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3:29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

1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

1.1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饮酒、大量抽烟、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摄入,不仅使得体内脂类物质的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终导致的动漫粥样硬化。而大量的饮酒和抽烟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痉挛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种族等因素无法进行干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并且多个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居于显著作用。

1.2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其发病几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6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提高3倍,特别是男45岁、女55岁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答复提升,进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锻炼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并且随着脂类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遗传史

对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脑中风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脑血管发病率会高于常人。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具有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其再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威胁。另外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则和治疗方法,促使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气候变化、运动量大小、过大的精神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规避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起床动作要缓,大便如厕力量要轻,防止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保持心情舒畅,晚上避免饱食和过度饮酒,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干预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助于降压、降脂、减少动漫粥样硬化的发生。摄取鱼油能够调节血脂,预防硬化。另外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对于体重减轻、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绝烟,进行户外太极、慢跑、游泳等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3.1早发现,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时,常常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等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3.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患者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药等药物,对于控制陈建血压升高、24小时的血压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过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减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而硝酸甘油可改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对心绞痛疗效确切。另外还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学等方式,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复之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后要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逐步地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最终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复之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本身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各类心脑综合症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1(25):47-4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2

【关键词】中药;心脑血管疾病;应用现状;对策

我国近80%的中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各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相对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降低血压、并进一步改善体内的微循环、通过降脂抗氧化功能调节体内的血管活性物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文献及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出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所在;对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心脑血管疾病500名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研究中医药和西医药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湖北省武汉市某院2012年以来登记收治的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等,共500例(女320、男180),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5岁。

1.2监测方法

1.2.1资料排查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简称“CHKD”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医学知识,通过搜索2001年1月――2013年2月之间的所有国内外公开的文献,其中关键词选择“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的所有资料。分类查阅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文献的原文,最后利用专业的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统计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现状问题点。

1.2.2问卷调查方式通过走访、详细登记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室挂号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访,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反映服用中药或西药等药物的治疗情况、患者自我疗效的反应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排他性因素对比,参照调查问卷结果,根据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分析统计,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计数资料行χ2进行检验。运用ECCEL软件功能对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数据按照药物的类别、数量、疗效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构成比例,回顾性分析出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的用药情况。

2结果

2.1文献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甚至存在大量的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不过,目前国内外市场暂无根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数量之多在中国属大类药物之一,约占总量的15%左右。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表明,70%-80%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存在繁多的不良反应,且临床表现多样。

3.1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升高重要临床表现作为综合症状,经常伴有心、脑及视网膜等各器官功能或性质改变的全身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隐匿,发病初期不存在不适或明显发病症状,根治难度较大所以导致病程很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普及未完善,缺乏相关的防治防护知识,六成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测量血压或靶器官功能性损伤导致身体不适时才发现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龄性别分布范围主要是中老年且数量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其中女性患者一般情况下较男性患者晚10年左右患病。

3.2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现状问题

3.2.1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应用目前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都肯定了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比较复杂导致中药的应用暂不全面,特别是某些恶性高血压疾病、高血压脑病都是急危重证,仍然是中西药结合使用,甚至部分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物处于辅助的地位。随着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逐步上升,鉴于传统方法使用的降压药物对人体的血液、脂类代谢及其他器官性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能从本质上控制病情发展。何况,一旦使用了西药就必须终生服用西药才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服用西药后病情难以控制容易反弹,波动较大。

3.2.2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现状问题

3.2.2.1治疗原理未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生缺乏“辨证论治”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今早排除病因,甚至会造成重复开药、药物种数并开的资源浪费。增加患者巨大的经济负担。

3.2.2.2忽略中成药、中药的毒副作用有些医生错误的为中药或者中成药无毒或毒副作用小,所以就过量或者超长时间让患者服用。但是即使相比而言中药的毒副作用小,但治疗疾病而言也必须适量服用,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或危及生命。

3.2.2.3中成药、中药与其他药随意使用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尽快达到最优效果往往将中药与其它药结合使用,可往往会产生不良的病理反应,产生拮抗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疗效,产生了反作用效果。

3.3针对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治疗的相关对策

3.3.1正确认识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高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合理使用中成药。另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中药使用的政策,避免中药的误用。

3.3.2正确掌握中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依靠现有的科学设备和技术条件,深入研究相关中药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提升中药的质量以达到中药减毒增效的效果,保持中药治疗的特色。

3.3.3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应努力认清工作职责,通过国际通行的药物标准从质量上控制市场上中药的临床应用评价。另外,医务工作者加强自身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其辨证论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及如何更好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1,(04).

[2]朱永宏,李认书.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分析[J].中草药,2007,(1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3

关键词:小儿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近几年发现,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所有疾病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也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1]。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0例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并对上述患者的综合治疗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儿中选出5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1)上述患者的年龄均在5岁到10岁岁之间,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2)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0例,心肌梗死21例,心律失常9例,冠心病10例;(3)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儿开展综合治疗,主要分为对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三个方面内容[2]。

第一,对症药物治疗。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同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等药物时,若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关处理。

第二,手术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耐受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第三,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与疾病的防治与预后相关的知识,同时做好饮食方面的宣教。嘱咐患者在用药期间的注意内容,如发现心律失常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告知患者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嘱咐其进清淡不油腻的饮食,并戒烟戒酒,忌刺激性食物。另外,对出院患者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在发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 判定指标

选择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作为判定指标,从患者体征减轻程度以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来分级,可分为有显著效果、一般有效和无效三种等级[4]。有显著效果:患者体征明显减轻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好转;一般有效:患者体征与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患者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恶化,且临床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5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对比上述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值进行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则统计学有意义(P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所选取的50例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着显著的区别,详细情况见表一。

根据上表所述,所选取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之后,病情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3. 讨论

小儿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别称,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及供血循环系统中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发生在心脏和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微细血管)中的任何机急性或慢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一般与动脉硬化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在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大多拥有较为类似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和病情的发展趋势,如具体情况、病理类型、病变范围以及病理分期等,而制定的合理、高效、安全可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治疗手段[5]。在临床上应用综合治疗法对心血管疾病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这类疾病的治愈率和预后恢复率,同时,在延长患者的生命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对本研究中的50例小儿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综合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发现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治疗与恢复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宗霞,徐文利.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856.

[2]黄帮华. 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特点及切入点[A].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5.

[3]薛华. 论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265-266.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4

【关键词】中医药;缺血性心脏病;疗效【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68-02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位于各种死亡原因之首[1]。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临床可选择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3-4]。本文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给予中药或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林查疗效进行分析与比较,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4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8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为55.4岁。患者病程6个月至9年不等,平均病程为6.3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将94例患者随机均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需求失衡进而引起心肌损伤。临床将心肌损伤情况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两种,两种损伤均可由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依据国际心脏病联盟(LSF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诊断标准进行,同时,排除主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穿孔、左室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5]。

1.3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给予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方法为,将20ml黄芪注射液溶于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静滴一次,连续治疗10天为1 个疗程。

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西医治疗原则为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给予吸氧以及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治疗。

两组患者连续40天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的疗效差异。

1.4 疗效判断: 根据患者心绞痛程度与发作频率改善情况等判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心绞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频率与治疗前相比减少90%以上,或心电图异常消失,同时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心绞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与治疗前相比减少50%以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所改善,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为有效;患者心绞痛程度未见好转,发作频率未减少,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比较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32例(68.09%)患者治疗显效,13例(27.66%)患者治疗有效,2例(4.26%)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5.74%;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16例(34.04%)患者治疗显效,20例(42.55%)患者治疗有效,11例(23.40%)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6.60%。中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中药治疗组4732(68.09)13(27.66)2(4.26)*95.74*西药治疗组4716(34.04)20(42.55)11(23.40)76.60* 与西药治疗组相比,P

3 讨论

缺血性心脏病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6]。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可选择中医或西医治疗[7-8]。本文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给予中药或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林查疗效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32例(68.09%)患者治疗显效,13例(27.66%)患者治疗有效,2例(4.26%)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5.74%;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16例(34.04%)患者治疗显效,20例(42.55%)患者治疗有效,11例(23.40%)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6.60%。中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中药黄芪具有扶正固本,补气升阳之功效,可显著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对心肌代谢与心肌供血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此外,黄芪还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血压等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显著优于西药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田德茂. 消瘀胶囊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4): 310-311.

[2]马跃龙, 靳伟, 陈素辉. 丹参首乌汤治疗冠心病血瘀证30例[J]. 中医研究, 2007, 20(4): 53-54.

[3]蒲泉州, 杨璐铭.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1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 1(13): 38-40.

[4]赵华云, 王党会. 参七汤对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及心功能的影响[J]. 江西中医药, 2006, 37(8): 18-19.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55(12): 1076-1095.

[6]王敏. 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临床疗效[J]. 当代医学, 2010, 16(27): 47-4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5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临床特点;治疗对策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高发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该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通常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并且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加强对该病的了解并不断提升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心血管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笔者特对本院收治的110例心血管急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便能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病例纳入标准:①本院急诊科收治病例;②经心电图、影像学等方法检查确诊,符合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标准;③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悉,签署治疗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②合并恶性疾病;③存在治疗相关禁忌证。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47~75(61.0±7.9)岁,疾病类型:15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急性心力衰竭,15例心绞痛,10例心律失常;NYHA心功能分级:33例Ⅲ级,22例Ⅳ级;观察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5~76(61.2±7.8)岁,疾病类型:17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急性心力衰竭,13例心绞痛,9例心律失常;NYHA心功能分级:32例Ⅲ级,23例Ⅳ级。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等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控制血压、营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等,另外,护理人员要给予综合性、连续性护理,积极预防与控制并发症,督促患者按规律作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生产企业: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558)治疗,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mL与5%的葡萄糖溶液250mL充分混合,对患者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死亡率,根据患者治疗心功能改善情况将患者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为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或者病情加重。计算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并对(%)行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行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6

关键词:高血压 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 进展

高血压(hypertension)和糖尿病一样,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几年一些报道中发现本病发生年龄逐渐下降,有年轻化趋势[1]。本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时,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 mm Hg/90 mm Hg,便可初诊为高血压。高血压除了可单一发病,还可并发其他疾病或由其他疾病诱发,研究指出本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2]。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有必要对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及其方法进行探究。现就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指的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综合征。本病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3]。有报道[4]指出,近几年我国高血压发生率有所升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可能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并无明确统一定论,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总结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如下几点:(1)动脉痉挛,导致动脉血管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如血液循环障碍后人体血管张力增高;(2)肾功能障碍所致肾小球肿胀,滤过率降低,继而诱发血容量升高、钠潴留及血压增高;(3)中枢神经紊乱促进血压升高后诱发本病。随着高血压的研究与报道不断增多,人们逐渐发现随着年龄升高,血压也有升高趋势,其中以收缩压升高最为显着,但50岁后舒张压则有略微降低,脉压差则增加[5]。高血压患者伴有精神紧张时,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机制失衡,造成皮质血管舒张与收缩障碍,同时外周血管不断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压的增高。可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等都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2 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及方法探讨

高血压至今无根治疗法,其治疗原则在于: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坚持长期治疗,尽量改善症状,预防与控制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6]。治疗方针包括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治疗,以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等,但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且可选择的药物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药物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7]。高血压治疗常用的药物类型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血压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就常见的药物与治疗介绍如下:

2.1 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与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起来,该药物在机体作用时间久,疗效佳,且对脂肪与糖分解无干扰,但对血管、心脏及肾脏影响较大[8-10]。对于其他降压药物单一治疗无效时,可加用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联合治疗时,只需小剂量应用利尿剂即可,还能减少其他降压药物的用量,避免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医疗负担,被推荐应用于轻度高血压治疗中。2012年研制出一种新型利尿剂哒帕胺,进一步提高了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11]。该药物作为轻型利尿药物,主要作用在血管,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有明显的作用,还可避免血管粥样硬化,降压作用可达到75%,同时,相比传统利尿剂而言,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临床一些研究中提出高醛固酮血症也是高血压病因之一,为此当其他药物与常规利尿剂联用效果不佳,可选择性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有报道[12]对卡托普利片联合呋塞米应用于高血压进行了对照,发现治疗组蛋白尿率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低于对照组,说明其他药物与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更好地降低血压,延缓肾脏病变进程。

2.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又被称作钙离子拮抗剂,作用机制在于减少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的面积,避免细胞外周钙离子内流作用。通过对钙通道阻滞剂分子结构与作用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又可分为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典型代表分别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而后者是21世纪初才出现的新型药物,可选择新作用于T型钙通道并发生阻滞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减缓心率,且无负性肌力作用,也不会导致反射性心率过速,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13]。L型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相对更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广泛将其应用在高血压治疗中,约有2/3高血压患者只选择该药物,这可能在于亚洲高血压患者相比其他地区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有更高的敏感性,可长期坚持治疗。目前我国常用的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以第二代、第三代为主,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

2.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和β肾上腺素直接结合发生作用,然后发挥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一方面可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作用,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耗氧,抑制外周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在心率偏快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哺乳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适用[14]。目前临床上出现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拉贝洛尔与卡维地洛等,可同时作用在β与α受体,适合长时间应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若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失眠、幻觉等中枢神经异常,部分男性患者还会有早泄、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为此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谨慎。

2.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降压效果持久,无刺激性干咳,连续服用56 d可达到最佳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物均可联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在轻中度高血压中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甚至对改善血糖、血脂水平也有效果,对器官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15]。这类药物主要有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相比之下坎地沙坦降压作用最好,且小剂量也能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药效持久,对逆转左室肥厚也有良好的价值。对118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对照组单用硝苯地平,试验组加用厄贝沙坦,治疗2个月后发现试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改善更显着,说明硝苯地平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效果,更好地改善降压作用[16]。

2.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的机制在于阻止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且对激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压的目标。这类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能有效降压后,开辟了降压治疗的新途径[17]。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这类药物治疗12周,总有效率高达90%,且收缩压与舒张压比治疗前显着降低,不良反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18]。此外,该药物在治疗期间对人体代谢影响轻微,不会影响胆固醇、血脂等指标,若能配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可增强药物作用。随着联合用药增多,有学者发现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也可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且对神经分泌、心率等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2.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近几年被临床重视起来,可分为基因转移疗法与基因抑制疗法,因为高血压也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所致,为此予以基因治疗除了可稳定降压,还可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发生与发展,从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遗传倾向。不过,就目前已有的基因治疗报道来看,基因治疗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如何选择靶基因,因为目前大部分基因治疗为单基因靶点治疗,而高血压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单基因靶点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便选择多靶点基因治疗,缺乏这方面的长期研究,也无法广泛开展。

3 结语

高血压发病低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无疑使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尽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但用药以单一药物治疗有效为佳,而联合用药需谨慎,提高疗效同时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对药物作用靶点不清,缺少联合用药后药代动力学与量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高血压治疗药物及其方法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欣,卢健.咸阳市区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4):747-751.

[2]柳婉婉,吴振卿.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12-113.

[3]李艳.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893-897.

[4]殷琪,何扬利,孙翠芳,等.个性化血压药物控制方案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7.

[5]刘艳秋,黄富宏,李爱华,等.4种长效钙拮抗剂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21):77-79.

[6]任凌雁,靳倩,廖喆,等.贵州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3):4017-4019.

[7]彭科娟,刘伟,朱慧君.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2):52-56.

[8]闫阳妹,吴涛,李晓英,等.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6):32-37.

[9]闫阳妹,吴涛,李晓英,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少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清指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33-38.

[10]李丹,宫建,孙晓辉,等.住院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10):1470-1472.

[11]李志,杨向阳.3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1):83-86.

[12]朴永军,付素云,王垚,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50-52.

[13]沈志娟,王冉冉.3种药物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10-3611,3614.

[14]戚雅君,丁海樱,杨国浓,等.ACEI/ARB类药物对晚期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32):4517-4520.

[15]曾望远,周素云,顾申红.海口市社区高血压现状调查及全科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35-2341.

[16]巢世红,巢世兰.降压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减少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6(5):776-78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7

[关键词]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心功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c)-0064-03

Clinical Effect of PCI in the Cardiac Function for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

ZHAO Hong-yan, SHI Bei, XU Guan-xue, ZHANG Wen-ha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Province,56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cutanei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in the cardiac func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through CAG, the clinical data about 60 CHD cases complicated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in our hospital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ossibility of receiving PCI treatment,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lipid regulation, stabilization of plaque, nitrate, ACEI/ARB, β-receptor blocker). On the bas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adopted PCI on the complete and part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level of BNP, echocardiogram index as well as the re-hospitalization rate caused by repeated myocardial ischemia or heart failure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BNP (196.17±16.26ng/L)for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23.08±15.34)(P

[Key words] CHD;Multi-vessel disease;Cardiac function; PCI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长期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1]。针对这一临床高发病率的疾病,临床诊治方法主要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PCI手术介入治疗可针对患者的血管病变,予以血运重建,使患者的血管重新开通,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降低病死率等目的[2]。当前研究表明[3],PCI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回顾性分析60例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冠心病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此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60例于该院住院就诊的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4]和排除标准,根据患者是否接受PCI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52.9±2.3)岁;观察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5.3±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术前BNP水平及心脏彩超指标、冠脉SYNTAX评分等一般性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患者在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PCI行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内均需遵医嘱控制饮食起居,调整生活方式,规律服药。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BNP水平测定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静脉血标本,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BNP的含量。

1.3.2超声心动图指标检测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1.3.3 1年内因再发心肌缺血事件或心衰再住院率 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因再发心血管事件再次住院率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各项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其血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2.2 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其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2.3 两组患者再住院率的比较

1年内,观察组因再发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为13.3%(4/30),对照组因再发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为26.7%(8/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11,P

3 讨论

冠心病发生发展到后期即出现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而危及生命[5-6]。当前研究表明[7],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饮食起居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且该病可导致心、脑、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生存质量[8-9]。PCI手术可达到血管再通,使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抑制左室重构,从而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改善病人预后。并且及时的PCI可防止冠心病患者心肌细胞坏死,使心功能改善。目前在临床上PCI已广泛用于冠心病治疗。BNP主要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当心室容量增加时分泌增多。因此冠心病患者血清BNP水平变化,对心功能损害程度、疗效评估均有较高的价值。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中,运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改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患者心功能。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是否选择介入治疗应考虑冠脉病变特征、全身情况及完全血管化的可行性。然而,该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指标较为简单,经验有限,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临床研究,这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爱萍.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完全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0):58-59.

[2] 王岳松,邵旭武,王学忠,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直接介入治疗特点和疗效[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1):1204-1205.

[3] 潘广杰,张守彦.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治疗的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2):194-197.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71-277.

[5] 陈欣华,孙琪,李亮,等. 芪苈强心胶囊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5):2760-2763.

[6] 柯峰,左可可,顾宁.“冠心V号”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50-53.

[7] 贾新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心梗左心室功能的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47-3248.

[8] 董梅,李凤丽,孙晓健,等.血流储备分数在稳定性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中的指导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2):1046-104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8

【关键词】 冠心病早期临床病变;综合干预;MS评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13-02

冠心病早期临床病变是指虽经动脉造影或CT检测动脉狭窄不足50%,但已有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或临床症状。这类人群因其临床症状轻微而不被重视,导致病情的进展、恶化、死亡。因此,专家提出冠心病诊断及防治的重心前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1]。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早期临床病变患者采用综合干预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64例冠心病早期临床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干预组86例,观察组68例,男性98例,女性66例,年龄区间43-82岁,平均年龄62岁。研究对象选取标准:①至少有1个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I>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超重与肥胖、缺乏运动、膳食不平衡等[2]。②经临床实验室检测患者动脉狭窄不足50%。排除研究对象中既往冠心病做过介人治疗或搭桥术患者。并排除其他心脏病病史患者,如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及心脏瓣膜疾病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贫血、急性感染、恶性中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1.2 治疗方案 要求研究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严格的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C)、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严格按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提出的综合防治措施,从生活方式、血脂、血糖、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预防等方面[1]进行干预并随访。每2个月复查一次,干预组根据复查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维持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结束前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并对治疗前后采用MS评分方法进行冠心病发作的风险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将统计数据输入SPSSl9.0软件系统。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方差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常规治疗)前后两组腰围、血压、HbAlc、TC、LDL.C比较结果 见表1、表2。

2.2 干预(常规治疗)前后两组MS评分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后MS评分相比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前后MS评分相比,P>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内在和外在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膳食不均衡等均是心血管病的诱因。本研究采用MS评定法对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从患者饮食、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进行干预。并对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措施治疗后,患者MS评分明显低,此项干预能能有效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病,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我国“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冠心病防治现状[1]。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认识,做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宣教工作。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9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7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经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好转。不同类型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如下:急性肺栓塞100.0%(2/2),主动脉夹层80.0%(4/5),急性左心衰竭100.0%(8/8),急性心肌梗死88.2%(15/17),急性心绞痛89.1%(41/46)。结论:针对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上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法,以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质量。

关键词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急性治疗方法

Clinical treatment study on 7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vascular

Wang Wenjuan,Zeng Xuezhu

Henan Massage Career Academy(Henan City,Luoyang),471023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 and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vascular.Methods: 78 cases with acute cardiovascular were selected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3.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diseases,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implemented.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 the pati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was 100%(2/2).The aortic dissection was 80%(4/5).The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was 100.0%(8/8).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88.2%(15/17).The acute angina pectoris was 89.1%(41/46).Conclusion:In the acu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it needs early detection,early diagnosis,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thods in clinical.It can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and improve living quality and health quality of patients.

Key wordsClinical treatment;Cardiovascular disease;Acute;Therapeutic method

在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血管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1]。与慢性心血管疾病相比,其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2]。为探讨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笔者对98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37~68岁,平均(48.2±8.3)岁。其中,首次发病29例,既往心脏病史49例。急性心绞痛46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急性左心衰竭8例,主动脉夹层5例,急性肺栓塞2例,合并高血压49例,贫血16例。78例患者在发病时,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具有濒死感,从胸骨后或者心前区,向左肩和左臂,发散放射性疼痛;12例出现头颅痛,及四肢远端痛;23例表现出多种全身症状,如发热、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29例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胀等;血压明显降低19例,伴发心律失常7例,伴发心力衰竭3例,休克2例。

方法:对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如下:①如患者为急性心绞痛者,则给予硝酸甘油,使用方法为舌下含服,使用剂量0.3mg,含服1分钟左右,患者的临床症状即可减轻。症状减轻后,给予美托洛尔,使用方法为口服,使用剂量0.6mg/次。②如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者,则给予吸氧,氧流量控制在4L/分左右,纠正心律失常,使用镇静剂进行止痛,在临床症状减轻后,给予溶栓治疗,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入院前处理,增强患者的心电及血压监测,一般情况下,监测时间4天左右。③如患者为急性左心衰竭者,则指导患者取坐位,下肢自然下垂以降低静脉血液的回流量,并给予吸氧,药物镇静,快速利尿并注射强心针,同时,应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以增加心肌供血,增加供氧量,并促进心脏功能恢复。④如患者为急性肺栓塞者,则应给予溶栓、抗凝治疗以止痛,同时纠正低血压、右心功能不全。⑤如患者为主动脉夹层者,则需实施降低心室收缩速度,及收缩力的治疗措施,以减缓血流对血管壁的冲撞力度,改善临床症状,在症状缓解后,再实施降血脂及降压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或基本消失,心电图监测基本正常。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减轻,心电图异常显著改善。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

结果

经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好转。急性肺栓塞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2/2),主动脉夹层80.0%(4/5),急性左心衰竭100.0%(8/8),急性心肌梗死88.2% (15/17),急性心绞痛89.1% (41/ 46),见表1。

讨论

心血管疾病会累及多种血液运送的组织、器官,如心脏、血管等。其会对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对心脏功能造成损害,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异常[3]。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危害,特别是急性发作的心血管病,往往具有病情发展快、发病急的特征,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临床上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心电图检测、临床表现,迅速诊断出患者的具体病症,以便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减轻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急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肺栓塞等类型[4]。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下: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脉被堵塞心脏供血被中断而引起的心肌细胞缺血、坏死。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性持续胸骨后疼痛,疼痛向左上肢、左肩呈放射状,患者表情痛苦、烦躁、恐惧,可伴有呕吐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②急性心绞痛:患者多在情绪激动、劳累过度时发作,临床表现为胸闷、胸前压榨状疼痛。急性心绞痛的持续时间通常3~5分钟,患者每天可发作1~2次。③主动脉夹层:其是因主动脉内膜发生裂口,动脉血管中的血液自裂口涌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分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胸背剧烈疼痛,疼痛为撕裂状,病情严重时还可引发猝死或心力衰竭,其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患者日常的锻炼、预防在最主要的防治方法。④急性左心衰竭: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时,患者会突发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心率加快,肺部可闻及湿音、哮鸣音。⑤急性肺栓塞: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发热、咯血等。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发绀、休克、窒息等症状[5]。

由于目前还没有可彻底治愈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所以患者应当做好日常保健、加强预防,以合理、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有关,同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小秋,司艳华.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临床治疗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 2(11):120-121.

2夏光辉.3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4):62.

3董晓艳.急性心血管患者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36.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0

【关键词】 优质护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本次研究对本院于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1日~2014年3月31日收治的266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对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可以得到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1日~2014年3月31日收治的266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在266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运用传统护理方法的109例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50例, 女59例, 年龄33~75岁, 平均年龄(45.9±10.2)岁。运用优质护理的157例患者为实验组, 其中男75例, 女82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44.2±10.0)岁, 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心血管疾病。而且比较患者其他的资料, 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本次研究, 将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1日~2014年3月31日收治的266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 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传统护理方法的109例患者为对照组。运用优质护理的157例患者为实验组。分析总结两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患者满意度。

传统护理方法: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本院通常会注重患者使用的相关监测仪器的检查, 定时记录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数据[1], 按时提醒患者服药, 谨慎行使注射、点滴等医疗行为。优质护理方法:在上述传统基础的护理上, 加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疾病知识讲解等。心血管疾病, 一经发病, 通常较为危急, 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医疗费用通常较高, 患者的心理负担较大。所以, 在护理过程中, 不应该只单纯进行传统护理, 要适当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普及其所患疾病的基本常识[2, 3]。

1. 3 护理效果评定和患者满意度评定 护理效果评定:护理效果共分优秀、良好、较差3个等级, 由主治医师、辅助医师、护士长、患者家属、同病房患者打出, 总有效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患者满意度评定:采用百分制, 由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分4次打出, 85~100分以上为满意, 60~85分为良好, 60分以下为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良好)/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本次实验过程中, 运用优质护理的实验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98.09%, 对照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73.39%, 两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实验通过对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1日~2014年3月31日收治的266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运用优质护理的实验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98.09%, 对照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73.39%, 两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 通常病情较为危急, 对护理的要求也较高。传统护理过程往往只单纯注重服药护理、治疗护理等, 忽视其他方面的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可以得到喜人的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俊峡.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发展概述及展望.医药杂志, 2012, 24(9):1-6.

[2] 曾碧媚, 童玲, 韩军丽.临床护理工作指南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河北医学, 2012, 18(8):113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