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20:48:29

道路工程论文

道路工程论文篇1

1.1场地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

对于旧有道路改造的项目,原有的地形地貌与目前是否一致,是要考虑道路建设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影响。因为拟建道路的勘察是在道路未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道路建设后,除该地方平坦,道路建设没有挖方和填方外,地形地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对于地质构造,在道路使用寿命期的十几年,即便是几十年里,也基本不会有变化。因此对于以前的详细勘察资料应参考采用,同时结合现场情况对地形地貌做适当的调整。

1.2场地地层和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条件演变规律,道路场地地层是不会有变化的,但不可忽略人为改造的可能。主要通过查找原设计和施工记录,结合现场调查了解是否存在大的挖方和填方问题,特别是高边坡工程的影响,特别注意的是路基和路面的改变,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清除表层的杂填土,对于路基部分则通过分层碾压,保证路基的压实度。对于深层地层,如果不存在挖方和填方的,地层是不会有变化的。近些年来,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地区降水各年度有所不同,因而地下水位会改变。另外也要调查道路沿线地下水的开采情况,以及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的变化。应查明地下水变化的原因,预测道路使用期地下水位对拟建道路的影响。除此之外,也应考虑道路沿线工业建设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查看道路结构的腐蚀性情况,分析地下水对道路结构的腐蚀性。

1.3场地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场地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是否变化则比较复杂,道路建设之前,道路地层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场地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各年变化不大。但在道路建设之后,过往车辆的碾压,改变了岩土力学性质,对于一般的粘土强度状态变硬,对于砂土则变密实,对于软土,由于车辆碾压作用,状态则可能会变的更软。一般情况下,道路建设后,沿线地层3m以内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深层则变化较小,针对这一点,本文将结合工程实例,进一步分析。对于岩土含水量的变化则与地下水位的变化有关,一般地下水位升高,由原来的地下水位以上变为地下水位以下,含水量会增加,反之,含水量会降低。对于粘土处于毛细水能达到的地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1.4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地震效应

对于道路项目,除非道路经过的地方存在地下工程,场地稳定性一般不会有变化。对于一些特殊地区,如存在地下采矿区,会影响地基的稳定性,应重新评定场地的稳定性。在确定场地稳定性之前,应在查看拟建期勘察报告的基础上,对道路沿线进行调查。对于场地的地震效应,应在查看拟建期勘察报告中的测试资料的基础上,调查道路运营期沿线区域是否存在地震液化,发生地震时的不利情况。另外也要考虑拟建建(构)筑物对道路的影响。

1.5岩土工程重点分析评价内容

重视踏勘和资料的收集工作,对所有的岩土工程勘察都非常重要。获取资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准确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结合现行市政勘察规范可知,道路工程详细勘察阶段重点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10条,对于特殊岩土包括6条内容。对于道路路基干湿类型划分发生了变化,评价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表层土含水量变化的基础上,注意两规范的区别。道路工程勘察报告评价应全面,评价结果应合理。岩土工程评价还包括对于岩土分布特征、提供道路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工程的不利影响,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分析评价高路堤的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评价挖方路堑段岩土条件、地下水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等等。对于特殊性岩土,还要根据规范,进行一些特殊的分析评价。对如湿陷性土路基,还应评价路基的湿陷程度;对冻土路基,分析评价融沉(融陷)对道路工程的不利影响;对膨胀土路基,评价膨胀岩土地基的变形特点;对软土路基,预测路基沉降量,分析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对厚层填土路基,评价地基承载力,提供路基沉降计算参数;对于盐渍土,评价其地基的变形特点和对路基、路面、边坡的危害程度,评价盐渍土对工程材料的腐蚀性,提出病害防治措施的建议。这些特殊土,在道路运营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湿陷性土路基经过浸泡后失去湿陷性,软土路基失水后硬化,盐渍土经过改良而失去盐渍性。因此,在评价之前,应在查看拟建期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现场取样和原位测试相结合进行分析。

2勘察工作量

2.1勘察点布置

市政道路一般位于城市区域、为线状勘察范围,其地质勘察的手段、方法与其他建(构)筑物工程勘察有较大区别,因此在确定工作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市政工程勘察规范2012版对勘探点的布设进行了细化,分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2部分。通过对原94版市政工程勘察规范和2012版规范进行对比,就详细勘察孔的布设情况,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包括:(1)勘探点沿道路中线布置;(2)公交站场和城市的道路与地面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3)每个地貌单元和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均应布置勘探孔,同时,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予以加密。不同点包括:(1)对于沿线的布设,新规范增加一般路基的道路宽度>50m、其他路基形式的道路宽度>30m时,宜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勘探点,当路基岩土条件特别复杂时,应布置横剖面;(2)广场、停车场的勘探孔布设,新规范增加勘探点间距50~100m;(3)详细勘察阶段道路勘探点的间距可根据道路分类、场地和岩土条件的复杂程度确定;(4)增加路堑、陡坡路堤及支挡工程的勘察要求;(5)增加线路通过填埋的沟坑和暗藏的古河道、沟、浜等地段时的勘察要求。从以上对新旧规范勘探点布置要求分析结果可知,在利用旧有勘察资料的时候,应结合新的标准,当确认原有的勘察孔可以利用时,应结合新的标准增加适当的工作量。

2.2勘察点深度确定

了解工程勘察点的深度,首先对新旧市政工程勘察规范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认真比较,新旧规范勘探孔深度的要求相同点包括:(1)对于场地分布有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土等不良土层,应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2)勘探孔应钻(挖)入基岩一定深度,查明基岩风化特征;(3)对于高陡坡、高填方路堤,勘察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和变形评价及地基处理的要求。新旧规范勘探孔深度的要求不同点包括:(1)对于一般路基,旧规范要求达到原地面以下2~3m,而新规范要求达到地面以下5.0m;(2)对于挖方路段,旧规范规定应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2~3m,而新规范规定宜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4m;(3)对陡坡路堤、路堑、支挡工程,新规范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了解拟建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情况确定勘察孔位置和孔深度。

2.3取土(水)样和原位测试

取土样和水样及原位测试的内容为勘察的主要内容,应按照行业规范的要求布置工作量。研究拟建期勘察的时效性,应重点了解这部分内容,当然也是要考虑新旧规范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综合分析和比较,相同点包括:(1)采取土样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基的均匀性和代表性确定,在原地面或路面设计标高以下1.5m内,取样间距为0.5m,其下深度可适当放宽;(2)划分路基土类别和路基干湿类型,应进行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试验;(3)对高填路堤和陡坡路堤,需要时对筑填土料进行击实试验。不同点包括:(1)新规范增加软土地区高路堤宜进行固结试验(提供Cv、Ch)、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或室内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内容;(2)新规范由“全部勘探点均应采取土试样”改为“一般路基的钻孔均应采取土样,髙路堤、陡坡路堤、路堑、支挡结构采用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控制性勘探孔的比例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3)新规范更加细化和明确,避免引起歧义的内容,执行更方便。在了解新旧规范差别的基础上,分析土试样和水试验测试结果可能产生的差异,重点在通过目前的采样试验结果与以前进行对比。对于原位测试的内容,从理论上分析,如果是浅层岩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深层岩土则变化不大,应通过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在进行原位测试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同时应分析现场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县城城区道路改造工程,现场查看表明,道路破坏严重,50%的路基已经出现翻浆,其余为网裂、沉陷和变形破坏等多种病害。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行,因此该县城道路主管部门拟对该道路进行改造建设。因该工程存在路基破坏现象,因此需要进行道路工程勘察。

3.2勘察方法

在研究拟建期的勘察报告之后,我们组织有关勘察技术人员对该工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时征求道路设计工程师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对道路路基破坏的部分应重点勘察,而对于路面网裂为主的道路部分,则利用拟建期勘察资料,采用现场调查为主、钻探为辅的方法。查阅拟建期勘察报告,资料显示该场地路基以下的地层为:①粉质粘土层,厚度为1.2~2.1m;②中粗砂层,层厚为1.8~2.6m;③砾砂层,最大揭露厚度5.0m。从测试结果看,②层中粗砂为松散~稍密状态,③层砾砂以中密状态为主。从道路影响深度范围来看,理论分析主要为①层粘土、②层中粗砂,而对于③层砾砂层,对道路运营影响则不大。对于该项目,进行现场标贯测试,共进行24次标贯试验。从试验结果看,②层中粗砂为稍密~中密状态,③层砾砂层为中密状态。中粗砂层的密实性提高,砾砂层提高则不明显。从地层深度范围来看,4.0m以内为主要影响深度范围。对于①层粉质粘土,以路基破坏为主的路段,性质变化较大;而以网裂破坏为主的路段,性质变化不大。因粘性土的影响因素较多,除受到上部荷载的影响外,还受到地下水位、降水以及季节气候影响等等。粘性土性质变化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对大量的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4结论

道路工程论文篇2

论文摘要:全面介绍某公路改建工程隧道开挖与支护、防排水、二次衬砌、地质超前预测预报与监控量测等方面的技术,解决了地质超前预测预报、光面爆破、无滴渗防水、二次衬砌等多项技术难题。 论文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超前预测预报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规模 项目桩号K15+900~K23+800,共长7.9km。其中隧道工程主要有:明洞开挖土石方11906m3、洞身开挖石方103046m3,明洞衬砌1644m3,初期支护喷射砼5402m3,二次衬砌模筑砼13892m3,注浆小导管20440m,管棚3690m,砂浆锚杆100215m、洞内路面2496m3。山坑隧道405米/半座、小黄操口隧道795米/座。 1.2 工程地质条件 项目位于王村口沉降盆地的南侧,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岩浆活动和断裂构造较发育,褶皱不发育;中生代以后主要表现为脆性构造变形,并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以北东向为主、其次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及北西向的断裂。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路线所经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小于0.35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本项目隧道按Ⅵ度设防。 2 工程施工技术 根据隧道工程特点,按照“新奥法”的施工原则,总体施工顺序: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洞口防排水工程施工明洞开挖防护超前管棚施工洞身掘进洞身支护二次衬砌洞内路面整平层洞内路面面层洞内边沟洞门工程墙面瓷砖、拱部内墙喷涂、电器安装等竣工验收。 2.1 洞口施工 土方施工采用机械化作业,石方爆破主要用浅眼台阶爆破法,底部和边坡用小炮松动爆破,以保护底板和边坡受破坏,倾角按设计边坡施工,预留保护层厚1.5~2m,在明洞拉槽开挖前结合路基情况事先做好排水工作,洞口环形截水沟先期完成。 2.2 洞身开挖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是新奥法原理进行隧道设计和施工必不可少的手段,施工时要根据设计要求加强量测,及时反馈以便修正设计,指导施工。 ①Ⅴ级围岩。Ⅴ级围岩条件较差,先进行超前管棚或超前小导管施工,开挖采用留核心土分部开挖法进行施工。开挖采用弱爆破并采用预裂爆破,严格控制炸药用量。施工中遵循管超前,弱爆破、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的原则。 先施工管棚超前支护,然后再开挖上部环形部,上部初期支护完毕后进行核心土开挖,最后进行下部开挖及支护。初期支护采用锚、喷、网、工字钢联合支护结构和每榀间距50cm钢拱架支撑,系统锚杆采用Ф25中空注浆锚杆,锚杆长4m,间距0.5m×1.0m,按梅花形布置,喷混凝土厚25cm,并通过施做钢架锁脚锚杆加固拱脚,使初期支护与围岩形成完整体系。开挖完成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然后打锚杆、挂网,钢拱支撑后,经分层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②Ⅳ级围岩。采用上半断面长台阶法施工。短开挖、强支护、快衬砌,在上断面支护保证岩体稳定的条件下,再进行边墙扩大及底部开挖,上部开挖高度暂定为5m,施工时视实际情况调整,进尺一般控制在2m以下,并严格控制爆破药量,保证光面爆破效果。初期支护采用锚、喷、网联合支护结构和必要时设置超前锚杆,锚杆长3.0m,间距1.0m×1.2m,按梅花形布置,喷混凝土厚15cm,使初期支护与围岩形成完整体系。开挖完成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然后打锚杆、挂网,经分层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3 防排水层施工 ①排水工程:在衬砌与喷锚层之间设隧道专用复合防水卷材,复合防水卷材能使漏水能从衬砌背面通过排水滤层排至墙角,再由墙角处衬背纵向盲沟集水,通过横向排水管引出。衬背纵

道路工程论文篇3

为了准确掌握隧道区工程地质特点、水文地质环境、不良地质情况,对围岩状况进行级别分段,为隧道工程的建设与设计提供科学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地质勘察基于遥感判释运用了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地质钻探、高密度电物探法、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检测、抽水与压水试验、瓦斯检测等多种方式予以综合勘察。

1.1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地质调绘的方法主要包括追索法与路线穿越法,对工程整个地质单元与隧道区两部分控制地质体与不良地质。与以往的方法进行比较,打破了调绘范围的限制,让调绘内容更细致、更准确。通过调绘方式,能够查明岩堆、危岩、软土、瓦斯、地下水等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在隧道中部发育的岩溶管道水水流方向。隧道工程的地质调绘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地质钻探由于隧道区域地层与岩性变化的多样性,进行地质钻探时需要布置多个钻孔,加大钻孔分布范围。钻探方式主要是采用金刚石或合金钻进,一部分煤系地层地带的岩石粉碎,采用的是无水反循环钻进工艺。钻孔的深度除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外,都应当深入隧道设计标高2m~3m以下。钻进岩芯采取率要求破碎岩层与强风化层不小于50%;完整基岩不小于80%;覆盖层不小于50%。钻探钻进过程中,仔细测定地下水位,并及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岩土分层、地下水位、钻进速率、水的颜色等。利用详细与具有代表性的钻探方式,隧道洞室围岩的岩性与整体情况能够直观显示;利用钻孔实施抽水、钻孔声波测试、压水测试、煤层瓦斯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以定性与定量两方面为隧道围岩的分段与分级带来有效的地质依据。

1.3高密度电物探法若存在钻探方式难以查证的地质,则能采用高密度电物探法,物探仪器为拥有我国先进水平的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究的WGMD-1型高度探测系统,方法是用α排列方式予以高密度数据采集,采用国际水平的Surfer软件与RES2DINV软件进行二维电阻率成像反演。能够准确判断地质情况,改善隧道工程施工的危险性,降低严重社会问题的发生率,有时还能避免路线更改,从而节约建设项目的投资资本。

1.4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测井以及探测岩石波速因其隧道区域地层岩性多样化,地表风化程度严重,钻探取芯能力弱,岩芯大多为碎块、砂状以及块状。地质人员大都是通过人为因素来判断岩石风化程度,很少客观判断岩体基本质量,未能科学划分隧道围岩类型。因而,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测井以及探测岩石波速技术逐渐被应用。地震勘探仪器采用的主要方式为折射波法,通过定性划分结合定量指标的整体分析,确定了岩石风化情况与隧道围岩类型,该方式更为合理,更具创新特色。

1.5抽水与压水检验方式若隧道区域属于条带状岩层组成的山岭,其水文地质单元更加复杂,含有较多含水单元与隔水层,其透水性与含水单元具有较大差异。为了能检验出准确的洞身段各岩石的裂隙性与透水性,准确预判隧道涌水量,于钻孔施工结束后分别实施抽水与压水试验。抽水及压水试验使用的是自制提桶与专业高扬程空气压缩机抽水与压水设施,其中提桶抽水试验应用于地下水位浅的地段,空气压缩机抽水和压水设施应用于地下水位深或不存在地下水的岩层内。并且还对一些钻孔实行了将抽水与压水相整合的试验,以便同单一试验进行对比。

1.6瓦斯检验对专门施工的ZK11钻孔,采用一套煤管、一套瓦斯解吸仪、两个取样瓦斯灌予以瓦斯检验,其具体方法为:在钻孔钻遇煤层后,下采煤管采煤同时迅速装灌后封闭,5min内进行解吸,获得现场瓦斯解吸量,最后采用图解法算出瓦斯耗损量,二者相加即为煤层瓦斯逸出量。该方式简易可行,结果接近实际情况,具有相对开拓性。

2关于工程地质环境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在建设长隧道、深埋隧道以及大隧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对工程工期与造价造成影响,还会给隧道的施工与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下述对影响隧道工程的几种地质环境作了探讨。

2.1软土地基在湖相与滨海相等古地质环境中,软土大都沉积在相对停滞与相对运动迟缓的水环境内,此类沉积软土颗粒细软、土质软弱、孔隙度大、含水量高、容易形成蠕变、凝聚力小几乎可以被忽略。在这种地质条件上建设隧道,必须考虑工程的地质问题。

1)该地质土性较软,受到隧道重负荷时容易发生沉陷,从而厚度发生改变,形成不均匀沉陷,导致隧道内衬砌等结构发生形变;

2)隧道结构会受软土蠕变的影响,及时进行支护与衬砌有重要作用;

3)软土一般存在于地下还原环境中,微生物作用容易形成甲烷气体,聚积在软土层孔隙内,隧道挖进时工作人员可能会受甲烷气体的危害,若遇到火源还可能引起爆炸。建设隧道时,对于软土地基,长度不长的隧道应采用盾构穿越更为简易;然而长度过长的隧道,因其软土的蠕变特点,会形成超量切削,导致在隧道盾构掘进的前端会出现蠕变凹槽,如果软土层厚度不够,容易使得上方活河水与海水大量潜入隧道。因此,在海域上存在众多沉积软土地带时,借助盾构穿越软土层,必须充分重视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2.2砂卵石层地基在多样化地质条件如平原、河流、滨海、盆地中,会存在不同成因的砂卵石沉积层。各地砂卵石层的结构由于沉积时受到古地质地理环境的影响,各结构间存在差异。砂卵石层的沉积韵律和颗粒级配受到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砂卵石层危害隧道工程的几个方面主要是:

1)因为隧道施工排水,使得周边砂层的机械塌陷与管涌;

2)砂层涌入会引发丰富地下水;

3)砂层地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不规则沉陷,为隧道带来安全隐患;

4)砂层内夹杂的大块卵石,影响盾构施工,严重时会卡住刀片。采用沉管法在湍急河流的砂卵石层中建设隧道,容易使沉管下砂层形成冲刷,损害沉管隧道。

在厚砂层上建设隧道时,要注重下述几点:

1)抽水起始水位降低引发地面沉降、冲刷、潜蚀;

2)进行大量抽水后,水位降低迟缓,产生压力水头,极易使得下方的大量砂层溃入;

3)下方存在相对隔水层时,因为上方隧道抽水降低水压,下方高压水汇合;4)透水层凸起,形成众多越流向上补给,影响隧道运行。

2.3碳酸盐岩地层在分布有可溶碳酸盐地层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作用,作用结果为在地表上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形成多个洞穴与通道。活跃在洞穴和通道中的喀斯特水包括孔隙水与裂隙水等,存在不同的特点。喀斯特水有五个对立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

1)独存与半独存的管道水流和拥有统一水力相关的地下水力面与扩散流同时存在;

2)不含水岩体与含水岩体同时存在;

3)非承压水流同承压水流之间互相变换;

4)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同时存在;

5)非均质含水性和均质含水性复杂变化。在喀斯特化地层中,具有相当明显的三相流,即是气体、固体、液体三相物质混合形成的三相流。三相流具备一个重要特性,泥砂等固体流与水等液体流是不能被压缩的,而气体能被压缩,受压气体还会发生多种变化。

3结语

道路工程论文篇4

1.1建筑材料质量差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不少单位与部分官员勾结的现象,使得不良单位取得了道路桥梁的建设权。这些单位为了自身的不正当利益,牟取暴利,就鱼目混珠。而在目前道路建设中,多数是采用沥青材料铺面,一旦采用了质量不过关的沥青材料,会造成道路裂痕大量出现,使得道路的承载能力不断降低。在桥梁建设中,那种以次充好的钢筋材料更容易被氧化腐蚀,进一步造成桥梁内部结构崩坏,桥梁裂缝等问题,造就了一系列的城市豆腐渣工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

1.2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对于市政桥梁道路建设,承包单位一般都是使用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他们多数都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对施工安全的防范意识不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这都会引发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桥梁建设中,就必须对墩台进行严密的监控。如果施工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不能及时发现墩台的滑动倾向,就回使得桥面出现倾斜,导致平台的升滑更加困难。甚至会造成工程现场一片混乱,引发严重的工程伤亡事故。更严重的,可能会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1.3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于现在的道路桥梁建设,工程多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指导。而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进度,与政府年度工作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部分政府领导为了取得好的工作成绩,就干预工程进度,暗箱操作,强制性地要求缩短工期。承包单位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就一味得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工程的质量自然就难以得到保证。更有甚者,与施工单位同流合污,只顾表面工程,实则皆为“豆腐渣”工程。而且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不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严谨,也都是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原因。

2施工质量问题的解决办法

2.1对建筑材料实行严格监控

在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中,材料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了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高低,对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和监控力度。工作人员在检查材料的质量过程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既要对建筑材料的外形,质保单等项目进行检查,还要进行材料的样本抽取检查,坚决不放过任何不合格的材料。只要这样的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中,才能使得施工质量得以保证,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和谐。[3]

2.2加强培育专业人员

总所周知,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政府要加强鼓励广大施工人员积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工程文化水平,加强对工程的防范意识。政府可以对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而此类公平合理的方法,也可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培育施工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保证施工过程的细节工作得以落实,确保了施工的工作质量。还可以实行专业知识技术认证制度,实践考察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从而形成良好专业知识学习氛围,从根本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2.3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好的管理体制对工程建设有极大的积极影响。所以,政府和相关工程单位要想保证道路桥梁工程的实力,就要根据现有的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实事求是。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文献,制定出严密的工程管理体系。还要完善奖罚管理制度,通过奖罚制度,可以对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才能建立威信度。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体系,也可以让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一心为工程着想,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可以有效避免以往的传统施工错误,用数据说话,还不是单凭经验做事,这样才能建造出高质量的工程。

3结束语

道路工程论文篇5

(1)水泥必须检查水泥的稳定性、凝结时间、水量配比以及胶砂强度等。对已经进入施工现场同厂家、同规格、同编号和同生产日期的水泥,按照袋装200t、散装500t的标准,每3个月检测1次。

(2)集料对于细集料要检查密度、砂含量和含水量等。粗集料要检查磨耗值、吸水性、筛分和磨光值等。每种材料作为道路工程材料应该在使用前检查2个样品,作为底基层和基层时,应每2000m3检查2个样品,作为面层时,每批次检查2个样品。

(3)砂应检查密度、含泥量、容重等。对于已经进入现场的相同厂家、相同料源的砂,要每200m3为1批次进行验收,每1批次至少抽样1次。

(4)钢筋应重点检查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和弯曲变形系数等。对于已经进入施工现场同品种、同规格、同炉号以及同厂家的钢筋要每60t为1批次,并且随机抽取3根,分别截取1组式样,用于拉伸强度试验、冷弯试验等。钢筋焊接时,要检测拉伸强度。根据经验,一般把300个同种类型的焊接钢筋在统一焊接条件下作为1个批次,1个星期内没有达到300个标准时,也按照1批次计算。

(5)沥青应重点检查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蜡含量以及老化指标等。在道路铺油之前和施工过程中每500t沥青要进行1次全面检测,每1000t沥青要检查3次蜡含量,每车检查3大指标。以上几类材料,对于数量不足1个批次的,要按照整1批次检查;每批原材料的产地、规格、等级和来源要一致;对于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道路工程材料要进行随机抽样,并且做好标签和存档;加强材料的存放和标识检查工作,要按照类别分别存放,界限清楚,钢筋、水泥等支垫和铺盖要符合规范要求;检查单位要认真执行材料汇总、记录和信息传递等制度的落实。

2高速公路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

2.1试验检测任务

高速公路工程材料的试验检测任务应该包含高标号和重点位置混凝土的配比、基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等试验项目的验证和批复;关键项目要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平行试验,并对全线的试验项目按照抽检频率进行试验;完成高速公路施工中用到的材料、配件或者施工采购前的预先审计和进场后的验收试验工作。对材料和配件订货前的审查,要按照《原材料管理办法》执行;材料和配件进入现场后,要按照规定进行批量的自检,自检合格以后填写《建筑材料进场报验单》,并报送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监理工程师收到报验单后要根据材料和配件的数量依据规定进行频率抽查。同时,为了有效保障工程进度,工程承包人和监理可以同时分别取样并进行试验检测,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律不准应用于本工程项目,并限时清理出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用到的材料和配件,各级实验室都要随机抽样进行复核性试验,以确保质量。

2.2试验检测内容

高速公路工程材料的标准试验是对工程施工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标准击实试验和混凝土的配比试验等。抽样试验是施工过程中的事中控制,对各工程中应用的材料品质进行符合性检查,主要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能、土方密实度、混凝土的强度检测等。试验检测过程中,对砂石、水泥等材料的抽样要具有代表性,如果发现检测数据和实际检查情况异常,应按照无效报告处理,并重新取样试验;沥青、水泥等重点材料要按照规定取样留存,并建立独立的留存仓库,分门别类存放,建立台帐制度。

3桥梁工程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

道路工程建设中,桥梁工程一般占有很大比重,桥梁工程所涉及的材料与道路工程的差别主要是水工混凝土。因此,对于水工混凝土的试验检测就必须按照其规范标准要求和试验检测办法进行。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强度、凝结时间、稳定性和水化热等,必要时还应包括比重、细度、含碱量和氧化硫、镁检测等。煤灰和灰粉一般都是由业主提供,并且都应该提供出厂合格证明,承建单位要按照同品种每200t为1个批次进行取样试验,样品重量在10~15kg左右,平均分成2份1份用于自检,1份用于密封保存半年。煤灰检测内容主要包括细度、烧失量、含水量和需水比例等,必要时还应包括比重、含碱量等检测项目。在使用外加剂时,必须把每1种外加剂的名称、厂家、样品和品质材料报告提供给监理,征求监理同意之后才可以使用。对于那些运到施工现场的外加剂要严格检查检验合格证明和出厂检验单,承建单位要按照减水剂每5t为1个取样单位,引气剂每0.2t为1个取样单位,进行取样、检查。外加剂的检查内容包括:固形物含量、pH值、强度比、泌水率、泡沫性能、溶解性等诸多方面。细骨料应该以400m3或者600t为1个取样单位,检测内容主要包括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和含水率等。对于细骨料的全指标检测要每月进行1~2次。粗骨料应该以2000t为一个取样单位,检测内容主要包括颗粒级配及针片状颗粒含量等。对于粗骨料的全指标检测要每月进行1~2次。钢筋和钢绞线热轧钢的检测包括外观、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试验检测等,并根据同一厂家、同一批号、同一截面标准为1批,每批重量不大于60t,不足时也应作为整一取样单位。

4结语

道路工程论文篇6

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之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从而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第一,施工图纸的审核。施工图纸对具体的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施工之前,相关工作人员要联合图纸设计方、工程业主方以及监理方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在审核过程中,一旦发现图纸中存在一些问题,要立即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解决,保证施工图纸的科学合理性。第二,明确施工内容。在混凝土施工之前,不仅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还要明确和细化施工内容,对施工中的每个环节和内容都要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尤其要对混凝土施工中的施工缝、后浇带等一些特殊部位要特别关注。总之,通过明确施工和细化具体的施工内容,能够在后期具体施工中做到游刃有余。第三,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方面。在施工人员方面,施工前要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保证混凝土施工中的每个工作人员都熟悉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以及施工工艺等,并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在施工设备方面,在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要对它们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施工机械的正常运作,为混凝土施工的开展做好准备。

2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2.1混凝土配合比的问题在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是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在混凝土配合比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依据施工的相关标准,对水灰比和坍塌度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混凝土施工中泌水状况的发生。第二,把握好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来说以7h为宜。第三,混凝土各种材料的选择。首先,选择水泥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硅酸盐类的水泥,并确保水泥的强度。其次,在选择骨料的时候,一般选择那些强度较大、颜色相同的碎石,对于细骨料则选择中粗砂,并对其中的杂物进行清除,严格控制泥沙量。最后,选择减水剂的时候,要选择那些高效能的;选择掺和料的时候,最好选择矿物的掺和料。另外,在混凝土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粉煤灰,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强混凝土后期的强度。

2.2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模板施工技术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在具体的施工中,首先,在对模板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保证模板的硬度和强度以及平整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模板安装和拆除中的方便性。其次,在对模板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一般来说要选择那些表面光滑平整并且耐腐蚀性和吸水性的材料。具体来说,要依据不同的规格来选择材料,比如,对于圆形的一些构件,我们可以选择钢模板材料,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构件,我们可以选择竹胶模板材料。总之,通过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才能保证模板的稳定性和平整性,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避免由于模板变形等问题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

2.3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浇筑和振捣是混凝土施工中两个重要环节,在这两个环节的施工中我们要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一,在混凝土浇筑方面。首先,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绝对不能在拌合好的混凝土中掺入别的材料,以免造成各种质量问题。其次,要掌握好浇筑的时间,必须在上下层凝固之前进行浇筑,从而确保上下层能够达到充分融合,避免浇筑后出现横向的分层情况。最后,在施工缝处理方面,施工缝的设置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来确定,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后期路面的平整度。第二,在混凝土振捣方面。在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振捣,从而使混凝土能够较好地摊铺、填充。在振捣的时候,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控制振捣的次数和频率,使里面的气泡得到充分排出;另一方面振捣要分层进行,保证混凝土与上下层融为一个整体,增强路面的平整性和密实度。

2.4混凝土施工的后期养护在施工中,混凝土材料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凝固才能达到相应的强硬度,发挥它应有的功用。如果我们不做好养护工作,就很可能会因为混凝土中的水分流失导致色差或者裂缝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影响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混凝土施工后期养护工作。鉴于此,我们需要在道路桥梁混凝土施工中依据具体的施工环境和情况,在模板拆除后,可以运用浇水法、遮盖物覆盖以及混凝土养护膜和养护剂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而养护周期一般来说要在12h小时以上。通过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路面开裂的几率。另外,混凝土施工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施工缺陷,比如,模板漏浆问题,混凝土泌水问题等,对于这些缺陷,我们要在后期养护时对其进行适当的修补,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3结束语

道路工程论文篇7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是由由24领卫星组成,其中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2颗备用卫星,并均匀的分布在6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各个轨道平面之间的倾角为55,平均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一般情况下能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时可到9颗卫星。GPS定位原理类似于传统的后方交会原理。如果已知空间GPS卫星的具置。如果仅需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则GPS接收机只需要继续接收3颗GPS卫星发射出的卫星信号。也就是取得卫星到测站点的几何直线距离,就可以根据后房交会的原理确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但实际中因为造价或工程费用的原因,GPS接收机中的时钟精度是有限的,同时与GPS时间相比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就需要将这一时间作为待定的参数,将其与待定空间参数结合并就解,因此最少需要4颗全站仪卫星。

2GPS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道路工程测量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GPS技术为道路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GPS技术为依据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相关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用于道路工程测量中的测角、测距、测高程为主体的地面测量定位技术。与此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传统的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传统的导航和测量领域扩展到当今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当今,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例如:GPS技术已普遍应用到国家大地水准网、城市高程控制网、道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中,同时在石油勘探、通信线路、高速公路、地下铁路、建筑变形、隧道贯通、大坝监测、地震的形变监测等也已广泛的使用全站仪定位-GPS技术。同时随着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不仅在工程方面应用广泛,在导航、石油物探点定位、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等领域将有更加广泛和优越的应用前景。

2.1GPS在道路建设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道路工程控制网是道路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础,其精度要求与道路工程项目的性质及规模关系密切。常规的方法多采用边角控制网进行布设。而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建立道路工程控制网,具有点位选择限制少,作业时问短,工程费用低及成果精度高等特点。且GPS定位方法可用于建立道路工程首级控制网,及变形监测控制网、工程勘探、道路施工控制网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控制网的布设等等。为保证工程的精度GPS定位方法通常采用载波相位静态差分技术。以保证工程数据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别。

2.2GPS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变形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监测大桥、高层建筑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地基沉降、位移及其整体的倾斜状况等。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是被监测建筑物的尺寸比较大,监测环境复杂且对监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传统常规的监测技术是应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传统技术是应用小角度测量方法。投点法及视准线法监测地基的沉降位移和及整体的倾斜状况。当今GPS技术也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通常我们通过建立高兴度的GPS监测网,得到毫米级季度的嘴对平面位移与相对竖直监测数据,然后通过利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对比。实践表明GPS技术可以完全取代高精度的边交网控制测量,且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GPS控制网更加方便快捷。

3GPS技术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优点

3.1GPS技术用途广泛:GPS技术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领域里,GPS定位系统可应用于大地测量、地壳板块运动监测、工程施工、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可以应用于建立各种工程监测网及进行各种繁琐的工程测量等。进行各种工程测繁等。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工程施工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未来GPS技术的在工程测量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3.2利用GPS技术在进行线路测量时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GPS测量技术采用的是卫星定位原理,可以再任何的时间地点连续的进行观测工作,且可以在视线不佳的天气或夜间进行观测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该优点是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

3.3GPS技术定位精度高利用GPS进行测量其精度较传统方法要提高很多。其中、短距离精度可达毫米级。其中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如果采用特殊的观测手段方法和适当数据处理模型和软件后。其平面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

3.4GPS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工作效率高GP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具有存储功能,通过计算机连接和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将测量的数据结构生成平面图和断面图,从而大大减小了绘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表明,GPS应用在道桥工程测量中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传统的测量程序,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测量时间。利用GPS控制网进行选点其灵活度高,布网方便,基本不受通视、网形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测区,利用GPS技术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4结束语

道路工程论文篇8

××工程下穿隧道基坑支护工程原设计于2010年9月出图,采用钻孔桩+内支撑,搅拌桩+内支撑等多种支护形式,原设计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进行设计,由于多种原因,项目于2013年4月才开工。但新的《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已于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新规程实施后,新规程对于软土深厚的基坑,要求增加按最下层支点计算基坑的稳定性验算和抗隆起验算。对比老版规程与新版规程,基坑的抗倾覆验算、抗滑移验算、整体稳定验算方面计算方法基本一致,标准稍有提高。但老规程是从支护底部验算抗隆起稳定性的安全系数为1.25(重要性一级);而新规程抗隆起稳定性的安全系数为1.80,标准提高较大。经过采用用新规程计算,本基坑部分段落按最下层支点计算基坑的稳定性和抗隆起验算不能满足要求。故需按新规程进行调整支护方案,对基坑的搅拌桩+内支撑改为钻孔桩+内支撑的方案,对钻孔桩+内支撑路段,采用加长钻孔桩穿过淤泥层的方式进行调整,对基坑两端采用增加水泥搅拌桩的方式进行止水。经过测算,钻孔桩:增加2500m,旋喷桩:增加9000m,搅拌桩:增加6000m,工程费用增加约500万元,造成比较大的变更(如表1)。

2各设计分项部门的沟通引起的变更

2.1征地线设计部门间或同部门同事间,因沟通不够,而造成设计上的变更,其实是最不应该,也是最可以避免的;××快速路工程越岭隧道,就是因征地用地线未与从事隧道设计的同事充分沟通,导致隧道顶仰坡及左右侧路堑放坡征地不足,但由于当地二次征地非常困难,故只能采用增加10m明洞的方式进行解决。

2.2预埋构件有些项目在施工招标时会拆分分为土建标、路面标、交通工程标等标段,但土建施工时却需先对一些预埋构件进行施工,如交通工程在桥梁的防撞栏需预留路灯底座,在隧道内需预埋监控设施(包括行人横洞、行车横洞、紧急停车带、疏散紧急电话和紧急电话等指示标志)、隧道供配电、隧道通风和隧道消防等设施的设备安装槽位及管道。如土建标没有相应图纸及数量,则需进行变更。

3设计疏忽或遗漏引起的变更

3.1高压线下的复合地基处理软基处理时,复合地基常用到的处理方法有:水泥搅拌桩处理、CFG桩处理、管桩处理等,但不管哪种处理方案,桩机机架都比较高,约有18~21m,若在110kV或220kV及以上高压线下施工,很难满足规范要求的6~8m的安全施工净空,故一般情况,高压线下设计都会考虑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处理。因现场调查的不够详细,或者由于设计中的疏忽,净空受限下原设计未考虑采用采用高压旋喷桩处理,或者是虽考虑了高压旋喷桩处理,但未对高压线两侧最外边线进行测量,导致处理范围计算不足,都会造成设计上的变更,因旋喷桩的造价比较高,约为水泥搅拌桩的3~4倍,故经常会引起较大的造价变化。

3.2遗漏由于设计的疏忽,图纸中也容易对一些数量遗漏,如主线两侧匝道顺接前方平交口,受标高限制,主线需挖下做桥,则需算挖方;另外桥墩处若是旧路,则需先挖除旧路路面;或软基处理路段下是旧路,如采用深层处理,也需挖除底下的旧路;另外挖塘埂回填、拆除旧构筑物等也是较容易遗漏的数量。

4总结

道路工程论文篇9

市政道路工程估算,也是制定工程招标标底的重要参考,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的结果是市政道路工程完整进行的资金耗费的最低额度,因而对于招标的标底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的科学进行,是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的基础,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方法的科学分析和实践研究

1.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的方法类型

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的方法,在经历了较多工作人员的改进和提升后,现在已经形成了几种成熟的主要的方法,分别是:数理统计学估算方法、模糊数学估算方法、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灰色关联分析估算方法和案例推理估算方法等。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估算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以上的估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施工和设计情况灵活选择应用,从而得到正确的科学的分析估算结果。

2.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方法的具体分析

2.1数理统计估算方法

数理统计估算方法,即通过函数关系来对市政道路工程造价进行估算,而函数关系的确定是根据通过综合以往的道路工程建设资料,通过分析统计找出各因素和工程造价的关系来确定的。具体的函数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Eij=b1f1(zl)+b2f2(z2)+b3f3(z3)+b4f4(z4)+...这个公式中,Eij代表工程造价,fn代表各种影响因素的函数,bn代表各种影响因素相应的影响系数,zn代表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取值。数理统计估算方法的应用,需要较为精确地确定各种因素的取值,然后根据函数公式来计算确定市政道路工程造价。这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非常明显。优势是可以通过计算有效地了解各种影响因素给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大小,而且计算简便易操作,对造价的估算耗时较短,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劣势是在应用此种方法前,需要有大量的历史工程资料数据的积累,需要的样本数量较为庞大,如果工程资料数据不够多,则会影响市政道路工程估算的准确性,降低投资效益。而且,这种方法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对于一些特殊的数据回归处理的技巧和能力。总之,数理统计估算方法应用于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时,适用于历史样本数量足够大的情况,否则尽量别用,会影响到估算的准确度,不能体现此种方法的优势。

2.2模糊数学估算方法

模糊数学估算方法的基础,是模糊数学估算理论,依据的是以往进行了造价估算的工程案例,收集到与此次市政道路工程相似的工程案例,对这些工程的造价估算数据进行整理参考,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手段,通过一些实际的向量结合相关的数学估算理论进行造价估算。模糊数学估算方法处理的对象信息具有模糊的特性,是把工程之间的相似度量化之后进而对特定市政道路工程造价进行合理评估的一种方法。模糊数学估算方法的缺点很明显,就是难以准确反映出工程造价的实际变化,对工程造价的计算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浮动性。模糊数学估算方法的应用较为局限,最好在物价较为平稳的时候采用,如果工程材料物价发生了浮动,则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工程造价与实际造价相比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2.3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

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相对于市政道路工程造价估算的其他方法来说,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的特性是可以自顺应学习,在处置过程中可以并行协同,存储具有分散性。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不同于线性的动力学系统,它是把市政道路工程的相关信息作为神经元网络分支的输入内容,把市政道路工程的造价作为神经元网络的输出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估算体系,进行系统运作。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的形成,需要科学确定神经元网络模型的各个分支的权重,权重的合理确定,是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对造价估算准确性的前提,而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各种实际工程案例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人工神经元估算方法的优势是造价估算较为准确,估算速度相比其他方法更加快速,另外对于不同时期工程材料的价格差异带来的估算误差,这种方法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但是这种方面同样面临一些问题,即对操作者的能力要求较高。因为操作者在实际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道路工程造价估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特征以及样本的联系问题,这两个问题只有凭借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才能解决,因此此种方法不适用于工程经验较为薄弱的操作者,否则由于输入向量的偏差很容易造成输出结果的较大误差。

2.4灰色关联分析估算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估算方法更加注重的是影响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其关键是通过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选择重要性较高的影响因素作为重点计算的方面,从而提升工程造价估算结果准确性的一种估算方法。灰色关联分析估算方法的可信度相对较高,而且目前适用性很普遍,误差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三、结语

道路工程论文篇10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汽车也逐渐的成为了普通家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我国汽车还在不断的发展阶段,预计将来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将是个很大的数字。汽车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工地作业等带来很便捷的作用,但是其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是不可忽略的。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过五万人至今,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已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第一。为了保障交通事故中人生,财产安全,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汽车保险业务也就应运而生。汽车查勘定损岗是直接接触标的车,对交通事故、汽车损坏等汽车保险把守第一关。

二、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般的情况下保险理赔中涉及到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两个角色。保险责任是根据保险条款中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来确定。不同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和免除责任又是不相同的,不同保险公司的定损标准有差别。保险业务想要在市场扎下的筋基除了有一个大市场的需求之外还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既是公平、公开、公正,又能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论文应完成项目

(1)国内外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2)国内外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的工作特点对比分析;

(3)我国汽车保险查勘定损工作的人才构成、行业规范、行业范畴等要素分析;

(4)车险查勘定损工作内容细化分析;

(5)车险查勘定损岗位的操作方式标准化研究。

拟解决关键问题

1.查勘的调度流程是怎样的

2.如何判断事故的真实性

3.查勘员需要懂得的交通知识与整个赔款程序

4.定损员拍照的技巧

5.判断零件修复还是更换的标准

6.定损员如何入单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选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各种学术文献,全面的了解车险现场查勘定损的方法。

实习观察法:通过到人民财产保险实习,了解、学习、研究国内查勘定损方法。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国内国外车险查勘定损方法的利弊,扬长避短。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促进国内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

2.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首先是通过相关的查阅书籍,学术报告对车险现场查勘定损有初步的了解。在到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实习汽车查勘定损岗。一般来说,作为实习生都会被派到门前定损。这样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直接接触到定损的方法,要点。实习一段的时间之后就会被派到现场查勘。

其实,查勘和定损时两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在查勘和定损之间有衍生出复勘岗,只不过对于复勘岗一般是由查勘人员进行复勘。

除此之外还要基本弄懂常见车型的配件价格,这一点也是做好定损工作的要领。

四、选题研究的工作基础

1.我本人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实习生。对车险查勘定损有一定的了解,有机会再去深入学习研究。

2.我们有一门汽车保险课,有条件让老师指导一下。

3.学校图书馆有很多查勘定损方面的书籍,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更加深入的学习。

五、实施计划

20xx年9月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开题报告

20xx年10月对资料进行理解,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论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六、参考文献

2.朱奇。商业保险语境下的车辆定损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保险,2013(06)。

3.李景芝,赵长利。《汽车保险与理赔》,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周新苗。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风险理赔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

5.王俊喜。SVDA查勘定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研究。湖南农机,2013(5)。

6.刘少波。探索车险理赔通赔通付。中国保险报,2006(9)

7.陈世飞。《汽车保险与理赔》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8.王永盛《车险理赔查勘与定损》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