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诚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07:15:52

政治诚信论文

政治诚信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点。高中生一般处于16-19的年龄阶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迈进,因而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心理上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化,感情容易冲动,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为,因而需要及时的引导。

2、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情有独钟,而忽视诚信教育,特别是自从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综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长、学校、学生本人都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他们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绩。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其结果必然损坏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德育的运转。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诚信教育主体的观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政治诚信论文篇2

关键词:政府;诚信;政务诚信;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71-02

政务诚信这一概念明确提出是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会议通过的《决定》中指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从此,政务诚信成为主流的说法。

1.由于明确提出政务诚信这一概念的时间较晚,现有研究中直接指涉的较少。对政务诚信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政府诚信、政府信用、政府信任等相关主题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学者对政务诚信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进行提炼和概括,为政务诚信研究提供思想基础。历史上商鞅“立木取信”,树立了诚实守信的政治形象,秦国由此蒸蒸日上,最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而周幽王却“烽火戏诸侯”,以戏剧性的方式欺骗诸侯,最终丢失政权,以至于沦为千古笑柄。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非信无以使民。[1]唐代思想家唐兢说: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2]从中可以看出,政务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础。(2)从当代领导者的话语中和国家出台的文件里寻求诚信思想。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邓小平指出:要真正建立一个新的第三代领导,这个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3]认为:每一名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我国出台的一些文件也多次提到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6月,国务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强调: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2014年7月,中央下发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形成诚信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着力推进诚信建设规范化、长效化。(3)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伦理学等不同视角下剖析政府诚信。从伦理学上看,“制度公正”是政府诚信的核心首要价值,“以人为本”是政府诚信的道德伦理底线。[4]诚信、求实是社会治理者必须具备的美德;从行政学上看,行政程序可以保障政府诚信功能的发挥,要构建以行政诚信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保障政府诚信;[5]从经济学上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性经济人可以通过博弈来实现信任,政府应该创造机制实现信誉;[6]从政治学上看,政府合法性与政府诚信有着密切联系,要通过打造诚信政府来提升政府合法性。[7](4)从政务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入手,从而说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失信。政务失信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决策朝令夕改;第二,一些政府官员暗箱操作,信息不透明;第三,某些政府官员,,大搞所谓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将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沦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8];第四,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第五,政出多门,政府不同部门的相关政策相互冲突,使民众不知该相信谁。如近些年在版权问题上,文化部门与出版部门的冲突等。[9]政务失信,将成为公众道德水准普遍降低的加速器,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其一,破坏法治的基础,摧毁人们对法治的敬仰和对法治的追求[10];其二,恶化官民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政府失信,就会出现政府越权、政府不作为或乱作为;其三,增加行政成本。政务失信将严重影响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使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得到民众的理解和配合[11];其四,侵蚀社会良好风气。政务诚信是建构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政府如果带头不讲诚信,会造成社会各行为主体纷纷不讲信用,进而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制度支撑。(5)从政务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认为政务失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它在谋取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存在与民争利的行为。[12]从历史原因分析,传统的自然道德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伦理观念,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十分有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自然道德必然走向衰微。[13]现行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是政府诚信出现严重危机的诱因。[14]此外,我国公民社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与政府相比,广大社会组织和公民仍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因而这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信息不对称。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公众领域中,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众无法知悉的信息。[15](6)从构建方略上探讨了我国政务诚信建设的路径。诚信政府研究从政府―法律关系的角度切入,集中探讨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引入公法领域的必要性、可能价值及具体实施等,认为可从法制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公务员诚信等方面加强建设。[16]衡量政务诚信与否的关键在于政府行为及权力的行使必须要以法律为准绳,政府与社会应在一个良性生态互动中推进诚信政府建设。[17]政务诚信包括政治诚信、程序诚信、行为诚信等,应从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制度供给、考评机制着手。[18]要建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政务诚信文化体系。

2.目前,国内以“诚信政府”为题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也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界对政治信任的逻辑、政府公信力的作用、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有一定的阐述,特别是对政府信用危机的具体表现研究的较多。针对这些作用、现状和危害,学者们也在积极探讨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事实上,我们对政务诚信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内专门以“政务诚信”为主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关于这方面的专著几乎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务诚信建设的开展。第二,对政务诚信的内涵界定模糊不清。第三,缺乏关于如何监督政府和追究政府失信行为的研究。而且对诚信缺失的内在机制研究也不足,关于政务诚信如何流失、信用风险评估等问题,国内学者没有提供很好的阐释。特别是缺乏政务诚信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利于研究领域的拓展。第四,政务诚信的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第五,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很多关于诚信政府的研究都是借鉴西方的经验,而西方政务诚信的理论和实践是立足于其政府治理和管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它与我国的国情、文化、制度等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绝不能照搬,而是必须批判性地加以分析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卷二)[M].

[2]贞观政要.诚信[M].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98.

[4]李利芳.新时期政府诚信建构的伦理反思与路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5.

[5]赵思含.行政程序保障中政府诚信的功能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6]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三联书店,2001.

[7]赵杨.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J].吉林政报,2010,(3).

[8]张艳新,袁会敏.转型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思考[J].创新,2013,(4).

[9]俞可平.政务失信的根源及破解之道.学术前沿,2012,(10).

[10]周建标.政府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9).

[11]杨曦.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2]杨秋菊.政务诚信的缺失与重建[J].领导之友,2012,(3).

[13]张春菊.政务诚信和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73-75.

[14]赵爱玲.政府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诉求[C].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2006.

[15]毛彩菊.论我国政府诚信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6]刘莘.诚信政府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4-280.

[17]马升翼.政治认同视域下的政务诚信建设[J].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4).

[18]姜作培.和谐社会呼唤政务诚信[J].天府新论,2007,(4).

Review of Current Government Integrity Research in China

FAN Gen-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Guangxi 535011,China)

政治诚信论文篇3

当前,“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需要一个充满诚信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失信行为。政府的诚信就是政府的公职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的诚信行为。政府的诚信缺失分为集体诚信缺失和个人诚信缺失。集体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朝令夕改,行政决策不讲科学,执行时随意变动。个人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官员腐化堕落,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了脑后。这篇论文将主要探究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以及对策。

2.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

诚信政府的构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政府失信将导致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法建立。因此诚信政府的建立十分有必要。

万.诺伊研究了西雅图为实现选举的诚信,如何在立法和执法方面降低金钱对选举和政府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公共财政实现制金钱影响唯一成功的工具。

姆斯.柯林斯在《企业不败》中提出,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冯伟在《诚信政府》中提出,诚信政府体现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郑新政府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政府的合法性。

王开莉在《论政府诚信》中提出,当前,政府失信主要表现为政府外部失信和政府内部失信。政府的内外失信不利于最大化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巩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持政府形象、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林活力在《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提出,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章的研读,不难发现,中外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因此做这一研究十分有必要。要真正找出解决适合我国的对策就要结合国外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3.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等:

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深入分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关键问题是找出政府诚信缺失的解决办法。

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做这个课题研究时要多精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细化,比较国内外的不同之处,再利用综合分析法,找出适合我国的对策。

4.参考文献:

[1]冯伟、论诚信政府、硕士论文、2004

[2]闫尔宝、政府诚信论纲、北方法学、2008、04、66

[3]罗建文、政府制度选择的道德核心范畴、广东行政学学报、2004、02、03

[4]黄敬林、政府诚信与诚信政府、经纪人学报、2006、03、11

[5]赵杨、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商业研究、2006、16、12

[6]卢汉桥、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建设研究论纲、求索、2003、06、45

[7]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47

[8]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33

政治诚信论文篇4

【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途径

一、什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和第一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政治灵魂。伟大领袖曾讲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在延安时期他给抗大的两次题词里面,第一个题词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其中第一句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点和立场两个方面。政治观点和立场,一般是指一个人对待阶级、政党、国家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际内容。在延安时期,主要指坚定不移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前的历史阶段,主要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

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起码的要求。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体现党的先进性本质的主要标志。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化了,历史任务也变化了,但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变,而且永远不会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方向,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不断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

(1)认清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坚定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如何发展还没有正确认识,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识别力和科学预见性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但是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把握其规律性,确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却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做到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各个国家必然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总方向,但是没有详细地规定各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是各具特色的,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全党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通过学懂理论,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和成果转化为自身应有的理论素养,把知识学懂了、理解了、掌握了,转化为信心,认清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样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坚定政治信念提供思想保障。

(2)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强化宗旨意识、确立群众观念。一要树立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面向群众、为了群众,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才能造福群众、赢得群众。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二要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三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立场、群众感情不能只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而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坚持群众路线,向人民学习,把能不能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作为政府工作政绩的标准。强化这种意识、确立这种观念是坚定政治信念的关键。

2、不断增强政治鉴别的敏锐性

政治鉴别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政治上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政治鉴别力必须以政治敏锐性为前提。政治敏锐性,就是在政治问题上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即善于抓住萌芽,洞察本质,判明利害,把握趋势,并据此确定应取的态度和对策。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是讲政治的能力,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在实践上的表现。

具体来讲,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黑白分明的事物很容易鉴别,但是现实世界存在着复杂性,很多事物是界限模糊、标准多样、似是而非、表里不一的,这就为准确鉴别带来了困难。辩证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清关系、抓住本质、趋于全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通过学习来提高政治鉴别力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延安时期,亲自给陈云讲过三次要学哲学,强调等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经验少,而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学好哲学有助于避免主观主义和盲目性,防止在重大问题上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除此之外,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事实和实践,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观点是我们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观察和解决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所以,只有学懂弄通这些理论,才能敏锐分辨各种错误思想和政治倾向,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

3、不断增强政治忠诚的可靠性

在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政治忠诚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几点:[JP]

(1)要认清政治忠诚是对党和人民忠诚,而不是对领导个人忠诚。因为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我们毕生的事业,而共产主义事业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那么我们政治忠诚的对象自然是党和人民。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不是忠诚于党和人民,而是忠诚于个别上级领导,“忠心耿耿”地替领导办事而不是真心为党和人民着想,这种“忠诚”偏离了政治忠诚的本质属性,应当杜绝。

(2)政治忠诚是完全的忠诚,而不是有条件的忠诚。政治忠诚的定义中体现出它包含着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讲归属和责任,必定强调政治忠诚的完全性、彻底性,要毫无保留地保持忠诚。但是有些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时候都可以讲究等价交换,无条件的情况下就不好办事,那么现实中讲政治忠诚也是有条件的忠诚。仔细分析一下,虽然经济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市场经济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应用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市场经

济领域和政治领域适用的是不同的规则,各自忠诚的对象也不同,要分清身份和角色,如果选择了加入党组织,就必须严格遵守,

无条件地忠诚于党和人民。

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共产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政治诚信论文篇5

【关键词】政府诚信法制法治

引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和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诚信问题不断涌现,而且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也不断促成和激化我国政府诚信问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重视抓好“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创新社会管理、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这三项重点工作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核心是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如何正确、及时有效地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 政府诚信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政府诚信是指政府管理机关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正确履行程度,政府管理部门在自身能力的限度内的践约状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科学民主程度、政府管理部门行政的依法程度、政府管理部门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公正程度、政府官员的公信力等。政府诚信是政府自身存在的根本,也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一方面,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良性运行具有主导责任;另一方面,政府的诚信度关系到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政府失信于民,就是一种对公共责任的破坏和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威望的丧失与社会动乱的出现。

当前,政府诚信对我国社会的重要性:

1、政府诚信是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条件。政府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政策、制度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政府有较高的诚信度。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政无信必垮。这充分体现了政府诚信对于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作用。

2、政府诚信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任丧失,从而导致社会的普遍失信。

3、政府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导。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诚信建设好,国家的方针政策就会取得人民的信任,会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会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4、政府诚信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政府必须做到以下要求:一是政府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普遍性;二是规则必须公布;三是任何一项规则不能溯及既往;四是规则必须明确被人理解;五是规则本身不能互相矛盾;六是规则本身必须规定人们力所能及的事;七是规则必须具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八是官方行为与所颁布的规则相一致。以上法治政府的要求体现的无非就是对政府的诚信要求。在现代社会,一个诚信的政府必然是法治先行,而一个法治政府必然是诚信政府。

二、当前我国政府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利益差距显著增长

中国虽然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和大幅度减少贫困,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它远远超过历届中国政府的改革政策设想,也超过了世界银行早期对中国的预期。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普遍化、多样化、复杂化,出现了利益矛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部门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别程度扩大 ,这些差别的核心是贫富差距的拉大。贫富分化持续加大,收入分配矛盾突出,既清楚地表现出利益关系的冲突、利益矛盾的实质。随着经济收入差别的形成,社会财富与发展机会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积聚,社会群体形成分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相关资料显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领域,如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等问题引发的政府诚信问题明显增多。这些问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产生了不利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权利屡受侵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上,无论是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上还是在利用社会机会的能力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别。

3、私人领域的人生价值观向社会公共规范领域渗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也开始在一些人中流行起来,成为某些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权力与市场的结合使得这种价值观逐步入侵到社会公共领域,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往往会对社会公共利益形成侵犯。

(二)原因分析

1、法治意识淡漠。政府官员法治意识淡漠,在不少情况下,领导意志高于法律意志,主观性、随意性较强,领导者随意改变规则、越权行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依法行政尚未成为政府施政的准绳。政府官员未能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行政决策、行政行为严重脱离实际,必然失信于民。

2、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我国的政府官员只注重对上级负责,缺乏对下负责、对社会负责。没有严格的、切实可行的政府官员责任制度,政府、法人、自然人的地位不平等。法人、自然人违反了政府的有关规定,政府有权予以惩罚和追究法律责任;反之,政府违反了法律、分割了公民、法人的正当权益,甚至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政府的相关责任人却得不到有效的法律追究和惩罚。

三、以法治为核心建构政府诚信的主要措施

从法和法治的角度来考虑,强化和提升政府诚信,必须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建立并以法律保障公平的制度、机制、环境、条件和发展机会。为此,尤其需要重视以下的主要措施:

(一)以公平的正义为原则,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必须强化和提升政府的依法行政,加强对种种权力的监督。完善对各种权力的监督机制,是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是权力监督的主体,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是保证依法行政的基础。

通过监督机制,约束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对权力的任意行使,防止政府官员的腐败。政府管理公共产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的手段主要应通过制订有关的各种规则,而不是政府随心所欲地直接干预。

(二)建立社会信任机制

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信任,信任又靠强力维持是不能长久的。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扩大基层民主,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体制民主监督,充分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向前发展。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建设抓好了,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治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涉及政府诚信问题的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和消极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目前,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国家政令和法制统一,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各级政府及其官员都要从自身做起,带头维护国家的政令和法制统一,自觉反对和防止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

(三)建立社会缓和机制

社会转型期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关键在于要将社会冲突控制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使它不能威胁社会结构的总体稳定。

1、 “社会缓和机制”是“冲突”与“秩序”的统一。只有抽象的社会缓和机制,而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制度建构,冲突与矛盾会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缓和机制必须建立在我国法律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合国情的具体法律规制的模式。同时,严格规定社会缓和机制的程序,防止政治性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以合法的社会缓和机制形式争取相应的权益。

2、主体限定。社会缓和机制的建立前提是不损害社会和公共秩序,公务员、军事人员以及公共服务行业人员应做特殊限制。因为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其不满可通过其他渠道予以缓解,而不得形成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政府诚信良序建构的基石,既作为和谐社会良序建构的原则,也贯穿在和谐社会秩序的各种具体措施、路径中。只有这样,各级政府才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解决好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强化和提高政府诚信。

参考文献

[1] 魏昕、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振华:政府诚信问题的经济学透析――产生原因、社会效应和防治对策,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鄂振辉:我国政府诚信问题初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增刊. [5]孙福花:我国基层政府诚信问题研究,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论文.

[6]贵:论先秦时期“公平”和“诚信”经济伦理原则,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7] 孙国华、方林:公平正义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则,来源:爱思想网,2012年4月25日.

政治诚信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教育 对策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其诚信和素质尤为重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开展诚信教育,为学生传授诚信知识。高校诚信教育具备道德教学的规律,同时还具备特性,将诚实守信当成重点内容,涵盖诚信教育作用、校规校纪诚信教育、失信的负面影响等,旨在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让其道德与社会需要相符合,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

二、高校诚信教育内涵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大学中学习接受的诚信教育。细致来讲,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指高等院校结合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的需要,依照学生思品构成与发展情况,基于具体目标和规划,对学生展开诚信教学,让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提高自身道德品质。诚信教育能够完善大学生品格,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包括提升诚信认知、培养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等内容。诚信作为社会大部分认同且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是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在自身意愿和利益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很多和社会主流价值相反。特别是高校学生,其社会经验不足,道德品格急需优化与塑造[1]。

三、大学生诚信现状

如今社会失信现象频发,如问题奶粉、不合格疫苗等,这些负面新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大学生诚信情况对整个社会的意义非凡,只有提高其素质,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2]。相关调查显示:在对国家热爱方面,有超过90%的学生回答政治信仰时提出了共产主义,由此能够看出学生比较认可国家形态,且热爱祖国,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求知求实方面,有79%的学生在回答“大学中想学到什么”的问题时,选择的是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其比较关注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回答“最多的时间在做什么”的问题时,71%的学生提出“去图书馆学习”;在渴望真诚方面,有77%的学生在回答“交往时注重诚信与否”时,提出“非常重视”,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较为重视。

四、高校思想政治角度下的诚信教育对策

(一)开展思政理论课

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修、政治学等,其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大学思政教育理论较为成熟,因此,应全面运用思想政治课程开展诚信教学,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提高诚信教育效率。可以将诚信教育渗透于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美学修养等课程中,为学生讲解守信、失信的概念与内涵,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并结合市场研究诚信实际情况,使得学生体会到市场经济不但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信用经济。例如,可以讲述李开复为学生写的信,《从诚信谈起》《从优秀到卓越》等。在《从诚信谈起》中,李开复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说李开复原来面试一个应聘者,这个应聘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很高,在面试过程中,应聘者提出若李开复录用他,他就会将之前他所在公司的一项发明带给他,而后李开复觉得这个人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因此并没有录用他。讲述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诚信的品质。

(二)将思政课当成诚信教育载体

思政教学形式较为丰富,如讲话、学习知识、开会、活动等[3]。高校应开展一些思政教育活动,并且将诚信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诚信教育,如广播、网络、报刊等。比如每天中午12点准时播放诚信故事,在校园网上定期刊登诚信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教育。又如在思政课堂中,设计一堂相互信任课,让一名学生闭着眼睛向后躺,其他学生用手去接他,建立同学之间的信任,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性,认识到应该树立诚信思想,并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

(三)结合思政教学方法开展诚信教育

高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让思想政治教师和心理专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定期进入每个班级开展讲座,之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4],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予以解决。同时,高校应将诚信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组织一些实际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由此培养诚信品德。高校还可以开展诚信讲座,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演讲,为大学生传授怎样树立诚信意识、失信行为危害等知识和理论,并鼓励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此外,思想政治教师还可以组织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大赛或辩论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五、结论

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促进一个人健康地发展。高校应加强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徐仁成,穆丽娜,顾潍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诚信教育研究[J].才智,2012(22):300-301.

[2]罗洪铁,王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评估的结果处理及应用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9-63.

政治诚信论文篇7

关键词:人民警察 忠诚观

人民警察是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国家通过宪法、法律赋予警察行政执法权力。自古以来权力与腐败总是相伴相随,因而,忠诚可靠成为享有权力人民警察最基本的要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家建设目标,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人民警察的忠诚观只能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人民警察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的政治底线,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底线。为深入研究人民警察忠诚观,以解决实际问题,清晰把握其内涵是人民警察忠诚观构建研究的前提。

一、何谓忠诚观

“无论是儒家文化绵延的中国,还是极具理性精神的西方,忠诚都体现了无穷的魅力。”[1]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忠诚是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忠诚作为基本的职业精神,归纳起来可以认为忠诚是指对一些特定的事业、组织和领导尽职尽责。总的来说,忠诚首先表现为强烈的归属感。一个人只有产生了归属感,才会有心灵的寄托,才会对归属对象产生忠诚的情感态度,这种归属感越强烈,对归属对象忠诚的情感就会越热烈。其次表现为对归属对象的事业执著追求的使命感和责任行为。一个人一旦有了忠诚的品质和状态,就会产生相应的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从而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甚至视这种责任为生命的一部分。②忠诚作为基本的职业精神,尽职尽责是忠诚在行为上的标志。因此,忠诚不仅是一种政治品质、一种坚定信念、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行为规范。[2]而忠诚观可以说是指主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内心所应忠诚的对象是什么、忠诚的价值以及怎么来实现这种忠诚的看法。

二、人民警察忠诚观

人民警察的忠诚是指对上级以及更深层次的价值主体的服从和尊崇,它包括在工作中对上级的服从,更体现在在内心深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对法律的尊重、崇敬。[3]人民警察的忠诚包括政治忠诚和行政忠诚。政治忠诚是人民警察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忠诚。政治忠诚是一种政治信念、政治追求,是最高层次的忠诚,是人民警察忠诚的最高原则和最根本尺度,行政忠诚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忠诚。行政忠诚是人民警察对所在组织和上级领导的忠诚。行政忠诚主要是工作上的忠诚,服从于组织和上级的指挥,尽职尽责地协助组织和上级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去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一)人民警察的政治忠诚

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安机关的性质和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决定人民警察追求的政治信念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的忠诚。正如总书记在同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要把坚持政治建警放在公安队伍建设的首位,把忠诚作为警魂,保证公安队伍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忠于党是人民警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思想上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组织上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在行动上成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忠实力量。公安队伍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对党忠诚是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和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公安队伍的本质属性。忠于国家是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核心是对祖国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情感。人民警察只有忠诚于国家,才能突显其忠于祖国的责任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感积极开展工作,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忠于人民是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职业精神和忠诚行为。人民警察只有忠诚于人民,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会转化为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自觉行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才能在公安工作中得到有效落实。忠于法律是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应毫不动摇地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事,使执法行为始终以法律为准则,而不以法律赋予的职权谋取私利,更不能以个人的情感代替法律。

(二)人民警察的行政忠诚

人民警察行政上的忠诚,就在于服从组织和上级的指挥,尽职尽责地协助组织和上级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去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对组织和上级的忠诚,是公安系统内在的要求,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然而,人们在具体履行忠诚义务时,却常常面临一些矛盾和冲突。如,当人们忠诚的上级发出的指令是错误的时候,是信守忠诚、顺从上级意志,还是坚持自己的道德良知和社会正义而拒绝上级意志,甚至与上级抗争?当多个层次的上级指令或者意愿不一致时,人民警察个体应该去忠于谁?这些矛盾和冲突常常使人们的忠诚行为陷入困境。当人民警察面对多种选择情景和多方面的忠诚要求时,他们应该根据人民警察忠诚最高原则和根本尺度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最高准则,行政忠诚归根到底应该服从、服务于政治忠诚。①

(本文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课题“新时期中国人民警察忠诚构建观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X11081。)

注释:

[1]孙照红、周文翠:《论党员忠诚与党性化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 年第2 期。

[2]罗能生:《行政忠诚及其冲突的化解》,载《湖湘论坛》2005 年第1 期。

参考文献:

[1]和玉恋.人民警察忠诚内涵探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2)142-144.

政治诚信论文篇8

【摘  要  题】当代文化研究

【关  键  词】诚信文化/信用体系/德治与法治/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安晚报》2002年11月18日。)

诚信文化正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推进诚信文化必须要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诚信文化的建设不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中都有重要作用,从多方面体现了江泽民同志治国方略的重要思想。

一、诚信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1.诚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诚实信用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也有出现。据《商君书·靳令》记载,“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并称“六虱”。另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于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闽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即期,囚皆谐满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注: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这里两处出现的“诚信”即诚实信用,均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不欺。正如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注:http://www.sina.com.cn,2002年10月25日。)我国社会数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历史上是非常注重讲究信用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实信用的道德伦理观念深受人们所崇尚,诚信成为人的立身之本。人们言必行,行必果,视诚信为生命。孔子主张,讲究信用足以教化民众,进而形成良好风俗,使国家强盛。

2.明礼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礼诚信的倡导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作用赖以发挥的保证。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等关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注:《伟大的理论创新》,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页。)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而在允许一定的多样化方面,法治是各种多样化所要严守的底线。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进性方面的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维系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又是德治不能替代的,因为法律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行为规范,因此,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实为治国之良策。德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也不是万能的,必须相互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必须要进行信用建设。

可见,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二、诚信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的中心环节,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证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注:《伟大的理论创新》,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9页。)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有助于市场参加者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每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来实现的,是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它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

1.诚信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民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参与竞争,因市场主体不同,必须要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念才能公平竞争,才能共同致富,才能促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诚信是实现公平竞争的保证。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诚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善良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的平衡。坚持诚实信用,就是要求市场参加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保持对一定道德承诺的敬重。这种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意味着市场主体在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利益,意识到并且能够履行其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意味着市场主体必须用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因此,要引导主体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益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义利兼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和欺诈行为,形成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人格,以利于增进主体义务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从而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平衡有序的社会利益系统。

2.诚信文化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信用体系建设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都面临信用重建的问题。现代社会都需要一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易,由事物交易发展到货币交易,而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正如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所讲,信用是入世第一通行证。经过20多年改革和开放,我国经济已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不仅银行信用关系日益广泛,而且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规模也不断扩大。适应其需要,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紧密相联的社会信用的作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为重要。信用环境不良,企业整体信用程度低,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而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三、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注:http://www.news.sina.com.cn,2002年8月25日。)

1.诚信文化是道德的法律体现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所动用的法治手段里也充满了伦理道德内涵。这种伦理道德内涵和法律形式的结合就构成了伦理法。伦理法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宗信,“信”甚至被作为“五常”中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但儒家的“信”更多是在“诚信”意义上提出的,在儒家诚信伦理中,违反信诺主要是受到良心的自责。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契约”,契约的存在必须是两方以上主体的共在,否则达不成共同的约定;而诚信则完全可以是对每个单一主体提出。(注: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1页。)诚信作为个体的一种道德品质,诉诸的完全是自律的良知,而契约则更多地诉诸外在制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信用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始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关于“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是我国现代法律化的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注: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16页。)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注:马原主编:《中国民法讲义》,全国法院干部业余大学教材,第21页。)这标志着诚实信用原则立法的现代化的完成。中国传统法治比较注重法律制定的道德评价,讲究法制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互协调的配合,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在这里诚信原则又是以德治国中的司法规范。

2.建设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江泽民同志提出,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管理抓好了,法治加强了,就可以堵塞引发违法犯罪的漏洞,依照法纪惩处违法乱纪分子,对其他人又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

诚信是道德的法律体现就是说,它既是一种法律规范,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两者互相辅助,也互相制约: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由于被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它就不仅仅只具有伦理的意义;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由于具有严重的道德色彩,它不仅像一般的法律规范那样明确,可以直接用来裁判案件。

同时,法治离不开德治,只有它们相结合,才能推进诚信文化的发展。法治的源头、基础是德治,人类绝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良好的法律源自良好的美德。法治的奏效说到底根源于人们的内心认同。法律不被信仰,那就徒具形式。此外,法治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涉及人的内心世界;二是法律只能调整人的部分行为,而非全部行为;三是法律评价的标准是按一般法律标准设定的,它不能强迫多数人去达到少数先进人物所能达到的圣人境界。

3.诚信文化促进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一个社会要讲诚信才能团结和谐,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经济生活中,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必备因素,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讲究诚信才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诚信也是建设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因为一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政府是关键。加入WTO以后,政府决策进一步科学化和民主化,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不再直接控制,而在于法律框架内进行协调和服务。政府不仅要处处作出表率,还应发挥监督作用,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规范征信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良好的政治秩序,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文化氛围,保障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走向成功。

四、建设诚信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某些领域的诚信缺失现象,首先是从经济领域蔓延和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我们必须以此着手来建设诚信文化,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1.我国信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在建立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系统工程中企业信用问题最突出,企业信用失缺,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现象屡见不鲜,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违约合同资金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要解决好这个矛盾、规范市场秩序不能简单地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突击大检查或严打等形式来解决问题,而必须要靠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从招商引资来看,我国在某些方面不是资金短缺,而是金融信用短缺,许多企业对信用关系其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所以赖帐、逃废债务和三角债拖欠成为不少企业行为,金融信用的失衡,金融和投资者放贷投资信心不足,甚至如履薄冰、谈贷色变。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门部门和制度,企业内部办公室、人事部、销售部门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企业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不少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包括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

从信用管理来说,我国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省也有一些企业有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不仅市场规模少,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对企业没有完备的信用考评和完备的信用记录,担保也没有信用评估体系,对银行也没有信用考评体系,对政府失信惩罚规范也不完备,所以资本运营、风险投资、金融市场的发展都十分缓慢。

从政府对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我国信用体系也不健全。一是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影响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很多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服务企业无法得到,从而无法依靠具有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的调查、征信、资信评估和信用专业服务等方式,提高社会信用的对称程度,客观上导致失信现象。二是缺乏比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立法滞后,执法不严。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对失信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影响体制创新。三是对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处理和打击力度不强,对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和不讲信用的企业法人违规行为不能及时惩戒。同时,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影响了信用中介机制作用的发挥。

2.建设信用必须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

现代信用体系的建设包括信用的确立、信用管理、信用监督三个重要方面,但首先要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

(1)加强我国市场主体和公民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的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信用素质,必须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这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关键所在。西方一些国家不仅把诚信当作合同法的规则,也做为统率民法典的“帝王条款”。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国家已把加快全社会信用列入“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全社会对此也已形成了共识,许多省市都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政务、法制、市场、人文和生活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深受“远华走私案”影响的福建厦门市在2001年3月就开始了在全市开展“诚实守信”的竞赛活动,浙江的温州也从抓诚信着手改变形象。广东省人民政府2002年3月下达了关于加强我省信用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信用浙江”的口号,将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最有信用的地区之一,把此作为浙江在高度开放、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实现更大发展的突破口。

要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首先要从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入手,因为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保证,但是,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序上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理念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成为全国人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要树立典型,倡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特别是企业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信用就是市场,信用就是投资环境,信用就是财富。”在全社会应形成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这种意识和理念要通过各种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信用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信用水平也要不断提高,这就要通过全省的各种媒体、宣传教育部门定期开展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来实现。

(2)诚信文化要体现在加强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促进向市场化发展上。2002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朱róng@①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广泛采用现代化监管手段,综合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要加强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信用中介的建设,加大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的市场化程度,要加快信用信息和开放的管理。

在征信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开放和市场运作是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对信用数据的开放作出明确规定。一般来说,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包括银行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征信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公开和正常的渠道取得和检索法律规定可以公开的信息。但我们在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等方面法律规定不完善,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资讯没有开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税务、统计等部门掌管着大量的企业的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增加了征信和企业信息获取的难度。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有些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建有数据库的规模也普遍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对企业的信用作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政治诚信论文篇9

诚信即诚实信用。先秦时期,“信”作为一个表示诚信之意的哲学范畴经常出现于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文章中。《孙子兵法》也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信”,但他所说的“信”与儒家那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有所不同,它是军事谋略视野下的诚信。孙子谈诚信,从未脱离过战争这一事关生死存亡的“国之大事”。

一、“上下同欲”,“民弗诡者”:诚信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

《孙子兵法》充满智谋诡诈,但开篇《计篇》在提到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政)道”时,却提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者。”人民与君主在“同意”亦即相同意愿的基础上可同生共死,这反映了一种充满凝聚力的政治诚信,其中自然包含着人民对君主的信任与信心。《十家注孙子》所依版本之原文虽误为“民不畏危”,然而诸家注释多为“恩信使民”,也颇能切近孙子原意。这种显示人民与国君团结一致的诚信,亦即《论语・颜渊》中孔子所说的兵可去食可去而信不可去的“信”。这个“信”首先是人民与国君之间的互信。从执政者角度看,它是政府获得人民的信任、信赖和忠诚,体现的是君主的政治品质和素养,实即国家的政治公信。从军事谋略上看,政治公信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吕氏春秋・淫辞》说:“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孙膑兵法・威王问》提出“素信者昌”之说。两者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说明诚信在国家实力中的份量,都是对孙子“令民与上同意”的。(政)“道”很好的阐发。

除了凝聚国家内部各种力量外,孙子这种诚信的价值还应延伸到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系中。孙子重视“伐交”,对己方之交――联盟问题则较为慎重。孙子充满自信,有“不争天下之交”的英雄气概,又认为应充分调动诸侯为己方服务,要“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但孙子并不忽视联盟,认为在“先知诸侯之谋”的情况下,可与之结交,“衢地”更要积极“合交”。同时,孙子非常重视破坏敌人内部之合和外部之交,即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不相集,兵合而不齐”和“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总是将战争置于敌我这个势力消长统一体中来考虑问题的孙子,既然重视“伐(敌之)交”,也必然重视诚信这个维护内部之团结和己方之联盟的重要粘合剂。

所以,《孙子兵法》所谈的诚信(“弗诡”),首先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可称得上是一种战略上的软实力。

二、“令素行者,与人相得”:诚信在治军上的价值

在论及将道时,孙子提出智、信、仁、勇、严的标准。这个“信”首先是将帅在治军上的信赏明罚及由此生成的威信。孙子谈信赏明罚总是结合治军而谈,而在孙子看来,信赏明罚是“信”的表现形式,全军上下一心,令行禁止,将、士“相得”(亲和)等才是其最终目的和核心内容。将帅只有平时讲究诚信,才能得到士卒一贯的服从,在战时才能真正做到军令如山,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战斗力。《行军篇》提出“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观,即强调怀柔宽仁与以法治军的统一,既要让士卒亲附,又要以军纪军法来约束他们。《地形篇》特别强调将帅对士卒亲和的作用:“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但同时又要避免出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的情况。

孙子间接谈治军的内容更是围绕诚信而谈的,其重点也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将、士相得”。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反面体现孙子对治军中将士关系融洽的重视。如《地形篇》中六条败军之道就有四条直接与治军不善有关,而其不善之处正在于将士之间的不“相得”:“卒强吏弱”;“吏强卒弱”;“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不战,将不知其能”;“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行军篇》指出的几种乱军情形也与将帅赏罚不明和将士之间缺乏和谐不无关系:“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该篇还指出了将帅治军无方而丧失威信的几种情况:“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也。”另一方面以描述性话语表明“治军有道”的军队中将士行动上的默契。如《军争篇》认为,一支优秀的军队应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而这与《九地篇》中强调的部属“齐勇若一”和将帅用兵“携手若使一人”的要求是相一致的,都在于将帅平时治军有方,将士战时才能步调一致。孙子主张以谋略取胜,似乎不赞成以强大阵容临敌,又提出“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可见孙子治军的重心不在军容严整,而在将士用命和上下相得。

孙子在治军上是重诚信而弃诡诈的,其所说“将道”中的诚信主要体现为治军中的赏罚有信,其目的和实质就是建立将帅与部属之间基于诚信上的融洽关系,以便军队能更好地实施将帅的谋略。正如王皙在注释《孙子兵法》时所说的“诡者,所以求胜敌;御众必以信也”。

三、“不求而得”,“不令而信”:智谋诡诈在用兵中的特殊效应

在战争条件中,为保持军令畅通,将帅就必须言必行、信必果,这就要求以诚信用兵。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己方的作战潜力,主要是针对敌人的“诡道”也可巧妙地用于己方内部。

《孙子兵法》提出的指挥员让部属“不令而信”,就是这样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体现的是诚信与诡诈辩证统一的战争艺术规律。具体而言,它是在特定的战争情景下,利用智谋诡诈于我方内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军心士气、激发战斗意志的特殊效果。这种高超的指挥艺术,在战争实践中不胜枚举,屡屡能收到奇功。它或者是对将士在特殊场景下的心理生理调节,如望梅止渴之类;或是根据人性的特点,通过置将士于意想不到的特定情境,来激发他们对自身潜力的挖掘或对心理生理极限的超越,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必须强调指出,《孙子兵法》对将士的诡诈是“愚士卒耳目”,而非“愚其心”,讲的是战时用兵而非平时治军。

诚信与智谋诡诈在作战指挥中的这种辩证关系与《九地篇》中“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要求是一致的。这里的“幽”更注重筹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保密。战争实践证明,在特定情况下,诡诈如果运用得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部的高度诚信,从而产生所谓“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的特殊效应。我们过去批评孙子的愚兵之术,甚至把它与儒家礼制政治中的愚民政策相类比,常常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孙子的用意在用兵而非治军,而战时用兵与平时治军并不完全相同。

政治诚信论文篇1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诚信不仅是一项基本的人际交往的伦理准则,更是一项重要的治理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原则。在当代社会,政府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构建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是社会的管理中心,政府诚信则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支撑。政府行为会对公众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政府失信,那么,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从而危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首先要树立政府诚信。

一、政府失信的原因分析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作为社会诚信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政府应该树立诚信的形象,承担起维护社会诚信的责任。

造成政府失信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的变迁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由此所导致新旧两种社会利益结构和价值观念同时存在的现象,使人们无所适从,这是诱发政府诚信危机的根本原因。

正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尚未完全确立,人们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这就给一些落后的旧观念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创造了占领人们思想阵地的可乘之机,具体有以下两点:

1.政府经济人理论

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政府的行为不应当以追求自身利益作为目标。但是现实中,不少政府机构争管理权、争审批权、争收费权、争处罚权等,事实上默认了自身特殊经济利益的存在,此时的政府已经忘记了自己公共利益维护者的角色,完全堕落成为自私自利的“经济人”,采取种种不诚信的方式与民争利,背离了自己应负的职责,最终导致政府失信行为的发生。

政府角色的错位,会导致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目标发生偏转,从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变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政府的这种自利性膨胀会使政府威信下降,形象受损,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发生危机。同时,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政府公务人员存在着对党委、政府组织、民众等负责的义务,但是在行政实践中,当对上级负责与回应民众之间发生矛盾时,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前者而忽略后者。

2.负面行政传统

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乃至计划经济时期,都是以人治代替法治,并且,这种人治观念和权力本位思想在当代政府行为中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在我国,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始终存在,人们习惯于按领导的意志办事。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对政府提出了“依法行政”的要求,但是时至今日,许多官员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依法行政意识依旧淡漠。这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此外,受小农经济所滋生的政治集权化观念和习惯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性不高,习惯于依赖政府。在传统的行政文化中,老百姓被排斥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活之外,缺乏政治自主意识和权利。

(二)政府诚信制度滞后是造成政府失信的制度原因

良好的信用意识来自有效的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当前的政府失信表现,从表面看是道德缺失,实际上是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滞后造成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权责分离、责任模糊等现象的存在提高了政府失信行为发生的机会,而政府失信监督和惩罚机制的不健全则降低了政府失信的成本,这些制度缺陷导致了政府失信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止和及时更正。

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受封建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管理职能高度集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管理职能虽进行了相应调整,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管理职能并没有较大转变。这为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和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了机会,严重损害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权益。

行政监督制度不完善,导致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不力;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不健全,致使失信追究和惩罚机制短缺或效力不够,造成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严或者根本不追究,失信的成本很低或根本没有成本,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政府失信行为的发生。

二、政府失信的危害

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支撑,直接影响公民个人诚信和企业诚信。由于政府行为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对公众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政府失信,那么,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从而危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体而言,政府失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削弱政府权威,影响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来源于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认同和对政府制定的法规政策的遵守。政府诚信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诚信影响公众的政治参与度。一个信誉良好的政府能获得公众的信任,从而在政府事务上赢得公众的合作,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二是政府诚信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治的稳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政府施政的结果影响政府执政能力和向心力。然而,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与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紧密相关,是政府制定新政策的基点或出发点。如果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是打着人民的招牌追求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必将会损害政府的诚信度,公众也会极力抵抗政府政策的实施。这样就会出现政府和公众两极对垒的混乱局面,政治稳定将不存在。

(二)破坏市场秩序,阻碍经济发展

政府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构建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诚信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一个诚信的政府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可预期性,能够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增强经济活力。二是政府诚信影响投资环境。失信于民、失信于外国政府和投资者的政府行为,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会破坏该国的投资环境,影响国家形象,从而严重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建立诚信政府更是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

(三)消解法律信仰,破坏法治建设

政府守法,乃是法治的真谛。对于实行法治,它固然要求每个人服从法律,但它首先要求的,却是“政府守法”。这当然不是因为个人的守法不重要,而是因为政府的守法对于实现法治更为关键。依法行政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原则,其前提是政府必须讲求诚信。不依法行政、不公开行政、滥用职权、贪污腐败都是政府失信的具体表现。它们严重破坏了法律秩序和法治国家建设。同时,公众受政府失信的影响,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重大怀疑,更多地选择违法或规避法律,而不是积极地守法、用法、尊重法律。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Harold J.Berman)曾言:“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被有效执行。”[1]法治国家的实现关键在于法律在社会中的权威地位以及法律被公众信仰的程度。政府失信将会极大地破坏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消解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建设法治国家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稳定过程,具体表现为政府能够对公众提出的要求积极地予以回应和满足,表现为政府能够依法客观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的积累和爆发,从而维持社会的繁荣稳定。而政府的种种失信表现,造成公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及时有效获得保护,毁坏了公民对政府信任的根基。社会矛盾不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和疏导,反而会导致官民矛盾和干群关系紧张,从而最终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三、政府诚信的要义

在传统文化中,“诚”与“信”意义相近,主要的含义都有诚实不欺、真诚守信的意思。“诚”所透射的主要是指“内诚于心”,更强调行为主体主观上的真诚、真实,其外在表现应与内在动机、意图相一致;而“信”所凸显出的主要是指“外信于人”,更强调行为主体信守诺言和履行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内在和外在的有机统一。“诚”与“信”二者密切相连,前者为里,后者为表;“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外貌。

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诚信,是指以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主体的诚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对公众的忠诚,而且这种行为还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具体而言,政府诚信的要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内在方面看,诚信意味着政府须对公众怀有善良的动机

政府行为的目的是确定的,即一切行为都是为公众服务,但是行为之下的动机却是多样的。基于社会契约理论而产生的现代民主政府应该是无私的,它对公众诚信的动机也应当是单一的,即出于纯粹善良、无私的动机。为了诚信而诚信,以诚信为手段而实现政府之私利,都表明了政府与人民关系的不纯洁。对公众怀有善良之动机就是现代民主政府一项基础性的道德推论,是政府诚信的首要表现。[2]

(二)从外在方面看,诚信意味着政府须对公众有忠诚的行动

根据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的观点,诚信原则是与“允诺规则”和“忠诚原则或公平原则”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精神。他认为,政府与公众之间适用“允诺规则”,即“如果一个人在某些适当的环境中说出‘我允诺做某事’的话,那么他就一定要做此事,除非有免除这一允诺的条件形成。”而允诺作出之后,就应该“根据公平原则负起一种履行自己所作出的诺言的责任”,即将这种允诺忠诚地诉诸行动,这就是“忠诚原则”。[2]只有言行一致的政府才是一个诚信的政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行政行为,未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二是对行政相对人的受益行政行为作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轻微违法或对政府不利,只要行为不是因相对人过错所造成,亦不得撤销、废止或改变。三是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发现有较严重违法情形或可能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必须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时,行政机关对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给予补偿。

(三)政府对违背诚信的行为应当承担责任

诚信不仅是政府的一项道德义务,还是政府的一项法律义务。在政府行为的道德规范中,诚信是最基本的,它影响乃至决定着政府对其他道德规范的遵守。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为了保证诚信在全社会的遵守,诚信开始从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这个转化在私法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诚信原则被奉为私法中的“帝王条款”。现在的民主政府同人民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更多地带有了类似于私人契约的性质。政府都是基于社会契约理论而产生的,因此诚信原则也适用于政府存在的公法领域,成为政府的一项法律义务。因此,当政府出现违背诚信的行为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谴责,政治上的处理,还要包括法律上的惩罚。通过追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失信的成本,迫使相关责任人在行政活动中慎言笃行,增强责任意识,这样才可以保证政府不变质,有效维护公众利益。

四、政府诚信的重塑

政府诚信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中之重。要想推进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首先应该搞好的是政府的诚信建设,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动中国特色的信用体系建立,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转型期重塑政府诚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公务人员加强以道德为支撑的诚信施政理念教育

政府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应以民为本,以服务公众为最高宗旨,要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是建设诚信政府的目标。民本政府意味着首先要做到对社会、对公众讲诚信,要讲实话、讲真话,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

应该抛弃以往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旧观念,真正确立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理念,政府公务人员不仅要做到对人民诚信,而且还要对人民的合理要求作出及时、高效的回应,不得无故拖延,在必要时还应当主动地向公众征求意见,回答他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向他们耐心解释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提供方便的途径,增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提升政府诚信。 (二)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

政府的权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应该通过宪法和法律的明确授权,而且,必须严格依法行使。建立有限政府是构筑政府诚信的关键,对于政府依法应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对于政府不应该管的事情,不要乱加干涉,因为一个权力无限、权力滥用的政府本身就是对诚信的践踏。政府职能应该主要限于社会管理,主要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市场秩序,不能与民争利,任意侵犯私人领域。另外,政府的规模也应该是有限的。现代政府应当以精简、高效为基本理念,要严格控制政府公务人员的数量,防止人浮于事,多头管理的情况发生,做到以岗定编,以编定人,推行岗位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依法行政的本质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行政权力,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政府如果能做到严格执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行政程序办事,就是政府践诺,是政府诚信的体现。依法行政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重在治权、治官,而不是治民。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

通过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使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掌握的公共信息,除依法不能公开的信息(例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信息)外,应该向社会公开。要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政府机关有义务将相关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公布于众。另外,还应该对政府运作过程进行公开,具体包括政务公开、警务及司法公开、官员信息任前公示、政府信息网络等内容。

只有建立打破政府对社会公共信息的垄断和封锁,才能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社会公众才能参与国家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通过政府信息公开,能够使公众获得更加完备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政府失信。

(四)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

应该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第一,在内部监督方面,在搞好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监督的同时,也应强化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监督;通过完善立法,强化专门的行政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的独立监督权,保障其行政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第二,在外部监督方面,通过完善相关立法,使权力机关的监督权更具可操作性,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通过完善司法制度,使我国法院、检察院的财权、人权、物权彻底摆脱同级政府的约束,真正实现司法独立;通过完善新闻立法,加强社会监督。

(五)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追究

通过建立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责任追究,提高失信成本,从根本上遏制政府失信行为的发生。要通过制定“国家公务员公务失信行为责任追究条例”明确行政失信行为的法律边界以及处罚形式,通过选举、质询、罢免等程序明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责任。

各级行政机关的国家公务员在实施行政许可,实行办事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和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应该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行政责任和赔偿责任。责任追究的方式为:批评教育或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扣发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奖;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离岗培训;给予行政纪律处分;责令辞职或辞退等。另外,因公务失信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还应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总之,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我们的政府只有尽快真正实现从无限、封闭、官本位的人治政府,到有限、公开、民本位的法治政府的转变,以负责的承诺和行为取信于民,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才能带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