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9:39:41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

1.1材料随机选取2005~2008年我院收治的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0~78岁,平均51岁。病程5个月~20年,糖尿病类型及诊断标准按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本组I型糖尿病患者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108例。

1.2治疗方法①控制饮食加口服降压药治疗60例,②控制饮食、体育运动和中药治疗40例,③控制饮食同时胰岛素治疗50例。

1.3观察项目在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眼底、尿液常规及肾功能、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测定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脑CT等检查。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肌病。

2结果

2.1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本组合并冠心病65例,视网膜病变72例,高血压62例,肾病38例,脑血管病32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3%、48%、41.3%、25.3%、21.3%。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居多。

2.2心电图异常率心血管并发症严重者89例(59.3%),表现为心肌供血不足50例(33.3%),窦性心动过速10例(6.7%),窦性心律过缓6例(4%),窦性心律不齐8例(5.33%),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28例(18.7%),心房纤颤7例(4.67%),左(右)心室肥厚16例(10.7%),低电压12例(8%)。根据超声心功能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证实有56例存在室收缩功能减退;根据左房室瓣舒张期血流频谱测定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速度(E/A)比值<1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2.3病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病程5年以内者58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5~10年者5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10年以上者45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3例。病程长短与并发症多少、病情轻重不相关。

2.4血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血压均值140/90mmHg者51例(34%),舒张压为140~179mmHg者86例(56.6%),≥180mmHg者13例(9.4%)。

2.5血糖水平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血糖<1112mmol/L者44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2例(71.11%);血糖1112~1617mmol/L者41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0例(77.15%);血糖1618~1915mmol/L者31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6例(86.17%);血糖>1916mmol/L者25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4例(92%)。

2.6治疗与并发症的关系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者6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55例(90.11%);控制饮食+体育运动+中药治疗4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1例(77.11%);控制饮食+胰岛素者5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1例(62%)。

3讨论

由于心脏痛感传入神经的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率可达24%~42%。常因未能及时发现而并发心源性休克。60岁以上者在平时活动情况下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症状不明显,多由于老年人缺血范围较小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影响到左心功能以致左心室扩张,从心肌活检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心肌的微血管病变为小血管及微血壁糖元沉积,蛋白质含量减少,管壁通透性增加,彩超所见心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心肌室壁广泛性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斑痕形成。因此,目前对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称为糖尿病心肌病或糖尿病性心脏病[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且基本形成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共识。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最近一系列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如糖耐量异常亦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上升,即使血糖水平在糖尿病的诊断水平以内,仍然会出现冠心病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系;糖代谢异常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还会增加总死亡率。糖尿病伴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细胞溶解灶可能与本病患者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除上述因素外,与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视网膜与肾脏微血栓形成有关。病程较长,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也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细胞数目减少,胰岛透明变性,使β细胞的功能降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心血管并发症多且严重,完全具备“三多一少”者仅为5010%左右,血糖多在14mmol/L以下,难以确定确切的发病时间。因此,往往以并发症的方式出现,而以心血管疾病就诊的患者在治疗上首先积极控制糖尿病,降低血糖及血脂,伴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引发

【论文摘要】探讨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对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因素与并发症的关系,发现不同治疗方法及血糖水平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均有重要意义。病程长短与并发症多少、病情轻重不相关。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2

【关键词】中医气虚血瘀;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6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38-01前言

伴随着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和残疾率也在不断上升。冠心病病程中所出现的微循环障碍等皆属“血瘀”的表现[1],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冠心病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于血液循环的障碍,特别是由于微循环的障碍引起的。因此,对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活血化瘀成为治疗的关键。

中药主要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冠脉的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变,影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不同途径[2]对心脑血管的功能进行调节。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气能摄血通知血能载气。但是,血和气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气是主导,主导着血旺或者血虚。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心脏病患者在发生左心功能减退时伴随着气虚脉证。在此时如果选择应用益气药的治疗方法,则会帮助改善心功能。经过临床的检查发现射血前期明显缩短。患者在服用益气药之后心肌收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液循环速度也明显的有所加速,因此益气药对于心肌功能的改善是极其重要的。同时,通过气滞血疲和气虚血痕的各项生理指标也发生了显著地改善。气滞血癖的心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搏指数和心脏指数均正常,而气虚血疲的则明显低于正常,两者的症状本质均为高粘血症、低血容量和微循环血流缓慢。

1中医气虚血瘀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传统中医理论的气虚指的是脏腑功能的虚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心脏功能的虚衰。中老年人各脏腑功能出现不同的虚衰,而心脏的虚衰则更为明显。当心脏出现气虚时必然会引起血癖形成,这是因为心脏在气虚时不能够推动血液流动。中老年人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疲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血痪不仅仅导致了中国老年人群的生理性改变,更严格的说应该是一种病理性的不正常改变。

中医理论中的气虚血疲是与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相辅相成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血癖实质已经随着医学理论与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得到进一步证实。同时,血痕是一个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病理过程。第一,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如果人体的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动速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减慢,因此血液会发生聚集,其结果必然是血管紧缩或者闭塞。第二,血液流变异常,血液的粘稠度和凝聚状态发生改变。第三,心功能减弱,心急的收缩能力处于不正常状态,从总体上看血液动力学异常。血液的流动减少。但是,临床的实验和研究发现通过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化癖治疗,这种方法明显的改善了血液的高凝状态,组织了血小板的凝集,提高了纤溶活性。同时,微循环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心肌收缩能力和血容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些临床的实践证明,气虚血痪和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液动力学之间具有某种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同时,有关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硬化性血栓斑块属于中医血瘀证的范围[3].

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液动力学等的关系已经被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在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血液流变学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血栓病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在发生之前或者在发病期间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这些变化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改变可以对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科学的判断,并且这些改变也可以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各个时期提供科学的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系统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年轻阶段发生了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老年人心脏收缩舒张延缓,循环时间延长等。这些改变导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更高。

通过对临床的观察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都会伴随着癖血现象。这一现象可以通过中医的益气活血治疗对于化癖的功效来解释。中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是气虚血痊。气虚血癖是中老年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初始阶段,也就是说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必然伴随着气虚血癖,是气虚血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腑脏功能正在逐渐虚衰,这就导致血窟逐渐形成并加重,此时也可能无症状即为生理之痕,如仅出现些衰老的迹象,也可能会有些轻微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病变的积累,很容易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结语

血瘀证通常是指因气虚、气滞、痰阻、寒凝和火热等原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行迟缓或血溢脉外未能及时消散而停滞于局部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4]。预防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是从血痕刚刚出现的时候开始。心、脑都赖血的濡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脉藏神,因此心脑之间可借助血相连[5]。参考文献

[1]张明雪,曹洪欣等. 论“血瘀”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02).

[2]李琳,陈凯. 冠心病与中医气虚血瘀相关性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2).

[3]杨宝元,张洁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相关性研究1)[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04).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3

【关键词】 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护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在社区对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优秀的护理,全面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的病情发生,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能力,提高防治水平。我社区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5月,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居民身体状况档案,选择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87例,其中,男169例,女118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4.3±14.8)岁,41~49岁18例,50~59岁57例,60~69岁105例,70~79岁75例,80~88岁32例;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0.5±6.1)年;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文化154例,初中和小学文化98例,文盲35例。合并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某些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如表1所示。所有患者均经多项检查确诊,心功能在Ⅲ级以内。

2 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

2.1 健康教育的内容 测量并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指数( BMI)、腰围(WC)和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写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种类、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等[2]。进行关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和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病情和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和问卷调查结果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侧重其不熟悉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详细解答患者关于疾病防治的相关问题。关心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给予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上的指导。在社区中做好心血管专题的宣传,定期通过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发放防治手册或报刊,邀请专家做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义务专题讲座、咨询或义诊等。社区医护人员不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话咨询,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时记录病情的变化情况,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患者遇到问题也可与医护人员沟通解决。健康教育和护理持续进行1年后进行效果追踪,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2.2 护理方法

2.2.1 心理护理 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精神压力大,往往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担心疾病会影响寿命,同时治疗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而造成的思想负担。社区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告知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病理和生理改变,如何正确的预防,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消除心理顾虑,正确认识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乐观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保健意识。

2.2.2 用药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长期服药,应端正用药意识,遵守服药原则,按时、按量、按规定服药,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社区护士应监督每位患者认真遵医嘱用药,强调合理用药对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不定期家访或电话咨询,对患者进行用药的健康教育,说明每种药的功效、用法和目的,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3 护理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和护理,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无1例脑卒中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 讨论

慢性心血管疾病具有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潜伏期长、病程长、不易根治、易突然恶化的特点,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心血管疾病的病情控制涉及到合理饮食、用药、运动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此,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能力。健康教育主要做好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宣传,针对患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计划表,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诊等,有助于稳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降低住院率,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4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 死亡率 慢性病防治 社区人群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4-0042-03

为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我们对嘉定区华亭社区2012年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人群

以华亭镇所有的户籍人口为监测人群,由乡镇派出所提供人口资料。2012年户籍人口总数为24 602人,其中男性11 811人,女性12 791人。

1.2 病例收集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病例来源于二、三级医院发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人员按《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要求,上门复核后逐级上报。死亡病例来源于生命统计条线人员的每月资料汇总。资料来源完整、可靠。

1.3 质量控制

每年初对上一年的报病情况作漏报调查和考核,要求漏报率

1.4 统计标准

根据《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病期限定为急性发病后28 d,28 d内有新进展或再次急性发作均不另外登记,28 d后有新进展或急性发作则另需登记1次;急性心梗和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28 d内死亡的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和脑卒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28 d后死亡的则称为冠心病死亡和脑血管病死亡。脑卒中包括:①脑血栓形成;②脑栓塞;③脑出血;④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珠血);⑤未定型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 结果

2.1 总发病率

2012年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47.95/10万;其中男为142.26/10万、女为105.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7.71倍,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脑梗死,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总数的68.85%(表1)。

2.2 总死亡率

2012年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92.66/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338.67/10万,女性死亡率为250.1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3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和冠心病,分别为239.82/10万、56.91/10万、48.78/10万;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心血管疾病(表2)。

2.3 年龄段发病数和死亡数

心血管疾病自60岁开始发病,70岁有死亡病例;脑血管自40岁就有发病与死亡病例。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尤其是脑血管疾病(表3)。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华亭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干预活动,是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发病的有效措施。采取的干预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高危人群,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国内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社区干预,脑卒中的发病率在较短时间(2~3年)内即有明显下降[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虽然很多,但在开展社区干预时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脑卒中发病率即可降低40%~50%[2-3]。另外,加强一级医院中35岁首诊测压工作,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早期检出率和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监测结果显示,华亭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因此老龄人口是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和防控的主要对象,尤其60岁以上人群。提高社区居民防病治病的意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要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导措施,增强人们参与和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低投高效对策[4]。

参考文献

[1] 程学铭, 杜晓立, 吴升平, 等. 我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发病率的变化[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2(2):43-46.

[2] 王文志. 脑血管病的社区人群防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9-100.

[3] 王文志, 吴升平, 洪震, 等. 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2, 4(1):30-33.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5

1.吉林省辽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辽源 136200;2.吉林省辽源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吉林辽源 136200

[摘要] 目的 了解和掌握辽源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对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2009—2013年辽源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逐年显著递增趋势,均在同年死因顺位构成中居首位。随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增高,70岁达到死亡率的高峰。结论 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应成为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

关键词 ]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014-02

[作者简介] 苑海英(1970-)女,汉族,吉林省通辽市,大专,副主任医师,流行病学。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居各种死因首位。因此,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因构成,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预防措施极其重要。

为了解我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对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进行系统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对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2009—2013年辽源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

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显著递增趋势,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967人,2013年增至2592人,总死亡率也由78.91/10万增至211.51/10万,上升168.04%。(见表1)。

2.2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构成

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看,分别为41.2%、42.0%、46.7%、47.9%、47.5%。均在同年死因顺位构成中居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居民生命的首要死亡原因。(见表1)。

2.3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的性别差异

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性别看,男性4898例,女性3235例,分别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60.22%,39.78%。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见表2)。

2.4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看,从30岁年龄组开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70岁年龄组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最高,随着年龄组增高,从80岁以上年龄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稍见回落。(见表3)。

3 讨论

3.1 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看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总死亡数的45.74%,已经成为我市居民死因的头号杀手。由表1可知,从2009—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看,分别为41.2%、42.0%、46.7%、47.9%、47.5%。死亡病例中居首位的是心脏病,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3.2 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性别分布看

由表2可知,男性4898例,女性3235例,分别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60.22%、39.78%。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

3.3 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分布看

由表3可知,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从3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分别为:1.85%、8.29%、14.68%、19.66%、30.33%,70岁达到死亡率的高峰30.33%,随着80岁年龄组人群的相对减少,死亡率稍见回落。以上数据均与邵永强,陈胜则,谢建妙等[5]在2010年温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

4 建议

①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知识,使人们知晓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表现,增进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全面提高全市人们的健康水平。

②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使人们了解和掌握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养成合理膳食习惯,少吃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定期体检,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提高期望寿命。

③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有效预防和控制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建立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配套的医疗随访、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干预、药物治疗指导及健康体检制度,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

参考文献]

[1]向辉标.张家界市2007—2009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何丽芸,顾相虹,郁晞,等.上海青浦区2004—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4):497-499.

[3]秦艳霞,黄天壬,邓伟,等.广西2004—2005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减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1):146-150.

[4]乔良,邓颖,季奎,等.四川省居民2002—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135-138.

[5]邵永强,陈胜则,谢建妙.2010年温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2(11):1276-1277.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6

肺动脉高压是呼吸内科最常遇到的一种疾病,它可做为一种疾病独立存在,更常见的是很多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生理表现。我科对在2008年--2011年期间治疗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统计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2011年共收治13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性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无一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全部继发于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3例,尘肺17例,130例患者超过100例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也就是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有肺动脉高压。130例患者均经过胸片、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段突出,再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等检查、检测肺动脉压力而确诊的。无一例根治,经氧疗、扩血管、稀释血液粘稠等治疗,可获得一定缓解。

2 讨论:

肺动脉高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力(mpap)≥25mmHg的一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主要讨论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2.1 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

2.2 肺实质性疾病,分为肺泡疾病和肺间质疾病。1)肺泡疾病,如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常并发肺动脉高压,此类肺动脉高压往往随病情控制而下降,无需特殊治疗。2)肺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结节病、尘肺等,由于弥散功能障碍产生低氧血症,同时炎症因素累及肺小动脉,使肺血管阻力增加形成肺动脉高压。

2.3 肺血管病变。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其中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因素。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①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周围炎症,可累及临近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管壁增厚、纤维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②随着肺气肿的加重,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从而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大。③肺血管重塑,慢性缺氧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可刺激管壁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增生。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7

关键词:血痹;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612-02

血痹是中医早期认识血脉系的疾病,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形成较为完整的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现代医学论述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点。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现代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所以,探讨血痹学说有助于现代中医学在血脉系疾病诊治方面趋向规范、系统和量化,对开展基础与临床的多学科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历代医家对血痹的论述

血痹病名始见于《灵枢・九针论》“邪人于阴,则为血痹”。详述其病因、脉象是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的“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其证治与鉴别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东汉・华佗《中藏经・论血痹》对病因补充论述为“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情・巢源方《诸病源候论・血痹候》归纳综述为“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人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2 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

2.1 血脉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经脉篇》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与心脏、血管、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机构组成的循环系统相一致。

2.2 血痹的病因 ①气血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②先天遗传,“骨弱肌肤盛”“胖人多痰湿”;③饮食失调,《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或“饮酒过多,怀热太盛”;④情志失调,《灵枢・九针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⑤劳逸过度,“忧乐之人……因疲劳汗出”;⑥外感六淫,《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中老年人、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其次为职业、饮食、A型性格、微量元素摄人、遗传等)非常接近。

2.3 血痹的病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阴则痹”。《素问・痹论》曰:“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素问・调经论》曰:“凝则脉不通”。又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阐明血痹的病理特点为脉内血凝(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气血不畅而致病。如《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荣,故为不仁”。《素问・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灵枢・大惑论》曰:“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血痹是气血不足,邪与血搏,形成寒凝、湿阻、气滞、痰结、血瘀等痹阻脉道而致血失濡养(供血不足)的血脉疾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以血脉为主,涉及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脑(脉舍神)等脏腑。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多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痹、眩晕头痛、神倦乏力、记忆衰退、心烦易怒、怔忡失眠等症状。

2.4 血痹的变证 《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产生血痹的变证。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脉内血随气逆,令清窍暂闭而发的厥证’;《素问・痹论》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的痰瘀痹阻肺脉而发的喘证(肺心病、肺栓塞等);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的血凝痹阻心脉而发的心痛(以冠心病为主的各种心脏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而发的中风(脑血管疾病);脑脉痹阻,髓海失养而发的痴呆(血管性痴呆)。此外,《素问・调经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的血瘀痹阻,导致离经之血溢于脉外而发瘀血内积或各种出血病变等的血证。反映出血痹既是血脉系的疾病,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

2.5 血痹的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杂至,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以关节与筋骨痛、肿、热为主的疾病(结缔组织、骨关节病变)。脉痹是正气不足,六淫侵袭血脉,致血凝闭阻脉管,引发肢痛、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弱脉或无脉的疾病(动、静脉炎或曲张,闭塞性血管病变)。麻木是感受外邪或正气不足,致气血运行不畅,闭阻经脉而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肤不仁的疾病(中枢和周围性神经病变)。眩晕是外感、内伤所致目眩与头晕的疾病(内耳、中枢性眩晕,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眼疾、头部外伤、贫血、低血压等病变)。头痛是外感、内伤以及外伤而致反复发作性头部疼痛的疾病(各种急、慢性头痛)。

3 血痹学说的防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揭示饮食失调会使脏腑致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提示无症状血痹(主要表现在生化及物理检查的异常)的防治和血痹的变证预防。《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清而去之”指出调理经脉血气用温经通脉。《索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气血,令其调达”强调疏通气血的重要性。《灵枢・阴阳二十五入》曰:“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提出瘀结血脉宜放血通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代表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后世医家扩展了以痰、瘀论治等。

4 血痹学说的临床意义

目前,血痹已成为血脉系的多发病。由于现代中医学没有血痹病名,以至临证时常按病人主诉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或根据西医诊断来辨病论治。这些在中医病历书写方面容易造成病名混乱,在诊疗方面不能体现疾病变化的完整性。因此,血痹在规范临床诊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许多交汇之处,对加快中医与国际交流的步伐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血痹学说的探讨,阐明了血痹既是中医血脉系的疾病,

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这种因果关系。把血痹、心痛、中风、脉痹等血脉疾病,透过其内在相连的病理变化,较完整地阐述了以血脉为主线,血痹为基础病变,病及脏腑为变证的中医血脉系病变全过程。据此展开广泛的基础理论、实验室与临床的深入研究,有助进一步完善现代中医学的血脉系病变与防治体系。

血痹学说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有着许多交汇点,这种殊途同归见解有利于相互间取长补短,如根据血痹病理在于脉内血凝、气血不畅特点,通过血脂、血液流变学、多普勒、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帮助早期无症状血痹的诊断;对血痹辨证论治、疗效评定除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外,可提供各种客观指标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心电图、x线断层扫描、磁共振、血管超声、血管镜等检查,帮助及时诊断血痹的变证,指导临床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促进血痹诊疗标准逐渐趋向量化。

5 研究血痹学说的设想

研究引发血痹的各种因素,如四时气候、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机体血脉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和行为弓l致机体的七情变化与血脉、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关系;饮食习惯和不节等影响脏腑运化与气血在血脉中运行的相关因素;先天禀赋不足(遗传或缺陷)与天癸衰老等作用于血脉的内在基因物质;易感体质;以及相关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研究包括与血脉相关的脏腑、经络;血的有形物质与作用于血的无形之气;脉管的调控因素等血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例如营气,心气(主脉),肺气(朝百脉)等气行血与血载气的实质(血流动力、气体交换、血管因素等);经络与血脉相互作用对气血的影响(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机构);脉中血气的“子午流注”规律;血瘀(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如凝血与抗凝纤溶等);无形之痰(高脂血症)与脾的运化关系;痰与血结成瘀的内涵(高脂血症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运用五行学说探讨脏腑间失衡与血痹的关系;血痹变证的先兆、途径、致病的亲和因素;血痹的临床证候分类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此外,在血痹的动物模型及药理实验研究等方面,现代医学将提供广泛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8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引发患者死亡的最为严重的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约有每年1750万患者病倒在心血管疾病和脑卒里,在所有死亡人数里的1/3,估计到2030年会达到2420万患者,由此可想会有32.5%的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导致。药物治疗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很好的方法之一。最近几年,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及死亡率快速上涨,对我们的生命出现了严重的危害,在美国病发患者里,就心血管疾病而病倒的人数约占整个国家总死亡率的50%。病学流行及临床查看呈现,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病号逐渐增加且越来越年轻化的态势,逐步形成威害我们身体的重要疾病。因而心血管疾病是一项病情转化非常快而且非常厉害的疾病,治疗这种病我们一般会用药物更快捷一些,还能够让血管活跃起来,在用药的择选和用药量上必须要准确,果断而及时的治疗。作者分析怎样简单合理有效的控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用好药物,让治疗得到最佳效果。怎样才能让患者安全、简单有效、合理地使用现在的药物,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高等水平,从而形成了医疗人员所出现的极度影响。我们要随时观察心血管疾病类药品的运用状况,为临床有效合理使用药药物给予信息,我们对医院门诊处方治疗心血管疾病药品的使用状况来查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我们医院来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的100例病号,男性有52例,女性有48例,一般的年龄都在56-78岁,综合在68岁。经整合临床查看之后,这些病号均吻合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的要求。

1.2 方法 综合探讨出100例病号经常用的药品利用概率,查看病号通过临床诊疗几个月后的临床效果。

1.3 治疗要求 治愈:通过临床诊疗,病者的临床状况全部磨灭;有效:通过临床诊疗,病者的临床状况看出显著的效果;无效:通过临床诊疗,病者的临床状况没有好的改变,有时候还更为严重了。

2 结 果

最终得出心血管病者临床经常看到的治疗药品的各种都是经常看到的药品频繁的出现,最终得出这100例病者使用药的时候,出现频繁的是前面的经常使用的药,总结药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临床效果制约根本。分析这100例病者的临床使用该药物的状况后果。这里面还会呈现的分别为100例病者的方法里,呈现出一些药品的笔录,每个病号对任何一种药品记下1回;药品呈现次数=药品呈现频率/药品呈现总的数量,直接说明了给药物对这种病情的使用效果。总结这这些病号的临床诊疗状况:完全治疗好的有23例,直接有效果的75例,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只有2例。就病号通过临床治疗之后,临床疗效直接得到治好及直接有效果的病号,总结分析效果理想,病者的临床基本得到了治疗。

3 探讨心血管病症是我们经常见的中老年病

现在,我们国家老年人的增多,心血管疾病的病者比原来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和使用药物得到了医疗机构的重视。还有,通过临床分析得出,偏胖不但使脂肪的增多,而且,对病者心血管造成负面影响很大以及脂肪细胞的造成大量积压使病者对胰岛素极具的下滑,以至于机体对胰岛素清理速率下来,从而病者的胰岛技能不稳固可影响病号的心血管疾病的经常出现且临床治疗效果不好。临床研究得出,病者的血压及血糖情况的制约,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患者血管,使病者的动脉慢慢硬化起来。从而得出,临床必须及时治疗及提前防止病号的血压及血糖的效果。而且导致心血管病号的因素也在增加,为了让心血管症状的病号减少,提升病者健康,在临床诊疗的时候,激励病号要增强对心血管症状的认知,预防及降低知道的病症出现关键,加强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总之,我们主要从心血管系统功能转变的药效的影响,药物诊疗长处展开讨论,直接对心血管病症的使用药物特长起到引导与借鉴的作用。通过本文的总结分析,对心血管病者的合理有效的采用药物治疗,主要对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延长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吕亚玲,李魏嶙.心内科患者临床合理用药实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7):40-41.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9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护理隐患;预防方法

近几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大约为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其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危疾病。一旦患上此类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以及心理上的痛苦,也给患者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大大降低了患者家庭生活质量[1]。可见,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护理以及预防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共收入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平均年龄61岁,女38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高血压20例、脑梗死18例、冠心病32例、高血压伴脑梗死9例、高血压伴糖尿病11例。将这90例心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一组为观察组,在治疗的过程中采取健康教育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治疗过程中采取现有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分别对两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进行不同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的实施方案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身体情况、是否有外源刺激因素存在以及患者的饮食习惯等进行护理,为每个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可分为周护理计划和每日护理计划两种。护理计划包括用药种类,各项检查目的、护理知识讲解、饮食指导以及活动指导等。同时,定期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针对病情的发展对护理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对照组则采用现有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无特定的护理计划,用药遵循医嘱,对所用患者采取相同的护理方案。

1.3效果判定

效果的判定采用患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两个评定标准,健康行为形成率(主要包括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有了解、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运动习惯等方面)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则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其中健康行为形成率的优良率包括优良两个等级,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则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两个等级。

2.结果

2.1患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治疗完成后,本院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对患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进行统计,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在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中,优30例,良12例,差3例,优良率93.33%,而在采用现有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中,优10例,良25例,差10例,优良率77.78%,可见,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本院同样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对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统计,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在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中,满意36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91.11%,而在采用现有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中,满意12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3例,满意度71.11%,观察组的满意度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现有的护理模式明显不能满足患者病情的恢复需要,需要对患者采取健康教育的护理模式,让患者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放松心情,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另外,随着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中老年人首先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下面就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做具体阐述。

3.1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来说,首先要尽量避免外源性刺激,所谓外源刺激因素,是指除了由自身身体状况或者家族遗传病等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外,由于中老年人情绪波动过大、锻炼时运动量过大等原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因此,中脑年人在生活中,要随时保持心态平和,在锻炼身体时,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制定锻炼计划,避免因为运动量过大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3.2合理膳食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发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合理膳食,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向健康的饮食结构靠近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首先,要尽量减少高糖、高脂类食物的摄入,防止血液浓度过高,同时,高糖食物摄入过大,也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率。饮食中要有意识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降低血清胆固醇。另外,要摄入一定量的鱼油,其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3保持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

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能够起到降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明显的效果。有氧运动的强度也不宜过大,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每次坚持10~30min为宜。在选择锻炼项目时,要尽量避免动作幅度多大,运动强度高的项目,选择一些如散步、跳广场舞等既能起到锻炼作用同时危险系数还比较低的项目进行锻炼[2]。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患者入院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比采取现有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病情更有帮助,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制定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另外,中老年人要随时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09,11(29):943-944.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0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构成比;危险因素;护理方案;预防策略

近1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形势喜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对重庆地区1990年度和2000年度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心血管及危险因素状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现将研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收集1990年度和2000年度在我校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1990年度共1093例,符合心血管病种989例,其中男460例,女529例。2000年度共2202例,符合心血管病种的2150例,其中男1089例,女1061例。

1.2 疾病分类及统计学方法 疾病分类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标准。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及Fisher检验。

1.3 危险因素 按照心血管病流行学调查研究方法手册中的方法及标准进行。按照统计表格收集资料,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及家族史、吸烟、饮酒、体重指数[1][BMI=体重(kg)/身高(m2)]、高盐饮食、体力活动少、职业因素等。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病情况 从疾病种类住院例数看,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呈明显上升趋势;风湿性心脏病呈明显下降趋势。继发性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及其他心脏病相差不显著。见表1。

表1 两个年度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患病情况 (略)

注:*P<0.05

2.2 危险因素 从两个年度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超重(BMI≥24)、糖尿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饮酒、高盐、体力活动少、职业紧张,2000年度与1990年度相比较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在本研究中不显著。见表2。

表2 两个年度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比较 (略)

注:*P<0.05

3 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治疗手段的日益发达,心血管疾病构成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组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度与1990年度相比较,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上升33.5%,原发性高血压上升23.9%,风湿性心脏病下降27.0%。上述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已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病,极大地危害本社区人群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将占首位[2]。本文所列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重庆地区2000年度与1990年度相比,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起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动物内脏、动物油脂、高盐饮食摄入明显偏多,且多嗜酒、超体重、肥胖者、体力活动少这些综合因素使近来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明显增加。职业紧张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在国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在美国、瑞典、以色列进行的几项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职业紧张与冠心病有明确的关联[3]。Schmall等报道,工作紧张与高血压之间有显著关联[4]。现代人们工作任务重、节奏快、工作时间长、生活节律不稳定等,使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些危险因素的上升应引起政府、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宣传教育、预防和制定相应标准引导人们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叶亭亭.预防医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高血压联盟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