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0:39:15

形式美

形式美范文篇1

其次,舞蹈艺术十分重视形式美的另一个原因是由观众的审美要求所决定的,人们对众多艺术品种的欣赏品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经示同艺术品种有不同侧重的审美要求的欣赏心理,那么作为动态的礼堂的表演艺术的舞蹈来说,观众对其形式美的要求就更加强烈。例如,我们所欣赏到的舞蹈《梁祝》很少有人会去想到封建社会制度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命运,而是完全被这个舞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正是那些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多彩的性格舞蹈,旋律优美的音乐,及特别是在种艺术因素完整和谐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美感。所以,舞蹈形式美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其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惊人的,只有当形式美充分体现融合于舞蹈之中时,它才会成为精功的艺术品升华为一种更集中更典型,更高的艺术美。我们知道构成舞蹈形式美的基础和创造舞蹈形式的物质材料是人体,那么人的任何动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意识目的而产生的行动同时它又是人们之间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手段,舞蹈者既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和表演的创造者,又是展现创作意图、担负艺术传达职能的表现工具,同时又是使审美者直接欣赏到审美对象。

舞蹈动作不同于一般生活动作,它即来源于生活动作而又必须对其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和美化。法国舞蹈家诺淮尔曾经形象地反编导比作画家把舞台比作画布,而把舞蹈演员比作画笔和颜色,也就是说,舞蹈演员的整个身躯是他(她)表达特定的内容、创造艺术形象的开具。人体是创造舞蹈形象的物质基础,但人体美并非就在于舞蹈的形式美,舞蹈形式美远比人体美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在具备了人体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人体各部的表现功能,并按照艺术规律在运动中创作展现的,舞蹈既要有图形舞步、手势、力度和技术,同时还要有音乐和服装这些与之密切有关的要求来配合,才能达到更大的效果,也就是说并非任何动作都可称之为舞蹈,只有对其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和美化才能称得上是舞蹈动作。

一个舞蹈作品更重要有它独特的形式才能吸引观众,引起反映,而形式成就是形式美最根本的体现舞蹈动作的形式感为舞蹈表现的内容提供表现的实体,鲜明的形式,也是民族生活,情感,性格文化历史的集中体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艺术中对于节奏性,造型性。技术性和表情性等特点,新表现的非常鲜明,如舞蹈《奔腾》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动作是构成舞蹈最基本的无素。一部舞蹈作品就是在一定的时空中,通过人体各部位连续的有节奏的、有韵律的动作来完成的。从形式上它就是相同动作的重复、发展、丰富和变化,不同动作的交替呈现和衔接配合。舞蹈中的动作一般都不是单部位单一的,而是两个以上部位复合的运动。这种人体几十个部位,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以不同的速度、幅度和力度,并同赋予各种不同的情感,进行有规律和目的的运动,就会产生和变化出无穷无尽的舞蹈动作,组成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舞蹈形式。

形式美范文篇2

1.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因素,形式则是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联系为一体的。

但是,在现实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却十分复杂。内容是易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形式能够促进内容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和内容可以互相转化;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又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

作为艺术的工艺美术和设计,它们的形式,则是其可视的艺术形态。只是工艺美术又有不同,工艺美术是可视的物质形态,而设计则是意念具象化后的非物质形态。形式,对于工艺美术来说,是它的工艺形象,包括美术形象的点、线、面、体、色彩,以及构成物质形态的材料的色泽、纹理、质感等。

我们所说的形式美,是具体的,可视的,具有空间感的,有别于贝尔和朗格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有别于格式塔所谓的场的形式。

只有形式,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艺术的形式必须是美的,这就是形式美。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黏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这段话,正是说出了形式美的本质。

形式包括形态(造型)和色彩两大块面。但是人们往往关注形的多,而研究色的少。

国外对于形的研究,有德国著名的桑齐原型和玛台尔原型。桑齐原型是用九种基本形相互组合,四个组合就可得到六千多个形体;玛台尔原型是以方圆组合,可得多种形体。我国古代的七巧组合、燕几图排列,也都是形体的组合。

国外对于色彩的研究,也是很多。最早如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和谐;近代则有美国孟赛尔的色立体、美国摩恩的色调和论、德国奥斯特华德的奥色谱,都是著名的。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及后来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都涉及色彩。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在上节已经谈到,形式是有相对独立性的,也就是说,形式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人们用分解重构的形式观念,往往对艺术不只看到形式的东西,而且可以理解作者对世界的认识。所以,形式的意蕴,也就十分复杂。人们对形式的感应,不只具有心理的作用,也有生理的作用。这样,形式对于人就呈现出物质性和社会性,体现出发现意识、创造意识、科学意识、社会意识等等。因此,人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会体现出思维层面、形式层面、表现层面等。

研究形式美,除了研究形式语言,还要关注视知觉和思维新区。关于视知觉,同样有心理方面,也有生理方面;所谓思维新区,则是指创意思维和反向思维。创意思维是指从空间到时间,从有限到无限,它是多元的、发展的;反向思维或称逆向思维,是一种反方向思考,也是一种重构。例如上下楼梯,本是人的行动,一步步向上登或向下走。而反向思维正相反,使人静物动,即人静立在梯上而使楼梯传动。拉力比推力费力,在设计时,使拉变推,以省用力。这样不仅萌发了新的方法,克服了思维定势,也大大提高了使用功能,扩充了使用领域。

二、充分运用抽象

我们所说的抽象,与黑格尔所说认识是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相反,工艺美术和设计的抽象则是由具象变成抽象,亦即形象的概括化、表号化。

从哲学上说,由物质的具象,经过思维的抽象到精神的具象,是一个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而艺术则是从客观形象,经过提炼加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方法,它常常表现出几何化、装饰化。

艺术的抽象化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加强了模糊性;

(二)使欣赏留有余地,增添了创造性;

(三)超越了艺术媒介;

(四)适应人们多元欣赏;

(五)扩充了艺术的含蓄、象征、寓意等多种手法。

三、工艺形象的程式化

程式化,也即样式化;韵律化,也即诗化。通常指变形的规范和程式。犹如戏曲的唱腔、念白、做工、表情、扮相、套子等各种表演技术格式。

中国哲学上有所谓“隔”,就是加工与现实所产生的距离。也如外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称的“间离效果”。这种离开实在而进入非现实境地的艺术效果,加强了人的主体性和艺术的创造性,是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种高境界。

形式美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美学和谐美整齐一律美变化统一美

音乐美学研究的“贵族倾向”和“高高在上”,致使其应用研究至今仍属凤毛麟角,这使我们在音乐操作的实践层面少了一双重要的眼睛——音乐的审美眼睛。此种状况的突出表现,就是在音乐教学、评论、作品分析中,常常不能解释一部优秀音乐作品之所以动人的原因,完全回答这原因,远不是本文、甚至也不是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能胜任的,此处不过是从“狭义形式美”的角度分析这原因的零星尝试罢了。

和谐美这是音乐在骨子里就追求的一种美。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声音,仅有为数极少的音才为音乐采用。这是因为它们不刺、不噪、不吵,而是圆润、谐和、悦耳(有稳定规范的数理根据,如小字一组的a1,每秒振动440次;小字二组的a2,每秒振动880次等),能促进血液循环、胃液分泌、心情向好……旋律写作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流畅,也就是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和顺。如旋律音程大跳后,旋律线通常会反向进行,来填充大跳留下的空档,以消除大跳的紧张不安;又如不谐和和弦总是倾向于向谐和和弦解决等。这些正是和谐美要求的结果。还有二拍子转三拍子(或反之)时,总是要先进入散板、流水板,或突然休止,以此过渡来避免转换之突兀不适。与此相仿,和声作远关系转调时,往往需要几个近关系调性和弦作中介;在奏鸣曲式的主部与副部之间总要有个连接部;歌剧序曲中的不同形象间也常少不了一个音乐过渡……为什么?就是出于对和谐美的追求,故而调和各种对立因素间的矛盾。再如一部曲式中的起承转合四句头,那么自然地顺势而行,流淌而去,正是和谐美在音乐结构上的一大表现(如《孟姜女》《乌苏里船歌》的主体部分等)。另外,音乐的一个独特现象——强调重复,某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和谐美的一种体现——维护稳定。

对比美由于多次重复会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中枢的疲倦,这便催生了音乐进行中对比因素的出现。它导致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的生成(另一方面造就了变奏曲式及中国式“散慢中快”的音乐布局。后述)。这时的所谓对比因素,是指这两种曲式中的中段、中部或插部、展开部等。它们的出现常给人以新鲜美感,也就是由对比美所引起的美感。除在曲式上外,对比美还广泛表现于音乐构成的各个要素上:如旋律线的起与伏(见《红梅赞》的开头两句);音区的高与低(《我为祖国站岗》中的第一部分与在高八度出现的再现部分);音色的纯与杂(合唱中的音色对比、配器里的所谓“调色”);节拍的形态改变(《祖国颂》里中部的到再现部的突变);节奏的抑扬与扬抑(《歌唱祖国》的第一部分与中段);力度的强与弱(莫扎特第41交响曲的开始四小节);速度的快与慢(笛子曲《扬鞭催马送粮忙》中第一部分与中部);调式调性之转换(《祖国颂》中的大小调交替、《大地飞歌》里的同主音大小调交替);性格的相反或相异(柴可夫斯基交响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部“仇恨”主题与副部“爱情”主题);纵向对位中的对比式复调(《闪闪的红星》第二部分两声部旋律线的相反走向与深化;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之六中犹太的穷人颤抖旋律与富人傲慢旋律的同步交织)。最后还有上述诸方面的综合对比,如舞剧《白毛女》中山洞里“相认”一段,先是长笛和大提琴以各自“思索”性独奏旋律作对比式复调结合,紧接着是幕后纯单音色的女声独唱,整个过程音量轻弱、和声清淡、猜想揣测,然后突然转为爆发性全奏音响,极强的力度、远关系的转调、尖锐的和声、无比激动的感情波澜……无不是对比性原则之美的淋漓尽致之发挥。

整齐一律美音乐材料(音、音程、和声等)的特殊性,使它无法像造型艺术、语言艺术那样去与被表现的客体取得直接联系,而较为自由。为避免这自由流于散漫,音乐特别讲究规范。这使整齐一律的美在音乐中十分突出。且不说进行曲这个典型了,就是“反面形象”的音乐,也因节奏节拍的周而复始的规律而给人整齐一律的艺术美感(见舞剧《白毛女》中地主狗腿子的音乐主题;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鬼子音乐主题)。再就是绝大多数的伴奏织体,可说都是在这种审美追求中所进行的周期运行(见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的《月光》,及我国歌曲《大红枣儿送亲人》……中伴奏部分的分解和弦)。在中国戏曲音乐、说唱音乐里,“紧拉慢唱”中的“紧拉”就是这种美的需要和体现。还有一种以某个音、某种节奏型为支点、支撑来显现的整齐一律美,如《到敌人后方去》,前四句的每一句开头弱起的“5”音,即为支点音;《牵手》中从头至尾贯穿的“xxIx?”节奏型即为支撑。它们在暗中体现着整齐一律美的原则,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变化统一美的原则。这里或许有人会说,散板(或自由节拍)音乐应属例外,其实在其和声内部织体中,经常以固定音型的连绵持续来体现整齐一律的美(见歌曲《牧歌》)。

对称均衡美这种美在音乐中比比皆是,如大多数乐句的小节数都具有偶数的对称性,改成奇数常常会感觉别扭。前文所言对比美,某个意义上也含有对称均衡美的意味。对称均衡美最典型的状貌,就是在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与第三部分(再现部分)之间显出相似性。当第二部分(中部、插部、展开部)对第一部分进行性格否定后,与第一部分相似的第三部分的出现,尤其令人喜爱。这种“否定的否定”之美,即所谓对称均衡美之重要表现(在学生常见的作品中有《歌唱祖国》《弯弯的月亮》《瑶族舞曲》《喜洋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不过这种美有时潜伏很深,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和肖斯(转第37页)(接第57页)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其再现部的最后都有很长的尾声,如舍去会觉“不舒服”,艺术上也大为减色。为什么?因为中间部分(前者为展开部,后者为插部)剧烈动荡,紧张度极大,致使再现部无法释放其不安情绪,遂催生了长大的尾声予以平衡。如不从对称均衡美的角度入手,便看不清这种良好处理和感觉的因缘由来。

形式美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一、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所谓形式。就是构成事物的各种元素之组织或安排,它虽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却蕴含着内在的运动规律。作为音乐形式,它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音乐形式的构成包括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三个方面。如图所示:

形式美的法则不仅是音乐形式构成的一部分,更是连接音乐基本要素与组织手段的关键纽带。世间美好的事物,展示给人们的是形式上的特征。尽管事物的形式组成的基本要素或质料不尽相同,但是在组合形式上有共同内在规律。这些体现形式要素组合方式的原则或规律,则称之为形式美的法则。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对美的形式进行了探索和概括,在不断更新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形式美的法则。

二、音乐创作中形式美的法则

作曲家创作具有音乐美的乐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是艺术创新实践。通常创作过程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形式美的法则始终贯穿于各个环节,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感受

音乐创作之孕育阶段。作曲家通过接触现实生活的原始素材,再经过熟悉、认识、提炼等感性及理性活动,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触发自己的创作欲望。作曲家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感受与启示,掌握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领悟某种意境、神韵和魅幻。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同样。作曲家也能从现存的音乐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因为这些是在已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乐中的具体反映。而获取灵感的前提仍然是准确把握形式美的法则,作曲家的审美观、个人修养和生活阅历等对创作欲望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标杆的作用。

(二)创意

作曲家将创作欲望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则是基本乐思的形成。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以音响为其载体,现实生活、对象、情感、意境等等都将转化为由乐音构成的音响。作曲家汲取前人的经验,对前人的音乐表现手段与手法进行分析、判断、提炼,通过自己的重新设计、编排、想象进行再创造,产生新的音响。因此。熟悉音乐的历史,掌握音乐语言特点和领悟当代音乐潮流精髓是创作的重要条件。这是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最典型、最概括且最富有的情感特征是作曲家感悟的结晶。这些构成了创作的主要乐思。将其转换成音乐时,最初可能是一种节奏型、一种特定的和弦,但更常见的是动机或一个音乐主题。这些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础。基本乐思形成的同时,体裁、样式、曲式等也搭建起来。因此,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创作难以分割。音乐形式美的法则正是贯穿和连接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

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一种通过长期艰苦构思活动后产生的一种飞跃现象,使作曲家得到一种“顿悟”,这种“顿悟”便是美的法则的长期积累与运用的体现。这种法则的运用使得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关系常处于最佳状态,推动创造活动的进展。(三)塑形

将内容音乐化是让基本乐思以符合形式美的形式展开,运用适当的音乐语言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熟练的写作技巧、丰富的表现手法是必要的。在塑形时,既须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也需围绕形式美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两者存在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变易、丰富、润饰等反复推敲的过程,形式美的法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塑造音乐形象,根据形式美法则的要求,就是要使音乐通过重复、平衡和递进等手段取得和谐与统一。

三、音乐表演中形式美的法则

乐曲定型即创作的完成。音乐实践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三个环节。这里包含了音乐艺术所谓的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和谐。声乐作品魅力的充分展现需要表演者深刻领悟作品的意境,深入挖掘作品的表达的内涵,全面掌握歌曲的风格,以及准确把握情感的基调。

音乐需通过表演这个中介环节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音乐表演是实现音乐作品审美价值、形成音乐审美鉴赏的中介环节。必须兼顾求真与创新。正确处理好作品的虚与实。音乐表演者需要高超的表演技巧将音乐作品的神韵充分演绎。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的二度创作,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是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这种从精神表现向物质表现转化的形式美法则贯穿于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从表演视角切入,关注音乐艺术从一度到二度创作,具有实际与理论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自然而美妙的音乐是通过科学的美的法则来传递给人们听觉感官的愉悦,从而触及人们心灵、传达某种情感。艺术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情感。需要极富创造的表演和卓越的审美对音乐作品予以丰富和升华,使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这实际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作行为。这就是音乐真正的力量。正是这种形式美的法则作为引导,人们在倾听中得到美妙的享受,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畅游。

四、形式美法则的重要指导意义

音乐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对自然的升华反映。音乐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以自然和社会中美的声响、旋律作为基础的。人声、乐器声是美的,语言节奏、舞蹈节奏是美的。人类歌喉、鸟虫鸣叫的音调是美的,离开了这些生活与自然美,音乐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因此。善于运用和谐美法则来发掘社会与自然中音乐美的作曲家更容易捕捉到音乐美的真谛。

音乐艺术形式表现在音调,音乐艺术内容融于表情。音乐艺术既要声音悦耳,又要情感浓深。作为听觉艺术,音乐形象需要采用比喻、通感、夸张等手法化作听、视、触和感浑然一体的鲜活的立体形象。无论是绝伦的交响乐还是简单小曲,都无不例外渗透着音乐形式美的和谐魅力。

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不仅描述文艺作品的美的境界,更涵盖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即表演者和欣赏者情感的共鸣。这解释了缘何欣赏者能神游乐境,并从中获得乐趣,释放身心。自然是一首曲,生活是一支歌。和谐是一种美,只要善于捕捉善于聆听,美的声响、美的旋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形式美范文篇5

关键词:山地形态;规划规律;形式美学

Abstract:Themountainousregionisasortofspecialgeographyform.Inordertoplanandconstructthisareawemustknowitsspecialfeaturewell.Theorderlyingintheplanistobefound.Exploretherulestoestablishtheformaestheticsofmountainousregionplan.Bytheanalysisoftwomountainousregionmiddleschoolexamples,trytofindthewayinmountainousregionplanning.Theformaestheticsofmountainousregionplanisannounced.

Keywords:mountainousregion;planningorder;formaesthetic

建筑崇尚形式美,规划也应如此。

“在建筑师的构思中学校是个整体,秩序受到建筑观念的极权主义影响,完全淹没了特定地点或者特定建筑群的需求……整体存在秩序,但是局部不可能有秩序。”[1]

我们定义的有机秩序是,在局部需求和整体需求达到完美平衡时获得的秩序。

山地是一种特定的自然形态,世界上有1/5的面积为山地,有约50%的人口依靠山地资源生存,而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

特殊的地理、地质状况凸现了规划、建筑的区域性,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规划、建筑特色。探索区域自然的规划、建筑本质,有助于对全球化中地域文化研究的丰富。

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建筑规划布局应体现山地特殊的地形地貌,突出其轻灵多变、自由和飘逸的格局,避免大面积开挖以节约土石方,凸显山地建筑和城市的别具一格。

1形式美的诉求

山地与平地的不同表现在地形上,体现在建筑布局、构图关系上,平地多寻求轴线、对称和严整,具有一种形式的格律美,多体现在“线”性关系上;而在山地地域,为结合自然、融入自然,建筑在空间组合上应顺应地势发展,具有小、巧、灵的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律美。由于山地的起伏与高差关系,在空间视觉角度上,可感受和体验其顶面,总体布局和组合可较直观地反映出来,因而多体现一种“面”的关系。

形式美的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不能说山地规划就没有规律可寻,没有章法可依。山地规划群体布局应重视顺应坡度而获得的第五立面组合关系。

我们努力寻找山地规划中潜在的秩序美,以求得规划的和谐,建立建筑与基地地形的整体性,而可视的“面”状关系是切入点和路径,面的体验更直接、更容易感受整体,从而更易得到认同。

2探索规划形式美的实践

为此目的,我们尝试在山地规划实践中探索这种特殊性中蕴含的规律性。

2.1重庆万州二中双河分校规划。

重庆万州二中现校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区,属重庆市重点中学,有“万州的清华”之美誉,学校师资力量强、规模大,为适应其日益发展的需要,加强周边辐射作用,顺应万州区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在万州龙宝镇双河口新征地14.41hm2用于扩建分校。

分校整个用地南北高差约70m,北有现状高山,西有杨柳河蜿蜒而过,地块东西向稍长,南北向较短。分校规划建制100个班,建成后将作为万州二中的高中部。

为较好实现功能分区,减少土石方开挖,在人性化范围内设计校园各级道路。规划中考虑北侧较高地块靠东区域作为教学区,布置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作为校前区对景(图1,2)。

从学校主入口方向看教学楼气势雄伟,这样进入学校后拾级而上即为教学楼主体;西南临主入口布置运动区,设置400m标准运动场和体育馆,利用地形高差,运动场较低侧在校前区方向,故架空作为停车场,解决校前广场车辆停放问题。

进入校前广场后向西设计为一条南北景观大道,道路一侧布置办公楼、图书信息中心,尽端布置科技实验楼,在建筑与景观大道之间设置科学名人雕塑与小品,充满学术与礼仪气氛,临杨柳河一侧,由于景观优越,布置教工生活区。在教工宿舍与科技实验楼、体育馆之间,设计了学生及教工食堂、学生宿舍,这样生活区既相对独立又临近学校后校门,解决了生活用品的进出通道问题。

教学区、运动区分临景观大道两侧,科技实验楼位于景观大道西侧尽端,东侧尽端设计有一个巨型雕塑及英语角,这样在平面规划布局中即形成一个钥匙形状,教学楼群设计成一把“锁”形,两者结合意为开启智慧与科学殿堂的钥匙(图3),整个规划结合地形高差,分区合理,既创造了形式之美又寓意深刻,形成了一个生动、和谐、有序生成的山地中学新意象,在竞标中一举中标,受到多方好评。

2.2重庆万州三中江南新校区规划

万州区行政中心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由于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区人口急剧增多,为发挥现有土地效益,万州区决定将行政中心迁到长江以南,建设江南新区,为适应城市发展,万州教育规划相应作出调整,决定万州三中整体南迁,在江南建设新校区。

万州三中江南新校征地14hm2,规划100个教学班。新校建设用地南北方向地形呈W形,呈三山夹两谷状,东西方向临两条城市主干道,两条干道之间高差约40m。地势高差变化大,地形地貌复杂,用地条件为特征明显的山地。

在整体布局中,我们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变不利为有利,巧妙布置各类建筑用房,尽量减少土石方量,新校规划呈一条“鱼”形(图4,5,6),建筑之间的道路呈鱼骨状,发散形的路网系统顺应了山势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建筑的朝向与山地之间的关系,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形式美。

由于用地东侧临城市干道为城市公共绿化带,故景观设计呈鱼背上的鳍形,鱼头一侧在用地的最北端,考虑到北端零星用地规模小,又与主校区以溪谷分隔,交通联系不便,故将生物园地布置在此,鱼身部分布置了教学楼、图书馆、科技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宿舍及学生食堂等建筑,教学区沿山体走向布置,呈自然开阔的扇形,图书馆临溪谷布置,溪流从旁穿越,尽显幽静之美,办公楼布置在主入口位置,对外联系便利。学校主入口布置在用地南端,从主入口拾级而上,利用地形设计了不同高差的叠水等景观道,山头上布置科技实验楼,作为标志性建筑而正对学校主入口,在教学楼、科技实验楼、图书馆一侧设计为学生生活区,布置食堂、学生宿舍,并临近学校北校门;“鱼尾”部分设计为运动区,从整个新校用地来看,只有这一侧较为平整,土石方量小,故作为体育馆、游泳池、田径场用地,规划为体育运动区。

因为山地地形限制,万州三中江南新校在规划上讲究自由开放式布局,校园整体顺应地体坡地走向,建筑多呈吊脚设计布置,其曲线形规划恰似跳动的鱼儿。

3结语

山地是一类特殊的地形,区别于平地,在规划中自有其可寻的规律特点,我们应努力探索山地布局中的形式美,创造另外一种和谐、自由的规划,避免无目的的散乱、无原则的填挖。

建筑师通过使一些形式有序化,实现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他精神的纯创造:他用这些形式强烈地影响我们的意识……他以他创造的协调,在我们心里唤起深刻的共鸣,他给了我们衡量一个被认为跟世界的秩序相一致的秩序的标准,他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心灵的各种运动;这时我们感觉到了美。[2]形式美蕴涵于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形式美范文篇6

〔关键词〕平面设计;形式美;应用

平面设计是指二维空间内的设计,通过运用不同的图形、材料等,以一定的编排、设计体现出材料本身和编排设计的形式美。形式美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材料本身的美,具体包括材料的颜色、线条、外形等,另一个是排列组合的规律所展示出来的形式美。一切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都是与形式美密不可分的,无论刻意设计还是无意采纳,形式美都存在于平面设计作品中。因此,研究在平面设计中形式美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整材料、颜色、字体、形态、图案等,完善平面设计作品的风格、尺寸、对比等,能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整体水平和视觉效果。

一、形式美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平面设计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美是一种艺术创造。自然界中的美通常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干扰和破坏,与生俱来的天然美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而无法完整充分展示出其自身所蕴含的美,往往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才能充分展示。因此,人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形式美大多数都是设计后的作品和产物。设计者通过充分理解对象,深入了解和分析对象所蕴含的特性和美感,产生出作品创作的灵感,从而激发出运用图形、文字等展现出对象美感的冲动,以及深入表达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兴趣,然后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对象深层次蕴含的形式美要素。这种发自内心的创作过程才能够产生出真正的拥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不仅能够通过作品的内容感染观者,在形式上也一定具有独特之处。平面设计作品包含了颜色、文字、结构、图形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完整的画面整体。形式美不只是平面作品的表现手段,而且也正是其追求的艺术目的。好的形式美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内容有特色,二是展现形式有独特的美感,此外就是二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我国关于形式美的研究和体现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制陶匠师就开始通过对黑陶、彩陶器的图案设计、造型设计等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对比、呼应、平衡、韵律、节奏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创作作品。这种历史悠久的形式美法则对现今我国的平面设计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形式”,目的是更好地展现设计作品想要表达的丰富内涵,因此缺少“形式”的作品是空洞苍白的。可以说,人们在评价一个平面设计作品的时候,就是在评价形式美的好坏。更深层次的分析,形式美能够展现出设计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层次、本质的含义,形式美与设计作品的有机融合、统一,能够展现出和谐的审美效果。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核心就是各类材料、图形要素的综合运用,通过合理的搭配、对比、均衡、色彩调配等,完成最终作品的创造。脱离这些要素,就无法真正展现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二、平面设计中形式美的方法运用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充分合理地运用基本材料展现出形式美,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不是完全进行随性创作,这样才能准确表达出平面设计作品的形式美。常用的形式美方法包括:(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中的普适法则,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中,而平面设计也同样如此。平面设计属于视觉艺术的一个分支,因此属于艺术设计的一种,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遵从对立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讲,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展现出对象的两面性特征,依据对立统一原则,两面的特征要相互映衬、融合,从而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然而对立统一是非常抽象和繁杂的问题,设计者很难理出一个清晰、完整、明确的脉络。在一个有限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将这些复杂理念充分展现出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实践与摸索。(2)对比。对比也是一种常用的平面设计手法,目的是突出体现作品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或效果。在二维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合理运用对比的法则,能够对重点内容起到深化、突出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运用对比手法,能够凸显出作品中美与丑、好与坏的判断,从而创造生动、形象的作品。在自然界中,对比无处不在,所有事物都处于一个对比和比较的环境中。而对比所包含的因素也非常多,例如大小、明暗、深浅、多少、冷热、高低、宽窄、远近、长短等。通过灵活运用这些要素,平面设计作品才拥有了丰富的审美意义。对比法则中主要依据的是对象的外部特征,形体的外部特征各有其特点,例如三角形的形状一般给人带来力量的稳定感,矩形则主要蕴含了踏实稳重的含义,圆形则体现了圆滑的和谐感。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也广泛运用对比的手法,例如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这种方法能充分强调出作品中的重点内容。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对比手法,要注意保证作品整体格调的统一性,要在满足整体布局、编排的前提下灵活运用。(3)和谐。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的要素不是单一的,和谐强调的是作品中的众多要素如何能够协调配合、搭配,从而保证整体作品的统一。作品可以灵活运用虚实、色彩、图像等手法,给人带来协调的美感。和谐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是展现出典雅、高贵、宁静的美感,因此在涉及到妇女、儿童的广告作品等的设计过程中,和谐的设计要素被广泛采用。例如尽量减少刺激的强光照射,注意冷暖色调的搭配,尽量减少色彩的强烈冲击等。此外要注意颜色数量的控制,避免过多颜色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错乱感,不同的颜色互相充斥,抢夺观赏者的视线注意力,会造成视觉上的不和谐。在对比中寻找和谐,是平面设计的重要法则,要合理选择对比颜色和对比方式,从而保证整体画面的和谐统一。(4)均衡。均衡主要强调的是平面设计作品中上、下、左、右以及中心点的平衡,从而保证整体画面的协调,避免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感觉。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均衡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非常强调对称的美。对称美能够给人带来协调、稳定、踏实的感觉,以及高度整齐的结构美。在中国传统作品中,对于对称美的要求非常严格,然而现代作品刻意打破这种约束,提倡不受约束的不对称美。不对称美的前提仍然是保证整体的和谐,避免作品出现不完整、突兀的感觉。

三、平面设计中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完整的平面设计作品包含内容美和形式美,二者缺一不可。作品没有内容,形式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形式,内容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二者是完美的辩证统一。脱离设计作品本身的内容而一味地追求形式,最终的结果是不伦不类、无法真正体现作品的内涵。而只关注内容的表达,不在意如何选用科学、合理的表达形式,就无法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无法吸引更多的关注。由此可见,内容美和形式美是和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能够同时兼顾二者,在作品中紧密融合,从而创造出包含丰富内涵和思想的作品,使作品具有灵魂。四、节奏和韵律的原则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是通过元素的色彩、形态等的交替和变化来展示的,是从视觉角度阐述的。人们在观看平面设计作品时会从整体先进行把握,再集中到视觉的中心点。这个过程要符合一定的规律、节奏和韵律,要考虑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习惯,并能够将观看者吸引到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中。要学会运用色彩、图形的规律性变化,形成流动的美感,使人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美感。

设计师在创造作品的时候要合理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必须首先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和内涵,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形式美法则,从而展示出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此外,在形式美展现形式的选择中,不必要保守、拘泥于传统的规律,要充分参考和学习现代艺术设计的方法,灵活运用相关的法则。

作者:范治鸣 单位:福建商学院商业美术系

参考文献

[1]张筝.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6,29(01):276.

[2]徐新阳.浅析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展望,2015,25(35):145.

[3]张倬.探析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5,28(11):205.

形式美范文篇7

一、莫奈与印象派绘画

在1874年的巴黎,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的叛逆青年,举办了一场只展出他们自己作品的绘画展览。可是当时巴黎的人们并不买他们的帐,回馈给他们的只有嘲笑和讥讽。那是因为他们的画作一反常态,并不描绘庄严的人像也不描绘宏伟的历史场面,而是运用大胆的色彩,下笔粗放的描绘简朴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景象。这些作品中莫奈创作的一小幅海景受到的嘲讽尤甚。他画的是哈佛港的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并因为被人笑称他们这些画为“印象派”。他们索性就用“印象派”做他们画派的名称,以示对自己画风的坚持,多年以后“印象派”响彻全球,而提出以“印象派”命名画派的莫奈也成为这一画派公认的领袖。印象主义绘画的特点是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因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二、莫奈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的形式美

西方绘画在发展历程中,画家总是将当时的科学成就引进艺术创造之中。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后来又经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这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莫奈的绘画作品,运用大胆的色彩、对光与影精准的拿捏、对大自然景象最真实的追求、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和情感,展现给我们了一个和谐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独特的艺术形式美。莫奈对艺术的形式美的追求,体现在方方面面。

1、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来表现艺术的形式美莫奈热衷于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将最纯美的大自然和最淳朴的生活作为他创作的题材。同样他也选择了最能够展现大自然和淳朴生活的最真实一面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美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它必然要与一定的内容相联系。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运用不同的表现性因素在艺术中凝聚和体现,以自己真挚的感情再现生活的图画,通过色、线、形、音的组合描绘外部世界,让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流露出来,这种情感的表现以其自然、朴实、真挚而感人的形式出现,体现着生活的真与美。

2、从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中来表现艺术的形式美。在艺术作品中,一种形象的形式与人们的情感、思维、现实生命、审美个性等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紧密相连。莫奈视线中的情景是纯真而自然的,表达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方式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解决形式与感情的关系问题。由此看,莫奈虽然对印象加以夸张,而根本上还是使用印象来表达心境的,他通过物体表现的也是内心的情感。有人说莫奈又像是一名诗人,在他的画里,表现情感的调子代替了色彩的和谐,他会以无意识的不浓不淡的笔触描绘出充满感情的画面。每幅画都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莫奈主张将真情实感寓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中,追求主观化的艺术真实。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自然的外貌,企图细致无误地记录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3、艺术的形式美与时代之间的辩证关系。艺术的形式美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与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所不同,使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艺术的装饰风格、造型样式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从而产生了契合时代特点的新的艺术形式美。所以说艺术的形式美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研究艺术的形式美,不能够脱离本质而只停留在表象.艺术形式美与时代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受时代的影响、时代的制约,但同时它又为时代服务,为时代不同面貌而写照,它是当代精神文化和生产水平的标志。

形式美范文篇8

[关键词]广告口号形式美句式选择整句散句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过去,现代人已离不开广告,而广告又离不开有冲击力的视觉形象,那么就需要更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的语言,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广告艺术的宗旨是表达广告主题,依靠视觉形象表现主题容易产生多重性、模糊性而影响“告之”效果,因此,广告所推销的产品,其视觉形象依附于既非常具体又十分有针对性的物质属性,没有语言文字的诱导,广告所推销的商品形象或宣传指向很难显现出来并为人所领会。因此,语言是表达广告主题、塑造广告形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或媒介。

作为语言这个物质外壳的一个因素,句式在语言表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句式是多种多样的,众所周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用整句能起到一种均衡美的效果,而散句却能起到参差美的效果。为了增强广告口号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广告效果,好的广告口号常常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

一、整句的均衡美

均衡美是语言艺术的原则之一,《马氏文通》中说:“凡有数句,其字数略同,而句意又相类,或排两句,或叠数句,经典中最习用也。”其实,岂止经典,广告口号中也常用。

1.以并列、对偶的形式体现对称美

广告口号以并列两句的形式最常见。如:

[1]脚痒脚臭,穿袜可救。(趾袜)

[2]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维维豆奶)

[3]我的色彩,我的语言。(化妆品)

例[1][2]是一般的并列句,[3]是对偶句(是两个定语相对“代+助+名”),这三个例子,每两句的音节数目相等,词语布局匀称,念起来琅琅上口,显示了广告口号的对称美。例[1]如说成“脚痒臭,穿袜可救”,例[2]如说成“维维豆奶,乐开怀”,对称美就破坏了,念起来也就不和谐了。

2.以排比的形式体现齐整美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可达到增强语势的作用,广告口号常借排比格式来体现齐整美。如:

[4]放心,安心,开心。(药品)

[5]质量好,工艺精,色泽美,款式新,成色足。(珠宝行)

[6]总裁为你服务,领袖为我安排,总理民众包装。(制衣厂)

例[4]是词语的排比,[5]是五个主谓短语的排比,[6]是句子的排比。这些排比结构相同,句意相类,句式整齐,琅琅上口,富有气势。

3.以蝉联的形式表现回环美

蝉联是指前一句的句尾与后一句的句首相同,利用蝉联可在形式上造成一种语势流畅、连贯的美感,因而在广告口号中也常被使用。如:

[7]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电扇)

[8]家家用加佳,加佳进家家,家家赞加佳,加佳满天下。(加佳洗衣粉)

以上两则广告利用蝉联,造成一种回环之美,尤其是例[8],极尽回环之能事,如绕口令般,令人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4.出现频率和表义效果

整句的出现频率最高,约为26.7%,在总共3000例中出现了802例。这说明运用整句而达到的均衡、齐整的美感效果为大家所认同。它能使广告口号显得韵律整齐、铿锵有力,让人易读易记。

二、散句的参差美

广告口号除了使用上述结构相同的整句力求形式上的整齐匀称之外,还使用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散句来求得其参差美。如:

[9]别克,当代精神当代车;别克统一了大马力与低油耗,让你轻松享受浑身动力。(轿车)

这则广告共三句,其结构均不同:第一句是名词性谓语句,主谓之间有停顿;第二句中一般主谓句;第三句是含兼语的非主谓句。它们虽然句子的结构不同,但念起来顺口,能适应语义的需要。

整句和散句各有好处。正如金兆梓在《实用国文修辞学》里所说:“偶句之妙在凝重,奇句之妙在流利。”“然叠用偶句,其失也单调而板滞;叠用奇句,其失也流转而无骨。”因此,“必也参互错综而用之,则气振而骨直,且无单调之病,而有变化之妙。”整句、散句“参互错综而用之”,就形成了广告语言的参差美。例如:

[10]谁说老夫只能“聊发”少年狂?有巨能钙相伴:腰不酸,背不疼,腿不抽筋,老夫身板硬朗,气宇轩昂,天天都像少年郎一样风光!

这则广告是借用宋朝词人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名句而来,其中的“腰不酸”等三个主谓短语及“身板硬朗”等两个主谓短语,都是整句,其余都是散句。这一例整句与散旬的交错使用,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显出了语言的参差美。

运用散句或整散结合达到参差美的有143例,约占总数的4.8%,运用散句能够避免句式的单调呆板,让广告语参差错落,富有生气。

综上分析可见,同一般的应用文比较,广告语言在句式的选择和运用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出于创新的目的,人们在运用语言制作广告时,常常对原有用法加以突破和发展,产生一些特殊的用法,使广告口号在形式上更具美感,更吸引人的视线,这是广告中的必然现象,是广告语言艺术化的要求所在。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涉及的方法和实例大都只是我所能收集到的,并不十分全面。从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广告口号运用实践的必要性来讲,使广告口号具有形式美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当原有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或令人厌烦时,新的方法又产生了。公务员之家

广告口号的形式美使得广告口号产生特有的价值和魅力,广告口号不能忽视这一点,但广告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实现了推销,因而绝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视了内容,不能为形式而形式。我们强调广告口号要锤炼语言、注意形式的同时,更强调广告口号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文情并美才是应当提倡的。

参考文献:

[1]李维琦:修辞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语文出版社,2001

[3]谢伦浩:绝妙广告[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形式美范文篇9

关键词形式功能多元化

1“形式追随功能”的缘起及弊端

上世纪初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先驱者们号召建筑师打破僵化的传统章法,自由地创作。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新的僵化的传统章法又在形成。其中一条就是所谓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点在中国建筑界表现得似乎尤为明显。无论是夸耀自己的作品,还是反驳别人的指责,抑或是褒贬某项成果,“形式服从功能”经常被当作不用推证的公理而被许多建筑师引用。

“形式服从功能”,最早由路易斯·沙利文倡导。由于顺应了西方二三十年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理论在西方建筑界及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指导思想。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起初并不是从建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的进展;二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工业的兴起。

然而,简单的将建筑比拟成生物和机器就得出形式与功能关系的答案吗?清华大学博士方可在其论文《“形式服从功能”的再思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建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它只存在美学意义上的生命),而且也不能将每个“新”的“当代的”建筑物,视作从其他建筑中自动进展而来的。因为你可以说是上帝创造了生物最初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却从来都是人类创造的。其次,建筑并不具有与机械同样的明确的目标。一部汽车基本上可以认为只具有行驶的单纯功能,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但一座建筑物却是人类生活的包容物,而人类生活的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

建筑比拟于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就是它以进化的准则替代了美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给城市面貌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新建筑常常自认为高人一等,全然不顾左邻右舍,而旧建筑的维修改造也常常“整旧如新”;传统城市在追求日新月异的目标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那些所谓新建筑在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上又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新”而“新”甚至“新奇”几乎左右了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思想,导致了城市建筑的混乱和衰退。而将建筑与机器进行比拟的最大危害就是建筑物经常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来处理(工厂对机器的处理正是这样),然后被随意地放到风景区或城市之中,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建筑可以任意摆放也导致了抄袭的漫延;建筑的相似导致了城市意象的混乱,而城市的相似则导致了城市特色的丧失。一辆汽车并不为一个固定的地点设计,然而一个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它的基地,建筑的美就在于它所处地点上的美。建筑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与地点相适应,建成后也应成为地点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没有理由不考虑地点和周围的环境。今天,环顾我们所处的城市,那种将建筑比拟于机械的所谓服从功能的形式,给我们城市带来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

2建筑形式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当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工厂的立面用老一套的壁柱系统来“装饰”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感到,这样的形式不合时宜,表里不一。

2.1形式的重新解放

现代派早期的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立面应尽量体现与内部空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因为“形式”必须服从“功能”。他们的设计手法遵循由内到外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再直接往上竖墙体,并按功能需要开窗。这种做法显得简便省事,尤其适合在当时的工业化时代大量的标准化生产,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称道,并日趋流行。

可惜是现代建筑过于理性了,使人们对其千遍一律的外表产生厌恶。建筑师们不得不开始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直到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自由平面”理论后,又把人们引回到最初的设计观当中。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有关如何使立面具有艺术性之类的问题。柯布西耶本身就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极端矛盾者。从他的萨伏伊别墅到他的朗香教堂,人们难道还能说,这些建筑的立面仅仅是为了体现内部空间吗?而后,RobertVenturi利用非承重的外墙,把柯布西耶的理论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至。这种立面除了用于限定空间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美学上的图案构成,并强调立面与内部的“分裂”感。

2.2叙事的形式

所谓的“叙事”是指建筑形式具有一种大众可接受的普遍性的特征,使得人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种对话与交流。这种形式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社会艺术”范畴之内。

随着“后现代”的崛起,建筑立面更具独特个性了。后现代的建筑师们热衷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沿用那些仿佛被人们遗忘的,却是经典的传统形式。这种探索的开端和动机都是极具创意的,只可惜片面地追求外在形式使其误入岐途,陷入极端。面对越来越多纯粹复制、修复、摹仿旧有形式的建筑物被任意地穿插于城市当中,人们开始感到彷徨了。而与此同时各式符号在立面上的泛滥,使得形形色色的含意都蕴藏于形象之中,建筑立面因逐步担负起标志、符号和隐喻的作用以至最后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此时JamsWines提出了他的“叙事立面”理论,即建筑须以一种大众可理解的方式来与人们产生交流。他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业形象”应能易于被大众接纳。

2.3消失的形式

柯布西耶的“自由立面”中强调立面与结构的分离及立面的独立自由。这一理论竟被后人发展到了立面的完全消失。J·斯特林在他设计的斯图加特博物馆中就去掉了外墙,使内部结构、U形的房间、走道、楼梯等,直接暴露在外面。不过这种作法马上招来了众多批判。有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座具有纪念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博物馆,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甚至是“非人道的”、“极权主义的”。

GiorgioGrassi是持反对观点的一个,也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之一,他认为立面是建筑的“表情”,我们要去掉表面上多余的装饰却并不等于取消立面。在立面设计中他强调那是一种对美学原则的直接而忠实地运用。

2.4有生命的形式(表皮)

从某点上说,现代建筑大多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部分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些组合体因受到城市机理、内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而不得不简化体量。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趋向甚至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使得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区别变得模糊。另外,建筑师开始厌烦了那种一味的复古建筑,积极地从事形式的探索。种种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得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建筑师们更强调立面的独立个性了。在R·库哈斯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立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完全独立于立面并能明显地标志出建筑物的类型及个性,真的有如生物的“体肤”,体肤的内部则包含着“器官”,即多个功能及形态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类表皮多数是透明、膜状的玻璃幕,内部空间及人的活动均清晰可见,使得表皮同时也成为了内外空间的无形交界面,其通透性有利于内外的交融。与之相反,另一种非透明的玻璃幕,既无法由外看透内部,也无法象镜子般地映射事物,成为了一个同时吸收内外环境的界面。

3总结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响亮的口号可以赢来激动的欢呼,有时却经不起冷静的思考。探究“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来源,我们看到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如何的悖理和脆弱,它实际上几乎是一种诡辩。现实中,城市和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理解现有的城市组织何以凭功能而把握。功能主义者所谓的功能如果是指实用功能的话,那它就无法解释纪念性建筑;而如果功能也可以是精神的话,那它又同样不能解释根本没有功能的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实际上功能本身也是无定性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被确定;同时,它也是历史地发展的。然而,形式结构却具有恒常性,这是在每一个城市及其历史中存在着的事实。一幢使用了上百年的建筑物,虽然经历了好几代人,功能也早已变化了,但它的形式却依然动人;一座历史废墟却在它失去功能以后才真正展现出形式的魅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建筑形式之丰富多彩,简直是不胜枚举。人们很难预料在下一世纪,建筑立面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观点是否会变更复杂和矛盾。形式的多元化是对“形式服从功能”教条的一种有力的批判,更会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形式美范文篇10

关键词:平面设计形式美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多样统一或称为变化与统一的和谐成为形式美的总规律,是统一辩证法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布鲁诺认为:“这个物质世界如果是由完全相像的部分构成就不可能是美的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结合中,美就在于整体的多样性。”平面设计成功之处在于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完美体现,这种体现离不开它的形式美感,故平面设计离不开形式美的总规律,任何一幅平面设计作品无不表现于总体与部分间的数量关系上——字体、图形、色彩的大小、比例、平衡、对称等等。平面设计讲求视觉传达的效果,它需要受众的视觉在瞬间接触之时,被作品吸引,只有如此才能让受众有意趣地去解读作品。如何让平面设计在形式上具有一种质的美,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空间元素构图的营构

平面设计是把平面上的一些基本元素,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批量生产的印刷品,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目的,同时给观众以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理满足。当今许多的平面设计作品,拥有巧妙的构思,绚丽的色彩,独特的造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们仔细品味这些作品时,却发现有些作品存在一个问题:画面的图形、色彩以及文字等元素缺乏统一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不是过于紧凑、拥挤,就是缺少呼应、一盘散沙,各元素之间的配合显得单调、平庸,缺少构图独特的形式美感,给人留下美中不足的遗憾。构图是形式美感的主要载体。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从各方面进行探讨,寻找最佳的设计技法的彰显。选用单体、重复、互联、正反、阴阳、借用、组合、虚实、重叠、立体、远近、运动、象征、写真、幻影等手法,不仅是理念的表现,而且有益于准确传达信息,可以使图形简练易记、和谐统一、正确明了、形体完美。

平面设计在处理各元素之间的和谐营构时,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留白,留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平面构图的一部分。平面设计中的留白,是计划之白、策略之白。留白产生的空间,是情感空间、意境空间。“画留三分空,生意由之发。”运用空白能够延伸空间、启迪思想、延续画面的意蕴、调和视觉的突兀、增强物象的美感,在设计中表现这种无声的美,借无画处的空白描绘出无法描绘的东西,这才是真正提高了艺术境界。巧妙组合虚与实的流动,使观赏者的想象神游于虚旷之中,在观赏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创造状态空间的一种情态,空白的概念也正是如此。

二、创新与传统的交替

创新与传统是相互依存的,是相对矛盾的,创新也就是对传统的突破。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在平面设计中意即表现为设计元素之间的组合,是规则的、有序的,还是自由的、无限制的?过去的平面设计中,各种元素编排似乎有创新与传统之分,但那种所谓的创新其实也就是均衡、均齐、对称的变化而已。传统是相当广阔的,具有深意性质的一个实体。所以,对于传统及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根基。传承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传统图形所呈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个性固然重要,但如果过分沉迷在传统的襁褓中,不加选择地“拿来”“拷贝”传统图形的表面形式,而不是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视觉图形符号重新演绎,那么设计将会失去光彩,将会失去生命力。因为,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不求新则不能发展,不创新则会走向死亡。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则指从设计的派系到设计的元素的编排,依据内容的需要随心所欲地安排。在这种编排的平面设计中,图形与空间间隙同等重要,打破了传统页面天头、地脚、内外自由的含义,运用突破、排挤、缩进、压强等手法产生丰富的联想,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性。传统与创新,二者并不矛盾,二者在现代设计中应该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当然我们并非是要一味地追求新式的创新而完全摒弃传统,在理清二者关系后,就会懂得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三、探索形式美

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在之前的各种艺术门类,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探索与实践由来以久。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达到美,必须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认识与把握,平面设计也是如此。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仅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Clive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平面设计中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线条形式,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大致是经历了抽象——具象——抽象(多元化)的过程。前一种“抽象”是感性的、原始的,而后一种“抽象”形式,是人们在劳动、生活和对自然对象与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的理性认识,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现代绘画作品和抽象设计作品之中。

平面设计的形式美是平面设计产生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主要因素,平面设计的形式美感值得我们去做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娟《对平面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再认识》.2006.7

[2]吴春年《平面设计中的几种关系新论》.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