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17:05:14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1

第二条凡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生育的子女因各种原因致病、致残,要求再生育而申请病残儿医学鉴定的,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病残儿是指因先天(包括遗传性和非遗传性疾病)或后天患病、意外伤害而致残,目前无法治疗或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第四条病残儿医学鉴定是指病残儿医学鉴定的专门组织,运用现代医学知识、技术和手段,对被鉴定者作出是否为病残及其程度的鉴定结论,并根据《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及其父母再生育的指导原则》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第五条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全国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工作。省、设区的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病残儿医学鉴定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鉴定组织

第六条省级和设区的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建立病残儿医学鉴定专家库。专家库成员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聘请认真负责、秉公办事、技术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热心计划生育事业,具有副高级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每次鉴定前根据申请鉴定的数量和病种的分类,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设若干鉴定组,每个鉴定组由5名以上专家组成。每个鉴定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

第七条鉴定组在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查申报病残儿医学鉴定的材料是否完备、真实可靠,提出需要补充的有关材料;

(二)进行病残儿医学鉴定,现场实施体格检查并确定相关的辅助检查项目,提出疾病诊断(包括病名、病因、遗传方式)、病残程度、再生育子女出生缺陷再发风险分析,并根据指导原则,提出是否可以再生育及产前诊断的建议;

(三)对暂时难以明确诊断和需要治疗观察的病例,提出处理意见和再次鉴定的时间;

(四)为被鉴定者的父母、亲属做好医学咨询服务;

(五)总结病残儿医学鉴定工作情况,提出改进鉴定工作的建议;

(六)对本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本次病残儿医学鉴定负责。

病残儿医学鉴定专家在鉴定期间履行职责。非鉴定期间,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意见不作为病残儿医学鉴定的依据。

第八条鉴定组确定的有关辅助检查项目,应在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

第九条鉴定工作由组长或副组长主持。鉴定诊断、鉴定结论必须由鉴定组集体讨论作出。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录。参加鉴定的成员应当在鉴定结论上署名,并加盖鉴定专用章。

第三章鉴定申请与审批

第十条凡认为其子女有明显伤残或患有严重疾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要求安排再生育的,均可申请病残儿医学鉴定。

第十一条申请病残儿医学鉴定原则上应向女方单位或女方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户口簿、有关病史资料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资料。

第十二条单位或村(居)委会对申请病残儿医学鉴定者的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出具书面意见,加盖公章,在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报女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计划生育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乡(镇、街道)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应对申请病残儿医学鉴定者的情况进行再次核实并进行必要的社会和家系调查后,在病残儿医学鉴定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并在接到申报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报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十四条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查申请鉴定的材料是否完备和真实可靠,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于鉴定日前30个工作日将所有材料上报设区的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设区的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半年或一年组织一次鉴定。

第十六条受当地医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作出鉴定结论的,由设区的市级鉴定组提出进行省级病残儿医学鉴定的书面意见,经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后,申请省级鉴定。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鉴定组所作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在接到鉴定结论通知书之日起1个月内,可向设区的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申请省级鉴定。

设区的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当事人提交的省级鉴定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上报省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十八条省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定期对申请再鉴定者组织鉴定。

省级鉴定为终局鉴定。

第十九条省级或设区的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将鉴定结果以书面形式于30个工作日内逐级通知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申请鉴定者。

第四章管理监督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负责病残儿医学鉴定的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病残儿医学鉴定资料由作出鉴定结论的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长期保存。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对再生育子女健康状况进行随访登记。

第二十一条病残儿医学鉴定的费用(包括鉴定费和辅助检查费)由申请者自理,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部门核定。

第二十二条鉴定组织依法独立开展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鉴定工作。

病残儿医学鉴定涉及的家系调查、社会调查和医学鉴定均实行回避制度。

第二十三条在病残儿医学鉴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依据有关法规给予经济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为当事人提供伪证或出具假医学诊断证明的;

(二)收受贿赂或向当事人索取财物的;

(三)鉴定人员弄虚作假、循私舞弊、提供不实材料,导致不正确鉴定结论的;

(四)未经正常医学鉴定程序随意作出维持或变更原鉴定结论的;

(五)有其他严重妨碍鉴定工作行为的。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省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本办法的补充规定。病残儿医学鉴定申请表、鉴定结论通知书由省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自行制定,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0年9月30日的《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暂行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及其父母再生育的指导原则

一、非遗传性疾病因患非遗传性疾病致残,其父母再生育一般不会发生相同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支气管扩张并发肺脓肿、肺气肿,严重影响肺功能并出现肺功能不全,经胸部X线或支气管造影以及肺功能检查证实,不能手术或手术后不能恢复正常功能者。

2.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经胸部X线片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并出现肺功能不全者。

3.严重的支气管哮喘、慢性肺炎伴有肺源性心脏病,有典型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经胸部X线、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证实伴肺气肿和肺、心功能不全者。

4.鼻、咽、喉呼吸道严重畸形,严重影响生理功能,手术治疗不能矫正者。

5.严重胸廓畸形、胸膜病变、肺囊肿等不能手术或手术后两年仍影响肺功能者。

(二)消化系统疾病

1.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损伤,经X线检查证实,不能手术或手术后仍严重影响正常发育,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者。

2.肝硬变,经临床和各种辅助检查证实,经过两年以上系统治疗,肝功能仍有严重障碍者。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

1.非遗传性心血管畸形,如:严重的法洛氏四联症、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有青紫、缺氧、心衰等典型临床表现。经心脏检查和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心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不能手术或手术效果不佳者。

2.风湿性心脏病,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经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项检查证实可以确诊者。

3.感染性心肌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仍遗留重度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者。

4.原发性心肌病,有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有心衰,经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项检查证实可以确诊者。

5.其它心脏疾病,已出现心功能不全,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未愈者。

(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严重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及发育不全,影响生理功能,不能手术或手术后不能恢复功能者。

2.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仍无效者。

3.肾病综合征,有典型临床表现,并经化验检查证实,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未能缓解或发展成为慢性肾衰者。

4.肾血管性高血压,有高血压为主的症状和体征,经核素肾图、肾动脉造影、血浆肾素活性测定等项检查证实,手术治疗无效者。

(五)血液系统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等,有典型临床表现,并有周围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证实,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无效者。

2.各种白血病,有典型临床表现,经周围血象和骨髓象或其它检查证实者。

(六)结缔组织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热等,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无效,并造成组织器官损害或肢体功能障碍者。

(七)神经系统疾病

1.各种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残疾,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及中度以上智力低下,经智商测定,智商指数低于55分者。

2.脑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脊髓炎等疾患造成严重后遗症和神经功能障碍,有确切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经其它辅助检查证实者。

3.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脑性瘫痪,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经检查证实,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者。

4.脑、脊髓血管畸形,有症状和体征,经辅助检查证实,不能手术或手术后效果不佳者。

5.继发性癫痫,有明显病因和两年以上详细病史,经系统治疗无效,发作频繁,经脑电图及其它检查证实者。

(八)内分泌疾病

1.非遗传性的垂体性侏儒、垂体性巨大畸形、散发性克汀病、儿童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经实验室检查证实,已严重影响发育,不能治疗或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无效者。

2.地方性克汀病其疾病严重程度同散发性克汀病,但再现率高,一般不宜再生育。其母亲经系统治疗有效后,可考虑再生育。

(九)运动系统疾病

各种因素引起的骨骼系统畸形、关节运动障碍、脊柱和肢体残疾等,不能正常活动,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经两年以上系统治疗无明显效果或不能手术矫正,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者。

(十)后天性眼、耳疾病

1.各种后天性原因造成的盲(含单盲)、聋、哑者。

2.外伤或其它眼疾所致的视力障碍,经治疗,双眼矫正视力仍低于0.3,或一眼视力低于0.2,另一眼视力在0.5以下,生活难以自理者。

(十一)其它疾病

1.经各种检查证实,目前无法治疗或经系统治疗后效果仍不佳的疾病,并严重影响生理功能,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者。

2.各种恶性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组织细胞增生症等,有典型临床表现,经各种检查证实者。

3.大面积烧伤、烫伤、外伤、血管瘤、黑痣等,严重影响功能,不能手术矫正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者。

二、遗传性疾病

子女患有下列遗传性疾病致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者,根据遗传方式和能否做产前诊断等因素,按指导原则,综合判断确定是否适宜再生育。无家族史者不一定不是遗传病,如隐性性连锁遗传,隔代才能完全表现出来,故家族史不能只看父母兄弟姊妹,还需扩大范围了解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舅、姨、堂表伯叔舅姨,绘出系谱图。有些隐性遗传疾病由于群体基因频率高,虽然血缘关系很远,有时也会偶合而使子女致病,必须了解双方家族史。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常见病种:如软骨发育不全、缺指、并指症、成骨发育不全、马凡氏综合症、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下颌面骨发育不全、先天性肌强直、扭转性痉挛、周期性麻痹、家族性多发性胃肠息肉、膀胱外翻、多囊肾(成年型)、神经纤维瘤、肾性糖尿病、结节性硬化症、先天性小角膜、先天性无虹膜、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鱼鳞病、遗传性血管神经性喉水肿、可变性红斑角化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毛发红糠疹、特发性致纤维化肺泡炎等。

2.指导原则

(1)病残儿的父母之一患病者,其再发风险率很高(50%)。对无可靠产前诊断方法者,不宜再生育。

(2)病残儿父母正常,家系调查又除外家族遗传病史、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再发风险率较低,可考虑再生育。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l.常见病种: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糖元储积症、低磷酸酯酶症、神经鞘磷脂储积症、粘多糖储积症(Ⅱ型以外的各型)、同型胱氨酸尿症、尿黑尿酸症、家族性黑蒙性痴呆、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聋哑、小头畸形、多囊肾(婴儿型)、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贫血、先天性肾病综合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脐带型)、劳蒙毕综合症、恶性贫血(先天型)、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全色盲、视网膜色素变性、着色性干皮病、垂体性侏儒、早老症、肝脑肾综合征、遗传性Q—T延长综合症、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婴儿型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肺泡微结石症、肺泡性蛋白沉积症、散发性克汀病等。

2.指导原则

(1)病残儿的父母外表虽然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所生子女每胎都有25%的发病机会,50%为携带者,再发风险率很高。对无可靠产前诊断方法者,不宜再生育。

(2)对新生儿期可以防治的病种,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散发性克汀病等,如第一胎因某些原因已造成不可逆智力低下等,有条件进行新生儿筛查和实验室检查的,可考虑再生育。但生后必须作筛查和实验室检查。若是病儿,应及时用药或饮食治疗;无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条件的,不宜再生育。

(三)X连锁隐性遗传病

1.常见病种: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血友病(甲、乙型)。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粘多糖储积症(Ⅱ型)、自毁容貌综合征、肾性尿崩症、慢性肉芽肿、导水管阻塞性脑积水等。

2.指导原则

(1)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很高,每胎男性有50%机会发病,女性有50%机会为携带者,不宜再生育。

(2)对于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甲或乙型血友病等能做产前诊断的疾病,依产前诊断的结果确定是否适宜再生育。无产前诊断条件的,不宜再生育。

(3)母系家族(舅、外甥、姨表兄弟)无发病者,病儿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可考虑再生育。

(四)X连锁显性遗传病

1.常见病种: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先天性眼球震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

2.指导原则

(1)病残儿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无病时,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再发风险率比较低,可考虑再生育。

(2)病残儿母亲患病时,每胎子女各有50%机会患病,再发风险率高,不宜再生育。

(3)病残儿的父亲患病时,每胎女性均患病,男性则全部正常,经产前诊断可考虑生育男性第二胎。无产前诊断条件的,不宜再生育。

(五)多基因遗传病

1.常见病种: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儿精神分裂症、家族性智力低下、脊柱裂、无脑儿、少年型糖尿病、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重度肌无力、先天性巨结肠、气道食道瘘、先天性腭裂、先天性髋脱位、先天性食道闭锁、马蹄内翻足、原发性癫痫、躁狂抑郁精神病、尿道下裂、先天性哮喘、下降不全、脑积水等。

2.指导原则

(1)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腭裂、先天性髋脱位等,手术效果较好,不宜再生育。

(2)对脊柱裂、无脑儿等可做产前诊断的病种,原则上可考虑再生育,但须在产前诊断监测下。无产前诊断条件的,不宜再生育。

(3)不能做产前诊断的病种,做家系调查。一、二级亲属无发病者,再发风险率低于5%,可考虑再生育;一、二级亲属为相同疾病的患者,再发风险高于10%,不宜再生育。

(六)染色体病

1.常见病种: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杜纳氏综合征、克氏综合征、不平衡重排及脆性X综合征等。

2.指导原则

(1)染色体病的病儿,应同时进行父母染色体检查,正常时可考虑再生育,但须经产前诊断为正常胎儿者。

(2)染色体病的病儿,若其父母之一为同源染色体易位携带者,再发率为100%,不宜再生育;若其父母之一为非同源染色体易位携带者,可考虑再生育,但须经产前诊断为正常胎儿者。无产前诊断条件的,不宜再生育。

三、其它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 护理程序;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

流动人口中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如何通过加强管理,引导流动人口关注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高血压的建卡率、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借郑州市紫荆山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之际,从2009年3月~2010年4月,应用护理程序5个步骤对辖区流动人口高血压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尤其是运用社区护理程序,来引导流动人口自觉采取科学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取得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居住在郑州市紫荆山南路社区的所有非郑州籍流动人口。

1.2 方法 采取社区护理的5个程序,对辖区内流动人口进行评估、分析、诊断、实施和评价。首先,通过基线调查,了解辖区内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的建卡率和管理率,以及高危人群及家属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程度,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运用健康教育策略传播方法,对辖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干预和传播,以期提高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建卡率、管理率及控制率,从而提高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的管理水平。

1.2.1 评估阶段:社区评估是收集关于社区健康状况的信息,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找到导致这些问题的相关因素,为护理计划和措施提供资料和窗口依据[1] 。

1.2.2 收集信息。走访街道、社区,首先,认识该街道的分管领导及各部门包括民政科、城管科的负责人和具体分管人员,收集相关的资料。其次,去各社区认识相关负责人,了解各社区的人口具体分布情况,特别是流动人口分布情况,获得房屋分布地图,建立联系方式。最后,进入社区访谈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获得额外的资料。走访派出所,主要了解流动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来源等。走访辖区企业,主要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情况、年龄结构等;走访小区物业,主要了解流动人口的家庭、居住环境等。

1.2.3 整理信息。地理环境特征:紫荆山南路社区位于郑州市东南部,属于城乡结合处,区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5万人,流动人口约5.8万人。同时获得了社区房屋分布地图等。人口群体特征:流动人口有职业的年龄为18~66岁,无职业者多为女性,多在家照顾孩子。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2000元。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规范(均办理了暂住证,有详细的登记本,房东对承租人情况非常了解)。获得高血压知识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9.6%的人能回答正确;确诊高血压病人的服药率为65.6%,30%的病人认为无症状可以不服药;高血压病人服药治疗的血压达标率55.8%;高血压知识的来源:医务人员88.2%,大众传媒63.5%,亲戚和老乡68.5%;不能确诊高血压的原因:未测过血压79.6%,只测过1次的 17.3%,其他 3.1%;健康档案建档率为0。

1.2.4 诊断阶段:社区护理诊断是通过整理和分析获得的资料,陈述关于社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通过社区评估作出的诊断为:流动人口高血压确诊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原因是由于其知识缺乏及服务途径知晓率低。

1.2.5 计划阶段:计划是经过社区护理评估、资料分析,确立护理诊断后,由社区护士制定促进社区健康的计划,为提供连续、预防或减轻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而制定护理对策或措施的过程[3] 。

1.2.6 建立保健病历档案,进行早预防。要求病人购买血压计并教给如何自行检测血压,每周与所有高危人群及高血压病人电话咨询。并将结果记录分析,或要求被观察人员经常到门诊检测血压,通过经常性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病人,对已有高血压的病人可以了解治疗的效果,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并根据所获得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给每位病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对所有观察对象建立保健病历档案。每月对病人进行一次病情分析,防止或尽量减少已有高血压病人的并发症。

1.2.7 印制高血压宣传册。将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控制、护理知识、药物治疗、高血压饮食、高血压检测等汇编成简明易懂的小册子,根据检查结果,有目的地进行发放。

1.2.8 有针对性地讲解高血压防治知识。树立信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引起高血压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引起病人足够的重视。高血压病人中存在着以下不正常的心理:一种为过分悲观,一旦患病,认为要长期服药,且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整日心情郁闷;还有的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己无头晕头痛等任何不适症状,血压高一点儿也无所谓,他们拒绝治疗;另外还有一些高危人群则认为他们无任何不适,且血压不高,要求他们控制体重、适当锻炼、调节饮食等简直是危言耸听。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健康教育。饮食习惯: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软体动物、鱼籽、加壳类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治便秘。肥胖者控制体重,减少每天总热量的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等。运动锻炼:指导病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运动。药物治疗:告诉病人及家属有关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提供书面资料。教育病人服药的剂量和时间,必须遵照医嘱进行,不能随意增减药量、停药或突然撤换药物。教会病人和家属定时测量血压并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定期到门诊复查。若血压控制不理想,或有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随时就诊。定期随访:每月或季度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2.9 实施阶段。指导实施是把计划中制定的策略付诸行动。在实施阶段,我们主动与社区上级领导和非官方的社区重要人物及专家进行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进一步推动计划的实施。此外,我们还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来了解情况,对所有的步骤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1.2.10 评价阶段。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最终目的是测量和判断目标实现的程度,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社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通过对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传播后,通过前后高血压病人的建卡率、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的变化来评价实施效果。

2 结果

2010年4月,通过对流动人口中高血压病人服务管理调查和统计,和实施计划前1年相比:建卡人数由2009年3月的0到2010年4月的建卡人数697人次,高血压的知晓率由39.6%提高到97.6%,服药率由65.6%提高到92.3%,控制率由55,8%提高到88%。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护理程序可以有效地促进流动人口高血压的管理。护理程序是以恢复或增进护理服务对象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它是一种科学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护理工作的框架和运转载体[4]。它通过评估、诊断全面了解社区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情况,找出问题,从而制订出可操作性强、各相关人员和部门乐于接受的社区护理计划,并根据计划全面实施,最后通过评价来判断预期目标实现情况,找出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正。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是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又可以不断循环的过程,和之前的无序管理方法相比更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和统筹性。结果也显示使用护理程序后,高血压防治远远超出预定目标。因此,在社区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有促进和引导城市流动人口纳入一些慢性病的管理体系。

社区护士需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运用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工作方法、手段和工具,可以帮助社区护士解决许多的问题。但是,在社区中要能有效应用护理程序来开展相应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社区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统计学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做资料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会熟练运用各种技巧和社区内各部门、社区干部及居民进行沟通交流,收集到有价值的资料,为诊断、计划、实施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依据。

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由于流动人口基数不稳定,流动性大、统计较难,通过公安部门调查办理暂住证的人数远少于实际建卡数。因此,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评估只能通过增加建卡数及门诊体检次数来评价结果,也只能作为每年变化的依据,所以进行结果评价时存在一定难度。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实施护理程序对2009年3月~2010年4月郑州市紫荆山南路社区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管理指标的影响。这种可比性的价值,还依赖今后全社会整体工作推进后的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49.

[2] 何国平,张静平.实用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51.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3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力逐步均等化,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和水平,保障辖区内居民的身体健康,我中心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根据山西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优示范评估标准(中心)和大同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指标体系标准,对创建指标进行责任分解,对照标准自评打分。现将自评情况分:对照标准自评打分,整改措施,争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部分逐项汇报如下:

一、机构设置(20分) 

   1.优化中心环境布局。诊查室和治疗室等增加了体现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按无障碍设计要求设置通道;医疗和保健分区布局合理;对各功能科室及服务流程进行规范设置,方便患者。 

2.改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和设施能够做到清洁、舒适、温馨,卫生间设施良好,干净整洁、无异味;挂号、收费、药房、检验等科室均设立开放式服务窗口;有服务等候区,并配备了适当座椅;在机构内全面实行禁烟,设有醒目、规范的戒烟标识,中心人员无人员吸烟、地面无烟蒂。

二、科室设置(10分)

中心设有以下科室  

 1.临床科室: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 

2.预防保健科室: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教育室、免疫接种室分类设室,妇女保健室和儿童保健室。

3.医技及其他科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西药房、中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观察室、输液室有电视,有躺椅并配备了空调。

三、基本设备(10分)扣1分  

1、无煎药机

2、无中药饮片调剂设备

整改措施:以上两种设备已做计划,准备购进。

四、人员配置(20分) 扣4分

    中心注册的在编人员名单、执业医师资格证、执业注册证、职称证书、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 由中心社区办进行整理归档。

1.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无非卫技人员从事卫技工作,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90%;(4分)

2.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4分)扣2.5分

2、1中心有1名全科医师、按标准缺5名。

3.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其中至少具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3分)

4.至少有2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2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技人员中5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3分)扣1.5分

4、1中心有1名副高职称医师,按标准缺1名.

4、2中心无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按标准缺2名。

整改措施:以上三项缺项已向上级医院(同煤二医院)打报告, 

          申请调配相关人员。

5.具有与所开展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设病床的,每5张病床至少增加配备1名执业医师、1名注册护士(3分)

6.医务人员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学培训,取得相应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3分)

6、1人员培训。根据中心发展需要制定了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使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比例≥95% ,继续教育达标率≥96% 。

五、基本医疗服务 (100分)扣3分

1.健康教育:(5分)

(1)有社区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总结及效果评价。

(2)健康教育活动情况

①每年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资料                                                                       ②每年播放不少于6种的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③每年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内重点人群或重点健康问题,开展不少于9次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④按照标准设置健康宣传栏,内容每2月更换1次。

(宣传栏标准:至少2个、面积≥2㎡/个,设在明显处,宣传栏中心距地面1.5-1.6m。)

⑤每年举办不少于12次健康知识讲座。

2.健康档案:(8分)扣3分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

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无随意涂改。辖区居民档案建档率达到80%;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0%,健康档案合格率达80%。

①、1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低

整改措施:中心已更换了网线,确保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标。②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隐私,防止信息外泄。

③健康档案具备真实性、连续性。

④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内容一致(出现三项以上不统一即为不一致)。

④、1个人信息新版纸质个别未更换

整改措施:陆续全部更换完善

3.社区诊断:(3分)

按照社区卫生诊断要求,每3年开展一次社区诊断。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掌握本社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出社区诊断,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计划,并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有调查资料和分析报告,监测实施成效,做出效果评价。

4.慢病管理:(20分)

①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慢性病管理。

②制定社区慢性病管理制度,建立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的比例≧90%。

③对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而血压增高又不能确诊者,至少进行三次非同日追踪随访,做好登记,记录在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登记本上(跟踪日期,血压值),同时完善电子档案;不能确诊者,建议上级医院诊断,明确确诊时间,做好记录,对确诊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④掌握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人数,并登记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每年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并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通过随访掌握慢病控制情况。

⑤高血压病人健康管理率≥60%,2型糖尿病人健康管理率≥60%。登记管理能方便的统计出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5.老年人健康管理:(2分)

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率≥80%。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慢病管理;对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定期复查。

重性精神病管理:(2分)

对辖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辖区重性精神病病人管理率≥40%。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居家的重性精神病人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计划免疫:(8分)   

①加强门诊管理,掌握辖区7岁以下人口基础资料,做好疫苗领发、使用、异常反应、咨询指导及双签记录;做好消毒和冷链设备管理记录。

②预防接种室布局合理,分苗分台。

③接种人员有接种合格证书。

④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簿)率≥95%。为适龄儿童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进行常规接种,以辖区为单位单苗接种率≥95%。强化免疫接种率和群体性接种率≥95%。

8、妇幼保健:(20分)

(1)设立妇女保健室,配备专职妇女保健人员。掌握辖区育龄妇女、孕产妇的基数及分布(有登记册),开展优生咨询,宣传预防出生缺陷知识,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2)为孕早期妇女建立保健手册,规范开展孕期保健及产后随访,早孕建册率≥9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80%。(3)开展妇科常见病的普查、防治及随访。

(4)设立儿童保健室,配备专职儿童保健人员,掌握辖区儿童数量及分布(有登记册),为辖区内0-6岁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辖区内0-6岁儿童保健册建册率≥95%。

开展新生儿访视,辖区内新生儿访视率≥80%

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

(5)开展儿童常见疾病防治指导,对儿童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及体弱儿、高危婴幼儿进行转诊及专案管理。专案登记管理率≥95%。访视记录表,填写完整、正确,及时录入存档

9.计生服务:(2分)

具有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开展相关服务:                              (1)有专用的计生服务场所及相关设施                                     (2)有药具展示柜及相应的避孕药具                                      (3)有计生宣传资料架及相应的宣传资料                                   (4)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的科普宣传、讲座、咨询、技术指导相关服务记录。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5分)

(1)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病例登记、转诊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

(2)协助专业机构开展疫点处理,排查密切接触者,留观随访,指导病例家庭落实消毒预防等措施。

(3)配合专业机构对辖区内的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管理,开展相应健康教育。

11、卫生监督协管服务(2分)

协助相关公共卫生机构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及采供血等协查和信息报告

12、基本医疗:(18分)

(1)实行24小时门诊、住院及值班;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开展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根据居民健康需要提供上门服务、出诊和预约服务,提供连续的跟踪随访,及时主动进行分类干预。

(4)与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有合同、有转诊记录。

(5)组建全科团队,各团队责任区域明确,职责任务明确,服务落实到位。团队覆盖中心所辖区域(团队成员包括执业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

(6)治疗室、处置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设置,分区合理。

(7)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做到“小病在社区

13.康复:(3分)

(1)有专用场所及相关设备、设施。

(2)对辖区残疾人进行管理登记,开展残疾筛查及诊断。   

(3)全面掌握辖区内残疾人的数量和康复对象的服务需求,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有计划、评估、康复训练记录

(4)指导残疾人进行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

(5)开展运动治疗、理疗、传统康复治疗等

(6)为社区残疾人及其亲属举办康复知识与技能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

(7)开展躯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评估和训练

14.中医医疗服务(2分)

开展中医医疗、康复、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适宜技术、康复等服务,中心配备不少于50种的中成药;

六、服务质量(20分)扣1分

1、建立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机构,制定质量管理办法,定期对医疗、护理、院感、医技、药剂、各种医疗文书等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5分)

2、门诊处方、病历等医疗文书合格率≥90%;(合格率=病历、门诊日志、处方、各种申请单书写合格的文书数/抽查文书数×100%)(3分)

3、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制度,严格各项制度的落实

(1)医疗废物管理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相关的资料和记录。(3分)

(2)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落实情况。

(3)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4)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医院感染率≤10%;

(5)合理使用抗生素,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规范输液管理(2分)

5、三年内无无责任医疗事故发生(2分)

6、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85%。卫生技术人员综合满意度≥85%。(3分)扣1分

七、内部管理(20分)

1、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各项规范,并严格执行;(3分)

2、有药品、财务、设备、后勤等管理制度,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考核、有奖惩措施;各种抢救设备和仪器保持完好状态。有设备维护和使用记录。有急救药品登记记录,药品在有效期内。

特殊药品的管理,(3分)

(1)购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必须经药品监督部门批准,  

(2)有专人负责特殊药品的采购和保管                                  (3)有特殊药品报废销毁制度

3、信息公开:服务辖区范围和辖区居民基本情况;业务科室名称、布局,门急诊挂号、就诊、取药、交费等事项的流程与服务地点;卫生技术人员名录,服务团队及负责区域;(3分)                                                                          门诊服务内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药品价格等进行公示;有服务监督电话,有服务预约电话;

4.各类人员岗位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员竞争上岗,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有记录,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3分)

5.日常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统计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有关卫生信息,数据准确。(3分)

6.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挂号、收费、取药、疫情报告、健康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3分)

7.中心对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对非所属的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指导、考核,及时、全面收集汇总辖区内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信息 (2分)

以上是我中心经召集相关责任人和科室对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指标体系标准逐条进行自我评议初步结论,自评得分191分,

争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中心"

随着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逐步深入,我中心近日召开了动员大会,中心全体班子成员和各科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为推动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会上大家纷纷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从人员配置,药品管理,工作制度,医德医风,信息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中心主任白玉忠提出,创建全国示范卫生中心关系着中心今后的发展,是今年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要进一步树立主人翁精神,加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针对争创存在的问题,认真仔细研究,加以解决,继续发扬中心团结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各尽所能,使中心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推动中心更好更快地发展。

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自评扣分明细表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4

2009年医院急诊科工作计划

2009年是我院‘二甲’评审后重要的一年,也是我院急诊科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来源:免费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5

一、工作进展

自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和实施以来,我市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至2015年全市已连续4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区、清浦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达到并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但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威胁我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推进和成果巩固。

二、年度目标

2016年我市将继续推进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及时、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确保达到以下目标:

(一)继续保持无本地感染病例。

(二)对区(含开发区)、淮阴区、洪泽县进行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三、防控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保障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除疟疾工作的领导,按照省、市消除疟疾行动进程和各地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落实本地区消除疟疾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按时达到本地区消除疟疾的阶段目标。

(二)进一步加强病例管理,提高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质量

1、规范传染源管理措施

我市将继续全面推行消除疟疾“1-3-7”散发疫情处置工作模式,确保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1)病例报告

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均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均应进行实验室检测,每例病例在抗疟治疗前应至少采制厚薄血片3张、滤纸血2张(每张2大滴血样,每滴约60μl)和抗凝全血5ml,并电话报告省寄研所。县(区)疾控机构应尽快将2张厚薄血片、2张滤纸血和抗凝血样本(如采用快速诊断试纸条诊断的,包括检测后的试纸条),送省寄研所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进行镜检和核酸检测复核,不能立即送样的可将抗凝血样本置-20℃保存,由市疾控中心收集后统一在每月月底送省寄研所。

为鼓励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我市将继续实行报病奖励制度。

(2)病例复核与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病例报告地县级疾控机构在3日内完成对网报疟疾病例血片的镜检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重点核实是否为疟疾病例并判断是否为本地感染病例。所有疟疾病例应在报告后3日内填写完成专报系统中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通过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对镜检复核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镜检复核与初检结果不一致的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及时将样本送省寄研所进行核酸检测复核。个案流调时对病例的判定应严格按照《省消除疟疾监测方案》中监测相关定义进行。

市疾控中心负责及时对辖区内所有网报疟疾病例的血片进行镜检复核,并用显微摄影系统拍摄镜检复核所见疟原虫图片,并报送至省寄研所;同时,负责将县(区)未及时寄送的滤纸血、抗凝血和复核后的厚薄血片在每月月底前寄(送)省寄研所。经市、省实验室复核后病例诊断结果如发生变更,应由病例报告地县级疾控机构或病例报告单位及时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订正。

(3)病例随访

在规范治疗结束次日,由病例现住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病例完成疗程后,对服药和转归情况进行随访并补充填入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2016版),再次采制厚薄血片和滤纸血各2张,送省寄研所检测,以观察抗疟治疗效果。病例报告地与现住地不一致的,由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协调完成报告病例的随访工作。

(4)疫点调查与处置

病例居住地县级疾控机构应在病例网络直报后7日内组织完成对病例所在自然村或居民点的调查,确定疫点是否存在传播疟疾的条件,并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1年版)》的要求完成疫点处置,在7日内完成专报系统中“疫点调查与处置表”的信息录入和上报。市疾控中心需加强对疫点调查和处置的技术指导,协助省寄研所参与所有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境外输入间日疟病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以及重症病例的现场核实和疫点调查。

疫点调查时,对疑似本地感染病例,需对病例所在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范围内的居民进行疟原虫镜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标本;对输入性间日疟病例,需对病例的家属及四邻采用厚薄血片显微镜检查或RDT检测筛查,并采集滤纸血标本;对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需对在境外有疟疾感染史的同批返回且出现发热症状的人员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标本。对近5年内无媒介调查资料的县(区),如疟疾病例出现在疟疾传播季节,疫点调查需增加媒介按蚊种群调查内容。

疫点处置包括病例治疗、健康宣教和媒介控制。在疫点调查中新发现的实验室检测阳性者按规定网报,并给予抗疟药规范治疗,并向居民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对在流行季节(5-10月份)出现的疟疾病例,应对病例所在的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范围所有住家采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喷洒。

所有疟疾现症病人资料要符合《省消除疟疾监测方案用表》和《市2016年疟疾现症病人档案》要求。

2、完善疟疾疫情通报制度

为及时了解疟疾疫情动态,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疫情,县(区)疾控机构在发现病例时需电话报告省寄研所,并按规定在3日内将疟疾病例核实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上报省寄研所。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督促各地落实消除疟疾工作各项关键措施,省、市卫计委2016年将继续定期对消除疟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请各地对照通报,认真查找并改进消除疟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消除疟疾工作质量和效果。省、市年度通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三)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疟疾病例诊治能力

1、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发现能力

(1)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要继续加强疟原虫镜检能力建设,配备相对稳定通过上级业务机构培训合格的镜检人员,二级以上医院至少要配备两名以上熟练掌握疟原虫镜检技术的镜检人员。重点加强乡镇级医疗机构疟原虫镜检设备的配备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逐步加大快速诊断试纸条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市、县(区)疾控机构要有独立的、能正常开展镜检工作的疟疾中心镜检站,并有专人负责对辖区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督导和质量控制。

(2)为按期达到《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确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指标,各地要继续采取逐级培训方式,分批组织,开展对本辖区的相关医疗、检验、防保专业人员知识与技能培训。

2、进一步提高疟疾病例救治能力

(1)充分发挥疟疾诊治专家指导组的作用,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临床诊治,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抢救能力和水平。市将根据实际情况,指定重症疟疾定点救治医院,并成立本市疟疾诊治专家组。市、县(区)疾控机构需加强对本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输入性疟疾的诊断能力和危重恶性疟病例救治能力,尽量避免因误诊误治导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死亡。

(2)为提高疟疾病例治疗及时率并进一步规范使用抗疟药,市、县(区)疾控机构应按《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和《省抗疟药物使用和管理方案》要求储备抗疟药品,并加强对药品的保存和使用管理,定期报告药品使用和储备情况。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均应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全省继续对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实施免费抗疟治疗,并按要求实行全程督导用药。

(3)在疟疾传播休止期,由洪泽县(1例)、盱眙县(4例)、区(1例)、淮阴区(2例)、区(7例)疾控中心分别组织对2015年度发现的所有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病例进行休止期根治,并对在疫点调查中发现的实验室检测阳性患者自然村开展休止期扩大治疗。

(四)完善监测体系,巩固消除疟疾工作成果

根据我市当前疟疾发病的形势和消除疟疾的进程,按照《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要求,我市将对已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地区开展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全市消除疟疾监测网络。各地应根据省监测方案的具体要求,开展监测工作,保障和巩固我市消除疟疾的成果。

1、疟原虫检测和质量控制

(1)为保证“三热”病人血检工作的顺利开展,省卫生计生委将逐步为我市及县(区)疾控机构镜检站和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镜检站配备或补充必要的镜检设备,并统一发放血检染色试剂等耗材、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本和快速诊断试纸条。

(2)按照《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要求,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全年开展“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全市所有县(区)年血检任务数不低于辖区人口的0.2%;在输入性疟疾较多地区,要重点加强对外出务工归国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工作。所有已检血片应至少保存一年备查。各地要继续做好疟疾门诊镜检站(检验科)和县级疟疾中心镜检站台账工作,有条件的县(区)要向各镜检站配备镜检耗材收纳盒。

(3)市、县(区)疾控机构中心镜检站应按要求对所辖县(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镜检质控督导,保证“三热”病人血检工作质量。县(区)级中心镜检站要复核辖区内各医疗单位10%的已检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上半年一次、第三和第四季度各一次,及时通报血片复检和互审结果;市级中心镜检站要抽检本市各县(区)10%的已复核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并负责将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和滤纸血及抗凝血按要求送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同时不定期对乡镇门诊镜检站已检血片进行抽检。各级疟疾中心镜检站需按《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1年版)》要求保留抽复检的血片和工作记录。

2、主动病例侦查

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疫点,应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用厚薄血片显微镜检查或RDT进行筛查,并同时采集滤纸血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所有县(区)必须对输入性间日疟病例的家属及四邻采用厚薄血片显微镜检查或RDT进行筛查,并采集滤纸血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如主动病例侦查新发现带虫者,则进一步扩大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血检测。疫点主动病例侦查新发现的确诊病例或带虫者均按照确诊病例上报、规范治疗,并按本监测方案要求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报告。2016年进行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的县(区),还需在本地区最后一例本地病例所在村对200名居民采用厚薄血片显微镜检查或RDT进行检测,并采集滤纸血标本进行核酸检测。

3、哨点监测

根据省要求,今年将选择输入病例相对较多的区,在该区选择1家发热病人门诊量较大的县以上医疗机构和3-5家重点乡镇卫生院作为哨点医院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乡镇卫生院年发热病人血检比例不低于年门诊发热病例数的10%,二级医院不低于5%,三级医院不低于1%。

(五)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疟防意识

各地要结合4月26日“全国疟疾日”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广泛宣传国家消除疟疾政策和疟疾防治知识,改变居民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各级疾控机构还应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中小学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原市卫生局、市商务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做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的通知》(淮卫发〔2010〕11号)要求,高度重视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主动加强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务局和公安等部门和机构的联系,及时掌握输入性疟疾疫情信息。要将《致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务工等人员的一封信》,通过市、县、乡、村四级防保网络发放到每一位近一年内到国外高疟区劳务输出、经商、旅游等回国人员和仍在非洲等高疟区务工等人员的家属手中,张贴在每一个村级/个体医生卫生室和医院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内,要把联防联控工作落到实处,共同做好我市输入性疟疾的应急处置工作,并向市疾控中心按时上报《致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务工等人员的一封信》发放情况统计表。

(六)有序推进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6

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急诊中心,江苏南京 210024

[摘要] 目的 探索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的可行性和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 将39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疾病管理组203例,对照组194例。疾病管理组干预包括6次健康教育、电话随访、专科门诊等。对照组无上述干预,自行去专科门诊治疗。观察12月后两组患者的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月,对照组吸烟率29.9%,体重指数(BMI)( 23.7±1.34)kg/m2,有氧运动比例 31.9% 。疾病管理组吸烟率3.4%,BM(I22.7±1.19)kg/m2,有氧运动比例 63.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压达标率77.8%,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66.5%,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下降 (-18.4±23.5)%。疾病管理组血压达标率88.2%), HbA1C达标率85.7% ,和LDL水平下降(-24.1±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s)外,疾病管理组服药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疾病管理组总心血管病事件率20.2%显著低于对照组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血压、HbA1C、LDL达标率,增加服药依从性,显著降低远期心血管病事件率。

关键词 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二级预防;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c)-0085-03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但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临床实践和指南之间仍有差距[1],因此需要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把指南贯彻到临床实践中,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2]。疾病管理计划(DMPs)起源于美国,是由健康顾问公司提供给各大公司的一种健康服务。DMPs从花费高的慢性疾病入手,给公司员工提供慢性病防治建议或方案,达到帮助公司降低日已飙升的医疗费用的目标。我国在该领域尚属起步阶段,缺乏针对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管理计划。该研究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97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结合专科门诊、健康教育和电话随访的冠心病管理计划的可行性,观察疾病管理计划对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因急性冠脉综合症(ACS)[3-4]在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急诊中心就诊,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认知水平,排除肿瘤终末期患者,预计可以接受并完成健康教育的患者397例,按照自愿随机原则1∶1分为两组。其中疾病管理组203例,男133例,女70例,年龄(66.6±8.3)岁对照组194例,男134例,女60例,年龄(65.1±9.3)岁。

1.2 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基础的病史、生活方式、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疾病管理组给予6个月的干预措施。干预内容包括:从急诊中心就诊开始,了解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水平,调查患者生活方式,和日常服药情况,从而制定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实施团队由专业的医师和专科护师组成,和干预组病人建立固定关系,告知CHD相关知识,并提供咨询电话,24 h内回复。患者离院2 d后电话随访强化联系,2周后电话随访预约心血管专科门诊2次/月。专科预约门诊是疾病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患者在预约门诊得到固定医师诊治,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调整以及提供患者和家庭成员咨询;同时每月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和追踪随访,总共6次。具体内容如下:戒烟;控制体重;合理有氧运动以及血压、血脂、血糖达标的意义和方法等有关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内容。对照组离院后自行选择心内科门诊继续诊治。所有患者12月后记录两组患者戒烟、体重指数(BMI)、有氧运动情况;血压、HbA1C和LDL水平。阿司匹林、波立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和倍他乐克服用情况。心血管事件次数(包括死亡、再住院、再至急诊中心就诊)。采用“生命网患者管理软件”(默沙东生命网病患管理系统)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2-3]。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疾病管理组和对照组计量资料以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以LDL达标为主要终点,估计样本量为460例,其中28例拒绝入组,入选432例。 疾病管理组退出13例,完成203例。对照组失访22例,完成194例,两组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0% vs. 89.8% P=0.113),见图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抽烟、BMI、有氧运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血压、HbA1C和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12月后,疾病管理组生活方式改善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坚持有氧运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血压、HbA1C达标率(88.2% vs 77.8%、85.7% vs 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DL水平较基础下降(24.1%±20.4% vs 18.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除ACEI/ARBs外,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和倍他乐克疾病管理组坚持服用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表4。

心血管病事件率:疾病管理组随访期间死亡7例对照组10例,无统计学差异;总心血管病事件率疾病管理组20.2%显著低于对照组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 讨论

冠心病二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和规律有氧运动锻炼。控制血压(血压<140/90 mmHg),控制血糖(HbA1C<7%),降低LDL水平。建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强化他汀、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s。规范化二级预防可以纠正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减少介入手术次数,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该研究发现随访1年后,对照组他汀服药率仅58.2%,显著低于疾病管理组。LDL下降显著低于疾病管理组。提示在实际工作二级预防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执行不充分,使得一部分患者得不到充分的二级预防。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该院,研究显示[8],院外冠心病患者他汀服用率76%,ACEI或ARBs服用率51%,倍他乐克服用率63%,阿司匹林服用率86%,抽烟人群达到13%。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疗,全部达标者仅占10.1%,冠心病组的达标率只有 5.11%,尚有 94.9%的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未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改善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实际差距。

疾病管理是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干预,包括对患者健康教育,咨询和随访,增加医师和患者间的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 “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以缩小二级预防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实际差距[9-10]。

该研究从患者入院第一次急诊开始,对其各个危险因子进行评价,并据分析结果度身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以确保其各个危险因素已得到良好控制。在患者参与疾病管理的12个月内进行随访,我们发现:疾病管理组在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坚持有氧运动方面;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服药依从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还比较了两组的心血管病事件率,结果显示冠心病疾病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总心血管事件率,但死亡率并未降低。

该研究证实,结合健康教育、专科门诊和电话随访的冠心病疾病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Newby LK, Lapointe NM, Chen AY, et al. 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erapi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Circulation, 2006,113(2): 203-212.

[2] 胡大一.“生命网”-他汀降胆固醇的新模式和服务系统[J]. 中国医药导刊,2004,6(6):468-469.

[3] Jneid H, Anderson JL, Wright R.S, et al. 2012 ACCF/AHA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updating the 2007 guideline and replacing the 2011focuse update)[J].Circulation,2012,126(7):875-910.

[4] O’Garar PT, Kushner FG, Ascheim DD, et al. 2013ACCR/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 2013,12(4):e362-425.

[5] 陈韵岱. 随访门诊——“生命网畅通无阻的关键” [J]. 中国医药导刊,2003,5(4):310-311.

[6] Smith SC, Allen JJ, Blair SN, et al. AHA/ACC Gudi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2006update: 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J]. J Am Coll Cardiol, 2006,47(10): 2130-2139.

[7] Cannon CP, Brindis RG,Chaiman BR, et al.2013ACCF/AHA Key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for measuring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 2013,127(9):1052-1089.

[8] Bhatt DL, Steg PG, Ohman EM, et al. 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outpatients with atherothrombosis[J]. JAMA,2006,295(10):180-189.

[9] Jonas G,Pilar GC, Jose RB,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mes in reducing hospital re-admissio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reports[J]. Eur Heart J,2004,25:1570-1595.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 医院建筑设计 物流传输系统

医院管理模式

医院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每日24小时、全年无休运转着,如何在其中兼顾患者、医务人员、探视人员的需求?如何在其中合理安排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其互不干扰又相辅相成?如何在满足医疗功能的前提下体现建筑的美感?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这都是医院建筑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医院建筑设计也随之变化,现代化的物流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成熟运用使就医者获得便利的同时,对医院建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智能化系统的运用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

随着物流系统、医生工作站及电子病历、一卡通等智能化系统的引入,医院建筑设计及管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就诊患者人流由集中转为分散,医务工作(检验、药剂)由分散转为集中,方便患者就医,减少等候时间,利于医院管理。

(一)物流传输系统

医院物流传输系统包括医用气动物流传输系统、高架单轨推车传输系统、AGV自动导引车传输系统、轨道式物流传输系统等。这几类物流系统中,气动物流系统应用较为广泛,气动物流系统以压缩空气为动力,通过网络管理和监控,借助机电及计算机技术,将住院部各层病区护士站、门诊各科室护士站、中心检验、配液中心、中心药站等若干工作点通过管道连接,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传输药品、病理、标本等小型物品。

患者就诊后,所进行的标本采集及递送,由原有的集中采血、自行递送标本,转变为由各科室护士站进行采血及标本接收,经物流系统传送至中心检验进行化验,患者无需由门诊科室去往中心检验进行标本采集及递送,减少患者行程,降低医院内部交通压力。

标本送检后,患者由在检验中心附近等待检验结果、排队领取检验报告,转变为继续在门诊科室候诊区等候,检验结果由中心检验传至门诊科室护士站。

就诊患者检验及治疗费的缴纳,由原有的集中划价缴费,转变为在各门诊科室划卡缴费,避免了划价交费处大量人流的聚集,缩短患者就医流程。

(二)信息化系统

医院的一卡通系统包括身份认证及电子钱包功能。持卡人在医院内活动,出入各种场所,使用各项设施,进行身份认证与信息管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管理功能、授权出入功能,主要用于员工通道、隔离病房以及重要医疗室、办公室、实验室、药房、材料间和仓库等;电子钱包功能则可以使缴费分散至各科室,只需设置充值点(或更进一步与银行联网),简化财务管理。

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系统则可以使医务人员共享信息,达成无纸化办公,及时处理病患要求。

就医者进入医院后,由集中于挂号大厅排队挂号、挂号后至各科诊室候诊,转变为患者进入门诊大厅经分诊台导引直接进入各科室候诊厅挂号候诊,使得就诊人流由集中于门诊转变为分散到各科室,避免长时间排队,减少就医的等候时间。

患者就医完毕后取药,划价工作由信息系统完成,只需到药房划卡缴费取药,进一步减少了等候时间,降低了医务的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效率。

二、医院管理模式的变化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

医院新的管理模式使得患者的就医模式、医生工作的流程有了变化,相应地医院建筑设计也出现了变化。在医院的建筑设计中,门诊大厅由过去的挂号收费集中模式转变为患者分流模式,因此需注意门诊大厅面积的设计;为使各门诊科室和医技科室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可设计医院街;一卡通的使用令缴费可以分散进行,同时也为医院的门禁系统设置创造了条件,使得医患分流的设计理念得以贯彻。

三、结束语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8

1.1设计

1.1.1设计理念

遵守检验科设计三原则:区域划分清晰、流程走向合理和符合生物安全规范。在遵守上述原则同时,适当考虑人性化设计、环保设计,并应该具备一定前瞻性

1.1.2参考文件及资料

《临床实验室设计指南》[3],《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4],《GBI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5]等。

1.1.3区域划分

从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出发,检验科的空间划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

1.2检验单元的模块化设计

(1)门诊模块(约150m2):本科室把直接与患者接触的科室包括门诊检验室、急诊检验室、患者候诊区、抽血室和标本处得室等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整体设计和流程规划。将患者候诊区作为该模块核心,贯彻一切以为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模块中心位置设立宽敞的候诊区,占地约60平方,其他室围绕其分布。其左则为抽血室和咨询室,右则为卫生间,门诊检验室和标本处理室正对着患者等候区。这种布局大大方便门诊患者,在一个小区间即可以解决采集标本,咨询疑惑和等候结果三大问题。

(2)核心工作模块(约200m2):由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区,线下区,手区操作区及后部3个功能房间组成,并预留部分流水线拓展空间。

(3)微生物模块(约90平方):微生物实验室与消毒室均为重度污染区,亦考虑到污物流程,本科将微生物实验室和污物洗涤室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微生物室内部严格按规范设计[6-7],并与洗涤室相邻,采用传递室方式将细菌室标本和医疗污物直接传递到洗涤室,不走外道,以减少污染。

(4)分子生物学模块(约100m2):包括着血液实验室和PCR实验室,PCR实验室设计与管理均有严格的文件和指引[8-9]。本科以组合形式设计PCR扩增实验室,为了避免交叉污染,进入各个工作区域必须严格遵循单一方向进行,即只能从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各实验区之间的试剂及样品传递通过传递窗进行。

(5)清洁区和缓冲单元设计(约125m2):值班房和茶水间均设置在清洁区,并有独立卫生间和沐浴间。更衣室作为缓冲间,连接污染区和清洁区。设独立卫生间为污染区工作人员使用。

(6)检验科模块组合:在各个单元设计的基础上,对整个检验科进行组合设计,充分考虑各个组块的特殊要求与科室空间的需求,内部流程流畅来合理化布置,遵循人性化和前瞻性原则,见图3、4(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

2讨论

不同于传统设计方法面对整个复杂系统难以把握的弊病。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其特点,以标准化的单元灵活安排不同的功能空间;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进行选择与组合[10-11],这一设计方法因其较强的适用性而被广泛采用。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医院建筑的总体布局,还可以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院检验科根据使用功能与要求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使检验科建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检验医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尽早着手调研,合理确立模块

检验科常规设计按专业进行分抽血室,临检室,生化室和免疫室,微生物,洗涤室等等。并没考虑到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和流程衔接。本科在模块确立调研时认为:

(1)部分医院设独立门诊检验室,目的是方便门诊患者,但其弊端是检验科需设两套人马,浪费人力物力,管理上亦不方便。

(2)临检室,抽血室,候诊大厅,标本处理室和患者用卫生间均是直接面对患者,涉及到标本采集和标本分配,流程关系密切,可考虑作为一个整体模块设计。

(3)微生物室与洗涤室均是重度污染区域,流程关系密切,可作为一个整体模块设计。

(4)生化、免疫、静脉血常规检测,凝血等项目标本量大,自动化程度高,流程关系密切,可作为一个整体模块设计。

(5)PCR室和血液室均属于轻度污染区,需要独立安静的空间,可考虑作为一个整体模块设计。

(6)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和茶水间均为清洁区,可考虑作为整体设计,并配独立的沐浴间和卫生间。

(7)更衣室与工作区卫生间作为缓冲模块设计。

2.2需要考虑模块的特殊性和衔接性

对于检验科而言,各模块既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又互有联系,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各个模块的特殊性;各模块的衔接,一切皆以“人”为本,不仅为了患者,同样也考虑内部工作人员的身心及职业健康,减少减轻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对于一个业务量比较大的医院检验科来讲,提高工作效率不仅是意味着提升效益,更是为患者能在最快时间内拿到检验结果。

2.3系统的组成要符合检验科设计三原则

区域划分、流程合理性和符合生物安全规范是系统内部各模块分布的指导思想。

2.4前詹性设计

检验科设计应有一定前詹性,有一定的扩展性,以减少重复建设现象。

2.5人性化设计

在设计方案中利于工作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工作人员切身利益,各项流程设计确保检验人员工作环境安全舒适。

2.6生物安全性

要周全考虑工作人员与标本、内部生物安全环境的关系:各洁净或非清洁区域有实物门作为分隔,减少区域之间的交互污染。检验科室内空气(除PCR区域外)为全新送风及整体区域全排风,相对建筑整体空气系统为独立换气区域,避免生物病毒污染进入整栋大楼的空气系统,PCR区域为独立的净化空调控制,区域内阶梯正负压控制气流,为生物安全环境提供保障。

2.7检验科的配给模块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9

任现职以来,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担任科室副主任,行政管理方面当好助手,切实抓好分管工作的落实。包括教学安排、实习生临床技能培训、病房门诊工作的安排及科室日常事务的协调等。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组织纪律观念强, 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廉洁行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求真务实,医教研工作均取得较好的成绩。04年、08年被评为大学优秀员;05年、06年被评为大学先进个人;07年被评为学院评建先进个人(本科教学评估)。13年被评为珠江医院年度门诊医师之星。

医疗工作方面: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诊疗技术较全面,主要致力于心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担任诊疗组组长,认真履行职责,带领和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各项医疗工作,诊疗工作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科室病人的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率均较高,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担科间会诊、专家义诊等工作,经常有院内外点名会诊,主持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门诊,每周两个上午出诊,门诊量较大,经常晚下班,是中医科门诊加班最多的医生,先后10次被评为珠江医院 “医术精、服务好、质量优”的月“门诊医师之星”和13年年度“门诊医师之星”。

教学工作方面:承担中医本科和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大课教学,以及见习课、实验课、西医诊断学中的问病查体等理论课的讲授;承担本科生的临床带教等实践性教学工作,共带教实习生共41人,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导师组成员)。重视教学工作,把“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视为师德中最重要的品德,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讲课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教学效果好。在临床带教工作中, 能针对不同学员的特点, 因人施教,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受到学员好评,教学评估优秀。

科研工作方面:积极参加科研工作,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省级基金课题3项;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分题、芬兰国际合作课题等课题的研究;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心血管重点专科协作组工作,为高脂血症协作组成员,完成了血浊(高脂血症)的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开展主攻病种临床诊疗方案验证等相关研究工作。任现职务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篇,获首届广东省医药类教学媒体教材评比三等奖1项(第四作者)。

存在问题: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工作中有时还不够大胆。

心血管门诊工作计划篇10

国家卫生计生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部门和中心专家在过去几个月密集赶赴厦门,他们进医院、下社区、访居民,把厦门带给他们的惊喜一一记录下来,最后呈现在一份份调研报告中。政府派和市场派很难得地给出一致性结论:

“厦门市在推行分级诊疗改革中大胆创新,通过实施‘三师共管’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在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效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有效提高慢性病防控效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厦门分级诊疗改革以慢性病管理作为突破口,是短期内形成部分患者分级诊疗的最佳路径之一,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探索出的‘慢性病先行,三师共管’模式为缓解我国公立医院战时状态、推动分级诊疗常态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下一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仿佛一瞬间,厦门经验横空出世。而事实上,从2012年至今,厦门在这条路上已经有了3年的探索和积累。从最初的慢性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到后来的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子”,再到创建“糖友网”形成“三师共管”的相对成熟模式,其间经历了迷惘、调整,最后竟与国家推动的分级诊疗高度契合。

最终,这个最早为国家对外开放探路的经济特区在医疗领域书写了一个动人的励志故事。参与其中的每个人脸上都露出艰辛过后的欣喜笑容。他们说,故事才刚刚开始。

慢性病患者下沉社区

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的首个分级诊疗顶层设计文件。《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指导意见》要求,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要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性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

不搞一刀切,以慢性病为突破口推动分级诊疗已成共识。当国家层面确定了分级诊疗的方向并着手试点之际,耕耘了3年的厦门已逐步将其改革方案在全市推开。2015年1月,厦门市政府印发《厦门市进一步推进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市各区全面开展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改革;至2015年末,大幅降低三级医院慢性病患者就诊比例和普通门诊比重。

自2015年4月1日起,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3家三级医院的糖尿病、高血压、中医专业的专家及专科医生,都会定时、定点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带教。同时,3家医院的简易取药门诊和涉及糖尿病、高血压专科的普通门诊,将逐步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国务院的《指导意见》要求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而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高血压病、糖尿病“三师共管”分级诊疗试点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则提出了具体量化指标:到2015年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人次较上一年度上升35%以上。

厦门岛内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隶属于前述3家三级甲等医院,这种“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为双向转诊和慢性病门诊下沉社区打下了制度基础。此前,3个三甲医院都成立了由院领导组成的分级诊疗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分级诊疗推进工作。目前,三甲医院正逐步取消糖尿病、高血压普通门诊及简易取药门诊,为社区转诊开通了绿色通道,引导患者到社区就诊。如中山医院从4月1日起将开药为主要功能的便民门诊开放时间缩减为半天,内分泌科、老年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四个治疗慢性病为主的内科专业普通门诊号减少50%。中医院除突出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外,还为社区患者开展中药代煎服务,安排专门车辆负责配送开出的煎煮中药饮片及煎剂。

采访中,医院和社区的负责人常常把35%这个数字挂在嘴边。在厦门,这并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厦门市高血压慢性病防控中心主任、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卫华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分级诊疗实施4个月,第一医院的糖尿病和高血压两个慢性病门诊量已经下降了70%~80%,全院门诊量则下降了二十几个百分点。第一医院所辖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平均增加30%以上。中山医院副院长尹震宇介绍,2015年1-7月,中山医院本地医保普通门诊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5%。而在4-6月,中山医院辖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加35.3%。

数据的变化体现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从2012年到2014年,厦门市大医院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就诊人次逐年下降,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就诊人次则呈上升趋势。

数据变化的背后也是厦门市3年来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努力,而慢性病管理已经为分级诊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生要接受、患者要接受、政策要配套,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医院副院长高树彬对《中国医院院长》说,“到2015年7月1日,从顶层设计到政策配套已经基本完成,厦门分级诊疗进入了平稳推进阶段。”

力推医院转型发展

2012年8月的一天,厦门市召开卫生系统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会,各大公立医院一把手悉数到场。会上,上任不到半年的原卫生局局长杨叔禹激励医务工作者调动积极性,力推医院转型发展,全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

厦门当地媒体报道了当时会议的情况。杨叔禹在会上提出,要推进慢性病防治“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方便慢性病患者获得连续性医疗服务,减轻慢性病患者就医负担。

“医院转型发展”像一个宣言,标志着厦门在医疗领域的改革拉开了大幕。来自临床一线的杨叔禹对当时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楚的认识。他在临床工作中感到,很多糖尿病患者到出现视力下降、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才被发现,这让他痛心。“这说明我们的患者教育、预防、筛查都没有做到位。”杨叔禹表示,美国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医生管理模式以及台湾地区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给他触动很大。

2012年,脱下白大褂接过厦门卫生系统帅印的杨叔禹决定把他在临床工作中的思考和想法付诸实践。当年5月,厦门市首先在岛内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全程关照计划,力求通过医院和社区联动,实现对慢性病患者诊断、治疗、康复、转诊的全程管理。然而,这种模式起初效果并不明显。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洪丰颖向《中国医院院长》分析了背后的原因。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医务人员缺少想看病、多看病、多为患者服务的动力。症结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全额拨款单位,绩效考核机制抓手作用有限,存在有“吃大锅饭”的思想。第二,患者长期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的不信任没有得到改善,在基药制度下,社区用药受到很大限制。第三,在不改变现有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大医院有尽可能多吸引患者和提供服务的激励,特别是专科医生非常担心患者流失,主观上不愿意将患者转诊到基层。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2012年底原厦门市卫生局着手开展了此项专题调研工作。

结果发现,到大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中83%~85%是慢性病患者,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挹青向《中国医院院长》回忆说,“通过观察就诊的慢性病患者的结构,我们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占据了慢性病的主体。这等于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数据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原厦门市卫生局提出了慢性病管理的五个“一体化”: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社区与医院一体化、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一体化、医生管理与患者自我管理一体化、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找到了切入点,就必须让患者分层、分级往下走。”王挹青说,“那时候分级诊疗还不是医改的重点,我们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难题,也没有意识到是为了分级诊疗。”

首先将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一体化落到实处。2013年,厦门市提出建立由主治医生以上专科医生组成的市级糖尿病、高血压专业专科医生库,医院专科医生和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双向选择并结成对子,共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诊治与照护。专科医生负责确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根据专科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观察,帮助患者完善生活方式,并及时将控制不良的患者转入上级医院实施规范化治疗。

在结对子的基础上,厦门市创造性地提出“1+1+X”的管理模式。洪丰颖介绍,两个“1”,一个指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另一个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X”是变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或公卫人员,他们负责患者的管理和干预。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弊端。“‘1+1+X’并不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两个‘1’都是动的,患者是不动的,患者每次看病会面对不一样的医生。由于不是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服务,患者还是会直接去找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洪丰颖说,“但整个架构理念是非常好的,在此基础上,2014年厦门建立了患者与之一对一的模式,这就是‘三师共管’”。

“X”变身健康管理师

2013年,杨叔禹带队到各地调研慢性病管理经验,台湾卫教师的概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深入了解卫教师的岗位、职责、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和收费情况后,杨叔禹确立了重点工作目标:把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做起来。

在最初的“1+1+X”模式中,“X”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或公卫人员,在职责定位上,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当时人社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全国寻找试点城市联合培养健康管理师。厦门抓住这个机会,成为试点城市之一,首批完成系统培训的人员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的比例通过考试,获得国家健康管理师的执业资格。同时,借助台湾卫教师概念的灵感,健康管理师正式成为厦门市慢性病管理队伍中的一员。从此,“X”变身健康管理师,“1+1+X”也完成了短暂的历史使命,被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共管”取代。

“粗放性的管理中,医生仍旧只负责看病,患者回家后还是没人管。慢性病需要精细化管理,这项工作主要由健康管理师承担。”厦门市思明区莲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莲前社区”)主任阮国强对《中国医院院长》说。

厦门官方文件中表述,健康管理师由基层医疗机构中具有一定慢性病防治知识基础的临床医生、公卫医生、护士或与医学营养、药学、心理等相关专业的专兼职医务人员,以及乡村医生,经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担任。慢性病健康管理师是患者与医生的联系纽带,负责患者日常的随访与健康教育,旨在个人行为干预需要达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还承担强化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早日实现日常自我管理和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情况,负责安排患者下次随诊时间及双向转诊相关事宜。

全科医生由基层医疗机构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医生担任。全科医生的职责是负责执行专科医生制定的诊疗方案,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做好随访病程记录,将病情控制不良的患者及时反馈至专科医生,以期尽快解决问题;同时,在专科医生的带教下,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独立诊疗,提升诊疗能力,并做好与健康管理师的日常工作沟通交流,参与商定患者个体化健康管理教育方案,解决健康管理师在执行患者健康教育过程中反馈的问题。

我国自2009年以来实行的基本药物制度要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品种。由于糖尿病、高血压所需常见药大部分不在基药目录之内,导致把患者分流下去却面对社区无药可开的局面。这是厦门遇到的第一个政策性难题。“我们不断去和发改委、人社局等部门沟通,基药目录一步步扩大,后来慢慢延伸到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杨叔禹回忆,他去社区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药房,看常见病所需药品是否齐备。“社区场地有限、药房面积有限,不能把所有药品都放进去,但最起码要保证糖尿病和高血压两个慢性病的常见用药。”

自2012年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市级临时用药目录,到2015年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之前大医院能开的药,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开得到。大医院只能开一周的药量,而到基层看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次处方药量可以达到30天。厦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受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此外,厦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额拨款体制下,实行了差额的绩效管理。在政府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基本收入的前提下,不断调整绩效奖金提取办法。目前以人均4万元进行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奖金。近期,厦门市卫生计生委正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拟推行放开绩效奖金,以最大程度激励基层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同时,社保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用“据实结算”办法。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市社保经办机构每月按实际发生的95%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结算,剩余5%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进行总结算。这种结算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对大医院,则主要是发挥好财政补助和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重点解决“舍得放”的问题。目前,财政已取消了对三级医院门诊工作量的定额补助,改为对急诊、手术和疑难杂症治疗的补助。同时,厦门还上调三级医院诊察费收费标准,提高三级医院急诊科、专家门诊察费,并将慢性病分级诊疗工作绩效纳入院长年度目标考核,鼓励大医院根据分级诊疗需求调整内部分配制度,引导大医院不再追求普通门诊量,让大医院专科医生回归对急、危、疑难、重症的诊疗职责。

尽管厦门分级诊疗工作风生水起,但现实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记者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和场地受限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但招不够编制名额内的人数,还时常面临人员流失的局面。“大医院专科医生下社区是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但这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方式,专科医生下去更多地是承担带教全科医生的职责,把基层水平提升上来后他们还要回到大医院,毕竟专科医生要专注于疑难危重疾病。”李卫华说。

厦门一直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方案》明确,厦门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中医专家下社区、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等“强基层”措施。此外,要充分发挥厦门市全科医生培训中心作用,加快培训全科医生。同期进一步加大健康管理师培训力度,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在职医务人员(护士、中医生、营养师、公卫医生等)中遴选人员,经过健康管理师培训后从事辖区居民健康管理工作。

撬动公立医院改革

事实上,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回归不同功能定位的过程。大医院主要应提供急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诊疗服务,承担高级医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任务,接受其他医疗机构转诊,对其他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需要更多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作为首批16个国家联系试点的公立医院改革城市之一,厦门市在2013年就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加成,2015年又取消了公立医院医疗耗材加成并降低了大型检查设备检查费用,2015年底前还将完成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大背景下,厦门实行的分级诊疗进一步降低了大医院门诊量,迫使其转变发展观念,回归自身功能定位。

“三级医院接下来做什么,该怎么生存发展?大医院门诊量下降,回归疑难危重,回归做手术。而中医院主要就是靠门诊,手术量并不大。”高树彬不无忧虑地说,“厦门各区取消了对中医诊所的限制,现在随处可以开。医生多点执业也会进一步放开,你知道,中医是最容易多点执业的专业领域。所以,中医院必将面临着异常严峻的生存压力。”

危机感一步步袭来,中医院开始考虑转型。高树彬说,中医院已经开了好几次会,专门讨论医院战略转型的事。下一步,中医院将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为抓手,把人才培养和项目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打造一批群众信任、业界有影响力的项目来提高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

第一医院则通过在全省率先引入JCI认证来促使医院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JCI认证对整个医院来讲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变革,对医院是一次涅重生。”第一医院院长姜杰对《中国医院院长》谈到这项工作时满是感慨,“JCI要求医院所有管理都要围绕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其中包含了16大类、1218条要素,医院通过这些要素发掘创造和创新的力量来制定相应措施,达到JCI所要求的标准。”

姜杰表示,第一医院将借着JCI的东风,由规模型朝着精细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方向进行转型和提升,铭记区域核心医院应该担当的责任、应当承担的任务、应该做的事,切实为患者服务。

医院自身通过加强管理促进转型与改革的同时,厦门在政府层面也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提升大医院的医教研水平。

2014年1月,厦门决定在全市三级医院推行柔性引进高级医学人才,实行“双主任制”管理。“双主任制”指三级医院重点专科和规划重点建设专科,以柔性引进方式,特聘国内外知名医院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担任该专科主任(特聘主任),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赋予特聘主任全面管理科室的权力,并按照协议要求其承担学科发展、科室管理、临床诊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责任。同时,为配合特聘主任开展工作、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市三级医院在该专科选聘本院专家担任执行主任,执行主任根据特聘主任的授权负责科室的具体日常管理工作。

“特聘主任对科室发展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他们可以在学科建设、科室整体规划等战略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在临床技术方面,也可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中山医院肝胆外科执行主任尹震宇介绍,实行双主任制两年以来,科室已拿到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发表的SCI论文在10篇左右。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发生的。据悉,目前厦门全市已柔性引进二十多位特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