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9:02:40

城市改造

城市改造范文篇1

昨天,市委副书记、市长率市发改、规划、国土、财政、农办等市级部门负责人赴街道调研。在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抓住新型城市化发展机遇,趁势而上,寻求突破,加快城市改造更新步伐,为打造“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一行先后来到商贸休闲区块、中心改造商住区块选址实地察看,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后,来到街道上笆里改造拆迁指挥部,了解区块拆迁进度,慰问指挥部工作人员,并勉励他们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让被拆迁户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保质保量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在详细听取街道上半年重点工作情况汇报后,表示充分肯定。他说,街道上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较好,在推进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工作成效明显。

强调,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将共同构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旋律。街道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抓住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利契机,加快城市改造更新步伐,加大城市建设推进力度,积极推动幸福家园建设。

要求,要突出加快。要形成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动员街道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参与到推进城市改造更新中来。要完善规划。要结合中心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控规整合,优化用地布局,集思广益,以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好城市改造更新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指导街道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要优化方案。要对商贸休闲区块、中心改造商住区块、人文居住区块等区块改造更新方案作进一步优化,完善功能配套,使其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力争成为我市城区更新改造的样板和亮点。要寻求突破。要高度重视商贸休闲区块中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开发建设,把其作为街道更新改造的突破口和切入口,做好策划方案,选好开发主体,确保开发成功,激活带动整体。同时,要继续发挥优势,狠抓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并抓好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推动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城市改造范文篇2

【关键词】旧村改造城市旧村改造野楼盘

一、城市旧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老城区改造、农村旧村改造与城市旧村改造的区别

城市老城区改造亦称为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是指改造区域占地原本就属于城市国有土地,涉及改造区域的建筑物都是或绝大多数属于拥有产权证书的个人或单位享有,改造拆迁由政府统一协调处理,对涉及建筑物予以评估补偿,按计划实行回迁或另行安置,改造区域按政府统一规划重新建设布置的一种旧城改造方式,即新城区取代老城区进行改造建设的一种方式。农村旧村改造是指改造区域占地原本就属于农村集体土地,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对村民集体居住房屋、配套设施等按预定规划进行改造新建以提升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一种方式。农村旧村改造涉及的方面要比城市旧城改造小的多。而城市旧村改造与城市旧城改造、农村旧村改造均存在重大差异,相比之下要复杂的多。

(二)城市旧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本人认为,城市旧村改造首先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其一是涉及改造区域已经属于城区或者将来在短时期内必然成为城区,属于城市的规划区域;其二是涉及改造的区域虽然属于城市规划区,但是土地性质尚未发生变化,国家尚未征用变更为国有土地,仍然归属于该区域村民集体所有,国家没有基于所有权支配该区域土地的权利。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的上述两个条件,本人认为,现阶段城市旧村改造合法概念可以论述为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根据城市规划依法定程序实现所辖区域改造的行为。

二、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原动力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的上述特点,城市旧村改造始终突现着土地规划与土地权属的不一致带来的一系列矛盾。面临众多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目前基本不能实现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的征用,故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不能统一实现城市旧村改造。随着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城市旧村改造满足本集体需要的同时,旧村改造土地所有者及房地产投资商也敢于冒风险投入大批资金持续进行旧村开发并将建成房屋非法销售而获取利益,即而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故本人认为利益驱动是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一关键原动力。

三、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

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即指违反政府城市规划方案和设计所进行的非法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设楼盘被俗称为野楼盘。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离城市整体规划,乱开发建设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权与城市土地建设规划的矛盾,城市旧村改造与城市建设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不一致的情况,在城市建设规划滞后的城市,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城市旧村改造区域背离城市整体规划,乱开发建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和城市形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患,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二)无规则建设影响大型项目规划

城市旧村改造区域无规则的开发建设,使得政府对该城市旧村区域土地利用失控,政府拟建的重大项目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规划区内土地规划被打乱,可能影响政府涉及大型项目的招商,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可持续性发展,如果对非法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进行拆除则必然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

(三)拆除违规改造楼盘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因前述原因将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楼盘拆除,在造成巨大社会财富浪费的同时必然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原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的原始住户如何进行补偿?违法购买该城市旧村改造区域房屋的人员是否进行补偿及由谁给予补偿?失去住房的大量人员将如何安置?……到时处理起来将会非常棘手。

四、政府对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采取措施及效果

(一)户籍改革和社区化推进

将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农村农民户口改为城市居民户口,以便从户籍上与城市居民实现同一,以加强人员管理;将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强化行政管理;以此两个方面来加强对涉及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的管理力度,设定其改造的范围仅限于在规定的范围内满足本集体成员的需求,防止其违规大规模旧村改造。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难以凑效,鉴于城市房地产所蕴藏的巨大市场诱惑力,基于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不属于国家所有,该区域土地所有者和投资商违规开发的高亢热忱是难以阻止的。

(二)联合执法检查、查封非法售楼处

面对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政府通常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联合执法检查、查封非法售楼处的方式来遏制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但这种方式往往是检查的时候非常配合,检查完后照常开发建设,查封的售楼处在检查人员走后又堂而皇之的开门营业,而更有甚者,检查人员还经常遇到大批村民的围攻,导致执法检查、查封不了了之,无果而终。

(三)杀一儆百,强行拆除建成或在建楼盘

对于顶风而上的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政府组织大批执法人员对涉及的某一违规建成或在建改造楼盘采取强行拆除措施,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遏制违规城市旧村改造。但是,时间一长,被拆除的楼盘又建了起来,而且又有新的楼盘不断的开工建设,而政府执法人员强制拆房也是冒着随时有可能与村民发生暴力冲突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实践中大量开拆已建楼盘的情况尚不多见。

(四)舆论宣传,扼住购买群体鉴于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楼盘在集体内部往往采用分配制度,主要靠对外销售给其他购买群体获利,政府部门在购买群体中进行舆论宣传,扼住购买群体,以打击违规进行城市旧村改造。但是在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野楼盘的低价销售吸引下,仍然有络绎不绝的野楼盘购买者,舆论宣传实是难以凑效。

五、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所应考虑的基本原则

本人认为,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一)预先处理原则

政府虽不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巨款或找到资金统一征用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统一实现城市旧村区域的改造,但可以做到预先规划,可以将预先规划好的文件发放给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可以预先指导其如何进行旧村改造,以控制全局,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拆除而造成的建设资源浪费。

(二)避免损失原则

尽最大可能的避免社会财富的不必要浪费,对于已建成或在建楼盘,如果确实不违反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没有必要拆除的,予以保留,确实不拆除不行的予以拆除,尽量避免处罚性的强制拆除行为的发生,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三)市场机制原则

一律的遏制未必是一种好的方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考虑用市场经济杠杆来适时调节,对于城市旧村改造在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用市场经济杠杆逐步引导,使其走向正规,对于发展房地产市场经济亦是一次大的机遇与挑战。

(四)保持稳定原则

政府对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楼盘的处理结果牵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处理不妥可能影响到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拆除行为,以保持稳定为原则,逐步将问题处理完毕。

六、城市旧村改造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

城市旧村改造应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满足本集体成员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对该方面的城市旧村改造,国家法律并没有禁止性规定,为满足本集体成员需要而在依据政府规划实施的城市旧村改造是政府支持的项目,应当依法公开定性为合法,而不应该避而不谈。其二是在满足了本集体成员的需要之外进行的改造,目前此类改造在未经法定的征用程序前,一般均认定为违规非法改造,而问题通常就出在这里。

政府部门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旧村改造问题上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正常的房地产开发是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按照正规程序履行集体土地征用开发建设审批程序,交有开发资质的企业实施开发,对正常的房地产市场予以法律保障;对于城市旧村土地所有者及不具有资质的投资者所未按法律规定程序开发建设的外销野楼盘暂时不予以法律确认,不办理土地手续和房产登记手续,故此也不能办理相关抵押贷款手续和法定的过户交易手续。

基于前述分析,本人认为,解决我国现存的城市旧村改造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在不违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用立法的方式,以法律途径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在立法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程序变通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进行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涉及集体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征用手续,在涉及数量众多的城市旧村实际改造过程中,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及投资者无力先行做到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等款项,故政府也无力先行支付征用土地的费用,而在建成后的楼盘如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后继的资金可以补交;也可以先实行房地分离的方式,由将来的房产所有人另行向政府支付土地使用费;故基于该事实情况,相关法律规定程序可以在该特别法中作出适当的变通,以便于实际执行。

(二)规划前置

在城市旧村改造过程中,避免经济损失和财富浪费的前提是进行预先规划,将规划前置。所有的改造项目均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进行细致规划,将规划进行充分的公告并下发给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

(三)登记制度

所有的城市旧村改造项目必须先行登记备案,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便于规划部门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控制城市旧村改造的范围,从而也避免了非法乱建等违规情况的发生。

(四)引导先行

规定凡非具有法定资质开发企业开发的城市旧村改造的主体必须是该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由其作为建设单位报送政府指定规划设计院按规定进行设计,经规划批准后交由具有合法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施工,从而先行引导城市旧村改造的进行。

(五)时限制度

为了降低城市旧村改造外销楼盘对以正常程序开发的楼盘的巨大冲击,对于城市旧村改造外销楼盘制定时限制度,规定在法定的期限内政府不予以颁发权利证书、不允许进行交易、银行不办理抵押贷款手续;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支付购买标的全部价款;在规定时限内交纳政府调节税、在允许交易时应先行交纳税费、未交纳土地使用费的还应按规定份额补交土地使用费。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旧村改造的概念、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原动力、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对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采取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对城市旧村改造问题进行阐述,提出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所考虑的基本原则及城市旧村改造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附:参考资料

城市改造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坚持棚户区改造与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相结合,与旧城改造、提高城市品位相结合,与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改造步伐,促进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科学确定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灾后恢复重建、棚户区规模大、困难群众多、住房条件差、安全隐患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以人为本,依法推进。棚户区改造在尊重棚户区居民的意愿基础上组织实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棚户区改造中涉及拆迁补偿安置,应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评估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保障

拆迁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群众得到实惠。

(三)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和引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配套、自求平衡”的模式,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统筹兼顾,完善配套。坚持全面规划、整片改造、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组织好新建安置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绿化、环保设施、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目标任务

从2012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13个棚户区涉及的8306户555900平方米的旧危房改造任务,使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具体目标任务和分年度目标任务见附件)。

四、政策措施

(一)土地供应政策

1.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安置住房以及在原棚户区用地上修建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供地。安置住房实行原地和异地建设相结合,以就近安置为主。对于独立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设施用地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

2.对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到的零星分散的集体土地需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或将市城区范围内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其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

3.城市规划区外国有独立工矿企业棚户区及国有林业、农场棚户区改造后,职工需进入市城安置的,可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其原土地使用权由市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二)安置补偿政策

棚户区改造实行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由棚户区居民自愿选择。

1.棚户区的被拆迁户选择置换私有住房的(不含营业用房),可享受一定的面积优惠。凡选择了产权调换的均不再享受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

2.棚户区的被拆迁户选择货币补偿的,严格按照市场评估价计算补偿金额。

3.棚户区改造被拆迁户居民在临时安置期间可享受临时安置补助费。

(三)财政扶持政策

1.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和《指导意见》规定,棚户区改造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其中,免收的全国性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项目;免收的全国性政府性基金包括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城市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城镇公用事业附加等项目。

2.根据《指导意见》规定,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中涉及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可以划拨方式供地。

3.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指导意见》规定,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和通过收购筹集安置房源的,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市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抓好落实。

(二)建立改造专户。设立棚户区改造专户,归集棚改区土地出让收益、棚改区开发项目所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地方税收、城市建设财政预算资金。按照拆迁安置补偿总额3%的标准核定棚户区改造工作经费,进入土地收储成本。

(三)搞好政务服务。市区相关部门要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加快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发权招标、土地招标拍卖、开发建设、资金拨付等各项手续办理,帮助项目实施单位、开发企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城市改造范文篇4

【摘要】针对国内一些城市大拆大改、“千城一面”的状况,文章强调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应以旧城规划调整后的功能为依托,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全过程中塑造城市空间体型环境。特别在旧城改造的实践中,要拓宽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城市设计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二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城市设计的内容虽有“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之别,但均要保证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充实,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主次、从属的关系。对于城市设计众多的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寻求和构造要素之间的关联框架,用以支撑要素的共同组合和存在,其中特别需要关注涉及土地使用的相关问题。在城市设计的实际操作中,要保持城市设计的连续性,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建构城市整体空间景观,注重历史地段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旧城;旧城改造;城市设计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旧城改造的速度、规模、尺度和再开发强度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但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众多的旧城改造中,由于缺乏精心的整体设计,大拆大改,出现“千城一面”的倾向,致使城市失去原来的特色。可喜的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并且引入城市设计理念,重视旧城环境的建设,以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上的传统功能。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本文试就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作一探讨。

一、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要以旧城功能为依托

旧城之所以要改造,并非仅仅是房屋破旧,而是有内在的城市发展综合需要。一般来说,现在的旧城即为原来的整个城市,原有的居住、商业、行政、工业等各种城市功能都集中在旧城内。过去在经济水平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旧城作为城市中心区对于生活和工作仍相对方便;旧城作为城市有机体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核心,其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旧城的这种强“磁场”作用,对其本身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非常有益。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除了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外,更为严重的是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同时自我国实行国有土地批租重大改革后,旧城的土地使用和功能配置要受级差地租的支配,也需要进行优化。因为城市中心区的地租高,只有利润较高的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才能承受。在住宅商品化条件下,广大中低收入的家庭难以购买昂贵的住房,只能购置非中心区域的较低价格的住宅。从工厂来说,单位用地所产生的工业利润也不可能支付市中心昂贵的地租,只能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靠近劳动力聚居、发展余地大的市区空间发展。我们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到,旧城改造是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功能和用地结构的过程,也是按照土地级差地租优化配置旧城土地资源的必然。显然,改造旧城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改造危旧房屋并不是改造旧城的着眼点,而是突破口,即通过旧城改造调整原来不尽合理的用地结构,增强旧城在整个城市的功能作用,实现旧城土地的最大价值。

众所周知,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它实际是在城市规划对城市总体、局部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对城市空间体形环境在景观美学艺术上的规划设计。因此,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要依托规划调整后的功能。因为城市不是艺术品而首先是动态的经济社会的实体,虽然旧城中纪念地、纪念建筑在精神上的功能很突出,但它们的纪念性功能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效益的需求,因此城市设计就是依托于功能的一种城市环境艺术创体。正是基于这种有机联系,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第8条有这样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注:当然包括旧城改造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由此,我们对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我们很难设想,对旧城的功能未作科学的布局,未把握旧城功能和用地结构调整的本质,在不合理的旧城功能上能够进行旧城环境的艺术创作。这就是前一段时期国内许多旧城改造出现“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城市设计并非新事物,而是古已有之。中国明清的北京城、15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世纪的巴黎改建,直到后来美国华盛顿中心区、澳大利亚堪培拉的中心区等等,都是高水平的城市设计杰作。现代对城市设计的重视,是在西方城市规划更多地向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更多地研究城市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城市空间体型环境注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实质上是对现代城市规划在完成经济、社会等方面功能的同时,重新实现城市规划在空间体型环境塑造,以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上传统功能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出现,是经济技术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城市,对艺术、文化、生态相结合的城市的呼唤。

二、在旧城改造的实践中拓宽对城市设计的认识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深入和创造适用、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也是广泛的,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是由城市物质实体和空间这对互为依存的因素而组成,具有三维的概念。由空间和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环境是显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应忽略的是,城市设计应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应以有利于经营活动为出发点。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购物和工作。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为了管理控制城市发展,使新的发展与原有部分和谐融合,以维护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特色。显然,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的是城市“美”,而上述的观点则表明,当今的城市设计涉及的环境质量内容,除城市“美”外,正越来越扩展其他方面,进一步地涉及到城市的经济、发展等,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间接、潜在的,但这种观点无疑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因此,现代城市设计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城市设计关心的是城市环境的建设问题。在城市环境的创造过程中,空间和物质实体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环境是其重点处理对象,这种空间环境的设计思想着重强调的是“公共性”和“公众性”。因为城市设计的着眼点是城市,而城市是公共的,城市设计应该使公共空间资源的创造和维护得到应有的位置。其次,城市设计创造的空间实体环境不仅直接改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而且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善,刺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现代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可使我们意识到不应为做城市设计而设计,城市设计应有更深刻的含义,特别是对第二层含义的认同,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建设的观念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尤其是旧城,成为人流、车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场所,优美的城市环境将吸引以上各种流源源不断流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相反,环境不好的城市,原有的各种流会倒流出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重视城市设计,塑造优美城市环境就是很好的佐证。

(二)城市设计内容的基本类型

牛津大学P.Murrain教授曾经说过,“城市设计的对象是:从窗口朝外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如建筑物、道路、建筑小品、植物、照明、广告等都是城市设计要关心并处理的对象,对城市设计的客体构成要素的分类与归纳是重要的。然而,首先对城市设计基本内容从性质上进行类型分析与讨论,或许更有利于我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

现代城市设计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型,即工程设计型和政策过程型。工程设计型即以空间实体环境为设计,它以具体方案设计为主,一般以规模较小、内容较具体的空间地段为设计对象。政策过程型则偏重于城市空间设计在指标体系、导引、政策方面的制订,一般是指规模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

毫无疑问,城市设计要关心的是城市空间实体环境的处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空间及环境实体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城市设计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并予以艺术上的考虑,不仅有“质”的要求,还有“量”的概念。具体涉及范围包括城市总体空间形象设计、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步行街设计、居住区空间设计、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地下空间设计、旧区改造与保护及更新空间设计、建筑小品和细部空间设计。这八个方面基本反映城市整体、分区和建筑群体三种不同范围和层次的空间实体环境设计。

同时,城市是时时刻刻连续不停处于新陈代谢中的有机系统。城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制订相应的指标体系、引导原则、政策去指导城市设计的运作,适应城市有机有序的不停发展。因此,设计城市并不等于设计建筑。由于城市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文化、技术、人等各种“力”的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受所有力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设计师要与城市行政部门、私人开发者,社区组织者共同合作,了解城市社会各种力量并引导这些力量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城市设计必须了解实践的复杂性,设计师应接受广泛教育,如法律、公共行政、房地产、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等。一个美好城市环境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的背景、经济的状况、时间的连续、政策的决定与执行、各阶层的合作与协调的过程都是影响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

由上可见,城市的内在需要和外在条件时刻都在变化,城市总是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变化之中,所以城市设计不仅要为建立完美的终极环境提供一个理想蓝图,而且更应注意城市连续的变化,制定城市成型的运行规范和重要原则,促使城市设计本身成为一个既有创意又富弹性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类型的城市设计,都要同时考虑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当然在具体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规模、性质的设计对象,在两种类型设计中有所侧重;也可将两种类型的工作平行地运用于同一城市设计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设计城市环境。

(三)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的城市规划,重视从理性出发,对旧城再开发进行宏观的控制,较多考虑土地使用功能的组合和合理布置,以两度空间为主,在土地的使用性质、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等方面进行控制,以提供管理依据。事实上,这样的改造规划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城市空间形态景观等问题,而且超出两度空间设计的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大体决定了城市的环境形象。然而这种形象是一种概念性的,是不确定或模糊的景观形象与空间态势,但是也只有在完成(或提出)规划意图的情况下,才有进行城市设计的前提与保证,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理论依据。

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更趋向于从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出发,偏重于城市的艺术部分。考虑空间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感受,是具有实体艺术形象的城市三度空间设计。它所关心的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造型能力,而且也冠之以信念和对自然与历史环境的肯定或忍耐。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设计与一般的改造规划相比,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以及使用舒适和心理满足的要求。环境效益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如在旧城内拆迁一片旧建筑,会给人们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给人们心灵上带来什么后果;又如道路拓宽后,居民心理上要求道路两旁配以什么形式的建筑,采用什么色彩,是附属于环境形成还是支配环境形成,等等,这些都是城市设计要关心的问题。当然,在城市设计的环境、型体创造中,会发现如建筑性质、环境性质的不合理之处,这应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以作合理的调整。

总之,旧城改造规划主要解决土地如何使用和造什么建筑,城市设计主要解决建筑怎么造的问题,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充实。

2.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是在旧城较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功能组织和美学组织,从高一层次宏观拟定建筑设计前提与规定措施,以此指导具体的单体建筑设计,而不是代替单纯的建筑设计,也不是规定旧城改造最后形成的样子,而是表示其发展过程,既有控制,也有引导。

城市设计是从旧城的整体出发,将其所设计的对象作为旧城空间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设计,或者说,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其成为有机整体。所以,城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物体本身的要求,而且要考虑这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一旦接受城市设计的指导或制约,即明确自身在整体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空间景观作用,那么它便成为城市设计的延续和组成部分。所以城市设计与单体建筑设计有主次、从属关系。

(四)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构成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设计构成要素一般多指城市中一切看到的直观产品,如建筑物、道路、小品、广告等。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不仅只是物质的要素,更重要的是要素之间构造的关联框架,用以支撑要素的共同组合和存在。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土地、建筑和建筑群、地下空间、开敞空间、道路交通、步行街、市民活动、标识系统等。这里,着重对土地要素进行讨论。因为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关注的基本问题,土地决定城市空间形成的二度基面。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其影响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组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环境质量。土地使用设计过程有三个步骤,第一,根据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研究,建立土地开发设计的特定目标;第二,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特别应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使用的充分性;第三,规划设计,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当然,以上三个步骤在规划中均应被考虑到,在城市设计中,还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土地的综合使用

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使用的基本变量,城市设计必然从人们社会生活、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出发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尽量避免和减少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使用“低谷”。林奇认为,“一条设计有望的街道,由于涉及现存的城市,所以它应是一种对于不同的空间使用、时间及对于所需活动重新适应的探求,我们可以将这种街道设计成游憩场地,开发利用屋顶、出空的商店、废弃的建筑、不规则的用地等……,也可以找到新的转换方式。”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即要求土地使用过程中任何时刻都要有较高的使用率,这是土地综合使用要求的一个层面;另一层面,就是要求对地上、地面、地下的各层次空间综合开发,以充分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率,特别是地下空间的开发已成为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之一。

2.自然生态和环境协调的保护

土地开发使用的不当会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不和谐,以致破坏土地原有的格局与价值。因为土地是自然环境的载体,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对其要素的不当运用会导致结构失调。如在杭州西湖周围大规模建设高层建筑,不仅造成高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同时由于增加西湖周围的居住、活动等容量,势必造成对西湖风景区自然生态的影响。可见,土地的合理使用对城市环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基础设施

从目前看,基础设施已成为旧城改造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基础设施是比形体空间设计预先的建设步骤,基础设施的容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城市的空间配置量,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有预见性,整体考虑,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用地(如停车场等)及未来将形成的景观效果要在建设之前有预先的对策和考虑,以免产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它建设相脱节的现象。

4.历史地段

在人们习见的观念中,保护(保存)主要指对历史古老建筑和遗存而言。但今天的保护工作已涉及到更广义的建筑、空间场所、历史地段乃至整个城镇。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只要它们还具有文化意义和经济活动就有保护的价值。这对城市设计来说,应主要关注作为整体存在的形体环境。

三、提高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水平

(一)城市设计的连续性

从现象看,城市设计是作为联系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有力桥梁,城市设计把城市规划的意图转化为有形的概念直接指导城市环境的建设,并由此产生创造整体完美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可能。从学科角度看,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门分支,城市设计不仅含有上述的直接作用,它更是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面,在各个层面都起着引导和控制城市环境的作用。不难想象,任何一个局部都设计得非常精彩的城市会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城市规划师对街道一树一灯都能给予具体的设计?一个连当地市民都不能接受的设计会是好的方案?显然答案都是否定的。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是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心和参与,它可能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市民,即城市设计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

那么,在城市规划的阶段中,城市设计又是扮演什么角色呢?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对城市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诸阶段。如果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对一区、一片、一街的局部设计,那么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较详细规划阶段更宏观、站得更高、整体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它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各分区、片、街坊统一考虑的城市设计。至于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则是更应考虑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综合效果,并通过研究区域总体关系,确定区域中各个城镇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确定各城镇的主要景观性质,研究各城镇的特色,以指导下一阶段综合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连续的,在各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任务。

(二)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在较长一定时期内,规划的主要分工是按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两个层次来分的。详细规划在一定条件下对投资落实、建设项目确定的近期成片开发是行之有效的规划方式,特别是在表达建筑空间群体布局、环境等城市设计要求方面具有相当形象、直观的优点。但随着城市建设投资渠道、土地开发方式等的变更,详细规划表现出其不适应建设计划变化,不适应土地有偿使用等方面的缺陷,也就产生“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目前运用过程中,较多注重道路与地块的定位、土地使用的定性、土地开发强度的定量,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文本进行对土地开发的指导与制约。

那么,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是否也应该存在着相应的“控制性详细(城市)设计”呢?笔者认为是必要的。如前所述,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出使城市设计成型的运行规范和重要原则。也就是,城市设计要有引导与控制的功能,去指导城市的具体项目的建设,并由此促成良好的效果。在当前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特别是旧城改造,它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的反映。而相同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引导与控制,却会形成效果迥异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位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促成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引导与控制。

(三)设计整体空间景观概念的建构

城市设计整体空间景观概念,从具体城市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对城市设计客体组成要素的分析取舍,抓住最主要的设计构成要素,融入城市设计师的想象与创造而综合形成的主观产物。概念建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自然、人文历史条件的辨析,融合设计意图,把城市设计的主要显性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设计,从而概括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意向,建立城市设计的最基本的空间景观整体构架。把握城市设计的灵魂思想可直接作为进一步深入设计,特别是进行引导与控制的依据。

1、整体空间景观概念的建构原则:

①注重落实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并以其为指导依据。即分析设计对象在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包括对总体结构空间的理解与遵循,针对具体环境特征和开发功能的特点形成反馈信息,深化总体空间结构,做到空间结构的整体与统一。

②注重城市地理脉络与相邻环境的关系。即强调对具体设计对象所处的环境的分析与研究,重视与周围相邻区域的关系的处理,重构城市有机脉络。

③建立城市空间秩序、创造城市景观体系。即对具体主要设计构成要素的组合与设计,建立良好的城市空间与景观。该原则是建构概念的主要内容。

④建立交通体系。交通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功能之一,与城市的环境、建筑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应在建立景观与空间体系时配以交通体系,与城市总体交通系统接轨,形成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建构要素及相应的空间景观层次:

①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山体、水体和绿化。通过对设计对象内在的自然要素的挖掘、分析、评价与创造,从自然形态的宏观层面,建构城市主体空间的支配构架。

②空间要素,包括界面、空间通道、开放空间、广场、步行道、地下空间等。由空间要素的相互组合,形成城市或局部区域的系统空间和景观构成关系。

③人工构筑物,包括城市地标建筑、高层建筑区、多层建筑区、低层建筑区、建筑过渡带、标识物及城市重要出入口等。此类要素涉及视觉效果及确定设计对象区域内人工要素形成的空间景观关系。如城市天际线效果的创造(有时也包括对自然要素的综合考虑)。

建构城市设计的空间景观概念所确定的建构要素,要针对具体的设计对象而定,而具体的建构更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充分发挥设计的创造力,以上罗列的要素多为通常情况的考虑范围。

(四)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工作方式

总的,要在力求保护旧城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嵌插一些小型的改造的建筑。首先,要十分强调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注重调查现状;同时,有层次地进行“城——区——街坊——组群——单体”的分析,重新评价旧城综合价值构成。其次,要尽量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对旧城的历史演化、文化传统、居民心理、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只有在这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开展进一步的旧城改造工作。应该认识到,城市保护、改造和更新工作是一代代人永续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熊明等:《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版。

〔4〕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陈为邦:积极开展城市设计,精心塑造城市形象,《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6〕邹德慈:有关城市设计的几个问题,《北京规划建设》,1998年第1期。

〔7〕陈秉钊:试谈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城市规划汇刊》,1992年第3期。

城市改造范文篇5

【关键词】旧村改造城市旧村改造野楼盘

一、城市旧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老城区改造、农村旧村改造与城市旧村改造的区别

城市老城区改造亦称为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是指改造区域占地原本就属于城市国有土地,涉及改造区域的建筑物都是或绝大多数属于拥有产权证书的个人或单位享有,改造拆迁由政府统一协调处理,对涉及建筑物予以评估补偿,按计划实行回迁或另行安置,改造区域按政府统一规划重新建设布置的一种旧城改造方式,即新城区取代老城区进行改造建设的一种方式。农村旧村改造是指改造区域占地原本就属于农村集体土地,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对村民集体居住房屋、配套设施等按预定规划进行改造新建以提升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一种方式。农村旧村改造涉及的方面要比城市旧城改造小的多。而城市旧村改造与城市旧城改造、农村旧村改造均存在重大差异,相比之下要复杂的多。

(二)城市旧村改造的基本概念

本人认为,城市旧村改造首先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其一是涉及改造区域已经属于城区或者将来在短时期内必然成为城区,属于城市的规划区域;其二是涉及改造的区域虽然属于城市规划区,但是土地性质尚未发生变化,国家尚未征用变更为国有土地,仍然归属于该区域村民集体所有,国家没有基于所有权支配该区域土地的权利。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的上述两个条件,本人认为,现阶段城市旧村改造合法概念可以论述为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根据城市规划依法定程序实现所辖区域改造的行为。

二、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原动力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的上述特点,城市旧村改造始终突现着土地规划与土地权属的不一致带来的一系列矛盾。面临众多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目前基本不能实现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的征用,故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不能统一实现城市旧村改造。随着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城市旧村改造满足本集体需要的同时,旧村改造土地所有者及房地产投资商也敢于冒风险投入大批资金持续进行旧村开发并将建成房屋非法销售而获取利益,即而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故本人认为利益驱动是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一关键原动力。

三、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

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即指违反政府城市规划方案和设计所进行的非法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设楼盘被俗称为野楼盘。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离城市整体规划,乱开发建设

基于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权与城市土地建设规划的矛盾,城市旧村改造与城市建设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不一致的情况,在城市建设规划滞后的城市,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城市旧村改造区域背离城市整体规划,乱开发建设,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和城市形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患,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二)无规则建设影响大型项目规划

城市旧村改造区域无规则的开发建设,使得政府对该城市旧村区域土地利用失控,政府拟建的重大项目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规划区内土地规划被打乱,可能影响政府涉及大型项目的招商,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可持续性发展,如果对非法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进行拆除则必然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

(三)拆除违规改造楼盘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因前述原因将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楼盘拆除,在造成巨大社会财富浪费的同时必然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原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的原始住户如何进行补偿?违法购买该城市旧村改造区域房屋的人员是否进行补偿及由谁给予补偿?失去住房的大量人员将如何安置?……到时处理起来将会非常棘手。

四、政府对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采取措施及效果

(一)户籍改革和社区化推进

将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农村农民户口改为城市居民户口,以便从户籍上与城市居民实现同一,以加强人员管理;将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强化行政管理;以此两个方面来加强对涉及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的管理力度,设定其改造的范围仅限于在规定的范围内满足本集体成员的需求,防止其违规大规模旧村改造。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难以凑效,鉴于城市房地产所蕴藏的巨大市场诱惑力,基于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不属于国家所有,该区域土地所有者和投资商违规开发的高亢热忱是难以阻止的。

(二)联合执法检查、查封非法售楼处

面对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政府通常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联合执法检查、查封非法售楼处的方式来遏制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但这种方式往往是检查的时候非常配合,检查完后照常开发建设,查封的售楼处在检查人员走后又堂而皇之的开门营业,而更有甚者,检查人员还经常遇到大批村民的围攻,导致执法检查、查封不了了之,无果而终。

(三)杀一儆百,强行拆除建成或在建楼盘

对于顶风而上的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政府组织大批执法人员对涉及的某一违规建成或在建改造楼盘采取强行拆除措施,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遏制违规城市旧村改造。但是,时间一长,被拆除的楼盘又建了起来,而且又有新的楼盘不断的开工建设,而政府执法人员强制拆房也是冒着随时有可能与村民发生暴力冲突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实践中大量开拆已建楼盘的情况尚不多见。

(四)舆论宣传,扼住购买群体鉴于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楼盘在集体内部往往采用分配制度,主要靠对外销售给其他购买群体获利,政府部门在购买群体中进行舆论宣传,扼住购买群体,以打击违规进行城市旧村改造。但是在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野楼盘的低价销售吸引下,仍然有络绎不绝的野楼盘购买者,舆论宣传实是难以凑效。

五、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所应考虑的基本原则

本人认为,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一)预先处理原则

政府虽不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巨款或找到资金统一征用城市旧村改造区域,统一实现城市旧村区域的改造,但可以做到预先规划,可以将预先规划好的文件发放给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可以预先指导其如何进行旧村改造,以控制全局,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拆除而造成的建设资源浪费。

(二)避免损失原则

尽最大可能的避免社会财富的不必要浪费,对于已建成或在建楼盘,如果确实不违反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没有必要拆除的,予以保留,确实不拆除不行的予以拆除,尽量避免处罚性的强制拆除行为的发生,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三)市场机制原则

一律的遏制未必是一种好的方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考虑用市场经济杠杆来适时调节,对于城市旧村改造在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用市场经济杠杆逐步引导,使其走向正规,对于发展房地产市场经济亦是一次大的机遇与挑战。

(四)保持稳定原则

政府对违规的城市旧村改造所建楼盘的处理结果牵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处理不妥可能影响到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拆除行为,以保持稳定为原则,逐步将问题处理完毕。

六、城市旧村改造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

城市旧村改造应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满足本集体成员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对该方面的城市旧村改造,国家法律并没有禁止性规定,为满足本集体成员需要而在依据政府规划实施的城市旧村改造是政府支持的项目,应当依法公开定性为合法,而不应该避而不谈。其二是在满足了本集体成员的需要之外进行的改造,目前此类改造在未经法定的征用程序前,一般均认定为违规非法改造,而问题通常就出在这里。

政府部门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旧村改造问题上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正常的房地产开发是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按照正规程序履行集体土地征用开发建设审批程序,交有开发资质的企业实施开发,对正常的房地产市场予以法律保障;对于城市旧村土地所有者及不具有资质的投资者所未按法律规定程序开发建设的外销野楼盘暂时不予以法律确认,不办理土地手续和房产登记手续,故此也不能办理相关抵押贷款手续和法定的过户交易手续。

基于前述分析,本人认为,解决我国现存的城市旧村改造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在不违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用立法的方式,以法律途径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在立法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程序变通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进行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涉及集体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征用手续,在涉及数量众多的城市旧村实际改造过程中,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及投资者无力先行做到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等款项,故政府也无力先行支付征用土地的费用,而在建成后的楼盘如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后继的资金可以补交;也可以先实行房地分离的方式,由将来的房产所有人另行向政府支付土地使用费;故基于该事实情况,相关法律规定程序可以在该特别法中作出适当的变通,以便于实际执行。

(二)规划前置

在城市旧村改造过程中,避免经济损失和财富浪费的前提是进行预先规划,将规划前置。所有的改造项目均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进行细致规划,将规划进行充分的公告并下发给各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

(三)登记制度

所有的城市旧村改造项目必须先行登记备案,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便于规划部门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控制城市旧村改造的范围,从而也避免了非法乱建等违规情况的发生。

(四)引导先行

规定凡非具有法定资质开发企业开发的城市旧村改造的主体必须是该城市旧村改造区域土地所有者,由其作为建设单位报送政府指定规划设计院按规定进行设计,经规划批准后交由具有合法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施工,从而先行引导城市旧村改造的进行。

(五)时限制度

为了降低城市旧村改造外销楼盘对以正常程序开发的楼盘的巨大冲击,对于城市旧村改造外销楼盘制定时限制度,规定在法定的期限内政府不予以颁发权利证书、不允许进行交易、银行不办理抵押贷款手续;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支付购买标的全部价款;在规定时限内交纳政府调节税、在允许交易时应先行交纳税费、未交纳土地使用费的还应按规定份额补交土地使用费。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旧村改造的概念、城市旧村改造违规开发建设的原动力、违规城市旧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对违规城市旧村改造所采取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对城市旧村改造问题进行阐述,提出解决城市旧村改造问题所考虑的基本原则及城市旧村改造问题的法律解决途径,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附:参考资料

城市改造范文篇6

[关键词]构件截面加大;梁粘钢加固;刚度变形;裂缝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裙楼主体为地上三层,地下三层的框架结构,柱网平面几何尺寸为12X12米,框架梁最大跨度为12米,部分次梁跨度为12米。甲方根据商业发展的需求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拟在其裙楼屋面新增一座面积约650平方米,水深1.2米的大型游泳池项目,相应在屋面新增约荷载标准值25KN/m2的水和水池自重(累计约1625吨重量),此泳池覆盖范围及相邻区域荷载取值和检测试验取值详见表1。对原结构屋面梁板结构承载力影响非常大,经结构整体验算个别柱承载力也受到影响。其表现:地基基础满足设计要求;个别柱的配筋缺少;泳池覆盖范围内及相邻梁配筋缺少,少数框架梁和次梁刚度变形较大,挠度和裂缝超规范要求;泳池覆盖范围内板正负弯矩处缺钢筋较多,板挠度和裂缝超规范要求。针对梁板柱结构体系承载力和刚度变形及裂缝不满足结构安全要求,采取相应的加固设计、构造改造设计及特殊工艺施工,以保证结构改造后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该项目竣工及投入使用后经检测达到预期的要求,其平面图详见附图1。

2加固设计及处理措施

根据游泳池构筑物的特殊要求及结合现场实施施工条件对构件采取以下加固设计。

2.1框架柱加固经结构整体验算个别框架柱配筋缺少,考虑不影响建筑室内使用空间,柱采取注胶包钢加固法进行提高柱的承载力,增强柱的抗震延伸。这种加固方法安装便捷,施工周期短,干作业施工,施工噪音和粉尘比较少,且施工质量比较容易把握。

2.2屋面框架梁和次梁加固框架梁和次梁因刚度变形较大及配筋缺少,游泳池对结构的刚度变形及裂缝较敏感,框架梁和次梁采取截面加大法进行加固,但梁截面加大尽量减少梁的截面加大高度,以不影响游泳池下层建筑室内净高要求,为解决下层建筑室内净高的要求,其顶面加高与游泳池后期新增叠合板300毫米一致,其底面采取粘钢加固法进行对框架梁和次梁加固,经这样处理后既满足了下一层室内建筑净高的要求又充分利用楼面叠合板空间尺寸以达到空间利用最大化要求。其加固设计的优点:楼面便于湿作业施工,不需要搭设模板,钢筋便于绑扎,楼层板下框架梁和次梁粘钢加固,干作业施工,钢板加工和安装方便,施工周期比较短。

2.3楼面楼板加固原屋面板厚度为120毫米,原设计楼层板根据结构平面布置基本为单向板受力,屋面板负荷较重,经结构验算显示屋面板正负弯矩处配筋缺少较多,而且板刚度变形较大,板裂缝超规范要求,根据游泳池地板管道安装和使用要求,需屋面板上300毫米的管道安装空间要求。为充分利用管道300毫米空间在屋面浇筑300毫米厚的游泳池地板,这样新旧楼层板叠加厚度420毫米,在结构理论计算按叠合板进行验算,施工上采取叠合板施工工艺,经过这样处理后,游泳池底板刚度变形和裂缝均满足规范要求。

3游泳池主体结构设计

游泳池池壁是具有侧向位移变形的构件,且本池壁上开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空洞,对该池壁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法进行分析验算,此方法比较真实反应多空洞池壁的应力大小和侧移变形幅度,再根据池壁构件弯矩和剪力进行配筋。

4加固设计效果

城市改造范文篇7

建立有利于水务市场健康发展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市水务局既是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的行业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确定水价、统一分配水权、统一监管、统一市场准入。具体为:

1.制定水务行业的法规与行业政策,制定水务行业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致力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编制水务发展战略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供水水源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3.统一管理水资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

4.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

5.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评估体系,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供水、污水处理等价格政策。

6.负责水务企业经营资质的审核认证以及特许经营权的发放与收回;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水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公众用水的合法权益和水务市场各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7.监管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监督水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对于水务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起草技术标准,进行行业调研,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等;同时可以接受企业委托,进行项目评估与咨询,提出企业管理咨询报告,提供各种信息与技术等。

在界定政府与企业职责时,要特别注意将政府资产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水务发展模式。上海市成立了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承担着水务国有资产的管理,为新建项目融资,剥离了水务局原承担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分离了管理权与所有权;武汉市由市城市投资公司管理水务国有资产,只赋予水务局公共管理权。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的职能,在新形势下,水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进行先期研究。

完善水务政策,深化城市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

1.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该承担起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改造的责任,主要目标是建立稳定的投资来源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行的新路。对于城市供水等经营性项目,资金来源应该市场化,主要应通过非财政渠道筹集,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污水处理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受制于污水处理费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但随着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的扩大和标准的提高,也要解决多元化投入和产业化发展问题,起码要建立国家投入、依靠污水处理收费可持续运行的机制。

2.划分事权,形成分级投入机制。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资金需求巨大,单靠市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因此,应适当划分事权,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全局性的重点水务工程,如水源工程、骨干管网工程、防洪工程、河网整治工程等。区域性的水务工程,则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地区和部门投资,分级管理,逐步形成市、区、镇分级投入机制。

3.运用政策手段,加大利用信贷资金力度。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水务行业,国家采用政策手段,如贷款贴息、长期开发性低息贷款等,使银行信贷资金向城市水源工程、供排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稳定投资回报的经营性项目倾斜。

4.拓宽筹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筹资能力,优化企业资本债务结构,在发行股票融资之外,应该大力发展水务企业债券,尤其对于没有改制的国有水务企业,债券应该成为银行贷款之外的一个新的筹资渠道。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水务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水务债券或污水公共机构债券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我国现行政策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应该积极研究通过市政或水务收益债券融资。地方水务等市政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收益债券融资。

5.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加水务投资。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所依托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其资源以及功能分属多元主体和多个层次,因此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是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桥梁,成为解决城市水务行业投资不足的主要手段。同时只有多元持股,才能真正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力地约束企业内部成本,提高效率。

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力度

城市水务企业的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要求企业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连续服务的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等,并且只能在经营中获取合理利润。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履行对城市水务企业的监管责任,并且与一般竞争性领域比较,这种监管应该更为严格。如监管服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水安全、监管企业对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等。

在水权配置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放水务市场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垄断性和外部经济性,对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必须牢牢控制水资源的分配权、调度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权。为明晰水权,把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通过水市场上水权的有偿转让解决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是必须采用的有效手段。

城市是一个集中的用水系统。城市范围内的水资源不能满足城市用水要求,必须在流域或区域内进行水资源统一规划和配置。政府制定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相应的工程措施,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城市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城市中水回用规划》等专业规划,提出今后水务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和分步实施方案,并在此指导下,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推进水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的市场化,使水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改革水价机制,推进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政府要综合考虑供水企业制水成本、居民承受能力和物价指数,建立合理的城市供水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调整机制,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使用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以及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方法。同时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力度,尽快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已经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要把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尽快提高到保本微利的水平。

构建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环境,配套改革措施

1.确立规范的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确立规范的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有利于经营者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合理的利润回报。城市水务市场的准入规则,应对投资者的投资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管理人才有明确的规定。城市水务市场的退出规则,应分为强制退出和自愿退出。强制退出是对不能实现政府监管最低要求的投资者实行惩罚性处理措施。自愿退出是对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不愿经营的投资者,予以解除经营合同。

2.建立并完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特许经营的形式是由政府授权考核合格的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项目的经营建设,而企业向政府递交承诺书,承诺在建设经营期的义务。建设部已于2004年3月出台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各地也将陆续出台地方性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或条例。

3.建立水价调整与听证程序,建立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程序。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形成,水价调整日趋规范化。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出台了《政府价格听证暂行办法》,使水价听证有了法律依据。鉴于水务行业的垄断性,政府必须负责企业产品与服务价格的审核,同时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程序。

4.建立政策性损害的利益补偿机制。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应承担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水务企业的部分损失,并依法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5.统一内外资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待遇和政策。我国对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政策上的不统一,不利于国内水务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净资产回报率高达15%以上,而政府给予国内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仅为7%~8%;在水价制定上,国内企业的水价调整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需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一致通过,而政府给外商承诺的回报或水价却不需通过听证会而由政府直接确定。

6.统筹考虑职工安置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必须妥善处理好职工安置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

整合水务产业结构,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

城市改造范文篇8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旧城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随之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大面积的改造、建设影响和制约旧城区转型,需要全面规划和设计才能顺应当前繁荣城市的发展要求。文章结合工作实情,对旧城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旧城改造的必然性及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原则

1.1旧城改造的必然性。我国的国情属于地少人多,紧凑的城市形态才可以聚集、完善城市的功能,从而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旧城改造随即被提出,通过旧城改造来使得城市环境的质量得以提高,且持续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旧城改造是十分必要的。1.2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原则。(1)发掘旧城的空间规律。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对历史文化遗址和特色建筑进行保留,挖掘保留建筑本身特色和空间规律,在新建筑和环境的设计中,要注重与之相协调。(2)沿袭旧城文化特色。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城市设计应该注重城市原有文化特色,将文化特色和环境、建筑等改造要素融为一体,在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中充分展现。(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旧城中,艺术、文化和经济上的繁荣都需要良好的整体环境支持,生态环境塑造和城市设计应密切结合。

2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难点

2.1土地性质复杂。旧城区的土地权性质较为复杂,包括单位集资建房(划拨用地)、自建房(集体用地)、商品房(出让用地),甚至包括军事用地,由于土地性质不同征收补偿标准不一致,导致拆迁工作难开展。2.2改造成本高昂。旧城中三类居住用地比例一般都较高,即人口密度大和居住环境差,改造需求迫切,建设单位为追求利润,使得旧城改造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政府需平衡公共利益,故无法及时吸引社会投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旧城改造的进度。2.3破坏历史建筑、景观。为了节省成本,旧城改造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把古建筑进行拆除,破坏历史景区等,使城市失去原有的氛围,城市魅力下降,严重影响城市对外的面貌,对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

3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

3.1以旧城功能为依托。一般而言,现在的旧城即为原来的整个城市,原有的居住、商业、行政、工业等各种城市功能都集中在旧城内,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除了原有物质设施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外,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愈发难以解决。故旧城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是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功能和用地结构的过程,也是按照土地级差地租优化配置旧城土地资源的必然,以增强旧城在整个城市中的功能作用。3.2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主要方面。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它实际上是城市规划在对城市总体、局部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功能安排的同时,对城市空间体型环境在景观美学艺术上的规划设计。城市不是艺术品而是动态的经济社会的实体,因此城市设计就是依托于功能的一种城市环境艺术创作。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要依托于规划调整后的功能。另外,旧城中的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需求,但对城市底蕴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历史建筑的改造、维护成为旧城改造的主要方面。3.3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的重点。城市设计在控制地块规划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引导与控制,保证规划项目的顺利开展,即一方面,保证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另一方面,因为开发商较为注重经济效益,块乏了对公共环境效益的考量,因此,城市设计增加对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控制可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关系。3.4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措施。统计出现状需保护建构筑物,并梳理其所在街巷格局、空间尺度等,规划出历史风貌核心区、风貌协调区等,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方式、策略;适当疏解居住人口,形成合理的居住密度;鼓励促进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发展,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资金保障。3.5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大部分旧城现状基本无集中空地设置公共绿地和停车场,为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对于原有行政办公等属于政府用地可采用只拆不建、异地置换的方式,腾出集中空地,可改造为集广场、绿地、停车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3.6给旧城注入新的社会活力。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只有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是远远跟不上时展的,在尊重旧城区文化的同时,还需要给它持续注入新的血液,让旧城区成为时展的另一主力军。因此,在进行旧城改造时,需要给它准确的定位,让其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4结束语

旧城的改造工作是当今社会所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改造过程中,保护、利用与更新、发展等都需要具备更高的城市设计观。旧城区改造中城市设计的运用要充分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以城市环境为重点,注重城市景观质量的提升,将城市有特色的小街、小广场和历史建筑从景观方面加以保护,并将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中,形成城市空间环境的特色,以创造使文脉得以流传、品质得以提高的新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马祖琦.刘君磨.国外大城市中心城区区级政区职能研究[J].城市规划,2016(3):121-122.

城市改造范文篇9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城市文脉;乡土文化;城市街区;改造策略

街区是城市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城市独特地域风貌的集中展示,城市文脉的传承、习俗文化的展现、市民记忆与认知的重要载体,和城市传统价值与人文气息有着共生关系。全球化的背景导致生活同质化的加剧,城市建设与发展不免受到国内甚至是国外城市发展影响而产生趋同化,现在的城市景观往往因为过于相似的“设计语义”使得面貌趋于雷同,而随之也将城市独有的文化与历史脉络丢弃,产生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这样的建设让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产生的城市文脉消失殆尽,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场景归属感面临巨大危机。同时很多城市为了延续当地城市传统面貌,简单粗暴地直接将城市符号提取出来,套在新的城市改造方案中,这种没有深刻理解时代特点,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静态上的片面性做法,无疑是一种对地域文脉表面化的理解。我们应该从挖掘城市传统文化入手,从延续与发展的视角来对待城市的文化根基,但又要以一种倡导时代特征的精神来传承地域文化,这才是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新地域主义思潮的兴起

新地域主义思想来源于“地域主义”思想,而18世纪英国的风景造园运动可以说是地域主义思想的发端,地域主义原指建筑上吸纳民族的、传统的亦或者民俗的、本土的设计风格,是现代设计展现出特有的地方风格来加强城市化的特征,以此来还原乡土主义或者地方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与反对。正如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齐莱•博尼托•奥利瓦曾经所说: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前十年由两项运动所主导———全球化和部落化。其中的部落化试图抗拒全球化而试图顽固地保留地域特色。新地域主义属于传统的复兴,更是传统面向未来的再创造。新地域主义相较于地域主义,其中的“新”主要来源于对传统的地域主义特征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进而成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来作为对传统的“批判”。许多建筑设计的过程都针对地域特征创造出更多的本土特色的新式建筑,这样一来新地域主义就成了“古典”与“现代”的折中,但是这里的折中并非是单纯地寻找中心或者平衡点,而是探寻现代城市中最本质的传统,在传统的文脉中寻求现代新的发展,把关注的点放在解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脉上,加上对于本质文化的追求,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思想、技术、材料、环境、人居等所有的设计要素进行糅合后进行有机整合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之间的本土化关系,强调具有传统特点的地域文化特征。新地域主义设计并非简单提取“传统元素”或者“本土材料”去找寻城市外观的本土化,而是做出符合当前城市生活更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关注新视域主义的概念,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这些学者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在实践中加入新地域主义的理念,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如上海SOHO复兴广场就采用了里弄式布局来融合周围海派风貌环境,进而打造一个符合现代上海的文化生活街区。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就是清华吴良镛对于四合院空间新的探索,既更新了原有街区的老旧面貌,又保持了原来的风味。这些案例都是实践者们试图寻找一种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点”,用“新”的方式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对现代城市建筑、景观、街区等的传承,保护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

城市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让他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而言,大家对于城市的理想化是深埋于城市历史中的文化认同感能够投射于城市中被整体展现出来,而非埋没变成城市历史。城市文化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特征的特殊表现,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城市与人的内涵的综合体现,也是最核心的发展要素。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跨度造就的城市数量可观,因此我国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城市文化传统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博大文明的集中地。这种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流传的独特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人们的地域风俗也是通过地域文化体现的。城市环境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比城市印记和城市文化等其他诸多表述方式更为具体。地域文化并非静态的某种影响因素,而是以动态发展的延续行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方式,地域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城市面貌,如建筑、景观、街道等空间规划布局,还影响了民俗民风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其核心要义是体现城市独有的精神内涵。从东南大学的王建国院士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中的论述:城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利用、保护已有的城市特色,以符合时代创新精神和保持文化特色作为发展目标,尊重历史并保持文化特色同时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满足城市居住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形象气质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地域文化在城市中的体现主要围绕建筑格局、公共景观、街道环境等,他们共同组建了城市风貌。这种独有的城市风貌为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带来重要作用。若城市失去特色就没了灵魂,为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更甚者能够打破城市的核心凝聚力而失去居民。

3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理念下的街区改造分析

城市街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旧城改造和旧街改造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些改造活动从初衷的单一的环境改造到后来的注重城市文化及特色的打造,始终在找寻打破和保持的平衡点。文章通过对于传统改造方式的探析为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街区改造模式寻找新的理论支撑。3.1传统地域文化理念下的街区改造模式分析。3.1.1历史留存型。这种主要围绕对象是具有独特历史背景的街区而展开的,主要为了当地的历史风貌的延续与可持续为首要目标,通过建筑物和街道样貌的尽可能保护来还原城市的历史文化面貌,改造中还要注意新旧建筑之间的视觉冲突,如很多古城改造中,都是首先出于对古城和周围景观环境的保护为先,延续城市整体的面貌和历史发展脉络,再去着手进行旧的修复与新建的关系,达到新改造街区的历史真实性的恢复来体现地域特征。3.1.2更新改造型。更新改造主要是以功能更新为主,一方面要延续城市的历史风貌,但是更重要的是对街区内部功能和结构的革新从而达到实际的使用价值的作用。这种方式力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不仅保留原来的格局,将外观尽量保存下来,更是对内部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旧建筑的价值,也保留了文化建筑本身,找到了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3.1.3风貌再塑型。风貌的重塑主要是在原有的街道改造后,呈现的新的样貌和原来的截然不同的类型,有些街区的改造主要为了重现历史的面貌而进行整体重塑,回到以前大家都熟悉的形态。3.2存在问题。3.2.1城市肌理新旧不协调。一些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直接推倒重建的方式,新旧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街道和建筑都是碎片化的断面存在,对原有的肌理产生了极大的割裂感,街区空间秩序也慢慢紊乱,属于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场所感也逐渐消失。虽然也有一些街道通过外观整体性的规划与布局,产生了较为统一的样式,虽然视觉上看起来统一有序,但是由于过于同一化而缺少个性,这种整齐划一的特征割断了民众对于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城市情感,如何在新建筑中还原历史与时代精神是需要在改造设计中考虑的重要问题。3.2.2盲目复制地域符号。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改造案例发现许多对于地域性理解出现偏差的现象,没有从根本探寻地域性的本意,而是盲目复制地域特征与符号,让整个改造“看起来像”,但是并没有内涵上的创新。例如现代很热的仿古街,就是依照传统古街模式打造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但是除了外观上的代入感,并没有实质的去注重内涵表现,整个文化价值就无从体现,也就没有古今的一种碰撞,也就无法迸发出历史的生命力。但从另一个维度考虑,现代开放社会很难再回到传统的古街状态,单纯激进的复制又很难突破创新,过于开放文化和地域边界又打破了地域特色,让本该属于自己的特点消亡。3.2.3地域特色打造不当。诸多街区都在片面地追求空间和文化效果而忽略了周边地理、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于材料整体性考虑的缺乏造成了材料耐用性不高,短命、价高、难修等问题集中暴露频发。应该用传统手段来营造城市历史感,这样更有科学性和文化性。一味地追求现代技术或者新式建筑很难具备合理性。若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兼备作为技术手段带来的街区的环境表达则更为生动。3.2.4管理与运营。城市街区多为政府行为,而公共设施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前期改造设计焕然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上产生问题。很多仿古街区都是前期顾客较多,但随着周边商业业态的不断变化自身逐渐衰落,造成后期人气下滑而衰落,因此整体的运营与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关键。

4新地域主义视野下的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策略

4.1保留城市肌理,新旧建筑统一。更新是城市发展必要的过程,在更新过程中,既要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又要考虑对于旧的城市肌理的保留和调整。保留不仅是外观,更是文化历史氛围的留存,也是未来的城市之根,对城市发展有积极的重要意义。旧建筑的拆除和新建筑的建造必然会产生新旧之间的调和问题,更有新建筑是否对城市历史氛围的表达具有延续性。研究大量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要保留原貌,应该尽量在比例尺度、材质色彩上有所呼应,新旧结合的方式延续城市肌理。4.2基于城市文化特色,重现“传承”与“再生”。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应该充分提取和挖掘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点的设计要素来体现城市文化历史内涵和延续城市风土风貌。首先要立足于当前的思维之下,尊重全球化背景的时代背景,认清科技的进步与地位,既要在设计中体现“传承”的关系,也要有“再生”的体现。如成都的太古里,在设计伊始就确定了现代方式来体现传统精髓的设计理念,街区改造将成都巷子文化中的包容与舒适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都市的时尚和鲜艳却也在街区一一呈现。由于街区内古建较多,因为在布局上沿用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但是建筑内部却使用新的钢建筑,外表简练的青瓦屋顶和黑灰的建筑立面则诠释了对川西建筑的一种延续与发展,而大片的玻璃幕墙又体现了现代都市的精神面貌成为成都地标。4.3适宜的材料与技术。现代工程讲究新技术的应用,在老旧街区的改造中我们要谨慎面对新型材料和新的技术。现代材料与技术过于时代化,若不加节制地使用可能会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这样会造成城市场所感的消失和文化的趋同。我国不少地域性表达的案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采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还原传统的苏州园林的建筑精髓。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用了大量收集来的旧瓦来践行自己的乡土建筑理念,用技术表达空间,用材料还原历史,深刻再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乡土建筑理念,打破单一符号化的设计,加强地域认同感。

5结局与展望

城市街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是历史与文化精神传承与发展的依托。本文从地域主义为切入点,探寻新地域主义理念下城市街区改造设计研究及策略,通过对于现代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适合新地域主义理念的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总结出了从传承与再生、城市肌理保护、现代材料与技术三个设计维度的分析,为今后中国的街区改造提出些许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慧.新地域主义认知下的城市街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6):151-154.

[2]孙俊桥,邓海纳.论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全球化浪潮之下的地域性建筑[J].现代装饰(理论),2013(01):113-114.

[3]冯秉旭.基于地域文化的旧城更新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宁夏盐池县旧城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16,23(04):18-23.

城市改造范文篇10

[关键词]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色彩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城市均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大量城市通过拓展市区规模来建设新建筑,然而老城区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与新城区的差异越来越大,使得城市整体形象出现了不和谐元素。因此,很多城市开始对既有建筑实施立面改造工程,以期改善城市形象。

1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方式

对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改造主要有修复、涂刷和材料包装三种方式[1]。修复主要是对城区遭破坏的历史建筑进行复原,恢复其原有的色彩。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新城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造型雷同的现代化建筑掩盖了各个城市的特色,这就需要通过对旧建筑进行修复,还原城市的历史风貌。涂刷是对旧建筑重新进行粉刷。城市的很多旧建筑建设时间早,外墙材料质量有限,在长期历经环境侵蚀后难免出现破损、掉漆。对旧建筑立面进行重新涂刷,不仅改造速度快,效率高,同时安全可靠。重新涂刷建筑物立面色彩必须根据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从而确保改造的整体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对建筑立面进行材料包装。旧建筑破损严重,仅靠重新涂刷已经难以完成立面改造的目标,为了达到改造目的,在旧建筑原有立面外增加新的幕墙进行包装,以满足建筑视觉效果,从而使建筑能与城市整体环境更为融洽。

2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基本图示

2.1点状图示分析

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点状图示是将点状色彩分布在建筑物立面中,达到突出建筑物特征的表现手法[2]。点状色彩能够为建筑物立面增添灵动、活泼的视觉效果。点状色彩既可以规律分布,也可以随意分布。规律分布点状色彩,能给人带来韵律感;而随意分布表达出的是无拘无束。在数量方面,单个和多个点状色彩的作用也大有不同。单个点状色彩主要是为了实现构图平衡;多个点状色彩则单纯为了起到装饰效果。不同大小、密集程度、方向的点状色彩,都能为建筑立面增添不同的生命力,为建筑物的造型提供无限的想象力。在实际运用中,色点大多依附在建筑物的小型构件中,如空调外机、阳台等处。

2.2线状图示分析

线状图示,是将线的力度与方向性作为色彩的主要构成元素,融入与线性元素相吻合的建筑立面当中。运用线状色彩的建筑立面,经过改造后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不同方向性的线状色彩具有不同的构成特征,具体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水平线状色彩能产生沉稳、延伸的效果;垂直线能给人坚挺、端庄的感觉;斜线构图则富有冲击力和节奏感。线状色彩在建筑物立面改造中有着大量运用,常见于具有线性特征的建筑构件中,如百叶窗、竖向墙等。

2.3面状图分析

面状图示是线状图示的延伸。与点状图示和线状图示相比,面装图示的应用范围更广。面状图示运用大面积色块进行构图,起到了增强立面整体感的效果。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带来出色的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色彩搭配选择不合适,则会造成反效果,将建筑物立面的缺陷暴露出来。

3现有建筑立面改造中色彩设计

3.1加强形式美表现

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能否充分表现出形式美[3]。在实际设计中,必须将城市既有建筑立面审美感体现出来,满足新老城区一体化的需要。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应当做到新老城区视觉效果平衡。从整体到细节,分析色彩使用是否合理,并灵活运用点状、线状、面状图示,强化建筑形式美感,完成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目标。

3.2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历史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在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色彩设计中,必须尊重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内涵丰富的历史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城市既有建筑立面的改造中,不仅不能破坏原有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为城市发展绽放更耀眼的光辉。

3.3尊重街区原有风貌

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保留街区原有风貌,如办公地段应当沉稳,商业区应当繁华,居住区应当雅致。不能因为强调风格统一,而破坏街区原有风貌。在建筑立面改造色彩方面,应当留有一定选择空间,这样才能保持各个街区原有的风貌,同时也避免了街道整体由于用色过杂而显得低俗。

4结语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开展使既有建筑改造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能否正确把握色彩设计和图示,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进行深入分析,把握细节,才能更好地使其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雷体洪,郑伟,龚旺林.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整理改造策略研究———以宜昌市伍家岗区建筑立面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2015,(4):112-117.

[2]权歆昕.城市既有建筑立面改造的色彩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版),2010,(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