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门诊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4 06:32:31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城市社区 慢病管理 资料 收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0-01

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2]。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慢病管理效果普遍难以保证,相关工作往往到最后流于形式,难以为继,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选择是造成管理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其慢病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 结合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针对重点人群建立慢病档案

在社区门诊工作中,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4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检测血糖,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慢病档案,制定慢性病随访管理计划,进行系统管理。60岁以上的就诊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普通就诊患者,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如有确诊为慢病者,为其建立慢病档案,进行系统管理。该种建档方法,目标人群明确,针对性强,把日常工作和建档工作结合起来,较易操作,把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结合起来,体现防治结合的特色,档案可以及时更新,提高利用率。

2 结合健康体检,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建立和完善慢病档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确定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中筛选慢病管理人群是建立慢病档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开展慢病管理,对政府或管理单位适当补助后减免体检费用的情况下较为适宜。

3 通过入户调查,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专职人员完成该项工作,由于入户收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此方法仅作为日常门诊和体检方式建档的补充。

4 通过计划免疫反向追踪慢病人群信息

我国从70年代正式开展计划免疫,国家对计划免疫非常重视,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及宣传力度,广大市民免疫预防的自觉性已相当高,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规范而顺畅,这为社区人深入居民家庭,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从孩子计划免疫档案入手,收集其家庭的慢病档案信息的方法经济有效。

5 加快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扩展慢病资料采集途径

通过与二、三级医院的联网,实现住院患者信息资源共享,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医疗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慢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提供数据。

总之,如何加大社区慢病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慢病管理的优势,慢病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以上方法的有效结合,灵活运用是在目前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解决慢病资料收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慢性病; 社区; 防治; 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8-02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一组疾病[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居民慢性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其最主要的原因[2]。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社区作为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促进健康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目的就是帮助个体和社区建立克服这些障碍的桥梁。

1社区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区卫生服务中用于慢性病防治的经费不足,社区医生待遇偏低:目前对慢性病的防治建设方面,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省、市政府投入为主,每年拨出的经费有限,主要用在社区开展几种主要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项目。除了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补偿渠道。此外,社区医生普遍报酬偏低,再加上晋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管理不到位:在全国多数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普遍进行了居民慢性病情况摸底调查,涉及社区中居民详细的既往病史和身体健康情况资料,并以户为单位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资料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档案在建立之后疏于管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均成为死档,并没有跟踪居民的健康问题,因此,也不能通过健康档案体现慢性病病人的病情进展和防治情况,产生动态资料不足,管理资料不齐的现状。

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施有限人员素质偏低: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其相应的医疗配置落后,在社区规模和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已有些不相适应。其次,全科医生缺乏必要的慢性病治疗知识技能的培训,不具备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对工作开展评估的能力。

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从事慢性病管理的人员: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居民集居不平衡,乡村居民地广人稀,按国家规定 1000:1.3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慢性病管理需要。造成偏远山区居民不能享受到慢病健康管理的成效。

2相应对策和经验

2.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加强政府主导的资金来源最直接的方法是将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主要指标,如政府年度财力投入、标化后的主要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主要慢性病的控制率、吸烟控制率等列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社区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对责任主体的问责,明确政府作为问责“第一责任人”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探索吸纳民间资本的投入的途径,提供优惠的扶植政策,如减免税收,政府给予适当比例的医疗投入。逐步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政府直接补贴,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积极性,保留优秀的人员。

2.2健全长效应答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以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作为根本,实施慢性病三级预防保健策略,注重早期预防,对那些在档案中表现为轻中度病症的患者,实施定期体检办法,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进展,并将在社区中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作为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措施,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对于重度病症患者,应建立实时的咨询诊断关系,对于与三甲医院建立双向导诊的社区医院应将病情异常的重度病症患者及时导诊,使慢性病的“防”和“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结合起来。

2.3定期开展预防保健宣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为住户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资料,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预防保健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讲座,开展慢性病健康咨询以及戒烟、限酒、少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成立高血压、糖尿病人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2.4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大人员培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真正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动态转诊体系[3]。加大培训杜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力度,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和综合素质,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控人才培养计划。各地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人才计划。划出培养专款,用于师资、基地及教材的开发。通过组织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发挥退休人员余热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充实全科医生队伍[4]。

2.5统筹城乡人员管理,建全晋升机制:城乡慢病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比例区别对待。保证待遇情况下多恰当安排边远山区的慢病管理人员。由于偏远地区生活水平和收入偏低等因素,导致这些地区很难吸引优秀的全科人才,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偏远地区更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慢性病防治人员,这就需要本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健全全科医生的晋升机制,使得专业技术水平高与经验丰富的人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也为新人的引入提供有效的参考。

3结语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政府的卫生区域规划、医政部门、基层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5]。各地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规划,将慢性病管理纳入专项和全科医生培训计划之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制定年度进修培训和日常学习计划,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管理工作机制。慢性病综合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是需要多系统的综合配合,是需要长时间的社区层面的广泛健康教育宣传、健病预防机构的联动,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筛查、管理、干预、治疗的康促进活动的开展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医院以及慢性网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WHO. Update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2002-2030:Data sources, methods and results[R]. Geneva:WHO.2005

[2]卢建华,吴建国,吴静娜,等.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2

[3]孟秀焕. 社区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医学信息,2011, 9:4618-4619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3

一、组织机构职责

(一)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职责是:

1、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

3、定期检查、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保持基金的收支平衡;

4、研究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使基金发挥最大效益,维护参合者权益;

5、进行年度工作考核、总结,表彰先进、惩处违规违纪行为;

6、定期向县委、县人大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业务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管委会下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农合中心),其职责是:

1、执行管委会决定,负责审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2、按照规定筹集、管理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财务核算制度;

3、监督检查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收费、药品价格、报销程序等情况;

4、及时公布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按时填写各种统计报表并及时上报。

(三)定点医疗机构及其职责

1、定点医疗机构分为门诊统筹、住院统筹及慢病门诊三种。

①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符合村卫生室标准并经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验收合格的村卫生室,各镇卫生院。

②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京东医院、妇幼医院、安康医院、县医院妇产医院、17所镇卫生院;市定点医疗机构包括市开滦医院、工人医院、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市五院)、传染病医院、骨伤医院(市二院)、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第255医院、市中医院、开滦精神卫生中心。

③慢病门诊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合法票据的各级公立医院。

2、各级医疗机构执行标准:

①妇幼医院、安康医院、县医院妇产医院、17所镇卫生院执行镇级定点医院补偿标准。

②县医院、中医院、京东医院执行县级定点医院补偿标准。

③市开滦医院、工人医院、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市五院)、传染病医院、骨伤医院(市二院)、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第255医院、市中医院、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执行市级定点医院补偿标准。

④非定点公立医疗机构执行非定点医院补偿标准。

3、县农合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如下职责:

①遵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参合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②严格掌握治疗原则,坚持合理用药,并严格按规定用药目录及诊疗项目目录执行,目录内药品使用率镇级医疗机构在96%以上,县级医疗机构在90%以上,具体要求由县农合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并严格执行,使用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的,需经患者同意并签字;

③药品价格、收费标准执行国家规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④使用合作医疗统一表册,并定期汇总报送;

⑤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使用全省统一软件,做到出院即报。

二、基金筹集及信息录入

(一)筹资标准:采取个人出资与中央、省、县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参合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30元;财政补助资金2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参合农民每人每年100元;省、县财政补助参合农民每人每年100元),年度筹资标准为每人共计230元。首先按规定提取风险基金,再按每名参合农民25元计提门诊统筹基金,其余用于住院统筹、慢性病门诊补偿、分娩定额补偿。

(二)筹资方法:由县农合中心在县财政设立专用账户。个人缴费部分由参合者以户为单位,按照家庭、村委会、镇政府的程序逐级上缴,各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个人缴费部分的筹集工作。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烈属、七至十级伤残军人、带病复员军人、残联颁发残疾证的残疾人,由民政局、残联负责提供名单,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给予全额资助。新生儿出生时不在缴费时限内,但其父母当年已经参加新农合的,新生儿自出生之日起自动纳入新农合,发生的医疗费用补偿与其母亲合并计算,直至当地一人最高封顶线。新生儿当年不再缴纳个人参合费用,也不统计为当年新农合参合人数,各级财政也不追加相应的补助资金。

(三)缴费时间:每年11月底前完成缴费,个人上缴资金一次到位,中途不退还、不补办。

(四)信息录入:各镇政府负责本镇信息录入、数据核对工作,每年12月15日前完成。电子版报县农合中心。

三、住院统筹、慢病门诊补偿报销范围及非报销范围

(一)下列医疗项目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1、参合农民因自然疾病或无责任人的意外伤害(自杀、自残等除外),在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公立医院就医所支出的药费、住院费、手术费、检查费、处置费、护理费、抢救费等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标准报销;

2、药品报销范围:各级纳入住院统筹的定点医疗机构一律执行《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中,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和《省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管理的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住院补偿比提高5个百分点。3、诊疗项目补偿范围:按照《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补偿规定(试行)》执行。

(二)下列项目不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1、服务项目。①挂号费(包括特需门诊、专家门诊挂号费),门诊、住院病历工本费;②出诊费,自请会诊、外请专家手术费,点名手术费,检查、治疗、手术加快费,特需医疗服务费,新生儿费用,陪护费,包床费,护工费,高价病床费(超过最低床位费的费用);③就医、转诊交通费,救护车费;④伙食(营养)费,生活用品费,洗理费,担架费,书报费,保健档案费,煎药费,取暖费,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和医疗费用结算单中“其他”项目中的费用;⑤输血费(包括全血、成份血和血液制品);⑥《省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及服务价格(试行)》范围外的诊疗项目(包括新项目、新技术、新器械、新材料等);⑦医疗机构开展的未经物价和卫生部门审核批准的诊疗项目。

2、非疾病诊疗项目。①各种健美、美容、美发、美体、减肥、增胖、增高等;②非功能性整容、矫形(足内、外翻,蹼状指、趾,口吃,兔唇,斜颈等);③镶牙(包括种植牙)、洁齿、色斑牙、牙齿畸形矫治及其后遗症;④装配义眼、假发、假肢等;⑤验光配镜(包括隐形眼镜)等。

3、预防保健项目。①预防接种、预防用药、预防注射、疾病普查普治及其并发症的诊疗费用;②妇女、儿童保健及其并发症的诊疗费用;③婚前检查、妊娠遗传病诊断;④保健按摩、足疗、水疗、体疗、食疗、气功医疗等;⑤利用新农合大病统筹基金进行的各种健康体检(包括出国、出境健康体检),医疗咨询(包括健康咨询、心理咨询)等;⑥有专项经费支持的各种疾病防治项目,如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血吸虫防治、地方病防治等;⑦国家免费治疗的疾病项目,减免费用的治疗项目减免费用部分。

4、保健、康复器械及用品。自用保健、康复的各种按摩、磁疗、检查、化验、治疗的器械和用品,包括助听器、矫形器、牵引器、拐杖、轮椅、按摩器、磁疗用品、护背、护腰、护腕、护膝、血压测量仪、血糖检测仪等。

5、治疗项目。①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②视力矫正术、康复医疗等;③音乐疗法(精神疾病患者除外)、保健性营养疗法、磁疗等辅治疗项目;④腋臭治疗、性病治疗、障碍、男女不孕不育症诊治、流产及其后遗症、非病理性终止妊娠及其后遗症等;⑤计划生育及其并发症、后遗症的诊疗费用;⑥本院借助外院仪器设备与外院合作治疗的项目发生的费用。

6、不予补偿的情形。①工(公)伤、有责任人的交通肇事及其后遗症、打架斗殴、刑事肇事,酗酒、吸毒、服毒、戒烟、戒毒、自伤、自残、自杀及医疗事故等;②计划外生育(包括自然和病理分娩);③出国和赴港、澳、台地区发生的医疗费用;④各种医疗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工伤、伤残鉴定,计划生育病残儿鉴定等;⑤在住院期间去外院检查、治疗等发生的费用;⑥县内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费用;⑦非公立医疗机构发生的费用;⑧住院时间不足48小时(转院除外)所发生的一切费用;⑨非微机打印票据显示的一切费用。

(三)有关住院费用报销的规定

1、床位费:每床每日市级以上按18元、县级按15元、镇级按10元标准报销。超出部分不予支付;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2、参合农民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其发生的住院费先由农合中心补偿,留存票据原件,农合中心为其提供票据报偿手续。

四、运行模式及报销比例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自年1月1日起我县实行大病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门诊、住院管理模式及补偿比例如下:

(一)门诊统筹管理及报销比例

1、门诊统筹的补偿范围

①治疗费: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小儿头皮静脉注射、灌肠、换药;

②医技检查费(限镇卫生院):B超、心电图、X线、化验等常规检查费;

③材料费: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

④药品费:镇按《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村按《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试行)》的规定执行。

2、补偿标准

①补偿比例: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参合农民在定点门诊就医发生的补偿范围内费用,按30%比例补偿。

②封顶线:实施年度内,参合农民每人每年最高补偿40元。

3、补偿管理

①接诊人员应开具新农合专用处方,详细填写药品名称、规格、剂型、用法及诊疗项目名称、数量。

②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与县新农合管理系统联网。参合患者持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户口本)在本村定点卫生室(本村无定点卫生室的,由镇新农合管理站指定就近的定点村卫生室)或本镇卫生院就医发生的补偿范围内费用,由接诊定点医疗机构开具合法门诊单据及双联处方,按补偿标准当即予以补偿,并打印结算单(一式三联),由患者签字。在镇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单次补偿不超过10元,村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单次补偿不超过6元;每人每天最多补偿一次;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统筹使用。原门诊家庭账户有余额的,可以冲抵自付费用。

③即报人员应遵循“先验证,后补偿”的原则,认真查验证件和处方信息,将有关信息录入合作医疗管理系统,打印结算单。填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登记表》(以下简称为“门诊登记表”),并由参合患者在门诊登记表和结算单上签字,留存联系电话。

④镇卫生院平均处方金额控制在40元内,村卫生室平均处方金额控制在25元内。县农合中心每季度统计一次,对处方金额超过标准的,在基金拨付时扣除超额部分的20%。

⑤各定点医疗机构即报人员要做到日清月结。各定点村卫生室每月最后一日下午打印月结表和门诊统筹报销公示表(一式三联),按规定顺序整理门诊统筹补偿公示表(审验签字后返还)、月结表、门诊单据、处方(第二联)和补偿单(第一联),并于下月2日前报镇新农合管理站审核。管理站汇总后,填制当月定点补偿汇总统计表,加盖新农合管理站业务章,报到县农合中心复审。县农合中心复审无误后,核拨各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的资金。

(二)住院统筹管理、慢病门诊补偿、住院分娩及外伤住院

1.普通住院

同一参合农民本年度内多次住院的,每次住院均扣除相应级别医疗机构起付线费用。

住院报销程序:

①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发生的费用,实行出院即报。但无责任人的外伤和同时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在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执行出院即报。执行出院即报的,各定点医疗机构及时记好住院补偿台账;不执行出院即报的参合农民,自出院之日起两个月内携带就诊医疗机构的合法有效票据、住院费用结算清单、病历复印件、诊断证明、户口本或身份证、合作医疗证、转诊证明书、村委会出具的证明(无责任人的外伤)到县农合中心办理补偿。

②参合农民在非定点公立医疗机构住院,自出院之日起两个月内,需携带就诊医疗机构的合法有效票据、住院费用结算清单、诊断证明、户口本或身份证、合作医疗证、病历复印件、转诊证明书,正常分娩及剖宫产者需另携带《准生证》、《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到农合中心办理补偿。

2、分娩补助与外伤补偿

产妇分娩实行定额补助,不按住院报销。正常分娩每人补助200元,剖宫产每人补助300元。定点医院应将《准生证》及《出生医学证明》复印件存入该产妇病历资料中。

无第三责任人外伤者住院予以报销。镇级医院起付线500元,补偿比65%;县级医院起付线1000元,补偿比50%;市级以上(含市级)起付线3000元,补偿比35%,非定点医院补偿比30%。

3、特殊重大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

①下列特殊重大慢性病纳入大额门诊补偿范围:高心病合并慢性心功能衰竭、高血压Ⅲ期高危极高危以上、有严重神经、精神、肢体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病后遗症、慢性中及重度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尿毒症肾透析、Ⅰ型糖尿病、恶性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术后、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病、冠脉支架及冠脉搭桥术后、强直性脊柱炎,共16种。

②申报程序:实施年度内患者凭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及住院病历复印件申请特殊重大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填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殊重大慢性病大额门诊报销补偿申请表》,经当地卫生院合作医疗管理站初审、报县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审批合格后,可享受特殊重大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

③就医规定:符合条件的参合患者,凭《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殊慢病门诊医疗证》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门诊检查治疗,产生费用纳入大额门诊补偿范围。每次带药不得超过一个月用量。

④报销方法及时间:实施年度内分两次报销,第一次报销时间为6月1日至6月30日,第二次为12月1日至12月25日。患者凭对症药品处方、检查报告单、诊断证明及票据,可享受起付线300元、补偿比50%的补偿,每人每年最高报销金额3000元。

4、年度报销限额。

同一参合农民既有住院补偿金额,又有其他病种补偿费用的,年度总报销金额封顶线为80000元。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4

论文摘要:姜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鄞州区慢病社区综合防治(Ⅲ级)试点单位,在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制订总体规划,搭建工作平台,争取政府支持,鼓励社区参与;开展社区诊断,多种渠道发现慢病患者,采取多种健康教育,促进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取得初步成效。慢性病报告率达到85以上,建档率为l00,随访管理率达到80%o以上,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关系到民众身体健康,是社会安定的民心工程。姜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鄞州区慢病社区综合防治(Ⅲ级)试点单位,在区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慢病报告率达85以上,建档率l00%,随访管理率达80以上,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0以上.现介绍如下。

1制订规划,明确目标,争取政府支持

为科学、规范地指导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姜山镇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规划方案》及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对患者的早期发现、随访管理和规范化治疗,控制其病情,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和筛选;对普通人群实施以健康促进为主的干预,降低人群中慢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慢病患病率和死亡率,达到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的总体目标。

我们在做好规划和资金预算后向镇政府进行专题汇报,资金投入和部门协调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2搭建工作平台。健全管理组织

2.1建立管理队伍我们成立了“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管理队伍。

2.2建立3级管理构架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将慢病综合防治工作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服务模式中,建立起3级管理架构:

2.2.1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利用已建成的、运行比较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资源,即各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开展4大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半年管理统计,报告率85以上,建档率100,随访管理率8O以上,说明工作行之有效。原因:①通过近几年的规范化村卫生室改造和室改站工作,硬件条件大为改善,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现有从业人员都通过了全科培训和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培训,部分已取得了助理执业医师资格,有的正在参加大专、本科等成人教育。②乡村医生基本上都居住当地,情况熟悉,利于工作的开展。

2.2.2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利用已建立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对所管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医生的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评估,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同时由社区责任医生负责,通过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将慢病随访信息输入电脑,通过信息化管理。

2.2.3医院由医院慢病责任医生负责管理全镇的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对社区责任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慢病社区综合防治业务培训。

3开展本底调查,多渠道发现患者

3.1本底调查通过调查摸底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完成了各村基本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包括:地形地貌、人口、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慢病基本情况,通过对主要卫生问题和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确定慢病防治的重点人群、策略措施,评估疾病经济负担和防治影响因素等。

3.2多种渠道发现患者

3.2.1通过农保体检发现这是发现患者的主渠道。高血压、冠心病和恶性肿瘤基本上可在此渠道发现。不足之处是农保体检项目没有血糖检测,导致糖尿病检出率较低,基本上是靠医生询问获得信息。建议适当改进农保体检项目。

3.2.2通过门诊就诊发现要求门诊医生对35周岁以上首诊病人免费测量血压,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测空腹或餐后2h血糖。

3.2.3患者自我申报通过患者自我申报要求管理(主要针对外院检出的慢病患者)。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数字化;双向转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

1 总论

2006年2月,卫生部在全国社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社区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它有纵向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纵向转诊,即下级医疗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亦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即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1]。同样,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

“双向转诊制度”是今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它可以有效地引导病人合理流动,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仍要做许多工作,关键是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双向转诊制度”必须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衔接、配套,在政策上要鼓励、引导病人按照规定合理就诊。经济上对不同级别医院拉开收费标准;技术上规定病种分级诊断、治疗和转诊标准,指导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行为,以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2 材料与方法

2.1 参与单位 在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与双井、十八里店、劲松、南磨房和小红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书,并成立数字化双向转诊研究课题组。每周,我们医院每天都会派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到各社区中心应诊。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是北京东南部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合作的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距离垂杨柳医院5公里左右,呈放射状分布。其中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数9.4万,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数17.6万,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12.9万,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10.4万和小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7.5万,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服务人口数合计约57.8万人。

2.2 研究对象 对五个社区服务中心中建立健康档案并符合四种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管理要求的病人,要求具有北京市社保和医保身份,有上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下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的病人。

2.3 转诊流程设计 患者到垂杨柳医院“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如达到转诊要求,经社区服务中心审核同意,与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协调,可直接进行转诊。其中,门诊病人凭“协作社区”开具的转诊单转至医院急诊、门诊或医技科室检查;住院病人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和入院单转至医院相关病房。治愈的患者直接出院,由“协作社区”进行管理。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还会定期通知患者来医院复诊[2]。我院双向转诊流程规定[3]如下。

2.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人转入垂杨柳医院 (1)非急诊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管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到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安排就诊。(2)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负责接待持有双向转诊单的就诊病人。①单纯取药和单纯检查者可由社区医疗办公室办理。②患者由社区办公室办理0元挂号,并转到有关科室。(3)有关科室接到双向转诊单后,要及时接诊,给予诊治。(4)需住院患者由社区医疗办公室负责联系优先安排住院。(5)急、重症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双向转诊单,而后由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夜间由总值班)联系急诊抢救治疗,或由急诊绿色通道直接入院治疗。

2.3.2 垂杨柳医院病人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 (1)垂杨柳医院需要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病人,由主管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转诊单由患者转交社区医生),并电话通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2)社区卫生机构接到转诊单后,优先安排患者的治疗、康复。(3)垂杨柳医院的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深入社区随访出院的病人。

2.4 数字化双向转诊平台的搭建 有了良好的制度和流程作为依托,再借助信息化网络交换平台,病人就可以在社区—医院—社区进行双向转诊,这样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快捷的转诊绿色通道。

2.4.1 网络平台的搭建 考虑到网络安全和方便临床使用这两个问题,网络采用专线网接入的方式,为医院和各社区服务中心接入光纤。专线网是独立的,不与互联网相连,这样就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安全和网络的安全,也有效地防止了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专线网也可以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局域网相连,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使用,医生可在局域网用机上操作双向转诊模块,也节省了硬件系统的重复设置。网络拓扑图见图1。

考虑到保护病人信息和权限问题,我们为相关操作人员配备了E盾(密码匙),操作人员凭E盾登录慢病管理系统,不使用系统时,将其拔出,避免他人登录查询本系统,以致病人信息被泄露。

2.4.2 数字化双向转诊管理系统 双向转诊平台采用Linux操作系统,JAVA+ORACLE作为开发主要工具,通过WEB方式提供分布式应用。平台分为住院情况、门诊情况、社区卫生中心和疾病评估四大模块。

住院和门诊部分由医院的医生来操作,住院部分记录患者在医院的住院情况,由负责医生来书写患者的住院经过、住院时情况,以及出院时情况和出院摘要,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随访计划,以便监测患者的病情。社区医生和门诊医生可以看到患者上次的在院情况,以便为患者做出治疗计划、饮食计划等。门诊部分记录患者的简单门诊病历。社区部分可录入患者的健康档案。门诊医生和社区医生也可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医院的医生也可以看到患者的健康档案,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用药情况、生活情况等相关的内容。

这样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患者不必携带众多单据去医院复诊,医生可以轻松地从系统中获得患者的基本情况,还方便了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交流,也方便了医生全程监控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等情况。随访计划表也方便了医生提示患者复诊。患者采用预约的方式来医院专门设置的慢病门诊进行复诊,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流程,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3 结论

近几年,HIS系统已经基本普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电子病历系统、PACS、LIS、RIS、手术麻醉系统均已运行,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也有信息化支持。双向转诊系统正是在医院HIS与社区HIS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但在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几方面的考虑。

3.1 与医院HIS及社区HIS互联 病人在住院期间的病历、医嘱,门诊期间的诊治情况等,病人在社区的健康档案等内容,医生都必须在平台上录入后,方可共享查询。实际上这些内容在医院HIS系统和社区HIS系统中均有与此相关的内容,而不需再进行二次录入,可以直接调用及查询,这样就相应地减少了工作量,另外病人的基本信息也可以调用,包括一些病人到医院门诊和社区的就诊信息以及住院期间的医嘱应该都可以查询,方便各级医生对病人的管理和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实现双向转诊系统与医院HIS和社区HIS之间的接口。

3.2 检验及检查报告的查询 垂杨柳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医生工作站可以直接调阅病人的检验检查结果,尤其在心脏中心可以直接调用病人在院期间的影像检查图像,搭桥支架病人的动态影像资料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随时调阅。虽然社区医生非常需要调阅到病人在医院的检查图像,但由于图像报告对网速和存储要求比较高,所以本次课题没有开展。这一要求可能会随着网络基础建设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开展而逐步实现。

3.3 远程会诊系统 目前垂杨柳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内部局域网,与互联网环境完全隔离,这在信息安全上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本次课题中发现,许多社区全科医生需要医院专科医生提供专业指导,有时有图像视频的考虑,但由于网络的局限,不能实现医院与社区之间互联互通。这对医院与社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医院对社区服务中心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有许多局限,不利于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业务水平。远程会诊系统完全可以加强医院与社区服务站之间的合作,也大大地方便了病人的就近就医。

总之,双向转诊平台的建立,健全了社区居民健康的分析与监测,实现了对疾病和健康的双向监测;双向转诊平台的建立,提高了社区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了社区人才的素质,加强了多学科的合作,合理配置了卫生资源;双向转诊平台的建立,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大多数社区居民了解到常见病、慢性病的发病、基本知识和生活习惯,懂得如何通过健康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向涛.双向转诊—我们还有多远.2005.10.2 tieba.baidu.com/f?kz=46053948.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6

(一)保障门诊基本医疗,满足参合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要求,引导病人就近就医。

(二)以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为主体,提供公共卫生管理、适宜诊疗技术、基本药物、中医中药和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等服务。

(三)普通门诊统筹与慢性病门诊统筹同步推进,扩大门诊受益面。

(四)以乡镇为单位实行“全额包干、超支不补”,对病人实行“按比例直补、补偿封顶”的方式,双向控制门诊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力求基金平衡。

(五)坚持以乡镇为实施单元,统筹资金以乡为单位实行全年总额包干,全乡镇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及其它医疗收费统一为前提。

二、门诊统筹的概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以下简称门诊统筹)是指在新农合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基金,对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所发生的属于补偿范围之内的门诊医药费用和慢性病医药费用,实行按比例补偿的制度。

三、门诊统筹基金的来源、用途及管理

(一)从中央、省、市、县财政补助资金和个人缴纳参合费总额提取30%用于建立门诊统筹基金,从年起用于普通门诊和慢性病门诊医药费补偿,结余转存下年度使用。

(二)开展门诊统筹的同时,终止当年参合费家庭账户资金,原参合患者家庭账户的余额给予保留,家庭账户结余资金付完为止。

(三)门诊统筹基金的分类

当年筹集的门诊统筹基金分为:门诊统筹资金和门诊统筹调控资金。

1、门诊统筹资金在当年筹集的门诊统筹基金中按97%提取,用于参合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费用和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补偿。

2、门诊统筹调控资金是在当年筹集的门诊统筹基金中划取3%,用于门诊统筹基金补偿超支时调节使用,作风险金。

(四)门诊统筹基金的分配

我县门诊统筹基金的分配,以各乡镇为单位,并以各乡镇参合人口数为基础,进行总额包干,各乡镇门诊统筹基金包干总额的计算方式为:

全县门诊统筹基金(除去门诊统调控资金)/全县参合人口数×该乡镇参合人口数﹦该乡镇当年度门诊统筹包干总额。

(五)门诊统筹资金只能用于参合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和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的补偿。

(六)门诊统筹基金的管理由县合管办、财政局统一专户储存管理,乡镇合管办实行指标总额包干控制。

各乡镇卫生院应建立门诊统筹基金专帐,确保基金安全。当年度各乡镇门诊统筹基金有结余时,可结转下年度使用,但如果当年度门诊统筹基金发生透支时,透支风险金由透支所在乡镇卫生院承担50%,参合农民不承担门诊统筹基金风险。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县合管办负责《门诊统筹方案》的制定,相关条款的修改说明、门诊统筹资金的管理、审核、拨付以及对各门诊统筹实施单位的监督管理。

(二)实行各乡镇合管办负责建立门诊统筹专用账本,统一管理,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和村级定点医疗机构为开展门诊统筹的具体实施单位。

(三)各乡镇成立由合管办主任、专干、卫生院长、合管科人员、财务人员等组成的门诊统筹监督小组,具体负责对本乡镇门诊统筹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参合人员就医行为的监督管理,同时负责辖区内门诊统筹补偿资金的初审、统计和申报划拨工作,以及辖区内村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督。

五、门诊费用的补偿

(一)本乡(镇)参合农民在本乡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门诊就诊时,须持《合作医疗证》等有效证件,各定点医疗机构在进行门诊接诊时,须验证,做到人证统一。

(二)普通门诊的参合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药费用,各定点医疗机构应根据补偿标准,进行现场直补,补偿结算时采取“四舍五入”,精确到元,其补偿资金由各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参合门诊患者只需支付补偿后的自付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应在参合门诊患者的《合作医疗证》中做好记录,同时,参合门诊补偿患者必须在《市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补偿登记表》上签字确认,并留下电话号码方可有效。

(三)慢性病门诊医药费在门诊统筹基金中实行单病种补偿。

(1)补偿病种:慢性肝炎、功血、子宫肌瘤、乳腺疾病、脑卒中、高血压、银屑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慢支、肺气肿、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肺外结核、精神病、癫痫等20种病种。

(2)补偿标准:在县、乡(镇)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实行单病种补偿(因本县无癫痫、精神病就诊专科医院,扩大到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即医药费用(含检查费、治疗费)在就医机构住院起付线基础上超出部分按60%补偿。每次最高补偿金额为2000元,一人全年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累计补偿不得超过6000元。

(3)补偿程序规定:慢性病门诊的参合患者,在县、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医药费用先由患者自付,待病情好转后或一季度(或半年)一次凭就诊专用处方、门诊病历(辅助检查需附检查报告单)、门诊发票、到参合所在乡镇卫生院初审后报县合管办审核,补偿资金下拨后农户在乡镇卫生院领取。

六、门诊补偿资金的申报和拨付

(一)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本乡(镇)门诊统筹资金补偿专账。乡、村两级定点机构应将各自发生的参合患者普通门诊统筹补偿费用进行统计,并将每一例门诊统筹患者的“门诊发票”、“门诊复式处方”单例装订,由卫生院统一保存。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患者的“门诊发票”、“门诊复式处方”填报《市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补偿登记表》,同时录入新农合门诊统筹管理系统;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统筹补偿费用由乡卫生院初审、汇总。各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应汇总本乡乡村两级的《市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补偿登记表》并填报《市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补偿申报表》。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统计完毕后先报本乡镇合管办初审,本乡镇合管办随机抽查补偿患者是否属实、补偿金额是否一致,无误后,在门诊补偿申报表上签字盖章。各定点医疗机构经本乡镇合管办初审后于当月月底前向县合管办进行申报。各乡镇合管办应加强对本乡镇门诊统筹资金的运行情况,确保本乡镇门诊统筹工作的安全有序运行。

(二)门诊统筹补偿资金由县合管办审核后报县财政局进行复核拨付,各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的门诊统筹补偿资金由乡(镇)卫生院划拨各村级定点医疗机构。

七、门诊统筹费用的控制标准

(一)针对参合门诊患者所发生的门诊费用,各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控制,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患者每人当日累计门诊处方费用不得超过50元,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患者每人当日累计门诊处方费用不得超过30元。凡超出规定限额的费用,由补偿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二)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分解处方的方式增加门诊人次,以开大处方的办法提高单次门诊费用。

(三)普通门诊处方用药不得超过三日量。

八、门诊统筹补偿的补偿比例与额度

(一)普通门诊费用补偿不设起付线。

(二)普通门诊费用补偿比例乡级为70%,村级为70%。

(三)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和《省增补目录》(年版)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治疗为目的的中医药实用技术、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和市县确定的应用中药治疗30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36种中医适宜技术为参合农民诊治疾病所产生的门诊费用,在门诊统筹资金中给予全额补偿。

(四)普通门诊每人当日累计补偿额度乡级最高35元,村级最高21元,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和《省增补目录》(年版)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治疗为目的的中医药实用技术和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为参合农民诊治疾病的每人当日累计补偿额度乡级最高50元,村级最高30元。

(五)根据上年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及就诊率测算每位参合患者普通门诊补偿封顶额每年为70元。计算方式:门诊统筹基金(除门诊统筹调控资金)÷全县参合人口数×门诊就诊率。

(六)普通门诊费用补偿年度封顶线以户为单位计算,即家庭参合人数×70元(每位参合患者年普通门诊补偿封顶额)=每户封顶线,实行整户封顶,家庭内通用,额满即止。

九、门诊统筹补偿范围

(一)《国家基本药物》(版基层部分)和《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版内的药品费用。

(二)诊断费、注射费、清创缝合及外科换药费,针灸及拔火罐费用等常规治疗费用。

(三)X线、心电图、B超、检验等常规检查费用(仅限于乡级定点医疗机构)。

(四)当年出生的新生儿随参合母亲自出生时到当年12月31日可享受门诊统筹补偿,次年必须主动参加合作医疗后方可享受门诊统筹补偿。

十、门诊统筹不予补偿的范围

(一)在非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所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

(二)在户口所在乡(镇)辖区以外的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费用。

(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和《省增补目录》(年版)之外的药品费用。

(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费、药品费用、治疗费。

(五)经调查审核属舞弊行为的医疗费用。

(六)超过当日门诊费用最高限额的部分医药费用。

十一、门诊统筹补偿资金的支付

门诊统筹补偿资金实行全乡包干、分期支付、超支不补,同时结合乡(镇)卫生院监督小组的考评,即在门诊统筹补偿资金支付前,由监督小组对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用药、收费、服务行为和医疗质量等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并根据评估结果的优劣,优者拨付补偿资金,劣者扣除当月补偿资金。

十二、门诊统筹的监督管理

(一)本乡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药品价格,不得虚高加价,超收费用扣除后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二)定点医疗机构应将门诊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补偿标准、药品价格、农民获得门诊统筹补偿情况等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广大参合农民的监督。

(三)各乡镇合管办应建立举报投诉制度,设立举报箱,公布投诉电话,及时调查处理投诉事项,并将结果上报财政局、卫生局、合管办。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社区; 慢性病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我国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明显增多。慢性病对人们的危害巨大,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对社会、经济、群众生命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危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防治慢性病的最有效途径。在社区及社区的家庭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具有明显优势,社区与社区内的家庭将成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最好平台。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控,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的、全面的、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而目前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受到阻碍,本文针对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策

社区慢性病防控管理工作应当防控结合,加强对慢性病患者治疗与管理,同时做好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对慢性病患者及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使慢性病的患病几率降低35%以上,所以社区慢性病防控人群,应扩大到慢性病高危人群。

3.1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3.3做好技能培训

首先应当做好公卫人员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训。加强公卫人员及临床人员慢性病诊断、治疗、随访等基础工作的技能培训,加强健康体检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应有上级条件较好且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技能与随访管理技能的培训。

3.4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筛查机制,

对35岁以上初诊病人首诊测血压、测血糖的制定进行筛查,提高慢性病筛查的真实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

3.5细化分工

将公卫人员慢性病管理工作细化分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将慢病的随访、生活指导、追踪等工作落实给公卫人员及村医生;将重点人群的辅检项目落实给辅检科室,建立经费使用预算和辅检报告质量要求,规范辅检报告的质量。建立“医”“防”结合机制。

3.6 实现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

开展社区慢性病控制工作一定要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在防控工作中做到目明确、全员参与、增强意识、积极提高。在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一定要明确开展工作的目的,制定完善的计划,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危害宣传等多样式的活动,调动社区全员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重点宣传高危人群及患者,培养社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掌握针对自身病症的监测、监控方法,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防控、防治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信服务人员要针对患者及高危人群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给予健康指导,培养患者及高危人群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区宣传栏相应的板块中添加关于健康生活习惯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宣传合理饮食、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效的对慢性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及高危人群不断增长,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群众健康,同时也是我国群众健康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管理促进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长期顺利的实施,进一步对慢性病的发展及高危人群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8

  门诊护士心得感悟1

  时间如流,岁月如梭,转眼20_年已经结束。回顾本年,在院部、护理部、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全科护理人员团结协作,在服务流程、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上下功夫。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努力,提高门诊服务形象,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关注科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年工作基本按计划顺利完成,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现将全年护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量统计:

  截至20_年11月底,全年门诊护士共接待病人159712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9%,收入53460321.7比去年同期增加60……8%,。护理团队满意度调查为95.6%

  二、主人翁精神:

  科室内人人要有成本意识,护士长将各区物品责任到人抓好成本管理工作,尽量减少低值易耗品的领用,每个人都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出发,人走灯灭电扇空调关,随手关门窗,防火防盗。全年无失火、失窃事件发生。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在职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并每月组织理论考试。

  2、有序安排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部、医务部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以提高专业知识。

  3、门诊部对全体护士进行了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做到护士长亲自把关,人人过关,每季度行门诊应急预案演练,提高人员应急能力。

  4、、对新入职导医及护士进行了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后上岗。

  5、门诊有4名护士参加护理本科学习,有4名护士通过主管护师考试。

  四、科室下功夫抓服务质量、服务态度:

  大多数同志的服务意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服务观念有所转变,主动服务台的意识也正在形成。大家尽量为病人着想,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减少病人来回跑路。对特需患者,由导医帮助其交费、拿药、护送检查。对无家属或家属不在的病人倍加关心。但仍有个别同志语言较生硬,说话不注意时间、地点、场景,解释工作不到位,专业知识缺乏,健康教育不到位,护理满意度调查研究情况不理想。导医和护士的服务管理是目前和以后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规范和督促大家的一些语言习惯,增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尽量使健康教育解释工作更科学,服务技巧更灵活,更能满足患者心理需求。

  五、大家积极动脑子想办法: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与实际工作有冲突和不合理的地方,大家一起想办法完善和改正,例如完善和梳理了各区域的宣教资料;对门诊各区域的指引牌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力求引导牌醒目,明确,发动大家查找各区安全隐患,及时给予修缮,保证给患者提供安全的就诊环境。

  六、做好护理管理工作:

  护士长是科室护理工作中的指挥者和各项行政事务的执行者,必须以身做责、做到别人不愿干的亲自主动去干,别人干不了解的去指导动员。另外,对护士要求要高,首先自己必须严格要求,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生活上多关心她们,工作上多理解、尊重和帮助,用自己实干的精神带动她们,有时还要有忠厚、宽容的气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与护士斤斤计较,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护士长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办,因此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利益,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名声,所以护士长的职责是十分重要的。

  20_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即将远行,我科护理工作基本上按计划顺利完成,面对20_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在管理意识上还要大胆、创新,持之以恒;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督促和管理,不要只流于形式;在规章制度执行方面,仍有少数同志意识淡漠,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执行力不强。上述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整改和落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力争来年门诊护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门诊护士心得感悟2   

  20_年在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科室的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奋斗下,在各个科室的团结协作,支持和帮助下,一年来科室的建设,科室的发展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科全体医护人员严格遵守上级机关和院管理工作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维护领导,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了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工作人员的责职,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医疗事故,差错事故和没有发生因为工作人员的责任而至严重的医疗纠纷。

  严格执行上级卫生行管部门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爱婴医院,计划生育等工作的指示,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行管部门来院多次检查,对我科的各项工作给予认可,特别是计划生育执行政策方面给予好评。并且被上级机关表扬和鼓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是妇产科多年的传统,严格按照医院“无红包医院”的有关规定,没有收一例红包,累计拒收红包数万元(有记录)。受到病员好评。回访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为了努力提高科室的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经常安排科内医护人员参加院内外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培训讲座,学习班,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培养年轻医生尽快能掌握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尽快独立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及各种计划生育手术。

  妇产科是一支年轻活力,充满工作激情的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团队,医疗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大家的努力齐心协力努力下,工作上有较大的起色。20_年x月x日-2015年x月x日截止,共收治病人1044人,去年同期873人,增长19、5%。开展手术645例,去年一年522例,同期增长23%,其中四类手术8例,成功抢救多例如宫外孕休克;产后大出血的患者,全体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书写病历规范要求,书写病历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没有出现乙级病历。

  在我院生产的641人,去年489例,增长31%;完全符合计划生育要求来院引产33例,(去年23例);计划生育手术共计1392,(去年812),其中的无痛人流859(去年664例)。上环取环338,(去年259例);接待来院产前检查的共计4599人次,(去年4454例),增长3%,每一例都开展了产前宣教,母乳喂养宣教以及孕期保健的教育;孕妇学校开10次课,参加孕妇学校授课的孕妇及其家人合计233人,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称赞,接受单位计划生育来院妇科普查的合4686,余例人次。同时积极参加医院安排乡镇;社区的义诊公益活动,加大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在芜湖市的影响。

  一年来,科室的医护人员出现了很多好人好事,年轻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在人员紧缺情况下,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了科室的工作,服从领导的安排,加班加点的时候,毫无怨言,年轻人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理念,和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的提高。

  20_年工作还很艰巨有很多工作做:

  1、考虑科室发展的需要,逐步使得科室专业层次趋向合理化,有计划的培养年轻医生外出进修,打算住院医生分批外出进修,打好基础,主治医师强化学习。

  2、提高助产技术有计划的培养助产人员的技术水平。

  学习,带教等方式。

  3、加强本专业的继续教育,掌握新的每个月科室内部开展讲座一次,扩大视野,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

  提高本科室的整体水平。

  4、打算今年内系统学习宫腹腔镜在妇产科领域里应用,逐步开展,推广这项技能。

  5、在院宣传科协作下,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营销力度,有计划安排深入社区,乡镇,厂矿搞义诊义治,妇女普查工作,定期举办妇女保健知识讲座。

  6、进一步加强门诊和病房之间的协调,增强科室团队精神,加强服务理念,工作最细做好。

  门诊护士心得感悟3

  每天早晨7:40准时站到导诊台,擦拭台面,摆上当日出诊医生护士的工装照,摆好病历,准备好门诊病人登记簿,站立,面带微笑,迎接病人的咨询和挂号填写病历,这基本就是导诊每天工作的流程,看似很简单也很单调,但随着我对导诊工作的慢慢了解和亲身体会,越来越感觉到导诊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也慢慢有点心得体会。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 慢性病管理 高血压 糖尿病

随着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慢病防治工作列入了政府议事日程。中心不断探索和完善慢病管理的办法,并取得了些成绩。现报告如下。

方 法

落实责任:中心分管主任亲自抓此项工作。医务科长、预防科长策划和指导全科医生开展慢病管理工作,并组织学习卫生部《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年~2010年规划》等文件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结合社区和本中心实际情况制定《社区慢病管理实施方案》,动员以全科医生为主积极参与。中心提供人力和物力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分步严谨实施。

健全网络:①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规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居民在步行10~15分钟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便于居民,尤其是老年慢性患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②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区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的领导和指导下,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参与;中心设立慢病管理领导小组,管辖全科诊室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任务由社区慢病管理专职责任医生(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地段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

健全各项慢病管理制度和办法:周密地制订了《慢病管理实施方案》、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制度、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制度、责任医生团队工作制度、社区健康教育制度和社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等制度和措施,使慢病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慢病管理工作者,以制度与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工作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和防治疾病的效果计算发放绩效奖励。

进行适宜技术的指导与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慢病管理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慢病管理和适宜技术培训。采取的办法是请三级医院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相关专家为有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专家为职工讲解《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工作规范与标准》。中心组织职工学习《社区慢病管理工作手册》、《慢病管理方法与流程》等社区慢病管理和防治知识。按社区慢病管理工作方法与流程进行系统管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慢病防治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慢病防治知识。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慢病防治中的作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月组织1次健康教育活动,发放诸如测血压的正确方法,高血压和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指导等健康教育资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请二三级医院、健教所有关专家,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参与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群体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如门诊、病房、义诊、下社区咨询、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为居民体检、家庭病床、上门随访、电话咨询与随访、糖尿病和高血压之家等活动,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宣传栏,不定期更换健康教育栏,引导居民看卫生宣传栏、黑板报、卫生墙报和各卫生报刊和卫生专栏。结合高血压日和糖尿病日等健康节日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掌握社区慢病发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通过全科门诊、住院患者、化验室、义诊、下社区免费测血糖和测血压、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筛查与收集登记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

分类管理: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首次管理应详细登记慢病患者登记卡和基本登记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目存在的危险因素,然后评估和制定针对性个体化防治方案。全科医生根据要求定期上门为主的随访。随访后如实填写随访记录、信息资料及时输入电脑,并归档管理。根据病情季度和年度效果评估,分析慢病防治效果,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慢病防治工作方法。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建立门诊测血压制度,对35岁以上的初诊患者一律检测血压。对高危人群进行登记:通过门诊、病房、化验室、体检和咨询等方式,发现血压正常高值、一级和二级亲属、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高血脂、超重/肥胖患者、进行登记。尤其对这类患者要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防治疾病的基本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检测以及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如发展成高血压和糖尿病,列入慢病管理。

统计报表:对所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每季度上报登记人数、管理率和控制效果,并定期上报。

结 果

管理情况:中心和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社区居民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筛查工作。发现并建卡建册的高血压患者5843人和糖尿病患者928人,其中完成全年随访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为5686人(97%)和884人(95%)。

高血压控制率82.66%(4830人),其中1级64.4%(3110人)、2级32.3%(1561人)、3级3.3%(159人)。规范管理率97.31%(5686人)。高血压评价结果:控制优良和尚可分别为34.62%(1672人)和35.72%(1725人)。

糖尿病控制率64%(594人),其中控制优良和尚可分别为36.26%(215人)和31.58%(188人)。

健康教育和其他工作:为辖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发放各类健康资料16 000余份,群体健康教育81次。接受群体和个体健康教育的居民12500余人次。各种健康教育专栏和黑板报85版次。社区居民群众满意度95%,居民可信度不断提升,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得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认可。

讨 论

需要政府重视: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政府应将慢病防治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保证组织管理和经费的落实,有利于慢病工作者安心,百姓放心,慢病防治工作才能落实到实处,不断提升百姓对政府的形象,享受高速经济发展的成就。

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好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离不开全科医生。采用社区医生责任团队完成任务。责任医生团队由专职慢病防治医生(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人员组成。慢病防治责任医生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与其工作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密切相关,将社会效益和防治效果放在首位,克服追利行为。

掌握适宜技术:社区慢病防治不仅要求慢病防治责任医生掌握全科医学知识,还必须掌握适宜的技术,如入户的技巧、各种关系沟通的技巧、健康教育的技巧、慢病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等技术。同时,要有技术保证,本中心设立慢病管理全科团队长、社区预防科科长为慢病质量控制责任人,指导慢病责任医生工作。从而形成慢病管理责任医生、上级医生和慢病管理医生的梯队管理,以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

重视干预效果: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关键要看干预后取得的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在慢病防治管理起步阶段,强调随访次数对强化和引导医务人员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患者接受和依从管理的理念起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作不断深入,通过医务人员对人群健康干预以及指导患者健康自我管理,重视慢病防治效果则更为重要。

总之,慢病防治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及医务人员的技术和付出。切实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和自我防病治病意识,是促进人类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完善 分级诊疗 借鉴 改革

如何将优质服务延伸至基层,实现近距离的健康服务,是一个复杂的卫生经济学课题,是建立在四大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一边是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一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门可罗雀,如何引导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也是医改的一个方向。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是在根本改变就医者“80%集中在大医院,仅有20%在基层医院”的无序就医问题及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不均衡状态,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

一、改革措施

(一)多举措创新管理机制

全国各地进行医联体、集团化模式试点,以管理、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在市区以三甲综合医院为核心,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整建制并入。如上海统筹规划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在联合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加快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等服务;通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社区首诊服务。镇江利用医疗集团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的平台,重点推进了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等一体化管理;探索学科一体化管理,成立临检、影像、病理三个临床诊断中心。

(二)探索联动服务模式

全国各地积极进行联动服务模式的探索,创新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卫生服务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表1)

(三)加强政策引导

1、向社区引导优质资源

包括:三级医院专家查房会诊、设立社区首席健康顾问等人才支持;建立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整合建立诊断、影像技术中心等技术、设备支持。

2、医保积极引导管理

明确二、三级医院需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重点病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下转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或住院康复治疗,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3、物价杠杆调节

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部分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工协作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实施上下联动和分工协作,让患者在附近的社区得到更加便捷、规范的诊疗。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能力,让康复期患者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让二、三级医院节省出更多卫生资源、工作精力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医疗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的效率和效益,缓解“看病难、住院难”。

(二)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思路提出 “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各试点城市作为医改先行者已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早日让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家庭、更加亲民化。如上海市已在17个区(县)的1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共有家庭医生3212人,签约常住居民588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2%,签约居民利用过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比例为56%,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到94%。上海的家庭医生采取定期上门提供家庭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治疗等服务方式,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2012年11月份,镇江设置康复联合病房,推进“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建设,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下转的康复期患者提供后续治疗、护理服务,给社区居民带来健康福音,提高了社区诊疗水平。

(三)群众就医负担有效降低

通过医保政策引导,群众小病就近能获得便捷、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大病能顺利的转到上级医院,从而降低了就医成本。主要引导政策有:社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实行零差率;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个人自付比例;规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疾病参保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免收挂号费、诊疗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2010年-2012年X市社区医疗机构收支情况分析表,从中可以看出:(表2)

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比例从2010年的4.64%已上升至21.36%,但仍显得经费补助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业务收入。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医疗设备配备不全,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形式仍以为门诊慢性病人、老年人开药、输液为主,门诊收入占比仍在80%以上,药占比超60%,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很难提高,影响居民到社区就诊的积极性。

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充分发挥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慢性病用药品种不全的问题,导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频繁建档撤档,没有根据疾病初期、治疗康复期病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健全慢性病健康档案。

四、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英国、澳大利亚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执行较完善,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英国借鉴

1、各司其职的团队化管理,共同发挥服务效能

全科医师团队包括:全科医师、地区护士、执业护士、健康管理助手等。全科医师为居民家庭提供初级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地区护士每天安排督促服药,主要负责进行临终关怀,开展慢性病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执业护士的工作职责是糖尿病,哮喘护理以及儿童计划免疫等。健康管理助手负责对居民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及健康教育等。

2、严谨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档案的有效建立

通过信息系统中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能让全科医师方便识别慢性病人,将其进行风险分级,并按照不同的风险级数进行疾病诊断。同时信息系统中会非常的人性化、智能化地提供给全科医师诊断及治疗方案,动态化管理居民健康档案。

(一)澳大利亚借鉴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澳大利亚的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卫生服务,如专门为出院后尚需治疗或康复病人提供服务的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专门为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儿童保健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的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等。

2、社区护士成为服务主体,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护士在社区分成很多专业,如全科社区护士、老年保健护士、精神卫生护士等。社区护士通过对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居民的健康问题,还能通过对居民宣教预防、保健知识。

(二)借鉴意义

建设全科医师团队,规范其工作职责,使其能分工协作,不断提升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走入家庭,系统化、全程化地服务居民。

由于我国疾病谱变化,属于慢性病高发国家,以社区为良好服务平台进行慢性病科学管理,重视医疗的同时,不轻视防治,引导居民在社区体检,对辖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分析,以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效率。

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导“康复回社区”等原因,迫切需要特色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才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最大化地发挥护士服务效能,进行护士分层管理,不仅能配合全科医师的诊断治疗,而且将服务功能从治疗护理向疾病预防、身心康复转变。

五、改革方向

(一)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财政应根据卫生事业发展中 “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的要求增加经费投入,对医疗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专项预算资金,探索建立政府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科学规范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社区医疗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将培养全科医师、专业护士列入每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计划。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诊断、影像等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医疗优势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

要求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帮扶协议,一方面安排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到二、三级医疗机构进行长期进修或短期培训;另一方面安排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坐诊,定期举办讲座,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二、三级医院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将优质管理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三)完善配套改革制度,积极引导分级诊疗服务

1、积极推行分级医疗和社区首诊制度

根据卫生部门制定的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并纳入对医疗机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上转病人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后续治疗方案。

2、扩大医疗保险给付范围

从政策上引导参保人员主动进行健康体检,增强参保人员的预防保健意识;适当扩大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满足慢性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提升改革成效。

3、实行更多优惠政策保障

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执行“惠民医院”优惠政策,优惠减免的医药费用由救助基金或同级政府财政承担。

(四)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彰显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因目前“重医轻防”现象仍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转变服务观念,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应积极推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服务团队模式,发挥护士的作用,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上门随访、家庭病床等服务形式为主,对医疗服务对象开展综合性、持续性、可及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师、口腔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或通过专科医院社区坐诊形式,开展中医药、口腔护理等特色服务。

丰富社区医疗服务项目,拓展社区医疗服务内涵,服务内容从治疗延伸到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护理、计划生育。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探索建立儿童保健中心、老年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镇江市构建分级医疗服务模式做法[EB/OL]. . 2013-04-07

[2]上海积极推进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尽快落户[ EB/OL].

http://.cn/roll/20131216/204917651002.shtml. 2013-12-16

[3]王岚,杜亚平.中英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3):2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