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验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2:55:29

计算机实验论文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1

在学校,计算机课程实验是学生积累编程经验的主要途径,以软件工程为准则,建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尤为重要。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软件工程的课程,在软件的开发周期中,软件编码其实占用了整个开发周期的1/3的时间,那么,剩余的2/3的时间主要用于软件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以及测试。需求分析以及详细设计占整个开发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在计算机课程实验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学生两手空空,或者带一本C语言,C++语言书籍进入实验大楼,开始实验时,端座在计算机旁边,拿着实验题目,直接进行编码….编码完成后,点击运行。经常发现,无论实验程序题目多么简单或者复杂,学生编写程序只有一个函数;编写的程序代码经常出现大量的逻辑冗余;编写的程序结果基本上都不能顺利完成,出现结果异常。从学生的代码中可见一斑,摒弃其编码规范。从这些侧面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的代码是不够严谨的,或者是没有通过认真的设计与思考的,试想也这样的态度去编写程序,怎么可能出现“软件人才”。计算机程序是一个系统的逻辑组合。程序要求逻辑的严谨,而严谨的逻辑不是在实验中“临了时抱佛脚”产生的。这样走完一堂课,与没有“上课”没有多大的区别。课程实验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循软件工程原则,在学生拿到课程实验之前,应该要求学生对所涉及到的实验题目进行相应的设计。设计的内容按照软件开发体系结构,首先对系统框架进行设计,对程序进行模块化分割;其次对其进行类结构设计,在类结构设计中可以绘制UML图,数据流向进行设计;最后,是实验算法的选择以及比较。并且这些设计内容应该以文档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来指导实验设计。无规矩不成方圆。软件课程实验必须遵守软件工程原则。让学生统一思想,应该将实验内容的需求分析,以及详细设计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方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以软件工程为准则,规范学生编写程序工作意识。

2建立专业的程序编写习惯

程序是逻辑的组合,其本质是代表人的逻辑模型思想。如何让计算机读懂我们的思想,在学习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编码,通过程序编码、编译、连接后成为计算机能够进行逻辑运行的指令,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反应,较高的存储效率,完成某个逻辑模型的解答。逻辑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让学生编写出,清晰明了、简洁高效的代码,让其表现出业务逻辑思想,是高校教师应该考虑的教学问题。下面两组代码:要求用for循环实现,如果用户输入数据为100,返回100以内所以正整数之和,否则返回用户的输入数据。在计算机实验过程中,需要编写编码规约,让学生遵守编码规则,让其通过在编码规约中去体会代码编写的要点。在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同时,编写出简洁、干净的代码程序。因为编写程序也是一门艺术。虽然在开始实施有些困难,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累土,只有通过规范性的程序编码,才能出现干净、简洁的程序代码,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代码规范,来规避一些在编写程序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比如C++程序中,由于编程者用new申请对象,而不用delete释放内存的计算机资源管理问题。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通过建立规范程序编写规约,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的程序编写习惯,是提升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有效途径。

3化自身专业素质

软件程序是逻辑思想的集合。逻辑思想的冗余会直接影响到程序运行的效率。比如数据存储冗余,影响运行速度。对于学生而言,在上学期间,还无法接触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在计算机课程实验中,经常编写的程序只有10几行。处理的数据量最多也是在kb的数量级上。所以当学生编写完应用程序后,基本上不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因为无论用什么逻辑算法,处理结果都基本相同,计算机都会在2s内完成逻辑运算。这就麻痹了学生对程序逻辑运行性能的认识,从而对程序逻辑算法无法拥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能力。这就出现了为什么软件程序员多,但是高级软件人才匮乏的原因之所在。纵观程序处理,抽象其本质,主要为排序、查找、存储,相关业务的数学运算。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这些往往也是我们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为何会忽略?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实际工作的实践,缺乏对基础知识的认识,重视度不够高,最后参加工作后,往往做不到“信手拈来”。对于某些行业,对程序的性能要求比较高,在这样的业务下,可能会要求学生重构哈希表、堆存储等算法,才能够解决业务上的性能要求。计算机实验是对课堂知识的实践,所以在实验课程设计中,应该突出基础知识的差异性,以及其在工作中的实践性。能够结合实践让学生对课题知识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完成数据排序后,学习了冒泡排序、二分排序、快速排序等排序逻辑。针对上述内容的课程实验,通过实验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上述算法思想,在课程实验中让学生实践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编写相关算法程序,帮助学生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在课程实验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题目“教师给予学生100以内的20个随机数,让学生分别应用冒泡排序,二分排序依据快速排序对其进行数据排序"。这样的实验内容无可厚非,让学生进行编程实践掌握上述排序算法。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哪就是无论是选择用什么排序方法,计算机完成排序后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完全无法体现出各种算法的优越性。课程实验设计应该结合实践工作,教师在计算机课程实验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对外软件企业,抽取部分相关业务,让学生进行课题练习。就以上述排序为例。以1G的企业财务文本文件数据,让学生对其中的某一财务数据为依托,让其对文本文件内的数据进行数据排序,并且输出前200位数据,输出到另外的文件中。至于排序的算法,由学生自己选择。大多数的学生在看到该题目后,在上机实验中,大多数都选择了冒泡排序算法,实现对该文本的排序,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数据量大,等学生完成了排序过程,启动运行后,20分钟内,都无法完成排序。而有的同学选择了快速排序算法,3分钟内,完成了该排序事务。显然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课程实验才是有效的,通过这样的实验,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逻辑的本质,对各种算法拥有清楚的认识。通过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结语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2

1.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学院大力扩建信息工程分院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规则》、《实验实训室学生守则》等。学院要求管理员负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对机器设备、网络等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并做好日常维护,及时对软件进行调整、安装、升级、更新等。管理员要保存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随机文件等资料。管理员要配合指导教师上好每一节实训课,督促学生遵守时间,多操作,多实践,教育学生保持实训室干净整洁。学院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宣读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固定机器、对号入座,严格按照计算机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机器。对上课过程中未经指导教师同意,随意更改计算机配置,自行删除系统文件,破坏计算机应用软件,安装游戏程序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对于故意损坏计算机零部件的学生,从严处罚。这些制度对指导教师、管理员和学生都起到了监督作用。

2.机器设备的管理学院的公共实验实训室和专业实验实训室的计算机,从当初的组装机到后来的品牌机,不管是联想计算机、北大方正计算机、清华同方计算机、戴尔计算机,还是惠普计算机。由于计算机使用频率高(每天8节课基本都有实训,另外还有课外开放,在晚自习或周末时进行)、学生流动性大、少数学生胡乱删改系统设置、学生移动存储器上带来的病毒横行等因素,导致机器维护工作量急剧上升,所以软件、硬件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很大。而学校的组装机主要依靠还原精灵保护或冰点保护硬盘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品牌机则依靠三茗卡、增霸卡或联想硬盘保护卡来保护机器的正常运行。不管是软硬件的维护,还是机器故障的维修,不同的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方法稍有不同,对不同品牌、不同机型的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维修方法也不尽相同。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包括硬件配置,软件维护,网络畅通,故障维修。下面以专业实验实训室为例来说明计算机维护方法。投影仪的使用。

3.投影仪是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周期长、维护费用高、应用率广的一种设备,学院的实验实训室里主要安装的是爱普生系列投影仪。投影仪的维护需注意以下几点。投影仪要尽量减少开机次数,如果需要多次使用可以使用其待机功能,这样可以保证灯泡的正常使用寿命。投影仪在使用完成后不要马上断电,在保证其自动停机、投影幕布完全上去后,才可关闭电源。当投影仪内部温度过高时,会启动过热保护,锁死投影仪电源,让灯泡停止工作、自动关机。对投影仪要进行定期清尘处理。管理人员将投影仪进风口处的滤尘网取下后,用吹风机吹干净,或是用软毛刷轻轻地刷干净,或是用清水清洗干净,等晾干后,再安装回原处。对于投影仪镜头的除尘,光路的除尘,应找专业的工程师来处理。防热防潮。主要是为了防止灯泡老化,干燥的环境可以延长灯泡的寿命。其他突发事件的解决。实验实训室在开放期间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故障,这些故障对实验实训管理人员是考验。

4.对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环境的科学管理实验实训室环境是指实验实训室中的温度、湿度分配、洁净度、室内空气流动度。适宜的环境既可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又可保护人的身体健康。最简单的做法是安装空调、换气扇、遮光性能良好的窗帘,定期通风、换气,这样既可散热又可通风,延缓显示器老化。每天定时打扫实训室,保持清洁、整齐的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5.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措施指导教师和管理员首先要有“安全第一”的观念,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劳动保护。当发现有不安全因素时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学生安全要做到人员的有序化。当发生突然断电、地震、或其他意外事故时,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出入,以防踩踏事件的发生,上机结束时,要求学生关好自己的机器,把自己坐的凳子放回电脑桌下,坐在窗边的学生帮管理员关好窗户,拉好窗帘。安全用电,防止漏电、触电。下班时,管理员要先切断计算机的电源,再关风扇、换气扇、空调、等设备的电源,最后把灯关好,把门窗锁好,还要注意防火防盗。

二、结束语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3

【论文摘要】:通过片滨州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现状分析,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并进一步对教学双方提出更高的要求。

0、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 的计算机必修基础课程,其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 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暴露了很多弊端,导致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明显降低,为此,笔者认为,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是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的精神指导下,并借鉴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和山东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模式。

1、现状分析

1.1学生特点分析

(1)学生起点不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滨州学院为例,每年近loo个教学班约4000名学生必修本课程。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学生人学前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很高,而约10%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没有见到过计算机。这种明显的差距主要来自地域的差别,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人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图圈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习态度不同。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包括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两个方面,文艺类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不如普通系学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这门课当作一门课来学习,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信息素养的要求。

(3)学习目的不同。有的学生想专升本,学习比较积极主动,其学习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一种工具,只注重动手操作,而忽略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还有少部分学生纯粹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好玩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无论上述哪种情况,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知识掌握不系统,没有完整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系统结构。

1.2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几年来一直使用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其配套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其特点是内容详细,系统性强。分析非计算机专业白尔学生学习这门的目的,所以泛泛地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难以突出重点,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1.3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难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院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本课程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从传统的课堂转变到多媒体教室,教学内容的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始处于被动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 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单一,这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是无法 适应当前形势的。实际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 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压 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设计

2.1打破传统自然班授课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同,进行 分组教学。

开课前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首先进行摸底考试,根据调查结果或考试成绩重新分配这门课的学习班。对于知识掌握良好的学生,一方面可以缩短上课学时,另一方面提供上机和上网学习的环境,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或者是没有基础的学生,应该加大课时数,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尽可能对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活动。

2.2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结合。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网络课程及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机房全部开放,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以培养学生通多渠道获得信息的能力。具体在理论课上,加大教学容量,缩短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字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在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下,借鉴北京交通大学王移芝教授的教改经验,我们可以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即理论知识、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对于理论课,我们采用课堂面授、网上自学、周末讲座的形式。对于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重点、难点辅导,网上答疑等。对于实践教学,必须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2.3加强立体化资源建设、体现数字化学习。

教学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遵循以教学设计一体化即内容有机结合、媒体呈现立体化即形式互相补充、教学应用多元化即满足多种应用的原则。配备一立体化教学资源包,主要应包括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件、试题库、在线测试、教学支撑平台、考试系统等多个方面。鉴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学习平台的建设不容忽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从茫茫网海中搜索信息的随意性,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这也是笔者申请滨州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课题的重要原因。

2.4改革现有考试机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当前的考核方法是,第一学期期末为考试,全校统一命题笔试。这样的考试方式很难体现一个学生的能力,因为本门课程实践性强,单纯的笔试很难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往往是教学重点与考试重点相脱节。第二学期任课老师自行考查,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随意性很大。改革现有的考试机制,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记录,进行资格认定,占期末成绩的50%,而最后的水平测试也只占期末总成绩的50%。这种新的考核机制的特点是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学习的过程

3、教学改革对师生双方的要求

3.1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教学改革虽然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不是把教师给解放出来,而是对教师有更多的要求,教师的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压力较以往更重。因此,首先教师自身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第二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另外,还要注重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

3.2对学生的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应该掌握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第二要充分了解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比如它是一种技能(各行各业的应用工具);是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实践工具,是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等,不要把这门课单单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要学会与其他学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整合。这样才会有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4

1.1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自主探究式教学属于一种全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学习者.而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做课堂的主人,老师作为引导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亲身实践,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技能.总之,自主探究式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给学生构建主动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学习能力.

1.2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跟学习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更好的阐述学习、形成概念及构建理想的学习氛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包括学习环境、认知工具及教与学三方面.其中学习环境理论主要是指学生在特定情景模式下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效的进行学习.一般情况下,学生环境理论包括意义、情境、交流及合作,合作贯穿到了整个环节当中,而交流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方式,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学生之间吸取学习经验.认知工具理论是通过相关装置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依据思维,通过思维进行认知学习,而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辅助工具,也就是认知工具,包括互联网、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而教与学理论要求教学以学生作为主体,学生是信息知识的主体,是主动学习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这种教学理论与传统理念有很大的不同,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理想的教学环境中提高自己,成为从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实验内容单一、重视程度不够等,严重影响了实验课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2.1计算机基础实验内容较简单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中,理论方面的学习比较多,而且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由于师资不足、设备落后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相对薄弱.计算机基础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相关实验仍然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实验模式相对落后,一般以单一型、验证型实验为主,缺乏设计型实验的安排.这直接导致学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实践,虽能达到实验目的,却忽略了实验的创新性,使得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倦怠感,难以提高实验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重理论而轻实践

按照教学规定,计算机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安排要保持平衡,而在实际教学中,基础实验所占的比例较小,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存在着.计算机属于应用型课程,基础实验课非常重要,通过学生实际上机操作,进行相关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旦在教学中轻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就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成长非常的不利.

2.3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课不受重视,实验课教师一般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使得教师对实验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不断调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依靠学生自身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教师一旦不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亲身实践的作用,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使得一部分学生只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却不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甚至不能够熟练的掌握键盘操作,难以进行正确的程序输入,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2.4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然而,一些高校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部分计算机设备购置时间较长,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其中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设备的落后会直接影响教学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验课中不能解决相关问题,降低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实验课学生数量较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使得实验课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在上机操作时间的安排上容易出现差错,也不利于相关设备的保护工作,降低了实验课的教学水平.

3探讨加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措施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问题的分析,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加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构建相关教学环境,建设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并完善相关硬件软件设施及师资队伍.使实验中心与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连接在一起,方便资源共享,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为了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我们还要开发新的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基础实验教学素材分为备用库、扩展库及核心库,方便教师使用相关素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师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丰富实验内容,建设师资队伍,进一步确保计算机基础实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

3.1丰富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及手段

为了加强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学习,我们要不断丰富实验内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动态化视频教学来丰富实验课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将课堂讲授与其进行巧妙的结合,使教师能够完全掌握授课情况、作业问题等,方便实验的准备.除此之外,在实验课中,学生一旦在学习存在问题,教师也能给予他们帮助,帮助他们顺利解决相关问题.

3.2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

实验室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优化实验室建设,做好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及时的更新相关设备.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根据教学要求来确定实验室的数量,在实验室空闲时间,要做好统一的监管工作,避免设备受到损坏.另外,高校在丰富学生实验内容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上网管理工作,当前网络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为了避免学生受到非法内容的侵害,我们要做好网络管理,加强健康上网宣传,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让他们更好的趋利避害.

3.3提高师生对实验课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处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水平,我们要加强师生对实验课的认识,让教师作为表率,注重实验课的学习,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来丰富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开设,有效的调动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除了理论学习外,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间相互合作、主动交流,在合作式、自主式学习中,完成相关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行为研究,多反思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完善相关实践性操作,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实验的重要性.

3.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实验课教学的主体,其实验操作能力直接关系着实验教学水平,为了保证基础实验教学效果,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一定要转变以往的计算机教学观念,要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动学习者,将自己放置在引导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勤于总结,教师间要加强经验交流,将正确的操作理念传授给学生.在安排实验时,将实验内容通俗化、生动化,让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清楚的掌握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他们学习中的问题,给予他们有效的实践指导,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4总结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5

关键词: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TD421.2 文献标识码:C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various design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 China, enumerates major arguments in some related papers, points out the imperativ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cademic and policy-related advice on the R&D of the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 hydraulic; rock drill; design & research; opinion

1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历史回顾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研制起步非常早,距今已近50年。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也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就翻译了大量国外液压凿岩机专利和论文,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作者撰写了大量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直到现在,关于液压凿岩机的论文与专利仍然不断出现在各类期刊与网络上。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有期刊论文,也有网络论文,在整个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估计有20个高等学校(其中包括3所师范大学)和近10个研究院所的作者发表过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专利文献更是与液压凿岩机结构设计有关。可见,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在我国并非冷门。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与设计研究论文大量产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液压凿岩机产品发展很缓慢,独立开发的产品,很少能在市场站住脚。

2 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类

2.1 研究型论文

2.1.1 设计计算型论文

此类论文数量多。

设计计算型论文包括了仿真计算,优化设计,活塞间隙优化设计,蓄能器设计优化,换向阀设计优化,活塞缓冲设计,钎尾缓冲设计,冲击频率调节方法等等。

博士、硕士、学士的论文几乎全部属于此类。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的论文大都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多。

2.1.2 实验研究型论文

实验研究型论文包括实验方法介绍,实验设备和仪器介绍,实验项目介绍,测试结果与测试曲线分析,误差分析等等。

此类论文中介绍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较多。专门介绍液压凿岩机测试结果与曲线,并且进行分析的论文较少,大多散见于设计计算论文中,作为计算正确性的证明。

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有些论文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不多。

2.1.3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包括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铜套的选材等等。关于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的论文较多,关于其他零件的论文数量少。

2.1.4 加工工艺型论文

加工工艺型论文包括凿岩机主要零件的机加工的设备,工装夹具,量具与测量方法,工序与工艺步骤,怎样保证尺寸精度与位置精度,等等,大概是技术保密的原因,此类论文数量极少。

2.2 综述型论文

2.2.1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外液压凿岩机产品的厂家,系列,型号,主要性能参数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较多,但大多是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介绍国内产品的较少。

2.2.2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包括介绍国内外液压凿岩机历史发展,产品型号推出的年代,市场情况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但大多是介绍蒙特贝塔、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历史,介绍国内产品历史的较少。

2.2.3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包括液压凿岩机结构类型,技术进展,等等。此类论文数量少而且内容重复较多。

2.2.4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使用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主要型号,市场保有量,年销售量与销售额,备件销售量与销售额,市场的细分,将来市场的趋势预测,市场对液压凿岩机的性能与技术要求。

此类论文很重要,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产品规划指导意义很大。

此类论文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倒是在网络上各种市场调查公司的广告不少,只提供提纲,具体内容要付费才能提供。

由于我国缺乏市场液压凿岩机产品销售数据统计,要写出高可信度的此类论文,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只靠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力量难以完成,最好有行业组织与行政力量的参与。

2.3 使用维修型论文

2.3.1 产品使用方法型论文

产品操作方法型论文包括凿岩机冲击压力,旋转压力,推进压力的优化匹配,钻头直径与旋转速度的匹配,操作方法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有北京科技大学高澜庆教授等的论文“液压凿岩机主要工作参数对凿岩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有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梁明华论文“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孔直径的关系” [1],是凿岩机使用实践总结,指导意义更大。

2.3.1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多数为水电工程局、铁路隧道工程局的技术人员所写。此类论文来源于生产实践,言之有物,参考价值很大,数量不多,列举如下:

煤科总院北京建井所黄园月、李耀武、郭孝先“液压凿岩机的故障分析与防治”;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 [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 [3];

李强“Atlas 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4];

张兆钦“COP1238凿岩机技术特点及使用维护” [5];

田华军“HL500型液压凿岩机的日常维护保养” [6]。

2.4 产品介绍型论文

2.4.1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多为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产品的论文,也有少量介绍国内海卓公司产品,乐清采矿机械厂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论文。

2.4.2 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

国外作者关于液压凿岩机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很多,国内此类论文数量很少,有少量关于YYT26支腿式液压凿岩机工程案例,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报道。

2.5 专利文献

最近的十几年关于凿岩机械的专利有六十多件,大都是液压凿岩机械的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利。尚未见到有重大影响,或产生效益的专利。

3 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

3.1 凿岩机文献的五多五少现象

通过对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五多五少现象。

(1) 设计论文多,实验与工艺论文少;

(2) 研究论文多,使用维修论文少;

(3) 性能介绍型论文多,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少;

(4) 历史发展综述论文多,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少;

(5) 专利多,影响小。

3.2 缺少学术交流讨论

我国大概有20多年没有开过全国性液压凿岩机技术方面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我们众多的论文作者,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更没有争论。论文提出的论点,基本没有人跟进,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证明或证伪,或补充,只是不加评价的引用。

我怀疑,很少有人认真阅读这众多的论文,如果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因为做毕业论文的需要,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我国关于液压凿岩机论文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3.3 设计理论研究与产品生产脱节

我国大概可称得上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大国,但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多数从市场上消失,现在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有一定销售量的产品,多数为1980年代技术引进的产品。这种情况至少说明我们的设计研究和产品生产是脱节的,或者说明我们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还要不断改进。

4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论点

4.1 关于凿岩机冲击机构设计理论

4.1.1 三段法理论

认为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是由活塞回程加速、回程减速、冲程加速三个阶段组成的。4.1.2 设计变量理论

将一个无量纲数称为设计变量,这个无量纲数可以是:

(1) 冲程时间与活塞运动周期之比;

(2) 活塞回程加速度与冲程加速度之比;

(3) 活塞行程与可能最大行程之比;

(4) 活塞后腔受压面积与前腔受压面积之比,很明显,第四个无量纲数最直观,最易检验。

4.1.3 优化设计理论

根据以下5个设计目标,求得一个最佳设计变量。

(1) 蓄能器容积变化的最大值最小;

(2) 蓄能器隔膜震动次数最小;

(3) 能量利用效率最高;

(4) 冲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5) 回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4.2 关于换向阀设计理论

4.2.1 换向阀中位正开口理论

换向阀在中位时,换向阀的高压窗口与低压窗口都有微小开启,叫正开口。认为正开口有益于冲击机构性能改善。主张应该采用正开口。

4.2.2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

换向阀行程的选取受到阀口通流面积,换向时间与阀耗油量三重制约,存在一个优化点。

4.3 关于蓄能器设计理论

4.3.1 高压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不仅与蓄能器的容积有关,而且与系统的工作频率有关,如果蓄能器固有频率选择不合适,即使加大蓄能器容积,也不能增大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

在蓄能器结构参数固定,凿岩机进油压力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蓄能器充气压力来改变谐振频率,使得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这个理论是极有理论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是北京科技大学首先进行研究的,可惜无人跟进,这方面的论文太少。

4.3.2 蓄能器一次振动理论

在活塞运动一个周期内,蓄能器隔膜只有一次振动。这个理论已经包含在第4.1.2小节的优化设计理论中了,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4.4 关于信号孔位置

4.4.1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计算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是极其重要的计算,缺了这个计算公式,无法进行凿岩机的图纸设计。

4.4.2 活塞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既不能换向太早,使得撞击钎尾时,活塞已经被减速,也不能换向太晚,造成活塞二次打击钎尾。

4.5 钎尾反弹缓冲动力计算

研究这个理论的有浙江大学张新等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智等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赵宏强等人,杨国平等人,难能可贵的是,张新做了实验研究,有实验曲线图。

4.6 其他理论

(1)活塞密封间隙与长度优化理论;

(2) 活塞空打缓冲结构计算;

(3) 冲击频率无级调节自动换挡理论。

以上3种理论均有,就不一一论述了。

5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5.1 换向阀的结构尺寸问题

(1) 换向阀中位负开口的优缺点分析;

(2) 最优负开口量的计算与实验验证;

(3)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与实验验证。

5.2 活塞与缸体结构尺寸问题

(1) 活塞前后腔面积的确定及优化;

(2)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3) 最优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计算与实验验证。

5.3 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研究蓄能器隔膜的动态频率响应,蓄能器最佳充气压力的计算。

5.4 钎尾反弹缓冲系统动力计算与实验验证

不但研究缓冲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研究钎尾反弹缓冲系统的动态响应,将缓冲机构,钎具与缓冲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缓冲活塞的频率响应,缓冲液压系统是否能有效吸收钎尾反弹的能量,又是否能迅速将钎头重新抵紧岩石。

5.5 凿岩机反打系统动力计算

既要研究反打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将反打机构与反打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反打活塞的位移,运动速度与冲击能量。

5.6 零件的气蚀与腐蚀问题

(1)活塞前后腔气蚀问题的计算与解决方法;

(2)凿岩机壳体联接平面点蚀的原因与预防。

6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学术建议

6.1 反求法

对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结构尺寸的分析,用反求法研究凿岩机冲击机构的设计计算公式与方法。反求法基本属于归纳法,反求法需要统计多台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统计数据越多,代数计算公式越接近实际,设计指导作用越大。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去做。

6.2 验证法

将我们国内的设计理论,如用最佳设计变量理论,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蓄能器设计理论,分析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充气压力等参数,检验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如果大致符合,则验证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相差很大,则要寻找原因。

6.3 代数计算公式研究

6.3.1 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实验研究,计算机数值仿真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三驾马车。

三段法,最佳设计变量等属于理论分析计算。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基础,是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的的基础与指导。

6.3.2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建立

公式计算必须将凿岩机的物理(实际)模型简化为力学模型,再进一步简化为数学模型,再简化为代数公式。简化必须是合理的,不能与力学模型有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不断的简化中,必然有失真,这时就要用经验系数去校正。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每一结构类型的凿岩机,都可以研究出一套基本通用的计算公式。

6.3.3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输入输出

代数公式计算输入的是冲击能,冲击频率,冲击末速度,进油压力, 输出的是活塞质量,活塞前后受压面积,活塞行程,信号孔位置,阀的结构尺寸,阀行程,开口量,凿岩机进油流量等等。

6.4 强化实验研究

6.4.1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分类

在理论分析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否正确,简化是否合理,都需要实验验证。数值仿真计算就更需要实验验证了。

这里所说的实验主要是凿岩机内部机理实验,也可是型式实验,而不是出厂实验。

6.4.2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规范

实验的各种条件,包括样机,液压系统,测量方法,仪器仪表,都应该是明确的,实验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可重复的,重复实验的误差应该进行分析。实验的时间、地点与参加人应该注明。

6.5 数值计算研究

6.5.1 数值计算的定义

数值计算就是虚拟样机技术,因此数学模型要尽可能逼近力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数值计算需要输入的数据很多,需要详细的凿岩机图纸数据,否则不能称之为虚拟样机。

数值计算又叫动态仿真,我国在数值计算方面的论文太多了。有基于AMESim的仿真,基于Simulink的动态仿真,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准匀加速度法仿真计算,键合图方法仿真,等等。

6.5.2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输入输出的基本要求

冲击机构数值计算中,进油流量必须是输入值,而压力是输出值。

数值计算输出结果不能仅仅是冲击能,冲击频率等,必须能输出活塞运动速度、位移,换向阀的速度、位移,活塞前后腔压力的曲线。并且能够描述出液压油的空化与气蚀现象。

数值计算的结果曲线应该用实验曲线验证,未经实验验证的仿真计算是不可信的。

数值计算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不能弄虚作假,其他人也可以重复运行程序。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数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不是一个人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此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可以由一组人员分工,进行编写。

数值计算程序应该界面友好,参数的改变,应在界面中进行,而不应在程序中进行。

数值计算的模型与程序应该是持续改进的,和所有的计算机软件一样,应该有版本号。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应该通用工具化,不要搞成专用工具。不能只有作者自己用,换一个人就不能用。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难点

虚拟样机技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内燃机的燃烧过程,牵涉到化学,燃烧学,热学,力学,都可以做到数值仿真,并且在发动机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冲击机构的数值仿真也一定能做到,但是这要求有一个精干的团队和一个好的实验条件。

数值计算程序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图纸的,因此通用性较差。不要指望适合于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能适合非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不要指望适合于芯阀结构的凿岩机,也能适合套阀结构的凿岩机。这也是数值计算应用的一个难点。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某一相同结构类型的液压凿岩机,具有通用性。

7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政策建议

7.1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过去几十年,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是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体的,和企业产品开发联系较少。事实证明,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进步不大,只有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主体,厂学研结合,学校与研究所自己不搞产品生产,只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知识与技术,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与产品的发展道路。

7.2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组织技术交流

与凿岩机的生产、使用有关的行业有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煤炭、矿山、铁路、水电、冶金等等,在1980年代,矿山机械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1990年代初期, 煤炭建井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8 结语

(1)对我国液压凿岩机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5大类,13个小类;

(2)分析了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3个方面的不足;

(3)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6大类,13个观点;

(4)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5大类共11个问题;

(5)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5条学术建议;

(6)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2条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梁明华.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岩直径的关系[J].工程机械,2001,32(6).

[2]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J].广东水利水电,2001(8).

[3] 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水利,2004(3).

[4] 李强.Atlas 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J].工程机械,2005,36(3).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

在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亟需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社会对高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具有实践性强、概念理解抽象等特点,传统的教学体系无法适应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如何设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高校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

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有反映。一些学生在学过多门计算机网络课程(如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络编程等)之后,似乎才弄懂计算机网络;而一些学生则认为“计算机网络就是些概念,太简单”,但一接触实际,很多概念又不大清楚,动手能力极差。教师则深感在有限时间(例如48学时)讲清楚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同时还要兼顾动手实践,并非易事。

1.2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最大误区是将其教学降低到单纯网络产品的介绍和配置、使用以及操作的应用培训课程。此外,网络实验设置和实验办学条件(实验室),也是目前阻碍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1 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2.1.1 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电子课件

在教材方面,自2003年开始,我们使用国外著名大学普遍采用的全英文教材《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教学内容的组织由“自底向上”改为“自顶向下”,采用全英文电子课件。在教学形式上要求采用启发式讲课,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互动气氛活跃,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均为全英文试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获取和理解英文网络科技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跟踪网络新技术前沿发展的能力。

2.1.2 教学内容紧随网络前沿,引入最新科研成果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而且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课程的内容必须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步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讲授内容如表1所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主讲教师最新的教学及科研成果,以确保教学内容先进,能及时反映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2.2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2.1 建设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搭建实验教学平台

2007年,我们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建设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配备80台套网络实验设备,有课程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能够满足80名学生同时实验教学需要。软件方面,选择合适的模拟实验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及不同的操作系统软件。

2.2.2 独立开设实验课

原来的计算机网络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只包含表2中的2,4,14三个实验)。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突显实践教学在网络课程体系中的真正地位。在多方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对网络实验独立设课,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大大深化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2.3 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引进课程同步原版实验

为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引进与教材相符外原版课程同步实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表2中的实验3所示。

2.2.4 实验教学形式方法、实验内容

在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讲授该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重点和操作难点,再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布置实验进度。每次实验后,要求各小组做小组小结,再由教师作整体总结,使学生从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实验技能。

分组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搭配的合理性,实验过程中鼓励能力差的同学积极参与。对于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指定他们担任一些实验辅导工作,负责所在小组的实验,并协助教师开展工作。这种变教师指导实验为学生协助指导实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实验特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2.2.5 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有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其中必修实验为32学时,要求在实验课内完成,选修实验在课下自主完成,如表2所示。

3 结语

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了设计和完善网络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学生普遍感受到计算机网课程教学内容新、知识量大,自学能力有所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把相关的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教学改革是长期的实践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丰富和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以期能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志国.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44-245.

[2]陈润,琚生根,宋社刚.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 2):59-61.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三级实验体系;CAI教学法;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的核心课程,地位重要,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体现时代性。目前学生就业以软件设计为主,学生会疑问:学习本课对以后工作有什么用处?授课老师不能回避。David A. Patterons指出,“软件系统性能取决于软件设计者对系统中硬件的理解程度。操作系统设计者、更多的软件工程师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组织与设计的背景知识。”因此要站在学生个人发展制高点上解释本课程重要性和地位,改变“轻硬件”的错误观念。

师生对本课程普遍反映“难教、难学”,是由本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技术描述占主要,既没有类似离散数学的证明、推导,又没有类似数据结构的算法介绍,学生会觉得“理论、规律性不强”。第二,概念多,比较抽象,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概念、新技术。同时,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不但需要精心安排理论授课,还要高度重视实验课的教学。

在国内计算机硬件人才培养弱化的环境下,从培养应用性人才出发,使学生既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改变当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软件、轻硬件”的状况,就成为我们这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2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改革“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以提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它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讨论和总结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情况。

2.1根据教学大纲和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依据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每一章的内容都分为精讲和选讲两部分,选讲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或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课时,避免了全堂灌输的“填鸭子”式教学。精讲部分则要求授课老师讲细、讲透,并结合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适当增加有关计算机各部件的演变历史和最新技术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弥补了教材与实际的脱节,提高了这门课的使用价值。例如在讲各个部件原理时候,结合《ACM图灵奖――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和《IEEE计算机先驱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明史》两本书,讲述计算机部件或者重要原理的发明者或设计者是如何攻关和钻研的,学生对结合历史讲解原理的方式非常有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上要有超越这些杰出人物的设想,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专业学习兴趣。

2.2加强三级实验体系环节,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属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开展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验教学环节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2000年起,我系开设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并为之配置了配套的清华大学仪器厂的实验设备TEC-2、TEC-2000,通过近年7个班的近700名学生的实验教学,总结出了“5+1”模式的三级实验体系结构,即“5个分解实验”加“1门课程设计”,“5个分解实验”分别为: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主存储器扩展、并行接口电路I/O实验和多级中断实验,“一门课程设计”即整机组装实验。它们随课程进度分散在不同阶段完成,这样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每一部分都有深入的了解,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2.2.1三级实验体系

将上述实验分为基础模块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三级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基础模块实验阶段。学习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实验机系统结构的组成。通过设计一系列小实验的验证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系统单元模块的内部结构及相关电子芯片的基本逻辑,理解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及该单元模块在整机系统中的应用。

第二,综合性实验阶段。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整机思想,在掌握单元模块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整机系统地协调运行。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此类实验掌握整机运行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建立牢固的整机思想,进一步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第三,设计性实验阶段。这一实验阶段是原理应用能力的培养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系列实验,要求学生能利用在第二阶段建立的整机思想,对指导教师提出的课题任务,提出解决方案,陈述原理的应用,自主设计实验所用的单元模块以及实验步骤,进而通过实践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这一阶段,通过自主实验的设计,从成功与失败中受到训练,得到整体素质提高。

2.2.2CAI实验教学和合理考核

在上述三级实验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比例合适的考核方法。

第一,采用CAI实验教学法,改变学生“手忙脚乱”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在黑板上使用板书展示实验仪器,会使学生感觉到很枯燥,分组讲解又使教师工作量特别大,而且很抽象,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开发软件,自行设计、制作课件(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对实验设备所提供的功能进行全方位的描述。TEC-2000实验计算机系统是一台高度集成化的实验台,在做手动控制实验时,必须拨动较多开关、按钮。以前几十个学生围挤在一台仪器前听讲解,部分学生根本无法看清听清,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而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采用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教师可将仪器设备的结构框图、实物图、工作原理逻辑框图等制成幻灯片,上课时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再结合实验设备进行讲解,学生分散坐在自己座位上,结合实验设备边听边看,使过去复杂、单调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第二,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成绩考核方法。

在每一个实验前,由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和目的,然后由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实验之前查阅大量资料,做好设计工作,实验之后能总结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分析。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占70%,实验考核成绩占20%和平时考核占10%。实验成绩分为实验准备、实验检查和实验报告,实验准备占20%、实验检查占60%和实验报告占20%。

2.3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理论推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所谓“建构主义”,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性强、概念多、抽象,很多学生一直到整个课程学习完毕,都不知道学了什么,似懂非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一些知识点,各个知识点之间无法衔接,也就无法形成该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要改变“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实行以理论推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每一个新内容讲授之前,教师可以先对上一个内容进行简单扼要的总结,然后承上启下地诱导出“接下来的内容将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或者“既然用这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存在着这样缺点,那么,还有什么更先进的方法”等问题,把它作为任务,交给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抓住的课程的主线,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2.4建立“计算机组成原理”试卷库,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材及大纲要求,参考往年全国各高校考研试题、2009年以后全国计算机专业课统考试题以及国外教材的习题,我们建立了60份专门提供给学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试卷库,该试题库每隔2年更新一次。试卷库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但各套试卷中题目并不相同,学生通过复习,如果对60套试卷中的题目达到“四会”(计算、回答、分析、设计),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为了避免少数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手中的期末考试试卷中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随机补充或更新试题,否则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试卷库的建立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也保证了教学质量,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2.5改变传统观念,强化教师自我素质,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改革的成功关键是要提高授课教师的自我素质,以适应现代开放式教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强化自我素质,以期达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更新,知识结构、技术层次的更新,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更新。例如2008年4月,本人带队参加了“产学研多核技术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兄弟院校及Intel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核新知识体系的交流与学习,并且于2008年秋季学期对本课程进行了多核课程建设的初步尝试。

3结束语

作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意授课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科研进行讲解,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科研、论文的具体示例来讲解课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让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关注如何进行科研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做一个研究型的学生。同时给学生布置1~2篇综述性的小文章,让学生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文献,在课程内采用Seminar的形式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分析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研究动手能力。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改变“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进取,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从而在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探索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技能相结合”教育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David A. Patterons,John L. Hennesy. Computer Organization&Design[M]. America: Morgan Kaufmann,2004.

[3] 郑文斌,陈晓竹,刘砚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6).

[4] 谢俐,杨乐,杨鲁. 引入建构主义思想实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 科技创新导报,2008(8).

[5] 方恺晴,张洪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新方法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4).

[6] 陈金儿,王让定,林雪明,等. 基于CC2005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结构”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6(11).

[7] 阳建雄.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网络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2008(3).

[8] 张连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设计[J]. 电力学报,2008(2).

Teaching Reform&Practice of the Course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JIANG Yong-guo, GUO Zhong-wen, FENG Yuan, HONG Feng, XU Hui-min

(Information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对策 课程技能鉴定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不但提供了强大的共享信息的功能,而且其无国界、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特点,也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便利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想利用该技术与方法进行商务活动。随着商务风潮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公司连上Internet进行各项业务,相应的,对高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高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要求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状况已不能适应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应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建立新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们计算机教研组在本学期主要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写成此文,望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校开展的专业现代化建设中,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具有过硬操作技能的一线工人”作为此次改革的目标。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历史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全体师生有没有充分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有悖于我们的改革目标,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强化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我们职教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是我们职教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是为中职计算机班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计算机网络实验之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置不能满足于部分实验要求

我校计算机专业有一个综合布线实验室与一个网络实验室,但这两个实验室都只有50平方米左右,一次最多能容纳30个学生进行实验,而每一届的学生数都在2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另外,网络实验室主机的配置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急需扩充与更新。

2.计算机实验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实验课只是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内容衔接不够好,就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消化不良,上机作业难以完成,进而使学习兴趣逐渐淡漠,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与“学”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单纯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软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很容易进入一种“人灌+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而教师也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

4.实验室的管理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应

学生上机实验的自由受到限制,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机实践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消化理论知识、感知计算机性能的有效途径,因此上机时间必须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计算机实验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上机是统一时间,整班上机,内容统一安排。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刚刚入门、有的则有相当的基础,因此,封闭式的管理使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受到了限制。

三、计算机网络实验改革措施

1.把计算机课程放在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性课程,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已十分重视计算机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显然无法适应席卷而来的信息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课时的安排、教学、实验人员的配备,还是计算机设备的物质投入等方面都要把计算机的实验教学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同时计算机实验教学要以此为基础,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则教学就易于进行。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日益浓厚,计算机课程必然会成为高校学生最喜欢选修、最热门、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2.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环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理论性的概念、命令比较多,而且人机界面及人机交互的内容更多,若仍沿用口头语言和板书方式去教学,则不仅教师难讲,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学习该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制的CAI辅助教学课件和一些同类型的教学软件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进行教学,使教学信息的图、文、声并茂,这种多维立体的教学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另外,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学生可利用一定的输入、输出设备,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人机交互作用是计算机媒体所特有的,其准确、逼真的效果也是其他单向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

3.革新计算机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而上机实践更是学好计算机课程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把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逼真的图、文、声并茂的多维立体信息,这种作用是任何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但是计算机实验课如何进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传统的做法是统一时间,学生整班上机,指导老师布置好学生每次上机的实验内容,并针对各个章节的特点,拟出一些上机练习题让学生完成。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应该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即学生可在全天候自由上机,内容可根据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自行决定,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固有的强大的学习潜能,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必须围绕实验教学改革来进行,如何在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对搞好计算机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鉴此,笔者认为,一要加强计算机实验人员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中存在着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此外由于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承担繁杂的实验组织、准备和辅助工作,地位和待遇偏低,这些原因导致实验队伍的不够稳定,为此,要把热爱计算机实验岗位、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吃苦献身精神的人员抽调充实到计算机实验岗位,并在工资、奖金、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相应的待遇,从各个方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对现有实验人员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计算机实验队伍。二要对实验的计算机设备加强维护和管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在这方面要完善实验教学评估制度和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对是否达到规定的实验教学时数和设备的年使用时数,要制定出一套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更新实验教学人员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设备“用坏”总比“放坏”好。三要加大投入,及时更新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之快,为此,高校必须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有计划地逐步更新部分设备,起码做到实验室的设备不能落后于一般社会领域的设备,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较为前沿的计算机技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5.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理论课程与网络实验总是分开设立,或者实验仅是穿插在其中的点缀。计算机网络实验涉及了计算机系统的构架、应用、编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不仅与硬件环境有关,也与软件环境有关。因此,不应只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附属实验,而应该与理论相结合,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应具备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补充材料提供给学生。

参考文献

[1]Microsoft Corporat ion MCSE制胜宝典IIS4.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9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计算机专业交叉的一系列课程,既包括会计综合知识的运用,也包括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授。由于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常常难以把握,经常处于可讲授理论内容太少或太多学生听不懂的尴尬境地。在会计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将会计知识问题与计算思维相结合,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如何思考和解决诸如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合并报表、集团财务等重点难点会计问题,以及与手工环境下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有什么区别等。毕竟计算机并不是手工作业的照搬和实现,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理解计算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会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根本。

(一)计算思维与会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是人类利用计算机求解各类问题的一条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会计思维是从货币金额的角度对于经济事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其本质是经济事务的分类、计算、记录和汇总。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阐述会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站在计算思维的高度来看待专业的学习。例如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将会计科目体系理解为一种树形的数据结构,各级科目与树枝结点一一对应,思考各类结点的网络关系和计算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会计科目体系的编码和设计思路。

(二)计算思维与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目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解决了大量计算时代之前不能或不敢解决的问题。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迫使会计面临业务量和数据量爆炸式发展,会计核算、计量和报告的“吞吐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会计应用面临瓶颈问题。利用计算机是解决会计数据处理瓶颈问题的唯一方式,计算思维将是推动大数据时代会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能力。业界流行的会计集中核算、财务共享服务等会计应用模式是计算思维和会计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典型成果。将计算思维和会计应用能力相结合有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

(三)计算思维与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会计是一门历经几百年的应用学科,创新尤其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来看待和思考会计问题。计算思维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从计算思维的角度进行培养会计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察、理解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设计复杂多维的会计核算,可以打破会计科目分级核算和分级汇总的局限,挑战会计核算的传统思路和方法。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可以解决的,需要一系列课程的学习逐渐促进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实践类课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会计信息化课程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校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上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支撑平台。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我校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开发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

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隐藏在教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靠学生的“悟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一直以来实验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方法之一。计算思维的训练、培养和应用是贯穿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分别在理论讲授课上引入思想实验,在实训授课上开展操作实验,在竞赛课程中引导创新实验,实施层层递进、逐步培养的教学方法,建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一)思维实验

为了让会计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思维模式,我们在理论讲授课堂上首次开展“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中文房间”是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Sear-le)在1980年设计的一个思维实验以强人工智能提出的过强主张。该实验可以表述为: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从形式上说明中文文字句法和文法组合规则的手册,以及一大堆中文符号。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将中文符号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将答案传递出房间。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中文房间”实验,引导学生探讨该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如果能够成功,该房间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样的情况?房间里的人又是如何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如果不能够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与学生反复的思考、模拟、争论,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让学生最终明白哪些问题适合计算机解决,哪些问题不适合计算机解决。在“中文房间”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会计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该实验可表述为:一个对会计一窍不通的人被关闭在一间只有两个通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中只有一本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房外的人向房间内传递写有固定资产原值、残值率、折旧计算方法等的字条,房内的人按照计算手册和计算器,将固定资产每月折旧额计算出来,并写在纸条上传递出房间。实验中需要学生探讨该实验成功的可能性,计算手册的编写规则,输入和输出的各种可能情况等。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思维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理解计算机对于某一个会计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过程。

(二)操作实验

操作实验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操作实验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通过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实验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

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

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教师最好在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

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

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与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操作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主要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实地调研等,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应用。尤其是参加ERP沙盘等学科竞赛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兴趣。在ERP沙盘中由学生分组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小组内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等角色,摸索利用Excel实现模拟企业的供销存一体化核算系统,并使用该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参加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由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证明,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计算机实验论文篇10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479-02

Studies on Course System Reform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TANG Heng-yao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computer experimen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 in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makes studies on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technology;experiment course;system reformation

1 引言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部高教司先后几次颁发了有关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文件,要求高校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高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也应积极改革。

2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现状

2.1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

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是作为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的一部分,围绕理论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时间进度进行开设。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只是把理论课堂上所讲的每一种功能、方法、技巧,零散的罗列出来一一进行验证,其实验过程单调,零散、不系统,缺乏实际应用针对性,学生很难讲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进行综合运用。实验教学进度按照理论进度安排,忽略了实验教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其结果也使实验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普及越来越广泛,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应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当前,很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主要还是“打字练习”、“Windows”、“Word”、“Excel ”、“Powerpoint”和“Internet使用”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网络应用知识如网络资源上传下载、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等内容实验教学涉及很少,除了Office办公软件,其他常用软件如压缩软件、下载软件、媒体播放软件、图片制作、杀毒软件等几乎不讲。实验教学没有适应社会应用发展,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师范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现状及需求

2005年9月份,笔者对所在学校的所有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知识掌握状况的全面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笔者所在学校是地方师范院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现代化水平各不相同。来自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学生,在中学曾学习过“信息技术”之类的课程,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来自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的学生在中学基本没开过“信息技术”之类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计算机;家庭环境好一些的学生平时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又较多。当问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有关“信息技术”课程里内容时,一般学生不记得,原因是在中学学习的时间短,练习少、真正应用的机会少。如果不再学习“Windows”、“Word”、“Excel ”、“Powerpoint”和“Internet使用”这些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对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没信心。

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是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制做电子教案、上课演示课件、学生信息管理和成绩处理等工作,用的最多的计算机知识是Office办公软件、网络以及常用软件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为主。所以,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Office办公软件、网络以及常用软件等知识暂时还不能淡化,甚至去掉,只能在巩固此基础上再逐步加强其它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如增加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制作和数据库基本应用等。

4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4.1 计算机基础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

将计算机基础实验从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分离出来,根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实验学习规律,组织编写与理论教材分离的有特色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材,制定科学、系统的符合实验教学规律的计划,将计算机基础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

4.2 实验课程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

由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识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懂一点,有的一点不懂。如果让所有学生按一个步调、同一要求学习相同内容,既满足不了部分懂一点的学生需求,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分模块组织,在每个模块设计不同要求的实验内容,并把实验内容组织成具体的项目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实验课程中有选择地学习其中的几个模块,或者选择学习每个模块中的不同层次要求的实验内容。这样,每个学生每次实验都有要学的新知识,既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也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需求。

4.3 实验练习以应用型、综合型为主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动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主要都是验证型实验,每个实验都是由一些单一的操作练习组成,每个单一的操作验证一个基本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师演示加以讲解,学生可以很快掌握,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操作综合在一起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还不能变成一种能力。只有将所有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起来有机融入到一个具体地应用中,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体会每个基本操作的用途,真正做到会用,使基本操作技能演变成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实验在安排练习时尽量提供综合了各种基本操作的具体应用的练习,以应用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

5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设置

下表为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一般学时设计的实验课程内容,把实验内容分成10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分为几个层次,制定几个层次的实验项目等。

6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面对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必须紧跟时代需求,加深、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积极进行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体系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