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4 15:38:03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1

平衡计分卡(BSC)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现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等的平衡,综合全面地评价了企业绩效,同时也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战略管理框架。M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由一家区域性银行成长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遍及全国15个省市,设立了30多家分行。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M银行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商业银行,打造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和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注重战略规划的执行,主动经营风险,强化风险控制。为贯彻全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客观评价信贷风险总监管理层成员的工作业绩,促进其履职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全行导入了基于BSC的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体系。

二、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一)明确战略目标,绘制总行战略地图 BSC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M银行在应用BSC时,首先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从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开始,对企业内外环境和现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绘制了总行战略地图,详见图1所示。

(二)构建银行BSC体系 在战略地图的基础上,M银行按照BSC和目标分解的原理,逐级分解战略目标,构建了总行业务部门、中后台支撑体系部门、分行机构、一线基层机构和员工个人的BSC绩效考核体系,将战略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使各部门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都是围绕着整个银行的战略目标展开。既规范了绩效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又强有力地保证了M银行战略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M商业银行明确的定位、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为BSC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信贷风险总监平衡计分卡 M商业银行建立一套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流程,需要加强对运营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估和管理。信贷风险总监主要负责所在分行的风险管理及信贷审批工作,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贯彻执行总行、分行发展战略,协助分行行长工作并参与决策所在分行经营管理事项;根据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及授权,组织制定和实施所在分行风险管理实施方案,推动业务增长并做好风险控制;组织开展所在分行的信贷审批工作;负责分行的法律与合规事务、资产保全工作;培养本业务条线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信贷风险总监的关键绩效指标选取是根据总行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职位核心职责等,从中提取最能影响该职位绩效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1)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财务维度的指标是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有助于利润的增加,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M银行财务维度主要包括经营效益、成本控制、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资本运营、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绩效目标。结合信贷风险总监岗位关键职责,构建了以下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指标:一是不良贷款余额。反映期末五级分类贷款质量情况。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类贷款余额。具体计分方法是:根据不良贷款余额完成情况得分,实际值≤目标值,得分=目标值/实际值×权重,最高得分不超过1.2×权重;1.2×目标值≥实际值>目标值,得分=〔1-(实际值-目标值)/(0.2×目标值)〕×权重,实际值>1.2×目标值,得分=0。目标值来源于总行年度经营计划。数据来源于管理会计系统。二是新增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新发生对公和个贷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中,新发生个贷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当年个贷新增不良贷款率=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余额/(上年正常、关注类个人贷款余额+本年个人贷款余额增量)×100%/目标值。新增对公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对公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率=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金额/(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余额+当年新增对公贷款余额)×100%。三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通过升级、现金回收、以物抵债、核销、打包出售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全口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计分方法为:汇总计划完成率×权重分,得分最高限为权重分的1.2倍。数据来源于资产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各单位报送。

(2)客户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客户维度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重点客户增长率、客户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对信贷风险总监来说,其客户主要是银行内部客户,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客户维度设置了以下绩效指标:一是总行分管领导满意度评价。总行分管领导对被考核对象在信贷风险、法律与合规条线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计分方法为:总行领导评价均值×权重。二是分行管理部门和网点负责人评分。采用满意度调查,由分行本部管理部门和分行经营机构负责人对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打分。计分方法为:相关负责人评分均值×权重。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业绩评价。内部业务流程是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直接推动银行各项业务的运行。M银行根据战略目标和规划,业务发展重点和产品特点,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设置了风险控制、产品和服务创新、法律合规经营、品牌管理等指标。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流程维度指标主要体现其所在职位关键职责及其分管条线重点工作任务,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业务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业务流程维度主要考核指标如下:一是内控合规和法律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包括指导法律与合规部门管理分行诉讼仲裁案件、外聘律师管理、合同管理等法律事务工作,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内控合规管理包括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门开展内控检查及整改追踪、转授权、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开展合规咨询、合规审核、合规文化建设等;及时向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汇报本地监管机构有关监管要求及其落实情况等。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包括指导、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及工具全行推广项目”工作,能够按照总行工作要求推进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事件收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上线等项目工作。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三是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其中,贷款风险双降率是指当年度风险分类跨两类迁徙的占比情况。计算方式为: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当年度累计风险分类双降笔数/年初有授信余额的贷款户数×100%。四是反洗钱管理。主要是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履行当年总行及监管机构要求的各项反洗钱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反洗钱自查,完成内、外部反洗钱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履职部门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五是信贷违规整改率。信贷违规整改主要是指对信贷人员在信贷流程各环节中违反本行信贷规章制度行为的整改跟踪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信贷违规整改率=已完成整改的违规现象笔数/检查发现的存在违规现象笔数×100%。违规计算范围为总行在全行范围内检查中所发现的信贷违规笔数,银监等外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该考核指标采用加减分计算。

(4)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提升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开发、核心人才流失控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信贷风险总监在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有:一是队伍建设。指导分行信贷风险相关部门合理配备信贷风险岗位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合理配备法律合规、内控、反洗钱和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负责考核。二是员工培训。加强分行信贷风险人员培训,落实总行培训的再培训工作;审定分行年度信贷风险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督促落实培训计划100%执行;组织分行法律与合规管理人员参加内、外部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向辖内各级机构提供法律、合规和反洗钱培训。考核方法采用等级评定法。

(5)附加类评价指标。M银行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附加类评价指标,该指标采用关键事件法进行评价,并采用扣分考核方法。如信贷风险总监在考核期内发生以下事件:因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工作存在问题受到监管机构通报或处罚,或者出现案件等;分行审批人未按权限审批项目;未按审批条件执行且没获得审批人同意;未及时全面上报重大问题;稽核检查发现分管条线存在其他重大问题或重大问题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等,均由总行分管行领导和总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扣分。

三、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实施与改进

(一)绩效考核实施与辅导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管理工具,M银行为保证正确推行和实施平衡计分卡战略工具,聘请了有资质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并成立了专门的总行领导小组和考核办公室,考核办公室设在总行人力资源部。考核办公室根据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要求,对银行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定期总结,不断修正。对信贷风险总监的绩效考核采取现场考核和非现场考核相结合,以非现场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现场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非现场考核以日常考核为主。围绕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上级管理者与被考核对象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辅导与沟通,主要内容涉及其绩效目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下一步的改进计划等。

(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与改进 M银行信贷风险总监年度考核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S)、良好(A)、一般(B)、较差(C)、很差(D)。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其职位聘任、个人绩效奖金发放、职业生涯规划、强制退出等的重要依据。对于年度考核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以后,总行分管领导应在规定期限内对被考核者进行反馈和面谈,并填写《绩效考核与反馈情况登记表》,双方签字并存档。考核结果与职位的晋升与调整、薪酬奖金、培养开发等密切结合。被考核者如对考核结果不同意,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程序提出上诉。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既引导和强化了风险总监对业务发展的关注和联系,促使信贷风险总监提前介入和关注业务营销和拓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被动地风险管理转为积极主动地风险管理,又真正实现对战略目标管理的贡献。

参考文献: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小企业;信贷中心;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56-03

截至2007年6月,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 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小企业融资面临较大的困境。为支持小企业的发展,缓解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扶持小企业信贷,银监会于2005年出台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2006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贷款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2008年12月5日《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8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银监会进一步加大了对小企业信贷的政策推动力度,掀起了商业银行设立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热潮。

一、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定义

小企业信贷中心又叫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银监会规定,各行设立专营机构可自行命名,但必须含小企业字样(如小企业信贷中心),此类机构可申请单独颁发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特点

1.服务对象专一,限定为小企业。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客户主要是小企业。银监会设立了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1 000 万元(含)以下,或授信总额500 万元(含)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3 000 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标准。但这一标准只是统计口径,在指导意见中并不对服务对象的授信总额、资产总额、年销售额和职工人数等作具体规定,各家银行可根据业务需要灵活掌握。

2.服务内容以各类授信和融资金融服务为主。据指导意见规定,小企业信贷中心的业务范围限于《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号)中所包含的授信业务,即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考虑到小企业对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专营机构对全面风险管理、表内外业务协调发展的需求,银监会允许专营机构扩展业务范围,开展代客理财、收费类中间业务等与核心授信业务相关的宽泛的金融服务。目前,对小企业信贷中心是否能够开展存款业务,文件没有具体规定。

3.组织结构和制度具有很大创新。指导意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风险定价、成本利润核算、信贷审批、激励约束、违约信息通报、风险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相对独立的运营机制,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机构性质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相对于银行其他部门,小企业信贷中心有多种职能,拥有独立运行机制,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组织结构和制度创新有利于以发挥小企业信贷中心的专业化经营优势,将资源集中服务于小企业市场,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的分类

1.独立于分支行的管理模式。这种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是小企业信贷中心建设的标准模式――战略事业部制,小企业信贷中心既是管理中心又是经营中心和风控中心。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经营和放贷行为不受各分支行经营指标的影响,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目前,招商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就是按战略事业部体制构建的准法人、准子银行的专营机构。该中心由总行成立的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全行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小企业信贷中心具有中心内部的人事任免权和开设分支机构权利,短时期内主要依托现有分支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结算业务。该中心成立后,各地分行将符合小企业信贷标准的客户交由小企业信贷中心管理,把各自的小企业贷款转给小企业信贷中心,依据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融资规模区分支行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目标客户市场。小企业信贷中心的资金完全由招行总行供给,通过FTP资金转移定价向总行支付资金成本,完全独立核算。

2.归属于分支行的管理模式。归属于分支行经营就是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业务,包括客户选择、信贷管理和客户日常结算等业务由各分支行直接办理。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都是在传统的总、分、支三级管理模式下,在各级公司业务部门下设立小企业管理机构,在管理上实行业务的直线管理,在成本、利润、不良贷款等财务数据核算上归入分行的公司业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虽然也可以在总、分、支各级机构冠以“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之名,但由于各级管理机构不是利润中心,并不独立经营和核算,并未触及小企业信贷组织机构改革等核心问题,只是名称和形式上的改换,不是标准的小企业信贷中心或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四、小企业信贷中心的设立原因

1.小企业融资特点和银行体制创新的需要。小企业金融服务不同于大客户的金融服务,小企业融资服务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业务开展难度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需要从激励、考核等方面有所创新。小企业金融在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以及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不同于大中型企业金融的规律与特征。如果仍然沿袭发展大中型企业业务的思维观念与体制模式,小企业金融业务就很难获得长足发展。以授信审批流程为例,原有大中型企业的信贷操作流程难以适应小企业特点。中国商业银行传统模式不论是大小客户,从其申请到发放贷款,都执行相同的操作模式,这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少则一个月,多则超过两个月。小企业与银行合作,更多的是看重银行业务运作效率和能否得到充分的信贷支持,而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普遍不高。而中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沿用大客户的信贷操作流程和审批模式,没有单独设计适合小企业特点的差别化信贷操作流程,很难满足小企业“急、频”的融资需求。

2.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的需要。国内传统银行业务所依赖的大公司客户正逐步走向成熟,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增多(如上市、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对银行的依赖度和融资需求不断降低。加上外资银行不断融入国内金融环境,国有银行改革步伐加快,银行间低水平同质竞争严重,对大公司客户的竞争更是到了近乎白热化的程度。由此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大客户营销的综合收益水平增长困难,传统业务经营方式正在走向尽头;二是商业银行对大企业和集团客户的贷款过于集中,金融风险积聚。

3.提高小企业信贷专业化服务的需要。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基本都是在向综合性商业银行发展,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的客户经理也是属于全能型的选手,需要完成存款、信用卡、国际业务、贷款等一系列考核指标,银行的信贷审批人员也既是行业专家又是产品专家,需要具备从低风险授信到项目融资甚至是重组并购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和识别能力,这种经营管理思路大大制约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小企业信贷不论从营销还是风险管理角度均具有不同于大型企业的特点,建立小企业信贷中心,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人员专注于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分析研究,提高对小企业信贷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在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更能有效防控小企业信贷的经营风险。

五、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建设模式及其优点

1.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建设模式――战略事业部制。《指导意见》第1条就明确: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此类机构可申请单独颁发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事业部制是最早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企业按照其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地区、顾客等)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在企业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既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目前中国的许多信用卡中心均是按这种模式,在非总行所在地,建立了离行总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通过国内外关于银行组织对于其业务发展重要性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成本。因此,要有效推进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就必须在原有体制框架外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体系。小企业信贷中心正是借鉴了信用卡离行中心的模式,采用战略事业部模式,组建独立于传统构架之外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创新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的管理体制,解决原有体制下积淀已久的经营与管理弊病,通过独立核算、流程在造、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动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2.小企业信贷中心建设模式的优点。相比传统小企业信贷组织架构,小企业信贷中心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有利于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小企业信贷中心实现专业化分工,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效率必然会提高。在小企业信贷中心,从中心的决策管理机构到产品设计、风险管控和市场营销全部配备的是从事小企业信贷的专业人士,他们专注于各自领域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工作,定位为专家型的管理和营销人员。另外,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组织结构简单,各管理部门的纵向层级大幅减少,决策迅速,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的传导半径大幅缩短,信贷中心的信贷管理和营销部门行动目标较易达成一致,必然会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有利于突出经营重心,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小企业信贷中心是事业部体制下责、权、利和人、财、物密切结合的组织形式,非常适合小企业市场的特点。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经营重点突出,目标客户明确,机构设置和流程改造有效匹配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由于中心内部的考核导向一致,对客户的需求能主动有效反应,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三是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增强信贷的精准性。小企业融资难,难在对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还款实力的判断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小企业的信息不充分,透明度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客户经理更深入、更完整收集企业信息并且减少信息传递半径。由于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管理层级少,客户信息在中心内的传递速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降低了信息的漏损。客户经理能向信贷审批人员直接提供企业的一手信息,不需要中间环节,保障小企业信息方便、快捷、真实地传递,增加授信决策的准确性。

四是有利于优化信贷流程,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一般而言,审批流程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授信业务的推动效果。结合小企业的授信特点,对信贷管理流程进行简化,在准入条件、授信要求、授信审批、操作规程等流程上,进行标准化界定,简化操作难度,提高授信管理效率;同时,推行“四眼原则”,将风险管理人员前置至市场营销一线,直接参与小企业资料的收集和风险的预判,提高审批效率。只有简化和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小企业授信批量化审批才会成为可能。

五是有利于提高营销人员积极性,培养专业性人才。小企业信贷中心对基层营销人员的激励考核指标明确,没有银行的其他经营指标压力,有利于营销人员专注于小企业市场,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营销,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价值创造潜力。营销人员大量参与小企业信贷服务工作,有利于积累小企业信贷方面的工作经验,掌握小企业客户营销技巧,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更易成长为专家型的人才。

六、结论与展望

招商银行于2008年12月在苏州成立了首家以准法人、准子银行模式建立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并逐步在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分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试点,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目前主要经营资产3 000万以下、贷款额500万以下的小企业客户贷款,2009年计划对小企业放款50亿元。工商银行拟试点一批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支行或小企业中心等专营机构;建设银行在总行设立了二级部建制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各一级分行相应设立小企业信贷管理中心,二级分行设立小企业信贷经营中心。

2009年2月,银监会给出了建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时间表,明确要求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年内完成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的设立工作,正式将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列上各家商业银行2009年的工作日程。

由上述有关小企业信贷中心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小企业信贷中心是符合国家、银行和小企业利益的,只要能建设的好、运营的好,无疑对于国家的进步、银行的业务改善,小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义斌.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8.

[2]田晓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4,(5).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3

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主要差异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

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 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 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能得到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

,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4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

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能得到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

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信贷总量;经济增长;新增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11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27-03

如果把信贷总量作为一种调控工具,相对利率和准备金率等其它工具而言,其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信贷管理更为直接有效。郭克莎(1990)、李京文(1992)、武剑(2000)和周建中(2003)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做出系统分析,即使对未来的估计可能存在一些误差,但对于过去统计结果的剖析足以说明信贷投入一直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呈加速上升态势,始终在50%以上,在未来15年里信贷贡献率将超过60%,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信贷总量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1、信贷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速密切相关

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资本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同样存在密切关系。资料显示,我国信贷总量余额的增长波动性要大于GDP增长的波动程度,但整体趋势却呈现明显的一致性。从1992至1993年,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后第二轮严重通货膨胀,信贷余额同比增速接近25%,GDP增速也超过14%,在控制货币供给的紧缩调控政策下,又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0年前后,我国信贷余额同比增长率回落到接近8%的水平,与之相对应,GDP的增速也回落到7.6%。而从2001年到2007年,信贷供给增速波动上扬,到2007年第三轮通货膨胀出现时,信贷总量余额增速均值在15%左右,而同期GDP增速也稳步上升,到2007年达到11.9%的10年内新高。从信贷增长和GDP增长两个变量统计数据走势观察,我国的宏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信贷总量变化的影响,辨证地看,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也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而影响到信贷供给总量,尽管因果与程度难下定论,但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确定无疑。

2、信贷余额增长的影响因素:存款与利差

信贷余额30年来逐渐增加,说明新增信贷总量一直超过偿还到期信贷数量。这种现象与我国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总需求不断扩张相关,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利益分析,存贷差逐年增大也是银行主观不断增加信贷投放的关键因素。资料显示,自从1978年开始到如今,银行存贷敞口呈喇叭状逐渐加大,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改革开放逐渐深化,银行经营自主性程度逐渐提高,银行风险意识逐渐加强的过程。

我国工业化起步晚,金融市场不发达,可供广大居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一直比较稀缺,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得到认可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所以储蓄是居民最主要的理财选择,储蓄总量规模连年递增,目前已经超过20万亿。储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负债,在满足存款准备金要求的情况下,理论上讲只有尽可能增加信贷投放才可能减小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收益,所以银行存在放贷的冲动。

3、新增信贷变化反映经济增长特征

信贷总量是众多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信贷微观运行在宏观数量上的反映。从自身利益出发,金融机构本身存在信贷供给的冲动,但信贷余额是累计结果,还不是反映信贷行为的最佳变量,新增信贷可以不计偿还信贷的对冲量,直接表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

信贷供给总是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相伴。尽管各个金融机构的体制和重点不同,但信贷行为却有十分明显的同质性,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信贷扩张与收缩几乎同步调,这一方面说明信贷行为与银行制度相关性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什么体制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必与宏观经济大背景合拍,或者银行自身的逐利行为自发顺应了宏观经济周期。

新增信贷来源的结构变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和行业配置优化。相关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占所有当年新增信贷的比重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从2001年的55%下降到2008年上半年的39%,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占比均值基本保持在25%左右,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新增信贷占比则出现明显上升。农村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投放对象大多在农村地区,表明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增加,这无疑有利于工农二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政策性信贷产业扶持的作用更明显,在信贷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策性信贷占比逐步上升,而且比重明显超过城市商业银行,表明政策性银行信贷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正与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趋势相吻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信贷资源的区域配置,地缘优势决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小,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来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信贷所决定的信贷区域配置欠均衡的不足,促进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并且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与经济周期

近5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这一方面说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信贷行为风险意识加强,更主要原因是这些年宏观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主观违约概率降低,加之信贷总量迅速扩张,不良贷款比率自然下降。事实不断证明,市场化程度越高,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增长和经济景气度的相关性越高。行业和整体宏观经济的景气度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

5、信贷结构变化反映经济增速与方式

从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方式、速度和波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整体情况与信贷增速类似,但各项信贷数量与资金运用总量的占比几乎单调递减,从1994年的80%以上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60%,信贷新增余额与资金运用新增余额的比例也呈同样的趋势,说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在不断多元化,储蓄快速增加,银行存贷比不断减小,故而用于其他类型投资比重必然上升。另外,从信贷投放结构看,短期贷款与信贷总量的占比明显下滑,由1994年的67%回落到2008年的43%,平均每年下降1.7个百分点。而同期中长期信贷的总量占比则显著攀升,从19%几乎单调上升到51%,平均每年上升2.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属于投资拉动型,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过大,增速过快。

二、信贷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检验

从统计数据分析,信贷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明显。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银行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间的因果关系。基本步骤为:

1、单位根检验判断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

2、Granger检验判断时间序列数据间的因果关系。

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信贷增长率序列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可以确定信贷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序列的平稳性。

从信贷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走势看,信贷由超前于国民生产总值渐变为略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因此谨慎起见分别就1982-1998年和1994-2007年的数据作格兰杰检验。数据有交叉,增加样本空间而不影响结果,对于1982-1998年间的样本数据,“Y 不是 X的原因”,对应概率为0.07795,拒绝原假设,即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是引起信贷变动的原因;“X 不是 Y的原因 ”,对应概率为0.47485,接受原假设,即信贷不是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原因。对于1994-2007年间的样本数据,“Y不是 X的原因”,对应概率为0.02665,拒绝原假设,即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是引起信贷变动的原因;“X 不是 Y的原因”,对应概率为0.64614,接受原假设,即信贷变动不是引起GDP变动的原因。

我国银行信贷变动具有内生性,尽管有些年份信贷变动先于经济周期的波动,但也不能认为信贷变动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更可能是信贷对宏观经济预先反应的结果。我国过去常年将信贷规模作为宏观调控工具,当前信贷投放仍然服务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但放贷机构经营市场化增加了信贷行为的主动性。对比前后两个样本期检验结果,1994-2007年间接受“信贷不是经济增长原因”假设的概率增大,表明信贷的内生性要更强于前一个样本期,影响信贷投放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计划指令转变为经营利润。据此可以判断,银行紧缩信贷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减速,而如果经济减速却可能引起银行信贷投放减少。

我国经济增长的50%以上靠投资拉动,而从统计数据分析,信贷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之间,有相同趋势又有相背离的情况,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需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检验。这里选取月度数据为样本,期间为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在做Granger序列检验之前,仍要通过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贷款余额序列分别在0.01和0.0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符合稳定性的要求。原假设“信贷增长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原因”,对应的概率水平为0.03305,拒绝原假设,即信贷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原因;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是信贷增长的原因”,对应的概率为0.24034,接受原假设,即固定资产投资不是引起信贷变动的原因。

三、结论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可知,信贷总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信贷的总量、结构和增长速度变化能够反映出经济总量、增长模式和波动的状况。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变动是信贷增长变动的原因,反之则不然;信贷增长变动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变动的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是经济增长变动的重要原因,表明信贷变化可能不是整体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却可能是经济总量组成部分变动的主因,从而证明通过信贷可以调整经济增长的结构。在仍以信贷为主要融资方式的经济体系中,信贷调控是宏观调控最为有利的方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在宏观经济变化中不断调整信贷投资策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涛.中国经济波动的信贷解释:增长与调控[J].世界经济,2005,(12).

[2] 陈磊.中国转型期的信贷波动与经济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4,(09).

[3] 姚枝仲.为什么中国仍需关注贷款波动[J].中国金融,2005,(04).

[4] 闫章秀.经济发展对信贷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01).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资本管理办法 信贷投向 影响

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管理办法》或新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进入新阶段。《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对未来国内金融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资本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俗称巴塞尔协议Ⅲ)。在2011年11月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承诺于2013年1月1日前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并于2019年前全面达标。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于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国内银行的较高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质量,使得《资本管理办法》的和实施具备了现实可行性。

《资本管理办法》分10章、180条和17个附件,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统一配套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二是严格明确资本定义。《资本管理办法》根据国际的统一规则,明确了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提高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三是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资本管理办法》确定的资本覆盖风险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明确了资产证券化、场外衍生品等复杂交易性业务的资本监管规则。四是强调科学分类,差异监管。《资本管理办法》根据资本充足率水平将商业银行分为四类,明确了对各类银行的相应监管措施。同时重新设计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下调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适度上调商业银行同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五是合理安排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

商业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等方式实施银监会的《资本管理办法》。经济资本管理是指通过计量、配置和评价银行各分支机构、区域、业务部门和产品等维度所需的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进行总量控制和组合管理,以实现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最大化目标。经济资本管理中的核心指标主要以EVA (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附加值)和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二、《资本管理办法》对信贷投向的影响分析

总体上看,在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导向、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等政策导向的引导下,各商业银行内部据此出台的经济资本管理办法、行业(区域、产品)信贷政策等,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和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综合性的、深远的影响。

(一)资本约束进一步增强,银行信贷将向低资本占用业务转移

《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比原办法8%分别多了3.5%和2.5%,资本约束进一步增强。根据银监会披露,截至2013年3月底,国内大、中、小各类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85%,核心一级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达到80.19%。目前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短期内不存在明显压力,新规短期对国内银行影响较小。但当前我国各主要银行均为资本消耗型银行,表内业务占其业务的绝大部分,且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居民消费的持续升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信贷需求还会相当旺盛。因此,资本补充,风险覆盖,反周期资本提取,以及对于重要金融机构附加值计提,将使银行面临较大资本压力,促使银行信贷向经济资本占用较低,资本回报率更高的业务转移,实现资本、风险、收益的相互匹配和动态平衡,推动银行业务结构从资本依赖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变。

(二)银行将偏好零售业务,个人贷款竞争进一步加剧

依据《资本管理办法》,个人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继续维持50%的优惠风险权重。为节约资本耗用和提升资本收益率,商业银行更多鼓励信贷资源向个贷业务倾斜,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资本效率较高的业务,使得个人贷款额度相对充足。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由于零售业务风险的可预测性强且易于管理,商业银行已广泛介入个人零售业务,《资本管理办法》只是顺应并将强化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这种趋势。2013年上半年,福建省全省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1108.6亿元,占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量的58.2%,比去年同期高出了30.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在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中,个贷业务成为风险权重下降最多的业务。如,浦发银行福州分行截至6月末,个人贷款业务余额39.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2亿元,增幅达到38.78%。兴业银行2013年上半年个人非住房类贷款较2012年末余额新增144.87亿元,增量在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中的比重高达68.41%,较存量占比有显著上升。

(三)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偏正面,但政策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资本管理办法》对贷款500万以下小微企业可视为零售业务,享受75%的优惠风险权重,使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要求明显低于一般公司贷款。据兴业银行反映,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符合75%优惠风险权重的微型企业(即对单家企业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且对单家企业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截止2013年6月末该行对符合75%优惠风险权重的微型企业信贷投放余额已达95.4亿元。但从另外一方面看,与获得相同评级的大、中型公司相比,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和违约损失率明显要高一些,给予小微企业贷款优惠资本待遇能否达到监管层的预期目标仍存在不确定性。从短期看资本优惠政策无法改变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微观经营主体盈利基础较为脆弱,小微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加大,对风险调整收益和资本回报率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银行谨慎选择小微企业客户。

(四)表外金融创新受到严控,银行将谨慎开展表外业务

《资本管理办法》对于表外业务资产规模的控制更加严格,表外项目的风险权重以100%计入且不允许风险缓释对风险暴露的抵扣,同等资本占用和资产规模条件下,表外业务回报偏低,促使银行谨慎开展表外业务,压缩资本占用。据了解,华夏银行总行从2012年三季度开始,逐步实行表外资产向表内转移,重点调控表外业务,并下达表外风险资产控制。华夏银行福州分行2013年上半年表外资产较年初增速8.37%,同比下降19.8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考虑考虑表内国债、政策债、债券回购、同业贴现等低风险业务的发展策略,并加强对表外或有业务的管理,表外业务增速按保持杠杆率相对平稳的原则合理安排。

(五)银行贷款将向风险缓释措施充足业务集中,非标准抵质押类贷款占比下降

《资本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强资产时,对符合条件的债权及合格保证主体提供全额保证的贷款,可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的,其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相应下降,突出了合格抵质押品和保证缓释对节约资本作用。上述规定将促进银行提高各项贷款的抵押担保覆盖率,并在选择交易对象以及担保人的时候,将尽量选择信用评级高的客户;在选择抵押品时将更加偏好住宅、商业用房等易量化、可变现的抵押物。经济资本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将进一步强化这个特征,未来银行将更偏好风险缓释措施充足业务,企业抵押担保条件将更严格。

三、进一步畅通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传导渠道政策建议

(一)组织开展对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的研究工作

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是未来银行业监管的纲领性文件,是构建与国际新监管标准接轨并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资本监管体系、提升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重要手段,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和信贷投向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作为银行业金融管理部门,应及时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新潮流当中,坚持与银行业金融监管部门“相互融合、以我为主”的原则,适时在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和信贷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资本管理办法》及其对信贷投向影响分析的专题研讨会,提高基层央行广大员工干部的理论水平,并将其应用到货币信贷管理工作中。

(二)积极运用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两管理、两综合”以及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手段提高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执行力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两管理、两综合”以及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三种手段的积极运用,对提高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执行力,畅通信贷政策传导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议总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应用,抓住上述三种手段实施的有利契机,探索研究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基层央行货币信贷管理部门在畅通信贷政策传导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找准信贷政策传导与《资本管理办法》的结合点

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体现出来的信贷政策传导方式较为多变,通常以每年出台3-4个信贷政策文件为标志,这些年来总行金融市场司陆续出台了金融支持三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节能环保、水利建设、实体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的信贷政策,基层各级人民银行也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政策。建议总行找准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管理办法》的契合点,联合银行业监管部门,推动商业银行在一些需要重点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行业企业,出台支持相关行业企业的信贷政策,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对上述需要加大信贷支持领域的动力。如,结合《资本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零售贷款的权重较低的情况,出台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零售贷款的信贷政策。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第三版巴塞尔协议[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王胜邦,俞靓.商业银行资本比例:以巴塞尔Ⅲ为中心的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4)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7

一、全面的学习了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

1.信贷管理

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和主要的风险所在。因此,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贷业务管理组织架构、信贷业务战略和政策、信贷产品[本文转载自、信贷业务流程、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和信贷业务分析,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例,不仅搭建了框架而且深入到了细节,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和透彻。

2.票据业务

票据分为汇票、本票、支票。讲师从各种票据的定义着手,分别阐述了第一种票据的功能,并提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用生动的例子表述出每一种票据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并着重介绍几种目前常用的票据业务的产品,例如银行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理业务。

3.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服务渠道直接向居民个人销售金融商品或服务的业务,其客户具有分散化、需求差异化且不断变化、交易频繁的特点。培训老师从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况、产品、渠道、管理机构、经营策略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4.国际业务

此次培训我最看重的就是国际业务这堂课,因为当前我已经被分配到福州商行的国际结算项目组中,但苦于不懂业务,所以对这方面的业务知识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国际业务主要指国际结算,国际结算是研究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因各种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经由银行来办理清算的一门学科,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保函业务。培训老师用生动例子,详尽的图表为我们清楚讲述了每一项业务。国际业务非常复杂,每一项结算方式说清楚都要至少半天的时间,短短的一下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对信用证的使用还不是很了解,尽管如此,但这堂课已经为我搭好了一个进一步了解该业务的基础。

二、通过对比学习较为深刻的体会到了本次培训的意义

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学习为例。由于我们公司针对的客户群基本上都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因此,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把我所了解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和国外先进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进行了一下对比,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呈现出形式化、粗放型的特点,这也正是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比例较高的一个原因。比如,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的组织架构方面普遍具备了形式上的完备性,有信贷经营部门(信贷部)、信贷管理部门(风控部)和信贷审批部门(审批部),并承担各自不同的职责,似乎可以做到审贷分离、控制风险。但事实上的情况是,不良贷款发生的频率和数量仍然高居不下。其主要原因是,制度规范没有做到细化,各方面的职责不能相互制衡,不同职能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不能激励其职责的实施。而在国外先进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中,信贷经营和审批合并成为一个部门即信贷业务部门,涵盖市场开拓、信贷分析与信贷审批的职能,通过事业部制和共同承担利润指标实现审贷不分离,从而进行垂直化的集中管理;并增加独立的操作营运中心,加强对操作风险的控制。特别是,信贷业务部门、信贷控制部门和信贷操作营运部门都有详细的有关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和汇报关系的规定,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又保证了权力的制衡。具体到每一笔贷款,首先由信贷员开发并完成信贷调查;其次由信贷分析人员负责检查评级、编写信贷业务分析报告供审批人员参考;再次按权限不同分级进行审批;最后对于经审批通过的授信项目,由负责放款职能的人员在放款时检查和控制所有的贷款文件、相关法律合同、条款的核实、以及贷款是否超越权限、提款时贷款客户是否满足贷款的先决条件、是否超过贷款额度等,并在放款后负责与信贷相关的操作性和行政性监控。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通常信贷员既是营销人员,又是分析人员,还可能是放款人员,一人身担数职,不能达到专业化和控制操作风险的目的。

同样可对比的方面有很多。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确实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国外先进银行的优秀实践成果给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过程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我想本次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

我们了解我国银行现有的业务,还在于使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机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够主动的把握机会,胜任市场的要求。

三、更为深刻的理解了数据仓库和挖掘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

在本次培训中,我多次听到讲授不同业务的培训老师谈到数据仓库技术的重要性。诚然,商业银行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时展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决策都需要依据客户的信息来进行。容纳庞大繁杂的客户信息资料,有序的排列和归置,并满足各种统计的需求进行决策支持,这显然是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发挥的作用。

【商业银行业务培训个人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查看更多>>

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营绩效评估系统。

经营绩效管理包含投入产出管理、政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它从控制成本、增加效益目标出发,在资金成本、网络重组、集约化管理、绩效挂钩、工作流程、客户服务、中间业务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来调整各个业务部门的结构布置,减缩中间管理环节,优化存贷结构,并且开展全面的成本监控体系。它能使管理人员的决策更科学合理,避免因市场调查不够而做出错误的投入。

2.营运分析管理系统。

营运分析管理系统将银行面对市场的系统营运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处理,为管理者提供整个企业对外部市场营运状况的分析结果,有存取款的结构分析、利率对存取款结构的影响、贷款营运量结构分析和趋向分析、产品投入产出分析、风险分析等,这些分析结果对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市场服务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也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产品结构提出调整。

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客户分类、业务量分析、客户贡献度分析、客户风险评估、客户关系优化管理。它的基础是对客户的分类评价。这种管理常见于各个行业,而不是银行业所独有的。

4.信贷业务管理系统。

信贷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授信征信管理、担保管理、信贷风险管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银行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和开发者都应该明确信息系统的主题需求。并且,这些需求不能局限于满足当前的传统管理,也不能受现存的信息范围所限制,应该结合业务发展的规划,提出前瞻性的需求,因此业务部门参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至关重要。

四、为我加入国际结算项目储备了必需的基础知识

经过我在公司两个月以来的切身体会和这次为期三天的全面业务培训,我切实的感受到熟悉银行业务对一个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性。不懂得银行业务,不了解银行业务的流程,就很难开发出合适的银行软件,更别说未来会成为此领域的专家了。

当然,我非常清楚,短短三天的集中培训,并不能使我真正全面、透彻、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整个银行业务,只是帮助我建立起了银行业务的整体框架,增强了我对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还远远达不到对相关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对我而言,培训只是我学习过程的开始。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尽快熟悉和掌握银行业务,并将其和自己的技术专长结合起来,更快更好的完成项目要求。

(2)

【商业银行业务培训个人总结】的同主题文章:培训部员工工作总结

屈臣氏培训部工作总结

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总结

实习生心理健康培训总结

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结

家庭教育培训总结

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银行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 优劣势差异 金融创新

一、武穴市银行业发展概述

(一)存贷款总述

武穴市现有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武穴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武穴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武穴支行、中国银行武穴支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武穴支行、武穴市农村商业银行等。截止5月末,全市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达187.65亿元,比同期增长16.01%;其中储蓄存款146.07亿元,同比增长16.2%。贷款余额达74.8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短期贷款额达38.02亿元,同比增长6.2%。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相对较多,农业发展银行则相对较少。武穴市各大银行存贷款总额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5月份武穴市各大银行存贷款总额比较表

根据表1我们可得知:武穴市存款主要流向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工商银行,而中国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存款流量则相对较少。

(二)风险控制能力

武穴市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都相对较低,因为各大银行都有一套系统的内控机制及外部征信制度。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武穴市各大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及应对措施

从表2可以看出,各大银行不良贷款较少,其中农业银行近年来没有出现不良贷款。由于农业银行有严格准入条件,严格按照良好的信用状况、良好的现金流量、有充足的抵押物等对企业或者个人的贷款份额进行限制,以及按照“事前调查,事中跟踪,贷后管理”的原则实行终身责任制,对贷款进行管理。

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可分为三类: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武穴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都有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所以未曾出现过流动性风险;对于防范操作风险武穴市各大银行内部设有相关部门对其监察、审计;对于信用风险主要是信贷带来的风险,武穴市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严格按照准入条件,审慎发放贷款。行针对这三类金融风险武穴市商业银行均设有妥善的控制方法。笔者在此主要探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应对方案。

中国工商银行主要是信贷方面的风险,一般企业没有达到等级(AAA)不允许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是政府作担保这方面,既要支持政府对经济的投入又要防控可能带来的风险;挤兑风潮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要控制银行的库存现金,保证现金供应;同时工商银行对顾客的承诺必须兑现。而建设银行主要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银行通过审计部门、内控部门以及纪检部门、监察部门防范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看债务人的个人信用度、企业的现金流和管理状况以及行业的市场导向情况。农业银行主要是柜面操作风险和后台操作风险,柜面操作风险不是很大,银行内部实行远程监控和审核可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建立风险管理部和安全保卫部,通过后台在线监测、技术控制对后台风险进行防控。中国银行按照内防和外控的原则,加强内部管理(人员落实、职责明确、信息传达畅通、学习到位、落实到位)。连续几年中国银行无重大违规现象。

(三)收入结构

武穴市各大银行收入结构包括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业务收入、理财产品收入等。以下是武穴市各大银行的收入结构对比表:

表3 武穴市各大银行收入结构

从表3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资产业务收入,其次为中间业务收入与理财产品收入。其中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初衷主要是为了扶持三农的发展,因此暂时还没有理财产品;其次可看出地方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单一,如“天天利滚利”等,没有特色、缺少法宝;再次,金融机构发展不完善,业务范围狭小,银行收入结构亟待完善。

(四)规模能力

1.银行员工人数及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武穴市商业银行在职员工情况表

从表4可知,农业发展银行的在职员工人数最少仅19人,中国银行在职员工44人,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人数较多但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和转型需要,银行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多,而武穴市各大商业银行的在职员工普遍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

2.银行城乡营业网点的布局(见表5)。

表5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分布个数

单位(个)

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最多共33个,其次是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营业网点的数量居中,中国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则相对较少。为了从市民的角度了解武穴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设置的合理性,本次问卷调查中涉及了这样一道题目:“您觉得银行营业网点设置的合理性怎么样?”问卷统计的数据如图所示:

图1 受调查的武穴市储户对武穴市银行网点的满意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5.38%的人认为武穴市银行营业网点的设置合理,84.62%的受访群众持保守态度。因此,武穴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合理设置对银行存贷款总额存在一定的影响,合理设置营业网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

(五)顾客满意度

为了解客户对武穴市商业银行的满意程度,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涉及了这样的两道题目:“您觉得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业务办理的效率怎么样?”以及“您觉得商业银行的口碑怎么样?”根据问卷所得数据绘制表格如下所示:

表6 受调查的武穴市储户对武穴市各银行服务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满意情况

从表6中可以看出储户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满意度最高为64.7%,而储户对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满意度最低仅占38.89%,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这三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相差不大。在银行口碑方面,武穴市工商银行所占比重最大为55.81%,其次是农村商业银行,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建设银行的口碑满意度相差较小。树立银行良好口碑,提高客户对银行满意程度才会有更多优质客户流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六)行业政策现状

武穴市工商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较高,评级授信系统更为完善,对不符合国家产能要求、信用级别没有达到(3A)的企事业单位不予发放贷款。武穴市龙头产业如华新水泥、亚东水泥、广济药业等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能在工商银行取得贷款,唯有准上市公司祥云集团达到工商银行贷款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工商行存贷款总额的增长。

“三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武穴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存贷款额度上的限制较少,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银行的贷款额度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办理贷款业务手续繁琐,客户等待贷款的期限较长,贷款额度较少,这将导致银行客户的流失,对银行的发展是极大地挑战;同时,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突出对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和现代种植业的金融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增加对农村信贷投放额度,这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银行业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根据武穴市银行业发展的现状,从各大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能力、储户满意度这四个方面选择了便于量化的8个指标,即总资产(X1)、网点个数(X2)、员工人数(X3)、存贷比(X4)、不良贷款率(X5)、中间收入占比(X6)、服务态度(X7)、银行口碑(X8)进行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SPSS实现

SPSS的运行结果显示了16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因子贡献率等。我们选取了两个公共因子,这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6.007%,大于80%,解释度较高,记为F1,F2。

表7 因子贡献率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由于对应实际问题,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因此考虑将指标的系数极值化,即让系数趋于1或0,趋于1说明公共因子与该指标密切相关,趋于0时说明相关程度很低因子旋转载荷阵系数如表8。

表8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得到两个因子分别为

F1=0.867X1+0.981X2+0.980X3+……-0.385X6+0.923X7 +0.590X8

F2=-0.204X1+0.102X2+0.069X3+……-0.862X6+0.365X7 +0.151X8

第一个公因子主要体现在总资产(X1)、网点个数(X2)、员工人数(X3)、中间收入占比(X6)、服务态度(X7)、银行口碑(X8)方面,第二个公因子主要体现在存贷比(X4)、不良贷款率(X5)方面。

因子得分见表9:

表9 因子得分

第一个公因子与银行竞争力成正比,因此各大银行在该因子上的得分越高其竞争力越强;第二个公因子与银行竞争力成反比,因此各大银行在该因子上的得分越低其竞争力越强。

(二)SPSS实现的结论分析

对于工商银行武穴市支行,第一个公共因子得分是-0.12829分,第二个公共因子得分是-0.26114分,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该行在第一个公因子方面存在欠缺,其服务态度在五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三,储户满意度为41.86%,其中间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低于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在这两方面亟待提高。

对于农业银行武穴市支行,在两方面的优势都较大。无论是在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能力还是储户对其服务态度,银行的口碑方面都居前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农行的存贷比仅22.37%。这一方方面反映其资金流动的风险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对于中国银行武穴市支行,在两方面竞争力都比较稳定,但又略显不足。无论是其资产总额、网点数目还是服务质量其排名都比较靠后。在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其主要的瓶颈还是体现在存贷比方面,其存贷比达80.56%,大于75%,因此该行在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

对于建设银行武穴市支行,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说明建设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好。其主要劣势体现在第一个公共因子方面,特别是储户满意度方面,服务态度满意度40%,银行口碑满意度36.37%,两项指标都排在倒数第一二位,因此该行的服务质量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武穴市支行,其主要优势体现在第一个公共因子方面。除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少,仅2.9%以外,无论是在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能力、储户对其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还是银行的口碑方面都居前列。但是在第二个公因子即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其竞争力较差,其排名仅在农业发展银行之前。

对于农业发展银行武穴市支行,它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因此在各个指标方面有其特殊性。但是其存贷比较高,2014年1月初到5月底的存款总额为1.6亿,贷款总额为9.8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少,仅4.1%,其最大的优势是国家政策的扶持。

三、促进武穴市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调查报告和因子分析模型对各大银行的建议

工商银行方面。提高配备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态度,为当地居民服务,提高储户满意度,使当地居民能够放心开心的办业务。通过数据分析,该行的中间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低于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该行应调整收入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农业银行方面。提高资金流动性,增加资金的利用率。适当降低放贷准入门槛,简化贷款审批程序,使放贷业务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扩大服务对象,在信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让更多中小企业及个人享受到该项业务,提高存贷款比例,尽量不要存放大量闲散资金,使其资金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中国银行方面。扩大服务覆盖率,优化网点布局。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的基础上,加大本行的宣传力度,有效吸收存款。其次,该行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应该适当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尽量使闲散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金融产品,增强资金流动性。

建设银行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提高配备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态度,为当地居民服务,提高储户满意度,使当地居民能够放心开心的办业务。并通过电视媒体等渠道加大金融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工作,从而提高建行服务的覆盖面。

农村商业银行方面。扩大中间业务发展,提高中间业务的比例,满足不同储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可以增加理财产品的种类,发展特色金融产品,适当调整银行业务发展方向,在保证信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转变业务发展方向,更多的发展中间业务。同时提高存贷款比例,缓解资金借贷压力。加大风险防范力度,降低信用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使银行损失降到最低,保障该行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该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因此在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该行主要是服务农村的发展,因此建议该行能够更多的深入农村,真正的为农村居民考虑,简化审批手续,服务广大农民。其次,适当扩大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一部分农业,而是尽可能满足更多农民对该行业务的需求。

(二)对当地政府的建议

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促使武穴市金融机构的发展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有违法行为的非正式金融机构,应当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其次,当地政府应当扶持农业发展,保证涉农信贷投放总量的增长,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扩大整个武穴市的影响力,打造特色武穴市,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保障银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晓燕.商业银行客户服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

[2]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3]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4]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R].武汉:省政府文件,2014.6.1.

[5]农业发展银行武穴市支行.工作情况汇报[R].黄冈:农业发展银行武穴市支行文件,2014.6.

[6]蔡荣俊.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7.

[7]中金公司研究部.《百舸争流,谁能胜出――城市商业银行研究报告》[J/OL].中金在线网站,2007.7.6.

[8]高键.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9]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0]林海明,林敏子.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应用辨析[J],2008.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因此,存贷的利息差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信贷业务是存在巨大风险的,信贷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所以,信贷风险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内容,是决定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导致商业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所以信贷风险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起的原因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来源,可以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大致分为三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自然风险,即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不法个人行为和其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贷资金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决策或主观行为等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实际工作中,这种经营风险又直接表现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支付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信贷风险就是操作风险或信用风险导致的支付风险。商业银行往往因为支付风险,加上金融资产特有的风险感染性,而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系统性或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央行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1.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2.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中,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得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相对于国际上对现代银行内控制度的要求,我国的银行内控制度还显得相当落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上。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信贷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明显缺乏这种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

        3.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在西方发达的银行制度下,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利益和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然而,在我国目前现行的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这使得董事会无法最终承担起全部风险的责任。我国金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最终后果无非是由国家来承担。这就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行政干预太多;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4.尚未建立统一的授信机制。在统一授信制度下,银行能够控制对一个法人客户及其所属机构的授信总额。但是,我国银行大都只是对分行分配额度,而没有对单一法人统一授信的制度和做法,多家分行常常同时给一个公司的多个分公司发放贷款。这种分头授信的做法无法使银行控制对单一法人的信用暴露,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同时由于授信对象狭窄,客户层面未充分开发,对集团公司和关联企业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授信工具,造成贷款投向面狭窄,结构不尽合理。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状态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风险性。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与其经营目标相对称的是高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作为银行最重要的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有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交付风险和金融风险。 

银行除了面对一般企业常见的风险外,在信贷资产经营中还要面对特殊的风险,即使是与一般企业相同的经营风险,也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特点而使银行承受的一般风险具有特殊性。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负债经营,即使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也仅为8%,其中核心资本率为4%。商业银行形成资产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存款,其具有的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等特点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的不对称,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出现,甚至银行倒闭。因此,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要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2.银行外部负效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银行是一个外部负效应较大的企业。首先,商业银行负债率较高,且其债权人分布面很广,可能覆盖社会各阶层。一旦一家银行因承受过度的信贷风险而倒闭,将会涉及到大部分社会民众的利益。其次,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传染性,一家银行由于风险等原因倒闭,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若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引致金融市场崩溃。再次,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关键地位,该系统不仅能够创造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而且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稳定对货币供给的稳定和支付结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信贷风险可能引发的金融动荡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宏观经济震荡,必须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3.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反映。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已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枢,其触角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一旦银行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信贷关系,那么经济主体的风险就会通过信贷关系部分甚至全部地转化为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这充分说明了银行风险的集中性。同时,信贷风险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风险。强化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住了银行信贷风险,也就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整个经济风险,保证经济各部门的良好运行。反之,将会对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严重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了我国银行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将所有的业务单位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中来尤其是与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将是一项艰巨的持久性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从战略层面上规划整个工作的开展。

        1.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制度和指导原则,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期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做到四点:一是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二是变专员管理为全员参与;三是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展开中,相关信息应及时、准确、全面地沟通、披露,尽量做到“公开化”,从而为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信息支持;四是要变过去被动的、消极的事后“亡羊补牢”型风险管理,为全程化的、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在推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同时应设计一套合理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将风险管理效果作为评价员工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激励机制的绩效评价期限长度,避免短期行为,还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效果。

        2.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3.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针对信贷风险集中的情况,要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多元投资,改变信贷风险集中的状况。实行贷款的相对分散,可提高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做到客户分散和资金投向行业分散。一是实行客户分散。二是实行行业分散。行业分散是指商业银行将贷款分别投放到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上,使贷款客户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多样化,并且各行业间有较强的独立性。行业分散意味着风险分散。

        4.细化贷款风险分类以实现商业银行贷后资产动态管理。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不同档次, 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揭示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内部环境看,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法, 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信贷资产结构,计提足额的呆帐准备金,客观全面地评价信贷质量,及时有效地防范潜在的信贷风险,并逐步提高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质量。

        5.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构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信贷经理工作总结篇10

一、融通资金,主动作为。全市金融工作取得新成绩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超越GDP增速5.4个百分点,占三产比重从5.1%上升至6.6%存、贷款余额从“十五”末的206亿元、124亿元增加到577亿元和385亿元,分别增长2.83倍和3.14倍,年均分别增长22.3%和25.7%五年间,新增1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3家村镇银行、22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农业政策平安公司及8家寿险和产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全市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达到653.2亿元。平安机构保费收入从6.28亿元增至14.16亿元。地方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525.7亿元,过去的一年是收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关键之年。增长15%增幅居全省第6位。财政收入84.7亿元,增长40.2%增幅居全省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49.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7位,增长40.7%增幅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730.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长38.1%增幅居全省第6位。规模工业增加值288.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长28.5%增幅居全省第6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延续“增幅全省第一方阵、总量继续前移”良好势头。

全市金融机构齐心协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金融行业和广大金融工作者的努力。2010年。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有扶有控”原则,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单薄环节扶持,取得显著效果。各项存贷款均坚持较快增长,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平安业和证券业平稳健康运营,担保、小贷、村镇银行等规范发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02.1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省12.8个百分点。2010年银企对接工作获得省政府惩处。今年继续坚持投放势头不减,截至二月末,贷款余额达407亿元,比2008年底的202亿元翻了一番。总体来说,去年的金融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争取信贷规模计划,一是全市新增贷款首破百亿元。各金融机构掌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拓展信贷资源,组织资金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增信贷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全年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增量位于全省第6位(不含合肥市)皖江城市第4位;增速位于全省第2位、皖江城市第2位。市工行、市信用联社连续三年坚持高增幅信贷投放,市农发行为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贡献突出。省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也给予我市经济建设重要支持。14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顿调整,更加符合银行信贷政策要求。

依照“提前衔接、提早对接、提升质量”总体工作思路,二是银政企合作效果明显。为适应宏观金融政策。扎实开展各种银企对接活动。3月份举办全市银企对接会,共推荐融资项目340个,签约项目140个,合同贷款33.5亿元,意向贷款60亿元。各县市区全年共举办银企对接活动12场;创新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日暨“小企业金融超市”进县市区活动8场,现场签约和意向贷款金额近50亿元。市邮储银行成为全省该系统内第五家开办小企业贷款行,专场对接会授信3740万元。积极组团参与皖江城市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专项银企对接会。市人行和市银监局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分别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银监会和省人行、省银监局的惩处。

中行郎溪支行列入筹建计划,三是地方金融体系不时完善。一是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旌德县建行升格为支行。无锡农商行、吴江农商行来宣签订在县域设立支行的合作协议,徽商银行宁国支行开业,徽商银行广德支行筹建工作有序展开。二是加快农信社改制步伐。已完成绩溪、广德、郎溪、宁国四县农合行组建工作并开业。宣州区联社改制为皖南农村商业银行,成为我市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泾县、旌德联社改制农商行已上报待批。三是快速组建村镇银行。经多方共同努力,由中国农业银行、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和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分别作为主发起行,成立绩溪农银村镇银行、郎溪新华村镇银行和泾县铜源村镇银行,并于10月份前后开业运营。宁国、广德、旌德等县市的村镇银行组建工作进展良好。四是安全、证券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16亿元。全市证券经营公司2家,营业部7家,股票、基金和债券交易量424.9亿元。五是引导小贷公司优质化发展。现已开业运营22家,位列全省第四,实现县域全覆盖。全年发放贷款16.6亿元,试点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4.7亿元。六是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化、集团化发展。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达16.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的12家。市金融办被评为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先进单位。

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亿元,四是金融服务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围绕“金融创新年”加大对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截止2010年底。新增47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47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187亿元,新增67亿元,同比增长56%市农行、市邮储行发挥网点优势加强“三农”服务。市农行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市中行和市建行对中小企业客户融资的信贷工厂”等操作模式进行流程创新,推出内保外贷产品、融信达产品和供应链融资产品,有效提供了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新产品。

整合各种资源,五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见成效。与省证监局签署合作备忘。打通上市通道,合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现泰科铁塔、太阳禽业在美挂牌交易,司尔特肥业首发上市,中鼎股份3亿元可转债发行申请过会。黄山胶囊、鑫鸿交通、广信农化等一批企业上市积极性较高,正依照上市要求开展前期工作。30家企业进入我市拟上市企业资源库。

市金融办、人行、银监等金融工作部门在推动全市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六是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依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信用”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全市银行业贷款质量不时提高,不良贷款继续“双降”不良贷款余额15.7亿元,比年初减少2.8亿元,不良贷款率4.04%比年初下降2.43个百分点。制定全市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的目标。2010年我市获得全国“最佳投资环境金融生态乡村”和“最具经济活力金融生态乡村”两项荣誉称号。

金融工作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支撑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创新,2010年。这是坚持发展为先,一切围绕发展这个中心,抢抓发展机遇,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结果;坚持创新为重,大胆解放思想、结合实际,以创新思维推动全市金融工作发明性地开展的结果;坚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开展相关协调服务工作,认真做好必要监管的结果;坚持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注重过程,更看重结果,强化绩效观念,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结果。

也要清醒看到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同时。如,市金融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仍较突出,金融创新还需深入推进,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乘势而上。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全市金融业将按照“改革再度出手,十二五”期间。发展加速突进,体系渐趋完善”基本要求,完善金融体系,力争实现引进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水平和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三个重点突破,多措并举扩大总体投融资规模同时,优化融资结构,实现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两个显著增长,力求实现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也是皖江城市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年。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实现五年规划和跨越崛起目标至关重要。今年全市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大力提升金融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扩大有效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面对相对趋紧的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信贷投放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和保障,一要继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拓展信贷资源,组织资金扩大信贷有效投放,力争2011年新增贷款量坚持上年水平。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支持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抓住我市快速发展形势乘势而上,积极向省行、总行争取授信规模,扩大信贷总量。不只要发挥信贷的支撑作用,而且要发挥信贷的导向作用;不只要在信贷投放数量上做到又好又多,而且要在投放进度上做到又快又早,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市中小企业众多且发展势头较好,这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活力源泉。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使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二要突出缓解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全部贷款中的占比继续提高。各金融机构要发挥系统优势,服务重心进一步下移,有效覆盖县及以下网点。完善体制机制和经营考核体系,创新信贷品种,简化审批流程。充分发挥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在服务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上的积极作用。加快整合担保行业,推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创新融资模式,推进银行与担保的合作,努力建设规范健康、运行高效的地方担保体系。

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依照“做快村镇银行,三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做大担保公司,做优小贷公司,做强农村银行”总体思路,以新型地方金融机构的建设促进地方金融体系的完善,以新型地方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动原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把引进金融机构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规范小贷公司发展,争取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纳入征信系统。金融办、人行、银监等部门要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努力推进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完善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做好交通银行在宣设立二级分行工作,完成泾县、旌德两县农商行挂牌,推进宁国等三个县市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支行和村镇银行组建工作。

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以“政证合作备忘”为基础,四要继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与省证券局等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关系。有效联系券商、基金等中介结构,积极做好拟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重点抓好鑫鸿交通、博瑞特、黄山胶囊、广信农化等企业的上市服务工作。

深挖金融资源潜力。认真总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日暨“小企业金融超市”活动经验,五要继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重点探索专场银企对接活动的开展。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工作考评,加强对各银行中小企业专营网点(小企业金融超市)进行考评,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多种形式金融创新活动,着力优化我市投融资环境,让金融产品为经济注入活力,让金融服务惠及民生。

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市金融办、市人行、市银监局等单位,六要继续强化金融监管。要加强沟通,各司其职,切实强化对全市金融机构的服务和监管。根据国家及银监会的相关规定,积极做好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和管理等工作,着力推进其实现企业化运作。各级金融办要注意做好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监管工作,努力营造健康、有序、平稳的金融发展环境。各县市区要加强“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工作,切实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三、强化领导,适应形势。推动金融工作再上新水平

要将思想统一到对形势的准确掌握和对工作的正确领导上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工作水平,切实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支撑力。

要适应形势,一方面。抢抓发展机遇。2011年宏观形势依然很复杂,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金融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应当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的控制将会更加严格,更加注重信贷结构的优化,更加倾斜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三农”投放。近年来,市经济一直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企业生长性普遍较好,更加符合信贷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外地客商看好我市发展前景,纷纷来宣投资兴业;全市上下发展热情高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良好。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我市衔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加快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投入,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