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金融形势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3:29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1

【摘要】

最近几年中,在我国的房地产、股票证券、汽车产业的带动下,再加上国家对于金融经济方面的调控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金融形势日趋稳定。但随着我国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物价飞涨,人民对于工资和房价的要求也逐步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人民币的汇率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这也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经济金融形式;认识;思考

前言

我国的经济正在迅猛地发展,经济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这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人均消费水平的带动是分不开的。可我们在看到好的方面的同时也要看到金融形势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们的目标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的金融形势越来越好,经济水平发展更加稳定。

一、目前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目前金融形势积极方面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稳步提高,经济形势也比较乐观。这主要依托于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对于经济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做出了在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指令,保证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国家还鼓励私营业主、中小型企业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和各种消费。

我国的生产要素也十分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闲置的劳动力,如果能将这些闲置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话,那么经济的发展就会更加有一个稳步的提升。同时,如果这些闲置的劳动资源都能转化成劳动力的话,那么也是促进了是国家的就业率,很好地扩大了内需。

(二)目前金融形势消极方面的分析

虽然我国金融形势总提成发展趋势,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还应该清楚认识到一些消极因素正在增加。比如:自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就已经开始下降了,通货膨胀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物价仍然在飞涨,居民也有了许多怨言。受了之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对于投资的热情逐渐消退,人们更加愿意把钱存进银行中,这种做法使得消费增长速度变得缓慢了。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冲击力很大,几年过去了,虽然已经逐渐地走出了负面影响,但整体上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三)人均消费指数上扬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价指数和人均消费指数都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人们的消费指数PID也在不断上涨,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经济市场的单向可控物价、宏观可控物价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但是人均消费指数虽然上扬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得五花八门,对于经济市场的完善增加了一些阻碍,更好的在短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客观问题。

二、在当前金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该如何调整

(一)金融政策的调整要以国家利益为主

就世界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前列,甚至说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都处于世界第一,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上来说也越来越有话语权。我们国家的金融政策应该首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这就要求了在制定金融政策上时要从国家的利益上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经验,最终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政策,使我国不断提升经济实力。

(二)金融政策要松紧结合、长短搭配

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丰富性和合理性,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相搭配,短期的政策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控制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而货币政策就需要同积极的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还要进一步地稳定房价,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而长期的金融政策是指完善我国的金融管理制度,遏制通货膨胀,鼓励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加强房地产经纪的调控

在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价有了明显回落的趋势,但随着政策的放宽,一些地区的房价又开始进一步上涨。这样的情况发生之后,国家还应该继续推行房地产政策,保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运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完善信贷政策,协助政府加强对房地产经纪的调控。

三、金融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改进人民群众关心的各项经济问题

作为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是什么?房价、车价,和税收。国家改进了这些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才能真正将经济大市场稳定下来。作为我国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把房价、车价和税收调控好,不仅是保证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完整,还能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的新发展。目前来看,国家政策实施的非常好,税收也进行了很多次改革,房价也渐渐平稳,今后还需要继续推行稳定的经济政策。

(二)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的创新技术,国家应该重视起来,积极完善创新产业链中的技术环节,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要想加强对与创新技术的投资力度,国家政府就要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拓宽贷款的渠道,加大企业的发展力度,将创新技术进行科学的运用。

(三)将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相互结合

要想使金融形势更加高效的发展,就要注意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结合起来,根据在经济市场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进行新的创新,不断发挥自身的水平,在国家经济的大市场中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加以利用和融合。也许在金融改革发展的过程里会遇到些许难关,但只要国家和企业共同联手,就一定可以共度难关。

四、结论

现如今,我国的金融形势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要想使金融形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就要求国家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了,就马上对目前的金融政策做出有效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一个质的飞跃,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2010,(08):3439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2

今后5年我国金融的发展目标是逐步改变间接融资比例过重的融资格局,加快发展股票、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但近年来,间接融资比重反而再度上升。2002年与上年相比,贷款和企业债融资比重分别上升了3.5个和0.4个百分点,国债和股票融资分别下降0.4个和3.5个百分点;2003年第一季度与2002年全年相比,贷款融资比重又上升了14.3个百分点,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分别下降了11.9、0.7和1.7个百分点。

二、全社会资金充裕:主要指标呈“三高”态势

目前货币供应量、贷款、储蓄三个指标所形成的“三高”增长态势,足以充分说明社会资金充裕。

1.货币供应量增长继续加快。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5.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M2与“GDP+CPI”增长之差为8.8个百分点。目前促使M2增长加快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储蓄和单位定期存款增长。

2.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不减。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长走旺,2002年实际贷款比预期调控目标多增4000亿元。今年前4个月,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长速度依旧不减。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余额为15.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年初高1.9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

3.居民储蓄继续增加。今年2月末居民储蓄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4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18.4%。今年1~4月,居民储蓄累计增加8275亿元,同比多增1974亿元。

三、银行间资金流动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加大资金运用

1.从人民币贷款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在新增贷款中的市场份额增大。今年前4个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加617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57.8%。

2.从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向看,国有商业银行是惟一的资金净融出部门。今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10381亿元,同比多融出1487亿元,增长16.7%。而目前资金最大需求方仍为其他商业性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联社、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四、资金配置效益明显改善:对中小企业和农业的金融支持加强

今年2月底,人民银行及时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新的中小企业标准,做好中小企业贷款统计工作。

在票据市场上,融资资金主要投向中小企业。近几年来,商业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与1997年相比,2002年末已签发的商业汇票和贴现余额分别为7347亿元和5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6%和55%。今年2月末,又增加到7774亿元和5985亿元,比去年末分别增长5.8%和15.1%,同比分别增长67.6%和84%。

运用多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当前农业贷款是新增贷款的主要部分。去年农业贷款增加1177亿元,同比多增388亿元,分别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加额和同比多增额的6.3%和6.4%。特别是“农户小额信贷”措施成效明显。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为1358亿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21.2%,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43.5%。另外,人民银行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农业银行扶贫贷款余额为929亿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为479亿元。

五、市场利率继续走低:支持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

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逐月回落,回购市场利率稳中有降。今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由1月份的2.16%和2.28%,下降至3月份的2.06%和2.04%,比去年末分别下降了0.17个百分点和0.27个百分点。

货币市场的利率走低,带动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比2002年同期有所回落。3年和5年期的凭证式一期国债发行利率为2.32%和2.63%,分别比去年同期同种国债发行利率低0.1个百分点和0.11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对冲操作力度加大

受出口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影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增加。今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美元29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成交97.1亿美元。鉴于外汇市场继续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银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增加外汇储备,由此造成外汇占款过大,基础货币吐出过多。人民银行又通过正回购和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收回资金,回笼基础货币。第一季度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1464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526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990亿元。(摘自2003年第6期《宏观经济研究》)

另据7月15日《金融时报》:到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狭义货币M1余额为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465亿美元,比2002年年末增加601亿美元,同比增加42.7%。

・资料・

央行票据与普通短债的差别

发行目的不同。央行票据实际是一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作用是实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稳定币值的政策目标。而其他机构发行短期债券主要是为了满足临时性头寸需求或调整债务结构的需要,更合理地配置自身的资金来源,加强筹资业务的综合管理。

发行规模的限定因素不同。央行票据发行规模不会受到人民银行应债能力或资产负债比例的限制,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与政策调控要求。而其他机构的发债规模则会受到应债能力以及有关法规的制约,同时,每年的发债规模须经人大审议通过后确定。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3

关键词:金融形势;银行信贷;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金融行业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平稳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服务行业的基石,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起了基本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了一系列顺应市场发展要求的金融业务,其中信贷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据统计,信贷业务占据了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的70%左右,可以说信贷业务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多年来我国银行信贷业务飞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隐藏着很大的隐患。美国次贷危机和近期我国频发的民间融资崩盘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推进银行信贷工作的改革,促进银行信贷工作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关于银行信贷工作的理解

1.银行信贷界定。信贷,即信用、借贷。 银行信贷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以银行作为中介,以有偿的利息回报为前提,将银行的部分存款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在信贷业务中,银行是独立、专门的金融中介,它区别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财务发债的国家信用、个人之间的民间信用和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信用,可与证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相结合,并将其纳入自身循环,专司存款货币经营的间接融资,货币贷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2.银行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和贷款对象。银行在信贷业务中主要起着中介的作用,是架接贷者与借者的桥梁。银行借贷需要募集资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六大途径,分别为各种存款、债券筹资、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性存款、出资人投资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其中各种存款包括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农业存款和信托存款等,债券筹资主要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和卖出回购债券,性存款主要包括财政性存款、委托存款及委托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委托贷款基金。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具体对象就是贷款对象,主要分组织机构和个人两大类,组织机构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学校,个人主要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包括一般公民和个体经营户,其中企业是银行信贷工作最主要的对象。

3.银行信贷的主要原则。(1)企业首先需要提出申请并上报与信贷相关的文件资料。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在工商管理部门办理年检手续的营业执照、由地方人民银行核发并在有效期内的《贷款证/贷款卡》及相关的申请材料。

(2)其次银行要对借贷企业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并进行审核批准。这项工作是信贷工作开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银行需要核查借贷人的相关申请材料及有效证件,对其还本付息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借贷人在无法偿清债务的情况下如何保障银行利益作出有效的分析,将上述的各项信息整理形成贷款调查报告,为银行的审批核实工作提供依据。银行在核实并审批贷款后需要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并办理有关的抵押和公证手续。

(3)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还本付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使用状况进行评估。在得到贷款之后,企业需要合理使用贷款,在此期间,银行要对企业的贷款使用情况及抵押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不法企业滥用贷款以致丧失还款能力,直至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

二、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关系着银行的利润收入。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人们常言“存款立行,贷款兴行”,可见信贷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通过对银行信贷工作进行有效改革来促进银行信贷工作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银行信贷审批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当前,信贷审批主要遵循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和贷款后检查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并不能完全规避金融信贷的风险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审批流程过于简单,极容易被不良信贷的借贷人钻空子,形成审批工作的漏洞,严重损害银行的利益,破坏银行资金流动的平衡性。

2.优质信贷市场资金短缺。房地产市场是当前经济市场的大热行业,部分银行将大部分的银行信贷资金都投放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股市属于高风险行业而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风险,一旦市场动荡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危机,如巴林银行和雷曼兄弟的破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市场出现大量的优质信贷顾客,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挤占了优质的信贷业务。

3.不良信贷案例频发促使商业银行必须寻求解决方案。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年都会产生几笔不良的贷款,为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纵观银行的不良贷款案例可以发现,不良贷款主要出现于流动资产信贷方面,改革银行信贷工作,加强银行对于流动资产信贷业务的审核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金融信贷市场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积极鼓励支持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仍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面临危机时仍然沿用被动应对的方式。例如,当前只有少数银行将风险预防评估机制引入了信贷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范围狭小、深度不足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风险意识缺乏的体现。

2.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我国当前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十分粗糙,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操作流程和制度、风险监督管理机制,这严重限制了银行信贷工作开展中的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例如,在银行信贷工作风险的来源不仅有企业本身还有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个人,不少企业管理者缺乏金融风险意识,不能合理使用贷款或本身存在诚信问题,对于来自贷款企业管者的风险因素,银行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对其进行合理排查 ,最终影响信贷程序的正常运转,为银行带来经济损失。

3.银行信贷部门的管理思想落后。银行信贷机构的管理思想落后是造成信贷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限制逐渐拓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化,一些银行为抢占信贷市场资源,一味强调信贷业务额的提高而忽略了信贷业务质量的评估,为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四、银行信贷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措施

1.在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中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了意识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银行信贷工作中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是信贷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银行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2.在信贷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实现对于风险来源的识别和分析,风险来源的识别和分析可以为银行进行准确的风险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设置风险管理预案,建立和规范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制度。最后建立风险管理的监督预警机制。当信贷业务面临风险时,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风险的监督预警,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淡化借贷人无法及时还款带来的影响,并且对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积极落实有效的追款措施。

3.优化信贷审批程序。信贷审批程序是信贷业务的核心,直接关系着信贷业务质量和水平的高低。银行要通过改革信贷审批程序,形成系统化、严格化、规范化的审批程序,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控,以防患于未然。

五、小结

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银行信贷工作应该着重强调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改革,建立起规范化、严格化的信贷业务审批流程,最终推动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进步。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4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发展;政策调整;宏观政策

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都为经济金融形势带来了很大的转变。那么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到底是如何呢?以下本文就来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式的判断分析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也使得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以下就来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经济金融形势的积极方面

从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经济还是有了一定的增长,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前期相比,增长速度是有所下降,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增长速度依然是很乐观的。而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要得力于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作用。首先,国家在充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了正确的宏观调控,放松了货币的政策管理,颁布了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其次,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市场竞争也进一步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再者,我国的劳动生产力充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劳动力支持。

2.经济金融形势的消极方面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特点,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消极面。这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国内市场中的货币并没有较好的流动运转,国内货币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通货膨胀现象,物价也在不断的持续上涨;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人们对于投资不再感到太大的兴趣,储存成为了很多人理财的首选,这使得我国的货币流通更加缓慢,消费增长的速度也有所下降;另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还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迹象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美国周期矛盾制约、欧洲债务矛盾的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艰难实施,下行风险的渐渐提升,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增长造成了制约影响,一些人对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前景无法坚定信心,保持谨慎态度,并主张继续推行一系列刺激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

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显现出了高位速度增长,形式松动迹象较为明显,虽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存款率的逐步回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扩充,预示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软着陆趋势。如何正确的审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其影响到我国宏观主体经济策略的调控制定以及经济的未来建设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应对经济金融当前放缓发展的迹象全面关注,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而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事实证明,实施宏观管理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金融形势的转变是有很大影响的,如在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较大的波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及时出台了货币从紧的政策,并建立了稳定的财务管理体制,从而帮助我国经济避免受到太大影响。再比如在2010年,为了避免市场发展速度过快造成较大的金融风险,以及避免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与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及时对货币的调控适当做出了宽松的调整,加强了银行监督管理,并推出相应的节能环保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有效减少了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1.经济金融政策的调整要以国家利益为基础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排在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在国际中的话语权相应增加。我国经济金融政策是与我国利益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基本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吸收一些先进的经济思想,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金融政策,使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能抓住机遇,提高经济实力。

2.经济政策要长短结合,松紧搭配

我国在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要充注重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从短期来说,进一步稳定汇率,有效遏制人民币升值,在货币政策中要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结合起来,同时在当前要进一步稳定房价,积极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从长期来看,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公平性原则的发挥,对于金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扩大金融主体,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松紧搭配中来看,针对货币政策要适度拉紧,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对民间投资政策要松,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由本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存在着较好的一面,也有着不利的一面,形势较为复杂。而国家有效的宏观政策调控则可以很好的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改善经济金融形势也是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的。为此国家必须要严格把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好经济宏观调控,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5

关键词:需求变动;农村金融;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075-05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Justin Yifu Lin、Feder、Lau和Luo(1989)的《中国农村信贷和农场绩效》、张军(1997)的《改革后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何广文(2001,2004)的《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和《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张杰(2003)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绩效》等系统剖析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思路;徐滇庆(2004)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应当不拘一格,应当尽快在所有制上打破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依靠市场机制,有步骤地通过试点开放民营银行;温涛、冉光和和熊德平(2005)进一步提出只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农村金融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和条件;蔡友才和陆娟(2005)认为现行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存在较大缺陷,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新构建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谢平(2006)研究了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的关系,认为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作用,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韩俊(2007)提供了比较详实的关于中国农村金融的实地调查资料;张杰(2007)从金融需求视角对2003年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进行了研究;彭克强(2008)提出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熊德平(2009)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既有文献没有充分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变性与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以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关系,提出的相关政策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动态变化。

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生嬗变,农村金融需求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农村金融体系应当顺应、适应并有效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金融部门作为一种服务部门,农村金融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有效地满足现实的与潜在的农村金融需求,高效、可持续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本文基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变性而衍生的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变性,根据现实的与潜在的农村金融需求,讨论需求变动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构建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提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方向。

二、需求变动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定位

(一)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

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的基础功能。当前,农民的金融需求主要是生活性金融需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应当充分正视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理由有三:(1)农民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在农民没有生活保障、没有解决生活问题、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农村的生产性金融需求是较难诱导的。当前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支撑着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主要市场份额。(2)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背景下,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成为平滑农民生活的必要补充。这种金融供给具有部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一定隐性政策性金融的成份。对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部分优惠政策和利益倾斜。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政策的执行者,在现实情况下,农村金融无法回避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3)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商业金融空间。通过有效满足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可以分享到城市和其他非农产业的经济剩余。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农民数量巨大,农民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形成的商业金融空间是巨大的。

但就目前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运行绩效较差。当务之急应当进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创新,提高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二)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核心功能。其理由有二:(1)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村生产模式的改变,依赖于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村优势产业链的形成,这是当前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大局。作为金融服务部门,农村金融应当服务于这个大局,应当为诱导可持续增长的农村产业提供便利的、充裕的资金供给。(2)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优质的农村产业,就不会有丰厚的经济剩余,农村金融的利润空间就会变得狭窄。农村金融只有扎实地服务于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农村金融才能真正在农村“生根”。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的生产性金融需求的诱导作用较弱,其生产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当前农村金融应当将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作为最重要的使命。

(三)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

有利于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本质功能。农村经济增长最本质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分工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亚当,斯密(17761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对劳动分工的促进,并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杨小凯(2003)认为,“发达的城市和不发达的农村最大的区别就是分工水平的差异”;“如果投资不是用来发展适当的分工模式和提高分工水平的话,则投资于物质资本品、教育或研究并不能自动地提高未来的生产力。因此,围绕资本概念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投资多少,而是什么样的分工水平和模式被用于机器、教育以及研究的投资上”。旧有实证研究显示,金融通过促进分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是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应当以提高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为导向,为劳动分工的演进

与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发展提供适宜的金融环境。

新形势下,改造传统小农经济,深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分工促进功能,提高农村金融的运行效率,农村金融应当将资金配置到能够促进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领域。

三、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新形势下,由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复杂性,农村金融体系既要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同时又要有利于诱导生产性金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还要有利于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构建一个涵盖政策性的、合作性和商业性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全面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在新形势下,必须全面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承担着执行政府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任务。由于农民市场地位的弱势性、农业行业发展基础的脆弱性、农村多数基础设施的公共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对农村给予扶持,尤其是金融扶持,才能使城乡发展实现平衡。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城乡发展问题上选择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让农村支持城市发展。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财税政策和城市偏向的金融体系,将农村剩余转向城市。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而农村发展却缓慢迟滞,城市反哺农村时不我待。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的市场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在平等的市场条件下,由于农村的金融市场势力本身较弱,金融的“嫌贫爱富”特性将会进一步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政府必须伸出“有形之手”,建立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给予农村适时、适度、适量的金融扶持政策。

健全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有效、可持续地满足农民生活性金融需求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保障性的生活性金融服务是必要的补充。由于这种金融需求的性质不同,成立单独的生活性金融服务机构是十分必要的。(2)以扶持农村产业发展为重点,创新促进农村产业分工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健全满足农民生产性金融需求的政策性金融体系。(3)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融资制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便利,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二)全面完善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

农村合作金融是指按照合作原则,以股金为资本、以人股者为服务对象、以基本金融业务为经营内容而形成的金融活动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金融合作组织。其在组织和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参加原则、门户开放原则、集股纳费原则、照章开业原则、民主管理原则、自我服务原则、自我约束原则、盈利分配原则、自负盈亏原则等。农村合作金融是满足农村弱势群体融资需求的重要保证。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实践证明,合作金融对适应分散的农村小生产者具有诸多优势。几乎多数国家都将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培育的制度基石。在新形势下,组织个体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经济,提高他们的市场势力,发展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是十分关键的。由于金融的嫌贫爱富特性,农民们通过互助合作,才能更好地享受到真正的金融服务。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全面完善合作性农村金融体系。

全面完善合作性农村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坚持合作金融的合作性质,减少政府对合作金融的过度干预,尤其要改变“官化”的倾向,强调合作金融的产权归属入股主体,其收益和服务应当由人股主体占有;(2)强化农村合作金融的产业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与农业合作组织的结合,将农村合作金融引导到促进农村专业化生产的轨道上来; (3)国家要从政策层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多方面的支持。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要成为国家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金融载体。

(三)加快构建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

农村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农村区域以商业性银行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服务等货币信用业务的商业性货币资金配置活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在新形势下,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农村产业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农村的经济剩余会越来越多,农村商业性金融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地域区分的商业性金融体系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城乡商业性金融体系也会走向融合。因此,在新形势下,逐步形成城乡商业性金融市场的对接,推动城乡金融经济一体化,加快构建农村金融商业性体系势在必行。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加快构建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快农村商业性金融组织的建设,催生一批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的农村商业性金融组织;(2)强化农村商业性金融运行模式创新,设计真正适合于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专业化生产的金融产品;(3)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综合性的农村商业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挖掘商业金融市场空间。

四、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方向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方向已经确定,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大力推进农村微观金融组织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在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下一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变性与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以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关系。具体而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方向包括两个方面。

(一)增量创新:正确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成长

为了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市场竞争氛围,加强农村金融组织的“增量创新”,建立一批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自2006年年底中国银监会颁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之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各地相继组建,一批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正在快速成长。目前,中国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成长,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新”要重点体现在经营管理模式上,要促进农村金融管理运营模式创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应仅局限在“新”的形式上,否则将会导致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村镇银行为例。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但目前村镇银行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在社会认知上、目标定位上、主发起人资格限制和管理

方式选择上、可持续发展方面、经营环境上、经营风险分散机制上、存款人利益保护上、支持政策方面、监管保障上还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从第一家惠民村镇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呈现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在具体经营管理模式上和金融产品的供给上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无明显的区别和创新。由于村镇银行本身资产实力弱,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占据了大部分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相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明显实力不济。二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新”要突出体现在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上,要促进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的形成。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主要局限在信贷市场方面,诸如农村保险、农村信托、农村租赁等金融行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农村金融服务的真空领域。要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的“真空领域”扎根创业,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构筑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二)存量改革:重点培育农村金融组织胜任特征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6

【关键词】财政金融 审计工作 适应形势

众所周知,财政金融审计工作是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占据着不可轻视的地位,不仅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还对于我国整体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财政金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也给我国财政金融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阻碍和挑战。能否及时发现这些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此处理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财政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财政金融审计队伍

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财政金融审计队伍是确保审计工作发挥最大作用的基础,毕竟一系列的审计工作最终都要由具体的审计人员来完成,如果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审计工作出现错误,进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最终有助于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纵观目前的财政金融审计队伍,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审计工作人员的主体大多是科班出身,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具体的审计工作已经发生变化,而这些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知识更新能力较差,故很难适应新的变化。虽然审计部门也加大了对年轻审计人员的应聘力度,但是由于大部分的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对有关的审计技巧和法规都不太熟悉,束缚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财政金融审计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财政金融的体制机制是确保其真正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保证,然而纵观我国的财政金融审计,可以发现目前的财政金融的审计工作不仅独立性较差,并且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审计观念的束缚,仍然对审计工作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从而忽视了应该明确更多的经济责任的问题。一方面,审计工作要接受业务上的上级审查,一方面,在行政上还要接受的政府领导,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无法实现彻底的资产清算和核查工作,审计工作成为一纸空文。

(三)不合理的财政金融审计机构

不健全的财政金融审计体制直接决定了财政金融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从而剥夺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正因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最根本最本质的特性,因此,审计工作应该具备较强的权威性。然而由于相关人员的审计观念陈旧和审计意识淡薄,致使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极为不合理,使审计工作严重缺乏严肃公正的性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审计不公正现象的出现。

二、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财政金融审计工作

(一)不断培养财政金融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硬的审计专业技能是保证审计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要想不断提高财政金融审计工作,首要措施应该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审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才能使财政金融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人员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选择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和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应聘人员,从源头上保证审计人员的质量。同时,不能忽视对现任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一般来说,这些审计人员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其跟上社会经济的形势,应对新变化。

(二)创新财政金融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新的社会形势下,财政金融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应用,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这给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方法提供了借鉴,在财政金融的内部建立相应的审计操作平台,进而逐步完成审计过程,是目前财政金融审计适应新形势的关键。审计方式也逐步由单一的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审计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审计方法的改变有助于化解审计部门内部人员的矛盾,此外,还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推动企业的大发展。

(三)拓宽财政金融审计的思路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风险社会,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审计部门应该不断拓展财政金融审计的思路。首先应该明确审计目标,企业应该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进而为审计工作提供重点;其次应该对审计业务进行创新,在关注传统金融产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电子产品等的创新,注重将财务经营和收支审计等工作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不断推进财政金融审计的信息化进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是目前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忽视的事实,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对企业财政金融的信息管理,进而不断实现财政金融审计的信息化,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财政金融的审计工作,是新时期企业成长壮大的必然选择。审计部门应该加大对相关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并不失时机的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推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国家财政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工作,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科技的进步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形势下,需要国家和各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不断做好财政金融的审计工作,从观念上充分意识到审计的重大意义。总之,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国家财政金融的审计工作也应该积极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金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问题 对策 新形势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国内涌现。根据目前官方对于企业设立方面的信息,新注册设立的公司中,有90%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往往具备了以下的一些特点:资金量不大,对于成本的控制较为严格;随着企业的成长,对于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认为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进出口额、税收分别占60%、70%、50%以上,就业方面75%以上是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服务价值和最终产品也非常巨大,总之,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然而,继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物价上涨较快,人力资源成本也上升较快。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这一系列经济运转的过程中受到了的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开始面临众多的冲击和挑战。由于这些的影响,当前中小企业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许多中小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成本增高,融资又比较困难,致使资金链断裂,造成1万多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影响更多的是一些出口型中小企业。 

在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可以说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从而导致资金链运转不流畅,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资金放贷的机构在风险意识的驱动下以及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竞争激烈形势下,更加注重资金的贷款和审批程序,更加加强了融资的控制,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现象更加突出,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加剧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产销不畅,即出口受挫,订单减少。加上由于从现在来看这样的形势还是尚未见底,多数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厂商为了减库存策略而采取少订货,导致中小企业订单锐减;这就导致中小企业成本增加,而效益则下滑。伴随着物价上涨和一些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众多的产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中小企业为了满足生产就需要储备一些比原来同规模生产更多资金,加上用工成本逐步上升等影响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而产品的销售和开发却不容乐观,在当前形势下问题更加突出,其中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构建畅通的融资渠道又是缓解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 

二、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内源融资状况 

为了适应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中小企业必须具有经营灵活、变化快捷的特点,因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自身提高积累能力,以对市场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创办中小企业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连一点本钱都没有,或者仅有极少量的创业资本而把大量的资金需求量寄托于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那么企业的生命力也是难以持久的。我国现有的组织结构简单;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对象单一的中小企业融资大都依靠自我积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但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的内源融资状况则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计提折旧费率偏低等问题。 

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以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成都、绵阳、乐山三地601家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的调查显示,企业内部自身积累78.1%、向银行贷款9.65%、民间借贷5.07%、商业信用3.25%、其他非正规融资3.93%。这组数据说明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内源融资。 

(二)外源融资状况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8

关键词:金融监管 综合经营 功能性监管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之下,金融行业逐渐向自由化与创新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综合经营是当前社会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的实践可以证明,综合经营有利于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国内外的金融业监管体系变革工作的进程。在新形势的驱动下,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必须以综合经营为必然途径。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完成我国金融行业进行发展的需求,使得我国金融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

1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会议的召开并没有周期性与规律性,并且,由于其不具备公开性使得监管协调会议的权威性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无相互约束的权利与义务,三者并没有资源共享的平台,这就使得信息资源无法进行及时沟通,严重影响着金融监管工作的进行。

1.2 对金融风险控制存在盲区

当前,在对金融行业的产品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对于跨行业的金融产品缺乏明确的权责分类与定位,这就使得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各个监管部门出现责任不明,重复监管,甚至是无人监管的情况,严重影响着监管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主要三家监管部门欲进行对各个产业根据业务的性质与特点分类经营与监管,在进行分类监管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弊端,如缺乏监管主体等问题。

1.3 对金融的创新缺乏有效支持

金融行业的各监管部门为提高金融监管效率,欲主张进行分业监管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具体的兼顾工作过程中,监管部门意图控制其所监管的金融单位的经营范围与内容,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的产品采取抗拒的态度,以期减少监管的工作压力与风险,通过实践可以证明,该种方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无法得以有序的综合经营,在全球的市场经济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底端。

1.4 金融全球化趋势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

当前,无论国际与国内的金融体系都具有不稳定性,在当前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形势之下,市场的竞争也就愈加激烈,因此,各金融行业为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断拓宽自身的经营范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其所经营的产品与经营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开拓其经营范围,这就使得全球的金融体系的风险性日益增长,金融危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就日益严重,金融行业的交易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由此可以得出,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增加了我国监管部门的工作难度。

2 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变革路径

2.1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协调小组,监管的主体主要是由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以及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等部门构成,在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金融监管协调小组应当由国务院的专管领导进行直属领导,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当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协调小组与金融协调委员会(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人民银行、财政部组成)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各监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对于金融行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制定有效的策略与决定,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完善,建立健全的沟通协调机制。

2.2 建立健全的主监管制度

在进行实际监管的过程中,为避免各监管部门出现权力争夺、监管内容重复与交叉的情况,应当通过法律的制定来对各个监管部门的职权进行明确规定,明确规定其监管范畴与监管力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各个金融行业的不同性质与特点进行分类,并确定其直属的监管部门。在明确规定各部门的监管职能的同时,也确定主要监管部门的地位,与此同时,加强主要监管部门与附属监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方面日常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此期间,应当建立应急事件的绿色通道,将具体的操作程序进行简化处理,在实践时根据以上原则,对于监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的补充与完善,以推进金融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

2.3 完善功能性的监管

借鉴先进的功能监管思想,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全程监管,有效规避风险并且完成市场公平竞争的目标。在金融行业进行综合经营的形势下,对金融行业的全程进行科学的风险预测和监管,以避免金融行业中过多风险的堆积甚至是金融危机的出现。在具体的金融行业中,具有不同的经营产业类型,而不同的产业类型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相同或类似之处,这就使得监管的难度加大,因此,必须完善功能性的监督,根据功能监管的具体理念,根据具体问题给予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推动稳定的金融秩序。

2.4 加强监管能力的建设

如上文所述,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综合经营的方针使得当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日益复杂,监管难度也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必须立足于宏观的视域,拓宽自身的监管观念。与此同时,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对金融行业综合经营过程以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监测,以得到对当前金融行业综合经营过程中所面对风险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地分析与排查,从而完成有效规避风险的目标,在相应的工作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总结。并且,应当加强金融监管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对监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的业务能力,强化其道德观念,从而将其培养成为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完成当代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所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建立健全的主要监管制度、完善功能性的监管以及加强监管能力的建设四个方面进行监管工作的改革,根据功能性的监管理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进行有效的进行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武钰,赵然.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变革研究[J].中州学刊,2013(10):43-47.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9

什么叫“国际金融中心”

什么是国际金融中心,尽管存在许多不同的论述,但其基本内涵是确定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各类金融机构高度集中,金融资本市场具有相当规模而且较为完善,金融活动与交易相对其它城市更为密集且更有效率的国际化金融城市。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纽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士、东京、卢森堡、新加坡、香港等。作为一个重要或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与环境,其中包括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健全的法律制度、有效的市场运作规则、可靠的信用体系、没有外汇管制或管制比较松动、发达的货币信用制度、金融机构聚集度较高且有一定规模和效率、交通和通讯发达快速便捷等等,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依托条件。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是北京必须要走的路

首先,是首都金融产业进一步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北京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将形成一种巨大的汇聚效应,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高端金融人才参与到北京金融业发展的进程中,会对首都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优化升级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首都金融业的组织体系、业态分布、市场环境将会发生全新的变化,一旦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得以确立并付诸实施,不久的将来,首都金融业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是加快我国经济金融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区域经济日趋融合和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北京是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本的“血脉之源”,只有充分利用好北京的首都地位和作用,把首都北京打造成国际化的金融之都,才能把首都金融的巨大能量发散到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才能完全打破目前区域间金融业分裂发展的局面,加快国内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最终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此外,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及合作、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需要。当今世界金融市场已经越来越相互依赖,联系紧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其他城市无法效仿和超越的,中国需要北京成为国际化的金融大都市,成为联系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中国金融业可以利用北京这个特大型城市的平台进入到国际市场,通过国际竞争得到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入到中国,世界性的金融资源被吸引过来并在这里重新配置,这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北京究竟靠什么来担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北京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客观来说,既不算超前,也并不落后,符合首都金融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来看,北京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城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独一无二的金融决策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是金融业的灵魂,在当今时代,谁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谁就掌握了产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制高点。未来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金融业发展的胜负之分,高下之别,就发生在信息产生的源头,就取决于信息产生的一瞬间。而北京作为全中国的金融决策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部门“一行三会”,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和三大保险公司、两大投行以及国内大型期货公司,还有众多央企和金融机构总部都在北京,在信息的汇集和过程中的巨大优势,成为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筹码。

第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人才是金融的核心。北京在人才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最坚实的支撑点。据专家统计,按照目前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一般标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从业人员要占到就业总人数的10%以上,这成为国内城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最大瓶颈。而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专家学者数量众多,在高端人才的储备和形成上占据明显优势,在国际化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北京最有实力突破人才这个关键的一环。

第三,首都金融业实力雄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北京金融机构总数已经达677家,超过上海等其他城市。2007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2.5%,是全国各大城市中最高的。截至去年底,北京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7万亿元,占全国的9.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9万亿元,占全国的7.2%;北京地区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20.4万亿元,占全国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53.4 %;2007年北京地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8.1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5%,保险密度为3099.3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资金清算中心,人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人民币清算占全国的38%,外汇清算占全国的50%。总之,首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已经为北京建设发展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城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四,首都金融发展空间布局日益完善,为建设国际化金融中心城市提供了充足而优越的承载空间。在《意见》中,北京市明确提出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是“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各个金融功能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可以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从前台到后台的全方位服务。北京市目前正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随着各个金融功能区建设的协调有序推进,这些区域将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北京聚集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服务,成为金融机构适宜的聚集区。

第五,金融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金融环境的改善也是北京金融发展的一个亮点,这也是北京建设国际化金融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2005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一整套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政策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在京发展聚集,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企业重组改革、金融风险处置工作不断取得进展,金融宣传推介和展览展示平台不断发挥积极作用,首都金融中介服务环境、社会信用环境、金融安全环境、金融开放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北京市在积极营造上述环境的同时,正在不断优化金融监管环境、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的金融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日益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北京要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还需要创造很多条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应当加大吸引和培养金融人才的力度。

正如上文所说,一般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从业人员要占到就业总人数的10%以上,目前北京金融从业人员比例仅为2%,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还相距甚远。北京必须进一步优化首都金融人才发展环境,着重加大对金融高端人才、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金融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金融人才的政策措施,完善金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的激励机制,为金融人才在京聚集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培训、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应当加快多层次的首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就资本市场而言,上海的优势是明显的,目前上海基本上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上海的优势恰恰折射出了北京金融业发展的不足。但是,这不能抹去北京曾有过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早在1918年和1950年,北京就曾两次出现过证券交易所,对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不能说明北京未来就不能建成强有力的资本市场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交易活动对有形的交易场所的依赖性下降,虽然北京目前并没有场内证券交易市场,但是这并不影响金融机构在北京聚集和开展各类交易活动。据统计,北京已成为目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最大市场。北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支持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做大做强产权交易市场,并将着力推进北京石油交易所等7个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加快形成首都特色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一旦这个体系得以完善并有效运转,北京所具有的金融市场整体规模、资本体量、金融辐射力和对经济的能动作用将会大大增强。

金融功能区的环境有待改善,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国际性的知名金融机构总部的入驻,而金融机构对环境因素普遍有较高的要求。虽然目前金融街、CBD等金融功能区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功能区内的文化氛围还比较欠缺,高档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明显不足,交通组织体系还不发达,与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无法相提并论。因此,北京市应当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功能区的设施配套和服务功能,改善交通组织,搭建信息平台,降低金融机构入驻和运营成本,提高金融功能区的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

当前的金融形势篇10

关键词:经济结构优化;金融服务贸易;战略价值分析

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的多元化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趋完整,能够提供的服务日益繁多,而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就是服务类经济,基于与全球经济发展接轨的考虑,我国应当重点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并将之提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里程碑加以重视,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不仅仅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路径,更是我国从一般服务经济转向金融服务经济的战略性大计,纵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相比较之于之前的经济增长保八的增长率而言,当前经济增长速率已不能继续维持在如此高的增长率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在新常态的经济状态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我国现阶段可以采取的相对理性的经济措施,而发展金融服务外贸首先可以加速我国金融外贸产业的结构升级优化,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优化,最终将积极作用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之后的经济贸易带来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经济结构优化中金融服务贸易的战略价值有一下四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逐渐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发展,一系列新兴行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新生并且扩张,一些服务性活动也被赋予了可贸易性,于是,金融服务贸易业务应运而生,世界贸易相较于过去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自然禀赋的服务型贸易逐渐转向了以知识技术型为基础的新兴服务贸易,尤其是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国际上这类趋势愈加明显,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顺应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趋势,加快本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发展,在这样的国际大潮流面前,跟上世界经济的脚步,是我国当前金融服务贸易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在当前国际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借助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开拓创新,力争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全面走在当今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大乐观的是,就我国目前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现状(本文以宁波市为例子进行说明)来看,正在经济发展期的中国,与世界其余各国相比较,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在国民经济体中所占据的比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纵观我国产业结构特点,存在着产业结构落后甚至有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是我国目前面临的艰巨挑战,在此艰巨挑战之下,我国要做到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升级优化,就应大力扶持第三产业(譬如金融业)的发展,而金融服务外贸就是手段之一,所以,发展该项产业的确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认为,我国要借助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实现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第一个要做到的是学习和借鉴,在发达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已经拥有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外贸行业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加以借鉴,从而带动我国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提升在国际中的经济影响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而言,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达到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国家战略分析及结论。关键词:经济结构优化;金融服务贸易;战略价值分析的金融服务外贸产业的发展。理论上讲,加快金融业与国际贸易产业的融合与互动,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将形成服务产业链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第二,当今社会世界各国贸易发展十分迅猛,金融贸易化在各国的服务性新型贸易中所占的部分也越来越重,毋庸置疑的是,一国贸易水平在现阶段都集中在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中。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应当尽快发展该产业,因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外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这种战略价值的一点重要体现就是能够极大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我国处于经济型常态下的区域经济新型发展。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代表性体现。金融服务外包有很多定义:根据服务内容可以分为金融服务业务流程外包和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最常见的是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性外包服务占据着全球该项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按照服务供应商的地理分布来划分,可以分为国内服务外包和离岸外包服务。由于该项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竞争力由此得以提高,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发达国家的该项服务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参与国际化金融服务业的主要手段。直到现在,各国通过金融服务外包形式实现的金融服务贸易已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对于我国而言,同别的行业相比,金融贸易对GDP的贡献要远远高得多。从成本上来考虑,金融服务外包在各方面(乃至环境保护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金融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我国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能力,以赢得我国在国际化竞争中的优势领先地位。

三、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基于宁波市金融服务贸易现状

1.我国现代服务业总体状况综述当今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金科玉律是:第一产业(主要为农业)表现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下降,然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表现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率持续上升。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其中大量劳动力先是从农业等产业转移到工业等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移到服务业领域(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现在已然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核心国民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局面。从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个国家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资源开始朝着一体化的配置方向发展,众多发达国家其国内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在本国市场开始持续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金融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行业,是我国服务业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的改革。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通过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有效推动形成我国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一种新思路,一种新途径。2.宁波市金融服务贸易业现状从2001到2015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宁波市金融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规模整体偏小、服务水平整体偏低,这种现状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为微弱。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宁波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的主导产业长时间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宁波市的生产结构有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但是金融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宁波市现阶段在这方面发展的动力相对不足。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国内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就自然有了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作为全国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宁波市,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会相应影响到服务贸易的发展。(1)宁波的港口优势在发展金融贸易服务业中还未充分发挥。宁波市拥有巨大的天然港口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在宁波市发展金融服务外贸行业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宁波市政府主要将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运用于港口沿岸发展,并未将外贸理念与港口发展相结合,所以说,宁波的港口优势在发展金融贸易服务业中还未充分发挥。这一点应该引起宁波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且予以建设,使之成为宁波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关键点,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经济优势,切勿使宁波市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闲置浪费。(2)目前宁波市政府也存在缺乏金融与外贸结合的意识形态局限,从部分运作机制上看,宁波市政府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与完善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而这些组织在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又是必须存在的,此外,宁波市政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十分缺乏,导致部门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徇私现象,以至于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没有统一的市政部门内部协调机构,则会导致行政体制不顺,部门工作力度小,协调。从立法层面上分析: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全口径统计与监测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所缺乏的,有关外贸部门缺乏相关立法。

四、加大人力资源转型力度,形成我国人力资本的新型格局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人才市场上劳动力趋于饱和,市场并不缺少一般的劳动力资源,所以,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主要招募人士主要集中在以金融人才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和服务技术密集型人才。在我国积极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行业,为我国金融业注入国际化的发展活力,将我国高端的劳动力变为最具创造力、竞争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创新性高端人才,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人力资源类型。这一点也是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所在,笔者认为,从这一点上来讲,对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大力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推行的国策是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国策的全面推行,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全面转变,试想,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技术型金融人才,必将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21世纪最为可贵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我国目前最为缺乏的也是人力资本,所以,本文认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行业有利于转变人力资源类型,形成我国独有的智慧人力资本,众所周知,金融服务贸易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外贸将使得我国金融外贸产业乃至其他产业的人力资源将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政策建议

如何深化推动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是政府和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与金融有关的贸易政策还是与贸易有关的金融政策,都应该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业的行业特性与发展需要。1.政府角度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和严格推行需要政府做到以金融支持为核心。政府在制定相关金融外贸政策或产业政策时,需要重点关注资金的支持。例如,鼓励金融市场降低门槛,提供新能源的发展,技术研究和发展需要的相关企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规范和引导外商投资的流动,鼓励资本流动,积极鼓励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国内大型企业等等。2.企业角度在目前世界范围内金融服务外贸产业竞争压力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国内金融服务外贸企业应该以创新性产品的研发为切人点,重视企业非价格竞争力的发展。在今后,生产外贸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的企业将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对产品的不断深化发展,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

六、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提升在国际中的经济影响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而言,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达到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国家战略分析及结论。总之,在经济结构优化中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我国金融外贸相关产业的逐步完善,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近,严格的金融规制已经在我国很好的实施,到那时,我国的金融服务外贸产品在国际上将有很强的国际环境竞争力,而不是由国际市场中的贸易壁垒所阻挡,进而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因此,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逐步建立严格的金融规制政策体系,而且还需要相关企业的创新意识,方能使得中国的金融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充满创新的生机与活力,方能使得我国金融服务外贸在真正意义上为我国的经济增添一抹亮色。

作者:朱李娜 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政华.当代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