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治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5:39:27

形式政治课论文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人本式”话语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向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它的教学效果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9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在全球化条件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滞后性使其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地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时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和叙说的过程。作为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它具有时代鲜明、意识形态突出、价值导向鲜明、受众对象特殊、形式多样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应当承担起为主流意识形态辩护、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学生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功能。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它的发展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空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优势的丧失,凸显了传统教学话语的单一匮乏,暴露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低效,并引发了教学话语权的转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领域逐渐产生了新的矛盾,即当代“90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滞后之前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内容主要由教材决定,四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概念和体系框架。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通过为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诠释,从而塑造认同主流价值的社会成员,造成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从而共同实现国家目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在话语内容上具有浓重的政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经常性地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导致教学话语生动性和生活性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入耳难、入心更难,同时直观上感觉在接受“政治说教”,久而久之,抽象的话语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话语方式即“话术”上明显具有授课教师“独话式”的问题,教师占据话语的中心,而相比之下学生处于话语的边缘。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控制者和实施者,虽然在课堂上也广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开展互动,但是学生的发言还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导到预设答案上来。这种“独话式”(“独白式”)教学话语影响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有效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思想僵化,最终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共鸣。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也是与学生交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以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在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既能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又符合大学生情感需要、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话语,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作为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因此,加强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提高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手段。同时也体现出高校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呼唤,寻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给予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结合,以更宽阔的视野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规律,引导大学生步入至善境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原有的灌输的“文本式”话语向对话的“人本式”话语转换,这是进行教学话语改革创新的灵魂。“人本式”教学话语坚持以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解并尊重学生观点,平等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期效果。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新媒体语境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影响,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接地气”,应该着力从以下方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本”式话语体系:

要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高职学生的话语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平等对话意识,变“独白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关注“对谁说”,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师生平等对话和思想碰撞中实现师生对接,进而实现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

要关注生活维度,熟练运用生活话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向高职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归。教师要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话语来表达教学内容,教学话语只有切实满足学生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需要,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

大量采用时代话语,适当借用网络话语,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资源。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话语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适当运用健康尤其是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话语,有助于师生间的对话。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说透理论、“讲道理”的能力。教师只有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思想理论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说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活情感话语,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梁家峰,亓振华. 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2]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结构和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课程观; 大互动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113-02

在长期革命、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我国的教育界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建立在“主客二分对立”基础上以“灌输”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模式。不可否认,这种传统模式为革命的胜利、政权的巩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作用更加突出。然而,这种传统模式一旦处于相对开放的改革、创新环境中其局限性就日渐显现,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受到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新形势困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能否合理而有效地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把握互联网的机遇来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出困境之策在根本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适时地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和主观需要而不断地进行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本文在总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网络技术和新型媒体对大学生成长的双重影响,将现代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机结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创新,来形成建立在“主客互动共融”基础上以“养成”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代模式,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高校这一教育机构将其所主张和坚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教化,为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而进行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教育的一般特征和共同本质外,其独特性和重要性还在于其肩负着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进行政治理想、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的正确塑造,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即简洁地说,就是育人。[1]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主客二分对立”为基础和以“灌输”教育理念为指导,尽管这种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主知主义教育,强调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理性认知”[2],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化为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偏重向学生系统的讲授书本知识、强调大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倾向,但这种模式在特殊的环境下也不失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在全球化的今天,“技术观念化”和“观念技术化”成为互联网时代主打流行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概莫能外。

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进而导致了人们在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时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互联网的固有属性和技术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庞杂性和迷惑性涣散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法性问题”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网络环境的超现实性和虚幻性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反现实的叛逆行为,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理性问题”产生彻底性的疑问、网络环境的隐匿性和虚拟性所造就的大学生多重角色的频繁转换极易诱发其人格的分裂,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性问题”产生全方位的对抗。

由于传统“灌输”教育理念的支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简单的“主客二分对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其它自然科学的教学来说也许是十分有效的,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确保其意识形态建设的阵地性地位。为了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长,我们必须努力养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变革传统“灌输”的教育理念。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及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造成教学困境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极具交互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赛博空间”的宏大而庞杂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领航作用;网络世界的隐蔽性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界限拉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网络信息的快捷性及基于网络的“文化反哺”现象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与时俱进。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技术时代和信息时代呈现出规范化、生活化、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化、隐形化、主体化、现代化等一系列全新的发展态势。[3]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内容创新过程中形成“大课程观”来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课程在体系上各自为政而缺少联系、在编排上重复较多而不够精简、在时效上相对陈旧而缺少时新。由于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教材文字简洁性与教材可阅读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从而导致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再加上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更对其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必须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促使其内容的创新,着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中来形成“大课程观”,以利于其教学的针对性,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转型成为可能。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形式创新过程中形成“大课堂观”来增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特别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阵地,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渠道和空间,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动权。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媒体的应用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创造了难得机遇。要把握这个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结合网络环境下的技术条件来促成其形式的创新,促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生本课堂”和“师本课堂”的局限解放出来并在形成“大课程观”的过程中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大课堂”,在“大课堂”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兴趣动力作用、信息载体中介、反馈手段方式等重要性,要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互动中形成“大课堂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现状在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过程中促进其教学形式的创新,提高其教学形式的实效性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转型成为必要。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方法创新过程中形成“大互动观”来强化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性。为了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转型,我们必须结合现代网络、新型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属性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进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虚实结合法”来正确处理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亦师亦友法”来定位教师之角色选择;要通过“求同存异法”来全面认识学生之个体特性;通过“点线面体法”来突出同一个信息因子之全方位、立体式的介绍和引导;要通过“多管齐下法”来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要通过“动态跟踪法”来体现过程之本质规定;我们要通过“隐显渗透法”来实现目标的时效性特征。总之,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空间、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过程、教育目标等方面的方法创新,加强其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最终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转型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08(3):43.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3

摘要:基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弱化的现状,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定位,着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42-03

目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教育内部形势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旨在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及问题的提出

实效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依据一定的目标为完成某种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举措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是实践活动对于目的的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它充分反映活动过程与最后结果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教育者采用课堂或者是课外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大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正视社会,处理好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坚定政治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效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新形势下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已成为一项事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1.在课程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找到提升实效性的切入点。所谓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是指从教育学的视角结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在当前高校育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功能、地位、作用,为在教育实践层面发挥上述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提供认识前提。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但需进一步明确的是,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唯一渠道混同。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弱于专业课程,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抵触,也是大学必修课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神化,把其教学目的定位得太高,与现实脱节,当它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又开始怀疑其的作用。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现行教材是根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有关规定实行的。一般而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四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修课程两门,分别为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根据教育部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相关教材的建设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推进与加强。同时在教学参考、学生辅读以及理论普及读物等方面也应加强建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历层次、书籍的载体模式等因素努力构建集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教材体系。同时要对教材使用实行即时监测制度,积极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征求师生使用意见,把一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需求作为教材修订完善的重要标准。

3.创新教学方法,建设理念先进、方式多样、组织高效的教学体系。目前限于软硬件、师资队伍不足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大部分高校采取大班、多班授课,一个教师带多门课、带多个班,教师的工作量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育;偏重灌输方式,轻视自我教育;偏重教学内容,轻视教学形式的创新。为此,建议强化教学管理,严格保证学分学时,认真执行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计划,在教学任务制定的过程中保证中班教学规模,原则上班容量不可超过100人。同时,积极使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探索讨论式、小组式等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努力构建互评互学的教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学习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知行合一的意识,积极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着力构建科学全面客观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方式,改进评教流程,积极将评教结果融合入下一步的课程开展中。近年来,我校逐渐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建设的老带新机制,将集体备课和优秀教师引领相结合,注重团队攻关与教学积极性的发挥,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契合,努力建设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4.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二课堂,形成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相关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第二课堂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课堂教学一起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注重学生骨干培养与相关社团建设,包括整个校园环境、文化与氛围的构建上都应该进行积极的努力,不断整合资源,强化实践,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并以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性。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学习、积极研讨、积极总结、积极实践,鼓励学生形成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并通过这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两方面力量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形成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党委宣传部、学工及团委等相关部门合力的实践教学工作体制。

5.创新教学考核方式,探索建立全面、全过程和多角度考核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是课程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长期以来,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很难完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效果实效性目标实现情况的考核一直以来是困扰提升实效性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较少参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表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考核结果并不能说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难以考核出课程的教育效果。在现行的比较多见的两种考核方式中,理论考试一般为开卷方式,而平时成绩老师一般以学生的课程出勤为基础,其考核效果可见一斑。(2)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学以致用,以现行的内容为准考核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也就容易出现问题。此外,改变目前重视开卷考试,轻视闭卷考试;重视期末考试,轻视平时考核;重视课堂考核,轻视课下考查的方式,探索适合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结合不同院校实际,探索更具实效性的评价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体上,应按照以下两点进行探索:(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考核中,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共同研究、努力创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综合考核评价原则。注重学生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既重视总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既重视核心知识的评价,也重视伴随知识的评价;既注重考核基本的理论知识,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将课堂教学考核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进行全面、全过程和多角度考核评价的评价体系。

三、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性,积极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化与专业化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一线工作人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中优秀的实践性人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理论功底深厚,但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互动不足,缺乏对大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需求的了解,实践基础的缺乏,直接导致课程针对性时效性不足。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将专职教师的理论高度、研究深度与学校思政教育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这种师资队伍构建模式下,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不但可以使课程体系、内容更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更可使师资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既强化专职教师的实践基础,也提高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全面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民族兴盛的主力军,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对于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也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大学毕业生的根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取代,其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不可忽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改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2]张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6):144-14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4]教社科[2015]2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EB/OL].教育部官方网站.

http://.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4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话语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本文拟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的视角,探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的因素,以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的可能途径。

1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的意义

人是思想的存在,而人的思想是通过话语表现的,话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传递思维和信息、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通过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和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括有形话语(课堂语言、日常教育语言、教科书等)和无形话语(师生的体态、举止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是通过特定的话语体系来呈现其指导思想、理论内涵,传播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特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和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话语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课堂教学话语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话语从一产生,就带着固有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也决定了话语还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话语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②随着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体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充实着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认识成果,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每一个新的认识成果都以新的语言形式进入到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必须不断学习、领会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在自己的教学话语中充实新鲜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改变,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惟有及时丰富更新,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与大学生话语产生共鸣,顺畅沟通,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课堂教学话语的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诚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者“一言堂”,重“灌输”,或者“照本宣科”,忽视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或者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我们不能不承认以上课堂话语现象,是造成“言之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长期存在,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教师课堂教学话语的创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的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传统的“文本”范式的制约,教师主体缺乏教学话语创新的动力以及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

2.1 “文本”范式的制约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重“文本”,轻“人本”的倾向,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形态就是“单向灌输”,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文本”范式的典型特征是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无反省的思想灌输”。③ “文本”范式也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现象,教师凭借自己独特的身份完全支配了课堂话语,或者“满堂灌”,或者仅仅是象征性地赋予学生话语权,对学生的疑问或不同的意见粗暴、简单地否定,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反映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漠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文本”范式,其结果必然是,教师因缺乏受教育者的认同而逐渐失去理论的自信和教学的激情;学生因丧失其主体参与地位和教师教学语言的单调抽象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教师缺乏课堂教学话语创新的动力

对教师的评价“重科研,轻教学”。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不少高校不断拔高教师评职称的条件,过于强调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和贡献,以论文和课题的级别和数量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客观上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许多教师把心思主要放在了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方面,而不愿意在教学上多下功夫。而一些长期潜心教学,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却得不到现有评价体系的认可,由此也影响了教师不断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的积极性。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疲于上课,无暇开展进一步的课堂教学研究,同时教学班级的规模偏大,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时代的发展也对教师课堂教学话语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载着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把教学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理论语言转化为实践语言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要有丰富的阅历和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诠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增强教学实效性。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位,但其中不少人选择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往往出于变换工作环境等现实的考虑,并非是处于兴趣和热爱,这就会导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及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缺乏持久的热情和动力,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也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话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3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话语的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应当在话语语境、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上进行重大改变。

3.1 转变话语语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政治素养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内化修养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文本”范式违背了学生个性品德养成的规律,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则会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强调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发生转变。事实上,一种语境的转变,不仅表现在教学用语上的更换,更反映了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必然是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关心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3.2 回归“生活世界”,丰富教学话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作为联系教材语言与授课对象的中介,只有借助某种恰当的话语范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真正契合。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大胆地借鉴和使用一些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精神的精选话语,包括从互联网上精选的言论以及经遴选的大量的题材和教育素材,通过归纳提炼和抽象形成理性化、通俗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将学术性话语体系向生活性、形象性的课堂教学话语系统还原。⑤使思政课教学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大众化的社会生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语言越形象、生动,越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的效果就越有保证。为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吃透教材,不仅全面领会教材的思路以及每个章节设计之间的联系,还要把握每一章涉及的重点、难点知识,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第一次转换,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真实性的案例,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3 转变话语方式,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话语创新还要求教师应当转变话语方式,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言行,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的安排。譬如,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也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更要真正地关心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当教师能敞开心扉面对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理论的认知的时候,学生也就会与教师真诚对话,与教师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从而使教育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可以用各种方式,例如:设问、讨论、辩论、学生授课等,增加课堂师生互动,为每一位同学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和舞台。这种新型的对话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师单向传授的特点,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注释

① 孙玉良.转换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97-100.

② 王影.当代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冲突与调适[J].教育探索,2012(2):37-38.

③ 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74-77.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7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对象——学生基本上都是“网络一族”。面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实施网络教学,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参与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以改进教学方式、考试模式、师资结构为重点,组织部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①,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开放、即时、便捷等特点,不断对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什么是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我国,也有学者对教学模式给予阐述,如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融合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尽管学者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描述,都体现了其宏观上要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微观上要反映出学科、课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应该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环境和资源,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一个目标、两个模块、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一个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是以网络平台为教学支撑,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接关系。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应是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并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渠道。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适当实施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补充学习资源,使师生互动与教学场景由课堂内延伸到网络,同时,网络话题又可以聚焦于课堂内,网上网下教学互动,而且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两个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模块,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网络平台,阅读教学内容、参与讨论、扩充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内容设置为两大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一)课程资料模块

课程资料模块是一个大的集合模块,根据对教学内容作用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

1 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来制定,包括课程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度。“教学方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考核与评分、教学进度和学生须知等信息。“教学课件”是指教材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课程辅助内容。包括“案例分析”、“经典文稿”、“音像资料”和“参考书目”。“案例分析”是以教材章节为序,包括案例名称、内容、适用的知识点及点评。通过阅读“案例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经典文稿”中,摘录汇总了各章内容中涉及的经典原文。“参考书目”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可参阅的文献资料的全文。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音像资料”是采用小视频、纪录片形式,讲述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3 课程自学内容。包括“知识重点”、“知识要点”、“练习题库”和“自测题库”。通过学生自学内容以及自测题库,可以检验其学习的效果。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预期的育人目标,如何加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各高校普遍尝试将实践教学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尝试走出教学低效化的困境,然而成效甚微。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的问题

当前多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是“课程无趣,形式单一,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负面评价反映出授课形式的单一,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应认真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一)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属性,主要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表现为一种“自觉能动性”。发挥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而不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客体和被改造对象。

(二)教育者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由于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积极性并不高。这种意识不仅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更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完整的个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一环,应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项长期且系统的教学计划,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一套高效完善的机制。然而实际上,诸多高校并没有做到实践教学机制健全,这也是实践教学低效化的原因所在。

二、实践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

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效果却差强人意。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迎接挑战,从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理性归因分析。

(一)教育者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有些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只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活动就是实践教学。然而这是对实践教学的片面认识,没有掌握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这种认知片面强调实践的形式而忽略实践的本质,使得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趋于边缘化。

(二)实践教学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高校的其他课程,是几门课程的统称,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涉及广泛内容,需要整合大量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应该以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据,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达到自我教育、感恩社会的目的。然而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脱离学生生活,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教育者应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这要求受教育者做好学生思想状况的摸底和调查,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完善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从实践教学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出发,探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从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看,受教育者在过程中缺乏主体性运用,是实践教学作用弱化的原因所在。大学时期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对话和分享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活动载体。实践教学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为基础,探索更具有吸引力的方式生动展现。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融入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知大量素材,与将课堂教学中习得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数字化的实践教学,通过新媒体为受教育者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可以将课程的内容通过专题网站、网络社区等形式,形成多元的数据库,运用网络阵地宣扬思想政治理论课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评教体系中。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中,部分教育者缺少组织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考评体系包括对教育者的考评和受教育者接受程度的考评。针对教育者的考评主要包括对个品德素养、文化素养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考评主要是对于受教育者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进展,是否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应该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并形成长效的教学任务。而长效机制的形成需要组织机构保障、规章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保障共同发力,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专款专用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综上所述,“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想要发挥其育人功能,需要教育者积极指导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去感受,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去思考,从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4-57.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65-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重任,是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渠道。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薄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增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需要注意三个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活动。(2)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目的是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和内化。(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感性体验相结合,通过现场参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环节更贴近大学生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大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对社会复杂现象的认知力、判断力和转化处理能力。实践教学解决的是理论内化问题。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大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更好地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理性地对待社会现实,主动寻求理论认同,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亟待完善

近年来,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各高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及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内容选取上往往忽视、淡化抑或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对于复杂的社会状况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缺乏实践引导,导致实践教学的意识形态价值导向明显缺失。这使得大学生对“社会意识形态终结论”、“去意识形态”、“价值中立”等社会思潮缺乏鉴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缺乏多样性。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课内实践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两者应有效结合、灵活运用。但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将其割裂开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社会实践、听讲座、写报告等传统方式,实践教学变成单纯的视频课或报告会,形式无新意,主题不突出,活动无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用,甚至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这是许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管理模式不确定,经费、基地无保障,教学管理混乱。整个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缺乏统一明确的基本要求,也未形成科学性、规范性、长久性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大多未受到过实施实践教学的相关培训,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①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各级领导要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应组织、协调合作事宜,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共同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证。高校教师应提高认识,认真开展每一堂实践教学课;不仅要保证理论知识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外化为行为体现于社会实践中。③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只有大学生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个人素质、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2.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来确定,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教育、改革开放成就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对于课内实践教学可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内容,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对于课外实践教学,可选择一些具有思想理论教育意义的活动的内容,如公益活动、青年志愿活动、“红色之旅”的参观学习等,还可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拓展性内容,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鲜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除了要保留传统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外,还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设计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深化认识、主动认同。当然这些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与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十分重要。

3.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①要加强教学管理。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时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务处督促教学部门组织实施。②要完善保障机制。这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高校要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保证实践教学的必要开支;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专门培训,使教师更好地设计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与爱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区、城市社区、乡村示范点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长期开展。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考核评价主要考核教师和学生,教师由教学管理单位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选题的内容和质量、实践方案设计的形式和质量、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等。学生由教师进行考评,考评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学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振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

[2]曹红军.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J].学术论坛,2012,(8).

[3]陈再生.论自主考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4]阎占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8

关键词 针对性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用”。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①

1 突出课程任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一是认知时事。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知国内外形势,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提升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二是认同政策。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激发投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三是认清趋势。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形势的趋向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

一是突出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内容常变常新,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但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讲给学生,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就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内在地贯穿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现代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其关键是看其能否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而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偏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显著。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诉求、人格完善及道德品质。在“中央16号文件”指导下,在“形势与政策”内涵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出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有意识地注重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再造,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功能的内在诉求,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3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其一,“注重主体性”。当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满堂灌”,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尽管每次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课堂讲授也能“声情并茂”,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讲课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原则,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即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下转第114页)(上接第45页)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主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精神的主动内化,以及主动探究等形式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一种模式。

其二,“注重实践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实践性教育内容和形式。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案例教学、座谈会等,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给大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师生开展直接的交流和研讨;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参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调查或暑期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在感知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同时提升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创新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向

专题化教学,就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内在的特点与人文精神内涵,围绕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遵循课程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理论专题,进而围绕各个理论专题确立教学方案并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及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标准观察分析形势。

主题性实践教学,是为弥补专题化理论教学的缺陷而设计的,专题化理论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不够充分,在引导学生能动感知和体验社会与生活方面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主题性实践教学就是依据设定的理论专题,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来确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知社会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效显著。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动统一的关系。采用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模式对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上的说教而脱离学生现实关怀的弊端,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灵活的空间,进而实现理论说教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司〔2004〕13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两嵌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75-02

自从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新方案”实施以来,诸多学者在以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多维度的有益探索和研究。在实践教学的概念、作用、依据、方式、教学资源和组织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成果[1]。但其在实践中取得教学效果却一直不太令人满意,其有效性的提升也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湖南工学院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院校,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提出并实践了“两嵌入”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两嵌入”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课既是理论课的延伸和拓展,又是理论课的补充和支撑,因此,针对院校特点及学生类型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教育部为了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件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而对于如何加强实践环节,文件要求不同的高校可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采取创新性思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政策的引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许多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显示,有高达60%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4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2]。而这种实践流于形式引发的效果不理想不仅使得实践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使得相应的理论课部分也受到影响,学生无法生动领会理论精神,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得理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根据院校特点自主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已成为各个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

湖南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着重提出将学生培养成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这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必然需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在之前,湖南工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组织不规范、学生参加不广泛、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普遍存在于全国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当中[3]。任由这些问题存在,显然无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因此,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和湖南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本身的实效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湖南工学院提出了“两嵌入”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

二、“两嵌入”模式的具体实施

“两嵌入”教学模式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嵌入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和素质与能力拓展活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从修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开设方式开始。以往的实践教学都是附着于某门具体课程,没有独立出来,课时相当有限且无法形成体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湖南工学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现有总学时中拿出30%学时,整合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采取“单独设立、独立运行、独立考核”方式,为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集中设置5个总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分4个学期开设,每学期20学时。学生按照该《方案》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考核,获得相应学分。

在保证有效课时的前提下,在组织实施环节中,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在主管教学工作校领导的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教学安排、协调,教评处负责教学督查、监控,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其中,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部)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同时,为保证“两嵌入”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还给予相应的实践经费支持。

在具体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两嵌入”教学模式由于课程教学内容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践教学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实践、影视教育、演讲辩论、时政热评、主题活动”等主要形式嵌入素质与能力拓展活动,成果以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体现;校外实践教学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主要形式嵌入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以走进生产企业、机关社区、农村等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为主,成果为社会调查报告。不同学期,教师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

在“两嵌入”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再单独进行某门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而是将其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教学与素质和能力拓展活动结合起来,与专业教师或团委等学生工作人员一起负责学生的实践活动,力求将理论内容融合在种类繁多的学生实习和团学活动之中。

在“两嵌入”模式中,最具特色的是将理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论上而言,早有学者指出,与专业相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4],但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操作起来较复杂,因此很少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湖南工学院在没有现存有效经验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胆摸索。

在湖南工学院,理工科学生占绝大部分,专业实习是他们的重要学习内容,种类较多、周期较长,在以往专业实习中,学生只由专业老师带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关。思想理论课的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实习两者之间被划分得十分清楚,没有关系。而现在这一划分被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同样作为学生带队教师之一,与学生同吃同住,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时,相应地给予文化或思想上的指导。例如,当学生在公司或工地实习时,可以当场指导他们做更有效的社会调查或公司文化认知,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而非仅仅是专业的机械训练;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业余时间,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益的趣味和公益活动。这样,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两嵌入”模式的教学效果

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嵌入”模式已组织实施两年,第一批改革试点已卓有成效,学生与教师在改革中都受益匪浅,使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成为受各方面好评的课程。

从学生方面来看,满意程度增加,实践成效显著。在进行“两嵌入”模式改革之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本身认知程度不高,在“很了解、较了解、仅仅听说过和不了解”四个选项中,30%的同学选择较为了解和很了解,而70%同学选择仅仅听说过和不了解;同时,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也偏低,只有40%的同学对教学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实践教学没有达到应有效果。而通过改革之后,这一比例明显上升,80%的同学选择了很了解和较了解,并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两嵌入”模式,他们与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的关系有所提升,不像从前只局限于课堂,尤其是专业实习中得到了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的帮助,在其他能力与素质拓展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参与也使他们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

从教师方面来看,在大家实践教学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也得到提升。在改革之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时,通常是各自为政,并不考虑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彼此之间缺少统一的协调和统筹安排,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了社会调查和辩论赛的实践,而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又让学生同样进行社会调查和辩论赛的实践,这让学生感觉重复,没有兴趣,从而消极应对。而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取合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每位教师都要面对数百名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教学难免力不从心,疏于监管,实践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也受挫。在实行改革后,实践教学采取自然班进行,一个自然班两年的实践课都由同一位思政教师承担,教师在部门整体督导下,可以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同时,由于班级固定,自然班人数较少,易于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具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而教师的工作负担减轻,效果也更为显著了。而且,由于参与学生的专业实习,使教师对于学生专业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可以更好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除此以外,“两嵌入”模式赢得了各个二级教学院系和实习单位的好评。对于二级教学院系而言,有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带队实习,他们的工作压力减轻了,能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各种突发性事故明显减少。而各个实习单位的员工及主管反映,“两嵌入”模式教学之后,学生对于实习单位有了更加全方面的了解,尤其对企业文化有了深入分析,并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实习单位也有所帮助。

当然,“两嵌入”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更好地与二级学院衔接以及如何更加规范实践教学操作等,同时,随着试点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将接触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这些问题,将随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力求对改革成果进行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形式政治课论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

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首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加以界定。关于界定,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不同于一般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广义的是指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实践教学方式,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又包括校内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及科学研究实践。本文主指广义的界定,其中不管哪种实践教学,都应有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教育评价机制,都应是师生在场,有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评价机制的存在,否则实践教学就将面临困境。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却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题解析

(一)实践教学的教育者、教育对象自身存在不足

首先,实践教学的教育者即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高职院校重专业、轻基础,使得思政理论课的教育者在师资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缺乏,能基本满足理论课的教学,但实践教学却很难;二是,教师培训和参与实践机会少。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很少参与实践,所以在带动学生实践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思政理论课学时遭到削减。这些都给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其次,实践教学的教育对象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高职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身却存在明显不足:第一,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目的性,却缺乏基本的求真和探索精神,一切讲功用;第二,重视学习的专业和技能性,却片面发展,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第三,学习发展环境的现实与复杂性,使他们不重视对自身的反思,而出现了诸多的迷惑和困惑。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阻碍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再次,实践教学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动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是主导,教育对象是主体,但这种双边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却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师生结合度不够,实践教学没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的教育内容不够合理,形式简单

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首先,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与教材相应知识的结合不够;二是,方式简单,没能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尤其是专业实习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实践教学形式简单,有效性不强,学生认同度不高,可操作性较低。思政理论课涉及学生多,参与人数多,院系多,涉及的部门多等,尤其是校外实践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实践领队师资的配比不足,外出实践安全没保障、经费保障问题等,这都使实践教学难以展开。

(三)实践教学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没有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教育评价机制。如:组织形式的评价,考核方式的评价等。在组织形式上难与辅导员、团委、学生会的一些工作区别开来,所以难以评价与考核。在考核方式上,考核的途径、方法相对简单,多以调查报告或论文来评判,而学生,在应对上,主要是在网络上获取资料,拼凑达成,亲身参与,实际操作少,这样也就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题破解对策

(一)建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学习体验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政理论课“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社会资源,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增强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教育评价机制,增强实践效果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教育价机制,有利于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当前的不足,一要,充分利用资源,按照师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组织形式,责任到人,加强考核,二要,广开言路,多途径展现实践教学成果。如:实践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成果汇展等。

(三)加强实践教学部门联合,保障实践安全。

针对思政理论课学生覆盖面大,参与人数多,涉及部门多等情况,尤其是校外实践方面,应加强部门合作,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学工部)等配合,共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难以实行。要提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应首先拥有足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与学习力度,打造一支稳定合理高素质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水平,才能驾驭好思政理论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总之,建立健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优化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

教社政[2005]5号

[2]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2004.3:75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149

[4]杨柳.人文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3:16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