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十篇

时间:2023-04-10 10:00:13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篇1

华东医院心内科组建近20年,是华东医院重点科室,承担着心内科门急诊、两个心脏监护室(CCU)和4个心血管专科病房及特需部的医疗工作。

华东医院心内科检测仪器及抢救设备齐全,检测手段丰富,诊断及治疗率高,对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炎(病)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卓有成效。拥有一流的心脏专用导管室,可随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和心脏起搏器安装术,能熟练运用无创心功能检测、漂浮导管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等检查、抢救手段,为各种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必要的保障;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抢救及综合干预治疗、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独具特色。开展介入治疗项目包括临时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

心内科现有医生44名(退休专家5名),在职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13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15名,其中医学博士2名、硕士11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级、市级、院级等多项科研项目,以及复旦大学医学院等教学任务,积累了近20余年的经验。

现有专科床位118张,和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介入治疗等严重心脏病的监护病房2个,24张床位。另有特需病房床位36张,收治特需的心血管病人。

华东医院心内科每周设有心脏起搏器(每周二下午)及冠心病介入(每周三下午)随访门诊,请在门诊挂号后到东三楼(2号楼)心脏导管室就诊;每周三上午在东楼门诊(2号楼)设有老年高血压专病门诊;每周一至每周五全天、周六上午设心内科专家门诊。

朱毅教授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系,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现任上海华东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分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心血管内科篇2

摘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罹患心血管疾病人数众多,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长期居全国居民死亡率首位,临床心内科医师需求量大。专科医师培训在欧美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培训体系,而我国专科医师教育起步较晚,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5年成立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强调专科医师临床、教学、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根据心血管内科专科特点,不断探索,制订合理的培训、考核方案,形成规范的培训模式、科学的培训方法,培养符合心血管内科需要的优秀人才,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血管内科

1国内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2013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先接受2~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再接受3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上海市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成立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为保证培训质量,上海市对培训医院及师资提出较高要求,培训医院相关学科必须为国家重点学科、有博士点,培训基地主任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临床带教教师应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除具有较高的理论及技能水平外,还要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我院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普外科等是第一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科。心血管内科专家制定了培训细则,培训对象是经过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愿意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3年,包括心血管内科轮转两年(门诊、普通病房、心血管内科监护室、心电图室及心脏介入培训),超声、影像、心血管外科、急诊等专科轮转半年,以及半年的临床科研工作。细则还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出具体目标,对培训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及具体要求,指明培训期间需要阅读的

心血管内科篇3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47-01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循环系统的疾病,涉及心脏、血管,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等,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现象。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较大,病情呈现复杂多变情况,而心血管治疗方案以及用药复杂,对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标准,给用药安全和护理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护理质量情况,根据结果总结导致该问题的不规范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3月我院2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资料,男143例,女107例,年龄50-90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60例高血压患者、160例冠心病、30例心肌梗死患者。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用药安全情况和护理质量,根据结果总结导致该问题的不规范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其中,院方因素涉及医疗费用问题;药物问题涉及剂量控制不严,用错药物,药物的副作用过大;护理人员会出现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同时其本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患者不遵从医嘱、不信任护理人员都会降低护理质量。

1.3统计学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

250例患者资料中有30例不规范事项,其中涉及院方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因素四个方面的分别是3项、5项、20项、和2项,分别占1.2%、2%、8%和0.8%,见表1。

表1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与护理质量不规范因素(%)

院方因素1药物因素1护理人员因素1患者因素3(1.2%)15(2%)120(8%)12(0.8%)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的不规范因素主要集中于院方、药物、护理人员和患者本身,需要对症下药,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和执行水平。

3.1严格收费管理治疗心血管疾病所需费用较高,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于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更应该做到提前告知,同时做好每天的医疗费用清单,仔细回答患者的疑问,减少医患纠纷。

3.2强化用药安全的监管心血管内科的药物品种繁多,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意外,本研究中5例药物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2例药物剂量控制不合格,2例药物副作用过大,1例用错药。这些情况要求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进一步关注用药安全问题,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药物的使用制度,对于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需要提前告知患者,让患者有心理准备能积极配合治疗。在使用容易引起患者心律变化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防止出现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

3.3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本研究中,有20例护理人员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占总数的8%,其中13例违反护理的操作规程,3例缺乏相关的知识技能,4例护理文书的书写不符合规范,由此可见,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迫在眉睫的。从一下几方面提高:

3.3.1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活动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对新设备的使用操作规范的认识,容易导致不规范事件的发生。心血管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对病情做出判断,会导致不能及时救治,加重患者病情甚者死亡,所以,院方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更好的掌握新技术,同时要定期考核,做到跟得上技术创新和改革,确保护理过程中的没有疏漏。

3.3.2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执行力度护理人员要做好“三查七对”,做好交接班制度,落实电脑医嘱录入核对工作,巡房过程中,要提醒患者服药时间剂量以及使用方法等,同时要提醒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危重患者和刚入院患者要密切监控生命体征,预防突发性疾病,做到随叫随到。

3.3.3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护理记录要求客观真实、要准确及时完整,这样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病房,每次护理的记录要仔细客观全面地反应入院患者的真实病情,要不断提高记录的质量,减少不规范现象的出现。

3.4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不易控制,一般是终身治疗,这样增大家庭经济负担,患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会出现经济问题不配合甚至放弃治疗。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自身原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表现为对护理不信任和不遵从医嘱。护理工作需要患者的积极高度配合,这样可以提高疗效。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交流,关心和尊重患者,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普及心血管方面知识,增加患者的勇气,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心。4小结

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掌握药物的相互作用,提高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心血管内科篇4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 安全防范措施 维权意识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近年来护理纠纷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已然成为保证护理安全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所关心的话题。我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在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现探讨如下。

        1  护理安全工作的影响因素

        1.1 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1.2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一是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二是对临床护理资料书写不正规、不及时。

        1.3 护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等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1.4 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管理层因素。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1.6 其他因素。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2,4]。

        2  心血管内科的一般护理

        2.1 生活护理 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2.2 饮食护理 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 

        2.3 排泄护理 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解便习惯。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运动以促进排便。

        2.4 药疗护理 熟练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根据病情及药理合理用药。

心血管内科篇5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当中存在的哪些不安全因素。方法:设计专用问卷,分别对我院心血管内科的80名患者以及2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患者中有25人(31.25%)选择了护理人员技术及经验不足,19人(23.75%)选择了护理人员欠缺职业素养,21人(26.25%)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此10(12.50%)人选择了环境因素;护理人员中,有14人(70.00%)选择了技术与经验不足,11人(55.00%)选择了患者自身原因,7人(35.00%)选择了用药及器械操作不规范,6人(30.00%)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5人(25.00%)选择了医院管理原因。结论: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改善患者住院环境,加强护患沟通以及规范医院管理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同时生活压力也逐年增加,这也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这也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心血管疾病大多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风险,这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为了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80名患者以及20名护理人员进行不安全因素调查,并在临床护理中尽量避免这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2年3月-2013年8间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80名,其中男性患者35名,女性患者45名,平均年龄为62.3岁;另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20名,全部为女性,且工作时间均在一年以上。

1.2 方法 对选取的80例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问卷调查,并通过患者病例以及临床护理记录回顾分析患者的实际护理情况,总结不安全因素。对于患者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技术与经验、职业素养、护患沟通以及环境等因素。护理人员是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护理人员存在很大的关系,专门设计调查问卷对2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技能与经验,用药、仪器操作以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医院管理,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护患交流等因素。

2 结果

结果显示,对80名患者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问卷调查中,有25人选择了护理人员技术及经验不足,占31.25%,有19人选择了护理人员欠缺职业素养,占23.75%,有21人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占26.25%,此外有10人选择了环境因素,占12.50%;而对2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中,有14人选择了技术与经验不足,占70.00%,有11人选择了患者自身原因,占55.00%,有7人选择了用药及器械操作不规范,占35.00%,有6人选择了护患缺乏有效沟通,占30.00%,还有5人选择了医院管理原因,占25.00%。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即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则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以及微血管)。心血管疾病又可以细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心血管疾病,但两者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大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多变、突发的特点,容易出现急性患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康复十分关键。而护理过程是护患双方共同参与与完成的过程,需要双方密切配合、协作以及相互支持。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护理人员以及医院造成,医院管理不当,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经验不足,护患之间缺乏沟通,书写护理文书不规范等都可能引起护理不安全事故。医院由于疏于管理,没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等,导致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临床经验匮乏;此外由于医院排班不够合理、人手不够等,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工作繁重、时间长,在心里上易产生疲劳感,而对工作产生抵触,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出现态度恶劣等情况,从而无法与患者做到有效沟通;最后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繁重,使其不能认真记录护理文书,导致护理文书出现纰漏甚至错误等,而影响医务人员通过护理文书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

除了医院和护理人员外,患者自身原因也有潜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存在。由于患者自身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当病情出现好转时,就会放松警惕,不遵医嘱、不按时服药以及擅自活动等,导致病情加重等。此外部分患者有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喜欢吸烟酗酒,然而这些习惯都可能对病情产生影响,患者由于自制力不足,违背医嘱,偷偷吸烟酗酒等,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最后如果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没有好转甚至恶化时,就会感觉医院治疗水平有限,而对护理人员产生误解,不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从而延误病情大大增加护理风险。

总而言之,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其次患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护理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为了尽量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保证护理顺利完成,医院需要加强管理,护理人员也应该要不断学结,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临床经验,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保证记录的正式性、完整性以及时效性,最后在护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实时病情,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配合主治医师控制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 梁秀萍.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外医疗,2012,31:182-183.

[2] 韩远丽.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306-307.

[3] 林智欢. 解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117.

[4] 朱凤珍,陈玉华,麻薇,邓显霞,邢敏丽,董晓明.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07,06:846-847.

[5] 韩高凤.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 中外妇儿健康,2011,04:260-261.

心血管内科篇6

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 5541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的9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免疫性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联合预防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护理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达到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感染;临床治疗;住院时间

心血管内科疾病包含了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皆属于较为严重的疾病,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心血管感染现象,有资料表明,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几率高达5.6%~10.2%[1]。因此,强化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 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在常规免疫性药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联合预防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月收治的90 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 例患者年龄在38~70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1.59±5.18)岁,其中男29 例,女16 例;观察组45 例患者年龄在39~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37±5.07)岁,其中男36 例,女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均给予其心功能、合并症、侵袭性操作以及应用药物。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免疫性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包括有:硝酸甘油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片以及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等[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联合预防和治疗,包括有:准确把握适应症、重点监护和保护合并症患者、严格进行无菌性操作、对感染者进行药过敏试验以及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用药[3]。

1.3 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种症状均消失,各项体征完全正常、生活行为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症状有所缓解但未完全消失,各项体征趋于正常,生活行为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症状没有消失或症状加重,各项体征不正常,生活行为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 总例数X100%。

1.4 统计学处理

在spss17.0 统计学软件上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 或率(%) 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便是感染,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其的治疗效果,拖延了住院的时间,同时也给自身的情绪造成了负面影响,阻碍了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因素有:患者年龄较大、自身免疫机制较弱、医院环境复杂、病菌菌群较多等[4]。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常规免疫性药物加上多种方式进行联合预防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5.56%,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免疫性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笔者认为,最大程度避免心血管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感染情况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护理人员要对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同时要提高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的认识,最大程度避免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带来感染的危险。

(2)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专业操作步骤进行护理操作,严格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具,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改善其的基础疾病状况,以达到提高患者的自身机体抵抗能力防止感染。

(3)在执行护理操作时,要尽量避免经验用药的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能出院进行自我休养要尽量安排其出院,避免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在治疗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护理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达到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晓丽. 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114例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4:231-232.

[2] 周光勇. 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3(19):22-23.

心血管内科篇7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专业;进展;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心血管疾病诊疗理论研究和技术运用方面进展迅速,有大量的循证证据、新型技术涌现并得以运用,以往的诸多诊疗指南以及技术方案得到了长足发展,改良、创新、发展、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心血管内科展业发展的主旋律和核心思想[1]。

1 冠心病内科专业新进展

冠心病临床预防。国内外临床取得了较大冠心病生理病理研究成果,冠心病的预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冠心病防控知识,如忌烟酒,健康作息、适量运动,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饮食习惯,关注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指标水平[2]。冠心病高危人群遵医嘱调整生活运动方案,适当使用他汀类药物防控冠心病,及时对血管内膜增生、斑块、炎症反应等控制,消除冠心病高危因素,强化冠心病筛查工作,充分运用循证医学证据,提高预防效果[3]。

冠心病治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设备等的研发与投入使用很好地解决了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以及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治疗难题[4]。药物治疗方面也有颇多收获,在以往的心肌重构调整、斑块稳定以及抗栓治疗方面取得了瞩目进展,为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以及预后效果的进一步改善作出了贡献[5]。近年来深入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对比研究报道众多,较为热门且得到认可的主要包括:PCI技术对梗死动脉的开通治疗予优化药物治疗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综合疗效以及长期预后的效果;CABG、DES药物洗脱支架、BMS裸金属支架用于冠心病多支病变的临床疗效;优化用药方案的使用以及PCI治疗方案下稳定冠心病临床疗效;国内有很多PCI技术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报道与实践成果,但尚没有大批的大样本全面治疗研究报道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国内相关治疗研究相对滞后。国内部分医院和学者取得了瞩目的介入诊疗慢性闭塞性冠心病以及左主干病变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6]。给予近年来冠心病治疗临床丰富的循证证据与研究成果的推动,临床工作者能够更有依据地实施冠心病治疗、更规范的防范治疗风险事件。抗栓治疗方面,磺达肝葵钠、伐卢定等新型抗凝类药物以及替卡格雷、普拉格雷、西洛他唑、氯吡格雷等新型抗血小板类药物相关治疗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各有优势;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显著疗效得到广泛认可,十分适用于冠脉综合征等临床治疗;西洛他唑、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三联用药相比上述双联治疗长期疗效更显著而稳定[7]。在心肌再生治疗方面,除干细胞移植外的新型疗法广受关注,有望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及梗死状态、调节心功能。众多研究明确,目前的理论与技术阶段不利于干细胞移植疗法的应用推广,应在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理论成果足够支撑之后通过提供理想微环境、利用心肌干细胞等新型种子细胞开展治疗、提高干细胞存活效果。

2 心律失常内科专业新进展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发作时的心率,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开始应用于临床,90年代初在胡大一等教授努力下,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开展,掀起了快速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第一次浪潮。2000年Haissaguerre左心耳与肺静脉之间的电连接有主要的突破点,肺静脉电隔离可以治愈心房颤动,奠定了目前房颤导管消融以肺静脉为主要靶区的基石。特别是随着三维标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以房颤导管消融为突破,带动了室性心动过速等复杂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全面发展,快速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迎来第二次浪潮。据中华医学会统计2013年全国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病例超过8万例,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心脏电生理导管消融医生目前的工作集中于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心房颤动、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等复杂心律失常消融,三维标测系统在阵发性室上速消融中的应用大大减少医患射线剂量。随着新技术、新器械、新设备的应用,我国快速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16]。

起搏器适应症。腺苷敏感性晕厥数年前列入欧洲心脏学会关于起搏治疗指南的内容当中,最新抗快速心律失常相关报道明确,消除和缩短间歇有助于达到理想的长QT综合征患者尖端扭转型室速等意外的抑制[8]。最新研究显示,快速心房起搏能够达到理想的婴幼儿肾上腺素能依赖性TdP防控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疗法;而且,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可通过ICD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使用而实现[9]。充血性心衰临床可优先选择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模式进行治疗,尤其对窦性心律、QRS波高于120ms以及心功能为3-4级的患者最为适用。另外,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可通过ICD的运用起到防控效果,尤其适用于心功能为3-4级、LVEF在35%以内的患者[10]。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地位得到进一步证实,但我国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ICD植入的量和质急需加强[17]。

起搏部位选择与起搏方式进展。心房颤动、心衰等会直接受到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影响而发生进展,国外学者提出,心室间隔部分起搏疗效确切,右室流出道间隔部、His束起搏研究越来越多,是近年来热点之一[11];众多学者尝试心房颤动临床予以永久性起搏达到预防与治疗目的,选择合适泊位起搏促进P波时限缩短、控制心房不应期离散度,改善疗效[12]。房性心动过速且有相应症状表现的患者,可通过房间隔起搏的治疗控制发作频率,并尽可能降低心房颤动发生几率、减轻痛苦。国外学者还提出,选择右房双部位起搏有良好的耐受性,且风险相对低,而心房颤动可通过双房起搏治疗达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但远期预后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13]。相对与双腔起搏器使用者,MVP室性心律失常管理效果优秀的新型起搏器的使用更利于防控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新房持续颤动、心室不同步起搏等意外的发生,避免了心室起搏发生率;近年来研究和使用效果满意的生理性起搏器如单腔心房起搏器-双腔房室顺序起搏器具有理想的灵活转换功能,其改良与投入应用后会为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体验[14]。

心律失常研究进展。心律失常检测方面,国内外学者发现螺旋CT造影、磁共振城乡、心腔内超声、心脏三维标测系统等灵活运用有助于改善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动过速等病情疗效,相关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主要集中在心肌细胞离子通道领域,该方向的深入研究与后续应用将会推动心律失常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发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15]。

3 慢性心力衰竭内科专业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经历"强心、利尿、扩血管"成为了传统的常规治疗,发展到建立了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基础的生物学治疗新理念,ACEI[不能耐受咳嗽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取代]、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被国内外指南列为必须应用于慢性心衰的3类药物,是心衰生物学治疗的基础。心衰的介入治疗在2001年后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临床试验多于药物的试验。最近,美国、欧洲都更新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指南,扩大了适应证,从NYHAⅢ、Ⅳ级扩展至NYHAⅡ级(MADIT-CRT、REVERSE、RAFT研究)。但对QRS波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必须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如不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则QRS时间应≥150 ms。对轻到中度(NYHAⅡ级)心衰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CRT/CRT-D,可延缓心肌重构和病情的进展。提示这一器械治疗可在常规、标准和优化的药物治疗后进一步改善慢性心衰的预后。这也是近20多年慢性心衰治疗最重要进展之一。近年来,左心室辅助装置(LVED)发展非常迅速,第一代搏动性血流;第二代持续性血流;第三代HVAD―持续性血流离心泵,重约250克,容量大于50ml,但每分钟流量可达10L,可直接置入左室心包腔内。LVAD可使等待心脏移植患者的死亡率下降10%-15%。LVED与心脏移植比较,中期预后相等。对进行性心衰患者,可作为心脏移植前的桥梁,也可作为目标治疗[18]。

心肌细胞丧失是心力衰竭最重要的根本诱因,因而,临床上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改善预后,只能着重发展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真正实施的最大生物学障碍就是,不论是成肌细胞或血源性干细胞,均不能向心肌细胞顺利分化,而仅能与心肌细胞“融合”成“肌管”。美国近几年开展的TIME、Late-TIME和FOCUSCCTRN研究均显示骨髓细胞移植未获益,提示临床试验结果存在分歧。2012年Nature报道,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占心脏细胞50%以上)可重编程成为心肌细胞,有望应用于人体。然而,要真正成熟用于临床,积累循证医学证据,写入指南,则尚有待时日[18]。

4 小结

近年来的心血管内科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推动了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优化。未来一段时期,临床工作者、专家学者应强化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衰的介入治疗、起搏器使用适应症、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防治、外周血管病变治疗适应症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全面推动心血管疾病高危群体的筛查、预防以及确诊患者的积极治疗效果,整体提升心血管治疗效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庆英.心血管内科专业新进展及展望[J].医学信息,2012,25(12):466.

[2] 谢杰睿.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4):110-114.[3] 瞿新贞.心血管内科专业新进展及展望[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0):782-782,783.

[4] 韩雅玲,陈守龙,李鉴峰等.心血管内科学科技术发展历程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1):1-4.

[5] 周天玖.心血管内科专业新进展及展望[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9):342-342.

[6] 于嘉琦.心血管神经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研究[J].医学信息,2014,(37):240-240.

[7] 全军心血管内科学术委员会.第13届全军心血管内科学术大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371.

[8] 韩雅玲,姚天明.心血管内科专业新进展及展望[J].医学杂志,2010,35(4):355-359.

[9] 燕晓翔,吴继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康复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3):201-203.

[10] 张秀芳.心血管内科专业新进展及展望[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5):872-872,876.

[11] 袁书国,何凤屏,徐新等.MicroRNA与心房颤动心肌纤维化关系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30-32.

[12] 庄晓华,陈韬,徐涛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和安全性评价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6):454-457.

[13] 张明玺,李志丹,杨波等.溶血磷脂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判定中的临床意义[J].疑难病杂志,2014,(11):1101-1104.

[14] 刘兴奎,王玲,吴华慧等.心血管神经症中医药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2):168-170.

[15] 魏万林,张灵.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发展趋势及设想[J].医药杂志,2013,25(7):1-5.

[16]汤日波 董建增 马长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快速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15年 第1期

心血管内科篇8

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艰深难懂(比如心电生理学、心电图学等),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且复杂。而且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较多,变化较快,治疗用药复杂,辅助检查和操作多。因此,见习中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且病案记录全面、详细、规范,辅助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齐全,既符合教学需要又密切联系临床,难度适中。比如在“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疾病的见习中,我们应挑选一个典型病例,事先征得患者同意配合见习教学工作。见习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分工采集病史和查体,由一位学生汇报病史和查体结果,解读辅助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遗漏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再由教师点评指导,指出疏漏和错误。然后学生就该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作出初步诊断,陈述诊断依据以及需完善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逐一分析,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强调临床思维中规范和逻辑的重要性。在见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还可适当予以延伸和补充,介绍学科最新进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2减少带教教师的流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我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同时是全国最大的以心血管病为龙头学科的综合医院,呈“小综合,大专科”的显著特点,因此心血管内科划分较细。每年每一个心血管内科科室指派一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兼职负责见习带教工作。这种带教方法的优势在于:由专科医生进行带教,使得心血管内科见习更具专业性,同时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心血管内科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增加对本学科的兴趣,避免非专科医生授课的泛泛而谈和照本宣科。另外,由于专科医生并不脱产,仍然在临床一线工作,便于提供典型病例,也能和患者充分、无障碍沟通,获得患者更好的配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即由于带教教师是兼职的,其带教就具有不固定性;对教师的考核无规定,使得带教教师的带教热情和责任心难以得到保障;并且带教教师和学生只在见习课上有短暂接触,师生之间的了解不够充分,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而且由于临床工作繁重,带教教师常常不能很好地兼顾教学,造成临床与教学工作的冲突,出现临时顶替教学的现象,导致带教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我院内科教研室已着手进行以下尝试:安排心血管专科中级以上医生轮流在教研室脱产教学,其在心血管内科见习教学中担任双重角色,既是带教教师,又是全职教师。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带教教师在本专业方面的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位教师全程统一带教,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彼此交流较多,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能较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见习成绩适时调整下一次教学安排,并对见习教学形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同时,学生对固定带教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熟悉,配合度也较高。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通过一年的脱产带教,提高了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学经验,改进了教学方式,有利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并能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3增加学生动口、动手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心血管内科篇9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护理水平 分析 策略

现如今,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继而引发了心血管疾病,患病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县级市医疗服务单位,由于医疗设备的欠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上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成为了医院治疗心血管患者的首要目标。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范围包含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这类患者的普遍特点为病情复杂、年龄偏高,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述和特点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极高,患者通常会因为精神紧张、压力较大、休息不足等原因致使发病,进而在患病期间情绪波动较大,烦躁不安,会加重病情的恶化。如果在治疗期间,由于饮食不健康导致发生感染或病变,将会引起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心脏是人类身体最重要的器官,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会给予患者多种药物,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一定要对药物用量进行控制,在服药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药物反应进行监督,如果出现不良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施救,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医护人员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特性和反应有较为扎实的掌握,同时负责对患者的照顾和帮助,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耐心的询问和记录,才能保证患者能够顺利进行治疗和护理。所以,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专业化培训和指导

县级医院的护理人员通常具有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的特点,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一知半解,在临床表现、病情观察等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导致学习不到位,对于药物的使用方式、不良反应、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没有完全掌握,对于开展和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没有较高的积极性。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式越来越专业化,各种创新手段和技术不断更新,如果护理人员对手术治疗的过程不熟悉,将无法在术后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护理,会在实际工作中漏洞百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手术的治疗效果,更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所以,在日常心血管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护理人员熟悉各项检测指标,做好监督和记录,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应该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和家属沟通,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加强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

在我国现有的护理安全教育当中,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较晚,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并不熟悉相关要求,医疗事故属于偶然事件,所以很多医护人员存有侥幸心理,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引起医疗纠纷,将不能更好地采取解决办法,导致医患矛盾升级,不仅降低了医院在社会公众眼中的形象,更是为患者和家属增添了麻烦。所以,要基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健全医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体系,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从法律基础入手,对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全方面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召开法律知识座谈会或研讨会,为护理人员明确自身义务和责任,明确患者的权利,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产生。

(三)加强常规项目的检查和监督

心血管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病时间、治疗期限、使用药物、以往病史、一般症状等基础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只有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掌握,才能提出更好的恢复计划,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肝肾功能、心脏彩超、血气分析、胸片、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等辅检查应该进行及时的监督,准确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在治疗和护理中逐渐降低力度,尽可能地提升护理效率。

(四)加强日常观察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身高、体重、计出入液量、基础心率和血压指标等数据全面掌握,便秘会引发患者出现心率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在护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舒适程度,指导和帮助患者服用便塞停预防出现便秘,在必要时候应该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进行预防。如果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服用新的药物,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医嘱与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24小时跟踪和记录,并且要熟练地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和用法,明确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施救措施。在患者服药后加强巡视的力度,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胺碘酮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扩张等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多多注意患者的血压监测指标。

(五)加强操作规范管理

现阶段,医疗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需要提供并承担举证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和治疗工作中,要对工作过程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的记录,加强操作规范管理的力度。第一,患者病历通常是处理纠纷的最主要证据,护理的记录极其重要,护理人员在监督和检查过程中,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记录表进行填写,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消除医疗纠纷隐患,保护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第二,针对一些医嘱复杂、用物复杂的患者,在医嘱录入之后要进行详细的核对和复审,详细记载录入者和审核者的名字,做到每日检查,及时对缺项或漏项进行查补。第三,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和动作应当利落、协调、规范和正确,要在患者心中树立专业化的形象。第四,要认真贯彻落实医院的每一项制度规范和要求,认真执行交接班工作,在交接分管的患者时,要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进行沟通,以便正确的用药,同时设立专门的交接备忘录。

(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急性病症,治疗时间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延迟治疗时间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和威胁。医院的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手术设备和检查仪器的使用步骤达到熟练水平,确保在危机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处理问题,不慌乱、不出错,在日常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中,要对实际操作反复演练,不仅是对自身在业务水平和护理能力方面的提升,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负责。在护理工作中,除了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还要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讲解治疗药物的药量、作用、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和家属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服务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和措施在不断创新,对其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是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问题。医疗体系的日趋完善,为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和护理环境,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帮助和监督,合理用药和治疗恢复,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包惠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1).

[2]刘碧天,程璐,张鑫.对心血管内科病房实施无陪护护理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4).

[3]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1).

[4]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6).

心血管内科篇10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44-02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到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脑、肺、肾等脏器的损害和并发症逐年增高,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有时候突然恶化发生在医护人员预料之外,甚至发生在病情已获改善的情况下,这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的提高,维权意识也在逐渐的提高,医患纠纷也越来越多。而心血管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这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尤其是若护理不当,就更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分析和避免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是护理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和保障护理安全的基本前提。对此,本文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24例,心肌梗死2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4例。男32例,年龄41-75岁,女28例,年龄42-77岁。

1.2 方法。对60 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本人进行访谈,将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不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而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2 结果

6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现了不同情况的护理问题,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患者、护理人员和医院内部等三个方面。

3 危险因素

3.1 来自患者的危险因素。首先,患者不遵医嘱行为引起的危险。患者的不遵医嘱行为常会带来不安全的隐患。比如,请假不按时返回或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就擅自离开病房和医院。因为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变化快,患者处于医院病房外的环境中,如疾病发作就会带来危险。其次,患者对治疗期望过高造成的因素。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病情恶化,常把责任完全归医护人员。同时,当遇到与其期望的效果较大时,就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产生怀疑心理,从而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3.2 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首先,护理记录书写因素。护理记录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的,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护理的记录常常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部分患者擅自外出或离开病房时,护士不能及时获得监测记录,而往往是护士主观臆测后随意填写在记录本上。因此导致记录缺乏真实性。第二,记录缺乏完整性。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内容繁多,护理工作中往往待患者症状稍有缓解就不能持续保持这样的观察频率,造成护理记录不全。第三,护理记录不及时性。心血管患者发病通常很急,许多护理记录是在事后通过回顾补写的,这就出现记录不及时,容易出现记录偏差。以上这些问题,都容易发生医疗护理方面的纠纷。其次,用药因素。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较多,药名复杂。如果护士在用药过程中没有严格进行药物核对,或配药过程粗心大意没看清剂量,就容易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危险。再次,费用因素。由于部分患者的经济条件有限,如护理中不能及时告知各种治疗费用和药费,或者催款方法不当,就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而发生纠纷。

3.3 医院的因素。首先,费用问题。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时费用都比较高,如果护士没有将费用明细讲解清楚,或者语气不好,都会引起医患纠纷。其次,医院病房环境问题。医院环境的不理想,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再次,部分患者不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对进行检查时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和排队等,都会引起护患矛盾,甚至冲突。

4 对策

4.1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首先,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应重视对护理管理和护理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增加其专业护理知识,提高其医疗道德水准。其次,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制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鉴别能力,减少服务中的危险因素。再次,建立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等。

4.2 加强医患沟通。作为护理工作者,首先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尊重患者的感受,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耐心解答,必要时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对某些素质较低的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从而更好地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4.3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记录。医院要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使护理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病历记录,字迹工整,不涂改。护理管理领导要对各级护士的护理记录进行监督和检查,严格把关。

4.4 医院应改善病房环境。医院要为住院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患者受到医源性噪音的干扰,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同时,改善医院治疗条件,引进先进治疗设备,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

参考文献:

[1]贾俊格,姜艳丽,王素芳.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fJl.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7(24):110―111.

[2]张新玲.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内蒙古中医药,2013,29:172.

[3]Xie Hung―yan,Sunhong.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 analysis and Counterme 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