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13:59:56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 中国西部;经济增长;产业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16-04

西部工业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结构趋于小型化,大中型小企业专业协作水平低等,应进一步强化政府作用,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分类改造小型企业,促进分工与专业协作,以不断优化西部产业结构组织,促进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结构及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6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经济结构即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等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过程中,逐步调整西部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于加快西部工业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在明确产业组织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对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以论证西部地区产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西部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优化西部产业组织结构的对策。

一、产业组织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解析

经济增长即国民财富或社会财富的增长,具体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组织结构即企业组织结构,指某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如垄断与竞争关系及其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对于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史上一些经济学家曾提出过一些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点,如哈罗德等人否定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而罗斯托、帕西内蒂等人则认为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更为现实的重要作用。笔者主要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阐述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

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产业结构解决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产业布局解决资源在空间地理上的配置,而产业组织结构则解决产业内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把资源合理配置落实到各个企业,可见,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产业部门的适度集中可以保证产业具有较高的利润率水平,适应于技术进步与市场规模的客观要求,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形成较高的集中度,有利于获得规模效益,促进研究开发与技术进步,也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业利润率。适度集中的产业组织状况是产业层面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机制。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可以避免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意味着该产业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和移动性进入壁垒,可以防止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也是培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二、中国西部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工业产业的集中度较低。集中度是影响产业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衡量产业竞争性与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可用某一具体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产量、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来表示。

就西部产业的一般集中度而言,笔者按西部最大100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了计算。数据显示,2004年西部地区工业集中度约为30.47%,高于同期东部17.17%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977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企业的一般集中度为35.0%,1973年西德为45.4%,1977年英国为41.0%,1981年韩国46.2%。就具体产业而言,西部地区各主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很低。笔者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2004年西部23个主要行业的前4位集中度(CR4)显示,西部地区仅有烟草制品业(58.8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8.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1.79%)、饮料制造业(40.47%)、橡胶制品业(37.74%)、通信设备计算机(38.50%)等6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4)超过35%,这些行业之所以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多属于政府严格控制的自然垄断行业。其他行业,除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30.4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2.86%)属于低集中寡占型行业以外,市场集中度(CR4)均低于30%,有的甚至不足10%,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34%)、农副食品加工业(6.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96%)等属于原子型行业,占23个行业的65.22%,这些行业企业数量极多,不存在集中现象,竞争比较激烈。西部地区工业产业集中度偏低,不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干预,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使得西部企业缺乏竞争力。

2. 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趋于小型化。企业的规模结构是影响产业组织结构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企业规模结构是指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企业规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规模经济利用和技术进步状况,对产业组织结构形态和经济运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2005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显示,2004年,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排名的2 154家大型企业,属于西部12省的企业仅376家,占17.456%,而属于东部11省的企业有1 298家,占总量的60.26%。另外,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只有78家,占15.6%,进入工业1 000强的有148家,占14.8%。而东部地区相关数据为326家、占65.2%和642家、占64.2%。西部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较少,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工业整体实力显著小于东部地区,企业的规模也明显小于东部企业。从行业来看,进入全国工业500强或1 000强的西部企业多是石油开采、电力、石化、烟草、钢铁等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垄断性行业,而一些竞争性较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则很少有西部企业的身影。此外,2003年西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有24 111家,其中大型企业353家,占总量的1.464%;中型企业3 092家,占12.824%;小型企业20 666家,占总量的85.712%。由此可见,在西部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份额较小,小型企业占据了较大份额,西部工业企业普遍趋于小型化,不利于西部地区进行现代化条件下更为精细的分工,也不利于充分利用更先进的工艺,使用更大型、高效和专用的设备,直接导致西部地区经济的粗放增长,使得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效益的低下。

3. 西部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西部地区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地方和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割据,进而影响西部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致使西部地区大中小企业之间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使得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内工艺加工过程齐全,零部件外购率低,形成“大而全”;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价格高,资源浪费严重。此外,西部小企业大多是全能型企业,产品结构与大中型企业雷同,并与大企业争夺原料、能源、市场,造成产大于销,产品积压。总之,西部地区专业化水平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明显存在,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水平的提高。

三、中国西部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研究

1. 行业利润率较低,资源配置低效。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反映产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组织理论通常使用利润率指标反映资源配置效率,长期的高利润率或低利润率都意味着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产业利润率相差较大,说明工业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

笔者对西部地区2001~2003年各行业3年平均利润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除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等五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略高于全国水平外,西部地区各行业平均利润率普遍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地区之间不平衡且西部地区各行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低于其他地区。另外,从西部地区内部各行业3年平均利润率的比较来看,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3年平均利润率最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达23.11%,而最低的是纺织业,利润率仅为-0.98%。纺织业、造制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等行业常年处于微利状态,其中,纺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常年亏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对于全国来讲比较低,而且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西部地区工业资源未能在行业之间实现高效率配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集约性增长。

2. 单位能耗大,企业亏损严重。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越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增长的质量越好,反之则反是。笔者对2003年中国东西部地区11个工业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见表1)。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各主要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低于东部地区,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及东部的一半。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各行业的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经济增长质量较低,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西部工业企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有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单位产出的天然气消耗是东部的16.15倍,煤炭、高炉煤气和汽油的单位产出消耗是东部地区4倍多,焦炭、焦炉煤气、煤油、电力的单位产出消耗是东部的3倍多。单位产出的能耗大,从根本上说明了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西部经济呈现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3. 技术进步缓慢。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以至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技术进步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科研经费投入水平低是制约西部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最主要因素。数据表明,2004年,在全国开展科技活动的32 92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71.6%、17.2%和11.2%,企业的科技活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各省区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总投入经费与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开发(R&D)经费都显著地低于东部各省,其中,全国科技活动总投入经费,东部11省占71.82%,西部11省区仅占13.47%;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中,研究与开发(R&D)经费全国为1 104.5亿元,其中,东部11省高达843.12亿元,占总量的76.33%,而西部11省区仅有104.06亿元,占总量的9.42%,西部各省的科研经费投入水平严重低于东部各省。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是制约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重要因素。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西部地区企业的科技开发多由政府主导,西部地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在人才、智力交流方面渠道不畅,科学技术研究同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严重脱节,同时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对落后,使得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加困难。

西部地区科技活动投入水平低制约了西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决定了目前西部企业技术进步落后的状况,而科技成果转换效率的低下则加剧了这种落后的局面,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实现集约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优化西部产业组织结构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近年来,西部地区的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总体上仍未摆脱不合理的局面。工业产业的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趋于小型化,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导致西部行业利润率较低,资源配置低效,单位能耗大,企业亏损严重,技术进步缓慢等,严重阻碍了西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限制了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实现西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速西部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 强化政府作用,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政府对各个行业的进入应规定相应的规模标准,适当提高一些产业的进入门槛,防止生产分散的继续蔓延。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之间的分割,使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流动,按照生产的内在经济联系重新组织资源,改善西部地区产业分散化和生产集中度低的状况。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加快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组织结构。加强对企业兼并方案的研究、审查和监督,防止盲目兼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西部地区的证券市场,通过货币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优势企业的迅速壮大,促进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2. 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可以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调整和优化企业规模结构。首先是调整企业的存量资产。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企业破产、兼并机制来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同时加快建立西部的产权转让市场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调整和优化企业规模结构。另一种途径是调整企业的增量资产。它是企业规模内部性增长的一种方式,也是调整、优化企业规模结构的重要形式。

3. 分类改造小企业,促进分工和专业化。大量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的小企业的存在制约了西部产业规模经济的提高,阻碍了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影响了西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分类改造和改组小企业成为当务之急。对规模不经济、设备陈旧、竞争力弱的小企业,应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等办法,由优势企业对其进行改造和改组;对“全能型”的小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使其成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优质产品为龙头组成企业集团;对产品没有销路、污染严重、资不抵债的小企业,要坚决依法破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2000-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5.

[2]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2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运行稳中趋缓

生产情况总体平稳

2016年以来,纺织行业生产增长较为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与2015年同期持平,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8个百分点。

主要大类产品中,纱产量受内外棉价差缩小影响,增速有所加快,1~5月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增长7.6%,较上年同期加快5.4个百分点。布产量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1~5月同比增长3.7%。化纤、服装产量增速有所放缓,1~5月同比增长7.2%和0.7%,较上年同期分别放缓3.8和0.4个百分点。

出口降幅逐步收窄

2016年以来,纺织行业出口总额呈现负增长态势,根据海关快报数据,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006.3亿美元,同比下降2.3%,但降幅比去年和年初以来有所收窄。

出口价格下降是带动纺织行业出口总额持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1~4月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同比降低4.4%,但纺织织物受内外棉价差缩小影响,竞争力有所提升,为出口降幅收窄起到了一定作用。

内销增速持续放缓

2016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增长减速及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衣着类商品内销增速呈现持续放缓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仅增长7%,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4个百分点,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2个百分点。网络渠道增速也持续放缓,1~5月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2%,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3.9个百分点。

效益情况稳中趋缓

2016年1~4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14.9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0.9个百分点,较今年1~3月放缓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59.2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3.7个百分点,较今年1~3月放缓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有所下行

2016年1~5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243.6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8.7个百分点。受常规产能偏大、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化纤行业投资规模出现萎缩,1~5月投资额同比减少2.4%,成为带动全行业投资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投入需求持续增加,1~5月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8.4%,高于全行业投资增速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度放缓,1~5月投资额同比仅增长2.7%。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5月投资额同比增长38.5%,其中新疆投资额增长1.9倍,其他省份增长16.6%。

仍面临市场、资金、投资等压力

内外市场压力较大

2016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速增长造成竞争更趋激烈。我国纺织行业受制造成本高企影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仍然较大。2016年1~4月,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日本、欧盟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3.8%、61.8%和32.1%,较上年同期分别下滑0.9、2.5和2.9个百分点。我国内需增长持续放缓,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速降至本世纪以来的低点,明显低于以往两位数的增长水平,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也从以往25%以上的增速放缓至15%左右。

资金紧张问题仍然存在

资金短缺仍是当前纺织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一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银行拒绝向纺织企业放贷的情况仍然存在,企业获得贷款利率上浮水平较高;银行存在收取贷款服务费、强制购买理财产品等情况,变相增加融资成本负担;要求企业互保现象仍较为普遍,易引起企业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二是市场需求低迷加剧资金周转压力。受市场低迷影响,纺织行业出现库存增多、货款回收周期延长情况,占用企业资金,加大周转压力。

储备棉出库情况仍需关注

国家储备棉于2016年5月开始出库销售,具有增加棉花有效供给、缩小内外价差的影响,但棉花问题仍需持续关注。一是储备棉出库销售存在无依据收取费用、拖延出库时间、指定运输公司等问题,变相增加了企业购买储备棉的成本,出库管理亟待规范。二是棉花价格走势存在波动风险。储备棉当前轮出成交比例较高,与单日挂牌量较少、贸易商参与竞拍争抢资源等因素有关,近期储备棉竞拍底价与棉花市场价格均出现小幅回升趋势。但由于市场需求整体仍较为低迷,纺织行业订单并未明显增多,企业普遍担心棉花价格可能出现波动,并十分关注储备棉后期投放进度。

投资增长存在制约因素

2016年以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5月增速下降幅度尤为突出,表明行业在扩大投资、推进升级方面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企业资金普遍较为紧张,缺乏扩大投资的能力。二是环保监管措施有待完善。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为完成减排任务,不允许印染项目进行环评或者手续繁琐,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技术更新升级,投资计划难以落实。三是综合成本持续提升,且在国际比较中处于劣势,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国内投资则相应减少。

未来走势具备保持平稳运行的条件

从全年来看,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较为复杂,发展压力仍然较大。全球经济复苏疲弱,外需回升动力仍然不足,纺织行业出口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就业压力增大、消费情绪偏冷等因素均将制约内需增长,行业内销增速难有明显提升。综合成本压力难以有效缓解,我国纺织制造产能及订单向海外转移的情况仍然存在。棉花市场价格仍存在波动可能,储备棉轮出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但是,纺织行业总体上具备保持平稳运行的条件。国内外宏观经济基本面并无明显恶化的趋势,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我国经济将在合理区间保持增长,内需稳步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将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首要市场支撑。储备棉轮出客观上增加了棉花原料有效供给,带动国内外棉价差较此前几年明显收窄,对于稳定纺织企业开工生产和改善棉制产品出口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三品”战略的实施将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运行质量基本保持平稳,也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品”战略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今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三品”战略对消费品行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三品”战略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下大工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加快消费品行业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三品”战略现已写进了纺织工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三品”中的基础和关键是品质、是质量。因此,在全行业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组织生产,扩大在线质量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提高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和一致性。支持行业性质量技术服务网络、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检验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规范生态、绿色、功能性纺织品等产品评价和标识认证监管。针对功能性产品、童装等重点产品开展国际标准对标和实物质量比对活动,树立质量领先企业标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QC小组活动也是全行业和企业应该坚持的质量及创新工作。

QC小组工作大有可为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是一种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途径,是企业业务部门、车间班组完善生产、科技与经营管理活动全方位提升工作质量的方法,更是践行“万众创新”,落实“三品”战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用什么方法增品种,用什么方法提品质,用什么方法创品牌,都可以作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探索创新。

目前,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多集中在基层和生产一线,但是这种工作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基层和生产一线。从基层、中层到决策层,从生产领域到营销、品牌、安全、环保、财务、后勤等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运用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都有十分广泛的用武之地。我们理解和运用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要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只有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系统性地运用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的效果和作用真正全面地体现出来。

在今年的申报成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财务工作中,题目是“提高应收款到账率”,取得了QC的财务效应。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题目是“提高公司质量员工作质量”。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和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节能工作中,题目分别是“降低大功率风机、水泵电能消耗”和“降低细纱工序用电单耗”等等。这些成果的出现说明企业深刻理解了这种方法,并且开始全面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今年是纺织行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第37个年头,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各级地方协会共同努力下,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持续稳步开展。今年共有47家企业申报,申报成果数量达到97个,现场发表小组成果和班组成果合计达到76个,三项指标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3

近几年以来,全省国有粮食部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粮食购销企业的富余人员分流工作已基本完成,历史财务挂帐的清理基本结束,老库存粮也已基本销完,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创造了条件。为适应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状况,现就做好我省*5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对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考核与奖励

㈠考核与奖励的范围

以设区市粮食局为汇总单位,对所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进行考核。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由省粮食局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对县(市、区)粮食局完成扭亏增盈目标的考核和奖励由各设区市粮食局自行规定。

㈡扭亏增盈目标和考核指标

1、扭亏增盈目标:力争设区市国有粮食购企业全年经营不亏损,并有盈利。

2、考核指标:分主要考核指标和参考指标,按80%和20%比例进行考核,考核资料以*5年各设区市粮食局汇总会计决算报表为准。主要考核指标为利润总额、人均利润率。参考指标为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㈢考核与奖励的具体要求

省粮食局成立考核工作小组,负责每年一次的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求各设区市粮食局真实、准确地汇总会计报表,认真、详细地填写会计报表的编制说明,并根据考核内容标准总结一年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撰写扭亏增盈工作总结及财务分析报告。省粮食局将实行通报制度,对各市、县(区)粮食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排名通报,并将情况通报给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完成扭亏增盈工作目标

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领导,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扭亏增盈目标,并层层分解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保扭亏增盈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和完善扭亏增盈工作奖惩制度,把扭亏增盈目标与企业负责人的奖惩挂钩,与职工的工资福利挂钩。对扭亏增盈工作扎实,实现盈利的地区和企业,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并推广他们的经验。对出现亏损的,要检查原因,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为及时反映各地粮食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㈠努力促进粮食销售,为扭亏增盈创造条件。各地要进一步做好粮食销售工作,积极占据主销区粮食市场,将产区粮食引导到销区,扩大粮食销售。要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稳定销售队伍,把一些事业心强、业务素质高、懂经营的人员充实到企业销售队伍中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研究市场,认真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建立灵活的促销机制,制定有效的销售奖励政策,促进粮食销售,增加企业效益。要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粮食销售的路子,转变经营方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优质服务和优质商品赢得消费者。

㈡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整合粮食资源,努力培育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连接生产和消费,逐步提供“从种子到餐桌”的优质服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逐步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向粮食加工环节延伸,充分利用粮食购销企业的粮源优势和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与销售渠道,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加工转化增值,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积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粮油产品附加值。同时,要积极开展“放心米、放心面、放心油”等活动,千方百计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收入。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4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形成优劣互补、不同所有制成分共同?l展的多元化市场机制。在当前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对于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的相互借鉴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特别对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活力,增强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推动非公经济企业发展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文献回顾

通过查看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类学者认为非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于国有企业。如,姚洋、章奇(2001)[1]通过对我国39个行业中的企业样本进行研究认为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高于国有企业。刘志迎、张吉坤(2003)[2]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规模效率方面低于三资企业。陆挺、刘小玄(2005)[3],宋来、常亚青(2009)[4]认为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中,私营企业的效率最高,而国有企业的效率最低。贺聪、尤瑞章(2008)[5]使用索洛剩余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发现,私营工业企业技术效率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工业企业。彭春华(2012)[6]通过以非国有工业企业为参照,从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和技术效率三方面对国有工业企业效率进行分析,结论认为总体上国有企业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杨汝岱(2015)[7]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迁,表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较大,而民营企业远远大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

另外一类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非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于国有企业。如,范金、严斌剑、梁洁(2008)[8]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发现,南京市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高于三资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张铁男、刘爱丽、徐莹莹(2012)[9]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发现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地位要优于股份有限公司和港澳台投资企业。郑志国(2012)[10]通过对净产值率、成本利税率、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绩效优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张营为、王磊(2013)[11]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的效率略高于其他企业,但总体上差异甚微。任毅、丁黄艳(2014)[12]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单就规模效率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规模效率要优于私营工业企业。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效率并无显著差别。如,李楠、乔榛(2009)[13]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对国有企业改革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认为: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经济绩效虽有差别,但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的绩效无明显差异,国有企业的整体绩效得到改善。张晨、张宇(2011)[14]研究表明,竞争性领域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效率、技术效率之间总体上趋同。张少华、张天华(2015)[15]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动态演进效率的角度分析测度,认为国有企业在总量上的效率贡献大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在增量上的效率贡献大于国有企业。卢俊、彭雪(2015)[16]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经济总效率、创新效率和社会效率方面有优势,而在传统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效率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无显著区别。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数据样本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而对于何种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依旧没有得出被普遍接受的结论。

二、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效率情况仍无定论,因此究竟如何科学有效合理地测度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现有的文献看,评价工业企业效率的指标很多,不同学者选取不同的指标进行了研究。例如,贺聪、尤瑞章(2008)[5]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利用不同所有制工业增加值、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指标对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评价。吴中伦(2011)[17]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指标体系来分析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陈波、张益锋(2011)[18]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两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对国有企业效率综合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伍旭中、冯琴琴(2015)[19]把国有企业的经济功能和公共功能统一起来,将总资产贡献率作为评价国有企业经济效率的基础,将政策效率和社会效率作为评价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功能的指标。

笔者认同伍旭中、冯琴琴(2015)[19]的观点,认为在评价企业效率时应该既考虑经济效率又考虑其承担的公共功能效率。因此,笔者结合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历史条件、行业技术条件、承担税收水平、市场地位等的差异,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不同所有制的经济效率差异,还要反映企业的功能效率,并由这两方面构成了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率评价的综合效率。

由于指标体系构建应该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因此笔者参考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关于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实施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确定经济效率由八项指标构成,功能效率由七项指标构成(详见表1)。经济效率的指标中,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占有额)×100%;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年初数+流动资产年末数)/2];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产值利税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工业总产值×10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功能效率的人均指标值为各自的指标值除以相应企业类型的总人数。

三、实证分析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对工业企业效率进行评价时,一些研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通过专家打分来实现对工业企业效率的评价。但这些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结论缺乏稳定性。为了避免这些方法的缺点,笔者选取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这两种更为客观的评价方法来对工业企业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具体方法主要参考了冯运卿、李雪梅、李学伟(2014)[20]对铁路安全综合评价熵权法和李国良等(2006)[21]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法。

1. 基于熵权法的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率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1)熵权法的介绍

申农于1948年把熵引到信息论来表示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果某系统有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状态,而每种状态出现概率为pi(i=1,2,…m),则该系统的熵为:Ej=-■pilnpi,其中假设某一系统中有m个被评价单位,n个评价指标,则原始指标的数据矩阵为:R=(rij)m×n,对于指标rj有信息熵:Ej=-■pijlnpij,其中pij=rij/■rij可知,如果Ej越小,则这个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其提供的信息就会越大,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就越大,反之,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就越小。在综合评价中利用评价指标的变异程度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所有评价指标加权计算被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2)熵权值的计算步骤

第一,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正指标,标准化为:对于逆指rij=■标,标准化为:rij=■。

第二,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标准化:m个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构成隶属评价矩阵R。

第三,对各指标值做归一化处理,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评价对象指标值的比值:pij=rpij/■rij。

第四,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K■pijlnpij,(j=1,2,…n)。其中K=1/ln m,(K>0,0≤pij≤1);假定lnpij=0,pijlnpij=0。

第五,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αj=1-Hj。

第六,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αj/■αj。

(3)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在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001-2014年全国四种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用熵权法计算得到的工业企业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见表2)。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评价

在熵权法计算的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以2001―2014年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评价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2001―2014年我国四类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系数,并绘制综合效率系数趋势图(见图1)。

(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邓聚龙教授1982年提出的,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关联度反应各评价对象对标准对象的接近次序及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其中,灰色关联度最大的对象为最佳。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的数据量和样本的分布要求低,也可以弥补回归分析的不足,更具有实用性。

(2)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

灰色关联评价系统模型建模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选择参考序列。假设参考数列表示为:x0={x0(1),x0(2),…,x0(n)},被比较数列表示为Xi={Xi(1),Xi(2),…,Xi(n)},i=1,2,…,m。

第二,指?酥档墓娣痘?处理。由于评判指标之间通常由不用的量纲和数量级,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三,计算关联系数。把规范后的数列x0={x0(1),x0(2),…,x0(n)}作为参考数列,Xi={Xi(1),Xi(2),…,Xi(n)},i=1,2,…,m作为比较数列。关联数列的计算公式为:ξi(K)=■,i=1,2,…,m,k=1,2,…,n,式中ρ为分辨系数,ρ∈[0,1],通常ρ=0.5,计算得到的关联系数矩阵为E=ζik(i=1,2,…,m,k=1,2,…,n)。

第四,计算关联度。关联度ri=■wjξi(k)。

(3)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率评价

选取2001―2014年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数据,根据评价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选取各指标的最优值构造最优标准序列,对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最优数列为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到评价指标权重,可以得到2001―2014年的灰色关联度,即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系数。

(二)实证结果及原因分析

1. 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系数

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可以得到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系数,具体如表3所示。

由图1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2001―2014年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表现为: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在不断提高。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这一时期综合效率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但是在2008―2009年综合效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9―2010年以后综合效率处于相对缓慢稳定增长的上升期。股份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呈现出曲折上升波动的趋势,在2008年以前,股份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交替出现的波动趋势,2008―2011年为综合效率快速上升阶段,2011年以后综合效率的增长相对稳定。私营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在2001―2007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持续性上升,在2008―2009年综合效率相对下降,但在2009年以后综合效率又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保持着相对平缓的上升,只是在2008年后出现了轻微的波动。

从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的高低来看,2001―2004年股份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最高,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次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综合效率高于综合效率最低的私营企业。2004―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综合效率明显超越了股份制工业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这一阶段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综合效率最高,而股份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下降为第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综合效率与以前相比相对稳定。但2008年以后,私营工业企业的效率上升迅速,尤其2011年以后私营工业企业的效率上升为第一位,股份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仍保持第二位,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综合效率下降为第三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这一阶段的综合效率最低。

2. 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功能效率比较分析

本文将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分为经济效率和功能效率两部分,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2001―2007年这7年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率较高,2008―2010年经济效率有较大的起伏,2010年以后的经济效率又下降较快。在2001―2003年股份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最高,2003―2007年其经济效率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但高于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经济效率,2008年以后其经济效率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私营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经济效率低于其他类型工业企业,但是2008年以后其经济效率攀升迅速,尤其2011年以后经济效率保持第一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虽然在2009年有所波动但总体上比较平稳。

从图3功能效率趋势图可知,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功能效率差异不大,总体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功能效率呈上涨趋势,2010年以后股份制工业企业的功能效率增速开始显现。与经济效率相比,功能效率的发展趋势比较平稳,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远小于经济效率。

3. 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效率趋势图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的运行效率,综合效率整体上升的势头受到较大的冲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各类所有制企业迅速调整了综合效率下降的局面,经过短暂的波动后其效率重新进入稳中有升的轨道。私营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股份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表现为在小幅波折中稳定持续增长,在2008年之前的综合效率水平保持持续的增长,出现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的趋势。2008年之前国有企业综合效率呈上涨趋势,2004―2007年高于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这说明随着国企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表现有利地反驳了一些所谓“国有企业效率低”的论调,从功能效率的发展趋势图也说明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能够较好发挥功能效率的作用,其在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综合效率水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率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在发挥宏观调控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在危机爆发、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通过兼并或接管等方式,积极挽救其他所有制类型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对于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就业、稳定人民生活、平抑物价、克服经济的下行震荡、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起着其他所有制的工业企业无法代替的作用。2008年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有所下降,说明国有工业企业现阶段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面临着具有局部性、结构性和阶段性特征的困难,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其中既有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也有自身结构重化、转换迟滞等内部因素,在“去产能,调结构”的形势下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新挑战,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综合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对比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率值,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有性质工业企业改革和企业自身努力的成效。但也应该考虑到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的差异与企业的行业分布和市场结构密不可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大都集中于垄断性行业,面对近乎完全垄断或不完全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相对其他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更容易获得更好的利润,在企业遇到困难时,由于财政的软约束,所有制歧视使国有性质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国家的补贴、金融支持,而其他类型所有制企业面临明显的准入壁垒,从而维持了国有性质企业的高利润。

对比其他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股份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晰的产权、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能够更好的保障和提升效率水平。不论从综合效率,还是经济效率和功能效率的角度分析,股份制工业企业的效率总体上相对处于较高水平。虽然经济效率在2008年左右有较大的波动,但功能效率一直表现为稳中有升的趋势,说明股份制工业企业具有相对畅通的融资渠道,在产业和行业分布上受到的制约也明显小于私营企业等。在产权方面,股份制企业能够实现自由转换;在生产要素方面,能够实现灵活流动;在资源的分配方面,能够实现合理配置。因此,股份制工业企业优势项所带来的效率优势有效弥补了与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相比弱势项目造成的效率劣势。这也证明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合理性。

私营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在2007年之前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在2008年以后的经济效率快速提升,功能效率也保持较高的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长期以来私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曾相对严峻,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人才相对缺乏、资产数量有限、融资渠道受限、与国企相比在多方面遭遇“玻璃门”“天花板”等先天劣势,私营企业的发展效率受到限制。2008年以后,相比其他类型工业企业,私营企业综合效率上升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在于私营工业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少,私营工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机会,能够及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相对较少的沉淀成本的私营企业容易在市场的变化中快速转型。另外,私营工业企业具有产权的清晰性,运行的灵活性和营销的灵活性,组织的高效性等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我国对于私营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增强,私营工业企业呈现出了颇为强劲的发展活力,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活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都使得其2008年以后的综合效率迅猛增加。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保持了较为缓慢、相对稳定的综合效率增速水平。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相对稳定的综合效率演进趋势说明其技术及管理的相对稳定成熟,综合效率提升的潜力有限。另外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也向其他所有制的工业企业转移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本土其他所有制企业能够吸收和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生产力而提高综合效率,实现了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赶超。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利用我国四类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2001-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同时也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股份制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效率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 我国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总体上是逐年增长的,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综合效率有所波动。说明经济景气时,综合效率就较高,而经济衰退时,综合效率就降低,总体上我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良好。

2.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效率并非是低效率的,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是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在过去的改革中取得了成效,其综合效率不低于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的效率,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3. 虽然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性质工业企业的利润有助于拉高国有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但与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相比,尤其是2008年以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没有明显优势,说明国有性质的工业企业的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入,其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待深入。

4. 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在2008年总体上涨,2008―2009年总体有所下降,之后经过短暂调整相对都有所上涨,说明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受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5. 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功能效率差异不大,总体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功能效率呈上涨趋势,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政策建议

我国今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方向应是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依据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特点调整发展布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各类所有制企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就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国有性质的企业在新形势下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应通过学习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竞争中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从经济效率和功能效率两方面来提高国有性质工业企业的综合效率。在内部管理以及运营效率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由于所处行业带有垄断性质的特殊性,可能仍存在内部人员激励机制不足、人员冗杂懒散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以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导向,提高内部激励和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其技术及规模效率。由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综合效率的分析可知,改革使得国有性质企业在综合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在经济效率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效率差异,效率提升的潜力巨大。因此,国有性质企业应当学习股份制等企业的优秀运营和管理能力,解决内部激励问题,将面向市场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切实提升运行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升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将综合效率的增长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为促进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另外,国有企业的效率优势仍未完全摆脱对于资源垄断等的依赖,在企业的资本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应着力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及效率提升的相关政策,建立效率督促的常态机制。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5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戚维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质量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各行业协会有关领导和纺织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杨东辉:从十方面拼质量

“未来纺织行业要从十个方面加强质量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在作行业质量工作报告时表示,第一,加强领导,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第二,加强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纺织品品质。第三,构筑公共服务平台,指导行业质量的工作。第四,推广技术和管理的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第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第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第七,开展职工培训和技能大赛活动,加快行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八,培育自主品牌,拓宽品牌推广的能力。第九,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有利于优质产品发展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十,以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他强调,刚刚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明确了2010年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方针从2009年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向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转变。纺织行业要充分认识和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质量工作一系列的指示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应对金融危机后带来的市场格局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以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实现2020年成为纺织行业强国的目标。

据悉,目前我国纺织产品质量水平在各行业中处于前列。根据工信部2009年的消费品工业质量调研报告,纺织产品竞争力系数达到了0.82,国内消费者满意指数稳定保持在85%以上。

沙南生:四项意见

“纺织行业质量工作要重在落实、严格管理,要在保持和发扬现有经验的同时,将质量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表示,质量工作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行业的竞争力,以及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他认为,纺织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在稳定和发展经济、扩大国内外需求、满足人民物质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纺织行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的转化率达到了69%。在品牌建设上,纺织行业不仅培育出一批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还配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促进业内企业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追求卓越经营而开展的卓越绩效模式推进工作,也取得了成果,涌现出一批推进卓越绩效模式的先进企业,为纺织行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沙南生对纺织业的质量工作提出了四项意见:

第一,落实主体责任,增强企业能力。企业是产品质量的主体,既是责任的主体,也是开展质量工作的主体。行业协会要通过培训教育和质量诚信建设等工作,增强企业质量的责任意识。要通过大力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式,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的能力。要发挥管理体系认证、加强检测试验等手段的作用,促进企业增强质量保证能力和提高实物产品质量。

第二,发挥协会作用,开展质量兴业活动。在工业产品质量建设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是突出的、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为指导和帮助行业协会发挥更好的作用、促进质量进步,工信部将组织开展质量兴业活动,在重点行业开展试点工作。

第三,加强标准建设,增强竞争能力。纺织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一是要继续加快修订和完善产品标准,加快国际标准转化,保持和发展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标准领域的有利地位。二是要抓好标准的贯彻实施,大力提高采标率,使我国的企业大量采用国际标准,杜绝低标生产甚至是无标生产的情况。

第四,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纺织行业要积极贯彻自主品牌建设指导意见,配合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技术、资金扶持,以及开展自主品牌知名度、市场推广、信息咨询等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的认同度。

戚维民:质量工作六要点

“近些年来,纺织行业通过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在行业大力推广质量改进、质量经营的管理理念,使一些企业不断地迈入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行列。”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戚维民表示。

他提出了中国质量协会2010年工作的六个要点:第一,把中央领导对于落实质量工作的批示作为重中之重,强抓不懈。第二,加强对先进质量方法的推广应用。第三,就是加强推广活动。第四,开展现场管理评价办法。第五,开展质量方法的研究。第六,继续举办质协的品牌活动――全国质量奖。

“2010年质协工作将坚持重在落实、重在持之以恒、重在严格管理的指导方针,以落实中央领导关于质量的批示讲话为指导,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协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以推广先进质量方法为重要途径,以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为突破口,以全国质协活动为手段,以加强质量工作为战略任务,立足服务、大胆创新、务求实效,全力以赴做好新形势下的质协工作。”戚维民表示,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为质量兴国、质量兴企战略作出贡献。

卓越绩效模式:

先进企业获表彰

会议表彰了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有限责任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全国纺织行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

作为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它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绩效模式。“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用卓越管理打造卓越企业、卓越产业和卓越经济,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和企业国际化进程已经是从政府到企业的一项重要策略。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6

一、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

1、建筑业发展已达一定规模,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来衡量,尚有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充分发挥能工巧匠多,吃苦耐劳,勇于闯荡的传统优势和机制灵活的时代新优势,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先后两次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2012年度,全区建筑业企业总产值达7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建筑施工产值72.44亿元,增长28.8%,在全省八个“建筑之乡”中名列第六。出省施工产值13.41亿元,增长33.4%,建筑业增加值15.84亿元,增长31%,创利税4.17亿元,增长52%。这说明我区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但是,与2012年793.64亿的工业总产值比,建筑业产值(76.58亿)占9%左右。因此,我区建筑业虽具一定规模,但尚存在差距。

2、建筑业企业有较大发展,但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布不均匀。到2012年底,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105家,其中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23家,三级企业40家,四级企业34家,从业人员6.5万人左右。全区31家一二级企业,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9.5%共计完成59.7亿占建筑业总产值的82.5%,一二级企业占了产值的大半江山。说明这几年在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度省建筑业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排名中,我区最高的萧二建(施工产值7.08亿)名列31位,前三名的中成建工集团、宝业集团、龙元建设集团产值均在20亿以上。从专业结构看基本合理,涉及房屋建筑、网架钢结构、市政、装饰、园林绿化、水利、交通等12个类别。特别是网架钢结构和园林绿化类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区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从目前现状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队伍供过于求,大的不强,小的不专,劳务层素质较低,引发市场混乱,过度竞争,导致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布局不均。如南部的楼塔、河上、戴村和东片的新湾、靖江、头蓬、益农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和城市化的推进,必将推起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也将会给建筑业带来机遇,我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紧迫。

3、建筑企业在开拓市场上作了较大努力,但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外向度比较低。建筑队伍对外开拓市场比较积极,2012年出省完成产值达13.41亿元,占建筑施工产值的18.5%,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最大的是上海市场,产值达5.9亿元左右。表明我区省外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分布不合理,如何积极地利用上海市场积累的经验和优势,推进中原,开拓西部,用自身的优势去抢占中西部市场,关键在于行动。此外,随着WTO的加入,我区建筑业企业没有一家获得外经权,也必将严重制约国外、境外市场的开拓。

4、建筑业的发展已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但还需继续努力。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快速扩张,建筑业完成了产业的原始积累,进入分化、调整、提高的新阶段。所谓80年代靠气力和面子,90年代靠财力和票子,新世纪要靠智力和机制,正是建筑业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表现为一是产业集中度提高,表明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二是质量兴业战略深入人心,行业发展转向注重素质提高。2012年共创优质工程26项,其中“钱江杯”2只,“白玉兰杯”2只,“西湖杯”3只。虽然由大地网架制造有限公司参建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钢结构施工获“鲁班奖”,但至今尚没有一家总包企业获得过“鲁班奖”,这与“建筑之乡”称号不太相符,还需继续努力。

5、积极探索依法治业路子,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建筑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市场主体和外部环境尚需规范。我区较早把建筑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以建立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为抓手,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应公开招标的工程全部公开招标,应招标的工程招标率达到100%。但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三把刀”带资、垫资、拖欠的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建筑市场恶性竞争的状况愈演愈烈。特别是无标底招标导致企业下浮幅度超过社会平均成本。而且带资、垫资占总造价30%以上,企业出现高产值,低效益现象,资金严重短缺。有些工程只好被迫放弃,企业经营难度很大。

6、政府重视建筑业的发展,但还要加大力度。政府重视,政策对路是我区建筑业能较快发展的一条经验。但从总体看,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扶植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上虞、绍兴等县(市)都设有建管局,对建筑业实行统一管理。每年两次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到全国重点建筑点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拜访当地领导,帮助企业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曾有五家银行行长一起赶到辽宁为建筑企业承接业务做资金后盾的事例。相对来讲,我区建筑业管理部门人手少,经费缺,任务重,企业单兵作战,政府缺少具体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以至于出现相当数量项目经理将业务挂靠到外地企业中(尤其是上海市场),或本区市场因条件苛刻而被外地企业占领(如世贸广场、广场),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声誉。

二、建筑业发展趋势

1、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是与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经济兴则建筑业兴。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中明确指出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建筑业而言,有发展就有机会。第一,经济社会加速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是建筑业从主导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建筑业最有用武之地。第二,基本建设投资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实际情况看,工业冲千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必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2、中国已经加入WTO。如果将1985年“鲁布革工程”(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引进世行贷款并实行招标投标制,工程推行项目法人施工的管理模式)称为中国建筑业受到的第一次冲击,那么中国加入WTO就是第二次冲击,而且肯定会比第一次冲击更猛烈、更深刻、更广泛。首先,体制将进一步改善,地区和部门条块分割、封锁和保护的状况将逐步被打破,建筑业法律法规透明度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外企业基本上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其次,从市场角度看,WTO通行的规则使我们的企业必须直面与国际大承包商短兵相接,也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重点、步骤的进一步明朗,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实质启动阶段这给建筑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否在巩固原有份额的同时,及时抓住时机有效介入西部市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了,新的台阶就上去了。

4、企业资质就位工作已结束。这次资质就位,对于整个行业的整合来说,又将是一次有力的推动。资质就位后将分成工程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种资质序列。在日趋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传统的工民建专业市场份额将相对减少,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形成一批新兴专业,建立权责明确、分工清晰、行为规范的总分包体系势在必行。按照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分包为骨干,劳务分包为依托的资质调整方向,进行行业结构和企业专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进行资质增项,使一些大企业具备多专业承包能力,真正做大做强,使中小企业建设成符合社会需求热点和国家投资重点的专包承包队伍,把企业做专做精。目前,我区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后,一、二级企业总数比就位前增加了10家,钢结构企业数量达到20家,以此为契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优势。

三、发展建筑业的措施与政策

1、树立大建筑,加快经营结构调整。长期以来,大部分建筑企业局限于土建施工与水电安装,经营范围狭窄,严重制约着建筑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高。要提高建筑经济运行质量,实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实施经营结构调整,突破以土建为主的单一传统经济格局推进建筑业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因此,一方面要围绕土建搞延伸。不能把建筑业理解为只搞施工,应该向两头延伸,使建筑业跳出囿于施工的小圈子,延长产业链,实现包括工程项目前期和后期的全过程。对承接的总包工程,在实现从基础到土建、安装、装饰一条龙施工的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向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咨询、经营等方面发展,变坐等招标的经营方式走向主动为业主提供超前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的施工领域,充分发挥建筑业关联度大、市场信息灵、对外关系广的优点,抓住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持续升温的大好机遇,根据国家投资导向,适应施工领域日益扩大的形势,积极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展,培植路桥、环保、隧道、通讯等方面的专业队伍。同时,以主业为依托,向土建的前后行业发展,如搞房地产业一体化经营及建筑业配套产业,开发新型建材等工业项目,努力形成“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多元化格局。

2、培育大企业,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按照建筑业自身发展特点,较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式结构,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总包为龙头,分包为纽带,专业分包和劳务承包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我区建筑业没有大企业是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去年开始的新一轮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中,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从容就位一级总承包资质,已给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必须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抓大育小,控制总量,加快组织结构调整。一是要组建“航空母舰”,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抓紧培育几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大型化、集团化、真正能够与省内外大承包商相抗衡的大企业,出击市场,占领市场。如有若干家企业产值超十亿的大企业,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力、发展能力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二是要培育“小巨人”。要注重抓好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使其向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精和小而特的方面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增强建筑经济的集中度,对已经具有相当产业规模的网架钢结构和园林绿化业,进一步重点培育。三是要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加速形成综合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投靠大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结合区情实际,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调整总包企业、专业公司和劳务企业的比例,相互配套,协调发展。

3、拓展大市场,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市场是建筑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树立强烈的市场观念,始终坚持瞄准市场调整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拓建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充分认识到有市场才有任务,有任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一要坚持巩固与开拓并重的原则,牢牢扎根沪、杭传统市场,并发挥这些市场的幅射和集聚作用,开拓周边市场,尤其是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退民进”的历史性机遇,成立专门力量,派遣优秀队伍和项目经理去拓展市场。充分借助省厅驻武汉、西安等地办事处的力量,疏通当地关系,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不能忽视开拓境外市场,帮助一二家企业争取获得外经权。二要狠抓质量管理,为谋取更大市场夯实基础。质量是市场的生命所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着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要赢得市场,就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继续保持“信誉开路、牌子立足、质量创优”的好传统,创造条件争创国优,打响建筑业的品牌。三要加强对外宣传。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在因特网上注册企业域名,利用网络空间打响企业牌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注册“建筑之乡”网站,印制建筑业宣传册等方式来整体推进建筑业,并在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洽谈会上,给建筑业留有一席之地,为建筑企业提供展示自身实力的平台。四要强化科技与人才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要求企业知识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谁掌握了科技方面的主动权,谁就拥有加快发展的先发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生机。因此,我区建筑企业要加大科技进步的步伐,大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传统行业与高科技术的结合,从而改造传统行业,做足做好“钢结构基地”落户和“中国花木城”两篇文章。建筑科技上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筑企业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惜重金引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级人才,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另一方面,要抓好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以实际行动抓好“回归工程”,要给回归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工作上多支持和服务,在生活上多关心和帮助,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和地位。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项目经理队伍,防止新的流失。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7

这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6年工作,分析经济形势,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7年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黄菊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曾培炎副总理专门听取了汇报,并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讲四个问题。

一、*6年及过去三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6年,中央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加强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1月,中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984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利润6887.7亿元,同比增长18.9%;上缴税金6146.5亿元,同比增长23.5%。绝大多数中央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的同步增长,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的有145家,占90.1%;实现利润同比增长的有129家,占80.1%。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可达8万亿元,实现利润可达7*亿元,上缴税金可达7000亿元。到*6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可达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左右。

二是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增强,资产运营效率普遍提高,总体负债水平稳中有降。1-11月,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9.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的企业有91家;总资产报酬率平均为6.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的企业有103家。总资产周转率平均为0.64次,同比提高0.04次,同比提高的企业有113家;应收账款周转率11.8次,同比提高0.5次,同比提高的企业有100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6.8%,多数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都有所降低。

三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中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53.9亿元,同比增长29.5%。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重点行业,这三个行业的企业完成投资约占中央企业全部投资的85%。二是主业投资比重提高,电力、石油石化、电信、冶金、汽车五大行业97%以上的投资额投向了主业。三是投资的重点主要是解决能源资源“瓶颈”制约、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石油石化企业投资主要用于油田勘探开发,钢铁企业投资主要用于调整钢材品种结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投资主要用于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四是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平均达到61.7%,比*5年提高1.1个百分点,电信、汽车、石油石化、冶金企业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均在70%以上。

四是节能降耗取得新的成效。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精神,积极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以节能降耗为抓手,带动企业改革、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通过优化生产系统组织管理、加强目标考核等一系列措施,节能降耗指标进一步优化。冶金企业主要能耗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宝钢吨钢耗新水比上年下降14.6%;武钢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2.58千克标煤,预计全年余热余能发电将超过10亿千瓦时;鞍钢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1千克标煤;中国铝业铝材生产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1%,全年节能有望超100万吨标煤。三大石油石化公司预计全年节约能耗350万吨标煤,节水1亿立方米。

在生产经营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石油石化企业在国内成品油与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通过提负荷、增资源、调结构、压出口、保重点等综合措施,确保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电力企业加强电网改造,加快发展农电事业,全面推进“户户通电”工程,保障了电力供应。电信企业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工企业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创新,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军品科研和生产任务,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建材、商贸等行业的中央企业在承担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稳定市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4-*6年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一个业绩考核任期。三年来,中央企业发生了可喜变化。初步测算,*4-*6年,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8.8%,年均递增21.4%;实现利润增长140%,年均递增33.8%;上缴税金增长96.5%,年均递增25.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提高了5个百分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44.4%。有13家中央企业进入*6年公布的世界500强,比*4年增加5家。这是中央企业1000万干部职工抓住机遇、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和做出贡献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年来,中央企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抓住改革、调整、创新、管理等关键环节,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深化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中央企业把深化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围绕企业发展,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推进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3年以来,共有33家中央企业首次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其中,中国交通股份、中煤能源、招商能源运输、大唐国际发电、中国通信服务、中海石油化学、南车株洲电气、保利房地产、中国建材等企业去年上市,共募集资金575亿元。到目前为止,中央企业控股的194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91家完成或正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占总数的98.45%。中央企业及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户数比重已由*2年的30.4%提高到*6年的64.2%。

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推进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宝钢、神华等19家企业开展了董事会试点,共选派了65名外部董事,有14家试点企业的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了董事会成员的半数,实现了企业决策层与执行层分开,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逐步建立,各专门委员会开始运行,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未被列入试点的中央企业,也积极推进规范的董事会建设。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公司通过建立规范的国有股份公司董事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促进了企业发展。兵器装备对子企业派出董事、监事和委派总会计师,并选派了专职出资人代表,目前集团子企业中的38户工业企业全部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董事会。

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三年来,国资委大力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先后组织78家(次)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81名高级经营管理者,在10家企业通过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了20名高级经营管理者。通过开展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初步营造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扩充了中央企业人才储备,已有1400多名社会各类人才进入中央企业人才库。许多企业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化选人用人相结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国资委成立以来,我们注重牢牢把握出资人定位,依法履行职责,切实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并将业绩考核和收入分配挂钩。同时,加强了企业财务监督和监事会监督。监事会主席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客观报告企业情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央企业负责人以搞好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为己任,表现出很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创造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我们共同探索了一条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这是推动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调整结构为企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快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作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强调突出主业,先后分五批核定公布了137家中央企业的主业。中央企业围绕做强做大主业,积极开展调整重组,缩短管理链条,推进自主创新,拓展海外市场,企业发展呈现了新的活力。

企业重组优化了布局结构。三年来,中央企业共有73家企业参与了38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159家。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有五种类型。一是科研院所进入产业集团。建材科研院、有色设计院、天津水泥院、中讯设计院、食品发酵院、中机国际工程院、重庆汽车所、寰球工程公司等科研院所进入相关产业集团,实现了产研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强强联合。港湾集团与路桥集团、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等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窗口”公司并入大型骨干企业。中国土木工程公司并入中铁建,中国海外工程公司并入中铁工,大大增强了集团海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通过产业整合拓展和完善相关企业业务链。中土畜、中谷粮油并入中粮,药材公司并入医药集团,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并入五矿,免税品公司并入国旅,旅游商贸公司并入中旅,中煤建并入中煤能源,外轮理货公司并入中远等,促进了相关产业中央企业的整合,发挥了协同互补效应。五是一批困难企业扭亏脱困,焕发新的生机。轻工业机械总公司并入建材集团,实现了扭亏为盈。国开投托管中包公司,诚通集团托管寰岛公司、接管普天集团8户亏损企业,探索了资产重组的新途径。许多中央企业开展了非主业资产的剥离重组。招商局将下属旅游企业划转港中旅,华能将下属房地产公司划转中房,实现了非主业剥离,增强了主业竞争力。少数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重组探索了托管、移交地方实施政策性破产的路子,中央企业下属公司有312户纳入政策性破产四年规划。

压缩管理层级,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目前,大部分中央企业已将管理层级初步压缩到三级以内。广核电取消了三级以下的全部企业。中石化下属炼化企业基本完成了扁平化改革,由三级管理变成了两级管理。中电投实行“小业主、委托制”的运营模式,在所有发电企业实施了主辅分离、运检分离、运管分离。中材科工和新时代集团重组内部松散业务板块,有效整合产业链,优化了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与此同时,中央企业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截至*6年9月底,76家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方案已经得到批复,共涉及改制单位4879个,分流安置富余人员77.7万人。目前,中央企业共分离企业办普通中小学1849所、公检法机构345个,移交在职职工14.8万人,离退休教师6.93万人。

推进自主创新优化了产品结构。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中央企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科研设计企业努力承担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设计任务,积极探索技术扩散机制和途径,为各行业的技术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军工企业在国防关键技术领域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成为我国集成创新的典范;依靠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建设的秦山二期6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走出了一条核电自主发展的路子。电信科研院提出的3G国际主流标准TD-SCDMA产业化取得突破,并已具备商用水平。中国联通在全球率先开发了CDMA/GSM双模双待机终端技术,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鞍钢依靠自主创新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连轧、冷连轧和冷轧硅钢等现代化生产线。南车、北车集团适应我国铁路跨越式大发展的需要,在引进国外机车车辆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客车和大功率机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汽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开发力度,已开发车型471种,完成科研成果810项。中船重工为伊朗建造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顺利交工,打破了日本、韩国垄断的格局,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了海外市场,优化了市场结构。三大石油石化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在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五矿、中国铝业、有色集团等企业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全球战略,拓展营销网络,控制关键资源,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建、中铁工、中铁建等企业积极承建国外高难度工程项目,一批项目已成为所在国的标志性工程。南方电网在次区域国家电网互联、电力交易和合作开发电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功实现或启动了向越南、泰国、老挝送电。中国网通完成了中俄、中蒙、中越光缆及传输系统建设,实施了国际出口带宽扩容和安全配套工程。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中远为美国波士顿港口提供了9000个就业岗位,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外国公司。五矿德国公司赞助支持德国杜赛尔多夫地区政府举办第一届中德企业论坛,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来,中央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增强集团控制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乱投资、乱担保、乱贷款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企业管理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强化产权管理,理顺产权关系,为企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多数企业通过完善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产权基础管理,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制上市、重组整合、主辅分离等改革的进行。核工业集团将产权管理制度细化,设计了产权管理工作流程图,有效地规范了集团所属企业的改革行为。中航集团结合产权换证及登记工作对各级子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为集团资源整合和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兵器装备、华能等企业统一招标评估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劣出优进,从资产评估源头着手提高评估报告质量。中央企业规范国有产权交易、促进国有产权有序流转工作初见成效,进一步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促进了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强化财务资金管理,加强成本控制,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批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广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取得明显成效。中石油采取贷款封闭运行、收支两条线及债务集中管理等措施,撤并8000多个银行账户,债务规模缩减了1000多亿元。国家电网清理撤并银行账户9480个,网省公司归集资金占货币资金存量的87.4%。宝钢三年来实施精细化项目260项,共创造财务收益12亿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建立集中采购制度,加大集中招标采购力度,有效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国开投通过比价管理选择融资机构,节约融资成本约20亿元。中船重工实行担保集中审批管理,加大对外担保的清理力度,使对外担保余额从年初的32.9亿元减少到1.8亿元,大大降低了对外担保风险。

强化战略规划管理,为企业发展明确了方向。中粮充分发挥战略规划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调整和重组业务单元,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中远按照集团发展战略,实行了以流程优化、资源重组、质量制胜、内涵发展为特征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了国际化进程。中化集团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发展战略导向下的三年滚动规划编制和年度预算考核紧密结合的管理机制,促进了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加强投资活动全过程管理,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益。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信、华能、国电、国开投等企业建立健全了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后评价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中石油后评价工作涵盖了公司六大业务领域,占公司总投资额的90%以上。中石化把前一轮后评价结论作为后一轮改造的依据,新上乙烯项目科学选用国产化设备,相同设备节省投资50%。华能通过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后评价,挖掘节能潜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电厂提供了重要依据。

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增强了抗御风险能力。大多数企业都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一批企业的境外上市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将内控体系扩展到存续企业。中央企业还加快了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已有119家企业设立企业法律事务机构,33家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三年来,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企业党建工作。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企业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一些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并在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董事会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条件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形式,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经验。东风公司党委领导和指导合资企业党组织,探索了党组织在合资企业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年来国资委共任免中央企业领导班子成员747人,其中任命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125人。通过开展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领导班子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凝聚力、战斗力有了显著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已经成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的主流。中央企业将纪检监察工作融入经营管理,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惩防体系。中船集团积极探索纪检监察工作新模式,对重点企业纪委负责人试行以集团公司为主的双重领导,轮岗任职、交叉兼职,取得了较好效果。中央企业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推行厂务公开和职工民主管理,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努力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增强了职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十分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目前,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面还不够宽,集团一级不少企业还是按《企业法》注册的国有独资企业。规范的董事会建设才刚起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企业内部改革还不到位,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在不少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二是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中央企业分布仍然过宽,在国民经济的95个大类行业中,中央企业三级以上企业涉足86个行业,行业分布面为90.5%。国有资本集中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小型企业数量仍过多,相当一部分企业主业不清晰;大型企业在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经营效率等方面与优秀的国际大公司相比,差距还相当大。历史遗留的大量不良资产、无效资产和非主业资产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的企业资产运行质量不高,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甚至低于1%;有的企业债务风险较大,盲目扩大规模,过度负债经营,过度担保;有的企业集团管控能力不强,管理相对滞后,对资金筹集、管理和利用等重大财务事项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督,对所属子企业缺乏有效控制。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央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下决心、下功夫加快解决。

回顾三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们深深感到,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必须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既要依法履行好出资人职责,维护好所有者权益,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又要维护好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力,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和法人财产权,不当“婆婆加老板”;必须严格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企业各项资源,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同时我们也感到,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造条件,更加扎实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7年和今后几年中央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开始,中央企业进入了经营业绩考核第二个任期,在新的任期中,中央企业面临新的环境和任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进入“深度依存期”,中央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更加直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资源价格的波动,资本市场的变化,汇率的升降等等,都会对中央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既有可能带来机遇,也有可能潜伏风险。中央企业是代表国家竞争力的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大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具备较强的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在经营规模、技术水平、产品品牌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中央企业要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熟练运用国际规则,不断提高驾驭国际市场的能力。

从国内任务看,我们国家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地位更重要,责任更重大。*5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国国有企业的41.4%,增加值占52.5%,主营业务收入占47%,实现利润占65.9%,上缴税金占48.5%,我国军工、石油石化、电力、冶金、煤炭、汽车、重大机电装备、电信、民航、建筑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排头兵企业,大多是中央企业。中央企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中央企业有1000万职工,子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中央企业的稳定与和谐,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企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调整力度,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艰巨又必须完成的任务。据此,中央企业第二个任期必须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基本实现。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规范的董事会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形成。基本建立起企业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和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基本与市场接轨。

二是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基本实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控制力增强,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中央企业户数调整到100家左右。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三是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企业主业更加突出,管理更加科学,抗御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增长方式。企业内部形成和谐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7年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7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突出主业、突出创新、突出管理,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努力在股份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新步伐,在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方面做出新成绩,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开创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三、*7年国资委着力推进的几项工作

今年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后,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更多地转向产权管理和资本管理,要着眼于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继续加大调整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按照*7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着力推进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办97号文件,加大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力度。

最近,国办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6]97号)。国务院对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十分重视,国务院第155次常务会议对这个文件专门进行了审议。国办97号文件明确了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对中央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也已上报国务院,不久就要下发执行。认真贯彻落实两个指导意见,加快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为实现国办97号文件提出的目标奠定基础。国办97号文件在推进国有资本集中、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中央企业减少至80_100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应该说,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是很艰巨的。从今年起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除了中央企业继续自愿重组外,要以出资人为主导,依法推进中央企业联合重组。我们将按照中央企业21个业务板块调整规划,遵循市场规律,认真研究方案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二是狠抓重点措施的落实,多种方式推进重组。重点措施和主要方式是:中央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一般中央企业并入优势大型中央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与相关中央企业重组;非主业资产向其他中央企业主业集中;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重组等。采取哪项措施和方式,将根据各企业的不同情况,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关键是把企业搞好。三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开展收益收缴。适时出台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等相关制度,并组织测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预算收入主要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于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调整。四是组建资产经营公司,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继续深化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工作,探索不良资产处置、困难企业退出和存续企业改革重组的途径和方式。

(二)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国有企业真正走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这几年,中央企业在推进股份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有很大差距。要完成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从今年起必须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步伐,并按照新修订的《公司法》要求,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母公司整体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除了涉及国家安全或国家产业政策禁止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的企业外,其他中央企业要逐步改制为多元股权的公司。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母公司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鼓励、支持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中央企业,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上市公司。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继续扩大中央企业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并把试点扩大到中央企业中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已建立董事会、外部董事超过半数的试点企业,由董事会决定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考核、奖惩,并按照有关规定授权董事会行使出资人的部分职权。三是继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选聘。积极推进中央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继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指导中央企业加大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稳步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建立健全规范职务消费的各项制度,深入推进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找准定位,更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责,始终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这几年,在中央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路子。今年要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争使我们的工作更符合出资人要求,更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一是完善业绩考核体系。第一个任期主要是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考核的稳健起步,考核指标少而精,突出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第二个任期要进一步提高业绩考核水平,紧密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完善目标确定机制、分类考核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与董事会评价办法和其他制度的配套衔接,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谈话制度,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精准考核,引导中央企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工作机制。二是继续完善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加大检查力度。尽快出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相关办法,完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管体系,继续研究起草股权多元化背景下的产权界定与管理办法、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办法等,形成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以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为重点的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信息手段实现对产权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等产权管理工作的动态监测。三是加强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监控力和执行力。逐步深化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积极组织中央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逐步推行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公开化,提高中央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强化重大事项监管力度,规范金融衍生品投资业务,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及管理体系。加强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深化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探索建立资产损失责任制度。加快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四是坚持和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改进监督工作方式方法。从*7年开始,监事会实行当期监督,由检查企业上年情况逐步调整为检查当年情况。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提高监督时效,增强监督的有效性和灵敏性。按照企业地位作用、资产规模和管理状况,实行分类监督,加强重点企业监督检查。继续将企业领导人员选用、收入分配、职务消费、非主业投资、高风险业务投资、产权转让、股权激励等方面的情况纳入检点,加强出资人监督。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支持和配合监事会工作,自觉接受监事会的监督检查。

(四)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党员的先进性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我们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独特优势。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使党组织成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坚强保证。

一是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继续按照创建“四好”班子的要求,促进中央企业领导班子理论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把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和谐、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二是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与途径。进一步理清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的职责定位,探索企业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方法,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企业以增强凝聚力、竞争力为目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和行为准则,促进企业积极培育和谐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四是加强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企业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高职工民主管理素质和水平,发挥职工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积极作用。继续深入推行厂务公开,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加强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工作,做好统战工作。五是进一步做好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国资委实施中共中央《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深化教育、制度、监督各项工作,初步形成教育机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纪检领导干部跨集团交流,加强纪检队伍建设。

四、*7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中央企业第二个任期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中央企业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央企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集团一级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下一步要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二、三级企业,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快改革重组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服从大局,积极拥护、支持和推进企业改革与重组。要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有条件的要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母公司整体改制、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改制条件的,要加快推进子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要以主营业务资产统一运作、做优做强上市公司为目标,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要参照董事会试点的制度性安排,推进子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企业要为董事尤其是外部董事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外部董事更好地履行职责。要继续深入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企业中层经营管理职位要实行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要实现能力、业绩、贡献与收入分配挂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建立起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

(二)立足主业发展,做强做大企业主营业务。

要进一步突出和做强主业,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把资源集中投入到企业主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对非持续盈利企业进行清理,通过做强做大主业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按照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的要求,进一步清理非主业投资项目。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对投资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管理,落实投资决策的责任,提高投资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要继续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寻求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突破口,采取包括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在内的多种方式,加快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要落实政策性关闭破产四年规划,按照中央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对纳入总体规划的项目,要分类处理,加快推进。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关闭破产后的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切实搞好社会保险接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加强企业管理,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要加强战略管理,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修订企业*6_*8年滚动发展规划,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要加强产权管理,完善企业产权管理制度,健全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要切实加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控制,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运行质量。要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通过向子公司派出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强化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管控。要加强对担保、应收账款、债务等方面的风险管理,继续贯彻《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对高风险投资业务的监管,规范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投资行为和操作程序。要继续加强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绩效性和风险性审计转变,强化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提高财务决算质量、企业风险水平评估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要按照中央企业法制建设三年目标,继续加快推行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四)强化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增加技术创新储备,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有重点有步骤地构筑知识产权优势,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方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要以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为主要载体,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科学管理、对标挖潜等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水平,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中央企业要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表率,做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的经济栋梁和社会的企业榜样。要带头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各中央企业要积极响应旅游、民航、电信、电力等14家中央企业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的倡议,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关注职工健康安全,强化劳动保护,加强职工培训,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事业发展空间。在企业改革、改制、重组中,建立健全职工维权机制,确保职工群众反映意愿和问题的渠道畅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困难职工生活,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努力营造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良好气氛。有善心、有善意、有善举,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在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中央企业要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主动和新闻媒体沟通,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在新的任期中,我们各项工作要上台阶、上水平,实现质的提高,这对中央企业的整体素质与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夯实基础,在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和机制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

要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三年来,中央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的好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集团领导班子在状态、负责任、讲团结、有干劲,领导企业加快改革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第二个任期要在继续抓好集团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二级、三级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通过强化教育培养,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与能力;通过抓好选聘任用,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的人员与结构;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引导领导班子树立良好的作风与形象。把中央企业各级领导班子都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奋力拼搏、勇创佳绩的核心力量。

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上。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的战略愿景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企业的发展壮大就会失去支撑,成为空话。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科技开发人员和技术工人,这是中央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要高度重视班组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培育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要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眼于职工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有利于人人成才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员工提供充分施展才华与发挥作用的空间,使追求事业、爱岗奉献成为广大员工普遍认同、自觉接受的价值理念。特别要高度重视班组长和中高级技工的培养,强化各类专业技能训练,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培训教育,注重职业培训与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引导职工岗位成才。积极组织并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竞争中提高技能,增长才干。执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健全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制度,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要坚持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仅要靠人,更要靠制度。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健康成长,持续发展。应该说,大多数中央企业的制度建设是很有成效的,但也存在着集团控制力不强、制度执行不力等情况。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度建设上,对现有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很好地坚持,严格地贯彻执行,并不断去丰富完善。同时认真分析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现有制度,研究制定新的制度,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要把制度贯彻到基层,落实到岗位,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发展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为企业的持续稳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8

党的**闭幕不久,我们隆重召开中央企业第一任期业绩考核总结表彰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总结中央企业第一任期(20**-20**年)经营业绩考核工作,表彰业绩优秀企业,部署第二任期(20**-20**年)工作重点。曾培炎副总理今天亲临会议并为获奖企业颁奖,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中央企业第一任期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中央企业第一任期的回顾和总结

中央企业第一任期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来,中央企业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骄人业绩,圆满完成了业绩考核任务。

(一)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在第一任期中,中央企业经济效益连创历史新高,资本回报显著提高,资产规模显著增加,经营实力显著增强。20**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3万亿元,与20**年相比,累计增长85.3%,年均递增22.8%;实现利润7681.5亿元,累计增长155.5%,年均递增36.7%;上缴税金6822.5亿元,累计增长91.5%,年均递增24.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1%,比20**年提高5.1个百分点。截至2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12.2万亿元,累计增长46.5%,年均递增13.6%;净资产总额5.39万亿元,累计增长49.7%,年均递增14.4%。中央企业第一任期的三年,资产总额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亿元,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000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44.7%。这些成绩,是在消化清产核资挂帐3521.2亿元,增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3015.7亿元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实实在在的。

三年中,各行业中央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增强,效益增长基础日益牢固。129家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其中年均增幅超过20%的企业达到112家;13家企业实现了全面扭亏增盈。重点盈利企业逐年增多,年均新增利润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5家。重点盈利大户的行业分布由石油石化、电信等少数行业扩大到冶金、交通运输、矿业、建筑施工、商贸等行业。

三年中,一批企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20**年,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1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3家,分别比20**年增加12家和7家。有16家中央企业入选《财富》杂志2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比20**年增加了10家。中远等一批企业盈利能力在国际同行业中高居首位。中石油A股发行上市后,市场价值将居全球首位,目前全球市值前十名的公司中央企业有3家。

(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中央企业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央企业及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已由20**年的30.4%提高到64.2%。石油石化、通信、交通运输、冶金等行业的中央企业基本实现了主业资产整体上市,一些中央企业将辅业重组上市也取得了较好效果。董事会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外部董事制度初步形成,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一些中央企业自觉推行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并把试点的做法延伸到子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层层落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企业干部职工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普遍加大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的经营管理者比例约占总数的30%,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初步建立。

(三)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围绕做强做大主业,积极开展调整重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改制分离辅业,企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一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整体实力和市场地位显著提升。一批科研院所进入产业集团,实现了产研结合,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些“窗口”公司并入大型骨干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一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合并重组,有效配置资源,发挥了协同效应。一些困难企业通过重组,实现扭亏脱困,焕发了新的生机。一批中央企业围绕增强主业竞争力,对非主业资产进行剥离重组,大幅度清理压缩三级以下企业,缩短了管理链条。

(四)经营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中央企业针对管理“短板”,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管理创新,企业管理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集团控制力明显增强。普遍加强了战略管理,年度有明确绩效目标,任期有整体发展目标,实现了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加强了风险管控,大部分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企业内控体系,规范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加大对集团外担保业务的清理,强化了重大事项监管力度。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步伐加快,95%以上的中央企业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或配备了总法律顾问。加强了投资管理,投资方向更加明确和集中,投资行为更加谨慎和理性,20**年在中央企业投资结构中,主业投资已达97.4%,非主业投资项目得到严格控制,一些企业还实行了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后评价制度。强化了财务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积极推广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先进理念和方法,通过资金集中管理、集中招标采购等手段,努力增收节支,降本增效,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0**年的7.2%提高到10.1%,三项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由13.5%下降到11.4%。

(五)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央企业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各类技术创新机构476个,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人员达27.6万人,累计拥有有效专利35970项。在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中,中央企业有91家,占20%。在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中央企业获64项,占近三分之一,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歼十飞机工程”获得。中央企业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凝聚着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更是中央企业集成创新的典范。

(六)企业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企业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一批影响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在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使中央企业领导班子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成为带领广大职工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屡创佳绩的坚强核心。中央企业进一步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与途径,职代会制度建设、职工素质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工作也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显著。中央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日益突出。石油石化企业在国内成品油与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通过提负荷、增资源、调结构、压出口、保重点等综合措施,确保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电力企业加强电网改造,加快发展农电事业,全面推进“户户通电”工程,保障了电力供应。电信企业实施“村村通”工程,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军品科研和生产任务,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承担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稳定市场、扩大就业等方面,中央企业担当了重要角色。中央企业积极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带头做出节能降耗承诺,一些企业在节能、节水、节约物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做出了表率。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9家企业率先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许多中央企业还主动参与扶贫助教、慈善捐助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显著成效,在考核结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纳入第一任期考核的企业共147户,97.96%的企业完成了考核目标。其中考核结果为A级的企业32户,占考核企业户数的21.77%;B级企业67户,占45.58%;C级企业45户,占30.61%。只有3户企业没有完成考核目标,考核结果为D级,仅占2.**%。A级的32户企业主要分布为:石油行业3户,电力行业5户,冶金行业3户,通讯行业2户,交通行业3户,军工行业7户,建筑行业2户,商贸行业4户,机械行业、煤炭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各1户。这些企业在经济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等方面都名列行业前茅。国资委研究决定:对任期考核结果为A级且年度考核成绩优异的28户企业,以及经测算考核达到A级水平的2户董事会试点企业,授予“业绩优秀企业”称号。

根据考核办法,我们还设立了单项特别奖,表彰在自主创新、利润贡献、盈利能力和扭亏增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对任期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一等奖以上、承担牵头工作或主要研发任务并拥有项目自主知识产权的15户企业,授予“科技创新特别奖”。对任期中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效益迅速提高和净资产收益率上升最快、盈利水平显著增强的18户企业,授予“绩效进步特别奖”。对任期中扭亏增效较为突出的4户企业,授予“扭亏增效特别奖”。还有许多企业三年来主动夯实资产,消化历史潜亏挂账,加大科技创新和安全投入,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为下一任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样也应该肯定和表扬。

中央企业第一任期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企业1000万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与跨国公司和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中央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发展还不平衡,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摆脱管理粗放问题,员工素质、创新能力、信息化建设等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第二任期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中央企业第一任期的三年,也是国资委在迎接挑战中成长、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以组建机构、健全规章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抓手,层层落实保值增值责任;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重点,强化出资人监管;以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以股份制改革和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核定主业和推进重组为主线,调整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在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

总结第一任期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和法人财产权,不当“婆婆加老板”;必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资源,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任期,我们主要是建框架、定制度、上轨道,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经验和体会也是初步的。第二任期,重点要上水平、更规范、更精准,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中央企业第二任期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正处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重要时期。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必须贯穿于中央企业第二任期的全过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结合实际落实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用党的**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按照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中央企业第二任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牢记责任,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央企业第二任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基本实现。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企业的母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试点企业按《公司法》要求,基本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实现企业决策权与执行权分开和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经营管理者,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基本与市场接轨。

二是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基本实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控制力、影响力增强,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中央企业户数调整到80到100家。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三是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主业更加突出,管理更加科学,抗御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发展方式。企业内部形成和谐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中央企业第二任期是提升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时期。做好中央企业第二任期各项工作,对于实现中央企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对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企业要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以全局观念、全球视野谋划各项工作,落实各项任务,确保全面完成第二任期的考核目标。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牢记责任,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央企业承担着重要责任。实现党的**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目标,要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央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骨干和中坚,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央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直接关系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央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对资源、环境、利益相关者承担应有的责任。我们要牢记责任,履行好肩负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

(二)深化改革,进一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既为中央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我们必须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任务。要积极推进董事会试点,规范董事会运作,健全外部董事制度,扩大外部董事来源,增加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试点企业,充分发挥职工董事、职代会的作用,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要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整体上市和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步伐。要进一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要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国有经济具有竞争优势和未来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要抓住目前经济形势比较好,资本市场逐步规范,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机遇,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联合重组,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要加快组建资产经营公司,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

(四)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强化管理永无止境。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央企业面对的是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不具备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与同行业国际一流企业对标,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下苦功夫练好内功,夯实发展基础。要进一步提高集团控制力,管好人、管好账本,创新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强化对子公司重大事项的管控。要切实加强对二、三级企业和项目单位的监督检查,增强执行能力,确保集团公司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得到贯彻落实。要加强战略管理,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划。要加强投资管理,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清理非持续盈利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切实把好对外担保、应收账款、债务等风险管理关。

(五)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握企业发展规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突破本行业的关键技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工艺开发,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循环生产、清洁生产。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依法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企业。要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使社会能更好地了解企业,树立中央企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中央企业目前有2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390多万名党员,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要把政治优势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加强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党组织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与途径。进一步加强“四好”班子建设,抓好理论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把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和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继续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培养造就过硬的员工队伍。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坚强核心。

三、继续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推动业绩考核工作上水平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在第一任期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业绩考核工作逐步走上了轨道,较好地发挥了引导中央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一是初步建立起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的责任机制。二是初步建立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奖惩机制。三是通过对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和管理“短板”的考核,明确了企业的主攻方向。四是在中央企业中初步形成了聚焦核心主业,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五是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在第二任期中,中央企业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更加扎实细致地开展业绩考核工作,要在精准上下功夫。“精”是发挥考核作用的关键,指标不在多,核心是体现出资人的意志,注重发展质量;“准”是考核的灵魂,考核结果要反映企业真实的管理成果,符合企业实际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体系,不断提升业绩考核工作水平。

(一)要继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要在坚持考核指标“少而精”原则的基础上,抓住出资人最关心的关键问题和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根据中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业绩考核的分类指标,力争做到考核的共性要求和企业的个性特点相统一。引导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战略管理,注重自主创新,做好节能减排,加强风险控制,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二)要继续完善考核方法体系。在总结经验和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引入行业对标、横向比较的考核理念,按照“同一行业,同一尺度”的原则,引导中央企业把自己与自己“纵向比”,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横向比”结合起来,通过对标找差距,不断提升业绩水平。引入价值管理理念,继续鼓励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引导中央企业更加关注价值创造,抑制乱投资和片面追求做大的冲动,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实施有效的分类考核,强化对企业管理“短板”、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提高考核的精准性,逐步走出一条符合中央企业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

(三)要继续完善考核奖惩体系。抓紧研究中长期激励办法,建立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尽快出台单项特别奖的实施办法,鼓励企业做好资源节约、扭亏增效、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大约束和惩罚力度,抓紧出台或细化有关规定,对重大决策失误、财务违纪、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环境污染等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的有关责任人要严惩不贷,对完不成考核目标的企业负责人要严肃处理。有功必奖,有过必究,维护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要继续探索业绩考核和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有效途径。凡是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试点企业,业绩考核权交给董事会行使,国资委要加强原则性的指导,董事会根据国资委所确定的原则,决定企业业绩考核的具体方案、指标和水平。同时,董事会就业绩考核的激励约束效果对国资委负责。

(五)要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在加强业绩考核的同时,更加重视业绩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分析紧密结合,抓紧建立健全财务信息、运营信息、风险监测体系,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和过程监督控制,重视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为提高绩效管理质量奠定基础,切实做到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

中央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业绩考核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提高集团控制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要志存高远,和国外知名企业对标,向世界一流公司看齐,“自树目标,自加压力”,把考核目标值定得更有挑战性,并全力以赴去完成,切实起到行业排头兵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对下属企业的考核,层层传递压力和落实责任,抓住关键指标,瞄准管理“短板”,共同提高考核工作水平。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FDI;经济增长;效应

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起步的0.002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45.98亿美元。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18亿美元,增长22.9%。2009年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7家在湘落户。全省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442.98亿元,增长17.3%。其中工业引进资金895.72亿元,增长20.7%。全省实际引进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194个,实际到位资金363.94亿元。FDI对湖南经济增长的效应也越来越大。

一、FDI的资本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后,会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产生影响。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最直接的贡献就是资本形成和积累。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有效弥补了湖南省的资金缺口,促进了资金积累。反映FDI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有两个重要经济指标:一是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一般发展中国家这两项指标为8.0%、12.5%。199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在5%以上,即湖南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00元,其中5元多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实现的,这个比例1997年还达到了11.04%。1984年湖南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占仅占GDP总量的0.03%,但是这一比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到2007年已经达到14.9%。这一现象说明FDI的资本积累效应大小是随着湖南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FDI对GDP的促进作用是逐年增加的。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从数量促进了湖南省的资本形成,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了湖南省的资产质量。外国跨国公司投资设立新的分支机构,直接形成高质量的资产增量;外国跨国公司通过注资、并购现有老企业,注入优质资源(如先进的技术、经营和管理经验、营销网络等),可以将现有的低质量资产改造成为高质量资产。如伊莱克斯收购中意电器,改变了企业的亏损状况,将低质量的存量资产变成高质量的存量资产,2004年销售收入达7.53亿元。如华菱集团引进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米塔尔公司入股后,为华菱管线提高了高性能船板、CSP生产线生产电工钢等六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世界顶尖技术,并在华菱全面改革其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传统的管理模式,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这说明FDI提高了资本存量的质量,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再次,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使国外其他企业在湖南进行关联投资。近年来,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南的投资,带动了其他外商投资企业为其配套的跟随性配套投资。跟随性配套投资是指一家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往在国外有大量的配套企业为其提供中间产品和相关服务,这些配套企业为了保证继续为客户企业提供最有竞争力的配套产品,会进行跟随性投资,即跟随着这些企业来我国投资。这种跟随性投资在各个国家都大量存在,但在发展中东道国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发展中东道国缺乏高水平中间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提供者,那些已经前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会引导、鼓励、支持其原先在海外的配套企业前来投资。如LG曙光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在2002年带来了十几家配套外资企业落户开发区,不仅推动了湖南省电子制造业迅速上规模和水平,而且进一步延伸了电子信息产业链,随后维用—长城电路有限公司、韩国玻壳项目、湖南湘计惠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博泰克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FDI企业相继落户湖南,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链,初步实现了产业集群发展;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长沙日立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岩井、住友公司、中国台湾信昌机械等境外多家企业进驻湖南能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长沙良基冷却设备有限公司、伊来克斯电器有限公司等有利于形成湖南家电产业链。

二、FDI的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重新配置与调整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及其结构调整。二是通过这种调整,带动了三次产业之间比例的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三是推动了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湖南省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从图1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1978年湖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为40.7:40.7:18.6,随着改革开放,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到2009年底,第一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2%,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占国民生产总值43.9%,第三产业也稳步上升,到2009年份额为40.9%。

三、技术外溢效应

所谓外资技术外溢,即指一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国内企业通过向外资学习逐步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创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而产生的效应。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取外国的先进技术、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因为FDI不仅是资本的转移,还伴随着技术的转移和先进管理经验、方法的转移。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使该国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并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做出贡献。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技术外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后向关联效应。很多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是通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从东道国角度来看,即为外资企业)与当地供应商和客户间的前后向关联关系表现出来的。外资企业在产品或加工工艺以及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当东道国公司从中获得利益而又不需支付有关费用时,会形成技术溢出效应。在这里,后向关联是指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当地供应商(上游公司)之间的关系;前向关联是指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当地客户(下游公司)间的关系。

第二,外资企业培训当地雇员。跨国公司总公司向其国外分支机构转移的技术不仅包括设备、无形资产、技术和管理专家,还包括对分支机构所雇佣的当地雇员的培训。此类培训涉及各个层次的雇员,既包括简单的生产操作员、较复杂的质量监督员,也包括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现场传授、举办讲座、外派强化培训,甚至到投资国接受系统教育等。尽管高层职务最初一般由来自投资国的专家担任,但当地人员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当地雇员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积累的各种技能,随着这些雇员的“跳槽”或创办自己的公司而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第三,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跨国公司进入后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在于先进技术在东道国的扩散,更在于强化了国际交流的渠道,使得跨国界的示范效应成为可能。外资企业一般采用比国内企业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国内同类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如平和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外资超市落户湖南后,湖南的零售业逐步进入了超市时代,为湖南零售企业经营提供了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技术,提高了湖南零售业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尤其是使省会长沙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并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尽管示范效应是导致溢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纯粹由示范效益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能并不重要,原因是实践中示范效应通常与竞争效应结合在一起。外资企业的加入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对国内同类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竞争效应。增强了国内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外部压力。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以同等规模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有一种逐步采取与外国公司相似的生产技术的趋势。如以LG曙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带动了湖南本地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博世、日立、日本三菱、岩井等推动本地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另外,外资企业与湖南当地企业进行技术竞争,加速了技术开发的速度和提升了技术水平,如湖南内资企业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制造业及其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与外资竞争的结果。

第四,外资企业在投资地设立研发机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偏好、提高产品差异能力和充分利用国内的智力资源,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与制造中心。伊莱克斯是第一个将其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落户湖南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些研发机构通过对中国员工的培训、对当地的示范和模仿效应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了相应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四、FDI的就业效应

实现充分就业是一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湖南省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造成下岗与失业。宏观上已经从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市场化相对饱和与生产销售困难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调整,这更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由于存在投资乘数和加速原理,FDI可以引致国民收入和国内投资加倍增长,从而在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中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来增加就业机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从数量上来看,FDI对东道国产生直接的就业效应,主要表现为其投资主体直接雇佣本地员工取代母公司的员工,这就是人力资源的本土化,而由此吸纳的当地就业人数的多少又取决于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的高低及其在东道国投资的产业和行业构成,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越高、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的比例越高,吸纳当地员工的人数就越多。随着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外资企业吸收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995年,湖南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数为5.87万人,而到2008年增加到19.69万人,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积极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湖南省吸纳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2009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10-04-06.

2、马宏.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及对策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5.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篇10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元谋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典型热区农业县,生产力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顺应时展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压力大,财政结构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围绕产业建设,培强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整活现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二、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元谋县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发展十分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元谋县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纸、粮油、蔬菜脱水,饲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以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产业的同时,还拓展了化肥、机械、采掘、饮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八五”末(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4.075亿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长115.4,年平均增长11.2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86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243.16。至“九五”末的20__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144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0.8,财政收入538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8。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技术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连年亏损,部分工业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元谋糖厂、造纸厂破产,县副食品厂,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谋工业经济陷入困境,全县经济发展势单力薄,缺少强劲的支撑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组、破产、出售、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从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二次创业”。三是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攀亲,用优越的社会环境与外商搭桥,用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外商合作,用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商交心,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的发挥,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工业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龙头,顺应时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提供优惠条件,把具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业主组织起来,着力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储运、冷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初具雏形,有14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发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20__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强到20__年末,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10,从业人员达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长37;全毓屑肮婺R陨戏枪卸懒⒑怂愎ひ灯笠瞪辖伤敖?29万元,比上年增长82.4。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省、州、县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至20__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823户,比上年增加64户,现价工业产值9645万元,比上年增加2870万元,增长58.4。全县324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企业919万元,下降17.4,集体工业企业294万元,下降62.3,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106万元,下降18.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31120万元,比上年增加5498万元,增长19.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__年全县共发电3547万千瓦时,比上年的3386万千瓦时增加161万千瓦时,增长4.8;供电量496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149万千瓦时,增长3.1;生产水泥11.81万吨,比上年增产2.25万吨,增长23.5;自来水生产量达71.69万吨,比上年增加5.08万吨,增长7.6;生产酒精2722吨,绵白糖5231吨,生产机制砖5392万块。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工业经济缺乏规模企业的支撑20__年全县大中型企业户数为零,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仅有8户,其中盈利4 户,亏损4户,亏损面达50,亏损总额223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78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4,与全州60的比重相差甚远。(二)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基础薄弱从限额(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以上企业整体情况分析,20__年工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仅为72.04,企业亏损面高达50,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从全县工业企业看:一是工业企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管理滞后,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除非公有制经济持速增长外,其它各类工业均出现下滑趋势,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属粗放型企业,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很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困难。(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决策与监督机制,决策随意性大。二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缺乏系统跟踪、深入的研究和预测,营销网络不够健全,营销方式较单一。四是新产品、新设备及新技术研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弱。五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驾驭大市场的本领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及能力。(四)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难由于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原料收购季节,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更为突出。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企业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间投融资渠道不畅,因此,要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企业只能向银行贷款。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监管不断加强,要获得贷款,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担保,但部分企业又无可抵押之物。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难以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有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却没有认真分析研究资金投向,不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资未能获得相应回报,不能按期还贷,影响了自身资信。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按计划投入生产。四、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从整体上盘活现有企业要以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入调查研究,广纳群言,博采民智,因厂施策,分类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制、机制的深度,解决和克服企业管理决策随意、观念陈旧、思想意识陕隘的问题,使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要努力改变忽视管理、粗放经营的状况,完善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促进管理升级。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树立企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让优势企业扩张壮大,让劣势企业“先死而后生”,才能从整体上搞活现有企业。要推动国有集体资产的科学、合理流动,通过流动使劣势企业中闲置或低效运行的有效资产融入优势企业和高效利用的行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增值作用。改革劣势企业,应立足于算活账、大账和长远账,主动配合好企业重组工作。推动资产重组,必须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放开眼界,努力寻求优势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联合舰队”,扩大经济规模,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只要有利于培植和增加税源,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就应该积极争取,不求所有,只求其活。(二)贯彻“两结合,一提高”思路,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从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20__年在国有、集体及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产值下降的情况下,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却创造了5498万元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因此,要把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当前要针对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滞后、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一是要结合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机遇,对部分扭亏无望、包袱沉重的国有集体企业采用兼并、破产、出售、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革改制,不断给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腾空间,开辟新路。二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放心、放胆把资金投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有效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三是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专业院校进修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必要的市场经济、高新技术、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同时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建章立制,冲破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牢笼,着力引进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三)突出重点,培强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业经济,要在搞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靠一批项目和新产品来拉动工业经济的增长。从目前来看,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对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切实把培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及财政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形成合力,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千方百计争取省、州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改、新产品研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为龙头企业收集、产品市场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同时,要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及劳力在企业和基地参股、入股,企业以利润返还、产销订单及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逐步建立起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要紧紧抓住我县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园区,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四)理顺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融资要牢固树立依靠信用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树立守信企业新形象。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担保体系,推行“封闭式”贷款业务。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建立银行参与企业使用贷款过程和会计 帐务进行全程监督的机制,对较大数额用款计划实行审批。贷款产生效益后,银行直接从货款中按比例回收贷款。同时,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陕隘的利益观念,通过股权出让,扩股增资等方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五)加大监测力度,做好协调工作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力度,定期分析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加强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影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继续抓好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制假、贩假活动,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