给以往的患者诊治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门诊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耐心向患者讲清门诊医生轮换的性质和意义,尽量得到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2.3部分护理人员素质较差,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总认为在社区门诊就诊的病人主要是慢性病或从医院开出治疗方案单纯到社区进行治疗者,所以,在工作中存在着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等情况,如打针时不戴口罩、操作前后不洗手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环境卫生监测不到位,不规范,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门诊情况,故不能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

3.提升门诊护理管理方法的实施

3.1加强门诊护理人员的素质

护士的思想觉悟、业务技术、工作能力等都直接影响整个门诊的护理质量,为此门诊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业务技能,精通护理专业知识。

3.1.1鼓励护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职称晋升方面对社区服务中心护理人员予以适当倾斜。应鼓励护士、引导护士主动学习和钻研业务,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接受在职继续教育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使用信息网络的技能,并准确的运用于护理工作中,使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不断加强和提高。

3.1.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护理工作己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要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等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诊断、护理和评价,需要对病人人文关怀。护理工作是充满爱心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拥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列为继续教育内容是必要的。

3.1.3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并能够独立地做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康复等计划,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

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

在广大群众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护理管理应该从保障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那么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

3.2.1加强安全教育。管理者必须重视护理安全管理,但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安全。要做到这一点,安全教育就不应是一般性讲授大道理,而是要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自身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

3.2.2提倡缺陷分享和反思文化。针对护理问题的发生,护理工作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倡缺陷分享和反思文化,对出错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分析,查找薄弱环节,让其知道处罚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出现的每一个护理问题成为反面教材,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既要批评教育当事人,更要让其他的护理人员从中得到警示和教育。

3.3坚持依法施护,严格遵守制度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患者法制意识的提高,护理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患者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这对医疗服务行业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落实,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2]

4.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经验型护理管理必将面临淘汰,护理管理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要将人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求各级护理人员更新观念,提倡、鼓励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不要被动地接受管理。使患者的需求成为各级护理人员创新思维的源泉,并将创新转化到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服务水平,这样才能给门诊、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出优秀的护理品牌。

参考文献: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开放源代码(开源)社区;开发流程;开发主体;信息流动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63-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关于开放源代码的各种活动不断地蓬勃繁荣起来。作为软件领域最值得争议的一种现象,开放源代码软件(OSS)目前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计算机领域和学术领域,甚至是政治领域的关注目光[1],与云计算和物联网一起成为公认未来的研究趋势。有学者甚至预言未来只有开源才能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发展。

开放源代码指的是对计算机程序编码不设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修改编码并可对修改后的编码进行传播而不需要付费。这使得各种源代码为人所用变得简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入,开源社区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开发方法。传统的开发模式中主要遵循“金字塔”组织设计理论,由各个项目经理负责各个方面的产品开发,最后再由更上一级的管理者统筹规划。这种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变化的速度,甚至连微软这个当初极力反对开源模式的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开源生态社区。开源社区以其独特的开发流程吸引着无数开发人员,而开发流程中存在的信息流动现象也同样值得探究。

1 开源社区的开发流程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开源社区,社区开发的模式已经被商业化、混合化,但无论是太阳微电子系统创建的,还是非营利组织Apache Foundation创建的都有其通性,那就是其开发流程都具有基本相同的规则。

1.1 原始开发者源代码及项目

项目时要与社区管理者联系获得许可,按照标准化的项目文件描述格式在社区指定的位置。在原始开发者公布源代码的同时,还要必须针对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编译成为可执行程序[2]。因而版本者任务就是编译源代码以进行再次,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许可证。在这版本的者可以是源代码提供者也可以是项目的维护者,这取决于第一部分所说的开发主体。

1.2 协作开发者进行开发

开发者进行开发前需要签署一个贡献者协议,表明社区和开发者共有代码的权利[5]。开发者随后可以选择自行开发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小组进行开发。在这一阶段内,会通过BBS、论坛、邮件列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小组内部讨论项目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结构、编程环境的选择、项目调试等等,针对源代码中存在bugs或者优化的算法,以标准化的文档、手册、说明、通告、调试报告、bug报告+使用感想等形式[2],通过社区论坛或邮件列表等将其反馈给项目维护者,并注明那部分代码是补充修改的。这一过程是开源开发中的核心步骤,能占到开发周期的80%甚至到90%。

1.3 项目维护者进行审核

维护者需要审核上传的代码,选择优秀的代码加入到源代码中。维护者的责任包括决定接受或拒绝开发者提交的修改;代码的读取、修改和新增;应用补丁;分别公布无修改的原始代码和修改补丁,并将它们组合运用到新的软件功能中。

1.4 进行项目测试与维护

这是开发流程中极其关键的一步,维护者要从整体上监控缺陷、改进漏洞以及与其他项目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成员及项目维护者还会在社区论坛或其他即时通讯工具中进行公开讨论、会议,决定这个项目的何去何从(许可证的选择),是商业化还是继续开源或者进行双许可证。

1.5 公开软件的版

由于这些软件遵循早的原则普遍会存在一些功能上的欠缺,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快更早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倾听其他开发者的想法,而不是照顾到项目的各个方面。所以版本的循环非常频繁,以上的流程会重复多次,直到稳定版[4],每一次都会伴随着新的版本号。请参看下图Linux内核的开发树:

图1 Linux内核开发树

2 开源社区中的信息交流主体

从上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开源社区开发流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角色:源代码提供者,项目维护者,协作开发者,底层开发者,用户。其中项目维护者就是项目的发起人或者被上一任的维护者指定的人,可以是自发的个人或者专门为该项目组建的委员会也可能是公司任命的一个人,视社区管理主体而定。大部分项目都是由维护者执行、管理和维护的。在其中一些大型的“民主型”开发项目中,项目维护者一般会在论坛上面公布软件的各个大模块,每个模块会设立一个讨论区。如果参与者有兴趣,就可以加入到讨论区中,自己的程序或评论其他人的成果。协作开发者往往会以小组的形式来集中完成某一部分的代码,小组的形式也不固定,人员变动比较频繁。但由于开发人员加入某个小组要么是出于对项目内容感兴趣,要么就是对于项目领导者的追随,很少有开发人员会擅自撤离当前参与项目的开发。

本文将社区中的信息交流中涉及的主体按照信息交流的环节要素分为信息发送者、信息者、信息接收者、信息渠道者、信息管理者。

2.1 信息者

是信息产生的初始来源,是在信息流动过程中的初始环节。信息发送者可以是源代码提供者、项目核心维护者,也可以普通开发者,也可以是其他所有的角色。信息发送者是信息流动中的重要角色,信息的内容、属性、目的、价值都在这体现出来。

2.2 信息者

相当于信息中介,又称“信息栈”,既可以替信息生产者也可为信息接收者。例如版本开发者就承担着商的角色,负责在不同平台的开发者之间做信息的转述和简化,为其提供信息增值服务。还有像一些与社区链接的其他公司门户网站等等。

2.3 信息接收者

又称信息需求者或称受信者,他是信息的最后利用者,是信息流动的最终意义。像信息者一样,受信者也可以是信息交流要素中的任一角色,同一用户在社区内往往会扮演多重角色。

2.4 信息渠道者

是指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是一种抽象的含义,并不是具体的人或某种实体。其中包括网络论坛、搜索引擎、论坛、邮件列表和实时交互系统等交流工具,也可以是社区中有威信的开发者或者组织。信息在信息渠道者这里实现了信息内在价值的表现、传播与增值,优秀的开发者往往会通过信息渠道者将自己推销出去。

2.5 信息管理者

是储存、分析、加工信息的专有人员,一般附属于社区网站的管理层,像社区论坛的站长、项目维护者、委员会都可以算作是信息管理者。

3 信息流动的模式

开放源代码软件在比较完善的许可证制度框架下,通过虚拟的网络创新平台,将有着不同动机和各自需求的软件用户紧密高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社区,共同推进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推陈出新[7]。在社区中,开发项目往往以兴趣来聚拢人才,通过吸引用户的加入使之转化为开发人员,进而激励开发人员努力的开发而成为项目的管理者甚至是核心维护者。而且,通过社区建立的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讯工具,组织内部的人员之间的交流、评价、知识互动非常频繁,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很快能够被其他的成员注意到。根据正式交流模式,信息传递者和信息用户之间的关系,文献传递有4种类型:多向主动传递、单向主动传统、多向被动传递、单向被动传递[8]。在开源社区中,这种划分仍大体可行,只不过略微有些变化。

3.1 不定向主动

这种模式是开源社区中应用最广泛的信息交流方式,是指信息生产者或信息者针对广大未知的信息需求者,类似广播似的信息方式将信息在固定显眼的位置。在开源社区中,不定向主动主要形式有社区公告、网络论坛和留言板、论坛主题演讲、新的项目动态、社区官方微博、业内新闻要览和开发项目资讯、行业行情热点等。如图2所示:

3.2 定向主动

这种模式是信息生产者针对特定的信息需求者进行信息发送。一种是根据不同的开发者建立专题数据库(如代码内容管理系统、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来专门统计开发者上传的源代码,以便项目维护者可以审核、应用代码。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者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例如信息管理者会建立用户文档,定期往用户的E-mail发送订阅的新闻、项目概况、开发技术指南。如图3所示:

3.3 不定向被动

信息者事先没有确定具体的受信者,而是将一次信息加工成二次信息或者三次信息如索引、摘要、目录、导航、排行榜搜索引擎等,等待未知的用户主动来寻求信息服务。这种模式下,信息者会提前完成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整理、知识挖掘、建设检索系统,并提供浏览和下载服务。如图4所示:

3.4 定向被动

主要是信息发送者设立的单向信息咨询服务,是针对特定的未知用户的需求。比如版主往往会在社区醒目地方说明自己的通讯方式,当你申请注册社区时就需要说明自己加入社区的意愿、目的,学历及研究领域,有意向的模块等,方便版主决定是否准许你进入社区中;代码维护者也会在项目信息中说明自己的邮箱、通讯方式等,方便开发者有问题时与之联系等。如图5所示:

4 结束语

在这4种主要的信息流动模式中,前两种模式具有典型的信号发送的经济学特征,即信息发送者一般是处于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处于某种目的将信息发送给信息较少的信息需求者。根据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所述,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中,具有较高才能的劳动者可以通过采用某些有成本的行为进行信号发送。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开发流程中的不信任程度。后两种模式一般是指信息服务,代表着开源社区的软实力。

可以看出,开源社区管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较好的利用了前两种信息交流模式,最大化的消除开发者之间的“信息孤岛”现状,把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协作性调动起来,使好的想法和思想与开发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飞绒,陈劲.网络环境下新兴的创新组织形式:开放源代码社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6):37-40.

[2]毕雨,王延清.虚拟组织中信息资源管理初探[J].商业现代化,2007,(33):21-22.

[3]Raymond E S.The cathedral & the bazaar[M].Reilly,Sebastopol,CA,1999.

[4]Martin Fink.Linux及开放源代码在商业经济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86.

[5]逆流的鱼.如何参与OpenSolaris开源社区的开发[EB].,2011-07-15.

[6]王利.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J].计算机教育,2004,(1):77-78.

[7]柯伟,陈衍泰,司春林.开放源代码社群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7):13-16.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社区门诊;风险因素;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93-01

门诊护理是患者进入社区医院后首先会接触到的服务之一,同时也是体现社区医院服务及特色的窗口,其间门诊护士的首要责任就是做好门诊服务,门诊护理工作质量好坏将直接体现医院的技能水准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关键[1]。因社区门诊护理的范围广,是固定及较长期的服务关系,且其场所不固定,因此重点强化社区门诊护士的护理质量,有效采取预防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的应对措施,与患者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者纠纷,降低护理差错,促进其持续有效的开展工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社区门诊护理的风险因素及分析

1.1.1 护士因素分析:①观念意识薄弱:包括风险意识及法律观念、服务意识及理念、责任意识及沟通等多方面因素,比如:护士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及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预见性较差不仅可能引发医患矛盾或纠纷,也极易忽略患者相应的权利及相关记录的保存[2];因护士工作时责任心较差,懈怠或执行查对不严,极易引起输液的各种不良事件;同时因社区门诊服务的对象以老年人居多,护士在工作中缺乏同情心,服务意识弱,并且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忽略患者的个人需求也会引发患者不满;②专业技能不扎实,急救应对能力弱:比如:护士因专业知识不扎实及临床经验匮乏等一方面无法有效解答患者的疑问,及全面的护理指导,同时也会出现因仪器作用或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输液等故障造成患者对门诊治疗缺少信任感;因社区门诊接诊能力局限性导致遇到稍高难度的患者即转至上级医院而造成护士在临床急救工作上的经验缺乏及实践,形成护士安于现状的工作作风,缺少积极学习钻研新技术的上进心,急救过程系统的操作程序等方面认知不足,加重其急救能力的缺失,也会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1.1.2 管理方面因素: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护理制度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缺少对工作要点及风险高危环节的把握,同时管理监督及执行力度不足,护士业务培训不到位,缺少消毒效果监测及医院感染监管,科室质量监管力度弱,出现人员上班时离岗,工作超负荷造成懈怠心理引发工作失误或者药品超出使用期限等多方面情况也极易引发安全隐患[3];

1.1.3 其它因素:就诊者文化素质水平较差,或不信赖医生,治疗时配合度差,病情反复或者疗效不明显等也会引发医患纠纷;医疗设备或设施的局限性或维护不当等也会造成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等。

1.2预防手段

1.2.1完善规章制度及管理落实可以有效保障护理风险管理,结合社区门诊自身情况进行规范化护理程序,健全相关核心制度,岗位职责,并同步强化护士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急救应对能力、沟通技巧等(护士长采用轮流讲课,相互提问,护理查房等方式制定培训及学习计划,定期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练),加强其职业素养及服务意识,整体提升护士的综合技能,管理层重点实施管理监督,明确职责,严格监控质量管理,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实行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如交班,消毒制度,医疗用品的使用,急救药品管理,抢救仪器的使用维护制度的检测),绩效考核等方式督促护理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实[4];

1.2.2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员配置,合理的分配及组合(如护士长在排班次首要考虑条件是整个班次人员组合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否足够处理意外突发状况等),最大发挥各护理人员优势,在特殊情况可人性化处理(如门诊患者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缓解压力),可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1.2.3 针对门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组织全体护士对存在的风险因素及以往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并制定门诊护理风险预防措施,各护士进行分工负责,建立对应的层级监控管理模式,从而可有效降低护理失误或缺陷的产生;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宣传教育,比如利用宣传栏,制作宣传手册,或电视媒体,网络论坛,知识讲座,上门指导等方式进行预防疾病强身保健的宣传教育,加强护患交流,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建立信任基础。

1.3评价指标

对门诊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程度,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卫生服务的内容及范围也将逐渐扩充,社区门诊卫生服务将成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为社区居民长期服务,属于基层卫生机构,其主要工作是基层卫生保健,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持续,综合,并具协调性,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5]。而门诊护士是为患者提供护理的具体执行者,有效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其风险意识,整体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加强护士的沟通技巧,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保证门诊护理的安全进行,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有效及持续性开展。

参考文献:

[1] 邢海玲,邢海荣. 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 中外医学研究,2012,31:67-68.

[2] 潘又专. 社区门诊输液室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3,09:113-114.

[3] 刘齐兰. 社区门诊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对策[J]. 中外医疗,2013,2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