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布置方案

时间:2022-09-30 15:58:05

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布置方案

[摘要]以往的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侧重于机动车交通,行人、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逐渐成为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时,应注重慢行系统的布设。文章根据慢行交通的组成及相关规范要求提出了四种慢行系统布置方案并进行优缺点对比,得出各等级道路可采用的方案,供各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时参考选用。

[关键词]慢行系统;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权

1概述

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主要为供行人、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通行的设施,一般由设置于城市道路中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组成。在以往的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时,关注点主要在机动车交通,经常忽略慢行系统的布设,导致部分道路缺乏完善的慢行系统,一些道路虽布设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但未提供足够的通行空间,甚至于在现状道路改造时,受限于道路两侧已开发的地块等因素,为迁就机动车交通,牺牲两侧的慢行系统,导致行人、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出行极为不便,出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的混乱场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健康的城市生活空间及交通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慢行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1年(2022年实施)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1]规定:道路横断面应按城市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交通组织方式,结合各种控制条件合理布设,应分别满足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车带、设施带等宽度的要求。因此,在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时,应注重慢行系统的布设。

2慢行系统的组成及宽度需求

(1)组成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一般布设于机动车道外侧至道路红线之间的区域,主要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通行板块,并根据需要设置绿化带、树池、设施带等。(2)宽度需求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行驶,一条自行车道宽度为10m,一条三轮车道宽度为20m,路缘带宽度为025m[2-3]。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2]: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车道数单向不应小于2条,宽度不应小于25m;非机动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单向不宜小于35m,双向不宜小于45m。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3]: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单向车道宽不宜小于35m,双向车道宽不宜小于45m;沿道路两侧设置的单向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宜小于25m。根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4]: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25m。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1]:非机动车道单向行驶的有效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5m,双向行驶的有效通行宽度不应小于30m。综合考虑通行三轮车以及自行车超车的需求,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的单向非机动车道,车道数一般不少于2条,最小宽度一般取25m;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单向通行时路面最小宽度一般取35m,双向通行时路面最小宽度一般取45m。②人行道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1]: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5m;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3]:各级道路人行道最小宽度一般值为30m,极限值为20m;根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4]: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20m。因此,人行道最小宽度极限值一般取20m。③设施带城市道路中的设施带主要用于设置交通指示、安全防护设施(如护栏、照明灯柱、交通标志牌、信号灯等)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路名牌、垃圾箱等),可与绿化带结合,但不应相互干扰[3]。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3]:我国各城市设置杆柱的设施带宽度多数为10m,有些城市为05~15m,考虑有些杆线需做基座,则需宽度大些,但最小宽度不小于10m,最大不超过15m,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④绿化带绿化带主要设置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可兼作设施带,还可为其两侧提供遮荫,同时,可提升道路景观效果和绿化覆盖率。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绿化带时,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3]:两侧分隔带最小宽度为15m。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5]: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另外,两侧绿化带兼作设施带时,按设施带宽度为1m并计入两侧路缘石围砌宽度,路缘石宽度如以025m计,总宽为15m。因此,绿化带最小宽度一般取15m。⑤树池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5]: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为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树池最小宽度一般取15m。

3慢行系统布置方案

3.1方案比较

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的布置主要考虑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三者的关系及绿化带、树池、设施带的布设等因素。(1)方案一图1方案一示意图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树池。(2)方案二图2方案二示意图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绿化带,人行道布设于非机动车道外侧,无树池。(3)方案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共板,设分隔栏杆,人行道布设于非机动车道外侧,设树池。(4)方案四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共板,不设分隔栏杆,采用交通标线分隔,人行道布设于非机动车道外侧,设树池。方案优缺点比较见表1。

3.2方案选择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1]:设计速度大于40km/h的道路,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物理隔离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2]:主干路非机动车道应与机动车道分隔设置;当次干路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非机动车道宜与机动车道分隔设置。根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4]:城市主次干路上的非机动车道,以及城市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客运走廊500m范围内城市道路上设置的非机动车道,应与机动车交通之间采用物理隔离。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年版)》[6]:双向四车道及以上的道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为一幅路设计,应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栏杆。因此,在布置城市道路慢行系统时,为保障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除设计速度较低、车道数少的低等级道路(设计速度小于40km/h且机动车道数小于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次干路和机动车道数小于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支路)在条件受限时可考虑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不设分隔设施(采用交通标线分隔)外,其余道路均需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设施,且绿化带的分隔效果好于分隔栏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树池既可提升绿化覆盖率、道路景观效果并提供遮荫,也可兼作设施带,故除条件特别困难外,建议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树池。综上所述,对于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大于等于40km/h的城市次干路以及机动车道数量大于等于双向四车道的道路,以方案一(图1)为宜,可选方案二(图2)、方案三(图3);设计速度小于40km/h且机动车道数小于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次干路和机动车道数小于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支路,如条件允许,建议选择方案一(图1)、方案二(图2)、方案三(图3),条件受限时,可考虑选用方案四(图4);各级道路的辅路可参照选用。

4结语

城市道路应根据道路等级、设计速度、交通需求并结合道路路侧地块情况等因素布置慢行系统,通过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树池、绿化带等板块的合理布置,保障非机动车及行人等慢行交通的通行安全并提升道路景观效果,建设以人为本的环境友好型城市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6]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年版):GB50688-201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作者:陈磊华 单位: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