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国际形势十篇

时间:2023-03-31 02:17:08

当前的国际形势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1

摘要 随着当前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一方面促使了少数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分工地位中的差距日益明显,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此新形势下,中国要认清所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措施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稳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参与国际分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中国 国际分工 对外贸易 高新技术产业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

一、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

(一)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量保持着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 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使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于世界前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然而,从对当前中国外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仍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即使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但是也难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仍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的现状,加之中国正逐步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所以致使中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并非是贸易强国。

(二)中国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加之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将部分产业以及一些产品的价值链环节转移到了中国,期望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按照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

二、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建议

(一)提升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以价值链为边界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占据着价值链的上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市场,而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只能作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目前,随着生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不但要转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还会将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至海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介入新型产业、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契机。为此,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承接由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环节,进而成为国际化链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进出口市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为了有效地避免因单一、集中的出口市场造成各种贸易摩擦的增加,应当在进一步稳定现有欧、美、日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市场外,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及其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如东欧、非洲等国家,借此来促进我国出口市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此外,从出口的角度上看,应当积极推动矿产和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借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应当持续不断地加大从传统进口国的进口;另一方面则应当积极扩大能源进口的源头国数量,并对进口渠道进行适当地巩固和拓宽,实现进口多元化的目标,以此来为我国经济在国际环境变化中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健全进出口协调机制

想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必须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健全进出口协调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使我国当前的进出口关系得到更好地处理,而且还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通过在国内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之间建立进出口协调机制,可以起到维护常规机制的作用。在进口环节上应当大量进口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而在出口环节上,应当不断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提升。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一方面应当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并积极参与到垂直分工当中,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顺应当前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参与水平分工,把握好由全球化配置以及跨国公司产业链分解所带来的机遇,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利用外资实现产业转型

从我国提升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上看,当前,有必要对外资投资的方向和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应从现有的出口加工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以及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方向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化政策,积极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借此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外资不断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进而提升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江顺.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湖北大学.2010.

[2]宋晖.推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经贸导刊.2009(24).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2

    布什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上台之初对中、俄采取的强硬态度,将其对中、俄政策基调由消极面较多转为积极面增加。布什在发动对阿富汗战争四个月后接连两次来华同江泽民主席举行会谈,双方就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建立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全面扩大双边合作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年内访美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中美关系走出了“撞机事件”造成的低谷和阴影,回归基本正常发展的轨道。最近,胡锦涛副主席对美国进行了成功访问,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良好发展势头。美俄关系明显改善,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双方对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和建立新的战略关系框架立场接近,达成初步共识,尤其在反恐战争中进行了全面合作。两国虽在美发展国家导弹防御问题上分歧依旧,但普京总统明确表示,美退出《反导条约》不会影响俄美关系。这些标志着美俄关系进入了以加强合作、协调为主要特点的新阶段。美国还密切了同欧盟与日本等主要盟国的关系,相互合作、协调明显增强。欧、俄、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也有新的发展。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带动世界地缘政治重心地区——欧亚大陆局势趋向稳定与缓和。

    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促使其朝着削减国与国对抗,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总体安全的方向调整军事和国家安全战略。“9·11”和反恐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这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各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重新认识什么是对其安全的现实威胁。在此之前,它们一直把中、俄等非西方国家视为对其威胁之源,并主要以此展开其安全战略布局。“9·11”后它们开始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才是对其安全的真正威胁,才是它们的主要敌人。美及其盟国表示,打击恐怖主义是它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当务之急和中心目标。同时,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必须进行和加强国际合作。这使得国与国安全关系中的“零和”性质降低,共存与合作共赢意识增强。第二个层面是各国重新认识怎样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在传统认识上,一个国家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就能克敌致胜,维护本国安全。“9·11”打破了这种传统理念。美国军事力量世界第一,不但拥有最强大的进攻性武力,还拥有最先进的防御系统,并竭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以确保其绝对安全。但在恐怖分子奇袭下,所有这些最强大和最先进的攻防手段都不起作用,美国本土遭到空前惨重的打击。这表明,在现代条件下,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济 融资

随着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想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生存,就会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则成为了关键所在。没有融资,企业就无法发展;没有融资,企业会面临倒闭。因此,针对现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主要的组成之一。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力度,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中小企业资金上得不到满足,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最近几年国有银行能够给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资金已经越来越少,这样对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大,甚至是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营都存在很大的制约。

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其一,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信誉度不足,导致在融资过程中需要支付较高的筹资费用;其二,不完善信用担保市场,虽然我国也在各个地区建立了相关的机构,但是从实际来看,各个地区的银行所提出的条件较高,使得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三,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以下,笔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成因

1.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大型企业相比,显露出了诸多问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实行权力集中制,经营决策往往都是一人独断,甚至部分中小企业还排挤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担心自身地位不保。在中小企业中,家族型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使得规章制度对于所谓的“家族内部人员”来说,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没有将经营权和企业自身的所有权区分出来,也就无法建立相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另外,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一因家族、关系等应聘上岗的,甚至有些人员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管理培训,因此在思想和能力上均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脚步,也因此导致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2.企业信用文化缺失

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就导致了拖欠贷款、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在中小企业成了“家常便饭”。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要求交易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必须讲求信用。另外,银行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坏账的出现,严格限制对于信用缺失企业货款的发放,也使得这一类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货款。

3.不具备较强的抵押担保能力

从目前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所拥有的资金都是为了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维持而服务的,大多数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都是物尽其用,也就使得提供给银行的抵押品不足,因此,也无法从银行获得货款。其中,对于服务型、高科技型企业来说,由于经营不需要太多的实物资产,因此,也就加大了担保抵押的难度。另外,其中一小部分企业虽然拥有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能够用于银行货款抵押需要,但是没有完整的所有权证件,也就使得抵押的条件无法满足。

(二)外部成因

1.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从目前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来看,对于中小企业货款信用的担保也出台了一部分规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从实际货款的担保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依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这主要是由于货款业务进展缓慢而引起的。此外,由于不完善的信用体系,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担保条件、担保人资产抵押等都受到了出台的政策或者是规定的限制,这就导致绝大部分企业能够享受的政策优惠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

2.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欠缺

为了满足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融资体制的建立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国有企业的外部融资而服务的。但是中小企业在这种体制之下,就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银行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虽然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出台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效应的发挥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

三、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完善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完善

1.大力创新间接融资体系的金融业务

作为金融机构,可以以原有的业务作为基础,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融资方面的需求,以相关政策作为向导,进行大胆的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将银行作为主导,通过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实际需求,从而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

2.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快速、大力的发展起来

考虑到地方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在地域上、社区方面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结合当地企业业务的时候,也能够获得中小企业种种方面的“软信息”,例如:实际发展能力、偿还债务的能力、盈利能力等,这样能够将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大幅度降低。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来看,其较少的管理层级,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实效性也是一种帮助。因此,地方中小企业利用地域优势能够轻松掌握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也能够有效地降低跟踪和货款调查的成本,因此能够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也避免了银行货款风险。从我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来看,主要包含了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这一部分地方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的资产规模和数量,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个人货款或是企业的货款而服务,由于特殊的服务市场,经营情况相对困难,也就使得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管理上,由于缺乏管理上的人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也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比。另外,由于地方金融机构不健全的管理规范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也使得其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货款关联方较多。想要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就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其一,降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栏,尽可能引入民间资本,并且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做到治理结构科学、产权清晰;其二,提高监管力度,加快建设货款保险制度,进而控制经营风险。在正规的金融体制中引入民间资本,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进一步减少,也会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这样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完善

1.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健全

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是对于个人或者是机构的资金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吸收,然后再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从而对部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自身上市资格欠缺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从风险投资基金的优势来看,主要是手续相对简单,被投资的企业也不需要进行资产抵押担保。因此,如果自身企业资金短缺,但是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获取风险投资基金,那么不仅能够缓解自身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也会让风险投资者从中获取自己希望的利益。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和发展来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推进:其一,针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与品种,政府部门应当多做鼓励,并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其二,为了让基金投资股权转让更加方便,也可以将产权交易制度加以完善,从而推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2.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的建立

柜台交易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大量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都是通过柜台的方式来完成。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的建立,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需求,制定专门的政策,将政策支持或者是优惠给予那些急需的地区。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可以建立符合实际特征的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从而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以缓解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面临的困难。

(三)确保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畅通无阻

1.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只有从法律法规政策入手,获取支持,才能够将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加以解决。在西方发达国家内,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通常都是通过立法形式来明确的,这样就能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以法律法规来保护并保障其“畅通”。由于国内中小企业的规模偏小、竞争实力欠缺,在融资方面上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在融资法律健全的国家,中小企业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可以看出,完善的融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难度,法律手段具备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也能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保驾护航。

2.社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信用体系的建立主要涉及到中小企业自身和社会这两个方面,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环节,就需要这两方面的完善体系。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环境的优化有赖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优化有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总之,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到影响的原因相对复杂,有中小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外部原因。因此,我们要看清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针对现状,找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缓解的有利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薇.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158-159.

[2]陈禹玎.浅析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J].才智,2011(02):88-90.

[3]于越.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11.

[4]黄惠春,孙兆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121-125.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 

一、前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状况都处于极度不稳定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贸易萎缩造成了对中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冲击影响,尤其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经济。如何认清楚国际经济形势,根据我国经济贸易的现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的形势变化和我国经济贸易的现状问题,阐述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应对策略,为我国进出口经济贸易地快速平稳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 

二、国际经济形势 

1.经济状况不稳定,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仍存在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全球经济化明显影响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造成通货膨胀,呈现财政紧缩和外来压迫的局面,直接严重影响了全球整个经济体系的平稳正常发展,导致了经济能力的衰退,各国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国家经济不够景气,一些企业、工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倒闭,人们的生活受到明显的影响。虽然各个国家,尤其是经济受冲击较为严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积极采取经济政策加以调控,一段时期内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回暖趋势,但是从整体的国际经济形势看来,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仍存在,全球经济呈现不稳定状况。 

2.全球经济化影响大,国际市场效应明显 

国际市场效应对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价格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非常稀有的进口贸易商品,如食品、石油等能源类产品,全球经济化的恶劣演变,造成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呈现大幅度地波动,其中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升趋势,这势必会造成原材料进口后的生产成本增加,通过生产线生产成成品后,进入市场流通,必然会产生售价提高的现象,影响商品的物价水平,破坏了健康的物价平衡,这对于我国国内的经济市场调控,维持平稳的物价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3.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和发展,全球经济势态不断变化 

财政紧缩和外来压迫的局面下,发展中国家迫于发展的需要,逐步开始兴起新兴的产业和经济形势,如紧缩的宏观调控形势,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风险,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危机发展的速度,造成全球经济势态不断变化。 

三、当前我国经济贸易现状及问题 

1.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 

我国当前的出口经济贸易中,出口产品数量大。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地影响,造成国际通货膨胀,从而对我们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欧美经济财政紧缩,经济复苏较慢;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保护主义的考虑,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从而造成进出口贸易顺差大。 

2.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货物贸易占主流,或面临产业结构优化 

现阶段我国的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货物贸易占据主流,机械加工制造及服装等轻工业出口,处于顺差优势,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各国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工业制成品等货物或需求量下降,我国的出口贸易面临产业结构优化或改革。 

3.进口需求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形势 

当前形势下,由于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仍旧延续快速增长的形势。尤其是石油、铁矿粉等工业原料、大豆等食品用料、重要能源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也在积极进行进出口贸易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快速发展。 

四、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经融危机,通货膨胀直接严重影响了全球整个经济体系的平稳正常发展,此种形势下,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进行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和目标方面的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反而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迅猛兴起和发展,此种情形下,使得国际趋势呈现出投资、和合作的发展形态。2015年,我国把握住这种积极地发展形势,参与其中,进行国际贸易工作的分工,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利用货币市场调控,降低进出口贸易的顺差,从而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平稳地发展。 

2.消极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状况不佳,经济能力衰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仍旧缓慢,一定程度了降低了进口的需求,国内产能过剩,商品供大于求,他们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保护主义的考虑,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商品进出口不能保持平衡,导致我国国内经济失调,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外资资本易流向其他国家,会减少我国的外资,引发资本泡沫和债务危机的经济影响。 2015年5月,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方式总值进口,当月同比分别下降18.1%和2.8%。  

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策略和应对 

1.认清国际经济形势,逐步优化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应该认清楚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现状,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积极把握住投资和合作的发展形态,争取国际贸易工作的分工,通过改变产品的技术结构和创新能力来争取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开拓创新,以科学技术为要求,拥有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极面对欧美等国家的资本主义保护主义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2.改变对进口贸易产品的依赖,不断改革金融,扩大内需 

我国的贸易发展的状态特点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大,且进口商品的需求仍旧延续快速增长的形势。这种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现象,使得国外市场施行一些限制地措施,对我国的进口贸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应该正视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宏观调控以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政策,改变产品主要通过进口贸易满足的途径,降低进口贸易的依赖性,积极发展生产力,重视科技进步,不断改革金融,自主研发扩大内需,开拓壮大我国自身供应产品市场。 

3.稳健货币,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升贸易服务水平和质量 

国家应该加强进出口贸易中关于货币在市场中流通的稳健工作,提高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从而有效地促进出口贸易发展,降低进出口贸易顺差,另外在货物进出口贸易上,不断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重视产品的质量,更要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顺应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对于服务贸易的需求,推广自身的品牌,不断拓展国内国外品牌产品市场。 

4.加强政策体系引导,保持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发展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正面对各种的难题,必须通过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经济形势的平衡。首先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制度,加强法律法规规范,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以及保险等行业的政治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在经济宏观调控中地积极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扩大内需,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恰当的防投资风险保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自主研发创新,加强政策体系引导,预防可控制得经济风险,规避全球经济化的不利影响,调整税收,不断改革我国进出口贸易经济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地发展。 

六、讨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贸易现状也不容乐观,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贸易出现萎缩,经济状况不稳定,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仍存在,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受到冲击影响,鉴于我国出口量大,贸易顺差大,进口需求形势仍旧存在等问题,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本主义保护主义,而对我国进出口出台一些限制性策略。我国应该认清楚国际经济形势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必须通过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经济形势的平衡,有效地把握住投资和合作的新型国际经济发展形态,参与其中,进行国际贸易工作的分工,逐步优化和改革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改变对进口贸易产品的依赖,不断改革金融,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利用货币市场调控,降低进出口贸易的顺差,稳健货币,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升贸易服务水平和质量,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恰当的防投资风险保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自主研发创新,加强政策体系引导,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宇.2013财政紧缩政策对进出口贸易公司行业影响和前景预测分析[J].中国经贸,2014(1):34-34. 

[2]蒋冬梅.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175-177. 

[3] 张志刚.正确研判国际经济形势 努力实现我国餐饮业的科学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36):91-91. 

[4] 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上半年IPO市场,下半年市场预计依然活跃[J].国际融资,2012(8):55-55. 

[5] 邓凡.盘点金融风暴后的国际经济形势——上海市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年会综述[J].太平洋学报,2010,18(3):95-99. 

[6] 吴明华.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访谈录[J].决策,2012(7):39-41. 

[7] 姜智强,漆鑫,钟帅等.“区域集优”票据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农村资金互助社蹉跎三年[J].银行家,2011(12):105-107. 

[8] 马宇.浅议国际经济形势对广东省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2095—2104. 

[9] 李爽.把握经济发展大趋势 应对产业格局新变化——访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0):15-17.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53-03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对当前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阐述了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1]世界是多极化的世界,做出了要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的新的科学判断。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紧密结合国内国际形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增强理解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必修课。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对形势的认识能力和政策水平,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下简称理论体系)指导形势与政策课中国际形势部分的讲解,不但符合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而且符合形势与政策课综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一、运用理论体系确定讲解国际形势部分的立足点

1.国际形势讲解要立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

观察形势的立场问题关系到能否正确观察形势,能否抓住形势的主流和本质。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的基本社会状况作了科学分析和判断,认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才能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是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立足于这样的国情,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迅速激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果丰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只有立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地放眼世界舞台,判断国际形势,充分认识我国为创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所接受的挑战和做出的选择。

2.国际形势的讲解要立足于民族振兴的高度

民族振兴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方向。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毕生追求的目标。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讲解国际形势,要求教师立足于民族振兴的高度,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形势部分要讲述的国家关系、世界组织、经济格局,都不同程度地能为我国进一步抓住利用国际资源、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机遇提供决策帮助,引导青年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审视和观察世界,明确时代赋予青年人的光荣使命。

二、运用理论体系中的国际战略思想把握国际形势部分的讲解内容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关系中带全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谋划。它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性质和一定时期国内外的实际状况,是其国内发展战略的延展。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国际战略理论,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制定了正确的对外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学说,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辨明时展主题、坚持国家利益原则、实现机动灵活策略”的红线是分析和看待国际形势的正确指导。[3]

1.用理论体系指导国际形势回顾的讲解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6

【关键字】贸易,对外贸易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自由流动趋势的加强,这一发展战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尤其在当前贸易争端频发,并且我国承诺WTO保护期期满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着力于拓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2006年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而言是不平静的一年。一方面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同时也伴随着与贸易伙伴国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持续了近半年的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据世贸组织统计,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至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宣布结束,这意味着金融、汽车、农业、电信四大行业将降低关税乃至完全放开市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遭遇困境 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仅2006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出口商品额达6912.2亿美元,其中90%以上属于工业制造品。 然而,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看,这种比较优势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国这种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正在遭遇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首先,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产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其次,由于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也都为发展中国家所有,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进入门槛不高,因此,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再加上我国国内各厂商之间“割喉”式的价格战,更是严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二)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使得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 我国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效的逐步显现,以及老龄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在逐渐减少。另外,由于我国国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正在不断上升。同时由于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者对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将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另外,由于各发达国家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其产业和劳工福利,因此都在采取各种贸易壁垒(如SA8000 社会责任标准)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及利益相关者,令我们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难以继续。 (三)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抑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都是强调数量增长 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产量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资源,从而限制了其他产业的要素投入,不利于其他产业的提高。在世界制造生产链中,我们往往也只能参与到其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居于对应价值链的末端。就企业来讲,主要体现为利润率低,对特定市场的上下游环节依存度较高,抗风险能力低。因此,在这个所谓“中国制造”的游戏中,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及极为可怜的利润份额,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利于中国纺织业的产品升级和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要素替代进程的加快,致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失去其比较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自由流动,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推动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二、拓展比较优势空间,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这一状况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或者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另外,虽然当前我们在货物贸易方面摩擦加大,但服务贸易遭遇到的摩擦很小,而且可以获得相当的回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和低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来发展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这也符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当前制约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使我国大量的非技术性劳动力向技术性劳动力转化,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转变,将单一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提高生产率转化相对成本(生产率/劳动成本)优势,从而为今后充分发挥我国经济比较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条件。 (二)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一国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单纯的比较优势不能形成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几种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关键。但现在总体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还主要体现在由低人力资源成本主导的劳动密集性进出口产品上。因此,面对保护期之后多元而白热化的国际竞争市场,我们应当在发挥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提升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新形势。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在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中,一国的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一国竞争优势的取得最终落实到其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改善之上,所以我们可以从我国的产业布局整体来把握竞争优势。 首先,整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基本上还是一种外延粗放以规模取向的简单增长方式,与国际竞争力提倡的以效率、质量、环保取向的内涵集约式增长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整合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经济在高效率水平上运行。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抢蛋糕”,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次,着眼区域经济,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将那些产品关联性强,价值链长的产业通过整合,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内部技术外溢、资源共享达到 成本降低,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积极引导,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存在有技术外溢和“干中学”(Learn by Doing)的效应,但是我们仍然要强调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而这正是我国当前国际竞争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产业化,来发展自己国家在未来具有竞争能力的战略性产业。 (三)采取必要的贸易保护政策,维护我国国家及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各国在发挥比较优势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贸易保护,我国总体仍缺国际竞争优势,WTO保护期满之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国内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外汇体制更加开放,因此当前我国在宏观上实行适度的贸易保护仍极其必要。但是,在相关产业的选择上,我们应当运用战略性的眼光,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产业链长的产业,尤其是某些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以及高技术的战略性产业。另外,在政策手段也应有所选择,不是一般性的保护幼稚产业甚至保护落后产业,而更应注重其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上。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就总体和长远而言,自由竞争和市场配置资源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的政策导向还应始终致力于营造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上。 三、结语 WTO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在世贸组织所处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都会进一步增加。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会继续把中国的经济发展看作挑战与机遇,因此,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争端案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将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要面临的国际贸易的新环境。为此,我们应当在遵守WTO规则之下,着力于拓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从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与趋势。汇率波动、能源紧缺、黄金价格动荡;尤其是贸易摩擦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且越来越借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籍口采取了新型隐蔽的手段;不仅如此,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双反调查也愈演愈烈。我们深切地感觉到,这一切都对国际贸易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很多企业的国际贸易部门在应对贸易纠纷时非常被动;没有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规则,或者说严重缺乏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人才;同时,社会上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没有得到理想的就业。为什么这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未能顺利进入企业的国际部门?为什么进入企业国际部门的学生未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显然,现行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同时输送人才的渠道也存在问题。因此,我们立足于当前的复杂形势,把当代国际贸易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讲解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应对复杂形势的技能,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内容陈旧,理论更新较慢,并且过多强调对国际贸易流程的学习

打开当前流行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教程可以发现,除了传统的贸易理论之外,其他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贸易流程,其中填写各种单据和文件(如合同)又是最多的内容。尽管很多学校对此都在实验室中给予了模拟,但由于毕竟不是实际工作且内容过于陈旧,很难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二) 落后于当前形势,缺乏贸易政策运用方面的学习

学习贸易流程并不是本项目的重点,我们认为掌握和运用贸易政策更有难度且更有意义。具体地讲,正确的运用各种贸易规则是应对复杂性形势的最优策略,将给企业在出口和进口中带来巨大利益。而当前的教材并不涉及当前形势与政策运用的内容,亟待补充新鲜的内容。

(三)缺乏实习、实训的机会,无法与国际贸易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培养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表示不知如何运用一些贸易优惠政策,同时表达了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进行培训的愿望。这反过来说明,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缺乏与企业沟通或合作的内容。而从学生培养的角度讲,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贸易活动对提高学习兴趣和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知识都有很大好处。

(四)争取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学生培养,运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生培养

基于当前的外贸形势,实际中的国际贸易实务是个动态的过程。只有随时把握这些动态因素,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减少损失和取得最大的利润,而准确把握这些动态因素的最好途径之一是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贸易对象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是这些动态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贸易活动的利润多少与成败。而与科研机构合作就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学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很显然,当前的培养模式则让学生缺乏这些能力,因而他们即使进入企业的国际贸易部门也很难为企业争取到应有的利益。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现行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政策运用等与企业国际贸易效益密切相关的知识,因而缺乏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且现有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最终就业受到限制。概括地讲,现行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授课方式、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缺陷,无法应对当前的形势,需要在上述诸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删除授课内容中过于陈旧的内容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实务》等教程中,理论内容更新较慢,而且介绍各种单据与文件填写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篇幅,不同的教材之间还有很大的重叠(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都有相关内容)。客观上讲,这些纯理论内容和概念、程式化的内容不利于掌握和记忆,很多学生在学习不久就会遗忘。而事实上,同学们只要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只需稍加提示就完全可以胜任这些程式化工作。

(二)增加政策运用方面的内容

贸易规则、贸易政策和相关的双边、多边协议、外汇业务,包括原产地的认证规则,美国301条款的实施细则、我国双反调查的实施规则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核心的业务知识。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国际贸易中将直接带来企业利润的增加。在当前,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优惠政策很多,而各类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上对此并不涉及,亟待进行补充。所以,拟改变和创新当前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的内容,增加国际贸易政策及其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加强任课教师在此方面知识结构的完善,以保证在课堂上准确而全面地讲授给学生真正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

(三)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训实习

这不同于一般的毕业实习,而是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际贸易工作的机会,增长其见识,才能培养其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兴趣和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员工。

(四)请企业国际贸易部门的业务人员走进课堂

实际工作的案例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对一般知识和实际差距的思考。所以,请从事实际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走进课堂也是我们倡导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他们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认识产生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对实际贸易工作的处理能力。

(五)请国际贸易方向科研人员走进课堂

为了弥补任课教师的知识局限性,可以邀请国际贸易方向的科研工作者走进课堂。事实上,由于一些任课教师较少从事科研活动,教学工作趋于程式化,对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缺乏动态把握,因而使很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也相对静态化。为了弥补上述不足,就是要让一些从事国际贸易状况和政策研究的人员走进课堂,增加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动态了解。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从而使学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能找到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8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高校经济学专业当中的重要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该方面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而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复合型、实务型人才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需要,进而在中英双语教学当中,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这就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

二、开展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要点

(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能够准确的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市场形势,还能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具有创新意识。其次,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的市场规则,以更好的参与到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当中去。第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能够严格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则,拥护国家政策,才能更好的胜任国际贸易的工作。

(二)围绕学科专业建设。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首先,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将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学科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围绕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来展开。其次,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概论以及国际贸易市场形势分析等内容作为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当中。第三,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类课程,以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环节相适应,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频繁,英语应用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当中,需要有效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根据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合理的进行教学规划。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组织和协调。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相适应。构建国际贸易活动情景,模拟国际贸易活动情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开设专题进行讨论,开展英语讨论会和辩论会,专题论文、课题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都需要通过英语来撰写,以更加熟练的应用英语,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

当前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很好的补充。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随着做出适应性的转变,需要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在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体系当中,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适时更新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教材,有效的开展信息化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协调中英双语教学。将双语教学与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基础学科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有效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协调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保证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能够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论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9

关键词:国际会计;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策略;选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0-0132-02

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资本市场趋于开放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科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规范化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运营及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当前国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运行体,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企业竞争态势下赢得主动、选择科学、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成为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分析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构建完善化,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性增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日益迅猛,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历程遭受了重大冲击,严重滞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现阶段各国经济监管机构以及企业自身都在加大力度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必然的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构建趋于完善化和体系化,加大国际经济监管的合作力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全球性经济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为各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传统会计准则格局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现阶段,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还可体现在传统经济发展形态下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秩序被逐渐打破,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这一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结构的人员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共有22位受托人,其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15位理事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上述职位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一趋势的出现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相应机构的改革、发展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伴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在一些地区性、国家性的组织会议中,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以及其他途径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了新兴经济体内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从而促进了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综合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下的综合性。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加大结构改革力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等机构也在逐步加大结构改革工作力度,为不断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球公认性和适用性创造条件。改革工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正式形成。相关制定机构与监管部门加大治理结构改革力度,能够有效明确当前估计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认可度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而为提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科学性和适用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分析

1.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形势是基于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开展工作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选择,因此具备明显的抗外干扰性和严谨性。从我国企业现阶段的转型、发展状况来看,会计准则趋同国际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主要表现为“趋同”模式下我国会计工作制度的统一。在中国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公布。”因此,在面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时,“直接采用”的策略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与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背道而驰。坚持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则可以坚持我国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这一根本原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有效一致的同时,维护了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稳定。

2.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利于调整我国在全球会计格局中的被动地位。随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不断发展,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对此形势的态度尚不完全明确,因此,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范畴下的会计趋同形势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有利于将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反馈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实行国际会计趋同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回应,有利于协调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诉求,从而有效推動我国利用这一机遇强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下赢得主动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的国际形势篇10

关键词:税制改革;经济法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引言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30多年来税制改革步步配合,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服务于财政收入的不完全税收制度,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财政收入为主体的全面税收制度,税制的改革基本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然而,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障碍。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急速发展,相应的国际经济组织也迅速发展,国际经济调节能力增强,国际经济法规也逐渐完善,资本对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间贸易、文化等的交流,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有要求各国加快税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形式的变革。为适应国际经济日趋复杂的新形势,2013年,我国的宏观政策将延续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搭配,在税制改革上也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营改增”等改革举措。笔者认为,通过近年来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财税改革将会结合经济法创新,形成价、税、财、金融等相互协调配套的新型改革形式。

二、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税收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税制结构是一国税制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它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程度。我国税制的改革不仅要与国际经济形式以及各国税制改革相关,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并适应公共财政的需求,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如下几点必要性:

1.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转变经济结构的前提。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存在着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力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基于税收聚财和经济调控的功能,税制的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及其重要。同时,在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的同时,税制作为政府经济干预的重要手段,其改革必须与推动经济发展的整个经济政策相结合。

2.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

首先,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其次,其是国家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如外贸、经济、科技、教育、民政、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必须在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并注意方式的选择,进而保障政策的顺利实行。

3.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税收的重要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我国现行税制在税收调节功能上还未充分发挥,因此,必须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只有税制能够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功能,才能协调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化。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深度调整,迫切需要我国在正深入了解国内和国际两个经济局势的背景下,正确定位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进而保障我国的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取得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途径选择

本文通过对税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问题的研究认为,税制的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在经济法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税收制度的改革,具体可以从实行“双主体”税制结构、完善主体税和合理调节税负三方面着手。

1.合理选择主体税和合理调节税负是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结构的关键问题

(1)合理选择主体税种

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一般都是由多个税种组合的复合税制,主体税种的合理选择是税制结构是否完善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主体税种在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税制结构基本形态和特征。由于税收体系的财政、公平和效率目标需要由主体税种来实现,因此我国在进行主体税种选择时,需要对直接税和间接税进行合理组合,进而实现税制的公平和效率,这也是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可以通过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来缓解所得税对储蓄和投资的压力,实行增值税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

(2)合理调节税负

一个国家的税负水平情况通常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和程度、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制设计和税收管理的水平相关,合理调节税负是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行经济形势下,我国在税制改革上实行了不少减税让利的措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保障了财政收入,同时也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在税负调整上,应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分配格局,扩大税基,加强执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