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20:50:20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1

(一)依照朱镕基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关于渤海碧海行动重在扎实、抓落实的指示精神,加强山东碧海行动的组织协调,建立山东碧海行动联席会议制度。

(二)联席会议由省人民政府领导主持,成员包括沿海各地市人民政府、省环保局、省计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山东海事局、烟台海事局和海军*基地的负责同志。参加联席会议的各委、厅、局和其他单位各指派一名处长为联络员。

(三)联席会议的任务是:研究审定有关山东海洋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山东碧海行动计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四)联席会议办事机构的设立在省环保局。

二、成立山东碧海行动技术组

(一)技术组由*海洋大学为组长单位,成员单位包括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环境科研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沿海市地环保局及海洋与渔业局等。

(二)技术组在省环保局和海洋与渔业厅的共同领导下开展活动,其主要任务是:为山东碧海行动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碧海行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对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和指导。

(三)技术组的主要职责是:

1、对各地区、各部门实施山东碧海行动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

2、负责编制《山东碧海行动环境专项调查报告》;

3、为编制《山东碧海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4、对沿海各地市进行海洋环境专项调查和编制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指导、协调和检查。

三、成立山东碧海行动专家组

省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其他职能部门经推荐,聘请有关院士、专家、教授等,组成山东碧海行动专家组,指导《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

四、实行海洋环境保护行政领导责任制

(一)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是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的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本计划,省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市人民政府编制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碧海行动纳入政府工作计划,采取措施,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三)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任务,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机构,加强基层海洋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力量,根据职责权限,制定和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办法,健全地方海洋环境保护法规。

(四)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行政区碧海行动的统一领导。

五、实行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一)有关部门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共同实施山东碧海行动计划。

(二)计划、经贸部门负责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山东碧海行动计划的综合平衡工作,并制定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省环保局对全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省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山东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局,统一协调行动计划的实施。

(四)海事和军队,应当依照《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职责严格执法,做好管辖范围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五)土地、矿产、农业、林业和水利部门,要加强海洋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沿海农田、林场农药化肥的使用控制,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六)城建、市政、园林、环卫部门要大力开展沿海城市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及城镇园林和绿地建设,加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的综合整治。

(七)沿海地区的石油、石化、化工、冶金、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制革等行业,要保证环保资金投入,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六、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一)沿海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内实施《行动计划》工作的领导,将《行动计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要将《行动计划》与“海上山东”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维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沿海地市涉海管理部门,应定期向山东碧海行动联席会议报告实施山东碧海行动计划及管理范围内的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三)省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检查活动,及时处理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法违纪行为。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四)省环保局要把山东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列入全省环境状况公报。

第二节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一、加强地方海洋环境保护立法

(一)省和具有地方立法权的沿海市,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地方立法。要尽快组织制定有关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强化对近岸海域的管理。

(二)为减少和控制氮、磷营养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由省环保局会同省经贸委、工商行政管理局、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在全省限制生产、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通知”;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省环保局组织起草“海水养殖业环境保护规定”。

二、健全海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一)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各级政府要明确海洋环境管理执法主体和职责,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

(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各部门职能和职责的需要,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实人员,加强对中、小港口和小型运输船舶及渔船排污监督及港区水域的监督管理。

(三)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

(四)沿海港口城市都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环境保护部门组织海洋、海事、渔业部门和海军,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开展联合执法,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从总体上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三、加强海洋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海洋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

(一)尽快扭转海洋环境管理手段不足、监测和监视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的局面,提高海洋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使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力适应碧海行动的要求。

(二)省环保局组织沿海各地市环境保护部门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监控系统,配备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和规范化计量设施。重点污染源要实行在线监测,使环保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排污单位的排污状况。

(三)海洋、海事、渔业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需要配备执法船舶和自动监测、监视设备和器材。

(四)按照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对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进行补充、更新,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和快速开展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能力。

四、加强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监督管理

(一)省环保局负责根据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确定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按照规定的程序由地市或县级环保部门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采取严格的监测、监视、检查措施,确保主要排污单位在规定的限期内完成污染物排放削减任务。

(二)沿海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严禁在沿海陆域内新建不具备有效治理措施的化学制浆造纸、化工、印染、制革、电镀、酿造、炼油、岸边冲滩拆船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把环境容量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投产使用后,必须确保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

(三)现有陆地主要污染源在巩固“达标”成果的基础上,要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调整结构和合理布局转变,推行清洁生产。要加强对工业企业、服务行业、医院排污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按照规定的权限,坚决予以取缔、关闭。在沿海地区和重点流域,严禁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工商、技术监督和环保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各级环保和水利部门都应当按照水污染防治有关法律的规定和省政府批准的《山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加强入海河流管理,防治污染,确保入海河口处的水质符合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五)省环保局会同省计委、经委、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制定政策,调整沿海农田、林场化肥农药结构,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流失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六)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局规范海水养殖活动,加强对养殖区环境的监督监测,防止和减少养殖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七)海事部门、渔业部门应当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上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健全海上交通安全和船舶防污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对船舶海上交通安全和船舶排污监督管理执法力度。在抓好船舶正常操作排污管理的同时,加强港口水域和船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的应急计划编制和防范工作。

(八)省环保局会同沿海各地市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完善海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为强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政策和法律服务。

第三节加强科学研究加大科技投入

一、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在碧海行动中,必须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摆上应有位置。海洋环境科研要为提高海洋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水平、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碧海行动目标和促进沿海地区城乡建设、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其基本任务是: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规律,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进行环境毒理学研究,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为应用技术开发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在改善经济结构过程中,寻求对污染实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最佳模式和高效、低耗污染防治方法;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性、预测性研究,从发展战略上,从总体上进行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进行研究,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制定海洋环境科学研究规划

(一)省环保局、省海洋与渔业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山东碧海行动海洋科学研究规划,经充分论证、综合平衡后,分别纳入省地市及有关部门的科技发展计划。

(二)需要纳入科技发展计划的基础研究项目,包括:

1、山东近岸海域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

2、氮、磷随地表水入海量估算研究;

3、养殖污染物入海量估算研究;

4、大气沉降入海污染物(主要是氮、磷)监测技术及通量估算方法研究;

5、流动污染源污染物入海量估算研究;

6、面源(径流、地下径流)和河口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7、养殖污染控制技术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

8、大气沉降(氮、磷)控制对策(方案)研究;

9、赤潮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10、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和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对策研究;

11、近岸海域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研究;

12、大气沉降控制工程研究;

13、面源和河口污染控制工程研究;

14、生态渔业工程研究;

15、海上流动污染源监视预测工程研究;

16、黄河断流对渤海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影响的研究;

17、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综合治理研究;

18、渤海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健康(质量)评估系统建立的研究;

19、关键渔业(资源)种群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的研究;

20、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恢复机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

21、莱州湾、胶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整治研究;

22、海洋倾废环境影响研究;

23、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系统研究。

24、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研究

三、切实增加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投入

(一)沿海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海洋环境科学研究资金,切实增加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投入。

(二)实施财政金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

(三)推动环境保护科研和海洋、水产、海事等学校建立海洋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激励广大海洋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跟踪国内外海洋环境科技水平,投身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第四节环保资金筹措与投资政策

一、环保资金筹措

(一)项目工程投资要切实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建立多种融资渠道。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三)企业污染防治的投资主体是企业。

(四)建立筹集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费用机制。

(五)利用国家环境保护基金进行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及重大污染治理项目。

二、投资政策

(一)投资方向是对海洋环境有严重影响的黄河、小清河等主要入海河口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沿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污染源(陆源、面源)的治理工程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二)行动计划的治理项目,应纳入国家及地方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计划,分解落实到有关地区和企业。

(三)治理投资应遵循明确目标、统筹规划、落实项目、分步实施、地方(企业)投资为主的原则。

(四)按照“污染者付费”和“损害者补偿”的原则,制定鼓励环境保护投资的优惠政策。

(五)贯彻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和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按照国家规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推行由生产者承担包装废物处理费用的做法。

(六)全面推行征收城镇污水处理费、城镇垃圾处理费和危险废物处置费。

(七)制定和实施有关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清洁生产,继续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八)开拓海洋环境保护利用外资的规模。

第五节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一、加强碧海行动计划宣传教育

(一)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宣传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

(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普法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举办海洋环境保护培训班,对从事海洋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素质,培养一批具有海洋环境保护监理技能的专业人员。

(四)对从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海洋环保教育,使其树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思想。

二、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碧海行动计划

(一)组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技咨询活动。

(二)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为公众和民间团体提供参与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的信息渠道与反馈机制。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围填海;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U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7-0062-03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使用愈发紧张。围填海造地是缓解土地用地紧张、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一种手段,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能有效拉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各沿海地区加大了围填海的规模,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沿海省市海域使用统计,2002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大陆地区围填海面积达到3333.97平方千米。对于此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进行管理。2002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要求严格管理围海、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2007年,国家海洋局印发《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管理办法》,要求围填海项目在竣工验收时需提供动态监视监测报告;2009年和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先后《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和《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实行围填海年度总量控制与计划管理,规范围填海开发利用活动,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围填海项目的监管仍面临许多问题。

上海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海域使用项目地处奉贤区四团镇南端,东邻临港重装备产业区,西接五四农场,距上海市中心约50km,其用海地区地理位置具有滨江沿海的区位优势,在围填海项目中具有典型性,引起了海洋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以此项目为例,对项目中使用的动态监视监测方法进行思考分析,总结提出一些围填海管理的新思路,展望围填海管理新模式。

1 项目概况

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海域使用项目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南汇咀以西奉贤区境内,东起临港重装备园区西侧堤,西至水闸,北至现状海塘大堤,南至规划大堤(图1)。共分4个区域,分别为:港区、团结塘、垦南和。

本项目于2012年12月启动抛石坝工程建设,2013年6月抛石坝全部完成进入促淤阶段,2014年9月,本工程启动围区吹填工程建设,2015年11月完成所有施工内容。

2 动态监视监测方法

本项目主要利用遥感监视监测和地面监视监测两种方法进行动态管理。

2.1 遥感监视监测

遥感监视监测主要利用卫星、飞机等科技手段对海域使用、海岸、海岛开发利用进行动态监测,为国家及地方海域管理提供实时、全面的海域使用动态变化信息。监测主要包括低分辨率卫星遥感动态监视监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动态监视监测和航空遥感动态监视监测工作。

根据该项目主要建设进展,在项目施工前、施工期间以及竣工验收等三个建设阶段,分别进行遥感监视监测。每次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数据和基础数据,通过常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对海域使用遥感信息进行提取,从而统计分析并得出项目各阶段的岸线及围填海状态变化。同时将监测结果与申请用海界址范围进行对比,观察有无未批先建、超出用海范围及擅自改变海域用途等违规行为,及时掌握项目进展。主要流程图参考图2。

2.2 地面监视监测

通过GPS、水准仪、差分GNSS接收机等设备对项目平面、高程和宗海界址点进行测量。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在建用海项目现状地形测量;海域、陆域界址点复测;实际用海面积计算和界址点复测比对。

2.2.1 平面控制测量

测区首级控制网拟采用四等(E级)GPS测量。项目联测国家控制点不少于3点,所有布设的GPS点引测自不低于三等精度的国家平面控制点。次级控制网拟采用全站仪测量导线的方式加密,每个项目布设E级GPS不少于3个。测量技术要求见表1。

2.2.2 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采用《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中四等水准测量技术标准进行水准线路布测。测量技术要求按照表2、表3规定执行:

表中:L-水准路线长度;mA-每公里偶然中误差;mW-每公里权中误差。

2.2.3 宗海界址测量

采用差分GNSS接收机进行实时差分定位测量,主要是对用海界址点进行测量,另外加测周围地物地貌点。测量时,采用GNSS-RTK技术,同时安排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草图绘制。首先进行控制点检核,平面较差不大于5cm,然后在每个界址点上采集二次该点的坐标,每次采集不少于20个历元的测量数据,最后以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每次测量时均保证差分信号始终良好,有效观测卫星数≥6,PDOP≤4。某些差分信号不好的界址点,用全站仪配合棱镜进行补测。局部关键地方需加测地表高程(如坡脚转角处,防汛大堤,抛石区内侧等)。用海界址点精度指标如下:

(1)位于人工海岸、构筑物及其它固定标志物上的宗海界址点或标志点,其测量精度应优于0.1m。

(2)其它宗海界址点或标志点测量精度应满足(HY 070-2003)中4.4的规定。即:所测海域离岸20km以内,测量误差优于±1m;离岸20km-50km,测量误差优于±3m;所测海域离岸50km以外,测量误差优于+5m。

3 监测成果

3.1 遥感监测结果

2012年5月,由于施工尚未开始,规划区域内未进行明显施工迹象,不存在未批先建行为(图3a);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是该项目施工的促淤阶段,根据2014年5月的遥感影像,围海规模逐步扩大,向规划范围靠拢(图3b);2014年9月,工程启动围区吹填工程建设,从2015年3月的遥感影像上可以看出,项目围海已大体成型,且符合规划范围要求(图3c);2015年11月,完成全部实体工程,通过2015年12月的遥感影像,可以明显看到堤顶道路已铺设完成(图3d)。根据遥感影像的监测分析,该项目建设实际围海未超出审批范围,占用岸线长度约为2986.77米,符合规划要求。

3.2 地面监测结果

根据测量成果图及上海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圈围工程《海域使用权登记表》上所述宗海界址点对比(图4),得出如下结论:圈围工程审批总面积为105.5806公顷,现实际用海总面积为102.2063公顷,各界址点位和面积均未超出审批范围。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99—02

“十二五”是青海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青海制造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制造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和《青海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及要求,为推动青海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在青海省的推广和应用,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按照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总体部署,在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青海“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围绕“深化应用、服务增效”这一主线,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1 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

加速推进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支柱产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工作。通过改造优化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研究开发能够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核心技术产品,构建辅助企业发展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探索利用RFID及嵌入式远程状态监测等技术开展实时数据采集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多系统集成应用和关键流程的组合应用,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深化管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青海省大型企业跨区域经营、生产和管理一体化的工业发展模式。

1.2 深化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信息集成技术应用

以装备制造业作为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深化企业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提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决策等各个层面上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进一步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

以三维(CAD)技术为核心,大力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中小企业工业辅助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化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青海省制造企业从单纯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型转变,开展产品设计与制造企业间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集成技术的研究,利用信息与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动态技术联盟,探索出一条适合青海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服务模式。

1.4 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

根据青海高消耗企业所占比重较高这一实际情况,树立节能降耗信息化示范企业,大力推进生产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快管控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1.5 构建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构建基于网络的中小制造企业产品设计、虚拟制造、人才培训等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具体需求,应用现代信息化集成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提高青海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降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提升中小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1.6 完善信息化咨询服务体系

结合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以提升青海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完善具有信息化咨询、IT外包、运行维护、项目监理、信息系统测试以及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技术队伍。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化示范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联盟,重点培育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咨询、监理、人才培训的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起覆盖全省的信息化技术推广、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2 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领域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以青海省装备制造园区建设为载体,支持企业之间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集成优化管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量刃工具和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深化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开展产品设计数据与机械加工中心信息化集成技术研究,建立数字化生产车间,提升企业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能力,使企业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潜力、低成本转变,实现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逐步建立数字化企业。

2.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化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4

认真组织和规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病原监测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分布和流行趋势,及时消除疫情隐患;通过抗体监测有效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及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为科学免疫提供监测依据;定期分析评估动物疫情,把握疫情动态,科学判断防控形势,开展预警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根据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情况,积极探索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模式。

二、基本原则

1、市级监测和县级监测相结合。市级计划由市农委按照全省计划统一制定下发,各区县要做好监测所需采样工作。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按照市农委的部署,对各区县重点区域的重点动物疫病开展直接采样监测和分析。

2、定点监测与全面监测相结合。各区县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流行特点,设立固定监测点,实行定时、定点、定量和定性持续监测。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后,分别开展一次全面集中监测工作。

3、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市级和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收汇总分析各县监测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动物疫病流行趋势、疫情特点,做好动物疫病主动监测,设置主动监测点,同时,加强对染病及不明原因死亡动物的检测诊断与报告,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各区县要按照全市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按月度完成常规监测任务。对突发主要动物疫病和新发动物疫病,要及时组织开展应急监测。

4、抗体监测与病原监测相结合。通过免疫抗体监测,及时评估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对监测免疫抗体水平不合格的,分析原因并及时组织补免和强化免疫;通过开展病原学监测,及时掌握动物疫情动态和病原分布情况,分析和把握主要动物疫病流行趋势。

5、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监测,通过监测发现疫情并预警,将疫情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职责分工

1、市农委主管全市动物疫情监测工作,负责制定、调整年度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动物疫情监测结果;组织相关实验室对主要动物疫病开展抽检。

2、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市2012年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开展全市春秋两季集中监测样品的检测,及时汇总分析全市监测数据并上报监测结果。

3、各区县农委(畜牧兽医局)、歙县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依据全市动物疫病监测计划,负责制定年度监测方案并组织开展监测工作,承担全市春秋两季集中监测样品采集和送检工作,各区县监测方案于4月31日前报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四、重点工作安排

1、设立市级固定监测点。各区县根据自身动物养殖情况、流通模式和地理环境,分别设立1-2个畜禽市级固定监测点,由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每季度开展一次直接采样监测,重点监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固定监测点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与监测方案一并报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做好监测工作。各区县要按照全市监测计划,按时完成下列工作:

(1)集中监测样品的采集与送检。按时完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狂犬病春秋两季集中监测样品的采集工作,并分别于5月20日和10月21日前,将样品与抽(采)样单(附表1)及采样汇总表(电子版)(附表2)送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组织开展主要动物疫病常规监测工作。各区县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常规监测工作。

(3)做好家畜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监测工作。

(4)按时完成牛海绵状脑病外来动物疫病样品的采集送检工作。

上述各动物疫病的监测计划详见附件1-2。

3、各区县根据全年监测工作需要,及时上报诊断试剂订购计划至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诊断试剂所需经费由各区县财政自行解决。

五、监测结果报告及处理

1、各区县要按时通过“全国动物疫情监测和疫情信息系统”向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上报疫情监测结果和动物疫情信息;每个季度报送一次动物疫情监测和疫情总结及疫情分析评估报告。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5

一、全年工作任务进展及完成情况

(一)全面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一是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药品、耗材、医学检查等收入挂钩。人民医院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通知》的要求,严格落实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不准违规收费、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不准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医疗广告、不准以商业目的统方、不准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不准收受回扣、不准收受患者“红包”。二是继续完善“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深入开展医疗费用“床前结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临床路径管理、节假日门诊等便民利民措施。至2018年10月按“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住院病人5人。医院检验科生化检查、血液分析、电解质分析三个项目参加青海省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工作,提高医院临床检验质量,确因病情变化需要复查,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减轻患者负担。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对危重病人实行“三先三后”制度,即先就诊、后挂号,先抢救、后交费,先住院、后办手续,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三是按照《青海省医疗机构全面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人民医院已将120种疾病列入临床路径管理,并制定了10种单病种,进一步规范检查和治疗行为,实现患者明白就医,努力控制医疗费用。

(二)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制定了《大柴旦医联体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分级诊疗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中确定了常见病病种范围、出入院标准、转诊原则、转诊条件、转诊指征及相应的双向转诊程序。2018年1-9月医院门诊人数6092人次,较上年同比增加37%,急诊人数1698人次,较上年同比增加6%,住院26人次,同比增加7%。完成各类体检3197人次。二是依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构建医疗联合体指导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5]116号)、以及《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海西州构建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西政办[2015]118号)文件精神,与格尔木市人民医院组建松散型医疗联合体,与马海卫生所建立医疗集团,开展双向转诊制度。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现已与马海卫生院、柴旦村卫生室建立医疗联合体,并制订了《大柴旦行委联合体合作协议书》。积极推进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行委人民医院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实施人事、业务、财务、药品采购、人事一体化管理。三是急诊急救工作。截至目前,人民医院共派出急救车129车次,共计救援患者147人次。转诊率为4%。

(三)巩固基层综合改革成果。一是按照海西州卫计委关于印发《海西州2016-2020年度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的要求,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与马海卫生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派出医务人员到马海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共选派马海卫生院5名医务人员参加相关卫生人员培训,提升马海卫生院服务能力。二是2018年共计派出9人次到马海卫生院驻点帮扶;辽宁阜新阜矿集团总医院、绍兴市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在马海卫生院开展了义诊活动。

(四)改善加强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一是执行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价格,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常用药品价格,不自立项目、分解项目收费或擅自提高标准加收费用,不重复收费。二是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药品在青海省医药平台采购,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实药品医用耗材购销“两票制”。开展《处方集》、《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加强合理用药管理。

(五)增强医疗服务综合能力。一是按照省、州卫生计生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区中藏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在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设置中蒙医外治科,抽调1名具备蒙医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师,向患者提供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牵引等十项医疗服务,截止目前,共累计服务患者356余人次,进一步满足了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二是按照“谁接生、谁接种”原则,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卡介苗接种登记工作。2018年医院出生新生儿2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乙肝疫苗首针、卡介苗接种登记工作。三是按照《2017年海西州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方案》、《2017年海西州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要求上报食源性疾病0例,2018年10月上报2例手足口病。四是继续加大筛查五项基因监测,广泛宣传优生优育知识,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工作中积极沟通,同心协力,稳步推进此项工作,2018年1-10月共完成28例宫颈癌基因筛查,12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对口帮扶工作。一是2018年累计共派出75人次参加各级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选派9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辽宁省阜新矿务局总医院、绍兴市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大通市人民医院进修学习普外、放射、检验、护理、内科等专业。二是辽宁阜新阜矿集团总医院派心血管内科、妇科、骨科3名主治医师到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驻点帮扶。2018年10月浙江省绍兴市卫生和计划委员会与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社发局签订了《浙江省绍兴市对口支援青海西州大柴旦行委医疗卫生工作协议书》与绍兴市人民医院、绍兴市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为期三年并资助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人才培养资金10万元。

二、其他卫生工作任务进展情况

(一)结核病防制工作。一是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参加省级举办的结核病防治培训,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二是举办了结核病危害及防治宣传活动共7次。共悬挂横幅10条,展出展板9块、宣传材料2400余份。发放印有“结核防治知识”的纸杯500余个、手提袋800余个、毛巾600余条、抽纸1000余合。现场咨询和参与知识问答群众900余多人次。三是按照工作规范指定专人负责结核病人登记及网络直报工作,在规定的时限完成各类报表和网络报告,未发生迟报、漏报、缺报现象。截止目前初诊病人数为22人,发现病人数为零,追踪信息管理情况:外地上报我地区结核病1例,并对该病人进行追踪管理。

 (二)传染病防制工作。一是实行24小时网上疫情实时监控和分析,每天2次对网络疫情报告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迅速进行预警处置。二是每月按照要求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数据,汇总上报州疾控中心。目前共监测673人次。三是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讲、培训工作5次,对辖区内的医务人员32人进行了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对我区所有师生以授课形式讲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四是大柴旦中心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核实调查处置。加强中心幼儿园消毒隔离措施,切实落实各项防控制度,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

(三)地方病防治工作。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贯彻2018年包虫病防控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包虫病防治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完成包虫病人群筛查任务3209人。二是鼠疫防治工作。按照《海西州鼠疫防治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完成鼠疫演练1次,举办培训2次,宣传4次。根据《2018年全省鼠疫防治重点工作安排》,进行了广泛宣传,多形式、多举措提高全民防控意识,抓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群众防鼠意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通过宣传栏、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进行鼠疫防治知识宣传,全面普及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发现病(死)旱獭、大量死鼠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的“三不三报”制度,充分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鼠疫防治工作中来,增强了对鼠疫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截至目前,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份。三是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理。加强疾控中心检验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配备实验室设备设施,促进实验室工作稳步开展。4月19日按照州疾控通知,积极做好我区食品、饮用水的采样工作,对我区多家超市及商铺食品进行购买采样,对我区3家水厂出厂水及入户对末梢水进行采样,及时运送样品至州疾控检测。

(四)妇幼保健工作。一是每季度按时上报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报表,2018年度上半年(1-6月)产妇住院分娩10人,住院分娩率100%,无高危产妇,无新生儿死亡及破伤风病例发生,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了100%.5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100%,末发生5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的死亡。二是认真开展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和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截止10月份在柴旦人民医院住院分娩产妇人数为2。孕产妇母婴阻断检测28人未发现阳性患者。开展计划生育服务项目,查环15人,查孕215人,随访32人,免费发方避孕药具438人次。

(五)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是高度重视,积极部署。根据州卫计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我辖区情况,制定了《大柴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人民院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共卫生科、乡村医生、基层卫生站,成立了7个健康服务团队。二是广泛宣传,深入动员为保证服务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对就诊居民进行宣传;通过发放“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的宣传单进行宣传;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入户的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明确原则,分级管理。分片服务、明确责任,以辖区7个基层卫生站及卫生室,保证大柴旦所有居民均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卫生站和村卫生室组成了由“一位医生、一位护士、一位公卫人员、及乡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明确所管辖的村居分布,并在各村部设立“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联系方式等信息。2018年全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3216份,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分别为49人、229人。与居民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合同2198份,建立了母子保健册83份,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服务。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了健康素养与避孕药具管理项目。

(六)全面开展卫生监督工作。一是今年对公共场所进行了卫生监督,完成每年至少2次以上监督的覆盖率,监督覆盖率100%。按照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制度管理,已对全区28家住宿业、9家美容美发、1家洗浴场所实施了量化分级管理,量化率达100%。同时,对10家住宿场所、1家沐浴场所和9家美容美发场所的室内空气CO2、PM10、甲醛;床上卧具、毛巾、茶具、剪刀、梳子、美容工具等的菌落总数、大肠杆菌和金黄素葡萄球菌进行了快速抽检。经过抽检所有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今年,国家监督中心“双随机”任务共下达2次:我区共抽取被监督单位7家,上半年有:生活饮用水单位1家、公共场所1家、餐饮具单位1家;下半年有:医疗机构3家、传染病防治单位1家。截止10月底,全区“双随机”任务顺利完成。全区的完成率为100%、完结率为100%。二是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工作。监督所对辖区1家二级甲等公立医院、1所疾控中心、l所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6家诊所、3家企业医务室进行彻底监督检查。医疗机构无出租承包科室的现象、无超范围诊疗活动,计划生育服务站未发现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我区没有采供血机构,无非法采供血违规现象。放射科持有效《放射诊疗许可证》开展活动,并按规定配备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放射诊疗设备定期进行防护性能检测。三是医疗废物卫生监督工作。辖区内13家医疗机构均与青海纬峰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合同》,医疗废物处置协议签订率为100%。通过对医疗废物的集中收集,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医疗废物的管理,强化了各医疗机构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的防止医疗废弃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产生的危害,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环保责任,规范了医疗废弃物处置的行为,推动了全区卫生环保事业的科学发展。四是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大柴旦行委卫生监督所对大柴旦自来水公司和锡铁山自来水公司进行了卫生监督检查、监测,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 749-2006】各项技术指标,我区居民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五是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我所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在今年3月和9月对全区2家学校及2家托幼机构开展了学校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在开展学校风险隐患排查的同时加强日常监督工作,基本做到了一周一查,共检查柴旦地区学校10余次,下达监督意见书8份,各学校均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创建国家卫生镇的工作要求,现有公共卫生资源已无法满足今后工作的需求,行委疾控中心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设备配置,无法满足更高的工作要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妇幼保健工作由行委疾控中心和人民医院各自承担一部分,由于每个单位的人员有限,技术力量有限,导致工作力度弱,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成为制约我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2.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总体资源不足和局部浪费并存,我区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柴旦镇,由于我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较分散,各居民点的医疗设备简陋,技术人员缺乏,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

3.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薄弱。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尚未牢固确立,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还不到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不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健全,疾病防治任务依然严重,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4.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由于我区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全区总人口较少,医疗服务资源总量小,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少,且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中高级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导致整体医疗技术服务水平难以提高,难以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四、2019年工作计划

(一)加大推进公立深化改革。一是巩固人民医院综合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人民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建立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二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行委人民医院同格尔木市人民医院的沟通联系,积极打造西部医疗联合体的升级版。争取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实现紧密联合协作,提升我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半年做好基本公卫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下半年开展个性化服务签约工作,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30%以上。

(二)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和妇幼健康服务。坚持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管理,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加强生育状况监测和流动人口管理。落实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妇幼健康保障工作,加快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儿童急救和孕产妇危重症救治水平,保障母婴安全。开展遗传性出生缺陷、女性HPV等五项基因检测项目,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行委研究出台鼓励引进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办法,吸引具有一定医疗技术能力的医学人才,来柴工作。加强牧区卫生适宜人才的培养。财政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安排社区卫生服务必需的工作经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及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启动经费和人才培养、工作经费等。加强我区卫生应急能力体系建设,培养应急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应急物资,加强人员培训和模拟演练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大对中藏医药工作的经费投入,增加专项经费,用于发展中藏医事业,使中藏医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合理规划全区医疗布局。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加强宏观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度超前规划全区医疗卫生区域布局,安排好“十三五”期间卫生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本着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的要求,合理设置新建项目。按照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大对卫生资源的调控,促进其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有序,整合优化各层次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及协作关系,形成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在统筹发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中藏蒙医、人才队伍与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与发展。

(四)通力协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继续加强利用外部的优质医疗资源,来帮助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管理流程,积极转变医务人员现有的服务意识,服务模式。在做好绍兴市人民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辽宁阜新矿务局总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与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在骨科、心内科等重点学科领域开展对口帮扶,以帮助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打造以创伤急救为主的综合医院。

(五)抓好重点传染病监测与控制。一是推进结核病“三位一体”防治模式,督促行委人民医院加大初诊病人的登记、筛查,提高病人发现。二是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严格按照艾滋病项目的相关要求,扎实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三是继续强化健康教育工作。以结核病、鼠疫、艾滋病、手足口病、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等工作为重点,加大健康教育的投入,做好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四是按国家相关规定落实工作流程和制度,切实落实免疫规划工作,加强对个预防接种点的督导检查,制作二类疫苗接种登记本,严格按照二类疫苗接种的流程和制度进行二类疫苗的接种登记,按照二类疫苗制度的管理要求告知填写知情同意书,严格加强免疫接种规范化建设。五是加强鼠疫防控宣传。一旦发现鼠疫疫情立即上报,并按程序处置;开展包虫病人群筛查工作。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6

(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方向)

申报指南

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是我省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面向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科研优势,加强行业、区域的协同创新,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申报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中央在琼企事业单位,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单独或联合申报。

(二)项目申报单位运行管理规范,具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基础条件,财务状况良好,有研发经费投入,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等匹配条件。

(三)鼓励企业牵头或产学研联合申报。立项的项目中,企业牵头或产学研联合申报的项目占比不低于40%。

高新技术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由企业牵头申报的应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的,应与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联合申报。

正式申报时,两家及两家以上单位联合申请的项目应提交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应明确各方的职责、研究内容、成果提交的时限、经费的来源及分配方式等主要内容,并经法人单位盖章。

(四)项目产业化示范及应用地点应在海南省内。

(五)项目组成员、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具有良好的信誉。 

(六)企业单位当年申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不得超过1项,违反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七)企业单位(含合作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财政补助经费,并出具承诺函。

(八)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牵头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不受限项限制。

(九)项目负责人为在职人员,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十)已承担2项以上(含2项)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未验收前不得继续申报项目。

(十一)作为项目负责人,当年申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不能超过1项,违反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十二)承担新冠肺炎应急项目的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新冠肺炎应急项目不计入第(十)款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数量。

(十三)涉及生命与健康领域的项目须遵循生物安全及伦理相关法规。

相关单位应建立资质合格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科研活动加强审查和监管;科研人员应自觉接受伦理审查和监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应遵守《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须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二、现场核查

通过会议评审拟立项的项目进行现场核查时,企业单位(含合作单位)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年度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完税证明材料等。

(二)项目组人员学历、职称及社保部门出具的参加社保证明(一年以上)等,如属临时聘请或合作的研发人员,需提供临时聘请或合作的证明材料。

(三)项目实施需要试验和示范基地的,需提供自有产权或租赁、合作的科研基地的证明材料,包括产权证、租赁合同、合作协议及土地的红线图等;

三、征集方式

项目采取公开征集的方式组织申报。项目单位根据申报指南内容以项目形式整体申报,并推荐一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四、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2年,从立项时间起算。

五、资助额度及要求

资助额度分为两个档次:重点支持项目A档80(含)-50(含)万元,面上项目B档50(不含)-30(含)万元。项目评审和立项时,经费不予跨档调剂。各申报单位按照科研项目资金与研究任务相匹配的原则,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编制预算。项目立项时,省科技厅根据专项资金总额综合平衡安排支持经费,但不得压缩任务内容和考核指标。

六、资助方式

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方向)资助方式为事前资助,项目立项后,资金一次性拨付。

七、支持方向

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分为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科技合作和软科学研究五个方向,其中软科学和科技合作方向的申报指南另行。

(一)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由企业牵头申报的应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的,应与高新技术企业或本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联合申报。

1.新一代信息技术

A档

(1)智慧海南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2)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金融科技、社会管理、医疗等领域技术研发、应用。

(3)基于虚拟技术的防灾减灾演示、应急救援演练、制造业研发设计、教育、医疗、农业等技术研究、应用。

(4)区块链技术在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数据资产运营等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示范。

(5)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关键零部件及技术研究、应用。

B档

(6)虚拟现实数据处理、场景合成、软件开发工具包、中间件等共性关键技术和专用软件研究、应用。

(7)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研发。

(8)面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9)物联网、智能影像、超高清视频、密码技术、5G等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数字经济、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创新。

(10)动漫游戏、创业设计、影视制作、电子竞技、数字音乐等数字创意技术研究、应用。

(11)嵌入式操作系统、重要应用软件等IPv6 相关技术研发、应用。

2.先进制造技术

A档

(1)全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基材料、超滤膜等新材料研究、应用。

(2)高性能合成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石化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领域技术研究、应用。

(3)海洋防腐、防污材料技术研究、应用。

(4)海洋油气、矿产勘探等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研究、应用。

(5)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材料研发、应用。

(6)车载互联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车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7)机械、仪器仪表、控制及材料等核电国产化关键部件研究、应用。

B档

(8)装备工业设计、数字创意设计、邮轮游艇设计、智能建造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9)智能驾驶、车路协同、5G网联通信、测试等智能网联汽车交叉融合技术研究、应用。

(10)炼化行业升级改造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11)太阳能,氢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应用。

(12)绿色环保水泥与混凝土、新型功能玻璃、新型建材等绿色建材技术研究、应用。

3.航天航空及海洋信息

A档

(1)海洋空间信息、海洋观测等海洋信息感知、监控预警及传输装备研发、应用。

(2)海洋观测、北斗服务、海洋灾害及生态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应用。

(3)火箭测试、指挥控制、地面辅助、气象保障、射后恢复等技术研究、应用。

(4)航空、火箭和卫星等发动机及机载设备的维修、检测技术研发。

(5)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航天遥感数据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应用。

(6)遥感数据获取、多源信息融合处理、三维可视化展示等技术研究、应用。

(7)多用途无人机研发、设计、制造及综合监管等技术研究、应用。

(8)航空航天用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应用。

4.其它(A档)

省委、省政府重点谋划部署高新技术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应用。

(二)现代农业

1.种植业

A档

(1)开展热带果树、瓜菜、粮食、油料作物、特色花卉和茶叶等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研究。

(2)开展“三棵树”(槟榔、椰子、橡胶)组培快繁、种苗繁育和林下种养技术研究;开展“三棵树”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B档

(3)开展海南药用植物和降香黄檀等珍稀树种的良种选育与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4)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综合治理。

2.畜禽业

A档

(1)围绕海南地方特色畜禽,开展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高效繁殖等技术研究,提纯复壮地方畜禽品种和选育新品种。

(2)开展畜禽产业化绿色环保、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B档

(3)开展畜禽病虫害快速诊断检测、预防及综合防控等技术研究;开展畜禽高值化饲料、替抗饲料添加剂及高效安全药物等产品研发。

3.水产业

A档

(1)开展海南淡水鱼类种质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评估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展主要热带特色水产养殖动物优质亲本保存、种质改良、种苗繁育、绿色健康养殖、种质库构建等技术研究。

(2)开展海水珍珠贝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开展热带海藻养殖技术和高值化利用研究。

(3)开展深远海渔业新资源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4)开展尾水处理等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养殖新模式构建。

B档

(5)开展热带海洋牧场海珍品资源增殖技术及休闲渔业装备研究、集成应用与示范。

(6)开展热带水产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检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开展水产养殖动物高值化饲料、替抗饲料添加剂及高效安全药物等产品研发。

4.农业环境与生物安全

A档

(1)开展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开展复合高效、缓释控释、绿色环保等新型肥料研究;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与利用研究。

(2)开展耕地有害污染物的监测评价、综合治理与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耕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3)开展进出口动植物及产品携带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技术及处置技术研究,开展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生物安全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

B档

    (4)开展热带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5)研发高效低毒低风险新型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与种子生物制剂、害虫理化诱控产品和天敌昆虫。

5.农机装备与农产品加工

A档

(1)开展热带特色果蔬、花卉、茶叶等的加工、生物绿色综合保鲜、冷链贮运等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2)开展槟榔提质、节能降耗、质量安全控制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B档

(3)开展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研发及集成应用;开展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

(4)开展种子小规模化加工过程中的烘干、仓储、包衣等关键技术、工艺流程及装备的研究。

(5)开展水产和畜禽产品的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

(6)开展椰子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研发。

6.其它

省委、省政府重点谋划部署的其他现代农业领域技术研发。

(三)社会发展

1.生命与健康

A档

(1)开展市场亟需化学药品新型制剂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展临床亟需、疗效确切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治疗药物仿制药研究;开展复杂制剂、缓控释制剂、微球、脂质体、新适应症等、新型增溶技术方向药物研究。

(2)支持开展抗体药物、血液制品等生物创新药物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等新型生物药物研发。

(3)开展医疗机构制剂、经典名方和南药、黎药等民族民间医药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研制;开展中药工艺改进及质量标准提升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

(4)开展海南特色模式动物资源的创新研究及应用。

(5)开展重大疫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6)开展热带病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控与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

(7)开展海南康养气候资源挖掘技术、海南康养旅游气象条件预报技术、气象敏感性疾病康复气象条件预报等相关科学研究。

(8)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图像解析等先进医疗技术研究。

B档

(9)开展沉香饮片和含沉香经典名方及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以及人工种植沉香的有效成分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降香心材形成机理与技术开发及应用。

(10)围绕肿瘤、代谢病、心脑血管病和骨质疏松、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流行特征与分布规律,开展相关疾病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预后与生存质量评价、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关键技术研究。

(11)开展结核病等疾病诊断试剂、治疗药物等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12)开展中医治未病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符合中医特点和规律的临床诊疗创新方法研究,促进中医科学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13)开展热带雨林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14)开展新型穿戴式、移动式、便携式、植入式、远程健康监测技术及设备研究。

(15)开展老年常见疾病防控、诊断、治疗、功能维持和康复护理及养老服务等相关技术研究。

(16)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及屈光弱视的监测、管理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7)开展职业健康领域科技攻关。

2.海洋科技

B档

(1)开展南海区域重大天气气候灾害及预报预警技术、海洋灾害与风险防控技术、海洋污染预报及其损害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2)开展多元化的重要渔业水域环境优化调控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3)开展海洋生物制药、活性物质与海洋生物保健品、深海生物基因等海洋生物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3.生态环保

A档

(1)开展海洋、森林、土壤等生态系统碳时空格局表征、碳动态监测方法、碳增汇减排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2)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3)开展流域-近岸海域水体、水量和水质、水生态与服务功能的综合调控、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监测、健康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4)开展针对海南特点的热带岛屿、海洋岛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5)开展针对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6)开展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推进节水创新技术、产品、设备应用。

4.公共安全

A档

(1)开展针对重大疫病的检验检疫安全保障技术、综合防控技术、病毒溯源及快速检测技术备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2)开展食品安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B档

(3)开展灾害性天气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报预测技术、影响评估、综合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4)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关键科学技术研究。

5.其他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启动一批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道路。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

1、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倡导和鼓励节水、节能、低物耗、低排放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实施一批技木改造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由省经贸委负责。

2、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电子与电气产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石油与化学工业四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传统产业。由省经贸委负责。

3、按照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由省经贸委、省环保局负责。

(二)水资源配置

4、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固25个病险水库,治理6条河道,拦蓄50条河道,解决20.9万历史性缺水人口吃水困难,实施16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开展防潮堤、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由省水利厅负责。

5、加强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胶东引黄调水工程建设。由省水利厅负责。

6、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抓好综合治理小流域133个、风沙片24处,修建基本农田62万亩,经济林110万亩,水保林88万亩,封禁治理200平方公里,建设小型蓄排灌水工程2万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开展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和省级监督区的设立、公告工作,开展5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由省水利厅负责。

7、积极推进节水型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培育节水型企业。搞好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由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负责。

8、编制《山东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山东省水功能区划》。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组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对严重超采区划定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并向社会公告。由省水利厅负责。

(三)国土绿化

9、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大力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突出抓好荒山荒滩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村镇绿化、国土场圃、湿地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努力保护绿色资源,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文明,促进实现国土全面绿化,确保全省林木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由省林业局负责。

10、加快平原绿化、封山育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四大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搞好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经济林保护,切实加强林业“三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造林合格面积300万亩,封山育(护)林300万亩,新建及完善农田林网35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亿株,中幼龄林抚育800万亩。继续搞好国家和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由省林业局负责。

11、开展森林防火“四网两化”建设,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及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由省林业局负责。

12、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绿化结构,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00公顷。发展节水型、生态型立体绿化系统,加快园林城市建设进程,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园林城市,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园林城市群。由省建设厅负责。

(四)污染防治

13、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突出抓好省辖淮河、海河以及小清河等流域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由省环保局负责。

14、继续治理大气污染。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新、扩建燃煤电厂、热电厂同时配套脱硫设施,组织实施,6个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关闭10万吨以下规模不能稳定达标的水泥厂。由省环保局、省经贸委负责。

15、严格执行机动车辆销售环保准入制度,在济南、青岛等城区内规划建设6个天然气加气站,发展以天然气为动力的机动车。由省建设厅、省环保局负责。

16、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管理。启动3个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工程;建成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和17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全省固体废物管理网络,加强进口废物的管理,防止境外危险废物进入省内。由省环保局负责。

(五)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推广

17、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开展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示范试点与推广工作。由省经贸委、省环保局负责。

18、推行清洁生产和IS014000认证,开展或完成70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60个单位的IS014000认证。由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负责。

19、在煤炭、建材、电力、轻工、化工、冶金6个行业,培育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点企业、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由省经贸委负责。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合理布局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建成1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万立方米/日。实施中水回用工程。由省建设厅负责。

21、建成4个城市垃圾处理厂,新增垃圾处理能力2000吨/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由省建设厅负责。

22、完善供热基础设施,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和范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00万平方米。建设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和配套工程,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煤气等气体热源,新增城市燃气20万户。由省建设厅负责。

(七)生态保护与建设

23、推进环保模范城的创建工作,争取潍坊、日照等5个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由省环保局负责。

24、继续开展“双百工程”建设。章丘市、胶南市、青州市、鄄城县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并获命名,上报6个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公布10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申报1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完成济南南部山区等8个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评审工作。由省环保局负责。

25、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绿色社区活动。上报2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10-1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开展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试点工作。由省环保局负责。

26、完成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组织编制并完成半岛城市群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由省环保局负责。

27、组织实施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恢复治理,清理整顿城市规划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矿点,并分批分期进行恢复治理。新建3-5个国家、省级地质公园。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28、制定全省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建成国家、省和市(县)风景名胜区体系,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作,加强旅游开发与活动中的生态保护。由省旅游局、省建设厅负责。

(八)生态农业推广

29、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建设20个生态农业县,规划并建设烟台、潍坊、东营、威海和日照5个生态型高效农业经济区。由省农业厅负责。

30、建设有机食品基地1000公顷,绿色食品基地3万公顷,无公害食品基地6万公顷。培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由省环保局、省农业厅负责。

31、重视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积极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促进畜禽养殖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搞好农膜回收利用。由省农业厅、省环保局负责。

(九)海洋生态保护

32、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国债项目、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进度,做好碧海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的季报工作。开展“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行动计划”的前期工作。改善近岸海域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5%以上。由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

33、实施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开展莱州湾、胶州湾生态整治的前朝工作;开展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赤潮监测、海水养殖区监测;建立滩涂、浅海无公害高效优质生态养殖带;严格执法,加强休渔期和禁渔期管理。由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

(十)监管能力建设

34、开展水质自动监控网络、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网络、重点污染源监控网络、环境信息网络等建设。由省环保局负责。

35、加强省级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中心、17个市及县级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站建设及仪器设备配置。由省林业局负责。

36、加强省、市生态监测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制定和完善生态监测体系,进行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监测。由省环保局负责。

三、主要措施

(一)围绕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四个关键环节,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由省经贸委、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环保局负责。

指导各市政府组织力量编制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由省环保局负责。

(二)各部门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本工作要点,制定部门生态省建设工作计划。将建设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由省人事厅、省环保局负责。

(三)加大各级对生态省建设资金投入,制定生态省建设专项投资计划。根据生态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财政部门视财力情况,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省建设规划和重点项目补助,列入年度预算;从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生态省建设重点项目,并列入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负责。

(四)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议》,提请省人大审议《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完善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体系,发挥社会监督、新闻媒介监督的作用,促进生态省建设的健康发展。由省环保局负责。

(五)加强生态省建设的宣传教育,将生态省建设、循环经济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教育。编制《山东生态省建设党政干部知识读本》。各类院校要将生态省建设纳入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比例的生态环境及生态课。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环保局负责。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环渤海污染;“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污染

Astract:Thewarningof″Bohaimaybecome''''DeadSea''''″fromtheoceanenvironmentexpertmakes″theblueseaactivityplanofBohai″comingout:However,intheyearofthefirst″treatment″in″theblueseaplan″,isover,peoplediscoverthecurativeeffectof″bluesea″verysmall,Bohaistillcoveredwith″mistofdeath″:So,whatis《theblueseaactivityplanofBohai》,withrenovatingtheoceanenvironmentpollutionplanimplement,whypollutionturnsworseonthecontrary?

Keywords:pollutionaroundBohai;theblueseaactivityplanofBohai;pollution

2001年,面对海洋环境专家“渤海可能变成‘死海’”的警告,为了拯救渤海,国家四部局联合海军?环渤海四省市(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政府开出了斥资555多亿元?15年三个疗程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药方。计划在2005年“碧海计划”第一个“疗程”的结束之年,使渤海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让人们大失所望的是,根据《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3年相比,渤海海域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分别增加280平方公里?2060平方公里?2470平方公里。2006年上半年,渤海污染状况依然没有好转而且呈现整体恶化趋势。显然,“碧海”药方疗效甚微,渤海依然笼罩“死亡阴影”。那么,什么是《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为任的计划实施后,为何污染反而加剧?渤海的污染治理如何能更见起色呢?

事实上,环渤海地区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深受重视。1986年,环渤海地区建立了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及其17个省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成的环渤海环境保护协作组,编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协作组织。2001年,国务院又批准实施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作,成为“33211”工程。“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旨在促进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要分阶段推进,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其日程表为2001—2005年,使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2006—2010年,海域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2011—2015年,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

随着备受重视?设计完善?部署科学?以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为任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本应能还渤海波清浪白?鸟飞鱼跃?一片碧海的“鱼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然而,三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渤海的污染反而加剧了。那么,原因何在呢?

第一,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它自净能力有限。渤海是全球1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水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有限,更新周期长达15年,几十年的污染积累很难在几年内消除。渤海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流域周边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和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产品跑冒滴漏?船舶生活污水?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外,海岸曲折?水流交换不畅,也使得海水的温度?PH值?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从2005—2006年中,天津市海洋局对15个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监测数据表明,天津市入海排污口总体环境质量状况污染严重,93:3%的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超标入海排放现象不仅发生在天津。《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辽宁?河北?山东超标的排污口数量分别为54个?31个和75个,分别占所监测排污口数量的65:1%?96:9%和96:2%。

第二,多头管理造成“群龙闹海”?“治而反污”的现状。由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因而在渤海污染治理上,惊动了环保?海洋?海事?渔政?交通等多部门,形成山东?天津?河北?辽宁多省?市齐抓共管的局面。然而,奇怪的是这么多部门齐抓共管,不但没有治好,反倒越治越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两条:一是“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严重,无法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二是渤海致污源涉及多个省份,污染责任认定比较困难,容易相互推诿。各个省市往往各自为战?治理步调不一致也是造成渤海污染治理不见效的重要原因。

第三,“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本已脆弱的海洋环境不堪重负。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由于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了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才?流通的突出优势,并且抓住了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北京奥运的历史机遇,近年来经济迅速腾飞。然而,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排污总量有所增加,环境更加脆弱。比如,环渤海地区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它们的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约束强,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生产工艺落后,渤海遭到空前的污染,变成了“纳污池”和“垃圾场”。

第四,狂捕滥捞也是祸端。不可否认,狂捕滥捞也给渤海的水产资源以致命打击。由于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渤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生产力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山东省15万平方公里近海渔场除部分中上层鱼类外,大宗品种洄游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局部海域呈“荒漠化”。曾经盛极一时的渤海中国对虾和小黄鱼产量分别由历史最高年份的4万吨和1:9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00吨和几十吨。当务之急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减少捕鱼船,帮助渔民转产,防止捕捞过度。同时,要坚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上马。

第五,治污资金短缺是羁绊。据了解,由于资金匮乏?市场化运作机制未建立起来等原因,碧海行动计划建设项目进展还不理想。有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治理设施建设的进展和运行情况不容乐观。辽宁省政府最新的一份资料显示:“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尚有三分之一没有开工建设,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资金投入未得到相应的保障,中央没有补助,地方特别是县区经济困难,建设资金难以到位……”类似的观点,在环渤海区域的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六,法律体系存在缺憾。《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建设的滞后是影响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我国1982年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后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相关的配套法规并没有随之修订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可以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执行,目前还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外,沿海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岸带环境管理等还存在着立法空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遏制海洋环境污染关键靠法制,只有把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海洋污染不再继续。

目前,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增长极,应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并重。要做好环渤海地区污染治理则是当务之急。究竟该如何突围污染?“拯救渤海”呢?

第一,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建立区域性河海污染统筹防治机制。环渤海四省市对保护海洋环境具有共同的责任,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性污染统筹防治机制。通过把渤海综合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交给环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从而为渤海环境执法扫除“障碍”。首先,解决越治越污问题,关键要强化各省?市大区域的环保战略意识,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相关省市应该把治理渤海污染?保护渤海的环境当成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应该有你我之分,各自为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通报6起重大环境突发事件时,就曾指出:“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将取代个体的污染,成为我国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要消除“布局性的环境隐患”,要对抗“结构性的环境风险”,要在区域内进行环境?资源的整合,建议建设跨省市的联合污水处理厂,加强对入海口已有湿地的保护,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河口湿地的清污能力。其次,应该弱化部门利益?强化部门责任问题。绝不能因为多个部门齐抓共管越治越污,就放松了对部门的责任约束。各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环保?海洋?海事?渔政?交通等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监察执法工作,尤其要认真解决“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问题,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于不能履行职责的部门,中央和国家有关方面要严格追责问责,依法严惩。

第二,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在加大对环渤海地区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针对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应加强管理力度。比如,为了彻底治理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天津市出台了十条严治污染企业的措施。这十条措施是:(1)对清理出的死灰复燃的小冶炼?小炼油等企业,一律取缔,采取拆除设备?断水断电的强制措施,对有工商执照的,要吊销执照,防止死灰复燃;(2)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企业一律关门,生产设备就地销毁,严禁向其他地区转移;(3)对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项目必须立即停产,拆除生产设备,一律不得恢复生产;(4)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5)对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有偷排偷放违法行为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6)目前已经停产的企业,未经市环保部门验收,一律不得开工生产;(7)拒不执行停产决定的企业,一律由区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强制执行;(8)对治理达标无望的,一律关闭;(9)企业建设过程中需同时修建和完善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解决污水排放出路问题;(10)对环保审批?验收和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健全,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要采取严格的日常监管措施,确定稳定达标。环渤海经济圈不可缺少环保这个关键的内容,环渤海经济圈首先应该是环渤海环保经济圈。

第三,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由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由于渤海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并存的特点,而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没有具体规定一些可操作性条款,专家们认为,还应制定专门的《渤海法》,使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问题实现从原则规定到具体实施的转化,在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组织下,建立环渤海各省市协调机制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力,相对淡化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执法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

第四,预防海洋污染关键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利用生物技术改进海洋生态环境。渤海治污的主要阻力源于向渤海排污的受污染流域污染源的种类多并过于复杂。治理渤海环境污染的重点是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海洋部门要根据渤海的海流?被污染情况及海域沿岸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来确定渤海能够接纳的污染物限度。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污染物入海总量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根据海域的污染物最大接纳量来分配各个排污口污染物的排放量。尤其是沿海省市流域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海事?渔政?交通和海军要采取措施防止?减轻和控制船舶及港口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同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安全生产监督局已经联合下发通知并在全国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可借鉴美国的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他们通过酶打开污染物质中更复杂的化学链,将其从高分子有机物降解为低分子有机物或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这种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工业废水?湖泊?河流?景观水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中;也可利用不同生物的吸收?摄食?固定?分解等功能来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借鉴此项技术,我国在渤海有机物聚集较多的内湾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紫菜?江蓠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五,树立科学发展观,排除渤海治污的内在阻力,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和高效使用。要搞好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但值得思考的是,在明知会造成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仍持续向渤海排污,除了法制观念淡薄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企业治污积极性不足。事实上,污染严重的企业往往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陈旧落后,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环保矛盾。以辽宁省葫芦岛锌厂为例,随着国家调整对大型国有企业发展的支持战略,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的经营负担加重。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中尽量挤出资金,用于帮助企业提升环保能力,国家环保总局也几次特许其延期达标。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厂方都尽可能“省”几道工序,少投几种药剂。显然,在生存和健康面前,工人们选择的是生存;在稳定和环保面前,政府选择了稳定。另外,《中国经济周刊》调查还发现,严重污染的背后是“法不责众”的企业心态。显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是“污染容易治理难”的环保困境。为调动治污积极性,填补治污资金不足,可以考虑治污项目市场化的改革。环渤海省市就此做了有益的市场化尝试,如辽宁省近年来在筹措环保项目资金方面,采取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拓宽外资渠道?积极推进治污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及运行管理市场化改革和按市场要求调整污水处理费等一系列措施。专家认为,治污项目如能赢利,将为其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同时可有效缓解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情况,实现环保与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市场化和政府公共经济行为的合力,希望往日碧波浩渺的渤海早日摆脱“海洋环境污染”这一多由人类自身行为制造的自然灾害,达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人水相谐的感人境界。

参考资料:

[1]渤海治污“越治越污”没治了吗?www:people:com:cn/

[2]肖笃宁:地球科学系列——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长江水域 船舶溢油 应急预案

船舶溢油应急反应组织指挥系统

防止船舶污染是长江水域搜救中心的重要工作,为建立和完善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体系,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职责,本文重点探讨船舶溢油应急反应组织指挥系统、溢油应急反应预案流程、溢油应急反应通信联络流程等。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海事局、安监局、渔业局、环保局、港航局、公安局、交通局组成。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应急反应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报告后,除要求报告人对溢油的泄漏和扩散等情况继续报告、保持联系外,应根据情况及时落实溢油规模和潜在的风险,并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确定是否需要启动《预案》。应急反应副总指挥根据对事故的评估结果,立即组织进行应急反应行动的策划,并形成应急反应决策方案报总指挥决定。长江水域船舶溢油事故发生时,按照《预案》迅速、合理地进行应急反应,各部门合作协调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清除溢油,迅速有效地保护人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和资源,减少污染损害及因此引发的其它环境及社会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船舶溢油应急反应组织指挥系统如下图1所示。

1、应急反应预案流程

现场指挥部应根据污染事故的具体情况和调用的应急力量与设备,听取专家咨询组的意见,制定应急行动方案,采用可行的应急处置对策与措施。总指挥对应急反应指挥部提出的应急反应决策方案进行审查决策,决定最终的应急反应行动方案。现场总指挥明确应急行动方案、行动计划、行动组织形式、行动要求、作业安全、卫生规定以及作业期间的联系沟通方式后,应监督、收集应急行动情况并进行评估,以便调整应急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监督、指导应急队伍的行动和行动计划的落实;检查现场安全和卫生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投入的人力、设备器材进行管理,组织做好有关取证与工作记录,评价清除效率。溢油应急反应预案流程如图2所示。

2、溢油源控制与污染物处置

在对溢油采取围控和清除等措施之前,首先应采取控制措施来防止或阻止溢油的进一步溢出,防止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控制措施包括堵漏、转驳、船舶拖运、防火灭火等。应急行动针对油类污染和化学品污染应采取不同的处置对策与措施,油污处置措施通常包括污染监视监控、泄漏控制、回收污染物处置、现场焚烧、生物降解、使用消油剂等;化学品污染处置措施通常包括紧急疏散、现场警戒、交通管制、监视监控、人员救护、泄漏控制、污染物清除、回收污染物处置等,针对具体的污染物还应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负责溢油围控和清除的单位在现场指挥的指挥协调下,按照应急反应行动方案确定的溢油处理措施如喷洒消油剂、使用围油栏和撇油器、进行现场焚烧等方法开展水域溢油应急反应行动。所回收的污染物,以及因清除回收工作产生的污染物临时储存后由指定单位负责接收和处置。

3、岸线敏感资源保护

如果现有资源不足以对相关水域环境资源敏感区域提供有力的保护,必须按照优先保护次序对敏感资源区域进行优先保护,现场指挥必须根据情况及时提出优先保护方案的建议,向应急反应指挥部报告。优先保护方案由应急反应指挥部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并考虑以下因素决定:该区域可能遭受污染损害的程度;保护敏感区域可能取得的实际效果;污染清除工作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通信及监视与监测系统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立固定电话2部,移动电话1部,卫星移动电话1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立无线电高频电话2台,09和16频道上常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安装性能良好的台式电脑2台,一台用于安装溢油应急地理信息系统(OSCR),一台用于溢油应急信息共享系统的安装与网络维护。同时配备齐全的数据接口与外部设备。现场指挥人员通讯设备:卫星移动电话1部,移动电话1部,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一台。以上设备由现场指挥人员赴现场时携带,用于现场与应急指挥部的通信联络,以及将现场情况(包括图像、图片资料)传输至应急指挥部。溢油应急反应通信联络流程如下图3所示。

监视与监测系统在发生重大船舶污染事故时可充分利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等手段获取卫星监视数据。监视监测组负责组织应急行动时的船舶污染监测,确认污染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对污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将评价信息及时传递给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预测系统利用计算机分析与预测等科技手段,并将评价信息及时传递给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溢油应急技术评估中心

船舶溢油应急技术评估中心对污染事故进一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事故的可能原因和可能的事故等级;事件可能引发的灾害性事故,如火灾、爆炸以及事件可能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威胁;溢油事故对环境敏感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事故可能造成的其他污染损害;事故地点、现场水域状况、气象情况以及组织开展应急反应的安全、技术条件;优先保护次序和溢油清除策略以及对事故做出有效反应所需要的资源概况;可供选择的建议性的溢油应急反应实施方案。运用两个数据库及系统的模拟功能对事故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模拟;组织专家组有关成员对事故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事故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与预测。

参考文献:

[1]刘文全;贾永刚;寇苗;卢芳;渤海石油平台溢油清除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2]赵文朋;船舶溢油应急决策系统软件集成性的实现[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严世强,王辉,熊德琪,徐晓,李琼;基于GIS的溢油应急信息系统潮流快速预报及其应用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高思福;关于建立渤海海面防止船舶污染立体监测体系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化学剂 管理使用 计划管理 效能监察

化学剂的管理使用在物资管理中十分重要,结合钻井生产实际和物资管理流程数次变化的状况,笔者围绕加强化学剂的使用与管理,进行简要探讨。

一、结合实际,健全制度

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化学剂的使用与管理,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物资供应管理规定》《总公司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入库物资质量检验管理制度》《质量回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尤其是针对钻井液制定了《钻井液处理剂计划、采购、使用、质量监督管理规定》,这个规定更全面、更规范,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强化措施,加强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油田及供应处针对化学剂的各项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渤海钻井生产特点,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供应管理体制

一方面按照集中采购、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好各类化学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进一步理顺和完善钻井用化学剂使用管理体制。我们结合泥浆方面专家及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在严格执行油田相关规定的大框架内,为进一步加强管理,保证和满足钻井生产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钻井液处理剂计划、采购、使用、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对进入渤海钻井生产领域的化学剂,首次从产品性能、种类、质量、新产品使用及供应商选择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建立了详细的供应商及产品质量档案,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做到计划有依据、使用有规定、结算有程序,从而为化学剂日常使用实施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

2.严格计划管理

(1)通过效能监察,我们发现以往化学剂原始计划依据随意性比较大,不能真实反映单井用料计划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制定并出台了化学剂产品计划上报实施细则,即每个井队根据每口井单井预算成本制订合理用料计划,并于每月26日前上报各分公司泥浆站审批通过,再由各分公司泥浆站上报总公司技术科审核批准后转配送中心执行。配送中心依据上报化学剂品种、数量并结合实际库存及时汇总编制下月度物资使用采购计划,并经中心计划汇签通过后上报供应处,从而确保上报的物资采购计划科学、合理、准确、公正。

(2)由于目前化工产品供应商数量较多,并且鱼龙混杂,物资配送中心针对这一情况对所有的供应商进行梳理,挑选出产品质量过硬的厂家,同类产品的供货商控制在两家以内。

(3)为了保障钻井生产,并且将化学剂的库存量控制在储备定额以下,配送中心业务员随时了解库存动态,并要求化学剂入库必须经过两人以上把关,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库存结构。

3.强化配送管理

按照油田统一配送原则,去年初,我们成立了配送专业队伍,主要负责渤海钻井内部生产用物资的二级配送。我们所使用的化学剂产品首先通过供应处一级配送至渤海库,由配送中心根据井队上报的需求计划,二级配送至使用现场,所有配送物资均实施跟班作业,专人负责,务必做到准确、及时、高效,全面保障前线的正常生产。

4.加强质量及库存管理

对配送至渤海库的各类化学剂产品,我们严格执行各项外观检测,并建立库检台账,对没有检验合格的产品决不入库。同时,我们每季度对井队进行一次全面质量回访,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调整,对上级质检部门抽查出现的不合格产品立即封存、退货,对已造成损失的进行索赔。我们还会同总公司质检部门定期对化学剂产品质量情况进行用户调查,按照末位淘汰制原则,对不合格厂家及其产品及时清理出渤海钻井市场。

5.细化使用管理

在化学剂产品使用方面,我们遵循质优价廉、信誉度高、售后服务完善的企业和产品,对内部改制企业好的产品重点优先考虑的原则。同时严格控制和杜绝直达料使用,除井队遇突发事件如堵漏材料统一由供应处化工科开具“直达料卸到货通知单”,并由专业配送人员配送至现场,否则一律按违规违纪处罚相关责任单位及个人。为进一步细化管理,夯实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资料管理台账,包括《化学剂产品月度入库台账》《化学剂产品月度结算台账》《化学剂产品月度使用统计表》《内部改制企业泥浆材料对比分析表》等。

6.严控财务结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