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门诊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8 14:28:22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1

P>0.05差异无显著性2.3 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与职业的关系见表2。表2

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与职业的关系

X2=5.36

P<0.05差异有显著性2.4 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与年龄的关系见表3表3

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与年龄的关系

X2=0.74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2

 

 

扬州疫情处于“高峰平台期”,病例主要集中于两条传播链

 

自7月28日出现本轮疫情第一例确诊病例以来,短短半月内,病毒在扬州快速传播,当前每天确诊人数仍以两位数增长。8月13日,扬州疫情风险等级再调整,调整后中高风险地区37个,其中高风险地区有9个。

 

警方通报显示,7月21日,扬州1号确诊病例、64岁的毛某宁从南京到扬州,居住在邗江区双桥街道念四新村的姐姐家中。之后,毛某宁出现咳嗽、发热等身体不适症状,7月27日到扬州友好医院就诊并被控制,7月28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自此,扬州本土确诊病例呈直线上升趋势。

 

当前扬州疫情处于“高峰平台期”。“高峰”,代表疫情增速依然很快,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平台”指的是随着防控措施加强和一轮又一轮核酸筛查的开展,预计病例增长会相对平稳。8月12日13时开始,扬州启动了主城区第七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截至8月12日24时,第七轮已累计采样144.935万人,完成检测38.543万人,当日大规模筛查检出阳性6例。

 

扬州本轮疫情主要集中在两条传播链上:一条是“室传播链”,扬州1号确诊病例频繁活动在室等人员密集场所。除了在室与病例直接接触会感染外,还有很多没去过室的人,由于接触了曾去过室的人而感染,造成病毒迅速蔓延。比如,确诊病例38号曾去过室打牌而感染病毒,随后有40人都与其密切接触过,虽然其中大部分人未曾去过室,但仍被感染。

 

还有一条是“核酸检测点传播链”。广陵区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人员交叉感染,发生聚集性疫情,导致至少35例确诊病例,并且已经出现三代传播。

 

扬州市纪委监委8月8日通报,7月底,湾头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王强感染新冠病毒。在对王强核酸检测混采阳性进行复检的过程中,邗江区有关方面相关环节工作失职,没有及时隔离管控混检结果为阳性的王强,使其仍参与广陵区一核酸检测点的相关工作。广陵区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设置不规范、现场组织混乱,在该采样点与王强密切接触的多人感染,造成严重后果,多名干部因疫情防控不力被问责。

 

老年人在本轮疫情中频频“中招”,警惕核酸检测点变“感染点”

 

室这样人多、密闭的空间,为病毒扩散蔓延提供了“温床”。而平时去室的也大多是老年人,他们频频“中招”,成为本轮疫情中的高危群体。

 

梳理扬州确诊病例可以发现,老年人在全部确诊病例中占比约一半,年龄最大的89岁,其中重症、危重症多为60岁以上老年人。

 

“德尔塔毒株传染性强、治疗时间长、容易发展成重症。”扬州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劲松说,老年人体质本来就比较弱,再加上大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就容易发展为重症。

 

 

截至7月22日,扬州市累计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450多万剂次,其中18岁-59岁人群接种覆盖率超70%,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率尚未达到40%。根据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6.01%,高于全国18.7%的平均水平。

 

“从近期通报来看,年轻确诊患者也在出现,其中最小的感染者只有十几个月、二十几个月。”据央视《新闻1+1》报道,这说明出现了一个变化:之前老年病例的增长是由于室线性的传播,当前则出现了点状的家庭聚集性传播。

 

 

核酸检测本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思想麻痹、组织不精细、工作不规范等原因,反而成为病毒的“突破口”。在南京此前公布的确诊病例轨迹中,曾有居民在排队做核酸检测时与确诊病例近距离交谈。

 

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看来,核酸检测点之所以会发生聚集性感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在于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特性,第二在于检测点管理漏洞,第三在于一些市民防控意识薄弱。”首先需要对工作人员做好流调工作、提供防护措施,同时增加对检测点的消毒频次。在组织管理上,也需要时刻提醒群众佩戴口罩,注意安全距离,有必要时还需分时段、分地域进行核酸检测,减少人员聚集。

 

为了尽快遏制疫情,扬州的防控力度正在加大。

 

从8月8日下午开始,扬州防疫管控再次升级,封闭管理小区严格实行“足不出户”,封控管理小区每户每3至5天限一人外出采购。

 

随着交通、物流等疫情管控不断加强,外界对于扬州如何协调区域内物资保障,保障居民生活需求、保企保供等问题十分关注。

 

8月11日上午,扬州市举行第十三场疫情防控专题新闻会。针对市民关心的农副产品供应及价格问题,扬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学东表示,目前扬州市区重要生活物资供应比较充足,价格稳中有降。扬州市区联谊批发市场(当地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地)每天的蔬菜进场量、出场量均在1000吨左右,现有库存6000多吨;大型超市粮油、牛奶等物资库存也较为充足,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扬州市广陵区是老城区,开放式老旧小区比较集中,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困难人群较多。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广陵区专门成立区援助居家独居老年人疫情防控应急志愿队,帮助老年人解决物资、助餐、送医、代买药品等事务。截至8月4日,共赠送6000个口罩,电话慰问居家养老服务对象2500人次;送餐、送生活物资、代购药品50人次。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广陵区4家居家养老服务商每日联系独居、孤寡等困难对象,了解老人需求,关注老人身心健康。

 

疫情发生后,扬州市纪检监察机关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围绕重点工作、重点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并依规依纪依法查处失职渎职等问题,压实防控责任。

 

扬州市纪委监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的通知》,明确八项监督重点,严明疫情防控纪律要求,从严查处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查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及推诿扯皮、临阵退缩等行为。

 

扬州市纪委监委成立4个监督检查组,按照集中隔离、采样检测、流调溯源等工作内容划分职责。为了不影响疫情防控,监督检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奔赴一线,对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组每天发现的问题,当天下午5点前统一汇总交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相应的工作小组进行整改反馈。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3

隐性骶裂(resessive hiatus sacralis ,rhs)是外科慢性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少为临床重视,本文以本院1535例资料分析,研究其发生和防治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接诊慢性下腰痛患者4858例,构成其第一位的疾病因素rhs1535例中,男907例,女628例,男:女=1.44:1;年龄5~83岁,平均35.2岁;患者来源地的出现次数递减顺序为:陕西1121例(73.02%),四川144例(9.38%),河南74例(4.82%),甘肃37例(2.41%),江苏28例(1.82%),湖北26例(1.69%),安徽21例(1.37%),山东14例(0.91%),江西12例(0.78%),河北11例(0.72%),浙江、山西各8例(各0.52%),湖南6例(0.39%),福建、辽宁各4例(各0.26%),黑龙江、吉林各3例(各0.20%),内蒙古、云南、新疆、宁夏各2例(各0.13%),青海、广西、广东各1例(各0.07%);打工者1408例(91.7%),学生等127例(8.3%);病史3个月~10年;部位s11420例(92.5%),l5+s1112例(7.3%),l4~s13例(0.20%);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12例(0.78%),合并l4/l5椎体滑脱6例(0.39%)。

1.2 方法

诊断依据 症状:下腰酸困、胀痛、难受,不耐持久站、坐;体征:无特殊,菱形窝有压痛或沉困感或有丛毛;x线片显示骶椎椎板裂隙和棘突异常。

1.3 治疗及结果

1.3.1 心理治疗

明确告知诊断,解释病因,使患者理解,消除忧虑和恐惧;强调保护措施:应在症状出现之前及时主动变动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固定作业,防止症状复发;对症治疗:活血、消炎、止痛,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吲哚美辛肠溶片、腰痛宁胶囊、消痛贴膏等。

1.3.2 结果

经以上治疗,均好转,无复诊病例。

2 讨论

人的骶椎,如同拱门的拱心石一样,镶嵌在两侧髂骨和腰椎之间,是连接腰椎(脊柱)和髂骨(骨盆)的核心部件,成为下肢、骨盆和躯干之间承重的中心。骶椎、髂骨和腰椎三者包括其间的微动功能,及与之连结的筋膜、肌肉和韧带共同构成骨盆后侧力学阻力[1],即反后坐力,成为腰骶部运动的解剖基础和上向、下向及环向运动受力的基础,表现为极其重要的中轴作用,这是人体最能有效缓冲和阻抗由上体各个方向传递来的压应力和旋转应力等后坐力,以保证整体在各种动作过程或状态中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最重要的组织装置。人胚胎第三周时,出现神经管,第三个月时,椎管形成开始,均可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发育障碍。研究表明,当孕妇体内叶酸缺乏时,首先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从而妨碍胚胎体内生长繁殖较快的组织,如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导致细胞核的成熟迟缓、核分裂停滞,以致神经管的闭合过程发生障碍,出现rhs等畸形,妨碍人口素质。而在我国,叶酸缺乏者多见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进食新鲜蔬菜、肉类较少的人群[2],本组资料与此相近吻合,足应引起重视。人腰骶关节持重最大[3],其稳定性易遭损害,由于rhs与生俱在,其病椎后柱裂隙及棘突异常,以及相应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骶髂后侧韧带和骶棘肌等缺乏稳固的附着点,导致应力传递被中断,降低骨盆环的稳定性和骨盆后侧力学阻力,不耐承重、屈、伸和旋转运动,难能持久保持固定劳动,久之,导致疲劳性累积损伤,致组织少量出血、水肿、粘连、缺血、缺氧及无菌性炎症,酿成下腰部顽固的慢性疼痛;而rhs并发腰椎持重线前移落空者,腰椎失稳加剧,更易致腰痛加重和并发l4~s1椎间盘和(或)椎体移位。rhs 疼痛不易表述,多诉为难受。其症状始发年龄和病史差别均较大,常被临床忽略,患者长期辗转就诊于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内科等,疗效差而致患者心理负担沉重和精神压抑,甚至恐惧,妨碍生活和工作。在临床多因意外因素被x线片发现。而忽略rhs的存在,亦是治疗其所有并发症如椎间盘突出和(或)椎体滑脱等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rhs难以修复,治疗的目标仅是防止其症状复发,而着手从胚胎形成前期措施以杜绝本病的发生才是关键性的预防工程,在《健康中国2020》[4]推动下,迫切需要持久加强宣教,因为尤其农村妇女普遍缺乏孕育计划和相关知识,多意外或盲目怀孕,失去预防机会,故应医患合作,强调按计划怀孕;努力提高饮食质量;积极防治贫血;所有城乡妇女至少应从计划怀孕前3个月开始,至确诊怀孕3个月之后,坚持每天服用叶酸片0.4mg,不间断。如此长期坚持,有望减少以至杜绝rhs等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马元璋. 临床骨科内固定学.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6-318.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4-577.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结核病;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血清学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26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一种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 MTB)为病原菌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感染率高、传染性强、发病危害大, 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亿人感染MTB, TB年发病超1000万人、死亡300万人[1]。中国MTB感染率、TB发病率与病死率均位于世界前列, TB在部分地区仍呈地区性流行, 据保守估计现存TB携带者超5亿人, TB存活患者约500万人, TB年死亡例数约13万人[1]。判断有无MTB感染是诊断TB的主要方法, 但MTB具有较强的潜伏性, 感染者数年内可无明显症状表现, MTB感染筛查困难是致TB防控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核病诊断主要方法包括PPD、痰涂片检查、X线检查等, 但常规方法误漏诊率相对较高, 早期检出率低, 且检查质量易受其他因素干扰[2]。无症状携带者对MTB抗原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诊断潜伏期TB唯一可靠的方法。山东省胸科医院既往以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诊断疑似TB患者, 取得一定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山东省胸科医院2014年2~8月, 收治TB疑似患者125例, 其中男60例, 女65例, 年龄18~71岁, 平均年龄(44.6±12.6)岁。咳嗽125例, 其中刺激性咳嗽14例, 咳痰84例, 咳血14例, 自觉发热59例, 实测发热56例, 胸闷74例, 喘鸣8例, 潮热19例, 盗汗3例, 消瘦乏力8例。体检见肺部湿音84例, 肺部干音42例, 呼吸时低音48例。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片正常21例, 肺部浸润影82例, 肺纹理增粗23例, 有硬结或条索性病灶影36例, 胸腔积液25例;高分辨率CT(HRCT):渗出性改变59例, 肺部见空洞影37例, 肺门淋巴结肿大43例。合并支气管损害28例。

1. 2 方法 均进行完整的检查, 包括血液生化、肝肾功能、凝血系统、血清白蛋白、血糖检测、痰涂片、PPD皮试、X线胸片等。晨起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 以t-spot-tb检测血清与胸水CFP-10水平, 诊断是否为TB感染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确诊为结核病患者74例, 其中肺结核70例、支气管结核4例, 抗酸染色阳性47例(抗CFP-10阳性39例)、痰细菌培养阳性51例(抗CFP-10阳性46例)、PPD皮试阳性37例(抗CFP-10阳性37例)、X线片见活动性表现或结核空洞影37例(抗CFP-10阳性37例), 抗酸染色阳性、痰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抗CFP-10阳性率(83.98%、90.20%)低于PPD皮试阳性、X线片阳性中抗CFP-10阳性率(100.00%、10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参照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拟诊即明确诊断63例, 剩余11例, CFP-10诊断强阳性9例、弱阳性2例。

2. 3 患者CFP-10血清与胸水抗原在t-spot-tb检测中形成斑点(SFCs)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0、14.25~26.24, 114、47.28~245.90。74例确诊患者, 其中67例诊断为结核性胸腔积液, 16例胸腔镜检查见干酪样肉芽肿。

3 讨论

结核病诊断路径主要为:发现可疑症状, 先行胸部X检查, 与肺癌、伤寒、尘肺、淋巴瘤、肺炎等疾病相鉴别, 后进行痰检查, 确定是否为活动性TB, 进行TB分类, 诊断符合率可达80%以上。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 因结核类疾病患者病程多较长, 同时其病理转化机制、过程较复杂, TB患者在感染结核菌后症状表现特点趋于多样化, 不同患者症状表现差异较大, 同一类结核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病理的混合性表现特点, 严重影响常规诊断效用。本次研究中, 痰涂片、PPD皮试、抗酸染色阳性、X线诊断敏感性为85.14%, 误漏诊仍较高。常规诊断方法耗时较长, 操作不便, 容易受到影响。

常规诊断有以下几个弊端:①对于活动性不强、早期TB诊断符合率较低;②易与肺癌、伤寒、尘肺、淋巴瘤、肺炎等疾病相混淆, 延误疾病治疗;③检查项目多, 单项检查符合率低;④检出者多为已出现症状表现者, 潜伏者诊断符合率低;⑤对于支气管等其他部位结核病诊断能力不足, 其他部位结核病症状表现多不典型, 许多患者初诊并不是进入呼吸内科、传染科, 增加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危害其他患者与医护人员生命健康[3];⑥诊断水平易受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实验室水平等因素影响[4]。

CFP-10是目前诊断TB敏感度较高的单种MTB特异性抗原, 采用血清学诊断, 敏感度较好, 对于无法明确诊断者、X线诊断阳性者、PPD皮试阳性者, 反应率100.00%, 对于痰细菌培养阳性者、抗酸染色阳性者, 反应率也分别达到90.20%、83.98%, 极大地弥补了常规诊断不足, 有助于降低漏诊率, 这对于防治TB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被证实的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主要包括38 ku蛋白、Ag 85复合体、MPT 64蛋白、ESAT-6蛋白等, 部分已经制备成酶联反应(ELISA)试纸, 开始应用于临床, 具有敏感度高、快速简单等优点。目前关于MTB特异性抗原诊断TB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新的具有标志性的特异性抗原、不同抗原组合联合诊断TB以及寻找最佳ELISA条件。有学者以38 ku+16 ku+LAM联合检测血清MTB, 诊断潜伏期TB, 敏感度高达96.1%, 远高于PPD、痰培养。

综上所述, 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血清学诊断, 可作为TB常规诊断辅助技术, 有助于诊断常规方法诊断不明者, 且不易受其他影响干扰, 在早期活动性TB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芸, 许琳.云南省2000、2010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预防医学论坛, 2014, 20(1):11-19.

[2] 赵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对门诊医生的要求. 2011年山东防痨协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1: 1025.

[3] 马_, 朱莉贞, 潘毓萱. 结核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54-262.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肺结核;结核杆菌;护理学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本院结核病门诊424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分为健康教育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现将健康教育干预对活动性肺结核痰涂片检查结果的影响探讨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结核病门诊就诊治疗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72例,胸片或CT示活动性肺结核特征,其中男306例,女118例,年龄4~94岁,平均57.22岁,本组中咳嗽咳痰342例,占80.7%。其中黏痰或脓痰249例,血痰68例,伴咯血25例,无咳嗽咳痰82例,占19.3%。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诊断分型及生化检查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健康教育干预。

1.2.1 据不同年龄患者心理特征和对痰检认识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的慢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痰标本留取的质量与痰涂片阳性率的关系;痰检结果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以及医保报销和免费的比例;使患者积极配合并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

1.2.2 留痰的时间、量和方法

每人按要求留取即时痰、清晨痰、夜间痰共3份痰标本。即时痰为患者就诊时深咳出的1~2口痰液;清晨痰为晨起后用力深咳出的痰液;夜间痰为当日晚至次日晨在夜间所深咳出的痰液。合格的痰标本应是脓样、干酪样或脓性黏液性样痰;留取痰标本的容器应为广口、直径4cm、高2cm,有盖密闭的蜡纸盒,容器上注明姓名,指导患者晨起用温凉水漱口,用力深呼吸强咳,咳出呼吸道深部痰液3~5ml,1次/d,连续3d。对无咳嗽咳痰、痰少或无力咳痰的患者进行以下健康教育以促使排痰:(1)指导有效咳嗽:患者取坐位,两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枕头,促使膈肌上升,进行数次腹式呼吸后,深吸气后屏气3~5s,身体前倾,进行2~3次短促而有力地咳嗽,咳嗽时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2)胸部叩击:患者取侧卧位,叩击者两手指腹并拢,手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震动气道,每一肺叶叩击1~3min,120~180次/min。(3)胸壁震荡法:操作者双手掌重叠,置于欲引流的胸廓部位,吸气时手掌随胸阔慢慢抬起,不施加压力,呼气时手掌紧贴胸壁,施加一定压力并轻柔的上下抖动,即快速收缩和松弛手臂和肩膀(肘部伸直),以震荡患者胸壁约5~7次,每部位重复6~7个呼吸周期,震荡法应紧跟叩击后进行。对照组在痰标本采集后再进行上述健康教育。

1.3 检查方法

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1]采用直接厚涂片及萋尔一尼尔逊氏抗酸杆菌染色法,并进行分级报告结果。即(±):1~8条抗

酸杆菌300视野;(+):3~9条抗酸杆菌100视野;():1~9条抗酸杆菌10视野;():1~9条抗酸杆菌视野;():≥10条抗酸杆菌视野。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212例痰涂片阳性79例,涂阳率37.3%;对照组212例痰涂片阳性29例,涂阳率13.7%;两组涂阳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1.06,P

3 讨论

痰涂片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常用方法,简单易行,并且结果可靠,但要求患者留取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的痰标本[2]。合格的痰标本应采用呼吸道深部的痰液,涂阳率相对较高,而唾液不存在结核杆菌,涂阳率几乎为零。留痰时间与痰涂片阳性有一定的关系,清晨痰阳性率最高,夜间痰次之,即时痰最低,与痰液在肺内停留时间的长短、痰量的多少有关[3]。肺结核患者的排菌具有间断性和不均匀性[4],如果只送检一次会漏掉一半阳性传染源,所以最好连查3次痰,以避免出现假阴性。不同年龄的患者痰涂片阳性率低的原因不同,青壮年对连续3d留取清晨痰不耐烦,往往只留一次;老年患者注重症状改善,对痰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老年患者咳嗽无力,常以唾液为痰标本;儿童因咳痰困难,家长重视不够,也以唾液送检,造成痰涂片阳性率较低。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对痰检的认识,在留痰方法、时间、量和次数上给予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使干预组患者得到了系统的培训和指导,痰涂片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率检查有积极意义,值得在结核门诊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2002:1213.

[2]柳正卫,何海波.浙江省2003肺结核痰涂片镜检质量抽查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4,6(10):2122.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6

尊敬的 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辖 镇 街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 万。现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单位 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 处 镇级医疗卫生机构 处,另有社区卫生服务站 处、村卫生室 个、个体诊所 个。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县、镇、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加强人才培养,壮大卫生健康服务力量

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不断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自 年开始,我县实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自主招聘,建立了灵活的公立医院用人进人机制和政策,对紧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公立医院自主招聘后直接报县编办和县人社局备案,切实解决了优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坚持管办分开,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提高了医院内部管理运行效率。今年以来,围绕专业需求和学科需要,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范畴,视同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并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在外工作人员回 的宣传引进工作,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出台《关于鼓励在外工作人员回 县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已有 名外地工作人员 回 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截至目前,各单位选派人员到省市进修学习 人次。

二、完善硬件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为此,我县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设施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建立独立的传染病科、规范的发热门诊,并按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计划迁建占地 综合院区,建筑面积 万平,配备床位 ,目前已完成立项,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已办理完毕,正在进行安全文明施工工作,争取 年底投入使用 。

二是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面积 实验室,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已于 月 日正式启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也先后于 日启动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并与 初投入使用。 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新上一套核酸检测设备,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也将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确保全面完成“核酸检测能力备增计划”。加快推进镇街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按照发热哨点诊室不低于 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正在改造过程中 疫情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加强镇街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在所有镇街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新建、扩建项目,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条件。 以上项目建成使用后,我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三、推进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县人民医院先后与 签署了对口帮扶和合作协议,为县医院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 “三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被列入国家胸痛中心联盟建设单位,卒中中心通过国家卒中中心联盟认证,胸痛、卒中、创伤、放疗项目均处全市上游水平,依托 建立的掌上导管室为山东省首家。 从镇街卫生院选派 名“村级指导医生”对薄弱村卫生室进行帮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人员组成,由县级医疗机构分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签约工作,切实提高了签约服务质量。 

四、 规范监管秩序,加强公共场所管理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成立 个帮扶领导小组,分别由卫生健康局领导干部任组长,随时对所包保的镇村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队伍配备了现场执法终端设备,确保现场执法过程全记录。加强医疗废弃物和医疗污水监督,组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大队人员对产生医疗废弃物的单位和隔离病区加强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各单位全部与 公司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理协议,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由该公司统一集中处置,每年转运处理医疗废物约 吨。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7

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正确指挥,快速反应,积极应对。

①、成立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

②、技术专家组,对遇到的突发事件的处置进行指导(名单附后)。

③、及时报告请示: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按规定时间向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时,同时对突发事件情况的处理措施和现状进行简要汇报。

④、及时对决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在收集信息基础上,计划执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灵活性,必要时进行调整。

⑤、重视与公众和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媒体,让社会了解事件的真相,医院态度;通过媒体树立医院在突发事件中的好形象。

2、强调分工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强调相互配合,防止相互推诿,做好人员、财产、设备等筹备工作。

医疗组:负责诊断、治疗、抢救预防等工作

后勤保障组:负责药品、设备、器材、病房设施等工作

3、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一切感染途径

①、认真进行教育以提高防护意识:进行全院动员,请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治疗原则进行专题讲座及重点科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强化培训,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防治知识和技能,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②、准备防护用品预防用药:筹备和购买防护用品及预防药品。

③、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按要求对新型冠状病毒成立发热门诊,并对传染病病人和重点可疑病人进行疫情上报。建立隔离区,对病区进行分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必要的设备。

④、对病区医务人员实行隔离管理和重点保护。医务人员参加传染病治疗期间,严禁离开隔离区,同时,为他们在病区提供必需生活用品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⑤、严格污物和垃圾处理:病区楼内污物通道与医疗通道严格区分,各病区的污物和垃圾直接从专门通道送到固定地点,能焚烧的立即焚烧;需要重复使用和不能焚烧处理应进行消毒浸泡处理直接通过专门通道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加大污水的消毒剂量。

⑥、加强消毒管理:对全院医疗工作地点和病区,每天喷雾器进行空气消毒,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检查,工作人员接触每一病人后都要洗手更换手套。对隔离病区内的污染物品要进行严密消毒。

⑦、保护易感人群:为全院人员发放预防用药。对重点科室及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除发放预防用药外,还要配发隔离衣、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等物品。

医院医务部

20__年10月17日

附件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诊疗方案

一、前言

自20__年6月以来,近3个月内在沙特和卡塔尔各出现1例严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表现为类SARS样的临床过程。经对呼吸道和肺解剖标本进行泛冠状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病毒分离,2株病毒核酸序列具有99.5%的同源性,确定2例病例的感染病原均为同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第一例患者为60岁男性沙特阿拉伯人,于6月20日病死;第二例患者为49岁男性卡塔尔人,于9月3日曾在沙特旅游,回卡塔尔后于9月7日因发生严重呼吸道感染收住当地重症监护病房,于9月11日被转运至英国救治,目前仍处于病危状态。

从核酸序列相似性的角度,这一新型致病的冠状病毒与SARS-CoV并不相同(我国大陆及香港SARS冠状病毒与该新病毒相应区段核苷酸同源性为70-80%)。在流行病学方面,未发现先证病例相关的第二代病例,未见人间传播的证据,因此,尚无类似SARS迅速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另外,疾病的来源、传播途径、潜伏期和感染后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均也未得到证实,同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动物源性感染。因此,在诊断上,除了急性呼吸道感染表现外,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对泛冠状病毒的保守序列进行扩增,必要时进行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在临床收集的标本中分离培养病毒等相关病原。与此同时,其他更为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和措施仍在积极探索过程中。

由于目前病例数量少,尚无确切的临床规律可循,鉴此,以SARS冠状病毒(SARS-CoV)所致严重呼吸道感染(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诊疗方案为主要参考,制定本诊疗方案。

二、病原学

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性状、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待于进一步阐述和鉴别。在蝙蝠的某些种类中发现过SARS病毒前体,因此不能排除蝙蝠可能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但对新冠状病毒尚无任何资料佐证。即使应用了新冠状病毒全序列比对,发现与新型冠状病毒最接近的蝙蝠冠状病毒HKU4-1病毒核酸序列也仅有约50-60%的相似,因此不能直接推断动物感染源。

三、流行病学

目前已经报告的两例病例没有发现人间传播,传染源不明,因该病以中东国家为首发地区,密切监测来自该地区的输入性病例。

截止20__年9月25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地区和可能发生感染传播的地区包括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两个国家。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可能和SARS-CoV感染有相似之处,可以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冠状病毒入侵首先通过表面的S蛋白(还有HE蛋白)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相结合。第一群冠状病毒(HCoV-229E)能特异地与人类氨肽酶

N(aminopeptidase)结合。第二群冠状病毒(如HCoV-NL63和SARS-CoV)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集合,还可同时与9-O-乙酰神经氨酸分子结合。目前还没发现OC43和HKU1有类似的受体。SARS冠状病毒感染后在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介导下因一系列级联反应,发生“细胞因子风暴”。从目前两例新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发展进程来看,可能也有类似的级联反应。其详细机制仍有待于在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中进一步阐明。

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据WHO报道,该病的潜伏期为10天左右。

2.临床表现:突然起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流感样全身症状。在肺炎基础上,临床病变进展迅速,很快发展为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特别是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尚无法确定有无轻症患者。

(二)影像学表现。

发生肺炎者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内片状影像,合并ARDS者片状影像广泛,进展迅速。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

(2)血生化检查: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可能会升高。

2.病原学相关检查。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核酸和抗体检测。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回顾性调查,但对病例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检测方法主要是病毒分离和核酸扩增。建议在新冠状病毒发病早期,采用多种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或肺组织,以及血液和粪便)检测以提高检出率。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新冠状病毒核酸。病毒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好,且能快速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一般能在4-6小时内获得结果。

(2)病毒分离培养: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但一般呼吸道冠状病毒在细胞中分离培养较为困难,而且需要在指定级别(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参照WHO有关标准流程。

(3)血清学诊断:检测新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动态检测的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但目前尚无特异性抗原,这一检测难以在近期内实施微量中和实验。

六、临床诊断

WHO于9月25日对这一新型冠状病毒所致感染的病例分别作出了以下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患者符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

1.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病原感染解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体温≥38℃、咳嗽;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肾功能改变等。

2.流行病学史:在新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有旅游或居住史;发病前10天内与疑似或确诊发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二)确诊病例

满足疑似病例标准,且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

七、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病毒和细菌等所致的肺炎、肾功能损害进行鉴别,也要与特殊的非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病)进行鉴别。

八、治疗

(一)基本原则。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确定治疗场所: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尽早住院治疗;如果病情进展迅速,则应尽早入ICU治疗。同时,实施有效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一般治疗与密切监测。

(1)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及胸部影像。

(3)根据脉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无创或有创通气等措施。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抗冠状病毒药物,因为利巴韦林对SARS-CoV无明显疗效,推测对新冠状病毒的疗效难以奏效。其他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尚待探索。

4.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

5.中医中药治疗:依据中医学“外感热病、风温肺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

(1)外邪闭肺证

主症:发热或恶寒,咳嗽,喘促,痰白等。

治法:祛邪宣肺,止咳平喘。

推荐方剂:射干麻黄汤合银翘散加减。

(2)痰热壅肺证

主症:高热,咳嗽,喘闷,黄痰,腹胀便秘等。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推荐方剂: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加味。

(3)正伤邪恋证

主症:恢复期低热,咳嗽,乏力倦怠等。

治法:扶正祛邪。

推荐方剂:补中益气汤或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重症病例的治疗建议。

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其治疗原则详见卫生部重症流感病例治疗措施,即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实施有效的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循环支持和肾脏支持等。

九、出院标准

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病原学检测连续两次阴性,可出院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附件3

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的风险,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意识和工作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规范报告,并做好相应处置工作。

(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必要时按照要求进行空气消毒。

(六)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七)在诊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发热门(急)诊。

1.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2.应当配备数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

3.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等措施。在接触所有患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接触疑似或确诊患者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4.医务人员进入或离开发热门(急)诊时,要按照有关要求,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二)收治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区(房)。

1.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2.应当配备数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

3.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病例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或者血清学确诊的同类患者可以置于多人房间。

4.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医务人员进入或离开隔离病房时,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并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2)原则上患者的活动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3)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4)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

2.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4.一次性的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适宜。

(1)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医务人员。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当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疑似和确诊患者留观室、隔离病区(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等的医务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留观室和隔离病区(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4)三级防护:医务人员为确诊患者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操作时,应当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四)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1.应当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路线由医务人员指导和引导进入病区。

2.患者进入病区(房)前应当更换衣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安全的指定地点,由医院统一保管。

3.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口罩;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4.患者出院、转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或适宜的消毒处置,更换干净的衣服后方可离开病房;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经消毒后方可随患者或家属带回。

5.如患者死亡后,应当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用浓度为3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填塞患死者口、鼻、耳、肛门等所有开放通道;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

附件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诊断程序

一、全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诊断程序

我国境内发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经所在省(区、市)的省级临床专家组初步判定后,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部。

由省级疾控机构对疑似病例标本进行采集,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获得病毒检测阳性结果后,卫生部组织部级诊疗专家组,根据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按照卫生部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二、后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程序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制酸设施;故障规律;措施

中图分类号:TQ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218-02

1总体论述

现在铜冶炼企业,为保证达标排放,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危害,都是将冶炼烟气通过除尘后来制酸,因此都配置了相应的制酸装置。在这些企业中,制酸设施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由于铜冶炼产生的烟气成份复杂、气量及成份波动大等因素,该设施产生的故障有一定的特殊性,加强其管理现代化不容忽视。在设施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大体分为制酸设施运行初期阶段,制酸设施运行中期阶段和制酸设施工运行后期阶段三个层次,在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运行特点和规律,我们要善于把握运行的特定规律,及时预防在各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各种故障,提高制酸设施的使用效率,减少故障发生率。

2对制酸设施故障规律性的层次剖析

2.1导致制酸设施初期故障的因素

制酸设施安装后投入正常运行初期,即使经过权威部门的认证和验收,各方面条件已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然而内外环境不能快速磨合而不能达到最佳运行状态,设备在一年之内总会出现各种故障,主要表现在:

制酸设施本身质量不合格,制造设施的用料选择错误,设施的设计存在不足和缺陷,所选择设备的规格及类型不能符合生产的要求。由于铜冶炼烟气成份复杂,设计选型时着重考虑了主要介质成份,而忽略其它微量有害杂质元素的存在,对当地的气象条件考虑不全面等;未充分考虑铜冶炼烟气量、成份波动变化大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造成在运行初期设备变形严重、管道拉裂等故障。

由于绝大多数设施为现场施工制作,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或出现意外,设备施工人员操作技术不完善,未能达到职业标准或未取得从业证书,现场操作设备基本的要求规范没掌握,以致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频频出现意外,以及错误操作、违章操作、使用不合规定的工具材料、操作环节遗漏等,在设备运行初期故障主要症状表现在运转设备上,而对于塔系、槽系设备由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缺陷暂时还表现不出来。

2.2导致制酸设施中期故障的因素

制酸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对于运转设备各部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相互协调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基本上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各单位都加强了点、巡检,出现故障率已大大降低。但还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该及时更换的零部件未及时更换;更换的零部件指标不合格,发生更换失误;设备在不利环境中超负荷工作;保养不当。另外制酸干吸系统塔系、槽系设施都是在现场施工,最初施工时,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抢施工进度,不按规范进行施工,尤其是内部防腐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塔系、槽系设备可能会出现渗漏现象,铸铸管件缺陷这时也会表现出来。

2.3导致制酸设施后期故障的因素

运转设备经过长期的高速运转,各零部件已出现大规模的老化和磨损,日常维护保养不及时或工作质量差,再加上经过多次不同程度的维修,零部件更换频繁,已不能达到初始状态的水平,如果未及时再次大规模修整或更新,将不能继续高强度工作,从而故障高发。同时由于最初施工造成的隐患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塔系、槽系设施的故障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另外由于工艺操作条件的改变,各单位为了提高铜产量,进入制酸系统的烟气量大幅增加,工艺操作指标不合格,造成制酸设施长期超负荷运行,特别是部分有外保温设施,平时生产运行时无法对其状况进行评估,可能会出现换热器换热管破裂等故障,电除尘器壳体被腐蚀,管道会出去局部腐蚀现象,进入吸收塔的SO3冷却器出现的故障机率较高。

综合以上三个阶段制酸设施出现故障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故障发生除设施本身的原因外,人为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对施工过程的监控尤其重要,必须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设备运行和维修档案,设置维修台账,出台切实可行的设施安全使用和维护体系,避免故障原因重现,将各类故障原因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设施安全稳定地运行。

3对制酸设施故障预防及修复措施的分析

3.1故障预防及维修的条件可能性

在制酸设施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实践经验,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严格考核,强化设施的检测机制,将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各企业根据自身投资情况 ,对所配套设施的材质适当进行考虑,尽可能选用性能比较稳定的产品。对一些故障率较高的部位,虽然投资费用较高,但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有保证,如净化系统一级动力波逆喷管可采用进口哈氏合金, 稀酸板式换热器由于国产的材质不太稳定,最好还是采用进口的产品。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进行信号处理,提取故障特征信息,确定故障类型和发生部位;对确定的故障做防治处理和控制,并通过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技术诊断,针对具体故障问题制定系统的维修计划,为设备故障的预防及修复提供了可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相关领域在现代化工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了深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工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体系,尤其是传感器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诊断决策技术等的突破性发展,使得化工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大型设备维修领域站稳了脚跟。

3.2维修程序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有计划进行

首先,要培养一批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和一线操作实践经验的人员,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应掌握尽量多的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有能够灵活合理高效地解决问题做好维修工作的实践能力,这是一件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其次,要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普遍性规律,根据铜冶炼企业制酸设施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技术和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控制和维修程序。

3.3根据设施的不同用途分门别类,制定计划

由于铜冶炼企业特殊性,企业正常生产时,要求制酸设施必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每道工序都习习相关,只要一个环节出故障,都可能导致企业停产。从企业的自身实际出发,综合企业生产特点、发展方向、企业化工设备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并结合设备维修费用、维修风险以及企业对设备检测付出代价的承受能力等条件,制定具体维修计划,按重点主次划分不同的管理等级,按等级制定不同的标准,采取恰当的监测制度。对设备进行分类处理,对不同设备实行不同等级和内容的预防维修措施。

3.4故障预防及维修的注意事项

在故障预防及控制的具体操作层面,综合了各类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运行条件、机械性能等因素,涉及各类系统检测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计算机硬件安装和软件处理等技术,它根据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智能处理,得出综合全面的结论,做出最系统最优化的决策,使设备故障的预防及维修的全过程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保持一个安全、稳定的动态平衡。要依据设备的综合管理理论,把设备运行的全过程作为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总结各个时期、各个阶段设备出现的不同状况,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出现故障的因素,而不能只局限某一个特定的故障和问题。

4总结

铜冶炼制酸设施的正常运行对有点规模的铜冶炼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对制酸设施运行各个阶段故障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导致铜冶炼制酸设施故障的因素主要分为设备本身原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详细列举了设备运行初期、中期、后期出现的故障和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对设备技术诊断的可行性措施,并对设备故障规律性的层次剖析,总结出各个时期发生故障的因素,列出故障预防及维修的条件可能性,提出相应的故障预防及维修措施, 并认为维修程序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有计划进行,根据设备的不同用途分门别类,制定维修计划 ,附加了设备故障预防及维修应注意的事项和细节问题,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耗损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会洲,陈家镛.过程工业中重要分离技术的新进展[J].化工学报,2010,S1.

[2]费维扬,王德华,尹晔东.化工分离技术的若干新进展[J].化学工程,2009,01.

[3]朱家文,房鼎业.面向21世纪的化工分离工程[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02.

[4]刘少武,齐焉等.硫酸工作手册[M].东南大学出版社.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9

1 基本情况

自2009年5月5日本区天山中医院报告第一例甲流疑似待排病例起,截至8月31日,辖区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接诊的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且经院内专家会诊不能排除甲流可能的发热病人共262例,请区内专家会诊后,现场排除10例;252例由区疾控中心派出专业流调小分队采集咽嗽液/鼻咽拭子进行实验室病毒核酸检测,结果236例为阴性排除,16例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通用引物核酸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用引物核酸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由区定点收治医院进行了网络直报。

2 发病诊治情况

2.1 临床及就诊情况

4例空港转送病例入关时不适症状已持续1~2 d,9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病例也是于入关1~2 d后开始感觉不适,3例为与确诊病例接触后1~2 d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鼻塞、纳差等。在定点医院诊治前有10例分别服用过头孢拉丁、百服宁、双黄连、泰诺、阿莫西林、阿奇霉素、板兰根、安乃近等中西医药剂未见明显好转。临床检查16例患者平均口温为38.4℃,最高为39.4℃,最低为37.5℃。平均发热≥37.5℃(口温)者占93.75%(15/16),咳嗽症状占62.50%(10/16),咽痛症状占56.25%(9/16),肌肉酸痛者占36.50%(6/16)。

2.2 血常规检测

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在(4.7~10.9)×109/L,平均为6.6×109/L,除1例略高于正常值外(此例患者肺X线片表现纹理模糊),其余15例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中性粒细胞在61%~82%,平均为76%,87.50%(14/16)的病例比例偏高;淋巴细胞在8%~27%,平均为16%,87.50%(14/16)的病例比例低于正常值。

2.3 胸肺检查

8例肺部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粗,占50.00%;胸X线片检查有2例表现肺纹理增粗或右下肺纹理模糊,占12.50%,其余12例X线片未发现异常。

3 流行病学调查

3.1 流行病学分布

3.1.1 时间分布 252例疑似待排病例中,共确诊16例甲流病例,阳性率为6.35%,其中5月份阳性率为0(0/49),6月份阳性率为5.51%(7/127),7月份阳性率为11.86%(7/59),8月份阳性率为7.41%(2/27)。

3.1.2 人群分布 4例病例由空港转送,12例为自行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男性5例,女性11例,男女性别之比为0.45∶1,

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大的53岁,为男性,职员; 最小的8岁,为女性,学生,该2例病例均为中国籍,来自日本,为空港转送病例。16例病例中,学生10例,占62.50%,平均年龄为18岁;职员5例,占31.25%;空中服务人员1例,占6.25%。

3.1.3 地区分布 62.50%(10/16)为中国籍,18.75%(3/16)为澳大利亚籍,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各1例,各占6.25%(1/16)。

3.2 可疑接触史

病例中13例有澳洲、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外出、外来史及与其病例接触史。中国籍病例中有5例为在澳洲工作、学习、生活的回国人员,3例(包括1例中国香港籍)为澳洲、加拿大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3例有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外出旅游史经历(表1)。

表1 甲流病例可疑流行病学史调查

外出或外来史病例数国籍

澳大利亚9中国(5),澳大利亚(3),日本(1)

澳大利亚病例接触史2中国、中国香港

日本2中国

加拿大病例接触史1中国

韩国1中国

美国1美国

4 控制措施

4.1 病例隔离治疗

16例甲流病例由收治的定点医院实施网络直报后,区卫生局应急指挥平台立即调动专用120救护车将病例送往市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4.2 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

4.2.1 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上海市《关于调整本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临时措施的通知》,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和管理。共判定上海市密切接触者118人,其中在沪活动密切接触60人,航班机组人员和乘客在沪58人(外省市乘客由市疾控中心转出外省协查落实管理)。

4.2.2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2人(本区3人,外区19人)在本市无固定居所或本人愿意接受上海市甲流防控工作小组安排,由区疾控中心向集中医学观察点开具集中医学观察通知单,并向密切接触者发放《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告知单》,由专用120救护车送往集中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另96人(本区36人,外区60人)在本市有固定居所,经本人同意在《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知情同意书》签字,由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每日2次上门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即开展居家医学观察。

4.3 解除管理

16例甲流病例在市定点医疗机构均被诊断为轻症(其中1例澳大利亚籍病例经市疾控中心进行病毒核酸复核检测后予以排除),经过隔离治疗全部康复出院。118名密切接触者从其最后一次接触甲流患者至第7天观察期满均未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系统异常症状,解除医学观察。

5 讨论

由于对新甲型H1N1流感尚缺乏认识,我国政府根据WHO对流感大流行的警示,及时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严格病例管理、严格口岸检疫,有效地控制了由于南美学生放假,留学生归国探亲旅游,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爆发和流行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带来更大影响。这也进一步证明,中国从2003年经历过SARS之后,卫生防控体系更加成熟,政府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敏感性和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此次防控甲流疫情工作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挥了对基层单位业务指导的重要作用。但社区在实施医学观察时也存在个别居家观察对象对甲流疫情认识不足,认为疫情还较远,个别社区责任医生责任心不强,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医学观察对象私自外出而发生感染,在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提供不实信息等情况,暴露出预防控制传染病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多部门的大力配合。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传染病的认识。

流感病毒抗原的不断变异,是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生物学基础,监测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也是每年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和及早发现变异株的基础。甲流传染性极强,本文16例病例中,3例为与输入病例密切接触后发病,本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有在外区被诊断为甲流病例,为此哨点医院要加强甲流疫情监测,网络实验室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化情况。

此次甲流病例中,学生占有较大比例,近年来长宁区学生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也显示,从12月份起学校因流感样病例而缺课人数开始增多,而校内集聚性流感发病事件一半发生在12月。为此,提倡以社区防控为主,加强学校、幼托等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防控,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甲型H1N1流感)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发病率,减轻临床症状,预防流感(甲型H1N1流感)爆发或流行。

6 参考文献

[1]李颖,刘凤珍.对一起小川型霍乱弧菌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应急处理\.社区卫生保健,2008,7(2):148-149.

[2]李天舒.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及预防\.中国计划免疫,2001,8(2):59.

[3]李颖.上海市长宁区学校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79-180.

核酸门诊工作计划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wqcs1031”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加强对我市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办理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加强对我市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办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陈建共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陈建共等13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加强对我市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被确定为由市人大常委会齐家滨主任亲自督办的“一号议案”。6月28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加强对我市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的处理意见》(常人发〔2020〕17号),转交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

为扎实推动议案处理意见得到有效落实,今年我工委将“一号议案”的督办作为工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深入调研,加大督办力度。8月25日,我工委协同人事代表工委把“一号议案”的督办列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代表日的活动主题,同时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参加督办,并就如何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和不足,与市委书记齐家滨面对面座谈探讨,相关部门领导作出回应,形成共识,齐书记还当场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出明确要求,有力推动了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进程。近期,我工委再次调研了卫健委、财政局、发改委、人社局、编办、医保局等相关部门议案办理工作的推进情况,并将“一号议案”处理意见和齐书记现场督办要求进行逐项对照和梳理。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

一、议案办理进展情况

“一号议案”交办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处理意见,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排出工作计划、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形成推进合力。市卫健部门研究制定了《常州市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明确了今年要完成的10项重点目标任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导全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常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目前已经形成规划文稿第3稿,争取年底前定稿。对照市人大常委会处理意见的具体意见,半年来“一号议案”的办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1.疾病预防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疾控工作网络,重点推进市、区两级疾控机构达标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水平。目前,市本级的机构办公用房、人员编制、实验室、仪器设备4个指标在全省排在前列,市疾控中心在编164人,达到每万常住人口疾控人员数0.374人,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2.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市、县区医疗急救资源布局,计划在3年内,溧阳、金坛改建独立指挥型急救中心纳入区域规划,新设置10个急救站点,大力提升基层急救运转能力。

3.基层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为群众提供便捷就医渠道。计划2021年,市属8家医院率先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指导金坛区、新北区、钟楼区、经开区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天宁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基本建成。根据中心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推进19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在5家综合性医院开展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在2家医院开展流感和住院肺炎监测,在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实时预警,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2.收治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目前有33家发热门诊经改造后正常接诊,3家新建发热门诊年底前竣工投用。明确了3批次市级定点收治医院,总床位数达1673张,重症监护床位设置数达178张,达到两个10%的要求。今年秋冬季,各医疗机构已提前配足配齐医疗物资储备,市级临床救治专家组和公共卫生专家组做到队伍不散、随时待命。

3.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已有20家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现有核酸检测设备47套,已培训核酸检测人员462名,采样人员按医务人员总数的30%进行储备,正常日均检测能力达1.5万样本以上。同时在市一院、常州国药医学检验实验室建设城市应急检测基地,每个基地具有单采1万样本/日的检测能力。另外组建1支22人市核酸应急检测队,购置12台核酸检测设备作为机动力量储备。目前已具备4万样本/日的检测能力。

4.应急指挥能力进一步增强,专门制定完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日常运作机制,确保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机制不变、工作力度不减。组织开展多种培训、演练、区域聚集性疫情暴发远程推演等活动,增强实践应急能力。

(三)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有效提高

1.资金保障方面。一是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市级安排卫生项目建设资金比2019年的1.22亿元增加了6.32亿元,共计7.54亿元,主要支出项目包括血库异地新建、七院二期、二院阳湖院区二期、中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三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童医院移址新建、市级医院发热门诊等项目。同时配合规划发展需求,一批卫生储备项目经论证后已列入我市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二是加大公共卫生日常运行资金保障力度。从四个方面优化2021年预算编制:2021年将基本公卫财政补助标准提标10元/人,达到96元/人,市级财政按照50%承担比例,将增加资金投入960万元,满足基层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2021年预算编制将以收支两条线、财政保运转为原则,由财政拨款保障疾控中心机构运行和公共卫生职能履职,既保障基本运转,又鼓励提供社会化服务;2021年起,市级财政对市妇幼保健院承担的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进行专项补助,以妇幼保健工作成本性支出为测算依据,适当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2021年市级财政继续增加血站投入,弥补血站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的成本性支出,为我市用血安全提供保障。

2.人员保障方面。一是足额配备机构编制,全市疾控机构增核事业编制262名(其中市本级增核事业编制30名,各辖市、区合计增核事业编制232名),在9月底前已全部到位,各级疾控机构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按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确定的编制配备标准。二是畅通人才引进渠道,今年市疾控中心、中心血站和医疗急救中心3家公卫机构高层次、紧缺人才招聘岗位20个,目前办理聘用16人。三是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人社部门重新核定市级公卫机构岗位设置的数量和结构比例,平均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13.5%,增加高级岗位总量达45个。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数量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调整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平均比例达15%,增加高级岗位28个,力求为我市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四是采取关爱激励措施,通过增核一次性疫情防控专项绩效、抗疫一线值守补助等提高公卫一线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对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特别是赴湖北武汉等地疫情一线开展医疗救治的医护人员在表彰奖励、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内部岗位晋级等均给予优先倾斜。

3.重点建设项目方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人民医院钟楼院区、市第一人民医院二号楼病房改造等项目竣工投用。市中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第七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湖院区二期等项目稳步推进。

4.信息化建设方面。全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综合监测信息化系统年内将试运行。明年将扎实推动其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接入该系统,重点研究谋划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卫生应急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重点研究谋划智慧急救平台建设,切实打通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共享通道。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工作建议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必由之路,是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防护网”和“隔离墙”,同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真正建立起政府领导、卫生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的体系和机制,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一张蓝图绘到底,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集聚,切实破解一批难题,确保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顺利推进。具体有四点建议:

(一)坚持以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为重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增加资源总量,优化城乡区域资源配置。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大楼、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四院二期、市儿童医院、市七院二期、市医疗急救中心等项目。二是改善市和辖市区疾控中心的基础设施,保障辖市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实验用房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坚持以保障民生为职责,持续加大对公共卫生特别是疾病防控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时间持续长、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内直观显现,却是一个成本效益比最高的投资。建议:一是持续稳定地加大对疾控机构的财政投入总量,特别是保障公用经费、水电、车辆以及科研经费。二是构建疾控人员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疾控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应不低于本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三是医疗机构承担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按照相关规定,根据工作量和考核情况给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