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6:33:34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篇1

文言文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对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次观摩盛会使我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以下几点感受,现与同学们分享。

一、要把读放在第一位。“三分诗文七分读”,学生应在朗读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美、韵律美,在朗朗读书声中体会古人当时的感情律动。多数教师的课堂设置了充分的朗读时间,朗读形式活泼多样:师范读、点读、齐读、分组读、分段读、分角色朗读等。其中有两位老师更是“以读代讲”,让读贯串于课堂的始终,从读中体会情感,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内容。其中,教师范读是课堂的亮点,水准非常高,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仅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而且把学生迅速带进了文本情境中。当看着一张张美丽的风景图片,听着教师动情地朗诵时,学生不禁会陶醉其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初中文言文篇2

1.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并不是难度很大的文章,只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有效方法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找寻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一项经常被学生忽略的工作,然而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预习能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对文章有大体的概念,然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轻松的跟上教师的节奏,重点的听一下预习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地方。

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运用符号预习的方式,也就是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特殊的符号圈画出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在文章上做上注释,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展示预习的成果,对于预习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在有些部分直接让学生讲解,阐述自身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在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了解文章的意思,让学生牢记文章的内容。除此之外,在课余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古代的历史典故或者是成语故事,然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分享,这些故事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可能用的到,日常的搜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想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一些词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文章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以图画的形式将整个文章表达的故事内容呈现出来,图画的形式能够让学生迅速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这样的情境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会让学生感觉比较壮观,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更加的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实文言文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懂,这些作品只是古人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一些思想活动的途径,只不过运用的文学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的表达,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样的形式进行转化,变成更加接近学生生活的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的配乐朗读,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学生能够对文章情感的表达把握的更加准确,还可以播放一些节目或是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口技》的时候,文章表述口技及技巧非常的神奇,教师可以找一些口技表演方面的节目来让学生观看,通过多样精彩的表演,学生能够对口技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有更大的兴趣,从书本到现实的之间的距离被逐渐的拉近,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

3.注重日常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中更多的是细小的知识点,一些重点的词句不同于现在表达的意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现代表达的影响,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错误。这些与现代认知产生差异的地方都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才能够掌握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中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

初中文言文篇3

一、多种手段,营造氛围

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结束语等都可以巧设计,提高学生积极性。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于感情的导入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的合乎本堂课内容的情感,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下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利用图像、音响、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古文中的种种意境展现出来,如《岳阳楼记》开阔的洞庭湖,《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的夜景,《湖心亭看雪》的西湖美景,让学生进入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其个性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认真思考,主动配合老师,气氛才能活跃起来。

二、把握文言翻译基本常识的传授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掌握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钥匙,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在古文里常见的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是必须搞清楚的重点难点。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多介绍做笔记的方法:圈点法,重点摘录法,重、难点体会法等。多积累文言基本常识,在具体读古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常识来推断,把握文章的意思。

三、细读精研,感悟全文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际,提出每课中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本课应学习哪几个内容、哪些内容重点学习、哪些是一般掌握的内容、哪些信息只浏览即可学生根据自定的学目标和分解目标,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三个步骤,促成对目标的达成,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紧紧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教学《三峡》一文,三峡风光,美不胜收,文章的三峡雄奇险拔,清新秀丽,让学生先初读,感受文中的语言美,再细读,精读,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初中文言文篇4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都有重要意义。下面,本人就以多年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浅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个人体会: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广泛,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往往十分不理想,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的“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等,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在《桃花源记》中,好多古今异义词让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不妨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了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学生渐渐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等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需要,课堂教学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像辅助。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

比如在《大道之行也》的教案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图片、录音、影像等结合到教案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通过孔子的肖像、和谐社会的一些图片或影像、朗读录音播放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三、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文言文词语。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1.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播放录音等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次、反复地朗读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并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 让学生学会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理解文意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自我掌握。

3. 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积累。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要多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委婉地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以树立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4.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分析文章并归纳文意。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纠正问题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 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初中文言文篇5

一、“读”字当头,培养语感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启蒙,没有语感,要学文言文,就得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诵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范读。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老师范读显得尤为必要。这时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①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义。②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③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以便向老师请教。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在此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此。

二、学会方法,弄通大意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之以渔”,教会方法,教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生搬硬套,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什么语感、语境,其结果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规范语言,弄通大意。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比较归类,举一反三

初中文言文篇6

文言文的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在坚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下,做到“留”、“补”、“删”、“换”、“调”五字之法,就等于牵住了它的“牛鼻子“

【留】:即留下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无需翻译的词语。无需翻译的词语包括年号、帝号、人名、地名、国名,官职、度量衡单位、朝代名等。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①句中“庆历”为年号,“滕子京”为人名,巴陵郡”为官职名,②句的“安陵”为国名,均无需译出。

翻译①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②我想用五百里的地方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补】:即补出一定的成分。①将古代的单音节词补为现在使用的双音节词;②数词后补出量词;③省略的主、谓、宾等成分要补出。只有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

例: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解析:①句中将单音节词“京”补为“京城”,②句补出量词“只”和“根”;③句补出“为”的宾语“村中人”和“皆叹惋”的主语“他们”。

翻译:①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表演的人。②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③这人详细地为(村中人)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

【删】:即删去无实在意义的又没有和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虚词。如某些句中的“之”、“而”、“也”、“焉”等。这些文言虚词当只做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时,译时可删去。。

例:①温故而知新――《论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解析:①句中的“而”表示联系两个动作、无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无类似词语,故删去。②句的“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译。③句的“焉”是语气词,可不译。

翻译:①温习旧的(知识)知道新的知识。②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③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换】:①即把句中的通假字换成本字的意思。②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例: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两则》

②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出师表》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解析:①中的“畔”同“叛”,即“背叛”之意。②“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询问”。③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

翻译: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②我认为军中的事情都拿来询问他们,③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调】:即把某些文言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正常顺序。调整对象包括①主谓倒置;②宾语前置;③定语后置。由于文言倒装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解析:①句为主谓倒置,翻译时要调成主谓语序。②句宾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未能谋远”,③句为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即“日行千里的马”。

初中文言文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教师在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例如: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述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二、“读”字当先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通过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且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的注释来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内涵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从中获取知识。文言文涉及知识广,学生掌握多,理解难,如果学生不深入体会,往往读得乏而无味,那么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与作者“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碰撞,交流中去体味作品的景、事、情。

例如教授《与朱元思书》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一些尝试: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首先展示投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营造了学习气氛,导引出学生从内心深处急切了解课文内容的渴望。

四、引导学生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为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词的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这些词时,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得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忆,才会掌握。

五、培养情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这样,必须加强朗读、背诵,才能培养和增强感受能力,也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把握整篇文章,弄清字、词、句、段、篇的用法、安排和布局,才能体味语言、语调和方式、方法,体味优秀文言文语言的简练、深刻和优美。

六、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初中文言文篇8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用两种形式来处理: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对初学者尤其重要;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但不利于具体词语的掌握。所以,最好能将两种译法结合起来使用。简单的句子力求直译,较复杂的句子且可采用意译。对于我们山区学生来说,只要能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行,所以意译的时候居多。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一些方法如下:

一、抄录法

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可以直接抄录,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如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妻子”就属此类。

3、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三、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四、增补法

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五、省略法

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思,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

初中文言文篇9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同时又能让初中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宝贵历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领域。但是为什么教师花费了很多心血备课,在课堂上进行古文教学时却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更有些学生反映,他们课堂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但是考试的时候遇到一些扩展性的题目时很迷惑、茫然,不知道如何解答,这种打击往往令学生失去学古文的信心,甚至逐渐产生厌恶心理,认为花费在古文学习上的时间多,学习难度大,收甚微等等。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为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一难题即,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古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古文学习感兴趣,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文言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措施

(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要通过讲故事、举例子或者图片展示去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增进与文言文之间的感情,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古为今用”,联系现实生活去教授文言文,文言文本身就晦涩难懂,与学生日常接触的现代文有很大区别,学生无法很快明白其具体含义,则会产生疏离感,不利于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外,教师还要认真备课,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论语》前,教师可以先讲一些孔子和他的学生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到孔子这位圣人在当时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传道授业解惑。接着教师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好奇几千年前的孔子时如何教育自己的学生,下面就可转入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告诉学生在古代,孔圣人就说过学习是需要不断的复习,而只靠读书不进行思考也不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并具备好的学习态度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在现代也是如此,只靠课堂上学习,课后不去复习巩固,也不认真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这样就将古人的教诲与现在学习生活相结合,就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其实,教师只需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灌输文言文是中国古人使用的一种语言,现在的普通话都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学习起来并不难学,所描述的也都是古人的思想、故事,表达的是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现。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必定能够将文言词汇语法学好,从而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的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为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应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

初中文言文篇10

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篇目,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学习它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既没有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又没有对过去文化生活的了解,而且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又是很久以前的,对当时的生活环境已是非常的陌生。况且文章中生僻字又很多,学生读起来都会很困难,要想把文章读通顺就更成问题了,更不用说是理解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不说,就连看一看,也是很困难的。

那怎样才能让这些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学习它、热爱它、尊重它呢?我想在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理解、掌握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打好初步的基础,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更加的艰巨,责任就更重大。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的。

那么如何来教会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意图。教师要把课文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使学生从教师的介绍中对作者的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学习《论语十则》,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当时情况,让学生知道孔子所处的环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成就,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和他生活的时代,才会去认识他的作品,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朗读和标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自由朗读,去熟悉课文,学生就更没有办法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了。只有让学生把文章读通顺了、熟悉了。要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就容易一些了。在朗读的时候,学生可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且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这对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节奏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作好圈点批注的工作,对文章中不会读的字、词、不懂的句子和词语都要一一地作好标注,在教师范读或听读时及时校正读音,在分析时注意理解不懂的词语、句子,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做好“搬家”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下面注解中的实词、虚词搬到课文原来的位置,作为学生对课文学习理解的第二步。例如: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在课文下面注解中就有:“伤”,哀伤,叹惜。“尝”,曾经。……等。学生做这项工作时,要求他们边读,边写;动手,动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又对学生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第四,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即可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但对中学生来说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具体做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学生把重点字词搬运之后,这时让学生同桌或分小组合作,一字一句地对课文进行翻译(要求要直译)。学生有问题的,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询问老师。教师在学生译句的过程中,要参与其中,给他们一些建议或指导,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注意引导,切不可对学生横加指责,要注意多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课文内容弄清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