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自我管理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5 00:29:39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1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影响因素;综述

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以慢性心力衰竭居多。据统计,2013年美国心力衰竭病人再住院率为22.9%,国内研究也显示:出院心力衰竭病人1年内再住院率高达58.4%。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状况及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提供参考。

1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现状

Riegel等对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发达国家和墨西哥、泰国两个发展中国家2082例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是不足的,美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好,泰国病人自我护理管理最差。王丽萍[6]对广州地区住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低。徐静等对安徽某医院102例住院病人调查结果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仅为47.56分(满分为145分),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邵欣对北京市住院的125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状况不太理想,并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呈下降趋势。

1.1饮食管理

为了预防液体潴留、症状的恶化及再住院治疗,心力衰竭指南建议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低盐饮食,严重者还会被限制液体摄入量。然而,研究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病人能严格遵循低盐饮食,且28.9%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每天摄入的盐从来不或很少低于6g[10]。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90d内饮食中盐摄入知识的缺乏是其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病人认为:如果吃的食物比较咸,多喝水就可以把它排掉了。此外,缺乏来自朋友及家人的支持,在餐馆吃饭无法提供低盐饮食等因素也是病人无法坚持低盐饮食的原因。

1.2活动管理

以往认为:休息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基础治疗方法,应尽量避免病人进行运动。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所有稳定期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只要能够耐受所制订的运动方案,都应该考虑并进行运动锻炼。长期坚持运动能改善病人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虽然80%病人认为: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研究者制订了详细的运动计划,3个月后仅有不到一半病人能够坚持运动计划。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坚持其他方面的自我管理,运动锻炼的依从性最差。对运动的认知水平低、担心运动带来不好的后果、缺乏系统的教育及相关激励措施是影响心力衰竭病人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1.3药物管理

在慢性病病人管理中,不坚持服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项对心力衰竭病人服药情况的系统性评价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率为10%~98%,且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逐渐下降。赵文艺等对我国380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表明:住院期间病人能严格按医嘱用药,出院4个月后47.1%病人不能按医嘱服药。Butler等对1000例心力衰竭病人的调查显示:出院后30d80%的病人会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出院1年后降至60%。心力衰竭病人服药不依从会增加住院率及再住院率。Osterberg等研究显示:20%~63%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原因为服药不依从。

1.4症状管理

当夜间出现呼吸困难时,56.4%的病人不能意识到这是心力衰竭的症状;52.0%的病人不能意识到疲乏是心力衰竭的症状。国内研究也报道,40.6%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不能正确识别心力衰竭的症状。每日监测体重是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基石,然而Ni等发现40%的病人没有认识到每天称体重的重要性;36%的心力衰竭病人认为可饮用很多的液体。46.7%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从来不或很少称体重,51.1%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会称体重但不是每天。

1.5情绪管理

抑郁或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高患病率且与心血管的负性事件相关。一项对129例心力衰竭病人的前瞻性调查发现:焦虑和低社会支持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病人的转归。2006年一项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心力衰竭病人总体的抑郁患病率为21.6%。有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确诊或者管理不当,部分心力衰竭病人不愿向医护人员透露他们的情绪状态,因为他们担心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其次,医护人员通常将注意力放在心力衰竭的身体症状上或认为抑郁等负性情绪症状是病人的正常反应。

2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测评工具

2.1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00年Riegel等开发了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Riegel等认为自我管理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并对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决策。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包含65个条目和6个分量表,这6个分量表包括自我护理过程的4个阶段(认识到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价这一变化、实施治疗策略、评价实施策略效果)、病人实施策略的难易程度及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的条目比较多,不适合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评价工具。

2.2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1999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理理论编制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量表包括药物治疗的依从性(8个条目)、求医行为(7个条目)和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4个条目)3部分内容,测得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2~0.68,由于信度较低,Ar-tinian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修订版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该量表包括求医行为、症状的自我管理、遵医行为、疾病信念、伴有心力衰竭的适应等方面,包括29个条目。该量表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心力衰竭病人执行自我护理行为的频率。

2.3欧洲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2003年Jaarsma等根据Orem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完成,该量表包括12个条目,主要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维持机体健康所必需的自我护理行为,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5分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5个等级,得分范围0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护理能力越差。该量表被译成西班牙语、日语等多个版本,应用广泛。南方医科大学王丽萍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本,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4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施小青等[31]设计了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20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为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管理及症状管理。量表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1分为从不,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每个维度得分为各维度条目得分的总和,量表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总分80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3.1年龄与性别

目前年龄、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尚不一致。邵欣通过对16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年龄、性别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并无影响。田芳英等虽未发现性别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的影响,但结果显示年龄对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有正向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服药、饮食等方面的自我护理行为水平逐渐增高。Lee等认为:病人年龄越大,自理能力越差,积极执行自我护理管理的水平越差。Chriss等研究发现:男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要高于女性,并且老年男性会更积极地参与心力衰竭的自我护理维持中。Hoist等对接受了1年社区医院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的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女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比男性要好。

3.2文化背景

刘辉等对新疆某医院6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汉族和维吾尔族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存在差异,汉族优于维吾尔族病人。而吴静等对新疆地区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民族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维吾尔族冠心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总水平高于汉族病人。

3.3婚姻

多数研究并未发现婚姻对自我管理有影响。部分研究表明:未婚病人自我管理较差,已婚男性因配偶照顾自我管理行为良好。Artinian等研究结果与其相反,他认为:未婚者生活方式受家庭的影响较小,更多的依靠自己维持健康,因此未婚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要好于已婚病人。

3.4文化程度

田芳英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正面影响着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更好地遵守饮食计划及坚持服药等。张彩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也发现:教育程度与自我管理间有正性作用,结果发现本科学历及以上的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病人高2倍~3倍,比高中学历病人高1倍。而邵欣[8]的研究并未发现教育程度对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3.5经济因素

邵欣研究发现:收入高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较好。Suwanno等表明:收入通过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间接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结果发现经济收入越差,病人病情越重,自我管理能力越差。吴静等对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发现:收入对病人自我管理的影响作用不大,主要是通过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Woda等[40]对心力衰竭病人的质性访谈发现:低收入人群虽然了解低盐、低脂饮食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钱买健康的食物,饮食管理较差。

3.6病程

国外有研究发现:病程越长,心力衰竭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管理症状,通常更容易识别心力衰竭症状及身体的变化,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好。而国内邵欣研究结果与其不一致,即慢性心力衰竭需要病人长时间的控制管理疾病,许多病人难以长时间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随时间的延长其自我管理行为呈下降趋势。张彩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调查发现:病程少于5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比11年~15年病程的病人低4倍,但病程大于16年以上病人自我管理水而呈下降趋势。

3.7疾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

Suwanno等对400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病人病情越严重、合并症越多,其自我管理行为越差。合并症数量越多会引起更多的症状,这会使病人很难控制,对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也有研究与其结果不一致,Rockwell等研究认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自我护理行为呈正相关,病人症状越多,其掌握症状的自我护理知识越多,因此自我护理行为也越好。

3.8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主要反映个体采取适当的行动及面对周围环境挑战的信念。较高的自我效能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是人们改变个体行为、保持健康功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对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有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或信心影响其自我护理管理,而自我效能高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要高。

3.9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互为因果,生活质量是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生活质量可被视为自我管理的一种结局。张凤侠等对北京市远郊区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密切相关,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其生活质量就越高。Jaars-ma等认为: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可以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3.10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社团等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能减缓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社会支持积极影响多种慢性疾病的结局,一般认为:通过积极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可改善病人的预后。Friedma等发现:大多数病人在去医院治疗前都会与家庭成员讨论症状,家庭支持在心力衰竭病人寻求治疗心力衰竭症状的决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少家庭支持的病人缺乏自我管理疾病的信心,其自护行为也较差。除了家庭支持外,同伴支持能够改善病人的自我保健行为,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病人出院后每周同伴指导者通过电话指导或家庭访问,时间持续1个月~3个月,结果发现干预组自我护理管理在90d内显著增加。但有学者认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中,个体体验或感受到的支持即主观支持比实际存在的社会支持即客观支持更有预测价值。且心力衰竭病人感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对管理症状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170.

[3]胥磊,周金娜,王爱平,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4):80-82.

[4]王丽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调查及干预效果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1-45.

[5]徐静,陈桂华,邵素云,等.心力衰竭患者心衰自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0):1020-1023.

[6]邵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1-80.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2

[关键词] COPD;健康素养;自我管理;相关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3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基于肺功能检测的调查显示全球COPD患病率约为4%~13.9%[1-2]。COPD患者通常处于稳定期,急性加重住院期短,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与社会中度过。患者自我管理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它是一种认知、行为医学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医护人员教给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信心以及和医生交流的技巧,患者运用各种策略进行自我控制,从而达到主要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躯体、情绪及社会方面的问题[3]。目前医学界已有大量研究表明COPD患者的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具有一定的关系[4],为了探讨其关系,该院以2012年9月―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该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卫生部2011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5]: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主要采用面谈访问的形式,问卷由患者认真阅读后,独立地、如实地填写;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协助,不方便填写者,由调查者逐条询问并记录。问卷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并检查有无缺漏,如有,及时请患者填补。

1.2.2 分析方法 将健康素养作为影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一个自变量,同时将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一般资料为自变量,按α入=0.05、α出=0.10的标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74份,回收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98.2%。患者以男性为主占78.4%,年龄32~91岁,平均(66.91±9.85)岁。文化程度为以小学及以下居多,为40.1%。病程0~50年,平均(9.02±7.58)年。

2.2 COPD患者的健康素养现状

269例COPD患者的健康素养总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12分、平均分为(6.07±2.41)分,总得分率(平均总分除以量表满分)为46.7%,各条目答对情况。见表1。

2.3 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269例COPD患者自我管理最低分为59分、最高分230分、平均分为(145.76±32.25)分,总得分率(平均总分除以量表满分)为57.2%。

2.4 COPD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OPD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总分及其各维度均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COPD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最终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过去1年中有无因COPD加重住院、健康素养。由标准回归系数可知,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过去1年中有无因COPD加重住院对于患者的自我管理的影响分别为:23.45%、12.76%、17.56%,健康素养对患者的自我管理影响最大,占46.2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且不可逆的疾病,健康教育是开展COPD康复治疗的第一步,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培养患者的健康素养,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关键。所谓的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自我管理指的是患者的自我症状管理、自我疾病管理、自我情绪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6]。COPD患者只有拥有了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到疾病护理当中来。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为了探究COPD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该院展开该次研究。结果显示:269例COPD患者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总得分率仅为46.7%。这一结果与既往任建萍等人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行为及认知状况调查研究》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COP疾病的认知情况调查结论相一致[7]。其可能原因为:①相关知识获取途径有限。由于疾病的影响,COPD患者大多只能居住在家中,获得相关知识只能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大众媒体,而大众媒体的宣传内容中有关疾病科学知识往往较少[8];②文化程度不高。COPD患者大多以老年人居多,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习相关知识能力低下,所以导致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而COPD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的关系分析来看,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而对自我管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过去1年中有无因COPD加重住院、健康素养是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能更主动、更强烈地意识到对自身健康的责任,能利用各种途径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和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COPD患者的健康素养是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给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有关COPD疾病的健康素养,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变患者不良健康行为,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增强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参考文献]

[1] Halbert RJ, Isonaka S, George D, et al. Interpreting COPD prevalence estimates: what is the true burden of disease[J].Chest, 2003,123(5): 1684-1692.

[2] Sin DD, Stafinski. The impact of obstructive pulmonary chronic disease on work los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2, 165(5): 704-707.

[3] Lacasse Y, Rousseau L, Maltais F.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oxygen-dependent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J Cardiopulm Rehabil, 2001,21(2):80-86.

[4] 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5] 卫生部医政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1):69-76.

[6] 孙浩林, 彭慧, 傅华. 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信效度的研究[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52-56.

[7] 任建萍, 薛海,刘云,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行为及认知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2):46-47.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3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49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在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无死亡病例,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9%;患者自理能力增强,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慢性肺心病的认识,提高医嘱的依从性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肺源性心脏病;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胸肺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笔者对49例该病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9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男28例、女21例,年龄53~76岁。包括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慢性肺心病31例,支气管哮喘引起的慢性肺心病12例,支气管扩张引起的慢性肺心病6例。均采取抗感染,止咳平喘,纠正低氧血症,降低C02潴留,积极救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中医辨证施治等综合治疗[1]和护理措施。在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无死亡病例,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9%;患者自理能力增强,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 护理措施

2.1 急性加重期的护理(1)入院后急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做血气、电解质检查。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注意动作轻、准、稳,以免穿破血管和周围组织。尽早采集痰、血、尿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早期尽量应用抗生素。(2)保持环境清洁、安静,温度 18℃~24℃,湿度 50%~60%,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要注意口腔护理。病房定时消毒和开窗通风,减少陪护和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3)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清除口咽部分泌物,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对年老体弱、咳痰无力者,取平卧位并协助叩背,以利于痰液的咳出,对痰量多不能咳出或意识障碍者,应及时吸痰,防止窒息。若痰干结黏稠可作蒸气或超声雾化吸入;对痰液阻塞有窒息危险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呼吸。(4)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心律及意识状态,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有无尿量减少、心悸、腹胀、腹痛、水肿、颈静脉怒张,听诊心脏有无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等,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分析原因迅速给予处理。输液时应合理安排顺序,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输液的速度。

2.2 缓解期的护理(1)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慢性肺心病发作时病情多急、重、易复发,病人容易产生失望、焦虑、愤怒、悲观等不良情绪,护士应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耐心讲解各种治疗及护理措施,提高对治疗的信心。(2)鼓励病人作腹式呼吸,缩唇缓慢呼气,增强膈肌活动能力。(3)改善营养状态,增加机体免疫力,加强营养,有利于增加呼吸肌力和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饮食要注意保证热量及蛋白质的供给,糖类比例不宜过高,另外,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4)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对吸烟者劝其戒烟,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注意居室温湿度,保持空气清新,消除呼吸道不良刺激,发现感染征象及时治疗。

总之,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分析,笔者认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慢性肺心病的认识,提高医嘱的依从性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胸; 应用效果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neumothorax/DAI Xiao-yan,HUANG Jing-y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136-13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neumothorax.Method:84 ca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neumothorax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June 2014 to March 2016,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e of control group.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the self nursing ability and health behavior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Compared with before education,the self nursing ability and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 total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health edu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neumothorax; Application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People’s Hospital of Xingning,Xingning 514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40

本研究以2014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患者84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且经影像学检验均合并气胸,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4±10.7)岁,气胸:左侧19例、右侧22例、双侧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2±8.9)岁,气胸:左侧18例、右侧2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气胸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给予用药指导、症状管理等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具体为:(1)术前指导:患者入院治疗前充分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掌握COPD、气胸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帮助患者消除因住院而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和配合治疗能力。施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术前常规宣教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手术的顺利实施。施行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前详细向患者介绍胸腔镜术安全性高、效果好等优点。术前指导患者掌握在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及必要的相关知识教育,以适应术后床上生活,对吸烟患者应向其说明吸烟对手术造成的影响并劝其戒烟。(2)术后教育: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未清醒时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所致窒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使患者了解排痰的重要性,指导其定期进行深呼吸运动训练以协助患者排痰。(3)出院指导:应注意强化患者出院后自我健康意识的培养,嘱患者出院后多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心情舒畅,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从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测定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2-4]。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从健康责任、运动、营养、自我实现、人际支持和压力应对6个维度评价患者个体执行健康行为情况[5-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与教育前相比,两组健康教育后自我护理能力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有显著提高,教育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健康促进行为比较 与教育前相比,两组健康教育后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均有显著提高,教育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为常见的急重症之一[7-9],具有发病迅猛,症状凶险等特点,若不能及时得到良好的诊治护理,极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10-12]。有关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COPD、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3-18]。大量临床经验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入院后治疗前常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几率较高[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教育前相比,两组健康教育后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邹小芳,肖桂华,刘青.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9):1359-1362.

[2]李娜,初雪云,修麓璐,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系统化自我效能干预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3):156-160.

[3] Wilde A M,Nailor M D,Nicolau D P,et al.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 due to decreased compliance with a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omputerized clinical pathway:implica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prospective feedback[J].Pharmacotherapy,2012,32(8):755-763.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5]黄利明,李江旭,王秋梅,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COPD患者疾病认知与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10):1136-1138.

[6] Bentsen S B,Langeland E,Holm A L.Evaluation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Nurs Manag,2012,20(6):802-813.

[7]薛盈川,刘晓鸿,陆薇,等.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53-755.

[8]王玉荣.协同护理模式在老年COPD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8-30.

[9]罗永伟.老午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焦虑情绪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2):2058.

[10]高瑛,华亚芳,孙志岭.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3):210-211.

[11]李丹,雷建波,徐治波,等.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用的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12,32(11):820-823.

[12]芦燕玲,于利群,潘玮琦.健康管理降低功能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5):280-283.

[13]钟美凤,杜海云,朱丽兰,等.健康管理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行为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22-725.

[14]徐素琴,杨柳,杨君.武汉市某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吸烟患者戒烟意愿及认知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8(8):60-61.

[15]阮蓉,方,赵红.模型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及护理[J].临床肺杂志,2010,15(1):146.

[16]梁丽,潘娅娜,王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10.12(2):381-382.

[17]林文华.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331-333.

[18]许家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6):5504-5505.

[19]夏加英,施晓芳,何静,等.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3,12(1):82-83.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5

[关键词] 疾病不确定感;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39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031-03

The research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parents and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MA Xiao-chen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ealth Prevention,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parents and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to afford the intervention basis for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Methods 200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FAMM and MUIS-FM,and the relevance of between FAMM and MUIS-FM was analys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MUIS-FM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as (105.46±15.17) points;the total score of FAMM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as (195.46±11.24) pointds,among them,the score of sick children recognition was (15.46±2.14) points,the score of care ability was (38.22±6.42) points,the score of disease burden was (15.16±2.71) points,the score of life difficulty was (57.35±8.54) points,the score of disease influence was (37.29±5.22) points,the score of parents relationship was (31.35±3.18) points;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and family management method. Conclusion Parents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s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to reduce parents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can improve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and promote body 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sick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Parents;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Family management;Relevance

随着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改变,儿童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据统计,我国有 10%~20% 的儿童患慢性疾病,2%~4%患严重的慢性疾病[1]。儿童患慢性疾病无论对儿童本人还是对其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压力,他们会经历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冲突[2]。近年来,疾病不确定感是心理学专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而且,对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已由患者逐渐扩展到患者家属[3]。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家属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对疾病的适应性及其应对策略[4]。由于慢性病儿童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较低,作为主要照护者,患儿父母的认知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健康,因此,本研究对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考察,发现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明晰影响患儿健康的家庭管理因素,以期为家庭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2月于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慢性病儿童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①非单亲家庭,父母为患儿主要照料者;②家庭中患儿年龄为6~16岁,患儿疾病符合慢性病标准,即病程预计>3个月,每年至少住院1个月,疾病干扰日常生活[5];③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的躯体疾患,无智力障碍,小学文化程度以上;④知情同意,同意参加本研究。其中父亲25人,母亲75人。患儿父母年龄28~53岁 ,平均(36.28±6.53)岁;婚姻状况:已婚93人,再婚7人;父母文化程度:小学8人,初中43人,高中27人,大学及以上22人;职业:工人27人,个体经营者12人,公务员或干部10人,农民39人,无业者12;居住地:城镇53人,农村47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16人,1000~3000元49人,3000~5000元23人,>5000元12人。

1.2 方法

调查前,先判断慢性病儿童父母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病儿童父母,由本课题研究人员向其介绍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在征得慢性病儿童家长知情同意后,本课题研究人员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让其填写问卷。对问卷答题理解不透而无法自行填写的患儿父母,由研究者以中性无暗示的语言协助填写问卷,答题时间20~25 min。

1.2 测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慢性病儿童父母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患儿病种、患儿病程等内容。

1.2.1 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family member form,MUIS-FM)[6]该量表为自评式量表,用于测量亲属患病后家庭成员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内容包括对疾病的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共31个条目。量表总分为31~155分,分数越高,表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家庭管理测量量表 (family management measure,FaMM)中文版[7]。 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家庭对患儿疾病的反应和照护方式以及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量表共6个分量表53个条目,分别测量家庭照护的6个方面:①患儿认可(5个条目);②照护能力(12 个条目);③疾病负担(4个条目);④生活困难(14个条目);⑤疾病影响(10个条目);⑥家长关系(8个条目)。量表采用 Likert等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5个等级,分别赋予 1~5 分。各分量表的总分越高说明父母认为患儿越正常、管理疾病越容易、父母关注疾病的程度越高、照顾疾病越困难、管理疾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家长越能相互支持。中文版FaMM的Cronbach′a 系数为 0.52~0.86,内容效度 (CVI)为0.84,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以中间值(=3分×条目数)作为参照,得分高于中间值认为测量内容处于较高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情况

患儿父母MUIS-FM总分明显>78分,具有较高疾病不确定感(表1)。

表1 患儿父母MUIS-FM量表评分结果(分)

2.2 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状况评分情况

患儿认可和照护能力分量表得分<中间值,其他分量表均大于中间值(表2)。

表2 患儿父母家属FaMM量表评分结果(分)

2.3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父母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方式存在高度相关性(P

3 讨论

3.1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情况分析

目前,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患儿父母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3],有研究表明[8],家庭成员对疾病结果的不确定感是普遍的特征。所谓疾病不确定感是是指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的事物的能力,属于认知范畴。有学者认为[9],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来源为管理患者的症状、家庭生活、照护需求和角色的管理及日常活动。作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护理和支持者的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显示[3],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控制感呈负相关。

本次调查显示,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分数明显大于总分最高分的50%,表明慢性病儿童父母具有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这与有关学者研究报道相一致[10]。其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一结果提示,父母对慢性病儿童疾病认知方面能力不足,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通过采取相应的医疗照顾行为(如卫生宣教、医疗救助)来帮助他们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2 慢性病儿童父母家庭管理状况分析

有学者认为[11],慢性病患儿家长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依从性较差,忽视患儿心理问题,家庭应对失败。医护人员应针对患儿照顾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鼓励其参与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照顾者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指导。

在本研究中,患儿认可得分低于中间值,说明慢性病儿童父母认为患儿的日常生活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健康孩子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父母疾病管理能力(照护能力)的得分稍高于中间值,但总体水平不高,说明患儿父母能够正确对待患儿的疾病,能够在照顾疾病和维持正常家庭生活中基本保持平衡;家长关心得分高于中间值,说明父母在对待换儿和照护患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较好的相互扶持,共同管理疾病。父母对疾病担心状况、父母疾病管理困难状况、父母疾病精力消耗状况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值,说明父母对患儿疾病的担心和关注程度、父母管理疾病对生活造成的困难程度、父母对疾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可知,慢性病儿童父母认为患儿的疾病不乐观,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大,负担较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这一结果提示,一方面,慢性病儿童父母照护患儿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慢性病给家庭带来了不良后果,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应引起医务工作的关注。

3.3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都确定感与家庭管理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管理能力关系到患儿的健康状况。慢性病儿童父母良好的疾病管理能力能够促进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反之,则不利于患儿的康复。疾病不确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认知水平,认知水平与个体获得疾病知识,社会支持程度有关。个体若能对疾病知识掌握较丰富,社会支持力度越大,则越能具有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提高疾病管理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状况呈高度相关性,其中,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与患儿认可和照护能力呈高度负相关(P

综上所述,慢性病儿童父母具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管理能力,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慢性病儿童家属的社会支持,以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管理方式,促进患儿的治疗与康复。

[参考文献]

[1]阐玉英,张莉. “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2]王惠梅,李庆鳞,何淑贞,等.慢性病儿童父母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3):177-179.

[3]刘秀静,喻姣花.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研究现状[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 (7):57-59.

[4]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J Nurs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5]Perrin JM,Bloom SR,Gortmaker SL.The increase of childhood chronic cond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2007,297(24):2755-2759.

[6]汪向东,王希林,马宏.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增订本[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7]张莹,魏珉.中文版家庭管理测量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19-22.

[8]Pelletier-Hibbert M,Sohi P.Sources of uncertain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family members 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Nephrol Nurs J,2001, 28(4):411-417,419.

[9]千永日,姜哲,崔敬爱.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1, 9(31):2821-2823.

[10]Mu PF,Ma FC,Ku SM,et al.Families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m alignancy:the factors impact on mother′s anxiety[J].J PediatrNurs,2001,16(4):287-295.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6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以满足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一、调查研究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本文主要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肿瘤、冠心病这几种社区居民患病率高的疾病作为调查问卷的疾病。

(一)各类慢性病患病人数比例

在本次调查中患高血压的慢性病患者人数最多,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32%;其次是患糖尿病的人数,占总患慢性病的29%;患高血脂的人数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18%;患肿瘤的人数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14%;患冠心病的人数在此次调查的慢病人数最少,占总患慢性病人数的7%。

(二)社区居民健康行为调查

在该项调查中,社区居民日常活动项目大部分为步行、跑步、跳舞及家务;而社区居民一周活动次数大多为1-2次,占总调查人数的52%,5次以上的人数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14%,而基本不锻炼的人数也不低,占总调查人数的15%。

(三)已患慢性病居民了解慢性病知识

的途径及比率社区已患慢性病居民了解慢性病知识的途径及比率调查结果为: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占22%,通过书刊、杂志了解的占28%,通过家人、朋友了解的占19%,通过医务人员了解的占22%,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占3%,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的占6%。根据数据可知通过书刊、杂志了解的慢性病知识的最多,而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最少。

(四)患慢性病患者选择各医疗结构就诊的情况

据参与调查人群医保情况显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或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慢性病患者占了调查人群的82.28%,可见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较广较为成熟,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都能享受到国家医疗保障惠民政策。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未纳入医疗保障定点,这也是造成慢性病患者纷纷涌向大型综合性医院接受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间接导致了慢性病患者及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现象。另外,在居民选择就诊机构的调查中显示选择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9%,选择私人诊所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18%,选择综合性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62%,选择中医医院就诊的人数占总接受调查的已患病人数的11%。选择去综合性大医院就诊的人数最多,选择去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数最少。

(五)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就医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所调查的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建档率高,存在并不知情的情况;社区也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发慢性病专题知识讲座或宣传,但存在居民不知情情况;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慢性病管理的情况并不乐观,存在很大比例的未参与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大多数参加了慢性病管理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存在部分不知情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大多数参加了慢性病管理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存在部分不知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患者就医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社区慢性病患者需求,提供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患者的就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机制尚不够完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及社区几乎无人问津。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分级诊疗制度等难以落实。就慢性病患者而言大多数患者倾向于综合性大医院,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综合性大医院才具有专业性的医技人员和充足的医疗设备,也确实如此,大医院各种医疗设备先进齐全,社区里医疗设备有限,并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少部分人选择经熟人介绍的私人诊所及中医医院;极少数的人选择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这部分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经济不允许,只能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领取免费的药物和进行简单的检查;而选择了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患者,没有很好的衡量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造成了普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造成不少家庭“因病反贫”。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开展适宜不同类型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没有的到满足,社会认知不到位、参与度低。其原因首先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提供健康管理时并没有很好的制定一套完整且务实的工作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以至于慢性病患者在参与健康管理时没有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所以他们并不能认同这样的健康管理,也就不会花费自己的时间去参与其中了;其次,卫生服务站开展的健康管理均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表达的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仅仅教授生硬的理论知识,慢性病患者并不能很好的吸收消化,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王文华水平不高的人群较难接受和学习,所以不能充分说服和成功教育他们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社区慢性病患者也不能从参与慢性病健康管理活动中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收益。

(二)居民健康行为及心理状况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和筛查;未给慢性病患者进行有周期性的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患者的健康活动项目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社区里健身设施比较少,健身场地有限,没有满足居民日常身体活动的需要。居民日常进行身体活动形式单一,进行身体活动的次数太少。社区里虽然设有室,但是种类比较少,并不能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以至于居民出现不小比例的焦虑、茫然和压抑情绪;多数居民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一般。

三、提出建议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7

关键词:Sandwich教学法 病理学教学

Experience of writing skills of Sandwich teaching plan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Kong Xiumin(Department of Pathology,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Henan province,462000)

Abstract: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is a kind of study-practice-study teaching method, it focuses on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relies heavily on the writing of lesson plans.This paper takes one respiratory diseases:chronic?bronchitis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skill of writing the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Sandwich teaching method;Patholog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16-01

在医学院校中,病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一门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课,属于形态学科,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形态学的改变,有的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记忆有点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培养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有良好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医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也尝试用Sandwich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初的英国, 不同于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法,是“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将病理学全部采用三明治教学还不现实,一是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学,比较困难;二是学生讨论时间较多的话,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上做一个筛选,选取难度适中章节。本文就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来探讨Sandwich教学法。

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开场白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汇报教师讲授及总结三明治教学评价及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呼吸系统疾病是病理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总论章节的内容,初步具备了分析病理变化的能力,所以本章可以施行Sandwich教学法。本文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初步探讨Sandwich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实践表明,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开展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选取授课对象为三年制专科临床专业,随机选取30人,课时为2学时,共计90分钟。具体实施办法是:

1.随机分组:课前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按照六人一组,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同小组的学生围在圆桌周围,以方便小组讨论。

2.开场白:围绕现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现在的天空没有了蓝天白云,而更像仙境,并且我们又多一个新的假期,就是雾霾假,雾霾为什么会放假?那就是因为雾霾会损伤呼吸道,引出今天的主题呼吸道疾病,这时候先带领学生简单复习一下正常支气管壁结构。通过这样的开场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提出这次课的学习目标:①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②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③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3.(小标题是什么?问题设置?)教师在最后要提出若干问题:提出的问题数量一般和小组数是一致的,我们本次教学就因此提出5个问题:①是不是感冒引起咳嗽咳痰就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②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组织学结构有哪些改变?③咳嗽咳痰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④慢性支气管炎喘息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⑤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能引起哪些并发症?本章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及其病因,学生必须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第三个问题主要考查病理临床联系。第四个问题主要考查细支气管的组织学结构。第五个问题主要考查长期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支气管、肺和心脏结构的改变及功能的改变。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在规定时间内主要讨论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少加讨论。讨论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锻炼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集中精力,理顺思路,互相协助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

5.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内拿出的对问题的共同意见,依次选派一个表达能力强的代表上讲台,充当老师角色,来进行讲解,学生代表发言讲解后,再由小组内成员或者其他组成员来进行补充。

6.教师讲授及总结: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解,寻找学生对本章内容理解的薄弱知R点,还有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给以阐述,另外总结五个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教师在讲授内容上,主要讲授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及其由于病理改变出现的临床表现;同时强调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和由于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并发症。根据教师的归纳总结及讲解,这时候每个小组同学再对原来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总结性的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相互沟通交流,也可以和其他组同学进行探讨。

7.三明治教学评价及总结:三明治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本,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2],在授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授课结束后,又让学生进行分组谈论对三民治教学的看法,学生普扁认为这样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听老师填鸭式的教学获取的,而是自己经过自主学习后获得的,对知识的记忆会更深刻。通过小组讨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充当老师角色讲解的形式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提高自身素质非常重要,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与同事开展合作,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这些都是对病理学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三明治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高,需要广泛查阅文献,研究学生心理,熟悉学生学习基础和水平,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紧张有序。还有在实践中仍有一些限制,比如不太适合在大班中开展,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三明治教学,等等。

参考文献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8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减退或者胰岛素抵抗等因素诱发的脂肪、蛋白质、糖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综合症,其中造成胰岛素减退或者抵抗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等[1]。而糖尿病前期是指机体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期,也可称为糖尿病发生的中间时段,每年大概有4%~14%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化为糖尿病[2]。因此必须提升各级医院的血糖及代谢控制,从而达到良好的糖尿病防治效果,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对社区慢性病管理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改善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90例,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25~58岁,平均(42.3±2.5)岁;观察组男17例,女28例,年龄23~60岁,平均(38.4±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水平7.0~11.1mmol/L[3],并且全部患者无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管理方案,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指导患者用药,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方式和数量,并按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以3次/d为宜。观察组给予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2.1开展健康教育患者在病情、个性特征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首先应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评估患者的疾病知识与自护技能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分班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充分激发患者的求知欲望。并且定期开设健康讲座,主要内容为用药常识、情绪调节方式、自我监测项目、避免手段和常见病因等。向患者及家属发放糖尿病知识手册,增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调整。1.2.2用药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用药方案,如果患者条件允许或者治疗依从性较低,卫生服务人员可指导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202),通常情况下用量为50~100mg/次,3次/d,在刚开始用药时也可选取小剂量服用方式,随后1~2周对用药量进行调整。1.2.3饮食干预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担,并尽量恢复胰岛素受体的亲和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患者事物的摄入总量。卫生服务人员参考患者的身高、体重和劳动量等指标,计算出患者每日所需热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注重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并要求家属配合记录患者膳食情况。卫生服务人员1~2周组织患者进行体验,根据体检结果调整患者饮食情况,并且针对肥胖患者制定减肥计划。1.2.4运动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运动方案,其中以有氧运动为主,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喜好选择具体运动,其中以慢跑、太极、做家务、骑自行车为宜。同时卫生服务人员合理规划运动频率,以3~5次/周为宜,每次运动控制在40~45min,至少保证每周运动时间不低于140min。

1.3观察指标

在给予具体社区管理方案后,通过静脉血葡萄糖氧化酶法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并利用高压液相法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进行检测,用时利用自动化分化仪测量患者血脂水平。其中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应低于6.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小于6.5%,血脂水平正常值以总胆固醇水平衡量,血总胆固醇水平可定为3个范围:理想值:小于5.2mmol/L;边缘升高值:5.23-5.69mmol/L;升高值:大于5.72mmol/L。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一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结果

实施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前期患者多存在机体代谢和血糖水平异常等症状,对患者的器官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相关研究显示[4],科学合理地干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能够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病情,其中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案从用药、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为,使得患者在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吸烟、过度饮食等不良行为对血糖和血脂情况造成的影响。尤其在健康教育指导下,患者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相关知识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并掌握了自我调节方式,养成了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习惯,在治疗中可更好地配合卫生服务人员[5]。此外,在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卫生服务人员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体检,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保证相关工作的实效性。综上,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应用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案有利于缓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英刚,吕春苗,陈海君,等.利拉鲁肽联合诺和锐30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和胰岛功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9):671-674.

[2]丁燕,陈玉洁.城乡结合部四季青社区糖尿病患者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疗效初评[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181-182.

[3]王冰,李欣宇,刘明川,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与尿白蛋白肌酐比的相关性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56(1):59-63.

[4]王晓云,兰文霞,杜晓东,等.太原市迎泽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2):1624-1628.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9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医疗保健服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8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占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另外我国的慢性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如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和低控制率;而糖尿病则是“四高”,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1]。而我国的城镇化的进展速度很快,大量的报道称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是社区防治[2]。而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社区慢性病的管理情况和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1年6月――2012年11月本社区的慢性病230例作为调查对象,男104例,女127例;年龄(35-83)岁,平均(52.1±6.2)岁;病程平均(6.4±0.6)年。慢性病中调查的内容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情况。

1.2 方法 根据本社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平台显示的情况,以1名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以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为准,其中调查的项目主要有:①对你的疾病,他们是否关心过你,或者在门诊就诊时是否提出相关的建议;②社区提供服务的次数和频率(由表格和核对回答是否一致);③你认为他们的态度如何;④你认为他们的服务对你的疾病的控制是否有帮助;⑤以后再提供类似的服务你是否接受;⑥对自我身体健康的评估以及对医疗保健的认识和建议;⑦医疗保健内容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以及接受度。

1.3 评价标准 参考有关的文献[3]结合《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指南》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s检验,且以P

2 结 果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状况:230例调查的档案中,累计建卡数223例,随访人次总共为13020次,管理的覆盖率为95.2%(219例),管理的规范性为80.9%(186例),血压(糖)的控制率为84.7%(195例);每个专业的医护人员的随访次数为6510次,以每年260个工作日计算,每日需要随访人数为25人;在随访的方式中,以上门为主,占55.7%(128例),群组其次,为33.0%(76例),而门诊最低,为11.3%(26例);在所有的调查慢性疾病社区居民中,对以上的各项内容均不满意的在3.9%(9例)以下,对慢性病的随访时间的知晓率在本次的研究中最低,为25.6%(59例),完全认可医生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的例数分别为89例和95例,比率分别为38.7%和41.3%。

3 讨 论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中我们看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虽然建档率高,但是在管理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缺陷,我们的分析如下:①慢性病的种类多,但是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因高血压、糖尿病等目前是以药物控制为主,而居民往往对药物的依从性并不是很高,对社区保健服务的信任度较低。②投入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对于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国家缺乏对社区医生的管理和规范化培训,造成社区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信任程度。

结合有关的报道[4-5]以及服务后的体会,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开展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小区和全科医生共同参与的全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网络中心机制,医护人员定期走访居民,督促定期服务和观察服药情况和加强监控措施,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②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机制,加强社区保健服务人员的素质[6]。③定期对社区内的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个人档案,筛选重点人群进行监测,通过专家讲座、发放书本等形式加强慢性病的宣传,增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识。

总之,要重视慢性病的管理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因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和城市化,医疗保健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健康的需要,带来的将是在健康观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卫生单位职能上的重大改革。要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实施社会预防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型卫生保健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7]。

参考文献

[1] 葛彩英.北京市方庄社区慢性病管理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94-196.

[2] 陶丽丽,陈开红,韩晓燕.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67-69.

[3] 吕冬梅,张雪坤,张志文.机构养老人员慢性病管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109-111.

[4] 华思敏,郑轶玲,戴俊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394-396.

[5] 李君,魏占英.社区慢性病管理人员培训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1):7-9.

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篇10

【关键词】 心理护理; 社区; 慢性病; 焦虑抑郁;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81-03

The Effect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are in the Nursing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LI Qi-y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81-8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in the nursing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Method:There were 84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our study queue.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earch.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plan were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psychological care was additional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of test of cognitive level,SAS and SDS score,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test of cognitive lev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AS and SDS score were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 nursing;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s; Anxiety depress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Cuih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Bao’an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26,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3.043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逐渐趋向老龄化,疾病谱、死因谱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区慢性病的患病与死亡持续上升,如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2]。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有高达2.7亿的人口明确诊断为慢性病患者,也就是说在我国人口20%患有慢性病,过去的10年里我国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增加了近2倍,恶性肿瘤、心脏病患者也增加了1倍,80%的死亡病例是死于慢性疾病[3]。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患者长期承受疾病的折磨,还可影响患者的劳动与工作能力,加重社会家庭的生活负担,因此常常会伴发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疾病治疗复杂化,影响患者健康恢复的恶性循环[4-5]。本文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社区就诊的84例慢性病患者,就心理护理的作用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笔者所在社区就诊的84例慢性病患者,所有患者排除伴有心、肝、肺、肾等急性、重症疾病,精神、行为无障碍问题,能正常沟通交流与答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50~78岁,平均(63.8±7.5)岁,患病类型:高血压22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心血管疾病7例,糖尿病3例,慢性胃肠疾病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8~77岁,平均(63.0±8.4)岁,患病类型:高血压20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心血管疾病8例,慢性胃肠疾病3例,糖尿病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类型、患者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患者均遵医嘱给予常规药物及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发放健康手册,采用口头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服药方法、饮食平衡及运动锻炼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由10名医护人员组成心理护理干预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患者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及卫生知识水平进行现状评估,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追踪监测;联系知名专家教授,多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讲座,运用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向患者讲解慢性病的诱因、病程进展、日常养生方式、急性发作预防及处理方法等疾病相关知识,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针对患者现状评估所发现的问题,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生活方式等,运用心理倾诉、情绪宣泄、音乐放松、沙盘游戏等多种心理干预手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鼓励帮助患者克服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每周定期组织组内患者,采取集中活动方式进行团体心理干预,通过经验分享、友情培养、同伴教育、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过程中消除患者的孤独感,获得深厚的友谊与相互的心理支持。护理干预周期共8周。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开展患者慢性病相关知识水平测试及焦虑(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6],并比较两组患者成绩与自评分之间的差异;护理结束后,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分别采用Epidata 3.0和SPSS 17.0软件录入与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慢性病相关知识水平测试成绩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慢性病相关知识水平测试成绩均高于护理前,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结果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降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重要性

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生活的最主要因素,而中老年人群更是社区慢性病的高发群体[7-8]。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其相伴而来的健康护理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我国乃至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重视维护身体健康的同时,还需要积极保证、提高精神、心理卫生健康[9-11]。社区慢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状况,还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与压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患者家庭年轻一辈常常因为工作、生活等压力,常常无法提供很好的心理疏导与关怀陪伴,从而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甚至出现抑郁症、自杀等发生[12-13]。为进一步改善社区慢性病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适应患者日益增长的心理护理需求,本研究对就诊的社区慢性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心理护理心得体会

社区慢性病患者常常对环境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非常敏感,心理护理及时有效地给予患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支持,在问候、交谈的过程中,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语言亲切,态度谨慎认真,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还可以诱导患者正确地叙述病情以供科学的现状评估;进而利用健康档案的全面建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持续监测与动态观察,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曲线,还可以进行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同时开展患者及家属知识培训,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对于慢性病治疗的信心;在扎实科学的基础心理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生活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利用经验分享、集中活动、情绪宣泄、音乐放松等活动,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孤独寂寞感,提高患者心理水平,建立其乐观向上的积极治疗心态,最终改善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理护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慢性病相关知识水平,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葛迎辉,栾献亭,石高举,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4-25.

[2]顾厉,陈向韵.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7(7):862-865.

[3]孙泰陵.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防治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26-1728.

[4]吴浩.社区慢性病患者行为与认知干预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3):111-112.

[5]贾丽娜,袁平,庄海林,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与生命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361-1364.

[6]李志新.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中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3191-3193.

[7]王传霞,常仁翠,刘维,等.保健门诊老年慢性病就诊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康复,2010,25(5):387-388.

[8]孙幸,李晓波,闪丹,等.一对一问卷调查方式在社区慢性病调查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37-539.

[9]张冉,高玉霞,王桂茹,等.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2797-2799.

[10]任玉嘉,唐四元,郭果毅,等.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76-77.

[11] Colette Browning,Shane Thomas,杨辉,等.社区慢性病管理新模式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快乐生活俱乐部TM项目成果报告(一)[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5.

[12]张赛,杜蕾,金光辉,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对抑郁情绪认知情况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3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