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十篇

时间:2023-03-25 12:22:43

文学地理

文学地理篇1

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本课程所讲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思想进程和学习要点。

第二部分以TerryG.Jordan的TheHumanmosaic一书为基础介绍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容包括分布区,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并对相关的人地关系理论分别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从人的群体性特征出发,分别介绍“人口与发展”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第四部分介绍农业与工业。基于对农业和工业本身就是文化产物和二者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以农业与工业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以空间的格局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

第五部分是人文地理学的主体部分,包括种族、民族、民俗、语言、宗教、聚落、旅游、行为、政治七方面内容。这七方面均是把每个要素作为人文地理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系统全面进行阐述,而且把文化作为人地关系的中介,强调其横向联系。

文学地理篇2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文学地理篇3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3.适当利用角色扮演

文学地理篇4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概括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1986年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提出了“要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全球观念以及有关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雄心壮志”。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21世纪初,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明确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纵览地理德育目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理德育已深深融入到地理课程之中,成为地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结合地理德育目标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地理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国情乡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伦理教育、思想学风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理德育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育人之本,它更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根基所在。地理课程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成为地理德育的根基,统领着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开发与评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德育目标应主要包括:国情乡情、国际理解、思维学风、环境伦理教育等内容,它们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分别对应着区位分析、整体性、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地理思想,体现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三、以核心地理思想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核心地理思想—区位分析、差异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等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1.区位分析的思想。地理学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即运用区位分析的思想,认识国情乡情,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国梦的美好信念。通过区位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想。以区域差异的视角,认识世界,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通过对于各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国与国的差异和特点。使学生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诉求。地理德育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路径研究,能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理解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学生对于不同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以实现地理德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倡导的平等、公正、诚信、友善、和谐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新时代接班人。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综合的、全面的探究地理问题,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思辨批评的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地理课程内容“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通过循环运动,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这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增强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文学地理篇5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地学与管理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就教学现状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版本单一,不同专业侧重点不突出目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地图学原理》或者《新编地图学教程》,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用教材基本相同,没有侧重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材。

2.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地图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共有131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地图学在很多学校只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的学校开设48学时理论课,2周的地图学实践,但是大部分高校往往只强调经济管理及规划课程的学习,对用于空间信息表达与分析的地图学课程重视不足。

3.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准备不足,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渊源极深,同处于大地学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要适应发展,必须具备扎实的地图学知识。目前,学生由于对地图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影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学习,对基于数字地图的信息分析方法难以理解,甚至对在城市规划时如何考虑空间信息模糊不清、无所适从。

二、教学改革

1.构建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不同,过去只考虑教材不考虑学生的因素,而以往地图学教材编制主要针对的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地图学时“共同语言”太少,主动性较差。因此,地图学要根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内容。地图学是一门综合叉课程,迫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做到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编写符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际的地图学教材。地图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部分,地图学教学内容改革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将教学目标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既要介绍传统地图投影方法、常用地图投影转换算法,又要让学生对当今竖版(中国,地球东、西、南、北半球)地图有充分的了解,更要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将普通地图制图方法和专题制图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教授给学生。同时,地图符号在地图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城乡规划能力,能够制作规划图。因此,地图学课程中地图符号的教学应该与城乡规划图相结合,尤其要加强符号设计部分的内容。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地图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具体包括地图的识读和电子地图制作。地图识读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类型,了解地图图面内容,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的能力。电子地图制作是地图学实践的主要内容,采用现有的制图软件训练学生制作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利用GIS软件的地图制图功能训练学生进行地图符号化、专题图制作与地图制图输出等能力。

3.储备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地图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包含大地学的投影等基础地理信息,又包含专题地图制图等与规划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地图学知识掌握扎实才有可能应用到后续城市规划、乡镇规划、土地规划管理方面,也才有可能与后续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与技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教学中,需要讲授传统地图学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现今地图学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如竖版中国地图,竖版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地图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现代地图发展的新内容与自身专业方向结合,增强交叉学科创新能力。

文学地理篇6

一、概念类:这类题主要针对学生的模糊概念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而编制。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地理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并能运用地理概念作出地理判断,还要把握概念之间的差异。

例1.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的:A、领土上的全部土地资源 B、主权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C、自然 资源和社会资源 D、全部自然资源 (BC)

例2.下列概念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褶曲 B、地震 C、断层 D、地壳运动

(AC)

二、成因类:针对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设置选项。要求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水文、植被等 )和人文地理各要素(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的形成过程掌握准确,并能分析判断。

例3.城市地面大面积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B、酸雨侵蚀地表 C、全球增温使海平面上升D 、过量抽取地下水

(D)

例4.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形成季风洋流,原因是:A、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B、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 C、 冬季盛行东北风 D、冬季受西风影响(BC)

三、分布类:这类题要求考生掌握各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要求学生能结合地图掌握并理解其空间联系。

例5.关于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正确叙述:

A、天然气资源和水能源资源以西南最为集中 B、内蒙古拥有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平朔等 大型露天煤矿 C、湘、浙、赣、甘四省的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 D、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与能源地域分布基 本一致(A)

例6.位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

A、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B、冈底斯山脉、落基山脉 C、阿特拉斯山脉、兴都库什山脉 D、唐古拉山 脉、台湾山脉 (BC)

四、特征类:针对地理规律和特征中的关键词而编制,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和主要特征 ,并运用其对地理区域知识进行分析,它包括形成特征、分布特征及其它特征。

例7.下列关于降水的正确叙述是:

A、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 B、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稀少 C、信风影响下的地区必然 少雨 D、面对海岸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AB)

例8.下列湖泊:A、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 B、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咸水湖 C、死海──世界海 拔最低的咸水湖 D、红海──世界盐度最高的咸水湖

(AC)

五、计算类:它包括地理数据的记忆,地理各种计算(比例尺、区时、昼夜长短、气温、太阳高度角等) 的演算技巧,要求原理明晰,换算准确迅速。设问或文字或图形。

例9.下面各图,中心是极点,箭头指示地球自转方向。当斜线区为3月21日,北京为3月22日晨6时,正确的 是

(附图 {图})

例10.大同附近的恒山海拔2017米,海拔1000米的山麓某地气温为-5℃,该地有一矿井深700米,其常温层 温度为3℃,该矿井底部与山顶的温差为:A、31.2℃ B、26.2℃ C、18.1℃ D、34.2℃

(D)

六、推理类:这类题要求考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逻辑推理过程,能区分出考生反应速度、应变能 力、判断推理能力。它要求考生掌握知识扎实、熟练、规范。

例11.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它位于:A、出发 点 B、出发点以西 C、出发点东北 D、出发点以东

(D)

例12.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可能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出现:

A、北半球七月的海洋 B、南半球七月的海洋 C、北半球一月的大陆 D、南半球一月的大陆

文学地理篇7

关键词:课程定位 反思 挖潜 教学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56-01

新课标在“课程定位”中指出:中学地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科学;培养学生关心世界、中国和本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一“定位”确立了中学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地理 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当前,实现“中国梦”是最重要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情感共鸣,是全国人民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最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地理教学中弘扬中国梦和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就要反思教学过程、挖潜教材内容、创新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学与传承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1 反思地理课堂教学,在反思中传承

1.1教学反思的界定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再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行修正,调整,使之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它是一个认识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设计、片断、方法、活动、效果和学生达到的情感、价值目标的反思。

1.2反思:教学中文化传承的几个方面

1.2.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在预设中设计一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问题。当然,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譬如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或者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抑或是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等。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文化传承。

1.2.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和渗透文化传承、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和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同时,做好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1.2.3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互为一个整体,注重反思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譬如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及好奇心、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中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道德精神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主动参与和合作共进的精神等等,对于深化地理课程改革,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2 挖潜教材内容、在挖潜中传承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变,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因此就要在不断变化的内容中挖潜教材、更新题材,做好民族文化传承。

2.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民族文化,向学生传授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基本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从而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譬如学习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爱好,这些都渗透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内容都来自教材,挖掘于教材,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内容。

2.2挖潜乡土地理内容,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乡土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具有十分鲜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熟悉家乡,是逐步形成热爱祖国情感的良好教材,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良资源。

2.3挖潜多媒体资源,灵活运用传承素材

在教学设计中应综合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挖潜家乡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性的实践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设计地理探究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现民族精神教育。

3 创新教学实践,在创新中传承

地理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新设计教学模块、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自然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生活感悟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精神。

3.1创新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习,尤其要增强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教学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献策活动。

3.2创新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参与社区环境与发展的考察、研究和植树、清除污染等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同时因地制宜地整理和运用具有民族内涵的教育资源,在校外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得到实际参与的教育体验。

文学地理篇8

(1)运用“微课”巧设学习情景。

乡土地理选修课程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如果单纯地讲授平淡地呈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会被严重挫伤。因此,课堂导入极为重要,可以说新课导入好坏,直接决定课堂成败。因此,在地理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新课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从而调动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也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学习高中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地域民族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福建晋江的乡土文化制作成“微课”视频,如晋江市磁灶镇古窑址视频,现在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磁灶生产古瓷器的发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背景,又展示泉州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以及晋江陈埭镇回族丁氏民居,让学生浮想联翩,加深海洋文化对地域经济发展的认识,更明白家乡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极为著名的戏曲———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南音等都是地域文化。通过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探究的学习中来。

(2)运用“微课”突破学习难点。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再加上高中乡土地理的学习,其知识点多、分散,学生记忆有一定困难,这也加大高中生地理学习的难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借助“微课”课前预设教学,利用微视频课后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地理概况的知识时,这个知识点本身较枯燥,因此,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可将泉州的地形地势制作成“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学生根据“微课”中泉州的地形,就能分析出泉州是一个“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的地方,它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高中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制作微视频,能有效帮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理解课堂教学难点,从而有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运用“微课”加深知识理解。

在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地理知识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将所讲的现象、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也不可能引导学生前去观察体会。因此,可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微视频将学生熟悉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熟悉的实物、现象中加深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随季节变化”时,就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到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问题中来。将泉州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降水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制成微视频,引导学生体会并分析。从视频中,学生可清楚分析出泉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多雨,冬暖少雨”,教师还可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当地一年中每个季节的降水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4)运用“微课”促成情感共鸣。

在高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将教学组织的出发点立足于学生感兴趣并且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微视频呈现晋江的过去和现在发展情景,利于促成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高中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乡土地理,不仅能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地理课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笔者先列举晋江市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所在地,并以示意图形式制作成微视频。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泉州市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泉州市的这些变化与泉州市的交通运输与布局有怎样的关系?

二、结语

文学地理篇9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怎么写?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教学计划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

一、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1.全面、扎实地复习基础知识

近年来,对基础知识要求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但这并没有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应用在不断地加强。不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不考查,更不意味着学生不必要掌握,而是变相考查、深化考查。

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地理术语、地理原理,关键是理解和应用。①认真、细致地复习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近年来常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情境和素材来进行考查,要求与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对地理概念教学一要准确、全面、系统,二要进行适当拓展。

②把握原理规律,重在联系应用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等。近年来对地理原理的考查主要呈现在分析应用上。

在复习地理原理时,一般先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再结合实例、拓展运用,接着推理演绎、寻求步骤,最后强调难点,突破瓶颈。

2.把握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虽然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但有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和分值比较高,其实这些知识正是学科里的主干知识。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必须弄清教材的主干知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知识观(地理学科特有的知识)、地理学科的价值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能力观(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象图表技能)等。

二、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1.构建思维模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气候问题分析模式、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等。

地理学特征的思维品质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把握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的特征,与地图关系密切。综合思维能力表现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2.重视图表分析,培养图表技能

地理图表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201_年高考试卷全卷共有各类图表23幅,提高学生的图表技能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审图能力也是重要的地理能力。审图的一般过程为:①看图名定主题;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

3.注意创新意识,理解探究过程

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201_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的能力和意识。

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4.指导解题方法,突破论述瓶颈

首先是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审读文字的能力和审图的能力。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要做到“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三审:一审主题、二审材料、三审赋分。

还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主语”——确定主题,认定答题方向;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对综合题中的简答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在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①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标明①②③④;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②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答案文字要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可以适当多答。

③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如自然的与人文的,有利的与不利的,等等,要全面考虑。

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能区分,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三、平时教学关注身边、联系实际。

(1)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及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关注地方特色、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2)关注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中仍需大力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区域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区域发展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因此区域也是地理学科试题的重点内容。热点性、新闻性的问题,不必专门设立一个专题,在复习到每一个具体专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联系和联想当今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联的新闻事件,思考一下其中含有什么样的地理背景和地理意义。

四、二轮复xxx度安排与专题设置

(1)201_年2月至3月5日,复习完选修《海洋地理》、《环境保护》(各2个教学案),不再进行二轮复习。

(2)201_年3月月7日——4月30日,完成必修1、2、3的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要体现跨章节和跨版本的整合,不能照本宣科再来一遍。我们的构想是设置13个专题25个教学案:

①地球运动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1个,日照图解读与训练1个)

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圈层结构及地壳物质循环、海底扩张学说1个;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板块运动1个)

③大气运动及天气系统专题(3个教学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1个,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1个,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及气候类型判断1个)

④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异规律专题(1个教学案)

⑤水循环与洋流专题(1个教学案)

⑥自然资源及其跨区域调配专题(结合必修3及海洋地理、环境保护,2个教学案)⑦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专题(结合中国地理、海洋地理、环境保护,1个教学案)

⑧区位分析专题(6个教学案,工业区位类型与工业区位条件分析1个,世界和中国重要工业基地1个,农业区位因素(包括东北农业基地建设)1个,农业地域类型(包括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乳畜业)1个,交通点线布局与建设热点1个,城市区位因素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1个)

⑨人口与城市化专题(2个教学案,人口增长特点与人口问题和人口容量1个,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个)

⑩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2个教学案,水土流失(包括滑坡泥石流)与土地荒漠化(包括沙尘暴)治理1个,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湖、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长江流域等)1个)

⑾产业转移专题(1个教学案)

⑿空间定位专题(结合世界区域地图、中国区域地图,1个教学案)

⒀等值线专题(自然、人文,1个教学案)

(3)201_年5月3日——28日,综合模拟训练

(4)201_年5月30日——高考前,考前应试心理辅导,学生自主回顾、质疑问难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2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2019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2019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2019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共同抓重点,释疑点,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实搞好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培优工作主要由周、罗老师负责,对象主要以第一层次班的学生为主,清楚措施是:关注尖子学生答题的正确规范,上课加大容量;每两周训练一套高质量的模仿试题;与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

辅导。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补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败标准,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考生的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势必影响到考生的知识水平的畸形发挥。临考之际,良好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心态,不要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患得患失,要培养他们大度的心理。

4.加强文科地理的教学,本期文科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轮专题复习任务、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预备。

5.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科组及老师果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__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文学地理篇10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具体的作用体现如下:

①有效推进教师课堂教学主线的形成。以往在讲授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时,教师往往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都讲完,照本宣科,但没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做梳理。把原本丰富多彩的不同区域的奇妙旅行,演变成一堂堂枯燥乏味、缺乏系统性的课。笔者在今年的教学中,首次尝试采用思维导图梳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并在每一节教学中都用思维导图来体现不同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整个课堂脉络比以往清晰,主线分明,教师也上得轻松自如。

②有助于同一备课组集体备课中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学灵感,提高备课效率。由于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形式出现,内容简单,但涵盖了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要借助思维导图,就能很快了解对方的教学思路,比如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过渡等,能较好地节省集体备课时间,提高备课效率。

③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教师能及时获取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中存在与教师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来,师生通过对话互动达成一致,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二、构建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的案例

1.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是由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人文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区域内部的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每个区域之间不仅存在着共性,也具有差异性。只要掌握这些要素的分析方法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不管是什么尺度的区域,都能学得游刃有余。在区域地理的导入和复习课中可以设计以下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思维导图,没有太多的文字,但是精炼地概括了区域内部各要素的描述方法和相互关系,思路清晰,把原本在学生脑中凌乱的区域地理知识点转化成系统性强的结构图,学生看了也能较好地接受和内化。在区域地理的复习当中,学生只需理清此思维导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套用到具体区域,考试中遇到区域地理的考题就能驾轻就熟。

2.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

(以“西亚”为例)以西亚为例,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如下:

(1)确定中心主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一般以本节课的课题为中心主题,也可以设计有个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如“西亚”这节,我设计的中心主题是“长期的热点地区——西亚”,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原因,展开教学。

(2)发散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可以采用教材中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清楚教师所讲的内容对应教图1区域地理思维导图材中的哪个部分。如“西亚”这节,主干知识为五海三州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世界石油宝库、阿拉伯国家,以此作为四个分支,与学生一起解读西亚经常发生战争的四个主要原因。

(3)细化主干知识内容可以把每个主干知识所涵盖的知识点,用关键词进行概括,作为分支体现在思维导图当中。一些重难点知识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字体体现,增强视觉效果。

(4)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上图中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作为指导,在“西亚”中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用箭头体现出来,强化知识结构,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采用上述四个步骤,我设计的“西亚”思维导图

三、构建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

有几条标准是对于每个大洲、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要求,这样就可以构建适合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而有几条要求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在构建区域地理的思维导图中,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每个区域自身的特色,将该区域特色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例如,课标中的“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这条标准,在教材中则体现在“西亚”这节当中,所以在构建“西亚”的思维导图时,需要将石油资源的内容体现出来。

2.构建思维导图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质疑、解惑,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思维导图可以以板书的形式体现