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6:03:17

心血管

心血管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到2011年2月期间,我院随及抽取我科2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男134例,女106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67.3岁,其中,心肌梗死患者35例,高血压患者53例,冠心病患者154例。

1.2方法

患者因素包括患者不遵从医嘱、对护理不信任和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三个方面;护理人员因素包括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三个方面;药物因素包括用错药、剂量控制不严格和副作用过大三个方面;院方因素主要是指医疗费用的纠纷问题。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和用药的过程中共发生不规范事项25项,其中,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药物因素和院方因素分别为4项、13项、5项和3项,占比分别为1.7%、5.4%、2.1%和1.3%,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的不规范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护理人员、药物和院方四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3.1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患者病情复杂、反复,多需终身治疗,经济负担重,因而患者情绪易激动,甚至产生各种思想顾虑,对治疗和护理不予配合。本研究中由患者自身导致的不规范事项为4项,其中,患者不遵从医嘱的为2项,对护理不信任的为1项,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的为1项。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能提高疗效,促进康复,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以热忱、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在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尊重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取得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2]。若发现患者及其家属有所不满或者不配合治疗,应及时做好沟通、解释,帮助他们消除各种顾虑。同时,在患者入院时应主动向其介绍医院有关的规章制度、初步的治疗方案和检查安排,使其尽快熟悉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3.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本研究中,由护理人员导致的不规范事项有13项,占总数的5.4%,其中,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为2项,违反护理操作规程的为8项,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的为3项,由此可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组织教育培训。许多不规范事项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造成的[3]。心血管疾病复杂多变,若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就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对心血管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授予护理知识,灌输质量意识,使他们提高责任感,转变服务理念。随着心血管方面各种新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也要及时学习使用新设备,掌握相关的护理操作,并进行考核,做到技术精湛,确保在日常护理中和抢救时都能万无一失。护理长应对近期的护理工作进行反馈,总结护理安全隐患,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切实贯彻预防措施[4]。第二,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应加强“三查七对”,落实交接班制度,做好每天的电脑医嘱录入查对。在巡房过程中,提醒心血管患者关于服药时间、使用方法、剂量、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等事项,注意评估病情,及时挂坠床及跌倒的警示牌,尤其应加强对新患者及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如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无论病情轻重,都应随叫随到[5]。第三,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记录要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深入病房,认真收集资料,从患者的入院评估到每次的护理措施,都应完整、及时地予以记录,以全面、客观地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记录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记录的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封堵安全隐患的有效措施[6]。

3.3加强用药安全的监管

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多且使用复杂,若不重视用药安全,极易发生意外[7]。本研究中由药物导致的不规范事项为5项,其中,用错药的为1项,剂量控制不严格的为2项,药物副作用过大的为2项,这就要求心血管内科进一步加强对用药安全的监管[10]。护理人员应执行用药告知制度,如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硝酸甘油类药物,滴入时要严格控制速度和持续性,就应该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要自行随意调节输液速度,这也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用药安全的措施之一[4,8]。另外,新《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有医嘱把关的责任,如在使用利多卡因、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等生理、病理变化[5,9],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并患者的实际情况,协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心血管范文篇2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2.2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①忧虑心理;②绝望心理;③猜疑心理;④抵抗心理;⑤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antLJ.GastrointestinaldisorderoftheEiderly-cd1[M].NewYork:RavePress,1984:264.

心血管范文篇3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防范策略;应用效果

心血管内科属于高风险科室,该科室大多数疾病都有着突发性的特点。通过调查可发现,以往心血管内科患者年龄层次偏大,但现阶段在种种因素影响下,该科室患者年龄层次逐渐趋于年轻化,且对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从本质上分析,优质的临床护理工作可以说是保障患者健康安全的必要前提。因此,现阶段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优质护理,已然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下则是笔者就此的分析与论述。

1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存在的风险

1.1护理人员因素

从本质上来看,心血管内科患者所患疾病有着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若是以单一的护理方式为主,则必然会引发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该科室的临床护理人员必须要以更严谨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临床护理工作的强度必然会大大加强,同时为临床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一压力作用在实际当中则表现为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耐心消磨、未能全面执行护理流程等。以上种种问题,都会引发不同的护理风险,导致患者不能获得优质的护理体验。另外,目前仍旧有相当一部分临床护理人员未能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在工作中“投机取巧”,难以有效提升工作质量。护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稍显稚嫩,进而极容易导致产生医疗风险事件:没有及时察觉到患者病情的变化状态或者没有在发现病情恶化的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及时的处理,在给患者服用药物的时候没有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进而导致患者过敏。对药物的配置不熟悉,无法察觉到医嘱中的错误药方从而导致治疗不当。没有在采用特殊治疗手段之前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此种治疗手段的有关事项和存在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充分吸收临床知识,丰富自身的临床护理经验,从而以更高的护理水平服务患者。心内科的常见工作是抢救急救患者,护理人员如果无法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在最佳的抢救时期内,不能够镇定熟练的使用相关仪器配合医师施救,很有可能导致错过最佳的抢救,进而促使患者死亡。抽血化验检查是日常临床护理中的基本功课,在抽血化验中需要熟练和高效的操作方式,一旦护士操作不熟练导致患者反复挨针,就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

1.2患者自身因素

受到所患疾病的影响,多数心血管内科的患者情绪并不稳定,对临床护理人员的正常检查工作存在着排斥、厌烦等心理。这些心理会引发患者不配合治疗这一严重问题,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则以消极的心理住院治疗,不遵从医嘱,导致临床护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通过调查可发现,现如今医院部分心血管患者个人素养较为欠缺,未能正确且全面地了解自身病情,往往在自我感觉身体状态恢复之后就要求出院,不听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忠告,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患者的积极配合是顺利进行医疗活动的前提,处于新的医疗模式之下,医疗过程中患者的参与度显著提高。这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转好,但同时也提增加了患者相关的风险因素。如果患者自身的病情能够被患者正确的认识,对于医生的治疗方案可以做好密切参与和配合,与此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医患合作的成功性能够让护理和治疗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但若是患者态度消极拒不合作,违背医师医嘱,对于医护人员的有关治疗措施持疑惑态度,很大程度上对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种严重的妨碍。

1.3外部环境因素

相对来说,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人数较多,外部环境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影响尤为重要。因为该科室患者身体素质较差,故若是未能及时优化环境建设,仍旧存在地面滑湿、氛围压抑等问题,则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风险事故。据有关数据表明,患者如果确诊或需要进行下一步治疗,经常需要在医院内进行转运,而如果医院的环境和设施或院内转运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容易导致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跌落或者管道滑落等危险事件。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如果出现辩护,应及时的做出有效处理,更要在转运之前就准备好固定各通路等基本工作,转运时需要严格的遵守有关规定,小心谨慎地运送患者,避免患者发生碰撞,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护士一同转运。心血管内科患者大多都需要静养,院内环境过于吵闹,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病房内外都应该保持安静和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患者休息和康复。护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三查七对或分级护理等,部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低下,没有很好地执行安全制度导致风险事故产生。医院应该加强护士学习风险教育和事故条例,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减少风险事件发生。

1.4药物设备因素

药物设备是引发风险事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心血管内科病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必然要使用更多的专业药物,不同药物的使用方式亦不相同,且药物存储对光线、湿度、温度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多巴胺等药物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若是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静脉炎。另外,当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时,会使用除颤仪等专业设备,若是临床护理人员未能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方式,或者设备出现临时故障,则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患者死亡,引起严重的医患纠纷。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常常容易产生危重症状,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率失常,患者的生命在极短时间内面临着威胁,需要及时准确的抢救,而医疗设备和急救药物在抢救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若是如除颤仪或心电监护仪在平时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或医护人员难以熟练地操作仪器施救,都会延误抢救时机,进而导致抢救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经常性的维护和检查设备仪器,有效治疗的一环同样包括正确的使用药物,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就要合理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计量方法,知晓患者禁忌和适用症,根据其不良反应针对性的施救,严格遵照规章制度保存和标记某些特殊药品,以确保随用随取。

1.5职业道德因素

老年患者占据心内科疾病患者大多数,又因为病情多变,护理工作复杂,护理人员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但一些患者和家属因为患者的病情复杂,而容易产生焦虑和暴躁的情绪,这种情绪极容易影响到护士的日常工作,甚至会出现辱骂和殴打护士的鲁莽行为。护士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容易跟患者之间爆发医患冲突。所以在培养医护人员的过程中既要要求培养高超的护理技能也要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护理工作的实施前提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护士对患者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在工作中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学会维护患者的自尊心,给予患者关爱和同情,要充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从而得到患者的信任。

2临床护理风险防范策略

2.1重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新形势下,各医院必须要重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首先,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指导,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应用能力。其次,督促护理人员展开技能训练,使他们学会实时记录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他们应对护理风险的能力。另外,健全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合理运用现代基础建设风险评估系统,加大技术培训,使相应的护理人员可依托风险评估系统提前预测临床护理工作存在的风险,从根源上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2.2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现如今,多数患者未能对自身病情有全面的认识,且不了解相应的健康知识。因此,医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将各种专业知识普及到患者群之中,大大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首先,可采用宣传册为主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印发出来,一一分发到患者手中,可供他们可随时随地翻阅,充分了解个人所患疾病。其次,可以视频讲解为主,定期在病房内播放相关视频,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舒缓患者的压力。同时,可及时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加以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在了解环境的基础上产生正面情绪,并积极地配合医生以及护士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血管医学知识,耐心回答患者关于疾病的问题。通过科室的安全通报、手术流程图等,让患者初步了解手术的方法和重要性。介绍主要医生临床经验的业务水平和疑似患者的手术疗效,检查他们的信仰和态度,医务人员应该建立互助合作关系,使用成功操作案例激励积极配合治疗,反复手术,没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协调。

2.3优化心血管内科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其主要目的则是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首先,医院应完善内部设施,确保患者所用设施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并将患者常用物品放置在他们容易拿到的位置,从细节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次,重点管理洗手间、楼道、楼梯口等安全事故频发区域,确保地面干净,降低滑到、摔倒等事故发生概率。再次,完善规章制度,遵循制度展开工作,全面分析不同风险,同时以针对性的措施来消除风险。

2.4强化用药安全管理

要想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几率,则必须要确保用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在展开护理工作时,一方面应当结合说明使用药物、操作设备,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确定最为适宜的使用方式,使用之后则有效保存药物,并及时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当了解患者是否对某一药物过敏、排斥,若是有不良反应,则做好工作记录,加强药物使用管理,确保无误后再使用适宜的药物。除此以外,还应当提高护理人员使用应急设备的能力,使他们可从容应对突发事故,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2.5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取决于与患者的沟通是否顺畅。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注意他们的行为,尽可能表达准确,平静和稳定的沟通技巧的使用,真诚和友好的与病人交谈,注意病人的情绪起伏,避免病人产生消极情绪。患者希望从医务人员那里得到更多关于自己病情的信息,并渴望从医务人员那里得到安慰。肿瘤患者对护患沟通的需求更加明显。心理护理实现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赢得病人的信任,热情积极接待在入院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亲自护送病人和他们的家属表元,医务人员应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和专业技术水平,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主动通知患者及家属自我介绍,详细讲解病情及病房环境系统的相关知识,多沟通,多关心患者的感受,多交朋友,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3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

选择医院心血管内科200例患者,患者年龄均在45~80岁之间,所患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等。对照组选取50例患者,以常规护理方式为主,如定期巡查、日常检查等。实验组选取50例患者,主要采取以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如专业培训、健康教育等,将事故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作为最终评判标准。数据分析如下:对照组发生4例跌倒事故、4例药物使用不当事故、3例纠纷事故,事故发生率达到11%,仅有27名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程度及格;实验组仅仅发生1例跌倒事故、1例纠纷事故,发生率为2%,且共有46名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程度较高。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以明显发现若是以常规护理为主,则极易引发各种风险事故,破坏患者的治疗体验。而若是以加强风险管理的护理方式为主,则能够大大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住院环境,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心情配合护理工作,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4结语

心血管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内我院接诊的7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5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实验组为35例应用硝酸脂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1-72岁,平均(58.34±5.7)岁;实验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1.34±6.2)岁。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且已排除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血管紧张抑制剂以及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患者配合采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保持每天在睡前服用20mg辛伐他汀,以14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记录;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配合硝酸脂类药物治疗,每天服用两次0.25mg硝酸甘油,同样以14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记录[4]。1.3观察指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效率: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心前区疼痛感消失,心电图的T波已经呈正常直立状态,S-T段出现显著改善,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有轻微不良反应的出现,但无需再进行住院或者药物治疗。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显效率。有效率: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心前区疼痛感不再明显,心电图的T波变浅,S-T段有改善,有少许不良反应出现,需再进行药物治疗。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有效率。无效: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丝毫没有改善,心电图的T波、S-T段未出现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称为无效[5]。1.4统计学分析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对脑梗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所得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将P<0.05差异记为统计学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实验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7.1%.可以明显的看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并未出现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患者肝功能轻微损伤,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1.4%;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患者面部潮红,1例患者肝功能轻微损伤,1例患者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且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自行痊愈,可以得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意义,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如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源源不断的端上餐桌,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带来的心血管疾病的隐患,再加上人们工作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心血管发病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出现痉挛、动脉形成粥样斑块以及血脂的升高导致心脏供血不足[6]。如今在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严重者进行手术治疗。硝酸酯类药物是在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用于血管上的平滑肌并且同时缓解动脉血管痉挛,通过一氧化氮的生成来促进鸟氨酸的生成,之后对钙离子的内流产生抑制效果,从而舒张平滑肌,扩张血管的宽度[7]。一氧化氮的生成在促进鸟氨酸的生成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血管弹性,扩张动脉,限制血液的回流,降低左心室的耗氧量同时增加心肌的供氧量。硝酸脂类药物主要是通过舌下含服的方式进行服用,如硝酸甘油服用两分钟左右开始起效,五分钟左右效果达到最好并且可持续三十分钟,其起效快效果好的优势使其得到广泛运用,主要用于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口腔喷雾的方式服用,例如硝酸甘油口腔喷雾剂,其作用更快;除此之外还有静脉注射的方式,如二硝酸异山梨酯,主要用于急性左心衰竭[8]。

心血管范文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不良事件;应用价值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具有高风险的科室之一[1],接收的患者存在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搏骤停等突发性护理事件,加之心血管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2],易出现跌倒、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应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本研究针对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择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6年10月—2017年9月)和观察组(2017年10月—2018年9月),每组100例。心血管内科共有护理人员30名,在本次研究期间内未出现岗位调动、离职等情况者共有20名。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2.45±1.56)岁。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2.50±1.61)岁。2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和药物治疗,密切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增加病房巡视次数。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对照组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定期评估科室临床护理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指导护理人员改正不足之处。②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护理工作制度、抢救机制,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科室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总结、分析护理风险事件,促使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全面地评估护理风险因素,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于风险防范方法和自救措施的掌握度;针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并上交,并及时制定、实施补救措施。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关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情景演练的模式培养护理人员的反应能力以及急救能力,促使护理人员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④药物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所用药物较多且名称复杂,易出现用药错误、用量错误等情况,护理人员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及数量,并详细书写在便签上,以防因记忆混乱而出现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将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叮嘱其不得随意调节滴速,提醒患者出现不适感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⑤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床头的呼叫器处于正常状态;病床安装好床栏,卫生间、病区走廊安装好扶手,同时卫生间铺防滑垫,患者下床活动时必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护理人员每日彻底清洁和消毒病房,对探视人数及时间进行严格控制。1.3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②对比2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2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对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3,4]。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导致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对护理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会出现护患纠纷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未发生护患纠纷、护理投诉事件(P<0.05)。充分证明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风险管理通过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对整个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有助于找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及时将其消除,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通过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提高患者对护理风险的重视度以及有效掌握预防方法;通过加强培训能够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6],消除护理过程中操作方面的危险因素;加强药物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够避免出现管路脱落、坠床、压疮、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而避免护患纠纷以及护理投诉情况的出现。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可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莉.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式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3):196-198.

[2]柳泽华,俞婷婷.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3):179-180.

[3]蒋云芬,陈彩翠,张晓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8,35(9):53-55.

[4]范娟,徐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53-54.

[5]郭海燕.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2):66-67.

心血管范文篇6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2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2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①忧虑心理;②绝望心理;③猜疑心理;④抵抗心理;⑤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antLJ.GastrointestinaldisorderoftheEiderly-cd1[M].NewYork:RavePress,1984:264.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2):20-21.

[3]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7,7(4):72-73.

心血管范文篇7

1.1材料随机选取2005~2008年我院收治的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0~78岁,平均51岁。病程5个月~20年,糖尿病类型及诊断标准按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本组I型糖尿病患者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108例。

1.2治疗方法①控制饮食加口服降压药治疗60例,②控制饮食、体育运动和中药治疗40例,③控制饮食同时胰岛素治疗50例。

1.3观察项目在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眼底、尿液常规及肾功能、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测定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脑CT等检查。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肌病。

2结果

2.1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本组合并冠心病65例,视网膜病变72例,高血压62例,肾病38例,脑血管病32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3%、48%、41.3%、25.3%、21.3%。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居多。

2.2心电图异常率心血管并发症严重者89例(59.3%),表现为心肌供血不足50例(33.3%),窦性心动过速10例(6.7%),窦性心律过缓6例(4%),窦性心律不齐8例(5.33%),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28例(18.7%),心房纤颤7例(4.67%),左(右)心室肥厚16例(10.7%),低电压12例(8%)。根据超声心功能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证实有56例存在室收缩功能减退;根据左房室瓣舒张期血流频谱测定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速度(E/A)比值<1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2.3病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病程5年以内者58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5~10年者5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10年以上者45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3例。病程长短与并发症多少、病情轻重不相关。

2.4血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血压均值140/90mmHg者51例(34%),舒张压为140~179mmHg者86例(56.6%),≥180mmHg者13例(9.4%)。

2.5血糖水平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血糖<1112mmol/L者44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2例(71.11%);血糖1112~1617mmol/L者41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0例(77.15%);血糖1618~1915mmol/L者31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6例(86.17%);血糖>1916mmol/L者25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4例(92%)。

2.6治疗与并发症的关系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者6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55例(90.11%);控制饮食+体育运动+中药治疗4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1例(77.11%);控制饮食+胰岛素者5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1例(62%)。

3讨论

由于心脏痛感传入神经的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率可达24%~42%。常因未能及时发现而并发心源性休克。60岁以上者在平时活动情况下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症状不明显,多由于老年人缺血范围较小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影响到左心功能以致左心室扩张,从心肌活检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心肌的微血管病变为小血管及微血壁糖元沉积,蛋白质含量减少,管壁通透性增加,彩超所见心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心肌室壁广泛性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斑痕形成。因此,目前对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称为糖尿病心肌病或糖尿病性心脏病[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且基本形成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共识。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最近一系列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如糖耐量异常亦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上升,即使血糖水平在糖尿病的诊断水平以内,仍然会出现冠心病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系;糖代谢异常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还会增加总死亡率。糖尿病伴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细胞溶解灶可能与本病患者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除上述因素外,与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视网膜与肾脏微血栓形成有关。病程较长,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也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细胞数目减少,胰岛透明变性,使β细胞的功能降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心血管并发症多且严重,完全具备“三多一少”者仅为5010%左右,血糖多在14mmol/L以下,难以确定确切的发病时间。因此,往往以并发症的方式出现,而以心血管疾病就诊的患者在治疗上首先积极控制糖尿病,降低血糖及血脂,伴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引发

【论文摘要】探讨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对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因素与并发症的关系,发现不同治疗方法及血糖水平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均有重要意义。病程长短与并发症多少、病情轻重不相关。

心血管范文篇8

[摘要]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以心理治疗、对症治疗为主。我科在此基础上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42例,男5例,女37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均符合心血管神经症诊断标准。患者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测,排除心绞痛、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躯体疾病、药物依赖性及其它神经精神性障碍。

除常规对症治疗外,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患者平卧,颈下垫一软枕,头后仰,2%利多卡因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前缘相当于胸锁关节上两横指处(即颈6横突前结节)进针,行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Horner综合征(患侧瞳孔缩小、睑裂变窄、眼球轻度内陷,可伴患侧面部无汗)为阻滞成功。3天1次,左右交替进行,10次为一疗程。

结果:临床治愈31例(73.81%),显效6例(14.29%),有效4例(9.52%),无效1例(2138%),总有效率97.62%。无严重并发症。

二、护理

2.1心理护理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疾病,但自觉症状非常严重,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心理负担大。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心理干预及护理。

护士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本病的性质以解除顾虑。要多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交流,充分尊重、理解、同情患者心理,同时要注意交流技巧,语言亲切和蔼,避免引起患者的反感和情绪失常。可指导患者通过听优美舒缓的音乐、看轻松幽默的书刊、学打太极拳以及各种意念导引之术等进行放松训练,降低病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应能力,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呼吸匀畅,心理放松,精神愉悦。

2.2生活护理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常伴有失眠,而失眠又会加重心血管神经症症状,因此充足的睡眠对此类病人尤为重要。饮食上可嘱患者多食用大枣、百合、莲子等益气补血、安定神志的食物。饮食要有规律,忌暴饮暴食,忌烟酒、浓茶、咖啡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经常进行有氧锻炼,增强体质,尽量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和噪音干扰,避免过度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2.3情感支持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自尊心较强,自我认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差,敏感多疑,追求完美,对事物的认识易偏激,期望值过高。当家庭支持系统缺失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躯体方面的问题。所以,医护人员要经常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要求患者家属理解并积极配合,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以获得精神支柱和心理慰藉。

2.4星状神经节阻滞护理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前配合医生将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症状告诉患者,以取得理解和配合。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全身放松;术者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定位要准确,防止损伤周围神经及血管。操作完毕后嘱咐患者休息10min,并监测生命体征,无不适方可自由活动。公务员之家

三、讨论

心血管神经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其中神经系统的调节起主导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而情绪变化也能直接影响内分泌功能失调。星状神经节阻滞则可通过改善下丘脑血液循环而调节下丘脑的功能,使机体的自主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缓和交感神经过度紧张,调节机体内稳态而使其症状得到改善或完全纠正,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作用。

中医学将本病归为“心悸”、“郁证”、“脏躁”等范畴。本病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多因情志不畅,忧郁过度,肝气郁结,气血不和;或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因肝郁化火,扰动心神。传统中药逍遥丸具疏肝理气功能,具有较好抗焦虑、抗抑郁作用,长期服用可调畅情志,对心血管神经症有良性调节作用。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调节神经,结合逍遥丸、谷维素等中西医药物调节内分泌,加之精细的护理尤其是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白星子。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5,26(3):82-83.

[2]李春华,孟长君,王德生,等。甘麦大枣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21-622.

[3]周晓荣,张尚军,李小妹。放松训练的应用研究及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9-131.

[4]王玲,李崇勇,郭华贵。家庭环境对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5):431-432.

心血管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次的研究对象共20名该院心血管内科工作时间≤5年的低年资护士。20名护士均为女性,且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23.56±0.57)岁;学历:大专11名,本科在读4名,本科毕业5名。1.2方法。首先挑选专科强化培训授课老师,挑选标准为必须在心血内科进行护理工作、工作时间>10年且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科理论知识,其专科操作技能娴熟。最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责任心强[4]。授课老师均应认真备课,在讲课时应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教训以及相关体会。上网查询相关期刊、书籍以及最先的科研信息,以保证授课的新颖性和实用性。所有授课内容均使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讲授,保证内容丰富,且文字精炼。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心电图基础知识、冠心病的护理措施要点、诊疗常规流程以及高血压的常规诊疗流程。将心力衰竭的观察方法以及处理措施教会,并对其机械能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将心肺复苏的完整操作步骤以及抢救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同时,教会其正确使用仪器。要求所有低年资护士按时参加培训,并完成课后作业,不得迟到或者早退。认真做好笔记,并交于护士长进行检查[5]。1.3观察指标。将20名低年资护士的考核成绩(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心电图以及综合技能)以及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各项考核成绩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成绩越好。1.4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将该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进行核对,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培训前后低年资护士的各项考核成绩。经过培训后,低年资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心电图以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提高,见表1所示。2.2低年资护士对专科强化培训的接受情况。经过专科强化培训后,认为该培训具有必要性的人数共16名,占比80.00%;认为专科强化培训无所谓的人数3名,占比15.00%;其中1名认为没必要,占比5.00%。2.3低年资护士对专科强化培训后的自我评价情况20名低年资护士经过专科强化培训后,其认为对专科理论提高较大35.00%、对专科操作提高较大45.00%,对心电图提高较大40.00%,对综合技能提高较大50.00%。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讨论

在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其收治的患者均具有复杂的病情,其病情变化迅速。该科的护理工作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6]。一旦任何护理环节出错,则可能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护理人员的作用巨大,应具有对病情的预见性以及灵活的处理能力[7]。故此,对护理人员的专科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后,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体会,使得其难以应付心血管内科高负荷的工作。因此,应加强对其进行专科强化培训[8]。以往,临床对于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主要局限于业余时间阅读指定图书或者不定期进行专科常见疾病的讲授,但对讲授方法以及内容无具体要求,因此效果并不理想[9]。专科强化培训模式在严格挑选授课教师的前提下,对授课方式以及内容均具有明确规定,必须符合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方法新颖,其教课内容图文并茂,可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学习兴趣。要求其认真听讲,并做好课堂笔记,护士长进行检查,可保证培训质量,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文中结果显示,20名低年资护士进行专科强化培训后,其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心电图以及综合技能各项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名护士认为有必要进行专科强化培训,占比80.00%。同时,对专科强化培训后的自我评价均较高,但由于薄弱环节的不同,其需求不尽相同,导致自评结果均具有差异。综上所述,采用专科强化培训模式,可提高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的培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牟玲.PDCA循环在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3):91-93.

[2]崔鸣欧,姚英燕,刘鸿芹.反向教学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低年资护士专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2):85-86.

[3]李兴芳.急救模拟训练在心内科轮转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11-112.

[4]陈丽霞,江月贞,刘文静.模拟演练对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作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2):164-165.

[5]朱文英.器械图谱结合拆装培训在提高低年资护士腔镜专科能力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2):119-120.

[6]蔡梅娇.亚专科护理在ICU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0):220-222.

[7]白凤仙.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心内科低年资护士中的教学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8):1205-1206.

[8]王艳,姚旭,李晓婷.提升内科系统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8):10-13.

心血管范文篇10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