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1:13:10

文明信息

文明信息范文篇1

本文以电信企业转型为背景,以“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为电信服务的宗旨,以“共享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为使命,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提出“和谐服务”的文化理念,并结合广州电信企业发展和服务创新的实际,从管理创新、网络提质、精确营销、树立电信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纲

一、以企业转型为契机,构建“和谐服务”新理念

(一)树立企业转型的理念

(二)重新明确企业服务的定位

二、以精确管理为基础,创新电信服务体系

(一)管理创新,打造通畅的服务链条

(二)网络提质,构筑优质通信网络

(三)精确营销,打造“零距离”的客户服务网

三、以共享价值为使命,树立电信品牌形象

(一)紧跟城市发展步伐,树立信息化建设排头兵品牌形象。

(二)充分发挥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资源优势,推动信息化的实际应用。

(三)不辜负“普遍服务主力军”的光荣使命,树立诚信经营、奉献负责的形象。

正文

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作为全国三大通信枢纽局、三大国际出入口局和因特网三大节点局之一,是中国电信业务收入最大的省会城市分公司,收入份额占广东电信的1/5和中国电信的1/25,担负着华南地区最大现代通信网的建设、维护和经营重任。固定资产总值超过200多亿,服务着600多万电信用户。近年来,面对社会日益高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通信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州电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基业长青这一根本目标,将服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提出了“通信共享信息文明,服务构筑和谐企业”的和谐服务文化理念,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在“和谐服务”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广州电信面向社会、面向信息产业构筑服务大体系,树立服务品牌形象,使企业走出了一条和谐服务创造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产生竞争力,从而引领企业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2003年,建成开通世界第二大无线市话网;2004年实现业务收入76.738亿元,完成了5天超1亿目标。2005年实现业务收入81.05亿元,同时,实现利润34.38亿。先后获“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一、以企业转型为契机,构建“和谐服务”新理念

创立于1883年的广州电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123年的岁月征程使广州电信形成了“兴业报国、奉献社会,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传统。在新的征程中,如何把“广州电信”这一“百年品牌”从较为单一的服务品牌延伸为综合的一流企业品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广州电信审时度势,进一步丰富“服务”的内涵,从以往简单的前台服务向全员服务转变,从通信服务向现代信息提供服务转变,提出了“和谐服务”的文化理念:以“共享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为使命,以创建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华南现代通信中心为目标,以“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为理念,实施精确管理,推动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发展与繁荣信息产业链、建设和谐社会的同频共振。

(一)树立企业转型的理念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企业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转型。电信企业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是中国电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转型首先是企业服务理念的转变。我们着眼于信息化大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管理,推动企业服务的综合化和价值链化。综合化即业务的多元化、网络的多元化和终端的多元化,使广州电信的服务更加多样化、便捷化;价值链化即延伸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从提供单一的语音服务转变为提供综合信息服务,通过服务方式、内容的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为此,广州电信树立了“五种观念”,即竞合观念、诚信观念、共赢观念、创新观念、整合营销观念,以观念转型推动企业转型。

(二)重新明确企业服务的定位

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作为广州地区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我们意识到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繁荣,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唯有树立服务和谐社会、繁荣信息产业的大局观,合作共创方能共享价值。为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电信企业运营模式,跳出服务侧重于“用户”的局限,确立“大服务”理念:将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和制高点,明确电信企业的服务在电信行业、信息产业生态圈、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定位。我们以中国电信、广东电信发展的排头兵,广州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广州市信息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为追求,将广州电信定位为整个信息产业链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与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以及竞争对手和谐共处,互相服务、理性竞争、同创价值、共同成长的服务文化理念,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实现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和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以精确管理为基础,创新电信服务体系

“和谐服务”理念的提出,在实践中广州电信通过企业改革、精确管理实现管理、网络、营销的“三大领先”,建立“前台服务为标志,后台服务为支撑,网络服务为基础”的全员服务体系。打造并不断完善“前端围绕用户转,后端围绕前端转,全员围绕市场转”的无缝联动机制,将“内部服务链”与“外部服务链”紧密结合,为与社会共享信息文明打造畅顺的信息服务链条。

(一)管理创新,打造通畅的服务链条

创新服务,内部管理是支撑,必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更好适应企业服务转型的需要。广州电信通过流程重组再造服务渠道,通过绩效考核建立服务管控机制,通过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实现服务的闭环管理。

1、通过流程重组(BPR),健全营销渠道,优化服务流程

我们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一方面,将过去较为单纯从事网络维护职能的市话分局改建为服务维护营销职能合一的区域电信分局,并在区域分局内部进一步细分服务区域,根据客户情况配备相应的一线服务人员;另一方面,纵向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大客户渠道、商业客户渠道、公众客户渠道和流动客户渠道以及面向客户群的10000号渠道,使营销服务界面尽可能靠近客户,通过各渠道客户服务人员深入客户端开展针对性服务工作。同时,优化关键性服务响应流程,提高后端部门对前台服务的支撑力度,实现“最短的流程,最少的层次,最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在组织机构上设置网络监控、网络维护、客户响应与资源管理、无线市话网优、数据通信等五大中心,发挥其作为后台支撑、前台联动的作用,密切衔接服务支持、服务开通、服务保障三个环节。

2、通过绩效考核,建立服务管控机制

通过对各类客户服务人员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方案的实施,我们将各项服务指标、服务责任进一步细化、分解和落实到个人,全面客观地反映和评价服务业绩,并与占员工收入75%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将服务绩效的每一分差值体现在个人薪酬的差异中,将薪酬对一线优质服务的引导激励作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将首问负责制从前台延伸至全局,建立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对下一环节、下一工序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承诺,以“内部首问负责制”落实企业对客户的“首问负责制”,并辅以关联指标的考核,构筑起“前台围绕客户转,后台围绕前台转,机关围绕基层转”的服务责任机制。

3、建立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服务流程闭环管理

在服务监督上,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心”:服务质量监督中心,负责对全局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指导;开通了“五个体系”:质量指标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投诉处理体系、服务质量自动征询系统、信息反馈体系,实现服务质量的闭环管理。每月出版《经营信息通报》,对客户投诉、信访处理情况以及服务小热点、小难点进行实时通报;建立服务质量A、B角联络员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组织明查暗访、召开客户座谈会等形式,强化服务监督,查找工作差距,改进服务质量。坚持落实《电信服务规范》,建立响应开通与服务保障的“双线响应机制”,以及技术咨询全方位渗透、方案制定全资源整合、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的“三全管理模式”,提高对服务项目响应的及时率。如目前我们实际提供的装机修障服务,不但高于国家《电信服务标准》要求,更高于自身的对外承诺。如固定电话和宽带业务,装机开通对外承诺的是交费后15天,目前平均已达到6天(小灵通可在申请交费后1小时内开通);停机复通时限对外承诺为24小时,目前已达到5小时;故障修复对外承诺24小时,而实际上固定电话平均6小时,宽带只需5小时。2004年广州电信被“广东省用户委员会”和“广州市行评领导小组”评为“用户满意服务单位”和“行风评议用户满意企业”;2005年度,广州电信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广州最具竞争力服务企业10强”。

(二)网络提质,构筑优质通信网络

优质服务的构建离不开优质的网络技术保障。广州电信作为我国通信行业的“南大门”,通信网络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好的实践新的服务理念,我们以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服务提供商为标杆,建设一流的网络和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搭建起技术领先、网络一流的信息服务平台。

1、建成世界级通信网络

2000年以来,广州电信共投入八十多亿元资金进行网络的建设,从骨干网、用户接入网和互联网出入口三个层面,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通信网络。为了给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信息平台和沟通渠道,2000年在全国率先开通广州高速宽带信息网,2001年和2003年又分别打响“宽带大会战”和“宽带超越大行动”。目前共有宽带用户70万,使广州市成为首先实现“让宽带进入千家万户”目标的省会城市。2003年仅用五个月的时间建成开通世界第二大无线市话网,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一年之内用户规模突破100万。目前宽带和小灵通已经成为广州电信的明星业务,在服务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广州电信的网络已经实现了三大领先:一是建设了国际领先的大容量、高可靠、具有A、B两个平面能够自动愈合的传输网络,确保了通信的畅通安全;二是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网络,装机容量已超过530万门,小灵通容量达200万门;三是建成了高速IP城域网,总带宽容量达到50G。光纤总长度47万纤芯公里,并建成了1500个光纤接入点。广州电信的通信管道可以围绕地球一圈,光纤网络可绕地球九圈,初步实现了光纤到户。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提供网络,为400万固定电话用户、230多万数字多媒体用户、150万小灵通用户提供现代通信服务。面向未来,通信网络正在向下一代网络(NGN)的体系架构演进,广大市民将享受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现代综合信息服务。

2、一流维护持续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先进的网络是用来服务的”。小灵通开通之初由于建设周期原因,网络质量一度成为投诉热点。建成开通不久我们就组织了“小灵通网优大会战”,对网络进行全面优化,以提高用户对小灵通质量的满意率和美誉度为目标,精益求精地塑造小灵通的一流服务品牌。目前网络覆盖面积、深度覆盖迅速扩大,通信质量稳步提高,达到了集团公司的标准。同时,通过“宽带精耕计划”、“宽乐服务工程”,提升宽带网络的业务提供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确立宽带业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领先一步、不断超越”的市场“领头羊”地位。通过“网络扫雷”排除隐患,实施技术咨询全方位渗透、方案制订全资源整合、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的“三全管理模式”,提高网络服务响应及时率,为用户快捷、方便的服务提供技术保证。

3、企业信息化打造服务支撑大平台

良好的服务离不开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的支撑。我们面向客户、面向市场,2005年建设了IBSS(综合业务支撑系统)、MSS(管理支撑系统)以及启动建设新的10000号系统等企业IT系统,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客户管理水平。新的IT支撑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客户及其对应服务的准确信息,以充分掌握客户的需求与消费习惯;按不同客户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或灵活定制,实现个性化服务;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可有效缩短业务处时限,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促进精确营销和精细服务的实现。目前,广州电信正在着力打造为商业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商贸之桥”,通过构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为广大的商业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为广州电信的服务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三)精确营销,打造“零距离”的客户服务网

1、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营销渠道改革,我们已经建立起面向不同渠道的客户服务网:对大客户实行一站式、派驻式、SLA服务水平承诺、专家咨询、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免费试用新业务等超值服务,服务包括12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客户,力求个性化服务将心比心;对商业客户建立了“10000+9”商客服务热线和“三小时回应”制度,推行主动上门、定时定点和主动跟进服务,以专业化服务让客户放心;对流动客户,40多万部公话设施遍布于大街小巷,提供便利化服务以心换心;对公众客户建立全天候24小时的业务咨询、业务受理、故障受理、话费查询等全业务电话服务,构筑包括窗口服务、电话服务和网上服务、上门服务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提供标准化服务以心贴心。

2、特色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用户的多样化和服务需求的差异化使我们不同的服务渠道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通过人性化服务使简单地提供服务与购买关系,上升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丰富了电信服务的文化内涵,创出了许许多多的特色服务。如获“广州市诚信示范单位”称号的大客户部将诚信服务确立为“立事之根、做人之本”,打造大客户诚信服务文化,铸造大客户诚信服务团队。在服务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安利公司中,大客户部率先为其提供“一点接触,一站购齐,全程服务”的“一站服务”,帮助其拓展市场,2004年大中华区首次成为安利全球营业额最大的市场。为此安利公司向中国电信授予“最佳电信服务供应商”称号,这也是其在全球范围首次颁发此称号。再如获“全国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称号的10000号,从“以我为中心”的被动服务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转变,从买卖契约式的“市场服务”向价值交流式的“文化服务”的转变,实现了从“用户需要是我们的服务范围,用户满意是我们的服务标准”到“用户感动是我们的服务追求”的升华。今年以来10000号已在同城运营商的热线测评中连续多个月排名第一,并在全国同行中保持领先。10000号属下的114查号台,已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其他运营商的用户,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被广大市民誉为“不见面的微笑使者,茫茫人海中一座明亮的导航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天河营业厅,通过构筑硬环境、创新软管理、铸牢服务链,打造了“温馨、全新、倾心”的服务品牌,成为全省电信前台服务的标杆。在有关部门多年来组织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广州电信服务满意率始终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通过广州电信这种深层次的价值互动和文化服务,用户在享受电信服务的过程中价值得到了提升。

三、以共享价值为使命树立电信品牌形象

电信企业的品牌形象是服务品质和服务理念的直观体现。在“和谐服务”理念指导和一流服务体系的保障下,广州电信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中,树立了一流的服务品牌形象,以信息化建设排头兵的形象引领广州市信息文明的发展。

(一)紧跟广州城市发展步伐,树立信息化建设排头兵品牌形象

近年来广州市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规划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广州电信全力配合政府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广州申办、承办2010年亚运会,对新机场、大学城、开发区、南沙新区、生物岛等重点项目及时进行战略性投入,做好通信保障工作。特别是在大学城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以超常规的投资力度、超常规的建设速度分别建成开通了现代化的综合信息通信网络,为广大师生和旅客提供了一流的电信服务。在南沙地区我们早在十年前就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连续投资支持大开发,仅2002年就投资6320多万元。参与建设宽带交易会,使广交会信息化水平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实现了“三级跳”,使世界级的广交会拥有了世界级的通信服务,为广交会巩固“中国第一展”的地位及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发挥现代综合信息提供商的资源优势,推动信息化的实际应用

与房地产商、街道办事处等合作,建设信息化小区和数字化社区;与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合作,建设电子政务和校校通工程,推动广州市的教育强市和文化强市建设;与证券商、医疗部门、税务部门合作,开发网上证券交易、电子医疗挂号、远程医疗系统以及电子报税系统;通过“商贸之桥”、“蓝色魅力”等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集成、企业门户、增值业务应用等一揽子信息化解决方案。通过“号码百事通”业务,为广大用户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提供快捷便利的生活资讯。

(三)不辜负“普遍服务主力军”的光荣使命,树立诚信经营、奉献负责的形象

文明信息范文篇2

本文将“知情权”的提出和信息公开制的兴起及发展置于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研究。论文首先回顾了信息公开制伴随着“知情权”的提出和日益受到认可而兴起的历史轨迹,进而探讨了“知情权”原则的确立和信息公开制的发展,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最后论文考察了信息公开实践在我国的发展。论文指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政府信息公开制的兴起和发展,在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都是以现代民主政治为背景的,是公民民主权利扩大的表现。符合现代政治民主发展的要求是它得以在世界范围发展的主要原因。论文还指出,“知情权”和信息公开制并非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专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知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信息公开满足人民的这一需要。

关键词:知情权信息公开政治文明

社会传播系统同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方式密切相联。现代政治文明是以民主为核心内涵的,传媒业的兴起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作为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体系,传媒业带来的政治信息沟通的普及化和公开的政治表达渠道,同决策民主化、同公民的广泛的政治参与有着难解之缘;传媒业的引导舆论功能,使其同民主政治所要求的对于政治过程和政治人物的监督紧密相连。信息公开制是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从一开始,它就与传媒业有着不解之缘。

I.信息公开制的兴起和“知情权”的提出

在以民主为核心内涵的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公民民主权利的扩大是普遍现象。就实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西方国家而言,自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以来,在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公民在法律范围享有的权利,不断得到扩大和发展。例如,日本1946年宪法对“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由过去的14条增加到了31条,规定国民可以享有的权利许多是过去没有的。又如,法国1946年制定的新宪法,除宣布“再次郑重确认1789年之人权宣言所赋予人类及公民权利的自由,以及共和国法律所承认之基本原则”之外,还在序言中专门列举了法国公民享有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权利。[1]

就实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国家来说,以我国为例,自我国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于1982年12月由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以来,历经了四次修改,始终坚持进一步完善重视和保护公民权利的规定。非公经济、地位、权利、法治等等是修宪中相同或相似的关键词。2004年3月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正案)在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民主方面,明确写入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这两点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写人宪法,被称为此次宪法修正中的三大热点。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1954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承认和保护公民的生活资料的所有权。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这次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用“财产权”代替“所有权”,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债权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财产权,提供了宪法保障;同时,完善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以利于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2]“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我国宪法,体现了国家承担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职责的承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修正案,表明我国全面推进人权事业和保护公民权利的决心。这次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第四部宪法的修改,还包括关于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它们同样体现了进一步完善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的原则。

信息公开制,是人类社会在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正在探索的实践,是保证民众在知情的基础上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机制,其兴起与发展,是公民民主权利扩大的表现。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国家制定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知情权的原则并指导其实施。在这些国家中,芬兰是于1951年制定《官方文件公开法》的。此后,美国(1966年)、丹麦(1970年)、挪威(1970年)、法国(1978)、荷兰(1978年)、加拿大(1982年)、澳大利亚(1982年)、新西兰(1982年)、奥地利(1987年)、意大利(1990年)、比利时(1994年)、爱尔兰(1997年)、日本(1998年)等国相继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而即使在尚未颁布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提倡政务公开、透明的政治文明近期发展趋势,信息公开和“知情权”的概念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和探讨。

信息公开制和公开原则的表述,最早出现在欧洲。据魏永征等著《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和张国良著《现代大众传播学》的介绍,早在18世纪,瑞典就在其《新闻(自由)法》中,提出官方文件应向人民公开,这被认为是“公开原则”的最早表述。但是,信息公开制的兴起成为世界范围的现象,却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它同“知情权”的提出和日益在学理上受到认可形影相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过反思法西斯主义一度猖獗的原因,认识到要防止当权者违背民意、滥用权力,就应将有关政府工作情况的信息及时向人民公开,让人民知情。[3]西方国家由此开始了对“知情权”的思考。“知情权”,也称“人民的知情权”(People’srighttoknow)或“公众知情权“(Public’srighttoknow),其主体显然是人民,是公众,指他们有权获得、知晓事关公共利益和具有公共重要性的信息。“知情权”的提出和日益在学理上受到认可,体现了人类社会对政治民主的理解的加深和要求的日益提高。由于传媒是现代社会中从事向公众公开进行信息传播的职业传播者,“知情权”常被同传媒对获取政府信息的要求联想在一起,其同新闻自由的联系常被强调。确实,从“知情权”提出和信息公开制的发展轨迹来看,“知情权”最初是由新闻界及同新闻界渊源很深的人士提出的,在“知情权”受到认可的过程和信息公开制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界始终是积极参与推动的一股力量。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知情权”这一术语的是曾长期担任美联社主编的美国新闻界名人肯特·库珀(KentCooper),他于1945年率先提出了这一概念。正是由于新闻界、尤其是美国新闻编辑者协会的一批积极活动分子的推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初起,曾出现一场倡导“知情权”的“信息自由”运动。这一时期前后,美国新闻界因为感到政界的一些官僚阻碍了其对政府信息的获得,[4]影响到其新闻自由,明确地亮出了“知情权”的口号,将自己视为“公众知情权”的捍卫者,将传媒对于政府行为的报道视为实现公众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将“知情权”的原则作为维护采访权,维护新闻自由的依据。这场运动中的经典之作有哈罗德·克罗斯(HaroldCross)的《人民的知情权》(1953年)和肯特·库珀的《知情权》(1955年)等。哈罗德·克罗斯是律师,曾任《纽约先驱论坛报》(法律)顾问、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法律)顾问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可说是既卷入新闻界又卷入新闻教育界的人物。肯特·库珀前已提到是美国著名新闻界人士,其新闻工作生涯长达50年之久,其中41年是在美联社工作,曾在1925-1948期间担任美联社主编。

由新闻界首先发起推动的倡导“知情权”的“信息自由”运动,很快在美国社会上、尤其是在美国法律界/法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新闻界又转而从社会上尤其是法学界的支持者的侃侃而论中,吸取论点发出更加响亮的倡导“知情权”之声,援引后者的话语进一步论证自身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例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O.Douglas)曾这样阐述知情权的重要性及传媒业同这一问题的联系:“新闻传媒业在我国宪法体制中占据优先位置,这并不是为了使之能赢利发财,也不是为了将新闻工作者拨划为一个受优惠的阶层,而是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对于人民的统治权至关重要”。[5]对于倡导“知情权”的新闻界人士来说,道格拉斯法官的这番话语可以说雄辩地为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又如,美国联邦法官欧文·考夫曼(IrvingKauffman)提出,新闻自由仰仗对传播过程的如下三个方面的保护: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散布/传递信息。[6]考夫曼的这一论点,也涉及到了新闻自由同信息公开和“知情权”的联系。新闻界人士激烈地论辩说,离开了(以采集新闻的手段)获得信息和(通过编辑并为发表而)制作信息实际上就不可能散布/提供信息。[7]换言之,为了向公众传递公共信息以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新闻界的采访权和信息处理权必须得到保障。

在“信息自由”运动中,美国政府于1966年通过了《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ofInformationAct)。此举不但在美国国内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知情权”,而且由于美国作为西方头号强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信息自由法案》在原则上要求政府部门向任何平民百姓公开其记录和文件,除非是在该法案列出的9类作为例外的材料的情况下才具有特殊理由保密。这9类法定保密材料的规定,限定了信息公开的法律界限,并且体现了“知情权”同其他相关利益的平衡原则。1974年和1986年,美国国会又先后对《信息自由法案》进行了修订以使之变得更加有效。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阳光照耀下的政府法案》(GovernmentUndertheSunshineAct),简称《阳光法案》(SunshineAct),该法案实际上是会议公开法案,涉及美国约50个联邦部门、委员会和机构,要求这些政府部门公开其除了属保密范围以外的业务会议内容。至此,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由于美国以其强大的国力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信息自由法案》颁布后,世界上逐渐掀起了追求“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潮流。

当然,“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是个复杂的问题,在美国,它不仅因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并未明文提到而引起理论上的争论,而且在操作层面也遇到要协调其同其他社会利益、个人权利的冲突问题,例如“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同政府保密权、个人隐私权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因而,“知情权”并非绝对权利,而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规定9类法定保密材料就是列出这些限制条件。

II.以信息公开制保障“知情权”的实践发展的关键原因

在倡导“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运动在美国兴起之初,新闻界的推动是一突出的景象,而美国新闻界人士当时较多地是从对付当权者对其信息采集的限制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以至于有的美国学者认为《信息自由法案》作为确立“知情权”的法案是由于传媒对信息的需求应运而生的。[8]备受关注的是传媒作为社会信息传播者同政府之间的关系。但是,毕竟,新闻界是以公民的代言人的面目提出这一概念的,“知情权”合乎逻辑的主体是任何公民。因此,到《信息自由法案》和《阳光法案》颁布时,受到强调的,则是政情和政务的公开和透明度,是公众作为享受“知情权”的主体有权要求政府公开除法定的保密范围以外的信息。在对于“知情权”概念的使用中,后来倍受关注的,是知情权同政务透明的联系,是人民作为对政府行为及有关信息的获知权的主体同政府及新闻传媒三者的关系。人们认识到,作为职业传播者,新闻界在享有采集政府信息(除法定的保密信息外)从而同其他公民一起享有知晓政府信息的权利的同时,还分享让公众获知政府信息的责任,后者作为新闻界的社会责任同样应受到强调。确实,现代新闻传媒面向全社会公开传播的特性同政治民主所要求的高度信息沟通是不谋而合的,由于这一点,现代新闻传媒显然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可资利用的最迅捷高效的传播渠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传播新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以此为技术基础的电子政府的兴起,倡导政务透明、公开,更是成了世界范围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为止先后有几十个国家通过了信息公开的法律,使“知情权”成了法定权利。

“知情权”目前之所以能在几十个国家由宣传口号变为以法律形式得到确认的权利,信息公开制之所以目前在这些国家成为法定的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关键是因为它在思想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均符合以民主为核心内涵的现代政治文明的框架。

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案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国家美国的情况来看,虽然倡导“知情权”、导致《信息自由法案》出台的“信息自由”运动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思想脉络上,其渊源却在于西方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后者可以追溯到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学说,这些学说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导,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知情权”说只有在现代社会、在以民主为核心内涵的现代政治文明的背景下才能符合逻辑地成立并被付诸实践。“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根本理由在于:人民只有在了解政府工作行为的基础上才能积极参与民主政治,行使其民主权利。而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参与从思想层面上来说乃蕴含于“人民主权”的理念之中。因而,只有在坚持政治权力/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的基础上,才能逻辑性地推断出人民有权要求了解、监督政府对于被托付其行使的政治权力的行使情况。民主权利同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框架下没有也不可能会确立老百姓的民主权利;“知情权”在古代是无从说起的。“知情权”原则目前之所以能在几十个国家被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确认,虽然说新闻界的倡导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它在思想层面上符合作为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思想基石的“人民主权”理念,符合这些国家的有关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观。

此外,“知情权”的确认和信息公开制的确立,在实践、操作层面上需要有民主政治体制来付诸实践。而在西方,程序化、法制化的确认公民自由、平等权利的民主体制,正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自进入实践阶段起确立的制度,该制度在几百年的渐进过程中又逐渐得到了发展。“知情权”作为一种出自公民行使起政治权利的需要而推断出的权利,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之一同表达自由权、言论自由权、参政议政权等公民的其他民主权利相联系而存在的。几十个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立信息公开制、肯定“知情权”原则,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国家的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权利,汇入了公民民主权利扩展的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

由上可以看出,“知情权”的确认和信息公开制的发展,在思想层面上和操作层面上都是以现代政治文明的民主政治框架为政治背景的,是人类社会对政治民主的理解加深和要求提高的体现,也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的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潮流的一种表现。

III.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信息公开实践的发展

虽然“信息权”的提出以及信息公开制的建立首先发生在奉行资本主义文明的西方国家,但“知情权”及与此相联的信息公开制决非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专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强调政治民主,而且由于追求全人类的真正自由平等、由于建立起了同以往任何等级压制性质的政治制度有着本质差别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民主的内涵上,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中享有广泛的权力,一切国家权力机构和领导人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而人民群众显然要在对公众事务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对权力的行使情况进行监督。因而,对公共信息的获知,是人民行使其作为国家的主人翁的政治权利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当家作主蕴含着人民有权获得公共信息的概念。

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国家,以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为价值取向。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通过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部宪法,都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宪法规定,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虽然目前我国没有把“知情权”作为一项法定的公民权利和把政府信息公开加以规定的法律,但是,根据我国的《宪法》,人民有权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有权监督国家机关,已有新闻法学方面的专家撰书指出,“其中应当蕴含着人民获知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有关信息的权利,否则管理就成为一句空话。”[9]

[page_break]“知情权”的明确提法在我国直到近年来才被使用,但是从我国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可以看出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对让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是很重视的。有关公开信息和公开报道的表述早就在领导人的讲话中和法规性文件中出现过。早在1959年6月20日,在看了新华社关于广东水灾的内部参考资料后,就曾在有关批示中指出:“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奋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的批示,不但下达了灾情公开的指示,而且指出了其可以“唤起人民奋力抗争”的作用。我国通过一些法规性文件,对于向人民群众公开重大新闻、政务活动加以规定。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曾两次法规性文件,规定由新华社统一有关政府事务的公告和公告性新闻,由《人民日报》负责刊载。在司法领域,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公开审理,是民主原则在司法领域的体现,也是我国信息公开实践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网络相结合的政治传播系统,通过传媒报道政治信息、各种政治学习、层层传达的组织传播等手段,将有关国家大事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当然,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曾经由于传统习惯思维定向等历史原因,在信息公开的实践方面做得不够。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信息公开制的建立和对人民的知情权的认识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从以往的情况看,在出现突发性灾难事件时,因种种顾虑而在落实灾情公开的指示精神中做得不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时效性、详尽性等有待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党的一系列代表大会的文献,一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提出了政务公开、透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证,作为党的一个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提出来。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实效,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机关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要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要经人民讨论。”十三大报告还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透明度,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种将政务和党务透明同新闻宣传工具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联系起来的表述,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说明了我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政务透明的承诺和对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视,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知情并在知情基础上议政(了解重大情况、讨论重大问题)的权利的认可与重视。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中,十四大报告把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号召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后,我国强调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重视政府角色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提出了要扩大基层民主,要求“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把政务公开同对干部实现民主监督联系起来,显示了党对政务信息公开对于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性的重视。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六大报告在阐述扩大基层民主的工作中提出了要“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在阐述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中要求“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显示了党对政务公开的重视和决心。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文献,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推进政治改革,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我国对如何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缺少权力制约等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正在致力于从实践上消除这些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职能向服务方向转变,并且日益重视政务公开化,重视人民的知情权。最近,我国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更加强调“执政为民”、政府工作由人民评价、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监督等。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近期的发展,它们既同世界上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化等民主潮流一致,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法规性文件中都包含有关政务信息和可以推论出公众有从新闻传媒获知信息权利的内容。例如,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不得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插播字幕广告的通知》中指出,“这种做法不仅干扰了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完整播出,扰乱了电视工作的正常秩序,损害了电视新闻的整体形象,也侵犯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正当权利”。[10]该文件所说的“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正当权利”,可以说是对公众通过新闻传媒获知新闻的权利之表述。又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98年10月《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实行“检务公开”的决定》,又在1999年1月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实施及时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有关检察事务。再如,1987年等部门发出《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就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作出了规范。该文件并重申:新华社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负责及时、准确地统一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等重大新闻,并采取措施保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和中央电视台同时发出。[11]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健全和发展了重大新闻制度,并从1983年开始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近年来,我国政务公开、透明化在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展,在理论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真探讨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从满足人民的知情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公民对于权力的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社会解决公共问题、处理突发事态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消除突发性负面事件的负面效应等一系列方面,阐述了信息公开的意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正在加速。目前,在上海等地,市民可以在一些邮局、书报亭等场所领取市政府公告。政府信息的公开比之以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5月,有关机构受国务院委托,起草了我国第一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专家在相关访谈录中谈到了条例草案坚持六大原则,[12]即:权利原则、公开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不收费原则、自由使用原则和救济原则,权利原则被列为第一条原则。2002年岁末,广州市出台了我国内地第一部政府信息公开的地方法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宣布2003年1月1日起实行;2004年1月20日上海市政府令第19号了1月19日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宣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2月,北京市了由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起草的《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2004年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第130号令了《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这些地方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法规,都体现了权利原则,都指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依法获知政府信息。

上述事实说明,伴随着我国政务方式日益走向公开透明和对权力的民主监督不断加强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以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践正在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点。根据新华社2002年9月24日的报道,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起草工作就遇到了一些难题,如行政复议怎么做、政府“工作秘密”如何界定、发生争议怎么办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将需要在继续研究和探索中发展。在目前世界范围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我国高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推进人权事业的形势下,我们相信我国将会深化对“知情权”的认识,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而新闻媒体,作为面向全社会公开传播的职业机构,在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实践的发展中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魏永征著《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奚广庆主编《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郑保卫《关于信息公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意义》,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五期第5—9页。

4.Bumstead,RichardA.《知情权》,载《交流》杂志2001年第二、三期联刊。获自网上,URL地址

5.Dennis,EverettE.andMerrill,JohnC.(1991).MediaDebates:IssuesinMassCommunication.NewYork:Longman.

注释:

[1]奚广庆主编《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2]《人民日报》2004年3月22日。

[3]郑保卫《关于信息公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意义》,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五期,第5—9页。

[4]Dennis,EverettE.andMerrill,JohnC.(1991).MediaDebates:IssuesinMassCommunication.NewYork:Longman.p.46.

[5]转引自Dennis,EverettE.andMerrill,JohnC.(1991).MediaDebates:IssuesinMassCommunication.NewYork:Longman.p.47.

[6]转引自Dennis,EverettE.andMerrill,JohnC.(1991).MediaDebates:IssuesinMassCommunication.NewYork:Longman.p.48.

[7]出处同上。

[8]Bumstead,RichardA.《知情权》,载《交流》杂志2001年第二、三期联刊。获自网上,URL地址

[9]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10]转引自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文明信息范文篇3

论文摘要:文明信息是人的生理上特有信息,其在人的生理上构件就是“文化基因”。信息的传递便产生了文献,文献产生后,人类倍加珍重文明信息的精神追求,这样,图书馆便形成了。本文主要通过对图书馆的形成,阐述了文明信息与图书馆的关系。

0引言

文明信息标明了人的人性生存,确立了人区别于一般自然的根本信息特征,标明了人所具有的信息属性。于是,古往今来的人类都倍加珍重文明信息。原始人从简单的会意发音和图形标记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和文字,就是原始人倍加珍重文明信息发展的结果。语言文字是较为完备的文明信息符号形式,语言文字的形成,使人们的意识信息更加准确和丰富,人们的思维更加细致明了,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人们的运筹和记事更加快捷,人们的社会生活得到进步。因而,语言文字的形成,使人类踏上了信息符号较为稳定的文明发展之路。伴随人类语言文字的更新、文明的发展,人们为了记事备忘,为了系统的向社会和后代传播文明信息,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文献。从古文献发展到现代文献情况看,文献有两个显著特征:1.文献能用一定物质介质形式将文明信息进行跨时代地历史传播和多方位地社会传播。2.文献中的信息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碎繁琐的文明信息,而是在人们普遍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重要性的人或事及思想或技能的系统化的文明信息。

就此,我们根据以上文献的两个显著特征,可以给文献下一个定义:文献就是人们用一定物质介质形式为质料而专门表达出来的系统化文明信息。

1文明信息和文献继续发展。导出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文献产生后,人类倍加珍重文明信息的精神追求,慢慢走上了专门化社会发展的轨道。其社会中逐渐产生了专门从事撰写的着重思考的人群,由此,文献就被大量的撰写出来,这样,社会就自然需要专门收藏管理文献的行业,于是图书馆就产生了。

图书馆刚刚产生时,由于古代社会文献制作和传递技术的落后,文献在社会中的存在往往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无价之宝。所以,古代社会的人们对文献几乎都是倍加珍惜的收藏,这有就形成了古代社会图书馆重收藏、轻传播的典型特征。

2对图书馆各种物质存在分析及信息存在分析

从以上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实事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的核心物质是文献,而馆舍和馆设备则只是图书馆的表体物质。

2.1图书馆功能确定根据文明信息特点,图书馆的首要社会功能也就是收集保管人类生活中一切已形成的文献,于是实际生活的一切表达重要的、典型的人或事及思想或技能的文明信息也就都有系统地集中到图书馆中来了。这样,图书馆第一位的社会功能就是有系统地集中社会生活中重要、典型的文明信息。这就是图书馆的表象功能。

2.2对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发展的分析前些年,图书馆学术界,有一种观念认为:随着当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将越来越主要以使用互联网收集文献、获得信息,而图书馆中文献和信息的使用率将会越来越低,图书馆信息效率与互联网信息效率比较将会越来越低,最后将导致图书馆的消亡。

其实文献和信息不但可以在纸质图书的图书馆中存在,也能以电子数据形式在电子计算设备和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馆中存在。同时,其文献的基本物质依然都还是文明信息,所不同的只是在文献表象物质属性方面:一个是以纸张介质形式确定的纸质文献,从而也就构成纸质文献为质料根据的纸质图书馆;另一个则是以电子质料数据形式确定的电子数据文献,从而也就构成电子数据文献为质料根据的数字图书馆。

2.3这里我们讨论文明信息与图书馆学的关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问题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的,这就是文明信息与知识信息的关系问题。从人文信息的广扩领域讲,知识信息是属于人进取成功、实现价值的生存范畴,而文明信息则是人社会存在情理必需的生存范畴。明显,文明信息是它包含知识信息的。这里文明信息可以给人带来心安理得和生存的信心、勇气、力量、智慧和乐趣,因此它能使人的生存一直延续;而知识信息给人带来的则只是为达到某一生存目标的成功,其不一定能保证人的生存延续。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成功是不一定会使成功者心安理得的,有时还往往给成功者带来烦恼和不安,甚至危险,这就会使成功者又转回到原初文明信息中的道德理性领域,反省自身所获成功的文明性和文明水平,进而重新制定生存目标,并构成新的知识系统,以此向文明生存水平更高的成功方向迈进。

文明信息范文篇4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遵守公务人员行为准则,建设政治坚定的学习型团队

市局党委、团支部,信息中心党支部高度重视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国家公务人员职业修养与业务素养的学习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作用,以培育学习型青年干部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突出针对性和人性化,一方面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狠抓青年干部政治学习,信息中心利用党团建设于一个部门的优势,坚持“”制度,搞好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市局党委、团支部领导还直接与青年党团员面对面地谈心交流,听取青年人的心声,通过这种有效方式,掌握青年人思想动态。07-08年度信息中心有2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信息中心青年党员、团员还积极发扬青年团队作用,协助市局党委、团支部搞好青年干部团队精神建设。在连续3年的五四青年节及12.9活动中,以信息中心为主要承办单位,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以“卓越因为有你”为主题的户外和室内拓展活动以及以“展青春风采、迎和谐奥运,建美丽江城”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活动中,信息中心青年党团员充分展现个人智慧和能力,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生动活泼的拓展项目,增进了青年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团队创造力和执行力。活动结束后,又以宣传板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宣传,充分展示了青年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得到全局同志的一致好评。

二、夯实业务基础,规范管理,建设高效务实的专业性团队

为落实省局信息化建设“一号工程”规划,提升工商执法的科技含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这整体目标,信息中心全体青年干部在市局党组领导下,围绕夯实业务软件应用、数据应用等基础性性工作,切实有效措施,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着力完善信息化管理。

一是突出安全运行,搞好维护。为解决困扰全局的网络病毒侵扰,信息中心全体青年干部多次技术专题会,商讨解决方案,并牺牲个人时间,在业务部门年末修整的时间,集中一周时间对全局180余台互联网计算机全部进行清理,有效杜绝了arp网络病毒的侵蚀。

二是围绕业务应用,搞好保障。针对每年开展的企业年检工作,信息中心青年干部组成专业技术组对窗口单位及有审批权限的重点科室进行跟班技术跟踪服务,现场解决计算机、打印机、网络链接等技术问题百余台次,保障各子系统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行。全年信息中心共解决或排除全地区计算机等设备及网络出现的疑难故障120余次,各类技术问题上千余次;全年共审批全地区数据修改事项达700余次,在保证数据准确、业务规范的同时,也保障了业务部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完成书式档案电子化,实现企业登记档案管理的历史性转变。信息中心全体青年干部利用一年半时间,实现全地区21万户一百多万页档案的电子档案扫描工作,并历时一个月时间,对企业注册分局一楼档案库中实有32271册书式档案进行了集中清点和复核,清理了上千户历时遗留档案问题。仅08年第一季度就已完成对全地区5610户企业档案的扫描、排序和数据关联工作。

四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企业经济信息。信息中心自成立伊始就肩负着代表工商机关向全社会公众企业资信等级等经济信息工作。尤其自2007年企业登记档案电子化以来,信息中心一群青年人克服档案库基础条件差、书式档案数量巨大种类庞杂的不利条件,充分发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汇总采集21万份企业档案信息,并设立查询窗口指定专人,向全社会企业登记信息。两年间共受理各类信息咨询、各式各类档案查询1万余件次,为国家安全、公安、检察院、法院系统免费提供经济案件数据3000多件,为银行、民政等有关单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调研30余件上万户次,为企业当事人查询各类档案信息上千件,因为信息中心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为我市劳动仲裁、保险申诉等民事争议案件提供了准确有效的证据材料,受到法律界和企业界的普遍信赖和支持。

三、发挥技术专长,精益求精,建设锐意进取的创新型团队为贯彻全省业务系统“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原则,信息中心青年技术骨干,在促进各职能科室新业务软件“好用”“用好”上下功夫。通过赴先进省市局考察、学习,在掌握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计算机、网络和档案管理工作陆续出台了《计算机管理办法》、《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企业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企业登记档案查阅管理

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制发11种表格文书,完善了管理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此外,信息中心青年技术骨干结合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管理经验,先后撰写全局信息化教学大纲、教案、培训方案7份,先后5次主持全局参加信息化专项培训,完成全地区4000余人次的系统应用培训指导,很好的推动了全局信息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我局信息中心是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试点单位之一,肩负着全地区乃至全省系统应用的调研和试点工作。07-08年度,信息中心青年干部围绕岗位应用,发挥技术专长,参与省局组织的各级各类调研、现场会等5次,共收集提交各类系统整改需求50余条。

围绕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信息中心主要青年技术骨干,在充分研究业务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先后参与我局电子政务内网及红盾信息网建设,并分别与今年6月及10月先后、公测。截至目前,共各类政务信息1000余条,得到省市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响应上级号召,服务社会,建设热心公益的奉献型集体

一是根据市局机关党委有关工作安排,信息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青年党员集中学习了《**市工商局关于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职能作用加快**经济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及方案。在充分讨论和酝酿的基础上,以“加快**跨越式发展,工商怎么办?信息中心怎么办?每个岗位怎么办?每个党员干部怎么办?”为主题,组织青年党员干部结合**实际、结合工商实际、结合部门实际、结合岗位实际、结合每个人的思想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座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积极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

二是率先在全局青年干部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海选‘**城市名片’”摄影比赛。纷纷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成绩斐然的“十一五”建设成就、山美水美的自然风貌、流光溢彩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变迁。通过开展摄影比赛以及海选,促使大家全身心投入到“认识**、热爱**、宣传**、献策**、建设**”的活动中来。

文明信息范文篇5

诚信,是电信人的本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媒体信息中心的全体职工充分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把“诚信”二字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全区广大用户的赞誉。

今年4月12日下午六时多,多媒体信息中心孔主任刚准备下班,突然响起了电话铃声,孔主任拿起电话,只听电话里传来急促的声音:我是国税局直属分局,现ddn专线不通,因明天是收税的最后一天,要求在第二天上班前必须把障碍排除,否则就无法正常营业。孔主任在电话里郑重承诺:就是一宿不睡,也要排除障碍,保证你们明天照常营业。真是一诺千金。为了赶时间,饭也顾不上吃了,叫上专线维护员曲永岐赶到国税局查修。到了国税局后,由曲永岐检查用户的下户线,孔主任检查用户终端设备。他们经过反复测试,发现障碍不在终端设备上,也不在用户的下户线上,而在线路上。因为此专线跨越36局、33局,专线距离较长,为了尽快找出障碍段,他们采取分段查找的方法。首先检查36局段线路,测试正常,由此断定障碍点在33局,这时外面天色已黑,而这段线路又没有路灯,这给他们查修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查清障碍原因和部位,于是他们开始沿线路逐个交接箱查起。没有路灯,就用摩托车灯照明。检查第一个交接箱正常,检查第二个交接箱也正常,当检查到第三个交接箱时,终于找到了障碍点并加以排除。就这样,他们终于在22点排除了障碍,保证了国税局直属分局第二天正常营业。

多媒体信息中心的同志们,不但对机关企业讲真诚、讲信用,就是对一般个体户也是如此。4月8日晚10点半左右,多媒体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刚准备睡觉,突然接到传呼,称某某网吧宽带不好,所有微机都无法上网,请求立即给予帮助。感冒稍有好转的××二话没说,穿起衣服打出租赶到网吧,经××仔细检查,迅速查出了障碍。原来是“猫”的端口出了问题,经简单处理,几十台微机恢复了正常,网吧老板及上网群众无不发出赞叹声。

随着数据通信业务迅速崛起,××区的金融系统所有营业网点全部联网,实行了通存通兑。数据专线用户对专线质量要求较高,这给专线维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工作中坚持24小时全天候服务,保证用户需要随叫随到。去年12月的一天,下午4点多钟,××区农行芝阳所来电话称ddn专线不通。主任孔庆波同志立即与用户端测环路电阻,阻值为300欧姆,属正常阻值范围之内。于是要求用户方检查自己的设备,检查结果用户称设备没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他们“急用户所急,帮用户所需”,积极与用户端配合,对设备进行进一步检查:更换modem卡、调换端口,结果都不凑效。为了查找原因,他们与机线员一起对线路重新排查。当时小雪飘飘,寒风凛冽,天色已晚,机线员打着手电筒在寒冷的夜幕下调线,连续调了6对专线都不能使用户网络ping通。孔主任进一步断定局方的设备、线路没问题,还是用户方面的问题。那么用户端的问题又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孔主任凭着以往的经验反复琢磨,当考虑到地线时,他立即询问用户设备是否接地线(按常规设备应该接入地线),用户方回答没有接地线,于是,请用户接入地线试一下,结果一切恢复正常。就这样他们忙活了整整3个多小时。

像这样真实的事例数不胜数,多媒体信息中心的同志们上午工作到1、2点钟,下午工作到7、8点钟是常有的事,以真诚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四年来,他们共收到各类表扬信14封。

专拣重担挑在肩

2000年,电信的一项新业务“一线通”(isdn)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区电信局决定首先在区委、区政府办公大院开通这一项新业务,并利用这项新业务组建政府局域网,实现区政府领导打电话、上网两不误。这项工程自然落到了多媒体信息中心的肩上。

isdn是一项新业务,这对多媒体信息中心的同志们来说,比较陌生,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不为大家熟悉,为了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他们就利用双休日,请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人员来讲课,向他们学习isdn路由器、isdn终端的有关技术,经过短暂的学习,很快掌握了isdn安装、调测等技术问题。

在施工中,为了不耽误区政府领导的工作时间,多媒体信息中心的同志们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到各个办公室安装调测,他们废寝忘食,有时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政府上网工程。

电信技术飞速发展,新业务、新技术接踵而至。2001年计算机上网又从窄带迅速发展到宽带,××电信局决定:首先要让政府的领导使用上宽带,把政府大院内的局域网改造成宽带局域网,时间定在11月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仍然由多媒体信息中心担当。

多媒体信息中心接到任务后,以企业主人翁姿态,以推动全区先进通信技术发展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政府宽带网的建设之中。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他们放弃了双休日,日夜兼程,加班加点,有时工作到深夜。他们与厂方一起立机架,一起安装交换机,一起调测,并布放至各个终端的五类线。在交换机调测开通之后,又进行紧张的终端安装调测工作。在全局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11月中旬首批开通了五大班子领导等30多台终端。

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青年

随着电信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信企业应当不断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企业,而企业中的员工则应当成为学习型员工。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才能使企业富有生机和活力。否则,企业就难以发展,就会落后,就会被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所淘汰。这一历史发展的真谛恰恰被多媒体信息中心的同志们所领悟。他们在实践中自学成才,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组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智能化队伍。

文明信息范文篇6

**市工商局信息中心现有12人,平均年龄35周岁,其中青年党员7人,团员2人,是我局唯一一个既有党支部又有兼顾团支部建设的青年集体,也是全局最年轻的青年团队。市局党委及团支部自05年以来,始终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搞好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以实现青年干部全面发展为目标,把“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及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服务社会、服务一线、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紧密结合建设服务型机关,以倡导行政服务勤政高效、公正文明、求真务实为宗旨,以立足本岗、规范文明,敬业守信、无私奉献为理念,确立了建设学习型和奉献型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思路,出色地完成了省市局交付的,以“一号工程”为中心,以电子档案及数据综合管理应用为主的,覆盖全局范围的信息化基础性建设,并结合本职本岗开展了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遵守公务人员行为准则,建设政治坚定的学习型团队

市局党委、团支部,信息中心党支部高度重视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国家公务人员职业修养与业务素养的学习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作用,以培育学习型青年干部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突出针对性和人性化,一方面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狠抓青年干部政治学习,信息中心利用党团建设于一个部门的优势,坚持“”制度,搞好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市局党委、团支部领导还直接与青年党团员面对面地谈心交流,听取青年人的心声,通过这种有效方式,掌握青年人思想动态。07-08年度信息中心有2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信息中心青年党员、团员还积极发扬青年团队作用,协助市局党委、团支部搞好青年干部团队精神建设。在连续3年的五四青年节及12.9活动中,以信息中心为主要承办单位,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以“卓越因为有你”为主题的户外和室内拓展活动以及以“展青春风采、迎和谐奥运,建美丽江城”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活动中,信息中心青年党团员充分展现个人智慧和能力,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生动活泼的拓展项目,增进了青年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团队创造力和执行力。活动结束后,又以宣传板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宣传,充分展示了青年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得到全局同志的一致好评。

二、夯实业务基础,规范管理,建设高效务实的专业性团队

为落实省局信息化建设“一号工程”规划,提升工商执法的科技含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这整体目标,信息中心全体青年干部在市局党组领导下,围绕夯实业务软件应用、数据应用等基础性性工作,切实有效措施,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着力完善信息化管理。

一是突出安全运行,搞好维护。为解决困扰全局的网络病毒侵扰,信息中心全体青年干部多次技术专题会,商讨解决方案,并牺牲个人时间,在业务部门年末修整的时间,集中一周时间对全局180余台互联网计算机全部进行清理,有效杜绝了ARP网络病毒的侵蚀。

二是围绕业务应用,搞好保障。针对每年开展的企业年检工作,信息中心青年干部组成专业技术组对窗口单位及有审批权限的重点科室进行跟班技术跟踪服务,现场解决计算机、打印机、网络链接等技术问题百余台次,保障各子系统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行。全年信息中心共解决或排除全地区计算机等设备及网络出现的疑难故障120余次,各类技术问题上千余次;全年共审批全地区数据修改事项达700余次,在保证数据准确、业务规范的同时,也保障了业务部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完成书式档案电子化,实现企业登记档案管理的历史性转变。信息中心全体青年干部利用一年半时间,实现全地区21万户一百多万页档案的电子档案扫描工作,并历时一个月时间,对企业注册分局一楼档案库中实有32271册书式档案进行了集中清点和复核,清理了上千户历时遗留档案问题。仅08年第一季度就已完成对全地区5610户企业档案的扫描、排序和数据关联工作。

四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企业经济信息。信息中心自成立伊始就肩负着代表工商机关向全社会公众企业资信等级等经济信息工作。尤其自2007年企业登记档案电子化以来,信息中心一群青年人克服档案库基础条件差、书式档案数量巨大种类庞杂的不利条件,充分发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汇总采集21万份企业档案信息,并设立查询窗口指定专人,向全社会企业登记信息。两年间共受理各类信息咨询、各式各类档案查询1万余件次,为国家安全、公安、检察院、法院系统免费提供经济案件数据3000多件,为银行、民政等有关单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调研30余件上万户次,为企业当事人查询各类档案信息上千件,因为信息中心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为我市劳动仲裁、保险申诉等民事争议案件提供了准确有效的证据材料,受到法律界和企业界的普遍信赖和支持。

三、发挥技术专长,精益求精,建设锐意进取的创新型团队

为贯彻全省业务系统“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原则,信息中心青年技术骨干,在促进各职能科室新业务软件“好用”“用好”上下功夫。通过赴先进省市局考察、学习,在掌握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计算机、网络和档案管理工作陆续出台了《计算机管理办法》、《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企业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企业登记档案查阅管理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制发11种表格文书,完善了管理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此外,信息中心青年技术骨干结合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管理经验,先后撰写全局信息化教学大纲、教案、培训方案7份,先后5次主持全局参加信息化专项培训,完成全地区4000余人次的系统应用培训指导,很好的推动了全局信息化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我局信息中心是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试点单位之一,肩负着全地区乃至全省系统应用的调研和试点工作。07-08年度,信息中心青年干部围绕岗位应用,发挥技术专长,参与省局组织的各级各类调研、现场会等5次,共收集提交各类系统整改需求50余条。

围绕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信息中心主要青年技术骨干,在充分研究业务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先后参与我局电子政务内网及红盾信息网建设,并分别与今年6月及10月先后、公测。截至目前,共各类政务信息1000余条,得到省市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响应上级号召,服务社会,建设热心公益的奉献型集体

一是根据市局机关党委有关工作安排,信息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青年党员集中学习了《**市工商局关于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职能作用加快**经济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及方案。在充分讨论和酝酿的基础上,以“加快**跨越式发展,工商怎么办?信息中心怎么办?每个岗位怎么办?每个党员干部怎么办?”为主题,组织青年党员干部结合**实际、结合工商实际、结合部门实际、结合岗位实际、结合每个人的思想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座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积极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

二是率先在全局青年干部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海选‘**城市名片’”摄影比赛。纷纷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成绩斐然的“十一五”建设成就、山美水美的自然风貌、流光溢彩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变迁。通过开展摄影比赛以及海选,促使大家全身心投入到“认识**、热爱**、宣传**、献策**、建设**”的活动中来。

文明信息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文明制约因素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农业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1.1机制和制度制约

机制方面,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市场机制和体系尚未健全.存在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人监管不力、相关的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制度方面。虽然我国在“环境问题进入政治、法律和经济结构之中.使得环境保护制度化”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漏洞,这一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对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构成有效的约束。中国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由于规定的权限不够.还不能完全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由于经济利润的受益者——企业和环境经济的承担者——普通公众悬殊的社会力量.导致处于弱势的公众环境权益常被忽视和侵犯在执法方面.不少地方环保经费没有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基本是靠排污费运转,造成了“污染越重,环保越富”的怪现象。

1.2社会主体制约

1.2.1社会主体意识制约社会主体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从我国现实来看.这种意识还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受农民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制约。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在技术、流程、模式等方面缺乏认知.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更是薄弱

1.2.2社会主体行为模式制约假设社会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效用最大化.会对当期利用和保护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进行比较当两者相等时.社会主体所获得的效用最大:如前者大于后者.则社会主体的消费偏好倾向于当期消费.会充分甚至过度利用当前自我可控资源.来获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一旦进入这样一种生产模式.价格、政策等市场信号对社会主体动机的作用会让位于以“破坏性使用资源”获得效用最大化。在效用最大化驱使下.社会主体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了。

1.2.3农村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产品知识、商务信息知识、网络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农村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和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本身又没有利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并且高校的相关人才大多不愿意到农村服务,造成了农村地区该种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局面.从而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3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制约农业信息化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存在以下情况.阻碍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1.3.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设施较齐全,网络质量优良,但在较偏远的山村地区.网络质量远不如平原地区.设有有线电视网络的山村也较少靠近城镇的农村的各种网络普及程度较高.而远离城镇的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要相对落后

1_3.2信息获取费用较高较高的信息获取费用减缓了信息到达农民手中的速度农民要上网就必须购置上网设备.缴纳上网费用.这对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高的信息获取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1.4规模制约

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当多的企业规模较小.致使在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都大大超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率低。同时,广大农村农户比较分散,加之有些地方政府相关意识薄弱.使得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污染监控困难.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推广不畅。如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程度、肥料化程度、饲料化程度和材料化程度都不高.很多技术处于正在研究和待研究阶段,实施面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1.5环境制约

近些年.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尤其农村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不断恶化.我国肩负着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22%人口的重负.环境所承载的压力非常大。农村生态系统本来就很脆弱,盲目开荒、毁林和私采矿产资源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农田生态质量下降,化肥、农药的残留和工农产品的废弃物对水体、土壤污染严重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危害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其原因之一是我国生态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和信息技术有所发展.但受落后的技术和科技观念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未能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加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民在种植方式上不愿做出大的变革.严重影响到农村新科技的推广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农业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积极构建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来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需要制度来评价、激励和补偿.以此构建长效机制

2.1.1在立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将其内在要求写入相关法规政策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法律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2.1.2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如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和完善部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等。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争从源头上杜绝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

2.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业信息化及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相关人才

2.2.1将生态文明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为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相关人才.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重视学校教育.尤其是重视青少年生态伦理观的培育和提高: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一些院校及相关专业.应设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课程.从课堂及校内外实习等渠道灌输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

2.2.2将生态文明纳入研究体系所有研究型大学及其他科学研究单位.也应将生态文明纳入其研究范畴。其研究成果要在社会上大力推广.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

2.2.3将生态文明纳入宣传体系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相关的培训教育机构.广泛开展信息化及环保知识教育:积极活化宣传载体,丰富生态文明宣传内容.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文明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其次,强化生态舆论监管应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严查各类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以舆论监督促进严格执法。最后,树立生态的文明发展观,培育公众的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度、绿色、节约的消费方式,使“关心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2.3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是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化相关体系的建立.如加强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资源数据库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供平台: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以监测: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系统.在现有的企业规模水平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指导。

文明信息范文篇8

网络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效果,它所包括的丰厚的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等信息,有助于人们坦荡眼界、增进常识、熏陶性格、愉悦身心,并且具有传达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掩盖局限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优势,完成了文明传达方法的深入革新。近年来,跟着互联网的开展,网络文明在我国出现出总体优越的开展前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间最新的计算申报显示,到2006岁尾,我国内地网民已达1.37亿,网站数约为84.3万个,域名总数则接近411万个。这标明,网络文明已在我国获得了敏捷开展,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主要构成局部。然则,我们也不克不及不看到,西方兴旺国度凭仗其进步前辈的网络技能,不断占有互联网传达的制高点,向我国推销带有其政治形式、价值观念和生涯方法的各类信息。面临西方信息和文明的冲击,我们必需积极占据网络文明阵地,以进步前辈技能传达进步前辈文明,维护我们的文明好处,确保我们的文明平安。

第一,开展网络文明技能,拓宽网络文明开展空间。为了包管我国网络文明的健康开展,必需鼎力开展网络文明技能。要对准世界文明科技开展的计谋前沿,增强数字技能、数字内容等中心技能的研发和使用,把握自立常识产权,进步文明配备制造技能程度;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暗码”等重点范畴的技能攻关和研讨开拓力度,出力修建政治、经济、文明等范畴的过滤网站,抵挡毁坏性信息侵袭的还,包管网络文明的优异效果能更快地传输到各个相关范畴;要加速建立中文域名效劳器,开拓集思维性、常识性、教育性、艺术性、文娱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布道育软件,占据网络文明前沿阵地,改良传达民族优异文明的伎俩;要鼎力开展互联网接入根底设备,在持续推进东部和城市地域建立的还,以西部地域和乡村地域为重点,以卫星网、挪动网、电视网等宽带营业为偏向,经过多元化投资打破垄断,不时降低上彀费用,进步上彀速度;要积极展开与列国当局及相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能、规范标准、资本分派、网络接入、互联网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树立有用的沟通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疾速健康开展。

第二,开展网络文明财产,用优异文明占据网络阵地。要做到以进步前辈文明引领网络文明,必需以强壮的民族网络文明财产为支撑,不时进步优异网络文明产物和效劳的供应才能。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时进步网络文明财产的规划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起劲构成一批“容身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明主干企业;要以产物为根底,不时加强我国网络文明财产的自立立异才能,起劲推进网络文明产物的创作和出产向原创为主转型晋级;要以中汉文化为重点,立异文明效劳方法,鼎力增强数字藏书楼、博物馆、文明馆、艺术馆建立,起劲构成一批具有中国气度、表现时代精力、档次典雅的网络文明品牌;要增强计谋研讨,制订财产开展中长时间规划,树立网络文明财产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明财产企业开展的根底情况,指点标准网络文明财产健康开展;要树立网络文明财产高端交流平台,展现、交流网络文明财产新发展新成就,进步网上公共文明效劳程度,引领网络文明财产良性运转。我们本人的网络文明财产开展起来了,网络文明进步前辈文明的进步偏向,就有了实在牢靠的保证。

第三,建立网络文明步队,为网络文明开展供应人才支撑。网络文明步队既包罗网络文明的建立人才,也包罗网络文明的治理人才。面临新兴的网络文明财产,人才缺少是一个主要的瓶颈。不只数目上缺乏,并且人才组成也不服衡,高端人才稀缺,中低端人才也非常严重。昌盛网络文明,培养网络文明财产人才,起首要出力培养网络文明构思、技能、治理、营销等专业人才,起劲构成一支与市场相顺应、与品牌相顺应、与我们的经济规划相顺应的网络文明步队。其次,要优化人才生长的体系体例机制,从政策、情况等方面,为网络文明财产人才创业开展供应优越前提。再次,要建立互联网信息效劳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表里文明财产运作方面有经历、有程度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国网络文明建立。还,还要树立网络空间教育与实际空间教育一体的教育系统,进一步进步人们应用网络的才能和网络文明素养。

第四,增强网络文明治理。网络文明治理是一个簇新的课题。若何经过立异与标准,促进网络文明的调和开展,曾经成为文明开展和立异的要求。增强网络文明治理,就是要充沛顺应信息技能的开展和情势的转变,积极施行网络文明治理的监视本能机能、指导本能机能、标准本能机能、惩戒本能机能,加速树立司法标准、行政监视、行业自律、技能保证相连系的网格文明治理体系体例和机制,推进网络文明健康开展。一要健全司法律例,进步依法治理程度。推进网络文明法制化历程,起首要进步立法质量,把网络治理的立法任务归入到国度整个法制建立的框架中考虑设计;其非必须跟踪网络文明的最新动态,加速立法历程,使网络文明建立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再非必须严厉法律,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法律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国度的网络文明平安。二要以技能打破带动网络文明治理程度的进步。网络文明是一种技能文明。技能的开展既有能够给网络文明带来某种要挟,也必然可以运用它来消弭这种要挟。从这个意义上说,技能在防备网络文明的倾向问题上发扬着不成替代的效果。以技能伎俩对网络文明进行治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对信息技能产物的监控与治理;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络平安系统建立,经过研制和开拓进步前辈的防备病毒传达和毁坏核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能,建造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软件,对网上内容进行鉴别,将风险国度平安、毁坏社会不变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障、过滤。三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健康开展。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做到盲目维护主流思维、盲目传达进步前辈文明、盲目抵抗低俗之风、盲目维护公道竞争,一起修建网络诚信。这傍边,要充沛发扬行业自律组织的效果,充沛发扬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效果,互联网企业要实在肩负起本人的社会责任,增强自律,文明办网。网民也要自律。要经过思维政治任务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盲目树立起网络自律认识,恪守网络品德,不时稳固网上社会主义思维阵地。

文明信息范文篇9

[摘要]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从渔猎社会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始终的一种基本结构。智能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只有形成新的生态文明,智能社会才是可持续的。

在谈论到生态文明的时候,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渔猎社会、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并试图用生态文明来取代或代替工业文明。其实,这种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在实践上,它有否定工业化和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价值之嫌;事实上,从农业的产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不可跨越的一般规律。在理论上,它有混淆文明形态和文明结构之嫌;事实上,工业文明是与渔猎社会、农业文明、智能文明属于同一系列的范畴(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属于同一系列的范畴(文明结构)。正像每一种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都有其相应的物质文明等文明结构一样,生态文明是贯穿于所有社会形态和所有文明形态始终的一种基本要求。当然,在反思工业文明的生态弊端、科学走向智能文明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建构新的生态文明。

一、社会形态是划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基本依据

文明是社会的素质、实践的事情,这样,社会形态(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类型的单位)就成为科学划分文明形态(文明总是处在一定发展阶段或一定类型的文明)的科学依据。

社会形态是一个由多层次的结构构成的整体。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是统一的。在唯物史观那里,社会有机体说明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的整体,突出强调的是社会构成的系统性。社会形态说明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下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突出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或类型。由此,可以将“五种社会形态”看作是社会形态的总体规定。同时,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规定,总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从一个特定的层面上推动、反映和表达着社会发展的阶段或类型。这样,在反映社会形态构成的具体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下具体概念:(1)经济的社会形态。这是指具有特殊规定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所构成的社会形态的经济层面(阶段和类型)。由此,可以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等几个阶段或几种类型。(2)技术的社会形态。这是指具有特殊规定的生产力尤其是科技进步所构成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层面(阶段和类型)。由此,可以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智能社会(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等几个阶段或几种类型。与此相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知识文明或信息文明)就成为基本的文明形态。(3)政治的社会形态。这是指具有特殊规定的政治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形态的政治层面(阶段和类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表达。根据生产者与劳动资料的关系,可以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无阶级的社会)、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亡了的社会)等几个阶段或几种类型。(4)文化的社会形态。这是具有特殊规定的文化发展所构成的社会形态的文化层面(阶段和类型)。马克思根据由普遍交往所形成的“世界历史”的情况,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民族文学”(以民族的或地域历史为基础)和“世界文学”(以世界历史为基础)两个阶段。此外,唯物史观还根据人的发展状态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几个阶段,等等。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具体的划分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都是统一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

智能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随着以信息化为中心和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将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进入智能文明时代。(1)知识和信息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对象。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对象出现了软化的趋势,知识和信息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加工对象。不仅信息产业是对信息的加工和改造(电子信息),而且生物产业也是对信息的加工和改造(DNA就是一种生物信息)。这样,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就从物料和能量的层次进入到了信息的层次。(2)智能机器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在大工业时明的工具机和动力机的基础上,新科技革命使电子计算机等人工化、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工业文明时代的机器绝大部分是不需要反馈就能运转的,而智能机器有传感器吸收周围的信息、侦察各种变化,然后相应调整机器的运转。显然,信息化实质上是生产力的革命。(3)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将成为制约劳动者素质的主要因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产业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程度将决定工作的绩效。劳动者就业结构尤其是其知识结构的集约性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将开辟人的智能进化的新方向。(4)知识经济将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兴起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为新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比较起来,知识经济具有物耗低、能耗少、污染轻的特点,但它创造的经济价值却远远大于农业经济产品、工业经济产品的价值。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要注意“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之间的差异”。[1](P103)显然,智能文明与工业文明同属于技术的或产业的社会形态,信息化是继工业化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取代工业文明的只能也只能是智能文明。

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具体的文明形态。尽管生态文明概念是在反思工业文明的生态弊端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具体的文明形态。(1)生态问题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不仅工业文明导致了生态危机,事实上,在整个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即使是在渔猎社会时代,也存在着物种资源丧失等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文明也不是简单的田园牧歌的时代。玛雅文明的灭绝其实是有其深刻的生态原因的。当然,只有在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才达到了全球性的水平。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如果人类行动出现失误的话,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是一项永恒的事业,而不可能成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独立的具体的文明形态。(2)生态文明没有独立的标志技术基础。科技进步是文明形态更替的基础和标志。一般来讲,“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2](P210)如果说弓箭、铁犁和机器分别是渔猎社会、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那么,电脑只能是智能文明的基础和标志。如果将电脑看作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标志,那么,就将生态文明和智能文明等同了。当然,人们在使用弓箭、铁犁、机器、电脑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遵循生态化原则的问题。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再先进的工具也会成为最具生态破坏力的罪恶手段。作为生态文明的科技基础的生态化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这里,通过科技的生态化形成的生态化科学技术是一种软科技,主要强调的是科技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转型问题;而弓箭、铁犁、机器、电脑等都是硬科技,标志着人类文明在产业技术形态上的具体发展程度。(3)生态文明没有独立的物质变换层次。一定的文明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变换的基础上的。物质变换存在着物料、能量和信息三个层次或三种方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层次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渔猎社会和农业文明主要是在物料层次上展开的;随着物质变换扩展到能量的层次上,就从农业文明过渡到了工业社会时代;而随着物质变换深入到信息的层次上,就开始了从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发展的新时代。显然,生态文明没有独立的物质变换的基础。如果将信息变换作为生态文明的物质变换的基础,同样将生态文明和智能文明混同了。当然,在物质变换的各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一个如何按照生态化原则实现这种变换的问题。总之,工业文明属于技术的社会形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具体的文明形态,而生态文明不涉及这些问题,因此,取代工业文明的只能也只能是智能文明,而不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正常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但是,它是贯穿于所有社会形态和所有文明形态始终的一种基本的文明结构,而这是由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影响一切文明产生的自然物质条件。自然界由于自己的内在矛盾存在着一个进化的序列,形成了一系列的物质运动形式;而在自然进化链条上通过劳动诞生的社会运动就构成了社会有机体,人类文明之花就是在自然运动转化为社会运动的过程中绽放的。因此,自然运动是社会运动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运动一旦产生就将自然运动包括在社会运动当中了,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了社会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才产生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这样,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进行物料、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物质变换,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就在事实上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这种冲突和对抗的自然发展和人为激化都有可能毁灭人类文明;因此,保证人的正常的生存和发展、保障社会的正常存在和进步、保存文明的果实和演进都需要人类自觉地人性地理性地调节这种关系。今天,由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系统化等方面的水平的提高,这两种运动的和谐、协同和统一也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有可能在整合、嵌套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功能和属性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物质运动形式——社会生态运动。社会生态运动规律就是指“自然—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整体协调规律,就是要承认“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也就是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3](P384)这一规律是由于人类实践及其水平在物质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而使物质运动趋向有序、和谐和统一的一种表现。显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构成了一切文明形态得以产生的宏观的一般条件。如果违背这一规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都是不可持续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任何文明形态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类需要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尽管物质文明是在满足人类需要、实现人类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没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就不可能有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的产生。在这个问题上,“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3](P373)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只是一种手段,而只有自然是满足人类需要、保证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1)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来看,自然是人的身体的无机界。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物种的再生产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要靠自然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依靠自然产品的属性和功能才能满足自己的各种生物需要、实现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人和动物相比越具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2)从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来看,自然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都是意识的对象,从而既是科学研究和认知的对象,也是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对象。自然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P272)所谓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恰好反映的就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物质变换,说明通过劳动而实现的物质变换把人和自然结合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人类生存基础和生产条件的自然、作为人的需要满足和本质确证的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以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形式的社会就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成为一个具有生态学特征和要求的复杂系统。这样,在实践基础上展开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状况就成为贯穿于所有社会形态始终的一个基本主题,这一主题对所有的文明形态都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否则,人类既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状况是影响一切文明存亡的基本变量。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1)地理基础是经济关系的一部分。经济关系是决定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决定性基础。“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3](P731)这里,地理基础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就在于它已经是人化自然。(2)自然生态系统是影响社会进程的重要因素。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社会)对自然的依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但是,不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程度,都不能离开自然。自然始终是文明发生的前提和文明存在的基础。“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P586)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为中介,人类社会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展,要求自然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断全面化。这样,生态文明事实上成为伴随所有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始终的一种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向。(3)自然条件是形成文明形态差异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相同的经济基础就会形成相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文明结构和文明形态。“不过,这并不妨碍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彩色差异,这些变异和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上已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5](P894-895)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自然条件特点的不同,必然使其自然需要也不同,这样,就使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就具有了多样性的特征,从而形成了同一社会形态的差异性和同一文明形态的差异性。从总体上来看,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关系。这样,就要求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都必须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更新和可承载的范围内。因此,生态文明是作为贯穿于所有的社会形态或文明形态的基础性的文明结构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自己的生态文明结构。生态文明不是存在于文明形态之外或之上的一种文明结构。事实上,从渔猎社会、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的变迁、进化过程,就是生态文明从隐性到显性、从地域到全球、从弱小到强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态文明就是在这些特殊性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要求。(1)渔猎社会的生态意识。自然崇拜通过宗教的形式不仅反映和表达了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实际的生态联系,从而有助于自然保护。“因此,这种通过宗教禁忌来起作用的自然保护,逐点来看,近似于现代在自然纪念碑或自然保护区上规定的自然保护。”[6](P92)当然,在这种意念中,也包括人类试图同化自然的企图。(2)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在农业文明中就开始了生态文明的现实发生的历史过程。这是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分不开的。在这个问题上,“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7](P399)这样,就要求人类要在学习和模仿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的有机农业模式(都江堰、桑基鱼塘等等)就奠定了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的经济技术物质基础,而“天人合一”(就自然之天而言)、“民胞物与”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成果在自然观和伦理学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基本要求。(3)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出现的生态危机,不具有终结工业化和工业文明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事实上,对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状况这个“变数”来说,大工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1](P76-77)因而,没有必要的大工业的支持和支撑,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工业文明中已经孕育着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新的可能和形式。现在,在工业文明内部中展开的一切修补和完善、反思和批判工业文明的绿色思想和绿色行动,就是现实的生态文明。例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提出,环境运动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等等。显然,试图用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不仅犯了逻辑错误,而且迷失了现实方向。当然,只有在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才能够真正成为人的一种自觉的选择和理性的行动。这就是生态文明演进的真实进程。

总之,正像每一种文明时代都有自己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是贯穿于“渔猎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始终的基本的文明结构。

三、走向新生态文明需要社会形态的整体变革

尽管智能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但是,如果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违反生态化的原则,同样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走向人与自然的新的科学的人道的和谐,必须对社会形态进行总体的变革。

政治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确立新生态文明的政治保证。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工业文明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希望在不触及政治社会形态的条件下来建立新的文明形态或用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都是改良主义的想法。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和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犯了这样的错误,而且后现代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事实上,技术的社会形态只是整个社会形态的一个方面,其运行是要受到整个社会形态尤其是政治的社会形态的制约和影响的。在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剥削者的私人利益与作为公共利益保证的自然物质条件的矛盾和对立。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资本主义的各种危机,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危机的具体表现。“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出发点,这里已经表明了在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会产生私有制。在采掘工业[industrieextractive]中私有制和劳动还是完全一致的;在小工业以及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农业中,所有制是现存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1](P104)这里,大工业高度发展的结果,就是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通过总体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埋葬。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彻底铲除资本家私人利益存在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公共利益的完全实现,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极明白而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信息化和生态化,这样,才可能在技术的社会形态上从工业文明走向智能文明,才能在智能文明的基础上开辟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经济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确立新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具有破坏性的工业文明和具有盲目性的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形成生态危机的经济原因。因此,当用智能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时候,还必须用产品经济取代商品经济。只有智能文明和产品经济的结合,才能形成适宜新生态文明生长的土壤。当然,对于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市场经济同样是不可跨越的。即使在向未来的产品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因素也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最后,毫无疑问,在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联合起来劳动的生产方式过渡时,信用制度会作为有力的杠杆发生作用;但是,它仅仅是和生产方式本身的其他重大的有机变革相联系的一个要素。”[5](P686-687)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这种历史必然性在根本上是与人的发展实际逻辑相一致的。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与之相适应的只能是自然经济。在物的依赖性的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这样,就产生了商品经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这样,就需要产品经济的大发展。因此,只有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才能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这样,在利用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经济。在现阶段,只有坚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前提下,将信息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信息化才能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条件。

文化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确立新生态文明的思想条件。文明的多样性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P276)其实,德文的“文学”(Literatur)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可以将之看作是“文明”的意思。这样,在文化的社会形态的层面上,可以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划分为“民族文学”(地域文明)和“世界文学”(世界文明)两种形态。因此,只有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智能文明才能成为新生态文明发展的起点。这就是要通过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展开创造性的对话和交流,来建构生态文明。但是,目前的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事实上是资本逻辑在全球扩张的过程和产物。这样,就需要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引领全球化,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在此前提下,一方面,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自觉的民族意识。目前,主要是要防范后现代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陷阱”,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运用自己的历史资源、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自己的生态文明。另一方面,必须树立科学的主动的开放意识。这就是要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机遇,避免西方工业化的生态弊端,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生态治理经验,在包容和开放中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今天,承认和尊重文明多样性,把它作为社会凝聚力、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因素,已经成为国家和国际政治考虑的重大原则。因此,文明多样性原则同样是建设新生态文明的科学的文化视野。总之,只有在社会形态的总体变革的过程中,智能社会和智能文明才可能在发挥自己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新的生态文明形式,否则,智能社会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显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生态文明是贯穿于所有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的文明结构。事实上,生态文明就是随着文明形态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当然,在反思工业文明的生态弊端的过程中,人们才真正开始了自觉地建构新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2版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2版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文明信息范文篇10

一、考评范围

各镇处、区内文明单位、文明村镇

二、考评内容

各单位在《文明》专栏发表的正面宣传高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闻稿件、配合做好新闻报道情况等。

(一)稿件刊发情况。包括本单位通讯员采写以及邀请记者采写,在《文明》专栏刊发,正面宣传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稿件,按实际刊发报道条数计入该单位精神文明考评成绩。

(二)新闻宣传策划情况。根据要求需重点宣传的工作、活动、措施以及媒体约稿等,各单位要做好采访活动的相关准备工作,详尽准备相关材料,及早通知约见被采访对象。稿件刊发后计入配合采访单位的考评成绩。

三、考评方法

各单位年度信息报送情况纳入年度精神文明考评内容,考评采用积分制,分稿件报送和刊发稿件两部分。

(一)稿件报送计分方法。各镇处、区内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每报送1篇新闻稿件,按每篇2分累计算分。各单位报送的稿件单篇内容相同的不重复计分。

(二)刊发稿件计分方法。在《文明》专栏刊发的信息按字数分类计分:300字以内(含图片)每篇2分;300—1000字每篇5分;1000字以上的每篇10分;《文明》专刊报道的信息每篇30分;市级或以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做出批示的信息每次加10分。

(三)重点开展的有关工作、活动、措施需深入采访以及媒体约稿等,各单位配合做好了相关采访的准备工作加2分;配合采访并在《文明》专栏刊发的加5分。

(四)各文明单位在《文明》专栏刊发的稿件,以实际得分数计入精神文明考评总分,并作为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一)实行信息报送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工委办每逢双月将各单位报送和上稿情况汇总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