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状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8:04:49

当前状态

当前状态范文篇1

关键词:碳纤维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碳纤维是以碳元素为主体(碳质量分数在90%~95%)的高分子纤维,是一种新型非金属材料,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根据所采用原料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聚丙烯腈基(PAN)、沥青基和黏胶基碳纤维。其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泛的是PAN基碳纤维。

与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与传统高性能材料相比,它具有最高的比强度(是一般金属的3-5倍)和最高的比模量,特别是较高的热稳定性(空气中400C缓慢氧化和在2000C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碳材料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是其他主要结构材料(金属及其合金)所无法比拟的)和化学惰性,使其具有耐烧蚀和耐腐蚀的优势。此外,碳纤维还兼具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是一般金属的1/4-1/5)使其成为减重、增强的最佳材料;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1]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作为一种先进的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模量高、比强度大、热膨胀系数低、耐高温、耐热冲击、耐腐蚀、吸振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2]

1我国碳纤维制品产业国际贸易现状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开始研制CFRP体育运动器材。1983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研制的CFRP羽毛球拍,1987年研制成功碳纤维,玻璃纤维混杂增强环氧树脂的蜂窝夹层结构四人皮艇。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劳动力低廉等原因,台湾逐步把劳动力密集,污染严重的CFRP体育器材制造业转往大陆沿海地区。例如,台湾80%的高尔夫球杆、40.50%的网球拍、羽毛球拍,60%以上的自行车架制造业转移到深圳、东莞、福州和厦门等地;一些发达国家也把该种体育器材制造业转来中国。例如,韩国把其大部分CFRP钓鱼杆制造业转来中国天津、威海和宁波等地。据统计,2002年国产CFRP钓鱼杆、高尔夫球杆、网球拍、自行车等已分别占到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60%、60%、75%、65%。这些CFRP体育休闲用品所消耗的CF量,约占当年世界CF消耗总量的16%。然而,由于国际CFRP体育休闲用品已处于饱和状态。[3]

向宇宙空间发射物体需要极大的推力,重量的减轻将会带来极大的效益,此外宇宙空间温度变化剧烈,要求材料耐热、耐低温及尺寸稳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比较理想的材料。因此在人造卫星的主结构、天线、太阳能电池帆板、航天飞机方面均得到应用。由于航空航天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材料性能,不太考虑材料的成本,因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才得以被做为不可缺少的材料进行研究开发。

1995年美日共同开发的B777飞机上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己达到24%,至于新一代直升飞机,其旋转叶片及机身几乎全部是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随着碳纤维增强塑料性能的提高,它在航空领域特别是大型民用客机上的应用将会日益增大。

正是因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军事上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碳纤维原丝一直是作为军事资源而言,其技术引进和货物贸易也是受到碳纤维工业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限制的。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2006年,碳纤维制品出口总额为6039.1343万美元,进口总额为3015.9312万美元,我们可以得到我国的碳纤维制品的出口大于进口,保持贸易逆差,但是从单价和数额上我们可以看见,我国碳纤维制品进出口的格局是因为数量上的限制,进口的单价高于出口的单价,进口的数量远远少于出口的数量,这说明了一方面发达的碳纤维技术国家对我国进口碳纤维制品有所限制,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贸易逆差在于碳纤维制品的加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对环境污染的较低成本代价将碳纤维制品的生产设在中国,以较大量的加工厂的模式完成碳纤维制品。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碳纤维制品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近年来,我国的碳纤维市场发展很快,今年可望达到1200t-1500t/a,大都由日本、台湾省台塑和韩国产品所占领,最近美国产品也开始打入中国市场。此外日本的三家原丝小丝束已输入我国东邦也在设法找渠道输入,这对暂无国产合格原丝的碳纤维厂家来说,无疑是个机遇,因为其售价低于国产品,而性能和质量好但它对生产原丝的厂家和即将引进原丝生产线的企业来说,又是严峻的挑战,迫使他们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成本,不然会有一定的风险,除非是自己消化掉并发展下游制品。

2、对于我国碳纤维制品进出口贸易的思考

碳纤维制品和我国大部分劳动输出型产品一样,都存在着只是国外的代工厂的问题。正如郎咸平所言:“事实上我们制造的过程当中,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动。”碳纤维虽然被冠以高科技技术产品,但在掌握了这一领域的技术范畴来看,中国的逆差实际上是以低廉的人力成本,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换来的。而改变这一状况最基本的就是要加速我国碳纤维制品的技术研制和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的研发。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一国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单纯的比较优势不能形成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几种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关键。但现在总体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还主要体现在由低人力资源成本主导的劳动密集性进出口产品上。因此,面对保护期之后多元而白热化的国际竞争市场,我们应当在发挥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提升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新形势。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在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中,一国的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一国竞争优势的取得最终落实到其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改善之上,所以我们可以从我国的产业布局整体来把握竞争优势。

首先,整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基本上还是一种外延粗放以规模取向的简单增长方式,与国际竞争力提倡的以效率、质量、环保取向的内涵集约式增长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整合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经济在高效率水平上运行。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抢蛋糕”,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次,着眼区域经济,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将那些产品关联性强,价值链长的产业通过整合,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内部技术外溢、资源共享达到成本降低,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积极引导,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存在有技术外溢和“干中学”(LearnbyDoing)的效应,但是我们仍然要强调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而这正是我国当前国际竞争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产业化,来发展自己国家在未来具有竞争能力的战略性产业。

从技术上而言,制约我国基碳纤维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原丝质量差和无高精度的碳化装置,国家“十二五”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或“863”计划应紧紧围绕此项重点同时也要配套考虑辅料问题。此外,如何正确处理大丝束和小丝束基碳纤维的关系,也是我国业界十分关心的问题[4]。

大丝束碳纤维无疑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对传统材料和许多产业的更新换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考虑到我国目前还处于开发初期约95%以上的市场仍依赖于24K以下的小丝束碳纤维,特别是军工急需的碳纤维100%为小丝束。从国际上看,目前小丝束的市场仍占居优势,而且目前世界需求量最大的T300档次的碳纤维正迅速向T700性能水平过渡,土木建筑和体育用品用的碳纤维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的12KT700型产品而大丝束碳纤维的强度指标4.9Gpa是很难达到的,而且其性能离散系数要比小丝束大这就决定在一些高科技和军工领域以及事关生命安全与要求长寿命的应用领域,仍需要小丝束碳纤维。有些重要的工业领域如土木建筑虽然也可以选用大丝束碳纤维,但加固层数要比采用同样性能档次的小丝束碳纤维要多,才能达到相同的加固水平从而抵消了其价格低的优势。为此在今后相当时期内小丝束碳纤维仍将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当前状态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30%,农产品商品率达20%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至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尝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尝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潮,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总书记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

尽管经过努力,我县农村教育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经过不断的交流引进、在职培训、结对帮扶,农村教师整体状况有所改观,但是仍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在师资方面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其一,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多数进了城里的中小学,而农村中学培养出的骨干教师又很容易被县城学校和完中挖走,形成中学再从小学挖人不良循环;其二,中小学由于生员锐减,教师数显得过剩,不少未到退休年龄教师逐步转岗到工勤岗位,而师范院校毕业生难分配进来,阻碍了教师的流动,教师队伍不能呈现“活水”状态;其三,教师表现出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迫在眉睫,但因为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外出参加培训机会相对少等原因使教师在职学习、培训举步维艰。这就形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结构不合理并呈现出这样几多几少状况:老的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高的少;领工资的多,能讲好课的少;用非所学的多,教其所学的少。

二是农村学校中科研与教学脱节依旧未有很大改观

教师的专项职业技能要求相对低,似乎人人都能上讲台做教师。其实不然,真正好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必须依赖教育科研,这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是“经验型”、“辛苦型”的,“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在农村少之又少。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存在着应付现象。农村中小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单纯追求考分、重视升学率,轻视学生思想道德,弱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点更为突出,由于生源少,教师平均任教课程多,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学设施不全,教师在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方面更是比较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偏多,表面上看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差多少,但是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一个家长曾反映,老师教法单一,苦练题目,反复灌输,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度过。他的孩子还是优秀的,但是同样在三天内被老师要求做同一道数学题7遍,结果表面上看全班学生都会做这道题目了,教学质量似乎达到了,但学生却对这种方式生厌了,对老师离远了,师生关系不和谐了,进而厌恶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

三是群众对农村幼儿园保教保育质量不满意

我县从年开始对全县幼儿园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目前,全县乡镇农村集体幼儿园已经改制为民办幼儿园。农村老百姓对目前农村幼儿园的工作不是很满意,甚至导致了非法幼儿园的出现,影响了全县幼教事业健康发展。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农村老百姓对幼儿园的高收费不满。(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后的民办幼儿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按办学成本收费,故收费标准比以往高。)少数老板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套用企业做法,开展各级各类兴趣组收费,加重家长的负担。甚至有少数少数幼儿园克扣幼儿伙食,所提供给幼儿的点心、午餐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证,让家长很是心疼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幼儿。

更主要的是农村老百姓认为幼儿园费用提上去了,幼儿园保教保育质量没有同比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

1.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改制以后,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公办教师纷纷离岗转入小学或其他岗位,现今农村民办园的教师主要有幼师职业班和初高中毕业生组成。然而这个群体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普遍不满意,觉得她们工作付出与工资待遇不成正比,自我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工作懈怠,不思进取,直接影响到从事幼教工作的责任感、质量性。

当前状态范文篇3

一、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

影响孩子身心快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其次是自我认知和理想信念。通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家庭对孩子的直接作用最大。被调查学生中。很喜欢自己的家,76.5%孩子认为全家人相处很好。只有2.3%学生表示不喜欢。当问到否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或者玩时,45%学生给出了很喜欢的答案,41.3%认为一般,也只有13.6%学生说不喜欢。面对一道假设提问:要是自己是人家的孩子该多好时,只有6.1%学生说是可见,市中小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依恋感还是比较高的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生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重要。74.9%学生表示得到老师的表扬会很开心。学校会很难受,12.2%学生表示因为跟老师发生过争执或矛盾。通过调查,市妇联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很在乎老师对他评价。同时,也很在意自己的考试分数,61.3%学生感觉每次考试都会非常紧张,怕考砸,52.1%学生认为考试得高分会让他感觉很开心,只有7%学生表示对分数高低无所谓,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小学生因为处在心理敏感期,对外界及自我评价还是以直观体验为主,更多的人赞美的语言、欣赏的眼光中找到自我价值感。

同伴关系是孩子身心快乐的重要影响因素。有92%学生表示拥有3个以上的好朋友。56.9%学生认为她朋友非常棒。问到最想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谁时,80%学生认为和朋友们一起最开心。45%学生表示最愿意和好朋友说。本次调查数据中,特别值得欣喜的市妇联的孩子其实并不像很多父母担心的那样沉溺网络,问到否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时,有68.9%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联系以上数据市妇联可以看出,当孩子身边有足够多的亲密朋友时,更愿意和现实中的朋友相处,共享快乐。家长和老师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好的同伴交往,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谁不重要,周围的人是谁才重要。同伴之间的影响对孩子的生长是不可小视的孩子们如何找到心性相投、兴趣相投并且能互相促进生长的伙伴,这需要家长予以引导和把握。

二、孩子的心理困惑

市妇联认为有一组数据是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本次调查中。

一是对学习的认识。被调查学生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竟然有19.2%孩子觉得学习没有意思。与局部厌学孩子座谈时。孩子们说他其实也想学,但不愿意被逼着学,希望自我发展,不接受家长的拔苗助长,讨厌父母自己打牌、上网,却安排他独自学习,讨厌父母要求他这样那样,自己却安于平庸、享乐生活。

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寄宿学校,调查中市妇联发现,37.7%学生不愿意寄宿,21%孩子每天到学校的心情是郁闷和不愉快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二是对学校的认知。被调查学生中。32.3%对寄宿无所谓,只有30%选择愿意。

当前状态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效果

一、合肥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现状分析

为更加科学全面地分析大圩乡的农技传播现状,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按农业科技传播的流程,从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五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一)传播者

不同传播者各尽其职。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作为主要的传播者,合肥市政府积极予以资金支持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此外,合肥市气象局承担着雷电预警、预报业务和对突发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组织市民及相关单位进行预警。

传播工作的落实制约农业发展。必要的资金支持是科技传播的经济保障,但就大圩乡而言农技推广资金在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也没有农技推广的常设性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农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信息的拥有者并不是现阶段我国农技新性传播的主力军,研发与生产相脱节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传播受众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总体上来看,大圩乡乡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在大圩乡的种植户中,文盲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6.12%,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占绝大部分,为77.55%,而对科技知识接受度较大的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仅占16.33%。这种普遍较低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农户对科技需求极为迫切,但本身却阻碍了所传播技术层次的提升,同时给传播效果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于农技信息的需求程度不一。相对于种植规模大、经济收入高的农户,小规模、收入低的农户往往依靠检验进行种植,对科技信息的利用度普遍较低。

(三)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据悉,大圩乡农户从各方面了解到的农技信息主要包括常规的及突发的气象灾害,新型病虫害,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当前市场需求等。多样性的农技信息满足了不同农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信息接收增强了农技传播的效果。

技术性信息有待增加。目前,大部分农技信息所涉及到的可利用的技术性信息却较为缺乏,或者是推广的技术不适用,对农户的生产实质上影响很小。

(四)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多样化。农技信息传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当的传播方式。大圩乡的广大农户还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此类传播媒介由于其历史性、时效性、互动性深受农户青睐。作为现代新兴的传播媒介,由于当地农户经济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的利用程度不高。

各媒介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接收农技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有所差别。低收入水平的农户更加信任通过电视来了解部分农技信息,农技需求小。相比较而言,相对富裕的农户获取农技信息的渠道较多,信息的有效性更强,除一般掌握农技的方式,他们会主动上网查询或向有关部门咨询。

(五)传播效果

各种推广方式传播效果明显,农户对于各种渠道所获技术信息的理解程度不一。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科技员直接指导是所有信息传播中最受农户欢迎的方式,此类方式多是农户对其理解度和信奉度最高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与种植大户请教和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等。相反,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的娱乐效用远远超过了科技传播的价值。

推广内容农户评价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落实程度政府说了不算,其考察依据主要还应源自于农民自身。在大圩乡,对于乡政府组织的农技推广培训和农家书屋等活动,农户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主动掌握科技信息的人数比率不断攀升。由此可见,近年来的农技推广取得了初步胜利。

二、合肥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问题分析

(一)传播者的主体作用缺位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足。一方面,缺乏了解农民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需求的主动性。例如,如何面对新虫害,如何识别假农药等,相关政府部门却缺乏此类问题对农户的指导和培训。

其他农技传播者内容定位偏差。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户获取新技术的信息渠道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传播外,主要还是依靠电视传媒、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计算机网络等这些传播主体的推广作用。在调查中了解到,电视农业节目提供的农技信息与农户的需求错位,使用信息少;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率低,缺少对网络信息的充分使用;作为新兴的农家书屋建设完备,但难以吸引农户的关注,因而利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传播受众文化素质与所接受信息的程度不匹配

信息利用率受农户自身素质影响较大。首先,农户未能对科技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影响了农户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素质不高也降低了农户对有效科技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传播内容缺乏现实应用性

脱离市场,技术实效性受影响。农技推广不能盲目跟风,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就推广什么,其他村种什么我们就跟着种什么。大圩乡也曾举办多次培训会议,包括一些产品的推广,但由于不符合市场需要,对技术要求高,未能被农户所接受。

(四)各传播媒介未能有效整合

大圩乡农技推广主体和手段众多,主体如政府、农业协会、科技示范园等;传播手段如传统的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等,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等。但在农业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推广服务的各类主体和各种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未形成整体优势。传播主体各行其是,很少有理论和实际上的交叉行为。

(五)农技传播传播效果有待加强

此次对政府农技推广工作效果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17%的农户认为政府工作开展的很好。单从农户对科技传播的态度层面上来看,农技传播效果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我们在对农户的访谈中发现,真正运用所接收到的农技知识进行生产种植的农户少之又少,绝大部分还是以经验为主。由此可见,不仅从态度上,对于农业技术的实际运用行为层面的改变也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的沟通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培训会、技术员等可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效果较好,却由于与农户实际接触次数的限制实际效果也受到限制,十来个村民组的村庄往往只有一两名技术员。而农户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未能及时将接受情况反馈给相关传播主体。

四、促进合肥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统筹规划,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利农为本”的指导思想。要依据各村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对策进行技术推广,宣传农户迫切需要的技术信息。其次,在满足农户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农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做到以农户需求为基,兼顾政府和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发挥服务型政府优势,做好农技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可以综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一个多渠道、多交流、重反馈的双向沟通体制。

同时,各种传播媒介需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多种先进传媒,进行综合宣传,改变以往的各行其是作风,共同协作,合理配置,实现农技信息科学有效的传播。

(二)提高技术信息的科普度和成果转化率

要增强农技传播效果,亟需提高目前各类媒体传播的技术信息的科普度。一方面,掌握市场需求和农户的实际需要,播放相应的科技知识节目,从而增加节目的收视率,并增加互动。另一方面,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技术信息的可读性和理解性,可以用地方性、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对技术信息进行包装。

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走进农村、走向农户,切实了解农户信息需求,将农技的理论研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和新技能,才能够为农户所采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三)重点发挥基层农技传播者的作用

一般的农技推广站设在乡镇府,由几个技术和宣传人员组成。虽然队伍没有其他组织强大,但是它在传播过程中担任着最主要的角色,与技术员交流是农技推广工作中最受农户信任和青睐的获取技术知识的方式。科技员可以增加走访次数,深入农田,及时解决困难;也可帮助农户选择合适而优秀的种子并帮助农户做好田间种植服务,预防和治理各种病虫害;同时,可以为有意向搞项目的农户作参谋,推荐相关的书籍、电视节目和网站,传递快捷的致富信息和必要的技术知识。

(四)农户要增强信息关注度和理解度,提高农技知识接受率

对于农民来讲,大多数正在传播的农业科技是一种新事物,而接受新生事物往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接受的过程。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和休梅克曾经提出信息的“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新事物要经历知晓、说服、决策、证实等四个步骤。为实现信息的畅通有效传播,农户也要学会从自身做起。首先,主动了解农技知识,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主动掌握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其次,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使用技术信息的意识,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再次,增强信息反馈意识,及时反馈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接收效果等,推动农技传播的双向沟通。最后,进一步发挥村能人和信息专业户在农技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农户带动农户。

(五)增强农技信息反馈沟通,注重传播效果

农技传播工程应当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运行机制。既需要政府的信息引导,也需要农民的信息反馈,在互动中推进工作开展,提高传播效果。一方面,农户可以采取定期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反映当前大家的信息需求,然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培训会和解疑活动。另一方面,政府根据农户的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仍需要农民将自己的接受情况反馈给政府,进而促使政府活动的改善,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

当前状态范文篇5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审判案件的一项司法制度,目的在于通过民众的有效参与来实现司法民主。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起源于11世纪初的英国,但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为模型的“陪审团”模式。这种陪审团又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两种。

而大陆法系的陪审制度采取的是“参审制”。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由两名外行人与一名专业法官组成合议庭或所谓混合法庭来审理案件。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外行人与专业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并同时参与对案件事实的判断与对法律加以适用的各个环节。陪审员有权与职业法官共同主持庭审活动的进行,共同解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享有与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在当今的德国对各类案件均实行参审制。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更类似于这种参审制。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及现存价值

195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规定:“为便于人民参与审判,人民法院应视案件性质实行人民陪审制度。”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了陪审制度,当时的人民陪审制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一步巩固政权、团结人民、共同抵御外敌而采取的一项措施,让人民有了当家作主人的感觉,成为我国实践司法民主的先声。当前坚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审判工作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

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一种诉讼制度和审判方式,更重要的它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主要理念内容是中国人民陪审制度是与中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司法民主制度。人民陪审制度作为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声音,其政治作用具有格外的重要性,是公民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方面,应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陪审制度的现存价值:一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正。二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民主。三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开。四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独立。五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廉洁。六是陪审制度有利于普法教育。

三、现行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

1.陪审员职责不明,角色错位。根据2005年5月1日颁布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及相关诉讼法律规定,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时享有与职业法官同等的权利。但陪审员参审时享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决定》及其他相关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实践中,一些法院为了解决陪审与日常工作的矛盾,一批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成了专职陪审员,他们主要承担诉讼手续、送达法律文书等事务性工作,这种角色错位现象背离了陪审制度的本意。法官职业化后,这些工作将由法官助理专司,陪审员必须真正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履行陪审制能。

2.陪审案件范围不够宽泛。我国的《诉讼法》规定陪审制度适用一审案件的审理,却没有规定二审和再审程序中。再者,从审理阶段看,陪审制度仅限于审判环节,却没有运用于立案和执行阶段。事实上,立案环节涉及到当事人诉权的保护,是启动审判的前提,而执行环节则关系到当事人实体权益的最终实现,将这两个阶段排除于审判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显然不利于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功能的全面实现。

3.对陪审员责任追究不到位,不利于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实践中陪审员有的违法审判有的枉法裁判,但在《决定》中可以免除其陪审制度职务,构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按照这一规定,对陪审员不履行或不当履行陪审制度尚未构成犯罪的,只能免除其陪审员职务,而不能追究其经济或行政责任。

4.“陪而不审”现象突出,影响了陪审功能的充分发挥。作为不懂或不精法律知识的陪审员,在庭审中往往不能正确认定证据问题,也不能正确认定法律问题,因而在合议时只能是盲目附合,听任审判员作出决定,“陪审”是只“陪”不审。这种“陪而不审”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庭审过程中,多数陪审员只是静坐,始终不说一句话,庭审完全由审判长进行。另一方面,在作出判决时,虽然法律赋予了陪审员与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但由于陪审员介入案件时间较晚,加之其对职业法官存在趋同心理,在表决时一般都会痛快地举手同意职业法官的意见。

四、我国陪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明确责任,发挥实效。人民陪审员享有与法官同等的权利,在实践中,应该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职责,使陪审员的权利得到落实。同时,应该限定人民陪审员一年中参加审判的次数,以及每年法院应针对本辖区有过陪审记录的陪审员考核,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专职陪审员的产生。

其次,逐步推进,扩大范围。鉴于陪审制度的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陪审制度在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司法廉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扩大陪审的范围,将陪审制度扩展到二审和再审环节,以及立案和执行程序。可以在民主氛围浓,法律意识强,普法工作好的地区先进行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可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确实效果好,有了成熟的制度措施之后可以普遍实行。

当前状态范文篇6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当前状态范文篇7

关键词:影视广告;广告;文化差异;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影视广告也渐渐的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是我国影视广告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79年1月28日在上海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中国的影视广告便从此走上了成长的道路,从此影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改革、开放”的象征。直至繁荣的今天,我们每当打开电视、电脑面对的媒体上日益密集和频繁的影视广告,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回顾这30年来的发展,综合国内外影视广告的发展,这些引来了许多学者对其探讨合研究。

一、影视广告的发展概况

(一)电视媒体与早期影视广告概述

电视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直到50年代彩色电视机也随之诞生到21世纪初的今天,仅仅全年全球电视机货量将近达到2亿台,中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5.96%和96.95%,电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1940年美国制造出了全球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制作播出了第一条商业影视广告。影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作用。在亚洲,1953年8月由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

影视广告是指广告主利用电视媒介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并促其快速消费的宣传活动。当今社会,电视已成为我们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其覆盖面相当广泛。电视集声音、图像、语言、文字、实物于一体,画面生动形象,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电视媒介的这些优点,影视广告因而更受人们青睐。影视广告是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广告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和促销效果最好的广告形式之一[1]。

(二)中国影视广告发展概况

国内第一支影视广告—上海药材公司的参桂补酒广告,至今已有31的年历史。影视广告以早期的产品商家“名称+质量三包代办托运+地址电话”的形式一度成为广告的模板,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制作团队的设备简单而且人员专业素质很低,电视台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看菜吃饭”,给多少钱办多少;一是“找米下锅”,发挥自身优势,自己发展自己。[1]总之中国“原始期”的影视广告,总体上是十分粗糙,且受平面广告影响很大。虽然影视广告从幻灯过渡而来,这些广告人制作也还根本不懂什么影视广告语言。但在80年代初,一些企业和广告人,开始自觉而又有计划的做广告,这在当时的广告界可谓是独步先行。[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机的普及和人们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影视广告也开始快速的发展,受到西方思想的不断涌入,国外优秀影视广告的启发和国内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使得广告人开始对“简单的信息告白+艺术装饰”方式进行项目的“创意策略”,中国的广告业从此告别了“说教式”风格,出现了加强传播技巧、运用创意策略提高传播力的创作转向。从此影视广告现了另一番景象,这主要体现在一批电影、电视界的行家里手进入广告界。如1982年上海电视台广告科,刘嘉泉和相声演员叶惠贤合作编导的“红花牌童车”及“三角牌钢化玻璃杯”,其后,刘体会道:我们对上海童车厂生产“红花牌童车”的宣传,不单是就是论事地将各种童车在荧屏中展见一番,而是抓住车辆与交通的密切做文章。[3]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6年,美国电通•扬罗必凯公司与中国国际广告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中外合资广告公司——电扬广告有限公司,至1996年世界上有250多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大陆,[2]世界前五名广告公司也相继进驻我国。在市场本土经济和西方现代广告理论的启示和压力下,也相继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影视广告,例如孔府家酒的影视广告《回家篇》,便在1994年“花都杯”首届中国电视广告大奖赛中夺得“金塔大奖”,“公众大奖”和“最佳广告语奖”三大奖项,并在1995年全国第四届广告作品展上获电视类唯一金奖。之后在2002年“光明”学生奶的影视广告《足球篇》在戛纳、克里奥国际广告节荣获铜奖等。这时期影视广告意识体现为:(1)以消费者为中心;(2)以市场调查为基本的科学决策;(3)以市场整体营销为目标;(4)策划与创意;(5)广告与美术的区分;(6)品牌形象;(7)广告制强化了影视广告以“现代市场营销为核心”的广告理念。虽说此阶段的是大杂烩期,但此时的中国广告正悄然的由传统逐步过渡到现代广告!

今天,中国电视台设备堪称世界一流水平是毫不为过的。中国已拥有3亿台电视,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全国电视综合的覆盖率为93.7%。现共有354座电视台,还有1400多家县级广播电视台,1000多家教育电视台,3000个以上的电视频道,有线用户已超过1亿户。[4]到目前为止,不包括数百家企业有线电视台,我国现有电视台总数是日本22倍,美国的2—3倍,成为世界上电视台最多的国家。

中国电视业的广告收入:1990年年营业额为5.6亿元,1997年达到114.44亿元,至2001年电视广告营业额为170亿人民币。其中央视98年年营业额为4.95亿美元,99年为6亿美元,2001年为60亿人民币到2005年全国影视广告收入397.13亿元,比2004年增长46亿多。[5]从这些数字看出影视广告收入挖掘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二、影响影视广告发展的因素

(一)地域文化因素

影视广告的传播属于文化传播,它是一种文化象限,它和地域、环境息息相关,“广告的产生、传播和发生作用必须依托于社会大环境,政治、经济、法律、风俗、技术水平、道德水准等文化构成因素都会对广告产生重要的作用。”[5]不同的国家、民族、生活习惯都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明显的表现在我国的影视广告中。

“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核心,也是维系一种文化长期存在的最稳定的保护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人们行为的不同。”[6]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仁义为核心衍生出一个我们特有的价值观念,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改变了影视广告的角色,无论是家庭、社会,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从脑白金到烟酒、汽车、电脑、洗衣机洗衣粉等都体现出了这种思想,它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

中国影视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他强调整体,注重家庭与亲情,而西方的影视广告则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重个性的张扬。从美学的典型理论角度上看,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观是由“类型化”的典型观发展而来,效果自然要胜于后者。

(二)影视广告创意的因素

1.广告主制约

广告主就是投资人,他有广告创作的决定权,在广告的创作中往往有部分广告主眼光短浅,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企业品牌的长期建设。广告主对广告的创意影响是间接的,广告主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意识会给广告的创作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2.制作者制约

影视广告制作者受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影响,其创作人员大约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受过系统影视广告课程学习的,一类则非系统学习属于在社会上通过实践锻炼的。前一种的广告作品大多比较文学,有浓厚的艺术内涵,但这种广告多为脱离市场,全无营销思想的指导。第二种则属于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但大多缺乏创意,并往往以简单直白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叙述,所以不论哪一种制作人员的创作都会影响到影视广告的水平。

3.接受者制约

接受者也就是消费者,广告的最终是要在接受者身上得到验证的,创作者要想让广告得认可,就必须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思考创作。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消费水平都很不同,所以广告的创意就必须要于该市场的文化相融合,如果超出了当地文化的接受能力,那再好的创意也没意义了。

三、当代我国影视广告的问题

据报道,中国的广告市场是世界第四大强市场,仅排在美、日、德之后,其增长迅速更是遥遥领先,发展势头如日中天。美国《财富》杂志七年前曾指出:“中国到21世纪初将继日本之后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消费市场”。借着电视广告的风,“太阳神”、“健力宝”、“孔府家酒”、“海王”、“哈药”、“脑白金”……红遍大江南北,许多厂家企业及广告业主也纷纷效仿。

影视广告属于第三产业,中国加入WTO之后,势必受到来自国际资本和成熟的知识经济力量的排挤和冲击。中国是否能在广告热中维系由本国企业主导的局面,本人表示忧虑。因为,大陆影视广告自身还存在着相当的矛盾,在意识、理念及技术上也出现颇为严重的误区:

(一)电视播放的误区

1.影视广告是唯一有效的广告

在所有的广告媒体中,电视媒体无疑具有影响最大、投入最多、收效最快的特点。但其背后也存在不足,其自身制作成本大,一个好的影视广告需几万到几十万以上才能拿下;制作周期长,以嘉铃摩托为例,其企业形象制作前后需1个多月;时效性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对市场做出调整。

2.广告投入越大市场就好

有富足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创作出好的影视广告。如“盖中盖”、“巨能”的巨额广告投入,其知名度分别达到95%、84%,但购买率仅为31%、27%,高额的广告投入最终不能支撑补钙产品走得更远。“哈药”用11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80亿元的销售额,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随后2000年6月(1个月)又在影视广告投入高达2.9亿元,如此巨投下去,企业是生,还是亡,焉知福祸?又如,山东秦池以3.2亿人民币买断96年度央视“标王”,名有了,利未有!没有带来相应的销售额,实有“难言之痛”!由制造商和渠道商所控制的营销体系就是建立在产品信息传达之上的,所以广告以及营销传播的核心就是传达产品信息或者塑造产品(品牌)形象。[7]

3.黄金时段是最好的

小投入、大收获是每个企业主花钱做广告的基本原则。一分钱,一分货,是常规作法,如果一分钱能买到三分货那就是高手做法。但抢在黄金时段播放短小广告是最有效的想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相对来说是这种短小广告时间短,信息量也小,这就难以传达完整的商业信息。这种想以“以一搏万”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4.高收视率的节目广告效果就更好

无可厚非,在收视率高的节目(频道)播放广告,绝对增加广告的收视率。但如果不切实际的一味“见货就收”,投怀送抱,便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把做烟酒或电器家具的影视广告插播到收视率高的动画节目中,可能其宣传效果就会失败。

(二)名人巨星的误区

明星是大家追捧的对象,属于我们消费趋向的意见领袖,厂家利用“名人效应”来增强广告宣传的效果,原本无可厚非。但放眼当今电视广告,几乎“清一色”全是明星广告。这种做法在广告的表现形式上选择人物过于单一化。况且,有些广告中推销的商品或服务,明显感觉不是明星们在亲自消费,由其代言讲的并非亲身体验,因而降低了广告内容的可信度,影响了广告的效果。

中国崇拜古人,也崇拜或羡慕现在的名人。商家无疑是抓住这一点用明星效应来扩大商家产品的影响。用名人做产品、企业形象代言人,能较好地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纵观我国影视广告中的名人代言现象,不难发现我国名人代言的影视广告,就好似一把双刃剑,应用的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用的不好就会起到副作用,应该说影视名人,是为广告的“第二媒介”、是创意得以表达的“工具”。由此三者构成的电视名人广告,当以有关商品的信息传递为核心而有机结合。对商品的诉求目的,始终应该确定、表现在核心位置,直接或潜在、有意或无意的偏置都不允许。离开这一核心而尽情发挥电视媒介的视听功能,或强化明星的气质形象都是无谓的。

我国市场经济的兴起带来广告业的蓬勃发展,但其发展仍不尽人意。在国际上得奖而被认可的广告可谓凤毛麟角,针对我国广告的尴尬局面,下面将遵循广告作用的模式:企业-广告产品-受众,结合电视本身特性,探索其发展思路探讨其发展战略。[8]

(三)影视广告体裁自身的误区

1.体裁无创新

前期广告和现在部分广告,常见以说词为主。如何介绍其产品品牌,功能、联系电话、联系人等。倘若是在集中化经济时代,求大于供的情况下,信息便有效益的时代,这类广告尚有一席立足之地,甚至前景大好光明。但产品一旦打开知名度后,或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今天,如此唠唠叨叨的广告,一遍又一遍,强加于观众,则会让人作呕。如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还有现在的“脑白金”,打开电视就像看见日本鬼子进村,让人闪躲不及!

2.为创意而创意

最近电视台播出一则“青松岭野酸枣汁”广告,画面展现的都是自然美景,深山野趣,如不是最后亮出产品名称,则很容易让人想到广告的是名胜风景。再有白加黑”+《东北人都是活雷峰》歌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都难以与消费者很好的吻合,作为投入市场知名度很好的品牌,以调侃的形势来宣传,给人以扭捏作态之感。

(四)对企业形象及内涵把握不够

一个企业做好影视广告,其主要在于能“说服”消费者来放心地购买自己的产品。当今先进的影视广告已经从“告诉消费者”转变为“注意消费者”。我们创意驰骋于自己想象的同时不要忘记为产品吆喝叫卖的“本分”。“一次好的创意,就是一次考古,需要耐心的一步一步剖开产品表面特征的泯土,去发现它独特的内核,然后用最简练的字和图像把它传递出来,达到合理推销产品的目的。”

在国外,优秀的影视广告创意上,是追求个性和原则,作品机智幽默,创意单纯便于记忆,给人好感并予认同。而国内绝大多数影视广告则似看图解说,自我标榜,盲目抄袭,元素啰嗦,看似充分利用广告空间,实际是个大杂烩,繁忙的人跟本不会注意。拿介绍卫生巾功能为例,如澳大利亚一则影视广告在说明妇女卫生巾功能是:通过她准备外出赴舞会时不小心将化妆台上名贵的香水打翻,慌忙之中的她从抽屉里拿出一片卫生巾吸干了桌面上的香水,想挤回香水瓶,却无论怎么用力挤,却挤不出一滴香水,无奈下,只好丢掉,然后屏幕全黑,闪出XX牌卫生巾。而同样的广告,中国却只是在电视上滴水示范,甚至赤裸裸表白其功能……

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对消费者而言,是让消费者欣喜地发现该产品很适合自己,认为这就是为他而做的,他心甘情愿花钱买该产品。但就目前国内的广告形式和创意要想达到上述境界,国内的广告实在是少之又少。固有一些圈内人士把这一现象有趣的称为:“中国影视广告目前绝大多数的状况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卯足了劲去射树上的鸟,结果枪响了,要打的鸟没打到,反而把树上其它的鸟吓跑了”。[9]广告业渐渐的从追求规模效应,多元化经营效益,强调资金和物质资源投入,转向了追求精细工作,专门服务,强调信息,人才和知识资源的开发。

四、对策

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视觉表现形式中,影像必然成为主导,当代的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视觉文化的兴起归结为现代性和大众社会。他说:“在传播社会中,目前具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视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大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0]

改革后,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广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富有艺术号召力并具一流国际品牌的广告已浩浩荡荡地开进中国消费市场,这就给本土广告艺术与国际潮流接轨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要求,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只有意识到落后他人了,才有可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经过本人的学习、研究、调查和资料整理,总结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重视影视广告的创意

“以创意为中心,提供全面为客户服务”一直是我国广告行业的基本宗旨。影视广告在中国大陆诞生不久,国人就深刻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这一点与日、美、韩的发展情况几乎是一致的,均不过20年左右,就完成了本土影视广告现代化的过渡。自2000年国内广告犹如脱胎换骨般进入了准现代化影视广告的行列,一次一次的在国际获奖突破,这不仅说明中国人能以同样的速度做出国际水准的好广告,更说明了国内广告设计者的想法和创意和知识水平,也进入了国际行列。当然影视广告不能为创意而创意,他必须是以尊重社会文化取向,顺从民众心理和本着客户为基础,紧紧围绕商品的效用展开,创意也不能违背现实生活。

(二)我国影视广告的品牌化建设

中国影视广告,历经了20多年“西游”后取得真经。由早期曾盲目崇洋,抄袭模仿西洋广告,到接受西方广告的创意策略,虽然近几年在国际广告赛事上获得了一些成功,但还欠缺将西方的广告创意策略概念与中国民族文化内涵形象有机结合的作品,自己的形象品牌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系统。无论是神化的“太阳神”、精耕细作的“孔府家酒”,还是气势如虹的“巨人”,叠叠不休、让人过目不忘的“恒源祥”,其水准都未让全世界认同,它们的国际知名度并不像“Nike”、“Adidas”、“可口可乐”那样走得更远。

(三)加强影视广告创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除不多的院校开设了艺术广告外,影视广告专业作为独立的专业来开设的院校却是麟角凤毛。这难免让本土广告在赶超国际影视广告过程中缺少先进的本土理论的指导,也暴露出本土文化丰蕴却得不到开发利用的不足,从而做出的所谓的“本土广告”就难免显得营养不足。我们要重视影视广告的教育,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师资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本土文化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兼有国际与本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四)加快健全影视广告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仍有部分电视台播放的广告属于粗制滥造不但内容低俗而且做工相当粗糙,广告多以“丰胸”“减肥”“保健药”等为主,这些不但内容低俗其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假货伪劣产品在广告的影响下横行市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搅乱了市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市场经济起着主导性的地位,加强以德治国的同时,也要加强以法制国,影视广告也是一样,需要有一个健全的法制来约束和指导自身发展。

(五)公益广告的建设

公益广告对于提高大众思想意识,鼓舞人们采取行动,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持久的、积极的作用。它是社会营销的有利工具,近几年来我国对公益广告的投入也大大加强如“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的广告”、“尊老爱幼的广告”、“节约用水用电的广告”、“低碳的广告”等等广告,在他变为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过程中所避免发生的种种灾难,以及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价值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我想,虽然人们已习惯用“没有发生、就是没有”的思维方式,但丝毫也不能降低客观存在的可以计算出的对社会产生巨大贡献的经济价值。

公益广告的社会发展还有赖于我国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这不仅是公民自发行为,亦是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职之一。

(六)吸收传统文化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会对影视广告产生深远的影响。影视广告创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作用,对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给予积极的、高度的关注。只有准确把握、分析影视广告制作、传播、接受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符合消费者民族文化心理的广告,才能具有深入人心的认同感。

电视的“文化化”进一步促进了影视广告的“文化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种“文化化”的发展趋势则进一步大大丰富了影视广告的文化内涵,使影视广告充分显示出五彩缤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受众乐于和接受的文化信息。

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广告的文化特征不是一述而终的,影视广告作为经济现象,它具有经济文化的的某些特征;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它又是社会文化构成要素中的新成员之一;作为艺术的新种类,它又具有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所有这些都表明影视广告文化内涵的多元性特征和在不断变化中的发展态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随着中国电影业通过合拍打开市场是一个行得通的商业模式,如同其他制造业一样,中国电影制造也可以成为世界电影生产的梦工厂,“MadeinChina”将不仅仅在普通消费品领域影响全球生产成本,也将在影视制造工业给知识产权产品的投资人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14]这样的飞速发展同样使得影视广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汪志诚.第一条广告播出前前后后[J].中国广告,1999.

[2]余虹,邓正强.中国当代广告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3]刘嘉泉.电视广告的编导创意[J].中国广告,1982.

[4]DavidLewis,DarrenBridger.GetItDone[M].NewYork:DuncanBairdPub,2008:25-38.

[5]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陈培爱.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J].东南学术(增刊),2004.

[7](美)唐•E•舒尔茨.整合营销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

[8]郭丹.浅析中国电视广告现状与发展[J].科技咨询报道,2007(16).

[9]何慕,荣林,蒋云飞,王福生.中国广告病[EB/OL].

当前状态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返贫;特征;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返贫是一个世界性的、各国都在长期致力解决的难题。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与世界各国返贫现象有共同之处,如返贫往往发生在自然灾害的年份,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返贫农民往往自身素质不高,贫困发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设施薄弱等;因国情不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环境不同,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

我国经过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农村返贫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地域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有返贫现象,但也仅仅是个别农户的问题。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先贫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总体上我国无论是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的零星插花地带都有返贫现象。但从地域上来看,返贫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返贫程度深、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而贫困面小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要低许多。比如,贫困面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返贫率高达20%以上;西北有个别省份甚至出现过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老少边穷地区返贫率高。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返贫。近年来,由于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人口数量停滞不前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善,即使是我国农村扶贫形势出现重大转机,脱贫人口数量创五年来最高的2004年,脱贫人口也仅有300万,返贫率仍在10%左右。[1]

第二,返贫现象的严重性。虽然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的返贫现象仍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而有的统计则认为中国目前返贫率为15%~20%,甚至达到20%~30%。例如,世界银行“秦巴”扶贫项目中,1998-1999年的脱贫农户比重为8%,返贫农户却高达11.5%。[2]西南、西北的一些地区更高达20%以上。有些地方脱贫农民的返贫率高达50%以上。[3]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首次出现反弹。来自扶贫办的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多数省份的贫困人口均有减少,但以下省份却有所增加,黑龙江省43万,陕西省37万,安徽省66万,河南省53万。4省返贫人口数量超过了200万人。此消彼长,新增80万人。[4]

第三,返贫现象的频发性和反复性。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的返贫问题具有频繁性和易发性。中国有些地区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两次大的返贫。而且返贫往往来得很快,外界一有些不利因素,马上就会造成返贫的出现。这反映了中国脱贫户的抗贫能力和基本素质较差。尤其是少数经济基础差的脱贫农户抗御经济风险能力薄弱,在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往往陷入“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循环之中难以自拔,甚至脱贫后富裕起来的农户也会因家庭经济条件恶化而返贫。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还极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人。[5]

第四,返贫现象的个体性。据对返贫户的分析显示,无论是返贫率高的地区,还是返贫率低的地区,在返贫户身上普遍都存在着身体健康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来源单一、观念落后等个人素质问题。这反映了返贫户的一般特征。

第五,农村返贫原因的不均衡性。它不仅反映在地区之间返贫发生率不均衡,而且主要表现在发生返贫的时期上,各个年份也不尽相同。返贫的反复性、不均衡性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导致返贫因素的多样性造成的。从我国农户返贫的原因看,有的是因灾返贫,有的是因病返贫,有的是因子女教育费用迅猛上升返贫,有的是结婚大操大办返贫,有的是因生态恶化返贫,有的是因扶贫项目效益短期化返贫,有的是因市场风险返贫,有的是因乱集资、乱收费返贫,有的是因聚赌而返贫等等。这些导致返贫的因素,虽然对不同农户返贫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所导致的结果大体是相同的——重新返贫。

二、当前我国农村返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扶贫对策本身及其具体实施的种种不足,例如,目前的“数字脱贫”和“政绩脱贫”的“限期脱贫”、“快速催肥式”的“短期脱贫”、“只输血不造血”的“项目扶贫”[6]等都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返贫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脱贫”和“政绩脱贫”问题。

为确保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各地县乃至乡村都制订了年度脱贫计划,即要求一个县每年要有多少个乡、多少个村、多少人解决温饱,一年要有几个县实现整体脱贫,这种“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对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当然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免不了浮夸和弄虚作假。一些地方的政府在扶贫时热衷于在公路旁搞集中连片的示范工程,也就是面子工程。由于这些样板工程都是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其他贫困地区难以从中借鉴。一些地方在扶贫问题上搞数字游戏,对上争取资金时,就把贫困人口数增大;而当谈及政绩时,又瞒报贫困人口。这些来自基层的数字是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数字游戏使一些决策一出台就脱离了实际。“数字脱贫”和“政绩脱贫”问题导致扶贫统计工作严重失真,影响扶贫工作的决策和规划。

第二,政府短期行为问题。

政府短期行为严重,“快速催肥式”扶贫导致脱贫基础不牢固,扶贫政策缺乏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进行扶贫攻坚,在一些地区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寻找“短、平、快”的项目。[7]这种做法立竿见影,短期内贫困者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扶持下也许一时跃到贫困线之上,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习惯于消极的救济,常把扶贫当作行政任务,当作施舍与救济,认为给物给钱就完事,过分注重短期内脱贫的人数,忽视了扶贫质量,从而使扶贫缺乏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样的扶贫治标不治本,很难持续发展。所以贫困者总是徘徊在贫困的边缘,一遇天灾人祸,就会再次陷入困境。

第三,重视物质投入,忽视精神脱贫。

我国政府利用行政体系推动的扶贫方式对经济、物质投入比较重视,而对贫困人口精神、思想观念、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扶持却非常少。由于贫困者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例如,“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这些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又强化了这种文化。“伸手要钱要物,安于现状与清贫,不能苦干,但愿苦熬,坐以待援,温饱即安”等观念构成了贫困农村的“败血”机制的主体部分,如果不转变这些价值观念,贫困文化就不可能消除,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一遇外在环境变化就很容易返贫。

第四,贫困者并非真正的脱贫主体。

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未能让贫困户、贫困地区真正成为扶贫、脱贫的主体。然而,反贫困中的政府主导行为,常常使贫困者对政府和基层行政组织产生依赖。由于扶贫工程大多被当作政绩来完成,没有充分考虑是否符合贫困者的实际情况,在扶贫过程中也没有把贫困者当成脱贫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作脱贫的工具,所以,在贫困者看来,反贫困就是政府的事,而与自己无关,政府给钱就要,政府让干就干,项目成功固然好,不成功也没有自己的事,并且越贫困,自我发展能力越弱,政府投入就越大,由此形成了“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出现了贫困者与政府在反贫困中的博弈。一旦政府投入减少或不能持续投入时,他们中的有些人就会重新步入贫困。

当前状态范文篇9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当前状态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企业集团这一典型经济组织形式,具有多法人、有联结纽带、多样化经营、多功能和多国化等特征。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初步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但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治理有待改进。为此,一方面企业集团在内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大力实行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企业集团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国家在外部要完善我国《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企业集团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现今学术界对企业集团的一般定义为: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同时结合企业之间的协议方式为补充纽带的多法人企业联合组织[fll。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集团在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多法人。企业集团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从法律地位上看,企业集团本身不是法人,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资格,也没有相应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则是独立的法人,有其独立的财产并承担民事责任。

(2)具有联结纽带。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主要是由控股、参股所产生的资本纽带相联系,此外还可以具有经营、技术、人事、契约等多方面的联结纽带。

(3)多样化经营。企业集团一般都不是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分散经营风险,企业集团往往横跨几个经营领域或行业。

(4)多功能。企业集团具有生产经营功能,还往往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功能、贸易流通功能;同时,不仅具有经济与组织的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等。

(5)多国化。企业集团通常都是跨国集团,其经营地域不仅仅局限于母公司所在国。

二、我国企业集团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集团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高度发展的产物[[z]。近几年来,随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战略的实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3]0

1.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初步形成

母子公司体制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典型形式,即以一个大公司为核心,通过投资控股、参股而形成的企业联合体。核心企业就是母公司,它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又通过控股、参股,控制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运行。母公司本身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同时对外代表整个企业集团;子公司也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已逐步从过去的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即以契约为纽带,过渡到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型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制还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集团“出资人到位”的问题。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事实授权构造国有资本的营运主体,己在实践中得到普遍的运用。对子公司来讲,母公司就是它的出资人。母公司在对国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同时,可以利用“出资人”的地位对所属子公司进行结构调整,增强了母公司结构调整的功能。同时,从2003年起,国务院组建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地方政府也陆续组建了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这些国资监管机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母公司的出资人在实际中也到位了。

2.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尽管我国已建立起了母子公司体制,但企业集团内部集、分权管理模式尚不统一,企业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两级分化严重。一部分企业权力高度集中,母公司管理决策层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几乎一手包办,子公司开展业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由此受到极大影响,对母公司有很强的依赖性。与之相反,另一部分企业集团在实施管理时采取权力高度下放,给予子公司自由权,采取松散管理的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子公司作为独立、分散的利润中心,子公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影响到母公司甚至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企业集团内部散乱、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

3.企业集团治理有待改进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在全国2692家企业集团中,有20%的企业集团母公司没有进行公司化改制。改制后的母公司,还有一成没有成立股东会(不包括国有独资公司),近两成没有成立监事会,总经理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的占1/337。一些企业集团虽然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合,使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大多数又是内设的,无法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有效制衡。

(2)考核体系不规范。大多数企业集团目前基本上是在下达任务指标的基础上,孤立地考核个别量化指标,缺乏系统性的考核评价指标。再加上受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和各种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得出的考核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情况。

(3)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经营者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措施不具体,方式不固定,作用不明显,责任追究也不落实,经营者责权利不统一。

三、完善我国企业集团管理的对策

1.从企业集团自身来讲,练好内功,加强公司治理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利,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内部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公司治理结构。

(2)正确选择组织结构,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如涉足产品种类多、规模大的企业集团,母公司可考虑采用事业部制;业务完全相关的、适合采用控股公司结构的,可采用控股公司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将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层次限制在2-y3层以内,实行扁平化管理。同时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探化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人员能进能出、经营者能上能下、收人能增能减的目标。

(3)大力实行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企业集团竞争实力。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突出主业,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企业集团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企业集团“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4)妥善处理内部集、分权关系。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是出资人与被出资人关系。从集权角度看,母公司应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对子公司行使资本受益权;对子公司大额借贷和资金使用、对外投资和提供担保、重大资产变动等事项,根据需要列人企业集团重大事项范围,由母公司行使重大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享有人事任免权,并建立科学的效绩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评价,更好地履行监督和考核职责。从分权角度看,子公司拥有独立核算、自主管理、市场开发权力以及在不违背企业集团总体经营目标和决策的范围内,对子公司的人、财、物拥有配置权。通过正确处理母子公司关系,使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保持在恰当程度,做到集中决策,分散经营【“】,集而有力,分而有序。

2.从国家来讲,加强立法,为我国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公司法》关于企业集团的规定。目前我国的《公司法》只规定了每一单个公司的法律地位,而对企业集团尚未作专门规定。这方面,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模式值得借鉴,可以在现行的《公司法》中增加专门章节对企业集团予以规范,使企业集团的成立、法律地位、母子公司权利义务关系等有法可依。

{2)增加《企业破产法》关于处理企业集团母

子公司破产问题的规范。在企业集团经营的条件下,无论是母公司破产还是子公司破产,或者母公司和子公司同时破产都会同时涉及到母子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利益。现行《企业破产法》应相应增加处理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破产问题的规范,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